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95918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95918U
CN215295918U CN202022894730.4U CN202022894730U CN215295918U CN 215295918 U CN215295918 U CN 215295918U CN 202022894730 U CN202022894730 U CN 202022894730U CN 215295918 U CN215295918 U CN 2152959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ole
heat exchanging
heat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947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947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959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959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959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板,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二板;两个换热部各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两个换热部各包括四个孔道;第一板包括第一孔,第一孔与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的第二孔道连通,第二板包括第二孔,第二孔与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换热器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这样能减少管路的设置,且一个换热器具有两个换热部,系统连接应用相对简单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有的热管理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换热器,如板式蒸发器,这些换热器及零部件一般通过管路连接并在系统应用中固定设置,由于系统中零部件较多,会使得系统的管路连接也相对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为提供一种新的换热器,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部,两个换热部能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且体积相对较小、装配方便,同时提供一种在系统中安装使用时连接相对简单的换热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相对靠近所述第二换热部或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贴合,所述第二板相对靠近第一换热部或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贴合;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不连通,两个流体流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两个流体流道包括冷媒流道与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冷却液流道包括第三孔道、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四个孔道: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所述第一板包括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板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换热器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
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部,使不同功能的两个换热部能通过焊接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两个换热部之间通过第一板与第二板的设置实现两个换热部的流体的流通,使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且通过两块板的设置,使换热器的与外部连接的接口的位置设置相对方便,可根据系统需要调整,相对两个换热部分别与外连接,可以相对减少与外的接口组装相对方便,换热器的结构可以相对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该换热组件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的A-A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换热组件的B-B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图5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换热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换热组件第二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另一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换热组件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换热组件的C-C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换热组件的D-D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图12为图9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换热组件的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14为换热组件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换热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6为图14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7为换热组件的第五种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9为换热组件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0换热器,11、11b、11d第一板,110主板面,111第一孔, 112第三孔;
12、12b、12d第二板,120主板面,121第二孔,122第四孔;
13、13d第一板,131第一配合部,132第二配合部,133第三配合部,134第四配合部,135凹凸部,137第一孔,138第三孔;
14、14a安装板,140安装孔,141第一通孔,142板状部,143安装部,144第二通孔,
15、15a、15b、15c、15d、15e第一换热部,151第一孔道,152第二孔道,153第三孔道,154第四孔道,156第一端板,
16、16a、16b、16c、16d第二换热部,161第一孔道,162第二孔道, 163第三孔道,164第四孔道;166第二端板,
17、17d第二板,171第一配合部,172第二配合部,173第三配合部, 174第四配合部,175凹凸部,177第二孔,178第四孔;
20、20a、20b节流元件,201接口,21、21a、21b接管,210内孔, 211外凸部;
31检测元件,41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2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3第一接口部,44第二接口部,45第三接口部,46第四接口部,47检测元件连接部,51第一冷却液接口,52第二冷却液接口,53第一接口,54第二接口,55第三接口,56第四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参图1-图5所示,图1 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该换热组件的主视图,图3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换热组件的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为相对更清楚地示意内部结构,爆炸示意图示意了两个方向,这样拆分主要是为了示意这部分的结构,两个换热部的板片没有拆分。
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10、节流元件20、连接件。换热器10包括第一换热部15、第二换热部16、安装板14,安装板14包括板状部142与安装部143,本实施例的安装板14为一体结构,可以由板材经冲压或折边等方式加工形成。安装板14的板状部142大部分位于第一换热部15、第二换热部16之间,安装部143具有安装孔140,安装部143可用于换热器与其他部件固定安装。换热器10包括第一端板156与第二端板166,第一端板156与第二端板166位于换热器相背的两侧,第一换热部15包括第一板11、第一端板156,第二换热部16包括第二板12、第二端板166。本实施例中第一板11相对靠近第二换热部或者说部分与安装板贴合设置,第二板12 相对靠近第一换热部或者说部分与安装板贴合设置,第一换热部15、第二换热部16、安装板14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本文中一体结构也包括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为一体的情况。
第一换热部15具有换热芯体,第一换热部15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可以相互换热的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相隔开,第一换热部15包括多个板片,第一换热部15还可以包括翅片,有利于热交换;第一换热部15 具有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一换热部15能够流经至少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一换热部15进行热交换,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另外还可以用于三种流体,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两种可以为冷却液,两种冷却液可以经控制选择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经换热降温后,能用于冷却需要冷却的部件。第一换热部15也可以只有一种流体流道及两个孔道:第一孔道151、第二孔道152,如只连通冷媒流道,并与其他需要热交换的元件或介质接触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16具有换热芯体。第二换热部16包括板片,第二换热部16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换热的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并能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16包括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二换热部16能够流经至少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二换热部16进行热交换,如两种流体均为冷媒:一种流体为相对高温的冷媒、另一种为相对低温的冷媒,或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的冷却液。第二换热部16具有四个孔道:第一孔道161、第二孔道162、第三孔道163、第四孔道164。
第一板11可以选用与第一换热部的板片同样的材料加工而成,第一板 11与第一换热部的板片结构有所不同,第一板11一侧与安装板配合。第一板11的四周具有向左侧即节流元件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19,第一板11 具有主板面110,在主板面110还可以具有至少两个配合部,配合部可以向第一换热部内凹,与相邻的板片的配合部配合焊接。主板面与安装板14 的板状部142配合,在主板面110设置有第一孔111。第一孔111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或者说第一孔111是组成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的一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孔位置对应,所述第一板的第一孔的周边为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的组成部分。
第二板12可以选用与第二换热部的板片同样的材料加工而成,第二板12 的四周具有向右侧即连接件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29,第二板12具有主板面 120,主板面与安装板14的板状部142的朝向第二换热部的部分配合,在主板面120设置有第二孔121。相应地,安装板在与第一孔111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141,第二板12在与第一通孔141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孔 121,第一孔111、第二孔121与第一通孔141连通或者说三者的位置大致相对应。第一换热部的板片与第二换热部的板片材料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不同。第一板11还可以具有配合部,如在对应孔道位置内凹,配合部用于与第一换热部中与第一板11相邻的板片配合焊接而实现密封,如配合部向第一换热部内略呈凹部结构,与第一换热部中与第一板11相邻的板片的凸部配合。第二板也是类似的。第二孔121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或者说第二孔121是组成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的一部分;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的位置与第二孔的位置对应或者第二板的第二孔的周边为形成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的组成部分。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通过第一板的第一孔、安装板的第一通孔、第二板的第二孔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这里“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通过第一板的第一孔、安装板的第一通孔、第二板的第二孔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也包括第一孔或第二孔其中之一的周边穿过第一通孔与另一孔连通的情况,也包括第一通孔的周边穿过第一孔或第二孔其中之一的情况,如第一孔或第二孔其中之一的周边设置翻边,或第一通孔带翻边,翻边穿过直接连通的情况。
连接件包括第一接口部43、第二接口部44、第三接口部45、第四接口部46,第一接口部43设置有第一接口53,第二接口部44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部45设置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部46设置第四接口56。本实施例的接口部是分开设置的,每个接口部与换热器固定,如通过焊接固定;这四个接口部也可以是一体的,即呈整体结构,与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53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四孔道164,第二接口54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63,第三接口55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第四接口56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第一冷却液接口部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具有第二冷却液接口52,两个冷却液接口部与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部固定连接,第一冷却液接口51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四孔道154,第二冷却液接口52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53。节流元件20可以是电子膨胀阀,节流元件20具有接口201,可与系统的管路连通,本实施例中该接口作为冷媒进口,节流元件20的另一接口或者说出口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
在具体的汽车空调系统,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以从第一接口53 流入第二换热部16的第四孔道164,在第二换热部16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然后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63,经第二接口54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流到系统的蒸发器,在蒸发器蒸发后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到第二换热部16的第二孔道162,并与第一换热部过来的冷媒汇合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的冷媒经第三接口 55流向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
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节流元件的接口201,节流后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流向第二孔道152,并与另一流体流道的介质如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 经安装板的第一通孔141,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与从第四接口 56过来的冷媒汇合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流回压缩机,或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这里接口201作为节流元件的进口,而阀口另一侧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处作为节流元件的出口,即节流元件具有两个接口,本文中节流元件的接口指的是其节流前、节流后分别所对应的空间。
热热器的两个换热部、安装板与连接件的多个接口部、两个冷却液接口部可以组装在一起,一次性经焊接加工形成,如通过炉中焊接或真空箱保护焊接等完成,具体可以是还原性气体保护或真空保护。这一方案中,换热器将不同功能的两个换热部通过焊接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两个换热部之间通过安装板,方便配合安装与固定,换热器的结构可以相对较小,可以相对减少系统所需要的安装空间。
换热组件也可以不设置安装板,而通过连接件等与系统固定。如图6- 图8所示,图6为换热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8为换热组件的换热器的另一方式的爆炸示意图。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10、节流元件20、连接件。换热器10包括第一换热部 15a、第二换热部16a。换热器10包括第一端板156与第二端板166,第一端板156与第二端板166位于换热器相背的两侧,第一换热部15a包括第一板13、第一端板156,第二换热部16a包括第二板17、第二端板166。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换热效率,在板面设置了多个凹凸结构,如在第一换热部的板片的表面设置凹凸部,在第一板13设置凹凸部135,在第二换热部的板片的表面设置凹凸部,在第二板17设置凹凸部175。第一板13与第二换热部接触或者说与第二换热部的第二板相邻并部分贴合设置,第二板 17与第一换热部接触或者说部分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板相邻并部分贴合设置,第一换热部15a、第二换热部16a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
第一换热部15a具有换热芯体,第一换热部15a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可以相互换热的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相隔开,第一换热部15a包括多个板片;第一换热部15a具有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一换热部15a能够流经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一换热部15a进行热交换,如一种流体可以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另外还可以用于三种流体,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两种可以为冷却液,两种冷却液可以经控制选择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经换热降温后,能用于冷却需要冷却的部件。第一换热部15a也可以只有一种流体流道及两个孔道:第一孔道151、第二孔道152,如只连通冷媒流道,并与其他需要热交换的元件或介质接触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16a 具有换热芯体。第二换热部16a包括板片,第二换热部16a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换热的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并能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16a包括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二换热部16能够流经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二换热部16进行热交换,两种流体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如均为冷媒:一种为相对高温的冷媒、另一种为相对低温的冷媒,或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的冷却液。第二换热部16a具有四个孔道:第一孔道161、第二孔道162、第三孔道163、第四孔道164。
第一板13可以选用与第一换热部的板片同样的材料加工形成,第一板 13与第一换热部的板片结构类似,但在设置孔道的部位有所不同:本实施例的第一板13包括4个配合部:第一配合部131、第二配合部132、第三配合部133、第四配合部134,其中第一配合部131、第二配合部132向第一换热部内凹,第三配合部133、第四配合部134外凸。相对地,第二板17可以选用与第二换热部的板片同样的材料加工而成,两个换热部的板片可以采用同样的材料;第二板17与第二换热部的板片结构类似,在设置孔道的部位有所不同;第二板17同样可以包括4个配合部:第一配合部171、第二配合部172、第三配合部173、第四配合部174,本实施例第二板的第一配合部171、第二配合部172向第二换热部内凹,第三配合部173、第四配合部174外凸。第一板13在第二配合部132设置有第一孔137,第二板 17在第二配合部172设置有第二孔177,如图7,第一孔137与第二孔177 相对应设置并连通。第一板13的第一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一配合部相对设置,第一板13的第二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二配合部相对设置,第一板13的第三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三配合部相对设置,第一板13的第四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四配合部相对设置;第一板13在第一配合部没有设置通孔,第一板13的第三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三配合部至少其中之一没有设置通孔,第一板13的第四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四配合部至少其中之一没有设置通孔,第一板13的第三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三配合部配合焊接密封,第一板13的第四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四配合部配合焊接密封,这样即使其中之一有通孔,这两块板之间不会通过该配合部的通孔导通。第二板17的第一配合部171与第一板的第一配合部之间有距离,第二板17的第二配合部172与第一板的第二配合部之间有距离,第二板17可以在第一配合部171或第二配合部的其中之一设置第二孔。在第一配合部171设置第二孔时,从第一换热部过来的冷媒经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空间、第二孔177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如图8所示,这部分冷媒基本不参与第二换热部的热交换,与从第四接口56过来、经过热交换的冷媒汇合经第三接口55流出;在第二配合部172设置第二孔时,从第一换热部过来的冷媒经第二孔177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与从第四接口56过来的冷媒汇合并参与第二换热部的热交换,经过热交换的冷媒流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并经第三接口55流出,如图7所示。下面以第二配合部设置第二孔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板在其四周具有向左侧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39,第二板在其四周具有向第一换热部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79,换热器的板片与第一板、第二板的翻边方向相同,整体上两个换热部从外观基本没有区别,只是内部其中有两块板的结构与其他板片的结构不同,这样加工相对方便。第一板13、第二板17的配合部的凹凸方向也可以与其他板片类似并配合。同样地第一孔137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或者说第一孔137是组成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的一部分。第二孔177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或者说第二孔177是组成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的一部分,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与第二孔177的位置相对应并连通,或者说第二孔的周边为形成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的组成部分。第二孔的位置与第一孔的位置相对应。本文的位置相对应指的是在轴向方向延伸并大致属于同一对应位置,但并不限定大小。这样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通过第一板的第一孔、第二板的第二孔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这里“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通过第一孔、第二孔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也包括第一孔或第二孔其中之一越过另一孔与另一换热部的孔道直接连通的情况,如其中之一的周边设置翻边,翻边穿过另一孔。
本实施例的连接件可以参照上面第一实施例,两者相同,这里不再复述。同样可以由多个接口部实现,这四个接口部也可以是一体的,或者两两组合、或三者组合为一体等均可。换热组件同样还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第一冷却液接口部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具有第二冷却液接口52,两个冷却液接口部与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部固定连接,第一冷却液接口51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四孔道154,第二冷却液接口52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53。节流元件20可以是电子膨胀阀,节流元件20具有接口201,可与系统的管路连通,本实施例中接口作为冷媒进口,节流元件20的另一接口或者说出口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
本实施例中的两个换热部的板片的翻边方向是相同的,两个换热部的一个孔道与另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相对并连通,这样冷媒可以实现两个换热部之间的连通。也可以说是一个换热器集成了两个换热器的功能。
在具体的汽车空调系统,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以从第一接口53 流入第二换热部16的第四孔道164,在第二换热部16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然后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63,经第三接口55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流到系统的蒸发器,在蒸发器蒸发后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到第二换热部16的第二孔道162,并与第一换热部过来的冷媒汇合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的冷媒经第三接口 55流向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
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节流元件的接口201,经节流元件20节流后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流向第二孔道152,并与另一流体流道的介质如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经第一板13的第一孔137,经第二换热部的第二板的第二孔177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与从第四接口56过来的冷媒汇合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同时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的冷媒经第三接口55流回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这一实施例中相对低温的冷媒是全部与高温冷媒在第二换热部进行热交换的,也可以是部分与高温冷媒进行热交换,即只要将第二孔设置在第一配合部171,或者说设置在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对应位置,这样,从第一换热部过来的低温冷媒基本不参与同高温冷媒的热交换。还有本实施例中,在第三配合部173、第四配合部174设置有通孔,但由于第一板的第三配合部133与第二板的第三配合部173配合并焊接密封,冷媒不会从该通孔流到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空间,第一板的第四配合部134与第二板的第四配合部174配合并焊接密封,冷媒也不会从该通孔流到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空间,另外这两个通孔可以不设置。
换热组件可以用于车用的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换热组件、冷凝器、至少一个蒸发器、贮液器或气液分离器、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等,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系统与冷却液系统,冷媒系统内流动的介质为冷媒,冷却液系统内流动的介质为冷却液,第一冷却液接口51与第二冷却液接口52通过第一换热部的一个流体流道即冷却液流道连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可以是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板156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并经焊接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板和/或换热芯体固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第二冷却液接口部还可以是以管接件方式与第一换热部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包括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冷却液流道与冷媒流道不连通。换热组件能使热管理系统安装连接方便,减少连接的管路,并且减小系统的体积。
换热组件的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可以是单流程即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流向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另外也可以是三流程甚至五流程,如三流程时,第一换热部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 151分隔为靠近节流元件的第一部分与相对靠近第二换热部的第二部分,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的第二部分长于第一部分;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分隔为靠近节流元件的第一部分与相对靠近第二换热部的第二部分,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的第二部分短于第一部分;第一流程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的第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的第一部分,然后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第一部分相对靠近中间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的第二部分,再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的第二部分相对靠近第二换热部的部分流向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的第二部分,所以上述实施例中只说明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流出,内部的流动方式没有标示。
以换热组件用于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在一种具体的汽车空调系统,第一接口部43可以与冷凝器的出口部连接,或者第一接口部 43可以与压缩机的出口部连接;第三接口部45可以与压缩机的进口部或汽液分离器连接,第三接口55可以与压缩机的回气口或汽液分离器的进口连通,第二接口部44可以通过管路等与蒸发器的进口部连接或通过节流元件与蒸发器的进口部连接,第二接口54可以与系统的蒸发器或节流元件等连通,第四接口部46可以通过管路等与蒸发器的出口部连接,第四接口 56可以与系统的蒸发器的出口连通。系统运行时,以制冷时为例,高温高压的冷媒从压缩机出来经过冷凝器,可以从第一接口53流入第二换热部的第四孔道164,再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63,并在第二换热部16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经第二接口54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等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者经节流后分到两个蒸发器,在蒸发器蒸发后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到第二换热部16的第二孔道162 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并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有一部分冷媒经冷凝器从蒸发器的接口201到节流元件20,经节流元件20节流后再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在多流程时到第一孔道151相对靠近节流元件侧的部分,在第一换热部15与另一流体流道的介质如冷却液热交换,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完成热交换,经第一板的第一孔、第二板的第二孔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并与从第四接口56回来的冷媒汇合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与另一流体流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经与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连通的第三接口55 流出并流向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这样两处的低温冷媒是汇合后与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外也可以是部分与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直接通过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流出,如图8的换热器组成的换热组件。
图8所示的换热器,第二板的第二孔与第一板的第一孔没有相对设置即两者叉开设置,这样两个孔之间通过第二板与第一板之间的空间连通,这样可以使换热器的几个接口的设置相对自由,即完全可以根据系统需要自由地布置各个接口对应位置,方便与系统的连接。第二板的第二孔的周边所在位置与第一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第一板的第一孔的周边所在位置与第二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在第一换热部还可以设置检测元件31,如感温元件或压力检测元件,以便更好地控制节流元件,使系统效率相对较高,如图9-图13,图9为换热组件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0为换热组件的C-C方向剖视的示意图,图11为换热组件的D-D方向剖视的示意图,图12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13该换热组件的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换热器10包括第一端板156与第二端板166,第一端板156与第二端板166位于换热器相背的两侧,第一换热部15包括第一板11、第一端板156,第二换热部16 包括第二板12、第二端板166;该换热组件还包括检测元件连接部47,检测元件连接部47与第一换热部固定如通过焊接,或者可以是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板156的一部分,其位置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相对应,检测元件31通过检测元件连接部47与换热器固定或限位安装,检测元件31 的检测端能位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在第一换热部为多流程时,检测元件31的检测端位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的相对靠近出口端,即相对靠近第一板13的位置,即检测元件31的检测端所在位置为冷媒经过多流程换热后的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的位置。
该换热组件没单独设置安装板,换热器10包括第一换热部15c、第二换热部16c,第二换热部16c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换热部基本相同。第一换热部15c包括第一板13,第二换热部16c包括第二板17。为提高换热效率,在板面设置了多个凹凸部。第一板13与第二换热部的第二板相邻并部分贴合设置,第二板17与第一换热部接触或者说部分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板相邻并部分贴合设置,第一换热部15c、第二换热部16c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
第一换热部15c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可以相互换热的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相隔开,第一换热部15c包括多个板片;第一换热部15c具有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一换热部15c能够流经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一换热部15c进行热交换,如一种流体可以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另外还可以用于三种流体,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两种可以为冷却液,两种冷却液可以经控制选择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经换热降温后,能用于冷却需要冷却的部件。第二换热部16c包括板片,第二换热部16c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换热的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并能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16c包括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二换热部16c能够流经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二换热部16进行热交换,两种流体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如均为冷媒:一种为相对高温的冷媒、另一种为相对低温的冷媒,或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的冷却液。第二换热部16c具有四个孔道:第一孔道161、第二孔道162、第三孔道163、第四孔道164。第一换热部15c也可以只有一种流体流道及两个孔道:第一孔道151、第二孔道152,如只连通冷媒流道,并与其他需要热交换的元件或介质接触进行热交换。
第一板13、第二板17、第一换热部的板片、第二换热部的板片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材料,第一板13与第一换热部的板片结构类似,第一换热部的板片一般包括四个配合部及四个孔道口,每个配合部具有一个孔道口;第一板13在设置孔道的部位有所不同,第一板13包括4个配合部:第一配合部131、第二配合部132、第三配合部133、第四配合部134,本实施例的第一配合部131、第二配合部132向第一换热部内凹,第三配合部133、第四配合部134外凸。第二板17与第二换热部的板片结构类似,在设置孔道的部位有所不同;第二板17同样可以包括4个配合部:第一配合部171、第二配合部172、第三配合部173、第四配合部174,其中本实施例第二板的第一配合部171、第二配合部172向第二换热部内凹,第三配合部173、第四配合部174外凸。
第一板13在第二配合部132设置有第一孔137,第二板17在第二配合部172设置有第二孔177,第一孔137与第二孔177相对设置并连通,这里的相对设置指的是相邻并位于轴向的同一位置。第一板13的第一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一配合部相对设置,第一板13的第二配合部与第二板 17的第二配合部相对设置,第一板13的第三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三配合部相对设置,第一板13的第四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四配合部相对设置;第一板13在第一配合部没有设置通孔,第一板13的第三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三配合部没有通孔或至少其中之一没有设置通孔,第一板13 的第四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四配合部没有通孔或至少其中之一没有设置通孔,第一板13的第三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三配合部配合焊接密封,第一板13的第四配合部与第二板17的第四配合部配合焊接密封,这样即使其中之一有通孔,这两块板之间不会通过该配合部的通孔导通。第二板 17的第一配合部171与第一板的第一配合部之间有距离,第二板17的第二配合部172与第一板的第二配合部之间有距离,第二板17可以在第一配合部171或第二配合部的其中之一设置第二孔。在第一配合部171设置第二孔时,从第一换热部过来的冷媒经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空间、第二孔 177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这部分冷媒基本不参与第二换热部的热交换,与从第四接口56过来、经过热交换的冷媒汇合经第三接口55流出;在第二配合部172设置第二孔时,从第一换热部过来的冷媒经第二孔177 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与从第四接口56过来的冷媒汇合并参与第二换热部的热交换,经过热交换的冷媒流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并经第三接口55流出。
该换热器的第一板13、第二板17、第一换热部的板片、第二换热部的板片的翻边的方向相同,图中都是向节流元件方向翻边,另外也可以向连接件方向翻边;整体上两个换热部从外观基本没有区别,只是内部其中有两块板的结构与其他板片的结构不同,这样加工相对方便。第一板13、第二板的配合部的凹凸方向也可以与其他板片类似并配合。同样地第一孔 137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或者说第一孔137是组成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的一部分。第二孔177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或者说第二孔177是组成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的连接件可以参照上面第一实施例,两者相同,这里不再复述。同样可以由多个接口部实现,这四个接口部也可以是一体的,或者两两组合、或三者组合为一体等均可。换热组件同样还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这部分与上面相同,这里不再复述。节流元件20可以是电子膨胀阀,节流元件20具有接口201,可与系统的管路连通,本实施例中接口作为冷媒进口,节流元件20的另一接口或者说出口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本实施例换热组件与系统的连接、在系统中的应用也参照上面第二实施例,这里不再复述。
换热组件与系统的连接还可以是其他方式,如图14-图16所示,图14 为换热组件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5为换热组件的剖视示意图,图16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10、节流元件20a、连接件。换热器10包括第一换热部15b、第二换热部16b、安装板14a,安装板14a包括板状部142与安装部143,安装板为一体结构,可以由板材经冲压或折边等方式加工形成。安装板14a的板状部142大部分位于第一换热部15b、第二换热部16b之间,安装部143具有安装孔140,安装部 143可用于换热器与系统其他部件固定安装。换热器10包括第一端板156 与第二端板166,第一端板156与第二端板166位于换热器相背的两侧,第一换热部15包括第一板11、第一端板156,第二换热部16包括第二板 12、第二端板166。第一板11b相对靠近第二换热部或者说部分与安装板贴合设置,第二板12b相对靠近第一换热部或者说部分与安装板贴合设置,第一换热部15b、第二换热部16b、安装板14a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
第一换热部15b具有换热芯体,第一换热部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可以相互换热的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相隔开,第一换热部包括多个板片,第一换热部还可以包括翅片,有利于提高换热效果;第一换热部具有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一换热部15b能够流经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一换热部进行热交换,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另外还可以用于三种流体,如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两种可以为冷却液,两种冷却液可以经控制选择与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冷却液经换热降温后,能用于冷却需要冷却的部件。第一换热部也可以只有一种流体流道及两个孔道:第一孔道151、第二孔道152,如只连通冷媒流道,并与其他需要热交换的元件或介质接触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16b具有换热芯体。第二换热部包括板片,第二换热部具有两个供流体流经换热的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并能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部包括通过板片层叠相隔开的层间流道,第二换热部16b能够流经两种流体,这两种流体能够在第二换热部进行热交换,如两种流体均为冷媒:一种流体为相对高温的冷媒、另一种为相对低温的冷媒,或一种流体为冷媒,另一种可以为冷却液,如用于对电池等发热元件冷却的冷却液。第二换热部16具有四个孔道:第一孔道 161、第二孔道162、第三孔道163、第四孔道164。
第一板11b可以选用与第一换热部的板片同样的材料,第一板11b与第一换热部的其余板片结构有所不同,第一板11b一侧与安装板配合。第一板11b的四周具有向左侧即节流元件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19,第一板11b 具有主板面110,主板面与安装板14a的板状部142配合,在主板面110 还可以具有至少两个配合部,配合部可以向第一换热部内凹,与相邻的板片的配合部配合焊接。第一板11b设置有第一孔111、第三孔112,这两个孔可以分别位于一个配合部。第二板12b可以选用与第二换热部的板片同样的材料,第二板12b的四周具有向右侧即连接件方向翻边的翻边部129,第二板12b具有主板面120,主板面与安装板14a的板状部142的朝向第二换热部的部分配合,在主板面120设置有第二孔121、第四孔122。相应地,安装板在与第一孔111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141,第二板12b在与第一通孔141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孔121,安装板在与第三孔112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44,第二板12b在与第二通孔144对应位置设置有第四孔122,第一孔111、第二孔121与第一通孔141连通或者说三者的位置大致相对应;第二孔112、第四孔122与第二通孔144三者的位置大致相对应,第二孔112的大小与接管21匹配,接管21与第一板配合焊接而实现密封。第一换热部的板片与第二换热部的板片材料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不同。第一板、第二板也可以与换热部的板片不同,这样可以不设置配合部,第一板和/或第二板是额外设置的。第一板与第一换热部的板片类似时,第一板11b可以具有配合部,如在对应孔道位置内凹,配合部用于与第一换热部中与第一板相邻的板片配合焊接而实现密封,如配合部向第一换热部内略呈凹部结构,与第一换热部中与第一板相邻的板片的凸部配合。第二板也是类似的。第一孔111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或者说第一孔111是组成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的一部分。第二孔121 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或者说第二孔121是组成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的一部分。
连接件包括第一接口部43、第二接口部44、第三接口部45、第四接口部46,第一接口部43设置有第一接口53,第二接口部44设置有第二接口54,第三接口部45设置第三接口55,第四接口部46设置第四接口56。本实施例的接口部是分开设置的,每个接口部与换热器固定,如通过焊接固定;另外这四个接口部也可以是一体的,即呈整体结构,与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口53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第二接口54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63,第三接口55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四孔道164,第四接口56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两个流体流道在第二换热部大致呈交叉流动的方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第一冷却液接口部具有第一冷却液接口5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具有第二冷却液接口52,两个冷却液接口部与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部固定连接或是一体的,第一冷却液接口51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四孔道154,第二冷却液接口52连通第一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53。节流元件20a可以是电子膨胀阀。
本实施例中的两个换热部的板片的翻边方向不同,两个换热部的一个孔道通过安装板14a连通,这样冷媒可以实现连通。安装板可以选用机械强度好的材料,如不锈钢板等,另外可以选导热性相对较差的材料,可以相对减少两个换热部之间的的热传递。具体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52 通过安装板14a的第一通孔141与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连通,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通过安装板14a的第二通孔144与接管21的内部连通,接管21至少大部分位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接管21穿过第一换热部,并与节流元件20a连通,这样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通过安装板、接管与节流元件连通,节流元件节流后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 连通。接管21可以与安装板抵接并焊接,也可以与第二板抵接并焊接。
换热组件可以用于车用的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换热组件、冷凝器、至少一个蒸发器、贮液器或气液分离器、至少一个节流元件等,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系统与冷却液系统,冷媒系统内流动的介质为冷媒,冷却液系统内流动的介质为冷却液,第一冷却液接口51与第二冷却液接口52通过第一换热部的一个流体流道即冷却液流道连通,并与系统的冷却液流路连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可以是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板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并经焊接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端板和/或换热芯体固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第二冷却液接口部还可以是以管接件方式与第一换热部焊接固定在一起。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包括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冷却液流道与冷媒流道不连通。换热组件能使热管理系统安装连接方便,减少连接的管路,并且减小系统的体积。
具体地,第一接口部43可以连接相对高温高压的冷媒管路,如与冷凝器的出口部连接,本文中的连接包括通过管路或其他部件连接,即间接连通的情况。第二接口部44连接系统的蒸发器或节流元件,第二接口54与系统的蒸发器或节流元件等连通;第三接口部45连接压缩机,第三接口 55可以与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或与汽液分离器连通;第二接口部44连接蒸发器的出口部,第四接口56与系统的蒸发器的出口或贮液器的出口等连通。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1、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2连接于冷却液系统回路。
系统运行时,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以从第一接口53流入第二换热部16b 的第一孔道161,经第一孔道161,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第二换热部 16b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63,经第二接口54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者经节流后分到两个蒸发器,在蒸发器蒸发后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 回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与从第一换热部过来的冷媒汇合流向第二换热部16b的第四孔道164,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冷媒从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经第二板的第四孔122、安装板14a的第二通孔144、接管的内孔210到节流元件或经安装板14a的第二通孔144、接管的内孔210到节流元件或直接经接管的内孔210到节流元件,经节流元件20a节流,到第一换热部15b的第一孔道151,在第一换热部进行热交换后到第二孔道152,从第一板的第一孔111、安装板 14a的第一通孔141、第二板的第二孔121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与另一部分低温冷媒汇合从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流向第二换热部16b的第四孔道164,并与另一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经与第二换热部16b第四孔道164连通的第三接口55流出并流向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运行方式可以参照上面的实施例。
该实施例的接管能与第一板配合焊接,安装板的第二通孔可以为孔径小于接管的孔,使接管与安装板抵接并通过焊接固定;安装板的第二通孔也可以为台阶孔,台阶孔至少有部分小于接管,部分与接管配合,接管的端部位于安装板的台阶孔,接管同时与安装板配合焊接。
另外接管还可以穿过安装板与第二板配合焊接,如图17、图18所示,图17为换热组件的第五种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18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这一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区别包括换热组件没有设置安装板、接管结构及配合位置有所区别。接管21a设置有外凸部211,外凸部211 为环状凸部,位于第一板13d与第二板17d之间,起到限位作用,另外第一板和/或第二板可以在与接管配合部位设置翻边部与接管配合,使组装后焊接前的接管可以相对稳定,以方便焊接,并使焊接质量更加可靠。另外接管也可以不设置外凸部,而通过外壁部配合焊接。如,第二板的第四孔 178可以为翻边孔,第四孔178与接管配合,接管穿过第二板,使接管的这一端部位于第二换热部16d的第一孔道,接管的另一端与节流元件连通。
系统运行时,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以从第一接口53流入第二换热部16d 的第一孔道161,经第一孔道161,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第二换热部 16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三孔道163,经第二接口54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流到系统的蒸发器,或者经节流后分到两个蒸发器,在蒸发器蒸发后的冷媒经第四接口56回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与从第一换热部15d过来的冷媒汇合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四孔道164,与另一流体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另一部分冷媒从第一孔道经接管的内孔210到节流元件,经节流元件20a 节流,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51,在第一换热部进行热交换后到第二孔道152,从第一板的第一孔137、第二板的第二孔177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孔道162,与另一部分低温冷媒汇合从第二孔道162流向第二换热部的第四孔道164,与另一流道的相对高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经与第二换热部的第四孔道164连通的第三接口55流出并流向压缩机,当然也可以经由汽液分离器等部件后再回压缩机。该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运行方式可以参照上面的实施例。
另外,接管的安装方式还可以改变,使其外凸部211位于第二换热部 16d,使外凸部211位于第二板17d靠近第二换热部侧,即接管从第二板的一侧从第四孔178向第一板13d方向穿过,使外凸部211限位于第二板,外凸部211与接管端部位于第二换热部的第一孔道161,其他与上面相同。
与上面的几个实施例中节流元件的节流方向不同,节流元件也可以逆向节流,如图19所示,图19为换热组件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的剖视示意图。该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节流元件20b是逆向节流,相应地,与节流元件20b 配合,接管21b有所区别,其余结构与工作方式可参照上面第五实施例。这里节流元件的与接管连通处即阀口下方作为节流元件的进口,而阀口另一侧即上侧(这里的上、下以节流元件轴向为竖向说明)、与第一孔道连通处作为节流元件的出口。
这样,节流元件的阀口与接管直接对接,冷媒的进口侧的流动路径相对缩短,可以减小流体阻力损失;另外节流后的冷媒直接位于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这一侧的流体阻力也得以减少;节流元件内的冷媒通道较另一方向流动时明显要少,使节流元件的阀体可以变小,并且节流元件的部分结构如阀芯可以伸入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使换热组件的轴向可以变短。上面的实施例中第一板与其相邻的板片之间的空间与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或者说第一板与相邻的板片之间的空间参与热交换,第二板与其相邻的板片之间的空间与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或者说第二板与其相邻的板片之间的空间参与热交换,另外第一板与其相邻的板片之间可以不与第一换热部的任一孔道连通,第一板与其相邻的板片之间的空间不参与热交换,这样可以减少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之间的热量损失;或者第二板与其相邻的板片之间可以不与第二换热部的任一孔道连通,第二板与其相邻的板片之间的空间不参与热交换;这时,第一板或第二板可以不设置与相邻板片配合焊接的配合部,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翻边部。即可以额外增加第一板与第二板或者其中之一来实现。
上面实施例中换热组件的第二换热部侧的与冷媒连接的接口为四个,另外也可以是5个或6个,如系统具有两个蒸发器,其中两个接口可以分别通向这两个蒸发器或经节流元件通向蒸发器,或者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蒸发器出口连通,其中两个接口均与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来实现。另外,连接件也可以是整体一体的结构,而不是如实施例的多个结合的方式。连接件与第二换热部配合的方式也不限于焊接,还可以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的方式,或者焊接结合螺纹连接的方式。另外连接件还可以是第二换热部的第二端板一体的结构。本文中连接件指的是与第二换热部固定的接口部,不包括可能设置于节流元件的接口所在部位及与与第一换热部固定的冷却液接口部。
该换热组件可以实现高温冷媒与低温冷媒的换热,降低高温冷媒的温度,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两部分的低温冷媒可以选择全部与高温冷媒在第二换热部热交换,两部分低温冷媒经换热组件的第三接口一起返回压缩机,可以减少管路的设置,系统连接简单方便。该换热组件另外的方式可以实现高温冷媒与部分低温冷媒的换热,两部分的低温冷媒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参与热交换,降低高温冷媒的温度,又不会使冷媒回压缩机的温度过高,从而提高效率,系统连接简单方便。
本文中的流向只是为说明,而不能作为限制,也不是封闭的要求,可以在其中增加其他部件如在压缩机前增加其他控制阀件等,如通向蒸发器包括在蒸发器前设置节流元件,甚至具有控制阀等;这些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实际系统作变通,连通情况以具体技术方案为准。
本文中,两者连通或其他部件连通在本文中并不是封闭的描述,指的是这两者是连通的,也包括两者之间还具有其他部件如节流元件、分离器、控制阀、单向阀、换热器等等多种可能。本文中为说明清楚,使用的序号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只是为了区分清楚、描述方便,并不是指该零件一定需要有4个该结构,也没有先后顺序的要求,其可以只具有一个或两个该结构,如第一板包括第一配合部、第四配合部,指的是第一板包括这两个配合部,而可以没有第二配合部、第三配合部,这并不是指第一板有四个配合部,其他的类似。节流元件还可以采用节流管的形式,可以将节流管配置在孔道内实现。系统的应用方式不同,这些结构也可以相应变更。
换热器通过设置第一板与第二板,使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与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使不同功能的两个换热部能相对方便地通过焊接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从而实现一体的带两个换热部结构的换热器,使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换热器的结构可以相对较小。本文针对两个换热部的孔道,以逆时针方向定义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这些只是为说明方便,并不是必须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内”、“外”“左”、“右”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结合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方案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相对靠近所述第二换热部或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贴合,所述第二板相对靠近第一换热部或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贴合;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不连通,两个流体流道包括冷媒流道与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冷媒流道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冷却液流道包括第三孔道、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四个孔道: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所述第一板包括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板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换热器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孔的位置对应或者所述第一板的第一孔的周边为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的组成部分;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与所述第二孔连通的所述孔道为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孔对应或者所述第二板的第二孔的周边为形成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的组成部分;所述第二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板包括至少两个配合部,所述第二板包括至少两个配合部,所述第一板至少有一个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板的一个配合部相对设置,所述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板的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板的配合部至少其中之一没有设置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板状部与安装部,所述安装板为一体结构,所述安装板的板状部至少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所述安装部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换热部外侧;所述第一板与所述安装板至少有部分贴合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板与所述安装板至少有部分贴合并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安装板的板状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板状部与安装部,所述安装板为一体结构,所述安装板的板状部至少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所述安装部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换热部外侧;所述第一板与所述安装板至少有部分贴合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板与所述安装板至少有部分贴合并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安装板的板状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还包括第三孔,所述第二板还包括第四孔,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第三孔与所述第四孔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三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板包括翻边部,所述第二板包括翻边部,所述第一板的翻边部背向所述安装板翻边,所述第二板的翻边部背向所述安装板翻边,所述第一板的翻边部与所述第二板的翻边部翻边方向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接管,所述接管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所述第一孔道,所述接管的一端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的第三孔、所述安装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板的第四孔所在的通道位置,所述接管的一端至少有部分穿过所述第一板的第三孔,所述接管与所述第一板、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二板至少三者之一通过焊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包括翻边部,所述第二板包括翻边部,所述第一板的翻边部、所述第二板的翻边部朝向同一侧翻边,且所述第一板的翻边部与所述第二板的翻边部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至少有部分贴合并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孔的周边所在位置与所述第一板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孔的周边所在位置与所述第二板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通过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的空间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包括翻边部,所述第二板包括翻边部,所述第一板的翻边部、所述第二板的翻边部朝向同一侧翻边,且所述第一板的翻边部与所述第二板的翻边部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至少有部分贴合并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板包括至少两个配合部,所述第二板包括至少两个配合部,所述第一板至少有一个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板的一个配合部相对设置,所述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板的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板的配合部至少其中之一没有设置通孔;所述第二孔的周边所在位置与所述第一板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孔的周边所在位置与所述第二板具有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的位置不相对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通过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的空间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设置的两个配合部配合焊接密封;所述第一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板的一个所述配合部,所述第二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板的一个所述配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还包括第三孔,所述第二板还包括第四孔,所述第三孔与所述第四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接管,所述接管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所述第一孔道,所述接管的一端至少有部分穿过所述第一板的第三孔,所述接管与所述第一板和/或所述第二板通过焊接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多个板片,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多个板片,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板片、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板片的材料相同;所述换热器采用保护焊接或真空焊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多个板片,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多个板片,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板片、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板片的材料相同;所述换热器采用保护焊接或真空焊接。
CN202022894730.4U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换热器 Active CN2152959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4730.4U CN215295918U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4730.4U CN215295918U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95918U true CN215295918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13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94730.4U Active CN215295918U (zh) 2020-12-03 2020-12-03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959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3674A1 (zh) * 2020-10-23 2022-04-28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3674A1 (zh) * 2020-10-23 2022-04-28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8165B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9838586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215295918U (zh) 一种换热器
CN113650528B (zh)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WO2020238781A1 (zh) 板式换热器
CN113175768A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4608360A (zh) 一种换热器
CN114593618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2781285B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WO2022083674A1 (zh)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WO2022022410A1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216770291U (zh)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EP4310414A1 (en) Fluid management devic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S20240131903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fluid module for vehicle
US11454435B2 (en) Accumulato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having accumulator
CN114076530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3970259A (zh) 一种节流换热组件
CN114763974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3970267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4056034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8163562A (zh) 用于车辆的热管理流体模块
CN114440668A (zh) 热交换装置
CN116135562A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4763948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4370725A (zh) 集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