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44338A -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44338A
CN112544338A CN202011446943.9A CN202011446943A CN112544338A CN 112544338 A CN112544338 A CN 112544338A CN 202011446943 A CN202011446943 A CN 202011446943A CN 112544338 A CN112544338 A CN 112544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ctyophora
cultivation
rubrovolvata
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fo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69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别平
朱吉权
周礼兵
涂秀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Fengyuan Modern Agricul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Fengyuan Modern Agricul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Fengyuan Modern Agricul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Fengyuan Modern Agricul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4694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443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544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43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Mycology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真菌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通过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进行翻耕、消毒和杀虫除草等处理后完成红托竹荪林下栽培,由于采用的是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可以林下种植,就地取材,不需搭建菇棚,无公害,既保证红托竹荪的产量,又保证其质量,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解决了现有的红托竹荪种植培养方式大多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存在因地形地貌而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而且同时投入小,既丰收了红托竹荪,又改善了土壤,促进林木生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菌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是食用菌中的珍品,其中,红托竹荪是竹荪属中的一个品种,属于目前已知的竹荪品种中品质最好的一个,以清香优胜,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具有很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目前,红托竹荪栽培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关于红托竹荪的种植栽培方式,多数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的方式,具体是搭建一个临时出菇棚,供红托竹荪生长,由于这种菇棚搭建需要耗费一定的材料和人工,并且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因此红托竹荪的种植方法成为红托竹荪大面积种植的技术瓶颈之一。
综上所述,对于山间林地等地形地貌,无法搭建菇棚,不适用于搭建菇棚进行栽培红托竹荪的种植模式。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通过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解决现有的红托竹荪种植培养方式大多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存在无法解决因地形地貌而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红托竹荪种植培养方式大多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存在因地形地貌而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不小于3米,以提供适合遮阴度的生长环境,然后对栽培区域的土壤进行翻耕,再对林地进行消毒和杀虫除草;
2)在进行杀虫除草7-10天后,于栽培区域进行开沟起垄形成沟垄,将待种植的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覆盖土壤,然后在沟垄的垄面覆盖树叶或松针(松针就是松树的叶子),再在垄面上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
3)在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10-20天后,揭去覆盖膜,灭菌杀虫,出菇20-30天后进行采摘。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0%以上,所述林地的环境温度是18℃-28℃。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在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沟垄的沟宽40-60cm,沟深8-12cm,垄与垄之间间隔40-60cm,便于采收。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在食用菌种植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通过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进行翻耕、消毒和杀虫除草等处理后完成红托竹荪林下栽培,由于采用的是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可以林下种植,就地取材,不需搭建菇棚,按地形、坡度顺势开沟起垄即可,无公害,既保证红托竹荪的产量,又保证其质量,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有机质,促进林木生长,一劳多益,适合红托竹荪的大面积推广种植,解决了现有的红托竹荪种植培养方式大多是通过搭建菇棚进行栽培,存在因地形地貌而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由于搭建菇棚,导致通风不畅,容易引起污染等问题。同时投入小,既丰收了红托竹荪,又改善了土壤,促进林木生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发明包含的信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轻而易举地对本发明的精确描述进行各种改变,而不会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所限定的过程、性质或组分,因为这些实施方案以及其他的描述仅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本发明的特定方面。实际上,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明显能够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出的各种改变都涵盖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具体是一种红托竹荪无公害林下栽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不小于3米,以提供适合遮阴度的生长环境,然后对栽培区域的土壤进行翻耕,再对林地进行消毒和杀虫除草;
2)在进行杀虫除草7-10天后,于栽培区域进行开沟起垄形成沟垄,将待种植的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覆盖土壤,然后在沟垄的垄面覆盖树叶或松针(松针就是松树的叶子),再在垄面上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
3)在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10-20天后,揭去覆盖膜,灭菌杀虫,出菇20-30天后进行采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通过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通过对栽培区域进行翻耕、消毒和杀虫除草等处理后完成红托竹荪林下栽培,由于是根据红托竹荪生长的条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做出的一份适合红托竹荪林下栽培的方案,既保证红托竹荪的产量,又保证其质量,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有机质,促进林木生长,一劳多益。而且,采用的是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可以林下种植,就地取材,不需搭建菇棚,按地形、坡度顺势开沟起垄即可,无公害,不使用或少量使用符合国家用药标准的农药。不破坏植被,不破坏自然环境,达到共同生长,互惠互利。
而且,该方法是一种红托竹荪无公害林下栽培方法,可有效的解决因地形地貌而无法搭建菇棚的问题,同时还为红托竹荪生长提供了一个野生生长环境,回归大自然,既有利其生长,又提高了红托竹荪鲜美的口感,解决了由于搭建菇棚,导致通风不畅,容易引起污染等问题。同时投入小,顺季节变化,既丰收了红托竹荪,又改善了土壤,促进林木生长,一份投入双重收益,达到了以林育菇,以菇养林的环保型可持续循环经济。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需要说明的是,林地的选择是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喜阴,通风良好,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适应温度18℃-28℃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林地,通过林下种植,就地取材,不需搭建菇棚,按地形、坡度顺势起垄。因此,所述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0%以上,所述林地的环境温度是18℃-28℃。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修剪具体是确定好林地后,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简单的修剪,树枝修剪3米以上的高度,修剪要达到便于后期种植时的操作,便于通风。同时,割去地上不利于红托竹荪种植的杂灌草木等。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翻耕时的土壤翻耕深度是20cm以上。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在翻耕前还要进行除草,具体是对栽培区域先把树叶和松针等收集堆放起来,便于种植后使用。翻耕是把草根,石块等清理丢出栽培区域,土壤翻耕深度20cm以上。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对林地进行消毒和杀虫除草具体是使用哒螨灵,甲氰菊脂等进行杀虫除草。林地周边也适当喷洒药水,灭杀病虫,并撒上适量生石灰。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覆盖膜可以是透明塑料薄膜,也可以是其他的薄膜材料,例如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其他树脂制成的薄膜,具体根据需求进行选择,这里并不作限定,只要其主要作用是保温保湿,促进菌丝快速恢复,有利于正常出菇即可。这里优选透明塑料薄膜。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在出菇后采用物理方法来灭杀蚊虫,尽量不喷或少喷药物,采用增加悬挂粘蚊板和紫外诱杀等物理方法来灭杀蚊虫。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还包括在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前后采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的步骤。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在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前,采用浓度是0.1wt%-0.5wt%(优选是0.3wt%)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具体是用洗手液洗手,取下红托竹荪菌包上的套环和盖子,并分类装好,便于返回重复使用。用刀片划破菌袋,取出红托竹荪菌棒,并放于0.3wt%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20秒左右。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在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后,采用浓度是1wt%-5wt%(优选是3wt%)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具体是红托竹荪菌棒摆放好后,用喷雾器对沟内侧面喷3wt%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覆盖土壤时的土壤厚度是3-10cm,优选是5cm,具体是消毒完成后,用泥土覆盖红托竹荪菌棒,覆土厚度为5cm,要求项面覆土厚度均匀,整齐。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还包括对垄面进行消毒的步骤;具体是垄起好,整好后,用3wt%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对垄面进行消毒处理,要求消毒无死角。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揭去覆盖膜具体是在种植红托竹荪后进行管理,每一个星期对林地杀一次虫,杀一次杂菌,并悬挂粘蚊板和诱虫灯等。根据菌丝生长情况,一般15天后揭去垄面上的地膜,使其快速生长。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红托竹荪菌棒之间的纵横间距均是5-20cm。
优选的,红托竹荪菌棒之间的纵横间距均是10cm。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沟垄的沟宽40-60cm,沟深8-12cm,垄与垄之间间隔40-60cm,便于采收。
优选的,所述沟垄的沟宽50cm,沟深10cm,垄与垄之间间隔50cm,便于采收。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灭菌杀虫是在覆盖膜揭去后,喷洒一次高效绿霉净,一周后再喷一次甲氰菊酯杀虫。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在食用菌种植中的应用。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所述食用菌可以是红托竹荪、蘑菇、金针菇、平菇、木耳、草菇、银耳、灵芝、猴头菌、香菇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在真菌种植生产中的应用。
以下通过列举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的技术效果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红托竹荪的生长习性,喜阴,通风良好,空气湿度80%以上,适应温度18℃-28℃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林地作为栽培区域。
2)确定好林地后,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简单的修剪,树枝修剪3米以上的高度,修剪要达到便于后期种植时的操作,便于通风。同时割去地上不利于红托竹荪种植的杂灌草木等。
3)对土壤进行除草翻耕,具体是除草翻耕时先把树叶和松针等收集堆放起来,便于种植后使用。翻耕是把草根,石块等清理丢出种植区域,土壤翻耕深度20cm以上。
4)对林地进行一次消毒处理,同时进行杀虫和除草,具体是使用哒螨灵,甲氰菊脂等药水进行喷洒。林地周边也适当喷洒药水,灭杀病虫,并撒上适量生石灰。
5)喷过药水的林地,在喷过药水7-10天后开始种植。这个时间可有效的杀灭病虫,药物也失效了,可以保证红托竹荪菌棒种植时尽可能少受药害。
6)将红托竹荪菌棒运到林地,不能堆放过多防止高温烧包,和防止堆积过多菌棒变形损坏等。
7)脱袋和菌棒表面消毒:用洗手液洗手,取下菌包上的套环和盖子,并分类装好,便于返回重复使用。用刀片划破菌袋,取出将待种植的红托竹荪菌棒,并放于0.3wt%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20秒。
8)开沟起垄:开沟要求顺坡势而开沟,便于排水。沟宽50cm,沟深10cm,垄与垄之间间隔50cm,便于采收。
9)把消过毒的红托竹荪菌棒整齐的摆放到沟面上,横向摆放,一排两棒,红托竹荪菌棒与红托竹荪菌棒之间间隔10cm。
10)沟面消毒:红托竹荪菌棒摆放好后,用喷雾器对沟内侧面喷3wt%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11)覆土:沟面消毒完成后,用土壤覆盖红托竹荪菌棒,覆盖土壤时的土壤厚度是5cm,要求沟面覆盖土壤厚度均匀,整齐。
12)垄面消毒:垄起好,整好后,用3wt%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对垄面进行消毒处理,要求消毒无死角。
13)垄面消毒完后,再将垄面覆盖一层5cm的树叶或松针,要求厚度均匀,并且所用树叶松针皆无霉变现象。
14)对覆盖物进行消毒,喷洒0.3wt%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要求均匀喷洒,无死角,无遗漏。
15)盖膜:消毒完成后,在垄面上盖一层透明塑料薄膜,其主要作用是保温保湿,促进菌丝快速恢复,有利于正常出菇。
16)种植后管理:每一个星期对林地杀一次虫,杀一次杂菌,并悬挂粘蚊板和诱虫灯等。根据菌丝生长情况,一般15天后揭去垄面上的透明塑料薄膜,使其快速生长。
17)透明塑料薄膜揭去后,喷洒一次高效绿霉净,一周后再喷一次甲氰菊酯杀虫。
18)出菇后尽量不喷或少喷药物,采用增加悬挂粘蚊板和紫外诱杀等物理方法来灭杀蚊虫。
19)根据温度、湿度等情况,一般出菇后25天左右,菇可成熟、就可以出花了,这时要把垄面上的树叶松针等清除,便于开花或菌菇采摘。
20)采摘时要细心认真,采竹花时,要保持竹花的干净和完整性,摆放整齐。一般不带露水采摘,采的竹花要避免和水接触,接触水后竹花容易坏,不耐储存,影响烘干颜色。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在进行杀虫除草7天后,于栽培区域进行开沟起垄形成沟垄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在进行杀虫除草10天后,于栽培区域进行开沟起垄形成沟垄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在进行杀虫除草8天后,于栽培区域进行开沟起垄形成沟垄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是3米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是4米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是5米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是6米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9
与实施例8相比,除了透明塑料薄膜的层数是2层外,其他与实施例8相同。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8相比,除了透明塑料薄膜的层数是3层外,其他与实施例8相同。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在覆盖透明塑料薄膜10天后揭去覆盖膜,以及出菇20天后进行采摘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在覆盖透明塑料薄膜20天后揭去覆盖膜,以及出菇30天后进行采摘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在覆盖透明塑料薄膜18天后揭去覆盖膜,以及出菇25天后进行采摘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5%,林地的环境温度是18℃℃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90%,林地的环境温度是20℃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6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92%,林地的环境温度是25℃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7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95%,林地的环境温度是28℃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8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翻耕时的土壤翻耕深度是30cm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9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用刀片划破菌袋,取出红托竹荪菌棒并放于0.1wt%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20秒左右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0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用刀片划破菌袋,取出红托竹荪菌棒并放于0.5wt%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20秒左右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1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红托竹荪菌棒摆放好后,用喷雾器对沟内侧面喷1wt%高锰酸钾溶液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2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是红托竹荪菌棒摆放好后,用喷雾器对沟内侧面喷5wt%高锰酸钾溶液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3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覆盖土壤时的土壤厚度是3cm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4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覆盖土壤时的土壤厚度是10cm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5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红托竹荪菌棒之间的纵横间距均是5cm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6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红托竹荪菌棒之间的纵横间距均是20cm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7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沟垄的沟宽40cm,沟深8cm,垄与垄之间间隔40cm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8
与实施例1相比,除了沟垄的沟宽60cm,沟深12cm,垄与垄之间间隔60cm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贵州丰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红托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先后在晴隆、黔西县、安龙县、贞丰县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大面积种植,取得良好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是根据红托竹荪生长的条件,选取合适的地区,顺应季节的变化特点,种植出无公害的林下红托竹荪。林下种植作为一项基本农业创收模式,主要是以林地为依托,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在林下开展种植项目。由于红托竹荪以分解死亡的竹根、竹竿和竹叶等为营养源。因此,采用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既降低了成本,又改善了树木生长的土壤,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种植红托竹荪的同时,又促进了林木生长。它不仅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也能种植出更好的绿色、有机食品,极大的增加了林地附加值,可以实现高产增收。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林地作为栽培区域,并对栽培区域的树木进行修剪至树枝高度不小于3米,然后对栽培区域的土壤进行翻耕,再对林地进行消毒和杀虫除草;
2)在进行杀虫除草7-10天后,于栽培区域进行开沟起垄形成沟垄,将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覆盖土壤,然后在沟垄的垄面覆盖树叶,再在垄面上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
3)在覆盖至少一层覆盖膜10-20天后,揭去覆盖膜,灭菌杀虫,出菇20-30天后进行采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林地的空气相对湿度是80%以上,所述林地的环境温度是18℃-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翻耕时的土壤翻耕深度是20c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还包括在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之前和之后采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之前,采用浓度是0.1wt%-0.5wt%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红托竹荪菌棒并排放在沟垄的沟内之后,采用浓度是1wt%-5wt%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覆盖土壤时的土壤厚度是3-1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排放的红托竹荪菌棒之间的纵横间距均是5-2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中,所述沟垄的沟宽40-60cm,沟深8-12cm,垄与垄之间间隔40-60cm。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在食用菌种植中的应用。
CN202011446943.9A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25443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6943.9A CN112544338A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6943.9A CN112544338A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4338A true CN112544338A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61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6943.9A Pending CN112544338A (zh) 2020-12-11 2020-12-11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4433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7926A (zh) * 2021-10-12 2021-12-10 贵州大学 一种防治红托竹荪黄水病病害的有效药及施药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5679A (zh) * 2015-09-18 2015-11-25 德化县湖心岛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林地栽培竹荪的方法
CN106069207A (zh) * 2016-08-23 2016-11-09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种自然林下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方法
CN109220527A (zh) * 2018-10-16 2019-01-18 谌贻祥 一种织金竹荪林下栽培工艺
CN110226454A (zh) * 2019-07-18 2019-09-13 贵州织金毫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织金竹荪仿野生栽培方法
CN111771609A (zh) * 2020-06-23 2020-10-16 贵州好菇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林下菌棒脱袋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5679A (zh) * 2015-09-18 2015-11-25 德化县湖心岛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林地栽培竹荪的方法
CN106069207A (zh) * 2016-08-23 2016-11-09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种自然林下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方法
CN109220527A (zh) * 2018-10-16 2019-01-18 谌贻祥 一种织金竹荪林下栽培工艺
CN110226454A (zh) * 2019-07-18 2019-09-13 贵州织金毫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织金竹荪仿野生栽培方法
CN111771609A (zh) * 2020-06-23 2020-10-16 贵州好菇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林下菌棒脱袋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应国华等: "低海拔竹林下红托竹荪菌棒式栽培技术研究", 《食用菌》 *
赵庆华等: "《竹荪、平菇、金针菇、猴头菌栽培技术问答 修订版》", 30 April 2005, 金盾出版社 *
高允旺: "林下套栽竹荪技术要点", 《食用菌》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7926A (zh) * 2021-10-12 2021-12-10 贵州大学 一种防治红托竹荪黄水病病害的有效药及施药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20465B (zh) 一种花椒树的栽培及修剪方法
CN104770261A (zh) 一种柑桔无公害生产方法
CN104813886A (zh) 无公害桃生产技术
CN104663233A (zh) 魔芋软腐病绿色综防立体配套栽培方法
CN101156527B (zh) 大黄藤的无性繁育栽培方法
CN105309201B (zh) 一种茯苓生料栽培的方法
CN105794584A (zh) 大棚种植盆景果树、软籽石榴、菊花三茬交叉套种方法
CN110073905A (zh) 一种华南果园杂草管理控制的方法
CN108934878A (zh) 一种厚朴林下白及栽培方法
CN108849128A (zh) 一种设施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
CN112544338A (zh) 一种红托竹荪林下栽培方法及其应用
CN108432531A (zh) 茶园的生产管理方法
CN107637218A (zh) 抑制柑橘园杂草的方法
CN107079773A (zh) 渭北旱塬果树与杂草共生方法
CN111034519A (zh) 一种改良型黄桃种植方法
CN111011107A (zh) 一种香菇和芋头轮作栽培方法
CN107155567A (zh) 一种南苍术田间管理方法及栽培方法
CN113141967A (zh) 一种高产绿色的有机葡萄种植方法
CN113016548A (zh) 一种食用菌烟草轮作方法
CN111226687A (zh) 一种野外松茸菌塘的培育方法
CN110178621B (zh) 一种a字架上迷迭香套种灵芝的方法
CN115443849A (zh) 一种灵芝工厂化雾培方法
Earle Tomatoes
CN114762482A (zh) 一种刺嫩芽的绿色种植方法
CN114223459A (zh) 一种灌草护理林下灵芝种植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