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4534A - 辐射面板 - Google Patents

辐射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4534A
CN112424534A CN201980002598.9A CN201980002598A CN112424534A CN 112424534 A CN112424534 A CN 112424534A CN 201980002598 A CN201980002598 A CN 201980002598A CN 112424534 A CN112424534 A CN 112424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fin
pipe
base portion
fix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25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4534B (zh
Inventor
宫本直幸
宫本知典
二枝崇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taeda Inc
Original Assignee
Futaed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taeda Inc filed Critical Futaed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424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4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9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with additional radiant heat-discharging elements, e.g. electric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Abstract

一种辐射面板,对于用于辐射冷暖空调的辐射面板而言,其冷暖效果优异,可充分处理产生的结露。作为适用了本发明的辐射面板的一例的辐射面板(A),具备散热部(1)、柱部件(2a)、柱部件(2b)和上部百叶窗(3)及下部百叶窗(4)。散热部(1)是将多个面板部(11)配置在主配管(101)的表面侧及里面侧而形成。面板部(11)的上部及下部设置了从表面侧及里面侧夹持固定面板部(11)的条固定部(6)及条固定部(8)。

Description

辐射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辐射面板。详细地说,涉及用于辐射冷暖空调的辐射面板,其冷暖效果优异,可充分处理产生的结露。
背景技术
作为室内等的空调设备,使用辐射冷暖空调。此辐射冷暖空调因为通过辐射热交换使空气冷暖,所以与由风扇强制性地使冷气或暖气循环的对流空调相比,具有能够缓和室内设定温度,进行节能化,难以产生温度的偏差、灰尘,能够抑制送风音的优点。
在此辐射冷暖空调中,使成为热介质的冷热水在设置于辐射面板的内部的配管路径中循环,冷却或加热辐射面板。而且,通过在辐射面板和人体之间直接进行辐射热交换,进行室内空间的制冷、制热。另外,在辐射面板中,由经过空气的对流散热也使空气冷暖。
另外,辐射冷暖空调的辐射面板,存在设置在室内的顶棚面、壁面上的类型、直立设置在地板面上的立式类型。
例如,作为设置在顶棚面上的类型的辐射面板,提出了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顶棚辐射型空调系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450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作为以往的辐射冷暖空调的辐射面板,存在下面的那样的问题。
首先,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顶棚辐射型空调系统的辐射面板中,由于设置在顶棚面上,所以存在若在制冷时产生结露则水滴从顶棚侧向下方的室内空间、地板面落下的问题。
另外,不限于设置在顶棚面上的类型,在以往的辐射面板中,要求使产生的结露不向周围的环境飞散而是容易集中到规定的结露接受盒中的构造。
进而,在以往的辐射面板中,在使与冷暖效率相关的辐射面板的散热部的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表面积变大的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改进。
另外,散热部的实际表面积是指与空气接触的部分的表面积,影响对流散热成分。另外,散热部的外表的表面积是指从与辐射面板相对的人的眼里能够看到的区域的表面积,影响对辐射散热成分。
另外,在使辐射面板的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表面积变大的情况下,因为重量、体积也变大,所以需要做成确保在辐射面板整体中的稳定性、强度的构造。因此,可以考虑仅通过单纯地使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表面积变大,实际上难以作为辐射面板来设置。
本发明是鉴于上面的方面做出的发明,其涉及一种用于辐射冷暖空调的辐射面板,以提供一种冷暖效果优异、可充分地处理产生的结露的辐射面板为目的。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辐射面板具备冷热介质路径、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第二翅片、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第一固定片、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第二固定片、第一夹持固定部和柱部件,所述冷热介质路径由作为筒状体的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将邻接的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端部连接的连结配管构成,形成冷热介质流动的流路,所述第一基座部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一方的面侧的第一配管包覆部,所述第一翅片在该第一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所述第二基座部与前述第一基座部成对,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第二配管包覆部,该第二配管包覆部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另一方的面侧,与前述第一配管包覆部一起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翅片在该第二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所述第一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一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所述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一条部件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与前述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一基座部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所述第二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二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所述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二条部件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与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该第二基座部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面抵接,所述第一夹持固定部在由前述第一固定片及前述第二固定片夹着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一固定片及该第二固定片连结固定,所述柱部件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及前述第二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是位于两侧,固定该第一条部件的两端部及该第二条部件的两端部。
在这里,通过由作为筒状体的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连接邻接的冷热介质配管的端部的连结配管构成冷热介质路径,能够使冷热介质向冷热介质配管及连结配管流动,加热或冷却辐射面板。另外,冷热介质例如,能够使用可经规定的热源冷却或加温的自来水或防冻液等。另外,这里的冷热介质路径成为配管路径为串联的构造。
另外,通过第一基座部配置在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能够从此面产生辐射散热及对流散热。
另外,这里所说的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包括如下的结构:例如,如果配管被形成为圆柱状,则指其外周面的圆周的大约一半的区域。
另外,通过第一翅片在第一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能够将第一翅片作为散热面板的散热部,使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表面积变大。此结果,能够提高由辐射散热及对流散热产生的冷暖效果。
另外,通过第二基座部与第一基座部成对,配置在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能够从此面产生辐射散热及对流散热。另外,因为第二基座部与第一基座部成对,配置在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所以从冷热介质配管看,能够从一方的面侧及另一方的面侧的两方产生辐射散热及对流散热,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室内空间的冷暖效果。
另外,这里所说的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包括如下的结构:例如,如果配管被形成为圆柱状,则是指与一方的面侧相反的一侧,即其外周面的圆周的大约一半的区域。
另外,通过在第一基座部形成覆盖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的第一配管包覆部,在第二基座部形成第二配管包覆部,该第二配管包覆部覆盖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与第一配管包覆部一起覆盖冷热介质配管的外周面,能够设置配置冷热介质配管的空间。另外,能够将来自流过冷热介质配管的冷热介质的热或冷气向与构成第一基座部、第二基座部的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及冷热介质配管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面传递。
另外,通过第二翅片在第二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能够将第二翅片作为散热面板的散热部,使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表面积变大。此结果,能够提高由辐射散热及对流散热产生的冷暖效果。另外,因为第二翅片成为朝向与第一翅片的相反的方向突出的构造,所以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室内空间的冷暖效果。
另外,由配置在第一翅片的上方并沿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的第一条部件、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第一条部件的第一翅片侧的端部的第一连续设置部件、形成在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与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第一基座部的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的第一固定片,能够构筑将第一基座部及第一翅片稳定地支承在第一翅片及第一基座部的上方的支承构造。
另外,由配置在第二翅片的上方并沿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第一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的第二条部件、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第二条部件的第二翅片侧的端部的第二连续设置部件、形成在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并与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第二基座部的第二翅片侧的面抵接的第二固定片,能够构筑将第二基座部及第二翅片稳定地支承在第二翅片及第二基座部的上方的支承构造。
另外,通过第一夹持固定部在由第一固定片及第二固定片夹着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第一固定片及第二固定片连结固定,能够由利用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第一固定片构成的构造体和利用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第二固定片构成的构造体夹着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牢固地进行固定。此结果,即使在形成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的面构造、第一翅片及第二翅片导致辐射面板整体的重量、体积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辐射面板的稳定性、强度。进而,例如,与为了确保强度而设置条部件以便将成为散热部的翅片彼此连结的构造相比,因为与成为散热部的区域接触的部分被限定为第一固定片及第二固定片,所以在产生了结露时,也成为容易抑制结露经条部件飞散的构造。
另外,通过柱部件与第一条部件及第二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是位于两侧而固定第一条部件的两端部及第二条部件的两端部,能够由柱部件支承第一条部件及第二条部件。即,能够一面由第一条部件及第二条部件支承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及第二翅片,确保强度,一面还由柱部件支承此构造。另外,能够使辐射面板经柱部件直立设置在地板面等上。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辐射面板具备冷热介质路径、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第二翅片、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第一固定片、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第二固定片、第一夹持固定部和柱部件,所述冷热介质路径由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连结配管构成,形成冷热介质流动的流路,所述多个冷热介质配管由供给侧和排出侧构成,是筒状体,所述连结配管包括第一连结配管、第二连结配管和第三连结配管,该第一连结配管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近的端部,该第二连结配管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远的端部及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远的端部,该第三连结配管连结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近的端部,所述第一基座部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一方的面侧的第一配管包覆部,所述第一翅片在该第一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所述第二基座部与前述第一基座部成对,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第二配管包覆部,该第二配管包覆部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另一方的面侧,与前述第一配管包覆部一起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外周面,所述第二翅片在该第二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所述第一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一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所述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一条部件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与前述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一基座部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所述第二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二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所述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二条部件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与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二基座部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面抵接,所述第一夹持固定部在由前述第一固定片及前述第二固定片夹着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一固定片及该第二固定片连结固定,所述柱部件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及前述第二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位于两侧而固定该第一条部件的两端部及该第二条部件的两端部。
在这里,通过冷热介质路径由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连结配管构成,所述多个冷热介质配管由供给侧和排出侧构成,是筒状体,所述连结配管包括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近的端部的第一连结配管、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远的端部及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远的端部的第二连结配管和连结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近的端部的第三连结配管,能够使冷热介质向冷热介质配管及连结配管流动,加热或冷却辐射面板。另外,冷热介质例如能够使用可经规定的热源冷却或加温的自来水或防冻液等。另外,这里的冷热介质路径成为配管路径为并列的构造。
另外,通过第一连续设置部件从一方的端部朝向前述第一基座部侧且是朝向该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倾斜地形成,当在第一条部件上产生了结露时,容易使结露经第一连续设置部件向第一基座部侧流动。即,成为在第一翅片突出的方向容易将结露向辐射面板的中央部侧引导集中的构造。
另外,通过第二连续设置部件从一方的端部朝向前述第二基座部侧且是朝向该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倾斜地形成,当在第二条部件上产生了结露时,容易使结露经第二连续设置部件向第二基座部侧流动。即,成为在第二翅片突出的方向容易将结露向辐射面板的中央部侧引导集中的构造。
另外,在第一突出部连续设置在第一条部件的与第一翅片侧相反侧的端部并向第一基座部侧突出地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由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及第一固定片构成的支承构造的强度。
另外,在第二突出部连续设置在第二条部件的与第二翅片侧相反侧的端部并向第二基座部侧突出地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由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及第二固定片构成的支承构造的强度。
另外,在具有配置在第一翅片的下方并沿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的第三条部件、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第三条部件的第一翅片侧的端部的第三连续设置部件和形成在第三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与第一基座部的下端部侧且是与第一基座部的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的第三固定片的情况下,能够构筑将第一基座部及第一翅片稳定地支承在第一翅片及第一基座部的下方的支承构造。
另外,在具有配置在第二翅片的下方并沿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第三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的第四条部件、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第四条部件的第二翅片侧的端部的第四连续设置部件、形成在第四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并与第二基座部的下端部侧且是与第二基座部的第二翅片侧的面抵接的第四固定片的情况下,能够构筑将第二基座部及第二翅片稳定地支承在第二翅片及第二基座部的下方的支承构造。
另外,在第二夹持固定部在由第三固定片及第四固定片夹着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第三固定片及第四固定片连结固定的情况下,能够由利用第三条部件、第三连续设置部件、第三固定片构成的构造体和利用第四条部件、第四连续设置部件、第四固定片构成的构造体夹着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牢固地进行固定。此结果,即使在形成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的面构造、第一翅片及第二翅片导致辐射面板整体的重量、体积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辐射面板的稳定性、强度。进而,例如与为了确保强度而设置条部件以便将成为散热部的翅片彼此连结的构造相比,因为与成为散热部的区域接触的部分被限定为第一固定片及第二固定片,所以在产生了结露时,也成为容易抑制结露经条部件飞散的构造。
另外,在柱部件与第三条部件及第四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是位于两侧而固定第三条部件的两端部及第四条部件的两端部的情况下,能够由柱部件支承第三条部件及第四条部件。即,能够一面由第三条部件及第四条部件支承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及第二翅片,确保强度,一边还由柱部件支承此构造。
另外,在第三突出部连续设置在第三条部件的与第一翅片侧相反侧的端部并向第一基座部侧突出地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由第三条部件、第三连续设置部件及第三固定片构成的支承构造的强度。
另外,在第四突出部连续设置在第四条部件的与第二翅片侧相反侧的端部并向第二基座部侧突出地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由第四条部件、第四连续设置部件及第四固定片构成的支承构造的强度。
另外,在第一翅片在突出的一侧的端部且是在下端部侧形成了从突出的一侧的端部朝向下方且是朝向第一基座部侧倾斜的第一翅片锥部的情况下,当在第一翅片中产生了结露时,容易使结露经第一翅片锥部向第一翅片的下端侧流动。即,成为在第一翅片突出的方向容易将结露向辐射面板的中央部侧且是向下方引导集中的构造。
另外,在第二翅片在突出的一侧的端部且是在下端部侧形成了从突出的一侧的端部朝向下方且是朝向第二基座部侧倾斜的第二翅片锥部的情况下,当在第二翅片中产生了结露时,容易使结露经第二翅片锥部向第二翅片的下端侧流动。即,成为在第二翅片突出的方向容易将结露向辐射面板的中央部侧且是向下方引导集中的构造。
另外,在具备与第一翅片的突出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外侧并覆盖冷热介质配管的上端及与之对应的连结配管的第一百叶窗部的情况下,能够使上部侧的冷热介质配管及连结配管在外观上难以从第一翅片看到,提高设计性。
另外,在第一百叶窗部由反复设置了第一上部突出片和第二上部突出片的阶梯差部构成,在第一上部突出片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了贯通孔,所述第一上部突出片从第一翅片侧向外侧且是向下方倾斜,所述第二上部突出片连续设置在第一上部突出片的端部并向第一翅片侧且是向下方倾斜,其倾斜的区域的长度被形成得比第一上部突出片的倾斜的区域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容易将在制热时在辐射面板的内部产生的上升气流的流动向第一上部突出片的一方引导,从孔部向辐射面板的外部放出。此结果,能够促进制热时的空气的对流,使热交换率提高。
另外,在具备与第二翅片的突出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外侧并覆盖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上端及与之对应的连结配管的第二百叶窗部的情况下,能够使上部侧的冷热介质配管及连结配管在外观上难以从第二翅片看到,提高设计性。
另外,在第二百叶窗部由反复设置了第三上部突出片和第四上部突出片的阶梯差部构成,在第三上部突出片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了贯通孔,所述第三上部突出片从第二翅片侧向外侧且是向下方倾斜,所述第四上部突出片连续设置在第三上部突出片的端部并向第二翅片侧且是向下方倾斜,其倾斜的区域的长度被形成得比第三上部突出片的倾斜的区域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容易将在制热时在辐射面板的内部产生的上升气流的流动向第三上部突出片的一方引导,从孔部向辐射面板的外部放出。此结果,能够促进制热时的空气的对流,使热交换率提高。
另外,在具备与第一翅片的突出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外侧并覆盖冷热介质配管的下端及与之对应的连结配管的第三百叶窗部的情况下,能够使下部侧的冷热介质配管及连结配管在外观上难以从第一翅片看到,提高设计性。
另外,在第三百叶窗部由反复设置了第一下部突出片和第二下部突出片的阶梯差部构成,在第二下部突出片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了贯通孔,所述第一下部突出片从第一翅片侧向外侧且是向下方倾斜,所述第二下部突出片连续设置在第一下部突出片的端部,向第一翅片侧且是向下方倾斜,其倾斜的区域的长度被形成得比第一下部突出片的倾斜的区域的长度短的情况下,容易将在制冷时在辐射面板的内部产生的下降气流的流动向第二下突出片的一方引导,从孔部向辐射面板的外部放出。此结果,能够促进制冷时的空气的对流,难以在辐射面板的下部产生结露。
另外,在具备与第二翅片的突出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外侧并覆盖冷热介质配管的下端及与之对应的连结配管的第四百叶窗部的情况下,能够使下部侧的冷热介质配管及连结配管在外观上难以从第二翅片看到,提高设计性。
另外,在第四百叶窗部由反复设置了第三下部突出片和第四下部突出片的阶梯差部构成,在第四下部突出片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了贯通孔,所述第三下部突出片从第二翅片侧向外侧且是向下方倾斜,所述第四下部突出片连续设置在第三下部突出片的端部并向第二翅片侧且是向下方倾斜,其倾斜的区域的长度被形成得比第三下部突出片的倾斜的区域的长度短的情况下,容易将在制冷时在辐射面板的内部产生的下降气流的流动向第四下突出片的一方引导,从孔部向辐射面板的外部放出。此结果,能够促进制冷时的空气的对流,难以在辐射面板的下部产生结露。
另外,在柱部件由柱主体和可从柱主体的外侧装拆并在安装在柱主体上时在与柱主体之间形成空间的罩体构成的情况下,可装拆罩体,在柱主体和罩体之间的空间中配置隔热材料。此结果,能够使柱部件的内部难以产生结露。
另外,在冷热介质配管由不锈钢形成,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由铝形成,冷热介质配管和第一配管包覆部及第二配管包覆部之间经粘接剂接合的情况下,可抑制腐蚀的产生。即,通过与冷热介质直接接触的冷热介质配管由耐腐蚀强的不锈钢形成,难以产生因与冷热介质的接触而造成的腐蚀。另外,即使冷热介质配管和第一基座部及第二基座部由不锈钢和铝的异种金属的组合形成,因为通过经粘接剂接合,金属彼此也不直接接触,所以难以产生因异种金属的接触造成的腐蚀。此结果,作为冷热介质,不仅可以利用难以产生腐蚀的防冻液,也可以利用自来水。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辐射面板具备冷热介质路径、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第一固定片、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第二固定片、第一夹持固定部和柱部件,所述冷热介质路径由作为筒状体的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连接邻接的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端部的连结配管构成,形成冷热介质流动的流路,所述第一基座部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一方的面侧的第一配管包覆部,所述第一翅片在该第一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所述第二基座部与前述第一基座部成对,沿规定的壁面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并且形成了第二配管包覆部,该第二配管包覆部覆盖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另一方的面侧,与前述第一配管包覆部一起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外周面,所述第一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一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所述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一条部件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与前述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一基座部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所述第二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所述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二条部件的前述第二基座部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与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二基座部的前述规定的壁面侧的面抵接,所述第一夹持固定部在由前述第一固定片及前述第二固定片夹着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一固定片及该第二固定片连结固定,所述柱部件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及前述第二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是位于两侧,固定该第一条部件的两端部及该第二条部件的两端部。
在这里,通过第二基座部与第一基座部成对,并沿规定的壁面配置在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能够沿室内的壁面设置辐射面板,将第一基座部及第二翅片作为散热部,从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产生辐射散热及对流散热。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辐射面板具备冷热介质路径、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第一固定片、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第二固定片、第一夹持固定部和柱部件,所述冷热介质路径由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连结配管构成,形成冷热介质流动的流路,所述多个冷热介质配管由供给侧和排出侧构成,是筒状体,所述连结配管包括第一连结配管、第二连结配管和第三连结配管,该第一连结配管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近的端部,该第二连结配管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远的端部及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远的端部,该第三连结配管连结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近的端部,所述第一基座部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一方的面侧的第一配管包覆部,所述第一翅片在该第一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所述第二基座部与前述第一基座部成对,沿规定的壁面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并且形成了第二配管包覆部,该第二配管包覆部覆盖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另一方的面侧,与前述第一配管包覆部一起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外周面,所述第一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一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所述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一条部件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与前述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一基座部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所述第二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所述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二条部件的前述第二基座部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与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二基座部的前述规定的壁面侧的面抵接,所述第一夹持固定部在由前述第一固定片及前述第二固定片夹着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一固定片及该第二固定片连结固定,所述柱部件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及前述第二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是位于两侧,固定该第一条部件的两端部及该第二条部件的两端部。
在这里,通过第二基座部与第一基座部成对,并沿规定的壁面配置在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能够沿室内的壁面设置辐射面板,将第一基座部及第二翅片作为散热部,从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产生辐射散热及对流散热。
发明的效果
有关本发明的辐射面板,对于用于辐射冷暖空调的辐射面板而言,成为冷暖效果优异,可充分处理产生的结露的辐射面板。
附图说明
图1(a)是适用了本发明的辐射面板的主视图,(b)是图1(a)所示的辐射面板的侧视图。
图2(a)是表示图1(a)所示的辐射面板的内部构造的概略俯视图,(b)是表示图1(a)所示的辐射面板的内部构造的概略主视图。
图3(a)是表示配管构造、基座部及翅片的构造的一部分的概略立体图,(b)是表示一方的面侧的翅片的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图4(a)是局部地表示由表面及里面的基座部及翅片构成的散热部的概略俯视图,(b)是表示单面侧的基座部及翅片的构造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5(a)是表示上部的横条固定部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b)是表示下部的横条固定部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c)是表示固定片的周边构造的概略图。
图6(a)是表示翅片及翅片锥部的概略图,(b)是表示冷热介质配管的端部和连结配管的端部的连接方法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柱部件和罩体的连接的构造的概略俯视图。
图8(a)是表示上部百叶窗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b)是表示下部百叶窗的构造的概略剖视图。
图9(a)是表示具有在上部设置了介质供给部及介质排出部的并列状的流体路径的辐射面板的构造的概略图,(b)是表示具有在下部设置了介质供给部及介质排出部的并列状的流体路径的辐射面板的构造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供理解本发明。
另外,下面所示的构造是适用了本发明的辐射面板的一例,本发明的内容不是被限定于此的内容,可适宜地进行设定变更。
如图1(a)所示,作为适用了本发明的辐射面板的一例的辐射面板A,是直立设置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上的立式类型的辐射冷暖空调的辐射面板。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图1(a)为基准,将图中的上下称为“上或上侧”、“下或下侧”及“上下方向或铅直方向”。另外,以图1(a)为基准,将图中的左右称为“左或左侧”、“右或右侧”及“左右方向或水平方向”。进而,以图1(a)为基准,沿着图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外或外侧”及“内或内侧”。
另外,以图1(b)为基准,将图中的左侧称为“表或表侧”,将图中的右侧称为“里或里侧”。另外,以图1(b)为基准,将图中的左右方向(表里方向)称为“厚度方向”。进而,以图1(b)为基准,将图中的沿着左右方向的内侧称为“厚度方向的中央侧”,将外侧称为“厚度方向的外侧”。
如图1(a)所示,辐射面板A具备散热部1、柱部件2a、柱部件2b、上部百叶窗3及下部百叶窗4。
散热部1是由面板部11(参照图1(a))覆盖使成为冷热介质的自来水循环的配管10(参照图2)的部件,是产生辐射散热及对流散热的部件。
柱部件2a及柱部件2b是用于使辐射面板A直立设置在地板面上的支承部,而且是确保辐射面板A的整体的强度的框部件。另外,柱部件2a及柱部件2b成为构成辐射面板A的部件,但也可以将已经设置于设置辐射面板的空间中的柱体、壁面作为替代柱部件2a及柱部件2b的构造使用。
上部百叶窗3及下部百叶窗4,是在散热部1的上部及下部的位置覆盖配管10而使配管10难以从外部看到的部件。另外,在散热部1的区域中,因为配管10被面板部11覆盖,所以成为在外观上可看到面板部11的构造。
如图2(a)及图2(b)所示,配管10具有介质供给部100、主配管101、连结配管102及介质排出部103。
配管10被构成为从介质供给部100向由主配管101及连结配管102形成的配管路径供给自来水,经介质排出部103将自来水排出。即,配管10作为成为冷热介质的自来水的流路,形成了串联状的流体路径。
另外,介质排出部103及介质供给部100,通过由未图示的配管构成的循环路径相连,在此循环路径的途中,设置了将自来水加温或冷却的规定的介质温度调整机构。
即,由未图示的控制机构输出控制信号,介质温度调整机构与此控制信号相应地将流过循环路径的自来水加温或冷却,以便调整设置了辐射面板A的室内空间的温度。而且,成为向由主配管101及连结配管102形成的配管路径供给调整了温度的自来水的构造。
另外,主配管101是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筒状体,以一定间隔配置了多个主配管101。另外,多个主配管101的邻接的主配管101的上端部或下端部由大致U字型的连结配管102连接。
另外,主配管101及连结配管102由不锈钢形成。另外,主配管101通过挤压成形形成。
在这里,在配管路径中循环的冷热介质不一定需要是自来水,只要是可进行温度调整并可作为流体循环的液体,就可以采用。但是,在辐射面板的尺寸、设置数量多的情况下,若作为冷热介质能够使用自来水,则与同样地将防冻液作为介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辐射面板的运转成本。
另外,主配管101及连结配管102不需要一定由不锈钢形成,若是可使冷热介质在内部循环并可在与后述的面板部之间进行热传导的原材料,则也能够采用其它的金属。但是,从配管路径难以被冷热介质腐蚀的观点看,优选主配管101及连结配管102由不锈钢形成。
另外,主配管101的形状不需要一定采用外形为大致圆柱状的圆型的筒状体。例如,作为主配管101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外形为棱柱状的筒状体。在作为主配管采用了外形为棱柱状的筒状体的情况下,与外形为大致圆柱状的主配管比较,存在流过主配管的内部的冷热介质在贯通孔之中容易向接近主配管的外周面的区域(不是贯通孔的中心,而是外侧的区域)流动的情况,能够使基于冷热介质的热交换率提高。
另外,不需要一定如图2(b)所示的那样采用将介质供给部100及介质排出部103设置在辐射面板的上部的构造。例如,也可以采用将介质供给部及介质排出部设置在辐射面板的下部的构造。
另外,不需要辐射面板一定成为具有串联状的流体路径的构造。例如,也可以如图9(a)及图9(b)所示,做成具有并列状的流体路径的辐射面板。另外,图9(a)是将介质供给部100及介质排出部103设置在上部的构造,图9(b)是将介质供给部100及介质排出部103设置在下部的构造。
这样,在具有并列状的流体路径的辐射面板中,多个主配管由多个供给侧的主配管101a和多个排出侧的主配管101b构成。
另外,多个供给侧的主配管101a的介质供给部100侧的端部由连结配管102a连接。另外,多个排出侧的主配管101b的介质排出部103侧的端部由连结配管102c连接。进而,多个供给侧的主配管101a的与介质供给部100相反侧的端部和多个排出侧的主配管101b的与介质排出部103相反侧的端部由连结配管102b连接。
另外,在图9(a)所示的流体路径中,排出侧的主配管101b的根数比供给侧的主配管101a的根数多。另外,在图9(b)所示的流体路径中,供给侧的主配管101a的根数比排出侧的主配管101b的根数多。在具有并列状的流体路径的构造的情况下,通过根据将介质供给部100及介质排出部103设置在上或下的哪一方调整供给侧和排出侧的主配管的数量,能够做成容易将在主配管的配管路径内产生的空气向排出部侧排出的构造。
这样,在适用了本发明的辐射面板中,也可以适用于不仅具有串联状的流体路径还具有并列状的流体路径的构造。
另外,主配管101的端部和连结配管102的端部由机械接头连接。图6(b)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由机械接头进行的端部连接方法的一例。
如图6(b)所示,在由不锈钢形成的筒状的接头主体104的内侧,分别插入主配管101的端部101a和连结配管102的端部102a,由专用的机械工具X从接头主体104的外侧施加压力,使接头主体104进行塑性变形(压接)。而且,经进行了塑性变形的接头主体连接主配管101的端部101a和连结配管102的端部102a。
这样,通过使接头主体104进行塑性变形并压接地连接的构造,在主配管101及连结配管102的连接中,可不使用螺纹结构、填料等连接件地进行配管的连接。由此,能够降低因螺纹结构、填料等的破损造成的冷热介质的漏水风险。
在这里,不需要一定由机械接头连接主配管101的端部和连结配管102的端部。但如上所述,从能够不使用螺纹结构、填料等连接件地连接配管的端部的观点看,优选由机械接头连接主配管101的端部和连结配管102的端部。
另外,如图1(b)及图2(b)所示,在配管10(及面板部11)的下部配置了接受在制冷时产生的结露的结露接受盒5。此结露接受盒5被形成为朝向厚度方向的中央侧及左右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形状。
另外,在结露接受盒5的底部的最凹陷的部位,形成了将流来的结露向结露接受盒5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孔50。在此排出孔50之前连接了未图示的配管,将结露排出到屋外。
散热部1将多个面板部11配置在主配管101的表面侧及里面侧形成(参照图1(a)及图3)。另外,面板部11由铝形成。
更详细地说,由表侧面板部11a和里侧面板部11b夹着在铅直方向延伸的一根主配管101,构成了面板部11的一部分。另外,在与在铅直方向延伸的一根主配管101对应的配置,在左右方向配置了多个相同形状的表侧面板部11a。
另外,里侧面板部11b也与表侧面板部11a同样,以相同的形状在左右方向配置了多个。另外,表侧面板部11a和里侧面板部11b的形状,以两部件相向的面为基准,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
表侧面板部11a具有基座部110和多个翅片111。基座部110由覆盖主配管101的表面侧的外周面的配管包覆部112和多个基座面113构成。
另外,基座部110和多个翅片111,是将多片翅片111和与之对应的基座部110一体地形成了的结构,形成了一个翅片单元(省略符号)(参照图3(a))。因此,表侧面板部11a成为沿宽度方向排列多个翅片单元构成的结构。
另外,里侧面板部11b具有基座部114和多个翅片115。基座部114由覆盖主配管101的里面侧的外周面的配管包覆部116和多个基座面117构成。
另外,与表侧面板部11a同样,关于基座部114和多个翅片115,也是将多片翅片115和与之对应的基座部114一体地形成了的结构,形成了一个翅片单元(省略符号)。因此,里侧面板部11b成为沿宽度方向排列多个翅片单元构成的结构。
另外,主配管101的长度方向的大部分在其外周面经粘接剂(省略图示)由基座部110的配管包覆部112和基座部114的配管包覆部116夹持,主配管101的全周被覆盖。
另外,表侧面板部11a,从其基座面113朝向厚度方向的外侧(表侧)突出地形成了多个翅片111。另外,里侧面板部11b,从其基座面117朝向厚度方向的外侧(里侧)突出地形成了多个翅片115。另外,形成了翅片111及翅片115的位置成为在左右方向对应的位置,其突出长度也成为大致相同的长度。
这样,通过表侧面板部11a及里侧面板部111b成为由配管包覆部112和配管包覆部116夹持了主配管101的构造,表侧面板部11a及里侧面板部111b可在循环在主配管101中的冷热水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通过表侧面板部11a及里侧面板部111b由多个基座面113及基座面117和多个翅片111及翅片115构成,面板部11能够使作为散热部的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表面积变大。
进而,主配管101由不锈钢形成,面板部11由铝形成,但因为主配管101的外周面与配管包覆部112和配管包覆部116之间经粘接剂固定,所以能够抑制因异种金属的接触造成的腐蚀。
另外,图6(a)是从与厚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看一片翅片111(或翅片115)的图。如此图6(a)所示,在翅片111的下端部而且是外侧部分的一部分上形成了翅片锥部111a。翅片锥部111a被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从外侧朝向内侧而且是向下方倾斜的形状。
这样,即使在制冷时在翅片111的外缘部产生结露,也可以由此翅片锥部111a在其下端侧朝向厚度方向的内侧引导结露。即,结露难以从翅片111朝向外侧方向飞散,容易将结露集中到上述的结露接受盒5中。另外,在图6(a)中,由用符号C表示的箭头表示在翅片锥部111a的结露流动的方向。
在这里,表侧面板部11a及里侧面板部11b由多个基座面及多个翅片构成,但基座面的大小和数量、翅片的大小和数量不是被限定为由辐射面板A所示的构造的内容的大小和数量。从提高辐射热交换的效率的观点看,优选将基座面及翅片组合,使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表面积变大,但也能够与设置辐射面板的空间等一并地适宜地设计、变更基座面的大小和数量、翅片的大小和数量。
另外,适用了本发明的辐射面板,不需要一定采用在表面侧及里面侧设置了面板部11的构造,即,从配管10看,在两面侧设置面板部11的构造。例如,也可以采用仅在表面侧设置面板部11,里面侧经隔热材料安装在室内的壁面等上的单面类型的辐射面板的构造。
另外,适用了本发明的辐射面板中的翅片的形状不是一定被限定为翅片111及翅片115的形状的形状。即,若多个翅片从基座面朝向厚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地形成,则翅片的形状不是被特别限定的形状。但是,从使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表面积变大的观点看,翅片的形状优选采用大致矩形。另外,如上所述,因为通过在翅片的下端部设置翅片锥部111a的形状,即使在制冷时在翅片的外缘部产生结露,也可以在其下端侧朝向厚度方向的内侧引导结露,所以优选在翅片的下端部设置翅片锥部。
另外,不需要基座部110(或基座部114)和多个翅片111(或多个翅片115)一定将多片翅片和与之对应的基座部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分别制造基座部和各翅片,将翅片安装在基座部,制造翅片单元。但是,从制造上的工时、成本的观点看,优选基座部110(或基座部114)和多个翅片111(或多个翅片115)是将多片翅片和与之对应的基座部一体地形成。
另外,不需要表侧面板部11a(或里侧面板部11b)一定沿其宽度方向配置多个翅片单元构成。例如,也能够采用不是分为翅片单元的单位,而是遍及辐射面板A的宽度方向的全长,即表侧面板部11a(或里侧面板部11b)的宽度方向的全长地设置一个基座部和与之对应的翅片的构造。但是,在辐射面板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变大的情况下,沿宽度方向配置多个翅片单元的构造具有容易制造表侧面板部11a(或里侧面板部11b)的优点。
接着,以图1(b)及图5为中心,对固定面板部11来确保强度的面板部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在面板部11的上部及下部设置了从表面侧及里面侧夹持固定面板部11的条固定部6及条固定部8(参照图1(b))。
如图5(a)所示,在面板部11的上部侧设置了条固定部6。条固定部6沿面板部11的左右方向设置,是从表面侧及里面侧夹持固定面板部11的上端部的部分。
此条固定部6具有成为主体的横条部60;沿横条部60的上端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加强部61;和与面板部11的基座面113及基座面117的外周面抵接,从表面及里面侧夹着固定面板部11的固定片62。
另外,横条部60的下端和固定片62的上端由条锥部63相连。此横条部60、加强部61、条锥部63及固定片62被设置在面板部11的上部侧的表面侧和里面侧的每一侧,成为一对,构成了条固定部6。
更详细地说,夹着面板部11,在其上端部遍及左右方向地以一定间隔设置了固定片62,固定片62从表里侧夹着面板部11,经紧固件62a固定面板部11。
另外,因为横条部60和固定片62经条锥部63相连,遍及左右方向地以规定的长度设置了横条部60,所以固定片62的固定状态由横条部60支承。另外,通过形成从横条部60的上端向厚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加强部61,在条固定部6产生部分地弯曲的形状,提高了条固定部6的强度。
另外,横条部60的下端和固定片62的上端由条锥部63相连,条锥部63从厚度方向的外侧朝向中央侧而且是朝向下端倾斜地形成。这样,即使在制冷时在横条部60、加强部61产生结露,也可以由此条锥部63朝向下方且是朝向厚度方向的内侧引导结露。即,结露难以从条固定部6朝向外侧方向飞散,容易将结露向面板部11的中央侧引导,将结露集中到结露接受盒5中。
另外,在左右方向,与横条部60的两端部即柱部件2a或柱部件2b连接的部分,在与横条部60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了将横条部60弯曲成L字型的L字部60a(参照图5(a)及图5(c))。
另外,在柱部件2b的内周面和L字部60a之间配置了隔热材料7,L字部60a夹着隔热材料7,经固定件60b固定在柱部件2b(或柱部件2a)上。
由此,条固定部6的两端被固定在柱部件2a及柱部件2b上,成为面板部11及条固定部6经柱部件2a及柱部件2b支承的构造。通过在柱部件2b(柱部件2a)和L字部60a之间配置了隔热材料7,可抑制妨碍从条固定部6的各部件向柱部件的热传导,在面板部11中的散热效率的降低、在制冷时的柱部件中的结露的产生。
另外,如图5(b)所示,在面板部11的下部侧设置了条固定部8。条固定部8的构造,除了上下的方向在与上述条固定部6之间相反以外,构造基本上是共同的。因此,下面简单地叙述条固定部8的构造,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条固定部8的构造,沿面板部11的左右方向设置,是从表面侧及里面侧夹持固定面板部11的下端部的部分。
此条固定部8具有横条部80、加强部81和夹着固定面板部11的固定片82。另外,横条部80的上端和固定片82的下端由连结部83相连。此横条部80、加强部81、连结部83及固定片82,被设置在面板部11的上部侧的表面侧和里面侧的每一侧,成为一对,构成了条固定部8。
另外,在左右方向,与横条部80的两端部即柱部件2a或柱部件2b连接的部分,在与横条部80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了将横条部80弯曲成L字型的L字部80a(参照图5(b))。
另外,在柱部件2b的内周面和L字部80a之间,配置了隔热材料(省略图示),L字部80a夹着隔热材料,经固定件80b固定在柱部件2b(或柱部件2a)上。
由此,条固定部8的两端被固定在柱部件2a及柱部件2b上,成为面板部11及条固定部8经柱部件2a及柱部件2b支承的构造。
这样,由于面板部11的上部及下部成为由条固定部6及条固定部8夹持固定的构造,所以即使在面板部11形成多个翅片111及翅片115,面板部11的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面积变大,也可确保在辐射面板1整体中的稳定性、强度。
另外,因为条固定部6及条固定部8由固定片62及固定片82夹持固定面板部11的基座面113及基座面117的外周面,所以固定片62以外的部分成为条固定部6和面板部11不接触的构造。因此,例如,与由遍及左右方向地由板状体直接连结多个翅片111(或翅片115)的固定构造相比,容易抑制结露向条固定部6及条固定部8流动,容易抑制结露向面板部11的外侧飞散。
辐射面板A,如上所述,具备覆盖并遮挡散热部1的上部及下部的配管10的上部百叶窗3及下部百叶窗4。上部百叶窗3及下部百叶窗4被设置在散热面板A的表面侧及里面侧的两面上。
在图7(a)中,表示一方的面侧(里面)的上部百叶窗3的侧截面。上部百叶窗3与翅片115(或翅片111)及条固定部6相比被设置在外侧(里面侧)。
上部百叶窗3由向外侧下方突出的通气用突出片30和与通气用突出片30相连的向内侧下方倾斜的遮挡片31沿上下方向交替地连续的部件构成。即,从与厚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看,成为形成了阶梯差的形状。
另外,遮挡片31的长度(倾斜面的长度)形成得比通气用突出片30的长度(倾斜面的长度)长。另外,通气用突出片30及遮挡片3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被形成为与散热部1的宽度大致相同的程度的长度(参照图1(a))。
另外,在通气用突出片30上,沿长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了多个贯通孔30a。通过形成此贯通孔30a,成为如下的构造:在制热时,当在辐射面板A的内部(上部百叶窗3的内侧)产生上升的空气的流动(上升气流)时,容易将空气经此贯通孔30a向上部百叶窗3的外侧释放。
此结果,在制热时,能够使散热部1和设置了辐射面板A的室内空间的空气的热交换率提高。另外,在图7(a)中,由标注了符号Y1的箭头表示上升气流的流动。
另外,下部百叶窗4由向外侧上方突出的通气用突出片40和与通气用突出片40相连的向外侧下方倾斜的遮挡片41沿上下方向交替地连续的部件构成。即,从与厚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看,成为形成了阶梯差的形状。
另外,遮挡片41的长度(倾斜面的长度)形成得比通气用突出片40的长度(倾斜面的长度)长。另外,通气用突出片40及遮挡片4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被形成为与散热部1的宽度大致相同的程度的长度(参照图1(a))。
另外,在通气用突出片40上,沿长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了多个贯通孔40a。通过形成此贯通孔40a,成为如下的构造:在制冷时,当在辐射面板A的内部(下部百叶窗4的内侧)产生下降的空气的流动(下降气流)时,容易将空气经此贯通孔40a向上部百叶窗4的外侧释放。
此结果,在制冷时,容易抑制空气滞留在散热部1的内部,容易抑制在其内部容易产生结露的现象。
这样,上部百叶窗3及下部百叶窗4,通过形成阶梯差的形状及贯通孔,成为提高散热面板A的热交换率、容易抑制结露的产生的构造。另外,在图7(b)中,由标注了符号Y2的箭头表示下降气流的流动。
图8表示柱部件2a及柱部件2b的内部构造。如图8所示,柱部件2b(柱部件2a)由柱主体20和可相对于柱主体20装拆的罩体21构成。
另外,在从外侧将罩体21安装在柱主体20上的状态(图8中的由箭头X表示罩体21的安装方向)下,在柱主体的外周面20a和罩体21a之间形成间隙。
这样,通过在柱主体的外周面20a和罩体21a之间形成间隙,可在此间隙的部分中另行配置隔热材料。在制冷时存在的情况:在柱部件2a(或柱部件2b)的内部的空间产生结露,在设置了辐射面板A的地板面上结露,水下落,但通过配置隔热材料,能够抑制在柱部件的内侧的结露的产生。
如上所述,适用了本发明的辐射面板A,在表面侧及里面侧形成了多个散热部1的面板部11,通过将各个表侧面板部11a及里侧面板部11b由基座部和多个翅片构成,能够使作为散热部的实际表面积及外表的表面积变大。由此,成为由辐射散热及对流散热产生的冷暖效果优异的构造。
另外,通过由设置在上部及下部的条固定部6及条固定部8从表面侧及里面侧夹持固定面板部11,能够在抑制了结露向条固定部6等的流动的基础上,做成牢固的构造。
另外,在辐射面板A中,通过在条固定部6、翅片111及翅片115设置锥形状,能够抑制结露向面板部11的外侧的飞散。
进而,通过上部百叶窗3、下部百叶窗4形成阶梯差的形状、贯通孔,成为能够利用空气的流动提高热交换率、抑制结露的产生的构造。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辐射面板,对于用于辐射冷暖空调的辐射面板而言,成为冷暖效果优异,可充分处理产生的结露的辐射面板。
上面,基于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由本发明者做出的发明,但本发明不是被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的发明,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符号的说明
A:辐射面板;1:散热部;10:配管;100:介质供给部;101:主配管;102:连结配管;103:介质排出部;2a:柱部件;2b:柱部件;20:柱主体;21:罩体;11:面板部;11a:表侧面板部;11b:里侧面板部;110:基座部;111:翅片;111a:翅片锥部;112:配管包覆部;113:基座面;114:基座部;115:翅片;116:配管包覆部;117:基座面;3:上部百叶窗;30:通气用突出片;30a:贯通孔;31:遮挡片;4:下部百叶窗;40:通气用突出片;40a:贯通孔;41:遮挡片;5:结露接受盒;50:排出孔;6:条固定部;60:横条部;60a:L字部;60b:固定件;61:加强部;62:固定片;63:条锥部;7:隔热材料;8:条固定部;80:横条部;80a:L字部;80b:固定件;81:加强部;82:固定片;83:连结部。

Claims (13)

1.一种辐射面板,该辐射面板具备冷热介质路径、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第二翅片、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第一固定片、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第二固定片、第一夹持固定部和柱部件,
所述冷热介质路径由作为筒状体的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将邻接的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端部连接的连结配管构成,形成冷热介质流动的流路,
所述第一基座部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一方的面侧的第一配管包覆部,
所述第一翅片在该第一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第二基座部与前述第一基座部成对,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第二配管包覆部,该第二配管包覆部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另一方的面侧,与前述第一配管包覆部一起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外周面,
所述第二翅片在该第二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第一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一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
所述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一条部件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端部,
所述第一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与前述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一基座部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二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二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
所述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二条部件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端部,
所述第二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与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该第二基座部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一夹持固定部在由前述第一固定片及前述第二固定片夹着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一固定片及该第二固定片连结固定,
所述柱部件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及前述第二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是位于两侧,固定该第一条部件的两端部及该第二条部件的两端部。
2.一种辐射面板,该辐射面板具备冷热介质路径、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第二翅片、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第一固定片、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第二固定片、第一夹持固定部和柱部件,
所述冷热介质路径由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连结配管构成,形成冷热介质流动的流路,所述多个冷热介质配管由供给侧和排出侧构成,是筒状体,所述连结配管包括第一连结配管、第二连结配管和第三连结配管,该第一连结配管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近的端部,该第二连结配管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远的端部及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远的端部,该第三连结配管连结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近的端部,
所述第一基座部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一方的面侧的第一配管包覆部,
所述第一翅片在该第一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第二基座部与前述第一基座部成对,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第二配管包覆部,该第二配管包覆部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另一方的面侧,与前述第一配管包覆部一起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外周面,
所述第二翅片在该第二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第一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一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
所述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一条部件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端部,
所述第一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与前述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一基座部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二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二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
所述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二条部件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端部,
所述第二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与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二基座部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一夹持固定部在由前述第一固定片及前述第二固定片夹着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一固定片及该第二固定片连结固定,
所述柱部件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及前述第二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位于两侧,固定该第一条部件的两端部及该第二条部件的两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面板,其中,
前述第一连续设置部件从一方的端部朝向前述第一基座部侧且是朝向该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倾斜地形成,
前述第二连续设置部件从一方的端部朝向前述第二基座部侧且是朝向该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倾斜地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辐射面板,其中,具备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一条部件的与前述第一翅片侧相反侧的端部,向前述第一基座部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第二突出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二条部件的与前述第二翅片侧相反侧的端部,向前述第二基座部侧突出地形成。
5.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面板,其中,具备第三条部件、第三连续设置部件、第三固定片、第四条部件、第四连续设置部件、第四固定片和第二夹持固定部,
所述第三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一翅片的下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
所述第三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三条部件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端部,
所述第三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三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与前述第一基座部的下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一基座部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四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二翅片的下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前述第三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
所述第四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四条部件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端部,
所述第四固定片形成在该第四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与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下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二基座部的前述第二翅片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二夹持固定部在由前述第三固定片及前述第四固定片夹着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三固定片及该第四固定片连结固定,
前述柱部件与前述第三条部件及前述第四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位于两侧,固定该第三条部件的两端部及该第四条部件的两端部。
6.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辐射面板,其中,具备第三突出部和第四突出部,
所述第三突出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三条部件的与前述第一翅片侧相反侧的端部,向前述第一基座部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第四突出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四条部件的与前述第二翅片侧相反侧的端部,向前述第二基座部侧突出地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辐射面板,其中,
前述第一翅片在突出的一侧的端部且是在下端部侧形成了从突出的一侧的端部朝向下方且是朝向前述第一基座部侧倾斜的第一翅片锥部,
前述第二翅片在突出的一侧的端部且是在下端部侧形成了从突出的一侧的端部朝向下方且是朝向前述第二基座部侧倾斜的第二翅片锥部。
8.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5、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辐射面板,其中,具备第一百叶窗部和第二百叶窗部,
所述第一百叶窗部由反复设置了第一上部突出片和第二上部突出片的阶梯差部构成,所述第一上部突出片与前述第一翅片的突出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外侧,覆盖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上端及与之对应的前述连结配管,并且从前述第一翅片侧向外侧且是向下方倾斜,所述第二上部突出片连续设置在该第一上部突出片的端部,向前述第一翅片侧且是向下方倾斜,其倾斜的区域的长度被形成得比该第一上部突出片的倾斜的区域的长度长,
所述第二百叶窗部由反复设置了第三上部突出片和第四上部突出片的阶梯差部构成,所述第三上部突出片与前述第二翅片的突出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外侧,覆盖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上端及与之对应的前述连结配管,并且从前述第二翅片侧向外侧且是向下方倾斜,所述第四上部突出片连续设置在该第三上部突出片的端部,向前述第二翅片侧且是向下方倾斜,其倾斜的区域的长度被形成得比该第三上部突出片的倾斜的区域的长度长,
在前述第一上部突出片及前述第三上部突出片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了贯通孔。
9.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5、权利要求6、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辐射面板,其中,具备第三百叶窗部和第四百叶窗部,
所述第三百叶窗部由反复设置了第一下部突出片和第二下部突出片的阶梯差部构成,所述第一下部突出片与前述第一翅片的突出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外侧,覆盖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下端及与之对应的前述连结配管,并且从前述第一翅片侧向外侧且是向下方倾斜,所述第二下部突出片连续设置在该第一下部突出片的端部,向前述第一翅片侧且是向下方倾斜,其倾斜的区域的长度被形成得比该第一下部突出片的倾斜的区域的长度短,
所述第四百叶窗部由反复设置了第三下部突出片和第四下部突出片的阶梯差部构成,所述第三下部突出片与前述第二翅片的突出的端部相比配置在外侧,覆盖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下端及与之对应的前述连结配管,并且从前述第二翅片侧向外侧且是向下方倾斜,所述第四下部突出片连续设置在该第三下部突出片的端部,向前述第二翅片侧且是向下方倾斜,其倾斜的区域的长度被形成得比该第三下部突出片的倾斜的区域的长度短,
在前述第二下部突出片及前述第四下部突出片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了贯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5、权利要求6、权利要求7、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辐射面板,其中,
前述柱部件由柱主体和罩体构成,该罩体可从该柱主体的外侧装拆,在安装到该柱主体上时,在与该柱主体之间形成空间。
11.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3、权利要求4、权利要求5、权利要求6、权利要求7、权利要求8、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辐射面板,其中,
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由不锈钢形成,
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由铝形成,
前述冷热介质配管和前述第一配管包覆部及前述第二配管包覆部之间经粘接剂接合。
12.一种辐射面板,该辐射面板具备冷热介质路径、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第一固定片、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第二固定片、第一夹持固定部和柱部件,
所述冷热介质路径由作为筒状体的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连接邻接的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端部的连结配管构成,形成冷热介质流动的流路,
所述第一基座部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一方的面侧的第一配管包覆部,
所述第一翅片在该第一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第二基座部与前述第一基座部成对,沿规定的壁面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并且形成了第二配管包覆部,该第二配管包覆部覆盖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另一方的面侧,与前述第一配管包覆部一起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外周面,
所述第一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一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
所述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一条部件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端部,
所述第一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与前述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一基座部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二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
所述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二条部件的前述第二基座部侧的端部,
所述第二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与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二基座部的前述规定的壁面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一夹持固定部在由前述第一固定片及前述第二固定片夹着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一固定片及该第二固定片连结固定,
所述柱部件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及前述第二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是位于两侧,固定该第一条部件的两端部及该第二条部件的两端部。
13.一种辐射面板,该辐射面板具备冷热介质路径、第一基座部、第一翅片、第二基座部、第一条部件、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第一固定片、第二条部件、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第二固定片、第一夹持固定部和柱部件,
所述冷热介质路径由多个冷热介质配管和连结配管构成,形成冷热介质流动的流路,所述多个冷热介质配管由供给侧和排出侧构成,是筒状体,所述连结配管包括第一连结配管、第二连结配管和第三连结配管,该第一连结配管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近的端部,该第二连结配管连结供给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供给口远的端部及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远的端部,该第三连结配管连结排出侧的冷热介质配管的距排出口近的端部,
所述第一基座部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一方的面侧,并且具有规定的面,而且形成了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一方的面侧的第一配管包覆部,
所述第一翅片在该第一基座部设置了多个,并且向与和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相向的一侧相反侧突出地形成,
所述第二基座部与前述第一基座部成对,沿规定的壁面配置在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另一方的面侧,并且形成了第二配管包覆部,该第二配管包覆部覆盖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前述另一方的面侧,与前述第一配管包覆部一起覆盖该冷热介质配管的外周面,
所述第一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一翅片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形成,
所述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一条部件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端部,
所述第一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一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至少一部分上,与前述第一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一基座部的前述第一翅片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二条部件配置在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方,沿前述冷热介质配管的排列方向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大致平行地形成,
所述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续设置在前述第二条部件的前述第二基座部侧的端部,
所述第二固定片形成在该第二连续设置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侧,与前述第二基座部的上端部侧且是与该第二基座部的前述规定的壁面侧的面抵接,
所述第一夹持固定部在由前述第一固定片及前述第二固定片夹着前述第一基座部及前述第二基座部的状态下,将该第一固定片及该第二固定片连结固定,
所述柱部件与前述第一条部件及前述第二条部件相比位于外侧且是位于两侧,固定该第一条部件的两端部及该第二条部件的两端部。
CN201980002598.9A 2019-06-20 2019-06-20 辐射面板 Active CN112424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4530 WO2020255339A1 (ja) 2019-06-20 2019-06-20 放射パネ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4534A true CN112424534A (zh) 2021-02-26
CN112424534B CN112424534B (zh) 2022-04-29

Family

ID=70549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2598.9A Active CN112424534B (zh) 2019-06-20 2019-06-20 辐射面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94199B1 (zh)
CN (1) CN112424534B (zh)
WO (1) WO20202553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3718A1 (ja) * 2020-12-10 2022-06-16 Futaeda株式会社 放射パネル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0670A (zh) * 2007-04-16 2010-03-24 东洋克斯株式会社 制冷制暖面板
CN103712257A (zh) * 2013-12-11 2014-04-09 广东科龙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暖器
JP2014194295A (ja) * 2013-03-28 2014-10-09 Inaba Denki Sangyo Co Ltd 空調装置
CN104822994A (zh) * 2012-11-26 2015-08-05 旭化成住宅株式会社 辐射板装置
CN105283711A (zh) * 2013-06-11 2016-01-27 旭化成住宅株式会社 辐射板装置
CN106662344A (zh) * 2015-07-14 2017-05-10 生态工厂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107461846A (zh) * 2017-08-11 2017-12-12 天津大学 一种水蓄热型直接冷凝式铝合金辐射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4189B2 (ja) * 2010-10-05 2013-03-13 株式会社 テスク資材販売 間仕切内埋設暖冷房システム
JP2012177515A (ja) * 2011-02-25 2012-09-13 Inaba Denki Sangyo Co Ltd 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0670A (zh) * 2007-04-16 2010-03-24 东洋克斯株式会社 制冷制暖面板
CN104822994A (zh) * 2012-11-26 2015-08-05 旭化成住宅株式会社 辐射板装置
JP2014194295A (ja) * 2013-03-28 2014-10-09 Inaba Denki Sangyo Co Ltd 空調装置
CN105283711A (zh) * 2013-06-11 2016-01-27 旭化成住宅株式会社 辐射板装置
CN103712257A (zh) * 2013-12-11 2014-04-09 广东科龙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暖器
CN106662344A (zh) * 2015-07-14 2017-05-10 生态工厂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107461846A (zh) * 2017-08-11 2017-12-12 天津大学 一种水蓄热型直接冷凝式铝合金辐射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94199B1 (ja) 2020-05-13
JPWO2020255339A1 (ja) 2021-09-13
CN112424534B (zh) 2022-04-29
WO2020255339A1 (ja) 2020-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40426B2 (en) Radiant panel
JP5442922B2 (ja) 自動車の車室用空調機のための暖房用アセンブリ
JP2010107151A (ja) 冷暖房用などのパネル
US9375995B2 (en) Heater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070062215A1 (en) Condenser
TWI622740B (zh) 發熱體遮罩零件、發熱體遮罩、輻射式冷暖氣機、以及空氣調節系統
CN112424534B (zh) 辐射面板
JP4856877B2 (ja) 冷房装置
US11168900B2 (en) Pneumatic radiation air conditioner
TWI621825B (zh) Radiation panel device
JP2008025955A (ja) 輻射冷暖房ユニット
JP2008275227A (ja) 天井放射パネル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及び取付方法
JP5305333B2 (ja) 冷暖房パネル
JP528463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111024B2 (ja) 熱交換器
US11480348B2 (en) Heat exchanger
JP6890366B1 (ja) 放射パネル
KR102095394B1 (ko) 차량용 좌우 독립 공조장치
JP7017929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KR102545119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FI89690C (fi) Uppvaermningssystem
KR20130142294A (ko) 열교환기
JP6340240B2 (ja) 冷暖房パネル及び天井構造
KR20140096685A (ko) 피티씨 히터
CN117287774A (zh) 送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431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