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66979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66979B CN108766979B CN201810516483.9A CN201810516483A CN108766979B CN 108766979 B CN108766979 B CN 108766979B CN 201810516483 A CN201810516483 A CN 201810516483A CN 108766979 B CN108766979 B CN 1087669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bending
- region
- flexible substrate
- display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8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01000005569 Gou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8575 Al—Ti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柔性衬底基板;多条交叉的栅极线以及数据线,栅极线和数据线交叉限定多个像素单元;多个与栅极线一一对应电连接的驱动电路单元,多个驱动电路单元逐级通过第一连接线电连接;至少一个弯折区;与弯折区相邻的至少两个非弯折区,驱动电路单元仅设置在非弯折区内的非显示区;位于衬底与数据线之间的至少一层第一绝缘层;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一信号线,位于非显示区,分别与驱动电路单元电连接;第一信号线和第一连接线之间绝缘;第一信号线与第一连接线位于同层且具有第一间隙区域,第一绝缘层在第一间隙区域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一间隙区域的面积。如此,有利于提升抗弯折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可折叠性能的显示设备方便携带,是未来显示设备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对于可折叠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案,一般是将多个小型显示屏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显示面板,拼接处作为可折叠的区域。但是,采用将多个小柔性显示屏拼接在一起形成可折叠的显示面板,然后应用于大型显示设备中,这种拼接方式针对小型显示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折叠区域附近的显示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了整个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另外,当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在弯曲半径较大时,显示面板中的驱动电路在不需要设计耐弯性时也能实现弯曲的效果,但是对于弯曲半径较小的情况,驱动电路中的半导体器件和线路可能会由于受到弯折程度的影响而失效,从而影响弯折区域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驱动电路单元设置在非弯折区内的非显示区,而且位于弯折区内的非显示区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一连接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区域,此种方式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抗弯折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设置有显示区与非显示区,包括:
柔性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多条栅极线以及沿第一方向排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所述栅极线和所述数据线交叉限定多个像素单元,在所述像素单元内设置有有机发光结构;
多个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驱动电路单元,所述驱动电路单元与所述栅极线一一对应电连接,多个所述驱动电路单元逐级通过第一连接线电连接;
至少一个弯折区;
与所述弯折区相邻的至少两个非弯折区,所述驱动电路单元仅设置在所述非弯折区内的所述非显示区;
位于所述柔性衬底基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的至少一层第一绝缘层;
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单元电连接,用于向所述驱动电路单元提供电源信号或时钟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线之间绝缘;
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同层且具有第一间隙区域,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第一间隙区域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间隙区域的面积。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达到了如下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设置有至少一个弯折区和与弯折区相邻的至少两个非弯折区,将抗弯折性能较差且位于非显示区的驱动电路单元均设置在非弯折区,如此大大降低了在弯折过程中驱动电路单元中的元器件发生失效的可能;在弯折区中仅保留与驱动电路单元连接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一信号线,特别是,该第一连接线和第一信号线位于同层且具有第一间隙区域,第一绝缘层在第一间隙区域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一间隙区域的面积,也就是说,在第一间隙区域中未设置第一绝缘层或仅设置小部分第一绝缘层,由于第一绝缘层通常为无机层,抗弯折性能较弱,本申请相当于将第一间隙区域中的全部或部分第一绝缘层刻蚀掉,减少了第一间隙区域中抗弯折性能较弱的无机层所占的比例,也就是减少了弯折区中无机层所占的比例,因此有利于提升整个弯折区的抗弯折能力,大大降低了第一连接线和第一信号线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
图3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路单元的一种模块结构图;
图5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6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7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8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9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
图10所示为弯折区中第一信号线和第一连接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弯折区中第一信号线和第一连接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现有技术中,当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在弯曲半径较大时,显示面板中的驱动电路在不需要设计耐弯性时也能实现弯曲的效果,但是对于弯曲半径较小的情况,驱动电路中的半导体器件和线路可能会由于受到弯折程度的影响而失效,从而影响折叠区域的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驱动电路单元设置在非弯折区内的非显示区,而且位于弯折区内的非显示区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一连接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区域,此种方式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抗弯折能力。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结合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设置有显示区121与非显示区122,包括:
柔性衬底基板10;
位于显示区121的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多条栅极线11以及沿第一方向排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12,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栅极线11和数据线12交叉限定多个像素单元20,在像素单元20内设置有有机发光结构50;
多个位于非显示区122的驱动电路单元40,驱动电路单元40与栅极线11一一对应电连接,多个驱动电路单元40逐级通过第一连接线42电连接;
至少一个弯折区30;
与弯折区30相邻的至少两个非弯折区31,驱动电路单元40仅设置在非弯折区31内的非显示区122;
位于柔性衬底基板10与数据线12之间的至少一层第一绝缘层80;
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一信号线41,位于非显示区122,分别与驱动电路单元40电连接,用于向驱动电路单元40提供电源信号或时钟信号;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之间绝缘;
参见图2,第一信号线41与第一连接线42位于同层且具有第一间隙区域43,第一绝缘层80在第一间隙区域43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一间隙区域43的面积。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122设置驱动电路单元40,驱动电路单元40与显示区121的栅极线11一一对应电连接,在显示阶段,栅极线11依次接收驱动电路单元40发送的选通信号,在对一条栅极线11所连接的有机发光结构50进行扫描时,驱动电路单元40输出的选通信号传输至与该条栅极线11对应的一行有机发光结构50中。从图1可看出,与栅极线11对应连接的驱动电路单元40均是位于非弯折区31的,在显示面板100的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位于非弯折区31的驱动电路单元40将不会受到弯折应力的影响,因此也就大大降低了驱动电路单元40中的元器件在显示面板100弯折过程中由于弯折应力的影响而发生损坏或失效的可能。此外,从图1所示的俯视图中可看出,在弯折区30的非显示区122仅保留了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而且,参见图2,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位于同层且具有第一间隙区域43,在第一间隙区域43中并未设置第一绝缘层80,第一绝缘层80在第一间隙区域43的投影面积为0。也就是说,在第一间隙区域43中未设置第一绝缘层80或仅设置小部分第一绝缘层80,由于第一绝缘层80通常为无机层,抗弯折性能较弱,本申请图2所示的此种结构相当于将第一间隙区域43中的第一绝缘层80全部刻蚀掉,减少了第一间隙区域43中抗弯折性能较弱的无机层所占的比例,也就是减少了弯折区30中无机层所占的比例,因此有利于提升整个弯折区30的抗弯折能力,大大降低了第一连接线42和第一信号线41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
当然,除了图2所示的结构外,在第一间隙区域43中还可保留小部分第一绝缘层80,例如刻蚀的过程中可能未完全刻蚀掉,例如请参见图3,图3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该实施例中,第一间隙区域43中保留了部分第一绝缘层80,使第一绝缘层80的宽度D1大于第一信号线41或第一连接线42的宽度D2,此种方式同样能够减少弯折区30中无机层所占的比例,同样有利于提升整个弯折区30的抗弯折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示意性地给出的驱动电路单元40和像素单元20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能体现驱动电路单元40和像素单元20实际尺寸和数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需求灵活设定,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此外,图1所示实施例中,驱动电路单元40均是位于显示面板100同一侧的非显示区122的,也就是单边驱动的方式,除此种方式外,驱动电路单元40还可采用双边驱动的方式,即驱动电路单元40分别位于显示面板100相对两侧的非显示区122,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以下通过图4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路单元40进行简要介绍。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路单元的一种模块结构图,该驱动电路单元40包括锁存单元401、与非门402、输出单元403、第一信号输入端IN、第一时钟信号输入端CKVA、第二时钟信号输入端CKVB、第一信号输出端NEXT和第二信号输出端GOUT;第一信号输入端IN和第一时钟信号输入端CKVA分别连接锁存单元401,锁存单元401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一信号输出端NEXT;锁存单元401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二时钟信号输入端CKVB分别连接与非门402,与非门402的输出端连接到输出单元403;输出单元403的输出端作为第二信号输出端GOUT,连接到驱动电路单元40的第二端。
通常,各驱动电路单元40是级联连接的。驱动电路单元40中的第一信号输入端IN、第一时钟信号输入端CKVA、第二时钟信号输入端CKVB都是连接到控制芯片101的,由控制芯片101提供相应的选通信号或时钟信号,第一信号输出端NEXT连接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40,向下一级驱动电路单元40发出移位信号,驱动电路单元40通过其输出端逐条向各栅极线11发送选通信号,以实现对栅极线11所连接的有机发光结构50的逐行扫描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图4仅示出了驱动电路单元40的一种构成方式,除此种方式外,其他具备相同功能的电路结构同样可行,不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2,在柔性衬底基板10上的显示区121依次设置有缓冲层13、薄膜晶体管阵列层70、钝化层16和平坦化层17,有机发光结构50设置在平坦化层17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的一侧;薄膜晶体管阵列层70按照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的方向包括半导体有源层71、栅极绝缘层14、栅极金属层72、层间绝缘层15和源漏极金属层73;
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与源漏极金属层73同层设置。
具体地,请参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与源漏极金属层73同层设置,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可采用与数据线12材料相同的走线构成,例如采用Ti-Al-Ti的结构,采用此种结构形成的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柔韧性好,抗弯折性能较强,即使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的过程中,位于弯折区30中的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抗弯折性能,降低了第一信号线41或第一连接线42在显示面板100发生弯折时发生断裂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及的第一绝缘层80可以是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中的一者或多者,通常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均为无机层,无机层相对有机层而言阻隔水氧的效果更加明显。当第一间隙区域43中未包含第一绝缘层80时,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对应的制程中将第一间隙区域43中的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刻蚀掉。此外,图2所示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阵列层70提现为顶栅的结构,即栅极金属层72位于半导体有源层71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的一侧,除此种方式外,还可体现为底栅结构,即栅极金属层72位于半导体有源层71靠近柔性衬底基板10的一侧,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可选地,请参见图5,图5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在弯折区30内的非显示区122,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与柔性衬底基板10直接接触。也就是说,在生产显示面板100的过程中,在生成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之前,会将弯折区30内的非显示区122中的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全部刻蚀掉,在柔性衬底基板10上直接形成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此种方式,将第一信号线41与柔性衬底基板10之间以及第一连接线42与柔性衬底基板10之间的第一绝缘层80全部刻蚀掉,最大程度上减小了弯折区30中非显示区122内抗弯折性能较弱的无机层的比例,从整体上提高了弯折区30的抗弯折性能,有利于减小第一连接线42和第一信号线41在弯折区30弯折过程中所受到的弯折应力,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一连接线42和第一信号线41由于弯折应力的影响而出现断裂的可能。
可选地,请参见图2、图6和图7,图6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图7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在弯折区30内的非显示区122,第一绝缘层80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的绝缘条状物81,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位于绝缘条状物81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的表面。
可选地,至少一层第一绝缘层80与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中的一者或多者同层设置。
具体地,图2所示实施例中,保留了位于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靠近柔性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绝缘层80,该第一绝缘层80包括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在完成层叠设置的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的制作后,对弯折区30内非显示区122中的部分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进行刻蚀,形成多个绝缘条状物81,然后再在绝缘条状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上生成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由此可知,相邻的第一信号线41和/或第一连接线42之间的第一间隙区域43中的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是被完全刻蚀掉或者大部分被刻蚀掉的,仅保留了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靠近柔性衬底基板10一侧的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此种方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第一间隙区域43中无机层所占的比例,同样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抗弯折性能。此外,由于在非显示区122内的非弯折区31中,一般是不对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靠近柔性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绝缘层80进行刻蚀的,第一绝缘层80中同时包含了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采用图2所示的结构形成弯折区30内非显示区122中第一绝缘层80的结构时,可以保证位于弯折区30和非弯折区31的非显示区122中同一第一信号线41之间的高度是相同的,同一第一连接线42之间的高度也是相同的,这样,即使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也不会出现由于具有高度差而导致的弯折应力变大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有利于减小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仅刻蚀了相邻第一信号线41之间、相邻第一连接线42之间或相邻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之间的第一绝缘层80,对处于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靠近柔性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绝缘层80均未进行刻蚀,即上述绝缘条状物81中同时包含了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除此种方式外,绝缘条状物81中还可仅包含缓冲层13、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中的一者或其中两者,有选择的刻蚀掉其中的一者或两者,例如请参见图6和图7,图6所示实施例中的绝缘条状物81中仅包含缓冲层13,处于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靠近柔性衬底基板10一侧的栅极绝缘层14和层间绝缘层15均被刻蚀掉了;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绝缘条状物81包括缓冲层13和栅极绝缘层14,刻蚀掉了层间绝缘层15,这两种方式同样能够减少弯折区30中的非显示区122内无机层的比例,同样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抗弯折能力。
可选地,图8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在弯折区30内,非显示区122包括至少一层有机材料层90,有机材料层90覆盖柔性衬底基板10并与柔性衬底基板10直接接触;
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设置在有机材料层90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的表面。
具体地,请参见图8,在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靠近柔性衬底基板10的一侧引入了有机材料层90,由于有机材料层90弹性模量较小,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该有机材料层9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弯折应力进行转移,减小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实际所受到的弯折应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抗弯折能力。
可选地,请参见图8和图9,图9所示为图1所示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位于弯折区30的第一信号线41的高度与位于非弯折区31的第一信号线41的高度相同,位于弯折区30的第一连接线42的高度与位于非弯折区31的第一连接线42的高度相同,其中,第一信号线41的高度为第一信号线41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的一侧与柔性衬底基板10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连接线42的高度为第一连接线42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的一侧与柔性衬底基板10之间的垂直距离。
具体地,请参见图9,位于弯折区30的第一信号线41与位于非弯折区31的第一信号线41的高度是相同的,二者处于同一水平面。由于当位于弯折区30和非弯折区31的第一信号线41高度不同,而具有高度差时,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的过程中,第一信号线41的高度发生突变的区域受到的弯折应力或拉应力将会很大,第一信号线41的此部分区域很有可能在弯折的过程中发生断裂。而本申请将位于弯折区30和非弯折区31的第一信号号线的高度设为相同,第一连接线42的高度也设为相同时,不存在高度突变的区域,如此有效降低了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的过程中第一信号线41或第一连接线42发生断裂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抗弯折性能。
可选地,请参见图2、图5-图7,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平坦化层17延拓至非显示区122并覆盖在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并在第一间隙区域43内与柔性衬底基板10直接接触。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2、图5-图7,在显示区121,平坦化层17为有机发光结构50的形成提供平坦的表面,通常,平坦化层17一般采用有机材料制成,将平坦化层17延拓至非显示区122覆盖在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的表面并填充在第一间隙区域43内,如此,在图2、图5-图7所示视角下,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的侧面及上表面均由平坦化层17包裹,而由于平坦化层17采用有机材料制成,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的过程中,平坦化层17能够将弯折应力进行转移,从而减小第一连接线42和第一信号线41所实际受到的弯折应力,有效降低了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在弯折的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抗弯折性能。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2、图5-图8,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薄膜封装层60,在显示区121,薄膜封装层60位于有机发光结构50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弯折区30内的非显示区122,薄膜封装层60位于平坦化层17远离柔性衬底基板10的一侧。
具体地,请参见图2、图5-图8,本申请实施例利用薄膜封装层60对有机发光结构50进行封装,薄膜封装层60通常由无机层和有机层交替堆叠形成,例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薄膜封装层60由两层无机层(包括第一无机层61和第二无机层63)和以及位于两层无机层之间的有机层62形成,第一无机层61和第二无机层62能够有效地阻隔水氧,防止水分和氧气浸入有机发光结构50中导致有机发光结构50失效。由于无机层的弹性模量较大,不易弯折,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可将第一无机层61和第二无机层63的厚度设置的小于有机层62的厚度,在两层无机层之间引入厚度较大且弹性模量较小的有机层62,在弯折区30弯折过程中,该有机层62能够有效转移弯折应力,减小两层无机层实际所受到的弯折应力,有效避免两层无机层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薄膜封装层60对有机发光结构50的封装可靠性。
可选地,图10所示为弯折区中第一信号线和第一连接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为弯折区中第一信号线和第一连接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和图11,由于部分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是位于弯折区30中的,为了避免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在弯折区30域进行弯折时,造成线路断裂的现象,位于弯折区30的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的形状为折线状或网格状。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例如请参见图1,由于位于弯折区30的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在弯折过程中所受到的弯折应力比非弯折区31中的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所受到的弯折应力大,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弯折区30的第一信号线41的宽度大于位于非弯折区31域的第一信号线41的宽度,位于弯折区30的第一连接线42的宽度大于位于非弯折区31的第一连接线42的宽度,如此可有效增加位于弯折区30的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的抗弯折性能,有效避免第一信号线41和第一连接线42在弯折区30域进行弯折时,造成线路断裂的现象。
可选地,请参见图1,在显示区121还设置有与像素单元20对应的像素电路单元(图中未示出),各像素电路单元均位于非弯折区31。为实现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通常每个像素单元20均对应设置像素电路单元,像素电路单元一般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弯折应力较大时像素电路单元中的薄膜晶体管等元件很有可能失效,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将与弯折区30中像素单元20对应的像素电路单元均设置在非弯折区31,以从最大程度上减小在弯折区30弯折过程中各像素电路单元所受到的弯折应力,减小由于弯折应力的影响而导致像素电路单元失效的可能,以有利于保证显示面板100的弯折区30即使在弯折过程中也能正常显示。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参见图12,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本申请中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设置有至少一个弯折区和与弯折区相邻的至少两个非弯折区,将抗弯折性能较差且位于非显示区的驱动电路单元均设置在非弯折区,如此大大降低了在弯折过程中驱动电路单元中的元器件发生失效的可能;在弯折区中仅保留与驱动电路单元连接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一信号线,特别是,该第一连接线和第一信号线位于同层且具有第一间隙区域,第一绝缘层在第一间隙区域的投影面积小于第一间隙区域的面积,也就是说,在第一间隙区域中未设置第一绝缘层或仅设置小部分第一绝缘层,由于第一绝缘层通常为无机层,抗弯折性能较弱,本申请相当于将第一间隙区域中的全部或部分第一绝缘层刻蚀掉,减少了第一间隙区域中抗弯折性能较弱的无机层所占的比例,也就是减少了弯折区中无机层所占的比例,因此有利于提升整个弯折区的抗弯折能力,大大降低了第一连接线和第一信号线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设置有显示区与非显示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布的多条栅极线以及沿第一方向排布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所述栅极线和所述数据线交叉限定多个像素单元,在所述像素单元内设置有有机发光结构;
多个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驱动电路单元,所述驱动电路单元与所述栅极线一一对应电连接,多个所述驱动电路单元逐级通过第一连接线电连接;
至少一个弯折区;
与所述弯折区相邻的至少两个非弯折区,所述驱动电路单元仅设置在所述非弯折区内的所述非显示区;
位于所述柔性衬底基板与所述数据线之间的至少一层第一绝缘层;
多条间隔设置的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单元电连接,用于向所述驱动电路单元提供电源信号或时钟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线之间绝缘;
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同层且具有第一间隙区域,所述第一绝缘层在所述第一间隙区域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间隙区域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柔性衬底基板上的所述显示区依次设置有缓冲层、薄膜晶体管阵列层、钝化层和平坦化层,所述有机发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按照远离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的方向包括半导体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金属层、层间绝缘层和源漏极金属层;
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同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折区内的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直接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折区内的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的绝缘条状物,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绝缘条状物远离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缓冲层、所述栅极绝缘层和所述层间绝缘层中的一者或多者同层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折区内,所述非显示区包括至少一层有机材料层,所述有机材料层覆盖所述柔性衬底基板并与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直接接触;
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线设置在所述有机材料层远离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高度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高度相同,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高度与所述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高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的高度为所述第一信号线远离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的一侧与所述柔性衬底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高度为所述第一连接线远离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的一侧与所述柔性衬底基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坦化层延拓至所述非显示区并覆盖在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线远离所述柔性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并在所述第一间隙区域内与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直接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薄膜封装层,在所述显示区,所述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远离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的一侧;在所述弯折区内的所述非显示区,所述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柔性衬底基板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形状为折线状或网格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宽度大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域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宽度,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宽度大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区还设置有与所述像素单元对应的像素电路单元,各所述像素电路单元均位于所述非弯折区。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16483.9A CN108766979B (zh) | 2018-05-25 | 2018-05-25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16483.9A CN108766979B (zh) | 2018-05-25 | 2018-05-25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66979A CN108766979A (zh) | 2018-11-06 |
CN108766979B true CN108766979B (zh) | 2020-09-25 |
Family
ID=64006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16483.9A Active CN108766979B (zh) | 2018-05-25 | 2018-05-25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76697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60111B (zh) * | 2018-11-30 | 2021-01-2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010051A (zh) * | 2019-03-29 | 2019-07-12 |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0189636B (zh) * | 2019-05-31 | 2021-06-2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CN110600509A (zh) * | 2019-08-22 | 2019-12-20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oled显示面板 |
CN110620132B (zh) * | 2019-08-30 | 2021-12-03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 |
CN111261642B (zh) * | 2020-02-10 | 2023-03-2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 |
CN111261057B (zh) * | 2020-02-14 | 2021-11-16 | 华南理工大学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CN111524909B (zh) * | 2020-04-28 | 2022-09-27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4341965B (zh) * | 2020-07-30 | 2023-11-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4361204A (zh) * | 2020-09-27 | 2022-04-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和拼接显示装置 |
CN113725380B (zh) * | 2021-04-14 | 2022-08-0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3594222B (zh) * | 2021-07-30 | 2023-09-26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折叠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CN115019635B (zh) * | 2021-09-30 | 2023-10-27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电子设备 |
CN117082901B (zh) * | 2023-07-28 | 2024-09-20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
CN117558735B (zh) * | 2024-01-10 | 2024-05-03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217396B2 (en) * | 2004-07-30 | 2012-07-1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electrode layer contacting wiring in the connection region and extending to pixel region |
JP2013029568A (ja) * | 2011-07-27 | 2013-02-07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2091030B1 (ko) * | 2013-10-18 | 2020-03-1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US9544994B2 (en) * | 2014-08-30 | 2017-01-10 | Lg Display Co., Ltd. |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ith side crack protection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KR102410478B1 (ko) * | 2015-09-14 | 2022-06-1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
2018
- 2018-05-25 CN CN201810516483.9A patent/CN10876697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66979A (zh) | 2018-1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66979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9801949B (zh)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7305305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7331294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190371879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TWI398712B (zh) | 具通至測試線之改良式連接結構的薄膜電晶體陣列面板 | |
US8405809B2 (en) | Lead line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 |
CN113767475B (zh) | 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 |
US20210265393A1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07742477B (zh) | 一种柔性显示基板、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 |
CN110931523A (zh) | 显示装置 | |
US20220344372A1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2735262A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110867477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2462975A (zh) |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210271564U (zh)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690258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6571374A (zh) | 像素结构及显示面板 | |
CN113517262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2416171A (zh) |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KR20180062096A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
CN115101539A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US20220123088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213123608U (zh) | 柔性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180076858A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