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4767U - 三联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三联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4767U
CN216114767U CN202122544215.8U CN202122544215U CN216114767U CN 216114767 U CN216114767 U CN 216114767U CN 202122544215 U CN202122544215 U CN 202122544215U CN 216114767 U CN216114767 U CN 2161147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heat exchanger
control valve
refrigerant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442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洪华
顾小刚
秦云飞
冯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an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442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47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47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47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联供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第一膨胀装置、第二膨胀装置、储液器、过冷器、第一换热器、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第一换热器连接外部的供水装置;在第一热回收模式下,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控制阀、储液器、第二膨胀装置、室内换热器以及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压缩机,压缩机的频率小于或等于给定频率;在第二热回收模式下,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第一换热器、第三控制阀、室外换热器、第一膨胀装置、过冷器、第二膨胀装置、室内换热器及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压缩机,压缩机的频率大于给定频率。

Description

三联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联供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三联供系统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其将空调和生活热水的功能集成到一套系统中,节省用户成本和安装空间。但目前的三联供系统在制热水的同时,制冷性能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联供系统。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三联供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第一膨胀装置、第二膨胀装置、储液器、过冷器、第一换热器、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连接外部的供水装置;
所述三联供系统包括第一热回收模式和第二热回收模式,所述第一热回收模式和所述第二热回收模式均用于制冷及对所述供水装置中的水进行加热;
其中,在所述第一热回收模式下,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储液器、所述第二膨胀装置、所述室内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频率小于或等于给定频率;
在所述第二热回收模式下,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三控制阀、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过冷器、所述第二膨胀装置、所述室内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频率大于给定频率。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三膨胀装置,
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其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四控制阀、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膨胀装置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流入所述过冷器,经所述过冷器换热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二膨胀装置、所述室内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另一路制冷剂经所述第三膨胀装置流入所述过冷器后,经所述压缩机第二进气口回流到所述压缩机;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四控制阀、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五控制阀、所述储液器和所述过冷器后可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另一路制冷剂经所述第三膨胀装置流入所述过冷器后,经所述压缩机第二进气口回流到所述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第一双制热模式以及第二双制热模式,其中,当所述供水装置的水温小于预设温度阈值时,所述三联供系统处于所述第一双制热模式,当所述供水装置的水温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阈值时,所述三联供系统处于所述第二双制热模式;
在所述第一双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经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流出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四控制阀、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另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流出的制冷剂以及所述第二控制阀流出的制冷剂在所述储液器的入口处汇合后,依次经所述储液器、所述过冷器、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
在所述第二双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经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流出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四控制阀、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膨胀装置,另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储液器,所述第二膨胀装置流出的制冷剂以及所述储液器流出的制冷剂在所述过冷器的入口处汇合后,依次所述过冷器、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制热水模式,在所述制热水模式下,所述压缩机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储液器、所述过冷器、所述第一膨胀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驱动散热结构,与所述压缩机的电路板接触以对所述电路板进行散热;
所述驱动散热结构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以及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过冷器包括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以及第八接口;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膨胀装置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六接口连通,并经所述第三膨胀装置与所述第八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控制阀连通,所述第四接口经所述储液器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二膨胀装置连通,所述第七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进气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驱动散热结构包括散热铝块。
可选地,所述第三膨胀装置为喷气增焓技术EVI膨胀装置。
可选地,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九接口、第十接口、第十一接口以及第十二接口;
其中,所述第九接口与所述第四控制阀连通,所述第十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第十一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第十二接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套管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过冷器等结构的配合,使得该系统在制热水不受影响的同时,提升了制冷性能,扩大了三联供系统的使用场景。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三联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三联供系统处于第一热回收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三联供系统处于第二热回收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三联供系统处于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三联供系统处于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三联供系统处于第一双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三联供系统处于第二双制热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的三联供系统处于制热水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压缩机;2、室外换热器;3、室内换热器;4、第一膨胀装置;5、第二膨胀装置;6、储液器;7、过冷器;71、第五接口;72、第六接口;73、第七接口;74、第八接口;8、第一换热器;9、第一控制阀;10、第二控制阀;11、第三控制阀;12、第四控制阀;13、第五控制阀;14、第三膨胀装置;15、驱动散热结构;151、第一接口;152、第二接口;153、第三接口;154、第四接口;16、四通阀;161、第九接口;162、第十接口;163、第十一接口;164、第十二接口;17、气液分离器;18、过滤器;19、单向阀;20、第六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三联供系统,参见图1,该三联供系统可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第一膨胀装置4、第二膨胀装置5、储液器6、过冷器7、第一换热器8、第一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10和第三控制阀11,其中,第一换热器8用于连接外部的供水装置,该供水装置可以包括水箱和供水管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联供系统可包括第一热回收模式和第二热回收模式,第一热回收模式和第二热回收模式均用于对室内制冷及对供水装置中的水进行加热。第一热回收模式也可称作为全热回收模式,第二热回收模式也可称作为部分热回收模式。
如图2所示,在第一热回收模式下,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储液器6、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以及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压缩机1。具体而言,参见图2,在第一热回收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经第一控制阀9进入第一换热器8,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8中与第一换热器8内的冷水进行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对冷水进行加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流出第一换热器8,依次经第二控制阀10、储液器6后,进入第二膨胀装置5膨胀,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3,低温的制冷剂吸收室内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的热量,使室内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在空气流的作用下,冷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大部分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如图3所示,在第二热回收模式下,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三控制阀11、室外换热器2、第一膨胀装置4、过冷器7、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以及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压缩机1。具体而言,参见图3,在第二热回收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经第一控制阀9进入第一换热器8,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8中与第一换热器8内的冷水进行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对冷水进行加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流出第一换热器8,经第三控制阀11进入室外换热器2,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2中进一步与室外空气流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释放的热量被空气流带到外环境空气中。制冷剂流出室外换热器2,进入第一膨胀装置4膨胀,降温降压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过冷器7,在过冷器7中进一步降温。制冷剂流出过冷器7,进入第一膨胀装置4膨胀,进一步降温降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3,低温的制冷剂吸收室内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的热量,使室内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在空气流的作用下,冷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大部分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又参见图3,制冷剂流经过第一膨胀装置4后可根据条件部分流经第三膨胀装置14,再流入过冷器7后,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热回收模式下,制冷剂流经过第一膨胀装置4后,全部进入过冷器7,再由过冷器7依次流入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和压缩机1。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热回收模式下,制冷剂流经过第一膨胀装置4后,部分进入过冷器7,再由过冷器7依次流入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和压缩机1,另一部分经第三膨胀装置14流入过冷器7,再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三联供系统处于第一热回收模式时,压缩机1的频率小于或等于给定频率,三联供系统可以处于第一热回收模式。当三联供系统处于第二热回收模式时,压缩机1的频率大于给定频率,三联供系统可以处于第二热回收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三联供系统,通过第一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10、第三控制阀11、过冷器7等结构的配合,根据不同条件使得三联供系统在第一热回收模式和第二热回收模式之间切换,实现三联供系统制冷的同时供应热水的功能而制冷和制热水性能不受影响,扩大了三联供系统的使用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相邻两个器件之间还可包括其他器件,如截止阀或者单向阀19等。
第一换热器8可为套管换热器或其他液体换热器。
室内换热器3可为板式换热器或其他液体换热器。
室外换热器2可根据需要选择风冷换热器的类型。
又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第四控制阀12、第五控制阀13和第三膨胀装置14。本实施例中的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如图4所示,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膨胀装置4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流入过冷器7,另一路制冷剂经第三膨胀装置14流入过冷器7,过冷器7流出的制冷剂至少部分依次经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以及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压缩机1。具体而言,参见图4,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经第四控制阀12进入室外换热器2,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2中与室外空气流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释放的热量被空气流带到外环境空气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流出室外换热器2进入第一膨胀装置4膨胀后,根据条件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直接进入过冷器7,在过冷器7中进一步降温。另一路制冷剂进入第三膨胀装置14膨胀,进一步降温降压后进入过冷器7,在过冷器7中换热升温。低温的制冷剂流出过冷器7,进入第二膨胀装置5膨胀,进一步降温降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3,低温的制冷剂吸收室内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的热量,使室内换热器3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在空气流的作用下,冷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大部分蒸发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制冷剂流经过第一膨胀装置4后,全部进入过冷器7,再由过冷器7依次流入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和压缩机1。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制冷剂流经过第一膨胀装置4后,部分进入过冷器7,再由过冷器7依次流入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和压缩机1,另一部分经第三膨胀装置14流入过冷器7,再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可选地,在制冷模式下,根据条件开启第三膨胀装置14所在回路(该回路一端与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连通,另一端与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连通),第三膨胀装置14开启,强化制冷效果和能效。
而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制冷模式下,可以不开启第三膨胀装置14所在回路,即第三膨胀装置14关闭,制冷模式对应的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外换热器2->第一膨胀装置4->过冷器7->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
如图5所示,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第五控制阀13和储液器6和过冷器7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依次经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以及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压缩机1,另一路制冷剂经第三膨胀装置14流入过冷器7后,经压缩机1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参见图5,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经第四控制阀12进入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3中与空气流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热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流出室内换热器3,依次进入第五控制阀13、储液器6和过冷器7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经进入第一膨胀装置4膨胀,进一步降温降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2,吸收外部空气流中的热量,相变成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另一路制冷剂进入第三膨胀装置14膨胀,进一步降温降压后进入过冷器7,在过冷器7中进一步换热升温后流出,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制热模式下,低温的制冷剂流出过冷器7,全部进入第一膨胀装置4膨胀。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制热模式下,低温的制冷剂流出过冷器7,一部分进入第一膨胀装置4膨胀;另一部分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可选地,在制热模式下,根据条件开启第三膨胀装置14所在回路(该回路一端与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连通,另一端与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连通),第三膨胀装置14开启,强化制热效果和能效。
而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制热模式下,可以不开启第三膨胀装置14所在回路,此时,第三膨胀装置14关闭,制热模式对应的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第五控制阀13->储液器6->过冷器7->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第一双制热模式以及第二双制热模式,第一双制热模式和第二双制热模式均用于对室内制热,并用于对供水装置中的水进行加热。
其中,当供水装置的水温小于预设温度阈值时,三联供系统处于第一双制热模式,当供水装置的水温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阈值时,三联供系统处于第二双制热模式,根据供水装置的水温来控制切换三联供系统是处于第一双制热模式,还是处于第二双制热模式,提高制热效果。预设温度阈值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40°,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大小。
如图6所示,在第一双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依次经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和第五控制阀13,另一路制冷剂依次经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和第二控制阀10,第五控制阀13流出的制冷剂以及第二控制阀10流出的制冷剂在储液器6的入口处汇合后,依次经储液器6、过冷器7、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以及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压缩机1。具体而言,参见图6,在第一双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经第四控制阀12进入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3中与空气流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热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流出室内换热器3,进入第五控制阀13。另一路制冷剂经第一控制阀9进入第一换热器8,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8中与第一换热器8内的冷水进行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对冷水进行加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流出第一换热器8,进入第二控制阀10。第五控制阀13流出的制冷剂以及第二控制阀10流出的制冷剂在储液器6的入口处汇合后,经储液器6进入过冷器7,在过冷器7中降温。过冷器7流出的制冷剂进入第一膨胀装置4膨胀,制冷剂降温降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2,吸收外部空气流中的热量,相变成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可选地,制冷剂流过过冷器7后可根据条件部分流经第三膨胀装置14,再流入过冷器7后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双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流过过冷器7后,全部流入第一膨胀装置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双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流过过冷器7后,部分流入第一膨胀装置4,另一部分经第三膨胀装置14再流入过冷器7,再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如图7所示,在第二双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依次经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第二膨胀装置5,另一路制冷剂依次经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和储液器6,第二膨胀装置5流出的制冷剂以及储液器6流出的制冷剂在过冷器7的入口处汇合后,依次过冷器7、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以及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压缩机1。具体而言,参见图7,在第二双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经第四控制阀12进入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3中与空气流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热空气进入格栅风道并被送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流出室内换热器3,进入第二膨胀装置5。另一路制冷剂经第一控制阀9进入第一换热器8,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8中与第一换热器8内的冷水进行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对冷水进行加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流出第一换热器8,经第二控制阀10进入储液器6。第二膨胀装置5流出的降温降压制冷剂以及储液器6流出的制冷剂在过冷器7的入口处汇合后,进入过冷器7进一步降温。过冷器7流出的制冷剂进入第一膨胀装置4膨胀,制冷剂降温降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2,吸收外部空气流中的热量,相变成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可选地,制冷剂流过过冷器7后可根据条件部分流经第三膨胀装置14,再流入过冷器7后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双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流过过冷器7后,全部流入第一膨胀装置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双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流过过冷器7后,部分流入第一膨胀装置4,另一部分经第三膨胀装置14再流入过冷器7,再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制热水模式,如图8所示,在制热水模式下,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储液器6、过冷器7、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以及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压缩机1。具体而言,参见图8,在制热水模式下,压缩机1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经第一控制阀9进入第一换热器8,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8中与第一换热器8内的冷水进行换热,制冷剂释放热量,对冷水进行加热,制冷剂则发生相变而冷凝成液态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制冷剂流出第一换热器8,经第二控制阀10进入储液器6,再流入过冷器7降温。过冷器7流出的制冷剂进入第一膨胀装置4膨胀,制冷剂降温降压。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2,吸收外部空气流中的热量,相变成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可选地,制冷剂流过过冷器7后可根据条件部分流经第三膨胀装置14,再流入过冷器7后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双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流过过冷器7后,全部流入第一膨胀装置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双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流过过冷器7后,部分流入第一膨胀装置4,另一部分经第三膨胀装置14再流入过冷器7,再经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回流入压缩机1。
又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驱动散热结构15,该驱动散热结构15与压缩机1的电路板接触以对电路板进行散热,可选地,驱动散热结构15与电路板上的芯片接触以对芯片进行散热。
再次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驱动散热结构15可包括第一接口151、第二接口152、第三接口153以及第四接口154,第一接口151与第二接口152连通,第三接口153与第四接口154连通,可选地,第一接口151与第二接口152通过驱动散热结构15内部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三接口153与第四接口154通过驱动散热结构15内部的第二流道连通,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之间不是连通的。
过冷器7可包括第五接口71、第六接口72、第七接口73以及第八接口74。
其中,第一接口151与第一膨胀装置4连通,第二接口152与第六接口72连通,并且第二接口152经第三膨胀装置14与第八接口74连通,第三接口153与第二控制阀10连通,第四接口154经储液器6与第五接口71连通,第五接口71与第二膨胀装置5连通,第七接口73与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连通。
参见图2,在第一热回收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
参见图3,在第二热回收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三控制阀11->室外换热器2->第一膨胀装置4->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三控制阀11->室外换热器2->第一膨胀装置4->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第三膨胀装置14->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七接口73->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压缩机1。
参见图4,在制冷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外换热器2->第一膨胀装置4->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第二膨胀装置5->室内换热器3->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外换热器2->第一膨胀装置4->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第三膨胀装置14->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七接口73->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压缩机1。
参见图5,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第五控制阀1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第五控制阀1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第三膨胀装置1->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七接口73->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压缩机1。
参见图6,在第一双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第五控制阀1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第五控制阀1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第三膨胀装置14->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七接口73->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压缩机1;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第三膨胀装置14->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七接口73->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压缩机1。
参见图7,在第二双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第二膨胀装置5->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四控制阀12->室内换热器3->第二膨胀装置5->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第三膨胀装置14->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七接口73->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压缩机1;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第三膨胀装置14->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七接口73->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压缩机1。
参见图8,在制热水模式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一接口151->第一膨胀装置4->室外换热器2->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压缩机1的排气口->第一控制阀9->第一换热器8->第二控制阀10->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四接口154->储液器6->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六接口72->第三膨胀装置14->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过冷器7->过冷器7的第七接口73->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压缩机1。
驱动散热结构15包括散热铝块,散热铝块与电路板接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散热结构15也可以包括其他材质的散热块。
其中,第三膨胀装置14可为喷气增焓技术EVI(Enhanced Vapor Injecti开启)膨胀装置,也可为其他类型的膨胀装置。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四通阀16,四通阀16包括第九接口161、第十接口162、第十一接口163以及第十二接口164。其中,第九接口161与第四控制阀12连通,第十接口162与室外换热器2连通,第十一接口163与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连通,第十二接口164与室内换热器3连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四通阀16也可用多个截止阀来替代。
各运行模式的阀件控制如下表1。
表1
Figure BDA0003315367990000171
表1中,双制热模式包括第一双制热模式和第二双制热模式。另外,膨胀阀的开口大小自适应调节是指膨胀阀的开口大小可根据制冷或制热需求或者环境温度等因素自适应调节。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图2至图8中,标粗部分为对应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膨胀装置4、第二膨胀装置5、第三膨胀装置14可以起到降温降压的作用,一般可包括节流阀、普通的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等。
另外,又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处可设置气液分离器17,以便对回流的制冷剂进行分离,将其中的液态部分储藏于气液分离器17内,而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部分则进入压缩机1重新压缩,实现制冷剂的循环利用。当然,针对一些新型的压缩机1,也可以不设置气液分离器17。
又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过滤器18,用于过滤制冷剂中的杂质。如图1所示,室外换热器2经一过滤器18与第一膨胀装置4连通,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经一过滤器18与第三膨胀装置14连通,第二膨胀装置5经一过滤器18与室内换热器3连通,第一换热器8经一过滤器18分别与第二控制阀10、第三控制阀11连通。
又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单向阀19,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8流出的制冷剂经一单向阀19后流入第二控制阀10或者第三控制阀11,第五控制阀13流出的制冷剂经一单向阀19后流入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三接口153,储液器6流出的制冷剂经一单向阀19后流入过冷器7的第五接口71。另外,第一膨胀装置4并联连接一单向阀19。
又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三联供系统还可包括第六控制阀20,该第六控制阀20用于控制第三膨胀装置14所在回路(该回路一端与驱动散热结构15的第二接口152连通,另一端与过冷器7的第八接口74连通)的启闭。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控制阀可以为电磁阀,也可为其他类型的控制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第一膨胀装置(4)、第二膨胀装置(5)、储液器(6)、过冷器(7)、第一换热器(8)、第一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10)和第三控制阀(11),所述第一换热器(8)用于连接外部的供水装置;
所述三联供系统包括第一热回收模式和第二热回收模式,所述第一热回收模式和所述第二热回收模式均用于制冷及对所述供水装置中的水进行加热;
其中,在所述第一热回收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一控制阀(9)、所述第一换热器(8)、所述第二控制阀(10)、所述储液器(6)、所述第二膨胀装置(5)、所述室内换热器(3)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1),所述压缩机(1)的频率小于或等于给定频率;
在所述第二热回收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一控制阀(9)、所述第一换热器(8)、所述第三控制阀(11)、所述室外换热器(2)、所述第一膨胀装置(4)、所述过冷器(7)、所述第二膨胀装置(5)、所述室内换热器(3)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1),所述压缩机(1)的频率大于给定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第四控制阀(12)、第五控制阀(13)和第三膨胀装置(14),
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其中,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四控制阀(12)、所述室外换热器(2)和所述第一膨胀装置(4)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流入所述过冷器(7),经所述过冷器(7)换热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二膨胀装置(5)、所述室内换热器(3)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1),另一路制冷剂经所述第三膨胀装置(14)流入所述过冷器(7)后,经所述压缩机(1)第二进气口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
在所述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四控制阀(12)、所述室内换热器(3)、所述第五控制阀(13)、所述储液器(6)和所述过冷器(7)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一膨胀装置(4)、所述室外换热器(2)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1),另一路制冷剂经所述第三膨胀装置(14)流入所述过冷器(7)后,经所述压缩机(1)第二进气口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第一双制热模式以及第二双制热模式,其中,当所述供水装置的水温小于预设温度阈值时,所述三联供系统处于所述第一双制热模式,当所述供水装置的水温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阈值时,所述三联供系统处于所述第二双制热模式;
在所述第一双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经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四控制阀(12)、所述室内换热器(3)和所述第五控制阀(13),另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一控制阀(9)、所述第一换热器(8)和所述第二控制阀(10),所述第五控制阀(13)流出的制冷剂以及所述第二控制阀(10)流出的制冷剂在所述储液器(6)的入口处汇合后,依次经所述储液器(6)、所述过冷器(7)、所述第一膨胀装置(4)、所述室外换热器(2)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1);
在所述第二双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经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流出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四控制阀(12)、所述室内换热器(3)、所述第二膨胀装置(5),另一路制冷剂依次经所述第一控制阀(9)、所述第一换热器(8)、所述第二控制阀(10)和所述储液器(6),所述第二膨胀装置(5)流出的制冷剂以及所述储液器(6)流出的制冷剂在所述过冷器(7)的入口处汇合后,依次所述过冷器(7)、所述第一膨胀装置(4)、所述室外换热器(2)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制热水模式,在所述制热水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内的制冷剂依次经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所述第一控制阀(9)、所述第一换热器(8)、所述第二控制阀(10)、所述储液器(6)、所述过冷器(7)、所述第一膨胀装置(4)、所述室外换热器(2)以及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后回流入所述压缩机(1)。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驱动散热结构(15),与所述压缩机(1)的电路板接触以对所述电路板进行散热;
所述驱动散热结构(15)包括第一接口(151)、第二接口(152)、第三接口(153)以及第四接口(154),所述第一接口(151)与所述第二接口(152)连通,所述第三接口(153)与所述第四接口(154)连通,所述过冷器(7)包括第五接口(71)、第六接口(72)、第七接口(73)以及第八接口(74);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151)与所述第一膨胀装置(4)连通,所述第二接口(152)与所述第六接口(72)连通,并经所述第三膨胀装置(14)与所述第八接口(74)连通,所述第三接口(153)与所述第二控制阀(10)连通,所述第四接口(154)经所述储液器(6)与所述第五接口(71)连通,所述第五接口(71)与所述第二膨胀装置(5)连通,所述第七接口(73)与所述压缩机(1)的第二进气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散热结构(15)包括散热铝块。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膨胀装置(14)为喷气增焓技术EVI膨胀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联供系统还包括四通阀(16),所述四通阀(16)包括第九接口(161)、第十接口(162)、第十一接口(163)以及第十二接口(164);
其中,所述第九接口(161)与所述第四控制阀(12)连通,所述第十接口(162)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连通,所述第十一接口(163)与所述压缩机(1)的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第十二接口(164)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8)为套管换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3)为板式换热器。
CN202122544215.8U 2021-10-21 2021-10-21 三联供系统 Active CN2161147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44215.8U CN216114767U (zh) 2021-10-21 2021-10-21 三联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44215.8U CN216114767U (zh) 2021-10-21 2021-10-21 三联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4767U true CN216114767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94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44215.8U Active CN216114767U (zh) 2021-10-21 2021-10-21 三联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47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78833B (zh) 热回收外机系统和空调系统
CN110332635B (zh) 一种双级压缩多补气制冷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09028413B (zh) 一种组合多源一体化的多联式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US11353249B2 (en) Two-pipe enhanced-vapor-injection outdoor unit and multi-split system
US11300329B2 (en) Two-pipe enhanced-vapor-injection outdoor unit and multi-split system
CN109386983B (zh)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JP2010078165A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216114767U (zh) 三联供系统
CN215951838U (zh) 制冷系统及家用电器
CN213778222U (zh) 空调系统
CN213272814U (zh) 多联式空调系统
CN209944563U (zh) 空调器
CN109682105B (zh) 空调系统
CN108007010B (zh) 一种热泵系统
KR20180093570A (ko) 공기조화기
US11300337B2 (en) Outdoor system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2082284A (zh) 具有双吸排气的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KR102274194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13007867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5930179U (zh) 三联供系统
CN111795452A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213931199U (zh) 室外加热组件和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19103371U (zh) 空调系统
CN211177490U (zh) 空调器
CN220366497U (zh) 能同时满足冷热多种需求的工商业用四管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