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59487U -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59487U
CN217259487U CN202220149206.0U CN202220149206U CN217259487U CN 217259487 U CN217259487 U CN 217259487U CN 202220149206 U CN202220149206 U CN 202220149206U CN 217259487 U CN217259487 U CN 2172594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valve
interface
communicated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492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4920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594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594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594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包括基座,基座包括块体,块体具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阀件和第二阀件,第一阀件、第二阀件安装于块体,块体包括第一接口,块体具有与第一接口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均为直通道;第一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形成第一阀腔的壁连接,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口连通;第二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形成第二阀腔的壁连接,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口连通;第一通道由第一阀腔向第一接口延伸,第二通道由第二阀腔向第一接口延伸,这样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结构简单,也有利于降低流阻。

Description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背景技术
在汽车空调系统中,需要利用阀件对管路流体通断进行控制。如图12所示,两个阀件的阀体相互连接形成集成件的方案已经存在,但为将各阀件连通,需要在集成件内部设置多个互相垂直交错的直通道,形成的流道较长且直角拐弯处较多,增大了流动时的流阻。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可简化通道结构,减小流阻。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块体,所述块体具有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阀件和第二阀件,所述第一阀件、第二阀件安装于所述块体,所述第一阀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阀腔,所述第二阀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阀腔;所述块体包括第一接口;所述块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块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均为直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形成所述第一阀腔的壁,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形成所述第二阀腔的壁,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通道自第一阀腔朝向所述第一接口延伸,所述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二阀腔朝向所述第一接口延伸。
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流体控制组件中,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均为直通道;第一通道的第一开口位于形成第一阀腔的壁,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口连通;第二通道的第二开口与位于形成第二阀腔,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口连通;这样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结构简单,也有利于降低流阻。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流体控制组件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阀件、基座的一剖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基座的局部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阀件、基座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阀件、基座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阀件、基座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一剖面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另一剖面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一剖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12示出了一种常规集成阀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应当理解,除非另行指出,“前”、“后”、“下”和/或“上”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流体控制装置包括基座1、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泄压阀4和气液分离器5,基座1包括块体101和第一盖体102,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泄压阀4均安装于块体101,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泄压阀4均与块体101固定连接。气液分离器5与第一盖体102固定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块体101和第一盖体102一体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块体101和第一盖体102也可以分体设置。
如图7和图8所示,气液分离器5具有第一腔52,气液分离器5包括位于第一腔52内的气液分配组件57,第一腔52和气液分配组件57用于分离气体与液体。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第一筒体51、第二筒体56、第二盖体67,第二筒体56内侧具有第一腔52,第一筒体51围设于第二筒体56外侧,第一筒体51与第二筒体52之间形成有夹层空间53,第一腔52与夹层空间53连通,第一盖体102与第二盖体67盖设于第一筒体51轴向方向的相反两端,第一盖体102、第二盖体67与第一筒体51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设置。此种设置可以实现气液分离器5与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泄压阀4的集成,有利于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
如图3所示,块体101具有第一接口21、第一通道13、第一阀腔11,第一通道13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31,第一开口131位于形成第一阀腔11的壁,第一通道13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口21连通,第一接口21位于块体101的外周部。块体101包括第二阀腔12和第二通道14,第二通道14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141,第二开口141位于形成第二阀腔12的壁,第二通道14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口21连通。第一通道13、第二通道14均与第一接口21连通,即共用第一接口21,可减少接口数量,进而减少泄漏风险以及制造成本。本文中通道与接口之间的“连通”,除特殊说明外,都指的是通道与接口之间的连通是通过位于基座1内部的通道、孔道或流道实现,或者两者之间直接连接或连通,而不是通过与基座外周部连接的管路实现连通。本文中的“基座外周部”指的是基座的外表面对应的部分,基座外周部与基座内部相区别。如图5和图8所示,基座1还包括第三接口24和第四接口25,第三接口24、第四接口25位于基座1朝向第一腔52的一端。基座1包括第三通道15,第三通道15的一端与第三接口24连通,第三通道15的另一端与第一阀腔11连通,第三通道15通过第三接口24与第一腔52连通,第三通道15与第一通道13不连接。第一阀件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阀腔11,第一阀件3能够控制第一阀腔11与第三通道15之间流体的导通和截断。
基座1具有第四通道16,第四通道16一端与第二阀腔12连通,第四通道16的另一端与第四接口25连通,第四通道16与第二通道14不连接。第二阀件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阀腔12,第二阀件7能够控制第二阀腔12与第四通道16之间流体的导通和截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均为节流阀,除了可以控制通断之外,也可控制流量的大小。如图5所示,第二阀件7包括第二控制部71与第二阀芯72,第一阀件3包括第一控制部31与第一阀芯32,第一控制部31能够控制第一阀芯32相对于基座1运动。第二控制部71能够控制第二阀芯72相对于基座1运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也可为闸阀、截止阀、球阀和蝶阀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件3和/或第二阀件7可为电子膨胀阀。本申请中,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的类型不以此为限,只要起到导通和截断的功能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流体控制组件至少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中,第一阀件3处于截断状态,第二阀件7处于导通状态,即流体进入第一接口21后仅进入第二通道14。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中,第一阀件3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二阀件7处于截断状态,即流体进入第一接口21后仅进入第一通道13。
如图6至图8所示,块体101包括第一孔道18,第一孔道18与第一腔52连通,泄压阀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孔道18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孔道18为直孔道,第一孔道18自基座1的外周部向基座1内部延伸,第一孔道18的一端与第三通道15连通,泄压阀4通过位于基座1内的第一孔道18、第三通道15与第一腔连通,减少了连接管路,进而减小了泄漏风险。此外,第一孔道18和第三通道15共用了第三接口24与第一腔进行连通,不需要额外设置第一孔道18与第一腔的接口,进一步减小了接口导致的泄漏风险。
如图6所示,泄压阀4包括泄压通道41,泄压通道41的一端与第一孔道18连通,泄压通道的另一端与外界空间连通。泄压阀4还包括封堵部件44,封堵部件44能够导通、封堵泄压通道41。本文中的外部空间指的是与外部大气环境连通的空间,外部空间的气压等于一个大气压,其与热管理系统的填充有制冷剂的内部流道相区别。当第一腔52内的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封堵部件44封堵泄压通道。当第一腔52内的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差值超过预定阈值,则封堵部件导通泄压通道41,制冷剂由泄压通道41排入外部空间。通过设置泄压阀4,气液分离器5内部的压力过大时,可及时减小压力,从而减小气液分离器5开裂或泄漏的风险,提高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孔道18的一部分可为泄压通道41。
如图7所示,块体101包括第五通道17以及第二接口22,第五通道17的一端与第二接口22连通,第五通道17的另一端与第三通道15连通。第五通道17可自第二接口22向块体101内部钻孔形成。在热管理系统运行时,制冷剂能够由第二接口22流入第五通道17后进入第三通道15内,之后流出第三接口24。用于流入制冷剂的第五通道17以及第三通道15都与第三接口24连通,即两者共用了一个第三接口24与第一腔52连通,减少了接口的数量,进而减小了泄漏风险以及制造成本。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气液分离器5与车体的其它部分固定,使得泄压阀4、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气液分离器5均与车体实现了固定,减少了泄压阀4、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单独与车体固定的步骤。
如图7至图9所示,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换热件6和第二接管65,换热件6位于夹层空间53,换热件6具有流通通道64。换热件6的至少一部分环绕第二筒体56设置,第二接管65与流通通道64的一个末端连接,第二接管65的至少一部分插入第一盖体102,第四通道16通过第四接口25与流通通道64连通,即第二通道16通过第四接口25与流通通道64连通。第二盖体67具有第六接口74与第七接口75,第六接口74与流通通道64连通,第七接口75与第一腔52连通。气液分配组件57具有气体出口58,气体出口58位于气液分配组件57的上部。气液两相形态的制冷剂从第三通道15流入第一腔52,其中液态制冷剂顺着第二筒体56内壁流向第一腔52的下部,气态制冷剂经过气液分配组件57从气体出口58流出,进入夹层空间53,并与换热件6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最后从第七接口75流出。
如图3所示,定义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垂直于第二方向Y,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的含义包括但不限于两者之间的夹角为90°,两者之间的夹角可以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变化,例如两者之间夹角的取值范围为80°~100°。第一阀腔11、第二阀腔12沿第一方向X排布,块体101包括位于第二方向Y一端的第一端面部1011,第一接口21位于第一端面部1011,沿第一方向,第一接口21位于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之间。第一通道13、第二通道14均为直通道,第一通道13自第一阀腔11朝向第一接口21延伸,第二通道14自第二阀腔12朝向第一接口21延伸,使得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呈“V”形布置。一方面,使得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所需的长度较短,流阻较小,另一方面,使得流体进入第一接口21后的偏转角度小于90°,局部水头损失较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直通道”指的是,通道的中心线为直线或大致为直线,通道的中心线可以具有小角度的弯曲,例如,通道的中心线的弯曲角度在10°以内。此外,第一通道13可具有两个以上内径不同的子通道,这些子通道的中心线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但相互平行,也可以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小角度夹角,例如,小角度夹角在10°以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第一接口21与第一阀腔11、第二阀腔12的距离相同,第一通道13、第二通道14的长度相同。
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可用钻孔的方式形成,块体101具有第一通道13的延长部,所述第一通道13的延长部位于所述第一接口21。所述块体101具有第二通道14的延长部,所述第二通道14的延长部位于所述第一接口21。“通道的延长部”指的是将通道沿其长度方向延长所形成的柱形空间,图4中的虚线部分示出了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延长部。这种结构便于刀具由第一接口21深入块体101进行钻孔加工,减小钻孔加工的难度。如图3所示,块体101具有位于第一方向X一端的第二端面部1012,第一阀腔11相对于第二阀腔12远离第二端面部1012,第一阀腔11与第二端面部1012的距离大于第一阀腔11与第一接口21的距离,第一阀腔11与第二端面部1012的距离大于第二阀腔12与第一接口21的距离。一个直通道仅连接一个阀腔,相比于用一个由第二端面部1012深入块体101的直通道连接两个阀腔的方式,进入第一接口21的流体仅撞击一次阀件,减小了流阻,且钻孔的深度相对更小,减小了钻孔的难度。
如图3所示,块体101包括自第一接口21向块体101内部凹陷的沉孔221,第一通道13靠近第一接口的一端包括第三开口132,第三开口与形成沉孔221的壁连接,第二通道14靠近第一接口的一端包括第四开口142,第四开口与形成沉孔221的壁连接。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的内径小于沉孔221的内径,具体地,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的内径为d,沉孔221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1.2d~1.5d,例如1.3d、1.35d、1.4d。若沉孔221的内径大于1.5d,则流体流过沉孔221、第一通道13时,可供流通的内径突然变小,会造成过大的突缩局部水头损失。若沉孔221的内径小于1.2d,则沉孔的内径过小,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难以穿过沉孔221直接钻孔形成。
第一开口131位于第一阀腔11靠近第二阀腔12的一端,第二开口141位于第二阀芯12靠近第一阀芯11的一端,使得第一通道1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通道12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a较小。可进一步缩短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的长度,进一步减小流阻,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小流体进入第一接口21后的偏转角度,局部水头损失较小。此外,在沉孔221的内径与第一通道13、第二通道14的内径d相近时,有利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的加工。
在块体101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形成所述第一通道13的壁与所述块体101的第一端面部1011连接,形成所述第二通道14的壁与所述块体101的第一端面部1011连接,即第一通道13、第二通道14和第一接口之间没有沉孔等结构,而是直接连接。
在块体101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块体包括本体1025和凸块1024,凸块1024突出于本体1025的外周部,凸块1024与本体1025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焊接固定。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位于本体1025,第一接口21位于凸块1024,凸块1024具有通孔222,通孔222的一端与第一接口21连通,通孔222的另一端与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连通。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热管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200、第一换热器300、第二换热器500、膨胀阀400以及流体控制组件100,图9中的箭头示出了热管理系统处于制冷工况下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流体控制组件100的第七接口75与压缩机的进口连通,压缩机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300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一换热器300的第二端口与第一接口21连通,流体控制组件100的第六接口74与膨胀阀400的进口连通,膨胀阀400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500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二换热器500的第二端口与第二接口22连通,图10中的箭头示出了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大致的流动方向。制冷剂可为CO2,系统中的压力较高,需要更少的接口以及管路来减少泄漏风险,此外流道也会较细。
在热管理系统处于制冷工况时,如图7至图10所示,第二阀件7处于导通状态,第一阀件3处于截断状态。图8和图9中的虚线箭头示出了在制冷工况下制冷剂大致的流动方向。一股较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由第一接口21进入流体控制组件后,依次沿着第二通道14、第二阀腔12、第四通道16、第四接口25、流通通道64、第六接口74的路径流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此股制冷剂也可以沿此路径反向流动。而一股较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由第二接口22进入流体控制组件后,依次沿着第五通道17、第三通道15、第三接口24、第一腔52、夹层空间53、第七接口75的路径流动,即流体控制组件中的两股制冷剂不互相掺混。第七接口75与压缩机的入口连通,在第一筒体内侧,两股流体可以相互换热,可提高第七接口75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使得进入压缩机200时制冷剂的液态比例更小,减少压缩机中产生“液击”现象的风险。
在热管理系统处于热泵工况时,如图7至图9所示。第二阀件7处于截断状态,第一阀件3处于导通状态,一股较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由第一接口21进入流体控制组件后,依次沿着第一通道13、第一阀腔11、第三通道15、第三接口24、第一腔52、夹层空间53、第七接口75的路径流动。而一股较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由第三接口24进入流体控制组件后,依次沿着第五通道17、第三通道15、第三接口24、第一腔52、夹层空间53、第七接口75的路径流动。即流体控制组件中的两股制冷剂能够互相混合并换热,流出第七接口75的制冷剂的温度会低于进入第一接口21的制冷剂的温度、高于进入第三接口24的制冷剂的温度。同样也提高了流出第七接口75的制冷剂的过热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包括块体(101),所述块体(101)具有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阀件(3)和第二阀件(7),所述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7)安装于所述块体(101),所述第一阀件(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阀腔(11),所述第二阀件(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阀腔(12);
所述块体(101)包括第一接口(21);
所述块体(101)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的第一通道(13),所述块体(101)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的第二通道(14),所述第一通道(13)、第二通道(14)均为直通道;所述第一通道(13)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31),所述第一开口(131)位于形成所述第一阀腔(11)的壁,所述第一通道(13)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口(21)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4)的一端具有第二开口(141),所述第二开口(141)位于形成所述第二阀腔(12)的壁,所述第二通道(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21)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3)自第一阀腔(11)朝向所述第一接口(21)延伸,所述第二通道(14)自所述第二阀腔(12)朝向所述第一接口(21)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所述块体(101)具有第一通道(13)的延长部,所述第一通道(13)的延长部位于所述第一接口(21);所述块体(101)具有第二通道(14)的延长部,所述第二通道(14)的延长部位于所述第一接口(2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定义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阀腔(11)、第二阀腔(12)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块体(101)包括第一端面部(1011),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端面部(1011)位于所述块体(101)的一端,所述第一接口(21)位于所述第一端面部(10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接口(21)位于所述第一阀腔(11)和第二阀腔(12)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131)位于所述第一阀腔(11)靠近第二阀腔(12)的一端,所述第二开口(141)位于第二阀芯(12)靠近所述第一阀芯(11)的一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块体(101)具有第二端面部(1012),沿所述第一方向,第二端面部(1012)位于所述块体(101)的一端;所述第一阀腔(11)相对于第二阀腔(12)远离所述第二端面部(1012),所述第一阀腔与第二端面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第一接口的距离,所述第一阀腔(11)与第二端面部(1012)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阀腔(12)与所述第一接口(21)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道(13)靠近第一接口的一端包括第三开口(132),第二通道(14)靠近第一接口的一端包括第四开口(142);所述块体(101)包括自所述第一接口(21)向所述块体内部凹陷的沉孔(221),所述第三开口与形成所述沉孔(221)的壁连接,所述第四开口与形成所述沉孔(221)的壁连接;所述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的内径为d,所述沉孔(221)的内径的取值范围为1.2d~1.5d;
或者,形成所述第一通道(13)的壁与所述第一端面部(1011)连接,形成所述第二通道(14)的壁与所述第一端面部(1011)连接;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接口21与所述第一阀腔(11)、第二阀腔(12)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一通道(13)、第二通道(14)的长度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所述块体包括本体(1025)和凸块(1024),所述凸块(1024)突出于所述本体(1025)的外周部,所述凸块(1024)与所述本体(102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位于所述本体(1025),所述第一接口(21)位于所述凸块(1024),所述凸块(1024)具有通孔(222),所述通孔(222)的一端与第一接口(21)连通,所述通孔(2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连通。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气液分离器(5),所述气液分离器(5)具有第一腔(52),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基座(1)固定连接;
所述基座(1)包括第三接口(24)和第四接口(25),所述第三接口(24)和第四接口(25)位于所述基座(1)朝向所述第一腔的一端;
所述基座(1)具有第三通道(15),所述第三通道(15)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口(24)连通,所述第三通道(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阀腔(11)连通,所述第三通道(15)通过所述第三接口(24)与所述第一腔(52)连通,所述第三通道(15)与所述第一通道(13)不连接;
所述基座(1)具有第四通道(16),所述第四通道(16)一端与所述第二阀腔(12)连通,所述第四通道(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四通道(16)与第二通道(14)不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块体(101)具有第一孔道(18),所述第一孔道(18)与第一腔(52)连通;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泄压阀(4),所述泄压阀(4)安装于所述块体(101),所述泄压阀(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孔道(18)内,所述泄压阀(4)具有泄压通道(41),所述泄压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孔道(18)连通,所述泄压通道的另一端与外界空间连通;所述泄压阀(4)还包括封堵部件(44),所述封堵部件(44)能够导通、封堵所述泄压通道(41)。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块体(101)包括第二接口(22)和第五通道(17),所述第五通道(1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22)连通,所述第五通道(1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口(24)连通;
所述基座(1)包括第一盖体(102),所述第一盖体(102)相对于所述块体(101)更靠近所述第一腔(52);所述气液分离器(5)包括第一筒体(51),所述第一筒体(51)轴向方向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盖体(102)固定且连接处密封设置;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换热件(6),所述换热件(6)和第一腔(52)均位于所述第一筒体(51)内侧;所述换热件(6)具有流通通道(64),所述第四通道(16)通过所述第四接口(25)与所述流通通道(64)连通;
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二筒体(56)和气液分配组件(57),所述第二筒体(56)内侧具有所述第一腔(52),所述气液分配组件(57)位于所述第一腔(52)内,所述第一筒体(51)围设于所述第二筒体(56)外侧,所述第一筒体(51)与所述第二筒体(52)之间形成有夹层空间(53),所述第一腔(52)与所述夹层空间(53)连通,所述换热件(6)位于所述夹层空间(53);
所述气液分离件还包括第二盖体(67),所述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筒体轴向方向的相反两端,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一筒体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设置,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第六接口与第七接口,所述第六接口与所述流通通道(64)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夹层空间(53)连通。
CN202220149206.0U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Active CN2172594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49206.0U CN217259487U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49206.0U CN217259487U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59487U true CN217259487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96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49206.0U Active CN217259487U (zh) 2022-01-20 2022-01-20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594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7787B (zh) 热交换装置
CN217259487U (zh)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CN112431946A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EP4170274A1 (en) Throttling heat exchange assembly
JP2009287707A (ja) 四方切換弁用弁体
CN113970264A (zh) 一种换热组件
CN211503341U (zh) 一种膨胀阀
WO2022083710A1 (zh) 流体引导装置、流体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热管理组件
CN114076530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N215980946U (zh) 换向阀及制冷系统
CN113970259A (zh) 一种节流换热组件
US20240157759A1 (en) Fluid management devic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15674991A (zh) 热管理系统
EP4324666A1 (en) Fluid management apparatus
CN114056034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5195383A (zh) 流体管理装置
CN115674992A (zh)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4485222A (zh)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5195381A (zh) 一种流体控制装置、该装置的制造方法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6118419A (zh)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5111790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4440669A (zh) 热交换装置
CN115610178A (zh) 热管理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7628239A (zh) 热管理系统
CN115107447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