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63833A - 热管理组件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63833A
CN114963833A CN202110191447.1A CN202110191447A CN114963833A CN 114963833 A CN114963833 A CN 114963833A CN 202110191447 A CN202110191447 A CN 202110191447A CN 114963833 A CN114963833 A CN 1149638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port
passage
valve element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14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9144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638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63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638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连通部、第一阀元件、第二阀元件、第三阀元件、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元件,各元件分别与连通部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连通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以及第七通道,各通道之间不直接连通,其中第一阀元件能够连通第四通道和第七通道,第二阀元件能够连通第一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三阀元件能够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节流元件能够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二节流元件能够连通第三通道和第六通道,第一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三通道和第六通道,第二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五通道和第七通道。

Description

热管理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热管理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热管理系统的发展,其复杂性逐渐增加,热管理系统通常包括多个阀元件、节流元件、换热元件,这样涉及多个元件之间的管路连接,导致热管理系统占用空间较大,如何对热管理系统中多个元件进行集成化设计,减小热管理系统的占用空间和减少管路连接,是一个待改善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组件,有利于该热管理组件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减少管路的连接,减小热管理系统的占用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连通部、阀元件、节流元件以及换热元件,所述阀元件、所述节流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分别与所述连通部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所述阀元件包括第一阀元件、第二阀元件、第三阀元件,所述节流元件包括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包括第一换热元件、第二换热元件,所述连通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第七通道,各通道之间不直接连通;
所述第一阀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二阀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阀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连通部、第一阀元件、第二阀元件、第三阀元件、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第一换热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元件,各元件分别与连通部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连通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以及第七通道,各通道之间不直接连通,其中第一阀元件能够连通第四通道和第七通道,第二阀元件能够连通第一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三阀元件能够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节流元件能够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二节流元件能够连通第三通道和第六通道,第一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三通道和第六通道,第二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五通道和第七通道,通过设置热管理组件集成多个元件,且以连通部内各通道代替各元件间的管路连接,有利于该热管理组件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减少管路连接,减小热管理系统的占用空间,另外还有利于降低管路连接的泄漏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热管理组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连通部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连通部的一个截面结构正视图;
图4是图1中第一换热元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第一换热元件的另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热管理组件的第一工作模式的流路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热管理组件的第二工作模式的流路示意图;
图8是热管理组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连通部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热管理组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连通部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是图11中A部的一个局部透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气液分离部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连通部的一个截面结构正视图;
图15是图10中热管理组件的第一工作模式的流路示意图;
图16是图10中热管理组件的第二工作模式的流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热管理组件可以应用于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可以为车辆热管理系统,如新能源车辆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组件100包括阀元件、节流元件、换热元件以及连通部10,阀元件、节流元件、换热元件分别与连通部10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具体可以为焊接、粘接、螺纹连接或插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阀元件具体包括第一阀元件21、第二阀元件22、第三阀元件23,节流元件具体包括第一节流元件31、第二节流元件32,换热元件具体包括第一换热元件41、第二换热元件42。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根据热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阀元件、节流元件、换热元件分别可以为其他数量。
参见图2,连通部10包括多个安装部,每个安装部具有相对应的安装腔,安装腔用于容纳上述至少部分阀元件和至少部分节流元件,阀元件、节流元件通过安装部实现与连通部10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通部10具有第一安装腔101、第二安装腔102、第三安装腔103、第四安装腔104、第五安装腔105,安装腔的开口位于连通部10的同一侧,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安装腔的开口还可以位于连通部10的不同侧。安装腔可以靠近连通部10的边缘设置,安装腔可以大致呈线性依次排布,比如本实例中,第一安装腔101、第二安装腔102以及第三安装腔103靠近连通部10的一侧边缘呈线性排布,第二安装腔102位于第一安装腔101和第三安装腔103之间,第三安装腔103、第四安装腔104以及第五安装腔105靠近连通部10的另一侧边缘呈线性排布,第四安装腔104位于第三安装腔103和第五安装腔105之间,设置安装腔呈线性排布,有利于阀元件和节流元件安装时布局整齐,且可以充分利用连通部10的空间,有利于使热管理组件100的结构紧凑。
参见图2,连通部10还包括多个孔部,每个孔部具有相对应的孔道,孔道用于与换热元件进行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孔道具体包括第一孔道106、第二孔道107、第三孔道108、第四孔道109,孔道的开口与安装腔的开口位于连通部10的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连通部10还设置有镂空部分20,通过设置镂空部分20,有利于减小连通部10的整体重量,从而可以减小热管理组件的整体重量,也有利于减少连通部的传热;当然如对热管理组件重量没特定要求,连通部10还可以不包括镂空部分。
参见图2和图3,连通部10具有多个端口,多个端口用于与热管理系统中除热管理组件外的其他部件如冷凝器、室外换热器、电池冷却部件等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端口具体包括第一端口111、第二端口112、第三端口113、第四端口114、第五端口115,端口可以位于连通部10的不同侧,且不位于安装腔的开口所在侧,具体地,第一端口111和第三端口113位于连通部10的相同一侧,第二端口112和第四端口114位于连通部10的相同另一侧,第五端口115位于连通部10的又一侧,上述三侧为连通部10的不同侧,这样有利于避免干涉,提高连通部10的利用率,方便热管理组件与热管理系统中其他部件的连接。
参见图2和图3,连通部10具有多个通道,在本实施例中,通道具体包括第一通道121、第二通道122、第三通道123、第四通道124、第五通道125、第六通道126、第七通道127,每个通道延伸为一段长度,就连通部10单独而言,第一端口111与第一通道121连通,第二端口112与第二通道122连通,第一通道121通过第三安装腔103与第二通道122连通;第三端口113与第三通道123连通,第三通道123通过第四安装腔104与第一通道121连通,第三通道123还通过第五安装腔105与第六通道126连通,第六通道126与第二孔道107连通;第四端口114与第四通道124连通,第四通道124通过第二安装腔102与第一通道121连通,第四通道124还通过第一安装腔101与第七通道127连通,第七通道127与第四孔道109连通;第五端口115与第五通道125连通,第五通道125分别与第一孔道106和第三孔道108连通。
参见图1至图3,部分第一阀元件21位于第一安装腔101,部分第二阀元件22位于第二安装腔102,部分第一节流元件31位于第三安装腔103,第一阀元件21、第二阀元件22、第一节流元件31靠近连通部10的一侧边缘依次排布,其中第二阀元件22位于第一阀元件21和第一节流元件31之间,第一节流元件31比第一阀元件21靠近第一端口111设置;部分第三阀元件23位于第四安装腔104,部分第二节流元件32位于第五安装腔105,第一节流元件31、第三阀元件23、第二节流元件32靠近连通部10的另一侧边缘依次排布,第三阀元件23位于第一节流元件31和第二节流元件32之间,第一节流元件31比第二节流元件32靠近第一端口111设置。阀元件可以是电磁阀或其他形式的开关阀,节流元件可以是电子膨胀阀或其他形式的节流阀,各通道之间具体通过阀元件和/或节流元件实现连通或切断。
每个换热元件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不连通,第一流道内的工作流体和第二流道内的工作流体可以在换热元件内进行热交换。参见图4和图5,以第一换热元件41为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元件41包括换热部411和连接板412,换热部411与连接板412固定连接,具体地,换热部411和连接板41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第一换热元件41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未图示),定义用于与连通部10的通道连通的流道为第一流道,与热管理系统中其他部件(如可以为车辆电池冷却部件等)连通的流道为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具有第一口413和第二口414,第一口413和第二口414位于连接板412,第一换热元件41通过连接板412与连通部10固定连接,具体地,参见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412和连通部10通过螺钉连接固定,第一换热元件41在与连通部10固定连接时,第一口413与第一孔道106可以对齐设置,第一口413与第一孔道106连通,第二口414与第二孔道107可以对齐设置,第二口414与第二孔道107连通,进一步地,第一口413与第一孔道106之间进行有密封设置,第二口414与第二孔道107之间进行有密封设置,防止流体从第一口413和第一孔道106之间和/或从第二口414和第二孔道107之间向外泄漏。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连接板412与连通部10还可以通过焊接或粘胶等方式实现固定。第二换热元件42的结构同第一换热元件41的结构相同,同样的,第二换热元件42通过其连接板与连通部10固定连接,并使其第一流道的第一口与第三孔道108连通,其第二口与第四孔道109连通,第二换热元件的第二流道可以与热管理系统中其他部件(如传动系统冷却部件等)连通。
参见图1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100包括至少两种工作模式:
第一工作模式:第一阀元件21、第三阀元件23、第一节流元件31关阀,第二阀元件22、第二节流元件32开阀,第一端口111与第一通道121连通,第二阀元件22使第一通道121和第四通道124连通,第四通道124与第四端口114;第三端口113与第三通道123连通,第二节流元件32使第三通道123和第六通道126连通,第六通道126通过第二孔道107与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一流道又通过第一孔道106与第五通道125连通,第五通道125与第五端口115连通。
这样,工作流体(如制冷剂)可以由第一端口111流入第一通道121,流经第二阀元件22后通过第四通道124从第四端口114流出,流向热管理系统中其他部件;由第三端口113流入第三通道123的工作流体经第二节流元件32节流后流向第六通道126,并通过第二孔道107流入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流经第一流道后通过第一孔道106流向第五通道125,并从第五端口115流出,流向热管理系统中后续回路。位于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的工作流体(如制冷剂)可以和位于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二流道的工作流体(如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对热管理系统中的发热部件(如车辆电池)进行冷却降温。
第二工作模式:第二阀元件22关阀,第一阀元件21、第三阀元件23、第一节流元件31、第二节流元件32开阀,第一端口111与第一通道121连通,第一节流元件31使第一通道121和第二通道122连通,第二通道122与第二端口112连通;第三端口113与第三通道123连通,第三阀元件23使第一通道121和第三通道123连通,第二节流元件32使第三通道123和第六通道126连通,第六通道126通过第二孔道107与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又通过第一孔道106与第五通道125连通;第四端口114与第四通道124连通,第一阀元件21使第四通道124和第七通道127连通,第七通道127通过第四孔道109与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一流道又通过第三孔道108与第五通道125连通,第五通道125与第五端口115连通。
这样,工作流体可以由第一端口111流入第一通道121,位于第一通道121的部分工作流体经第一节流元件31节流后流向第二通道122,并从第二端口112流出,流向热管理系统中其他部件;位于第一通道121的另外部分工作流体流经第三阀元件23后流向第三通道123,位于第三通道123的工作流体部分从第三端口113流出,流向热管理系统其它部件,另外部分流经第二节流元件32节流后流向第六通道126,并通过第二孔道107流入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流经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后,通过第一孔道106流向第五通道125;由第四端口114流入第四通道124的工作流体通过第一阀元件21流向第七通道127,并通过第四孔道109流入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一流道,流经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一流道后,通过第三孔道108流向第五通道125,与从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流向第五通道125的工作流体混合后,从第五端口115流出,流向热管理系统中后续回路。位于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的工作流体(如制冷剂)可以和位于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二流道的工作流体(如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位于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一流道的工作流体(如制冷剂)可以和位于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二流道的工作流体(如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对热管理系统中的发热部件(如车辆电池、传动系统等)进行冷却降温。需要指出的是,发热部件并不局限于上述指出的车辆电池或传动系统,还可为其他具有发热作用的部件。
参见图8和图9,为热管理组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相比与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5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2,连通部10’还包括安装孔部,每个安装孔部具有相对应的安装孔,连通部10’具有第一安装孔131和第二安装孔132,第一安装孔131的开口和第二安装孔132的开口与安装腔的开口位于连通部10’的同一侧,就连通部10’单独而言,第一安装孔131与第一通道121连通,第二安装孔132与第四通道124连通。部分第一温度传感器51位于第一安装孔131,至少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第一安装孔131和/或位于第一通道121,部分第二温度传感器52位于第二安装孔132,至少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第二安装孔132和/或位于第四通道124,第一温度传感器51、第二温度传感器52通过安装孔部与连通部10’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具体可以为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或插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51靠近连通部10’的一侧边缘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第一节流元件31和第三阀元件23之间,第二温度传感器52靠近连通部10’的另一侧边缘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52位于第一阀元件23和第二阀元件22之间。第一温度传感器51用于感应或测量位于第一通道121内工作流体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52用于感应或测量位于第四通道124内工作流体的温度,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可以判断工作流体是否达到热管理系统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过冷度要求,进而可以反馈节流元件进行阀口开度大小的调节。热管理组件100’其他结构同第一种实施方式并无明显差别,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10至图16,为热管理组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相比与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组件100”还集成有气液分离部件61,具体地,热管理组件100”还包括用于连接气液分离部件61的连接部141,连接部141与连通部10”可以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连接部141凸出于连通部10”的一侧边缘设置。连接部141具有第六端口116、第八通道128、第五孔道135、第六孔道136,在本实施例中,连通部10”的第五通道125”延伸至连接部141,就连通部10”和连接部141而言,第五通道125”还与第五孔道135连通,第六端口116通过第八通道128与第六孔道136连通。气液分离部件61与连接部141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具体可以为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或插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部件61与连接部141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具体地,气液分离部件61包括固定板611和连接头612,固定板611上设置有螺纹孔133,连接部141上还设置有沉孔134,气液分离部件61与连接部141连接时,至少部分连接头612位于第五孔道135,螺纹孔133与沉孔134对齐设置,螺钉(未图示)穿过沉孔134后与螺纹孔133螺纹连接,从而实现气液分离部件61与连接部141的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部件61主要进行工作流体的气液两相分离,具体地,气液分离部件61具有进口613和出口614,其中进口613为连接头612的端口,出口614位于固定板611上,进口613和出口614分别与汽液分离部件61的内腔(未图示)连通,气液两相工作流体从进口613进入气液分离部件61的内腔,其中液相工作流体位于内腔,气相工作流体通过出口614流出,并流向后续回路如压缩机中。在气液分离部件61与连接部141连接时,至少部分连接头612位于第五孔道135,进口613与第五孔道135连通,出口614与第六孔道136可以对齐设置,出口614与第六孔道136连通,进一步地,连接管612和第五孔道135之间和/或出口614和第六孔道136之间还进行有密封设置,以防止工作流体的外漏。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41还具有第三安装孔137,热管理组件100”还包括温度压力传感器53,就连接部141而言,第三安装孔137与第六孔道136连通。第六端口116位于连接部141的一侧,第五孔道135的开口和第六孔道136的开口位于连接部141的相同另一侧,第三安装孔137的开口位于连接部141的又一侧,上述三侧为连接部141的不同侧,这样有利于避免干涉,提高连接部141的利用率,方便热管理组件100”与热管理系统中其他部件连接。部分温度压力传感器53位于第三安装孔137,至少温度压力传感器53的感应部位于第三安装孔137和/或位于第六孔道136,温度压力传感器53与连接部141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具体可以为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或插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温度压力传感器53用于感应或测量从气液分离部件61的出口614流出的气相工作流体的温度和压力,判断工作流体是否达到热管理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的过热度要求,进而反馈节流元件进行阀口开度大小的调节,以保证后续回路中的特定部件如压缩机的运行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100”包括至少两种工作模式:
第一工作模式:第一阀元件21、第三阀元件23、第一节流元件31关阀,第二阀元件22、第二节流元件32开阀,第一端口111与第一通道121连通,第二阀元件22使第一通道121和第四通道124连通,第四通道124与第四端口114连通;第三端口113与第三通道123连通,第二节流元件32使第三通道123和第六通道126连通,第六通道126通过第二孔道107与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一流道又通过第一孔道106与第五通道125连通;第五端口115与第五通道125连通;第五通道125通过第五孔道135与气液分离部件61的进口613连通,气液分离部件61的出口614通过第八通道128与第六端口116连通。
这样,工作流体(如制冷剂)可以由第一端口111流入第一通道121,流经第二阀元件22后通过第四通道124从第四端口114流出,流向热管理系统中其他部件;由第三端口113流入第三通道123的工作流体经第二节流元件32节流后流向第六通道126,并通过第二孔道107流入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流经第一流道后通过第一孔道106流向第五通道125,与由第五端口115流入第五通道125的工作流体混合后通过第五孔道135流向气液分离部件61,工作流体经气液分离部件61气液两相分离后,气相工作流体通过出口614、第八通道128从第六端口116流出,流向后续回路如压缩机中进行下一个循环。
第二工作模式:第二阀元件22关阀,第一阀元件21、第三阀元件23、第一节流元件31、第二节流元件32开阀,第一端口111与第一通道121连通,第一节流元件31使第一通道121和第二通道122连通,第二通道122与第二端口112连通;第三端口113与第三通道123连通,第三阀元件23使第一通道121和第三通道123连通,第二节流元件32使第三通道123和第六通道126连通,第六通道126通过第二孔道107与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又通过第一孔道106与第五通道125连通;第四端口114与第四通道124连通,第一阀元件21使第四通道124和第七通道127连通,第七通道127通过第四孔道109与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一流道又通过第三孔道108与第五通道125连通;第五端口115与第五通道125连通;第五通道125通过第五孔道135与气液分离部件61的进口613连通,气液分离部件61的出口614通过第八通道128与第六端口116连通。
这样,工作流体可以由第一端口111流入第一通道121,位于第一通道121的部分工作流体经第一节流元件31节流后流向第二通道122,并从第二端口112流出,流向热管理系统中其他部件;位于第一通道121的另外部分工作流体流经第三阀元件23后流向第三通道123,位于第三通道123的工作流体部分从第三端口113流出,流向热管理系统其它部件,另外部分流经第二节流元件32节流后流向第六通道126,并通过第二孔道107流入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流经第一换热元件41的第一流道后,通过第一孔道106流向第五通道125;由第四端口114流入第四通道124的工作流体通过第一阀元件21流向第七通道127,并通过第四孔道109流入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一流道,流经第二换热元件42的第一流道后,通过第三孔道108流向第五通道125;由第一孔道106流向第五通道125的工作流体、由第三孔道108流向第五通道125的流体、由第五端口115流向第五通道125的工作流体,三者混合后通过第五孔道135流向气液分离部件61,工作流体经气液分离部件61气液两相分离后,气相工作流体通过出口614、第八通道128从第六端口116流出,流向后续回路如压缩机中进行下一个循环。
热管理组件100”其他结构同第二种实施方式并无明显差别,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并非限制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申请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连通部、阀元件、节流元件以及换热元件,所述阀元件、所述节流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分别与所述连通部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元件包括第一阀元件、第二阀元件、第三阀元件,所述节流元件包括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包括第一换热元件、第二换热元件,所述连通部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第七通道,各通道之间不直接连通;
所述第一阀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二阀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阀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能够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第四端口、第五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位于所述连通部的相同一侧,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位于所述连通部的相同另一侧,所述第五端口位于所述连通部的又一侧,上述三侧为所述连通部的不同侧;
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具有第一安装腔、第二安装腔、第三安装腔、第四安装腔、第五安装腔,各安装腔的开口位于所述连通部的同一侧,部分所述第一阀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部分所述第二阀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部分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位于所述第三安装腔,部分所述第三阀元件位于所述第四安装腔,部分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位于所述第五安装腔;
所述第一阀元件、所述第二阀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靠近所述连通部的一侧边缘依次排布,所述第二阀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阀元件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比所述第一阀元件靠近所述第一端口设置;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三阀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靠近所述连通部的另一侧边缘依次排布,所述第三阀元件位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比所述第二节流元件靠近所述第一端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具有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各孔道的开口与各安装腔的开口位于所述连通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三孔道分别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六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七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和所述第一孔道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和所述第三孔道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元件的第一流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至少包括两种工作模式:
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元件、所述第三阀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关阀,所述第二阀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阀,所述第二阀元件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使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为进口,所述第四端口和所述第五端口为出口;
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二阀元件关阀,所述第一阀元件、所述第三阀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阀,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阀元件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使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阀元件使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七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四端口为进口,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五端口为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连通部具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开口、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开口与各安装腔的开口位于所述连通部的同一侧,部分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部分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至少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或位于所述第一通道,至少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或位于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和所述第三阀元件之间,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阀元件和所述第二阀元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还包括气液分离部件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通部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
所述连接部具有第六端口、第八通道、第五孔道、第六孔道,所述第五通道延伸至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出口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连通所述第六孔道和所述第六端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还包括气液分离部件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通部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与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
所述连接部具有第六端口、第八通道、第五孔道、第六孔道,所述第五通道延伸至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进口与所述第五孔道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出口与所述第六孔道连通,所述第八通道连通所述第六孔道和所述第六端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还包括温度压力传感器,所述连接部还具有第三安装孔,部分所述温度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至少所述温度压力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或位于所述第六孔道;
所述第六端口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五孔道的开口和所述第六孔道的开口位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同另一侧,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开口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又一侧,上述三侧为所述连接部的不同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至少包括两种工作模式:
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阀元件、所述第三阀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关阀,所述第二阀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阀,所述第二阀元件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使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五端口为进口,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六端口为出口;
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二阀元件关阀,所述第一阀元件、所述第三阀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开阀,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阀元件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使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阀元件使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七通道连通,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四端口、所述第五端口为进口,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六端口为出口。
CN202110191447.1A 2021-02-19 2021-02-19 热管理组件 Pending CN1149638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91447.1A CN114963833A (zh) 2021-02-19 2021-02-19 热管理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91447.1A CN114963833A (zh) 2021-02-19 2021-02-19 热管理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63833A true CN114963833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54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1447.1A Pending CN114963833A (zh) 2021-02-19 2021-02-19 热管理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6383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59830B (zh) 热交换装置
CN109838585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09838586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09838587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3175768B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3968116A (zh) 热管理组件
CN114963833A (zh) 热管理组件
CN215763449U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215295918U (zh) 一种换热器
CN115107447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3970268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4593618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4056034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5610178A (zh) 热管理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214250219U (zh) 换热装置
CN216716649U (zh) 膨胀阀、温控装置和电池包
EP4310414A1 (en) Fluid management devic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221172637U (zh)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3968122A (zh) 热管理组件
CN217623047U (zh) 歧管及热管理装置
WO2023116657A1 (zh) 流道板组件、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4370725A (zh) 集成模块
EP4434778A1 (en) Fluid control assembly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CN116278580A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4279111A (zh) 节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