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97159A - 电动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97159A
CN112497159A CN202010927289.7A CN202010927289A CN112497159A CN 112497159 A CN112497159 A CN 112497159A CN 202010927289 A CN202010927289 A CN 202010927289A CN 112497159 A CN112497159 A CN 112497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l
motor
working machine
housing
electric wor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72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木裕太
伊藤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97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971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02K7/145Hand-held machine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1Gearings, speed selectors, clutch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panners, wrenches, screwdrivers
    • B25B23/14Arrangement of torque limiters or torque indicators in wrenches or screwdrivers
    • B25B23/147Arrangement of torque limiters or torque indicators in wrenches or screwdriv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ally operated wrenches or screwdr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其操作性良好地设定马达的驱动条件。电动作业机具备:马达;输出轴,其基于从马达传递来的动力进行驱动;刻度盘,其能够以刻度盘轴为中心旋转360[°]以上;旋转传感器,其对刻度盘的旋转进行检测;以及控制器。控制器具有设定指令部,该设定指令部基于旋转传感器的检测数据,来输出用于设定马达的驱动条件的设定指令。

Description

电动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作业机。
背景技术
在与电动作业机有关的技术领域中,已知有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具有马达的电动工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02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电动作业机的高功能化,有时要求能够详细地设定马达的驱动条件。因此,希望有种能够操作性良好地设定马达的详细驱动条件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操作性良好地设定马达的驱动条件。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其具备:马达;输出轴,该输出轴基于从所述马达传递来的动力进行驱动;刻度盘,该刻度盘能够以刻度盘轴为中心旋转360[°]以上;旋转传感器,该旋转传感器对所述刻度盘的旋转进行检测;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具有设定指令部,该设定指令部基于所述旋转传感器的检测数据,来输出用于设定所述马达的驱动条件的设定指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操作性良好地设定马达的驱动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刻度盘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刻度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刻度盘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刻度盘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永久磁铁及旋转传感器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界面面板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器的功能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截面图。
图28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侧视图。
图3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截面图。
图34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电动工具、1B…电动工具、1C…电动工具、1D…电动工具、2…外壳、2L…左侧外壳、2R…右侧外壳、2S…螺丝、3…后盖、3S…螺丝、4…壳体、4A…第一壳体、4B…第二壳体、4S…螺丝、5…蓄电池装配部、6…马达、6B…马达、6C…马达、6D…马达、7A…动力传递机构、7B…动力传递机构、7C…动力传递机构、7D…动力传递机构、8A…输出轴、8B…输出轴、8C…输出轴、8D…输出轴、9A…风扇、9B…风扇、10A…触发开关、10B…开关、10C…开关、10D…开关、11…正反切换杆、12…速度切换杆、13…模式切换环、14…灯、15…界面面板、16…刻度盘、16A…凸轮突起、16B…突起部、16C…凸部、16L…凹部、16R…凹部、16T…凸部、17…控制器、17A…触发信号取得部、17B…操作数据取得部、17C…速度模式判定部、17D…作业模式判定部、17E…刻度盘数据取得部、17F…设定指令部、17G…马达控制部、17H…扭矩运算部、17I…显示控制部、18…进气口、19…排气口、20…蓄电池组、21…马达收纳部、22…握持部、23…控制器收纳部、24…操作装置、25…显示装置、25A…分块显示器、25B…分块发光器、26…控制器壳体、27…面板开口、28…刻度盘开口、30…减速机构、3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C…第一行星齿轮架、31P…行星齿轮、31R…内齿轮、31S…小齿轮、3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C…第二行星齿轮架、32P…行星齿轮、32R…内齿轮、32S…太阳齿轮、33…第三行星齿轮机构、33C…第三行星齿轮架、33P…行星齿轮、33R…内齿轮、33S…太阳齿轮、34…速度切换环、34T…凸部、35…耦合环、36…盘簧、40…震动机构、41…第一凸轮、42…第二凸轮、43…震动切换环、43S…对置部、43T…突起部、44…止动环、45…支撑环、46…钢球、47…垫圈、48…凸轮环、51…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2…永久磁铁、53…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4…模式检测用环、55…永久磁铁、56…旋转传感器、61…定子、61A…定子铁芯、61B…前侧绝缘子、61C…后侧绝缘子、61D…线圈、61E…传感器电路基板、61F…熔接端子、61G…短路部件、62…转子、62A…转子铁芯、62B…永久磁铁、63…转子轴、64…轴承、65…轴承、70…前端工具、71…挡板、72…第一锥齿轮、73…第二锥齿轮、74…前端工具、75…基座、76…前端工具、81…主轴、81F…凸缘部、82…卡盘、83…轴承、84…轴承、85…锁紧凸轮、86…锁紧环、87…盘簧、101…触发部件、102…开关电路、140…夹紧机构、161…杆、162…永久磁铁、162N…切口、163…凸轮、163A…凸轮突起、163T…凸部、164…盘簧、165…中央凹部、166…左侧凹部、167…右侧凹部、168…沟、169…盖部、200…马达外壳、210…外壳、210L…左侧外壳、210R…右侧外壳、220…外壳、300…齿轮箱壳盖、400…齿轮箱壳、401…大径部、402…小径部、403…托架板、404…止动板、405…螺丝、500…轴承箱、510…中间齿轮、520…导向辊、530…轨道运动机构、600…轮罩、610…转轴部件、620…轴承、630…轴承、640…偏心轴部、650…连杆部件、700…握持外壳、700A…上侧外壳、700B…下侧外壳、AX…旋转轴、BX…旋转轴、DX…刻度盘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不限定此。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可以适当组合。另外,也有时不使用一部分构成要素。
实施方式中,采用左、右、前、后、上及下的术语对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这些术语表示以电动作业机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方向。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为具有马达的电动工具。
实施方式中,将与马达的旋转轴AX平行的方向适当称为轴向,将围绕旋转轴AX的周围的方向适当称为周向或旋转方向,将旋转轴AX的放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
实施方式中,旋转轴A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轴向和前后方向一致。轴向一方侧为前方,轴向另一方侧为后方。另外,在径向上,将靠近旋转轴AX的位置或接近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旋转轴AX的位置或离开旋转轴AX的方向适当称为径向外侧。
[第一实施方式]
<电动工具的概要>
图1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动工具1A为震动起子钻。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电动工具1A具备:外壳2、后盖3、壳体4、蓄电池装配部5、马达6、动力传递机构7A、输出轴8A、风扇9A、触发开关10A、正反切换杆11、速度切换杆12、模式切换环13、灯14、界面面板15、刻度盘16、以及控制器17。
外壳2由合成树脂制成。本实施方式中,外壳2由尼龙制成。外壳2包括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利用螺丝2S进行固定。通过对左侧外壳2L和右侧外壳2R进行固定而形成外壳2。
外壳2具有:马达收纳部21、握持部22、以及控制器收纳部23。
马达收纳部21对马达6进行收纳。马达收纳部21为筒状。
握持部22由作业者握着。握持部22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下方。握持部22从马达收纳部21向下方突出。触发开关10A设置于握持部22。
控制器收纳部23对控制器17进行收纳。控制器收纳部23配置于握持部22的下方。控制器收纳部23与握持部22的下端部连接。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各方向上,控制器收纳部23的外形的尺寸均大于握持部22的外形的尺寸。
后盖3由合成树脂制成。后盖3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后方。后盖3对风扇9A进行收纳。后盖3配置成:覆盖马达收纳部21的后部的开口。后盖3借助螺丝3S而被固定于马达收纳部21。
马达收纳部21具有进气口18。后盖3具有排气口19。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18而向外壳2的内部空间流入。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经由排气口19而向外壳2的外部空间流出。
壳体4对动力传递机构7A进行收纳。壳体4包括第一壳体4A和第二壳体4B。第二壳体4B配置于第一壳体4A的前方。模式切换环13配置于第二壳体4B的前方。第一壳体4A由合成树脂制成。第二壳体4B由金属制成。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4B由铝制成。壳体4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前方。第一壳体4A及第二壳体4B分别为筒状。
第二壳体4B具有大径部401和小径部402。小径部40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大径部401更靠径向内侧。小径部402的前端部配置于:比大径部401的前端部更靠前方。第一壳体4A固定于大径部401的后端部。第一壳体4A的后端部的开口由托架板403覆盖。第二壳体4B的前端部的开口由止动板404覆盖。止动板404借助螺丝405而固定于小径部402的前端部。
壳体4配置成:将马达收纳部21的前部的开口覆盖。第一壳体4A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内侧。第二壳体4B借助螺丝4S而固定于马达收纳部21。
蓄电池装配部5形成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下部。蓄电池装配部5与蓄电池组20连接。蓄电池组20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5。蓄电池组20能够装卸于蓄电池装配部5。蓄电池组20包括二次电池。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组20包括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通过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5,蓄电池组20能够向电动工具1A供电。马达6基于从蓄电池组20供给来的电力进行驱动。界面面板15及控制器17基于从蓄电池组20供给来的电力进行工作。
马达6为电动工具1A的动力源。马达6为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6收纳于马达收纳部21。马达6具有:筒状的定子61、以及配置于定子61的内侧的转子62。转子62包括在轴向上延伸的转子轴63。
动力传递机构7A配置于马达6的前方。动力传递机构7A收纳于壳体4。动力传递机构7A将转子轴63和输出轴8A连结。动力传递机构7A将马达6产生的动力向输出轴8A传递。动力传递机构7A具有多个齿轮。
动力传递机构7A具有减速机构30和震动机构40。
减速机构30将转子轴63的旋转减速,使输出轴8A以比转子轴63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本实施方式中,减速机构30具有: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以及第三行星齿轮机构33。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配置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前方。第三行星齿轮机构33配置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前方。
震动机构40使输出轴8A在轴向上震动。震动机构40具有:第一凸轮41、第二凸轮42、以及震动切换环43。
输出轴8A基于经由动力传递机构7A而从马达6传递来的动力,以安装有前端工具的状态进行驱动。输出轴8A包括:主轴81,其基于从马达6传递来的动力而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卡盘82,其供前端工具安装。
风扇9A配置于马达6的后方。风扇9A生成用于将马达6冷却的气流。风扇9A固定于转子62的至少一部分。风扇9A固定于转子轴63的后部。风扇9A通过转子轴63的旋转而进行旋转。通过转子轴63旋转,使得风扇9A与转子轴63一起旋转。通过风扇9A进行旋转,使得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18而向外壳2的内部空间流入。流入至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内流通,由此将马达6冷却。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内流通的空气经由排气口19而向外壳2的外部空间流出。
对触发开关10A进行操作,以便启动马达6。触发开关10A配置于握持部22。触发开关10A包括触发部件101和开关电路102。开关电路102收纳于握持部22。触发部件101从握持部22的前部的上部向前方突出。触发部件101由作业者操作。通过对触发部件101进行操作而在马达6的驱动与停止之间进行切换。
正反切换杆11设置于握持部22的上部。正反切换杆11由作业者操作。通过对正反切换杆11进行操作而将马达6的旋转方向从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切换。通过对马达6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而对主轴81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
速度切换杆12设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上部。速度切换杆12由作业者操作。作业者通过对速度切换杆12进行操作,能够对减速机构30进行操作。通过对速度切换杆12进行操作,从而对表示输出轴8A的旋转速度条件的减速机构30的速度模式进行切换。
减速机构30的速度模式包括:使输出轴8A以第一速度进行旋转的低速模式、以及使输出轴8A以比第一速度高的第二速度进行旋转的高速模式。通过对速度切换杆12进行操作,从而将减速机构30的速度模式从低速模式及高速模式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切换。
模式切换环13配置于壳体4的前方。模式切换环13由作业者操作。作业者通过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能够对震动机构40进行操作。通过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从而对表示震动机构40的工作条件的作业模式进行切换。
震动机构40的作业模式包括:使输出轴8A在轴向上震动的震动模式、以及不使输出轴8A在轴向上震动的非震动模式。通过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从而将震动机构40的作业模式从震动模式及非震动模式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切换。模式切换环13作为在震动模式与非震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部件而发挥作用。
灯14设置于握持部22的前部的上部。灯14射出对电动工具1A的前方进行照明的照明光。灯14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
界面面板15设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界面面板15包括操作装置24和显示装置25。界面面板15为板状。
在控制器收纳部23形成有面板开口27。面板开口27是在比握持部22更靠前方的位置而被形成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上表面。界面面板1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面板开口27。
刻度盘16能够以刻度盘轴DX为中心进行旋转。刻度盘轴DX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刻度盘16配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刻度盘16配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前部。
在控制器收纳部23形成有刻度盘开口28。刻度盘开口28是在控制器收纳部23的上表面而被形成于比面板开口27更靠前方的位置。刻度盘1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刻度盘开口28。
刻度盘16由作业者操作,以便设定马达6的第一驱动条件。操作装置24由作业者操作,以便设定马达6的第二驱动条件。利用刻度盘16设定的第一驱动条件、和利用操作装置24设定的第二驱动条件不同。
本实施方式中,将利用刻度盘16设定的马达6的第一驱动条件适当称为驱动条件,将利用操作装置24设定的马达6的第二驱动条件适当称为驱动模式。
操作装置24由作业者操作,以便设定马达6的驱动模式。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操作装置24设定的马达6的驱动模式包括钻头模式及离合器模式。钻头模式是指:无论马达6的驱动中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如何,都使马达6驱动的驱动模式。离合器模式是指:在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超过了扭矩阈值时,使马达6停止的驱动模式。
刻度盘16由作业者操作,以便设定马达6的驱动条件。利用刻度盘16设定的马达6的驱动条件包括扭矩阈值。在利用操作装置24设定的离合器模式下,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以便设定扭矩阈值。
控制器17包括计算机系统。控制器17输出对马达6进行控制的控制指令。控制器17收纳于控制器收纳部23。控制器17包括安装有多个电子元器件的基板。作为安装于基板的电子元器件,可例示:像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这样的处理器、像ROM(Read OnlyMemory)或永久记忆性存储器这样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像RAM(Random Access Memory)这样的易失性存储器、晶体管、电容器以及电阻器。
在控制器收纳部23的内部空间配置有控制器壳体26。控制器17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控制器壳体26。
<马达及动力传递机构>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如图4及图5所示,马达6具有:筒状的定子61、以及配置于定子61的内侧的转子62。转子62包括在轴向上延伸的转子轴63。
定子61具有:定子铁芯61A,其包括层叠的多个钢板;前侧绝缘子61B,其设置于定子铁芯61A的前部;后侧绝缘子61C,其配置于定子铁芯61A的后部;多个线圈61D,它们借助前侧绝缘子61B及后侧绝缘子61C而被卷绕于定子铁芯61A;传感器电路基板61E,其安装于前侧绝缘子61B;熔接端子61F,其与线圈61D连接;以及短路部件61G,其被支撑于前侧绝缘子61B。传感器电路基板61E具有:对转子62的旋转进行检测的多个旋转检测元件。短路部件61G借助熔接端子61F而将多个线圈61D连接起来。短路部件61G借助引线而与控制器17连接。
转子62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62具有:转子轴63;转子铁芯62A,其配置于转子轴63的周围;以及多个永久磁铁62B,它们保持于转子铁芯62A。转子铁芯62A为圆筒状。转子铁芯62A包括层叠的多个钢板。转子铁芯62A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贯通孔。贯通孔在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在转子铁芯62A的多个贯通孔分别配置有永久磁铁62B。
传感器电路基板61E的旋转检测元件对永久磁铁62B的磁场进行检测,由此检测转子62的旋转。控制器17基于旋转检测元件的检测数据而向线圈61D供给驱动电流。
转子轴63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轴63的旋转轴AX与输出轴8A的旋转轴一致。转子轴63的前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于轴承64。转子轴63的后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于轴承65。轴承64被保持于在定子61的前方所配置的托架板403。轴承65被保持于后盖3。转子轴63的前端部配置于:比轴承64更靠前方。转子轴63的前端部配置于壳体4的内部空间。
在转子轴63的前端部设置有小齿轮31S。转子轴63借助小齿轮31S而与减速机构30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连结。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具有:多个行星齿轮31P,它们配置于小齿轮31S的周围;第一行星齿轮架31C,其对多个行星齿轮31P进行支撑;以及内齿轮31R,其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31P的周围。在第一行星齿轮架31C的外周部设置有齿轮。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具有:太阳齿轮32S;多个行星齿轮32P,它们配置于太阳齿轮32S的周围;第二行星齿轮架32C,其对多个行星齿轮32P进行支撑;以及内齿轮32R,其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32P的周围。太阳齿轮32S配置于第一行星齿轮架31C的前方。太阳齿轮32S的直径小于第一行星齿轮架31C的直径。第一行星齿轮架31C和太阳齿轮32S为一体。第一行星齿轮架31C和太阳齿轮32S一起进行旋转。
第三行星齿轮机构33具有:太阳齿轮33S;多个行星齿轮33P,它们配置于太阳齿轮33S的周围;第三行星齿轮架33C,其对多个行星齿轮33P进行支撑;以及内齿轮33R,其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33P的周围。太阳齿轮33S配置于第二行星齿轮架32C的前方。
另外,减速机构30具有:速度切换环34,其与速度切换杆12连结;以及耦合环35,其配置于速度切换环34的前方。耦合环35固定于第一壳体4A的内表面。在耦合环35的内周部设置有齿轮。速度切换环34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34T。在凸部34T的前方及后方分别配置有盘簧36。速度切换环34借助盘簧36而与速度切换杆12连结。
速度切换环34在低速模式与高速模式之间进行切换。速度切换环34与内齿轮32R连结。速度切换杆12借助速度切换环34而与内齿轮32R连结。速度切换杆12、速度切换环34以及内齿轮32R能够以一体移动。通过作业者对速度切换杆12进行操作,使得速度切换环34在第一壳体4A的内侧沿着前后方向进行移动。速度切换环34以内齿轮32R和行星齿轮32P啮合的状态而在第一位置与比第一位置更靠后方的第二位置之间沿着前后方向进行移动,由此在低速模式与高速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这样,通过对速度切换杆12进行操作,从而在低速模式与高速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内齿轮32R在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耦合环35接触。通过内齿轮32R与耦合环35接触,从而限制内齿轮32R的旋转。内齿轮32R在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远离耦合环35。通过内齿轮32R远离耦合环35,从而容许内齿轮32R的旋转。
另外,内齿轮32R在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行星齿轮32P啮合。内齿轮32R在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行星齿轮32P及第一行星齿轮架31C这两者啮合。
在内齿轮32R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当转子轴63通过马达6的驱动而进行旋转时,小齿轮31S进行旋转,行星齿轮31P在小齿轮31S的周围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31P的公转,使得第一行星齿轮架31C及太阳齿轮32S以比转子轴63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如果太阳齿轮32S进行旋转,则行星齿轮32P在太阳齿轮32S的周围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32P的公转,使得第二行星齿轮架32C及太阳齿轮33S以比第一行星齿轮架31C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这样,在内齿轮32R被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当马达6进行驱动时,同时发挥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减速功能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减速功能,第二行星齿轮架32C及太阳齿轮33S以低速模式进行旋转。
在内齿轮32R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当转子轴63通过马达6的驱动而进行旋转时,小齿轮31S进行旋转,行星齿轮31P在小齿轮31S的周围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31P的公转,使得第一行星齿轮架31C及太阳齿轮32S以比转子轴63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在内齿轮32R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内齿轮32R与行星齿轮32P及第一行星齿轮架31C这两者啮合,因此,内齿轮32R和第一行星齿轮架31C一起进行旋转。通过内齿轮32R的旋转,使得行星齿轮32P以与内齿轮32R的旋转速度相同的公转速度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32P的公转,使得第二行星齿轮架32C及太阳齿轮33S以与第一行星齿轮架31C的旋转速度相同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这样,在内齿轮32R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当马达6进行驱动时,发挥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1的减速功能,但是没有发挥出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2的减速功能,第二行星齿轮架32C及太阳齿轮33S以高速模式进行旋转。
如果第二行星齿轮架32C及太阳齿轮33S进行旋转,则行星齿轮33P在太阳齿轮33S的周围进行公转。通过行星齿轮33P的公转,使得第三行星齿轮架33C进行旋转。
主轴81借助锁紧凸轮85而与第三行星齿轮架33C连结。主轴81与锁紧凸轮85花键连结。锁紧凸轮8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于锁紧环86。锁紧环86配置于小径部402的内侧。锁紧环86固定于小径部402。通过第三行星齿轮架33C的旋转,使得主轴81进行旋转。
主轴81借助轴承83及轴承84而被支撑为能够旋转。主轴81在被支撑于轴承83及轴承84的状态下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
主轴81具有凸缘部81F。在凸缘部81F与轴承83之间配置有盘簧87。盘簧87产生使主轴81向前方移动的弹力。
卡盘82能够保持前端工具。卡盘82与主轴81的前部连结。通过主轴81旋转,使得卡盘82进行旋转。卡盘82以保持有前端工具的状态进行旋转。
震动机构40的第一凸轮41及第二凸轮42分别配置于小径部402的内侧。在前后方向上,第一凸轮41及第二凸轮42分别配置于轴承83与轴承84之间。
第一凸轮41为环状。第一凸轮41配置于主轴81的周围。第一凸轮41固定于主轴81。第一凸轮41与主轴81一起进行旋转。在第一凸轮41的后表面设置有凸轮齿。第一凸轮41支撑于止动环44。止动环44配置于主轴81的周围。在前后方向上,止动环44配置于第一凸轮41与轴承83之间。通过盘簧87的弹力而使得止动环44与轴承83的后表面接触。
第二凸轮42为环状。第二凸轮42配置于第一凸轮41的后方。第二凸轮42配置于主轴81的周围。第二凸轮42能够与主轴81相对旋转。在第二凸轮42的前表面设置有凸轮齿。第二凸轮42的前表面的凸轮齿与第一凸轮41的后表面的凸轮齿啮合。在第二凸轮42的后表面设置有爪。
在前后方向上,在第二凸轮42与轴承84之间配置有支撑环45。支撑环45配置于小径部402的内侧。支撑环45固定于小径部402。在支撑环45的前表面配置有多个钢球46。在钢球46与第二凸轮42之间配置有垫圈47。第二凸轮42在由小径部402和垫圈47规定的空间中能够以被限制了前后移动的状态进行旋转。
震动切换环43在震动模式与非震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模式切换环13借助凸轮环48而与震动切换环43连结。模式切换环13和凸轮环48能够以一体旋转。震动切换环43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震动切换环43具有突起部43T。突起部43T插入于在小径部402所设置的导向孔。震动切换环43能够由在小径部402所设置的导向孔引导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利用突起部43T来限制震动切换环43的旋转。通过作业者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使得震动切换环43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震动切换环43在前进位置与比前进位置更靠后方的后退位置之间沿着前后方向进行移动,由此在震动模式与非震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这样,通过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从而在震动模式与非震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震动模式包括限制第二凸轮42的旋转的状态。非震动模式包括容许第二凸轮42的旋转的状态。当震动切换环43向前进位置进行移动时,第二凸轮42的旋转被限制。当震动切换环43向后退位置进行移动时,第二凸轮42的旋转得到容许。
震动模式下,移动至前进位置的震动切换环43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凸轮42接触。通过震动切换环43和第二凸轮42接触,使得第二凸轮42的旋转被限制。在第二凸轮42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当马达6进行驱动时,固定于主轴81的第一凸轮41与第二凸轮42的凸轮齿接触着进行旋转。由此,主轴81一边在前后方向上震动一边旋转。
非震动模式下,移动至后退位置的震动切换环43远离第二凸轮42。通过震动切换环43和第二凸轮42分离,使得第二凸轮42的旋转得到容许。在第二凸轮42的旋转被容许的状态下,当马达6进行驱动时,第二凸轮42与第一凸轮41及主轴81一起进行旋转。由此,主轴81未在前后方向上震动地进行旋转。
震动切换环43配置于第一凸轮41及第二凸轮42的周围。另外,震动切换环43具有与第二凸轮42的后表面对置的对置部43S。对置部43S从震动切换环43的后部向径向内侧突出。
当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而使震动切换环43向前进位置移动时,第二凸轮42的后表面的爪和震动切换环43的对置部43S接触。由此,第二凸轮42的旋转被限制。这样,通过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而使震动切换环43向前进位置进行移动,使得震动机构40向震动模式切换。
当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而使震动切换环43向后退位置进行移动时,震动切换环43的对置部43S远离第二凸轮42。由此,第二凸轮42的旋转得到容许。这样,通过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而使震动切换环43向后退位置进行移动,使得震动机构40向非震动模式切换。
<操作状态传感器>
电动工具1A具备:对速度切换杆12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的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
本实施方式中,在速度切换环34设置有永久磁铁52。永久磁铁52植入于速度切换环34。
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包括像霍尔元件这样的磁传感器。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配置于速度切换环34的下方。
当对速度切换杆12进行操作时,永久磁铁52与速度切换杆12及速度切换环34一起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对移动的永久磁铁52的磁场变化进行检测。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的检测数据向控制器17输出。控制器17基于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的检测数据,来对速度切换杆12的位置进行检测。控制器17基于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的检测数据,能够判定减速机构30被设定为高速模式还是被设定为低速模式。
电动工具1A具备:对模式切换环13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的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
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模式切换环13一体旋转的模式检测用环54。模式检测用环54配置于模式切换环13的内侧。在模式检测用环54设置有永久磁铁55。永久磁铁55植入于模式检测用环54。
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包括像霍尔元件这样的磁传感器。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配置于模式检测用环54的下方。
当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时,永久磁铁55与模式切换环13及模式检测用环54一起进行旋转。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对旋转的永久磁铁55的磁场变化进行检测。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的检测数据向控制器17输出。控制器17基于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的检测数据,来对模式切换环13的旋转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控制器17基于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的检测数据,能够判定震动机构40被设定为震动模式还是被设定为非震动模式。
<刻度盘及旋转传感器>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刻度盘16配置于外壳2的至少一部分。刻度盘16配置于与握持部22不同的、外壳2的规定部位。刻度盘16配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
刻度盘1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外壳2所形成的刻度盘开口28。本实施方式中,刻度盘开口28形成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前端部。
刻度盘16配置于控制器17的前方。刻度盘16为筒状。刻度盘16由作业者操作。在刻度盘16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凸部16T。凸部16T具有防滑功能。刻度盘16的前部及上部分别配置于:比控制器收纳部23的表面更靠外侧的位置。
刻度盘16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刻度盘轴DX为中心进行旋转。如上所述,马达6的旋转轴A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本实施方式中,马达6的旋转轴AX和与刻度盘轴DX平行的轴正交。
如图4所示,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Da比触发开关10A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Db短。
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Da比马达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Dc短。
刻度盘16与输出轴8A之间的距离Dd比马达6与输出轴8A之间的距离De长。
距离Da为: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最短距离。距离Db为:触发开关10A与控制器17之间的最短距离。距离Dc为:马达6与控制器17之间的最短距离。距离Dd为:刻度盘16与输出轴8A之间的最短距离。距离De为:马达6与输出轴8A之间的最短距离。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刻度盘16的截面图。图6相当于图4的A-A线截面箭头视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刻度盘16的分解立体图。图8及图9分别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刻度盘16的截面图。图8相当于图6的B-B线截面箭头视图。图9相当于图6的C-C线截面箭头视图。
电动工具1A具有:杆161,其配置于刻度盘16的内侧;永久磁铁162,其被支撑于杆161;凸轮163,其被支撑于杆161;以及盘簧164,其配置于杆161的周围。
杆161是在控制器17的前方而被保持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至少一部分。杆161的左端部被保持于左侧外壳2L。杆161的右端部被保持于右侧外壳2R。
刻度盘16配置于杆161的周围。刻度盘1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于杆161。刻度盘16能够在以刻度盘轴DX为中心的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上分别旋转360[°]以上。
在刻度盘16的左表面设置有凹部16L。在凹部16L的内侧设置有凸轮突起16A。在刻度盘16的右表面设置有凹部16R。在凹部16R的内侧设置有突起部16B。另外,在刻度盘16的左表面及右表面分别设置有环状的凸部16C。
永久磁铁162与刻度盘16一起进行旋转。永久磁铁162在与刻度盘轴DX平行的方向上被配置于与刻度盘16不同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162配置于刻度盘16的右侧。永久磁铁162为筒状。杆16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永久磁铁162的内侧。永久磁铁162配置于杆161的周围。永久磁铁162利用例如粘接剂而被固定于刻度盘16。在永久磁铁162的左部形成有切口162N。
凸轮163在与刻度盘轴DX平行的方向上被配置于与刻度盘16不同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凸轮163配置于刻度盘16的左侧。凸轮163为筒状。杆16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凸轮163的内侧。凸轮163配置于杆161的周围。凸轮163能够相对于杆161而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在凸轮163的右表面设置有凸轮突起163A。在凸轮163的外表面设置有2个凸部163T。
盘簧164在与刻度盘轴DX平行的方向上被配置于与刻度盘16不同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盘簧164配置于刻度盘16的左侧。杆16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盘簧164的内侧。盘簧164配置于杆161的周围。盘簧16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凸轮163的内侧。
控制器收纳部23具有:中央凹部165,其供刻度盘16配置;左侧凹部166,其供凸轮163配置;右侧凹部167,其供永久磁铁162配置。
杆161的左端部被保持于左侧凹部166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杆161的右端部被保持于右侧凹部167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凸轮163的凸部163T插入于:在左侧凹部166的内侧所形成的沟168。由此,凸轮163的旋转被限制。
凸轮163的右部插入于刻度盘16的凹部16L。盘簧164的右部配置于凸轮163的内侧。盘簧164的左部被支撑于左侧凹部166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盘簧164被支撑于左侧凹部166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使得盘簧164的旋转被限制。盘簧164产生使凸轮163向右方移动的弹力。
当作业者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时,在通过盘簧164而使得凸轮163被刻度盘16按压的状态下,刻度盘16相对于凸轮163进行旋转。一边是凸轮突起16A和凸轮突起163A接触,一边是刻度盘16进行旋转。由此,在刻度盘16的旋转中,产生咔哒手感。
永久磁铁162的左部插入于刻度盘16的凹部16R。以突起部16B插入于切口162N的方式将永久磁铁162的左部插入于刻度盘16的凹部16R。由此,刻度盘16与永久磁铁162的相对旋转被限制。永久磁铁162与刻度盘16一起进行旋转。
在刻度盘16的左表面及右表面分别设置有环状的凸部16C。在控制器收纳部23设置有覆盖凸部16C的盖部169。利用凸部16C及盖部169,来抑制异物从外壳2与刻度盘16之间向控制器收纳部23的内部空间侵入。
如图8所示,电动工具1A具有:对刻度盘16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56。旋转传感器56包括像霍尔元件这样的磁传感器。旋转传感器56对永久磁铁162进行检测。旋转传感器56配置于永久磁铁162的后方。
当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时,永久磁铁162与刻度盘16一起进行旋转。旋转传感器56对旋转的永久磁铁162的磁场变化进行检测。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向控制器17输出。控制器17基于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能够判定刻度盘16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速度。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永久磁铁162及旋转传感器56的动作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永久磁铁162具有不同的极性。永久磁铁162具有N极和S极。不同的极性在刻度盘轴DX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永久磁铁162具有2个N极及2个S极。在刻度盘轴SX的周向上,N极和S极交替地配置。
作业者能够使刻度盘16在以刻度盘轴DX为中心的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上分别进行旋转。通过刻度盘16进行旋转,使得永久磁铁162与刻度盘16一起进行旋转。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箭头Rt所示的旋转方向为正转方向。
如图10的[状态A]所示,在刻度盘16进行旋转而使得S极和旋转传感器56对置的状态下,永久磁铁162与旋转传感器56之间的磁力线从旋转传感器56朝向永久磁铁162移动。
如图10的[状态B]所示,在刻度盘16进行旋转而使得N极以及配置在比N极更靠上方的S极分别和旋转传感器56对置的状态下,永久磁铁162与旋转传感器56之间的磁力线从N极朝向S极移动。
如图10的[状态C]所示,在刻度盘16进行旋转而使得N极和旋转传感器56对置的状态下,永久磁铁162与旋转传感器56之间的磁力线从永久磁铁162朝向旋转传感器56移动。
如图10的[状态D]所示,在刻度盘16进行旋转而使得S极以及配置在比S极更靠上方的N极分别和旋转传感器56对置的状态下,永久磁铁162与旋转传感器56之间的磁力线从N极朝向S极移动。
这样,基于刻度盘16的旋转角度,磁力线在永久磁铁162与旋转传感器56之间移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即,基于刻度盘16的旋转角度,永久磁铁162与旋转传感器56之间的磁场发生变化。另外,基于刻度盘16的旋转方向,永久磁铁162与旋转传感器56之间的磁场发生变化。旋转传感器56对磁场的变化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对刻度盘16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进行检测。
另外,图10中,永久磁铁162具有2个N极和2个S极。永久磁铁162具有的N极的数量及S极的数量任意。N极的数量和S极的数量相等且在刻度盘轴DX的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即可。永久磁铁162可以具有1个N极和1个S极,也可以具有3个以上N极和3个以上S极。
<界面面板>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界面面板15的图。如图11所示,界面面板15包括:操作装置24、以及显示装置25。
操作装置24包括操作按钮。操作装置24由作业者操作,以便设定马达6的驱动模式。
如上所述,通过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使得震动机构40的作业模式在震动模式与非震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驱动模式包括无论马达6的驱动中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如何都使马达6驱动的钻头模式、以及在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超过了扭矩阈值时使马达6停止的离合器模式。作业者在利用模式切换环13而将震动机构40设定为非震动模式的状态下,对操作装置24进行操作,从而可以设定钻头模式及离合器模式中的任一者。
显示装置25对马达6的驱动条件进行显示。通过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来设定马达6的驱动条件。显示装置25对利用刻度盘16所设定的马达6的驱动条件进行显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刻度盘16设定的马达6的驱动条件包括离合器模式下的扭矩阈值。显示装置25对利用刻度盘16所设定的扭矩阈值进行显示。
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25包括多个分块显示器25A。图11所示的例子中,分块显示器25A设置有3个。分块显示器25A包括多个分块发光器25B。本实施方式中,分块显示器25A具有7个分块发光器25B。通过对多个分块发光器25B各自的点亮状态或熄灭状态进行控制,使得分块显示器25A能够显示数字或文字。
另外,显示装置25可以为像液晶显示器这样的平板显示器,也可以为设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的指示器型显示器。
包括操作装置24及显示装置25的界面面板15配置于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即,界面面板15配置于刻度盘16的附近。界面面板15和刻度盘16相邻。
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界面面板15是在控制器收纳部23中而被配置于刻度盘16的后方。作业者可以一边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一边观察显示装置25。
<控制器>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器17的功能框图。如图12所示,控制器17与马达6、传感器电路基板61E、触发开关10A、操作装置24、显示装置25、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以及旋转传感器56分别连接。
控制器17具有:触发信号取得部17A、操作数据取得部17B、速度模式判定部17C、作业模式判定部17D、刻度盘数据取得部17E、设定指令部17F、马达控制部17G、扭矩运算部17H、以及显示控制部17I。
触发信号取得部17A从触发开关10A取得触发信号。在对触发部件10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开关电路102将触发信号朝向触发信号取得部17A输出。
操作数据取得部17B取得操作装置24的操作数据。操作装置24由作业者操作而生成操作数据。操作装置24将操作数据朝向操作数据取得部17B输出。操作数据包括表示马达6的第二驱动条件的驱动模式。驱动模式包括钻头模式及离合器模式。
速度模式判定部17C判定:通过对速度切换杆12的操作而被设定的速度模式。通过对速度切换杆12进行操作,使得减速机构30的速度模式在低速模式与高速模式之间进行切换。速度模式判定部17C取得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的检测数据。速度模式判定部17C基于速度操作状态传感器51的检测数据,来判定减速机构30的速度模式被设定为低速模式还是高速模式。
作业模式判定部17D判定:通过对模式切换环13的操作而被设定的作业模式。通过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使得震动机构40的作业模式在震动模式与非震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作业模式判定部17D取得: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的检测数据。作业模式判定部17D基于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的检测数据,来判定震动机构40的作业模式被设定为震动模式还是非震动模式。
刻度盘数据取得部17E取得:表示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的刻度盘数据。旋转传感器56对永久磁铁162进行检测,由此能够对刻度盘16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进行检测。旋转传感器56将检测数据朝向刻度盘数据取得部17E输出。刻度盘数据取得部17E基于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来计算出刻度盘16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
设定指令部17F基于表示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的刻度盘数据,来输出用于设定马达6的驱动条件的设定指令。刻度盘数据包括:由刻度盘数据取得部17E计算出的刻度盘16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设定指令部17F基于刻度盘16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来输出设定指令。
本实施方式中,马达6的驱动条件包括离合器模式下的扭矩阈值。设定指令部17F在利用操作装置24所设定的离合器模式下,基于刻度盘数据,来输出用于设定扭矩阈值的设定指令。
设定指令部17F基于操作数据取得部17B所取得的操作装置24的操作数据,能够判定:马达6驱动的驱动模式是被设定在了钻头模式还是被设定在了离合器模式。设定指令部17F基于操作数据取得部17B所取得的操作装置24的操作数据而判定为马达6的驱动模式被设定为离合器模式的情况下,基于利用刻度盘数据取得部17E所取得的刻度盘数据,来输出用于设定扭矩阈值的设定指令。
在对模式切换环13进行操作而使得震动机构40被设定为非震动模式的状态下,作业者对操作装置24进行操作,能够选择钻头模式及离合器模式中的任一者。
离合器模式是:在马达6的驱动中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超过了扭矩阈值时,使马达6停止的驱动模式。作业者在选择了离合器模式的情况下,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能够设定扭矩阈值。
扭矩阈值可以详细地设定。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指令部17F可以设定40级扭矩阈值。当刻度盘16向正转方向旋转45[°]时,扭矩阈值上升1级。当刻度盘16向反转方向旋转45[°]时,扭矩阈值下降1级。本实施方式中,刻度盘16能够在以刻度盘轴DX为中心的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上分别旋转360[°]以上。因此,作业者通过使刻度盘16在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上旋转45[°],能够详细地设定40级的扭矩阈值。
另外,扭矩阈值的级数可以不是40级,可以比40级少,也可以比40级多。另外,用于使扭矩阈值变化1级的刻度盘16的旋转角度可以不是45[°],可以比45[°]小,也可以比45[°]大。
另外,利用操作装置24选择了钻头模式的情况下,设定指令部17F不设定扭矩阈值。
马达控制部17G输出对马达6进行控制的控制指令。马达6的控制指令包括:使马达6驱动的驱动指令以及使马达6停止的停止指令。马达控制部17G在基于利用触发信号取得部17A取得的触发信号而判定为已对触发部件10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输出使马达6驱动的驱动指令。马达控制部17G可以基于触发部件101的操作量,来控制马达6的转速。马达控制部17G基于传感器电路基板61E的旋转检测元件的检测数据,来输出驱动指令,以使得马达6以基于触发部件101的操作量而规定的目标旋转速度进行旋转。马达控制部17G在基于利用触发信号取得部17A取得的触发信号而判定为触发部件101的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输出使马达6停止的停止指令。
扭矩运算部17H计算出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扭矩运算部17H基于向线圈61D供给的驱动电流值、和利用传感器电路基板61E的旋转检测元件而检测出的转子62的转速,能够计算出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
马达控制部17G在马达6的驱动中利用扭矩运算部17H计算出的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超过了利用设定指令部17F所设定的扭矩阈值时,输出使马达6停止的停止指令。
显示控制部17I基于从设定指令部17F所输出的设定指令,使马达6的驱动条件显示于显示装置25。本实施方式中,显示控制部17I使利用刻度盘16所设定的扭矩阈值显示于显示装置25。
<电动工具的动作>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动作的流程图。作业模式判定部17D取得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的检测数据(步骤S1)。
作业模式判定部17D基于步骤S1中取得的模式操作状态传感器53的检测数据,来判定震动机构40的作业模式是否为非震动模式(步骤S2)。
在步骤S2中,判定为震动机构40的作业模式为非震动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2:Yes),操作数据取得部17B取得操作装置24的操作数据(步骤S3)。
设定指令部17F基于在步骤3所取得的操作装置24的操作数据,来判定:马达6驱动的驱动模式是否被设定在了离合器模式(步骤S4)。
在步骤S4,判定为马达6驱动的驱动模式是被设定在了离合器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4:Yes),刻度盘数据取得部17E取得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刻度盘数据取得部17E基于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计算出:包括刻度盘16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在内的刻度盘数据(步骤S5)。
设定指令部17F基于步骤S5中计算出的刻度盘数据,将用于设定扭矩阈值的设定指令朝向马达控制部17G输出(步骤S6)。
马达控制部17G判定:触发信号取得部17A是否取得了触发信号(步骤S7)。
步骤S7中,在判定为取得了触发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7:Yes),马达控制部17G输出用于使马达6驱动的驱动指令(步骤S8)。
扭矩运算部17H计算出:马达6的驱动中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马达控制部17G判定: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是否超过了扭矩阈值(步骤S9)。
步骤S9中,在判定为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未超过扭矩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9:No),继续进行马达6的驱动。
步骤S9中,在判定为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超过了扭矩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9:Yes),马达控制部17G输出用于使马达6停止的停止指令(步骤S10)。
另外,步骤S7中,在判定为未取得触发信号的情况下,马达控制部17G不驱动马达6。
步骤S4中,在判定为马达6的驱动模式没有被设定在离合器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4:No),处理则进入步骤11,设定指令部17F不输出设定指令。
另外,在步骤2,判定为震动机构40的作业模式不是非震动模式的情况下,亦即,在判定为震动机构40的作业模式是震动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2:No),处理则进入步骤S11。
马达控制部17G判定:触发信号取得部17A是否取得了触发信号(步骤S11)。
步骤S11中,在判定为取得了触发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1:Yes),马达控制部17G输出用于使马达6驱动的驱动指令(步骤S12)。
步骤S11中,在判定为未取得触发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1:No),处理则进入步骤S10,马达控制部17G不驱动马达6。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非震动模式下,设定:钻头模式及离合器模式中的一方。在震动模式下,也可以设定:钻头模式及离合器模式中的一方。例如,可以在震动模式下,设定离合器模式,在作用于马达6的扭矩超过了扭矩阈值的情况下,马达控制部17G输出使马达6停止的停止指令。
[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用于设定马达6的驱动条件的刻度盘16。作业者通过使刻度盘16旋转,能够操作性良好地设定马达6的详细的驱动条件。
刻度盘16能够在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上分别旋转360[°]以上。由此,作业者能够操作性良好地实施扭矩阈值的上升或下降。作业者通过使刻度盘16在正转方向上旋转,能够使扭矩阈值逐渐地上升。作业者通过使刻度盘16在反转方向上旋转,能够使扭矩阈值逐渐地下降。
设置有:与刻度盘16一起进行旋转的永久磁铁162。由此,旋转传感器56通过对永久磁铁162的磁场进行检测,能够对刻度盘16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进行检测。
刻度盘1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外壳2所形成的刻度盘开口28。由此,刻度盘16的至少一部分在外壳2的外部空间露出。因此,作业者能够对刻度盘16顺畅地进行操作。
刻度盘16配置于:与握持部22不同的、外壳2的规定部位。由此,在作业者握着握持部22实施作业时,作业者的手触碰到刻度盘16得以抑制。
刻度盘16配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由此,旋转传感器5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变短。因此,以抑制了噪声影响的状态,将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朝向控制器17输出。
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Da比触发开关10A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Db短。刻度盘16及旋转传感器56没有配置于触发开关10A的附近而是配置于控制器17的附近,由此,以抑制了噪声影响的状态,将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朝向控制器17输出。
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Da比马达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Dc短。刻度盘16及旋转传感器56没有配置于马达6的附近而是配置于控制器17的附近,由此,以抑制了噪声影响的状态,将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朝向控制器17输出。
刻度盘16与输出轴8A之间的距离Dd比马达6与输出轴8A之间的距离De长。刻度盘16没有配置于输出轴8A的附近,因此,作业者能够对刻度盘16顺畅地进行操作。
马达6的旋转轴AX和与刻度盘轴DX平行的轴正交。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A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刻度盘轴DX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由此,作业者能够对刻度盘16顺畅地进行操作。
利用刻度盘16所设定的马达6的驱动条件显示于显示装置25。由此,作业者能够通过视觉来识别出所设定的马达6的驱动条件。
显示装置25配置于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由此,作业者能够一边确认显示装置25一边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
操作装置24配置于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由此,作业者能够一边确认显示装置25一边对操作装置24进行操作。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后部。刻度盘开口28可以形成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后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轴DX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另外,刻度盘轴DX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包括操作装置24及显示装置25中的至少一方的界面面板15。图14所示的例子中,界面面板15配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界面面板15在控制器收纳部23中被配置于刻度盘16的上方。另外,界面面板15可以在控制器收纳部23中被配置于刻度盘16的下方。
另外,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左部,也可以配置于控制器收纳部23的右部。刻度盘轴DX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图15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刻度盘开口28可以形成于握持部22。图15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16配置于握持部22的前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轴DX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另外,刻度盘轴DX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图16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的后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轴DX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另外,刻度盘轴DX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包括操作装置24及显示装置25中的至少一方的界面面板15。图16所示的例子中,界面面板15配置于握持部22。界面面板15在握持部22而被配置于刻度盘16的上方。另外,界面面板15可以在握持部22而被配置于刻度盘16的下方。
图17是从后方观察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A的立体图。如图17所示,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刻度盘开口28可以形成于马达收纳部21。图17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16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右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轴D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刻度盘轴DX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包括操作装置24及显示装置25中的至少一方的界面面板15。图17所示的例子中,界面面板15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界面面板15在马达收纳部21而被配置于刻度盘16的后方。另外,界面面板15可以在马达收纳部21而被配置于刻度盘16的前方。
另外,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左部,也可以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上部。刻度盘16还可以配置于后盖3。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刻度盘16设定的马达6的驱动条件可以包括马达6的转速。即,通过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可以设定马达6的转速。另外,利用刻度盘16设定的马达6的驱动条件可以包括马达6的转速的上限值。即,通过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可以设定马达6的转速的上限值。作业者可以利用刻度盘16详细地设定马达6的转速。设定指令部17F可以设定多级(例如40级)的马达6的转速。当刻度盘16在正转方向上旋转45[°]时,马达6的转速上升1级。当刻度盘16在反转方向上旋转45[°]时,马达6的转速下降1级。本实施方式中,刻度盘16能够在以刻度盘轴DX为中心的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上分别旋转360[°]以上。因此,作业者通过使刻度盘16在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上旋转45[°],能够详细地设定多级马达6的转速。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标记,并简化或省略其说明。
图18是从前方观察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B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B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B的侧视图。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B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动工具1B为磨床。
如图18、图19、图20及图21所示,电动工具1B具备:马达外壳200;齿轮箱壳盖300,其配置于马达外壳200的前方;齿轮箱壳400,其配置于齿轮箱壳盖300的前方;轴承箱500,其配置于齿轮箱壳400的下方;轮罩600,其配置于轴承箱500的下方;握持外壳700,其配置于马达外壳200的后方;以及蓄电池装配部5,其配置于握持外壳700的后端部。
马达外壳200对马达6进行收纳。马达外壳200为筒状。马达外壳200由合成树脂制成。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200由尼龙制成。马达外壳200作为马达收纳部21发挥作用。
齿轮箱壳盖300配置于马达外壳200与齿轮箱壳400之间。齿轮箱壳盖300以将马达外壳200的前部的开口覆盖的方式装配于马达外壳200的前部。齿轮箱壳盖300由金属制成。本实施方式中,齿轮箱壳盖300由铝制成。
齿轮箱壳400对输出轴8B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纳。输出轴8B包括主轴。本实施方式中,齿轮箱壳400对输出轴8B的上部进行收纳。齿轮箱壳400借助齿轮箱壳盖300而被装配于马达外壳200的前部。齿轮箱壳400由金属制成。本实施方式中,齿轮箱壳400由铝制成。
轴承箱500对轴承83进行保持。轴承83将输出轴8B支撑为能够旋转。在输出轴8B的下端部装配有前端工具70。
轮罩600装配于轴承箱500。轮罩600借助夹紧机构140而被固定于轴承箱500。轮罩600配置于前端工具70的周围的一部分。前端工具70为圆板状。作为前端工具70,可例示磨石。轮罩60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前端工具70的后方。
握持外壳700配置于马达外壳200的后部。握持外壳700的前部与马达外壳200连接。握持外壳700具有:由作业者握持的握持部22、以及对控制器17进行收纳的控制器收纳部23。控制器收纳部23配置于握持部22的后方。
本实施方式中,握持外壳700包括上侧外壳700A和下侧外壳700B,该下侧外壳700B配置于上侧外壳700A的下方。即,握持外壳700由一对半分割外壳构成。
如图21所示,电动工具1B具备:马达6B、风扇9B、挡板71、动力传递机构7B、以及输出轴8B。
马达外壳200对马达6B、风扇9B及挡板71进行收纳。齿轮箱壳400对动力传递机构7B进行收纳。齿轮箱壳400对轴承84进行保持。轴承84将输出轴8B支撑为能够旋转。轴承箱500对轴承83进行保持。轴承83将输出轴8B支撑为能够旋转。
输出轴8B同时被收纳于齿轮箱壳400及轴承箱500。齿轮箱壳400对输出轴8B的上部进行收纳。轴承箱500对输出轴8B的下部进行收纳。
马达6B为电动工具1B的动力源。马达6B为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马达6B具有定子61和转子62。转子62包括转子轴63。
转子62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轴A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转子62具有:转子轴63、转子铁芯62A、以及永久磁铁62B。转子轴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于轴承64及轴承65。
定子61具有:定子铁芯61A、前侧绝缘子61B、后侧绝缘子61C、以及线圈61D。在后侧绝缘子61C安装有:传感器电路基板61E及短路部件61G。
风扇9B通过转子62的旋转而进行旋转。风扇9B安装于转子轴63的前部。
在马达外壳200设置有开关10B。对开关10B进行操作,以便启动马达6B。通过对开关10B进行操作,从而在马达6B的驱动与停止之间进行切换。
动力传递机构7B将马达6B产生的动力朝向输出轴8B传递。动力传递机构7B具有:第一锥齿轮72,其设置于转子轴63的前端部;以及第二锥齿轮73,其设置于主轴81的上端部。第一锥齿轮72和第二锥齿轮73啮合。输出轴8B通过转子62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如果转子62的转子轴63以旋转轴AX为中心进行旋转,则第一锥齿轮72进行旋转。如果第一锥齿轮72进行旋转,则第二锥齿轮73进行旋转。如果第二锥齿轮73进行旋转,则输出轴8B以旋转轴BX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轴BX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旋转轴AX和旋转轴BX正交。
输出轴8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于轴承83及轴承84。轴承84将主轴81的上部支撑为能够旋转。轴承83将主轴81的中间部或下部支撑为能够旋转。轴承84被保持于齿轮箱壳400。轴承83被保持于轴承箱500。
前端工具70装配于输出轴8B的下端部。通过输出轴8B进行旋转,使得前端工具70以旋转轴BX为中心进行旋转。
电动工具1B具有刻度盘16。刻度盘16能够以刻度盘轴DX为中心进行旋转。如图18所示,刻度盘轴D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刻度盘1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握持外壳700所形成的刻度盘开口28。本实施方式中,刻度盘16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与刻度盘16一起进行旋转的永久磁铁162。刻度盘16的旋转通过旋转传感器56来检测。
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包括显示装置25的界面面板15。
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比开关10B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短。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比马达6B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短。刻度盘16与输出轴8B之间的距离比马达6B与输出轴8B之间的距离长。
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刻度盘16设定的马达6B的驱动条件包括马达6B的转速。即,通过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从而设定马达6B的转速。马达6B的转速包括马达6B的转速的上限值。控制器17的设定指令部17F基于表示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的刻度盘数据,来输出用于设定马达6B的转速的设定指令。显示控制部17I能够使马达6B的转速显示于显示装置25。
作业者能够利用刻度盘16而详细地设定马达6B的转速。设定指令部17F能够设定多级(例如40级)马达6B的转速。当刻度盘16在正转方向上旋转45[°],则马达6B的转速上升1级。当刻度盘16在反转方向上旋转45[°],则马达6B的转速下降1级。本实施方式中,刻度盘16能够在以刻度盘轴DX为中心的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上分别旋转360[°]以上。因此,作业者通过使刻度盘16在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上旋转45[°],能够详细地设定多级马达6B的转速。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22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B的立体图。如图22所示,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图22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16配置于握持部22的上部。刻度盘轴DX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另外,刻度盘轴DX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界面面板15。界面面板15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
另外,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的左部,也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的右部。
图23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B的立体图。如图23所示,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作为马达收纳部21发挥作用的马达外壳200。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16配置于马达外壳200的右部。刻度盘轴D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刻度盘轴DX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界面面板15。界面面板15可以配置于马达外壳200。
另外,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马达外壳200的上部,也可以配置于马达外壳200的右部。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标记,并简化或省略其说明。
图24是从前方观察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C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C的立体图。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C的侧视图。图2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C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动工具1C为线锯。
如图24、图25、图26及图27所示,电动工具1C具备:外壳210、蓄电池装配部5、马达6C、动力传递机构7C、输出轴8C、开关10C、控制器17、基座75。
外壳210由合成树脂制成。外壳210包括左侧外壳210L和右侧外壳210R。外壳210由一对半开外壳构成。
外壳210具有:马达收纳部21,其对马达6C进行收纳;握持部22,其供开关10B配置;以及控制器收纳部23,其对控制器17进行收纳。通过对开关10C进行操作,使得马达6C启动。马达6C的旋转轴A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动力传递机构7C具有:中间齿轮510、导向辊520、以及轨道运动机构530。当马达6C驱动而使转子轴63进行旋转时,中间齿轮510进行旋转。通过中间齿轮510的旋转,输出轴8C借助导向辊520而进行上下运动。输出轴8C包括滑块。前端工具74与输出轴8C的下端部连接。前端工具74包括刀片。
轨道运动机构530与前端工具74的上升相对应地将前端工具74向前方推动,在前端工具74下降时,不推动前端工具74而使前端工具74进行轨道运动。
电动工具1C具有刻度盘16。刻度盘1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控制器收纳部23所形成的刻度盘开口28。本实施方式中,刻度盘16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与刻度盘16一起进行旋转的永久磁铁162。刻度盘16的旋转通过旋转传感器56来检测。
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比开关10C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短。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比马达6C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短。刻度盘16与输出轴8C之间的距离比马达6C与输出轴8C之间的距离长。
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刻度盘16设定的马达6C的驱动条件包括马达6C的转速。即,通过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从而设定马达6C的转速。马达6C的转速包括马达6C的转速的上限值。控制器17的设定指令部17F基于表示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的刻度盘数据,来输出用于设定马达6C的转速的设定指令。本实施方式中,作业者也能够利用刻度盘16而详细地设定马达6C的转速。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包括显示装置25的界面面板15。显示控制部17I能够使马达6C的转速显示于显示装置25。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28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C的立体图。如图28所示,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图28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16配置于握持部22的左部。另外,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界面面板15。界面面板15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
另外,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的上部,也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的右部。
图29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C的立体图。如图29所示,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图29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16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左部。另外,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界面面板15。界面面板15可以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
另外,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上部,也可以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右部。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标记,并简化或省略其说明。
图30是表示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D的立体图。图31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D的立体图。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D的侧视图。图3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D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动工具1D为往复动电动工具的一种、即多功能工具。
如图30、图31、图32及图33所示,电动工具1D具备:外壳220、蓄电池装配部5、马达6D、动力传递机构7D、输出轴8D、开关10D、以及控制器17。
外壳220由合成树脂制成。外壳220具有:马达收纳部21,其对马达6D进行收纳;握持部22,其由作业者握着;以及控制器收纳部23,其对控制器17进行收纳。通过对开关10D进行操作,使得马达6D启动。马达6D的旋转轴AX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动力传递机构7D具有:与转子轴63的前端部连结的转轴部件610、以及连杆部件650。转轴部件610借助轴承620及轴承630而被支撑为能够旋转。转轴部件610具有偏心轴部640。轴承630配置于偏心轴部640的周围。
输出轴8D包括主轴。输出轴8D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前端工具76装配于输出轴8D的下端部。
当转子轴63通过马达6D的驱动而进行旋转时,在偏心轴部640的周围所配置的轴承630以转轴部件610为中心进行偏心旋转。通过反复进行轴承630相对于连杆部件650仅在左右方向上接触的动作,使得连杆部件650在左右方向上往复运动。由此,输出轴8D及前端工具76在左右方向上往复运动。
电动工具1D具有刻度盘16。刻度盘1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控制器收纳部23所形成的刻度盘开口28。本实施方式中,刻度盘16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与刻度盘16一起进行旋转的永久磁铁162。刻度盘16的旋转通过旋转传感器56来检测。
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比开关10D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短。刻度盘16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比马达6D与控制器17之间的距离短。刻度盘16与输出轴8D之间的距离比马达6D与输出轴8C之间的距离长。
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刻度盘16设定的马达6D的驱动条件包括马达6D的转速。即,通过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从而设定马达6D的转速。马达6D的转速包括马达6D的转速的上限值。控制器17的设定指令部17F基于表示旋转传感器56的检测数据的刻度盘数据,来输出用于设定马达6D的转速的设定指令。本实施方式中,作业者也能够利用刻度盘16而详细地设定马达6D的转速。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包括显示装置25的界面面板15。显示控制部17I能够使马达6D的转速显示于显示装置25。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3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电动工具1D的立体图。如图34所示,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图34所示的例子中,刻度盘16配置于握持部22的上部。另外,可以在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界面面板15。界面面板15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
另外,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的左部,也可以配置于握持部22的右部。
另外,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刻度盘16可以配置于马达收纳部21的上部、左部及右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界面面板15可以在马达收纳部21而被配置于刻度盘1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工具,以震动起子钻、磨床、线锯及多功能工具为例进行说明。电动工具可以为角钻、冲击起子、磨床、锤子、锤钻、圆锯及往复锯中的至少一个。在上述电动工具设置有马达的情况下,通过对刻度盘16进行操作,能够操作性良好地设定马达的驱动条件。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为电动工具。电动作业机不限定于电动工具。作为电动作业机,可例示园艺工具。作为园艺工具,可例示:链锯、绿篱机、剪草机、割草机及鼓风机。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作业机的电源,使用了装配于蓄电池装配部5的蓄电池组20。作为电动作业机的电源,可以使用商用电源(交流电源)。

Claims (20)

1.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
输出轴,该输出轴基于从所述马达传递来的动力进行驱动;
刻度盘,该刻度盘能够以刻度盘轴为中心旋转360[°]以上;
旋转传感器,该旋转传感器对所述刻度盘的旋转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具有设定指令部,该设定指令部基于所述旋转传感器的检测数据,来输出用于设定所述马达的驱动条件的设定指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刻度盘能够朝向以所述刻度盘轴为中心的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分别旋转360[°]以上,
所述控制器具有刻度盘数据取得部,该刻度盘数据取得部基于所述检测数据,来计算出所述刻度盘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
所述设定指令部基于所述刻度盘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来输出所述设定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作业机具备与所述刻度盘一起旋转的磁铁,
所述旋转传感器包括对所述磁铁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作业机具备外壳,
所述刻度盘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所述外壳形成的刻度盘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对所述控制器进行收纳的控制器收纳部,
所述刻度盘配置于所述控制器收纳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对所述马达进行收纳的马达收纳部,
所述刻度盘配置于所述马达收纳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作业机具备开关,对该开关进行操作,以便启动所述马达,
所述外壳包括配置有所述开关的握持部,
所述刻度盘配置于所述握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作业机具备开关,对该开关进行操作,以便启动所述马达,
所述外壳包括供所述开关配置的握持部,
所述刻度盘配置于:所述外壳上的与所述握持部不同的规定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刻度盘与所述控制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开关与所述控制器之间的距离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刻度盘与所述控制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马达与所述控制器之间的距离短。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刻度盘与所述输出轴之间的距离比所述马达与所述输出轴之间的距离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的旋转轴、和与所述刻度盘轴平行的轴正交。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作业机具备显示装置,
所述控制器具有显示控制部,该显示控制部基于从所述设定指令部输出来的设定指令而使所述驱动条件显示于所述显示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配置于所述刻度盘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条件包括所述马达的转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条件包括所述马达的转速的上限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具有能够输出停止指令的马达控制部,该停止指令是指:在所述马达的驱动中作用于所述马达的扭矩超过了扭矩阈值时使所述马达停止的指令,
所述驱动条件包括所述扭矩阈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作业机具备操作装置,对该操作装置进行操作,以便设定所述马达的驱动模式,
所述控制器具有操作数据取得部,该操作数据取得部取得所述操作装置的操作数据,
所述设定指令部在利用所述操作装置而设定的驱动模式下输出所述设定指令。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作业机具备:
震动机构,该震动机构使所述输出轴在轴向上震动;以及
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在使所述输出轴震动的震动模式和不使所述输出轴震动的非震动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所述非震动模式包括:无论所述马达的驱动中作用于所述马达的扭矩如何都使所述马达驱动的钻头模式、以及在作用于所述马达的扭矩超过了扭矩阈值时使所述马达停止的离合器模式,
所述驱动模式包括所述钻头模式及所述离合器模式,
所述驱动条件包括所述扭矩阈值,
所述设定指令部在利用所述操作装置而设定的所述离合器模式下输出所述设定指令。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装置配置于所述刻度盘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CN202010927289.7A 2019-09-13 2020-09-07 电动作业机 Pending CN1124971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7699 2019-09-13
JP2019167699 2019-09-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97159A true CN112497159A (zh) 2021-03-16

Family

ID=74686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7289.7A Pending CN112497159A (zh) 2019-09-13 2020-09-07 电动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78146A1 (zh)
JP (1) JP2021045844A (zh)
CN (1) CN112497159A (zh)
DE (1) DE1020201233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59531A1 (en) * 2013-08-29 2015-03-05 Ingersoll-Rand Company Ratchet Tools
JP7210291B2 (ja) 2019-01-10 2023-01-23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ドライバドリル
US11673240B2 (en) 2019-08-06 2023-06-13 Makita Corporation Driver-drill
JP7356312B2 (ja) * 2019-09-30 2023-10-04 株式会社マキタ 動力工具
US11345011B2 (en) * 2020-06-08 2022-05-31 Jenn Feng New Energy Co., Ltd. Trigger switch device of power tool for preventing accidental triggering
JP2023023690A (ja) 2021-08-06 2023-02-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ドライバドリル
TWI829295B (zh) * 2022-08-18 2024-01-11 車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工具之控制裝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1729A (zh) * 2009-03-24 2012-02-22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US20120169256A1 (en) * 2011-01-05 2012-07-05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tool
JP2012170578A (ja) * 2011-02-21 2012-09-10 Aisin Seiki Co Ltd ミシン
JP2013073726A (ja) * 2011-09-27 2013-04-22 Canon Inc 回転操作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CN205572617U (zh) * 2015-02-27 2016-09-14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电动马达作业机
US20180021931A1 (en) * 2015-01-28 2018-01-25 Hitachi Koki Co., Ltd. Impact to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60153B2 (en) * 2009-12-23 2013-06-11 Black & Decker Inc. Hybrid impact tool with two-speed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1729A (zh) * 2009-03-24 2012-02-22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US20120169256A1 (en) * 2011-01-05 2012-07-05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tool
JP2012170578A (ja) * 2011-02-21 2012-09-10 Aisin Seiki Co Ltd ミシン
JP2013073726A (ja) * 2011-09-27 2013-04-22 Canon Inc 回転操作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US20180021931A1 (en) * 2015-01-28 2018-01-25 Hitachi Koki Co., Ltd. Impact tool
CN205572617U (zh) * 2015-02-27 2016-09-14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电动马达作业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0123379A1 (de) 2021-03-18
US20210078146A1 (en) 2021-03-18
JP2021045844A (ja) 2021-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97159A (zh) 电动作业机
CN106964836B (zh) 切割机
CN112440234B (zh) 电动作业机
CN111421511B (zh) 电动工具
JP2017202562A (ja) 電動工具
JP6761838B2 (ja) 電動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13369537B (zh) 电动工具
JP6397594B2 (ja) 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ドライバドリル、電動工具
CN116846128A (zh) 电动作业机
JP6924692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JP2021037561A (ja) 電動作業機
JP2016087716A (ja) 切断工具
CN212978140U (zh) 电动作业机
CN115703156A (zh) 驱动钻
CN114619393A (zh) 螺钉拧紧机及螺钉拧紧机的组装方法
US20230271309A1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and driver drill
US20230191580A1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and electric driver drill
CN114074312A (zh) 电动工具
US20230036348A1 (en) Power tool and impact driver
JP2020188631A (ja) 電動作業機
JP2015123540A (ja) 電動工具
CN212793179U (zh) 拐角工具
WO2021033473A1 (ja) 電動作業機
JP2019198919A (ja) 電動工具
JP7149994B2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