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5109A -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5109A
CN112445109A CN202010904472.5A CN202010904472A CN112445109A CN 112445109 A CN112445109 A CN 112445109A CN 202010904472 A CN202010904472 A CN 202010904472A CN 112445109 A CN112445109 A CN 112445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cleaning device
toner
toner carrier
bas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044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田聪
北田朋
前山健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445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51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11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lade; Details of cleaning blades, e.g. blade shape, layer forming
    • G03G21/0017Details relating to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blad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0005Cleaning of residual ton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耐久性的清洁装置。本发明的清洁装置(30)具备通过使前端部与承载调色剂的调色剂承载体(341)抵接,来清扫调色剂承载体(341)的表面的薄板状的第一刮刀(351),第一刮刀(351)包含基体材料(501)、以及覆盖基体材料(501)的表面的涂层(502),第一刮刀(351)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凸形状、或者中央侧比抵接侧的端部突出的突出形状。

Description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基于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高画质化的观点考虑有调色剂粒子的小粒径化的要求,例如利用使用乳化聚合法、悬浮聚合法等聚合法制造的调色剂粒子。
在这里,作为除去感光体等图像承载体的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的方法,有将由聚氨酯橡胶等构成的清洁刮刀在反方向上抵接于图像承载体来刮擦调色剂粒子的方法。然而,由于随着调色剂粒子的小粒径化而调色剂粒子与图像承载体的附着力增大,所以图像承载体上的残留调色剂的除去变得困难。特别是,在长期间使用的清洁刮刀中,若与图像承载体抵接的前端部分磨损,则刮擦力降低,所以容易产生调色剂通过刮刀的被称为“穿过”的清洁不良,而图像承载体上的残留调色剂的除去变得困难。
由于这样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清洁刮刀的下游侧进一步设置金属材料的薄板状的刮刀,来实现清洁性能的提高。而且,在这样的刮刀中,不是在前端的边缘部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抵接于图像承载体(旋转体)的表面,而是金属部件的边缘部在保持原样的状态下抵接,所以提出了以微米为单位来管理金属部件的前端形状的课题。而且,作为其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蚀刻处理形成薄板状的金属部件,从而将与图像承载体的表面抵接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凹状。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为了维持长期的清洁性能,而对清洁刮刀在其表面设置包含类金刚石碳(DLC)等非晶态碳的硬质碳膜的涂层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580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205653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刮刀中,由于作为基体材料的金属部件的前端形成为凹状,所以前端的边缘为锐角。当在这样的锐角的部分设置有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涂层的情况下,在前端部分会产生没有基体材料而仅存在涂层的区域。在这样的区域与图像承载体摩擦的情况下,涂层部分剥离、或产生折弯,而无法实现作为本来的目的的长期的清洁性能的维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设置有涂层的刮刀中,从初始清洁性能就较高,而且,提高能够长期维持该性能的耐久性的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的方法来实现。
(1)一种清洁装置,具备通过使前端部与承载调色剂的调色剂承载体抵接,来清扫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表面薄板状的第一刮刀,
上述第一刮刀包含基体材料和覆盖上述基体材料的表面的涂层,
上述第一刮刀的上述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凸形状、或者中央侧比抵接侧的端部突出的突出形状。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上述第一刮刀的上述基体材料由金属构成。
(3)根据上述(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上述第一刮刀的上述前端部通过对上述基体材料进行蚀刻处理而形成,
上述涂层通过对上述蚀刻处理后的上述基体材料进行涂覆处理而形成。
(4)根据上述(1)至上述(3)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而且,上述涂层设置于朝向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抵接区域。
(5)根据上述(1)至上述(4)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上述涂层由硬度比上述基体材料高的材料构成。
(6)根据上述(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上述涂层是类金刚石状碳膜。
(7)根据上述(1)至上述(6)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关于上述第一刮刀的上述前端部的剖面形状,与上述调色剂承载体抵接的边缘部的角度为60度~140度的范围。
(8)根据上述(1)至上述(7)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上述基体材料为凸形状,中央侧的突出长度相对于厚度的比例为0.4以下。
(9)根据上述(1)至上述(8)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在比上述第一刮刀靠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还具备由弹性部件构成的第二刮刀,
上述第二刮刀与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表面抵接。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成像部,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
调色剂承载体,在转印位置与纸张的背面侧接触并使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上述纸张的表面、或者在上述转印位置在表面被转印上述调色剂像;以及
上述(1)至上述(9)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清扫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具备通过使前端部与承载调色剂的调色剂承载体抵接,来清扫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表面薄板状的第一刮刀,上述第一刮刀包含基体材料和覆盖上述基体材料的表面的涂层,上述第一刮刀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凸形状、或者中央侧比抵接侧的端部突出的突出形状。通过这样,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耐久性的清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二次转印部以及清洁装置周边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各构成部件的设计值的例子的表。
图4是表示刮刀的前端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通过蚀刻处理形成的基体材料的形状的图。
图6是表示刮刀的前端的剖面形状和使用引起的边缘的随时间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7是对图6的条件3下的使用引起的边缘的随时间劣化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是对图6的条件4下的使用引起的边缘的随时间劣化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A是表示前端边缘部的角度的示意图。
图9B是表示前端边缘部的角度的适当范围的评价结果的表。
图10是用于对中央侧的突起的突出长度相对于刮刀的厚度的比例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10…控制部;20…操作面板;30…图像形成部;31…成像部;32…中间转印带;r21…对置辊;33…清洁装置(中间转印带用);34…二次转印部;341…二次转印带(调色剂承载体);r47…辊(对置辊);35…清洁装置(二次转印部用);351…第一刮刀;501…基体材料;502…涂层;352…第二刮刀;353…第三刮刀;354…润滑材料涂覆部;355…输送螺钉;356…收容壳体;36…定影装置;40…供纸输送部;60…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公开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有附图的尺寸比率被夸大,而与实际的比率不同的情况。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控制部10、操作面板20、图像形成部30、以及供纸输送部40。
控制部1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通过CPU执行存储器中保存的控制程序来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整体的各种控制。
操作面板20具备触摸面板、数字键盘,开始按钮,停止按钮等,用于与装置有关的各种设定的输入、装置的状态的显示以及各种指示的输入。
(图像形成部30)
图像形成部30具有成像部31、中间转印带32,该中间转印带32用的清洁装置33、二次转印部34、该二次转印部34用的清洁装置35、以及定影装置36。
成像部31分别具备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基本颜色对应的结构。中间转印带32在图示中向顺时针方向移动(参照箭头)。Y、M、C、K的成像部31的排列顺序的最上游为Y用的成像部31,第2~4个分别为M、C、K用的成像部31。
各个成像部31分别具备感光体鼓、带电极、曝光部、显影器、清洁部、一次转印部等。在显影器,收纳有2种成分的显影剂。各成像部31除了显影器中收纳的显影剂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为相同的结构。
如上述那样,各成像部31的显影器分别包含由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不同颜色的小粒径的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2种成分显影剂。2种成分显影剂由以铁氧体为芯并在其周围涂覆绝缘性树脂而成的载体、以及以聚酯为主要材料添加了颜料或者炭黑等着色剂、电荷控制剂、二氧化硅、氧化钛等外部添加剂而成的调色剂构成。载体的粒径15~100μm、饱和磁化10~80emu/g,调色剂的粒径3~15μm,调色剂的带电特性为负带电特性,且平均电荷量为-20~-60μC/g。作为2种成分显影剂,使用将这些载体和调色剂混合成调色剂浓度4~10质量%的材料。
也作为调色剂承载体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带32被多个辊架设为能够旋转。中间转印带32例如使用以聚酰亚胺为材料将体积电阻率设定为8~11LOGΩ·cm的厚度80μm的半导体带。架设中间转印带32的多个辊中,包含在与后述的二次转印部之间形成转印辊隙的对置辊。该对置辊r21例如以丁腈橡胶(NBR:Nitrile Butadiene Rubber)为材料而构成,橡胶硬度为40°(Asker-C),体积电阻率为8LOGΩ。
由各成像部31形成的调色剂像通过各个一次转印部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2的表面,在重叠之后转印至被输送至转印位置p1(参照后述的图2)的纸张S。二次转印部34在转印位置p1与纸张的背面侧接触,并使调色剂转印至纸张的表面。转印有全彩色的调色剂像的纸张S被输送至下游侧的定影装置36,被加热并进行加压处理,由此在纸张S上形成全彩色的图像。
未被转印至纸张S而剩余在中间转印带32上的转印剩余调色剂被输送至下游侧,并被中间转印带32用的清洁装置33回收。清洁装置33具备刷辊、润滑材料供给部、1个或者多个清洁刮刀、以及收容这些部件的框体。中间转印带32上的转印剩余调色剂被清洁刮刀清扫。另外,中间转印带32的表面被润滑材料供给部涂覆润滑材料(润滑剂)。
供纸输送部40具备多个供纸托盘41和纸张输送路径42、43。在供纸托盘41,堆叠多张纸张S,并1张张地供给最上面的纸张S。供纸输送部40具备沿着纸张输送路径42、43配置的多个输送辊对和驱动该多个输送辊对的驱动马达(未图示),将从供纸托盘41供纸的纸张S输送至二次转印部34的转印位置、其下游侧的定影装置36。
另外,在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将在单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输送至处于下部的两面用的纸张输送路径43。被输送至该纸张输送路径43的纸张S在转向路径上被反转正反面之后,再次合流至单面用的纸张输送路径42,并再次通过图像形成部30在纸张S的另一个面上被形成图像。
(二次转印部34)
图2是图1的放大图,是示出二次转印部34以及清洁装置35周边的结构的图。二次转印部34以及清洁装置35可以作为一体,更换为二次转印单元。二次转印部34具有作为转印部件的环形的二次转印带341、以及多个辊r41~r47。
二次转印带341作为“调色剂承载体”发挥作用。该二次转印带341被多个辊r41~r47架设为能够旋转,在图示中沿逆时针(参照箭头)移动。二次转印带341使用以聚酰亚胺为材料的、例如将体积电阻率设定为10LOGΩ·cm的厚度100μm的树脂带。
辊r41作为二次转印辊发挥作用。辊r41朝向配置于中间转印带32的内周面侧的对置辊r21,以规定的压力,例如70N被按压。在辊r41与对置辊r21之间夹持中间转印带32以及二次转印带341,并在转印位置p1形成转印辊隙。另外,在朝向纸张S的转印时,辊r41被高压电源(未图示)施加规定的电压或者电流。辊r41以SUS为材料而构成。辊r41和对置辊r21为大致相同的外径,例如都是外径30mm。
辊r45作为驱动辊发挥作用,通过由步进电机、齿轮等构成的驱动部60来驱动。辊r46作为转向辊发挥作用,与转向机构(未图示)连接。转向机构具有驱动源、致动器、以及检测传感器。转向机构根据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二次转印带341的端部位置,使辊r46的至少一个端部位置移位(倾斜)。转向机构通过使辊r46的旋转轴相对于其它辊r41、r45等的旋转轴倾斜,来控制二次转印带341的行进,防止蛇行。
(清洁装置35)
清洁装置35具有第一刮刀351、第二刮刀352、按压用的第三刮刀353、润滑材料涂覆部354、输送螺钉355、以及收容壳体356,清扫二次转印带341的表面。例如,第一刮刀351(以下,也仅称为刮刀351,刮刀352、353也同样)主要由刚体部件构成,其上游侧的第二刮刀352主要由弹性部件构成。这些刮刀351、352、353为薄板状的部件,短边方向的长度为十几mm左右,长边方向的长度比纸张的整个宽度稍长,例如为300mm~400mm。
如图2所示,各刮刀以转印位置p1为基准,从二次转印带341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开始按照刮刀352、刮刀351、润滑材料涂覆部354、刮刀353的顺序,配置为与二次转印带341表面抵接。
(第二刮刀352)
第二刮刀352由橡胶材料等弹性部件构成。作为橡胶材料,优选使用聚氨酯橡胶,但也可以使用氟橡胶、丁苯橡胶、或者丁腈橡胶。刮刀352例如为厚度2mm,由支架保持为以抵接角15°、抵接压30N/m抵接于二次转印带341。刮刀352例如为固定方式,支架被固定于收容壳体356。距离支架的自由长度为9mm。在二次转印带341的内侧作为对置辊发挥作用的辊r47配置为与刮刀352的抵接位置对置。该辊r47例如由SUS等金属构成,外径为12mm。
(第一刮刀351)
第一刮刀351整体由比第二刮刀352硬的材料构成。刮刀351包含基体材料501以及涂层502。涂层502覆盖基体材料501的至少抵接区域。例如,涂层502覆盖与调色剂承载体抵接的前端侧数mm(例如距离前端2mm的范围)。基体材料501优选为由金属构成的刚体,更优选为由SUS(特别是SUS304)构成的刚体。刮刀351例如为厚度0.1mm,通过固定于收容壳体356的支架被保持为以抵接角10°、抵接压5N/m抵接于二次转印带341,设计上的咬合量为0.3mm(例如固定方式)。距离支架的自由长度为10mm。
涂层502由比基体材料501的材料硬的材料构成。作为涂层502,有BCN系的硬质膜,特别优选为类金刚石状碳膜(DLC:Diamond Like Carbon)。涂层502的膜厚例如能够设定在0.01~10μm的范围内。通过将这样的硬质的涂层502设置于刮刀351的基体材料501的前端边缘,能够抑制前端的磨损,并确保持久且稳定的清扫性能。
另外,在刮刀351的抵接位置没有对置的辊。即,刮刀351的抵接位置位于二次转印带341的内侧未配置任何辊的区域。通过这样,在二次转印带341与较硬的刮刀351之间的抵接压突然过度增加的情况下,二次转印带341退避到(按下到)内侧。由此,能够防止二次转印带341破损、或在表面刮伤。另外,假设在使辊配置于二次转印带341的刮刀351抵接位置的内侧的情况下、在该辊、二次转印带341背面附着有异物的情况下,在辊上二次转印带341隆起。此时,在较硬的刮刀351上,无法吸收隆起,而会产生在该隆起部分的两侧调色剂穿过的问题。通过成为本实施方式这样的结构,将这样的问题防止于未然。
第三刮刀353是将从后述的润滑材料涂覆部354供给至二次转印带341上的润滑材料整平,并按压于表面的固定化用的刮刀。如图2所示,第一刮刀351、以及第二刮刀352以其前端朝向二次转印带341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反转(Counter)方式抵接。另一方面,该第三刮刀353被支架保持为以其前端朝向下游侧的追踪(Trail)方式抵接。第三刮刀353例如厚度为1.6mm,并以抵接角51°抵接于二次转印带341。设计上的咬合量为0.3mm。距离支架的自由长度为6mm。
润滑材料涂覆部354具有刷辊54a、固体润滑材料54b、以及支承部54c。支承部54c的一端固定于框体。固体润滑材料54b将熔融的润滑材料的粉体固化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例如,高度为4.5mm,纵深、宽度均为8mm。作为固体润滑材料54b使用的润滑材料,选择可涂覆于二次转印带341表面使其表面能降低而能够减少调色剂等附着物与二次转印带341的附着力的材料。例如,作为润滑材料,可举出脂肪酸金属盐、氟类树脂等,这些材料也能够单独或者将两种以上混合来使用。特别是,优选为脂肪酸金属盐。作为脂肪酸金属盐,作为脂肪酸优选直链状的烃,例如,优选为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更为优选为硬脂酸。作为金属,可举出锂、镁、钙、锶、锌、镉、铝、铈、钛、铁等。在这些金属中,优选为硬脂酸锌、硬脂酸镁、硬脂酸铝、硬脂酸铁等,特别是,最优选是硬脂酸锌。
支承部54c由保持固体润滑材料54b的支架和螺旋弹簧等弹性体构成,经由支架将固体润滑材料54b以规定的按压力按压(接触)于刷辊54a。刷辊54a的朝向二次转印带341的咬合量例如为0.5mm,此时的按压力为1N。刷辊54a是将刷纤维植绒或缠绕在外径6mm的芯骨上而成的,整体的外径为12mm。该刷纤维例如由绒线直径4d、绒线密度150KF/inch2的聚酯的材料构成,电阻为1012Ω量级。刷辊54a通过驱动部(未图示)相对于二次转印带341的移动方向向相反方向旋转驱动。通过旋转驱动,刷辊54a从固体润滑材料54b刮擦润滑材料(润滑粉末),并将其涂覆于二次转印带341的表面。
通过刮刀351、352从二次转印带341刮擦的调色剂、外部添加剂等沿着覆盖刮刀351、352的收容壳体356的内表面向下方落下。在收容壳体356的下部,设置有输送螺钉355,落下的调色剂等通过输送螺钉355被输送至装置主体背面侧,被回收到配置于背面侧的回收箱内。
图3是表示以上说明的各构成部件的设计值的例子的表。
(刮刀351/基体材料501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4至图10,对基体材料501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的优选的例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刮刀前端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SUS等金属材料板的表面形成抗蚀剂图案(掩模),利用抗蚀液从正反面两面进行蚀刻处理(双面蚀刻处理),而形成前端。在图4的(1)~(5)中,示出与处理时间相应的时间序列的蚀刻深度,(1)的处理时间最短,蚀刻较浅,(5)的处理时间最长,蚀刻较深。另外,在该图中,作为例子示出双面蚀刻处理。在图4的(4)中,在前端部,为在厚度方向上,中央侧比端部突出的形状,即,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凸形状。
图5是表示通过蚀刻处理形成的基体材料501a~501d的形状的图。在图5中,示出从长边方向(各辊的轴向)观察到的剖面形状(图6~图10也相同)。
基体材料501a是理想形状,厚度方向上的前端部的边缘角度(以下,也仅称为“边缘角度”)为90度。但是,该理想形状在实际制造时很困难。基体材料501b通过单面蚀刻处理(蚀刻处理1)而形成,基体材料501c通过双面蚀刻处理(蚀刻处理2)而形成,处理时间均与图4的(4)对应。在基体材料501b中,左侧为蚀刻处理的处理面侧。基体材料501d通过双面蚀刻处理(蚀刻处理3)而形成,处理时间与图4的(5)对应。
图6是表示由基体材料501b~501d生成的各刮刀351的前端的抵接面、以及使用引起的边缘的随时间的变化的示意图。刮刀351b~351d的基体材料分别与图4所示的基体材料501b~501d对应,对这些基体材料501b~501d形成涂层502,而形成刮刀351b~351d。此外,在条件1和条件2下,抵接面的朝向不同,但是用相同的刮刀351b。在该条件2下,使单侧蚀刻处理的处理面侧抵接,在条件1下,使不是处理面侧的一侧抵接。
在这里,在条件2下,刮刀351b的基体材料501b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为中央侧比抵接侧的端部突出的突出形状。另外,条件3的刮刀351c的基体材料501c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凸形状,并且,为中央侧比抵接侧的端部突出的突出形状。
使这些刮刀与行进的二次转印带341摩擦,在经过与使用期间(更换周期)相当的规定时间(规定距离)后,对随时间劣化的边缘的状态、及其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在条件2、3的评价下未产生边缘的异常,并维持良好的清洁性能,但在条件1、4下产生边缘的异常,并看出清洁性能的降低。
图7、图8是对使用引起的边缘的随时间劣化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7、图8分别与图6的条件3、4对应。
如图7所示,在使用刮刀351c的条件3下,涂层502即使在使用后也仅产生假定的通常的磨损,不会产生异常。
另一方面,在使用图8所示的刮刀351d的条件4下,由于涂层502的弯曲、缺失这样的假定外的现象,而产生了异常。在产生了异常的位置,产生无法刮擦调色剂等而产生穿过、调色剂长期积蓄而调色剂固定于调色剂承载体表面这样的不良情况。在刮刀351d,基体材料501d的前端边缘太过锋利。因此,在刮刀351d的前端边缘,仅存在涂层502的涂覆材料。在该情况下,成为仅涂覆材料与调色剂承载体(二次转印带341)抵接,并摩擦的状态。由于这样,如图8所示在前端边缘部,部分地产生弯曲、缺失这样的假定外的现象。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即使在使用刮刀351b的条件1下,也产生了同样的现象。
(前端边缘部的角度的适当范围)
图9A是表示前端部的边缘角度θa的示意图,图9B是表示边缘角度θa的适当范围的评价结果的表。这里作为边缘角度θa,使用刮刀351的与调色剂承载体(二次转印带341)的接触点附近的角度。
前端的抵接面侧的前端边缘角度θa存在适当范围。若过小,则如上述那样产生涂层502的缺失、弯曲。另一方面,若边缘角度θa过大,则与调色剂承载体的角度(=180-(θa+θb))变小,所以无法通过刮刀351高效地排出从二次转印带341刮擦的调色剂等,而容易积存在刮刀351的抵接位置的上游侧的滞留区域。在该情况下,滞留区域的调色剂等被压缩而产生穿过(以下,称为“调色剂压接穿过”)。
在图9B中,通过使蚀刻处理的处理时间不同,来创建多个边缘角度θa的刮刀351,并评价了这些刮刀351的调色剂压接穿过、或者前端缺失/弯曲的不良情况的产生状况。将未产生设为“○”,将产生不能允许的等级的不良情况的情况设为“×”,将其中间的能够允许的等级但产生轻微的不良情况的情况设为“△”。
如图9B的表所示,前端缺失/弯曲在边缘角度θa为60度以上的范围内能够允许,调色剂压接穿过在边缘角度θa为140度以下的范围内能够允许。因此,边缘角度θa的优选的范围为60度~140度。另外,更优选的范围为70度~130度,在该范围内全部为“○”等级。
(考虑到耐久的形状)
由于即使将边缘角度θa设为优选的范围,刮刀351也会因随时间劣化而产生磨损,所以需要每隔规定期间(例如每打印100万张)进行更换。如刮刀351c(参照图6)那样,在前端部使用凸形状的结构的情况下,即使一个抵接面磨损而无法使用,维修人员也可以通过将正反面反转而使另一个面抵接并再次安装,而重新利用。
因此,从包括通过刮刀的重新安装的正反面利用的耐久性的观点考虑,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凸形状的刮刀351c比(不是凸形状的)突出形状的刮刀351b更优选。另外,在凸形状下,如图10所示,优选中央侧的突起的突出长度h1相对于刮刀351的厚度w1的比例为40%以下。该比例40%相当于边缘角度θa=140度。即,通过双面蚀刻处理形成基体材料501,并将蚀刻处理时间设为适当的范围(相当于图4的(4)),从而能够将基体材料501的剖面形状设为适当的突出量的凸形状(h1>0,h1/w1<0.4)。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刮刀351的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成为凸形状、或者中央侧比抵接侧的端部突出的突出形状,能够防止涂层522的弯曲、边缘缺失,进而确保清洁装置35的持久且稳定的清扫性能。特别是,通过适当的处理时间的蚀刻处理来形成基体材料501,能够获得具有这样的剖面形状的刮刀351。
以上说明的清洁装置35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在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说明时对主要结构进行了说明,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能够在技术方案中进行各种改变。另外,不排除一般的清洁装置、或者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结构。例如,在上述的结构中,对中间转印带作为图像承载体发挥作用,二次转印带341作为调色剂承载体发挥功能,并将本发明应用于二次转印带341用的清洁装置3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感光体鼓作为图像承载体发挥作用,并使中间转印带32作为调色剂承载体发挥作用,并使本发明应用于中间转印带32用的清洁装置33。另外,作为调色剂承载体,也可以不是二次转印带、中间转印带那样的环形带,而是在鼓状的刚体形成有弹性体的表层的调色剂承载体。

Claims (10)

1.一种清洁装置,具备薄板状的第一刮刀,该第一刮刀通过使前端部与承载调色剂的调色剂承载体抵接,来清扫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表面,
上述第一刮刀包含基体材料和覆盖上述基体材料的表面的涂层,
上述第一刮刀的上述前端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凸形状、或者中央侧比抵接侧的端部突出的突出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刮刀的上述基体材料由金属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刮刀的上述前端部通过对上述基体材料进行蚀刻处理而形成,
上述涂层通过对上述蚀刻处理后的上述基体材料进行涂覆处理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而且,上述涂层设置于朝向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抵接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上述涂层由硬度比上述基体材料高的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上述涂层是类金刚石状碳膜。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关于上述第一刮刀的上述前端部的剖面形状,与上述调色剂承载体抵接的边缘部的角度为60度~140度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上述基体材料为凸形状,中央侧的突出长度相对于厚度的比例为0.4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中,
在比上述第一刮刀靠近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还具备由弹性部件构成的第二刮刀,
上述第二刮刀与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表面抵接。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成像部,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调色剂像;
调色剂承载体,在转印位置与纸张的背面侧接触并使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上述纸张的表面、或者在上述转印位置在表面被转印上述调色剂像;以及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清扫上述调色剂承载体的表面。
CN202010904472.5A 2019-09-03 2020-09-01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24451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0478 2019-09-03
JP2019160478A JP7476500B2 (ja) 2019-09-03 2019-09-03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5109A true CN112445109A (zh) 2021-03-05

Family

ID=74679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04472.5A Pending CN112445109A (zh) 2019-09-03 2020-09-01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6131B2 (zh)
JP (1) JP7476500B2 (zh)
CN (1) CN112445109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8006A (ja) * 2001-08-10 2003-02-28 Fuji Xerox Co Ltd 清掃装置
JP2005275087A (ja) * 2004-03-25 2005-10-06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6259547A (ja) * 2005-03-18 2006-09-28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34549A1 (en) * 2008-08-08 2010-02-11 Hiroki Nakamatsu Polarity controlling device, and clea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polarity controlling device
JP2010117583A (ja) * 2008-11-13 2010-05-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20130189012A1 (en) * 2012-01-24 2013-07-25 Ricoh Company, Ltd. Cleaning blad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cleaning blade
CN107797429A (zh) * 2016-09-06 2018-03-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清洁装置
US20190265634A1 (en) * 2018-02-28 2019-08-29 Konica Minolta, Inc.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8953A (en) * 1993-04-27 1994-03-29 Xerox Corporation Biased transfer roll cleaner
JP2008046365A (ja) * 2006-08-16 2008-02-28 Fuji Xerox Co Ltd スクレーパ、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04917A (ja) * 2008-02-28 2009-09-10 Oki Data Corp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02958A (ja) * 2009-10-13 2011-05-26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94067B2 (ja) * 2015-07-02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59101B2 (ja) * 2015-08-17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17040B2 (ja) * 2016-05-10 2020-07-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205653A (ja) 2017-06-09 2018-12-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剛体ブレードの製造方法
JP6962058B2 (ja) * 2017-08-08 2021-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ブレード、クリーニングブレードの製造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8006A (ja) * 2001-08-10 2003-02-28 Fuji Xerox Co Ltd 清掃装置
JP2005275087A (ja) * 2004-03-25 2005-10-06 Fuji Xerox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6259547A (ja) * 2005-03-18 2006-09-28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34549A1 (en) * 2008-08-08 2010-02-11 Hiroki Nakamatsu Polarity controlling device, and clea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polarity controlling device
JP2010117583A (ja) * 2008-11-13 2010-05-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20130189012A1 (en) * 2012-01-24 2013-07-25 Ricoh Company, Ltd. Cleaning blad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cleaning blade
CN107797429A (zh) * 2016-09-06 2018-03-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清洁装置
US20190265634A1 (en) * 2018-02-28 2019-08-29 Konica Minolta, Inc.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39235A (ja) 2021-03-11
JP7476500B2 (ja) 2024-05-01
US11126131B2 (en) 2021-09-21
US20210063942A1 (en) 2021-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873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US775646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device
US7587164B2 (en) Cleaning device, image carrier unit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41106A (ja) クリーニングロー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86703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030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4725246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6403A (ja) 帯電ロー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110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91712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334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99586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2445109A (zh)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9365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95027A (ja) 回転体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394443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15057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27474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2860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218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6264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98107B2 (ja) 帯電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454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322826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該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7969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