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6374A -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 Google Patents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36374A CN116136374A CN202111359803.2A CN202111359803A CN116136374A CN 116136374 A CN116136374 A CN 116136374A CN 202111359803 A CN202111359803 A CN 202111359803A CN 116136374 A CN116136374 A CN 1161363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channel
- flow
- exchange device
-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11 induc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643 water by ty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5/00—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 F24D15/04—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32—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involving multiple heat sources in combination or as alternative heat sour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pparatus
- F24F2221/183—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pparatus combined with a hot-water boil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35—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domestic or space heating, e.g. heating radi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该集成换热装置包括:集成在一起的换热部和导流部;所述换热部内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换热的第二介质通道;所述换热部与所述导流部配合形成有导流通道或者所述导流部内设置有导流通道,至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设置在所述集成换热装置预设位置的接头。本发明利用该改进后的集成换热装置能够简化结构、缩小体积、节省安装空间,简化安装工序,降低成本,减少漏水点,便于后续检修维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一种典型的换热系统是壁挂炉与热泵组成的联供系统,夏季可以利用热泵进行制冷,冬季可以利用热泵和壁挂炉组合进行供暖。该联供系统整体使用成本低、用户使用体验较佳。以该壁挂炉与热泵组成的联供系统为例,热泵通常包括安装在室内的内机和安装在室外的外机,壁挂炉和热泵的内机一般分别安装在室内。
目前,大部分联供系统对安装空间的要求较高,且壁挂炉的回路管路长、施工量大,安装费用高、产品总成本高。一些用户可能因为安装空间有限无法同时安装下壁挂炉和内机,例如,一般开发商会在厨房预留安装壁挂炉的空间,但没有预留空间安装内机的空间,从而限制了联供系统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利用该集成换热装置能够简化结构、缩小体积、节省安装空间,简化安装工序,降低成本,减少漏水点,便于后续检修维护。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包括:集成在一起的换热部和导流部;
所述换热部内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换热的第二介质通道;所述换热部与所述导流部配合形成有导流通道或者所述导流部内设置有导流通道,至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设置在所述集成换热装置预设位置的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具有第一介质入口端和第一介质出口端,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包括第二介质入口端和第二介质出口端;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连通所述导流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片,在沿着所述换热片的间隔层叠设置的第二方向上,所述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沿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至少部分所述导流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设置有开口的一侧与所述换热部第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的部位相对,配合形成所述导流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通过冲压或注塑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换热部通过焊接集成。
进一步的,所述焊接的工艺包括钎焊工艺,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相邻两个换热片之间、所述导流部在设置有开口的一侧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之间设置有焊料。
进一步的,所述接头与所述导流部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设置有导流槽的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换热部之间通过密封件装配集成。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通道仅由所述导流部的内部空腔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面对所述换热部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相匹配的连接部,所述导流部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相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通过注塑加工成型,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包括第一介质出口接头,所述导流通道至少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一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还包括第一介质进口接头,所述导流通道还包括用于连通第一介质的第二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所述第一介质进口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包括第二介质入口端和第二介质出口端,所述导流部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二介质出口端位于所述换热部的同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直接穿过所述导流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与所述导流部之间设置有隔离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包括第二介质入口端和第二介质出口端,所述导流部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二介质出口端位于所述换热部的不同侧。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通道还包括第三导流通道,所述第三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通道还包括第四导流通道,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还包括:第二介质进口接头,所述第四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进口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三介质通道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沿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包括:沿着所述换热部的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子流道、第二子流道,以及用于衔接所述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的第三子流道,所述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子流道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子流道、第三子流道、第二子流道中至少存在部分流通截面大于其他子流道的流道段,所述流道段用于形成耦合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连接在所述第二子流道上,且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子流道和所述第二子流道的流通截面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三子流道的流通截面大于所述第一子流道或所述第二子流道的流通截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子流道的流通截面大于所述第一子流道的流通截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子部分和第二导流子部分,所述第一导流子部分和第二导流子部分之间用于串接水泵、流路检测/控制部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沿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和第一介质进口接头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内用于流通采暖水,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内用于流通冷媒;所述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和用于向外供采暖水的第一介质出口接头;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一介质进口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部沿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靠近所述换热部的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介质进口接头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流通道上设置有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还包括用于流通冷媒的第三导流通道,所述第三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接头,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二介质出口接头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
一种复合内机,包括:壳体,集成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燃烧换热装置以及包含上述权任一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所述燃烧换热装置设置有用于输出采暖水的燃烧采暖出水管和用于接收采暖水的燃烧采暖回水管,所述导流通道至少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一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上设置有与所述燃烧采暖回水管相连接的第一接口和与所述燃烧采暖出水管相连接的第二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所述换热部纵长延伸的第一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装置设置有用于向外供给采暖水的第一介质出口接头、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一介质进口接头,所述壳体的顶部至少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的第一开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的第二开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共用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一个出口,或者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分别连接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不同出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将换热部和导流部集成在一起的集成换热装置,在不影响水路连通关系的前提下,至少能够省去与换热部的第一介质出口相连通的采暖出水管路,从而有利于简化管路结构、降低成本、缩小体积。当该集成换热装置应用在复合内机中时,将该导流部与换热部相集成后的集成换热装置与其他部分进一步组装集成,可以形成体积小、成本低的复合内机。
此外,该集成换热装置的导流部中还可以集成有耦合部功能,从而能够进一步达到简化管路、缩小体积、节约成本、简化结构和简化安装等技术效果。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一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二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5为图1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另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一剖视图;
图8为图6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二剖视图;
图9为图6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10为图6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另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一剖视图;
图13为图12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一剖视图的爆炸图;
图14为图11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二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二剖视图的爆炸图;
图16为图11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17为图11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另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18为本申请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换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复合内机主视图;
图20图19中复合内机的俯视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00、换热部;110、第一介质通道;111、第一介质入口端;112、第一介质出口端;120、第二介质通道;121、第二介质入口端;122、第二介质出口端;130、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40、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50、第二介质出口接头;160、第二介质进口接头;
200、导流部;210、第一导流通道;211、第一子流道;212、第二子流道;213、第三子流道;201、第一接口;202、第二接口;215、隔离件;220、第二导流通道;221、第一导流子部分;222、第二导流子部分;
3、水泵;
4、壳体;
5、燃烧换热装置;51、燃烧采暖出水管;52、燃烧采暖回水管;
A、第一侧;B、第二侧;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分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阀体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请综合参阅图1至图18,本申请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集成换热装置,该集成换热装置可以包括:集成在一起的换热部100和导流部200;所述换热部100内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110以及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换热的第二介质通道120;所述换热部100与所述导流部200配合形成有导流通道或者所述导流部200内设置有导流通道,至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设置在所述集成换热装置预设位置的接头。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集成换热装置包括集成在一起的换热部100和导流部200。其中,该换热部100内形成有相隔离的第一介质通道110和第二介质通道120。其中,第二介质通道120可以用于和第一热源相连通。在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热源主要以热泵为例进行举例说明。该第一介质通道110内部可以用于流通采暖水,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可以为所述第一热源的部分采暖通道。
所述第二介质通道120为所述第一热源的部分换热介质通道;该第二介质通道120内部用于流通换热介质(例如冷媒)。使用时,该第二介质通道120内的换热介质可以对该第一介质通道110内的采暖水进行换热,以实现供热或制冷。
所述换热部100与所述导流部200配合形成有导流通道,或者所述导流部200内设置有导流通道。该导流通道单独设置在所述导流部200内,或者该导流通道通过换热部100和导流部200配合形成,具体的,该导流通道的形成方式可以根据该导流部200的具体形状构造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请参阅图1至图10,当该导流部200为一端开口的导流槽的形式时,该导流通道可以通过换热部100与导流部200配合形成,请参阅图11至图17,当该导流部200整体为相对封闭的中空腔体时,该导流通道可以由所述导流部200内部形成。
其中,至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设置在所述集成换热装置预设位置的接头。当该导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时,该导流通道至少能够用于作为部分采暖水的出水管。该导流通道的另一端可以连通预设位置的接头,从而将采暖水输出。其中,该预设位置的接头可以至少包括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用于连接连通换热末端的采暖水管。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的位置可以根据该集成换热装置的具体应用场景,采暖水管的排布、安装的便捷性等多个因素综合确定。
例如,当该集成换热装置与燃烧换热装置5(例如壁挂炉)集成设置在一个壳体4内时,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可以穿设在壳体4的顶部,从而便于利用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直接将采暖水导出。
整体上,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说明书中所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利用该集成设置在导流部200中或者集成设置在换热部100和导流部200之间的导流通道至少能够实现采暖水的出水的功能,此外,能够达到简化结构、缩小体积、节省安装空间,简化安装工序,降低成本,减少漏水点,便于后续检修维护。
具体的,该换热部100可以为板式换热器的形式。当然,该换热部100还可以为其他换热器的形式。当该换热部100为板式换热器的形式时,所述换热部100可以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片。该换热片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的换热需求等条件进行设定,本申请在此并不做具体的限定。在沿着所述换热片的间隔层叠设置的第二方向Y上,所述换热部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A和第二侧B,所述导流部200可以设置在所述换热部100的一侧。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具有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第一介质出口端112;所述第二介质通道120包括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和第二介质出口端122。该导流部200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其与换热部100的相互配合关系而定。例如,当该导流部200与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时,该导流部200可以设置在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112的一侧,例如第一侧A。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112连通所述导流通道。
以该换热部100为板式换热器为例,该换热部100内部的第一介质通道110内可以流通有采暖水。其中,采暖水自第一介质入口端111进入该第一介质通道110内与第二介质通道120中的冷媒换热后通过第一介质出口端112流出。当该第一介质出口端112与导流通道相连通时,通过与冷媒换热后的采暖水可以进入该导流通道内。
当该第一介质入口端111与导流通道相连通时,导流通道内的采暖水可以进入该第一介质入口端111。
当该第一介质出口端112和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均与导流通道相连通时,该导流通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相对独立的部分(例如,图18所示的第一导流通道210、第二导流通道220等),采暖水可以自该第一介质出口端112进入第一导流通道210内,后续再从第一导流通道210流出后进入采暖水主出水管路(图中未示出)中,与换热终端换热后,通过采暖水主回水管路(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导流通道220回流至第一介质入口端111。
当该第一介质入口端111与导流通道相连通时,可以参照上述当该第一介质出口端112和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均与导流通道相连通的情况,即与换热终端换热后的采暖水可以通过采暖水主回水管路和第二导流通道220,从该第一介质入口端111进入换热部100内进行换热。
所述换热部100可以沿着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在本说明书所提供的换热部100当其处于使用状态时,在安装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该第一方向X可以为高度方向。第二介质入口端121、第二介质出口端122沿着高度方向布置。其中,第二介质入口端121用于作为冷媒的入口可以位于换热部100的上部,第二介质出口端122用于作为冷媒的出口可以位于换热部100的下部。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第一介质出口端112也沿着高度方向布置。其中,为了保证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之间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两种介质相向流动,用于导入待与冷媒换热的采暖水的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可以位于换热部100的下部,用于导出与冷媒换热后的采暖水的第一介质出口端112可以位于换热部100的上部。
至少部分所述导流部200可以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具体的,当该导流部200至少包括与第一介质相连通的导流通道时,该部分与第一介质连通的导流通道可以一端与该第一介质出口端112相连通,另一端连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可以用于连接向换热终端供采暖水的出水管。当该第一介质出口端112和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都靠近换热部100的上部设置时,该导流部200可以先自上而下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再自上而下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形成附图中所示的U型流道。当然,该导流部200的具体形状、构造并不限于本申请说明书和附图的举例,其可以根据实际换热部100的形状、接头的位置等不同而综合确定。
以下将结合附图,针对该导流部200不同的构造及形成方式进行分类介绍。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及图5,在第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部200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槽(如图5所示),所述导流槽设置有开口的一侧与所述换热部100第一侧A设置有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112的部位相对,配合形成所述导流通道。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所述换热部100与所述导流部200配合形成导流通道为主进行展开说明。该导流部200可以具体为设置有开口的导流槽的形式。该换热部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端111、第一介质出口端112中的至少一个。在本说明书中,主要以该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第一介质出口端112设置在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为例进行举例说明。该导流槽设置有开口对一侧与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相对,两者配合形成了导流通道。
具体的,该导流部200可以通过冲压或注塑成型。如图4或图5所示,该导流部200可以整体为一端开口的导流槽。该导流槽的具体形状构造可以根据其所需实现的功能而匹配设置。
为了保证导流部200与换热部100之间形成密封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部200与所述换热部100之间通过焊接集成。当导流部200与换热部100之间通过焊接集成时,所述焊接的工艺可以包括钎焊工艺。所述导流部200设置在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相邻两个换热片之间、所述导流部200在设置有开口的一侧与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之间设置有焊料。
对于由多个换热片层叠设置的换热部100,以及导流部200与换热部100之间通过焊接集成时,整个集成换热装置相当于将导流部200和多个换热片焊接形成。具体焊接时,可以在相邻两个换热片之间,导流部200设置有开口的一侧与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之间设置焊料,后续在加热焊接,形成集成换热装置。
此外,所述接头与所述导流部200之间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具体的,该导流部200与集成换热装置预设位置的接头之间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形成一体结构,一方面节省了装配工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证连接位置的密封性。
当然,该设置有导流槽的所述导流部200与所述换热部100之间集成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焊接的方式。例如,设置有导流槽的所述导流部200与所述换热部100之间可以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装配集成。
具体的,设置有导流槽的所述导流部200与所述换热部100之间可以通过密封件装配集成。该密封件可以为密封圈的形式,此外,在两者配合的位置还可以设置有连接机构,从而一方面保证导流部200和换热部1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密封件施压,从而保证导流部200和换热部100之间密封的可靠性。该导流部200与换热部100之间可以形成密封法兰的连接,当然,该导流部200与换热部100之间的密封连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只要能够实现两者可靠密封和固定即可。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第二介质通道120包括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和第二介质出口端122。其中所述导流部200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和/或第二介质出口端122可以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同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导流部200可以与第二介质入口端121、第二介质出口端122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换热部100的同一侧,例如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其中,在本说明书中,该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具体可以为冷媒入口端,第二介质出口端122具体可以为冷媒出口端。当该导流部200与冷媒的入口端、出口端中的至少一个位于同一侧时,有利于后续将冷媒管路进行合理化排布或集成。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主要以该导流部200和第二介质入口端121、第二介质出口端122位于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121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122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直接穿过所述导流部200。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介质入口端121上可以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该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可以为在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121上形成的有一定长度的延伸部,例如中空的接头。该第二介质出口端122上也可以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该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可以为在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122上形成的有一定长度的延伸部,例如中空的接头。该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和/或第二介质出口端122可以通过接头穿过导流部200。其中,该接头的长度可以大于该导流部200的厚度,从而穿过该导流部200后形成有用于连接冷媒管的凸出部分。
如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二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121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122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与所述导流部200之间设置有隔离件2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10所示,与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与所述导流部200之间设置有隔离件215。利用在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与所述导流部200之间设置的隔离件215,将冷媒和导流部200中的采暖水进行隔离,从而防止冷媒与导流部200中的采暖水进行换热。
具体的,该隔离件215可以为在导流部200上形成的空腔,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位于该空腔中,且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与空腔之间形成有环形间隙;或者,该隔离件215可以为套设在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外围的套管,该套管与接头之间形成环状间隙,从而防止冷媒与导流部200中的采暖水进行热交换。当然,该隔离件215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例如,该隔离件215还可以为在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上设置隔热层等等,本申请在此并不做具体的限定。
此外,为了达到防止冷媒与导流部200中的采暖水进行换热的目的,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介质通道120包括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和第二介质出口端122,所述导流部200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和/或第二介质出口端122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不同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该导流部200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和/或第二介质出口端122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不同侧时,例如,导流部200位于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该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和/或第二介质出口端122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二侧B时,从第二介质入口端121流入的冷媒或者从第二介质出口端122流出的冷媒与导流部200中的采暖水利用换热部100进行了隔离,也能够达到防止冷媒与导流部200中的采暖水进行换热的目的。
请参阅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和图17,在第三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仅由所述导流部200的内部空腔形成。
如图17所示,该导流部200可以为中空的壳体4,该壳体4内形成有空腔,导流通道仅由该导流部200的内部空腔形成。本实施方式与第二个实施方式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该实施方式中,导流部200除了设置必要的连通部(例如接口、接头外)整体为一个封闭的中空腔体,其面对换热部100的一侧整体可以为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板体。
具体的,所述导流部200面对所述换热部100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112相匹配的连接部,所述导流部200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相对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换热部100的第一侧A可以设置有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112。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112具体可以为开孔的形式。该导流部200面对换热部100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可以为开孔的形式,当然也可以为其他设置有开孔的连接形式。当该导流部200与该换热部100相对接时,第一介质出口端112与连接部相配对,该第一介质出口端112流出的采暖水可以流入该导流部200中。
如图18所示,在第四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部200可以通过注塑加工成型。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112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导流部200可以通过注塑加工成型,当该导流部200通过注塑加工成型时,该导流部200整体为注塑件。当然,该导流部200还可以通过其他加工成型方式制备,相应的,该导流部200的材质也可以根据加工成型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本申请在此不在一一列举。其中,该连接件可以为连接接头的形式。该连接部可以与该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112之间通过连接接头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包括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所述导流通道至少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的第一导流通道210,所述第一导流通道21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112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包括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可以为采暖出水接头。该导流通道至少包括第一导流通道210,该第一导流通道210可以为采暖出水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112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
请参阅图18,在第四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还可以包括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所述导流通道还包括用于连通第一介质的第二导流通道220,所述第二导流通道22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的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所述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还可以包括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该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可以为采暖回水接头。该导流通道还可以包括第二导流通道220,该第二导流通道220可以为采暖回水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所述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通道210和第二导流通道220设置在所述换热部100的同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导流通道210和第二导流通道220集成在换热部100的同一侧(例如,第一侧A时),有利于该将多个不同功能的导流通道集成在同一个模块中,从而可以降低制作成本、缩小集成换热装置的体积,使得整个集成换热装置结构更为紧凑、安装更加便捷。
请结合参阅图19,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通道还可以包括第三导流通道,所述第三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122,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接头150。当该集成换热装置应用在复合内机中时,该第二介质出口接头150可以将换热部100中的冷媒导出壳体4,通过冷媒管路流回第一热源(例如热泵外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三导流通道为用于将第二介质(冷媒)导出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流道。当该导流通道内集成有第三导流通道时,所述第三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122,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接头150,从而可以省去冷媒导出管路。
再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通道还可以包括第四导流通道,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还可以包括:第二介质进口接头160,所述第四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进口接头160。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四导流通道为用于将第二介质(冷媒)导入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流道。当该导流通道内集成有第四导流通道时,所述第四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121,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进口接头160,从而可以省去冷媒导入管路。当该集成换热装置应用在复合内机中时,利用该第二介质进口接头160可以将热泵外机提供的冷媒导入壳体4内的换热部100中。
在本说明书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流通道210上还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三介质通道的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
具体的,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可以为在第一导流通道210的腔体壁上开设的螺纹孔的形式,或者,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也可以为密封固定在第一导流通道210的腔体壁上的接头的形式;此外,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还可以为与该第一导流通道210的腔体壁一体成型的接头的形式,或者还可以为其他形式。整体上,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的具体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所述第三介质通道用于和第二热源相连通,所述第三介质通道可以为所述第二热源的部分采暖通道。其中,该第一导流通道210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相连通,也就是说,该第一介质通道110和第三介质通道的采暖水可以在该第一导流通道210内混合。当第一介质通道110和第三介质通道内的采暖水水温不同,例如第一介质通道110内的采暖水水温较低,第三介质通道内的采暖水水温较高,可以利用第三介质通道的高温水提升第一介质通道110采暖水的出水温度。此时,用于将两种不同温度的采暖水进行混合的第一导流通道210或者部分第一导流通道210还兼具将多种不容温度的采暖水进行耦合的功能。
以图5、图10、图18为例,所述换热部100沿着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所述第一导流通道210可以包括:沿着所述换热部100的宽度方向Z排布的第一子流道211、第二子流道212,以及用于衔接所述第一子流道211和第二子流道212的第三子流道213,所述第一子流道211和第二子流道212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导流通道210的具体排布和构造可以根据该换热部100的宽度尺寸、第一介质出口端112的位置、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的位置等综合确定。
为了保证该集成换热装置所占用的尺寸尽可能的小,其在沿着第一方向X上,该集成换热装置的高度尺寸与该换热部100的第一方向X(高度方向)的尺寸相一致,在沿着宽度方向Z上,该集成换热装置的宽度尺寸与该换热部100的宽度方向Z的尺寸相一致。
具体的,该换热部100整体沿着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该第一子流道211和第二子流道212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该第三子流道213用于衔接所述第一子流道211和第二子流道212,其可以整体沿着宽度方向Z延伸。
所述第一子流道211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112相连通。在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上,第一介质出口端112流出的采暖水依次流经第一子流道211、第三子流道213和第二子流道212。
当该第一导流通道210上设置有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时,一个接口可以用作第二热源(例如壁挂炉)的回水出口;一个接口可以用作壁挂炉的热水进口。
所述第一子流道211、第三子流道213、第二子流道212中至少存在部分流通截面大于其他子流道的流道段,所述流道段用于形成耦合部。
在本说明书中,当该导流部200集成了耦合部的功能后,其和换热部100集成在一起时,在不影响水路连通关系的前提下,能够省去原来耦合部至所述换热部100之间的采暖水路,从而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缩小体积。当该集成换热装置应用在换热系统中时,将该集成有耦合部的导流部200与换热部100相集成后的集成换热装置与其他部分进一步组装集成,可以形成体积小、成本低的复合内机。
其中,该流通截面较大的位置形成耦合部,自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112流出的采暖水和自所述第一接口201进入第一导流通道210的采暖水能够在该耦合部内混合,最后可以从第二接口202向外输出。
具体的,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可以均设置在第二子流道212上;或者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可以一个设置在第二子流道212上,一个设置在第三子流道213上;或者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可以一个设置在第二子流道212中,一个设置在第一子流道211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口201和所述第二接口202均连接在所述第二子流道212上,且所述第一接口201和所述第二接口202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上设置。
当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均设置在第二子流道212上时,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可以形成一定的高度差,例如,该第一接口201可以高于第二接口202。位于上部的第一接口201可以用作第二热源(例如壁挂炉)的回水出口,位于下部的第二接口202可以用作壁挂炉的热水进口。当然,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的功能可以进行互换,即位于上部的第一接口201可以用作壁挂炉的热水进口,位于下部的第二接口202可以用作壁挂炉的回水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子流道211和所述第二子流道212的流通截面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三子流道213的流通截面大于所述第一子流道211或所述第二子流道212的流通截面。
当该第三子流道213的流通截面大于第一子流道211或第二子流道212的流通截面时,采暖水自流通截面较小处流入流通截面较大处时,流速减小,压力减小,该流通截面较大的第三子流道213用于实现采暖水耦合的功能,从而可以省去一个耦合罐。使用时,从第一介质出口端112流入第一介质通道110的采暖水与通过一个接口(例如第一接口201)流入第一介质通道110的采暖水可以在该第三子流道213内相混合;后续可以通过另一个接口(例如第二接口202)流出集成换热装置。
此外,所述第二子流道212的流通截面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子流道211的流通截面。当该第二子流道212的流通截面大于第一子流道211的流通截面时,该第二子流道212或者该第二子流道212和第三子流道213可以实现两种采暖水耦合的功能。
如图18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流通道220包括第一导流子部分221和第二导流子部分222,所述第一导流子部分221和第二导流子部分222之间用于串接水泵3、流路检测/控制部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导流通道220可以包括第一导流子部分221和第二导流子部分222。其中,在第一导流子部分221和第二导流子部分222之间可以设置有水泵3,该水泵3用于为采暖水流回换热部100提供驱动力。此外,该第一导流子部分221和第二导流子部分22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流路检测部件(例如流量检测件等)、控制部件(例如控制阀等)。具体的,该第一导流子部分221和第二导流子部分222之间设置的具体部件可以根据实际集成换热装置所具体应用的场景所需实现的功能的不同而不同,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部100沿着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上,所述换热部1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和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位于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参照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以该换热部100处于安装状态为例,该换热部100的第一方向X可以为高度方向,该换热部1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可以为换热部100的顶端,该第二端可以为换热部100的底端。当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和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均位于换热部100的第一端时,其中,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可以与采暖水主出水管路相对接,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可以与采暖主回水管路相对接;使得与该换热部100连接的采暖水主出水管路和采暖主回水管路均从顶部进行安装,有利于后续管路的简化安装和合理化排布,能尽可能的连接管路,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外露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112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111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采暖水自第一介质入口端111进入换热部100的第一介质通道110后,与第二介质通道120内的冷媒换热;经过冷媒换热后的采暖水从第一介质出口端112进入导流部200中;进入导流部200的采暖水与从第一接口201流入该导流部200内的采暖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采暖水后续可以一起通过第一接口201流出。流出的采暖水一部分可以流入燃烧采暖出水管51中,供向换热终端;另一部分采暖水流回第三介质通道重新被加热。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一介质通道110内用于流通采暖水,所述第二介质通道120内用于流通冷媒;所述第一导流通道21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112和用于向外供采暖水的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所述第二导流通道22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111和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其中,所述换热部100沿着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靠近所述换热部100的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112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
在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中,以该集成换热装置实际安装在复合内机中为例进行说明。该换热部100的纵长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X)沿着高度方向布置,该换热部100的第一端为上端,该换热部100的第二端为下端。该集成换热装置预设位置的接头可以包括设置在靠近换热部100第一端的接头。具体的,该预定位置的接头至少可以包括: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和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
以该集成换热装置安装在复合内机中为例,一般的,复合内机设置有一个预定尺寸的外壳,该外壳中形成有用于安装集成换热装置的狭长空间,为了将该集成换热装置在该狭长空间内进行排布,可以将集成换热装置原本外置的各个管路都集成在该换热部100的一侧,需要和外部连接的接头(至少包括: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和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尽可能地设置在上端,靠近壳体4顶部的位置,如此可以最大程度的简化集成换热装置的结构,缩小集成换热装置的体积,同时还能够省去很多管路的连接。
如图18所示,进一步的,当该导流部200还包括第二导流通道220时,第二导流通道220为用于回收主回路上采暖水的通道,所述第二导流通道220上设置有水泵3。
其中,该水泵3用于为采暖水流动提供驱动力。其中,当该换热部100的宽度方向Z上具有尺寸余量时,该第二导流通道220的至少部分可以与第一导流通道210并排设置。例如,该第二导流通道220可以包括连接在水泵3两侧的第一导流子部分221和第二导流子部分222,其中,第一导流子部分221可与第一导流通道210并排设置,该第二导流通道220可以位于第一导流通道210的下方,从而能够最大化地利用该换热部100的表面尺寸(即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Z配合形成的表面尺寸)。
此外,所述导流部200还可以包括用于流通冷媒的第三导流通道(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三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122,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接头150,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122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二介质出口接头150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
当该导流部200包括用于流通冷媒的第三导流通道时,整体上,该第三导流通道用于将靠近第二端设置的第二介质出口端122流出的冷媒导向靠近第一端设置的第二介质出口接头150处。此时,预定位置的接头还可以包括第二介质出口接头150,冷媒管也通过位于上部的第二介质出口接头150向外引出。当用户在进行安装的时候,可以将冷媒管、采暖水管均通过顶装的方式隐藏在吊顶中,从而可提升美观性。
请参阅图19和图20,基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复合内机。该复合内机可以包括:壳体4,集成设置在所述壳体4中的燃烧换热装置5以及包含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所述燃烧换热装置5设置有用于输出采暖水的燃烧采暖出水管51和用于接收采暖水的燃烧采暖回水管52。所述第一导流通道210上设置有与所述燃烧采暖回水管52相连接的第一接口201和与所述燃烧采暖出水管51相连接的第二接口202。在本实施方式中,复合内机用于安装在用户室内,其可以与热泵的外机相配合形成换热系统。具体的,该复合内机可以包括:壳体4以及集成设置在所述壳体4中的燃烧换热装置5和集成换热装置。
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具体功能、组成、结构和能够实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上述集成换热装置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本申请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所述燃烧换热装置5可以为现有的壁挂炉壳体4内的主体部分构成。该燃烧换热装置5还可以设置有用于输出采暖水的燃烧采暖出水管51和用于接收采暖水的燃烧采暖回水管52。
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一导流通道210上设置有与所述燃烧采暖回水管52相连接的第一接口201和与所述燃烧采暖出水管51相连接的第二接口202。当该燃烧采暖出水管51与第二接口202连接,燃烧采暖回水管52与第一接口201连接后,自燃烧换热装置5加热的高温采暖水可以通过第一接口201进入第一导流通道210中,与第一导流通道210中来自换热部100的采暖水进行混合,最后通过第二接口202流出。通过该第二接口202流出的采暖水可以一部分通过燃烧采暖回水管52流回燃烧换热装置5,另一部分可以通过采暖主回路供向换热终端。其中,如本说明书附图所示,第一接口201在沿着高度方向上可以位于第二接口202的上方。当然,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也不排除第一接口201和第二接口202的位置进行互换。具体的,所述壳体4具有相对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Z和深度方向。例如,该壳体4可以为具有预定尺寸的中空箱体结构。其中,所述换热部100纵长延伸的第一方向X与所述壳体4的高度方向相一致。该换热部100的宽度方向Z可以与该壳体4的宽度方向Z相一致。该集成换热装置和燃烧换热装置5可以沿着宽度方向Z并排安装在壳体4中。
具体的,所述换热装置设置有用于向外供给采暖水的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其中,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和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靠近换热部100的第一端,即上端设置。
所述壳体4的顶部至少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的第一开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的第二开孔。当该集成换热装置安装在该壳体4中时,该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可以直接穿设在第一开孔中,第一介质进口接头140可以直接穿设在第二开孔中。该集成换热装置利用两个接头与壳体4上的开孔配合,即可实现与采暖主回路上的进出水管实现对接,而该壳体4内部无需再设置连接主采暖主回路的采暖水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口201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共用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一个出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口201和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可以共用一个出口。当该第一接口201和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共用一个出口时,第一介质通道110中的采暖水和第三介质通道中的采暖水在耦合部中混合后,可以一起从公共的出口流出,后续可以再通过三通接头进行分流,一部分流回燃烧换热装置5中进行加热,另一部分通过采暖管路流向换热终端。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口201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分别连接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不同出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该第一接口201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130分别连接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不同出口时,从耦合部流出的混合采暖水一部分流回燃烧换热装置5中进行加热,另一部分通过采暖管路流向换热终端。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下,在热泵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一介质通道110内的水自下往上流动,第二介质通道120中的冷媒从上往下流动,两者形成对流,有利于换热充分,同时也能保证气态的冷媒在冷凝形成液态的过程中能沿着冷媒流动方向液化,重新流回热泵外机(图中未示出)。被冷媒加热后的采暖水通过第一介质出口端112流入导流部200的第一导流通道210中,与第二接口202被燃烧换热装置5加热的采暖水在耦合部处进行混合,混合后的采暖水一部分流回燃烧换热装置5中进行加热,另一部分通过采暖管路流向换热终端。
本申请所提供的复合内机,通过将燃烧换热装置5和集成换热装置集成在同一个壳体4,在保留现有壁挂炉全部功能的前提下,精简合并了部分元器件,实现了结构一体化和控制一体化,集成后的产品不仅成本低、体积小,而言能够节省安装环节的费用。当该一体化的产品安装在用户的厨房中时,后续检修、维护的便捷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39)
1.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在一起的换热部和导流部;
所述换热部内形成有第一介质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换热的第二介质通道;所述换热部与所述导流部配合形成有导流通道或者所述导流部内设置有导流通道,至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另一端连通设置在所述集成换热装置预设位置的接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具有第一介质入口端和第一介质出口端,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连通所述导流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换热片,在沿着所述换热片的间隔层叠设置的第二方向上,所述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沿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至少部分所述导流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设置有开口的一侧与所述换热部第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的部位相对,配合形成所述导流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通过冲压或注塑成型。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换热部通过焊接集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的工艺包括钎焊工艺,所述导流部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相邻两个换热片之间、所述导流部在设置有开口的一侧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之间设置有焊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与所述导流部之间通过焊接固定。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导流槽的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换热部之间通过密封件装配集成。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仅由所述导流部的内部空腔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面对所述换热部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相匹配的连接部,所述导流部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侧相对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通过注塑加工成型,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一介质出口端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包括第一介质出口接头,所述导流通道至少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一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还包括第一介质进口接头,所述导流通道还包括用于连通第一介质的第二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一介质入口端和所述第一介质进口接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同一侧。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包括第二介质入口端和第二介质出口端,所述导流部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二介质出口端位于所述换热部的同一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直接穿过所述导流部。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设置有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设置有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延伸接头和/或第二介质出口延伸接头与所述导流部之间设置有隔离件。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包括第二介质入口端和第二介质出口端,所述导流部与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和/或第二介质出口端位于所述换热部的不同侧。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还包括第三导流通道,所述第三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接头。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还包括第四导流通道,所述预设位置的接头还包括:第二介质进口接头,所述第四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入口端,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进口接头。
23.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三介质通道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沿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包括:沿着所述换热部的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子流道、第二子流道,以及用于衔接所述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的第三子流道,所述第一子流道和第二子流道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流道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子流道、第三子流道、第二子流道中至少存在部分流通截面大于其他子流道的流道段,所述流道段用于形成耦合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连接在所述第二子流道上,且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流道和所述第二子流道的流通截面相同或相接近,所述第三子流道的流通截面大于所述第一子流道或所述第二子流道的流通截面。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流道的流通截面大于所述第一子流道的流通截面。
2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子部分和第二导流子部分,所述第一导流子部分和第二导流子部分之间用于串接水泵、流路检测/控制部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3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沿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和第一介质进口接头位于所述换热部的第一端。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32.如权利要求2至31任一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内用于流通采暖水,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内用于流通冷媒;
所述导流部包括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和用于向外供采暖水的第一介质出口接头;
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入口端和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一介质进口接头。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沿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靠近所述换热部的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端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介质进口接头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上设置有水泵。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还包括用于流通冷媒的第三导流通道,所述第三导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另一端用于连通第二介质出口接头,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端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二介质出口接头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
36.一种复合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集成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燃烧换热装置以及包含上述权利要求1至35任一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所述燃烧换热装置设置有用于输出采暖水的燃烧采暖出水管和用于接收采暖水的燃烧采暖回水管,所述导流通道至少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第一介质通道的第一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上设置有与所述燃烧采暖回水管相连接的第一接口和与所述燃烧采暖出水管相连接的第二接口。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复合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所述换热部纵长延伸的第一方向与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一致。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复合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设置有用于向外供给采暖水的第一介质出口接头、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一介质进口接头,所述壳体的顶部至少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的第一开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的第二开孔。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复合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共用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一个出口,或者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出口接头分别连接所述集成换热装置的不同出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59803.2A CN116136374A (zh) | 2021-11-17 | 2021-11-17 |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59803.2A CN116136374A (zh) | 2021-11-17 | 2021-11-17 |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36374A true CN116136374A (zh) | 2023-05-19 |
Family
ID=86334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59803.2A Pending CN116136374A (zh) | 2021-11-17 | 2021-11-17 |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136374A (zh) |
-
2021
- 2021-11-17 CN CN202111359803.2A patent/CN116136374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68790B (zh) | 具有旁路的热交换器 | |
CA2974445A1 (en) | Condensing gas water heater, condensing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plate | |
CN105737635A (zh) | 换热装置 | |
CN116136374A (zh) |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 |
CN217131946U (zh) | 集成换热装置、复合内机 | |
CN210425512U (zh) | 燃烧换热设备 | |
CN216770291U (zh) |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 |
CN215295918U (zh) | 一种换热器 | |
CN210399477U (zh) | 燃烧换热设备 | |
CN212132900U (zh) |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 |
CN114593618A (zh) | 一种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 |
CN115597099A (zh) | 用于供暖站的互连导轨 | |
JP2023533371A (ja) | 熱交換ユニット | |
CN220892584U (zh) | 一种燃气壁挂炉 | |
EP1546611B1 (en) | Manifold fo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
CN106440880A (zh) | 单元组合式换热矩阵 | |
CN112161490A (zh) | 表面式冷却器及空调器 | |
CN215675950U (zh) | 壁挂炉及集成换热系统 | |
CN219161067U (zh) | 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凉白开饮水机 | |
CN217109750U (zh) | 一种用于两联供水控中心 | |
CN215892773U (zh) | 换热设备及换热模块 | |
CN210569183U (zh) | 一种燃气采暖热水炉及其热力装置 | |
CN220524717U (zh) | 板式换热器 | |
CN220021255U (zh) | 进出口总成、换热板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2902055U (zh) | 出水阀组及板式壁挂炉水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