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16171A -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16171A
CN112416171A CN202011313897.5A CN202011313897A CN112416171A CN 112416171 A CN112416171 A CN 112416171A CN 202011313897 A CN202011313897 A CN 202011313897A CN 112416171 A CN112416171 A CN 112416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metal
layer
material layer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138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兵
周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1389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161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16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16171A/zh
Priority to CN202111048711.2A priority patent/CN113687737A/zh
Priority to KR1020237013163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61554A/ko
Priority to PCT/CN2021/124547 priority patent/WO2022105510A1/zh
Priority to US18/169,395 priority patent/US20230195267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以及外围区,触控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材料层、有机材料层以及金属层;金属层形成有多个触控电极以及与触控电极连接的金属走线,触控电极设置于触控区,金属走线设置于外围区;无机材料层包括位于触控区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外围区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无机材料层、有机材料层以及金属层的层叠方向的正投影覆盖触控区,第二部分设置有与金属走线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金属走线在层叠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内,第二部分在层叠方向覆盖相邻两个金属走线之间的区域。本发明能够集成弯折以及触控功能,且能够减小或者避免出现金属走线搭接短路的风险。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对显示面板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可弯折的显示面板是目前显示产业技术、市场的趋势,且大多集成有触控功能,因此,可弯折的触控面板应运而生。
已有的具有可弯折性能的触控面板,为了保证其触控层在弯折性能,通常将触控层中绝缘层全部采用有机材料制成,虽然能够提高耐弯折性能,但是也使得触控面板易出现金属走线搭接短路,导致触控功能失效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触控面板能够集成弯折以及触控功能,且能够减小或者避免出现金属走线搭接短路的风险。
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以及围绕触控区设置的外围区,触控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材料层、有机材料层以及金属层;金属层形成有多个触控电极以及与多个触控电极连接的多个金属走线,触控电极设置于触控区,金属走线设置于外围区;无机材料层包括位于触控区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外围区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无机材料层、有机材料层以及金属层的层叠方向的正投影覆盖触控区,第二部分设置有与各金属走线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金属走线在层叠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内,第二部分在层叠方向覆盖相邻两个金属走线之间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凹槽的槽宽大于相对设置的金属走线的线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金属层还形成有设置于外围区的接线端子,至少一个金属走线远离触控电极的一端连接有接线端子。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部分还设置有与接线端子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接线端子在层叠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凹槽的槽宽大于相对设置的接线端子的宽度,第二部分覆盖相邻两个接线端子之间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金属层的数量为一层,触控电极的数量为多个且同层设置,各触控电极分别连接有一金属走线,金属层在层叠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无机材料层,金属层在层叠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有机材料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金属层的数量为两层,两层金属层之间以及两层金属层背离彼此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有机材料层以及无机材料层中的至少一者,触控电极以及金属走线分别形成于其中一层金属层或者形成于两层金属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多个触控电极形成于两层金属层中的一层金属层,两层金属层中的另一层金属层上形成有过桥,多个触控电极包括矩阵排列的两个以上触控驱动电极以及矩阵排列的两个以上触控感应电极,同一矩阵行中的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通过连接部以及过桥中的一者电连接,同一矩阵列中相邻的触控感应电极通过连接部以及过桥中的另一者电连接,连接部与触控驱动电极以及触控感应电极同层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多个触控电极形成于两层金属层,多个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以及触控感应电电极,触控电极形成于两层金属层中的其中一层金属层,触控感应电极形成于两层金属层中的另一层金属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两层金属层中的其中一层金属层背离另一层金属层一侧设置有无机材料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两层金属层之间设置有无机材料层。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结构,显示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发光层以及封装层,触控面板层叠设置于封装层,无机材料层位于金属层与封装层之间。
又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以及围绕触控区设置的外围区,触控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材料层、有机材料层以及金属层,金属层能够形成位于触控区的触控电极以及位于外围区的金属走线。有机材料层以及无机材料层的设置既能够保证对金属层的防护需求,同时能够保证触控面板的可弯折性能。无机材料层的第一部分覆盖触控区,能够通过第一部分对各触控电极进行防护,第二部分设置有与金属走线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金属走线在层叠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内,保证相邻两个金属走线之间的区域能够被第二部分覆盖,避免该处形成金属残留,进而避免触控面板因短路造成触控功能失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在外围区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在外围区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触控面板;100a-触控区;100b-外围区;X-层叠方向;
110-无机材料层;111-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2a-第一凹槽;112b-第二凹槽;
120-有机材料层;
130-金属层;131-触控电极;131a-触控驱动电极;131b-触控感应电极;132-金属走线;133-接线端子;134-连接部;135-过桥;
200-显示结构;AA-显示区;NA-可弯折区;
210-阵列基板;211-衬底;212-有源层;213-第一层间绝缘层;214-第一导电层;215-第二层间绝缘层;216-第二导电层;217-第三层间绝缘层;218-第三导电层;219-平坦化层;
220-发光层;
230-封装层。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发明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由于有机材料的柔韧性较好,在弯折时不易产生变形,因此,已有的具有可弯折性能的触控面板,为了保证其弯折性能,通常将其用于对金属层进行绝缘及防护的绝缘层全部采用有机材料制成。虽然能够提高耐弯折性能,但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主要为有机材料阻隔水、氧的能力较差,且触控面板在用于显示面板时,通常是设置在显示结构的封装层上,例如薄膜封装层上,若绝缘层全部为有机材料制成,那么封装层在进入的水、氧以及触控面板背离封装层的顶部进入的水、氧将会同时作用于触控面板的金属层,有机材料的本身特性加之水、氧的作用,使得用于形成触控电极以及金属走线的金属层在图案化时,金属层的刻蚀区域易产生残留,尤其对于外围区的金属走线,由于其宽度相对较宽,且走线空间较小,出现短路的风险更高。并且若水、氧长时间作用,将使得触控面板所应用得显示面板在可靠性试验时,存在出现鼓包等异常现象的风险。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触控面板集成弯折以及触控功能,且能够减小或者避免搭接短路的风险。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图1至图1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具有触控区100a以及围绕触控区100a设置的外围区100b。触控面板100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材料层110、有机材料层120以及金属层130。金属层130形成有多个触控电极131以及与触控电极131连接的金属走线132,触控电极131设置于触控区100a,金属走线132设置于外围区100b。无机材料层110包括位于触控区100a的第一部分111以及位于外围区100b的第二部分112,第一部分111在无机材料层110、有机材料层120以及金属层130的层叠方向X的正投影覆盖触控区100a。第二部分112设置有与金属走线132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112a,金属走线132在层叠方向X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112a内,第二部分112在层叠方向X覆盖相邻两个金属走线132之间的区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有机材料层120以及无机材料层110的设置既能够保证对金属层130的防护需求,同时能够保证触控面板100的可弯折性能。同时,无机材料层110的第一部分111覆盖触控区100a,能够通过第一部分111对各触控电极131进行防护,避免来自显示结构的封装层的水、氧的侵蚀。第二部分112设置有与金属走线132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112a,金属走线132在层叠方向X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112a内,保证相邻两个金属走线132之间的区域能够被第二部分112覆盖,能够对无机材料层110一侧如来封装层侧的水、氧进行阻隔,避免该处形成金属残留导致相邻两金属走线132短路,进而避免触控面板100因短路造成触控功能失效的问题。
而触控面板100所应用的显示面板在可靠性实验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无机材料层110能够进一步保证金属层130不受水、氧的影响,使其不易剥离,且能够避免电阻增大导致的发热,保证触控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有机材料层120在层叠方向X上可以覆盖触控电极131以及金属走线132,以保证对触控电极131以及金属走线132的绝缘防护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第一凹槽112a的槽宽MM大于等于相对设置的金属走线132的线宽mm。可选地,金属走线132在层叠方向X上的正投影与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112a的槽壁在层叠方向X上的正投影之间有间隙。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无机材料层110等层结构在形成时,能够通过第一凹槽112a很好的释放应力,使无机材料层110与有机材料层120和/或金属层130之间的应力能够相匹配,使其紧密贴合,进而保证连接粘结性,避免触控面板100在成型或者高、低温环境变化时鼓包现象的发生。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金属走线132可以包括用于连接触控电极131与驱动IC之间的导电线,当然,也可以包括用于接地的导电线等。
可选地,金属走线132与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112a的延伸轨迹相匹配,金属走线132在延伸轨迹上的尺寸为金属走线132的长度,在与其延伸轨迹以及层叠方向X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为金属走线132的线宽mm。同样的,第一凹槽112a与相对设置的金属走线132的延伸轨迹以及层叠方向X相垂直的方向的宽度为第一凹槽112a的槽宽MM。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其金属层130还形成有设置于外围区100b的接线端子133,至少一个金属走线132远离触控电极131的一端连接有接线端子133。通过设置接线端子133,便于触控电极131与相应的驱动IC连接,以便于对触控电极131的控制以及触控位置的采集。并且,将接线端子133与金属走线132同层设置,能够简化触控面板100的成型工艺,且能够保证接线端子133与相应的金属走线132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部分112还设置有与接线端子133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112b,接线端子133在层叠方向X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112b内,第二部分112覆盖相邻两个第二接线端子133之间的区域。由于接线端子133同样由金属层130图案化形成且用于将金属走线132与驱动IC连接,因此,如何降低接线端子133之间发生短路的概率也非常重要。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通过在无机材料层110的第二部分112设置有与接线端子133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112b,既能够满足无机材料层110等层结构在形成时的应力释放。并且,还能够保证相邻两个接线端子133之间的区域能够被第二部分112覆盖,以对无机材料层110一侧如来自封装层侧的水、氧进行阻隔,避免该处形成金属残留导致相邻两接线端子133短路,进而避免触控面板100因短路造成触控功能失效的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二凹槽112b的槽宽NN大于等于相对设置的接线端子133的宽度nn。可选地,第二凹槽112b在层叠方向X上的正投影与相对设置的接线端子133在层叠方向X上的正投影之间有间隙。通过上述设置,在避免接线端子133彼此之间发生短路的基础上还能够使得无机材料层110等层结构在形成时,进一步满足应力释放需求,使无机材料层110与有机材料层120和/或金属层130之间的应力能够相匹配,保证连接粘结性,避免触控面板100在成型时鼓包现象的发生。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为了保证触控面板100的强度,并简化触控面板100的成型工艺,可以将第一凹槽以112a及第二凹槽112b内部填充有机材料层120。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本发明上述各实施提供的触控面板100,金属层130的数量可以为两层,当金属层130的数量为两层时,两层金属层130之间以及两层金属层130背离彼此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机材料层120以及无机材料层110的至少一者,触控电极131以及金属走线132分别形成于其中一层金属层130或者形成于两层金属层130。通过上述设置,同样能够满足触控面板100的触控以及折弯需求。
示例性地,多个触控电极131可以形成于两层金属层130中的一层金属层130,两层金属层130中的另一层金属层130上形成有过桥135,至少两个触控电极131通过过桥135电连接。
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多个触控电极131包括矩阵排列的两个以上触控驱动电极131a以及矩阵排列的两个以上触控感应电极131b,同一矩阵行中的相邻的触控驱动电极131a通过连接部134以及过桥135中的一者电连接,同一矩阵列中相邻的触控感应电极131b通过连接部134以及过桥135中的另一者电连接,连接部134与触控驱动电极131a以及触控感应电极131b同层设置。
如图4、图5所示,可选地,当金属层130为两层时,金属走线132以及接线端子133可以形成于其中一层金属层130。可选地,金属走线132可以与多个触控电极131同层设置,形成如图4所示的结构形式。当然,在有些实施例中,金属走线132也可以与过桥135同层设置,形成如图5所示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触控电极131与驱动IC之间的连接需求均可。当金属层130为两层时,触控面板100可以是自电容形式,也可以是互电容形式。
当然,当金属层130为两层时,金属走线132以及接线端子133与其中一层金属层130同层设置只是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在有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两层金属层130在预定区域相互叠加,以形成金属走线132以及接线端子133。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减小金属走线132的阻抗,优化触控面板100的触控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当金属层130为两层金属层130时,其触控电极131不限于形成于一层金属层130。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有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多个触控电极131形成于两层金属层130。同样的,多个触控电极131可以包括触控驱动电极131a以及触控感应电极131b,触控电极131形成于两层金属层130中的其中一层金属层130,触控感应电极131b形成于两层金属层130中的另一金属层130。
示例性的,两层金属层130中的一层金属层130可以包括多个纵向电极,多个纵向电极沿横向间隔设置,两层金属层130中的另一个金属层130可以包括多个横向电极,多个横向电极沿纵向间隔设置,横向电极以及纵向电极交叉的地方将会形成电容,横向电极以及纵向电极交叉的位置处,一者上形成了触控驱动电极131a,另一者上形成了触控感应电极131b。触控驱动电极131a以及触控感应电极131b可以分别连接有金属走线132,通过金属走线132在触控驱动电极131a上施加一个激励信号时,由于互电容的存在,在触控感应电极131b上可以感应并接收到这个激励信号,接收到的信号的大小、相移与激励信号的频率和互电容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说触控位置的确定可以由触控驱动电极131a和触控感应电极131b之间的电容确定。通过上述设置,同样能够满足触控面板100的触控功能以及折弯功能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当金属层130为两层时,所包括的无机材料层110可以为一层,当为一层时,无机材料层110可以位于两层金属中的一层金属层130背离另一层金属层130的一侧,当然,也可以位于两层金属层130之间。
示例性地,金属层130为两层时,无机材料层110可以为一层,有机材料层130可以为三层,沿层叠方向X,各层的排布方式可以为无机材料层110、有机材料层120、金属层130、有机材料层120、金属层130、有机材料层120。当然,此为一种排布方式,在有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无机材料层的位置,例如,在有些实施例中,沿层叠方向X,触控面板100各层的排布方式可以为有机材料层120、无机材料层110、金属层130、有机材料层120、金属层130、有机材料层120。
当然,上述无机材料层110、有机材料层120以及金属层130的排布方式只是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并且无机材料层110不限于为一层,有机材料层120也不限于为三层。无机材料层110以及有机材料层120的层数以及与金属层130之间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触控面板的折弯性能要求、金属层120的层数以及对水、氧的防护等级进行设置,此处不在一一举例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金属层130的数量为两层只是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在有些实施例中,金属层130的数量为一层,触控电极131的数量为多个且同层设置,各触控电极131分别连接有一金属走线132。金属层130在层叠方向X的一侧设置有无机材料层110,金属层130在层叠方向X的另一侧设置有机材料层120。即,触控面板100可以采用自电容的触控形式,各个触控电极131各自通过金属走线132连接于驱动IC,金属走线132用于将驱动IC发出的触控驱动信号发送至各个触控电极131,并通过同一金属走线132将触控电极131产生的触控感应信号传输回驱动IC,实现触控面板100的触控功能需求。可选地,当金属层130为一层时,金属走线132以及接线端子133与触控电极131同层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本发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其无机材料层110可以采用氮化硅、氧化硅、氮氧化硅中的一者或者两者以上的组合材料制成,有机材料层120可以采用OC胶等材料制成,金属层130可以采用钼、铝、铜等金属或者合金等材料制成。
如图10所示,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100,能够满足显示面板的触控以及折弯需求,且能够避免显示面板在可靠性试验或者运行的过程中,因触摸面板短路造成显示面板故障的发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结构200,显示结构200包括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210、发光层220以及封装层230,触控面板100层叠设置有封装层230,无机材料层110设置于金属层130与封装层230之间。通过上述设置,能够通过无机材料层110对封装层230内的水、氧进行阻隔,避免触控面板100在成型时或者显示面板在可靠性试验时,使得相邻金属走线132之间因金属残留或者鼓包现象的发生导致短路,优化显示面板的性能。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显示结构200的阵列基板210具有多个阵列分布的像素驱动电路,以用于驱动发光层220,像素驱动电路包括晶体管。示例性地,阵列基板210可以包括衬底211以及设置于衬底211上的器件层,器件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有源层212、第一层间绝缘层213、第一导体层214、第二层间绝缘层215、第二导体层216、第三层间绝缘层217、第三导体层218以及平坦化层219。有源层212用于形成各晶体管的有源区,第一导电层214用于形成各晶体管的栅极,第二导电层216与第一导电层214共同形成了阵列基板210的存储电容,而第三导电层218用于形成各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漏极。
发光层220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包括阳极、发光材料以及阴极,发光层220设置于平坦化层219上且阳极与晶体管连接,以便于通过阵列基板210驱动各子像素,满足显示面板的显示需求。
可选地,封装层230可以为薄膜封装层并设置于发光层220远离阵列基板210的一侧,触控面板100层叠设置于封装层230上。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封装层230与触控面板100的金属层130之间可以层叠设置有无机材料层110以及有机材料层120,无机材料层110可以靠近封装层230一侧设置并层叠于封装层230上。当然,在有些实施例中,无机材料层110可以远离封装层230设置使得有机材料层120位于无机材料层110与封装层230之间,只要能够满足对来自于封装层230中的水、氧进行阻隔,避免在层叠方向X上靠近封装层230一侧来自封装层230内水、氧以及远离封装层230一侧来自外部环境中的水、氧同时作用于触控面板100的金属层130,降低位于外围区100b的金属走线132之间的短路概率均可。
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显示结构200可以包括显示区AA以及可弯折区,触控面板100的触控区100a与显示区AA相对,其外围区100b与可弯折区NA相对设置。外围区100b能够根据弯折需求进行弯折。可选地,金属走线132在可直接或者通过接线端子133与形成于阵列基板210上的第三导电层218上的连接线连接,满足绑定需求且便于与驱动IC连接,保证对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210以及触控面板100的控制。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可以集成有摄像头等感光组件。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具有不易短路、安全性高等优势。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以及围绕所述触控区设置的外围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材料层、有机材料层以及金属层;
所述金属层形成有多个触控电极以及与多个所述触控电极连接的多个金属走线,所述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触控区,所述金属走线设置于所述外围区;
所述无机材料层包括位于所述触控区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所述外围区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无机材料层、所述有机材料层以及所述金属层的层叠方向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触控区,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有与各所述金属走线相对设置的第一凹槽,所述金属走线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层叠方向覆盖相邻两个所述金属走线之间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宽大于相对设置的所述金属走线的线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还形成有设置于所述外围区的接线端子,至少一个所述金属走线远离所述触控电极的一端连接有所述接线端子;
优选地,所述第二部分还设置有与所述接线端子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所述接线端子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大于相对设置的所述接线端子的宽度,所述第二部分覆盖相邻两个所述接线端子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的数量为一层,所述触控电极的数量为多个且同层设置,各所述触控电极分别连接有一所述金属走线,所述金属层在所述层叠方向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无机材料层,所述金属层在所述层叠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所述有机材料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的数量为两层,两层所述金属层之间以及两层所述金属层背离彼此的一侧分别设置有所述有机材料层以及所述无机材料层中的至少一者,所述触控电极以及所述金属走线分别形成于其中一层所述金属层或者形成于两层所述金属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形成于两层所述金属层中的一层所述金属层,两层所述金属层中的另一层所述金属层上形成有过桥,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矩阵排列的两个以上触控驱动电极以及矩阵排列的两个以上触控感应电极,同一矩阵行中的相邻的所述触控驱动电极通过连接部以及所述过桥中的一者电连接,同一矩阵列中相邻的所述触控感应电极通过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过桥中的另一者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以及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同层设置;
或者,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形成于两层所述金属层,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以及触控感应电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形成于两层所述金属层中的其中一层所述金属层,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形成于两层所述金属层中的另一层所述金属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两层所述金属层中的其中一层所述金属层背离另一层所述金属层一侧设置有所述无机材料层;
或者,两层所述金属层之间设置有所述无机材料层。
8.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结构,所述显示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阵列基板、发光层以及封装层,所述触控面板层叠设置于所述封装层,所述无机材料层位于所述金属层与所述封装层之间。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313897.5A 2020-11-20 2020-11-20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24161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3897.5A CN112416171A (zh) 2020-11-20 2020-11-20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202111048711.2A CN113687737A (zh) 2020-11-20 2021-09-08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KR1020237013163A KR20230061554A (ko) 2020-11-20 2021-10-19 터치 패널,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PCT/CN2021/124547 WO2022105510A1 (zh) 2020-11-20 2021-10-19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8/169,395 US20230195267A1 (en) 2020-11-20 2023-02-15 Touch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3897.5A CN112416171A (zh) 2020-11-20 2020-11-20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16171A true CN112416171A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77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13897.5A Pending CN112416171A (zh) 2020-11-20 2020-11-20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1617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87737A (zh) * 2020-11-20 2021-11-2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356134A (zh) * 2021-12-24 2022-04-1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87737A (zh) * 2020-11-20 2021-11-2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356134A (zh) * 2021-12-24 2022-04-1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4356134B (zh) * 2021-12-24 2023-06-3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1949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76697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24742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8405809B2 (en) Lead line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CN112462975A (zh)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KR100708828B1 (ko)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200211645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21011135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3767475B (zh) 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JP2009258655A (ja) 実装構造体、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2416171A (zh)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230195267A1 (en) Touch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43042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317517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ic
CN11207120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54295B2 (en) Touch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51726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1061915B1 (ko) 배선 단자를 구비한 전자 장치
TW200408297A (en) Photo-electronic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3257879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KR101883152B1 (ko) 반도체 장치
CN113192893A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19352274U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KR100777698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670987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