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26647B -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 Google Patents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26647B
CN112526647B CN202011575884.5A CN202011575884A CN112526647B CN 112526647 B CN112526647 B CN 112526647B CN 202011575884 A CN202011575884 A CN 202011575884A CN 112526647 B CN112526647 B CN 1125266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optical film
type
coated substrate
fil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758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26647A (zh
Inventor
顾跃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7588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26647B/zh
Priority to CN202210316332.5A priority patent/CN1146902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26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26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26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26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涉及显示技术领域;镀膜衬底包括衬底基板和光学薄膜组件,任一光学薄膜组件包括堆叠设置的N组光学薄膜,任一组光学薄膜包括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和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均小于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第一类光学薄膜和第二类光学薄膜交替设置;沿远离衬底基板的方向,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且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均相同;或,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且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或均相同;有利于在保障用户透过镀膜衬底对外界景象获取的情况下,提高镀膜衬底对画面的反射效果,改善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Description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将显示器件发出的画面经过一基底件反射至人眼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相应的技术需求越来越大,且现有技术中还存在部分上述基底件具有透射光线的作用,用以实现外界景象和显示画面的融合。但是,当下通过基底件对于画面的反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用户所接收到的基底件反射至眼睛的画面效果存在不够清晰的情况,因此,为了提高显示画面被基底件反射的效果,亟待发明一种具有新型膜层结构的基底件,以避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以使得用户能够获取到显示效果良好的由镀膜衬底反射至眼睛的画面,且同时实现用户对镀膜衬底外界景象的获取,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镀膜衬底,包括衬底基板和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至少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任一所述光学薄膜组件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N组光学薄膜,任一组所述光学薄膜包括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和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均小于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和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交替设置;其中,N≥2,且N为正整数;
沿第一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中的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均相同;或,
至少一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中的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或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均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系统,该显示系统包括所述的镀膜衬底和显示器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该镀膜衬底中包括设置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光学薄膜组件,此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和第二类光学薄膜,本申请设置沿第一方向上,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且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均相同;或是沿第一方向上,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且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或均相同;如此设置,在保障用户透过镀膜衬底对外界景象获取的情况下,还能够提高镀膜衬底对画面的反射效果,提高显示亮度,从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降低背光的亮度,进一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3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4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系统的一种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系统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系统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3所示为现有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仿真模拟的一种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仿真模拟的一种示意图;
图15所示为现有技术和本申请实施例关于光透过率仿真模拟比较的一种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仿真模拟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7所示为现有技术和本申请实施例关于光透过率仿真模拟比较的另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将显示器件发出的画面经过一基底件反射至人眼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相应的技术需求越来越大,且现有技术中还存在部分上述基底件具有透射光线的作用,用以实现外界景象和显示画面的融合。但是,当下通过基底件对于画面的反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用户所接收到的基底件反射至眼睛的画面效果存在不够清晰的情况,因此,为了提高显示画面被基底件反射的效果,亟待发明一种具有新型膜层结构的基底件,以避免上述问题。
此处提供一种现有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如抬头显示器(Head Up Display),简称HUD,是应用于汽车或飞机上的一种综合电子显示设备,包括CHUD(CombinerHUD组合型)和WHUD(WindshieldHUD挡风玻璃HUD),在使用WHUD时,可将导航信息、飞行参数等信息以图形、字符的形式,通过光学部件投射到驾驶位正前方挡风玻璃上,高度大约与驾驶员眼睛成水平,驾驶员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外界的景象与挡风玻璃上显示的资料融合在一起,使驾驶员始终保持抬头的姿势,降低抬头与低头之间忽略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眼睛焦距需要不断调整产生的延迟与不适。另外,由于太阳光在地面上的反射光大多为S光,驾驶员在观看挡风玻璃上的画面时,挡风玻璃外界反射进来的S光会导致驾驶员有刺眼的感觉,使得驾驶员在必要时佩戴遮光镜,阻挡大部分S光向眼睛的射入,当驾驶员佩戴遮光镜时,WHUD所显示的信息投射到驾驶位正前方挡风玻璃上,挡风玻璃将信息反射至驾驶员眼睛,而遮光镜会影响驾驶员的视觉体验效果。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以使得用户能够获取到显示效果良好的由镀膜衬底反射至眼睛的画面,且同时实现用户对镀膜衬底外界景象的获取,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镀膜衬底100,包括衬底基板10和位于衬底基板10一侧的至少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任一光学薄膜组件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N组光学薄膜20,任一组光学薄膜20包括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22;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均小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交替设置;其中,N≥2,且N为正整数;
沿第一方向上,至少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逐渐增大,且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均相同;或,
至少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逐渐减小,且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减小,或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均相同;
其中,第一方向为远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镀膜衬底100,该镀膜衬底100包括衬底基板10和位于衬底基板10一侧的至少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任一个光学薄膜组件都包括堆叠设置的至少两组光学薄膜20,每一组光学薄膜20中都包括层叠设置的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22,也即每一组光学薄膜20中的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22之间不包括其他结构;其中,在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任一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均小于任一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且任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均为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交替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限定堆叠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中的哪一类薄膜为起始膜层,例如衬底基板10一侧所堆叠设置的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层为第一类光学薄膜21(图1),或者也可以设置为衬底基板10一侧所堆叠设置的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层为第二类光学薄膜22,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设计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只要保证任一光学薄膜组件中均包括多组层叠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即可。
本申请提供一个第一方向为远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且提供一种光学薄膜组件中光学薄膜20的设置方式为,沿第一方向上,至少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逐渐增大,且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均相同;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光学薄膜组件中光学薄膜20的设置方式为,沿第一方向上,至少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逐渐减小,且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减小,或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均相同。
本申请通过在衬底基板10上设置折射率渐变、折射率大小不同、且交替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通过此种光学薄膜组件的设置,在保障用户透过镀膜衬底100对外界景象获取的情况下,还能够提高镀膜衬底100对画面的反射效果,提高显示亮度,从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降低背光的亮度,从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2,可选地,包括堆叠设置于衬底基板10一侧的两个光学薄膜组件,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设置于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和衬底基板10之间。
具体地,本申请所提供的镀膜衬底100,也可为图2所示的,包括在衬底基板10一侧设置的两个光学薄膜组件,此时可将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设置于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和衬底基板10之间;其中,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的膜层结构可设置为相同(如图2所示),也可将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的膜层结构设置为不同。也即,只要衬底基板10一侧设置有折射率渐变的光学薄膜组件,能够达到提高镀膜衬底100对画面的反射效果,降低背光亮度,提高透过遮光镜的P偏振光的占比等效果即可。
另外,本申请所提供的任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的每一组光学薄膜20都是由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形成的,也可以说是,每一组光学薄膜20都是由一个低折射率光学薄膜(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一个高折射率光学薄膜(第二类光学薄膜22)形成的,进而每一个光学薄膜组件都是由高低折射率交替设置进而形成折射率渐变的一个膜层结构的,同时形成了干涉相涨的效果,因此该镀膜衬底100具有多层干涉和折射率渐变的综合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多个光学薄膜组件中膜层结构的排布是否相同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每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均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且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逐渐增大、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均相同,或者是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逐渐减小、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减小或均相同即可。
如图2所示,本申请此处提供一种光学薄膜20的设置方式为,衬底基板10一侧所堆叠设置的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的膜层排布结构相同,具体地,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中为在衬底基板10一侧涂布交替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其中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位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和衬底基板10之间;同样地,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为在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涂布交替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其中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位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和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之间。本申请还提供了可选择的一种情况为,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和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相同,即该实施例中光学薄膜20的膜层结构是周期性排列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图1和图2实施例中的光学薄膜20均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一侧。
请参照图1和图2,可选地,沿第一方向,任一光学薄膜组件中,第一组光学薄膜1指向第N组光学薄膜N依次堆叠设置。
具体地,图1示出了一种第一组光学薄膜1、第二组光学薄膜2、第三组光学薄膜3、直到第N组光学薄膜N依次在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一侧依次堆叠设置的图示;其中,镀膜衬底100中,如图2所示的上述一个镀膜衬底100中包括周期性排布的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时,任一光学薄膜组件中,均可设置为第一组光学薄膜1指向第N组光学薄膜N依次堆叠设置,也即衬底基板10的一侧紧邻设置的为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组光学薄膜1、进而在第一组光学薄膜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依次设置第二组光学薄膜2、第三组光学薄膜3……第N组光学薄膜N;从而实现任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均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且此时可设置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逐渐增大、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均相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光学薄膜20均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一侧。
本申请通过上述设置方式在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光学薄膜组件,从而形成具有折射率渐变效果的一种镀膜衬底100,该种镀膜衬底100在保障用户透过其对外界景象获取的情况下,还具有良好的对画面进行反射的效果,能够提高画面显示亮度,从而在相同条件下能够具有降低背光亮度、降低功耗的良好效果。
请参照图1和图2,可选地,任一组光学薄膜20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位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靠近衬底基板10一侧。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镀膜衬底100中光学薄膜20的排布方式为,如图1、图2所示,当光学薄膜20均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一侧,且在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的任一光学薄膜组件均为第一组光学薄膜1指向第N组光学薄膜N依次堆叠设置时,紧邻衬底基板10一侧所设置的第一组光学薄膜1中,所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位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也就是说,衬底基板10的一侧先制作第一类光学薄膜21,进而在第一类光学薄膜2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制作第二类光学薄膜22,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均小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镀膜衬底100中,设置每一组光学薄膜20中所包括的低折射率光学薄膜(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衬底基板10之间的距离、小于同一组光学薄膜20中所包括的高折射率光学薄膜(第二类光学薄膜22)和衬底基板10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通过在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依次交替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低折射率光学薄膜)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通过对光学薄膜组件中的光学薄膜20进行上述特定的排布设置,形成折射率渐变的一个膜层结构,同时形成了干涉相涨的效果,即该镀膜衬底100具有多层干涉和折射率渐变的综合效果。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可选地,沿第一方向,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中,第一组光学薄膜1指向第N组光学薄膜N依次堆叠设置;且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第N组光学薄膜N指向第一组光学薄膜1依次堆叠设置。
具体地,当镀膜衬底100中包括两个光学薄膜组件,且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位于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和衬底基板10之间时,本申请可设置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的膜层结构的排布是对称的,具体为,在衬底基板10的一侧先设置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中的第一组光学薄膜1,进而在第一组光学薄膜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依次设置第二组光学薄膜2、第三组光学薄膜3……第N组光学薄膜N;而后在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的第N组光学薄膜N、第N-1组光学薄膜N-1、第N-2组光学薄膜N-2……第一组光学薄膜1。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具体为光学薄膜20均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一侧。
如图3所示,本申请通过设置对称性排布的两个光学薄膜组件(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在衬底基板10一侧形成镀膜衬底100,能够进一步提高镀膜衬底100所具有的多层干涉和折射率渐变的效果;其在保障用户透过其对外界景象获取的情况下,同时能够提高镀膜衬底100对画面的反射效果,提高画面显示亮度,从而在相同条件下具有降低背光亮度,降低功耗的良好功能。
本申请提供的图3所示的对称性排列的光学薄膜20的排布方式,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光学薄膜组件可选地设置方式,但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且本申请并不限定衬底基板10一侧仅能够包括如图3所示的一个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一个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例如衬底基板10的一侧可为上述对称性排布的多组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交替设置。
如图3所示,可选地,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中,任一组光学薄膜20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位于第一类光学薄膜21靠近衬底基板10一侧;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任一组光学薄膜20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位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靠近衬底基板10一侧。
具体地,当镀膜衬底100中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即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中,第一组光学薄膜1指向第N组光学薄膜N依次堆叠设置,且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第N组光学薄膜N指向第一组光学薄膜1依次堆叠设置时,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薄膜20的设置方式为: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中,任一组光学薄膜20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位于第一类光学薄膜21靠近衬底基板10一侧,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任一组光学薄膜20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位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靠近衬底基板10一侧,其中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均小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也即,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中,光学薄膜20的排布方式为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低折射率光学薄膜)依次交替设置,且沿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上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依次增大或者始终相同,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依次增大;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光学薄膜20的排布方式为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低折射率光学薄膜)、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依次交替设置,且沿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方向上,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依次减小,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依次减小或者始终相同。
本申请提出的图3所示的镀膜衬底100包括对称性排布的两个光学薄膜组件的设置方式,主要是为了使得光学薄膜组件中距离衬底基板10最远的一层光学薄膜20为高折射率光学薄膜20,从而保障镀膜衬底100具有提高对画面进行良好反射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对称性排布的两个光学薄膜组件的具体结构,图3中将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中紧邻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一侧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中紧邻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一侧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均进行了示出,但镀膜衬底100实际制作的过程中,这里示出的两层第一类光学薄膜21实际仅制作一层即可。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可选地,任一组光学薄膜20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位于第一类光学薄膜21靠近衬底基板10一侧。
具体地,除了前述如图1-图3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中的光学薄膜20和衬底基板10的设置方式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光学薄膜20的设置方式为,任一组光学薄膜20中,第二类光学薄膜22位于第一类光学薄膜21靠近衬底基板10一侧。此时具体为图4所示的,光学薄膜20均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内表面一侧,光学薄膜20的排布方式为,在衬底基板10内表面上,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第一类光学薄膜21(低折射率光学薄膜)依次交替设置,且沿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方向上(图4中所示第一方向),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依次减小或者始终相同,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依次减小。换句话说,沿图4中第一方向箭头所指的反方向上,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是依次逐渐增大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是依次逐渐增大或者始终均相同的。
同样地,如此设置也是为了得到具有折射率渐变效果的镀膜衬底100,使其具有提高对画面进行反射的良好效果,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2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3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图4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5-图7,可选地,在将本申请所提供的镀膜衬底100应用于HUD中时,本申请提供一种实施例为,镀膜衬底还包括与衬底基板10相对设置的玻璃基板50,该玻璃基板50可以设置于衬底基板10远离光学薄膜组件一侧;具体地,例如图5所示的周期性排列的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位于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一侧设置时,玻璃基板50位于衬底基板10远离光学薄膜组件的一侧设置;例如图6所示的对称性排列的第一个光学薄膜组件30和第二个光学薄膜组件40位于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一侧设置时,玻璃基板50位于衬底基板10远离光学薄膜组件的一侧设置;例如图7所示的,当光学薄膜组件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内表面一侧时,玻璃基板50位于衬底基板10远离光学薄膜组件的一侧设置。
此外,还会包括胶层60,在上述例如图5-图7中,胶层60均设置于衬底基板10和玻璃基板50之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图1所述的镀膜衬底10也增设玻璃基板10和胶层60时,可以如图5所示的膜层结构进行设置,也即在衬底基板10远离光学薄膜组件的一侧依次设置胶层60和玻璃基板50。
包括玻璃基板50、胶层60的镀膜衬底100相当于可直接应用于HUD的挡风玻璃,其中,镀膜衬底100中的衬底基板10作为镀膜的基板玻璃进行使用;而玻璃基板50、胶层60、衬底基板10这样的组合相当于夹胶玻璃结构,当夹胶玻璃遭到撞击后不会产生碎片乱飞的情况,中间夹层有胶粘接,即使玻璃碎裂也仍然在胶的作用下连接在一起,有利于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除了图5-图7所示的实施例,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8和图9,镀膜衬底100还包括与衬底基板10相对设置的玻璃基板50,该玻璃基板50可以设置于光学薄膜组件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具体地,例如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位于衬底基板10的内表面一侧设置时,玻璃基板50可以位于光学薄膜组件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设置;例如图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位于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一侧设置时,也可以设置玻璃基板50位于光学薄膜组件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总体而言,图8、图9所示的情况下,即光学薄膜组件位于衬底基板10和玻璃基板50之间设置;此时,镀膜衬底100还包括胶层60,此时的胶层60设置于光学薄膜组件和玻璃基板50之间。
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提供玻璃基板50和衬底基板10折射率为1.45-1.55,可选地,在上述折射率下,玻璃基板50和衬底基板10可以选用玻璃制成,玻璃基板50和衬底基板10、以及胶层60均属于镀膜衬底100的必要膜层,其折射率的限定是根据其材料而定的。本申请提供玻璃基板50的折射率和衬底基板10的折射率为1.45-1.55,使玻璃基板50和衬底基板10为透明材质的前提下,能良好的实现折射光线的作用。玻璃基板50的厚度和衬底基板10的厚度均为0.5mm-5mm,既不会造成镀膜衬底100的整体厚度太大,也能实现玻璃基板50和衬底基板10的功能。
其中,胶层60的材质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离子性中间膜(SGP)、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或高分子聚氨脂合成物(PU)中的任一种,以上材料均可以作为镀膜衬底100的夹层材料,具有透明性好、冲击力强大等优点。本申请此处还提供了一种胶层60可选地厚度制作范围为0.1㎜-2㎜,小于0.1㎜的胶层60厚度难以控制其实现,而大于2㎜的胶层60会导致整个镀膜衬底100的厚度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如图5-图9之任一项提供的镀膜衬底100,在具体使用时,例如可作为抬头显示器中的挡风玻璃使用,将导航信息、飞行参数等信息以图形、字符的形式通过光学部件投射到驾驶位正前方挡风玻璃(镀膜玻璃)上,高度大约与驾驶员眼睛成水平,驾驶员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外界的景象与挡风玻璃(镀膜玻璃)上显示的资料融合在一起,使驾驶员始终保持抬头的姿势,降低抬头与低头之间忽略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眼睛焦距需要不断调整产生的延迟与不适;此外,当驾驶员佩戴遮光镜时,该挡风玻璃(镀膜玻璃)使得透过遮光镜的P偏振光的占比提高,透过遮光镜的光线会更多,且亮度更强,使得驾驶员能够良好的获取由镀膜衬底100反射的信息,提高驾驶员的视觉体验效果。
如图1所示,可选地,镀膜衬底100包括M组光学薄膜20,2≤M≤10,M为正整数。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镀膜衬底100中所包括的光学薄膜20的组数可选地范围为2-10组;若光学薄膜20的组数大于10组,则会导致镀膜衬底100的厚度过于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镀膜衬底100的透光效果,例如在作为HUD的挡风玻璃使用时,会降低驾驶员透过镀膜衬底100观看外部情况的清晰程度;若光学薄膜20的组数小于2组,则无法形成多层干涉和折射率渐变的综合效果,无法良好地达到提高镀膜衬底100对画面的反射效果,且例如在作为HUD的挡风玻璃使用时,无法良好地达到透过驾驶员遮光镜的P偏振光的占比提高的效果。
因此,本申请将镀膜衬底100中光学薄膜20的组数设置在2-10组之间,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镀膜衬底100对画面的反射效果,同时提高显示亮度,从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降低背光的亮度,从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且例如镀膜衬底100在作为HUD的挡风玻璃使用,当驾驶员佩戴遮光镜时,该2-10组的光学薄膜20的设置使得透过遮光镜的P偏振光的占比提高,使透过遮光镜的光线更多,亮度更强,从而驾驶员能够良好的获取由镀膜衬底100反射的信息,提高驾驶员的视觉体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以2-10组对镀膜衬底100所包括光学薄膜20的组数进行限定,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本申请此处还提供一种镀膜衬底100中所包括的光学薄膜20的组数可选地范围为3-7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的2-10组、3-7组的范围包括端点值。
如图1-9所示,可选地,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范围为1.45-1.8,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范围为1.8-4。
具体地,本申请中所提供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为低折射率光学薄,第二类光学薄膜22为高折射率光学薄膜,本申请此处提供一种第一类光学薄膜21可选择的折射率范围为1.45-1.8,第二类光学薄膜22可选择的折射率范围为1.8-4。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的1.45-1.8、1.8-4的范围包括端点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供的折射率范围1.45-1.8、1.8-4仅是制作镀膜衬底100时,所涂布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第二类光学薄膜22最终具有的折射率可选择的一个数值范围,在衬底基板10一侧所涂布的层叠交替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通常保证任何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均小于任何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且同时需要具有沿第一方向上,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逐渐增大,且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均相同的特性;或者是,同时需要具有沿第一方向上,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逐渐减小,且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减小或均相同的特性;从而才能够在保障用户透过镀膜衬底100对外界景象获取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提高镀膜衬底100对画面的反射效果,同时提高显示亮度,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降低背光的亮度,进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不对镀膜衬底100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设置数量进行限定,例如当出现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设置数量非常多时,也可以允许存在至少部分位于远离衬底基板10外侧的远端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等于或大于位于远离衬底基板10外侧的近端设置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的情况出现,但是沿远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需要呈现逐渐变大的趋势,而对应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逐渐变大或始终不变均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21对应的膜层厚度可选择制作为1-1000nm,若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厚度小于1nm,是非常难以实现制作的,若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厚度大于1000nm,则会使得整个镀膜衬底100的厚度过于大,且对于镀膜衬底100的透光效果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还提供一种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厚度范围为1-500nm,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选择厚度范围为1-200nm。本申请还提供了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22对应的膜层厚度可选择制作为1-1000nm,若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厚度小于1nm,是非常难以实现制作的,若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厚度大于1000nm,则会使得整个镀膜衬底100的厚度过于大,且对于镀膜衬底100的透光效果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的1-1000nm、1-500nm、1-200nm的范围包括端点值。
还需要说明的是,同一个镀膜衬底100中所包括的任一个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需要均小于同一个镀膜衬底100中所包括的任一个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如此才能够保证同一个镀膜衬底100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均小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如此设置,使得该光学薄膜组件所形成的多层干涉和折射率渐变的效果更加良好,更有利于提高镀膜衬底100对画面的反射效果;当该镀膜衬底100作为HUD的挡风玻璃使用时,可以使得透过驾驶员佩戴的遮光镜的P偏振光占比提高,使得驾驶员的视觉体验效果更加良好。
需要补充的是,第一类光学薄膜21和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材质可以为五氧化二铌、二氧化钛、氮氧化硅、二氧化铪、二氧化锆、五氧化二钽中的至少一种,只要能保证第一类光学薄膜21的折射率小于第二类光学薄膜22的折射率即可。更具体地,当氮氧化硅SiOxNy作为高折射率材料时,低折射率材料一般为氧化硅SiO2、氟化镁MgF2等折射率小于等于1.5的材料;当氮氧化硅SiOxNy作为低折射率材料时,高折射率材料一般为氮化硅SiNx、五氧化二妮Nb2O5、二氧化钛TiO2等折射率大于等于1.8的材料。本申请并不以此处所提供的可选择的实施例进行限制,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系统的一种示意图,请在图1-图9的基础上参照图10,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系统200,该系统200包括前述的镀膜衬底100和显示器件。具体地,该镀膜衬底100为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镀膜衬底100,重复之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图10所示,仅以图1所示的镀膜衬底100为一实施例,具体为显示系统200包括镀膜衬底100和显示器件210,显示器件210用于发射显示画面至镀膜衬底100的表面,且具体示出为将显示画面发射至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侧;通过本申请镀膜衬底100中交替层叠、折射率渐变的光学薄膜组件的设置,在保障用户透过镀膜衬底对外界景象获取的情况下,还能够提高镀膜衬底100对画面的反射效果,提高画面的显示亮度,从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降低背光的亮度,进一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系统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在图1-图9的基础上参照图11,此外,当将此镀膜衬底100应用于HUD中时,本申请所提供的镀膜衬底100可以为:汽车用挡风玻璃、军用以及民航用飞机挡风玻璃等任何具有平视显示功能的透视窗。
显示器件具体可以包括:显示面板220以及至少一个反射镜230,显示面板220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镜230传输至镀膜衬底100。本实施例中显示系统200的提供,使得驾驶员在不低头的情况下就能看到驾驶所需的重要信息,即将显示器件中的重要信息投射至驾驶员正前方的挡风玻璃上,为实现上述技术,显示器件包括至少一个反射镜230,显示器件还包括显示面板220,显示面板220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镜230传输至镀膜衬底100,以实现将显示面板220中的重要信息投射至镀膜衬底100,方便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观看画面信息。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系统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在图1-图9的基础上参照图10和图12,可选地,显示器件位于光学薄膜组件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或显示器件位于衬底基板10远离光学薄膜组件的一侧;
沿镀膜衬底100指向显示器件的方向上,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组光学薄膜1至第M组光学薄膜M,显示器件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之间的间距为D1,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D1>D2;2≤M≤10,M为正整数。
具体地,图10及图12中所示出的显示器件210用于射出显示画面于镀膜衬底100上进行显示,上文中所述的“衬底基板10的外表面”为衬底基板10靠近显示器件210的一侧表面,“衬底基板10的内表面”为衬底基板10远离显示器件210的一侧表面。相对应的,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系统200中,如图10所示的,显示器件210位于光学薄膜组件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或如图12所示的,显示器件210位于衬底基板10远离光学薄膜组件的一侧。
例如,图1、图2、图3所示的,镀膜衬底100包括沿第一方向上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10、光学薄膜组件时,本申请设置显示器件210位于光学薄膜组件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此时,光学薄膜组件中距离显示器件210最近的一层薄膜为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也即,沿镀膜衬底100指向显示器件210的方向上,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组光学薄膜1至第M组光学薄膜M,显示器件210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之间的间距为D1,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D1>D2。
例如,图4所示的,镀膜衬底100包括图中自下而上设置的光学薄膜组件、衬底基板10件时,如图12所示,显示器件210位于衬底基板10远离光学薄膜组件的一侧,此时,光学薄膜组件中距离显示器件210最近的一层薄膜为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也即,沿镀膜衬底100指向显示器件210的方向上,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组光学薄膜1至第M组光学薄膜M,显示器件210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之间的间距为D1,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D1>D2。
再者,当镀膜衬底100作为HUD的挡风玻璃使用的时候,镀膜衬底100的具体膜层结构如图5、图6、图9所示时,其镀膜衬底100和显示器件210具体地设置方式可参照图10,均为光学薄膜组件设置于显示器件210和衬底基板10、胶层60、玻璃基板50之间。例如,图8所示的,镀膜衬底100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10、光学薄膜组件、胶层60、玻璃基板50时,显示器件可以位于光学薄膜组件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未图示),此时,光学薄膜组件中距离显示器件最近的一层薄膜为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也即,沿镀膜衬底100指向显示器件的方向上(图8中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组光学薄膜1至第M组光学薄膜M,显示器件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之间的间距为D1,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D1>D2。
例如,图7所示的,镀膜衬底100包括依次设置的光学薄膜组件、衬底基板10、胶层60、玻璃基板50时,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为,设置显示器件位于衬底基板10远离光学薄膜组件的一侧,此时,光学薄膜组件中距离显示器件最近的一层薄膜为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也即,沿镀膜衬底100指向显示器件的方向上,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组光学薄膜1至第M组光学薄膜M,显示器件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21之间的间距为D1,与第M组光学薄膜M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22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D1>D2。
总之,无论本申请所提供的镀膜衬底100中的,光学薄膜组件、衬底基板10与显示器件之间的设置关系是怎样的,都需要设置光学薄膜组件中距离显示器件最近的一层薄膜为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有利于在保障用户透过镀膜衬底100对外界景象获取的情况下,保障光学薄膜组件提高镀膜衬底100对画面的反射效果,且能够提高显示亮度,从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降低背光的亮度,进一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再者,无论本申请所提供的镀膜衬底100中的光学薄膜组件、衬底基板10、胶层60和玻璃基板50之间的位置设置关系是怎样的,都需要设置光学薄膜组件中距离显示器件最近的一层薄膜为第二类光学薄膜22(高折射率光学薄膜),能够保障使用遮光镜的驾驶员获取由镀膜衬底100反射的信息,提高驾驶员的视觉体验效果。
请参照图10、图11或图12,可选地,显示器件的出射光线和镀膜衬底100表面之间的夹角为θ,30°≤θ≤60°。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器件的出射光线和镀膜衬底100表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60°,以保证光线能够斜射入镀膜衬底100,且其反射光线中能够存在足够的S偏振光和P偏振光,从而保障使用遮光镜的驾驶员获取由镀膜衬底100反射的信息,提高驾驶员的视觉体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并不对显示器件的出射光线和镀膜衬底100表面之间的夹角的度数以上述范围进行限定,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器件的出射光线和镀膜衬底100表面之间的夹角还可以选择的一个范围为40°~50°。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的40°~50°的范围包括端点值。
还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述的“显示器件的出射光线和镀膜衬底100表面之间的夹角”具体即为图10-图12所示的最终射向镀膜衬底100的光线与镀膜衬底100之间的夹角。
还需要补充的是,除了附图11,本申请其余附图中的镀膜衬底100均以平面结构进行展示,但是实际应用时,例如应用于汽车玻璃或飞机玻璃等时,玻璃整体为自由曲面,对应的镀膜衬底100也为相应的自由曲面。此处由于除图11外,其余图中镀膜衬底的膜层数量绘制的比较多,仅以平面结构示出其具体细节结构,并不用于限定镀膜衬底为平面结构。
图13所示为现有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仿真模拟的一种示意图,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仿真模拟的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3和图14,在现有技术中,以显示器件的出射光线和玻璃衬底表面之间的夹角为45°为例,且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玻璃衬底不包括光学薄膜组件。此时,在无光学薄膜组件的情况下,其玻璃衬底的整体反射率为9.54%,其中S偏振光贡献8.65%,P偏振光只占0.89%,P偏振光仅占整体反射光的9.33%,如果在佩戴遮光镜的情况下,HUD的图像亮度将直接损失超过90%,因此需要提高P偏振光的占比。如图14,在本申请提供的具有光学薄膜组件的镀膜衬底,其整体反射率为10.2%,其中S偏振光贡献7.48%,P偏振光占2.72%,P偏振光占整体反射光的比例提高到27%,比原先占比提高了3倍。
图15所示为现有技术和本申请实施例关于光透过率仿真模拟比较的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5,未镀膜的原始结构下,即现有技术中,玻璃衬底的整体透过率为92.03%,本申请镀膜之后镀膜衬底的整体透过率为89.81%,相对变化量仅为2.4%,可见,本申请镀膜后提高P偏振光占比的同时,也能够保持较高的透过率。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仿真模拟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6,在本申请镀膜的情况下,镀膜衬底的整体反射率为19.58%,其中S偏振光贡献12.26%,P偏振光占7.32%,P偏振光占整体反射光的比例提高到37.4%,比原先占比提高了4倍;整体反射率提高的时候,背光功率就可以相对降低,有利于达到节能的目的。可见,通过调整膜厚等参数,还能在提高整体反射率的同时,保持P偏振光的高占比。
图17所示为现有技术和本申请实施例关于光透过率仿真模拟比较的另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7,未镀膜的原始结构下整体透过率为92.03%,镀膜之后的整体透过率为80.06%,可见,在相同入射条件下,本申请镀膜后提高P偏振光占比的同时,也能够保持较高的透过率。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该镀膜衬底中包括设置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光学薄膜组件,此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类光学薄膜和第二类光学薄膜,本申请设置沿第一方向上,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且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均相同;或是沿第一方向上,光学薄膜组件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且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或均相同;如此设置,在保障用户透过镀膜衬底对外界景象获取的情况下,还能够提高镀膜衬底对画面的反射效果,提高显示亮度,从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降低背光的亮度,进一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镀膜衬底,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基板和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至少一个光学薄膜组件,任一所述光学薄膜组件至少包括堆叠设置的N组光学薄膜,任一组所述光学薄膜包括一层第一类光学薄膜和一层第二类光学薄膜;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均小于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和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交替设置;其中,N≥2,且N为正整数;
沿第一方向上,至少一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中的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增大;或,
至少一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中的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衬底,其特征在于,包括堆叠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两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第一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设置于第二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和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镀膜衬底,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任一所述光学薄膜组件中,第一组所述光学薄膜指向第N组所述光学薄膜依次堆叠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镀膜衬底,其特征在于,任一组所述光学薄膜中的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位于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镀膜衬底,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第一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中,第一组所述光学薄膜指向第N组所述光学薄膜依次堆叠设置;且第二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中,第N组所述光学薄膜指向第一组所述光学薄膜依次堆叠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镀膜衬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中,任一组所述光学薄膜中的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位于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第二个所述光学薄膜组件中,任一组所述光学薄膜中的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位于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衬底,其特征在于,任一组所述光学薄膜中的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位于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靠近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衬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镀膜衬底包括M组光学薄膜,2≤M≤10,M为正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衬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范围为1.45-1.8,所述第二类光学薄膜的折射率范围为1.8-4。
10.一种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之任一项所述的镀膜衬底和显示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件位于所述光学薄膜组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或所述显示器件位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光学薄膜组件的一侧;
沿所述镀膜衬底指向所述显示器件的方向上,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组光学薄膜至第M组光学薄膜,所述显示器件与所述第M组光学薄膜中的第一类光学薄膜之间的间距为D1,与所述第M组光学薄膜中的第二类光学薄膜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D1>D2;2≤M≤10,M为正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件的出射光线和所述镀膜衬底表面之间的夹角为θ,30°≤θ≤60°。
CN202011575884.5A 2020-12-28 2020-12-28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Active CN1125266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5884.5A CN112526647B (zh) 2020-12-28 2020-12-28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CN202210316332.5A CN114690277B (zh) 2020-12-28 2020-12-28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5884.5A CN112526647B (zh) 2020-12-28 2020-12-28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16332.5A Division CN114690277B (zh) 2020-12-28 2020-12-28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26647A CN112526647A (zh) 2021-03-19
CN112526647B true CN112526647B (zh) 2022-04-29

Family

ID=749767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75884.5A Active CN112526647B (zh) 2020-12-28 2020-12-28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CN202210316332.5A Active CN114690277B (zh) 2020-12-28 2020-12-28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16332.5A Active CN114690277B (zh) 2020-12-28 2020-12-28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252664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0697A (zh) * 2020-05-09 2020-08-2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膜、触控板及显示装置
CN112649903A (zh) * 2020-12-28 2021-04-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复合膜组及其制备方法、采光装置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58020A (ja) * 1996-03-26 1997-10-03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用ガラスおよび装置
JP3290629B2 (ja) * 1998-06-22 2002-06-1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光学多層膜フィルタ
US7193780B2 (en) * 2003-08-22 2007-03-20 Olympus Corporation Optical filter and optical instrument
US7901870B1 (en) * 2004-05-12 2011-03-08 Cirrex Systems Llc Adju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of optical thin films
JP2006317678A (ja) * 2005-05-12 2006-11-24 Olympus Corp 光学フィルタ及び光学機器
TW200643456A (en) * 2005-06-03 2006-1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Optical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5101257B2 (ja) * 2007-11-26 2012-12-19 株式会社東芝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フィルム、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及び移動体
JP5344539B2 (ja) * 2008-05-28 2013-1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及び光学機器
CN103308967B (zh) * 2012-03-14 2015-10-28 宏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光学膜及其制作方法、及图像显示器
JP2014056666A (ja) * 2012-09-11 2014-03-27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CN103217730B (zh) * 2013-04-18 2015-07-08 同济大学 一种渐变光学厚度窄带负滤光片膜系
JP2020027116A (ja) * 2018-08-09 2020-02-20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情報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表示方法
CN208848521U (zh) * 2018-10-31 2019-05-10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射式透明显示装置
CN110749945B (zh) * 2019-09-27 2020-10-27 宁波融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薄膜、结构色颜料及光学薄膜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0697A (zh) * 2020-05-09 2020-08-2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膜、触控板及显示装置
CN112649903A (zh) * 2020-12-28 2021-04-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复合膜组及其制备方法、采光装置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0277A (zh) 2022-07-01
CN112526647A (zh) 2021-03-19
CN114690277B (zh)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63810B (zh) 导光装置和显示装置
JP7049456B2 (ja) 電気伝導性コーティング及び反射防止コーティングを有する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用複合ペイン
WO2021145387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JP7192829B2 (ja) 映像表示透明部材、映像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映像表示方法
US6952312B2 (en) Head-up display with polarized light source and wide-angle p-polarization reflective polarizer
JP5101257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フィルム、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及び移動体
KR102255145B1 (ko) 반투과형 반사 시트, 도광판 및 표시 장치
CN113238378B (zh) 一种抬头显示系统
KR20230020544A (ko)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CN113238377B (zh) 一种抬头显示系统
US10139634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2526647B (zh) 镀膜衬底及显示系统
CN112339357B (zh) 复合膜层及包含其的窗口、显示系统和汽车
WO2022244873A1 (ja) 合わせガラス、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JP7176177B2 (ja) 映像表示装置、車両
JP6821918B2 (ja) 導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12540461A (zh) 平视显示屏幕、平视显示组件及驾驶工具
JP7110575B2 (ja) 映像表示装置、車両
JP6665566B2 (ja) 導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CN220399667U (zh) 抬头显示薄膜及抬头显示系统
CN218995790U (zh) 显示装置、抬头显示器、改善重影现象的装置和交通设备
CN220773286U (zh) 反射件、抬头显示系统和交通工具
JP2020013044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装置
US20230039870A1 (en) Light guide and virtual image display device
WO2023190438A1 (ja) 合わせガラ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