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6047A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36047A
CN112436047A CN202011380877.XA CN202011380877A CN112436047A CN 112436047 A CN112436047 A CN 112436047A CN 202011380877 A CN202011380877 A CN 202011380877A CN 112436047 A CN112436047 A CN 112436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ignal line
subsection
thin film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808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36047B (zh
Inventor
卢峰
李哲
马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808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360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36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6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36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60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6Shielding, e.g. light-blocking means over the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包括衬底和位于衬底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的多路复用电路和多条触控信号线,多路复用电路与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多路复用电路包括控制信号线,控制信号线用于控制多条触控信号线分时传输触控信号;其中,触控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控制信号线和/或其他触控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与触控信号线垂直投影交叠的信号线与该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有屏蔽层。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屏蔽非显示区内触控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之间的耦合,防止耦合对触控信号造成干扰,从而提升了显示面板的触控特性。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装置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在显示装置中集成触控功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于自容式触控方案而言,每个触控电极与一条触控信号线电连接,通过触控信号线将触控信号传递至台阶区(非显示区)的触控信号端。由于此方案从显示区引伸至非显示区的引出线较多,而触控信号端的数量是有限的(其数量根据芯片引脚数量确定),因此,常采用多路复用电路实现触控信号的分时传输,以减少引出线的数量。
多路复用电路的连接关系十分复杂,不同的信号线之间难免出现垂直投影交叠的情况,引发信号线之间的耦合,该耦合会对触控信号产生较大的干扰,影响触控功能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屏蔽触控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干扰,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特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位于衬底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的多路复用电路和多条触控信号线,多路复用电路与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多路复用电路包括控制信号线,控制信号线用于控制多条触控信号线分时传输触控信号;
其中,触控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控制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有屏蔽层,屏蔽层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交叠区域交叠;
和/或,一条触控信号线位于至少两个不同的膜层,触控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二交叠区域,触控信号线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有屏蔽层,屏蔽层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交叠区域交叠。
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多路复用电路,实现了触控信号的分时传输,进一步地,通过在相互交叠的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屏蔽层,和/或,在相互交叠的不同的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屏蔽层,从而可以利用屏蔽层屏蔽垂直投影具有交叠的信号线之间的耦合,防止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干扰,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复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与图3对应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与图5对应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路复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未示出)以及位于衬底一侧且位于非显示区NA的多路复用电路1和多条触控信号线2,多路复用电路1与触控信号线2电连接;多路复用电路1包括控制信号线SW,控制信号线SW用于控制多条触控信号线2分时传输触控信号;其中,触控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控制信号线SW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Q1,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之间设置有屏蔽层5,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交叠区域Q1交叠;和/或,一条触控信号线位于至少两个不同的膜层,触控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二交叠区域Q2,触控信号线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有屏蔽层5,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交叠区域Q2交叠。
其中,触控信号线用于传输触控信号,触控信号线部分位于非显示区NA,部分延伸至显示区AA,并且电连接于显示区AA的触控电极3以及非显示区NA的触控信号端4之间,用于触控信号的传输,即检测对应触控电极上的触控信号。本实施例中,多路复用电路实现了多个触控电极复用同一个触控信号端4,从而减少了引出线的数量。进一步地,通过对连接同一触控信号端4的各个触控电极进行分时检测,即可实现检测每个触控电极上的触控信号。
示例性的,图2以12个触控电极3(编号为S01-S012)为例,示出了采用多路复用电路对其进行触控信号分时检测的电路示意图。参见图2,多路复用电路1包括控制信号线SW(编号为SW1-SW6)以及开关元件(编号为T01-T012),触控信号线以及控制信号线SW均与开关元件电连接,通过控制信号线SW上的有效脉冲可以控制与之电连接的开关元件导通,进而实现与该开关元件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进行触控信号的传输。例如,开关元件可以是图2所示薄膜晶体管,控制信号线SW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可以实现薄膜晶体管的通断状态的控制。
下面以图2所示电路为例,介绍多路复用电路中控制信号线SW控制多条触控信号线分时传输触控信号的工作原理。
如图2所示,T01、T05与T09,T02、T06与T010,T03、T07与T011以及T04、T08与T012可以组成4个“多路复用器”,每个多路复用器中的各个开关元件分别连接不同的控制信号线SW,因此,通过控制控制信号线SW上有效脉冲的时序,即可使每个多路复用器中的开关元件在不同的时刻导通,以分时对一个多路复用器所对应的多个触控电极进行分时检测。具体检测过程如下,当SW1为有效脉冲时,T01和T02导通,可以检测触控电极S01和S02上的触控信号;下一阶段,当SW2为有效脉冲时,T05和T06导通,可以检测触控电极S05和S06上的触控信号;下一阶段,当SW3为有效脉冲时,T09和T010导通,可以检测触控电极S09和S010上的触控信号……其他触控电极上触控信号的检测以此类推,不再赘述。简而言之,通过控制各个控制信号线SW上的有效脉冲的时序,可以分时检测一个多路复用器所对应的多个触控电极上的触控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电路仅为示意,并非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例如触控信号端以及触控电极的数量、非显示的面积等)自行设定。示例性的,图2中,也可以使T01、T02、T03和T04连接同一条控制信号线;还可以使T01、T05、T09、T03、T07与T011构成一个多路复用器,连接同一个触控信号端4;还可以调整各信号线的布局等。
总的来说,从图2可以看出,对于自容式触控方案而言,一个触控电极至少对应一个开关元件,控制信号线SW的数量至少等于一个多路复用器中开关元件的数量,而且多路复用电路的连接关系十分复杂,而非显示区NA的面积通常较小,因此,在非显示区NA设置数量较多的开关元件、触控信号线以及控制信号线SW,难免会出现非电连接关系的信号线之间交叉的情况(通常将其设置在不同的膜层以使交叉的信号线绝缘),导致信号线之间出现耦合。由于触控信号是交变信号,若触控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出现耦合,则会对触控信号造成较大的干扰,降低触控特性。为此,本实施例通过在与触控信号线垂直投影交叠的信号线与该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屏蔽层5,实现了屏蔽两者之间的耦合,防止耦合干扰触控信号的效果。
示例性的,图2以椭圆虚线示出了几处可能出现耦合的区域。图2中,区域A和区域B为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之间存在交叉(垂直投影交叠)的区域,属于上述第一交叠区域Q1,通过在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之间设置屏蔽层5,可以屏蔽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之间的耦合,防止耦合对触控信号带来的干扰。区域C为一条触控信号线(例如T01连接的触控信号线)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触控信号线(例如T05和T09连接的触控信号线)存在交叠的区域,属于上述第二交叠区域Q2,通过在触控信号线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屏蔽层5,可以屏蔽不同触控信号线之间的耦合,防止耦合对触控信号带来的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以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以及其他触控信号线均存在垂直投影交叠的情况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能触控信号线仅与控制信号线SW存在垂直投影交叠;也可能触控信号线仅与其他触控信号线存在垂直投影交叠;另外,当一条触控信号线位于同一膜层时,不同的信号线之间可能不存在交叠,具体需要根据多路复用电路的设置而定,后续不再赘述,仅以附图所示结构做示例性说明。本实施例中,将触控信号线2与控制信号线SW之间的交叠区域统称为第一交叠区域Q1,将触控信号线与其他触控信号线的交叠区域统称为第二交叠区域Q2。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对屏蔽层5的结构不作限定,当触控信号线以及与其垂直投影交叠的信号线之间存在垂直投影交叠时,只要屏蔽层5对应部分或者全部交叠区域设置于两条信号线所在膜层之间,且垂直投影与交叠区域相交叠即可,如图2所示,优选屏蔽层5对应全部交叠区域设置,且覆盖交叠区域,以实现更好的屏蔽效果。
可选的,屏蔽层5与触控信号线以及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有绝缘层,例如有机绝缘层,如此,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屏蔽效果,还可以避免增加过多负载。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衬底一侧且位于显示区的阵列层,阵列层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示出)。
示例性的,衬底可以为刚性衬底或者柔性衬底,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可以依次包括位于衬底一侧的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层间绝缘层以及源漏电极层。栅极层可以形成驱动电路中的栅极、扫描线以及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源漏电极层可以形成驱动电路中的源极、漏极、数据线以及电源信号线。栅极绝缘层和层间绝缘层的材料可以包括硅的氧化物或者硅的氮化物,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位于栅极层和层间绝缘层之间,沿远离衬底方向堆叠的中间绝缘层以及中间金属层。其中,中间金属层通常用于形成存储电容的第二极以及参考电压线。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阵列层远离衬底一侧的封装层(图中未示出),用于对有机发光单元进行水氧防护。可选的,封装层可以为玻璃封装层或者薄膜封装层,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可选的,部分触控信号线设置于薄膜封装层远离衬底一侧。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多路复用电路,实现了触控信号的分时传输,进一步地,通过在相互交叠的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屏蔽层,和/或,在相互交叠的不同的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屏蔽层,从而可以利用屏蔽层屏蔽垂直投影具有交叠的信号线之间的耦合,防止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干扰,提升显示面板的触控特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基于多路复用电路的不同设置方式对屏蔽层的设置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可选的,多路复用电路包括多条控制信号线SW和多个薄膜晶体管T,薄膜晶体管的栅极111与一条控制信号线SW电连接;触控信号线2包括第一传输线21和第二传输线22,第一传输线21电连接于一个触控信号端4与多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112之间,第二传输线22电连接于一个触控电极(未示出)与一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113之间;控制信号线SW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传输线21和第二传输线22均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且均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第一传输线21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控制信号线SW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一子交叠区域Q11,第一交叠子区域属于第一交叠区域Q1;和/或,第二传输线22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控制信号线SW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二子交叠区域Q12,第二子交叠区域Q12属于第一交叠区域Q1;第一极112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极113为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或者,第一极112为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二极113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
示例性的,图3与图2所示电路对应,示出了非显示区NA内多路复用电路的俯视结构。如图3所示,第一传输线21和第二传输线22分别电连接于薄膜晶体管的两端,且均存在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又由于控制信号线SW沿第一方向延伸,因此,第一传输线21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可能会与控制信号线SW存在垂直投影交叠,第二传输线22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也可能会与控制信号线SW存在垂直投影交叠的情况,此时,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可以覆盖第一子交叠区域Q11和/或第二子交叠区域Q12,以防止信号线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干扰。
继续参见图3,可选的,第一传输线21包括第一传输分部211,第一传输分部211的一端与触控信号端4电连接;至少一条第二传输线22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二传输分部221和第三传输分部222,第二传输分部221的第一端与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二传输分部221的第二端与第三传输分部22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三传输分部222的第二端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113电连接;控制信号线SW和第三传输分部222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传输分部211和第二传输分部221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传输分部21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控制信号线SW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第一子交叠区域Q11;第二传输分部22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控制信号线SW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第二子交叠区域Q12。
为了便于布线,第二传输分部221所在位置处的第二传输线22通常沿第二方向延伸,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二传输线22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传输分部222,使第二传输分部221通过第三传输分部222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113电连接,从而可以保证与不同触控电极电连接的第二传输分部221互不交叠,实现触控信号的独立传输。而第一传输线21中第一传输分部211的延伸方向可根据触控信号端4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112的相对位置关系设定。图3所示结构中,为方便布线,第一传输分部211可沿第二方向延伸。如此,第一传输分部211与控制信号线SW垂直投影交叠形成第一子交叠区域Q11,第二传输分部221与控制信号线SW垂直投影交叠形成第二子交叠区域Q12。通过在相互交叠的信号线(即第一传输分部211和/或第二传输分部221与控制信号线SW)之间设置屏蔽层5,可以屏蔽信号线之间的耦合,防止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干扰,提升触控特性。
图3中,位于同一膜层的结构采用相同的图案填充;位于不同膜层且相互电连接的结构通过过孔电连接,以黑色圆点表示;标号114表示有源层;标识“厚度方向”是指垂直于衬底所在平面的方向,以便于清楚地展示各膜层的相对位置关系(后续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采用相同的标识方式,不再赘述)。下面结合图3和图4介绍触控信号线、控制信号线SW以及屏蔽层5所在膜层的一种设置方式。
图4是与图3对应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非显示区NA内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结构。参见图3和图4,可选的,源极(112)和漏极(113)同层设置且位于栅极111靠近触控信号线的一侧,第一传输分部211和第二传输分部221同层设置,且位于源极远离栅极111一侧;控制信号线SW与源极同层设置;屏蔽层5位于控制信号线SW所在膜层与第一传输分部211所在膜层之间。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传输分部211和第二传输分部221设置于源极远离栅极111的一侧,有利于第一传输分部211与触控信号端4电连接,以及第二传输分部221与触控电极电连接。具体的,第一传输分部211可以通过过孔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112(例如源极)电连接,第二传输分部221可以通过过孔与第三传输分部222电连接。
由于控制信号线SW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111电连接,通过将控制信号线SW与源极同层设置,一则有利于一行薄膜晶体管对应设置多条控制信号线SW,实现多种扫描方式,而且无需跨线;二则源极所在膜层的电阻较小,如此设置有利于控制信号的传输。
本实施例通过在控制信号线SW所在膜层与第一传输分部211所在膜层之间设置屏蔽层5,由于无需避让信号线,因而工艺较为简单。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该膜层设置方案中,由于屏蔽层5与触控信号线(具体为第一传输分部211和第二传输分部221)以及控制信号线SW均位于不同的膜层,而且,第一子交叠区域Q11和第二子交叠区域Q12均是控制信号线SW与触控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因此,可以设置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控制信号线SW,如此,无论第一子交叠区域Q11和第二子交叠区域Q12是否均存在,都可以实现对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之间耦合区域的全覆盖。
除此以外,参见图5和图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与图5对应的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5和图6介绍触控信号线、控制信号线SW以及屏蔽层5所在膜层的另一种设置方式。
参见图5和图6,可选的,源极(112)和漏极(113)同层设置且位于栅极111靠近触控信号线的一侧;第一传输分部211和第二传输分部221同层设置,且位于源极远离栅极111的一侧;控制信号线SW包括沿第一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一控制分部121和第二控制分部122;第一传输分部211与第一控制分部12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并形成第一子交叠区域Q11;第二传输分部221与第二控制分部122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并形成第二子交叠区域Q12;屏蔽层5与源极同层设置,第一控制分部121和第二控制分部122位于源极远离第一传输分部211的一侧。
本实施例通过将与第一传输分部211垂直投影交叠的部分控制信号线SW(即第一控制分部121)设置于源极远离第一传输分部211的一侧,将与第二传输分部221垂直投影交叠的部分控制信号线SW(即第二控制分部122)设置于源极远离第一传输分部211的一侧,如此,可以将屏蔽层5设置于源极所在膜层,以避免额外增加金属膜层,从而可以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
继续参见图5和图6,进一步可选的,控制信号线SW还包括第三控制分部123,沿第一方向,第三控制分部123位于第一控制分部121和第二控制分部122之间并与第一控制分部121和第二控制分部122电连接,且第三控制分部123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触控信号线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不交叠;第一控制分部121和第二控制分部122均与栅极111同层设置,第三控制分部123与源极同层设置;屏蔽层5与第三控制分部123绝缘设置。
当第一控制分部121和第二控制分部122位于栅极111所在膜层时,位于源极所在膜层的屏蔽层5可以屏蔽第一传输分部211与第一控制分部121的耦合以及第二传输分部221与第二控制分部122的耦合,防止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干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分部121和第二控制分部122还可以位于栅极111与源极之间的任一金属膜层,例如电容基板所在膜层,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从图5可以看出,第三控制分部123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111电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三传输分部222位于源极所在膜层,从而可以使一行薄膜晶体管对应设置多条控制信号线SW,以实现多种扫描方式,而且无需跨线。进一步地,由于屏蔽层5和第三控制分部123位于同一膜层,通过设置屏蔽层5与第三控制分部123绝缘,可以保证控制信号线SW正常传输控制信号。
综上,上述实施例对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垂直投影交叠形成第一交叠区域Q1时,屏蔽层5以及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的设置方式做了详细说明。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基于第二传输线22中第二传输分部221和第三传输分部222的不同设置方式,对屏蔽层5的设置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的,当第二传输分部221和第三传输分部222采取不同的设置方式时,一条触控信号线与其他触控信号之间的耦合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相应的,屏蔽层5的设置可以采取不同的设置方式。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3或图5,第二传输分部221和第三传输分部222异层设置且通过过孔电连接;第三传输分部222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该第三传输分部222所在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中的第二传输分部22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第二交叠区域Q2。
当第二传输分部221和第三传输分部222采用图3所示设置方式时,一个薄膜晶体管对应的第三传输分部222将与同一列的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所对应的第二传输分部221垂直投影交叠形成第二交叠区域Q2。由于不同触控信号线传输的触控信号不同,因此,该区域的耦合同样会对触控信号造成干扰。此时,可以设置屏蔽层5位于存在交叠的不同触控信号线之间,以防止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干扰。
可选的,第三传输分部222的膜层设置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案,继续参考图3和图5,源极(112)和漏极(113)同层设置且位于栅极111靠近触控信号线的一侧;第二传输分部221位于源极远离栅极111的一侧;第三传输分部222与源极同层设置,屏蔽层5位于第二传输分部221所在膜层与第三传输分部222所在膜层之间(图3);或者,第三传输分部222与栅极111同层设置,屏蔽层5与源极同层设置(图5)。
具体的,如图3所示,当屏蔽层5设置于第二传输分部221所在膜层与第三传输分部222所在膜层之间(即第一传输分部211所在膜层与控制信号线SW所在膜层之间)时,第三传输分部222可以与源极同层设置,如此设置,便于第三传输分部222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113(例如漏极)电连接。如图5所示,当屏蔽层5与源极同层设置时,第三传输分部222可以与栅极111同层设置,如此可以利用现有膜层设置屏蔽层5,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
继续参见图3或图5,可选的,多条控制信号线SW和多个第二传输分部22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第一网格;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第二网格510,第二网格510覆盖第一网格。
如图3或图5所示,具体的,第一网格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网格线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网格线纵横交叉联结而成。其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网格线具体是指与同一行薄膜晶体管对应电连接的一组控制信号线SW形成的网格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网格线具体是指与同一列薄膜晶体管对应电连接的一组第二传输分部221形成的网格线。如此,通过设置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第二网格510,并使第二网格510覆盖第一网格,可以保证第二网格510中的网格线对应覆盖第一网格中的网格线,以保证无论第一交叠区域Q1和第二交叠区域Q2是否均存在,网格状的屏蔽层5均能保证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之间以及不同触控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均能被屏蔽,有效防止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图3和图5均以屏蔽层5的形状为纵横交叉联结而成的连续网格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例中,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的第二网格510中的网格线可以具有间隙,只要保证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覆盖耦合区域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屏蔽层5的形状为网格状时,若过孔穿过屏蔽层5所在膜层,屏蔽层5需要避让过孔,以避免影响过孔所连接的信号线的信号传输。如图5所示,屏蔽层5对第三控制分部123进行避让,并对与第三传输分部222电连接的第二传输分部221进行避让。另外,示例性的,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与图5所示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屏蔽层5避让第三控制分部123的方式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择一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可选的,薄膜晶体管阵列排布形成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薄膜晶体管列;一列薄膜晶体管对应一组触控信号线;同列薄膜晶体管中:沿第二方向,n个薄膜晶体管依次排列,且第1个薄膜晶体管靠近触控信号端4,第n个薄膜晶体管靠近显示区AA;同组触控信号线中:沿第一方向,n条第二传输分部221依次排列在n个薄膜晶体管的同一侧,且第1条第二传输分部221位于第n条第二传输分部221远离薄膜晶体管的一侧;第i条第二传输分部221与第i个薄膜晶体管电连接,1≤i≤n,n大于1,且i和n均为正整数;屏蔽层5为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沿着第二方向排布的多个条状结构。
当第二传输分部221和第三传输分部222采用图8所示设置方式时,可以避免触控信号线与其他触控信号线的耦合,如此,触控信号线仅与控制信号线SW垂直投影交叠,即仅存在第一子交叠区域Q11和第二子交叠区域Q12。而第一子交叠区域Q11和第二子交叠区域Q12沿控制信号线SW的延伸方向交替排布,因此,可以将屏蔽层5设置成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条状结构,使一个条状的屏蔽层5覆盖一组控制信号线SW,如此,不仅可以屏蔽第一子交叠区域Q11和第二子交叠区域Q12处触控信号线与控制信号线SW的耦合,还可以减小屏蔽层5的面积,工艺更加简单。
由于第二传输分部221和第三传输分部222不存在交叠,因此,第一传输线21和第二传输线22可以位于同一膜层。继续参见图8,可选的,源极和漏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栅极111靠近触控信号线的一侧;第一传输分部211、第二传输分部221和第三传输分部222均与源极同层设置,控制信号线SW位于源极远离栅极111的一侧;屏蔽层5位于控制信号线SW所在膜层与第一传输分部211所在膜层之间。
如此设置,第一传输线21和第二传输线22均不需要跨膜层设置,工艺更加简单。但需要说明的是,此设置方式仅限于不同触控信号线的第二传输分部221与第三传输分部222不交叠的情况。
除图8所示设置方式以外,当不同触控信号线的第二传输分部221与第三传输分部222不交叠,屏蔽层5为条状结构时,也可以参考图3、图5以及图7设置屏蔽层5、第一传输分部211、第二传输分部221和控制信号线SW。示例性的,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与图3所示设置方式对应,参见图9,可选的,控制信号线SW与源极同层设置,第一传输分部211和第二传输分部221同层设置,且位于源极远离栅极111一侧,屏蔽层5设置于控制信号线SW与第一传输分部211所在膜层之间。图5和图7所对应的条状屏蔽层5的设置方式不再赘述。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0,还需要说明的是,当不同触控信号线的第二传输分部221与第三传输分部222不交叠时,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也可以为网格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综上,上述实施例示出了非显示区NA内多路复用电路以及触控信号线的一种排布方式,下面,基于另一种排布方式对本实施例的方案做进一步示例性说明,屏蔽层5的设置理念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故而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1,可选的,多路复用电路包括多条控制信号线SW和多个薄膜晶体管T,薄膜晶体管的栅极111与一条控制信号线SW电连接;触控信号线2包括第三传输线23和第四传输线24,第三传输线23电连接于一个触控信号端4与多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112之间,第四传输线24电连接于一个触控电极(未示出)与一个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113之间;第三传输线23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第四传输线24至少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控制信号线SW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且均平行于衬底所在平面;第三传输线23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控制信号线SW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第一交叠区域Q1;触控信号线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第二交叠区域Q2;第一极112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第二极113为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或者,第一极112为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第二极113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
如上所述,为便于布线,从触控电极引伸至非显示区NA的部分触控信号线通常沿第二方线延伸,因此,第四传输线24至少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而当第三传输线23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控制信号线SW沿第二方向延伸时,第三传输线23将与控制信号线SW垂直投影交叠形成第一交叠区域Q1,不同触控信号线之间将垂直投影交叠形成第二交叠区域Q2。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至少第三传输线23与其他触控信号线中的第四传输线24存在垂直投影交叠,形成第二交叠区域Q2。屏蔽层5可根据各信号线的实际交叠情况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见图11,可选的,第三传输线23包括第四传输分部231,第四传输分部231的一端与触控信号端4电连接;至少一条第四传输线24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五传输分部241和第六传输分部242,第五传输分部241的第一端与触控电极(未示出)电连接,第五传输分部241的第二端与第六传输分部24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六传输分部242的第二端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113电连接;第四传输分部231和第六传输分部242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五传输分部241和控制信号线SW均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排列;第四传输分部23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控制信号线SW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第一交叠区域Q1;第四传输分部23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该第四传输分部231所在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中的第五传输分部24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三子交叠区域Q21,第三子交叠区域Q21属于第二交叠区域Q2;和/或,第六传输分部242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该第六传输分部242所在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中的第五传输分部24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四子交叠区域Q22,第四子交叠区域Q22属于第二交叠区域Q2。
如图11所示,当第六传输分部242与其所在触控信号线以外的其他触控信号线的第五传输分部241垂直投影交叠形成第四子交叠区域Q22时,第三子交叠区域Q21和第四子交叠区域Q22均属于第二交叠区域Q2,该区域需要设置屏蔽层5,以屏蔽不同触控信号线之间的耦合。
示例性的,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2以及上述实施例的描述,第四子交叠区域Q22可以避免,如此,屏蔽层5可以为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的条状结构。
继续参见图11,可选的,源极(112)和漏极(113)同层设置且位于栅极111靠近触控信号线的一侧;第四传输分部231和第六传输分部242均与源极同层设置;第五传输分部241和控制信号线SW均位于源极远离栅极111的一侧;屏蔽层5位于第四传输分部231所在膜层和第五传输分部241所在膜层之间。
由于第四传输分部231与第五传输分部241的延伸方向不同,因此需要设置于不同的膜层。而第四传输分部231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112电连接,第六传输分部242与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113电连接,因此,为了便于布线,降低布线难度,优选将第四传输分部231和第六传输分部242设置于源极所在膜层,将第五传输分部241和控制信号线SW设置于源极远离栅极111的一侧。如此,屏蔽层5可以位于第四传输分部231所在膜层和第五传输分部241所在膜层之间,屏蔽层5的形成工艺也较为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此设置方式仅为示例,并非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继续参见图11,可选的,多条第四传输分部231和多条第五传输分部241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第三网格;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第四网格520,第四网格520覆盖第三网格。
同理,第三网格中的网格线分别对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条第四传输分部231,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与一列薄膜晶体管对应电连接的一组第五传输分部241。屏蔽层5所形成的第四网格520覆盖第三网格,以实现对各个交叠区域处不同信号线之间的屏蔽,防止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干扰。同样,第四网格520可以为图11所示的连续网格,也可以为网格线具有间隙的网格,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当屏蔽层5的形状为网格状,尤其是连续的网格状时,可选的,屏蔽层5与第一电源信号端电连接,第一电源信号端用于为显示区AA内的多个子像素提供第一电源信号,第一电源信号为PVDD信号;或者,屏蔽层5与第二电源信号端电连接,第二电源信号端用于为显示区AA内的多个子像素提供第二电源信号,第二电源信号为PVEE信号;又或者,屏蔽层5与静电屏蔽信号端电连接,静电屏蔽信号端接地。
当在非显示区NA设置多路复用电路时,多路复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将占用PVDD信号线的设置空间,导致PVDD信号线的阻抗增加,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本实施例通过将屏蔽层5的结构设置成网格状,并使屏蔽层5接收PVDD信号,不仅能够利用屏蔽层5屏蔽不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还能够利用屏蔽层5降低多路复用电路中薄膜晶体管占用PVDD信号线设置空间所导致的阻抗增加,保证良好的显示效果。除此之外,屏蔽层5也可以接收PVEE信号,以降低薄膜晶体管占用PVEE信号线设置空间所导致的阻抗增加,保证良好的显示效果。屏蔽层5还可以与静电屏蔽信号端电连接,实现屏蔽层5接地,实现良好的屏蔽效果。总的来说,屏蔽层5与固定电位信号电连接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求自行设置。
进一步地,当屏蔽层5的结构为网格状,且与第一电源信号端或第二电源信号端电连接时,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增加屏蔽层5作为第一电源或第二电源的均匀性。
示例性的,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3,可选的,薄膜晶体管T包括至少两个子薄膜晶体管,至少两个子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子薄膜晶体管T-1和第二子薄膜晶体管T-2,第一子薄膜晶体管T-1和第二子薄膜晶体管T-2并联;第一子薄膜晶体管T-1的垂直投影和第二子薄膜晶体管T-2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之间具有间隙区域;第二网格510包括第一网格分部511和第二网格分部512,第一网格分部511覆盖第一网格,第二网格分部512覆盖间隙区域。
图13仅以围绕一个薄膜晶体管的屏蔽层5的设置方式为例进行示意,从图13可以看出,通过将一个薄膜晶体管拆分成两个并联的子薄膜晶体管,并使屏蔽层5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控制信号线SW与第二传输分部221形成的第一网格,以及两个子薄膜晶体管的间隙区域,不仅可以保证屏蔽层5的屏蔽效果,还可以进一步增大屏蔽层5的覆盖面积,进而增加屏蔽层5作为第一电源或第二电源的均匀性。图13中,控制信号线SW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传输分部211和第二传输分部221沿第二方向延伸,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图13对图3、图5、图7或图10所示网格状的屏蔽层5进行改进,以进一步增加屏蔽层5的覆盖面积,在此不再赘述。
同理,当多路复用电路采取图11所示布局时,同样可以参照上述方式增加屏蔽层5作为第一电源或第二电源的均匀性,具体可采用如下设置方式: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两个子薄膜晶体管,至少两个子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子薄膜晶体管和第二子薄膜晶体管,第一子薄膜晶体管和第二子薄膜晶体管并联;第一子薄膜晶体管的垂直投影和第二子薄膜晶体管在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之间具有间隙区域;第四网格包括第三网格分部和第四网格分部,第三网格分部覆盖第三网格,第四网格分部覆盖间隙区域。如此设置,在保证屏蔽层5的屏蔽效果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增大屏蔽层5的覆盖面积,进而增加屏蔽层5作为第一电源或第二电源的均匀性。
可选的,参见图1,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一侧且位于显示区AA的多个触控电极3,触控电极3与触控信号线2电连接;触控信号线2用于传输触控驱动信号和触控感应信号。如此,可实现自容式触控,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防止触控信号线与其他信号线之间的耦合对触控信号的影响。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因而具备与上述显示面板相同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可以为图14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和触控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划分为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位于所述衬底一侧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多路复用电路和多条触控信号线,所述多路复用电路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多路复用电路包括控制信号线,所述控制信号线用于控制多条所述触控信号线分时传输触控信号;
其中,所述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一交叠区域,所述触控信号线与所述控制信号线之间设置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交叠区域交叠;
和/或,一条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至少两个不同的膜层,所述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二交叠区域,所述触控信号线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二交叠区域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复用电路包括多条所述控制信号线和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一条所述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电连接于一个触控信号端与多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之间,所述第二传输线电连接于一个触控电极与一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之间;
所述控制信号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传输线和所述第二传输线均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且均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
所述第一传输线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一子交叠区域,所述第一交叠子区域属于所述第一交叠区域;和/或,所述第二传输线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二子交叠区域,所述第二子交叠区域属于所述第一交叠区域;
所述第一极为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极为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或者,所述第一极为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二极为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第一传输分部,所述第一传输分部的一端与所述触控信号端电连接;至少一条所述第二传输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二传输分部和第三传输分部,所述第二传输分部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传输分部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传输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
所述控制信号线和所述第三传输分部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传输分部和所述第二传输分部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所述第一子交叠区域;
所述第二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所述第二子交叠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栅极靠近所述触控信号线的一侧;
所述第一传输分部和所述第二传输分部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源极远离所述栅极一侧;
所述控制信号线与所述源极同层设置;
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控制信号线所在膜层与所述第一传输分部所在膜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栅极靠近所述触控信号线的一侧;
所述第一传输分部和所述第二传输分部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源极远离所述栅极的一侧;
所述控制信号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一控制分部和第二控制分部;所述第一传输分部与所述第一控制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并形成所述第一子交叠区域;所述第二传输分部与所述第二控制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并形成所述第二子交叠区域;
所述屏蔽层与所述源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一控制分部和所述第二控制分部位于所述源极远离所述第一传输分部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线还包括第三控制分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控制分部位于所述第一控制分部和所述第二控制分部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控制分部和第二控制分部电连接,且所述第三控制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不交叠;
所述第一控制分部和所述第二控制分部均与所述栅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三控制分部与所述源极同层设置;
所述屏蔽层与所述第三控制分部绝缘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分部和所述第三传输分部异层设置且通过过孔电连接;
所述第三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该第三传输分部所在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中的第二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所述第二交叠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栅极靠近所述触控信号线的一侧;
所述第二传输分部位于所述源极远离所述栅极的一侧;
所述第三传输分部与所述源极同层设置,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第二传输分部所在膜层与所述第三传输分部所在膜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三传输分部与所述栅极同层设置,所述屏蔽层与所述源极同层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排布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薄膜晶体管列;一列薄膜晶体管对应一组触控信号线;
同列薄膜晶体管中:沿所述第二方向,n个所述薄膜晶体管依次排列,且第1个薄膜晶体管靠近所述触控信号端,第n个薄膜晶体管靠近所述显示区;
同组触控信号线中:沿所述第一方向,n条所述第二传输分部依次排列在n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同一侧,且第1条第二传输分部位于第n条第二传输分部远离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一侧;
第i条第二传输分部与第i个薄膜晶体管电连接,1≤i≤n,n大于1,且i和n均为正整数;
所述屏蔽层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布的多个条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栅极靠近所述触控信号线的一侧;
所述第一传输分部、所述第二传输分部和所述第三传输分部均与所述源极同层设置,所述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源极远离所述栅极的一侧;
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控制信号线所在膜层与所述第一传输分部所在膜层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控制信号线和多个所述第二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第一网格;
所述屏蔽层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第二网格,所述第二网格覆盖所述第一网格。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路复用电路包括多条所述控制信号线和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一条所述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三传输线和第四传输线,所述第三传输线电连接于一个触控信号端与多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之间,所述第四传输线电连接于一个触控电极与一个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之间;
所述第三传输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所述第四传输线至少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所述控制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且均平行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
所述第三传输线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所述第一交叠区域;
所述触控信号线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与该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所述第二交叠区域;
所述第一极为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极为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或者,所述第一极为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第二极为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输线包括第四传输分部,所述第四传输分部的一端与所述触控信号端电连接;至少一条所述第四传输线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五传输分部和第六传输分部,所述第五传输分部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五传输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传输分部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传输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
所述第四传输分部和所述第六传输分部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五传输分部和所述控制信号线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四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控制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交叠,且交叠位置形成所述第一交叠区域;
所述第四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该第四传输分部所在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中的第五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三子交叠区域,所述第三子交叠区域属于所述第二交叠区域;和/或,所述第六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与该第六传输分部所在触控信号线以外的至少一条触控信号线中的第五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具有第四子交叠区域,所述第四子交叠区域属于所述第二交叠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同层设置且位于所述栅极靠近所述触控信号线的一侧;
所述第四传输分部和所述第六传输分部均与所述源极同层设置;
所述第五传输分部和所述控制信号线均位于所述源极远离所述栅极的一侧;
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第四传输分部所在膜层和所述第五传输分部所在膜层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四传输分部和多条所述第五传输分部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第三网格;
所述屏蔽层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形成第四网格,所述第四网格覆盖所述第三网格。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与第一电源信号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端用于为所述显示区内的多个子像素提供第一电源信号,所述第一电源信号为PVDD信号;或者,
所述屏蔽层与第二电源信号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端用于为所述显示区内的多个子像素提供第二电源信号,所述第二电源信号为PVEE信号;
所述屏蔽层与静电屏蔽信号端电连接,所述静电屏蔽信号端接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两个子薄膜晶体管,所述至少两个子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子薄膜晶体管和第二子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子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子薄膜晶体管并联;所述第一子薄膜晶体管的垂直投影和所述第二子薄膜晶体管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之间具有间隙区域;
所述第二网格包括第一网格分部和第二网格分部,所述第一网格分部覆盖所述第一网格,所述第二网格分部覆盖所述间隙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至少两个子薄膜晶体管,所述至少两个子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子薄膜晶体管和第二子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子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子薄膜晶体管并联;所述第一子薄膜晶体管的垂直投影和所述第二子薄膜晶体管在所述衬底上的垂直投影之间具有间隙区域;
所述第四网格包括第三网格分部和第四网格分部,所述第三网格分部覆盖所述第三网格,所述第四网格分部覆盖所述间隙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一侧且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触控信号线电连接;所述触控信号线用于传输触控驱动信号和触控感应信号。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380877.XA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4360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0877.XA CN112436047B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0877.XA CN112436047B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6047A true CN112436047A (zh) 2021-03-02
CN112436047B CN112436047B (zh) 2022-08-23

Family

ID=7469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80877.XA Active CN112436047B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36047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6030A (zh) * 2021-04-27 2021-07-06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85587A (zh) * 2021-06-25 2021-10-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49086A (zh) * 2021-09-28 2021-12-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00962A (zh) * 2022-06-28 2022-09-23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172424A (zh) * 2022-06-30 2022-10-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08773A1 (zh) * 2021-12-17 2023-06-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US11906835B2 (en) 2021-09-28 2024-02-20 Wuhan China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485145U (zh) * 2015-12-21 2016-08-17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7463295A (zh) * 2017-09-04 2017-12-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7479283A (zh) * 2017-08-30 2017-12-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80067582A1 (en) * 2015-06-18 2018-03-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80364849A1 (en) * 2015-12-07 2018-12-20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Integrated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 in non-display region
US20190121473A1 (en) * 2017-10-23 2019-04-2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touch dete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992834A (zh) * 2019-12-19 2020-04-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124184A (zh) * 2019-12-26 2020-05-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00210011A1 (en) * 2018-12-28 2020-07-02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200342806A1 (en) * 2019-04-29 2020-10-29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067582A1 (en) * 2015-06-18 2018-03-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80364849A1 (en) * 2015-12-07 2018-12-20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Integrated touch 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 in non-display region
CN205485145U (zh) * 2015-12-21 2016-08-17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7479283A (zh) * 2017-08-30 2017-12-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463295A (zh) * 2017-09-04 2017-12-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20190121473A1 (en) * 2017-10-23 2019-04-2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touch detec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00210011A1 (en) * 2018-12-28 2020-07-02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200342806A1 (en) * 2019-04-29 2020-10-29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0992834A (zh) * 2019-12-19 2020-04-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124184A (zh) * 2019-12-26 2020-05-0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6030A (zh) * 2021-04-27 2021-07-06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076030B (zh) * 2021-04-27 2023-08-2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85587A (zh) * 2021-06-25 2021-10-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85587B (zh) * 2021-06-25 2023-09-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49086A (zh) * 2021-09-28 2021-12-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49086B (zh) * 2021-09-28 2023-09-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06835B2 (en) 2021-09-28 2024-02-20 Wuhan China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3108773A1 (zh) * 2021-12-17 2023-06-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CN115100962A (zh) * 2022-06-28 2022-09-23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100962B (zh) * 2022-06-28 2024-05-1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172424A (zh) * 2022-06-30 2022-10-1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6047B (zh)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3604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546241B (zh) 带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US11347343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with multiplexer in bending area
JP7476265B2 (ja) 開口部に適応するデータ線を有するディスプレイ
JP2022023876A (ja) シリコ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半導体酸化物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を有するディスプレイ
CN108984017B (zh) 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
CN108984053B (zh) 触摸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
CN110764639A (zh) 功能面板及其制造方法、终端
CN11396414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226694B2 (en)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touch display method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511376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2364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05034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66490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382646B (zh) Oled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屏幕
KR20190057775A (ko) 터치센서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7095038B2 (ja) 入力機能付き透明ディスプレイ
CN11213319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852938B2 (en) Displays with data lines that accommodate openings
CN117296472A (zh)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16936580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69025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30046609A (ko) 터치 표시 장치
CN117957656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8201415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