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70291U -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770291U CN216770291U CN202122220174.7U CN202122220174U CN216770291U CN 216770291 U CN216770291 U CN 216770291U CN 202122220174 U CN202122220174 U CN 202122220174U CN 216770291 U CN216770291 U CN 2167702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heat
- interface
- port
- medium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机构、换热系统,该换热机构包括:组装在一起的换热部和耦合部;换热部内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耦合部包括中空的腔体,腔体上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接第三介质通道,腔体与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利用该改进后的换热机构其能够将换热系统安装在室内的部分进行高度集成,大大缩小整机的体积,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一种典型的换热系统是壁挂炉与热泵组成的联供系统,夏季可以利用热泵进行制冷,冬季可以利用热泵和壁挂炉组合进行供暖。该联供系统整体使用成本低、用户使用体验较佳。以该壁挂炉与热泵组成的联供系统为例,热泵通常包括安装在室内的内机和安装在室外的外机,壁挂炉和热泵的内机一般分别安装在室内。
目前,大部分联供系统对安装空间的要求较高,且壁挂炉的回路管路长、施工量大,安装费用高、产品总成本高。一些用户可能因为安装空间有限无法同时安装下壁挂炉和内机,例如,一般开发商会在厨房预留安装壁挂炉的空间,但没有预留空间安装内机的空间,从而限制了联供系统的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换热机构、换热系统,利用该换热机构其能够将换热系统安装在室内的部分进行高度集成,大大缩小整机的体积,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换热机构包括:组装在一起的换热部和耦合部;所述换热部内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耦合部包括中空的腔体,所述腔体上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连接第三介质通道,所述腔体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片,在沿着所述换热片的间隔层叠设置方向上,所述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进一步的,所述耦合部的腔体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第二侧,并通过连通部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或者,所述耦合部的腔体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并通过连通部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与所述耦合部之间设置有底板,所述连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一个开孔。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在沿着第一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一接口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二接口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同或相接近。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上设置有用于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开孔的位置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开孔的位置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所述耦合部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二侧。
进一步的,所述耦合部上设置有用于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开孔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开孔相同或相接近;所述耦合部与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部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机构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连通部靠近所述换热机构的第三侧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四接口,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接口远离所述连通部设置;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所述耦合部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二侧。
进一步的,所述耦合部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四接口,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接口远离所述连通部设置;所述耦合部与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部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耦合部上背离所述连通部侧还设置有第三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还包括用于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耦合部包括一侧开口的腔体,所述耦合部的开口端与所述换热部相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耦合部与所述换热部通过焊接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在平行于所述换热片的方向上,所述耦合部的外轮廓尺寸与所述换热部的外轮廓尺寸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用于连接第一采暖通道;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用于连接第二采暖通道,所述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用于连接换热介质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用于和第一热源相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为所述第一热源的部分采暖通道;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为所述第一热源的部分换热介质通道;所述第三介质通道用于和第二热源相连通,所述第三介质通道为所述第二热源的部分采暖通道。
一种换热系统,包含上述任一所述的换热机构,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热源,所述第一热源与所述换热部的第二介质通道相连通;第二热源,所述第二热源与所述耦合部相连通;换热末端,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换热末端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源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热泵、空调;所述第二热源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壁挂炉、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热源为壁挂炉,所述壁挂炉还包括生活水板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源为热泵,所述热泵包括外机和内机,所述内机与所述壁挂炉通过所述换热机构集成设置在同一个壳体中。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连通所述第三介质通道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换热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出水管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换热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回水管路;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热源之间设置有第二出水管路,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热源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水管路;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通过换热介质管路与所述热泵的外机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将换热部和耦合部组装在一起的换热机构,当该耦合部和换热部集成在一起时,在不影响水路连通关系的前提下,至少能够省去原来耦合部至所述换热部之间的采暖水路,从而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缩小体积。当该换热机构应用在换热系统中时,将该耦合部与换热部相集成后的换热机构与其他部分进一步组装集成,可以形成体积小、成本低的复合内机。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换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提供的换热机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提供的换热机构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提供的换热机构另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换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提供的换热机构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换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提供的换热机构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换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提供的换热机构的剖视图;
图11为换热系统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00、换热部;110、第一介质通道;111、第三接口;112、第四接口;120、第二介质通道;121、第五接口;122、第六接口;
200、耦合部;210、腔体;201、第一接口;202、第二接口;A、第一侧;B、第二侧;
150、连通部;151、第一开孔;152、第二开孔;153、底板;
1、第一热源;11、第一出水管路;12、第一回水管路;13、换热介质管路;
2、第二热源;21、第二出水管路;22、第二回水管路;23、生活水板换;501、膨胀罐;502、泄压阀;503、补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综合参阅图1至图10,本申请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换热机构,该换热机构可以包括:组装在一起的换热部100和耦合部200。所述换热部100内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介质通道110和第二介质通道120。所述耦合部200包括中空的腔体210,所述腔体210上设置有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所述第一接口201和所述第二接口202连接第三介质通道,所述腔体210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换热机构包括组装在一起的换热部100和耦合部200。其中,该换热部100内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介质通道110和第二介质通道120。其中,第一介质通道110可以用于和第一热源1相连通,该第一介质通道110内部用于流通采暖水,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为所述第一热源1的部分采暖通道。所述第二介质通道120为所述第一热源1的部分换热介质通道;该第二介质通道120内部用于流通换热介质。使用时,该第二介质通道120内的换热介质可以对该第一介质通道110内的采暖水进行换热,以实现供热或制冷。
如图3所示,该耦合部200可以包括中空的腔体210,该腔体210上可以设置有连接第三介质通道的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具体的,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可以为在所述腔体210壁上开设的螺纹孔的形式,或者,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也可以为密封固定在所述腔体210壁上的接头的形式;此外,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还可以为与该腔体210一体成型的接头的形式,或者还可以为其他形式。整体上,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的具体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其中,所述第三介质通道用于和第二热源2相连通,所述第三介质通道为所述第二热源2的部分采暖通道。其中,该腔体210可以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也就是说,该第一介质通道110和第三介质通道的采暖水可以在该腔体210内混合。当第一介质通道110和第二介质通道120内的采暖水水温不同,例如第一介质通道110内的采暖水水温较低,第三介质通道内的采暖水水温较高,可以利用第三介质通道的高温水提升第一介质通道110采暖水的出水温度。
在本说明书中,当该耦合部200和换热部100集成在一起时,在不影响水路连通关系的前提下,至少能够省去原来耦合部200至所述换热部100之间的采暖水路,从而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缩小体积。当该换热机构应用在换热系统中时,将该耦合部200与换热部100相集成后的换热机构与其他部分进一步组装集成,可以形成体积小、成本低的复合内机。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例如,该换热部100为热泵内机的换热部100,该换热系统还可以设置有壁挂炉,此时,该复合内机可以为该热泵内机与壁挂炉的集成。
具体的,该换热部100可以为板式换热器的形式。当然,该换热部100还可以为其他换热器的形式。当该换热部100为板式换热器的形式时,所述换热部100可以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片。在沿着所述换热片的间隔层叠设置方向上,所述换热部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A和第二侧B。所述换热部100设置有用于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的第三接口111和第四接口112,用于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120的第五接口121和第六接口1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换热部100可以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片,该换热片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的换热需求等条件进行设定,本申请在此并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沿着该换热部100间隔层叠设置方向上,该换热部100可以具有相对第一侧A和第二侧B。该换热部100与耦合部200的具体配合关系,以及该换热机构上各个接口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该换热机构内部的介质通道等具体设置不同而不同。
如图2所示,所述耦合部200与所述第三接口111和所述第四接口112可以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不同侧。具体的,该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可以设置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的第三接口111和第四接口112。该换热部100的第二侧B可以设置有耦合部200。以及,如图8所示,所述耦合部200与所述第四接口112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不同侧。
或者,如图6所示,所述耦合部200与所述第三接口111和所述第四接口112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同一侧。例如,所述耦合部200与所述第三接口111和所述第四接口112均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二侧B。以及,如图10所示,所述耦合部200与所述第四接口112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同一侧。
此外,该换热部100的还可以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120的第五接口121和第六接口122。其中,该第三接口111、第四接口112、第五接口121和第六接口122的具体形式可以参照该第一接口201或第二接口202的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其中,所述第三接口111和第四接口112用于连接第一采暖通道;所述第一接口201和所述第二接口202用于连接第二采暖通道,所述第五接口121和第六接口122用于连接换热介质通道。
请结合参阅附图11,以该换热机构应用在设置有壁挂炉和热泵的换热系统中为例,该第一采暖通道可以为主回路的采暖通道,该第二采暖通道可以为壁挂炉侧的采暖通道,该换热介质通道为热泵侧的冷媒通道。
其中,该换热机构整体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当该换热机构安装在换热系统中后,安装安装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该第一方向可以为高度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参照以该换热机构安装在换热系统中后进行举例说明。
该第三接口111的高度高于所述第四接口112的高度,采暖水通过第四接口112进入第一采暖通道,与冷媒通道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升温后通过第三接口111流出。该第三接口111可以为主回路的采暖出水口,该第四接口112可以为主回路的采暖水回水口。
该第五接口121的高度高于第六接口122的高度,气态冷媒通过第五接口121进入该冷媒通道,与第一采暖通道中的水进行换热,液化冷凝后通过第六接口122流出。该第五接口121可以为制冷剂进口,该第六接口122可以为制冷剂出口。
在热泵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一采暖通道内的水自下往上流动,冷媒通道中的冷媒从上往下流动,两者形成对流,有利于换热充分,同时也能保证气态的冷媒在冷凝形成液态的过程中能沿着冷媒流动方向液化,重新流回热泵外机(图中未示出)。具体的,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五接口121与所述第三接口的111位置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六接口122与所述第四接口112的位置相同或相接近,从而保证冷媒与采暖水之间形成足够长的换热流道,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第一接口201和所述第二接口202用于连接第二采暖通道。其中该第一接口201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接口202。位于上部的第一接口201可以用作壁挂炉的回水出口,位于下部的第二接口202可以用作壁挂炉的热水进口。当然,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的功能可以进行互换,即位于上部的第一接口201可以用作壁挂炉的热水进口,位于下部的第二接口202可以用作壁挂炉的回水出口。
以位于上部的第一接口201作为壁挂炉的回水出口,位于下部的第二接口202作为壁挂炉的热水进口为例,经过壁挂炉加热后的水通过第二接口202进入该耦合部200的腔体210内,由于耦合部200的腔体210与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高温热水能混入第一介质通道110内,从而提升从第三接口111流出的采暖水的水温。
所述耦合部200与所述第三接口111和所述第四接口112可以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不同侧。如图2至图4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体的,所述耦合部200的腔体210设置在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二侧B,并通过连通部150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耦合部200的腔体210可以位于换热部100的第二侧B,即没有设置接头的一侧。当该耦合部200与该换热部100集成时,两者也可以通过连通部150相连通,从而使得自第二接口202流入耦合部200的腔体210内热水能进入第一介质通道110中。
所述耦合部200与所述第三接口111和所述第四接口112可以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同一侧。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二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耦合部200的腔体210设置在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并通过连通部150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耦合部200的腔体210可以位于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即设置有接口的一侧。同样的,当该耦合部200与该换热部100集成时,两者也可以通过连通部150相连通,从而使得自第二接口202流入耦合部200的腔体210内热水能进入第一介质通道110中。
其中,所述换热部100与所述耦合部200之间设置有底板153。具体的,在该换热部100与耦合部200集成为一体的换热机构前,该底板153可以设置在所述换热部100上,也可以设置在耦合部200上,或者,也可以相对独立。所述连通部150可以为设置在所述底板153上的至少一个开孔。当然,该连通部150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该换热部100的具体形式以及该换热部100与耦合部200的配合形式等的不同而不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153在沿着高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2。所述第一开孔151与所述第一接口201在高度方向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二开孔152与所述第二接口202在高度方向相同或相接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通部150可以包括开设在换热部100的底板153上的第一开孔151和第二开孔152。
其中,位于所述换热部100内的每个换热片上可以设置有两组开孔,每组开孔可以包括两个开孔。其中一组开孔用于连通第一介质通道110,另一组开孔用于连通第二介质通道120。请结合参阅图2、图4和图6,该换热部100内部用于流通采暖水的第一介质通道110和用于流通制冷剂的第二介质通道120间隔设置。
为了保证该采暖水在该换热机构中能够高效地流动,沿着高度(即第一方向)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口111与所述第一开孔151的位置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四接口112与所述第二开孔152的位置相同或相接近。
其中,采暖水自第四接口112进入换热部100的第一介质通道110后,一部分与第二介质通道120内的冷媒换热;另一部分流动至底板153处时通过第二开孔152进入耦合部200腔体210;进入腔体210的采暖水与从第二接口202流入该耦合部200腔体210内的采暖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采暖水一部分通过该第二开孔152进入换热部100中,再与第一介质通道110内的换热后的水相混合,一起通过第三接口111流出。此外在腔体210混合后的另一部分采暖水通过第一接口201流出,流回第三介质通道重新被加热。
该换热机构在安装时,考虑到其内部设置有第二介质通道120(即换热介质通道,通常为冷媒,当然不限于冷媒也可以为其他换热介质),其纵长方向一般沿着高度方向分布。当第一开孔151与第一接口201在高度方向上相同或相接近,且第二开孔152与第二接口202在高度方向相同或相接近时,有利于自该第一开孔151流入该腔体210的采暖水能够与从第一接口201流入该腔体210的采暖水形成足够长的混水段,从而能够达到较佳的混合效果。
此外,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的采暖水流动方向与图2所示方向相反时,从第一接口201进入腔体210的部分温度较高的水还可以通过第一开孔151直接进入该换热部100中,最后与第一介质通道110内的采暖水混合后通过第三接口111流出。
在说明书中,该耦合部200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其制作工艺等因素综合确定。例如,该耦合部200可以采用冲压成型;或者,该耦合部200也可以基于现有的板式换热器中的换热片进行制作。此外,该耦合部20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制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耦合部200包括一侧开口的腔体210,所述耦合部200的开口端与所述换热部100相对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耦合部200可以包括一侧开口的腔体210,即该耦合部200具有一个开口端。该开口端可以直接与设置所述换热部100相对接。其中,该开口端可以与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相对接,也可以与该换热部100的第二侧B相对接。其中,当该耦合部200为一侧开口的腔体210时,该耦合部200与该换热部100对接时,该换热部100与该耦合部200相对接的面可以作为该耦合部200与该换热部100的分界面。
其中,所述耦合部200可以与所述换热部100通过焊接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具体焊接时,该耦合部200的开口端可以焊接在该分界面上。利用该焊接的方式得当一体成型的换热机构可以保证连接位置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该所述耦合部200与所述换热部100集成在一起形成换热机构时,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时,该耦合部200和换热部100相配合形成换热机构中流体流动关系可以不同,特别是该换热机构中采暖水的流动关系可以不同。
其中,当该换热机构中采暖水呈图2所示的流动关系(此处简称并联关系)时,可以参照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文字记载,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当该换热机构中采暖水呈图7或图9所示的流动关系(此处简称串联关系)时,所述耦合部200与所述第四接口112可以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不同侧或者同一侧。以下将根据耦合部200设置在换热部100不同侧的两种情况分别介绍。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当该耦合部200设置在该换热部100的第二侧B时,相对于上述图2所显示的并联关系而言,可以取消作为第一介质通道110出水的第三接口111。此外,第二接口202可以作为公共的采暖水出口。后续再通过一个三通接头将采暖出水进行分流。
具体的,请参阅图8,当该换热机构为上述结构时,其内部采暖流体的流动路径如下:自第四接口112进入第一介质通道110的采暖水自下而上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与第二介质通道120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升温后的采暖水通过连通部150流向耦合部200,然后与自第一接口201流入的采暖水进行混合,最后通过第二接口202流出。当然,所述耦合部200上背离所述连通部150侧还设置有第三接口111(图中未示出)。当采暖水在耦合部200中汇合换热后,再分别通过第二接口202和第三接口111进行分流。
其中,该连通部150具体可以为开孔的形式。该开孔可以设置在该耦合部200和换热部100之间的底板153上。
如图8所示,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机构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连通部150靠近所述换热机构的第三侧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该换热机构安装在换热系统为例,在沿着高度方向上,该第三侧为该换热机构的顶部,该第四侧为该换热机构的底部。该连通部150为靠近该换热机构顶部的一个开孔,从而有利于增加从换热部100流出的采暖水与进入耦合部200的采暖水的混合路径,提升换热效率。
在第四个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当该耦合部200设置在该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时,其内部的采暖水流动关系可以参照第三个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自第四接口112进入第一介质通道110的采暖水自下而上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与第二介质通道120的换热介质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升温后的采暖水通过连通部150流向耦合部200,然后与自第一接口201流入的采暖水进行混合,最后通过第二接口202流出。当然,所述耦合部200上背离所述连通部150侧还设置有第三接口111。当采暖水在耦合部200中汇合换热后,再分别通过第二接口202和第三接口111进行分流。
其中,该连通部150具体可以为开孔的形式。该开孔可以设置在该耦合部200和换热部100之间的底板153上。该换热部100可以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片,每个换热片上预设有与所述连通部150相贯通的开孔。
如图10所示,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机构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连通部150靠近所述换热机构的第三侧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该换热机构安装在换热系统为例,在沿着高度方向上,该第三侧为该换热机构的顶部,该第四侧为该换热机构的底部。在沿着高度方向上,该连通部150设置在该靠近该换热机构顶部一侧,从而有利于增加从换热部100流出的采暖水与进入耦合部200的采暖水的混合路径,提升换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平行于所述换热片的方向上,所述耦合部200的外轮廓尺寸与所述换热部100的外轮廓尺寸一致。
例如,当该耦合部200利用多个换热片叠加形成时,位于腔体210内部的换热片上可以开设有多个连通孔,用于流通采暖水。其中,该耦合部200的换热片和换热部100的换热片可以采用相同的尺寸,从而一方面可以减少非标件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整个换热机构具有较好的换热效率。
请结合参阅图10,基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换热机构,本申请说明书中还提供一种包含上述换热机构的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热源1,所述第一热源1与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二介质通道120相连通;第二热源2,所述第二热源2与所述耦合部200相连通;换热末端,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与所述换热末端(图中未示出)相连通。
该第一热源1可以为能够制冷的设备,可以为能够供暖的设备,此外,还可以为兼具制冷和供暖的设备。具体的,该第一热源1的具体形式可以为热泵,可以为空调,或者为其他换热设备,例如燃气燃烧装置、电加热装置等。在本说明书中,该第一热源1主要以热泵进行举例说明,其他形式可以类比参照,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展开阐述。
第二热源2可以为能够供暖的设备,可以为能够制冷的设备,此外,还可以为兼具制冷和供暖的设备。具体的,该第二热源2可以为燃气燃烧装置,或电加热装置,或热泵热水器,或空调,当然,该第二热源2还可以为其他能够供暖的制热设备,例如其他新能源制热设备。当该第二热源2为燃气燃烧装置时,具体的,其可以为壁挂炉、燃气热水器等形式。当该第二热源2为电加热装置时,具体的,其可以为电热水器。在本说明书中,该第二热源2主要以壁挂炉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其他形式可以类比参照,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展开阐述。当所述第二热源2为壁挂炉时,所述壁挂炉还包括生活水板换23。
与第一介质通道110连通的换热末端用于将流体中的热量传递给空气。该换热末端的具体形式可以为风盘的形式,或者为地暖的形式、或者为散热片的形式,当然其也可能为上述多种方式的组合,或者为其他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做具体的限定。
当该耦合部200和换热部100集成设置之后,两者可以利用采暖水路的连通关系共用部分设备,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尽可能地缩小体积。具体的,以第一热源1为热泵,第二热源2为壁挂炉为例,所述热泵包括外机和内机,所述内机与所述壁挂炉通过所述换热机构集成设置在同一个壳体中。其中,该壁挂炉与热泵内机可以共用一个膨胀罐501、一个泄压阀502、一个补水阀50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机构可以包括连通所述第三介质通道的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的第三接口111和第四接口112,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120的第五接口121和第六接口122;所述第三接口111与所述换热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出水管路11,所述第四接口112与所述换热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回水管路12;所述第一接口201与所述第二热源2之间设置有第二出水管路21,所述第二接口202与所述第二热源2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水管路22;所述第五接口121和所述第六接口122通过换热介质管路13与所述热泵的外机相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该换热机构应用在换热系统中时,其具体的水路连接关系可以如图6所示。其中,该换热机构的换热部100侧可以在第一接口201、第二接口202、第三接口111和第四接口112处向同一侧引出四条管线,分别为第一出水管路11、第一回水管路12和用于进出换热介质的换热介质管路13,有利于管路的集中排布。此外,可以将壁挂炉与该换热机构设置在同一壳体内,形成复合内机。当壁挂炉与换热机构集成在同一壳体内时,该壁挂炉至该耦合罐的管路(第二出水管路21和第二回水管路22)长度能够大大缩短。
整体上,当将该第一的换热部100与第一热源1与第二热源2的耦合部200进行集成后,能够在保证整个换热系统的各个模式的正常运行(即该壁挂炉可以单独供热,该壁挂炉与热泵可以联合供热,该热泵可以单独供热,也可以单独制冷)的前提下,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实现了产品的一体化设计,相对原来非集成的产品,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和体积;
2、将管路进行简化,节省了材料费,施工量和安装费用,而且检索了管路延程的漏水隐患点;
3、一体化安装在厨房,能够大大提高检修、维护的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组装在一起的换热部和耦合部;
所述换热部内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
所述耦合部包括中空的腔体,所述腔体上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连接第三介质通道,所述腔体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片,在沿着所述换热片的间隔层叠设置方向上,所述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的腔体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第二侧,并通过连通部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
或者,所述耦合部的腔体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并通过连通部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与所述耦合部之间设置有底板,所述连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一个开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在沿着第一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一接口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二接口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同或相接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上设置有用于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开孔的位置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开孔的位置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所述耦合部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二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上设置有用于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开孔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开孔相同或相接近;所述耦合部与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部的同一侧。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机构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连通部靠近所述换热机构的第三侧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四接口,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接口远离所述连通部设置;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所述耦合部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二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四接口,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接口远离所述连通部设置;所述耦合部与所述第四接口位于所述换热部的同一侧。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沿着第一方向上,所述耦合部上背离所述连通部侧还设置有第三接口。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还包括用于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
13.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包括一侧开口的腔体,所述耦合部的开口端与所述换热部相对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与所述换热部通过焊接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换热片的方向上,所述耦合部的外轮廓尺寸与所述换热部的外轮廓尺寸一致。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用于连接第一采暖通道;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用于连接第二采暖通道,所述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用于连接换热介质通道。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用于和第一热源相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为所述第一热源的部分采暖通道;所述第二介质通道为所述第一热源的部分换热介质通道;所述第三介质通道用于和第二热源相连通,所述第三介质通道为所述第二热源的部分采暖通道。
18.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上述权利要求1至17任一所述的换热机构,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
第一热源,所述第一热源与所述换热部的第二介质通道相连通;
第二热源,所述第二热源与所述耦合部相连通;
换热末端,所述第一介质通道与所述换热末端相连通。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源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热泵、空调;所述第二热源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壁挂炉、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源为壁挂炉,所述壁挂炉还包括生活水板换。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源为热泵,所述热泵包括外机和内机,所述内机与所述壁挂炉通过所述换热机构集成设置在同一个壳体中。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构包括连通所述第三介质通道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的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
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换热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出水管路,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换热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回水管路;
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热源之间设置有第二出水管路,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热源之间设置有第二回水管路;
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通过换热介质管路与所述热泵的外机相连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83229 | 2021-08-23 | ||
CN2021219832293 | 2021-08-23 | ||
CN202110966984 | 2021-08-23 | ||
CN2021109669849 | 2021-08-2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770291U true CN216770291U (zh) | 2022-06-17 |
Family
ID=819545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220174.7U Active CN216770291U (zh) | 2021-08-23 | 2021-09-14 |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
CN202111074067.6A Pending CN115930639A (zh) | 2021-08-23 | 2021-09-14 |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74067.6A Pending CN115930639A (zh) | 2021-08-23 | 2021-09-14 |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16770291U (zh) |
-
2021
- 2021-09-14 CN CN202122220174.7U patent/CN216770291U/zh active Active
- 2021-09-14 CN CN202111074067.6A patent/CN115930639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30639A (zh) | 2023-04-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21425U (zh) | 换热装置 | |
CN113650528A (zh) |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
WO2024179530A1 (zh) | 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 | |
CN105737635A (zh) | 换热装置 | |
WO2022007563A1 (zh) | 一种承压能力强的芯片冷却器 | |
CN216770291U (zh) |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 |
CN209069064U (zh) | 一种气气换热器 | |
CN215295918U (zh) | 一种换热器 | |
KR20170109100A (ko) | 용량 변경이 가능한 플레이트-쉘 열교환기 | |
CN215260648U (zh) | 蒸发式冷凝器和空调机组 | |
CN112781285B (zh) |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 |
CN217131946U (zh) |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 |
CN110207428B (zh) |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 |
CN210267830U (zh) | 热回收结构及设有其的空调系统 | |
CN114593618A (zh) | 一种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 |
CN215675950U (zh) | 壁挂炉及集成换热系统 | |
CN116136374A (zh) |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 |
CN221172637U (zh) |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WO2017088766A1 (zh) | 吸收式制冷单元和吸收式制冷矩阵 | |
CN219223436U (zh) | 板式换热器及热泵机组 | |
CN109099754B (zh) | 一种新型换热连接管 | |
CN216744743U (zh) | 一种分体式热回收新风机组 | |
CN221123131U (zh) | 一种逆流相变水冷换热器 | |
CN221505317U (zh) | 一种冷凝器 | |
CN216048365U (zh) | 一种无盘管的热交换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