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6235B - 湿式双离合器和用于这种湿式双离合器的弹性回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式双离合器和用于这种湿式双离合器的弹性回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6235B
CN113366235B CN202080011672.6A CN202080011672A CN113366235B CN 113366235 B CN113366235 B CN 113366235B CN 202080011672 A CN202080011672 A CN 202080011672A CN 113366235 B CN113366235 B CN 1133662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carrier
clutch
support plate
input disc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16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66235A (zh
Inventor
A.多尔
V.科内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Embrayag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Embrayag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Embrayages SAS filed Critical Valeo Embrayages SAS
Publication of CN113366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6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66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6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2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8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 F16D25/082Fluid-actuated clutches with fluid-actuated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a clutching member the line of action of the fluid-actuated members co-inciding with the axis of ro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0Clutch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6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at least two driving shafts or two driven shafts being concentric
    • F16D2021/0661Hydraulically actuated multiple lamellae clutches

Abstract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湿式双离合器(1),包括:‑第一(E1)和第二(E2)多盘离合器,它们围绕轴线(X)旋转,并且被控制以通过共享扭矩输入盘托架(10)选择性地将驱动轴与第一输出轴(A1)和第二输出轴(A2)接合,第一离合器(E1)径向布置在第二离合器(E2)之外,‑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65、75),其设计成控制第一和第二离合器(E1、E2),以及‑用于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65、75)的弹性回复装置(60),该弹性回复装置支撑在输入盘托架(10)上,该弹性回复装置(60)对于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65、75)是公共的,该弹性回复装置(60)和输入盘托架(10)通过防旋转装置(81、82)可旋转地联接,该防旋转装置(81、82)形成互锁连接。

Description

湿式双离合器和用于这种湿式双离合器的弹性回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领域的湿式双离合器。本发明还涉及用于这种湿式双离合器的弹性回复装置。
背景技术
包括第一和第二离合器以及第一和第二致动器的湿式双离合器是已知的,致动器使得能够产生力以将第一和第二离合器分别配置在接合或分离配置中。在每个致动器处产生的力经由力传递构件传递到相应的离合器,该力传递构件具有绕湿式双离合器的旋转轴线X旋转的形状。因此,致动器的运动被传递到相应的力传递构件,其又使第一摩擦元件(例如摩擦盘)相对于相应离合器的第二摩擦元件(例如凸缘)运动,以便将其配置在上述配置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中。
以已知的方式,当致动器用于推动力传递构件时,所述致动器的反向运动由弹性垫圈引起,该弹性垫圈能够产生足够的力以使致动器和相应的离合器返回到它们的初始配置。该弹性垫圈通常以贝氏垫圈的形式生产,置于离合器盘托架和力传递构件之间。这种解决方案轴向体积庞大。
可以用以螺旋压缩弹簧形式生产的弹性回复装置来代替该弹性垫圈。从文献US20050017422A1已知这种弹性回复装置用于湿式单离合器。
该弹性回复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环形支撑板以及螺旋弹簧,螺旋弹簧沿周向布置并组装在第一和第二支撑板之间。
在湿式双离合器的情况下,已知的做法是在第一和第二离合器的盘托架和力传递构件之间布置两个不同的前述类型的弹性回复装置。这两个装置以同心方式一个在另一个内部组装。
由于湿式双离合器部件的对准和对中的几何误差,这两个装置可能沿着旋转轴线X彼此偏心,并且相互干涉。
弹性回复装置也可能遭受支撑板相对于盘托架旋转或滑动的不希望的现象,产生部件的磨损。
文献EP2913554B1公开了一种通过将环形支撑板之一紧密装配到致动活塞上来将弹性回复装置保持在适当位置的解决方案。
形成在支撑板周边上的可变形凸片允许弹性回复装置的紧密装配,防止其旋转。然而,这种装置的组装有缺点。当该装置装配到致动活塞中时,有必要使凸片变形并将其中一个环形支撑板压向活塞底部。然而,螺旋弹簧的压缩产生回弹现象,阻止支撑板被正确地调节到活塞底部。存在弹性回复装置定位不正确的风险。该解决方案涉及复杂的组装操作和额外的控制。此外,该解决方案与以同心方式一个在另一个内部组装的弹性回复装置不兼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问题并还带来进一步优点。
本发明尤其旨在为这个问题提供简单、有效和经济的解决方案。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湿式双离合器,其包括:
-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分别是围绕轴线X旋转的多盘型离合器,并且被控制成经由公共扭矩输入盘托架选择性地将驱动轴联接到第一从动轴和第二从动轴,第一离合器径向布置在第二离合器之外,
-第一力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布置成控制第一和第二离合器,以及
-支承在输入盘托架上的第一力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的弹性回复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复装置对于第一力传递构件和第二力传递构件是公共的,
所述弹性回复装置和输入盘托架通过防旋转装置旋转联接,所述防旋转装置形成互锁连接。
根据本发明,这种湿式双离合器具有便于组装和减少部件数量的优点,因为弹性回复装置对于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是公共的。弹性回复装置和输入盘托架的防旋转装置的互锁有助于组装,而不需要使它们变形。弹性复位装置可以手动安装在输入盘托架上,无需特殊工具。互锁连接确保弹性回复装置相对于盘托架的分度和角度定位,这防止了该装置在车辆上运行期间的任何旋转。因此避免了磨损现象。
优选地,弹性回复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系列螺旋弹簧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每个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
-第一支撑板,其支撑第一系列螺旋弹簧并压在第一力传递构件上;
-第二支撑板,其支撑第二系列螺旋弹簧并压在第二力传递构件上;以及
-环形的第一螺旋弹簧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公共的支撑板,在该支撑板上,弹性复位装置的防旋转装置形成在环的外周上。
根据本发明,这种弹性回复装置具有减少部件数量和提高每个系列螺旋弹簧的对中精度的优点。公共支撑板的使用消除了第一和第二支撑板相互干涉的风险。
防旋转装置在环的外周上的定位提高了对中精度,并限制了装置和输入盘托架之间的残余角间隙。
因此,外周在径向位于多盘离合器下方的输入盘托架区域上执行装置的对中和防旋转功能。输入盘托架的这个区域通常是未使用的。
优选地,输入盘托架(10)可以包括:
-第一离合器的外盘托架;
-第二离合器的内盘托架;
-由相对于轴线X径向延伸的片钢制成的板,其共同支撑外盘托架和内盘托架,输入盘托架的防旋转装置通过冲压形成在该板上;
-环形的第一螺旋弹簧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公共的支撑板,在该支撑板上,弹性复位装置的防旋转装置形成在环的外周上。
输入盘托架具有经济地生产防旋转装置的优点。由冲压片钢形成输入盘托架,特别是确保大量功能的板,比如:驱动扭矩的传递、外内盘托架的联合支撑、第一离合器E1和第二离合器E2内的力的支撑,以及防旋转装置的一部分。此外,片的冲压允许生产具有复杂形状的防旋转装置,而无需机械加工。
弹性回复装置的防旋转装置的形状和输入盘托架的防旋转装置的形状是互补的,并且提供互锁连接。互补形状的这种配合确保了弹性回复装置的分度和角度定位。
本发明可以具有下面描述的一个或另一个特征,彼此结合或者彼此独立地考虑:
-第二支撑板可以围绕第一支撑板;
-输入盘托架的防旋转装置可以径向形成在输入盘托架的板的内径上;
-输入盘托架的防旋转装置可以在内盘托架的边界内径向形成;
-板可以在其内周上包括肩部,所述肩部形成适于接收引导轴承的内部容积;
-输入盘托架的防旋转装置可以径向形成在肩部之外,而不改变湿式双离合器的轴向尺寸;
-公共支撑板的防旋转装置可被冲压并布置成适应输入盘托架的冲压件的形状;
-弹性回复装置的公共支撑板可以在位于内盘托架径向下方的环形凹陷处支承在输入盘托架的板上。这样,支撑板径向嵌套在板的凹陷内,这减少了弹性回复装置的定位误差;
-输入盘托架的板的凹陷可以位于引导轴承的径向上方;
-板的所述凹陷可以是连续的,以便与公共支撑板形成均匀的平坦支撑;
-弹性回复装置的公共支撑板可以与第一和第二支撑板轴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径向布置在第一支撑板之外;
-公共支撑板可以在不同的安装直径上支撑第一系列螺旋弹簧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这样,不同的安装直径避免了螺旋弹簧的角度错位;
-输入盘托架的板的冲压件可以是凹形或凸形,并从输入盘托架的板的所述凹陷处轴向延伸;
-输入盘托架的板的凹形或凸形冲压件可以是在板的表面上制成的凸台;
-输入盘托架的板的凹形或凸形冲压件可以形成加强件,所形成的加强件也用作输入盘托架的防旋转装置;
-输入盘托架的板的凹形或凸形冲压件可以径向和轴向突出;
-输入盘托架的凹形或凸形冲压件可以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
-例如,输入盘托架的板可以包括彼此成120度分布的三个凹形或凸形冲压件。在另一示例中,输入盘托架的板可以包括彼此成90度分布的四个凹形或凸形冲压件;
-弹性回复装置可以包括在第一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共同形成的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布置成用于组装工具的通道;
-圆形开口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每个开口分别由第一和第二支撑板的第一和第二切口共同形成;
-第一和第二切口可以分别形成在第一支撑板的外周和第二支撑板的内周上。
有利地,弹性回复装置可以包括从第一支撑板发出的第一轴向止动件和从公共支撑板发出的第二轴向止动件,第一轴向止动件和第二轴向止动件布置成限制螺旋弹簧的挤压;
-第一轴向止动件可以由第一支撑板的折叠内环形边缘形成;
-第二轴向止动件可以由公共支撑板的折叠内环形边缘形成;
-根据第一变型,弹性回复装置的防旋转装置可以是凸形突起,其装配到在输入盘托架的板中制成的凹形冲压件中;通过这种方式,互补的凹凸形状易于制造,并且通过部件之间的互锁来确保更好的连接。突起提供了装置与输入盘托架的板的更大的对中表面;
-突起可以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
-例如,公共支撑板可以包括彼此成120度分布的三个突起。在另一示例中,公共支撑板可以包括彼此成90度分布的四个突起;
-公共支撑板的突起可以是凸形的,与凹形的输入盘托架的板的冲压件互补,这减少了部件之间的互锁故障;
-公共支撑板的突起可以是圆形的;
-公共支撑板的突起可以是径向向外突出的凸片;
-公共支撑板的突起可以是多边形。例如,突起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或梯形;
-输入盘托架的凹形冲压件可以是凹槽;
-优选地,凹形冲压件可以具有基本矩形横截面或者中空的半圆柱形横截面;
-板的凹形冲压件可以从输入盘托架向外延伸的凸台的形式径向延伸;
-凹形冲压件可以在板的整个凹陷上轴向延伸。换句话说,凹形冲压件可以轴向延伸到凹陷的边缘,凹陷板的其余部分支撑外内盘托架;
-根据不同于第一变型的第二变型,输入盘托架(10)的防旋转装置是凸形冲压件,其装配在公共支撑板中制成的凹形中。这样,互补的凹凸形状生产简单,并通过部件之间的互锁来确保更好的连接;
-板的凸形冲压件可以从输入盘托架的外部产生并朝向轴线X延伸的凸台的形式径向延伸;
-例如,凸形冲压件可以是凸耳或齿;
-优选地,凸形冲压件可以具有基本为半球形的横截面;
-凸形冲压件可以轴向延伸到第二力传递构件的位置,以通过限定冲压件的最大安全高度来减小轴向体积并避免与活塞的任何干涉;
-公共支撑板的凹形可以是圆形或圆状的开口、腔或切口;
-例如,公共支撑板的凹形可以是半圆形或半月形的开口。这些简单的形状具有易于生产的优点,这确保了良好的再现性,而没有额外的材料成本;
-有利地,在相同的环切割操作过程中,可以用相同的工具简单地通过切割环的外周来制造公共支撑板的凹形,而不需要额外的制造成本。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另一主题是一种用于湿式双离合器的弹性回复装置,其包括:
-第一系列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每个围绕装置的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
-第一支撑板,其支撑第一系列螺旋弹簧并压在第一力传递构件上;
-第二支撑板,其支撑第二系列螺旋弹簧并压在第二力传递构件上;以及
-环形的第一螺旋弹簧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公共的支撑板,在该支撑板上,弹性复位装置的防旋转装置形成在环的外周上,
其中弹性回复装置相对于湿式双离合器的防旋转装置形成在公共支撑板的外周上,所述防旋转装置设置成当弹性回复装置安装在湿式双离合器上时通过装配到湿式双离合器的部分中来组装。
根据本发明,这种弹性回复装置具有减少部件数量和提高每个系列螺旋弹簧的对中精度的优点。公共支撑板的使用消除了第一和第二支撑板相互干涉的风险。
防旋转装置在环的外周上的定位提高了对中精度,并限制了装置和输入盘托架之间的残余角间隙。因此,外周执行湿式双离合器上的装置的对中和防旋转功能。
本发明的该第二方面可以具有下面描述的一个或另一个特征,彼此结合或彼此独立:
-第二支撑板可以围绕第一支撑板;
-第二支撑板可以径向布置在第一支撑板之外;
-公共支撑板的防旋转装置可被冲压并布置成装配在湿式双离合器的部分上;
-公共支撑板可以与第一和第二支撑板轴向相对布置;
-公共支撑板可以在不同的安装直径上支撑第一系列螺旋弹簧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这样,不同的安装直径避免了螺旋弹簧的角度错位;
-弹性回复装置可以包括在第一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共同形成的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布置成用于组装工具的通道;
-圆形开口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每个开口分别由第一和第二支撑板的第一和第二切口共同形成;
-第一和第二切口可以分别形成在第一支撑板的外周和第二支撑板的内周上;
-有利地,弹性回复装置可以包括从第一支撑板的内周发出的第一轴向止动件和从公共支撑板的内周发出的第二轴向止动件,第一轴向止动件和第二轴向止动件布置成限制螺旋弹簧的挤压;
-第一轴向止动件可以由第一支撑板的折叠内环形边缘形成;
-第二轴向止动件可以由公共支撑板的折叠内环形边缘形成。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面的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的描述仅作为示例并参考附图给出,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湿式双离合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根据图1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湿式双离合器的输入盘托架和弹性回复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图1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湿式双离合器的输入盘托架和弹性回复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图1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单独的弹性回复装置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图1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单独的输入盘托架的正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湿式双离合器的输入盘托架和弹性回复装置的正视图;
图7是根据图6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单独的输入盘托架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和权利要求中,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并且为了便于理解,术语“前”或“后”将根据相对于由机动车辆变速器的旋转主轴线X确定的轴向方向来使用,并且术语“内/内部”或“外/外部”将相对于轴线X并且根据与所述轴向方向正交的径向方向来使用。
图1示出了用于扭矩传递系统的湿式双离合器1的第一实施例。湿式双离合器是多盘型的并且具有主旋转轴线X。
湿式双离合器1包括围绕轴线O的至少一个输入元件2,该输入元件旋转连接到驱动轴(未示出)。输入元件2位于湿式双离合器1的后部。
在第一实施例中,通常为L形的输入元件2包括由输入腹板3形成的径向定向的环形部分和由毂4形成的轴向定向部分。输入腹板3和输入毂4通过激光穿透焊接固定并焊接在一起。毂4相对于输入腹板3径向布置在内侧。
输入毂4例如通过花键5旋转连接到阻尼装置(例如双质量飞轮等)的输出端,阻尼装置的输入特别通过发动机飞轮连接到由曲轴形成的驱动轴上,该曲轴由机动车辆装备的发动机驱动旋转。
输入腹板3在其轴向定向的径向外端包括齿9,齿9径向向外延伸并支承在扭矩输入盘托架10上。
湿式双离合器1被控制成选择性地将所述驱动轴联接到第一从动轴A1和第二从动轴A2,它们连接到机动车辆装备的变速箱。
优选地,第一从动轴A1和第二从动轴A2同轴。当所述第一离合器E1闭合时,第一从动轴A1旋转,当所述第二离合器E2闭合时,第二从动轴A2旋转。
湿式双离合器1包括分别为多盘型的第一离合器E1和第二离合器E2,以及布置成接合或分离所述第一和第二离合器E1、E2的控制系统100。控制系统100紧固至变速器壳体150。
如图1所示,第一离合器E1径向布置在第二离合器E2上方。
湿式双离合器1通过加压流体(通常是油)进行液压控制。控制系统100包括:
-第一轴向可移动致动活塞110,其布置成将第一离合器E1配置在接合配置和分离配置之间的配置中;
-第二轴向可移动致动活塞120,其布置成将第二离合器E2配置在接合配置和分离配置之间的配置中;
-壳体130,其中至少(部分)容纳第一或第二致动活塞110、120。
第一和第二离合器E1、E2通过力传递构件65、75支承在控制系统100上。例如,致动系统100可以包括轴向延伸的支承表面140,其集成在壳体130中并且在输入元件2的方向上轴向延伸。轴向延伸的支承表面140布置成支撑第一和第二离合器E1、E2。
为了减小轴向紧凑性,第一力传递构件65穿过形成在输入盘托架10中的孔19。此外,第二力传递构件75穿过形成在输入盘托架10中的孔20。形成的孔20径向布置在形成的孔19下方。
引导轴承80布置在轴向延伸的支承表面140和输入盘托架10之间。更准确地说,引导轴承80包括布置在输入盘托架10的内周上的外环。引导轴承80因此轴向支承在输入盘托架10上。引导轴承在输入盘托架10内的集成允许轴向力被吸收,而不会负面影响湿式双离合器的轴向体积。因此,引导轴承80为第一和第二离合器E1和E2所公共的。例如,引导轴承80是角接触球轴承。引导轴承80是滚珠轴承类型的,并且引导第一和第二离合器E1、E2相对于控制系统100的旋转。
在图1中,第一力传递构件65轴向介于第一离合器E1和第一致动活塞110之间。第二力传递构件75轴向介于第一离合器E1和第一致动活塞120之间。第一和第二力传递构件65、75可沿轴线X平移移动,并布置成选择性地控制第一和第二离合器E1、E2。这些致动器的弹性回复由弹性回复装置60产生。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湿式双离合器1包括弹性回复装置60,该弹性回复装置60使得能够通过压缩产生足够的轴向力,以将致动活塞110、120及其对应的离合器恢复到其初始所谓的分离配置。
弹性回复装置60包括第一系列螺旋压缩弹簧61,其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并布置成通过第一环形支撑板62支承在第一力传递构件65上。因此,弹性回复装置60的第一支撑板62支撑第一系列螺旋弹簧61,并因此支承在第一力传递构件65上。
弹性回复装置60还包括第二系列螺旋压缩弹簧71,其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并布置成通过第二环形支撑板72支承在第二力传递构件上。弹性回复装置60的第二支撑板72支撑第二系列螺旋弹簧71,并因此压在第二力传递构件75上。
第二支撑板72径向布置在第一支撑板62之外。更准确地说,第二支撑板72围绕第一支撑板62。
特别地,第一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61、71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支撑板62、72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弹性回复装置60为第一致动活塞110和第二致动活塞120所公共的。
更准确地说,弹性回复装置60为第一力传递构件6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75所公共的,弹性回复装置60与其一起承载。
第一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61、71由公共部分(这里是环)支撑在一起,使得该系列螺旋弹簧61、71以及第一和第二环形支撑板62、72不会相互重叠或干涉。
该公共部分是环形的公共支撑板17,其将第一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61、71相互连接,特别如图2至4所示。
公共支撑板17与第一和第二支撑板62、72轴向相对布置。公共支撑板17在不同的安装直径上支撑第一系列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61、71。这样,不同的安装直径避免了螺旋弹簧61、71的角度错位。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弹性回复装置60支承在扭矩输入盘托架10上。
扭矩输入盘托架10为第一和第二离合器E1和E2所公共的。输入盘托架10包括第一离合器E1的外盘托架14和第二离合器E2的内盘托架24。有利地,第二离合器E2的内盘托架24焊接或铆接到输入盘托架10。
特别地,弹性回复装置60装配在输入盘托架10的内部,以便将这两个部件彼此旋转联接。
输入盘托架10还包括由片钢制成的板34。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相对于轴线X径向延伸,并且共同支撑外内盘托架。
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在其内周上包括环形肩部16。板34的肩部16是圆柱形支承部分,并形成适于容纳引导轴承80的内部容积,更准确地说,适于容纳引导轴承80的外环。
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在其内周上还包括环形的凹陷15。板34的凹陷15位于内盘托架24的径向下方。如图1所示,板34的凹陷15位于引导轴承80的径向上方。换句话说,形成在输入盘托架10中的凹陷15布置在位于板34的肩部16之外的直径上。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凹陷15是连续的,以便与公共支撑板17形成均匀的平坦支撑。
弹性回复装置60尤其容纳在板34的该凹陷15中。更准确地说,公共支撑板17在该凹陷15处支承在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上。支撑板62、72径向嵌套在板34的凹陷15内,以减少弹性回复装置60的定位误差。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弹性回复装置60和输入盘托架10因此通过防旋转装置81、82嵌套并旋转联接。
如图1至5所示,这些防旋转装置81、82分别形成在弹性回复装置60和输入盘托架10上。防旋转装置81、82的组装在弹性回复装置60和输入盘托架10之间形成互锁连接。互锁连接确保弹性回复装置60相对于盘托架10的分度和角度定位,这防止了弹性回复装置60在车辆上运行期间的任何旋转。通过互锁防旋转装置81、82的组装可以手动进行,而没有任何变形,也不需要任何特殊工具。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弹性回复装置60因此包括防旋转装置81。弹性回复装置60的防旋转装置81形成在环形公共支撑板17的外周18上。
在图2至4所示的示例中,弹性回复装置60的防旋转装置81是公共支撑板17的凹形91。有利地,公共支撑板17的凹形91是圆形或圆状的开口、腔或切口。
特别是在图4中,公共支撑板17的凹形91是半圆形或半月形的开口。这些简单的形状91具有易于生产的优点,这确保了良好的再现性,而没有额外的材料成本。
有利地,在相同的环切割操作期间,使用相同的工具,简单地通过切割其外周18来产生公共支撑板17的凹形91,而不需要额外的制造成本。在未示出的变型中,公共支撑板的防旋转装置81可被冲压并布置成适应输入盘托架的冲压件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环形输入盘托架10因此包括防旋转装置81。输入盘托架10的防旋转装置82通过从输入盘托架10的板冲压片钢形成。
特别地,输入盘托架10的防旋转装置82径向形成在内盘托架24的边界内。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防旋转装置82径向形成在肩部16之外,而不改变湿式双离合器的轴向体积。在未示出的变型中,输入盘托架的防旋转装置82可以径向形成在输入盘托架的板的内径上。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冲压件是凸形94冲压件。凸形冲压件94因此装配到在弹性回复装置60的公共支撑板17中制成的凹形91中。通过这种方式,互补的凹凸形状易于生产,并且通过部件之间的互锁来确保更好的连接。
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凸形冲压件94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在具体示于图2至5中的示例中,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包括彼此成90度分布的四个凸冲压件94。在未示出的另一示例中,输入盘托架的板34可以包括彼此成120度分布的三个凹或凸形冲压件。
凸形94冲压件从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所述凹陷15轴向延伸。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凸形94冲压件径向和轴向突出。
具体如图2、3和5所示,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凸形94冲压件是在板34的表面上制成的凸台。更准确地说,板34的凸形94冲压件以凸台的形式径向延伸,该凸台从输入盘托架10的外部产生并朝向轴线X延伸。
有利地,凸形94冲压件在这里是凸耳或齿。优选地,凸形94冲压件具有基本为半球形状的横截面。
特别地,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凸形94冲压件形成加强件,所形成的加强件也用作输入盘托架10的防旋转装置82。
润滑环50也径向布置在轴向延伸的支承表面140和输入盘托架10之间。润滑环50轴向支承在引导轴承80上。
润滑环50包括径向穿过该环并在外周向外敞开的润滑导管51。润滑导管51沿离合器E1和E2的方向径向定向。有利地,润滑导管51至少部分横向敞开。在这种情况下,导管51然后由离合器支撑件和湿式双离合器的另一个构成部分共同限定,例如这里的引导轴承。
在图1中,润滑环50由螺纹部分轴向保持,该螺纹部分能够拧到湿式双离合器的支撑件140的互补螺纹部分上,更准确地说,拧到支撑件的自由端上。这样,在组装状态下,湿式双离合器和致动系统通过螺纹连接牢固地固定,其中润滑环50直接拧到壳体130的轴向延伸的支承表面140上。
在未示出的变型中,润滑环50也可以通过装配到设置在壳体的轴向延伸的支承表面上的凹槽中的开口环轴向保持。
控制系统100的壳体130包括直接与润滑导管51连通的冷却剂供应导管131。润滑环50因此在第一和第二离合器E1、E2的方向上引导来自致动系统100的冷却剂,并促进其润滑。
如图1所示,第一离合器E1的多盘组件包括旋转连接到输入盘托架10的凸缘11和旋转连接到第一扭矩输出盘托架30的摩擦盘12。摩擦板12单独地轴向介于两个连续凸缘11之间。
第一离合器E1的扭矩输出盘托架30通过与摩擦盘12啮合并通过与所述第一从动轴A1花键连接而被旋转连接。输出盘托架30包括连接到从动轴A1的输出毂31。
第二离合器E2的多盘组件包括旋转连接到输入盘托架10的凸缘21,以及旋转连接到第二扭矩输出盘托架40的摩擦盘22。
第二离合器E2的扭矩输出盘托架40通过与摩擦盘22啮合并通过与所述第二从动轴A2花键连接而被旋转连接。输出盘托架40包括连接到从动轴A2的输出毂41。
第一离合器E1的外盘托架14尤其包括轴向延伸部,其设计成接收第一离合器的多盘组件。轴向延伸部形成内部花键,其接收第一离合器E1的多盘组件的凸缘11。
第二离合器E2的内盘托架24包括轴向延伸部,其设计成接收第二离合器的多盘组件。轴向延伸形成内部花键,其接收第二离合器E2的多盘组件的凸缘21。
为了减小湿式双离合器1的轴向体积,第一离合器E1和第二离合器E2、弹性回复装置60和引导轴承80是同心的,并且径向嵌套在输入盘托架10内。
为了减小轴向紧凑性,第一力传递构件65穿过在第二力传递构件75中制成的孔76,以便支承在第一弹性回复装置上。第一力传递构件65包括形成在其内周上的支承凸片66。支承凸片66围绕轴线O成角度地分布,并因此穿过第二力传递构件中的孔76。
在第一实施例中,弹性回复装置60还包括开口70,开口70是圆形的并且共同形成在第一和第二支撑板62、72之间。
具体如图2和4所示,圆形开口70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圆形开口70布置用于输入盘托架10上的弹性复位装置60的组装工具的通道。有利地,每个圆形开口70分别由第一和第二支撑板62、72的第一和第二切口63、73共同形成。
优选地,第一切口63形成在第一支撑板62的外周上。优选地,第二切口73形成在第二支撑板72的内周18上。
最后,弹性回复装置60包括从第一支撑板62的内周发出的第一轴向止动件64。弹性回复装置60还包括从公共支撑板17的内周发出的第二轴向止动件74。有利地,第一轴向止动件64和第二止动件74设计成限制螺旋弹簧61的挤压。
具体如图2和4所示,第一轴向止动件64由第一支撑板62的折叠内环形边缘形成。优选地,第二轴向止动件74由公共支撑板17的折叠内环形边缘形成。
在未示出的变型中,第一和第二环形板62、72可以通过闩锁装置轴向保持在公共支撑板上。闩锁装置可以包括形成在公共支撑板上的折叠凸片。这些折叠凸片可以插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支撑板上的互补壳体中。
在图6至7中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基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除了弹性回复装置60的防旋转装置81是凸形突起90,并且输入盘托架10的防旋转装置82是凹形冲压件93。
有利地,突起90装配到在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中制成的凹形冲压件93中。这样,突起90为弹性回复装置60与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提供更大的对中表面。特别地,对于该第二实施例,公共支撑板17的突起90具有与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凹形冲压件93互补的凸形,这减少了部件之间互锁方面的缺陷。
在本发明的该第二实施例中,弹性回复装置60的突起90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在具体图2至5所示的示例中,弹性回复装置60的公共支撑板17包括彼此成90度分布的四个突起90。在未示出的另一示例中,公共支撑板可以包括彼此成120度分布的三个突起。
公共支撑板17的突起90是圆形的。优选地,公共支撑板17的突起90是从弹性回复装置60径向向外突出的凸片。
有利地,公共支撑板17的突起90为多边形。例如,突起90是矩形的。在未示出的变型中,突起90可以是三角形或梯形的。
在本发明的该第二实施例中,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凹形93冲压件围绕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在具体图6至7中示出的示例中,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包括彼此成90度分布的四个凹形冲压件93。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凹形冲压件93是在板34的表面上制成的凸台。
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凹形冲压件93在径向和轴向上是突出的。
凹形冲压件93从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所述凹陷15轴向延伸。具体如图7所示,板34的凹形冲压件93以从输入盘托架向外延伸的凸台的形式径向延伸。
输入盘托架10的凹形冲压件93在板34的整个凹陷15上轴向延伸。换句话说,凹形冲压件93轴向延伸到凹陷15的边缘,凹陷15的板34的其余部分支撑外盘托架14和内盘托架24。
有利地,输入盘托架10的凹形冲压件93是凹槽。优选地,凹形冲压件93具有大致矩形的横截面或中空的半圆柱形横截面。
特别地,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的凹形冲压件93形成加强件,所形成的加强件也用作输入盘托架10的防旋转装置82。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是通过非限制性说明性示例的方式提供的。

Claims (11)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湿式双离合器(1),包括:
-第一离合器(E1)和第二离合器(E2),分别是围绕轴线(X)旋转的多盘型离合器,并且被控制成经由公共扭矩输入盘托架(10)选择性地将驱动轴联接到第一从动轴(A1)和第二从动轴(A2),所述第一离合器(E1)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二离合器(E2)之外,
-第一力传递构件(6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75),布置成控制第一离合器(E1)和第二离合器(E2),以及
-支承在输入盘托架(10)上的第一力传递构件(65)和第二力传递构件(75)的弹性回复装置(60),
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复装置(60)对于所述第一力传递构件(65)和所述第二力传递构件(75)是公共的,
所述弹性回复装置(60)和所述输入盘托架(10)通过形成互锁连接的防旋转装置旋转联接,
所述湿式双离合器(1)包括滚珠轴承类型的引导轴承(80),用于引导所述第一离合器(E1)和所述第二离合器(E2)的旋转,
所述第一离合器(E1)和所述第二离合器(E2)、所述弹性回复装置(60)和所述引导轴承(80)是同心的,并且径向嵌套在所述输入盘托架(10)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弹性回复装置(60)包括:
-第一系列螺旋弹簧(61)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71),每个围绕所述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
-第一支撑板(62),其支撑第一系列螺旋弹簧(61)并压在第一力传递构件(65)上;
-第二支撑板(72),其支撑第二系列螺旋弹簧(71)并压在第二力传递构件(75)上;以及
-环形的、第一系列螺旋弹簧(61)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71)的公共支撑板(17),在该公共支撑板上,所述弹性回复装置(60)的防旋转装置形成在环的外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弹性回复装置(60)的公共支撑板(17)轴向相对于第一支撑板(62)和第二支撑板(72)布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公共支撑板(17)在不同的安装直径上支撑第一系列螺旋弹簧(61)和第二系列螺旋弹簧(71),所述第二支撑板(72)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62)之外。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输入盘托架(10)包括:
-第一离合器(E1)的外盘托架(14);
-第二离合器(E2)的内盘托架(24);
-由相对于所述轴线(X)径向延伸的片钢制成的板,该板共同支撑外盘托架(14)和内盘托架(24),输入盘托架(10)的防旋转装置通过冲压形成在该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弹性回复装置(60)的防旋转装置是凸形突起(90),所述凸形突起装配到在所述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中制成的凹形冲压件(93)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输入盘托架(10)的防旋转装置是凸形冲压件(94),所述凸形冲压件装配到在公共支撑板(17)中制成的凹形(91)中。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弹性回复装置(60)的公共支撑板(17)在位于所述内盘托架(24)径向下方的环形凹陷(15)处支承在所述输入盘托架(10)的板(34)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输入盘托架(10)的凹形冲压件(93)围绕所述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输入盘托架(10)的凸形冲压件(94)围绕所述轴线(X)成角度地分布。
11.如前述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式双离合器(1),其中,所述弹性回复装置(60)包括从所述第一支撑板(62)的内周发出的第一轴向止动件(64)和从所述公共支撑板(17)的内周发出的第二轴向止动件(74),所述第一轴向止动件(64)和第二轴向止动件(74)布置成限制螺旋弹簧(61)的挤压。
CN202080011672.6A 2019-01-31 2020-01-31 湿式双离合器和用于这种湿式双离合器的弹性回复装置 Active CN113366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900973 2019-01-31
FR1900973A FR3092373B1 (fr) 2019-01-31 2019-01-31 Double embrayage humide et dispositif de rappel elastique pour un tel double embrayage humide
PCT/EP2020/052389 WO2020157255A1 (fr) 2019-01-31 2020-01-31 Double embrayage humide et dispositif de rappel elastique pour un tel double embrayage humid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6235A CN113366235A (zh) 2021-09-07
CN113366235B true CN113366235B (zh) 2023-05-23

Family

ID=67262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1672.6A Active CN113366235B (zh) 2019-01-31 2020-01-31 湿式双离合器和用于这种湿式双离合器的弹性回复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66235B (zh)
FR (1) FR3092373B1 (zh)
WO (1) WO20201572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98421B (zh) * 2021-11-19 2024-01-12 吉利长兴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 一种湿式离合器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7687B1 (en) * 1999-07-20 2003-05-06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nc. Clutch assembly and diagnostic system
JP2008057657A (ja) * 2006-08-31 2008-03-13 Citizen Seimitsu Co Ltd Nc自動旋盤の主軸軸受構造
DE102007022420A1 (de) * 2007-05-10 2008-11-13 Borgwarner Inc., Auburn Hills Doppelkupplungsanordnung mit axial kurz bauender Schachtelung von Arbeits- und Ausgleichsraum
EP2014943A1 (de) * 2007-07-10 2009-01-1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upplung, vzw. Doppelkuppl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067416A (zh) * 2008-06-27 2011-05-18 法雷奥系统公司 用于车辆的电马达辅助驱动器
DE102011111072A1 (de) * 2011-08-18 2013-02-21 SGF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Kuppl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Industrieanwendungen
CN104097499A (zh) * 2013-04-13 2014-10-15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混合驱动装置
CN104863986A (zh) * 2014-02-26 2015-08-26 格特拉格传动机构和齿轮工厂赫尔曼·哈根迈尔有限公司&两合公司 弹簧组件、离合器以及离合器制造方法
CN105387094A (zh) * 2014-09-03 2016-03-09 Valeo离合器公司 具有湿式双离合器机构的传动系统
CN107448502A (zh) * 2016-05-31 2017-12-08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轴向卡合系统
WO2018104396A2 (fr) * 2016-12-06 2018-06-14 Valeo Embrayages Porte-disque assemblé et mécanisme à double embrayage humide comprenant ce porte-disque assembl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92700B1 (en) * 1998-10-05 2004-08-25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ular friction clutch apparatus
JP4077375B2 (ja) 2003-07-02 2008-04-16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ばね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GB0521036D0 (en) * 2005-10-17 2005-11-23 Ricardo Uk Ltd A nove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ith latching multi-plate clutches
JP4633807B2 (ja) * 2008-01-28 2011-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摩擦係合用ピストン及びスプリングシート
US8348802B2 (en) * 2009-04-30 2013-01-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mission clutch assembly
WO2014168038A1 (ja) * 2013-04-11 2014-10-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ピストン構造
DE102015208369A1 (de) * 2014-05-22 2015-11-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anordnung
DE102015222191A1 (de) * 2014-12-16 2016-06-1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asslaufende Doppelkupplung
DE102015201451A1 (de) * 2015-01-28 2016-07-28 Zf Friedrichshafen Ag Kopplungsanordnung mit einer Anpresseinrichtung und mit einer Axialenergiespeichereinrichtung
US9841098B2 (en) * 2015-09-28 2017-12-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mission with fluid distributing clutch hub
DE102015226273A1 (de) * 2015-12-21 2017-06-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aggregat
DE102016220311A1 (de) * 2016-10-18 2018-04-1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upplungsscheibenanordnung für eine Reibungskupplung und entsprechende Reibungskupplung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7687B1 (en) * 1999-07-20 2003-05-06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nc. Clutch assembly and diagnostic system
JP2008057657A (ja) * 2006-08-31 2008-03-13 Citizen Seimitsu Co Ltd Nc自動旋盤の主軸軸受構造
DE102007022420A1 (de) * 2007-05-10 2008-11-13 Borgwarner Inc., Auburn Hills Doppelkupplungsanordnung mit axial kurz bauender Schachtelung von Arbeits- und Ausgleichsraum
EP2014943A1 (de) * 2007-07-10 2009-01-1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upplung, vzw. Doppelkuppl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067416A (zh) * 2008-06-27 2011-05-18 法雷奥系统公司 用于车辆的电马达辅助驱动器
DE102011111072A1 (de) * 2011-08-18 2013-02-21 SGF SüDDEUTSCHE GELENKSCHEIBENFABRIK GMBH & CO. KG Kuppl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Industrieanwendungen
CN104097499A (zh) * 2013-04-13 2014-10-15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混合驱动装置
CN104863986A (zh) * 2014-02-26 2015-08-26 格特拉格传动机构和齿轮工厂赫尔曼·哈根迈尔有限公司&两合公司 弹簧组件、离合器以及离合器制造方法
DE102014102515A1 (de) * 2014-02-26 2015-08-27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Federpaket, Kupplung und Kupplungsherstellungsverfahren
CN105387094A (zh) * 2014-09-03 2016-03-09 Valeo离合器公司 具有湿式双离合器机构的传动系统
CN107448502A (zh) * 2016-05-31 2017-12-08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轴向卡合系统
WO2018104396A2 (fr) * 2016-12-06 2018-06-14 Valeo Embrayages Porte-disque assemblé et mécanisme à double embrayage humide comprenant ce porte-disque assemblé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双离合变速箱的可靠性分析;张靓;;汽车实用技术(第12期);全文 *
谈汽车双离合变速系统;陶金忠;陈松;;公路与汽运(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92373B1 (fr) 2021-04-30
FR3092373A1 (fr) 2020-08-07
WO2020157255A1 (fr) 2020-08-06
CN113366235A (zh) 2021-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03952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US5967929A (en) Multiple disk clutch
CN109661525B (zh) 离合器机构和包括这种离合器机构的传动系统
CN107448502B (zh) 用于离合器机构的轴向卡合系统
US6899210B2 (en) Piston coupling mechanism and lockup device for fluid-type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6023836A (en) Method of forming a shaft fixing aperture in a plate-like carrying member
CN109661526B (zh) 紧凑的双离合器机构和包括这种双离合机构的变速器系统
CN113366235B (zh) 湿式双离合器和用于这种湿式双离合器的弹性回复装置
CN112219037B (zh) 组装的盘支架和包括该组装的盘支架的湿式离合器机构
US7581391B2 (en) Hydrodynamic torque transmitting device
US20230272825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09983245B (zh) 离合器机构在变速器上的径向组装
WO2018155357A1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CN112703329B (zh) 具有能够限制控制系统的活塞的行程的安全止动件的湿式双离合器
US6276505B1 (en) Multi-disk clutch
EP2169247B1 (en) Multiple disc clutch
CN109863324B (zh) 具有离合器盘的扭矩传递装置和由该装置和飞轮构成的组件
US6286648B1 (en) Lockup device of a torque converter
CN110291301B (zh) 用于装备机动车辆的变速器的扭矩传递模块
CN113757269A (zh) 湿式双离合器
KR101418525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US6837347B2 (en) Lockup device for fluid-type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2789424B (zh) 紧凑的双湿式离合器机构
JP6660331B2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
CN110953261A (zh) 组装的力传递构件和包含所述构件的湿式双离合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