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5397A - 两面发光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两面发光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5397A
CN112585397A CN201880093713.3A CN201880093713A CN112585397A CN 112585397 A CN112585397 A CN 112585397A CN 201880093713 A CN201880093713 A CN 201880093713A CN 112585397 A CN112585397 A CN 112585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attering
light
degree
light emitting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37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夏准
朴伦正
申京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Of Art Laboratory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Of Art Labora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Of Art Laboratory filed Critical State Of Art Laboratory
Publication of CN112585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53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01L33/56Materials, e.g. epoxy or silicone res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60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 F21K9/64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using wavelength conversion means distinct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 e.g. a remote phosphor lay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20Light sources comprising attachment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21V9/4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with provision for controlling spectral properties, e.g. colour, or intens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91Scattering means in or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or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其使散射效果最大化,从而能够提高光提取效率,并且可以作为两面发光照明装置而获得高功率效率,从而增加照明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公开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包括:第一发光面;第二发光面,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相对的位置;发光器件,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与所述第二发光面之间,朝所述第一发光面方向发射第一光,朝所述第二发光面方向发射第二光;基材,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具有相对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并且配备为所述第一光入射到所述第一面后从所述第二面发射;以及光提取膜,其包括不规则地分布于所述基材内的多个孔,其中,所述基材用于散射透射所述基材时的所述光,所述散射包括由所述孔颗粒引起的第一散射与由所述第一面、第二面中至少一个引起的第二散射,所述基材配备为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与由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具有相对的差异性。

Description

两面发光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两面发光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器件等自发光器件可用于表面发光照明装置,但发光层产生的光直到从光提取面发射之前必须经过许多界面,因此在此过程中发生很多光损失,由此发生光提取效率降低的问题。所述光提取效率降低可能会增加电力功耗,而这有可能缩短照明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外,所述照明装置可从两面,即背面与正面发光,但难以在背面与正面方向各自调节亮度。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为解决两面发光照明装置中的光提取效率降低的问题,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光提取效率与功率效率得到改善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
另外,可以利用简单的方法调节两个方向的亮度。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其包括:第一发光面;第二发光面,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相对的位置;发光器件,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与所述第二发光面之间,朝所述第一发光面方向发射第一光,朝所述第二发光面方向发射第二光;基材,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具有相对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并且配备为所述第一光入射到所述第一面后从所述第二面发射;以及光提取膜,其包括不规则地分布于所述基材内的多个孔,其中,所述基材用于散射透射所述基材时的所述第一光,所述散射包括由孔颗粒引起的第一散射与由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中至少一个引起的第二散射,所述基材配备为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与由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具有相对的差异性。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所述第一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所述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基材的透光率可以大于或等于70%。
当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所述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基材的透光率可以小于70%。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所述第一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所述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基材的光反射率可以小于20%。
当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所述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基材的光反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20%。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孔可以各自具有第一直径,而当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孔可以各自具有第二直径,并且所述第一直径可以大于所述第二直径。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第一粗糙度,而当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第二粗糙度,并且所述第二粗糙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粗糙度。
有益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提高光提取效率。
作为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可以获得高功率效率,因此可以提高两面发光照明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以实现简单地调节两个方向的亮度。
本发明作为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可以用于外部光可通过照明装置透射的透明照明装置。在此情况下,可以实现两个方向上的发光效率与亮度调节,从而进一步提高照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概略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光提取膜的剖面图。
图2为概略地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提取膜的剖面图。
图3为概略地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的剖面图。
图4为概略地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的剖面图。
图5为示出有机发光单元的一实施例的部分剖面图。
图6为关于第一实施例的断面SEM照片a与表面SEM照片b。
图7为关于第二实施例的断面SEM照片a与表面SEM照片b。
图8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中的可见光区域的波长带的总透射率。
图10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中的可见光区域的波长带的光学雾度值(optical haze value)。
图11示出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以及比较例(ref)的功率效率。
图12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以及比较例(ref)的电流变化而发生的第一方向上的光亮度的变化。
图13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以及比较例(ref)的电流变化而发生的第二方向上的光亮度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本发明允许各种改变和许多实施例,因此将在附图中示出特定的实施例,并在详细说明中进行详细的说明。参照以下详述的实施例以及附图,本发明的效果、特征以及实现该效果和特征的方法将变得更加明确。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在参照附图说明时,将相同的附图标记赋予相同或者对应的技术特征,并且将省略对其重复的说明。
在以下实施例中,单数的表述包括复数的表述,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的说明。
在以下实施例中,术语“包括”或者“具有”等意味着本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或者组件存在,并不预先排除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或者组件的可能性。
在以下实施例中,膜、区域、组件等的一部分位于其它膜、区域、组件上时,不仅包括位于其它膜、区域、组件等之上的情况,还包括其中间夹置其它膜、区域、组件等的情况。
在可以不同地实现某种实施例的情况下,特定的工程顺序可以与所说明的顺序不同地执行。例如,连续说明的两个工程可以实际同时执行,或者可以与说明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组件的尺寸可以被放大或者缩小。例如,为了便于说明,任意地示出了附图中所示的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因此本发明不限于所示出的内容。
图1为概略地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光提取膜1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提取膜1可以包括基材101与不规则地分布于所述基材101内的多个孔102。
所述基材101可以包括透光聚合物材料,如根据一个实施例,其可以包括聚酰亚胺。所述基材101可以配备为具有柔性。
所述基材101具有相对的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此时所述第一面11可以是光入射的入射表面,所述第二面12可以是光从其发射的发射表面。因此,光可以经由所述第一面11入射到所述基材101中,并且可以通过所述第二面12发射。
多个孔102可以不规则地分布于所述基材101的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之间。所述孔102可以用作光散射颗粒,并且可以形成中空空腔,在该空间具有空气的折射率。
当光透射所述基材101时,所述基材101可以散射光。
所述散射可以包括,由所述孔102引起的第一散射S1与由所述第一面11和所述第二面12中的至少一个引起的第二散射S2。
透射所述基材101的光会与不规则地分布于其光路上的所述孔102碰撞,并且由于所述孔102中的空气与构成所述基材101的聚合物的折射率差异,光被散射。所述第一散射S1可以包括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所述第一散射S1可以通过在光的行进方向上扩散的形式,散射大部分光。
另外,透射所述基材101的光可以被第一面11(即入射表面)与第二面12(即发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散射(第二散射S2)。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散射S2可以包括由所述第二面12引起的散射。所述第二散射S2可以包括表面散射(Surface Scattering)。根据所述第二散射S2,散射的光不仅可以沿光的行进方向传播,而且也可以沿行进方向以外的其它方向传播,即向侧面和/或背面方向传播。
根据一实施例的所述光提取膜1可以配备为,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具有相应的差距。即,根据一实施例的所述光提取膜1按照所需的光学特性可以配备为,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所述光提取膜1按照所需的光学特性可以配备为,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光提取膜1中,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基材101,即,光提取膜1对于所述光的波长的平均总透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70%。在此情况下,所述基材101对于所述光的波长的平均总反射率可以小于20%。对于所述光的波长的平均总透射率可以对应于光的波长改变时出现的总积分透射率的平均值。对于所述光的波长的平均总反射率可以对应于光的波长改变时出现的总积分反射率的平均值。
如上所述,在所述光提取膜1中,当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可以获得具有高透明度与低反射率的光提取膜1。另外,在此情况下,对于光的波长的平均光雾度(haze)值可以约大于或等于80%,因此可以表现出高雾度,并且可以使根据视角的亮度变化最小化,从而实现朗伯发射(Lambertianemission)。此外,可以使根据视角的颜色坐标变化最小化。另外,当将所述光提取膜1附接到照明装置时,可以提高照明装置的光提取效率,使用户可以获得均匀的白色照明效果,并且可以实现优异的功率效率。
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光提取膜1中,当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基材101,即,光提取膜1对于所述光的波长的平均总透射率可以小于70%。在此情况下,所述基材101对于所述光的波长的平均总反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20%。
如上所述,在光提取膜1中,当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透明度相对较低且反射率相对较高,但是对于光的波长的平均光学雾度值可以为约大于或等于80%,因此可以表现出高雾度。此外,可以减小根据视角的亮度变化,因此可以获得与朗伯发射相似的效果,并且还可以减小根据视角的颜色坐标变化。因此,当将所述光提取膜1附接到照明装置时,可以提高照明装置的光提取效率,用户可以获得均匀的白色照明效果,并且可以实现优异的功率效率。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随着所述光的波长增加,所述光提取膜1的光学雾度值减小到第一角度,而当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随着所述光的波长增加,所述光提取膜1的光学雾度值可以减小到第二角度。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角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角度。因此,关于根据光的波长的平均光学雾度值,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的光提取膜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的光提取膜1。即,考虑到光雾度,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的光提取膜相比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的光提取膜1,可以显示出相对优秀的特性。然而,如上所述,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的光提取膜1,也可以获得足以用于照明装置的光学雾度值,因此,可以减小根据角度的亮度变化与颜色坐标的变化,从而可以显示出作为照明装置的光学特性。
根据一实施例的光提取膜1中,当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孔102各自具有第一直径,而当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孔102具有第二直径,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直径可以大于所述第二直径。
根据另一实施方例的光提取膜1中,当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第一面11与所述第二面12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粗糙度成为第一粗糙度,而当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第一面11与所述第二面12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粗糙度成为第二粗糙度,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粗糙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粗糙度。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孔102径可以极大地影响所述第一散射S1。
根据一实施例,当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孔102可以各自具有大于或等于0.5μm的半径。在此情况下,所述孔102的半径可以是以长轴为准。更具体地,所述孔102可以各自具有大于或等于1μm的半径。
选择性地,以均方根(rms)为准,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小于或等于20nm。
如上所述,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粗糙度可能不会对光提取膜1的光学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根据一实施例的光提取膜1中,当设计成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可以将孔102设计为各具有大于或等于0.5μm的半径。
在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提取膜1中,当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第一面11与所述第二面12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粗糙度可能会对所述第一散射S1产生很大的影响。
选择性地,当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以均方根为准,所述第一面11与所述第二面12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大于或等于50nm。
选择性地,所述孔102可以各自具有小于或等于1μm的半径。具体地,所述孔102可以各自具有小于或等于0.5μm的半径。
如上所述,当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相比于前述实施例,所述孔102径对光提取膜1的光学特性的影响较小。
因此,在根据一实施例的光提取膜1中,当设计成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以均方根为准,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粗糙度可以设计为大于或等于50nm。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光提取膜1,可以具有如图1所示的单膜形状。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如图2所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光提取膜1可以进一步包括,邻近位于所述第一面11的基座100。所述基座100可以在所述基材101的制造过程中,为形成基材101而发挥辅助功能。所述基座100可以配备为基板和/或膜的形状,可以配备为具有刚性(rigid)或柔性,并且可以配备为可透光的玻璃材料或聚合物材料。
图3为概略地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2的剖面图。
如图3所示,根据一实施例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2可以包括,相对配备的第一发光面201与第二发光面202,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201与所述第二发光面202之间的发光器件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201的光提取膜1。
所述发光器件20可以位于相对的第一发光面201与第二发光面202之间并被封装,其可以向第一方向D1(即,第一发光面201的方向)发射第一光L1,并且向第二方向D2(即,第二发光面202的方向)发射第二光L2。
由于所述第一发光面201与第二发光面202方向相对,因此所述第一光L1与第二光L2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发射。
所述发光器件20可以是自发射器件,并且根据一实施例,所述发光器件20可以是有机发光器件。但是并非限定于此,所述发光器件20可以是无机发光器件,也可以使用诸如各种UV LED等的多种双向发光器件。
所诉光提取膜1可以位于第一发光面201上。
因此,所述第一光L1在透射所述光提取膜1时被扩散,由此所述第一光L1可以成为被扩散的第三光L3。所述第三光L3通过第一光L1的扩散而获得,因此相比于第一光L1,其亮度可以提高。
所述第一光L1可以被所述光提取膜1反射,并且反射的第一光L1向第二方向D2反射,从而形成第四光L4。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调节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之间的差距,改变光提取膜1的透射率与反射率。
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的所述光提取膜1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度时的光提取膜1的透光率。另外,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的情况下的光提取膜1的光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度时的光提取膜1的光反射率。
根据一实施例,当所述第一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光提取膜1的透光率可以大于或等于70%。当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光提取膜1的透光率可以小于70%。
因此,所述第一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二散射度时的第三光L3的亮度可以高于,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度时的第三光L3的亮度。
根据一实施例,当所述第一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光提取膜1的光反射率可以小于20%。当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光提取膜1的光反射率可以大于或等于20%。
因此,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度时的第四光L4的亮度可以高于,所述第一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二散射度时的第四光L4的亮度。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调节光提取膜1的第一散射度与第二散射度,调节从发光器件20向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发射的光的亮度。
即,当使用所述第一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二散射度的光提取膜1时,相比于使用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度的光提取膜1,可以将第一方向D1的亮度设置为更大。
选择性地,当使用所述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度的光提取膜1时,相比于使用所述第一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二散射度的光提取膜1,可以将第二方向D2的亮度设置为更大。
另外,如上所述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2可以实现为外部光透射发光器件20的透明照明装置。在此情况下,第一光L1与第三光L3向第一方向D1发射,第二光L2与第四光L4向第二方向D2发射,从而可以实现双向透明照明装置。选择性地,当光没有向第一方向D1和/或第二方向D2发射时,外部光透射发光器件20,从而用户可以观察到对面的物体。另外,由于可以如上所述设置第一方向D1和/或第二方向D2上的亮度,因此可以双向实现不同的照明效果。
图4为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2的更具体的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根据图4所示的实施例,有机发光单元24可以用作发光器件20。如图4所示,所述两面发光照明装置2可以包括,相对的基板21与封装部件22,以及位于所述基板21与所述封装部件22之间的有机发光单元24。所述基板21与所述封装部件22可以彼此结合,并且可以从外部空气抵御夹置于所述基板21与所述封装部件22之间的有机发光单元24,并进行封装。根据图4所示的一实施例,所述封装部件22配备为基板的形状,可以经位于其边缘处的密封剂23结合至基板21。但并非限定于此,所述封装部件22可以包括包含至少一个膜的薄膜结构,在此情况下,所述封装部件22可以形成在基板21上,以覆盖有机物发光单元24。
根据图4所示的实施例,从有机发光单元24发射的光可以包括,向着基板21的方向发射的第一光L1与向着封装部件22的方向发射的第二光L2。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光提取膜1可以结合到基板21的外表面。在此情况下,所述光提取膜1可以定位成使上述第一面11面向所述基板21。
所述有机发光单元24可以包括发射白光的有机发光器件,如图5所示,所述有机发光单元24可以包括形成在基板21上的第一电极241,与所述第一电极241相对的第二电极242以及夹置于所述第一电极241与所述第二电极242之间的有机层243。
所述第一电极241与所述第二电极242可以分别充当阳极(Anode)与阴极(Cathode),其极性也可以相反。
当所述第一电极241充当阳极时,配备为包括具有高功函数的导体,而当其充当阴极时,配备为包括具有低功函数的导体。当所述第二电极242充当阴极时,配备为包括具有低功函数的导体,而其充当阳极时,配备为包括具有高功函数的导体。具有高功函数的导体可以使用氧化铟锡(ITO)、氧化铟(In2O3)、氧化锌(ZnO)、氧化铟锌(IZO)等透明导电氧化物,或金(Au)等贵金属(noble metal)。具有低功函数的导体可以使用银(Ag)、铝(Al)、镁(Mg)、锂(Li)、钙(Ca)、氟化锂(LiF)/钙(Ca)、氟化锂(LiF)/铝(Al)等。
在图5所示的两面发射结构中,所述第一电极241与所述第二电极242可以配备为包括光透射体。
为此,当所述第一电极241充当阳极时,可以通过形成具有高功函数的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或氧化铟等的膜来形成所述第一电极241。另外,当所述第一电极241充当阴极时,可以使用具有小功函数的银、铝、镁、锂、钙、氟化锂/钙、氟化锂/铝等,形成薄的半透射膜。
当所述第二电极242充当阴极时,可以使用具有小功函数的锂、钙、氟化锂/钙、氟化锂/铝、铝、镁、银等的金属,形成薄的半透射膜。当所述第二电极242充当阳极时,可以通过形成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或氧化铟等的膜来形成所述第二电极242。
有机层243可以包括第一有机层2431与第二有机层2432以及夹置于所述第一有机层2431与所述第二有机层2432之间的发光层2433。
所述第一有机层2431与所述第二有机层2432用于促进来自阳极与阴极的空穴与电子的流动,当所述第一电极241为阳极时,所述第一有机层2431可以包括空穴注入/传输层和/或电子阻挡层,并且所述第二有机层2432可以包括电子注入/传输层和/或空穴阻挡层。另外,当所述第一电极241是阴极时,所述第一有机层2431可以包括电子注入/传输层和/或空穴阻挡层,所述第二有机层2432可以包括空穴注入/传输层和/或电子阻挡层。
所述发光层2433可以使用能够发射白光的单一有机化合物材料,可以通过堆叠两个或更多不同颜色的有机发光层来形成。
堆叠两个或更多不同颜色的有机发光层来形成发光层2433时,可以依次堆叠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层以及蓝色发光层,或者可以在红色与绿色的混合层上堆叠天蓝色发光层。
可以通过适用其它各种方法实现白光发射。
如上所述的有机发光单元24可以配备为具有多种像素,但不必限于此,所述有机发光单元24可以配备为单一像素的表面发光型。
另外选择性地,在所述有机发光单元24中,各像素之间的间隔可以配备为透明,由此当不发光时,所述有机发光单元24可以用作可透射光的透明部件。
在所述两面发光照明装置2中,如上所述,光提取膜1可以不仅提高从有机发光单元24发射的光的光提取效率,而且可以获得均匀的白色照明效果,并且还可以提高功率效率。
所述两面发光照明装置2可以基于基板21或封装部件22,通过在其表面直接形成如图1所示的光提取膜1的基材101来制造。但并非限定于此,可以通过另外的粘合部件和/或贴合方法,将如图1所示的光提取膜1附接至基板21或封装部件22。另外,可以通过另外的粘合部件和/或贴合方法,将如图2所示的光提取膜1的基座100附接至基板21或封装部件22。
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基板21的底表面可以成为第一发光面201,封装部件22的上表面可以成为第二发光面202,但并非限定于此,基板21的底表面可以成为第二发光面202,封装部件22的上表面可以成为第一发光面201。
所述光提取膜1的更为具体的实施例如下。
准备涂料组合物溶液。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涂料组合物溶液可以包括无色聚酰胺酸。
所述涂料组合物溶液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在DMAc溶剂中以1:1摩尔比混合4,4'-氧二邻苯二甲酸酐(4,4'-oxydiphthalic anhydride)与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六氟丙烷(2,2-bis[4-(4-aminophenoxy)phenyl]hexafluoropropane)后搅拌24小时,之后用3wt% DMAc溶剂稀释。
之后将该涂料组合物溶液涂布在基座上。所述基座可以成为如图2所示的基座100,但并非限定于此,所述基座也可以成为如图4所示的基板21和/或封装部件22。
将如上所述涂布有涂料组合物溶液的基座担载至用于形成孔的溶剂中。
所述用于形成孔的溶剂可以使用极性质子溶剂(Polar protic solvents),其可以包括醇。
根据第一实施例,将100%的去离子水(DIW,De-Ionized Water)用作所述用于形成孔的溶剂。根据第二实施例,将100%乙醇用作成所述用于形成孔的溶剂。
将如此形成的第一、第二实施例,经170℃的热干燥处理后形成聚酰亚胺基基材101。
图6为第一实施例的断面SEM照片a与表面SEM照片,图7为关于第二实施例的断面SEM照片a与表面SEM照片b。
形成的膜(例如基材)的厚度,在第一实施例中为3.05μm,在第二实施例中为1.28μm。如上所述,对于相同条件下组成的膜,第一实施例中的膜厚度大于第二实施例中的膜厚度。
在形成的孔中,最大孔径(以长轴为准)在第一实施例中为约3μm,在第二实施例中为约1.3μm。可以看出,第一实施例的孔径明显大于第二实施例的孔径。
表面粗糙度(以均方根为准),第一实施例中为3.6nm,第二实施例中为68nm。可以看出,第二实施例的表面粗糙度明显大于第一实施例的表面粗糙度。
图8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中可见光区域的波长带的总透射率。如图8所示,第一实施例(A)显示出较高的总透射率,而第二实施例(B)显示出较低的总透射率。
根据第一实施例(A),平均总透射率为约74%。在此情况下,在第一实施例(A)中的平均总反射率为15%。
根据第二实施例(B),平均总透射率为约59%。在此情况下,在第二实施例(B)中的平均总反射率为26%。
图9为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中的可见光区域的光学雾度值(optical haze value)。
如图9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A)的光学雾度值随着波长的增加,以平缓的角度减小,而根据第二实施例(B)的光学雾度值随着波长的增加,以最陡峭的角度减小。因此,第二实施例(B)中的平均总光学雾度值比第一实施例(A)中的低。但是在每种情况下,均显示出约大于或等于80%的平均光学雾度值。
将如此形成的光提取膜设置于,如图3和/或图4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2上。在图4的结构中,使用700μm的玻璃作为基板21,第一电极241使用了150nm的氧化铟锡,第二电极242使用了20nm的铝。第一有机层2431使用了1.5nm的三氧化钼(MoO3)、45nm的CBP的堆叠结构,第二有几层2432使用了20nm的TPBi、45nm的Bphen以及1.5nm的碳酸铯(Cs2CO3)的堆叠结构。所述发光层2433使用了15nm的CBP:Ir(ppy)2(acac)。
图10为示出在所述两面发光照明装置中形成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时的功率效率与比较例(ref)的比较。比较例(ref)没有使用光提取膜。
如图10所示,与比较例(ref)相比,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具有非常高的功率效率。
图11示出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以及比较例(ref)的外部量子效率(EQE)的比较。如图11所示,与比较例(ref)相比,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具有非常高的外部量子效率。
图12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以及比较例(ref)的电流变化而发生的第一方向D1上的光亮度的变化。图13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以及比较例(ref)的电流变化而发生的第二方向D2上的光亮度的变化。
如图12与图13所示,与比较例(ref)相比,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均显示出非常高的亮度。尤其是,在没有附接光提取膜1的第二方向D2上,与比较例相比,第一实施例(A)与第二实施例(B)也显示出更高的亮度。
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实施例(A)的亮度高于第二实施例(B),而在第二方向D2上,第二实施例(B)的亮度高于第一实施例(A)。
上述第一实施例(A)可以对应于前述的,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的情况。并且,第二实施例(B)可以对应于前述的,由所述第二散射S2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S1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的情况。如上所述,尽管第一实施例(A)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更优良的光学特性,但是第二实施例(B)在第二方向D2上也可以具有更优良的光学特性,因此实现两面发光照明装置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两面的发光亮度。
尽管参考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该描述仅是示例性的,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各种变形和等同的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真正技术保护范围应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作为双向发光照明装置,可以用于外部光可通过照明装置透射的透明照明装置。在此情况下,可以实现两个方向上的发光效率与亮度调节,从而进一步提高照明效果。

Claims (7)

1.一种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其包括:
第一发光面;
第二发光面,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相对的位置;
发光器件,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与所述第二发光面之间,朝所述第一发光面方向发射第一光,朝所述第二发光面方向发射第二光;
基材,其位于所述第一发光面,具有相对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并且配备为所述第一光入射到所述第一面后从所述第二面发射;以及
光提取膜,其包括不规则地分布于所述基材内的多个孔,
其中,所述基材用于散射透射所述基材时的所述第一光,所述散射包括由所述孔颗粒引起的第一散射与由所述第一面、第二面中至少一个引起的第二散射,所述基材配备为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具有相对的差异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其中,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基材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其中,
当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基材的透光率小于7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其中,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基材的光反射率小于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其中,
当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基材的光反射率大于或等于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其中,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孔各自具有第一直径,而当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孔各自具有第二直径,并且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发光照明装置,其中,
当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一粗糙度,而当由所述第二散射引起的第二散射度大于由所述第一散射引起的第一散射度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第二粗糙度,并且所述第二粗糙度大于所述第一粗糙度。
CN201880093713.3A 2018-11-26 2018-12-05 两面发光照明装置 Pending CN1125853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47695A KR102152876B1 (ko) 2018-11-26 2018-11-26 양면 발광 조명 장치
KR10-2018-0147695 2018-11-26
PCT/KR2018/015294 WO2020111358A1 (ko) 2018-11-26 2018-12-05 양면 발광 조명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5397A true CN112585397A (zh) 2021-03-30

Family

ID=70852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3713.3A Pending CN112585397A (zh) 2018-11-26 2018-12-05 两面发光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11376A1 (zh)
KR (1) KR102152876B1 (zh)
CN (1) CN112585397A (zh)
WO (1) WO2020111358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1728A (ja) * 2005-11-21 2007-06-07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両面表示装置
CN101978781A (zh) * 2008-03-18 2011-02-16 旭硝子株式会社 电子器件用基板、有机led元件用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机led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115199A (ja) * 2013-12-11 2015-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建材ユニット
CN106105389A (zh) * 2014-03-14 2016-11-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El元件、el元件用基板、照明装置、显示器装置及液晶显示器装置
CN106538052A (zh) * 2014-07-31 2017-03-22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有机el发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95595B1 (en) * 2013-05-09 2020-11-25 AGC Inc. Translucent substrate, organic led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ranslucent substrate
JP6413266B2 (ja) * 2014-03-14 2018-10-3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El素子、照明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el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180114368A (ko) * 2017-04-10 2018-10-18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광학용 기판, 유기전자장치, 광원 및 광학용 기판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1728A (ja) * 2005-11-21 2007-06-07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両面表示装置
CN101978781A (zh) * 2008-03-18 2011-02-16 旭硝子株式会社 电子器件用基板、有机led元件用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机led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115199A (ja) * 2013-12-11 2015-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建材ユニット
CN106105389A (zh) * 2014-03-14 2016-11-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El元件、el元件用基板、照明装置、显示器装置及液晶显示器装置
CN106538052A (zh) * 2014-07-31 2017-03-22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有机el发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11358A1 (ko) 2020-06-04
US20210111376A1 (en) 2021-04-15
KR20200061878A (ko) 2020-06-03
KR102152876B1 (ko) 2020-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657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TWI473264B (zh)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JP5222155B2 (ja) 発光デバイス
TWI596748B (zh) 顯示裝置
US8314547B2 (en)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JP4769068B2 (ja)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245100B2 (en) OLE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20098889A (ko) 유기 이엘 소자
CN11049193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50131522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소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TW201427132A (zh) 複合漸變折射層結構及包括此結構之封裝結構
TWI547208B (zh)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WO2021027141A1 (zh) 显示面板
KR102103516B1 (ko) 광 추출 구조체 및 유기 발광 조명 장치
JP6220643B2 (ja) 有機発光素子用基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具備する有機発光装置
WO2021027133A1 (zh) 显示面板
CN112585397A (zh) 两面发光照明装置
JP2006139932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22247056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200408301A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improved light output
KR102352322B1 (ko) 광 추출 구조체 및 유기 발광 조명 장치
US11094906B2 (en) Display panel
CN109964154A (zh) 具有增强的提取性能的光散射膜
WO2021027138A1 (zh) 显示面板
KR20110123852A (ko) 광투과 반도체 박막층을 가지는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3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