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30179U - 三联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三联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30179U
CN215930179U CN202122353731.2U CN202122353731U CN215930179U CN 215930179 U CN215930179 U CN 215930179U CN 202122353731 U CN202122353731 U CN 202122353731U CN 215930179 U CN215930179 U CN 2159301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compressor
flow channel
communicated
expans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537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云飞
蒋洪华
秦凯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5373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301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301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301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联供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一膨胀装置、第二膨胀装置和散热结构,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第一膨胀装置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第二膨胀装置包括第九端和第十端;散热结构包括散热主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接口;第一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与第二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连通后与第八端连通,第一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第九端连通,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第六端连通。在任何运行模式下,散热结构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至少一个流道有液体流过,实现对变频器进行液冷散热。

Description

三联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联供系统。
背景技术
在空调中,常用的变频器冷却有风冷和制冷剂液管冷却,风冷控制和管路布置较为简单,但是冷却效率较差。液冷效率较高,但是对管路设计要求较高,需要在空调运行中该段管路都有液体流过。
在三联供系统或在三个换热器热回收系统中,由于系统有多种运行模式,系统中没有固定的液管。因此,按照常规设计无法选用液冷方案,或者需要增加较多的阀件切换才可实现固定一段为液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联供系统。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三联供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一膨胀装置、第二膨胀装置和散热结构,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用于连接外部的供水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一膨胀装置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所述第二膨胀装置包括第九端和第十端;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能够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五端分别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能够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端连通,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十端连通;
其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用于与所述压缩机的变频器接触的散热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散热主体内部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相隔绝,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接口;
所述第一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连通后与所述第八端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九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连通后与所述第九端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八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
可选地,所述散热主体为铝结构。
可选地,四个所述接口位于所述散热主体的同一侧;或者
四个所述接口两两设置于所述散热主体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以及所述第二流道为插接于所述散热主体内部的管道形成;或者,
所述第一流道以及所述第二流道为所述散热主体的通孔形成。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制热水模式,其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膨胀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膨胀装置、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在所述制热水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热回收模式,其中,在所述热回收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膨胀装置、所述第二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双制热模式,其中,在所述双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并且,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包括第十一端、第十二端、第十三端和第十四端;
所述第十一端经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十二端与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三端与所述第三端连通,所述第十四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第五端经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压缩机的出气之间。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单向阀,所述第六端经所述单向阀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连通,所述单向阀的液体流向与所述第六端流向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的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阀及所述第二控制阀均为电磁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增加散热结构,确保了三联供系统在任何运行模式下,散热结构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至少一个流道有液体流过,在不增加阀件的前提下,通过散热结构实现对变频器进行液冷散热。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传统的三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制热水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热回收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双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制热水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热回收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在双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第三换热器;5、第一膨胀装置;6、第二膨胀装置;7、散热结构;8、第一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10、四通阀;11、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传统的三联供系统可至少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制热水模式,参见图1,在制冷模式下,制冷剂的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控制阀->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装置->第二电子膨胀装置->第二换热器->四通阀->压缩机,液管管路包括第一换热器的出口->第二电子膨胀阀的进口;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的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控制阀->四通阀->第二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装置->第一电子膨胀装置->第一换热器->四通阀->压缩机,液管管路包括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第一电子膨胀阀的进口;在制热水模式下,制冷剂的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二控制阀->第三换热器->单向阀->第一电子膨胀装置->第一换热器->四通阀->压缩机,液管管路包括第三换热器的出口->第一电子膨胀阀的进口。
传统的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热回收模式和/或双制热模式,在热回收模式下,制冷剂的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二控制阀->第三换热器->单向阀->第二电子膨胀装置->第二换热器->四通阀->压缩机,液管管路包括第三换热器的出口->第二电子膨胀阀的进口;在双制热模式下,制冷剂的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二控制阀->第三换热器->单向阀->第一电子膨胀装置->第一换热器->四通阀->压缩机、压缩机->第一控制阀->四通阀->第二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装置->第一电子膨胀装置->第一换热器->四通阀->压缩机,液管管路包括:第三换热器的出口->第一电子膨胀阀的进口、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第一电子膨胀阀的进口。
可见,传统的三联供系统在各模式下的液管管路不固定,无法选用液冷方法。
对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联供系统,通过增加散热结构,确保了三联供系统在任何运行模式下,散热结构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至少一个流道有液体流过,在不增加阀件的前提下,通过散热结构实现对变频器进行液冷散热。
下面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三联供系统,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第三换热器4、第一膨胀装置5、第二膨胀装置6和散热结构7,其中,第一换热器2为室外换热器,第二换热器3为室内换热器,第三换热器4用于连接外部的供水装置,该供水装置可以包括水箱和供水管路。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换热器2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换热器3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换热器4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第一膨胀装置5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第二膨胀装置6包括第九端和第十端。
压缩机1的排气口能够与第一端、第三端、第五端分别连通,压缩机1的进气口能够与第一端、第三端分别连通,第二端与第七端连通,第三端与第十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结构可包括用于与压缩机1的变频器接触的散热主体以及设于散热主体内部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散热主体与压缩机1的变频器接触以对变频器进行散热,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相隔绝,即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散热主体的内部不连通,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接口,第一流道两端的接口以及第二流道两端的接口露出散热主体。第一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与第二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连通后与第八端连通,第一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第九端连通,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第六端连通。
第一换热器2可根据需要选择风冷换热器的类型,第二换热器3可为板式换热器或其他液体换热器,第三换热器4可为套管换热器或其他液体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联供系统可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制热水模式。
如图3所示,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换热器2、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流道、第二膨胀装置6、第二换热器3以及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具体而言,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进入第一换热器2,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2中与室外空气流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释放的热量被空气流带到外环境空气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一换热器2进入第一膨胀装置5膨胀,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一流道,在第一流道中吸收变频器的热量,对变频器进行散热。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一流道,进入第二膨胀装置6膨胀,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第二换热器3,低温的制冷剂吸收第二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的热量,使第二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在空气流的作用下,冷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大部分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联供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液管管路包括第一流道。
如图4所示,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二换热器3、第二膨胀装置6、第一流道、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以及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具体而言,参见图4,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进入第二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3中与空气流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热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二换热器3,进入第一膨胀装置5膨胀,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一流道,从而吸收变频器的热量,对变频器进行散热。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一流道,在第一流道中吸收变频器的热量,对变频器进行散热。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一流道,进入第一膨胀装置5膨胀,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一换热器2,吸收外部空气流中的热量,相变成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联供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液管管路包括第一流道。
如图5所示,在制热水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三换热器4、第二流道、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以及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具体而言,参见图5,在制热水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进入第三换热器4,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三换热器4中与第三换热器4内的冷水进行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对冷水进行加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三换热器4,进入第二流道,在第二流道中吸收变频器的热量,对变频器进行散热。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二流道,进入第一膨胀装置5膨胀,制冷剂降温降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第一换热器2,吸收外部空气流中的热量,相变成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联供系统在制热水模式下的液管管路包括第二流道。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三联供系统还包括热回收模式,其中,热回收模式可用于对室内制冷及对供水装置中的水进行加热。
如图6所示,在热回收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三换热器4、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第二膨胀装置6、第二换热器3以及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具体而言,参见图6,在热回收模式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进入第三换热器4,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三换热器4中与第三换热器4内的冷水进行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对冷水进行加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三换热器4,进入第二流道,并由第二流道流出后进入第一流道,在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吸收变频器的热量,对变频器进行散热。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一流道,进入第二膨胀装置6膨胀,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第二换热器3,低温的制冷剂吸收第二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的热量,使第二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在空气流的作用下,冷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大部分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联供系统在热回收模式下的液管管路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双制热模式,双制热模式用于对室内制热,并用于对供水装置中的水进行加热。
如图7所示,在双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三换热器4、第二流道、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以及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并且,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二换热器3、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流道、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以及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具体而言,参见图7,在双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进入第三换热器4,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三换热器4中与第三换热器4内的冷水进行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对冷水进行加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三换热器4,进入第二流道。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的制冷剂中的另一路进入第二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3中与空气流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热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出第二换热器3,进入第二膨胀装置6膨胀,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一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中的低温低压的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吸收变频器的热量,对变频器进行散热。第一流道流出的制冷剂和第二流道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一膨胀装置5的入口处汇合后,进入第一膨胀装置5膨胀,制冷剂降温降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第一换热器2,吸收外部空气流中的热量,相变成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联供系统在双制热模式下的液管管路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运行模式,散热结构内部均由液体流过,从而实现变频器的液冷散热。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联供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制热水模式、热回收模式以及双制热模式。
又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和四通阀10,四通阀10包括第十一端、第十二端、第十三端和第十四端。其中,第十一端经第一控制阀8与压缩机1的进气口连通,第十二端与第一端连通,第十三端与第三端连通,第十四端与压缩机1的进气口连通,第五端经第二控制阀9连接在第一控制阀8与压缩机1的出气之间。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以及四通阀10,控制三联供系统所处的运行模式。
可选地,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单向阀11,第六端经单向阀11与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连通,单向阀11的液体流向与第六端流向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的方向一致。
参见图3,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一膨胀装置5和第二膨胀装置6开启,第二控制阀9和单向阀11关闭,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一换热器2->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二接口->第二膨胀装置6->第二换热器3->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
参见图4,在制热模式下,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一膨胀装置5和第二膨胀装置6开启,第二控制阀9和单向阀11关闭,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二换热器3->第二膨胀装置6->第一流道的第二接口->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
参见图5,在制热水模式下,第二控制阀9、四通阀10、单向阀11开启和第一膨胀装置5开启,第二膨胀装置6和第一控制阀8关闭,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二控制阀9->第三换热器4->第二流道的第四接口->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第三接口->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
参见图6,在热回收模式下,第二控制阀9、单向阀11、第二膨胀装置6和四通阀10开启,第二膨胀装置6和第一控制阀8关闭,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二控制阀9->第三换热器4->第二流道的第四接口->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第三接口->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二接口->第二膨胀装置6->第二换热器3->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
参见图7,在双制热模式下,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第一膨胀装置5、第二膨胀装置6、单向阀11和四通阀10均开启,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二控制阀9->第三换热器4->第二流道的第四接口->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第三接口->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二换热器3->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流道的第二接口->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膨胀装置5、第二膨胀装置6可以起到降温降压的作用,一般可包括节流阀、普通的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等。
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可以为电磁阀,也可为其他类型的控制阀。例如,在一些实施例,第一控制阀8和第二控制阀9均为电磁阀。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相邻两个器件之间还可包括其他器件,如截止阀或者单向阀等。
散热主体可呈方形,也可为其他形状。
散热主体可以为铝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主体也可以包括其他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结构的四个接口位于散热主体的同一侧,减小散热结构的体积;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结构的四个接口两两设置于散热主体的两侧,例如,第一流道的两个接口分别设置于散热主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二流道的两个接口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和第二侧,该布设方式使得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长度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为插接于散热主体内部的管道形成,管道更方便连接;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为散热主体的通孔形成,降低成本。
此外,压缩机1的进气口处可设置气液分离器,以便对回流的制冷剂进行分离,将其中的液态部分储藏于气液分离器内,而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部分则进入压缩机1重新压缩,实现制冷剂的循环利用。当然,针对一些新型的压缩机1,也可以不设置气液分离器。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的三联供系统与图2所示的三联供系统的区别在于散热结构的连接方式。参见图8,第一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与第二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连通后与第九端连通,第一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第八端连通,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第六端连通。
参见图9,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一膨胀装置5和第二膨胀装置6开启,第二控制阀9和单向阀11关闭,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一换热器2->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二接口->第二膨胀装置6->第二换热器3->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液管管路包括第一流道。
参见图10,在制热模式下,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一膨胀装置5和第二膨胀装置6开启,第二控制阀9和单向阀11关闭,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二换热器3->第二膨胀装置6->第一流道的第二接口->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液管管路包括第一流道。
参见图11,在制热水模式下,第二控制阀9、四通阀10、单向阀11开启和第一膨胀装置5开启,第二膨胀装置6和第一控制阀8关闭,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二控制阀9->第三换热器4->第二流道的第三接口->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第四接口->第一流道的第二接口->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液管管路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
参见图12,在热回收模式下,第二控制阀9、单向阀11、第二膨胀装置6和四通阀10开启,第二膨胀装置6和第一控制阀8关闭,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二控制阀9->第三换热器4->第二流道的第三接口->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第四接口->第二膨胀装置6->第二换热器3->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液管管路包括第二流道。
参见图13,在双制热模式下,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第一膨胀装置5、第二膨胀装置6、单向阀11和四通阀10均开启,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二控制阀9->第三换热器4->第二流道的第三接口->第二流道->第二流道的第四接口->第一流道的第二接口->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8->四通阀10->第二换热器3->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流道的第二接口->第一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接口->第一膨胀装置5->第一换热器2->四通阀10->压缩机1的进气口。液管管路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
图8所示的三联供系统在各运行模式下的工作原理与图2所示的三联供系统在相应运行模式下的工作原理相类似,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第三换热器(4)、第一膨胀装置(5)、第二膨胀装置(6)和散热结构(7),所述第一换热器(2)为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3)为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4)用于连接外部的供水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2)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换热器(3)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换热器(4)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一膨胀装置(5)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所述第二膨胀装置(6)包括第九端和第十端;
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能够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五端分别连通,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能够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端连通,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十端连通;
其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用于与所述压缩机(1)的变频器接触的散热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散热主体内部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相隔绝,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接口;
所述第一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连通后与所述第八端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九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其中一个接口连通后与所述第九端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八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与所述第六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主体为铝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接口位于所述散热主体的同一侧;或者
四个所述接口两两设置于所述散热主体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以及所述第二流道为插接于所述散热主体内部的管道形成;或者,
所述第一流道以及所述第二流道为所述散热主体的通孔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制热水模式,其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2)、所述第一膨胀装置(5)、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膨胀装置(6)、所述第二换热器(3)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二换热器(3)、所述第二膨胀装置(6)、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膨胀装置(5)、所述第一换热器(2)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在所述制热水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三换热器(4)、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膨胀装置(5)、所述第一换热器(2)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热回收模式,其中,在所述热回收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三换热器(4)、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膨胀装置(6)、所述第二换热器(3)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双制热模式,其中,在所述双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三换热器(4)、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膨胀装置(5)、所述第一换热器(2)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并且,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二换热器(3)、所述第一膨胀装置(5)、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膨胀装置(5)、所述第一换热器(2)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顺序连通形成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9)和四通阀(10),所述四通阀(10)包括第十一端、第十二端、第十三端和第十四端;
所述第十一端经所述第一控制阀(8)与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十二端与所述第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三端与所述第三端连通,所述第十四端与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第五端经所述第二控制阀(9)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阀(8)与所述压缩机(1)的出气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单向阀(11),所述第六端经所述单向阀(11)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连通,所述单向阀(11)的液体流向与所述第六端流向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个接口的方向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8)及所述第二控制阀(9)均为电磁阀。
CN202122353731.2U 2021-09-27 2021-09-27 三联供系统 Active CN2159301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3731.2U CN215930179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三联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53731.2U CN215930179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三联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30179U true CN215930179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14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53731.2U Active CN215930179U (zh) 2021-09-27 2021-09-27 三联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301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45060B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
WO2018072510A1 (zh) 一种空调热回收系统
CN103380335B (zh) 具有流动引导系统的热泵系统
US11353249B2 (en) Two-pipe enhanced-vapor-injection outdoor unit and multi-split system
CN102759147B (zh) 空调器多联机系统
CN211119734U (zh) 一种四管制中央空调系统
US11300329B2 (en) Two-pipe enhanced-vapor-injection outdoor unit and multi-split system
CN215930179U (zh) 三联供系统
CN216592327U (zh)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
CN111059732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06717B (zh) 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热泵
CN109386983A (zh)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CN215930176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5638113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5638112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5638160U (zh) 一种空调换热系统、空调器
CN114198946A (zh)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
CN210921855U (zh) 空调系统
CN113357847A (zh) 带全热回收的变频三联供空气源热泵
CN108007010B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110207421A (zh) 多联机系统
CN221005579U (zh) 用于冷媒循环系统的换热装置、冷媒循环系统
CN216114767U (zh) 三联供系统
CN216431988U (zh) 空调器
CN219036903U (zh) 一种具有宽容量控制的热交及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