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8773A -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8773A
CN112428773A CN202011228921.5A CN202011228921A CN112428773A CN 112428773 A CN112428773 A CN 112428773A CN 202011228921 A CN202011228921 A CN 202011228921A CN 112428773 A CN112428773 A CN 112428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hannel
control assembly
fluid control
flow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289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8773B (zh
Inventor
董海锋
董军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289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287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28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8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8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87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9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housings, mountings, convers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8Connections between housing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71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liquid ducts, e.g. for coolant liquids or refrigera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基座与第一阀件,所述第一基座包括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一基座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阀件安装于所述第一面;所述压缩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所述压缩机包括入口部、出口部、电机部与压缩部,所述电机部能够带动所述压缩部运动,进而压缩部能够将从入口部流向出口部的流体压缩;所述电机部在垂直于第一基座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面在垂直于第一基座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合。第一阀件安装于第一面,压缩机安装于第一基座,有利于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

Description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压缩机与热管理系统的其他部件单独布置在车体内,此种设置不利于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
发明内容
鉴于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基座与第一阀件,所述第一基座包括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位于第一基座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阀件安装于所述第一面;
所述压缩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所述压缩机包括入口部、出口部、电机部与压缩部,所述电机部能够带动所述压缩部运动,进而压缩部能够将从入口部流入的流体压缩后从出口部排出;所述电机部在垂直于第一基座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面在垂直于第一基座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第五换热器以及上述的流体控制组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第六接口与第七接口;
流体控制组件的第一接口与第三换热器连通,第三换热器与第三接口连通,第五接口与第五换热器连通,第五换热器与第七接口连通,第二接口与第四换热器连通,第四换热器与第四接口连通,第六接口与第三换热器连通,第三换热器能够与第七接口连通。
本申请中所述压缩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阀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面,压缩机可以通过第一基座与第一阀件实现集成,有利于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流体控制组件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压缩机、第一基座、第一阀件、第二阀件、筒体与盖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压缩机不包括第一管路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第一阀件、第二阀件、第一基座、盖体与筒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第一基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不包括压缩机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不包括压缩机、第一阀件与第二阀件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不包括压缩机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圆圈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不包括压缩机、第一阀件与第二阀件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第一连接体、第一基座、第二连接体、第二换热器与阀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不包括压缩机、第一阀件与第二阀件的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不包括压缩机、第一阀件与第二阀件的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16是图1所示不包括压缩机、第一阀件与第二阀件的的立体剖切示意图;
图17是图1所示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四基座与第一板组装在一起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图1所示第一基座、第二基座、第四基座与第一板组装在一起的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所示第一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图1所示的压缩机、第一基座、第一阀件、第二阀件、筒体与盖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一实施例的制冷模式下的连接示意图,其中组实线为制冷剂循环回路;
图22是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一实施例的制热模式下的连接示意图,其中组实线为制冷剂循环回路,细实线为冷却液循环回路。
附图中:
100、流体控制组件;
10、压缩机;11、入口部;111、入口;12、出口部;121、出口;13、机身;14、紧固件;15、第一管路;16、电机部;17、压缩部;18、第七接口;
20、第一基座;21、第一流道;211、第一接口;212、第一安装腔;213、第一端口221、第一面;222、第二面;223、侧面;224、第三面;225、第四面;23、第二流道;231、第二接口;232、第二安装腔;24、第三流道;241、第三接口;242、第四接口;25、第四流道;26、第一凸出部;27、第二凸出部;L20、第一基座长度方向;W20、第一基座宽度方向;H20、第一基座宽度方向;28、第二端口;29、第三凸出部;
30、筒体;301、筒体内腔;31、盖体;311、第一通道;312、第一通道壁;313、第二通道;314、第二通道壁;315、第三通道;316、第三通道壁;37、储液器;
40、第一连接体;41、第五流道;411、第五接口;412、第一子流道;413、第二子流道;42、第六流道;421、第三子流道;43、第七流道;431、第四子流道;4311、第一子道;4312;第二子道;432、第五子流道;44、第二基座;45、第三基座;
50、第二连接体;51、第八流道;511、第六接口;512、第六子流道;513、第七子流道;52、第九流道;521、第八子流道;53、第十流道;531、第九子流道;5311、第三子道;5312;第四子道;532、第十子流道、54、第四基座;55、第五基座;
60、第一换热器;61、第一换热通道;62、第二换热通道;
70、第二换热器;71、第三换热通道;72、第四换热通道;
80、第一阀件;81、第二阀件;82、第三阀件;83、第四阀件;84、第五阀件;85、第六阀件;86、第七阀件、87、第八阀件;
90、第一板;91、第一安装孔;911、第一紧固件;92、第二安装孔;921、第二紧固件;93、第三安装孔、931、第三紧固件;94、第四安装孔;95、基板;96、第一侧板;97、第二侧板;
2、第九阀件;3、第三换热器;4、第四换热器;5、第五换热器;6a、电池;6b、电机;7a、第一泵;7b、第二泵;8、四通阀;8a、四通阀第一端口;8b、四通阀第二端口;8c、四通阀第三端口;8d、四通阀第四端口;6、第六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流体控制组件100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20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一基座20、第一阀件80、第二阀件81与压缩机10。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座20大致呈T型板状,第一基座20的长度大于第一基座20的宽度,第一基座20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基座20的厚度,第一基座20包括基部216与延伸部217,延伸部217自基部216沿第一基座20的长度方向L20的一侧延伸,基部216的宽度大于延伸部217的宽度。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中,第一基座20也可呈L型板状,矩形板状等,第一基座20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本申请中第一基座20的形状不以此为限。
如图6、图7所示,第一基座20包括第一面221、第二面222与侧面223,第一面221与第二面22位于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的相反两侧,侧面223连接于第一面221与第二面22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与图7所示,第一阀件80、第二阀件81安装于第一基座20的第一面221。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阀件80安装于第一基座20的第一面221,第二阀件81安装于第一基座20的第二面222。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阀件80安装于第一基座20的第一面221,第二阀件81安装于第一基座20的侧面223。本申请中,第二阀件81的安装位置不以此为限。
如图4、图8与图9所示,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一安装腔212与第二安装腔232,第一阀件80部分位于第一安装腔212,第二阀件81部分位于第二安装腔232。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一流道21(图8中虚线所示)与第二流道23(图8中虚线所示),第一安装腔212能够与第一流道21连通,第二安装腔232能够与第二流道23连通。第一阀件80用于控制第一流道21内流体流量,第二阀件81用于控制第二流道23内流体流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件80、第二阀件81可为截断阀,第一阀件80与第二阀件81仅用于分别控制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3的导通与截断。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阀件80与第二阀件81可为节流阀,第一阀件80与第二阀件81可用于分别控制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23内流体的导通、截断与节流。本申请中,第一阀件80与第二阀件81的类型不以此为限。
压缩机10在热管理系统中将低温低压制冷剂压缩为高压高压制冷剂,如图1至图6所示,压缩机10包括电机部16、压缩部17、入口部11与出口部12,入口部11具有入口111,出口部12具有出口121,压缩部17相对于电机部16更靠近于基座20。电机部16包括定子和转子,压缩部17包括动涡盘和静涡盘,动涡盘和转子同轴连接。定子通电,转子在定子的驱动下旋转,从而带动动涡盘旋转,动涡盘将从入口111流入的低温低压制冷剂压缩后从出口121排出高温高压制冷剂。
压缩机10安装于第一基座20,压缩机10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压缩机10与第一基座20可通过紧固件14实现固定连接。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压缩机10与第一基座20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为但不限于焊接、粘接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压缩机10的出口部12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压缩机10的入口部11可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或者,压缩机10的电机部16可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本申请中,压缩机10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的具体位置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0的出口部12位于压缩机10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压缩即10的出口部12位于压缩机10的中部,本申请中,出口部12的位置不以此为限。
如图4与图20所示,电机部16在垂直于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H20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面221在垂直于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H20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0安装于第一基座20长度方向L20的一侧。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压缩机10可安装于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L2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压缩机10安装于侧面223。第一阀件80安装于第一面221,压缩机10安装于侧面223,此种设置可以将第一阀件80的安装位置与压缩机10的安装位置分开设置在第一基座20的不同侧。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压缩机10安装于第二面222,本申请中,压缩机10的安装位置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出口部12位于所述压缩机10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压缩机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基座20的长度方向L20平行。此种设置有利于减小流体控制组件10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压缩机10的出口部12位于电机部16,压缩机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基座20的厚度方向H20平行;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压缩机10的出口部12位于压缩机10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压缩机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H20平行。本申请中,出口部12相对于压缩机10的位置,压缩机10相对于第一基座20的位置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与图6所示,第一阀件80、第二阀件81可位于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W20的相反两端,此种设置有利于第一基座20的制造。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阀件80与第二阀件81可位于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H20的相反两端,本申请中,第一阀件80与第二阀件81的位置不以此为限。
如图8与图9所示,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一端口213,第一接口211与第二接口231,第一端口213位于侧面22上,第一端口213与第一接口211位于第一流道2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一端口213与第二接口231位于第二流道23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一流道21能够连通第一端口213与第一接口211,第二流道23能够连通第一端口213与第二接口2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口部12与侧面223固定连接,出口121与第一端口213相对,出口121与第一接口211位于第一流道2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一流道21能够连通出口121与第一接口211,出口121与第二接口231位于第二流道23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二流道23能够连通出口121与第二接口231。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口121与第一流道21直接连通,出口121与第二流道23直接连通,直接连通指的是两者没有通过其他媒介实现连通,此种设置有利于减少压缩机10出口121与第一流道21之间的管路设置,有利于减少压缩机10出口121与第二流道23之间的管路设置。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出口121可通过其他通道(如压板的内部通道)等媒介与第一流道21实现连通,出口121可通过其他通道(如压板的内部通道)等媒介与第二流道23实现连通。
如图8与图9所示,第一接口211与第二接口231位于侧面223,第一接口211与第二接口231位于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的相反两侧,此种设置有利于与流体控制组件100连接的外部管路的排布。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接口211与第二接口231可位于第一面221或者第二面222。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接口211与第二接口231可位于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的同一侧,本申请中,第一接口211与第二接口231的位置不以此为限。
如图3、图6与图9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筒体30与盖体31。盖体31盖设于筒体30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筒体30具有内腔301,筒体30与盖体31位于内腔301的周围。盖体31与第一基座2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31可与第一基座20一体设置,有利于流体控制组件100的制造。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盖体31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焊接、紧固件连接等。筒体30与盖体31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焊接、紧固件连接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6与图9所示,盖体31安装于第二面222。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盖体31可安装于第一面221。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盖体31可安装于侧面223。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储液器37,储液器37包括筒体30,储液器37用于储存制冷剂,储液器37在热管理系统中,一般安装在冷凝器后,节流阀前。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流体控组件100可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30,气液分离器用于分离气体和液体。气液分离器在热管理系统中,一般安装在蒸发器后,压缩机10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与图11所示,盖体31具有第一通道311与第二通道313,第一通道311与筒体30内腔301连通,第二通道313与筒体30内腔301连通。第一通道311沿盖体31的厚度方向贯盖体31,第二通道313沿盖体31的厚度方向贯穿盖体31,此种设置有利于盖体31的制造。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通道311可在盖体31内部弯曲设置,第一通道311长度方向的一端位于盖体31厚度方向的一端,且与内腔301连通,第一通道31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位于盖体31周侧;第二通道313可在盖体31内部弯折,第二通道313长度方向的一端位于盖体31厚度方向的一端,且与内腔301连通,第二通道313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位于盖体31周侧,本申请中,第一通道311与第二通道313的结构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与图1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三阀件82与第四阀件83。第三阀件82与第四阀件83安装于第一基座20。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三流道24(图10中虚线所示)与第四流道25(图10中虚线所示)。第三阀件82用于控制第三流道24内流体流量,第四阀件83用于控制第四流道25内流体流量。如图10与图11所示,第三阀件83与第四阀件84位于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W20的相反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阀件82位于第三流道24,第四阀件83位于第四流道25,第三阀件82与第四阀件83可为单向阀,第三阀件82用于防止第三流道24内流体逆流,第四阀件83用于防止第四流道25内流体逆流。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三阀件82与第四阀件83可为截断阀。本申请中,第三阀件82与第四阀件83的类型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与图11所示,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三接口241与第四接口242,第三接口241与第一通道311位于所述第三流道24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四接口242与第二通道313位于第四流道25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三接口241通过第三流道24与第一通道311连通,第四接口242通过第四流道25与第二通道313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与图11所示,第三接口241与第四接口242位于侧面223,第三接口241与第四接口242位于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的相反两侧,此种设置有利于与流体控制组件100连接的外部管路的排布。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三接口241与第四接口242可位于第一面221或者第二面222。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三接口241与第四接口242可位于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的同一侧,本申请中,第三接口241与第四接口242的位置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0与图11所示,第一基座20包括第一凸出部26与第二凸出部27,第一凸出部26与第三接口241位于第三流道24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第二凸出部27与第四接口242位于第四流道25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第一凸出部26与第二凸出部27呈阶梯管状且内部具有管腔,第三流道24连通第三接口241与第一凸出部26的管腔,第四流道25连通第四接口242与第二凸出部27的管腔。盖体31包括位于第一通道311周围的第一通道壁312,盖体31包括位于第二通道313周围的第二通道壁314;第一凸出部26位于第一通道311,且第一凸出部26的外表面与第一通道壁312贴合,第二凸出部27位于第二通道313,且第二凸出部27的外表面与第二通道壁314贴合。第一凸出部26与第二凸出部27的设置有利于降低流体控制组件100的装配难度。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26与第二凸出部27也可呈圆筒形,本申请中,第一凸出部26与第二凸出部27的结构不以此为限,只要满足内部中空,第一凸出部26的外表面与第一通道壁312贴合,第二凸出部27的外表面与第二通道壁314贴合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盖体31具有第三通道315,第三通道315与筒体30的内腔301连通。第三通道315沿盖体31的厚度方向贯穿盖体31,第三通道315的长度方向与盖体31的厚度方向平行有利于流体控制组件100的制造。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通道311的长度方向不与盖体31的厚度方向平行,第一通道311长度方向与盖体31的厚度方向呈一定角度。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通道311在盖体31内部弯曲设置,第三通道315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筒体30内腔301直接连通,第三通道315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位于盖体31的周侧,本申请中第三通道315的结构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与图13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体40,第一连接体40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焊接、紧固件连接等。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40与第一基座20可一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体40可包括第二基座44与第三基座45,第二基座44与第三基座45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焊接、紧固件连接等。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40可一体设置。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40可包括第二基座44、第三基座45与其它基座,第二基座44、第三基座45与其它基座固定连接。本申请中,第一连接体40的结构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座44与第三基座45沿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排列,第二基座44位于第一基座20与第三基座45之间。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三基座45可位于第二基座44宽度方向的一侧,本申请中,第二基座44与第三基座45的位置关系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2与图14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五流道41(图8、图12与图14中虚线所示),第一连接体40具有第五接口411,第五接口411与第三通道315位于第五流道4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第五流道41能够连通第五接口411与第三通道315。第五流道41由第一基座20与第一连接体40共同形成。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一子流道412(图8中虚线所示),第一连接体40具有第二子流道413(图14中虚线所示),第一子流道412与第二子流道413共同形成第五流道41。第三通道315与第二子流道413位于第一子流道412长度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第一子流道412能够连通第三通道315与第二子流道413。第五接口411与第一子流道412位于第二子流道413延伸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第二子流道413能够连通第五接口411与第一子流道412。第二子流道413由第二基座44与第三基座45共同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与图12所示,第一基座20包括第三凸出部29,第三凸出部29呈管状,第三凸出部29位于第三通道315内,第五接口411与第三凸出部29位于第五流道4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第五流道41能够连通第五接口411与第三凸出部29的管腔。第一基座20具有位于第三通道315周围的第三通道壁316,第三凸出部28位于第三通道315,第三凸出部29的外表面与第三通道壁316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至图15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五阀件84,第五阀件84安装于第一连接体40,第五阀件84用于控制第五流道41的流体流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阀件84可为节流阀,用于控制第五流道41内流体的导通、截断或节流,其具体可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阀件84可为截断阀,仅用于控制第五流道41内流体的导通或截断,其具体可为球阀、蝶阀与截止阀等。本申请中,第五阀件84的种类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4与图15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六流道42(图8、图14与图15中虚线所示),第六流道42由第一基座20与第一连接体40共同形成。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一子流道412(图8中虚线所示),第一连接体40具有第三子流道421(图14与图15中虚线所示),第一子流道412与第三子流道421共同形成第六流道42。第三子流道421由第二基座44与第三基座45共同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与图15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一换热器60,第一换热器60与第一连接体40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焊接、紧固件连接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60与第一连接体40沿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排列,第一连接体40位于第一换热器60与第一基座20之间。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60位于第一连接体40宽度方向的一侧。本申请中,第一连接体40与第一基座20的的位置关系不以此为限。
如图14与图15所示,第一换热器60具有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二换热通道62,第一换热通道61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62相互不连通。如图8、图14与图15所示,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三通道315位于第六流道42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六流道42能够连通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三通道315。第三通道315与第三子流道421位于第一子流道412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一子流道412能够连通第三通道315与第三子流道421;第一子流道412与第一换热通道61位于第三子流道42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三子流道421能够连通第一子流道412与第一换热通道6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至图15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六阀件85,第六阀件85安装于第一连接体40,第六阀件85用于控制第六流道42的流体流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阀件85可为节流阀,用于控制第六流道42内流体的导通、截断或节流,其具体可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阀件85可为截断阀,仅用于控制第六流道42内流体的导通或截断,其具体可为球阀、蝶阀与截止阀等。本申请中,第六阀件85的种类不以此为限。
如图15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七流道43(图15中虚线所示)与第二端口28,第七流道43由第一基座20与第一连接体40共同形成。第七流道43与第六流道42在第一基座20内部不连通,第七流道43与第六流道42在第一连接体40内部不连通。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二端口28位于第七流道43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七流道43能够连通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二端口2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一管路15,第一管路15具有管腔,第一管路15的一端与入口部11固定连接,第一管路15的另一端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入口部11具有入口111,第一管路15的管腔能够连通入口111与第二端口2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路15与第一基座20之间还可以通过压板等内部具有通道的元件连接,压板等元件内部的通道连通第一管路15的管腔与第二端口2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一连接体40具有第四子流道431,第一基座20具有第五子流道432,第四子流道431与第五子流道432组合形成第七流道43。第五子流道432与第一换热通道61位于第四子流道43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四子流道431能够连通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五子流道432;第四子流道431与第二端口28位于第五子流道432长度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五子流道432能够连通第四子流道431与第二端口2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座44具有第一子道4311,第三基座45具有第二子道4312,第一子道4311与第二子道4312组合形成第四子流道431。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一子道4311位于第二子道4312长度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二子道4312能够连通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一子道43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与图13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二连接体50,第二连接体50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焊接、紧固件连接等。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50与第一基座20一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50与所述第一连接体40位于所述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的相反两侧,此种设置有利于流体控制组件100的制造。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40与第二连接体50位于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H20的相反两端。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40位于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W20的一端,第二连接体50位于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H20的一端,本申请中,第一连接体40与第二连接体50相对于第一基座20的位置关系不以此为限。
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40、第二连接体50与第一基座20可一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与图13所示,第二连接体50包括第四基座54与第五基座55。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50可为一体结构。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50可包括第四基座54、第五基座55与其它基座,第四基座54、第五基座55与其它基座固定连接。本申请中,第一连接体40的结构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与图13所示,第二连接体50包括第四基座54与第五基座55,第五基座55与第四基座54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焊接、紧固件连接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基座55与第四基座54沿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排列,第四基座54位于第一基座20与第五基座55之间。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五基座55可位于第四基座54宽度方向的一侧,本申请中,第四基座54与第五基座55的位置关系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与图16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八流道51(图8与图16中虚线所示),第二连接体50具有第六接口511,第六接口511与第三通道315位于第八流道5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第八流道51能够连通第六接口511与第三通道315。第八流道51由第一基座20与第一连接体40共同形成。第一基座20具有第六子流道512(图8中虚线所示),第一连接体40具有第七子流道513(图16中虚线所示),第六子流道512与第七子流道513共同形成第八流道51。第三通道315与第七子流道513位于第六子流道512长度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第六子流道512能够连通第三通道315与第七子流道513。第六接口511与第六子流道512位于第七子流道513延伸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第七子流道513能够连通第六接口511与第六子流道512。第六子流道512由第四基座54与第五基座55共同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七阀件86,第七阀件86安装于第二连接体50,第七阀件86用于控制第八流道51内流体流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七阀件86可为节流阀,用于控制第八流道51内流体的导通、截断或节流,其具体可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七阀件86可为截断阀,仅用于控制第八流道51内流体的导通或截断,其具体可为球阀、蝶阀与截止阀等。本申请中,第七阀件86的种类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5与图16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九流道52(图8、图15与图16中虚线所示),第九流道52由第一基座20与第二连接体50共同形成。第一基座20具有第六子流道512(图8中虚线所示),第二连接体50具有第八子流道521(图15与图16中虚线所示),第六子流道512与第八子流道521共同形成第九流道52。第八子流道521由第四基座54与第五基座55共同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与图15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二换热器70,第二换热器70与第二连接体50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焊接、紧固件连接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70与第二连接体50沿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排列,第二连接体50位于第二换热器70与第一基座20之间。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70位于第二连接体50宽度方向的一侧。本申请中,第二连接体50与第一基座20的的位置关系不以此为限。
图15与图16所示,第二换热器70具有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四换热通道72,第三换热通道71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72相互不连通。如图8、图15与图16所示,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三通道315位于第九流道52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九流道52能够连通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三通道315。第三通道315与第八子流道521位于第六子流道512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第六子流道512能够连通第三通道315与第八子流道521;第六子流道512与第一换热通道61位于第八子流道52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第八子流道521能够连通第六子流道512与第三换热通道7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5与图16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八阀件87,第八阀件87安装于第二连接体50,第八阀件87用于控制第九流道52内流体流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八阀件87可为节流阀,用于控制第九流道52内流体的导通、截断或节流,其具体可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八阀件87可为截断阀,仅用于控制第九流道52内流体的导通或截断,其具体可为球阀、蝶阀与截止阀等。本申请中,第八阀件87的种类不以此为限。
如图15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十流道53(图15中虚线所示)与第二端口28,第十流道53由第一基座20与第二连接体50共同形成。第十流道53与第九流道52在第一基座20内部不连通,第十流道53与第九流道52在第二连接体50内部不连通。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二端口28位于第十流道53长度方向的相反两端,第十流道53能够连通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二端口2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二连接体50具有第九子流道531,第一基座20具有第十子流道532,第九子流道531与第十子流道532组合形成第十流道53。第十子流道532与第三换热通道71位于第九子流道53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九子流道531能够连通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十子流道532;第九子流道531与第二端口28位于第十子流道532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十子流道532能够连通第九子流道531与第二端口2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基座54具有第三子道5311,第五基座55具有第四子道5312,第三子道5311与第四子道5312组合形成第九子流道531。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三子道5311位于第四子道5312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第四子道5312能够连通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三子道53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余图13所示,侧面223包括第三面224与第四面225,第三面224与第四面225位于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W20的相反两侧,第一连接体40安装于第三面224,第二连接体50安装于第四面225。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40安装于侧面223,第二连接体50安装于侧面223,第一连接体40与第二连接体50不位于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的相反两侧。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40安装于侧面223,第二连接体50安装于第一面221。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第二基板4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基板20与第三基板45之间,第二连接体50包括第四基板54与第五基板55,第四基板5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基板20与第五基板55之间。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基板45可位于第二基座44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五基板45可位于第四基座54宽度方向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基座20的宽度方向W20,第三基板45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基板44与第一换热器60之间,第五基板55至少部分位于第四基板54与第二换热器7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0安装于基部216,筒体30安装于基部216,第一连接体40与第二连接体50安装于延伸部217。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压缩机10安装于延伸部217,筒体30安装于基部216,第一连接体40与第二连接体50安装于基部216。本申请中,压缩机10、筒体30、第一连接体40与第二连接体50的安装位置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7至图19所示,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板90,第一板90设于筒体30外围。第一板90包括基板95、第一侧板96与第二侧板97,第一侧板96与第二侧板97连接于基板20的相反两侧,基板95与第二基座44固定连接,基板95与第四基座54固定连接,第一侧板96与第二侧板97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90具有第一安装孔91、第二安装孔92、第三安装孔93与第四安装孔94,第一安装孔91位于第一侧板96与第二侧板96,第二安装孔92位于基板95,第三安装孔93位于基板95,第四安装孔位于94位于第一侧板96与第二侧板96。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911、第二紧固件921与第三紧固件931,第一紧固件911穿过第一安装孔91与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第二紧固件921穿过第二安装孔92与第二基座44固定连接,第三紧固件931穿过第三安装孔93与第四基座54固定连接,第四安装孔94用于将流体控制组件100安装于外部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13与图15所示,第一阀件80、第一换热器60、第一连接体40、第五阀件84与第六阀件85位于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W20的一侧,第二阀件81、第二换热器70、第二连接体50、第七阀件86与第八阀件87位于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W20的另一侧,此种设置有利于流体控制组件100的安装与制造。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七接口18,第七接口18与第一管路15的管腔连通,第七接口18可用于连通外部设备通道与第一管路15的管腔。如图2、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七接口18可位于第一管路18上。在可选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七接口18也可位于第一基座20,第一基座20内部设有流道,流道能够连通外部设备通道与第一管路15的管腔。本申请中,第七接口28的位置不以此为限。
上述实施例中的流体控制组件100可应用于热管理系统中,如车辆热管理系统、家用热管理系统或商用热管理系统。
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1与22所示,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3、第四换热器4、第五换热器5、第九阀件2、第一泵7a、第二泵7b、电池换热器6b、电机换热器6a、四通阀8、第六换热器6以及流体控制组件100。
压缩机10、第一换热器60、第二换热器70、第三换热器3、第四换热器4、第五换热器5、第九阀件2以及流体控制组件100连接于制冷剂循环回路,第一换热器60、第二换热器70、第六换热器6、第一泵7a、第二泵7b、电池换热器6b、电机换热器6a以及四通阀8连接于冷却液循环回路。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一接口211、第二接口231、第三接口241、第四接口242、第五接口411、第六接口511与第七接口17。
流体控制组件100的第一接口211与第三换热器3连通,第三换热器3与第三接口241连通,第五接口411与第五换热器5连通,第五换热器5与第七接口18连通,第二接口231与第四换热器4连通,第四换热器4与第四接口242连通,第六接口511与第三换热器3连通,第三换热器3能够与第七接口18连通。
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本实施例中,图21为热管理系统的制冷模式,图22为热管理系统的制热模式;图中粗实线表示制冷剂循环回路,细实线表示冷却液循环回路。
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阀件80与第三阀件82打开,第五阀件84节流,第二阀件81、第四阀件83、第六阀件85、第七阀件86、第七阀件87与第九阀件2关闭,第一泵7a与第二泵7b关闭。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各部件的连通关系为:第一阀件80打开,压缩机出口121与第一接口211连通,第一接口211与第三换热器3连通,流经第三换热器3的制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中释放热量,第三换热器3与第三接口241连通,第三阀件82打开,第三接口241与储液器37连通,第五阀件84节流,储液器37与第五换热器5连通,流经第五换热器5的制冷剂在第五换热器5中吸收热量,第五换热器5与第七接口18连通,第七接口18与压缩机入口111连通。
在制热模式下,第二阀件81、第四阀件83与第九阀件2打开,第六阀件85、第七阀件86与第七阀件87节流,第一阀件80、第三阀件82以及第五阀件84关闭,第一泵7a与第二泵7b打开。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各部件的连通关系为:第二阀件81打开,压缩机的出口121与第二接口231连通,第二接口231与第四换热器4连通,流经第四换热器4的制冷剂在第四换热器4中释放热量,第四换热器4与第四接口242连通,第四阀件83打开,第四接口242与储液器37连通,第六阀件85、第七阀件86与第八阀件87节流,储液器37分别与第一换热器60的第一换热通道61、第六接口511、第二换热器70的第三换热通道71连通,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七接口18连通,第六接口511与第三换热器3连通,流经第三换热器3的制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中吸收热量,第九阀件2打开,第三换热器3与第七接口18连通,第二换热器70的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七接口18连通,第七接口18与压缩机入口111连通。冷却液循环回路中各部件的连通关系为:第一泵7a与第二换热器70的第四换热通道72连通,第一泵7a与电池换热器6b连通,第四换热通道72与电池换热器6b连通,电池换热器6b与四通阀8的第二端口8b连通,四通阀8的第二端口8b与四通阀8的第三端口8c连通,四通阀8的第三端口8c与第二泵7b连通,第二泵7b与电机换热器6a连通,电机换热器6a与第一换热器60的第二换热通道62连通,第一换热器60的第二换热通道62与四通阀8的第四端口8d连通,四通阀8的第四端口8d与四通阀8的第一端口8a连通。在制热模式下,流经第一换热通道61的制冷剂与流经第二换热通道62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流经第三换热通道71的制冷剂与流经第四换热通道72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0)、第一基座(20)与第一阀件(80),所述第一基座(20)包括第一面(221),所述第一面(221)位于所述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阀件(80)安装于所述第一面(221);
所述压缩机(10)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20),所述压缩机(10)包括入口部(11)、出口部(12)、电机部(16)与压缩部(17),所述电机部(16)能够带动所述压缩部(17)运动,进而压缩部(17)能够将从入口部(11)流向出口部(12)的流体压缩;所述电机部(16)在垂直于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面(221)在垂直于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20)包括第二面(222)与侧面(223),所述第一面(221)与第二面(222)位于所述第一基座(20)厚度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侧面(223)连接于第一面(221)与第二面(222)之间,所述压缩机(10)安装于所述侧面(22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部(12)位于所述压缩机(10)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出口部(12)与所述侧面(223)固定连接,所述压缩机(1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基座(10)的长度方向平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一接口(211),所述出口部(12)具有出口(121),所述第一接口(211)与所述出口(121)位于第一流道(2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所述第一流道(21)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接口(211)与出口(12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二阀件(81),所述第二阀件(81)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20),所述第一基座(20)具有第二流道(23)与第二接口(231),所述第二阀件(81)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流道(23)内流体流量,所述第二接口(231)与所述出口(121)位于第二流道(23)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所述第二流道(23)能够连通所述第二接口(231)与出口(121);
所述第一接口(211)与所述第二接口(231)位于所述侧面(223)。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筒体(30)与盖体(31),所述盖体(31)盖设于所述筒体(30)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所述筒体(30)具有内腔(301),所述筒体(30)与所述盖体(31)位于所述内腔(301)的周围,所述筒体(30)与所述盖体(31)固定连接或者一体设置,所述盖体(31)与所述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三流道(24)与第四流道(25),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三阀件(82)与第四阀件(83),所述第三阀件(82)与第四阀件(83)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20),所述第三阀件(82)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流道(24)内流体流量,所述第四阀件(83)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流道(25)内流体流量;
所述第一基座(20)具有第三接口(241)与第四接口(242),所述盖体(31)具有第一通道(311)与第二通道(313),所述第一通道(311)与所述筒体(30)的内腔(301)连通,所述第二通道(313)与所述筒体(30)的内腔(301)连通,所述第三接口(241)与所述第一通道(311)位于所述第三流道(24)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所述第四接口(242)与所述第二通道(313)位于所述第四流道(25)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所述第三接口(241)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流道(24)与所述第一通道(311)连通,所述第四接口(242)能够通过所述第四流道(25)与所述第二通道(313)连通;
所述第三接口(241)与所述第四接口(242)位于所述侧面;所述第三阀件(82)位于所述第三流道(24)内,所述第四阀件(83)位于所述第四流道(25)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20)包括第一凸出部(26)与第二凸出部(27),所述第一凸出部(26)与所述第三接口(241)位于所述第三流道(24)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二凸出部(27)与第四接口(242)位于所述第四流道(25)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凸出部(26)与第二凸出部(27)呈阶梯管状且内部具有管腔,所述第三流道(24)能够连通所述第三接口(241)与所述第一凸出部(26)的管腔,所述第四流道(25)能够连通所述第四接口(242)与所述第二凸出部(27)的管腔;
所述盖体(31)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通道(311)周围的第一通道壁(312),所述盖体(31)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通道(313)周围的第二通道壁(314);所述第一凸出部(26)位于所述第一通道(311),且所述第一凸出部(26)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通道壁(312)贴合,所述第二凸出部(27)位于所述第二通道(313),且所述第二凸出部(27)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通道壁(314)贴合。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31)具有第三通道(315),所述第三通道(315)与所述筒体(30)的内腔(301)连通,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体(40),所述第一连接体(40)与所述第一基座(20)一体设置或固定连接,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具有第五流道(41),所述第五流道(41)由所述第一基座(20)与所述第一连接体(40)共同形成,所述第一连接体(40)具有第五接(411),所述第五接(411)与所述第三通道(315)位于所述第五流道(41)延伸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五流道(41)能够连通所述第五接(411)与所述第三通道(315),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五阀件(84),所述第五阀件(84)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体(40),所述第五阀件(84)能够控制所述第五流道(41)内流体流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六流道(42),所述第六流道(42)由所述第一基座(20)与所述第一连接体(40)共同形成,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六阀件(85),所述第六阀件(85)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体(40),所述第六阀件(85)能够控制所述第六流道(42)内流体流量;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60),所述第一换热器(60)与所述第一连接体(4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60)具有第一换热通道(61)与第二换热通道(62),所述第一换热通道(61)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62)相互不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61)与所述第三通道(315)位于所述第六流道(42)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所述第六流道(42)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61)与所述第三通道(315)。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七流道(43),所述第七流道(43)由所述第一连接体(40)与所述第一基座(20)共同形成,所述第七流道(43)与所述第六流道(42)在第一基座(20)内部不连通,所述第七流道(43)与所述第六流道(42)在第一连接体(40)内部不连通;
所述压缩机(10)包括第一管路(15),所述第一管路(15)的一端与所述入口部(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路(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所述压缩机(10)的入口部(11)具有入口(111),所述入口(111)与所述第一管路(15)的管腔连通,所述第七流道(43)能够连通所述第一管路(15)的管腔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61)。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二连接体(50),所述第二连接体(50)与所述第一基座(20)一体设置或固定连接,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八流道(51),所述第八流道(51)由所述第一基座(20)与所述第二连接体(50)共同形成,所述第二连接体(50)具有第六接口(511),所述第六接口(511)与所述第三通道(315)位于所述第七流道(43)长度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七流道(43)能够连通所述第六接口(511)与所述第三通道(315);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七阀件(86),所述第七阀件(86)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体(50),所述第七阀件(86)能够控制所述第八流道(51)内流体流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九流道(52),所述第九流道(52)由所述第一基座(20)与所述第二连接体(50)共同形成,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第八阀件(87),所述第八阀件(87)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体(50),所述第八阀件(87)能够控制所述第九流道(52)内流体流量;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换热器(70),所述第二换热器(70)与所述第二连接体(5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70)具有第三换热通道(71)与第四换热通道(72),所述第三换热通道(71)与所述第四换热通道(72)相互不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通道(71)与所述第三通道(315)位于所述第九流道(52)延伸方向的相反两端,所述第九流道(52)能够连通所述第三换热通道(71)与所述第三通道(315)。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十流道(53),所述第十流道(53)由所述第二连接体(50)与所述第一基座(20)共同形成,所述第十流道(53)与所述第九流道(52)在第一基座(20)内部不连通,所述第十流道(53)与所述第九流道(52)在第二连接体(50)内部不连通;所述第十流道(53)能够连通所述第一管路(15)的管腔与所述第三换热通道(71)。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223)包括第三面(224)与第四面(225),所述第三面(224)与第四面(225)位于第一基座(20)宽度方向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连接体(40)安装于第三面(224),所述第二连接体(50)安装于第四面(225);
所述第一连接体(40)包括第二基板(44)与第三基板(45),所述第二基板(44)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基板(20)与第三基板(45)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体(50)包括第四基板(54)与第五基板(55),所述第四基板(54)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基板(20)与第五基板(55)之间;所述第三基板(45)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基板(44)与第一换热器(60)之间,所述第五基板(55)至少部分位于第四基板(54)与第二换热器(70)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20)包括基部(216)与延伸部(217),所述延伸部(217)自基部(216)沿所述第一基座(2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延伸,所述基部(216)的宽度大于所述延伸部(217)的宽度,所述压缩机(10)安装于所述基部(216),所述筒体(30)安装于所述基部(216),所述第一连接体(40)与第二连接体(50)安装于所述延伸部(217)。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板(90),所述第一板(90)包括基板(95)、第一侧板(96)与第二侧板(97),所述第一侧板(96)与第二侧板(97)连接于所述基板(20)相反两侧,所述基板(95)与所述第二基座(44)固定连接,所述基板(95)与所述第四基座(5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96)与第二侧板(97)与所述第一基座(20)固定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流体控制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七接口(18),所述第七接口(18)与所述第一管路(15)的管腔连通。
19.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换热器(3)、第四换热器(4)、第五换热器(5)以及如权利要求1-18任意一项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100),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一接口(211)、第二接口(231)、第三接口(241)、第四接口(242)、第五接口(411)、第六接口(511)与第七接口(18);
流体控制组件的第一接口(211)与第三换热器(3)连通,第三换热器(3)与第三接口(241)连通,第五接口(411)与第五换热器(5)连通,第五换热器(5)与第七接口(18)连通,第二接口(231)与第四换热器(4)连通,第四换热器(4)与第四接口(242)连通,第六接口(511)与第三换热器(3)连通,第三换热器(3)能够与第七接口(18)连通。
CN202011228921.5A 2020-11-06 2020-11-06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Active CN1124287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28921.5A CN112428773B (zh) 2020-11-06 2020-11-06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28921.5A CN112428773B (zh) 2020-11-06 2020-11-06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8773A true CN112428773A (zh) 2021-03-02
CN112428773B CN112428773B (zh) 2022-10-14

Family

ID=74695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28921.5A Active CN112428773B (zh) 2020-11-06 2020-11-06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2877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0435A (zh) * 2022-09-22 2022-10-25 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研究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用能量流管理机及其工作方法
WO2023030286A1 (zh) * 2021-08-30 2023-03-0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组件和流体控制装置
WO2023088350A1 (zh) * 2021-11-17 2023-05-2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EP4317859A1 (en) * 2022-08-01 2024-02-0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Refrigerant module for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049366U (zh) * 2017-05-09 2018-02-2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以及包括电子膨胀阀的热管理组件
CN108068572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81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9203908A (zh) * 2017-06-30 2019-01-1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集中能量模块
KR20190068125A (ko) * 2017-12-08 2019-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ce 모듈용 커버장치
CN211233423U (zh) * 2019-07-25 2020-08-1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1811153A (zh) * 2019-04-12 2020-10-2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8572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81A (zh) * 2016-11-09 2018-05-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207049366U (zh) * 2017-05-09 2018-02-2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电子膨胀阀以及包括电子膨胀阀的热管理组件
CN109203908A (zh) * 2017-06-30 2019-01-1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集中能量模块
KR20190068125A (ko) * 2017-12-08 2019-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ce 모듈용 커버장치
CN111811153A (zh) * 2019-04-12 2020-10-2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211233423U (zh) * 2019-07-25 2020-08-1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0286A1 (zh) * 2021-08-30 2023-03-09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组件和流体控制装置
WO2023088350A1 (zh) * 2021-11-17 2023-05-25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EP4317859A1 (en) * 2022-08-01 2024-02-0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Refrigerant module for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WO2024028059A1 (en) * 2022-08-01 2024-02-08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Refrigerant module for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15230435A (zh) * 2022-09-22 2022-10-25 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研究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用能量流管理机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8773B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28773B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09838586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2428772B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2432400A (zh) 气液分离器及热管理系统
CN210441470U (zh) 制冷系统
CN113175768B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210851949U (zh) 组合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08248331B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2431946A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2781285B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08397573B (zh) 一种空调装置以及汽车空调
CN221005579U (zh) 用于冷媒循环系统的换热装置、冷媒循环系统
CN218031569U (zh) 四通连接管组件、单冷型空调器和单热型空调器
CN218267383U (zh) 一种整体式冷媒控制部件及热管理组件
CN215930179U (zh) 三联供系统
CN217381757U (zh) 单向阀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US20240157759A1 (en) Fluid management devic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12460864B (zh) 气液分离器及热管理系统
US20240175608A1 (en) Fluid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EP3730872B1 (en) Liquid collecto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having liquid collector
CN218096669U (zh) 四通连接管组件、单冷型空调器和单热型空调器
CN112757863B (zh) 流体管理组件、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217259487U (zh)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CN211060453U (zh) 补气增焓装置及集液器总成
CN117774593A (zh) 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