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24184A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24184A
CN111124184A CN201911362716.5A CN201911362716A CN111124184A CN 111124184 A CN111124184 A CN 111124184A CN 201911362716 A CN201911362716 A CN 201911362716A CN 111124184 A CN111124184 A CN 1111241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line
lines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627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24184B (zh
Inventor
许喜爱
吴晓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6271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241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241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241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241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241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06Sensors therefor non-optical, e.g. ultrasonic or capacitive sen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指纹识别驱动芯片;n条开关控制信号线;n个指纹识别区域;n个开关组,开关控制信号线与开关组一一对应电连接;n个数据读取线组;开关组通过数据读取线组与指纹识别区域一一对应电连接;n个指纹识别线组,指纹识别线组包括m条指纹识别线;指纹识别线组与开关组一一对应电连接;指纹识别线组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电连接,通过指纹识别线传输指纹识别信号;m和n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本申请使开关组中的各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不同的指纹识别线电连接,解决指纹识别区域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之间的连接走线占用空间大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指纹具有唯一性和不变形性,使得指纹识别的安全性极强,同时由于其操作简单,因此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对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面板来说,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屏设计,避免指纹识别区域占用非显示区的空间,可采用屏下指纹技术将整个显示区设置为识别区,为了提高指纹识别的准确性,通常会将识别区划分为多个较小的指纹识别分区,如此,在进行指纹识别时,只需对触摸位置所在的指纹识别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扫描,而对于非触摸位置处的指纹识别区域,则可以不对其进行扫描,如此即可降低整个扫描周期的时长,在单位时间内增大扫描次数,提高识别精度。
现有的分区指纹识别技术中,是通过较少的IC输出信号实现全屏指纹识别,当显示区被分成多个指纹识别区域且每个分区有多个指纹识别单元时,通过多路复用单元实现信号传输,IC向多路复用单元传输信号后,再通过多路复用单元将信号传输至指纹识别单元,因此,指纹识别信号布线区域至少包含区域1和区域2,区域1由IC输出指纹识别信号电连接到各多路复用单元信号输入端,区域2为多路复用单元输出信号电连接到各指纹识别分区单元中。由于现有设计中上述两个区域中布线线路均为与行列方向均相交的斜向走线,此种布线方式造成IC与指纹识别区之间的连接引线占用空间较大,不能满足窄边框设计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使开关组中的各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不同的指纹识别线电连接,解决指纹识别区域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之间的连接走线占用空间大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设置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包括:
指纹识别驱动芯片,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包括至少m个输出端,且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n条开关控制信号线,所述开关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n个指纹识别区域,每个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内包括m个指纹识别单元,所述指纹识别单元位于所述显示区;
n个开关组,一个所述开关组与一个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电连接,每个所述开关组包括m个开关单元,同一所述开关控制信号线同时与同一所述开关组内的各所述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组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n个数据读取线组,每个所述数据读取线组包括m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的数据读取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开关组内的各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极,通过所述数据读取线与对应的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内的各所述指纹识别单元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数据读取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n个指纹识别线组,任一所述指纹识别线组包括m条指纹识别线;同一所述指纹识别线组内的m条指纹识别线的第一端与同一开关组内的各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极一一对应连接;同一所述指纹识别线组内的m条指纹识别线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m个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通过所述指纹识别线向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极发送指纹识别信号;所述指纹识别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m和n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各个输出端与同一指纹识别线组中的m条指纹识别线一一对应电连接,使得同一开关组内的各个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分别通过相互独立的多条指纹识别线接收指纹识别信号,如此,不仅能够减少开关组与指纹识别区域之间的数据读取线所占用的空间,而且能够减少开关组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之间的连接引线所占用的空间,从而解决指纹识别区域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之间的走线占用空间大的问题,进而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2)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设置一个开关组内的m个开关单元由同一条开关控制信号线控制,当开关控制信号线发送开启信号时,与其对应的开关组内的m个开关单元同时打开;当开关控制信号线发送关闭信号时,与其对应的开关组内的m个开关单元同时关闭,如此,当用户手指触摸屏幕时,只需打开触摸位置处的指纹识别区域所对应的开关组,而不需要将所有的开关组均打开,从而能够减少需要打开的开关单元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功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组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所示为沿图3中BB’的一种截面图;
图5所示为沿图2中AA’的一种截面图;
图6所示为沿图2中CC’的一种截面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组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另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组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又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组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再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传输线、第二信号传输线和指纹识别线所处膜层位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其中,各实施例之间的相同之处不再一一赘述。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模组1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显示模组包括指纹识别芯片110、开关组120和指纹识别区域130,指纹识别区域130包括多个指纹识别单元131,开关组120包括多个开关单元121,同一开关组120内的多个开关单元121的输入端与指纹识别芯片110的同一输出端电连接,且同一开关组120内的多个开关单元121的输出端分别与不同的指纹识别区域130中的指纹识别单元131连接,如此设计,使得开关组120与指纹识别区域130之间的连接引线140为与行列方向均相交的斜向走线,此处的行方向为第一方向,列方向为第二方向,造成开关组120与指纹识别区域130之间的连接引线140占用空间较大,不能满足窄边框设计需求。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使开关组中各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与不同的指纹识别线电连接,解决指纹识别区域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之间的连接走线占用空间大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2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组220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请参考图2和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200,设置有显示区201和围绕显示区201的非显示区202;包括:
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包括至少m个输出端211,且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位于非显示区202;
n条开关控制信号线260,开关控制信号线260位于非显示区202;
n个指纹识别区域230,每个指纹识别区域230内包括m个指纹识别单元231,指纹识别单元231位于显示区201;
n个开关组220,一个开关组220与一个指纹识别区域230电连接,每个开关组220包括m个开关单元221,同一开关控制信号线260同时与同一开关组220内的各开关单元221的控制端电连接;开关组220位于非显示区202;
n个数据读取线组250,每个数据读取线组250包括m条数据读取线251;开关组220内的各开关单元221的第一极,通过数据读取线251与对应的指纹识别区域230内的各指纹识别单元231一一对应电连接;数据读取线251位于非显示区202;
n个指纹识别线组240,任一指纹识别线组240包括m条指纹识别线241;同一指纹识别线组240内的m条指纹识别线241的第一端与同一开关组220内的各开关单元221的第二极一一对应连接;同一指纹识别线组240内的m条指纹识别线241的第二端分别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m个输出端211电连接;
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通过指纹识别线241向开关单元221的第二极发送指纹识别信号;指纹识别线241位于非显示区202;
m和n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具体地,请参考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200设置有显示区201和非显示区202,其中,非显示区202围绕显示区201,该显示模组200包括n条开关控制信号线260、n个指纹识别区域230、n个开关组220、n个数据读取线组250以及n个指纹识别线组240,各开关控制信号线260、指纹识别区域230、开关组220、数据读取线组250和指纹识别线组240一一对应。其中,只有指纹识别区域230设置在显示区201,其他如开关控制信号线260、开关组220等均设置在非显示区202。一个指纹识别区域230包括m个指纹识别单元231,一个数据读取线组250包括m条数据读取线251,一个指纹识别线组240包括m条指纹识别线241,一个开关组220包括m个开关单元221,在相互对应的指纹识别区域230、数据读取线组250、指纹识别线组240以及开关组220中,开关单元221的第二极作为输入端,与指纹识别线241一一对应电连接,接收指纹识别线241上传输的指纹识别信号,开关单元221的第一极作为输出端211,通过数据读取线251与指纹识别单元231一一对应电连接,将指纹识别信号通过数据读取线251发送至指纹识别区域230,实现指纹识别功能。
请参考图2和图3,当用户手指接触到屏幕时,与手指对应位置的至少一个指纹识别区域230进行指纹识别,则与该指纹识别区对应的开关单元221需要同时打开,因此,本申请中设置一个开关组220内的m个开关单元221由同一条开关控制信号线260控制,当开关控制信号线260发送开启信号时,与其对应的开关组220内的m个开关单元221同时打开;当开关控制信号线260发送关闭信号时,与其对应的开关组220内的m个开关单元221同时关闭,如此设计,当用户手指触摸屏幕时,只需打开触摸位置处的指纹识别区域230所对应的开关组220,而不需要将所有的开关组220均打开,从而能够减少需要打开的开关单元221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功耗。显示模组200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202的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该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包括至少m个输出端211,各个输出端211与同一指纹识别线组240中的m条指纹识别线241一一对应电连接,也即同一开关组220内的各个开关单元221的输入端分别通过相互独立的多条指纹识别线241接收指纹识别信号,如此,不仅能够避免将开关组220与指纹识别区域230之间的数据读取线251设置为与行方向、列方向均相交的斜向走线,减少数据读取线251所占用的空间,而且能够减少开关组220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30之间的连接引线所占用的空间,从而解决指纹识别区域230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之间的走线占用空间大的问题,进而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示意性的给出了指纹识别区域230、开关组220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一种连接关系,并不代表实际的数量和尺寸,而且,图2中开关组220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连接方式也仅为一种示意性说明,并不作为对开关组220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连接方式的一种具体限定。此外,图3也仅代表开关组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为了后续能够更加清楚的描述指纹识别线的膜层位置,图3中的开关组表示的是三个相邻的开关组。
可选地,请参考图2,数据读取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具体地,请参考图2,开关组220、数据读取线组250与指纹识别区域230一一对应,且对应的开关组220、数据读取线组250和指纹识别区域230中,开关单元221、数据读取线251与指纹识别单元231也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连接指纹识别单元231和开关单元221的数据读取线25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如此,可以将开关单元220的漏极沿第一方向竖直拉线至指纹识别单元231,从而可以避免将数据读取线251设置为斜向走线,能够进一步减小数据读取线251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有利于进一步缩小边框。
可选地,请参考图2和图3,开关控制信号线260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延伸;指纹识别线241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具体地,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设置开关控制信号线260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排列,由于同一开关组220内的各个开关单元221分别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m个输出端211一一对应电连接,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各个输出端211不可能全部与各开关单元221沿列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指纹识别线241的延伸方向为与第二方向相交的第三方向,避免将指纹识别线241设置为弯折走线,从而避免设置为弯折走线时弯折处相邻的指纹识别线容易造成信号干扰的问题,有利于减少干扰,提高显示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中的第三方向仅为一种示意性说明,是为了说明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并不代表实际的方向,而且在实际中,由于连接至各个指纹识别单元的指纹识别线的方向并不相同,因此,第三方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方向,其延伸方向与开关单元以及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设置位置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开关单元和指纹识别芯片的位置关系如何,第三方向均与第二方向相交。
可选地,图4所示为沿图3中BB’的一种截面图,请参考图2-图4,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同一输出端211电连接的各指纹识别线241,位于不同的膜层。具体地,请参考图2-图4,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通过指纹识别线241将指纹识别信号传输至开关组220,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同一输出端211要向每一个开关组220内的一个开关单元221提供指纹识别信号,也即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每一个输出端211需要同时与所有开关组220电连接,如图2所示,则位于不同指纹识别线组240的各条指纹识别线241之间必然会存在交叉,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连接至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同一输出端211的各指纹识别线241位于不同的膜层,如图4所示,避免连接至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各输出端211的各指纹识别线241之间相互交叉,如此在进行走线时无需设置过孔进行跨线连接,有利于降低走线难度,从而能够简化制作工艺。
可选地,图5所示为沿图2中AA’的一种截面图,图6所示为沿图2中CC’的一种截面图,请参考图2和图6,与同一开关组220电连接的m条指纹识别线241,位于相同的膜层。具体地,通常情况下,指纹识别线241的数量很多,如果将所有指纹识别线241均设置在不同的膜层,则需要设置的膜层数量很多,如此不仅会增加制作成本和复杂度,而且会增加模组的厚度,因此,本实施例中将与同一开关组220电连接的指纹识别线241设置在同一膜层,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至同一开关组220的各个指纹识别线241位于同一指纹识别线组240内,从图2中可以看出,位于同一指纹识别线组240内的各指纹识别线241之间不会出现相互交叉的情况,因此,即使将连接至同一开关组220的指纹识别线241设置在同一膜层,也不会出现指纹识别线241交叉的问题,而且能够显著减小金属膜层数量,能够在降低走线难度和线路间信号干扰的同时尽量减小模组厚度,从而满足产品的轻薄化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图5-图6给出了不同指纹识别线组240内的各指纹识别线241以及相同指纹识别线组240内的各指纹识别线241所处的一种膜层位置关系,如图5和图6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指纹识别线组,同一指纹识别线组内的指纹识别线位于同一个膜层,同时参考图5和图6可知,不同的指纹识别线组位于不同的膜层,但需要注意的是,图4-图6中指纹识别线所处的膜层位置以及膜层厚度都仅是示意性说明,并不代表实际的膜层结构、膜层厚度以及指纹识别线241的尺寸和数量,而且,在其他实施例中,指纹识别线241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膜层位置关系,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选地,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组220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另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请参考图7,显示模组200还包括n个信号传输线组270,任一信号传输线组270包括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m条第二信号传输线272;第一信号传输线27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第二信号传输线272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同一组内的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一端与同一组内的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一一对应电连接;同一组内的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另一端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m个输出端211一一对应电连接;同一组内的各第二信号传输线272分别与同一组内的各指纹识别线241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电连接;指纹识别线24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
具体的,请参考图7,显示模组200还包括信号传输线组270,信号传输线组270与指纹识别线组240一一对应,信号传输线组270包括多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第二信号传输线272,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一端连接至第二信号传输线272,另一端电连接至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输出端211,第二信号传输线272还与指纹识别线241电连接,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通过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第二信号传输线272连接至指纹识别线241,其中,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指纹识别线241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第二信号传输线272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排列,在图7所示视角下,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指纹识别线241为竖向走线,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为横向走线,则所有指纹识别线241均为竖向走线,各指纹识别线组240之间不会出现指纹识别线241交叉的情况,因此,可以将所有指纹识别线241均设置在同一膜层,从而能够大大缩小金属膜层的数量,避免金属膜层过多容易造成信号干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产品轻薄化的设计。
可选地,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组220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又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请参考图8,显示模组200还包括n个信号传输线组270,任一信号传输线组270包括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m条第二信号传输线272;第一信号传输线27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第二信号传输线272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延伸;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一端与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另一端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m个输出端211一一对应电连接;n个信号传输线组270共用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同一组内的各第二信号传输线272分别与同一组内的各指纹识别线241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电连接,指纹识别线24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
具体地,请参考图8,显示模组200还包括信号传输线组270,信号传输线组270与指纹识别线组240一一对应,信号传输线组270包括多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第二信号传输线272,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一端电连接至第二信号传输线272,另一端电连接至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输出端211,第二信号传输线272还与指纹识别线241电连接,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通过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第二信号传输线272连接至指纹识别线241,其中,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指纹识别线241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第二信号传输线272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排列,在图8所示视角下,第一信号传输线271为竖向走线,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为横向走线,且所有指纹识别线241均为竖向走线,各指纹识别线组240之间不会出现指纹识别线241交叉的情况,因此,可以将所有指纹识别线241均设置在同一膜层,从而能够大大缩小金属膜层的数量,避免金属膜层过多容易造成信号干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产品轻薄化的设计。此外,本实施例中使得各个信号传输线组270共用多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如此,只需要设置一组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即可为所有开关组220传输指纹识别信号,因此能够大量减少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数量,有利于降低走线难度并节约制作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图8仅为各个指纹识别线组共用第一信号传输线的一种示意性说明,并不代表实际的信号线数量以及位置关系,也不作为对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与指纹识别线的连接方式的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的连接方式,如图7所示实施例对应的不共用指纹识别线组的连接方式,或者也可以设置为共用第二信号传输线,而不共用第一信号传输线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组220和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再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请参考图9,显示模组200还包括n个信号传输线组270,任一信号传输线组270包括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m条第二信号传输线272;第一信号传输线27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第二信号传输线272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延伸;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一端与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一一对应连接;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另一端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m个输出端211一一对应电连接;n个信号传输线组270共用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m条第二信号传输线272,各指纹识别线组240内的指纹识别线241的第二端分别与m条第二信号线对应电连接;指纹识别线24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
具体地,请参考图9,显示模组200还包括信号传输线组270,信号传输线组270与指纹识别线组240一一对应,信号传输线组270包括多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第二信号传输线272,第一信号传输线271的一端连接至第二信号传输线272,另一端连接至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的各输出端211,第二信号传输线272还与指纹识别线241连接,指纹识别驱动芯片210通过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第二信号传输线272连接至指纹识别线241,其中,第一信号传输线27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第二信号传输线272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排列,指纹识别线24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在图9所示视角下,第一信号传输线271为竖向走线,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为横向走线,且所有指纹识别线241均为竖向走线,各指纹识别线组240之间不会出现指纹识别线241交叉的情况,因此,可以将所有指纹识别线241均设置在同一膜层,从而能够大大缩小金属膜层的数量,避免金属膜层过多容易造成信号干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产品轻薄化的设计。此外,本实施例中设置各个信号传输线组270共用多条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多条第二信号传输线272,即使指纹识别区域230很多,也只需设置一组信号传输线组270,即可为所有开关组220传输指纹识别信号,能够大量减少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第二信号传输线272的数量,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走线难度并节约制作成本,避免走线过多造成信号干扰甚至短路等问题。
可选地,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中信号传输线所处膜层位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显示模组200包括衬底基板280、第一金属层281和第二金属层282,第二金属层282设置于第一金属层281远离衬底基板280的一侧;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指纹识别线241位于第一金属层281,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位于第二金属层282,第二信号传输线272通过过孔283与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指纹识别线241电连接。具体地,显示模组200包括衬底基板280、第一金属层281和第二金属层282,第一金属层281位于第二金属层282和衬底基板280之间,为了避免第一金属层281和第二金属层282之间相互干扰,通常在第一金属层281和第二金属层282之间设置有绝缘层,由于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指纹识别线241均为竖向走线,即使将二者设置在同一层,也不会出现走线交叉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指纹识别线241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281,第二信号传输线272设置在第二金属层282,并使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指纹识别线241均通过过孔283与第二信号传输线272电连接,如此,第一信号传输线和指纹识别线共用同一膜层也可避免二者之间的信号干扰,有利于减少膜层数量,降低膜层厚度,有利于实现轻薄化设计。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和指纹识别线共用同一膜层,则仅通过两层金属膜层即可完成第一信号传输线、指纹识别线以及第二信号传输线的走线设置,使得指纹识别线241沿列方向的高度与指纹识别区域230的个数无关,即使分区个数很多,其所占用的列方向的高度不变,因此,能够有效减小指纹识别线241所占用的空间,从而更加有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9,沿第一方向,相邻两条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之间的距离d为6um-7um。具体地,在进行信号线布线时,需要满足PCB布线中相邻两条走线之间的安全距离要求,当然,除了要考虑走线之间的安全距离之外,还要考虑走线所占用的空间,为了节省空间,相邻两条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之间的距离d也不能设置的过大,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相邻两条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之间的距离d为6um-7um,此处的取值范围包括6um和7um,满足PCB布线中相邻两条走线之间的安全距离要求,能避免相邻走线之间距离d过小造成较强信号干扰甚至短路的问题,还能够避免将相邻两条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之间的距离d设置的过大造成走线占用空间大的问题,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可选地,显示模组还包括栅极线和数据线,栅极线位于第一金属层,数据线位于第二金属层。具体地,显示模组还包括栅极线和数据线,栅极线提供栅极扫描信号,数据线提供数据信号,本实施例中将栅极线设置在第一金属层,数据线设置在第二金属层,也即第一信号传输线271和指纹识别线241与栅极线共用第一金属层281,第二信号传输线272与数据线共用第二金属层282,从而不需要增加新的膜层来设置第一信号传输线271、指纹识别线241以及第二信号传输线,如此,能够避免增加金属膜层,不仅有利于避免膜层厚度增加的问题,而且能够减少工艺制程步骤,从而降低制作难度。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300,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3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1,该显示装置300包括显示模组200,该显示模组200为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任意显示模组20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3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模组200的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3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各个输出端与同一指纹识别线组中的m条指纹识别线一一对应电连接,使得同一开关组内的各个开关单元的输入端分别通过相互独立的多条指纹识别线接收指纹识别信号,如此,不仅能够减少开关组与指纹识别区域之间的数据读取线所占用的空间,而且能够减少开关组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之间的连接引线所占用的空间,从而解决指纹识别区域与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之间的走线占用空间大的问题,进而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2)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设置一个开关组内的m个开关单元由同一条开关控制信号线控制,当开关控制信号线发送开启信号时,与其对应的开关组内的m个开关单元同时打开;当开关控制信号线发送关闭信号时,与其对应的开关组内的m个开关单元同时关闭,如此,当用户手指触摸屏幕时,只需打开触摸位置处的指纹识别区域所对应的开关组,而不需要将所有的开关组均打开,从而能够减少需要打开的开关单元的数量,有利于降低功耗。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包括:
指纹识别驱动芯片,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包括至少m个输出端,且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n条开关控制信号线,所述开关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n个指纹识别区域,每个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内包括m个指纹识别单元,所述指纹识别单元位于所述显示区;
n个开关组,一个所述开关组与一个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电连接,每个所述开关组包括m个开关单元,同一所述开关控制信号线同时与同一所述开关组内的各所述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组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n个数据读取线组,每个所述数据读取线组包括m条数据读取线;所述开关组内的各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一极,通过所述数据读取线与对应的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内的各所述指纹识别单元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数据读取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n个指纹识别线组,任一所述指纹识别线组包括m条指纹识别线;同一所述指纹识别线组内的m条指纹识别线的第一端与同一开关组内的各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极一一对应连接;同一所述指纹识别线组内的m条指纹识别线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m个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通过所述指纹识别线向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极发送指纹识别信号;所述指纹识别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m和n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读取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控制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指纹识别线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同一所述输出端电连接的各所述指纹识别线,位于不同的膜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与同一所述开关组电连接的所述指纹识别线,位于相同的膜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n个信号传输线组,任一所述信号传输线组包括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和m条第二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同一组内的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同一组内的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一一对应电连接;同一组内的m条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m个输出端一一对应电连接;
同一组内的各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分别与同一组内的各所述指纹识别线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n个信号传输线组,任一所述信号传输线组包括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和m条第二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m个输出端一一对应电连接;n个所述信号传输线组共用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同一组内的各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分别与同一组内的各所述指纹识别线的第二端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n个信号传输线组,任一所述信号传输线组包括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和m条第二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指纹识别驱动芯片的m个输出端一一对应电连接;
n个所述信号传输线组共用m条第一信号传输线和m条第二信号传输线,各指纹识别线组内的指纹识别线的第二端分别与m条所述第二信号线对应电连接;所述指纹识别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和所述指纹识别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和所述指纹识别线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沿第一方向,相邻两条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之间的距离为6um-7um。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栅极线和数据线,所述栅极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之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1911362716.5A 2019-12-26 2019-12-2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1241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2716.5A CN111124184B (zh) 2019-12-26 2019-12-2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2716.5A CN111124184B (zh) 2019-12-26 2019-12-2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24184A true CN111124184A (zh) 2020-05-08
CN111124184B CN111124184B (zh) 2022-10-11

Family

ID=70502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62716.5A Active CN111124184B (zh) 2019-12-26 2019-12-26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2418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3200A (zh) * 2020-09-30 2020-12-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436047A (zh) * 2020-11-30 2021-03-0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067516A1 (zh) * 2020-09-29 2022-04-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基板及其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38618U (zh) * 2015-11-16 2017-03-21 速博思股份有限公司 指紋辨識裝置
US20170193266A1 (en) * 2016-01-05 2017-07-06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device, driv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8762546A (zh) * 2018-04-26 2018-11-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917958A (zh) * 2019-02-28 2019-06-21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和触控面板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10263750A (zh) * 2019-06-27 2019-09-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38618U (zh) * 2015-11-16 2017-03-21 速博思股份有限公司 指紋辨識裝置
US20170193266A1 (en) * 2016-01-05 2017-07-06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device, driv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8762546A (zh) * 2018-04-26 2018-11-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917958A (zh) * 2019-02-28 2019-06-21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和触控面板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10263750A (zh) * 2019-06-27 2019-09-2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7516A1 (zh) * 2020-09-29 2022-04-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基板及其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1810389B2 (en) 2020-09-29 2023-11-07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substrate,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33200A (zh) * 2020-09-30 2020-12-2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133200B (zh) * 2020-09-30 2022-05-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436047A (zh) * 2020-11-30 2021-03-02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36047B (zh) * 2020-11-30 2022-08-23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24184B (zh) 2022-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6249B (zh) 一种可折叠的显示面板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07479283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380367B (zh) 显示装置
CN110187797B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111124184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74464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6411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96414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140232954A1 (en) Driver ic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8415601B (zh) 布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9375832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8664907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687193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10183327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176835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08466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15093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97167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27532B2 (en)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erminal
CN11309394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48859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708533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989855A (zh) 内嵌式触控阵列基板及触控面板
CN11450988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115606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