CN112639336B -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39336B
CN112639336B CN201980056769.6A CN201980056769A CN112639336B CN 112639336 B CN112639336 B CN 112639336B CN 201980056769 A CN201980056769 A CN 201980056769A CN 112639336 B CN112639336 B CN 1126393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rotation axis
wall portion
planetary gear
clutch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67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39336A (zh
Inventor
松下浩之
神山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39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93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39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393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82Planet carr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46Gearings having only two central gears, connected by orbital gears
    • F16H3/60Gearings for reversal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8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of gearing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10Brak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旋转轴X方向的一端开口且在旋转轴X方向的另一端具有底壁部(61)的离合器鼓(6)、以及收纳在离合器鼓(6)的内部的行星齿轮组(3),行星齿轮组(3)的行星架(34)具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349),凸缘部(349)作为位于底壁部(61)与行星齿轮组(3)的齿圈(32)之间的结构,当行星架(34)要脱落时,凸缘部(349)卡在齿圈(32),由此来防止行星架(34)脱落。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在旋转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上具有行星齿轮组的自动变速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655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
筒状部件,其轴向的一端开口,并且在轴向的另一端具有壁部;
行星齿轮组,其收纳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内部;
所述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具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壁部与所述行星齿轮组的齿圈之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周边的图。
图2是说明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说明行星架的图。
图4是说明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5是说明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为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说明带式无级变速器1所具有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周边的图。
图2是说明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的主要部分的图。图2(a)是说明行星齿轮组3的结构的图。图2(b)是图2(a)的A-A向箭头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a)中,为了便于说明,未图示后退制动器5的周边。
如图1所示,在带式无级变速器1中,发动机(未图示)的围绕旋转轴X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液力变矩器(未图示)的输出轴(旋转传递轴9),向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输入。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具有:行星齿轮组3、前进离合器4、以及后退制动器5。
在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中,当前进离合器4被联接时,从液力变矩器侧(图中右侧)输入的旋转通过正向旋转向变速机构部(未图示)侧(图中左侧)输出。当后退制动器5被联接时,从液力变矩器侧输入的旋转通过反向旋转向变速机构部侧输出。
[变速箱10]
如图1所示,变速箱10具有将收纳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的空间与收纳变速机构部的空间分隔的分隔壁部102。该分隔壁部102与旋转轴X正交,并且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形成为环状。
在分隔壁部102形成有:遍及整个周来包围该分隔壁部102的外周的外径侧支承壁部101、以及遍及整个周来包围分隔壁部102的内周的内径侧支承壁部103。
内径侧支承壁部103形成为在与分隔壁部102正交的方向(旋转轴X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构成变速机构部的初级带轮的轴部81经由轴承B,可旋转地支承在内径侧支承壁部103。
外径侧支承壁部101形成为在与分隔壁部102正交的方向(旋转轴X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在旋转轴X方向上,外径侧支承壁部101从分隔壁部102的延出长度L1比内径侧支承壁部103的延出长度L2长(L1>L2)。
在外径侧支承壁部101的内侧收纳有后退制动器5。
[后退制动器5]
如图1所示,后退制动器5具有:在变速箱10的外径侧支承壁部101的内周花键嵌合的从动盘51、在后面叙述的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的外周花键嵌合的驱动盘52、以及在旋转轴X方向上进行冲程的活塞53。
在固定侧的部件即外径侧支承壁部101中,从动盘51在围绕旋转轴X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在旋转轴X方向上可移动地进行设置。
在周壁部62中,驱动盘52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与离合器鼓6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在旋转轴X方向上可移动地进行设置。
从动盘51与驱动盘52在旋转轴X方向上交替地配置。配置从动盘51与驱动盘52,使从动盘51的内径侧与驱动盘52的外径侧重合。
活塞53的按压部531位于从动盘51与驱动盘52重合的区域的侧方。
活塞53具有:环状的基部530、以及从该基部530的外径侧延出的按压部531。
在变速箱10中,基部530设置在外径侧支承壁部101与内径侧支承壁部103之间的凹状空间内。
按压部531设置在基部530的外周侧,在与基部530正交的方向(旋转轴X方向)上延伸。按压部531的前端面531a在旋转轴X方向上与从动盘51和驱动盘52重合的区域,其间隔着波形弹簧57而对置。
从从动盘51与驱动盘52观察时,在与活塞53相反的一侧(图中右侧)设有由卡环59定位的保持板58。
在分隔壁部102的与活塞53的环状的基部530的对置部形成有供给活塞53的工作油压的油室R1。
当向该油室R1供给工作油压时,活塞53对由弹簧保持器55支承的弹簧Sp1进行压缩,并在远离分隔壁部102的方向(图中右方)上位移。
这样,从动盘51与驱动盘52由活塞53的按压部531进行按押,向保持板58侧位移。
由此,从动盘51与驱动盘52以对应于工作油压的压力,被夹持在按压部531与保持板58之间。
而且,当从动盘51与驱动盘52不可相对旋转地联接时,后退制动器5处于联接状态,限制离合器鼓6的旋转。此外,在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的内周花键嵌合的齿圈32(参照图2(a))也另外间接地被限制旋转。
[前进离合器4]
如图1所示,前进离合器4具有:在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的内周花键嵌合的从动盘41、在后面叙述的行星架34的支承筒342的外周花键嵌合的驱动盘42、以及利用油压在旋转轴X方向上进行冲程的活塞43。支承筒342具有作为所谓的离合器毂的功能。
在周壁部62,从动盘41在围绕旋转轴X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在旋转轴X方向上可移动地进行设置。
在支承筒342,驱动盘42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与支承筒342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在旋转轴X方向上可移动地进行设置。
如图1所示,从动盘41与驱动盘42在旋转轴X方向上交替地配置。配置从动盘41与驱动盘42,以使从动盘41的内径侧与驱动盘42的外径侧重合。
从从动盘41与驱动盘42观察时,在与活塞43相反的一侧(图中左侧)设有由卡环49定位的保持板48。
活塞43的按压部43a与从动盘41和驱动盘42重合的区域,其间隔着波形弹簧47而对置。
活塞43在离合器鼓6的底壁部61设置的环状凹部610内,在旋转轴X方向上可进退移动地进行设置。
在底壁部61的与活塞43的环状的基部430的对置部形成有供给活塞43的工作油压的油室R2。
当向该油室R2供给工作油压时,活塞43对由弹簧保持器45支承的弹簧Sp2进行压缩,并且在远离底壁部61的方向(图中左方)上位移。
这样,从动盘41与驱动盘42由活塞43的按压部43a进行按押,向保持板48侧位移。
由此,从动盘41与驱动盘42以对应于工作油压的压力,被夹持在按压部43a与保持板48之间。
而且,当从动盘41与驱动盘42不可相对旋转地联接时,前进离合器4处于联接状态。
在此,驱动盘42所花键嵌合的支承筒342与行星齿轮组3的行星架34的侧板部341一体形成(参照图2(a))。
因此,当前进离合器4处于联接状态时,离合器鼓6与行星齿轮组3的行星架34的相对旋转被限制。
[行星齿轮组3]
如图2(a)所示,行星齿轮组3具有:与旋转传递轴9一体旋转的太阳齿轮31、以及与离合器鼓6一体旋转的齿圈32,由行星架34保持的一对小齿轮33(33A、33B)位于太阳齿轮31与齿圈32之间。行星齿轮组3为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行星齿轮组3也可以为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
行星齿轮组3的太阳齿轮31与旋转传递轴9一体形成,在太阳齿轮31的外周啮合有小齿轮33A。
小齿轮33A与太阳齿轮31和小齿轮33B啮合,小齿轮33B与小齿轮33A的外周、以及齿圈32的内周啮合。
齿圈32花键嵌合在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
图3是说明行星齿轮组3的行星架34的图。
图3(a)是从旋转轴X方向的支承筒342侧(右侧)观察图2(a)所示的行星架34的立体图。图3(b)是从旋转轴X方向的连结部343侧(左侧)观察图2(a)所示的行星架34的立体图。
行星架34具有:相互平行地配置的一对侧板部340、341、与一方的侧板部341一体形成的支承筒342、以及将在旋转轴X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侧板部340、341彼此连结的连结梁345(参照图3)。
如图3(a)所示,支承筒342是从侧板部341的外径侧在旋转轴X方向上延伸的筒状部件,支承筒342的位于外径侧的花键山部342a与花键谷部342b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交替地相连而形成。
在支承筒342的花键山部342a的外周花键嵌合有驱动盘42(参照图1)。
如图2(a)所示,支承筒342的与侧板部341相反一侧的端部开口,离合器鼓6的内侧的周壁部63从开口侧插入支承筒342的内径侧。
如图3(a)所示,侧板部341形成为在中央具有开口的环状,在侧板部341的外周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49(突出部)。
凸缘部349在侧板部341与支承筒342的边界部,位于侧板部341的径向外侧。
凸缘部349遍及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的整个周进行设置。
如图2(a)所示,在旋转轴X的径向上,凸缘部349的最外周部349a位于比支承筒342的最外周部342c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
另外,设定使凸缘部349的旋转轴X方向的厚度W2为比侧板部341的厚度W1小的厚度(W1>W2,参照图2(a)),凸缘部349与侧板部341的支承筒342相反一侧的侧面341a齐平地进行设置。
如图3(a)、图3(b)所示,在侧板部341形成有在厚度方向(旋转轴X方向)上贯通该侧板部341的贯通孔341c、341d。贯通孔341c、341d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以大约90°间隔各自形成有四个。
贯通孔341c设置在比贯通孔341d更靠近旋转轴X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与侧板部341隔着间隔配置的侧板部340上也形成有在厚度方向(旋转轴X方向)上贯通侧板部340的贯通孔340c、340d。贯通孔340c、340d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以大约90°间隔各自形成有四个。
贯通孔340c设置在比贯通孔340d更靠近旋转轴X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分别形成在与侧板部341侧的贯通孔341c、341d在旋转轴X方向上对置的位置上。
如图3(a)、图3(b)所示,侧板部340与侧板部341由在旋转轴X方向上延伸的连结梁345相互连结。
连结梁345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以大约90°间隔设有四个,侧板部340与侧板部341的旋转轴X方向的位置关系由四个连结梁345进行固定。
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所述的贯通孔340c、340d以及贯通孔341c、341d位于在周向上邻接的连结梁345、345之间。
如图3(b)所示,在侧板部340的旋转轴X方向上与连结梁345相反一侧的侧面340a设有筒状的连结部343。
连结部343在旋转轴X上远离连结梁345的方向上延伸。
在无级变速器1中,行星架34使连结部343的外周花键嵌合在从变速机构部侧延伸的轴部81的内周中而设置(参照图2(a))。
行星架34是上述支承筒342、侧板部341、连结梁345、侧板部340以及连结部343一体形成的部件。
如图2(a)所示,在行星架34的侧板部340的侧面340b与侧板部341的侧面341a之间的区域设有一对小齿轮33(33A、33B)。小齿轮33经由滚针轴承NB,由小齿轮轴331进行支承。
支承小齿轮33A的小齿轮轴331的两端在插入贯通孔340c、341c(参照图3(b))的状态下,由行星架34的侧板部340、341进行支承。
支承小齿轮33B的小齿轮轴331的两端在插入贯通孔340d、341d(参照图3(b))的状态下,由行星架34的侧板部340、341进行支承。
小齿轮33A与小齿轮33B使设置在外周的齿部彼此相互啮合而设置。小齿轮33A与太阳齿轮31的外周啮合,并且小齿轮33B与齿圈32的内周啮合。
在行星齿轮组3中,当太阳齿轮31及/或齿圈32围绕旋转轴X旋转时,由小齿轮轴331支承的小齿轮33A以及与该小齿轮33A啮合的小齿轮33B自转且围绕旋转轴X公转。
[离合器鼓6]
如图2(a)所示,行星齿轮组3与所述的前进离合器4一起收纳在离合器鼓6的内部。
离合器鼓6具有: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形成为环状的底壁部61、遍及整个周来包围底壁部61的外周的外侧周壁部62、以及遍及整个周来包围底壁部61的内周的内侧周壁部63。
周壁部62的旋转轴X方向上与底壁部61相反的一侧(图中左侧)为开口部60。
内侧的周壁部63形成为沿着旋转轴X的圆筒状,该周壁部63外插在盖部11(参照图1)的内径侧设置的筒状支承壁部12。
离合器鼓6由变速箱10侧的固定部件即支承壁部12,在容许围绕旋转轴X旋转的状态下进行支承。
在内侧的周壁部63的前端设有绕过支承壁部12而向内径侧(旋转轴X侧)延伸的联合部64,在该联合部64的内径侧设有圆筒状的支承筒65。
支承筒65从联合部64的下端向远离太阳齿轮31的方向(图中右方)直线状地延伸。支承筒65的前端65a延伸至支承壁部12的内径侧,并且与在支承壁部12的内周压入的圆筒状轴15的前端15a之间隔着间隙而与之对置。
在支承筒65的外周与周壁部63的内周之间设有滚针轴承NB1。在旋转轴X方向上滚针轴承NB1存在于联合部64与支承壁部12的前端12a之间,阻止联合部64与支承壁部12直接接触。
支承筒65在旋转轴X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L3而形成,支承筒65的内周经由衬套BS(摩擦阻力较小的金属环)而支承在旋转传递轴9的外周。衬套BS压入离合器鼓6的支承筒65的内周。在该状态下具有支承筒65的离合器鼓6在相对于旋转轴X的倾斜被支承筒65限制的状态下,由支承壁部12可围绕旋转轴X旋转地进行支承。
此外,离合器鼓6的径向定位利用由旋转传递轴9支承的衬套BS来进行。
如上所述,旋转传递轴9是未图示的液力变矩器侧的输出轴。旋转传递轴9由在支承壁部12的内周压入的圆筒状轴15,可旋转地进行支承。
旋转传递轴9的前端9a侧在旋转轴X方向上贯通支承筒65的内径侧,在旋转传递轴9的前端9a侧的、避免与支承筒65发生干涉的位置的外周,一体形成有太阳齿轮31。
在旋转传递轴9,太阳齿轮31从前端9a远离液力变矩器侧(图中右侧)的位置的外周开始,向旋转轴X的径向外侧突出。
在旋转轴X方向的太阳齿轮31的一方的侧面31a与离合器鼓6侧的联合部64之间存在有滚针轴承NB2。
旋转传递轴9的前端9a侧在行星架34的内径侧设置的筒状连结部343的内侧中插入。
在旋转传递轴9的外周与连结部343的内周之间设有衬套BS,行星架34的连结部343经由衬套BS,由旋转传递轴9进行支承。行星架34的连结部343与旋转传递轴9可围绕旋转轴X相对旋转。
行星架34的侧板部340从连结部343的液力变矩器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初级带轮的轴部81的前端81a从旋转轴X方向与侧板部340接触。
在该状态下,轴部81的内周与连结部343的外周花键嵌合,行星架34的连结部343与初级带轮的轴部81不可相对旋转地连结。
在行星齿轮组3中,太阳齿轮31是从液力变矩器侧(图2(a)的右侧)输入旋转的输入部,行星架34是向变速机构部侧(图2(a)的左侧)输出旋转的输出部。
如图2(a)所示,行星齿轮组3的齿圈32花键嵌合在离合器鼓6的外径侧的周壁部62的内周中。
离合器鼓6的外径侧的周壁部62具有:底壁部61侧的小径部621、以及具有比小径部621大的大径的大径部622。
如图2(b)所示,在周壁部62的大径部622的区域中,花键山部622a与花键谷部622b在围绕旋转轴X的周向上交替地相连而形成。
上述花键山部622a与花键谷部622b形成在周壁部62的前端62a至与小径部621的连接部的范围内(参照图2(a))。
在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花键山部622a与花键谷部622b遍及大径部622的长度方向(旋转轴X)方向的全长而设置。
周壁部62的大径部622在旋转轴X方向上横切前进离合器4与行星齿轮组3的齿圈32的径向外侧而设置。
在周壁部62的前端62a侧的外周花键嵌合有所述的后退制动器5的驱动盘52(参照图1)。齿圈32在后退制动器5的从动盘51与驱动盘52交替配置的区域的内径侧进行设置。
如图2(a)所示,与离合器鼓6不同的配件即齿圈32具有:在内周具有齿部32a的环状的基部320、以及从基部320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嵌合部321。
齿圈32为内齿齿轮,形成有内齿齿轮的外周面(齿面背侧的面)的部位由两个卡环(第一卡环38、第二卡环39)进行支承。
在基部320的外周,嵌合部321从旋转轴X方向的一端侧(开口部60侧)的外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嵌合部321为了使齿圈32花键嵌合在离合器鼓6侧的大径部622的内周中而设置。
如图2(a)所示,嵌合部321的旋转轴X方向的宽度W3以比基部320的旋转轴X方向的宽度W4狭的宽度形成,上述宽度W3、W4是比行星架34的侧板部340至侧板部341的宽度W5狭的宽度(W5>W4>W3)。
当使齿圈32花键嵌合在大径部622的内周时,在比嵌合部321更靠近前进离合器4侧(图中右侧)的位置形成有径向的间隙CL1。
在大径部622的内周,在齿圈32的嵌合部321的两侧内嵌并固定有第一卡环38与第二卡环39(参照图2(a))。
上述第一卡环38与第二卡环39被设置用于齿圈32在旋转轴X方向上的定位。第一卡环38与第二卡环39在设置于周壁部62的槽M1、M2中分别卡合,第一卡环38与第二卡环39的旋转轴X方向的厚度b1、b2具有与槽M1、M2的旋转轴X方向的厚度一致的厚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环38在旋转轴X方向上与齿圈32的径向外侧的区域错位而设置,第一卡环38在径向上与齿圈32不重叠。
第一卡环38为了阻止齿圈32从有底筒状的离合器鼓6的开口部60脱落而设置。
第二卡环39位于齿圈32的径向外侧,第二卡环39在径向上与齿圈32重叠。
第二卡环39为了阻止齿圈32向离合器鼓6的底壁部61侧(图中右侧)移动而设置。
齿圈32在由第二卡环39定位的状态下,避免与所述的前进离合器4的卡环49发生干涉而设置。因此,在齿圈32与卡环49之间留有旋转轴方向的间隙。
当齿圈32与卡环49始终相接时,在齿圈32受到活塞43的按押力时,齿圈32相对于太阳齿轮31及小齿轮33A、33B的相对偏心量增大。这样,可能产生齿轮噪声,但通过留有间隙,能够适当地防止齿轮噪声的产生。
此外,齿圈32在由第二卡环39定位的状态下,避免与从行星架34的侧板部34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49发生干涉而设置。因此,在齿圈32与侧板部341(凸缘部349)之间留有旋转轴方向的间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349与离合器鼓6侧的卡环49之间留有径向的间隙,并且在凸缘部349与保持板48之间留有旋转轴方向的间隙。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设计,以在负载(重力、未预料到的力)未作用于行星齿轮组3周边时,凸缘部349不会与齿圈32、卡环49、及保持板48接触(防止发生干涉)。
特别是设计使凸缘部349的最外周部349a不会与其它的部件(例如齿圈32、保持板48)发生干涉。
第二卡环39的径向长度a2比第一卡环38的径向长度a1短(a2<a1)。
这是因为,由于第二卡环39在径向上与齿圈32重叠而配置,需要具有可收纳在齿圈32的基部320的外周与周壁部62(花键谷部622b)的内周的间隙CL1中的长度。
由此,因为第二卡环39不需要在旋转轴X方向上与齿圈32的径向外侧的区域错位而设置,所以能够防止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向旋转轴X方向增大。
另外,第一卡环38的旋转轴X方向的厚度b1与第二卡环39的旋转轴X方向的厚度b2不同。由此,在组装时,作业人员能够简单地区分第一卡环38与第二卡环39。
另外,第一卡环38的旋转轴X方向的厚度b1比第二卡环39的轴向的厚度b2薄。这是因为当第一卡环38的旋转轴X方向的厚度b1较厚时,在周壁部62的开口部60侧会残留有对行星齿轮组3等配件的配置没有作用的空间。因为当残留有该空间时,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的旋转轴X方向的大小会增大。
在离合器鼓6,第二卡环39位于比第一卡环38更靠近底壁部61侧(进深侧)的位置。在有底圆筒形状的离合器鼓6,第一卡环38配置在比第二卡环39更靠近开口部60侧的位置。
通过将旋转轴X方向的厚度较薄的卡环(第一卡环38)设置在开口部60侧,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内侧的开口部60侧的空间。
从第二卡环39观察时,在离合器鼓6的底壁部61侧(进深侧)设有前进离合器4的卡环49。卡环49在第二卡环39及齿圈32之间隔着间隔而设置。
在旋转轴X方向上第二卡环39位于第一卡环38与卡环49之间。
第二卡环39具有剖面比第一卡环38偏平的形状,径向长度a2较小,所以齿圈32可能向前进离合器4侧倾斜。在该情况下,利用与第二卡环39接近的卡环49,能够阻止齿圈32倾斜。
另外,齿圈32的嵌合部321位于第一卡环38与第二卡环39之间,齿圈32具有微小的空隙而配置。因此,在太阳齿轮31及行星架34相对于旋转轴X倾斜时,齿圈32能够自对准。
此外,行星齿轮组3的齿圈32作为与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不同的部件而设置,该齿圈32固定在离合器鼓6(鼓部件)的周壁部62。由此,不需要重新设置齿圈32的支承部件。
此外,因为使后退制动器5的驱动盘52支承在支承齿圈32的周壁部62,所以在两个配件的固定及支承中共享周壁部62(参照图1)。由此,与设置专门的配件来进行固定/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配件数。由此,能够有望降低无级变速器1的制作成本。
下面,利用图4及图5,说明在制造无级变速器1的过程中的行星齿轮组3周边的组装。
在此,在逐一组装配件的情况下,有时需要利用配件同时进行多个花键卡合。在同时进行多个花键卡合的情况下,可能难以准确地位置结合在一个花键卡合与另一个花键卡合同时啮合的位置,需要在对配件的方向进行微调的同时进行安装。
在该情况下,因为配件在花键卡合位置附近顺时针/逆时针地往复移动几次来组装,所以问题在于花键彼此碰撞的次数会增多。
因此,使花键逐一啮合的同时形成子组件后,安装子组件以形成一个花键卡合,由此,能够避免同时进行多个花键卡合,所以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在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的制造过程中,在预先组装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的离合器鼓6与行星齿轮组3的状态(成为子组件的状态)下,组装到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箱10内。
图4是说明从行星齿轮组3向离合器鼓6的组装至旋转传递轴9的组装的过程的图。
如图4(a)所示,首先,在开口部60朝向铅垂线VL方向上侧的状态下,将离合器鼓6固定在未图示的夹具。在该状态下,从开口部60侧依次将前进离合器4的各结构主要部件组装到离合器鼓6的内侧。
具体而言,在按照活塞43、弹簧Sp2、弹簧保持器45的顺序组装之后,将波形弹簧47插入周壁部62的内侧,配置在与活塞43的按压部43a接触的位置(参照图4(b))。
接着,使从动盘41花键嵌合在周壁部62的内周,并且安装在周壁部62的内侧之后,在周壁部62的内侧交替地安装驱动盘42与从动盘41。此时,各从动盘41花键嵌合在周壁部62的内周。
当最后的驱动盘42安装完成时,将保持板48插入周壁部62的内侧,之后,使卡环49对齐卡合在周壁部62内侧的槽M3中。由此,完成前进离合器4的主要部分的组装。
然后,将一体形成有太阳齿轮31的旋转传递轴9从开口部60侧的上方插入离合器鼓6的支承筒65中(参照图中粗箭头)。
将旋转传递轴9与离合器鼓6组装至太阳齿轮31的一方的侧面31a与离合器鼓6的联合部64之间存在滚针轴承NB2的位置(参照图4(c))。在该状态下,离合器鼓6利用存在于支承筒65的内周与旋转传递轴9的外周之间的衬套BS,由旋转传递轴9可相对旋转地进行支承。
接着,将组装有小齿轮33A、33B的状态下的行星架34,在使支承筒342朝向下方的状态下,从开口部60侧的上方插入离合器鼓6的支承筒65中(参照图4(c)中的粗箭头)。
将行星架34与离合器鼓6进行组装至侧板部340的侧面340b与太阳齿轮31的侧面31b之间存在滚针轴承NB3的位置(参照图4(d))。在该状态下,行星架34通过连结部343的内周与旋转传递轴9的外周之间的衬套BS,由旋转传递轴9可相对旋转地进行支承。
接着,如图4(d)所示,在从开口部60侧的上方使第二卡环39对齐卡合在周壁部62的内周的槽M2中之后,将齿圈32从开口部60侧的上方插入并花键嵌合在周壁部62的内侧(参照图4(d))。
最后,使第一卡环38对齐卡合在周壁部62的内周的槽M1中,对齿圈32进行定位(参照图4(e))。
由此,完成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的离合器鼓6与行星齿轮组3的子组件SBA。
在该图4(e)的状态下,行星齿轮组3的行星架34相对于离合器鼓6及旋转传递轴9,在组装方向(图中铅垂线VL)上可相对位移。
行星架34的凸缘部349在铅垂线VL方向上位于离合器鼓6的底壁部61与齿圈32之间,从铅垂线VL方向观察,凸缘部349与齿圈32和底壁部61重叠。
对将这样得到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的离合器鼓6与行星齿轮组3的子组件SBA向变速箱10的组装进行说明。
图5是说明子组件SBA向变速箱10的组装过程的图。
在将子组件SBA组装到变速箱10时,如图5(a)所示,在使开口部105朝向铅垂线VL方向上侧的状态下,将变速箱10固定在未图示的夹具。
在图5(a)所示的变速箱10中,在外径侧支承壁部101的内周花键嵌合后退制动器5的从动盘51,完成后退制动器5的各结构主要部件的组装。
在内径侧支承壁部103的内周,经由轴承B而可旋转地支承有构成变速机构部的初级带轮的轴部81,轴部81的前端81a比分隔壁部102更向上方突出。
在使行星架34的筒状连结部343朝向变速箱10侧的下方的状态下,子组件SBA从开口部105侧的上方,插入变速箱10的外径侧支承壁部101的内侧(参照图中粗箭头)。
在图5(a)的状态下,行星齿轮组3的行星架34相对于离合器鼓6及旋转传递轴9,在组装方向(图中铅垂线VL)上可相对位移。
行星架34的凸缘部349在铅垂线VL方向上位于离合器鼓6的底壁部61与齿圈32之间。
而且,齿圈32利用在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的内周卡合的卡环(第一卡环38、第二卡环39),限制铅垂线VL方向的移动。
因此,即使行星架34由于自重而向变速箱10侧的下方位移,在行星架34的凸缘部349与齿圈32抵接的时刻,也能够限制向变速箱10侧的下方移动。
因此,在将子组件SBA组装到变速箱10的过程中,行星架34不会从子组件SBA脱落。
此时,前进离合器4的从动盘41及驱动盘42向变速箱10侧的下方的移动被与周壁部62的内周对齐卡合的卡环49限制。
如图5(b)所示,当使子组件SBA沿铅垂线VL方向向变速箱10侧的下方位移时,行星架34的连结部343与轴部81首先花键嵌合。
而且,在连结部343与轴部81的花键嵌合长度达到规定长度ΔL的时刻,开始将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的前端62a侧与后退制动器5的驱动盘52花键嵌合。
因此,在连结部343与轴部81卡合至规定长度ΔL之前,子组件SBA侧的旋转传递轴9的中心轴与轴部81的中心轴一致。
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从动盘52向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的外周的花键嵌合(参照图5(c))。
而且,在轴部81的前端81a与行星架34侧的侧板部340的侧面340a抵接的时刻,完成子组件SBA向变速箱10的组装(参照图5(d))。
这样,在将子组件SBA组装到变速箱10时,在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的内侧,行星架34相对于离合器鼓6及旋转传递轴9,在铅垂线VL方向上可相对移动。
如上所述,行星架34的凸缘部349在铅垂线VL方向上位于离合器鼓6的底壁部61与齿圈32之间。
而且,齿圈32利用与离合器鼓6的周壁部62的内周卡合的卡环(第一卡环38、第二卡环39),限制铅垂线VL方向的移动。
因此,即使行星架34由于自重而向变速箱10侧的下方位移,在行星架34的凸缘部349与齿圈32抵接的时刻,也能够限制向变速箱10侧的下方移动。
因此,在将子组件SBA组装到变速箱10的过程中,行星架34不会从子组件SBA脱落。
与此相对,在行星架34未设有凸缘部349的情况下,在将子组件SBA组装到变速箱10时,需要作业人员用手指支承行星架34,来阻止行星架34脱落。
此外,在使轴部81的前端81a与行星架34侧的侧板部340抵接时,需要除去由手指进行的支承,此时,也可以会使行星架34与离合器鼓6及旋转传递轴9偏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凸缘部349,在子组件SBA向变速箱10的组装过程中,不太可能由手指支承行星架34,行星架34也不太可能脱落。
由此,能够顺利地将子组件SBA组装到变速箱10。
作为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个例子而例举的无级变速器1具有如下的机构。
(1)具有:离合器鼓6(筒状部件),其旋转轴X方向(轴向)的一端开口,并且在旋转轴X方向的另一端具有底壁部61;
行星齿轮组3,其收纳在离合器鼓6的内部。
行星齿轮组3的行星架34具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349(突出部)。
在旋转轴X方向上,凸缘部349位于底壁部61与行星齿轮组3的齿圈32之间。
在此,通过具有底壁部61,能够防止行星架34向底壁部61侧脱落。因为如果离合器鼓6的旋转轴X方向的两端为壁部,则不能收纳行星齿轮组3,所以一端(与底壁部61相反的一侧)形成为开口的开口部60。因此,问题在于行星架34会从开口部60脱落。
因此,通过以上述方式来构成,形成位于底壁部61与齿圈32之间、且从旋转轴X方向观察双方时为重叠的凸缘部349,当行星架34要脱落时,凸缘部349卡在齿圈32,所以能够防止行星架34脱落。
作为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个例子而例举的无级变速器1具有如下的结构。
(2)齿圈32与离合器鼓6以分体形成。
在此,虽然可以将齿圈32与离合器鼓6一体形成,但在该情况下,当要从离合器鼓6的开口部60收纳行星架34时,该行星架34的凸缘部349会卡在齿圈32,难以形成子组件。
因此,当以上述方式来构成时,能够在将行星架34收纳在离合器鼓6的内部后,将齿圈32收纳在离合器鼓6的内部,容易进行行星齿轮组3相对于离合器鼓6的组装(参照图4(c)、图4(d))。
作为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个例子而例举的无级变速器1具有如下的结构。
(3)行星架34与前进离合器4的支承筒342(毂部)一体形成。
支承筒342位于比行星架34更靠近底壁部61侧的位置。
凸缘部349的最外周部349a位于比支承筒342的最外周部342c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
在具有支承筒342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使支承筒342向外周侧扩展,将支承筒342作为防治脱落的止动件来使用。
这样,因为前进离合器4的离合器盘(从动盘41、驱动盘42)位于支承筒342的外径侧,所以,用于配置离合器盘的空间在径向上缩窄。离合器鼓6的外形会增大。
因此,通过以上述方式来构成,将在行星架34设置的凸缘部349作为止动件来加以利用,不会在径向上缩窄用于配置离合器盘的空间,也不会增大离合器鼓6的外形,能够阻止行星架34脱落。
本申请发明也可以指定为作为动力传递装置的一个例子而列举的无级变速器1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
即,
(4)一种无级变速器1的制造方法,该无级变速器1具有:旋转轴X方向(轴向)的一端开口且在旋转轴X方向的另一端具有底壁部61的离合器鼓6、以及收纳在离合器鼓6的内部的行星齿轮组3。
在该制造方法中,因为行星齿轮组3的行星架34具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349,所以,首先凸缘部349位于底壁部61与行星齿轮组3的齿圈32之间的方式,将行星齿轮组3与离合器鼓6进行组装。
然后,在使行星架34侧朝向变速箱10侧的下方的状态下,将得到的子组件SBA插入变速箱10的开口部105内,使行星架34侧的连结部343与变速箱10侧的轴部81花键嵌合。
当这样构成时,在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2的行星齿轮组3与前进离合器4形成了子组件的状态下,安装在变速箱10侧的其它部件(动力传递机构(带轮、减速器等)),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无级变速器1的组装。
此时,因为凸缘部349由齿圈32支承,所以能够防止组件组装时行星架34脱落。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防止组件组装时行星架34脱落的活用例,但行星架34的防止脱落结构也可以活用在其它的情况中。例如,能够防止在未预料到的力(例如,输入过大的扭力)施加于行星架34时的脱落,并防止在维护时配件因拆解时脱落而损坏等。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优选突出部为凸缘,但也可以为沿旋转轴X的周向设有多个突出部的形式。
上面,说明了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发明不只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式。在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Claims (3)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筒状部件,其轴向的一端开口,并且在轴向的另一端具有壁部;
行星齿轮组,其收纳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内部;
所述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具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壁部与所述行星齿轮组的齿圈之间,
所述行星架与离合器的毂部一体形成,
所述毂部位于比所述行星架更靠近所述壁部侧的位置,
所述突出部的最外周部位于比所述毂部的最外周部更靠近外周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圈与所述筒状部件以分体形成。
3.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
筒状部件,其轴向的一端开口,并且在轴向的另一端具有壁部;
行星齿轮组,其收纳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内部;
该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具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
以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壁部与所述行星齿轮组的齿圈之间的方式将所述行星齿轮组安装在所述筒状部件后,将安装有所述行星齿轮组的筒状部件以开口的一端处于下侧的状态安装于其它部件。
CN201980056769.6A 2018-11-27 2019-10-29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6393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0853 2018-11-27
JP2018-220853 2018-11-27
PCT/JP2019/042238 WO2020110554A1 (ja) 2018-11-27 2019-10-29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動力伝達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39336A CN112639336A (zh) 2021-04-09
CN112639336B true CN112639336B (zh) 2024-03-01

Family

ID=7085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6769.6A Active CN112639336B (zh) 2018-11-27 2019-10-29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1772B2 (zh)
JP (1) JP7145969B2 (zh)
CN (1) CN112639336B (zh)
WO (1) WO2020110554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00813A (en) * 1965-10-24 1968-01-24 Ford Motor Co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4625587A (en) * 1981-04-24 1986-12-02 Aisin-Warner Kabushiki Kaisha Speed change device for use in driving auxiliary machinery
JP2006342846A (ja) * 2005-06-07 2006-12-21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のクラッチ装置
JP2008121782A (ja) * 2006-11-13 2008-05-29 Masahiro Okubo 多段自動変速装置
JP2012122608A (ja) * 2010-11-18 2012-06-28 Jatco Ltd キャリ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637259A (zh) * 2013-10-10 2016-06-01 伊斯帕诺-絮扎公司 用于周转减速齿轮的行星架
CN107110241A (zh) * 2014-12-26 2017-08-29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离合器及具有该离合器的变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582507C1 (ru) * 2013-03-11 2016-04-27 Ниссан Мотор Ко., Лтд.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мощности приведения в движение
JP2016065578A (ja) 2014-09-24 2016-04-28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ハブ部材固定構造
JP6455542B2 (ja) 2017-04-20 2019-01-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摩擦締結装置
KR102335521B1 (ko) 2017-04-21 2021-12-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기의 기어 서포트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00813A (en) * 1965-10-24 1968-01-24 Ford Motor Co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4625587A (en) * 1981-04-24 1986-12-02 Aisin-Warner Kabushiki Kaisha Speed change device for use in driving auxiliary machinery
JP2006342846A (ja) * 2005-06-07 2006-12-21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のクラッチ装置
JP2008121782A (ja) * 2006-11-13 2008-05-29 Masahiro Okubo 多段自動変速装置
JP2012122608A (ja) * 2010-11-18 2012-06-28 Jatco Ltd キャリ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637259A (zh) * 2013-10-10 2016-06-01 伊斯帕诺-絮扎公司 用于周转减速齿轮的行星架
CN107110241A (zh) * 2014-12-26 2017-08-29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离合器及具有该离合器的变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21772B2 (en) 2022-08-23
WO2020110554A1 (ja) 2020-06-04
US20210341046A1 (en) 2021-11-04
JPWO2020110554A1 (ja) 2021-09-27
JP7145969B2 (ja) 2022-10-03
CN112639336A (zh) 2021-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06042B1 (en) Twin clutch device
JP4720302B2 (ja) 自動変速機のクラッチ装置
US7316629B2 (en) Planetary gear apparatus
JP4798200B2 (ja) 自動変速機およびその軸方向間隙調整方法
US6799665B1 (en) Hydrodynamic torque converter
US20100029435A1 (en) Planetary Pinion Carrier and One-Way Clutch
CN103328864A (zh) 行星齿轮架
WO2012133816A1 (ja) ダンパ装置
JP2002243001A (ja) 無段変速機の正逆転装置
KR100783674B1 (ko) 자동변속기용 피스톤
US20020059713A1 (en) Multi-disk clutch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re plate of a multi-disk clutch
US6824494B2 (en) Planetary gear unit
JPH10258324A (ja) 板状支持部材のシャフト取付孔加工方法
JPWO2020084913A1 (ja) 前後進切替機構
CN112639336B (zh)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5026796A (zh) 动力传递装置
WO2018155357A1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US20170314649A1 (en)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JP6010887B2 (ja) 自動変速機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13366235B (zh) 湿式双离合器和用于这种湿式双离合器的弹性回复装置
JP4096519B2 (ja) プラネタリギヤ装置
JP3682214B2 (ja) トルク伝達装置
WO2020084914A1 (ja) 歯車の支持構造
JP4982683B2 (ja) 円錐ベルト車巻き掛け伝動装置のための円錐ベルト車対
JP3848560B2 (ja) 遊星歯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