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9732A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59732A CN111059732A CN201911425004.3A CN201911425004A CN111059732A CN 111059732 A CN111059732 A CN 111059732A CN 201911425004 A CN201911425004 A CN 201911425004A CN 111059732 A CN111059732 A CN 1110597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 unit
- port
- heat exchanger
- way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辅四通阀,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依次首尾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远离所述第四端口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调节所述辅四通阀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串并联状态转换,当两者并联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作用相同,使整个系统室内负荷需求与室外容量输出匹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多联机的迅猛发展,空调行业采用大排量压缩机,结合喷气增焓技术,以保证机组性能和可靠性并降低单体机组的材料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然而针对于大排量变频涡旋压缩机,由于受到系统回油和冷媒最低流速的限制,即使压缩机以最低运行频率运转,压缩机的容量输出也远大于室内换热器的能力需求,导致室内换热器的能力需求与压缩机的容量输出不匹配的问题,严重影响机组的可靠性和舒适性。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内换热器的能力需求与压缩机容量输出不匹配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辅四通阀,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依次首尾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远离所述第四端口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当所述辅四通阀的四个端口的连通状态改变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状态改变;所述连接状态包括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
所述空调器,其中,当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后,依次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压缩机串联。
所述空调器,其中,当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并联后,依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串联。
所述空调器,其还包括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辅四通阀之间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所述空调器,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热平衡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换热单元通过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
所述空调器,其还包括主四通阀,所述主四通阀的D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所述主四通阀的E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三端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所述主四通阀的S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主四通阀的C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接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当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每隔预设时长获取空调器的工作参数,其中所述工作参数包括能力需求比例、开启的室内换热单元的数量以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判断所述工作参数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
所述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能力需求比例低于预设比例,处于开启状态的室内换热单元的数量低于预设台数,且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低于预设频率;其中,所述能力需求比例为开启的室内换热单元的额定能力之和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额定能力的比值。
所述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当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之后包括:
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将热平衡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为第一预设开度;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二预设开度,所述第二预设开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开度。
所述控制方法,其还包括:
当所述工作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
所述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当所述工作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之后还包括:
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三预设开度;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四预设开度,所述第四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开度
有益效果:当系统满足低负荷控制条件时,调整所述辅四通阀的四个端口的连接状态,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形成并联的连接状态,从而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成为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旁通支路,从所述压缩机流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冷媒被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分流一部分,从而降低所述压缩机对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容量输出,使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能力需求与所述压缩机的容量输出相匹配,从而避免所述空调器低压过低、高压过高,或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提升所述空调器的可靠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且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时,所述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且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时,所述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且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时,所述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且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时,所述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所述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如图1所示,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室内换热器2、室外换热器3和辅四通阀4,其中所述室外换热器3包括第一换热单元31和第二换热单元32,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并列设置,即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均为相互独立的个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内冷媒的流向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内冷媒的流向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压缩机1、所述室内换热器2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依次首尾连接,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辅四通阀4包括四个端口,所述辅四通阀4的第一端口41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连接,所述辅四通阀4的第二端口42与所述压缩机1连接,所述辅四通阀4的第三端口43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连接,所述辅四通阀4的第四端口44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远离所述第四端口44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辅四通阀4的四个端口的连通状态可以进行改变,当所述辅四通阀4的四个端口的连通状态改变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之间的连接状态改变,其中,所述连接状态包括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并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串联,因此,本发明可以通过改变所述辅四通阀4的四个端口的连通状态来改变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之间的连接状态,当系统满足低负荷控制条件时,调整所述辅四通阀4的四个端口的连接状态,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之间形成并联的连接状态(如图1和图3所示),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旁通部分进入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冷媒量,从而降低所述压缩机1对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容量输出,使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能力需求与所述压缩机1的容量输出相匹配,避免所述空调器低压过低、高压过高,或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提升所述空调器的可靠性和舒适性。
本发明中一个具体实施例,所述空调器既可以制冷也可以制热,具体的,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主四通阀5,所述主四通阀5用于改变所述空调器的冷媒流向,以使所述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切换。所述主四通阀5为现有四通阀,所述主四通阀5包括四个接口,且分别为D接口51、E接口52、S接口53和C接口54,所述D接口51与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接,所述E接口52分别与所述第三端口43和所述室内换热器2连接,所述S接口53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口42和所述压缩机1的进气口连接,所述C接口54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口41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连接。
当所述空调器制冷时,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D接口51与所述C接口54连通形成第一流道,以使从所述排气口流出的冷媒首先经过所述第一流道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再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进入所述室内换热器2;所述E接口52与所述S接口53连通形成第二流道,以使从所述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冷媒可以经过所述第二流道后回流至所述进气口,实现冷媒的循环。
当所述空调器制热时,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D接口51与所述E接口52连通形成第三流道,以使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冷媒首先经过所述第三流道进入所述室内换热器2,再从所述室内换热器2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所述S接口53与所述C接口54连通形成第四流道,以使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流出的冷媒可以经过所述第四流道后回流至所述进气口,实现冷媒的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机1、所述主四通阀5、所述室内换热器2和所述室外换热器3之间均通过管路连接;连通所述排气口和所述D接口51的管路为第一管路6,连通所述E接口52和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管路为第二管路7,连通所述S接口53和所述进气口的管路为第三管路8,连通所述C接口54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的管路为第四管路9,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和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管路为第五管路10,连通所述第二端口42和所述进气口的管路为第六管路11。
所述第一端口41与所述第四管路9连通,且所述第一端口41与所述第四管路9的连接点为A点;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五管路10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五管路10的连接点为B点;所述第六管路11与所述第三管路8连通,且所述第六管路11远离所述第二端口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管路8连接于C点;所述第三端口43与所述第二管路7连通,且所述第三端口43与所述第二管路7的连接点为D点。
本发明中所述辅四通阀4的连通状态的改变通过改变得电状态来实现,具体的,当所述辅四通阀4上电时,所述第三端口43与所述第四端口44连通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端口41与所述第二端口42连通形成第三通道;当所述辅四通阀4掉电时,所述第一端口41与所述第四端口44连通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端口42与所述第三端口43连通形成第四通道。
本发明中一个具体实施例,当所述第三端口43与所述第四端口44连通时,所述辅四通阀4处于上电状态,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并联后,依次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和所述压缩机1串联。本实施例中一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当所述空调器制冷时,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一流道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流至B点时分流,部分冷媒经所述室内换热器2流向所述第二管路7,另一部分冷媒经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和所述第一通道流向所述第二管路7,所述室内换热器2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并联,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作用相同,均蒸发换热;两部分冷媒在D点合流后通过所述第二流道回流至所述进气口,实现冷媒的循环。
本实施例中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当所述空调器制热时,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三流道进入所述第二管路7,并在所述第二管路7上的D点分流,一部分冷媒继续沿所述第二管路7经所述室内换热器2和流向所述第五管路10,另一部分冷媒经所述第一通道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并经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流向所述第五管路10,所述室内换热器2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并联,所述室内换热器2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并联,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作用相同,均冷凝换热;两部分冷媒在所述第五管路10上的B点合流后流向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所述第四管路9和所述第四流道回流至所述进气口,实现冷媒的循环。
本发明中无论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只要系统满足低负荷控制条件,将所述辅四通阀4调整为上电状态,即可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连接状态调整为并联连接状态,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可旁通部分进入所述室内机2的冷媒量,使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能力需求与所述压缩机1的容量输出相匹配,避免所述空调器低压过低、高压过高,或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提升所述空调器的可靠性和舒适性。
本发明中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当所述第一端口41与所述第四端口44连通时,所述辅四通阀4处于掉电状态,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并联后,依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和所述压缩机1串联。本实施例中一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所述第一流道流向所述第四管路9,并在所述第四管路9上的A点分流,部分冷媒经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流向所述第五管路10,另一部分冷媒经所述第二通道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并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流向所述第五管路10;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并联,并均起冷凝换热的作用;两部分冷媒在所述第五管路10上的B点合流,然后依次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2、所述第二管路7、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三管路8后回流至所述进气口,实现冷媒的循环。
本实施例中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所述第三流道流向所述室内换热器2,从所述室内换热器2排出后流至所述第五管路10,并在所述第五管路10上的B点分流,部分冷媒经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流向所述第四管路9,另一部分冷媒依次经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和所述第二通道流向所述第四管路9,此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并联,且均起蒸发换热的作用;两部分冷媒在所述第四管路9上的A点合流,并依次经过所述第四流道和所述第三管路8后回流至所述进气口,实现冷媒的循环。
本发明中无论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只要系统满足低负荷控制条件,将所述辅四通阀4调整为掉电状态,即可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连接状态调整为串联连接状态、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的连接状态调整为并联连接状态,保证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均与室外空气进行充分换热。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端口41为所述辅四通阀4的D端口,所述第二端口42为所述辅四通阀4的E端口,所述第三端口43为所述辅四通阀4的S端口,所述第四端口44为所述辅四通阀4的C端口。所述第一管路6上设置有油分离器17,所述油分离器17的进口与所述排气口连接,所述油分离器17的出口与所述D接口51连接。
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均由换热管构成,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均至少包括一个换热管;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包括多个换热管,并且多个换热管并联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仅包括一个换热管,并且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的正下方,即所述室外换热器3的最底层的换热管与位于其上方的换热管相互独立;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并联,并且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冷凝换热,冷媒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内放热,即冷媒在所述室外换热器3的最底层放热,可以防止所述室外换热器3的底部结霜结冰,或所述室外换热器3的底部化霜不干净的现象,提升所述空调器在超低温制热工况下的可靠性。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缩机1与所述辅四通阀4之间的气液分离器12,所述气液分离器12位于所述第三管路8上,所述气液分离器12的进口与所述第三管路8连接,实现所述第二端口42和所述S接口53与所述进口的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12的出口与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第六管路11上设置有热平衡毛细管13,所述气液分离器12内的压力始终低于D点的压力,当所述第二端口42与所述第三端口43连通时,所述第二端口42通过所述第四通道与D点连通,从而将所述气液分离器12与D点连通,在D点与所述气液分离器12之间得压力差作用下,积存在所述辅四通阀4内的冷媒和润滑油的混合物可以从所述第二端口42流向所述热平衡毛细管13,进而通过所述热平衡毛细管13进入所述气液分离器12中,防止所述辅四通阀4内积存润滑油和冷媒,提升所述辅四通阀4的可靠性。
如图1-图4所示,所述室内换热器2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换热单元21,室内换热单元21包括串联连接的室内换热管组件211和室内电子膨胀阀212;所述室内换热管组件211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换热管,当室内换热管为多个时,多个室内换热管可以并联连接,也可以串联连接。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毛细管15,所述毛细管15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10上,并位于B点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与所述毛细管15串联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五管路10连接的管路上设置有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串联连接。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且所述辅四通阀4掉电时,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起导通作用;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且所述辅四通阀4上电时,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与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212均对冷媒起节流作用,冷媒经过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或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212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且所述辅四通阀4掉电时,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起节流作用;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且所述辅四通阀4上电时,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与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212均对冷媒起导通作用。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节流组件16,所述节流组件16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10上,并位于B点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之间。所述节流组件16包括制冷单向阀161和制热电子膨胀阀162;所述制冷单向阀161单向导通,逆向截止;所述制热电子膨胀阀162、所述室内电子膨胀阀212和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均为双向阀门。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制冷单向阀161和所述制热电子膨胀阀162均导通;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制冷单向阀161关闭,所述制热电子膨胀阀162反向导通。
基于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空调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所涉及的空调器的结构请参照如前所述的空调器,此处对空调器的结构不再重复阐述。如图6所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S100、当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每隔预设时长获取所述空调器的工作参数,其中所述工作参数包括能力需求比例、开启的室内换热单元的数量以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所述能力需求比例为处于开启状态的所有室内换热单元21的额定能力的总和与所述室外换热器3的额定输出能力的比值,所述室外换热器3的额定能力是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的额定能力之和,即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所包含的所有换热管的额定能力的总和。
S200、判断所述工作参数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所述预设条件是指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空调器低负荷运行的条件,具体的,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能力需求比例低于预设比例,处于开启状态的室内换热单元21的数量低于预设台数,且所述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低于预设频率。本发明中只有当所述预设条件中的三项全部符合,所述工作参数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三项中只要有任意一项不符合,所述工作参数就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比例为15%。
S300、当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
本发明中一实施方式,当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预设条件,即所述能力需求比例低于预设比例,处于开启状态的室内换热单元21的数量低于预设台数,并且所述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低于预设频率时,所述空调器处于低负荷运行,可能存在所述压缩机1的容量输出大于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能力需求;本发明通过控制所述第三端口43与所述第四端口44连通,即所述辅四通阀4上电,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连接状态调整为并联连接状态,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起相同的作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旁通一部分进入流入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冷媒量,使得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能力需求与所述压缩机1容量输出相匹配。
所述当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具体包括:
当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获取所述辅四通阀当前的得电状态;
当所述辅四通阀处于掉电状态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上电;
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
所述当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之后包括:
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一预设开度;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二预设开度。
本发明中当所述空调器处于低负荷状态,且所述辅四通阀上电时,获取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以根据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对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的开度进行对应的调节。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媒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内蒸发换热,所述第一预设开度为100Pls,使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起节流作用,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的开度调节为所述第一预设开度,以使冷媒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的吸热蒸发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冷媒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内冷凝换热,则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起导通作用,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的开度调节为所述第二预设开度。所述第二预设开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开度,所述第二预设开度为350Pls,保证冷媒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内的正常流通;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导通作用下并未全开,保证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对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旁通作用下,冷媒在D点向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和所述室内换热器2分流时,部分冷媒还是能够流向所述室内换热器2,从而为室内侧用户提供更多热量,保证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所述控制方法另一实施方式包括:
当所述工作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
具体的,当所述工作参数中任意一项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所述空调器未处于低负荷状态,无需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为所述室内换热器2旁通冷媒,因此控制所述辅四通阀4掉电,使所述第一端口41与所述第四端口44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室内换热器2的连接状态变为串联连接状态,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并联,此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起相同的作用。
所述当所述工作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之后包括:
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三预设开度;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四预设开度。
当所述空调器未处于低负荷状态、所述辅四通阀4掉电,并且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均冷凝换热,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的开度调节为所述第三预设开度,所述第三预设开度为350Pls,以保证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对冷媒的导通作用。本发明中当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对冷媒起导通作用时,并未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的开度调节为全开状态,使得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可以正常流通冷媒的同时,大部分冷媒可以流向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的换热管的数量相比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的换热管更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的换热面积更大,以保证所述室外换热器3具有良好的换热能力。
当所述空调器未处于低负荷状态、所述辅四通阀4掉电,并且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32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31并联连接,并均蒸发换热,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的开度调节为所述第四预设开度,所述第四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开度,所述第四预设开度为200Pls,以保证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对冷媒的节流作用,使冷媒经过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14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辅四通阀,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依次首尾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远离所述第四端口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当所述辅四通阀的四个端口的连通状态改变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状态改变;所述连接状态包括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无论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当系统满足低负荷控制条件时,将所述辅四通阀调整为上电状态,即可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连接状态调整为并联连接状态,实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对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旁通作用,从而降低所述压缩机对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容量输出,使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能力需求与所述压缩机的容量输出相匹配,避免所述空调器低压过低、高压过高,或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提升所述空调器的可靠性和舒适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辅四通阀,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依次首尾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远离所述第四端口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当所述辅四通阀的四个端口的连通状态改变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状态改变;所述连接状态包括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后,依次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压缩机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端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并联后,依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串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位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辅四通阀之间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热平衡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换热单元通过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主四通阀,所述主四通阀的D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所述主四通阀的E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三端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所述主四通阀的S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所述主四通阀的C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接。
7.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当空调器运行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每隔预设时长获取空调器的工作参数,其中所述工作参数包括能力需求比例、开启的室内换热单元的数量以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判断所述工作参数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为:能力需求比例低于预设比例,处于开启状态的室内换热单元的数量低于预设台数,且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低于预设频率;其中,所述能力需求比例为开启的室内换热单元的额定能力之和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额定能力的比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工作参数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并联之后包括:
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将热平衡电子膨胀阀开度调节为第一预设开度;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二预设开度,所述第二预设开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当所述工作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工作参数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辅四通阀的第一端口和所述辅四通阀的第四端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串联之后还包括:
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三预设开度;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将所述热平衡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为第四预设开度,所述第四预设开度小于所述第三预设开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25004.3A CN111059732A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425004.3A CN111059732A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59732A true CN111059732A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306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425004.3A Pending CN111059732A (zh) | 2019-12-30 | 2019-12-30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059732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95630A (zh) * | 2020-07-31 | 2020-11-06 |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运行控制方法、空调及存储介质 |
CN112178871A (zh) * | 2020-09-21 | 2021-01-05 |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空调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29163A (zh) * | 2013-12-24 | 2015-06-2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
CN106440555A (zh) * | 2016-10-08 | 2017-02-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209165825U (zh) * | 2018-11-23 | 2019-07-2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0173917A (zh) * | 2019-06-21 | 2019-08-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19
- 2019-12-30 CN CN201911425004.3A patent/CN11105973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29163A (zh) * | 2013-12-24 | 2015-06-2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
CN106440555A (zh) * | 2016-10-08 | 2017-02-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209165825U (zh) * | 2018-11-23 | 2019-07-2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0173917A (zh) * | 2019-06-21 | 2019-08-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95630A (zh) * | 2020-07-31 | 2020-11-06 |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运行控制方法、空调及存储介质 |
CN112178871A (zh) * | 2020-09-21 | 2021-01-05 | 广东Tcl智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空调及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131858B (zh)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1331214Y (zh) | 热泵型空调系统 | |
CN107178833B (zh) | 热回收外机系统和空调系统 | |
WO2013145006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4902008B (zh) | 空调装置 | |
WO2022017297A1 (zh) | 热泵系统 | |
CN106288564A (zh) | 空调系统 | |
JP7541101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21143244A1 (zh) | 一种双温双闪发空调制冷系统 | |
US20120285675A1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11059732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10048506A (ja) |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 |
EP1643196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14484944A (zh) | 自过冷结构及空调 | |
WO2024187790A1 (zh) | 换热器、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14877568A (zh) | 一种换热器、换热方法及热泵热水器 | |
JP2007032857A (ja) | 冷凍装置 | |
CN216769619U (zh) | 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 |
KR100677267B1 (ko) | 냉난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의 분배유닛 | |
CN219243985U (zh) | 蒸发器和空调器 | |
CN217357638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8915159U (zh) | 换热器系统、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20852568U (zh)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CN216769618U (zh) | 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 |
US11913680B2 (en) | Heat pump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