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546C - 数据传送方法及数据传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送方法及数据传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546C
CN1125546C CN99800773A CN99800773A CN1125546C CN 1125546 C CN1125546 C CN 1125546C CN 99800773 A CN99800773 A CN 99800773A CN 99800773 A CN99800773 A CN 99800773A CN 1125546 C CN1125546 C CN 112554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node
data block
section point
s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00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2274A (zh
Inventor
南光孝彦
饭冢裕之
西胁保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72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2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5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4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52High-speed IEEE 1394 serial bus
    • H04L12/40117Interconnection of audio or video/imag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8End to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43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of packets, e.g. 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S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Systems (AREA)

Abstract

按照本数据传送方法,将数据分成N个(N为自然数)数据块,从对各节点分配节点识别符的总线系统上的第一节点传送至第二节点时,在所述数据块传送前,控制节点(1)先对所述第二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一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接收命令,(2)再对所述第一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发送命令,然后执行数据块从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第二节点的传送,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后,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接收处理的执行结果。

Description

数据传送方法及数据传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多个设备间传送静止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等不需要实时处理的数据时所用的数据传送方法、数据传送系统、数据传送控制装置以及程序记录媒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数字静物照相机、打印机等静止图像处理设备的市场日益扩大。这些设备过去一直是在现有个人计算机存在的环境下使用的,但近年希望在无计算机环境下对这些设备进行简单处置的需求逐渐高涨。
以往,在2个设备间收发上述静止图像、文本数据为代表的不需要实时处理的数据时,通常通过某一设备向另一设备发出命令,进行数据的发送或接收。
图17是示意现有数据传送方法的静止图像数据系统第一例的框图。图17中,100是作为图像输入设备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01是作为图像输出设备的打印机。用户靠数字静物照相机100的操作按钮发出指令,以选择内部图像,向打印机101输出该图像。这样,数字静物照相机100便向打印机101发出数据接收命令102,使打印机101处于可接收状态,接着进行数据103的传送。
接下来图18示出现有数据传送方法的静止图像数据系统第二例。图18中说明用户操作打印机101的操作面板来输出数字静物照相机100的图像的情形。用户靠打印机101的操作按钮,发出将数字静物照相机100上的图像数据输出的指令。这样,打印机101便向数字静物照相机100输出数据发送命令104,接收到该数据发送命令104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00则进行向打印机101传送数据103的处理。
此外,对于实现上述数字静物照相机100、打印机101等多个终端装置网络化的构成,知道有图19所示的现有例。也就是说,图19给出现有数据传送方法的静止图像数据系统第三例。图19中说明按照个人计算机、数字电视用机顶盒等第三设备的命令将图像数据从数字静物照相机100传送至打印机101的情形。
图19中,105示出个人计算机。首先,个人计算机105向数字静物照相机100发出数据输入用命令104,数据103便暂时存储于个人计算机105内。接着,个人计算机105进行处理,向打印机101发出数据输出命令102,将刚才从数字静物照相机100接收、存储的数据103发送至打印机。具体来说,需要如下2阶段的处理:(1)将相同数据103从数字静物照相机100传送至个人计算机105;(2)再从个人计算机105传送至打印机101。由于需要传送2次相同数据,因而较花费处理时间,此外个人计算机105需要有只存储数据103的存储区,造成系统效率变差。
因此,对于目的在于提高这种现有的常规数据传送方法效率的数据传送方法,提出了ANSI X3.131-1986,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记载的“COPY(复制)命令”。
图20是现有的采用经过改进的数据传送方法的静止图像数据系统例其动作的说明图。
图20中,106表示个人计算机向数字静物照相机100指令图像数据传送的COPY命令,107表示向数字照相机100传送打印机101所发生差错的第一报错通知,108表示数字静物照相机100向个人计算机105传送打印机101差错的第二报错通知。
首先,个人计算机105向数字静物照相机100发出包含“向打印机101传送图像”这种指令的COPY命令106。该COPY命令106包含图17说明的数据接收命令102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打印机101的识别符(SCSI ID)。
数字静物照相机100一旦接收COPY命令106,便解释其中所包含的打印机101识别符和数据接收命令102的内容,向打印机101发出数据接收命令102,然后接着向打印机101发送数据103。
这样,按照图20所示经过改进的数据传送方法,第三控制设备(个人计算机105)指令数据传送时,数据103直接从数字静物照相机100传送至打印机101,因而与图19构成相比,处理效率确实得到提高。
但图20所示的现有构成中,打印机101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当打印纸用完、夹纸等差错发生,而无法继续数据接收时,如图20中第一报错通信107所示,打印机101向数字静物照相机100通知这些差错状况。接着,从打印机101接收到差错状况通知的数字静物照相机100,通过如图20中第二报错通信108所示,接着向个人计算机105通知打印机101中发生差错,此后个人计算机105就可知道打印机101中发生差错。
具体来说,前文所述的差错状况中,无法直接从发生差错的设备收到发生差错的通知,具有必须在系统内传播报错通知这样的无效率性。此外,个人计算机105还必定得识别数字静物照相机100所通知的差错是在数字静物照相机100中发生的,还是在打印机101中发生的,存在处理内容复杂这种问题。
此外,这种COPY命令106,与图19等先前说明的数据接收命令102、数据发送命令104等有所不同,由于是仅仅存在如图20所示的第三控制设备时才能利用,因而为了适应种种设备连接环境或系统构成,需要各个设备支持上述不同的双处理体系命令。
具体来说,如上面所说明的那样,中间存在图19所示的第三控制设备(个人计算机105)的网络构成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即,若考虑系统采用以往常规的图17、图18所示的“某一设备向另一设备发出命令进行数据发送或接收”这种数据传送方法传送静止图像数据,系统便会如上所述,效率变差,处理时间超出所必需的范围。
而且,即便采用现有的图20所示经过改进的数据传送方法时,仍存在如下问题,即,发生差错时的处理如上所述并非高效,此外需要支持图19等所示的1对1连接时所用的处理体系和与之不同的命令处理体系这两种体系,设备上安装的软件容量大得不必要,太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地适应种种系统构成,处理效率高,报错处理简单的数据传送方法。
而且,本发明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数据传送结束进行简单判断,能够对数据传送开始时数据长度尚不清楚的数据进行传送的数据传送方法。
此外,本发明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设备不计算所应传送数据的数据长度,能够靠简单的控制传送数据的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生差错时能够简单处理数据重新传送的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向多个设备高效率传送相同数据的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第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相同数据发送至多个设备时可简单且高速地在数据发送端设备进行处理的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第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使控制设备命令发出数为最低限度,能够以简单控制进行数据传送,能够方便地适应种种处理速度的数据发送端设备与数据接收端设备组合的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第八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设备不需要管理数据块数据长度的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第九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发送端设备能够根据接收端设备处理能力,方便地实现传送数据块分组的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第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收端设备根据内部处理状况,能够使一次接收数据量可变的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第十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采用速度非常慢的数据发送端设备或数据接收端设备时,均能够正确区分差错状况和设备等待处理状态的数据传送方法。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方面(与权利要求1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一种数据传送方法,将数据分成N个(N为自然数)数据块,从对各节点分配节点识别符的总线系统上的第一节点传送至第二节点时,
在所述数据块传送前,控制节点进行下述步骤:(1)对所述第二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一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接收命令,而且(2)对所述第一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发送命令,
然后执行数据块从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第二节点的传送,
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后,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
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接收处理的执行结果。
利用上述构成,不仅在例如设备1对1连接时,即便存在第三控制设备的场合,也能够在相同命令体系中进行高效的数据传送。此外,数据传送结束后,能够通过由各自的节点向控制节点通知数据收发处理的执行结果,来高效地检测设备所发生的差错状况。
本发明第五方面(与权利要求5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控制节点在发出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后,发出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
本发明第六方面(与权利要求6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控制节点在发出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后,发出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
利用上述构成,即便在例如控制设备不知道各自数据长度的情况下,也可进行数据传送控制,因而可简化控制设备的传送处理。
本发明第七方面(与权利要求7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第一节点每当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便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以及下一次所要传送的数据块是否是最后数据块。
利用上述构成,能够在例如不计算控制设备所要传送数据的数据长度的情况下,以简单的控制实现数据传送。
本发明第八方面(与权利要求8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控制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出的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包含所述所要发送的所述数据块的数据长度,
而所述控制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出的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包含所述所要接收的所述数据块的数据长度。
本发明第九方面(与权利要求9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第一节点每当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便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以及下一次所要传送的数据块的数据长度。
利用上述构成,能够实现例如数据传送开始时全数据长度不清楚的不定长数据的传送。
本发明第十方面(与权利要求10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任一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数据块传送时候检测出差错时,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以及数据重发的请求。
利用上述构成,能够简单处理例如差错发生时数据的重发。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与权利要求11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当所述第一节点向M个(M为自然数)节点传送相同数据时,所述控制节点边改变接收所述数据块的所述节点的识别符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出M次相同的所述数据块发送指令命令,对这些处理进行所述数据块数目N次(N为自然数)重复控制。
利用上述构成,能够方便地实现例如一台设备向多台设备大致同时地广播发送相同数据的系统。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与权利要求12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控制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出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时,其下一次发出的预定的数据块发送命令包含:
一标志,表示是(a)指令相同数据块还是(b)指令其下一数据块。
利用上述构成,便可以例如预先检测出第一节点是需要停留在保存相同数据块的状态,还是准备下一数据块,因而能够使第一节点的内部处理提高效率。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与权利要求13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第二节点的数据传送通过重复下列各步骤进行:
(1)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通知以表明所述第二节点处于可接收数据状态的第一步骤;
(2)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通知后,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数据块的所述发送准备完毕时,进行向所述第二节点传送数据块这种动作的第二步骤;以及
(3)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表明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的通知的第三步骤。
利用上述构成,例如从控制节点的角度来看,数据传送时就象未对数据分割(即N=1)那样处理,因而控制节点发出至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命令发出次数减少,因而可使控制节点的处理简单。此外,能够通过分别通知对方第一设备所要发送的数据块准备完毕和第二设备的数据块接收准备完毕,来方便地适应种种处理速度的数据发送端设备和数据接收端设备间的组合。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与权利要求14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第一步骤中的通知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步骤所能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
利用上述构成,例如第一节点能够根据上述最大数据长度信息从第二节点直接检测出第二节点所能接收的数据块长度,因而发出命令的控制节点不需要管理数据块数据长度而能进行简单的数据传送。
本发明第十七方面(与权利要求17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第二步骤中的数据块传送,是分成1个以上分组传送的,
所述第一步骤中的通知,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在1个分组中所能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
利用上述构成,例如,能够根据上述最大数据长度信息,方便地将第一节点在第二步骤中所传送的数据进行适应第二节点接收能力的最佳分组,因而能够方便地适应具有种种分组接收能力的设备。
本发明第十八方面(与权利要求18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能够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是随所述第二节点内部处理状况可变的数值。
利用上述构成,能够对例如第二节点存储器等内部资源实现最佳管理和灵活应用。
本发明第十九方面(与权利要求19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第三步骤中通知结束后,在经过规定时间a后,(1)所述第一节点尚未从所述第二节点接收到所述第一步骤中的所述通知时,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数据块的传送进行中止处理,或者(2)在规定时间b(b<a)以内所述第二节点尚未处于可接收状态时,通过由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通知表明处于不能接收状态,所述第一节点便过渡至等待所述第二节点通知的状态,同时重新对规定时间a进行计时。
利用上述构成,即便在例如采用速度非常慢的数据接收端设备的场合,也能正确区分差错状况和设备的等待处理状态。
本发明第二十方面(与权利要求20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上述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数据传送方法,所述第一步骤中通知结束后,在经过规定时间c后,(1)所述第二节点尚未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到所述数据块时,所述第二节点对所述数据块的接收(数据传送)进行中止处理,或者(2)在规定时间d(d<c)以内所述第一节点尚未处于可发送状态时,通过由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通知表明处于不能发送状态,所述第二节点便过渡至等待所述第一节点通知的状态,同时重新对规定时间c进行计时。
利用上述构成,即便在例如采用速度非常慢的数据接收端设备的场合,也能正确区分差错状况和设备的等待处理状态。
本发明第二十一方面(与权利要求21记载的本发明对应)为一种数据传送系统,将数据分成N个(N为自然数)数据块,从对各节点分配节点识别符的总线系统上的第一节点传送至第二节点,其中,
包括一控制节点,在所述数据块传送前,(1)先对所述第二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一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接收命令,(2)再对所述第一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发送命令,
所述第一节点,(1)在所述控制节点发出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和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后,执行向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数据块传送,(2)在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后,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
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第一节点所传送来的所述数据块其接收处理的执行结果。
因此,可获得一种能够灵活适应种种系统构成,处理效率高,报错处理简单的数据传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数据传送方法的系统的框图。
图2示出的是该实施例中数据发送命令和数据发送命令答复的数据格式。
图3示出的是该实施例中数据接收命令和数据接收命令答复的数据格式。
图4示出的是该实施例的静止图像数据的分割方法。
图5是利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数据传送方法的系统的框图。
图6是利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数据传送方法的系统的框图。
图7是利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数据传送方法的系统的框图。
图8示出的是利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数据传送方法的系统的动作。
图9示出的是该实施例中数据发送命令和数据发送命令答复的数据格式。
图10示出的是该实施例中数据接收命令和数据接收命令答复的数据格式。
图11示出的是该实施例数据传送处理的部分动作。
图12示出的是该实施例数据接收节点2给数据发送节点1的通知中所用分组的32位数据形式。
图13示出的是该实施例数据发送节点1给数据接收节点2的通知中所用分组的32位数据形式。
图14示出的是该实施例数据传送处理的结束动作。
图15示出的是该实施例数据发送处理延迟时和数据发送处理不可能时的动作。
图16示出的是该实施例数据接收处理延迟时和数据接收处理不可能时的动作。
图17是示意现有数据传送方法的静止图像数据系统第一例的框图。
图18是示意现有数据传送方法的静止图像数据系统第二例的框图。
图19是示意现有数据传送方法的静止图像数据系统第三例的框图。
图20是示意利用现有的经过改进的数据传送方法的静止图像数据系统例的框图。
(标号说明)
1数据发送节点
2数据接收节点
3控制节点
4数据接收命令
5数据发送命令
6数据
7数据发送命令答复
8数据接收命令答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数据传送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数据传送系统的框图。图1中,1是数字静物照相机等发送图像设备的数据发送节点(第一节点),2是打印机等接收图像设备的数据接收节点(第二节点),3是个人计算机、机顶盒等控制节点,这些设备与同一总线系统连接。还有本发明的数据传送控制装置与控制节点3对应。
本实施例是以总线系统采用IEEE标准1394-1995(即高性能串行总线标准)(以下记作IEEE 1394-1995),在其所连接的设备间传送数据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的。
另外,4表示控制节点3向数据接收节点2发出的数据接收命令,5表示控制节点3向数据发送节点1发出的数据发送命令,6表示数据发送节点1传送至数据接收节点2的数据。而7表示数据发送节点1向控制节点3报告数据发送命令5执行结果的数据发送命令答复,8表示数据接收节点2向控制节点3报告数据接收命令4执行结果的数据接收命令答复。
这里,这些数据接收命令4、数据发送命令5、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均采用IEC-61883《消费电子音频/视频设备数字接口的建议标准》所定义的功能控制协议Function Control Protocol(以下记作FCP)对命令和答复进行传送,按照AV/C数字接口命令集(以下记作AV/C命令)规范执行。
图2示出的是上述数据发送命令5和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的数据格式。图2中,10是分组首部,11是数据块(命令帧)部,12是CRC部,由这些10、11、12构成IEEE1394-1995中定义的异步写入分组。另外,13是16位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14是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IEEE 1394-1995中对这两者均进行了定义。
AV/C命令在数据块部11中包含给节点的命令或命令答复数据。这里,数据发送命令5和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具有共同的数据形式,因而数据发送节点1接收数据发送命令5,执行处理后,根据需要改写刚才接收到的数据块发送命令5中特定字段的数值后,将该分组当作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进行处理以传送至控制节点3。
这里,15表示数据发送指令命令,16表示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7表示报错码存储区,18表示最末数据块通知位,19表示数据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20表示数据块序号,21表示数据块数据长度。
图3示出的是上述数据接收命令4和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的数据格式。图3的组成部分大多是与图2数据形式共同的部分,因而省略说明具有相同含义的数据字段。图3中,22是指令接收数据块的数据块接收命令码,23是数据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以下说明按照控制节点3的控制,将数据从数据发送节点1传送至数据接收节点2时的动作。另外,本实施例是以一幅静止图像数据分成多个数据块,依次分别传送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的。
图4表示静止图像数据分割方法。图4中,24是存储于发送节点1内部的容量为150kB的静止图像数据,该静止图像数据24分割为最大容量为32kB的5个数据块。图4中,25为0号数据块,26为1号数据块,27为2号数据块,28为3号数据块,这些数据块25~28的数据长度为32kB。而29为相当于最末数据块的4号数据块,数据块29的数据长度为22kB。
接下来利用图1,以0号数据块25从发送节点1至接收节点2的传送处理为例说明其动作。
首先,控制节点3向接收节点2发出具有图3分组形式的数据接收命令4。(表1)示出这时发出的分组中各数据字段的数值。这里,数据块序号20中设定0,表明命令对0号数据块25进行传送,该数据块数据长度21设定为32kB。而对于报错码存储区17来说,是设置用来在数据接收节点2向控制节点3发出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时,设定报错码以表明该字段所发生差错的。因而,这时在数据接收命令4中存储表明该字段数值无效的16进制的FF。
(表1)
    数据字段     数值
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2的节点识别符
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控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命令码 指令接收数据
报错码存储区 FF(16)
数据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数据发送节点1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块序号 0
数据块数据长度 32KB
接收到数据接收命令4的数据接收节点2向控制节点3通知数据接收命令4成功发出后,处于等待数据发送节点1发送数据的状态。
接下来,控制节点3接收数据接收节点2来的上述通知,确认数据接收命令4成功发出后,向数据发送节点1发出具有图2分组形式的数据发送命令5。(表2)示出这时所发出分组的各数据字段数值。这里,省略说明具有与数据接收命令4相同含义的字段。
(表2)
    数据字段     数值
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数据发送节点1的节点识别符
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控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命令码 指令发送数据
数据块重发请求位 0
报错码存储区 FF(16)
最末数据块通知位 1
数据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2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块序号 0
数据块数据长度 32KB
这里,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设定为0,表示若该数据块传送正常结束,便预定对下一数据块(这时为1号数据块26)进行传送。而且,最末数据块通知位18在所指令的数据块传送结束后,数据发送节点1向控制节点3发出数据发送命令答复8时预定下一次处理中传送的数据块为最末数据块的时候,设定为1,否则便设定为0,因而数据发送命令5当中,因而将通知位设定为1,以表示该字段数值无效。
接收到数据发送命令5的数据发送节点1向控制节点3通知数据发送命令5成功发出后,开始向数据接收节点2传送0号数据块25。
这里的数据块传送,分成连续发出的1个以上的IEEE 1394-1995异步写入分组进行发送。
另外,IEEE 1394-1995中,对异步写入分组从接收端返回ACK(确认)分组,因而发送端能确认异步写入分组是否能够正确发送至接收端,不能正确发送时,可对上述分组进行重发处理。
此外,IEEE 1394-1995的异步写入分组在其分组首部包含分组发送节点的节点识别符,因而,这里即便是从数据发送节点1以外的其他节点向数据接收节点2传送数据,数据接收节点2也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忽略处理。
而且,这些异步写入分组包含接收节点2地址空间所含的指令数据接收缓存区的偏移地址。
该数据接收缓存区的起始地址可由上述处理之前发出的AV/C命令取得,并且设法预先通知数据发送节点1。这里所发送的一个以上的异步写入分组其最初分组所包含的偏移地址,为上述数据接收缓存区的起始地址,其下一分组所含的偏移地址则设定为上述数据接收缓存区起始地址上加上最初数据分组数据长度得到的地址。
这样,一个数据块所包含的偏移地址是从数据接收节点2数据接收缓存区起始位置起依次使地址增加这种形式的偏移地址。分组的重发,可通过多次发送具有同一偏移地址的分组来实现。
接下来,成功结束0号数据块25传送的数据发送节点1,确认已经接收的数据发送命令5的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设定为0,知道下一次所请求的数据块为0号数据块25下一数据块的1号数据块26。因此,还知道1号数据块26的数据块数据长度为32kB,它并非最末数据块。
因此,数据发送节点1向控制节点3发出包含上述信息在内的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
这里,数据发送命令答复由图2分组形式组成,(表3)示出其主要数据字段的数值。对于这些数值的内容,基本上按原样返回(表2)数值,但调换了分组发送节点识别符和分组接收节点识别符,表示是从数据发送节点1至控制节点3的分组。而且,数据传送当中没有差错发生,因而报错码存储区17设定为无差错的代码。而接着所要发送的数据块为具有32kB数据块长度的1号数据块26,所以数据块序号20设定为1,数据块数据长度21设定为32kB。
(表3)
    数据字段     数值
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控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数据发送节点1的节点识别符
命令码 指令发送数据
数据块重发请求位 0
报错码存储区 无差错
最末数据块通知位 0
数据块序号 1
数据块数据长度 32kB
另一方面,成功接收完0号数据块25,数据接收节点2便开始对所接收的0号数据块25进行处理。例如数据接收节点2为打印机时,将所接收块数据传送至内部打印机构,开始打印处理。
0号数据块25处理完毕时,数据接收节点2向控制节点3发出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7。
这里,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由图3分组形式组成,(表4)示出其主要数据字段的数值。对于这些数值的内容,基本上按原样返回(表1)数值,但调换了分组发送节点识别符和分组接收节点识别符,表示是从数据接收节点2至控制节点3的分组。而且,数据传送当中没有差错发生,因而报错码存储区17设定为无差错的代码。
(表4)
    数据字段     数值
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控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2的节点识别符
命令码 指令接收数据
报错码存储区 无差错
数据块序号 0
数据块数据长度 32KB
另外,数据发送节点1返回至控制节点3的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和数据接收节点2返回至控制节点3的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哪一端先发出,随数据发送节点1和数据接收节点2的处理速度而变化,因而控制节点3需要等待这2个节点的答复。
控制节点3接收两者节点的答复时,0号数据块25传送完毕。
接着,控制节点3开始下一数据块即1号数据块26的传送处理,由于刚才从数据发送节点1接收的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的数据块序号20中存储有接下来所要发送的数据块序号1,数据块数据长度21存储有1号数据块26数据块长度32kB这些数值,因而利用上述数值,可以开始1号数据块26的传送处理。
这样,不需要对每次数据发送节点1确认下一数据块长度,因而控制节点3可简单地进行数据传送处理。
接下来,用图1说明数据块传送当中数据接收节点2发生差错时的处理。这里,以打印机这种数据接收节点2发生夹纸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0号数据块25传送当中,数据接收节点2发生夹纸,因而数据接收节点2判断无法继续数据接收。
这样,数据接收节点2便向控制节点3发出通知发生差错的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该分组形式采取图3形式,但在报错码存储区17中设定夹纸差错的报错码。
另一方面,数据发送节点1通过接收数据接收节点2发送来的ACK分组,检测出数据接收节点2突然不进行数据接收,便中止数据块发送,向控制节点3发出通知发生差错的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该分组形式采取图2形式,(表5)示出图2中各数据字段设定的数值。
(表5)
    数据字段     数值
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控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数据发送节点1的节点识别符
命令码 指令发送数据
数据块重发请求位 0
报错码存储区 发生传送暂停差错
最末数据块通知位 0
数据块序号 0
数据块数据长度 32kB
报错码存储区17设定传送暂停差错的报错码。此外,发生了差错,因而0号数据块25传送失败,因而图2中数据块序号20这一字段设定为0,数据块数据长度21字段设定32kB,下一次传送意味着向控制节点3请求对0号数据块25进行传送。
因此,控制节点3检测出数据接收节点2夹纸差错解除后,便利用刚才数据发送节点1发送的数据块序号20和数据块数据长度21的数值,重新开始传送。
这样,进行数据收发的节点即便是发生某种差错的场合,这些报错通知也可直接发出至控制节点3。
而且,发生差错时,便向控制节点3通知数据发送节点1发生差错的数据块序号及其数据块长度,所以控制节点3可以根据上述信息通过简单处理重新传送数据块。
通过重复上面说明的步骤,将数据块依次从数据发送节点1传送至数据接收节点2。
接下来说明数据传送结束时的动作。
数据发送节点1成功地结束3号数据块28发送时,数据发送节点1确认已经接收的数据发送命令5的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设定为0,并了解下一次所请求的数据块是3号数据块28下一数据块的4号数据块29。此外,还了解4号数据块29的数据块数据长度为22kB,它是最末数据块。
因此,数据发送节点1向控制节点3发出包含上述信息在内的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
这里,数据发送命令答复由图2分组形式组成,(表6)示出其主要数据字段的数值。对于这些数值的内容,基本上按原样返回(表2)数值,但接着所要发送的数据块为具有22kB数据块长度的4号数据块29,所以数据块序号20设定为4,数据块数据长度21设定为22kB。此外,接着所传送的预定数据块即4号数据块29为最末数据块,因而最末数据块通知位18设定为1。
(表6)
    数据字段     数值
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控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数据发送节点1的节点识别符
命令码 指令发送数据
数据块重发请求位 0
报错码存储区 无差错
最末数据块通知位 1
数据块序号 4
数据块数据长度 22kB
接收上述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的控制节点3,根据最末数据块通知位18设定为1,检测出下一数据块的传送为最后的传送处理,对接下来的4号数据块29进行传送处理后,结束整个处理。
这里,控制节点3没有意识到整个数据传送的次数,只要数据发送节点1发出的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的最末数据块通知位18为0,便一次次地进行数据块传送处理,为1便在其下一数据块传送处理中结束处理,因而控制节点3不需要预先计算数据块数目,所以控制处理非常简单。此外,还能够方便地实现数据传送开始时其数据长度不知道的不定长数据的传送。
(第二实施例)
接着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图5是本发明数据传送方法第二实施例系统的框图。另外,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因而省略关于系统组成部分及其动作的详细说明。
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控制节点3为与数据发送节点1相同的节点。
图5中,对于图1所示的数据发送命令5和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在同一节点内部发出,并内部处理,因而总线上没有发送上述分组数据。
另一方面,向数据接收节点2发出的数据接收命令4采取与图3中说明的第一实施例情形的分组形式完全相同的形式。这里,第一实施例与本实施例不同之处仅在于,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13和数据发送源节点识别符23为相同数值。
除了这点,对于该第二实施例的动作和数据接收节点2的控制方法,能够按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的处理进行数据传送处理。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图6是本发明数据传送方法第三实施例系统的框图。另外,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基本等同,因而省略系统组成部分及其动作方面的详细说明。
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控制节点3为与数据接收节点2相同的节点。
图6中,对于图1所示的数据接收命令4和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由于内部处理,因而总线上没有发送这些分组数据。
另一方面,向数据发送节点1发出的数据接收命令5采取与图2中说明的第一实施例情形的分组形式完全相同的形式。这里,第一实施例与本实施例不同之处仅在于,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13和数据接收目标节点识别符19为相同数值。
除了这点,对于该第三实施例的动作和数据发送节点1的控制方法,能够按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例完全相同的处理进行数据传送处理。
通过上面对比本发明第一~第三实施例可知,可通过根据控制节点3的控制,定义将数据从数据发送节点1传送至数据接收节点2的数据传送方法,来灵活适应种种系统构成,并能构成处理效率高的系统。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图7是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框图,示出向多个节点并行传送一个数据的系统。图7中,1是数据发送节点,3是控制节点,5是数据发送命令,7是数据发送命令答复,200是第一数据接收节点,201是第二数据接收节点,202是第三数据接收节点。而且,300是传送至第一数据接收节点的数据块,301是传送至第二数据接收节点的数据块,302是传送至第三数据接收节点的数据块。
接下来,用图7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动作。另外,图7中为了使说明简单,省略控制节点3发出至数据接收节点的数据接收指令命令和数据接收节点发出至控制节点3的数据接收指令命令答复。
这里示出将数据发送节点1所存在的3号数据块28传送至200至202这3个数据接收节点的处理。
首先,控制节点3向数据发送节点1发出一将第3号数据块发送至第一数据接收节点200的数据发送命令5。若数据块至第一数据接收节点200的传送完毕,控制节点3便接着向发送节点1发出一将相同的第3号数据块发送至第二数据接收节点201的数据发送命令5。若数据块至第二数据接收节点201的传送完毕,控制节点3便最后向发送节点1发出一将相同的第3号数据块发送至第三数据接收节点202的数据发送命令5。若数据块至第三数据接收节点202的传送完毕,便接下来对第4数据块进行依次发出传送命令的处理。
通过这种控制节点3的动作,可将单一数据并行传送至多个数据接收节点,当数据发送节点1属于磁带设备这种准备发送用数据块所需时间很长的设备、数据传送速度很慢的设备时,准备数据块的次数与进行串行处理的场合相比较少,因而具有总体处理时间少这种优点。
而且,(表7)示出图7中控制节点3发出至数据发送节点1的数据发送命令分组的数据字段其数值。(表7)中说明至第一数据接收节点200的数据发送命令、至第二数据接收节点201的数据发送命令、至第三数据接收节点202的数据发送命令各自数据字段的数值。这里,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的数值在第一数据发送命令和第二数据发送命令设定为1,第三数据发送命令则设定为0。(表8)示出针对这些数据发送命令的数据发送指令命令答复分组的数据字段其数值。(表8)中,由于在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为1的状态下发出数据发送指令命令,因而第一数据接收节点和第二数据接收节点场合,数据块序号返回与命令相同的3,数据块数据长度返回32kB。另一方面,第三数据接收节点在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为0的状态下,发出数据发送指令命令,因而数据块序号返回4,数据块数据长度返回22kB。此外,最末数据块通知位设定为1,表示下一数据块为最末数据块。
(表7)
数据字段   第一数据接收节点用命令   第二数据接收节点用命令 第三数据接收节点用命令
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数据发送节点1的节点识别符 (同左) (同左)
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控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同左) (同左)
命令码   指令发送数据   (同左)   (同左)
数据块重发请求位     1     1     0
报错码存储区     FF(16)   (同左)   (同左)
最末数据块通知位     1   (同左)   (同左)
数据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1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2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块序号     3   (同左)   (同左)
数据块数据长度     32KB   (同左)   (同左)
(表8)
数据字段   第一数据接收节点的答复   第二数据接收节点的答复 第三数据接收节点的答复
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控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同左) (同左)
分组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1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2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2的节点识别符
命令码  指令发送数据   (同左)   (同左)
数据块重发请求位     1     1     0
报错码存储区   无差错   (同左)   (同左)
最末数据块通知位     0     0     1
数据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1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2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接收节点3的节点识别符
数据块序号     3     3     4
数据块数据长度     32KB     32KB     22KB
这里,数据发送节点1当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中设定为1时,便不进行下一数据块的传送准备,而是保存此前传送的数据块,当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中设定为0时,才进行下一数据块传送准备动作。
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可象本实施例那样,在向多个数据接收节点发送同一数据时,也能简单且高速地进行数据发送节点的处理。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图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动作的说明图,示出传送一个数据时进行数据块分割的系统的动作。这里,以图4所示传送容量为150KB的一幅静止图像数据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是在数据发送节点1和数据接收节点2间进行数据块分割处理的,而控制节点3不参与数据块的分割。另外,本实施例系统组成部分,基本上与图1中说明的情形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以下用图8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动作。
首先,控制节点3通过向发送节点1发出数据发送命令5,指令准备数据发送处理。接下来,控制节点3通过向数据接收节点2发出数据接收命令4,来指令开始数据发送处理。这里执行数据发送节点1至数据发送节点2的数据传送处理6,并传送一幅静止图像数据。另外,数据传送处理6在下文中具体说明。
结束数据传送处理6的发送节点1,向控制节点3发送包含数据传送处理执行结果在内的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而数据传送处理6结束的接收节点2,则向控制节点传送包含数据传送处理执行结果在内的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按上述步骤可传送一幅静止图像数据。
另外,根据数据发送节点1的处理速度和数据接收节点2处理速度的平衡,来确定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和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中哪一个先发出,就本实施例来说也可交换其顺序。
图9示出的是本实施例数据发送命令5和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的数据格式。图9组成部分大多为与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共同部分,因而省略说明具有相同含义的数据字段。图9中,10是分组首部,11是数据块(命令帧)部,12是CRC部。而且,13是16位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14是分组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由它们构成IEEE 1394-1995异步写入分组。
而15表示数据发送指令命令,17表示报错码存储区,19表示数据发送目标节点识别符。
这里,若对比图9中本实施例的数据发送命令和图2中第一实施例的数据发送命令,便可以知道,不包含数据块重发请求位16、最末数据块通知位18、数据块序号20、数据块数据长度21等信息,成为更简单的数据格式。
而图10示出的是本实施例上述数据接收命令4和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的数据格式。图10的组成部分,多为与图3数据形式共同的部分,因而省略说明具有相同含义的数据字段。图10中,22为指令接收数据块的数据块接收命令码,23为数据发送源节点识别符。
这里,若对比图10中本实施例的数据接收指令命令和图3中第一实施例的数据接收指令命令,便可以知道,不包含数据块序号20和数据块数据长度21等信息,成为更简单的格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数据传送处理。图11示出的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数据传送处理的部分动作,说明的是图8中数据传送处理6起始部分的处理内容。
另外,本实施例的数据接收节点2内置有接收用数据缓存器,其容量设定为256k字节。而且,数据接收节点2所能接收的IEEE 1394-1995异步写入分组的最大数据长度设定为256字节,数据发送节点1所能发送的IEEE 1394-1995异步写入分组的最大数据长度设定为32k字节。
而且本实施例中,当进行数据接收节点2至数据发送节点1的通知和数据接收节点1至数据发送节点2的通知时,发出的是包含32位长的数据在内的IEEE 1394-1995异步写入分组。
数据接收节点2至数据发送节点1的通知所用分组的32位数据形式如图12所示。
这里,图12中所示的数据部1211记载的“状态字段”所设定的数值,其含义如下面(表9)所示。
(表9)
状态字段位 状态字段数值 含义
00000  EMPTY 接收准备完毕
01000  CONSUMING 数据处理当中
10000  COMPLETE 数据传送完毕
11111  ABORT 数据传送中止
数据发送节点1至数据接收节点2的通知所用分组的32位数据形式如图13所示。
这里,图13中所示的数据部1211记载的“状态字段”所设定的数值,其含义如下面(表10)所示。
(表10)
状态字段位 状态字段数值 含义
00000  READY 数据块传送完毕
01000  PREPARING 数据处理当中
10000  COMPLETE 数据传送完毕
11111  ABORT 数据传送中止
这里,用图11说明本实施例数据传送处理的动作。图11中,首先如A所示,接收到控制节点3的数据发送指令命令的数据发送节点1,对要发送的数据块开始准备。而另一方面,如B所示,接收到控制节点3的数据接收指令命令的数据接收节点2,则对接收数据发送节点1的数据进行准备。
接下来,数据接收节点2如步骤1所示,在数据接收准备完毕时,便向数据发送节点1通知数据接收节点2所能接收数据的容量大小。
这里,步骤1所发送的分组其数值如下。
(表11)
字段 数值
状态字段 EMPTY
最大分组数据长度 16×16=256字节
最大数据块容量大小 256×256=64K字节
接着,从数据接收节点2接收到步骤1通知的数据发送节点1,在发送数据块准备完毕(图11中的C)后,如步骤2所示开始数据块传送。这里,数据发送节点1由于数据接收节点2所能接收的数据长度为64K字节,因而将进行传送的数据块长度设定为低于该数值。这时,数据发送节点1所能发送的最大数据分组的数据长度为32KB,数据发送节点2便要在一次数据块传送中传送32K字节。
接着,数据发送节点1如步骤3所示,通过向数据接收节点2的缓存区连续发送异步写入分组,使数据块开始传送。
该步骤3中,数据块分成多个分组发送。这里,数据接收节点2根据先前步骤1中的通知,预先知道最大分组数据长度为256字节,因而数据发送节点1将32K字节的数据块分成为各自为256字节的分组。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发送128个分组。
而且,这些异步写入分组中包含偏移地址以指令数据接收节点2的地址空间所包含的数据接收缓存区,这些偏移地址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是从数据接收缓存区起始地址起依次递增的。
接着,若数据块传送结束,数据发送节点1便如步骤3所示,通过发送包含所传送数据长度的分组,来通知数据接收节点2数据块已传送结束。
此时的分组所包含信息如下。
(表12)
字段 数值
状态字段 READY
传送数据长度 32K字节
若步骤3通知结束,数据发送节点1便如D所示,开始下一数据块传送所需的准备。而数据接收节点2如E所示,对先前接收的数据块开始处理。本实施例中,数据接收节点2是打印单元,因而开始将未图示的缓存区所存储的数据块发送至打印机的打印机构的处理。
接着,数据接收节点2结束数据块处理的阶段,如步骤1a所示,通知准备好接收下一数据块。另外,这里的通知当中,发送与步骤1相同的分组。
而且如F所示,在下一数据块准备完毕阶段,数据发送节点1如步骤2a所示,对下一数据块开始数据块传送。
这里,再次将数据块分成多个分组发送,但这些分组所包含的接收节点2的偏移地址,仍然与前一轮数据块传送相同,从数据接收缓存区起始位置起依次递增。
这样,通过重复上面说明的步骤1至步骤3的动作,一幅静止图像数据便分成多个数据块传送。
接下来说明最末数据块的处理。图14是最末数据块传送处理结束后结束动作的说明图。
步骤3的数据块传送结束后,数据发送节点1开始准备下一数据块,但如G所示,可知没有所发送的数据。
接着,数据发送节点2发送整个步骤1所能接收容量的通知,所以数据发送节点1对此答复,在步骤3b发送一传送结束指令。
此时的分组所包含信息如下。
(表13)
字段 数值
状态字段 COMPLETE
传送数据长度 0字节
接下来,接收到步骤3b通知的数据发送节点2如步骤1b所示,发送一传送结束受理通知。
此时的分组所包含信息如下。
(表14)
字段 数值
状态字段 COMPLETE
最大分组数据长度 16×16=256字节
最大数据块容量大小 256×256=64K字节
因此,如H所示,接收到步骤1b通知的数据发送节点1,通过向控制节点3通知对数据发送指令命令的答复,来结束一幅图像的发送处理。另外,此H相当于图8中的数据发送命令答复7。
而且,如I所示,发送了步骤1b通知的数据发送节点2,通过向控制节点3通知对数据接收指令命令的答复,来结束一幅图像的接收处理。另外,此I相当于图8中的数据接收命令答复8。
这样通过重复下面的步骤执行数据从数据发送节点1至数据接收节点2的传送:
(1)所述第二节点将表明能够接收数据状态的通知发送至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步骤,
(2)所述第一节点在发送数据块准备完毕时,进行向所述第二节点传送数据块动作的第二步骤,
(3)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表明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的通知的第三步骤,
控制节点分别发出至数据发送节点和数据接收节点的命令发出数目各1个即完成,因而能够简单地进行控制节点的处理。此外,若数据发送节点所要发送的数据块准备完毕,便可通过分别向对方通知数据接收节点接收数据块的准备完毕,来方便地适应种种处理速度的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的组合。
并且通过在第一步骤中的通知当中,包含数据接收节点在第二步骤中所能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数据发送单元可以根据此信息,直接检测数据接收节点所能接收的数据块长度,因而发出命令的控制节点能够实现不需要管理数据块数据长度的简单数据传送。
而且,第二步骤的数据块传送,分成1个以上分组传送时,第一步骤的通知通过包含数据接收节点在一个分组中所能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可容易地将数据发送节点在第二步骤中所传送的数据根据数据接收节点的接收能力进行分组,因而能够方便地适应具有种种分组接收能力的设备。
另外,本实施例是以数据接收节点2的最大数据块容量和最大分组数据长度不变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的,但也可以根据数据接收节点2内部处理状况,使这些数值变动。
例如,数据发送节点1具有只发送最大256K字节数据块的能力,而数据接收节点2不论是否有接收最大256K字节最大数据块的能力,都同时进行2次数据接收处理,因而向数据发送节点1返回具有128K字节处理能力这种答复。这时,进行数据块容量大小为128K字节的数据传送处理。
这里,数据接收节点2处理的另一数据接收处理完毕时,变成可以利用当时尚不能利用的128K字节存储器之后,数据接收节点2才将所通知的最大数据块容量大小从128K字节变更为256K字节。接着数据发送节点1一旦检测出数据接收节点2能够接收256K字节,数据接收节点2便能够开始256K字节数据块的数据传送处理。
此外不用说,同样通过数据接收节点2使最大分组数据长度变化,数据发送节点1发送具有最大数据长度的数据分组,可实现效率更高的数据传送。
这样,便能够根据第二节点内部处理状况,使第一步骤通知中所含的第二节点在第二步骤所能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返回可变数值,来实现对第二节点存储器等内部资源的最佳管理和应用。
接下来,用图15说明数据接收节点2为数据处理速度非常慢的设备时的动作和数据接收节点2不能响应时的报错处理。
图15中,通知步骤3所示的数据块长度,以及数据块传送结束后,数据接收节点2才开始数据块的处理。与此同时,数据发送节点1启动内部计时器开始计时。数据发送节点1即便经过时间a,也没有来自数据接收节点2的答复时,数据接收节点2便进行判断为不能响应的报错状态的处理。
这里,数据接收节点2即便经过b<a的时间b后,也无法使数据处理完毕时,便发出步骤1c-1所示的无法接收状态的通知。该步骤1c-1发送的分组所包含信息如下。
(表15)
字段 数值
状态字段 CONSUMING
最大分组数据长度 16×16=256字节
最大数据块容量大小 256×256=64K字节
接收到步骤1c-1通知的数据发送节点1使计时器数值复位,再次开始计时。
这里,自步骤1c-1通知起经过时间b之前,数据接收节点2尚未处于数据接收准备完毕状态时,便通知图11中步骤1所示的可接收容量大小,接着按图11步骤继续处理。
但经过时间b数据处理仍然未完时,便发出步骤1c-2所示的无法接收状态通知。另外,这里发出的分组与步骤1c-1相同。
这里,数据发送节点1再次使计时器复位,重新计时。
这里,如J所示,进行过步骤1c-2通知后,发生数据接收节点2不能响应这种致命差错时,数据发送节点1自步骤1c-2起经过时间a之后,检测出数据接收节点2处于不能响应状况,便如K所示,通知控制节点3发送处理失败,中止数据传送处理。
受理K通知的控制节点3,查询数据接收节点2的状态,取得所需的差错状态。此外,控制节点3要对数据接收节点2的状态进行查询,数据接收节点2仍然没有响应时,便进行向用户通知数据接收节点2处于无响应出错状态等处理。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J阶段数据接收节点2检测出发生差错,并且能够向数据发送节点1答复时,也可通过发送如下所示的分组,来中断数据发送。
(表16)
字段 数值
状态字段 ABORT
最大分组数据长度 16×16=256字节
最大数据块容量大小 256×256=64K字节
这时,数据发送节点1和数据接收节点2两者,均进行向控制节点3通知差错发生的处理。
如上所述,第三步骤数据块长度通知结束后,经过规定时间a之后,第一节点尚未接收到第二节点通知时,所述第一节点便进行中止数据传送的处理,或者在b<a的规定时间b以内上述第二节点尚未处于可接收状态时,通过上述第二节点向上述第一节点发送一表明不能接收状态的通知,所述第一节点便过渡至等待上述第二节点通知的状态,并通过重新对规定时间a计时,即便是用速度非常慢的数据接收端设备,也能正确区分差错状况和设备的处理等待状态。
接下来,用图16说明数据发送节点1属于数据处理速度非常慢的设备时的动作和数据发送节点1不能响应时的报错处理。
图16中,步骤3示出的数据传送长度通知结束后,数据接收节点2对所接收的数据块进行处理,并如步骤1所示,进行可接收容量大小的通知和接收准备完毕的通知。
另一方面,数据发送节点1在步骤3数据块传送结束后,开始下一数据块的准备。接收到步骤1通知的同时,数据发送节点1启动内部计时器开始计时。数据接收节点2即便经过时间c,仍然没有数据发送节点1的答复时,数据发送节点1便进行判断为不能响应的报错状态。
这里,数据发送节点1即便经过d<c的时间d后,也无法使数据准备完毕时,便发出步骤2c-1所示的无法发送状态的通知。该步骤2c-1发送的分组所包含信息如下。
(表17)
字段 数值
状态字段 PREPARING
传送数据长度 32K字节
接收到步骤2c-1通知的数据接收节点2,使计时器数值复位,重新开始计时。
这里,自步骤2c-1通知起经过时间d之前,数据发送节点1处于数据发送准备完毕状态时,通知图11中步骤2所示的传送数据长度,接着按照图11步骤继续处理。
但经过时间d数据准备仍然未完时,便发出步骤2c-2所示的无法发送状态通知。另外,这里发出的分组与步骤2c-1相同。
这里,数据接收节点2再次使计时器复位,重新计时。
这里,如L所示,进行过步骤2c-2通知后,发生数据发送节点1不能响应这种致命差错时,数据接收节点2自步骤2c-2的通知起经过时间c之后,检测出数据发送节点1处于不能响应状况,便如M所示,通知控制节点3接收处理失败,中止数据传送处理。
受理M通知的控制节点3,查询数据发送节点1的状态,取得所需的差错状态。此外,控制节点3要对数据发送节点1的状态进行查询,数据发送节点1仍然没有响应时,便进行向用户通知数据发送节点1处于无响应出错状态等处理。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L阶段数据发送节点1检测出发生差错,并且能够向数据接收节点2答复时,也可通过发送如下所示的分组,来中断数据发送。
(表18)
字段 数值
状态字段 ABORT
传送数据长度 0字节
这种场合,数据发送节点1和数据接收节点2两者,均进行向控制节点3通知差错发生的处理。
如上所述,第一步骤通知结束后,经过规定时间c之后,第二节点尚未接收到第一节点通知时,所述第二节点便进行中止数据传送的处理,或者在d<c的规定时间d以内上述第一节点尚未处于可发送状态时,通过上述第一节点向上述第二节点发送一表明不能发送状态的通知,所述第二节点便过渡至等待上述第一节点通知的状态,并通过重新对规定时间c计时,即便是用速度非常慢的数据发送端设备,也能正确区分差错状况和设备的处理等待状态。
还通过制作一程序记录媒体,在磁盘或光盘等记录媒体中记录由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构成的全部或部分手段功能所用的程序,并利用它来形成实现上述相同动作的构成,来发挥相同效果。
另外,上述实施例是以用AV/C命令进行命令和答复传送的情形为例说明的,但也可采用除此以外的命令传送方式。
此外,是以利用IEEE 1394-1995作为节点连接总线的情形为例说明的,但不限于此,只要是可同时连接多个设备的总线即可。
还以数据块长度除了最末数据块其他均相同的情形为例说明,但并不一定限于此,例如全部数据块的数据长度不同也行。这种场合,所发送数据块的数据长度设定为低于第一步骤发送的可接收容量大小,超出此容量的数据分组可由数据接收节点2忽略或拒绝。
控制节点是就与进行数据收发的节点独立存在的情形,为数据发送节点所包含的情形以及为数据接收节点所包含的情形说明的,但实际系统构成中,也可以由独立的控制节点、包含控制节点的数据发送节点以及包含控制节点的数据接收节点这3种设备构成系统。这种场合,用户进行按钮操作等操作的设备便实现控制节点的功能。
而且,数据发送节点和数据接收节点,并非一定分别具有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这种固定功能,也可根据控制节点所发出命令的种类,某一节点为数据发送节点,或为数据接收节点。不用说,例如可实现连接2台数字静物照相机,相互交换数据这种系统。
通过采用本发明数据传送方法,可灵活地适应种种系统构成,可以实现处理效率高、报错处理简单的系统。
工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按照本发明,例如将数据分成N个(N为自然数)数据块,从对各节点分配节点识别符的总线系统上的第一节点传送至第二节点时,在所述数据块传送前,控制节点(1)先对所述第二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一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接收命令,(2)再对所述第一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发送命令,然后执行数据块从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第二节点的传送,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后,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接收处理的执行结果,因而可灵活地适应种种系统构成,可以实现处理效率高、报错处理简单的系统。

Claims (23)

1.一种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数据分成N个(N为自然数)数据块,从对各节点分配节点识别符的总线系统上的第一节点传送至第二节点时,
在所述数据块传送前,控制节点进行下述步骤:(1)对所述第二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一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接收命令,而且(2)对所述第一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发送命令,
然后执行数据块从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第二节点的传送,
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后,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
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接收处理的执行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为相同节点时,在所述相同节点内部发出给所述第一节点的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和所述第一节点给所述控制节点的所述执行结果通知,而不向所述总线发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相同节点时,在所述相同节点内部发出给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和所述第二节点给所述控制节点的所述执行结果通知,而不向所述总线发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忽略其具有的识别符与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所包含的所述节点识别符不同的节点发送的数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节点发出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后,发出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节点发出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后,发出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每当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便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以及下一次所要传送的数据块是否是最后的数据块。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出的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包含所述所要发送的所述数据块的数据长度,
而所述控制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出的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包含所述所要接收的所述数据块的数据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每当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便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以及下一次所要传送的数据块的数据长度。
10.如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数据块传送时候检测出差错时,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以及数据重发的请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节点向M个(M为自然数)节点传送相同数据时,所述控制节点边改变接收所述数据块的所述节点的识别符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出M次相同的所述数据块发送指令命令,对这些处理进行所述数据块数量的N次(N为自然数)重复控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出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时,其下一次发出的预定的数据块发送命令包含:
一标志,表示是(a)指令相同数据块还是(b)指令其下一数据块。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至所述第二节点的数据传送通过重复下列各步骤进行:
(1)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通知以表明所述第二节点处于可接收数据状态的第一步骤;
(2)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通知后,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数据块的所述发送准备完毕时,进行向所述第二节点传送数据块这种动作的第二步骤;以及
(3)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表明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的通知的第三步骤。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骤中的通知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步骤所能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骤中的通知包含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二步骤所发送的数据长度。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骤中的通知包含表明有无数据传送结束指令的信息,
所述通知中包含所述数据传送结束指令时,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通知已经知道传送结束,来结束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间的数据传送。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骤中的数据块传送,是分成1个以上分组传送的,
所述第一步骤中的通知,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在1个分组中所能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够接收的最大数据长度,是根据所述第二节点内部处理状况的可变数值。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骤中通知结束后,在经过规定时间a后,(1)所述第一节点尚未从所述第二节点接收到所述第一步骤中的所述通知时,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数据块的传送进行中止处理,或者(2)在规定时间b(b<a)以内所述第二节点尚未处于可接收状态时,通过由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通知表明处于不能接收状态,所述第一节点便过渡至等待所述第二节点通知的状态,同时重新对规定时间a进行计时。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骤中通知结束后,在经过规定时间c后,(1)所述第二节点尚未从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到所述数据块时,所述第二节点对所述数据块的接收(数据传送)进行中止处理,或者(2)在规定时间d(d<c)以内所述第一节点尚未处于可发送状态时,通过由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通知表明处于不能发送状态,所述第二节点便过渡至等待所述第一节点通知的状态,同时重新对规定时间c进行计时。
21.一种数据传送系统,将数据分成N个(N为自然数)数据块,从对各节点分配节点识别符的总线系统上的第一节点传送至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控制节点,在所述数据块传送前,(1)先对所述第二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一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接收命令,(2)再对所述第一节点发出包含所述第二节点其节点识别符在内的数据块发送命令,
所述第一节点,(1)在所述控制节点发出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和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后,执行向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数据块传送,(2)在所述数据块传送结束后,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数据块发送处理的执行结果,
所述第二节点,向所述控制节点通知所述第一节点所传送来的所述数据块其接收处理的执行结果。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数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节点和所述第一节点为相同节点时,在所述相同节点内部发出给所述第一节点的所述数据块发送命令和所述第一节点给所述控制节点的所述执行结果通知,不向所述总线上发出。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数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为相同节点时,在所述相同节点内部发出给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数据块接收命令和所述第二节点给所述控制节点的所述执行结果通知,不向所述总线上发出。
CN99800773A 1998-05-21 1999-05-19 数据传送方法及数据传送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55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9453/1998 1998-05-21
JP13945398A JP3460579B2 (ja) 1998-05-21 1998-05-21 データ転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2274A CN1272274A (zh) 2000-11-01
CN1125546C true CN1125546C (zh) 2003-10-22

Family

ID=15245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98007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5546C (zh) 1998-05-21 1999-05-19 数据传送方法及数据传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956864B1 (zh)
EP (1) EP1005199B1 (zh)
JP (1) JP3460579B2 (zh)
KR (1) KR100491675B1 (zh)
CN (1) CN1125546C (zh)
WO (1) WO19990607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7860A (ja) * 2000-02-21 2001-08-31 Sony Corp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装置
KR100427143B1 (ko) * 2003-01-17 2004-04-14 엔에이치엔(주) 스트리밍 데이터 전송 및 다운로드 방법
JP3606465B2 (ja) * 2003-01-31 2005-0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供給デバイスと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JP4497941B2 (ja) 2003-01-31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供給デバイス及び記録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343714B2 (ja) 2003-01-31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通信制御方法
KR100567309B1 (ko) * 2004-06-15 2006-04-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데이터 헤더 오류 체크를 통한 버스 사용 효율 향상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8258A (ja) * 1983-04-10 1984-10-25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デ−タ転送方式
NL8800639A (nl) * 1988-03-16 1989-10-16 Philips Nv Eenkanaalskommunikatiebussysteem en station voor gebruik in zo een kommunikatiebussysteem.
JPH01295544A (ja) * 1988-05-23 1989-11-29 Omron Tateisi Electron Co 通信路接続状態管理方式
US5343469A (en) 1990-06-14 1994-08-30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s having lock function
JP3139210B2 (ja) * 1993-05-17 2001-02-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
US5696879A (en) 1995-05-31 1997-12-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voice transmission
CN1110033C (zh) 1995-06-02 2003-05-28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在交通工具中产生编码的语音条的设备
EP0762384A2 (en) 1995-09-01 1997-03-12 AT&T IPM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voice characteristics of synthesized speech
IL116103A0 (en) 1995-11-23 1996-01-31 Wireless Links International L Mobile data terminals with text to speech capability
JPH1098524A (ja) * 1996-09-20 1998-04-1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分散型ネットワーク
JP3782542B2 (ja) * 1997-04-02 2006-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US6690648B2 (en) * 1998-02-24 2004-0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at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utilizing reception capability information of a destination node
US6731650B1 (en) * 1998-04-27 2004-05-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ata transfer apparatus and its control method
JP4022789B2 (ja) * 1998-06-19 2007-12-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交換機
KR100329162B1 (ko) * 1998-10-05 2002-04-10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데이터 전송 시스템
KR100525379B1 (ko) * 2000-01-28 2005-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이중 데이터 전송방식의 기억장치 직접접근 로직의데이터 충돌 방지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005199A4 (en) 2008-01-16
KR20010022034A (ko) 2001-03-15
EP1005199B1 (en) 2012-05-23
CN1272274A (zh) 2000-11-01
JP3460579B2 (ja) 2003-10-27
US6956864B1 (en) 2005-10-18
KR100491675B1 (ko) 2005-05-27
WO1999060753A1 (fr) 1999-11-25
JPH11331220A (ja) 1999-11-30
EP1005199A1 (en) 2000-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9280C (zh) 通信系统及其方法,发送装置及其方法
CN1201242C (zh) 数据传送控制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4935C (zh) 设备控制装置及设备判断方法
CN1221122C (zh) 因特网传真机和控制用该传真机的因特网传真通信的方法
CN1287763A (zh) 网络控制系统
CN1174471A (zh) 打印机系统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707452A (zh) 计算机的外围装置
CN1612122A (zh) 服务供给设备、服务供给程序、记录介质和服务供给方法
CN1947106A (zh) 通知方法、连接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CN1184786C (zh) 数据通信系统、方法、装置和数字接口
CN1890624A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主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77864A (zh) 图像输出系统及其方法
CN1497898A (zh) 资源管理系统
CN1209716A (zh) 网络控制系统,网络终端和控制终端
CN1132395C (zh) 数据通信系统和数据通信方法
CN1174354A (zh) 利用网络的信息分发系统
CN1237053A (zh) 数据通信系统、用于它的设备和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CN1437159A (zh) 多功能系统、图像处理方法、计算机程序及存储介质
CN1125546C (zh) 数据传送方法及数据传送系统
CN1477524A (zh) 图像处理装置
CN1301471C (zh) 数据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234671A (zh) 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方法及数据通信设备
CN1778126A (zh) 用于将多媒体消息多次元素插入多媒体消息中的方法和系统
CN1140091C (zh)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CN1161940C (zh) 数据通信系统、方法、设备和数字接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1022

Termination date: 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