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8418A -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18418A CN116118418A CN202111336295.6A CN202111336295A CN116118418A CN 116118418 A CN116118418 A CN 116118418A CN 202111336295 A CN202111336295 A CN 202111336295A CN 116118418 A CN116118418 A CN 1161184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 element
- control assembly
- fluid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hydroxyacetaldehyde Natural products OCC=O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60H1/00342—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of the liquid-liquid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71—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liquid ducts, e.g. for coolant liquids or refrigera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7—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the type of heat exchanger, e.g. condenser, evapora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8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节流阀元件、热交换元件、中间换热元件,流体控制组件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通道的至少部分位于中间换热元件的相背两侧第一通道的制冷剂经过了与第二通道的冷却液换热后流入第一节流阀元件,并经过第一节流阀元件节流后制冷剂进入热交换元件的第一流道,热交换元件的第二流道的冷却液与第一流道的制冷剂换热后进入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内的制冷剂换热,在充分利用热管理系统的热量下,有效降低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的制冷剂温度,当流体控制组件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能够减小系统震荡,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热管理系统包括贮液元件、节流阀元件以及热交换元件,其中贮液元件可以为置于冷凝器后的高压贮液元件,热交换元件可以为涉及两种工作流体间换热的热交换元件,节流阀元件的入口与贮液元件的出口连通,节流阀元件的出口与热交换元件的其中一流道连通,从贮液元件出口流出并进入节流阀元件的工作流体温度过高时较易导致热管理系统动荡,不利于系统的运行。如何降低节流阀元件的入口温度,从而使热管理系统运行更稳定是一个待改善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控制组件,有利于降低进入节流阀元件的工作流体温度,有利于热管理系统稳定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节流阀元件、热交换元件,所述热交换元件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不连通,所述第一节流阀元件包括第一进口通道和第一出口通道,所述第一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中间换热元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中间换热元件的相背两侧,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不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进口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流体控制组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对接连通,所述流体控制组件为前述的流体控制组件。
本申请的流体控制组件中热交换元件和中间换热元件可以涉及两种工作流体(如制冷剂和冷却液)间换热,以第一通道工作介质为制冷剂、第二通道工作介质为冷却液为例,第一通道与第一节流阀元件的第一进口通道连通,第一出口通道与第一流道连通,第二流道与第二通道连通,第一通道的制冷剂经过了与第二通道的冷却液换热后流入第一节流阀元件,并经过第一节流阀元件节流后制冷剂进入热交换元件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的冷却液与第一流道的制冷剂换热后进入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内的制冷剂换热,在充分利用热管理系统的热量下,有效降低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的制冷剂温度,当流体控制组件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能够减小系统震荡,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流体控制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流体控制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流体控制组件中的中间换热元件、热交换元件及第一节流阀元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一个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流动路径,虚线箭头表示冷却液流动路径;
图5是图3所示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流动路径,虚线箭头表示冷却液流动路径;
图6是图4所示中间换热元件主体(包含第三传感器)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7是图4所示中间换热元件主体(包含第三传感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所示压块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压块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4所示热交换元件与第一节流阀元件配合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阀块的俯视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阀块沿A-A剖视所得剖视图;
图13是图1所示阀块的主视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阀块沿B-B剖视所得剖视图;
图15是图1贮液元件(不包含支架)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流体控制组件应用于热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在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流体控制组件可以应用于热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可以为车辆热管理系统,如新能源车辆热管理系统。参见图1-图15,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中间换热元件1、热交换元件2以及第一节流阀元件3,中间换热元件1和热交换元件2为涉及两种工作流体(如制冷剂和冷却液)间换热的换热元件,流体控制组件100具有第一通道111和第二通道112,第一通道111和第二通道112不连通,第一通道111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通道112的至少部分位于中间换热元件1,这里第一通道111的至少部分位于中间换热元件1包括第一通道111全部位于中间换热元件1以及第一通道111部分位于中间换热元件 1且部分位于流体控制组件100的其他元件,通过中间换热元件1以及流体控制组件100的其他元件共同形成第一通道111,第二通道112可以全部位于中间换热元件1或者第二通道112部分位于中间换热元件且部分位于流体控制组件100的其他元件。第一通道111的至少部分和第二通道112的至少部分分别位于中间换热元件1的相背两侧,以便第一通道111内的工作流体与第二通道112内的工作流体进行换热,以图4、图5所示的中间换热元件 1为例,第一通道111的工作介质为制冷剂,第二通道112内的工作介质为冷却液,常用的冷却液可以为水或者水和乙二醇的混合液,冷却液可以用于冷却热管理系统中的其他组件(如电池冷却组件);第一通道111的制冷剂与第二通道112的冷却液在中间换热元件1内进行换热。结合图4、图5及图10,第一节流阀元件3具有第一进口通道31和第一出口通道32,第一通道111与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第一进口通道31直接或间接连通,第一节流阀元件3通过其阀芯33的动作能够连通第一进口通道31和第一出口通道 32,并对流过的工作介质进行节流,当然通过阀芯33的动作也能够使第一进口通道31和第一出口通道32不连通。热交换元件2具有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不连通,第一流道21与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第一出口通道32连通,第二流道22与第二通道112连通。第一通道111的制冷剂与第二通道112的冷却液在中间换热元件1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经过节流再进入热交换元件2的第一流道21并与第二流道22内的冷却液在热交换元件2内进行换热,第二流道22 的冷却液与第一流道21制冷剂换热后进入位于中间换热元件1的第二通道 112并与第一通道111的制冷剂换热。在充分利用热管理系统的热量下,有效降低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制冷剂温度,当流体控制组件100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能够减小系统震荡,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见图1-5、图10,热交换元件2为板式换热器,包括若干层叠的板片 23,沿板片23的层叠方向,热交换元件2位于中间换热元件1的一侧,第一节流阀元件3位于热交换元件2远离中间换热元件1的一侧。热交换元件 2的第二流道22可以通过第一接头接口41、中间换热元件1的第二通道112 通过第二接头接口42分别与热管理系统中的其他组件(如电池冷却组件) 内的通道连通。
参见图4-图7,中间换热元件1包括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和压板12,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大致呈扁平的块状,压板12厚度相对中间换热元件主体较薄,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和压板12可以选用良好的导热性能材质制成,本实施例中,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形成第一通道111和第二通道112的一部分。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包括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4,第一表面113和第二表面114的表面积相对其他表面较大,第二表面114相对靠近热交换元件2,第一表面113相对远离热交换元件2。这里板片23的层叠方向与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的厚度方向平行或重合。参见图6,第一通道111包括第一凹部1111、第一孔道1112、第二孔道1113,第一孔道1112与第一凹部1111的一端连通,第二孔道1113与第一凹部1111 的另一端连通,通过第一凹部1111第一孔道1112和第二孔道1113连通。第一凹部1111自第一表面113向内凹陷,第一凹部1111形状不限,可以多次弯折以尽量增大换热面积,第一孔道1112所形成的第一接口1112a位于与第一表面113相邻的侧面,第一接口1112a可以位于主体部,也可以位于与主体部连接管或者块,第二孔道1113沿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厚度方向贯通设置。压板12抵于第一表面113,压板12与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固定连接,例如通过焊接固定等,当然压板12和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也可以一体设置,压板12与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之间可以进行有密封设置,有利于减小或防止工作流体从压板12与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之间的装配间隙外漏。
结合图6、图7,第二通道112包括第二凹部1121和第四孔道1122,第二凹部1121自第二表面114向内凹陷,第二凹部1121与第一凹部1111相背设置,第二凹部1121与第一凹部1111之间不连通,第一凹部1111与第二凹部1121通过具有一定壁厚的分隔壁分隔,通常分隔壁壁厚在2mm左右,过厚则第一通道111和第二通道112的换热效果不佳,过薄则缺乏一定支撑硬度。第二凹部1121形状不限,与第一凹部1111类似可以多次弯折以尽量增大换热面积,第二凹部1121的一端与热交换元件2的第二流道22的端口221连通,第二凹部1121的另一端与第四孔道1122连通,第四孔道1122沿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厚度方向贯通设置。第二接头接口42位于压板12的远离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的一侧,压板12与第二接头接口42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压板12具有第一通孔121,第一通孔121连通第二接头接口42 和第四孔道1122。
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四通道5,第四通道5至少部分位于热交换元件2内,具体地,第四通道5沿板片23的层叠方向贯穿热交换元件2。结合图4、图6、图10,第四通道5位于第二孔道1113的下方,第二孔道1113 与第四通道5连通。热交换元件2具有沿板片层叠方向设置的第三孔道211,第三孔道211作为第一流道21的一部分,第四通道5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孔道211内,第四通道5和第三孔道211不直接连通,通过形成第四通道5的通道壁隔离。第四通道5与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第一进口通道31连通,通过第四通道5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的第一通道111与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第一进口通道31连通,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第一出口通道32与第一流道21 连通。一方面,由于空间限制,本实施例通过内置于热交换元件2的第四通道5将第一节流阀元件3设于热交换元件2的远离中间换热元件1的该侧,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另一方面,第四通道5的通道壁外周充满着位于第三孔道211的经过第一节流阀元件3节流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第四通道5内温度相对较高的制冷剂在流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第一进口通道31的过程中能够与外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再次进行热交换放热,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制冷剂温度。
参见图4,热交换元件2具有第一开口212,第一开口212作为第一流道21的出口位于热交换元件2靠近中间换热元件1的一侧,第一接头接口 41与第一节流阀元件3均位于热交换元件2的远离中间换热元件1的一侧,为了合理分配空间,第一接头接口41与第一节流阀元件3分别位于热交换元件2的两端部。中间热交换元件主体11还具有第五孔道1114,第五孔道 1114沿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的厚度方向贯穿中间热交换元件主体11,第五孔道1114与第一开口212连通。第五孔道1114不与设于中间换热元件主体 11的第一通道111、第二通道112中的任一个连通。压板12具有第二通孔 122,第二通孔122与第五孔道1114连通。
中间换热元件2还包括压块13,压块13位于压板12的相对远离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的一侧,压块13与压板12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例如通过焊接固定。参见图5、图9,压块13具有第三通道131,第三通道131位于压块13的靠近压板12侧,第三通道131与第二通孔122连通,第二通孔 122与第五孔道1114连通,第五孔道1114与第一开口212连通,因此第三通道131与第一开口212连通。压块13具有第二接口132,第二接口132与第三通道131连通,接口主要起到实现与热管理系统中其他元件的对接连通的作用。压板12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设置第三通道131使得第三通道131 内的温度相对较低的制冷剂能够与第一凹部1111内温度相对较高的制冷剂再次进行热交换,有利于再一步降低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制冷剂温度。为了增加换热面积,第二接口132设置在相对远离第二通孔122的一端,当然第三通道131可以像第一凹部1111一样使第三通道在压块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多次折弯。
如图4、5所示,压板12还具有第三通孔123,第三通孔123位于第一凹部1111的上方,第三通孔123与第一凹部1111的靠近第二孔道1113段即靠近出口段连通,压块13具有第三接口133,第三接口133与第三通孔 123连通,在第一凹部1111与第三通孔123连通处形成一个三通点A1,制冷剂可以一部分从第三通孔123、第三接口133直接离开流体控制组件100,也可以从第二孔道1113离开中间换热元件1进入热交换元件2。
参见图4、图5,虚线箭头表示冷却液的流动路径,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路径,温度较高的制冷剂从第一接口1112a进入中间换热元件主体 11的第一孔道1112,通过第一孔道1112制冷剂进入第一凹部1111并与位于第二凹部1121的冷却液换热,第一凹部1111的制冷剂一部分可以从第三通孔123、第三接口133直接离开流体控制组件100,另一部分制冷剂从第二孔道1113离开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并流入相连的第四通道5,制冷剂从第四通道5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第一进口通道31,经过第一节流阀元件3 节流后的制冷剂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并从第一出口通道32流入热交换元件2的第一流道21,与热交换元件2的第二流道22内的冷却液热交换吸热后从第一开口212离开,经过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的第五孔道1114、压板 12的第二通孔122后进入压块13的第三通道131并从第二接口132离开。与此同时冷却液从第一接头接口41进入热交换元件2的第二流道22与第一流道21的制冷剂热交换放热后温度得到一定降低,冷却液从第二流道22的端口221进入第二凹部1121,与位于第一凹部1111的制冷剂热交换吸热后依次经过第四孔道1122、第一通孔121、第二接头接口42离开中间换热元件1,第一接头接口41、第二接头接口42可以分别与热管理系统中的其他组件(如电池冷却组件)内的通道连通,用于降低电池包温度。
本实施例流体控制组件100通过中间换热元件1使得在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之前温度较高的制冷剂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放热,能够降低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制冷剂温度,当流体控制组件100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能够减小系统震荡,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由于第四通道5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孔道211内,热交换元件2内的经过节流后的温度相对较低的制冷剂能够对第四通道5内的制冷剂再次进行热交换,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制冷剂温度;此外,在压块13内还设置第三通道131,第三通道 131内的温度较低的制冷剂能够与压板12下方第一凹部1111的温度较高的制冷剂又一次进行热交换,有利于再一步降低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制冷剂温度。通过以上三次换热,进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的制冷剂温度得到较好的控制,有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
为保证热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提高流体控制组件100的控制精度,因此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传感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5以及图16,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61、第二传感器62、第三传感器63,第一传感器61为温度压力传感器,第一传感器61位于三通点A1之前,用于检测三通点A1之前的第一凹部1111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当然容易想到的是,第一传感器61可以通过一个温度传感器和一个压力传感器代替,本实施例为了节省传感器安装空间采用一个既能检测温度又能检测压力的温度压力传感。第一传感器61与压块13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第一传感器13 的感应部穿过位于压板12的第四通孔124后深入至第一凹部1111并与第一凹部1111内的制冷剂接触。第二传感器62为温度传感器,第二传感器62用于检测从热交换元件2第二流道端口221出来的冷却液的温度,第二传感器62与压块13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具有第六通孔115,就单个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来说第六通孔115与第二凹部1112连通,第二传感器62的感应部穿过位于压板12的第五通孔125、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 的第六通孔115后深入至第二凹部1112并与第二凹部1112内的冷却液接触,第二传感器62应避开第一通道111的设置区域。第三传感器63为温度传感器,第三传感器63与中间换热元件主体11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第三传感器63的感应部位于第五孔道1114内,用于检测从热交换元件2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传感器与压块/中间换热元件主体之间可以进行有密封设置,有利于减小或防止工作流体从传感器与压块/中间换热元件主体之间的装配间隙外漏。
参见图1、2以及图15,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贮液元件7、第一开关阀元件81、第二开关阀元件82、阀块9,贮液元件7具有两进口通道和一出口通道,分别命名为第二进口通道71、第三进口通道72以及第二出口通道73,阀块9与贮液元件7以及中间换热元件1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阀块 9具有第五通道91,第五通道91的第一端口与贮液元件7的第二出口通道 73对接连通,第五通道91的第二端口与中间换热元件1的第一接口1112a 对接连通,通过设置于阀块9的第五通道91连通了贮液元件7的第二出口通道73与中间换热元件1的第一接口1112a,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贮液元件的第二出口通道可以直接与中间换热元件的第一接口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贮液元件7还内置有单向阀,单向阀具有单向导通、反向截止的功能,如图15所示,单向阀具体包括第一单向阀74和第二单向阀 75,至少部分第一单向阀74位于第二进口通道71,至少部分第二单向阀75 位于第三进口通道72,两个进口通道分被通过各自的单向阀实现与贮液腔的单向导通,设置第一单向阀74和第二单向阀75,有利于避免贮液元件7在有两个或多个进口的情况下,防止工作流体从某一进口通道(如第一进口通道)进入贮液腔内后反窜至另一进口通道(如第二进口通道)的情况。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单向阀还可以设置于阀块9或热管理系统的管路上,单向阀内置于贮液元件7,有利于使流体控制组件100结构紧凑。贮液元件7 包括支架76,贮液元件7通过支架76与中间换热元件、热交换元件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具体地,支架76位于贮液元件7的罐体的外周,并通过螺钉紧固在罐体的外周,通过支架76流体控制组件100能够与固定于车辆或者其他设备。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第四传感器64,第四传感器64感应部位于贮液元件7的进口通道,第四传感器64可以为温度传感器,第四传感器检测流入贮液元件7的工作流体的温度。
参见图11-图14,阀块9还包括第六通道92、第七通道93和第八通道 94,第六通道92与第七通道93连通,第六通道92与第八通道94连通,第六通道92的中心轴线与第七通道93的中心轴线垂直或趋于垂直设置,第七通道93的中心轴线和第八通道94的中心轴线重合或趋于重合,这样有利于通道结构简单,方便加工。阀块9具有第一安装腔910和第二安装腔920,就阀块单个零部件而言,第一安装腔910与第七通道93连通,第二安装腔 920与第八通道连通94。部分第一开关阀元件81通过第一安装腔910位于第七通道93,第一开关阀元件81能够控制第七通道93的通断,部分第二开关阀元件82通过第二安装腔920位于第八通道94,第二开关阀元件82能够控制第八通道94的通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阀元件81和第二开关阀元件82为两通球阀,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开关阀元件81和第二开关阀元件82还可以为其他开关阀,如电磁阀等。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堵头83,至少部分堵头83位于第六通道92,堵头83与阀块9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堵头83与阀块9密封设置,设置堵头83用于封堵第六通道92 的加工口。
阀块还包括第四接口95、第五接口96、第六接口97,为方便第五接口 96和第六接口97与热管理系统中其他元件对接,参见图1,流体控制组件 100还包括第一连接块84和第二连接块85,第一连接块84与阀块9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第二连接块85与阀块9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如第一连接块84和第二连接块85分别与阀块9通过螺钉连接固定。第一连接块84和/ 或第二连接块85与阀块9之间还可以进行有密封设置,有利于减小或防止工作流体的外漏。第一连接块84形成有第七通道93的部分通道,第二连接块85形成有第八通道94的部分通道,或者说部分第七通道93位于第一连接块84,部分第八通道94位于第二连接块85,第五接口96的开口位于第一连接块84的一侧外壁面,第五接口96与第七通道93连通,第六接口97 的开口位于第二连接块85的一侧外壁面,第六接口97与第八通道94连通。第四接口95位于阀块9的一侧外壁面,第四接口95与第六通道92连通。第四接口95的开口、第五接口96的开口、第六接口97的开口的朝向相同,这样有利于方便流体控制组件与热管理系统的其他元件的对接连通。
流体控制组件100可以应用于热管理系统,参见图16,为流体控制组件应用于热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压缩机200、第一冷凝器300、第二冷凝器400、蒸发器500、第二节流阀元件 600,其中压缩机200的出口与第四接口95对接连通,第一冷凝器300分别与第五接口96、贮液元件7的第二进口通道71的接口对接连通,第二冷凝器400分别与第六接口97、贮液元件7的第三进口通道72的接口对接连通,蒸发器500的进口接口通过第二节流阀元件600与第三接口133对接连通,第二接口132通过管路与蒸发器500的出口管路在三通点A1汇合后与压缩机200的进口连通。
流体控制组件100应用于热管理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两种工作模式:
第一工作模式:第一开关阀元件81打开,第二开关阀元件82关闭,第一节流阀元件3打开,第二节流阀元件600打开,此时第四接口95与第五接口96连通,第二进口通道71与第二出口通道73连通。
压缩机200出口侧的高温高压气相工作流体(如制冷剂)通过第四接口 95进入阀块9的第六通道92,并通过第七通道93从第五接口96流出,流向第一冷凝器300,经第一冷凝器300冷凝散热后变为气液两相工作流体通过第二进口通道71流入贮液元件7,通过第二出口通道83以及阀块9的第五通道91将液相工作流体流入中间换热元件1的第一通道111,位于第一通道111内的液相工作流体一部分从第三接口133流出,经第二节流阀元件 600(此时第二节流阀元件600打开)节流后变为低压低温工作流体流入蒸发器500,液相工作流体另一部分流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并通过第一节流阀元件3节流后变为低压低温工作流体,低压低温工作流体流入热交换元件2 的第一流道21并与第二流道22内的冷却液热交换吸热后再流经第三通道 131从第二接口132流出,从第二接口132流出的制冷剂与经蒸发器500蒸发吸热后的制冷剂在三通点A2汇合后流向压缩机200的进口进行再循环。
第二工作模式:第一开关阀元件81关闭,第二开关阀元件82打开,第一节流阀元件3打开,第二节流阀元件600关闭,此时第四接口95与第六接口96连通,第三进口通道72与第二出口通道73连通。
压缩机200出口侧的高温高压气相工作流体通过第四接口95进入阀块 9的第六通道92,并通过第八通道94的第六接口97流出,流向第二冷凝器 400,经第二冷凝器400冷凝散热后变为气液两相工作流体通过第三进口通道72流入贮液元件7,通过第二出口通道73、阀块9的第五通道91将液相工作流体流入中间换热元件1,在第二节流阀元件600关闭的情况下,位于第一通道111的工作流体流入第一节流阀元件3并通过第一节流阀元件3节流后变为低压低温工作流体,低压低温工作流体流入热交换元件2的第一流道21并与第二流道22内的冷却液热交换吸热后再流经第三通道131从第二接口132流向压缩机200的进口进行再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节流阀元件、热交换元件,所述热交换元件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不连通,所述第一节流阀元件包括第一进口通道和第一出口通道,所述第一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中间换热元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中间换热元件的相背两侧,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不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进口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换热元件包括中间换热元件主体和压板,所述中间换热元件主体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背设置,所述压板抵于所述第一表面并与所述中间换热元件主体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自所述第一表面向内凹陷;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自所述第二表面向内凹陷,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一凹部通过所述中间换热元件主体的分隔壁分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所述第一表面更靠近所述热交换元件设置,所述中间换热元件还包括压块,所述压块位于所述压板的相对远离所述中间换热元件主体的一侧,所述压块与所述压板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所述压块具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位于所述压块的相对靠近所述压板的一侧,所述热交换元件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作为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热交换元件靠近所述中间换热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开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沿所述中间换热元件主体厚度方向贯穿设置,所述第一孔道所形成的第一接口位于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的一侧,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凹部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凹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板片的层叠方向,所述热交换元件位于所述中间换热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节流阀元件位于所述热交换元件远离所述中间换热元件的一侧;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接头接口、第二接头接口,所述第一接头接口位于所述热交换元件的远离所述中间换热元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接头接口位于所述压板的远离所述中间换热元件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接头接口与所述压板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所述第一接头接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头接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四通道,所述热交换元件包括若干层叠的板片,所述热交换元件具有沿所述板片层叠方向设置的第三孔道,所述第三孔道作为第一流道的一部分,所述第四通道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孔道内,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三孔道不直接连通,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三孔道通过形成所述第四通道的通道壁隔离,所述第四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四通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通道连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四孔道,所述第四孔道沿中间换热元件主体厚度方向贯通设置,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二凹部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二接头接口连通;所述压块具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压板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第一凹部的上方,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凹部的靠近所述第二孔道段连通,所述压块具有第三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贮液元件以及阀块,所述阀块与所述贮液元件以及中间换热元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所述贮液元件具有第一出口通道,所述阀块包括第五通道,通过所述第五通道所述贮液元件的第一出口通道与所述中间换热元件的第一通道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第一节流阀元件、第二节流阀元件,所述阀块还包括第六通道、第七通道、第八通道,所述第六通道与所述第七通道连通,所述第六通道与所述第八通道连通,所述阀块具有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与所述第七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安装腔与所述第八通道连通,部分所述第一开关阀元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腔位于第七通道,所述第一开关阀元件能够控制所述第七通道的通断,部分所述第二开关阀元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腔位于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二开关阀元件能够控制所述第八通道的通断。
10.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流体控制组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对接连通,所述流体控制组件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36295.6A CN116118418A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36295.6A CN116118418A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18418A true CN116118418A (zh) | 2023-05-16 |
Family
ID=86304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36295.6A Pending CN116118418A (zh) | 2021-11-12 | 2021-11-12 |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118418A (zh) |
-
2021
- 2021-11-12 CN CN202111336295.6A patent/CN11611841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562832A (zh) |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 | |
WO2020238781A1 (zh) | 板式换热器 | |
CN115195380A (zh) |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
CN116118418A (zh) |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 |
US20230226878A1 (en) |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
US20230216101A1 (en) | Heat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 |
CN215763449U (zh) | 流体控制组件 | |
CN114056034A (zh) |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114593618A (zh) | 一种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 |
CN115703330A (zh) | 热管理系统 | |
EP4434778A1 (en) | Fluid control assembly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 |
CN115703325A (zh) |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 |
US11454435B2 (en) | Accumulato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having accumulator | |
CN118258249A (zh) | 一种换热装置及集成组件 | |
US20240042825A1 (en) | Connecting device and integrated assembly | |
CN116118419A (zh) |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 |
CN114076530A (zh) |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 |
CN113970265A (zh) | 热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
CN113970264A (zh) | 一种换热组件 | |
CN116135562A (zh) | 流体控制组件 | |
CN114485222A (zh) | 一种换热器、换热组件及一种热管理系统 | |
CN113970259A (zh) | 一种节流换热组件 | |
CN115264127A (zh) |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 |
CN114370725A (zh) | 集成模块 | |
CN116817498A (zh) | 热管理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