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4023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4023A
CN112514023A CN201980049791.8A CN201980049791A CN112514023A CN 112514023 A CN112514023 A CN 112514023A CN 201980049791 A CN201980049791 A CN 201980049791A CN 112514023 A CN112514023 A CN 112514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drive shaft
iron cor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97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真吾
箕轮亮太
林田靖雄
川口直树
大塚航平
岩坂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14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40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 H01H50/305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damping vibration due to functional movement of arm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驱动轴、电磁继电器和定位部。可动接触片包括与固定触点对置配置的可动触点,能够向与固定触点接触的第1方向以及离开固定触点的第2方向移动。驱动轴与可动接触片连结。电磁继电器包括以能够一体移动的方式与驱动轴连结的可动铁芯。电磁继电器使驱动轴与可动铁芯一起移动,切换为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的接触状态和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分离的分离状态。定位部在分离状态下对驱动轴和可动铁芯中的任一方进行定位。驱动轴或可动铁芯中的任一方包括在分离状态下与定位部接触的第1倾斜部。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对电路进行断开和闭合的电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触点、可动触点、驱动轴和电磁驱动装置。电磁驱动装置包括线圈、与驱动轴连接的可动铁芯、和施力部件。可动铁芯能够在工作位置与断开位置之间移动,被施力部件朝向断开位置侧施力。
若对线圈施加电压,则可动铁芯抵抗施力部件的弹力而从断开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由此,经由驱动轴,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另一方面,若停止向线圈施加电压,则可动铁芯由于施力部件的弹性力而从工作位置向断开位置移动。由此,经由驱动轴,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846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2012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可动铁芯与辅助磁轭接触而被定位在断开位置。因此,可动铁芯在从工作位置向断开位置移动时与辅助磁轭碰撞。可动铁芯与辅助磁轭相互接触的部分,由与驱动轴正交的平坦的面形成,因此,在可动轴与辅助磁轭碰撞时,在轴向上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在该冲击力超过施力部件的弹性力的情况下,存在产生下述误动作的可能,即,可动铁芯移动到工作位置,可动触点接触固定触点。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可动铁芯的周围配置磁铁,利用磁铁的吸引力来吸收可动铁芯的振动或冲击的结构,但在该情况下,随着部件个数的增加,制造成本会增大。同样地,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利用缓冲橡胶来吸收可动铁芯的振动或冲击的结构,但在该情况下,伴随部件个数的增加,制造成本也会增大。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高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的触点间的切断性能。另外,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在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的同时,提高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的触点间的切断性能。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驱动轴、电磁继电器和定位部。可动接触片包括与固定触点对置配置的可动触点,能够在与固定触点接触的第1方向以及离开固定触点的第2方向上移动。驱动轴与可动接触片连结,能够与可动接触片一起在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上移动。电磁继电器包括以能够一体移动的方式与驱动轴连结的可动铁芯,并使驱动轴与可动铁芯一起移动,从而切换为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的接触状态和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分离的分离状态。定位部在分离状态下对驱动轴和可动铁芯中的任一方进行定位。驱动轴或可动铁芯中的任一方包括在分离状态下与定位部接触的第1倾斜部。
在该电磁继电器中,驱动轴或可动铁芯中的任一方包括在分离状态下与定位部接触的第1倾斜部。例如,在可动铁芯包括第1倾斜部的情况下,在可动触点从接触状态切换为分离状态时,可动铁芯向第2方向移动,可动铁芯的第1倾斜部与定位部碰撞。因此,例如,与定位部和第1倾斜部以垂直于驱动轴的平面彼此碰撞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轴向上产生的冲击力。因此,在可动铁芯与定位部碰撞时,能够抑制可动铁芯向第1方向移动而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这样的误动作的产生。即,能够实现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的触点间的切断性能的提高。
(2)优选的是,第1倾斜部随着接近驱动轴的轴线而向第1方向侧或第2方向侧倾斜。在该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第1倾斜部。
(3)优选的是,第1倾斜部包括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部。在该情况下,与定位部和第1倾斜部以垂直于驱动轴的平面彼此碰撞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在轴向上产生的冲击力。
(4)优选的是,定位部包括与第1倾斜部接触的第2倾斜部。第1倾斜部以及第2倾斜部随着接近驱动轴的轴线而向第1方向侧或者第2方向侧倾斜。在该情况下,由于定位部的第2倾斜部与第1倾斜部接触,因此,与定位部和第1倾斜部以垂直于驱动轴的平面彼此碰撞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轴向上产生的冲击力。
(5)优选的是,还具备容纳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触点壳体。触点壳体包括与可动铁芯对置配置的筒部。定位部形成于筒部。可动铁芯包括第1倾斜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定位部一体地形成于触点壳体,因此能够控制制造成本。
(6)优选的是,电磁驱动装置包括容纳可动铁芯的有底筒状的容纳部件。可动铁芯包括第1倾斜部,与容纳部件的底部对置配置。定位部形成于容纳部件的底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定位部一体地形成于容纳部件,因此能够控制制造成本。
(7)优选的是,还具备容纳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触点壳体。驱动轴包括第1倾斜部。触点壳体包括与第1倾斜部对置配置的筒部。定位部形成于筒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定位部一体地形成于触点壳体,因此能够控制制造成本。
(8)优选的是,还具备配置于比驱动轴更靠第2方向侧的位置的罩部。定位部在盖部与驱动轴的一端相对地配置。驱动轴包括第1倾斜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定位部一体地形成于罩部,因此能控制制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的触点间的切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2是向线圈施加电压时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3是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可动铁芯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可动铁芯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可动铁芯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可动铁芯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第4变形例的触点壳体的筒部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第5变形例的驱动轴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2b:罩(罩部的一例);
4:驱动轴;
4b:第1倾斜部;
5:电磁驱动装置;
6:定位部;
6a:第2倾斜部;
11:触点壳体;
11b:筒部;
14a:第1固定触点(固定触点的一例);
15a:第2固定触点(固定触点的一例);
16:可动接触片;
16a:第1可动触点(可动触点的一例);
16b:第2可动触点(可动触点的一例);
34:可动铁芯;
34a:第1倾斜部;
34b:曲面部;
40:容纳部件;
100:电磁继电器;
Ax:驱动轴的轴线;
Z1:接触方向(第1方向的一例);
Z2:分离方向(第2方向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电磁继电器100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壳部2、触点装置3、驱动轴4、电磁驱动装置5以及定位部6。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驱动轴4的轴线Ax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另外,在参照附图时,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将图1中的上侧设为“上”,将下侧设为“下”,将左侧设为“左”,将右侧设为“右”,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中的下方是接触方向Z1。另外,图1中的上方是分离方向Z2。另外,关于接触方向Z1以及分离方向Z2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壳部2包括壳体2a和盖2b。壳体2a是大致四边形的箱型,上方开放。罩2b覆盖壳体2a的上方。壳体2a和盖2b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壳体2的内部容纳有触点装置3、驱动轴4以及电磁驱动装置5。
在壳部2内配置有容纳触点装置3的触点壳体11和覆盖触点壳体11的上方的触点罩12。触点壳体11和触点罩12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
触点壳体11包括底部11a、筒部11b、第1触点支承部11c和第2触点支承部11d。底部11a形成为矩形且是板状。底部11a的长度方向与图1中的左右方向一致。
筒部11b在轴向上呈圆筒状延伸。筒部11b从底部11a的中心向下方突出,并且从底部11a的中心向上方突出。筒部11b包括沿轴向贯通底部11a的贯通孔18。贯通孔18沿轴向贯通底部11a的中心。贯通孔18供驱动轴4沿轴向贯通。另外,筒部11b没有必要一定是圆筒状。
第1触点支承部11c配置在比长度方向上的底部11a的中心靠左侧的位置。第1触点支承部11c形成为从底部11a呈矩形状地向上方突出。第2触点支承部11d配置在比长度方向上的底部11a的中心靠右侧的位置。第2触点支承部11d形成为从底部11a呈矩形状地向上方突出。
触点罩12覆盖触点壳体11的上方。触点罩12包括朝向底部11a延伸的电弧伸长壁12a。电弧伸长壁12a由例如树脂或氧化铝等陶瓷材料等形成。
触点装置3包括第1固定端子14、第2固定端子15、可动接触片16和接触片保持部17。第1固定端子14、第2固定端子15以及可动接触片16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1固定端子14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壳部2内被触点壳体11的第1触点支承部11c支承。第1固定端子14包括第1固定触点14a和第1外部连接部14b。第1固定触点14a配置在触点壳体11内的第1触点支承部11c的上部。第1固定触点14a是固定触点的一例。第1外部连接部14b从壳体2a沿左右方向突出。
第2固定端子15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壳部2内被触点壳体11的第2触点支承部11d支承。第2固定端子15包括第2固定触点15a和第2外部连接部15b。如图1所示,第2固定端子15隔着驱动轴4的轴线Ax与第1固定端子14为左右对称形状,因此省略说明。另外,第2固定触点15a是固定触点的一例。
可动接触片16在触点壳体11内沿左右方向延伸。可动接触片16与第1固定端子14及第2固定端子15对置配置。可动接触片16配置在第1固定触点14a及第2固定触点15a的上方。可动接触片16包括第1可动触点16a和第2可动触点16b。第1可动触点16a与第1固定触点14a相对地配置,能够与第1固定触点14a接触。第2可动触点16b与第2固定触点15a相对地配置,能够与第2固定触点15a接触。第1可动触点16a和第2可动触点16b是可动触点的一例。
可动接触片16能够向与第1固定触点14a以及第2固定触点15a接触的接触方向Z1以及从第1固定触点14a以及第2固定触点15a离开的分离方向Z2移动。
接触方向Z1是第1可动触点16a以及第2可动触点16b相对于第1固定触点14a以及第2固定触点15a进行接触的方向(图1中的下方)。分离方向Z2是第1可动触点16a和第2可动触点16b从第1固定触点14a和第2固定触点15a离开的方向(图1中的上方)。接触方向Z1和分离方向Z2与轴向一致。
接触片保持部17经由驱动轴4保持可动接触片16。接触片保持部17将可动接触片16与驱动轴4连结。接触片保持部17包括支架24和触点弹簧25。可动接触片16在轴向上被支架24的上部和驱动轴4的凸缘部4a夹持。触点弹簧25配置在支架24的底部与驱动轴4的凸缘部4a之间,朝向分离方向Z2侧对驱动轴4和可动接触片16施力。
驱动轴4沿着接触方向Z1和分离方向Z2延伸。驱动轴4经由接触片保持部17与可动接触片16连结。驱动轴4能够与可动接触片16一起向接触方向Z1以及分离方向Z2移动。
电磁驱动装置5使驱动轴4向接触方向Z1和分离方向Z2移动。由此,电磁驱动装置5在接触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该接触状态(参照图2)是第1可动触点16a以及第2可动触点16b与第1固定触点14a以及第2固定触点15a接触的状态。该分离状态(参照图1)是第1可动触点16a以及第2可动触点16b从第1固定触点14a以及第2固定触点15a离开的状态。电磁驱动装置5在壳部2内配置于触点壳体11的下方。
电磁驱动装置5包括线圈32、绕线架33、可动铁芯34、固定铁芯35、施力部件36和磁轭37。
线圈32安装于绕线架33的外周。绕线架33包括容纳部33a。容纳部33a设置于绕线架33的内周部。容纳部33a为圆筒状,沿着轴向延伸。
可动铁芯34配置在容纳部33a内。可动铁芯34与触点壳体11的筒部11b对置配置。可动铁芯34例如是圆柱状,驱动轴4在轴向上贯通中心,以能够一体移动的方式与驱动轴4连结。可动铁芯34能够在图1所示的断开位置与图2所示的工作位置之间与驱动轴4一起在轴向上移动。可动铁芯34在处于分离状态时位于断开位置,在处于接触状态时位于工作位置。
可动铁芯34包括第1倾斜部34a。第1倾斜部34a形成于可动铁芯34的分离方向Z2侧的表面。第1倾斜部34a与定位部6对置配置,能够与定位部6接触。第1倾斜部34a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接触方向Z1侧倾斜。
在容纳部33a内,固定铁芯35在比可动铁芯34更靠近接触方向Z1侧的位置与可动铁芯34对置配置。固定铁芯35固定于磁轭37。
施力部件36例如是螺旋弹簧,配置在可动铁芯34与固定铁芯35之间。施力部件36朝向分离方向Z2对可动铁芯34施力。因此,施力部件36在被压缩的状态下配置于可动铁芯34与固定铁芯35之间。
磁轭37包括第1磁轭37a和第2磁轭37b。第1磁轭37a为板状,配置在触点壳体11的底部11a与绕线架33之间。第1磁轭37a在左右方向上与筒部11b的下部重叠。第1磁轭37a与环状铁芯38连接。第2磁轭37b为大致U字形状,底部配置于绕线架33的下方。第2磁轭37b的两侧部的上端与第1磁轭37a连接。
定位部6配置在触点壳体11的筒部11b的接触方向Z1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6在分离状态下对可动铁芯34进行定位。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定位部6在分离状态下与可动铁芯34接触而将可动铁芯34定位在断开位置。即,定位部6在分离状态下禁止可动铁芯34向分离方向Z2侧的移动。
定位部6包括第2倾斜部6a。第2倾斜部6a形成于触点壳体11的筒部11b的接触方向Z1侧的表面。第2倾斜部6a具有与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对应的形状。详细而言,第2倾斜部6a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接触方向Z1侧倾斜。即,第2倾斜部6a具有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前端变细的锥形状。第2倾斜部6a在分离状态下与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接触。由此,可动铁芯34被定位在断开位置。另外,如图2所示,在可动铁芯34处于工作位置时,定位部6处于从可动铁芯34离开的状态。
接着,对电磁继电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表示未对线圈32施加电压的状态。在未向线圈32施加电压的情况下,通过施力部件36阻止可动铁芯34向分离方向Z2的移动,因此可动铁芯34位于断开位置。因此,第1可动触点16a及第2可动触点16b成为从第1固定触点14a及第2固定触点15a离开的状态。
图2表示对线圈32施加电压的状态。若对线圈32施加电压而进行励磁,则通过线圈32的电磁力,可动铁芯34克服施力部件36的弹力而从断开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随着可动铁芯34向工作位置的移动,驱动轴4及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Z1移动,第1可动触点16a及第2可动触点16b与第1固定触点14a及第2固定触点15a接触。
若停止向线圈32施加电压,则可动铁芯34由于施力部件36的弹性力而从工作位置向断开位置移动,第1可动触点16a以及第2可动触点16b从第1固定触点14a以及第2固定触点15a离开。在可动铁芯34从工作位置向断开位置移动时,与定位部6碰撞而在轴向上产生冲击力。在该碰撞力超过施力部件36的弹性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可动铁芯34向工作位置移动并且第1可动触点16a以及第2可动触点16b接触第1固定触点14a以及第2固定触点15a。
在本实施方式中,停止向线圈32施加电压,在可动铁芯34从工作位置向断开位置移动时,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与定位部6的第2倾斜部6a碰撞。由此,由于在轴向上产生的冲击力与第1倾斜部34a以及第2倾斜部6a的倾斜角度相对应地被矢量分散,因此,与可动铁芯34和定位部6以垂直于驱动轴4的平面彼此碰撞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轴向上产生的冲击力。
因此,在可动铁芯34与定位部6碰撞时,能够抑制可动铁芯34移动到工作位置并且第1可动触点16a以及第2可动触点16b接触第1固定触点14a以及第2固定触点15a这样的误动作的产生。由此,能够提高第1固定触点14a与第1可动触点16a的触点间的切断性能,也能够提高第2固定触点15a与第2可动触点16b的触点间的切断性能。另外,能够在不使用磁铁、缓冲橡胶等部件的情况下抑制可动铁芯34的冲击,因此也能够控制制造成本。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变更电磁驱动装置5的结构。也可以变更线圈32、绕线架33、可动铁芯34、施力部件36、或者磁轭37的形状或者配置。也可以变更壳部2、触点装置3、触点壳体11、触点罩12的形状或配置。
特别是,定位部6和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定位部6与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的形状只要是在定位部6与第1倾斜部34a碰撞时能够抑制在轴向上产生的冲击力的形状即可。
图3是第1变形例的可动铁芯34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3表示可动铁芯34位于断开位置时的状态。在第1变形例中,是将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与定位部6的第2倾斜部6a的形状相互调换的实施例。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分离方向Z2侧倾斜。即,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具有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前端变细的锥形状。定位部6的第2倾斜部6a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分离方向Z2侧倾斜。另外,如图4所示,第1倾斜部34a也可以包括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部34b。同样地,第2倾斜部也可以形成为曲面状。
图5是第2变形例的可动铁芯34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5表示可动铁芯34位于断开位置时的状态。位于断开位置。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形状。筒部11b的接触方向Z1侧的表面具有沿着与驱动轴4正交的方向的平坦的形状。定位部6是筒部11b的接触方向Z1侧的表面的外端部11e。因此,可动铁芯34因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与外端部11e线接触而被定位。另外,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也可以是如第1变形例那样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前端变细的锥形状。在该情况下,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与筒部11b的内端部11f(参照图5)线接触而被定位。
图6是第3变形例的可动铁芯34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6表示可动铁芯34位于断开位置时的状态。在第3变形例中,接触方向Z1和分离方向Z2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另外,可动铁芯34、固定铁芯35以及施力部件36被容纳在有底筒状的容纳部件40中,容纳部件40配置于绕线架33的内周部。可动铁芯34在比固定铁芯35靠分离方向Z2侧的位置与固定铁芯35对置配置。可动铁芯34被施力部件36向分离方向Z2侧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铁芯34被朝向下方施力。
定位部6形成于容纳部件40的底部40a。定位部6包括第2倾斜部6a。第2倾斜部6a形成于接触方向Z1侧的底面。第2倾斜部6a形成为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分离方向Z2侧倾斜。
可动铁芯34的第1倾斜部34a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于分离方向Z2侧的表面。第1倾斜部34a与定位部6相对地配置,能够与定位部6接触。第1倾斜部34a具有与定位部6的第2倾斜部6a对应的形状。第1倾斜部34a形成为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分离方向Z2侧倾斜。在第3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7是第4变形例的触点壳体111的筒部111b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在第4变形例中,第1固定端子114和第2固定端子115由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的端子构成。第1固定端子114及第2固定端子115例如安装于未图示的壳部。第1固定端子114包括第1固定触点114a。第2固定端子115包括第2固定触点115a。
驱动轴4包括与定位部6接触的第1倾斜部4b。第1倾斜部4b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分离方向Z2侧倾斜。第1倾斜部4b与触点壳体111的筒部111b对置配置。
定位部6在分离状态下对驱动轴4进行定位。定位部6形成于触点壳体111的筒部111b。定位部6包括第2倾斜部6a。第2倾斜部6a形成于筒部111b的贯通孔118的接触方向Z1侧的周缘。第2倾斜部6a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分离方向Z2侧倾斜。在第4变形例中,在定位部6对驱动轴4进行定位的情况下,与驱动轴4和定位部6以垂直于驱动轴4的平面彼此碰撞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轴向上产生的冲击力。
图8是第5变形例的驱动轴4周边的放大剖视图。详细而言,是驱动轴4的分离方向Z2侧的端部周边的放大剖视图。第5变形例与第4变形例同样地,驱动轴4包括第1倾斜部4b。第1倾斜部4b形成于驱动轴4的分离方向Z2侧的端部。第1倾斜部4b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分离方向Z2侧倾斜。定位部6在罩2b处与驱动轴4的分离方向Z2侧的端部对置配置。罩2b配置于比驱动轴4靠分离方向Z2侧的位置。定位部6的第2倾斜部6a随着接近驱动轴4的轴线Ax而向分离方向Z2侧倾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的触点间的切断性能。

Claims (8)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片,其包括与所述固定触点对置配置的可动触点,所述可动接触片能够沿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第1方向及从所述固定触点离开的第2方向移动;
驱动轴,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连结且能够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一起沿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移动;
电磁驱动装置,其包括以能够一体移动的方式连结到所述驱动轴的可动铁芯,所述电磁驱动装置使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可动铁芯一起移动,从而切换为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接触状态和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分离状态;和
定位部,其在所述分离状态下,对所述驱动轴及所述可动铁芯中的任一方进行定位,其中,
所述驱动轴或所述可动铁芯中的任一方包括在所述分离状态下与所述定位部接触的第1倾斜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部随着接近所述驱动轴的轴线而向所述第1方向侧或所述第2方向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部包括形成为曲面状的曲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包括与所述第1倾斜部接触的第2倾斜部,
所述第1倾斜部及所述第2倾斜部随着接近所述驱动轴的轴线而向所述第1方向侧或所述第2方向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容纳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的触点壳体,
所述触点壳体包括与所述可动铁芯对置配置的筒部,
所述定位部形成于所述筒部,
所述可动铁芯包括所述第1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包括容纳所述可动铁芯的有底筒状的容纳部件,
所述可动铁芯包括所述第1倾斜部,与所述容纳部件的底部对置配置,
所述定位部形成于所述容纳部件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容纳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的触点壳体,
所述驱动轴包括所述第1倾斜部,
所述触点壳体包括与所述第1倾斜部对置配置的筒部,
所述定位部形成于所述筒部。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盖部,该盖部配置于比所述驱动轴更靠所述第2方向侧的位置,
所述定位部在所述罩部与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对置配置,
所述驱动轴包括所述第1倾斜部。
CN201980049791.8A 2018-08-24 2019-02-19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25140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7759 2018-08-24
JP2018157759A JP7263714B2 (ja) 2018-08-24 2018-08-24 電磁継電器
PCT/JP2019/006140 WO2020039615A1 (ja) 2018-08-24 2019-02-19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4023A true CN112514023A (zh) 2021-03-16

Family

ID=69592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9791.8A Pending CN112514023A (zh) 2018-08-24 2019-02-19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56759B2 (zh)
JP (1) JP7263714B2 (zh)
CN (1) CN112514023A (zh)
DE (1) DE112019004229T5 (zh)
WO (1) WO20200396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3944B2 (ja) * 2019-09-13 2024-01-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452375B2 (ja) * 2020-10-20 2024-03-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02528A1 (de) * 2004-01-12 2005-08-04 Siemens Ag Elektromagnetischer Linearantrieb
JP2006310250A (ja) 2005-03-28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接点装置
KR100845539B1 (ko) 2005-03-28 2008-07-10 마츠시다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접점 장치
KR101137015B1 (ko) 2010-10-15 2012-04-1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장치
JP5684650B2 (ja) 2011-05-19 2015-03-18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6300157B2 (ja) * 2013-08-02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202943B2 (ja) * 2013-08-26 2017-09-2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590273B2 (ja) 2015-04-13 2019-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DE102015218768B3 (de) * 2015-09-29 2017-03-02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Elektromagnetischer Aktor, elektromagnetisches Ventil und Kraftstoffhochdruckpump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9004229T5 (de) 2021-05-12
WO2020039615A1 (ja) 2020-02-27
US11756759B2 (en) 2023-09-12
US20210327671A1 (en) 2021-10-21
JP2020031036A (ja) 2020-02-27
JP7263714B2 (ja)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7434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1801761B (zh) 继电器
CN112514023A (zh) 电磁继电器
JP4039335B2 (ja) 封止接点装置
CN115083837A (zh) 电磁继电器
JP5120162B2 (ja) 電磁継電器
US11450496B2 (en) Relay
CN112470244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2955993B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N112640023A (zh) 电磁继电器
US11404231B2 (en) Contact poin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6945171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2805802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3272930B (zh) 继电器
JP7417351B2 (ja) 電磁継電器
US1190865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2197518B1 (ko) 전자 접촉기
KR20230146984A (ko) 전자 계전기
JP6414379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CN112397345A (zh) 继电器
CN118077027A (zh) 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