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72613A -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72613A
CN112572613A CN201910945358.4A CN201910945358A CN112572613A CN 112572613 A CN112572613 A CN 112572613A CN 201910945358 A CN201910945358 A CN 201910945358A CN 112572613 A CN112572613 A CN 112572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module
plate
module assembly
connecting plate
modu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453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72613B (zh
Inventor
闫军飞
衣本钢
刘腾涌
全毅
农喜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4535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726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72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2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72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2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该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前端模块框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纵梁连接板、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安装支架、与安装支架对应设置的切断件,前端模块框架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侧梁,每个安装支架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每个第一部分安装在对应的纵梁连接板上,每个第二部分安装在对应的侧梁上,切断件构造为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能够切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以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分离。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切断件使纵梁连接板与前端模块框架脱离连接,前端模块框架受到的力将无法通过纵梁连接板传递至纵梁上并导致纵梁折弯,从而使纵梁能够正常溃缩变形。

Description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使用该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通常包括用于安装散热器(例如,空调散热器、电池包散热器等)的前端模块框架、以及用于连接纵梁与前防撞梁的纵梁连接板,纵梁连接板设置在前端模块框架的左右两侧。在现有技术中,纵梁连接板通常一体成型在前端模块框架上,或者通过焊接的方式、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安装在前端模块框架上,即前端模块框架与纵梁连接板之间为刚性连接。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正碰或偏置碰时,前端模块框架在前防撞梁的挤压下将向后运动,而纵梁连接板的强度和刚度较大,不易发生形变,即不易随前端模块框架共同向后运动,导致在前端模块框架向后运动的过程中会对与纵梁连接板连接的纵梁产生扭转力,从而导致纵梁折弯,使纵梁无法充分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进行溃缩,进而导致车辆前部车身吸能不足,车辆后部车身变形严重。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使用该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车辆,在车辆受到正碰或偏置碰时,该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能够有效地避免纵梁折弯,防止车辆前部车身吸能不足的情况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前端模块框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纵梁连接板、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支架对应设置的切断件,所述前端模块框架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侧梁,每个安装支架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每个第一部分安装在对应的纵梁连接板上,每个第二部分安装在对应的侧梁上,所述切断件构造为当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能够切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分离。
可选地,所述切断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且所述切断件具有切断刃,当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所述安装支架产生形变并与所述切断刃接触,以使所述切断刃切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处形成有缺口,所述切断刃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缺口重叠。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构成L形,所述第一部分所在的平面与左右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二部分所在的平面与前后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后侧且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切断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切断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均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成钝角,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成锐角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构成所述切断刃。
可选地,所述纵梁连接板包括板体和设置在所述板体上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板体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在所述板体未被所述加强板覆盖的区域上。
可选地,所述前端模块框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侧梁之间的上横梁,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横梁两端的两个连接板,每个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另一端用于搭接在轮罩上,所述连接板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以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孔形成为开口朝向所述上横梁的U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一紧固件能够在所述上横梁向后移动时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脱出。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用于搭接在所述轮罩上,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横截面为U形且包括横板和分别形成在所述横板两侧的第一加强翻边和第二加强翻边,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在所述横板和第一加强翻边上,所述第二加强翻边上设置有用于在所述上横梁向后移动时避让所述上横梁的避让缺口。
可选地,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还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用于连接前防撞梁与所述前端模块框架,所述连接支架靠近所述前端模块框架的一端形成有供第二紧固件穿过的第二安装孔,以使所述连接支架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前端模块框架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孔形成为开口向外的U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二紧固件能够在所述前端模块框架向后移动时从所述第二安装孔中脱出,以及/或者;
所述连接支架靠近所述前防撞梁的一端形成有供第三紧固件穿过的第三安装孔,以使所述连接支架通过所述第三紧固件与所述前防撞梁连接,所述第三安装孔形成为开口向外的U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三紧固件能够在所述前端模块框架向后移动时从所述第三安装孔中脱出。
可选地,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还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吸能盒、和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吸能盒,所述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均用于连接在前防撞梁与所述纵梁连接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吸能盒位于所述第二吸能盒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前端模块框架向后移动,此时,切断件能够切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分离,从而使纵梁连接板与前端模块框架脱离连接,这样,前端模块框架受到的力将无法通过纵梁连接板传递至与纵梁连接板连接的纵梁上并导致纵梁折弯,从而使纵梁能够沿前后方向正常溃缩变形,充分吸收碰撞能量。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立体图,其中,未示出前防撞梁和轮罩;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纵梁连接板与安装支架、切断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图6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切断件的剖视图;
图9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安装支架与切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纵梁连接板的爆炸图;
图1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连接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端模块框架;11-侧梁;12-上横梁;13-下横梁;2-纵梁连接板;21-板体;211-第一板体;212-第一过孔;213-第二板体;214-第二过孔;22-加强板;221-第一加强板;222-第一连接部;223-第二加强板;224-第二连接部;3-安装支架;31-第一部分;32-第二部分;33-缺口;34-加强翻边;35-定位槽;36-第一装配孔;37-第二装配孔;4-切断件;41-切断刃;42-第一表面;43-第二表面;44-第三表面;45-第四表面;46-第三装配孔;5-连接板;51-第一连接板;52-第二连接板;511-横板;512-第一加强翻边;513-第二加强翻边;514-避让缺口;53-第一安装孔;54-第一紧固件;6-连接支架;61-第二紧固件;62-第二安装孔;63-第三紧固件;64-第三安装孔;7-第一吸能盒;8-第二吸能盒;9-前防撞梁;100-轮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顶、底、前、后”通常是相对于车辆的正常行驶状态而言的,具体地,在车辆正常行驶时,朝向车辆顶棚的方向为“顶”或“上”,朝向车辆地板的方向为“底”或“下”,朝向车辆左轮的方向为“左”,朝向车辆右轮的方向为“右”,朝向车头的方向为“前”,朝向车尾的方向为“后”。此外,“内、外”是指相应结构部件轮廓的内外。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前端模块框架1、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纵梁连接板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安装支架3、与安装支架3对应设置的切断件4,纵梁连接板2用于连接纵梁和车辆的前防撞梁9。其中,前端模块框架1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侧梁11,每个安装支架3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每个第一部分31安装在对应的纵梁连接板2上,每个第二部分32安装在对应的侧梁11上,也就是说,每个纵梁连接板2通过对应的安装支架3安装在对应的侧梁11上。切断件4构造为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能够切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之间的连接,以使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分离。这里,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包括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前端全部参与碰撞(即车辆的前防撞梁9与撞击物100%重叠)、和车辆前端模块总成的前端部分参与碰撞(例如,车辆的前防撞梁9与撞击物的重叠率为40%、25%等)。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此时,切断件4能够切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之间的连接,使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分离,从而使纵梁连接板2与前端模块框架1脱离连接,这样,前端模块框架1受到的力将无法通过纵梁连接板2传递至与纵梁连接板2连接的纵梁上并导致纵梁折弯,从而使纵梁能够沿前后方向正常溃缩变形,充分吸收碰撞能量。
这里,切断件4可以布置在车辆的任意位置,只要切断件4与安装支架3对应设置即可,例如,切断件4可以布置在前端模块框架1上,在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切断件4随前端模块框架1一同向后移动并靠近安装支架3,从而切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之间的连接,或者,切断件4也可以布置在纵梁连接板2上或纵梁上,在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安装支架3在前端模块框架1的作用力下变形并逐渐靠近切断件4,从而使切断件4能够切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之间的连接,本公开对切断件4的具体布置位置不作限定,只要切断件4与安装支架3对应设置且能够切断安装支架3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6至图8所示,切断件4安装在安装支架3上,且切断件4具有切断刃41,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安装支架3产生形变并与切断刃41接触,以使切断刃41切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之间的连接。切断刃41为形成在切断件4上具有尖锐端且能够实现切断作用的结构。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运动,从而拉扯安装支架3,导致安装支架3变形,由于切断件4安装在安装支架3上,在安装支架3的形变过程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的连接处逐渐靠近切断刃41并与切断刃41接触,从而在安装支架3的变形过程中使切断刃41切入安装支架3,切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前端模块框架1无法向纵梁连接板2和纵梁传力,避免纵梁折弯,保证纵梁能够正常溃缩变形。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6、图9所示,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构成L形,第一部分31所在的平面与左右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第二部分32所在的平面与前后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第一部分31位于第二部分32的后侧且第一部分31位于第二部分32与切断件4之间。这里,在左右方向的纵向平面指的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在前后方向的纵向平面指的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平面。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第二部分32连接在侧梁11的与前后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的侧壁上,第一部分31从第二部分32的后侧朝向左右方向延伸并与纵梁连接板2连接,切断件4位于第一部分31的后侧,这样,当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时,侧梁11带动第二部分32向后移动,使安装支架3发生形变,并使第二部分32与第一部分31的连接处(即第二部分32与第一部分31的拐折处)逐渐向后移动并靠近切断件4,从而使切断刃41能够切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的之间的连接,使纵梁连接板2与前端模块框架1脱离连接。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构成L形,第一部分31所在的平面可以与前后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第二部分32所在的平面可以与左右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切断件4安装在第一部分31上,且位于安装支架3的内侧,也就是说,第二部分32连接在侧梁11的与左右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的侧壁上,第一部分31从第二部分32的一侧朝向前后方向延伸并与纵梁连接板2连接,这样,当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时,侧梁11带动第二部分32向后移动,使安装支架3发生形变,第二部分32与第一部分31之间构成的夹角逐渐减小,以抵顶切断件4,从而使切断刃41能够切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的之间的连接,使纵梁连接板2与前端模块框架1脱离连接。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安装支架3也可以形成为Z形、V形等,本公开对安装支架3的具体结构和形状不作限定。
此外,如图7和图9所示,为保证切断件4能够切断安装支架3,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的连接处形成有缺口33,该缺口33能够起到削弱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连接处的强度的作用,使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之间更容易被切断件4断开。其中,切断刃41至少部分地与缺口33重叠,这样,一方面,缺口33能够在切断刃41对应的位置削弱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连接处的强度,另一方面,在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的连接处与切断刃41接触时,切断刃41可以与缺口33接触,切断刃41与缺口33的接触点应力集中,使得切断刃41能够通过该缺口33切入安装支架3,进而更容易切断安装支架3。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9所示,上述可以为开口向外的U形或C形(弧形)开口的缺口3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缺口也可以沿切断刃的长度方向延伸,例如,缺口可以为沿切断刃长度方向延伸的刻痕槽。
可选地,位于前端模块框架1左侧的安装支架3可以为多个,并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位于前端模块右侧的安装支架3可以为多个,并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以提高纵梁连接板2与侧梁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每个安装支架3上可以形成有加强翻边34,以提高安装支架3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位于前端模块框架1左侧的多个安装支架3中的至少一个安装支架3上可以形成有定位槽35,位于前端模块框架1右侧的多个安装支架3中的至少一个安装支架3上可以形成有定位槽35,以便于前端模块1和安装支架3的安装和定位。
可选地,第一部分3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装配孔36,切断件4上可以形成有第三装配孔46,第一装配孔36与第三装配孔46同轴设置,以便于紧固件穿过第一装配孔36和第三装配孔46将切断件4安装在第一部分31上,且将第一部分31安装在纵梁连接板2上,第二部分32上可以形成有第二装配孔37,以便于紧固件穿过第二装配孔37并将第二部分32安装在侧梁11上。第二装配孔37可以形成为腰形孔,以便于调整安装支架3在侧梁11上的安装位置,降低安装支架3的制造精度。
上述切断件4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形状和结构,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8所示,切断件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42和第二表面43、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44和第四表面45,第三表面44和第四表面45均连接在第一表面42与第二表面43之间,第三表面44与第二表面43成钝角,第三表面44与第一表面42成锐角且与第一表面42构成切断刃41。换言之,第三表面44形成为连接在第一表面42和第二表面43之间的斜面,这样,在安装支架3的变形过程中第三表面44不会与安装支架3发生机械干涉,阻挡安装支架3的变形,从而保证安装支架3能够被切断刃41切断。
另外,如图6和图10所示,纵梁连接板2可以包括板体21和设置在板体21上的加强板22,加强板2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板体21的横截面面积,第一部分31连接在板体21未被加强板22覆盖的区域上。加强板22用于加强板体21的强度,板体21被加强板22覆盖的区域强度高,使纵梁连接板2整体不易发生形变。而第一部分31连接在板体21未被加强板22覆盖的区域上,板体21的强度较低,这样,在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偏置碰时,安装支架3也可以因板体21发生形变而变形,从而使安装支架3可以被切断件4切断,使纵梁连接板2与前端模块之间脱离,这样,纵梁连接板2受到的作用力不会传递至前端模块框架1,导致前端模块框架1严重变形。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板体21可以包括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3,第二板体213位于第一板体211和加强板22之间,安装支架3的第一部分31连接在第一板体211上。加强板22可以包括第一加强板221和第二加强板223,第一加强板221上可以形成有U形的第一连接部222,第一连接部222朝向远离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3的方向延伸,第二加强板223上可以形成有“一”字形的第二连接部224,第二连接部224朝向远离第一板体211和第二板体213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222和第二连接部224围成“口”字形,以便于与横截面为“口”字形的纵梁连接,第一板体211上可以形成有“口”字形的第一过孔212,第二板体213上可以形成有“口”字形的第二过孔214,以便于纵梁连接板2通过横截面为“口”字形的吸能盒与前防撞梁9连接。
由于前端模块框架1用于安装电池包散热器、空调散热器、变速器散热器等车辆散热结构,前端模块框架1上安装的散热结构重量较重,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特别是急加速、急减速过程中,前端模块框架1容易发生偏摆,为提高前端模块框架1的稳定性,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5、图11所示,前端模块框架1还包括连接在侧梁11之间的上横梁12,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还包括设置在上横梁12两端的两个连接板5,每个连接板5的一端与上横梁12连接,另一端用于搭接在轮罩100上,连接板5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53,第一紧固件54穿过第一安装孔53以使连接板5与上横梁12连接,第一安装孔53形成为开口朝向上横梁12的U形结构,以使第一紧固件54能够在上横梁12向后移动时从第一安装孔53中脱出。连接板5可以起到防止前端模块框架1前后摆动,起到提高前端模块框架1稳定性的作用,并且,连接板5上形成有U形的第一安装孔53,第一安装孔53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在前端模块框架1的移动过程中,前端模块框架1能够使第一紧固件54随其向后移动并从第一安装孔53的开放端脱出第一安装孔53,使前端模块框架1与连接板5脱离连接,从而避免连接板5影响前端模块框架1的后移,也避免前端模块框架1受到的作用力传递至连接板5。
进一步地,前端模块框架1还可以包括连接在两个侧梁11之间的下横梁13,侧梁11、上横梁12、下横梁13围成“口”字形的框架结构,使前端模块框的强度得到有效提高。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连接板5包括第一连接板51和第二连接板52,第一连接板51的一端与上横梁12连接,第一连接板5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5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52的另一端用于搭接在轮罩100上,第一连接板51的横截面为U形且包括横板511和分别形成在横板511两侧的第一加强翻边512和第二加强翻边513,第一安装孔53设置在横板511和第一加强翻边512上,第二加强翻边513上设置有用于在上横梁12向后移动时避让上横梁12的避让缺口514。第一加强翻边512和第二加强翻边513可以增强横板511的强度,使横板511不易发生形变,第二加强翻边513上的避让缺口514可以在上横梁12向后移动时避让上横梁12,从而确保前端模块框架1能够向后移动,并与第一连接板51脱离连接。此外,由于连接板5由第一连接板51和第二连接板52相互连接组成,当第一连接板51在车辆碰撞过程中损坏,而第二连接板52并未损坏时,可以只更换第一连接板51,从而使得维修成本降低。
可选地,第一加强翻边512和第二加强翻边513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从上横梁12到第二连接板52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板51靠近上横梁12的部分的强度小于第一连接板51远离上横梁12的部分的强度,这样,第一连接板51靠近上横梁12的部分更容易发生溃缩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
为进一步地提高前端模块框架1的稳定性,如图1至图4所示,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还可以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连接支架6,连接支架6用于连接前防撞梁9与前端模块框架1,连接支架6靠近前端模块框架1的一端形成有供第二紧固件61穿过的第二安装孔62,以使连接支架6通过第二紧固件61与前端模块框架1连接,第二安装孔62形成为开口向外的U形结构,以使第二紧固件61能够在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时从第二安装孔62中脱出,以及/或者;连接支架6靠近前防撞梁9的一端形成有供第三紧固件63穿过的第三安装孔64,以使连接支架6通过第三紧固件63与前防撞梁9连接,第三安装孔64形成为开口向外的U形结构,以使第三紧固件63能够在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时从第三安装孔64中脱出。这里,“外”是指的连接支架6外轮廓的外侧。
连接支架6连接在前防撞梁9与前端模块框架1之间,从而可以限制前端模块框架1的摆动,提高前端模块框架1的稳定性。并且,第二安装孔62和第三安装孔64均为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结构,当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在前端模块框架1的移动过程中,前端模块框架1能够使第二紧固件61和/或第三紧固件63从第二安装孔62或第三安装孔64的开放端脱出,从而使前端模块框架1与前防撞梁9脱离连接,使前端模块框架1能够向后移动。
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连接支架6可以形成为L形,第二安装孔62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二安装孔62的开放端朝上,第三安装孔64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三安装孔64的开放端朝前。在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连接支架6可以由沿上下方向设置的两个L形支架相互连接而成,第二安装孔62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二安装孔62的开放端朝上,第三安装孔64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三安装孔64的开放端朝前。
可选地,连接支架6可以为多个,多个连接支架6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该多个连接支架6的结构和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公开对连接支架6的结构和形状以及连接支架6的数量不作限定,此外,本公开对第二安装孔62和第三安装孔64的数量也不作限制。
另外,如图1所示,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还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吸能盒7、和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吸能盒8,第一吸能盒7和第二吸能盒8均用于连接在前防撞梁9与纵梁连接板2之间,且第一吸能盒7位于第二吸能盒8之间。在现有技术中,前防撞梁和纵梁连接板之间通常只设置有一个吸能盒,当前防撞梁受到偏置碰时,特别是受到前防撞梁与撞击物的重叠率小于40%的偏置碰时,吸能盒的吸能效果不好,导致车辆变形严重。而在本公开中,前防撞梁9与纵梁连接板2之间设置有第一吸能盒7和第二吸能盒8,且两个第一吸能盒7位于两个第二吸能盒8之间,也就是说,第二吸能盒8位于第一吸能盒7的外侧,这样,当前防撞梁9受到其与撞击物的重叠率小于40%的偏置碰时,第二吸能盒8能够吸能变形,并将碰撞力传递至纵梁,使纵梁溃缩吸能,提高车辆抵抗碰撞变形的能力。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模块框架(1)、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纵梁连接板(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安装支架(3)、与所述安装支架(3)对应设置的切断件(4),所述前端模块框架(1)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侧梁(11),每个安装支架(3)均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每个第一部分(31)安装在对应的纵梁连接板(2)上,每个第二部分(32)安装在对应的侧梁(11)上,所述切断件(4)构造为当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能够切断所述第一部分(31)与所述第二部分(32)之间的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部分(31)与所述第二部分(32)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断件(4)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3)上,且所述切断件(4)具有切断刃(41),当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受到前碰时,所述安装支架(3)产生形变并与所述切断刃(41)接触,以使所述切断刃(41)切断所述第一部分(31)与所述第二部分(32)之间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31)与所述第二部分(32)的连接处形成有缺口(33),所述切断刃(41)至少部分地与所述缺口(33)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31)与所述第二部分(32)构成L形,所述第一部分(31)所在的平面与左右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二部分(32)所在的平面与前后方向的纵向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部分(31)位于所述第二部分(32)的后侧且所述第一部分(31)位于所述第二部分(32)与所述切断件(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断件(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42)和第二表面(43)、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44)和第四表面(45),所述第三表面(44)和第四表面(45)均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42)与所述第二表面(43)之间,所述第三表面(44)与所述第二表面(43)成钝角,所述第三表面(44)与所述第一表面(42)成锐角且与所述第一表面(42)构成所述切断刃(41)。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连接板(2)包括板体(21)和设置在所述板体(21)上的加强板(22),所述加强板(2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板体(21)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一部分(31)连接在所述板体(21)未被所述加强板(22)覆盖的区域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框架(1)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侧梁(11)之间的上横梁(12),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横梁(12)两端的两个连接板(5),每个连接板(5)的一端与所述上横梁(12)连接,另一端用于搭接在轮罩(100)上,所述连接板(5)上形成有第一安装孔(53),第一紧固件(54)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53)以使所述连接板(5)与所述上横梁(12)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孔(53)形成为开口朝向所述上横梁(12)的U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一紧固件(54)能够在所述上横梁(12)向后移动时从所述第一安装孔(53)中脱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5)包括第一连接板(51)和第二连接板(52),所述第一连接板(51)的一端与所述上横梁(1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5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52)的另一端用于搭接在所述轮罩(100)上,所述第一连接板(51)的横截面为U形且包括横板(511)和分别形成在所述横板(511)两侧的第一加强翻边(512)和第二加强翻边(513),所述第一安装孔(53)设置在所述横板(511)和第一加强翻边(512)上,所述第二加强翻边(513)上设置有用于在所述上横梁(12)向后移动时避让所述上横梁(12)的避让缺口(5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还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连接支架(6),所述连接支架(6)用于连接前防撞梁(9)与所述前端模块框架(1),所述连接支架(6)靠近所述前端模块框架(1)的一端形成有供第二紧固件(61)穿过的第二安装孔(62),以使所述连接支架(6)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61)与所述前端模块框架(1)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孔(62)形成为开口向外的U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二紧固件(61)能够在所述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时从所述第二安装孔(62)中脱出,以及/或者;
所述连接支架(6)靠近所述前防撞梁(9)的一端形成有供第三紧固件(63)穿过的第三安装孔(64),以使所述连接支架(6)通过所述第三紧固件(63)与所述前防撞梁(9)连接,所述第三安装孔(64)形成为开口向外的U形结构,以使所述第三紧固件(63)能够在所述前端模块框架(1)向后移动时从所述第三安装孔(64)中脱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端模块总成还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吸能盒(7)、和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吸能盒(8),所述第一吸能盒(7)和第二吸能盒(8)均用于连接在前防撞梁(9)与所述纵梁连接板(2)之间,且所述第一吸能盒(7)位于所述第二吸能盒(8)之间。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模块总成。
CN201910945358.4A 2019-09-30 2019-09-30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1125726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45358.4A CN112572613B (zh) 2019-09-30 2019-09-30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45358.4A CN112572613B (zh) 2019-09-30 2019-09-30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2613A true CN112572613A (zh) 2021-03-30
CN112572613B CN112572613B (zh) 2022-07-15

Family

ID=75117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45358.4A Active CN112572613B (zh) 2019-09-30 2019-09-30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7261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5976A (zh) * 2021-06-18 2021-11-1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端结构
CN114889701A (zh) * 2022-06-07 2022-08-12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端水箱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85373A1 (en) * 2007-10-01 2009-04-0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CN103419845A (zh) * 2013-07-31 2013-12-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安装结构
CN204184456U (zh) * 2014-09-30 2015-03-0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中发动机舱前端模块的框架组件
CN105073560A (zh) * 2013-04-04 2015-11-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5882762A (zh) * 2015-02-18 2016-08-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散热器支撑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85373A1 (en) * 2007-10-01 2009-04-02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CN105073560A (zh) * 2013-04-04 2015-11-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3419845A (zh) * 2013-07-31 2013-12-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安装结构
CN204184456U (zh) * 2014-09-30 2015-03-0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中发动机舱前端模块的框架组件
CN105882762A (zh) * 2015-02-18 2016-08-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散热器支撑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5976A (zh) * 2021-06-18 2021-11-1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端结构
CN114889701A (zh) * 2022-06-07 2022-08-12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端水箱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CN114889701B (zh) * 2022-06-07 2023-11-03 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前端水箱框架总成、机舱总成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2613B (zh) 2022-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8752B1 (ko) 스몰 오버랩 충돌대응 차체보강구조
US718593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4762444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CN110481477B (zh)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72613B (zh)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CN210000408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CN21204757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CN109906174B (zh) 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CN113165697B (zh) 用于汽车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
KR101703612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및 그 조립방법
CN110789479A (zh)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CN213862434U (zh) 一种门槛梁及汽车地板结构
CN210971279U (zh)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CN217048531U (zh) 一种汽车前端碰撞吸能结构及汽车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210881978U (zh) 应用于道路作业车后防撞装置上的防撞板
CN113365906A (zh)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CN220374636U (zh) 前机舱总成和具有其的汽车
CN116552647B (zh) 一种可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身前部的sob防碰撞结构
CN220053721U (zh)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468112U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349801U (zh) 机舱总成和车辆
CN216734500U (zh) 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7435843U (zh) 防止门槛加强梁后窜结构及汽车
CN216734499U (zh) 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