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56034A -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56034A
CN114056034A CN202010785664.9A CN202010785664A CN114056034A CN 114056034 A CN114056034 A CN 114056034A CN 202010785664 A CN202010785664 A CN 202010785664A CN 114056034 A CN114056034 A CN 114056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heat exchange
bridge
communicat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856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8566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560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56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60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71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liquid ducts, e.g. for coolant liquids or refrigera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组件,该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桥、第二换热部、节流元件,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接口;桥具有所述第一接口,桥包括与第一接口连通的导流孔或导流槽,第一接口通过第一流道与节流元件连通,节流元件的另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第一接口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通过桥可以使冷媒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部、另一部分到第二换热部,且相对方便地实现两个换热部之间流体的连通,不同的系统需求可通过改变桥的结构实现,使系统管路简单,接口之间能减少管路的设置,且系统连接简单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有的热管理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换热器,如板式换热器,这些换热器及零部件一般通过管路连接并在系统应用中固定设置,由于系统中零部件较多,会使得系统的管路连接也相对复杂。
发明内容
为提供一种可以降低系统的管路连接复杂性的换热组件,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桥、第二换热部、节流元件,所述桥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所述第一换热部、桥、第二换热部通过焊接固定;所述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固定设置或限位设置,或者所述节流元件与所述桥固定设置或限位设置;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接口;所述桥包括第一接口部,所述第一接口部具有所述第一接口,所述桥包括导流孔或导流槽,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导流孔或导流槽连通;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节流元件的一个接口连通,所述节流元件具有另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所述导流孔或导流槽的至少部分,或所述第一流道包括与所述导流孔或导流槽连通的孔或槽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流道包括所述导流孔或导流槽的至少部分,或所述第二流道包括与所述导流孔或导流槽连通的孔或槽的至少部分。本文中节流元件包括两个接口,其中一个可以作为进口,一个作为出口。
同时还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流道,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具有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冷凝器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部或者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之间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在所述蒸发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还包括节流元件,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
本文中的通过流道连通包括通过单个零部件具有的流道连通,也包括两个或更多个部件结合形成的流道连通。用于连通的孔和或槽包括多种情况:用于连通的孔、用于连通的槽、孔和槽结合、孔与孔结合、槽和槽结合及更多的结合;与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和或槽也是同样可能是孔与第二换热部连通、槽与第二换热部连通或孔和槽等结合与第二换热部连通;与第一接口连通的孔和或槽也同样如此;连通也包括直接连通与间接连通的情况。桥包括两个朝向第一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孔或槽,桥包括至少两个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和或槽,朝向或靠近第一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孔或槽不排除也能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如果是通孔形式,即可同时朝向第一换热部,也可朝向第二换热部并与第二换热部连通。两者通过管路或什么连通在本文中并不是封闭的描述,指的是这两者是连通的,也包括两者之间还具有其他部件如节流元件、分离器、控制阀、单向阀、换热器等等多种可能。
通过在桥设置的第一接口,并在桥设置与第一接口连通的导流孔和或导流槽,第一接口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节流元件的一个接口连通,所述节流元件的另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通过桥可以使第一接口与第一换热部连通、并与第二换热部连通,相对方便地实现两个换热部之间流体的连通,不同的系统需求可通过改变桥的结构实现,使系统管路简单,接口之间能减少管路的设置,且系统连接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换热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的主视方向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组件的A-A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图5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5a为该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该换热组件的桥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桥的主视图及B-B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图8、图9为该组件的连接件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上述组件的桥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换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换热组件的桥的主视图及F-F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1所示换热组件的桥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15为换热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换热组件的桥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5所示换热组件的桥的两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5所示换热组件的连接件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0第一换热部,100配合部,101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2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3第一孔道,104、104’第二孔道,105连通口,110节流元件,
20桥,200桥的第一配合部,200’桥的第二配合部,202导流孔,202’导流槽,2031缺口,2032孔,204、204’导通部,2041孔,2042槽,204a第一端部,204b第二端部,207第一安装部,2080槽,2082斜孔,2084通孔,209第二安装部,211第一接口部,212、213肩部,221固定孔,250传感元件,2501传感头,264导流槽,2641第一端部,2642第二端部,265槽,266孔,
30第二换热部,300、300’配合部,301第三孔道、302第四孔道、303第一孔道、304第二孔道,
40连接件,4010主体部,4011延伸部,405槽,409、459固定孔,441连接一部,442连接二部,450固定件;45连接件,4510主体部,4511延伸部,455槽;
51第一冷却液接口,52第二冷却液接口,53第一接口,54第二接口,55第三接口,56第四接口,57第五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参图1-图9所示,图1与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换热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该换热组件的主视方向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组件的A-A方向剖视的示意图,图5为该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5a为该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部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该组件的桥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桥的主视图及B-B方向剖视的示意图,图8、图9为该组件的连接件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10、节流元件110、桥20、第二换热部30。桥20位于第一换热部10与第二换热部30之间或者说桥20大部分位于第一换热部10与第二换热部30之间,另外还可以有连接件40,连接件40位于第二换热部30的另一侧或者说第二换热部30有部分位于桥20与连接件40之间,即桥20与连接件40分设于第二换热部的两侧,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通过焊接固定,或者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连接件通过焊接固定。
第一换热部10具有换热芯体,第一换热部1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供流体流经换热的流道,两种流体流道之间相隔开,第一换热部10包括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一换热部10能够流经至少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一换热部进行热交换,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另外还可以是用于三种流体,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两种可以为冷却液,两种冷却液可以经控制选择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经换热降温后,能用于冷却需要冷却的部件。第一换热部10也可以只有两个孔道,只连通冷媒流道,并与其他需要热交换的元件或介质接触进行热交换。下面以两种流体为例进行说明。
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接口53、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第五接口57。本实施例中桥20设置有第一接口53,连接件40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第五接口57。节流元件110与第一换热部10固定或限位设置,其中第一换热部10具有4个孔道(图中未全部示出),包括第一孔道103、第二孔道104,第一换热部在孔道104还设置有具有连通口105的管,连通口105与节流元件110连通。第一换热部10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具有第二冷却液接口52,第一冷却液接口51与第二冷却液接口52通过换热芯体的冷却液流道连通,第一换热部10具有与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52连通的两个孔道。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通过冷媒流道连通第二孔道,冷却液流道与冷媒流道不连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可以是第一换热部的边板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并经焊接与第一换热部的边板和或换热芯体固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第二冷却液接口部还可以是以管接件方式与第一换热部固定在一起。
桥20具有第一配合部200及第二配合部200’,相应地,第一换热部10具有配合部100,配合部100与桥的第一配合部200对应配合,第二换热部30具有配合部300,配合部300与桥的第二配合部200’对应配合;第一换热部10的配合部100、第二换热部30的配合部300与桥的两个配合部均包括平面部,桥在第一配合部200这一侧设置的用于连通的孔或槽或导通部的口部位于第一配合部的内部,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的四周被所述第一配合部围绕,且第一换热部在与桥的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对应的连通的口部,且第一换热部用于与桥连通的口部位于其配合部的内部且被所述配合部围绕;这样,第一换热部10的配合部100与桥的第一配合部200在两者焊接密封后,桥的用于连通的口部能与第一换热部对应的用于连通的口部连通,或者说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的四周包括所述配合部的一部分,两者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均形成大致封闭的结构。第二换热部30的配合部300与桥的第二配合部200’位置相对应,在两者焊接密封后,桥在该侧的用于连通的口部与第二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一个孔道的口部连通,具体地,第二换热部30在与桥20相对侧具有两个孔道的口部:第三孔道301、第一孔道303的口部,桥20在与第二换热部30的相对侧即第二配合部具有导流孔202的口部、导通部204的孔2041的口部,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301的口部与导流孔202的口部位置相对应并连通,第一孔道303的口部与导通部204的孔2041的口部的位置相对应并连通,孔2041的口部大致呈上下延伸设置。
本文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为说明清楚,不应视作限制,相应地这里与高度方向对应。本文中孔包括但不限于通孔与盲孔,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非圆形;槽一般针对不贯穿的情况,槽也包括大多数不贯穿但局部贯穿的情况。
桥20包括第一接口部211,在第一接口部211具有第一接口53,第一接口部211包括向外凸出的结构,第一接口部211可以是桥的主体一体的结构,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并经焊接与桥的主体固定的结构。导流孔202为类似通孔,导流孔202与第一接口53连通,导流孔202与连通口105连通并与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301连通;导通部204包括孔2041与槽2042,孔2041为类似通孔,槽2042为类似盲孔,槽2042的口部设置在第一配合部所在一侧。槽2042为盲孔,可以在桥在与槽2042相背处设置其他用于连通的盲孔或槽。本文中定义桥朝向第一换热部侧为正面,桥朝向第二换热部侧为背面,在本例中槽2042也可以是通孔,即整个导通部204可以设置为类似通孔结构。
连接件40包括主体部4010及延伸部4011,连接件40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第五接口57,另外还设置有固定孔409,用于配合固定或限位。连接件40在朝向第二换热部30的一侧具有槽405,槽405为类似盲孔的结构,在槽405相对靠近第二接口54处设置有第五接口57,在槽405大致中部位置设置有第三接口55,第三接口55与槽405连通,第五接口57与槽405连通,第三接口55、第五接口57大致位于第二接口54与第四接口56之间,这样连接相对方便。连接件还可以包括固定件450,用于固定或限位,固定件450能固定或限位设置于固定孔40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延伸部4011,并且主体部4010及延伸部4011具有槽405,槽405与第三接口55和第五接口57连通,这样可以使得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第五接口57设置于主体部4010,使得各接口的连接相对方便紧凑。
换热组件能使热管理系统安装连接方便,减少连接的管路,并且减小系统的体积。参图5及其他视图,以该换热组件用于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时这些部件是固定的,为了说明清楚,在该爆炸图中示出了冷媒的流动方式,这只是为了标示清楚以便说明。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包括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部。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流道与冷却液流道;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至少一个蒸发器、换热组件,冷却液流道流经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及所述第一换热部中与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52相连通的流道部分;电池的热量能传递给冷却液,经第一冷却液接口51或第二冷却液接口52流经第一换热部的该部分流道,在第一换热部与另一流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冷却液经降温后再返回以冷却电池。
冷媒流道流经冷凝器、压缩机、蒸发器、甚至储液器,如第一接口53、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第五接口57分别用于与冷媒系统连通,压缩机的进口可以连通第二接口54,如经冷凝器冷却的冷媒经第一接口53进入换热组件,或者是经储液器的冷媒经第一接口53进入换热组件,这样高温高压的冷媒经导流孔202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301,在第二换热部30与另一流道的冷媒换热后到第四孔道302,到第四孔道302的冷媒经连接件40与第二换热部配合形成的由槽405所在的空间形成的流道、经第三接口55、第五接口57流出,如经第三接口55通向前蒸发器、经第五接口57通向后蒸发器,或经第三接口55通向后蒸发器、经第五接口57通向前蒸发器,在前蒸发器或后蒸发器前还可以设置节流元件;另一部分冷媒经与节流元件相连通的连通口105进入节流元件110,经节流元件110节流后进入第一换热部10的孔道,并在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与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到达第一孔道103,并经桥、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配合的由导通部204形成的流道,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与第二换热部从第二孔道流到第一孔道的冷媒汇合,经与第一孔道303连通的第二接口54流出,如返回压缩机;另外,第四接口56可以用于连通前蒸发器和或后蒸发器流回的冷媒,这部分低温冷媒经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304流向第一孔道303,与从第三孔道301流向第四孔道302的高温冷媒进行热交换,在第一孔道303,两部分冷媒汇流后经第二接口可流回压缩机。这样部分低温冷媒用于冷却高温冷媒,可以降低冷媒的冷凝温度,又不会使回压缩机的冷媒温度较高。即本例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都是导流孔的部分,第三流道主要是组件中导通部204所在的空间。
本文中的流向只是为说明,而不能作为限制,也不是封闭的要求,可以在其中增加其他部件如在压缩机前增加其他控制阀件等。在桥20,还设置有第一安装部207,用于传感元件250的安装,如感温元件,使感温用的传感头2501穿过安装部而位于导通部204所在的流道,这样可以得到经第一换热部后的冷媒的温度或者说蒸发器的出口温度。
该换热组件可以实现部分高温冷媒与部分低温冷媒的换热,降低这部分高温冷媒的温度,又不会使冷媒回压缩机的温度过高,从而提高效率,并且接口之间可以减少管路的设置,系统连接简单方便。另外,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桥还可以如图10所示,该桥是对上面实施方式的改进,桥的导通部204’为一个大致对角设置的通孔,第一安装部207与导通部的204’的第一端204a连通,感温用的传感头2501穿过安装部而位于导通部的204’的第一端204a所在的流道;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与导通部的204’的第一端204a相对设置并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与导通部的204’的第二端204b相对设置并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与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通过导通部的204’所在的空间形成的第三流道连通;桥还去掉了两块分别形成减重用孔2032,孔2032的形状可以是非标准的,可根据配合焊接的需要去除,该孔为通孔,桥具有导流槽202’,导流槽202’与导流孔202连通;孔2032距离桥的朝向第一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导流孔202的距离大于等于1.5mm,孔2032距离桥的导通部204’的距离大于等于1.5mm;孔2032距离桥的朝向第二换热部的导流槽202’的距离大于等于1.5mm,孔2032距离桥的朝向第二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导流槽202’的距离或者说桥分别用于与第一换热部及第二换热部的配合用于焊接的配合部的距离大于等于1.5mm。但减重用孔并不一定要通孔,如桥的两边分别向内凹两边分别形成盲孔或槽都能减轻重量并有助于焊接,只是通孔更适于加工。这样桥的用于与第一换热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的面积可以减小,同样与第二换热部配合的第二配合部的面积可以减小,这样配合焊接的面积可以减小,有助于提高焊接质量,同时还可以减轻重量。
这一方案中,一个冷媒连接用接口设置于桥,其余冷媒连接用接口设置于连接件,这样在应用时连接更加方便,管路也集中于同一侧。另外还可以包括第六接口,用于连通另一蒸发器的冷媒出口。接口还可以直接设置于第二换热部,如在第二换热部的边板设置冷媒接口。
本文中的流向只是为说明,而不能作为限制,也不是封闭的要求,可以在其中增加其他部件如在压缩机前增加其他控制阀件等。
换热组件还可以如图11-图14所示,图11为换热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13为图11所示换热组件的桥的主视图及F-F方向剖视的示意图,图14为图11所示换热组件的桥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图。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10、节流元件110、桥20、第二换热部30、连接件。桥20大部分位于第一换热部10与第二换热部30之间,连接件位于第二换热部30的另一侧,即桥20与连接件分设于第二换热部的两侧,或者说第二换热部30至少部分位于桥20与第一换热部10与之间,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通过焊接固定,或者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连接件通过焊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10大于第二换热部30。
第一换热部10具有换热芯体,第一换热部10至少包括两个供流体流经换热的流道,两种流体流道之间相隔开,第一换热部10包括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一换热部10能够流经至少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一换热部进行热交换,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或对车厢进行供冷;另外还可以是用于三种流体,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两种可以为冷却液,两种冷却液可以经控制选择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经换热降温后,能用于冷却需要冷却的部件,下面以两种流体为例进行说明。
换热组件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52、第一接口53、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第一换热部设置有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桥20设置有第一接口部211,连接件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节流元件110与桥20固定或限位设置。其中第一换热部10具有4个孔道如第一孔道103、第二孔道104(两个与冷却液连通的孔道未示出)。第一换热部10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具有第二冷却液接口52,第一冷却液接口51与第二冷却液接口52通过换热芯体的冷却液流道连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可以是第一换热部的边板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并经焊接与第一换热部的边板和/或换热芯体固定,第一接口部、第二接口部还可以是以管接件方式与第一换热部固定在一起。
桥20具有第一配合部200及第二配合部200’,相应地,第一换热部10具有配合部100,配合部100与桥的第一配合部200对应配合,第二换热部30具有配合部300,配合部300与桥的第二配合部200’对应配合;第一换热部10的配合部100、第二换热部30的配合部300与桥的两个配合部均包括平面部,桥在第一配合部200这一侧的用于连通的孔或槽或导通部的口部位于第一配合部的内部,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的四周均被所述第一配合部围绕,且第一换热部在与桥的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对应的连通的口部,且第一换热部每一连通的口部位于其配合部的内部且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均被所述配合部围绕;这样,第一换热部10的配合部100与桥的第一配合部200在两者焊接密封后,桥的用于连通的口部能与第一换热部对应的用于连通的口部连通,或者说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的四周包括所述配合部的一部分,两者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均形成大致封闭的结构。第一换热部10在与桥20相对侧具有第一孔道103的口部及第二孔道104的口部,桥20在与第一换热部10的相对侧具有对应的通孔2084及孔2091,通孔2084的口部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的口部位置相对应或连通,孔2091的口部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04的口部位置相对应或连通。
另外桥20在与第一换热部10的相对侧还具有槽2080,槽2080与导流孔202连通,在槽的另一侧,还具有一个斜孔2082,斜孔2082的另一端连通到第二安装部209的孔,这样第二安装部209的孔通过斜孔2082、槽2080与孔2081’连通。另外节流元件的安装方向可以是其他方向,如第二安装部的孔的轴向不是与桥大致垂直,而是与桥的正面或背面大致平行的方向,如使节流元件第二安装部大致垂直设置,这样,在桥靠近第二安装部的位置设置一个朝向第一换热部的孔或槽,使该孔或槽与第二安装部安装节流元件后的孔2091连通,节流元件的出口能通过安装部的孔2091、和或朝向第一换热部的孔或槽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
第二换热部30的配合部300与桥的第二配合部200’位置相对应,在两者焊接密封后,桥在该侧的用于连通的口部与第二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口部对应连通,具体地,第二换热部30在与桥20相对侧具有两个孔道的口部:第三孔道301、第一孔道303的口部,桥20在与第二换热部30的相对侧具有导流孔202的口部、通孔2084的口部,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301的口部与导流孔202的口部位置相对应连通,第一孔道303的口部与通孔2084的口部的位置相对应连通。
桥20包括第一接口部211与第一安装部207及第二安装部209,在第一接口部211具有第一接口53,第一接口部211包括向外凸出的结构,第一接口部211可以是桥的主体一体的结构,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并经焊接与桥的主体固定的结构。第一安装部207用于配合安装传感元件250,第二安装部209用于配合安装节流元件110。第一安装部207的孔与通孔2084连通,传感元件如感温元件,感温用的传感头2501穿过第一安装部207而位于通孔2084所在的流道,这样可以得到经第一换热部后的冷媒的温度或者说蒸发器的出口温度。本方案的第一流道包括导流孔202、槽2080、斜孔2082的至少各一部分,第二流道包括导流孔202的一部分,第三流道包括通孔2084。
另外桥20设置有四个减重用孔2032,以减小桥的重量并使配合焊接的平面部的面积可以减小,以提高焊接质量。桥20还设置有固定用的固定孔221。
连接件包括连接一部441与连接二部442,连接一部441设置有第二接口54与第三接口55,连接二部442具有第四接口56,连接一部441的第二接口54与第二换热部30的第一孔道303对应并配合,连接一部441的第三接口55与第二换热部30的第四孔道302对应并配合;连接二部442的第四接口56与第二换热部30的第二孔道304对应并配合。连接件还可以包括固定件450,用于固定或限位,连接一部441与连接二部442可以具有固定孔409,固定件450能固定或限位设置于固定孔409。连接一部441、连接二部与第二换热部固定设置或限位设置。
换热组件能使车辆热管理系统安装连接方便,减少连接的管路,并且减小系统的体积。以该换热组件用于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时这些部件是固定的,为了说明清楚,在该爆炸图中示出了冷媒的流动方式,这只是为了标示清楚以便说明。车辆热管理系统具有冷媒流路与冷却液流路,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系统,也具有与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一部分冷媒系统。参图12及其他视图,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换热组件的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及第一换热部的冷却液流道部分,电池的热量能传递给冷却液,经第一冷却液接口51或第二冷却液接口52流经第一换热部的该部分流道,在第一换热部与另一流道的冷媒进行热换,冷却液经降温后再返回以冷却电池。而第一接口53、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用于冷媒系统的连通,如经冷凝器冷却的冷媒经桥的第一接口53进入换热组件,或者是经储液器的冷媒经第一接口53进入换热组件,这样高温高压的冷媒经导流孔202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导流孔202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301,在第二换热部30与另一流道的冷媒换热后到第四孔道302,经连接一部441从第三接口55流出,如经第三接口55通向前蒸发器或其他蒸发器,在前蒸发器前还可以设置节流元件;另一部分冷媒经桥的导流孔202、槽2080及斜孔2082,进入节流元件110,经节流元件110节流后经孔2091到第一换热部10的第二孔道104,并在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与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到达第一孔道103,并经桥的通孔2084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与从第二孔道304流到第一孔道303的冷媒汇流经与第一孔道303连通的第二接口54流出,如返回压缩机;另外,第四接口56可以用于连通从前蒸发器或其他蒸发器流回的冷媒,如从第三接口流出的冷媒经节流元件节流、在蒸发器蒸发并从第四接口流到第二孔道304,这部分低温冷媒经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304流向第一孔道303,与从第三孔道301流向第四孔道302的高温冷媒进行热交换,在第一孔道303,两部分冷媒汇流后经第二接口可流回压缩机,这样部分低温冷媒用于冷却部分高温冷媒,可以降低这部分冷媒的冷凝温度,又不会使回压缩机的冷媒温度较高,使高温冷媒可以选择进行过冷,以满足系统的需求,而不需要过冷的高温冷媒再可以不经过第二换热部。本文中的流向只是为说明,而不能作为限制,也不是封闭的要求,可以在其中增加其他部件如在压缩机前增加其他控制阀件等。
换热组件还可以如图15-图19所示,图15为换热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6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17为该换热组件的桥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18为图15所示换热组件的桥的两个方向的示意图,图19为该换热组件的连接件的两个方向的立体示意图。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10、节流元件110、桥20、第二换热部30、连接件45。桥20大部分位于第一换热部10与第二换热部30之间,第二换热部30位于桥20与连接件45之间,连接件45位于第二换热部30的另一侧,即桥20与连接件45分设于第二换热部的两侧,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通过焊接固定,或者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连接件通过焊接固定。
第一换热部10具有换热芯体,第一换热部10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换热的流道,两种流体流道之间相隔开,第一换热部10包括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一换热部10能够流经至少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一换热部进行热交换,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另外还可以是用于三种流体,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两种可以为冷却液,两种冷却液可以经控制选择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经换热降温后,能用于冷却需要冷却的部件,具体以两种流体为例进行说明。
换热组件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52、第一接口53、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第一换热部设置有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桥20设置有第一接口部211,连接件45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节流元件110与第一换热部10固定或限位设置,其中第一换热部10具有4个孔道如第一孔道103、第二孔道104(图中未全部示出),第一换热部在第二孔道104还设置有具有连通口105的管,第二孔道104在靠近桥侧不连通,连通口105与节流元件110的进口连通。第一换热部10的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具有第二冷却液接口52,第一冷却液接口51与第二冷却液接口52通过换热芯体的流道连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可以是第一换热部的边板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并经焊接与第一换热部的边板和或换热芯体固定。桥20包括第一接口部211,在第一接口部211具有第一接口53,第一接口部211包括向外凸出的结构,第一接口部211可以是桥的主体一体的结构,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并经焊接与桥的主体固定的结构。
桥20具有第一配合部200及第二配合部200’,相应地,第一换热部10具有配合部100,配合部100与桥的第一配合部200对应配合,第二换热部30具有配合部300,配合部300与桥的第二配合部200’对应配合;第一换热部10的配合部100、第二换热部30的配合部300与桥的两个配合部均包括平面部,桥在第一配合部200这一侧设置的用于连通的孔或槽或导通部的口部均位于第一配合部的内部且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的四周均被所述第一配合部围绕,且第一换热部在与桥的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对应的连通的口部,且第一换热部每一连通的口部位于其配合部的内部且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均被所述配合部围绕;这样,第一换热部10的配合部100与桥的第一配合部200在两者焊接密封后,桥的用于连通的口部能与第一换热部对应的用于连通的口部连通,或者说每一用于连通的口部的四周包括所述配合部的一部分,两者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均形成大致封闭的结构;第二换热部30的配合部300与桥的第二配合部200’位置相对应,在两者焊接密封后,桥在该侧的用于连通的口部均与第二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口部连通。具体地,第二换热部30在与桥20相对侧具有两个孔道的口部:第三孔道301、第一孔道303的口部,桥20在与第二换热部30的相对侧即第二配合部具有导流槽264的口部、孔266的口部,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301的口部与导流槽264的口部的部分位置相对应,第一孔道303的口部与孔266的口部的位置相对应连通。导流槽264的第一端部2641相对靠近第一接口部211,第二端部2642相对远离第一接口部,导流槽264的第一端部2641与导流孔202连通或者说导流孔202向桥的背面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导流槽264,导流槽264与第一接口53连通,第二端部2642与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301相对并连通。第一换热部10在与桥20相对侧具有第一孔道103的口部及与节流元件相连通的连通口105,桥20在与第一换热部10的相对侧具有对应的槽265、导流孔202的口部,槽265与孔266连通,槽265的口部有部分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的口部位置相对应连通。导流槽264、第一接口53两者之一向正面的投影至少部分与导流孔202重合,导流槽264向正面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槽265,导流槽264与槽265至少部分相背且不直接连通。导流槽264与槽265的深度可以小于桥的厚度的二分之一,这样可以在桥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槽以便与两个换热部形成相对独立的流道,而可以减小整个组件。本文中桥的厚度指桥的两个配合部部位的厚度。桥20还设置有两个肩部212、213,肩部至少有部分凸出于本体部分,桥20设置有固定孔221,至少有一个肩部或靠近肩部处设置有固定孔。本方案的第一流道包括导流孔202的一部分,第二流道包括导流孔202的一部分、导流槽的至少部分,第三流道包括槽265与孔266的至少各一部分。
另外桥20设置有两个减重用孔2032。本文中孔2032的设置是为了减轻重量,并使桥适宜与第一换热部及第二换热部焊接,孔2032可以是通孔,从桥的靠近所述第一换热部侧到靠近第二换热部侧贯通,孔2032与第一换热部的孔道不连通,与第二换热部的孔道不连通,孔2032与桥用于连通的孔或槽不连通;孔2032距离桥的朝向或靠近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孔266及导流孔202距离大于等于1.5mm,孔2032距离桥的朝向或靠近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槽265的距离大于等于1.5mm;孔2032距离桥的朝向或靠近第二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孔266距离大于等于1.5mm,孔2032距离桥的朝向或靠近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用于连通的导流槽264的距离大于等于1.5mm。
连接件45包括主体部4510及延伸部4511,连接件45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另外还设置有固定孔459,用于配合固定或限位,连接件45在朝向第二换热部30的一侧具有槽455,槽455为类似盲孔的结构,槽455从延伸部延伸到第四接口56所在位置,槽455与第四接口56连通。连接件还可以包括固定件450,用于固定或限位,固定件450能固定或限位设置于固定孔459。第二换热部朝向连接件具有第四孔道302、第一孔道303、第二孔道304,连接件的第二接口54与第一孔道303对应连通,第三接口55与第四孔道302对应连通,第四接口56通过槽455所在的空间形成的流道与第二孔道304对应连通。
换热组件能使热管理系统安装连接方便,减少连接的管路,并且减小系统的体积。以该换热组件用于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时这些部件是相对固定的,为了说明清楚,在该爆炸图中示出了冷媒的流动方式,这只是为了标示清楚以便说明。车辆热管理系统具有冷媒流路与冷却液流路,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系统,冷媒系统的部分用于电池热管理系统,参图16及其他视图,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部,冷却液流路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及第一换热部中与第一冷却液接口、第二冷却液接口相连通的流道部分,电池的热量能传递给冷却液,经第一冷却液接口51或第二冷却液接口52流经第一换热部的冷却液流道,在第一换热部与冷媒流道的冷媒进行热换,冷却液经降温后再返回以冷却电池。而第一接口53、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则分别用于与冷媒系统连通,如冷凝器冷却的冷媒经第一接口53进入换热组件,或者是经储液器的冷媒经第一接口53进入换热组件,这样高温高压的冷媒经桥的第一接口53,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导流孔202、桥与第二换热部配合由导流槽264所在的空间形成的第二流道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301,在第二换热部30与另一流道的冷媒换热后到第四孔道302,经连接件45由第三接口55流出,如经第三接口55通向前蒸发器或其他蒸发器,蒸发器前可带节流元件,或节流后分流通向两个蒸发器或进行分流、节流后进蒸发器等;另一部分冷媒经桥的导流孔202,由与节流元件相连通的连通口105进入节流元件110,经节流元件110节流后进入第一换热部10的第二孔道104,并在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与冷却液流道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到达第一孔道103,并经第三流道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第三流道包括槽265、、孔266或两者至少各一部分空间,,与从第二孔道流到第一孔道的冷媒汇合并经与第一孔道303对应的第二接口流出,如返回压缩机;另外,第四接口56可以用于连通从前蒸发器和或其他蒸发器需要流回压缩机的冷媒,这部分低温冷媒经连接件45与第二换热部配合由槽455所在的空间形成的流道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304,并流向第一孔道303,与从第三孔道301流向第四孔道302的高温冷媒进行热交换,在第一孔道303,两部分冷媒汇流后经第二接口54可流回压缩机,这样部分低温冷媒用于冷却部分高温冷媒,可以降低这部分冷媒的温度,又不会使回压缩机的冷媒温度较高。在桥20,还设置有第一安装部207,用于传感元件250的安装,如感温元件,使感温用的传感头2501穿过安装部而位于孔266或槽265所在的第三流道,这样可以得到经第一换热部后的冷媒的温度或者说蒸发器的出口温度。该第二换热部可以实现高温冷媒与部分低温冷媒的换热,降低高温冷媒的温度,又不会使冷媒回压缩机的温度过高,从而提高效率,
该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桥、第二换热部,桥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通过桥进行分流,使一部分冷媒节流后流向第一换热部,另外一部分到第二换热部进行过冷,可以相对方便地实现两个换热部之间流体的连通,不同的系统需求可通过改变桥的结构实现,使系统管路简单,接口之间能减少管路的设置,且系统连接简单方便。上述组件的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可以是单流程即从第二孔道104流向第一孔道103,另外也可以是三流程,即第一换热部横向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流程从第二孔道104最下面部分流向第一孔道103最下面部分,然后从第一孔道103中间部分流向第二孔道104中间部分,再从第二孔道104上面部分流向第一孔道103上面部分,所以实施例中只说明从第一孔道103流出。没有特别说明的话,桥的厚度指的是桥两个配合部的平面部之间的厚度。
本文中的流向只是为说明,而不能作为限制,也不是封闭的要求,可以在其中增加其他部件如在压缩机前增加其他控制阀件等,如通向蒸发器包括在蒸发器前设置节流元件,甚至具有控制阀等;本文中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04与节流元件110的出口连通;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在朝向桥的孔道有的可以不设口部。这些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实际系统作变通,连通情况以具体技术方案为准,如第一冷却液接口与第二冷却液接口连通,这并不排除与其他接口也同时存在连通情况。
另外第一换热部可以只有冷媒流道,节流元件设置于桥,需要冷却的元件或介质与第一换热部朝外的一面接触如面接触进行热交换,同样也可以达到热交换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结合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方案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部(10)、桥(20)、第二换热部(30)、节流元件(110),所述桥(2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30)之间,所述第一换热部、桥、第二换热部通过焊接固定;所述节流元件(110)与所述第一换热部(10)固定设置或限位设置,或者所述节流元件(110)与所述桥固定设置或限位设置;
所述桥包括第一接口部(211),所述第一接口部(211)具有第一接口(53),所述桥包括导流孔(202)或导流槽,所述第一接口(53)与所述导流孔(202)或导流槽连通;所述第一接口(53)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节流元件的一个接口连通,所述节流元件具有另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所述第一接口(53)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所述导流孔或导流槽的至少部分,或所述第一流道包括与所述导流孔或导流槽连通的孔或槽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流道包括所述导流孔或导流槽的至少部分,或所述第二流道包括与所述导流孔或导流槽连通的孔或槽的至少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不直接连通,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不直接连通;定义所述桥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侧为正面,所述桥朝向所述第二换热部侧为背面;所述桥在正面具有两个用于连通的孔或槽的口部;所述桥在背面具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的口部;所述桥的在背面的用于连通的孔或槽的口部向所述正面的投影,至少有部分与所述桥在正面的用于连通的孔或槽的口部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至少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不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具有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51)、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具有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52);所述第一换热部(10)包括第一孔道(103)与第二孔道(104),所述第二换热部(30)包括第一孔道(303)、第二孔道(304)、第三孔道(301)与第四孔道(302);所述节流元件(110)与所述第一换热部(10)固定设置或限位设置;所述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的接口为进口,另一接口为出口;所述桥具有导流孔与所述第一接口(53)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所述导流孔的至少部分,所述节流元件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10)的第二孔道连通;所述桥还设置有第一安装部(207),所述换热组件包括传感元件(250),所述传感元件(250)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07),所述传感元件的传感头(2501)位于所述桥的一个孔和或槽,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通过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包括所述传感头(2501)所在的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具有与所述节流元件的进口连通的连通口(105),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连通口(105)通过所述导流孔连通;所述桥包括导流槽(264),所述导流槽(264)位于所述桥靠近所述第二换热部侧,所述第二流道包括所述导流槽(264)的至少部分空间,所述导流槽(264)与所述导流孔连通,所述导流槽(264)至少有部分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相对或连通;所述桥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相对侧具有槽(265),所述槽(265)的口部有部分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相对或连通;定义所述桥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侧为正面,所述导流槽、所述第一接口两者之一向正面的投影至少部分与所述导流孔重合,所述导流槽向正面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槽(265),所述导流槽与所述槽(265)不直接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包括所述槽(265)的至少部分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至少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不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具有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51)、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具有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52);所述第一换热部(10)包括第一孔道(103)与第二孔道(104),所述第二换热部(30)包括第一孔道(303)、第二孔道(304)、第三孔道(301)与第四孔道(302);所述桥包括第二安装部(209),所述节流元件(110)与所述桥固定设置或限位设置,所述节流元件固定或限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部(209);所述节流元件的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的接口为进口,另一接口为出口;所述换热组件在朝向或靠近所述第一换热部侧具有用于连通的孔或槽,所述孔或槽靠近所述第二安装部或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孔或槽与所述节流元件的出口连通,并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通过第三流道连通;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不直接连通,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不直接连通;所述桥具有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的导流孔(202),所述第二流道包括所述导流孔的部分或与所述导流孔(202)连通的朝向所导通部述第二换热部的孔或槽的部分空间;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所述导流孔(202)的部分或与所述导流孔(202)连通的朝向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孔或槽的部分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不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安装部(209)至少有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三流道包括通孔(2084),所述通孔(2084)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03)的位置相对应或连通,所述通孔(2084)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的位置相对应或连通;所述桥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相对的一侧还具有槽(2080),所述桥还包括斜孔(2082);所述斜孔(2082)连通所述安装部(209)的孔与所述槽(2080),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所述槽(2080)、所述斜孔(2082)、所述导流孔的至少部分空间;所述第二流道包括所述导流孔的至少部分空间。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背离所述桥的一侧;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所述第二接口(54)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连通,所述第三接口(55)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四孔道(302)连通,所述第四接口(56)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304)连通;所述桥具有第一配合部(200)及第二配合部(200’),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配合部(100),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配合部与所述桥的第一配合部对应配合;所述第二换热部具有配合部(300),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配合部与所述桥的第二配合部(200’)对应配合;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配合部、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配合部与所述桥的两个配合部包括平面部;所述桥的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孔或槽的口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内部;所述桥的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的靠近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口部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背离所述桥的一侧;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第五接口(57);所述桥具有第一配合部(200)及第二配合部(200’),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配合部(100),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配合部与所述桥的第一配合部对应配合;所述第二换热部具有配合部(300),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配合部与所述桥的第二配合部(200’)对应配合;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配合部、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配合部与所述桥的两个配合部包括平面部;所述桥的用于连通、朝向或靠近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孔或槽的口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内部;所述桥的能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连通的孔或槽的靠近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口部位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内部;所述第二接口(54)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303)连通,所述第三接口(55)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四孔道(302)连通,所述第四接口(56)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304)连通;所述第五接口(57)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四孔道(302)连通;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通过焊接固定。
9.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流道,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具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56);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冷凝器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部或者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接口部之间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在所述蒸发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还包括节流元件,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具有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51)、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具有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52);所述冷却液流道流经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部、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部及所述第一换热部中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第二冷却液接口相连通的流道部分;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前蒸发器、后蒸发器,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五接口,所述前蒸发器或所述后蒸发器的其中之一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在所述前蒸发器或所述后蒸发器的其中之一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设置有节流元件,另一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在另一所述蒸发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五接口之间设置有节流元件,所述前蒸发器和或所述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部(101)具有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51)、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部(102)具有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52);所述冷却液流道流经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部、所述第二冷却液接口部及所述第一换热部中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接口、第二冷却液接口相连通的流道部分;所述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前蒸发器、后蒸发器,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五接口、第六接口,所述前蒸发器或所述后蒸发器的其中之一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在所述前蒸发器或所述后蒸发器的其中之一的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设置有节流元件,另一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或者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在另一所述蒸发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五接口之间设置有节流元件,所述前蒸发器或所述后蒸发器的其中之一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另一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六接口。
CN202010785664.9A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40560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85664.9A CN114056034A (zh)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85664.9A CN114056034A (zh)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6034A true CN114056034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32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85664.9A Pending CN114056034A (zh)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5603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75768B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3968113A (zh) 热管理组件
CN114056034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215295918U (zh) 一种换热器
CN113970264A (zh) 一种换热组件
CN113970263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4076530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3970259A (zh) 一种节流换热组件
EP4235075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CN217259487U (zh)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
CN114763974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WO2023116657A1 (zh) 流道板组件、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5479484A (zh) 一种流道组件及一种集成组件
CN114593618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US20240042825A1 (en) Connecting device and integrated assembly
CN116278580A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4608360A (zh) 一种换热器
CN116118418A (zh)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3970265A (zh)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4623633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7628239A (zh) 热管理系统
CN114963833A (zh) 热管理组件
CN116118419A (zh)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4440668A (zh) 热交换装置
CN114379312A (zh) 流体引导装置、流体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热管理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