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97686A - 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97686A
CN112397686A CN202011271006.4A CN202011271006A CN112397686A CN 112397686 A CN112397686 A CN 112397686A CN 202011271006 A CN202011271006 A CN 202011271006A CN 112397686 A CN112397686 A CN 112397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lithium
conductive
active material
ion seco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710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嘉锋
刘文娟
王晓亚
陈方平
高丽君
李思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Microvast Holding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Microva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Microvast Inc filed Critical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H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7100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976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97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976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1Alkaline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elements
    • H01M4/382Lith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具有孔穴的导电网络结构及位于孔穴内的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第二负极活性材料为锂金属,导电网络结构中沉积有锂金属且锂金属不从负极的表面析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前述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充电过程,使正极过量的锂离子在负极的孔穴中析出沉积,从而使锂金属和负极活性材料共同形成负极,以解决电池循环过程中负极表面的析锂问题,杜绝锂枝晶的形成,从而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同时,负极存在锂金属和石墨两种不同机理的充放电形式,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

Description

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锂二次电池的负极,包含该负极的锂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20年来,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呈现高速发展的状态。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越来越多样化,逐步进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了达到更高的续航里程,作为动力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被要求需要有越来越高的能量密度。为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高压或高容量电极材料。正极方面,通常采用提升三元材料(NCM,NCA)中Ni含量的方法来达到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的目的;负极方面,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硅基负极(如SiO,Si nano particle)和锂金属负极领域。然而上述提到的正负极研究方案,对锂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
硅基负极方面,目前较为成熟的方案是与石墨进行掺杂,虽然能量密度明显小于纯硅合金,但混合电极的膨胀明显减小,循环和安全得到改善。基于硅基负极的折中策略,目前也有一些工作致力于构建简单的锂金属/石墨混合负极。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构建简单的锂金属/石墨混合负极,第一种是通过多层涂布,材料改性等方法来实现锂金属在负极内部的析出和沉积,但该方法构建的混合负极中锂金属的含量较少,锂金属的含量调节困难;同时对材料、环境和工艺控制都有严格的要求,加工困难,难以实现稳定的批量化生产。第二种是通过在石墨负极表面沉积生成锂金属层,构建锂金属/石墨混合负极。这类锂电池虽然提升了能量密度,但锂金属层在循环过程中表面形貌恶化较快,循环表现较差。
鉴于上述工作的结论,锂金属/石墨混合负极能够明显的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但目前的技术对于构建混合负极存在组成难以调控,加工困难等缺陷。另外目前锂金属/石墨混合负极循环过程无法完全避免锂枝晶的形成,造成其循环较差,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充电过程,使正极过量的锂离子在负极的孔穴中析出沉积,从而使锂金属和负极活性材料共同形成负极,以解决电池循环过程中负极表面的析锂问题,杜绝锂枝晶的形成,从而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具有孔穴的导电网络结构及位于所述孔穴内的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为锂金属。
本申请的锂金属可以通过沉积的方式进入到所述导电网络结构的孔穴内。进一步的,对于沉积有锂金属的孔穴,所述孔穴的孔径大于沉积到该孔穴的锂金属沉积厚度的2-10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孔穴的平均孔径为10nm至3000nm;所述孔穴的密度为104个/cm2至107个/cm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中锂金属放电容量占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及第锂金属总放电容量的10%-9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负极中,所述导电网络结构的占比为10wt.%-90wt.%。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纳米硅、氧化亚硅及中间相碳微球中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网络结构的材料包括导电支撑材料,或包括导电支撑材料和导电剂;
所述导电支撑材料选自特种碳黑、导电碳纤维、石墨烯、单壁或多壁碳纳米管、导电石墨及导电聚合物中至少一种;
所述导电剂选自下述材料的任意组合:碳黑、柯琴碳、乙炔黑、Super P、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铜粉、铝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碳、硬碳、二氧化钼、含硅、锡、锗、锌、铝、硼、镁元素中至少一种元素的物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网络结构的材料包括支撑材料和导电剂;所述支撑材料包括多孔塑料微球和/或多孔金属微球。
所述导电剂选自下述材料的任意组合:碳黑、柯琴碳、乙炔黑、Super P、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铜粉、铝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碳、硬碳、二氧化钼、含硅、锡、锗、锌、铝、硼、镁元素中至少一种元素的物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其中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所述负极如上所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N/P比小于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的面密度为10g/cm2至400g/cm2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的压实密度为0.5g/cc至1.4g/cc。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将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导电网络结构的材料和溶剂混合成负极混合料,将所述负极混合料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制成负极片;
制备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片;
将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组装成电池;
对所述电池充电,使锂金属在所述孔穴中沉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电池充电至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上限电压,使锂金属在所述孔穴中沉积。通过进一步提高充电电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可以使更多锂金属沉积到所述孔穴内,锂金属容量占比明显增大。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选自镍钴锰、镍钴铝、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及磷酸锰铁锂中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负极混合料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后的步骤包括:对涂布有所述负极混合料的负极集流体进行辊压,使其压实密度为0.5g/cc至1.4g/cc。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混合料还包括导电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极混合料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重量含量为10%-70%,所述导电剂的重量含量为10%-50%,所述粘结剂的重量含量为10%-50%,所述孔穴支架材料的重量含量为5%-7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N/P比小于1。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其通过材料、配方和工艺的优化制备含有多孔状导电网络的负极,即具有孔穴的导电网络结构的负极。本申请的制备方法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同时,通过调整锂电池设计,可以非常简便的构建不同配比的锂金属/石墨负极(混合负极)及其锂离子二次电池。本申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有效的解决了锂枝晶的产生,提升了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同时,混合负极提供了两种不同机理的循环模式,可以通过控制充电截止电压来选择,以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负极的充电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在电镜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在电镜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在电镜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式及功效,以下结合表格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10、具有孔穴的导电网络结构20、及位于孔穴内的第二负极活性材料21,第二负极活性材料21为锂金属。其中,负极还包括粘接剂,在充电状态下,第一负极活性材料10间嵌入锂离子11,导电网络结构20的孔穴中沉积有锂金属。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负极的充电示意图,请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10可以采用石墨,在充电状态下,一部分锂离子11移动至负极并填充在石墨层间,另一部分锂离子11移动至负极接收电子成为锂金属并沉积在导电网络结构20的孔穴中。本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20示意为包括多个空心圆柱,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20可以示意包括多个空心棱柱或多个空心立方体等其他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只要导电网络结构20形成的多个空腔中可以使锂金属沉积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粘接剂选自聚偏氯乙烯、聚偏氯乙烯-六氟丙烯、聚四氟乙烯、聚氧化乙烯、聚酯、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羧甲基纤维素、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锂、聚丙烯腈、羧甲基纤维素钠及丁苯橡胶中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中的孔穴的孔径大于沉积到该孔穴的锂金属沉积厚度的2-10倍。
在一个实施例中,孔穴的平均孔径为10nm至3000nm;孔穴的密度为104个/cm2至107个/cm2
在一个实施例中,负极中锂金属放电容量占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及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总放电容量的10%-9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负极活性材料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纳米硅、氧化亚硅及中间相碳微球中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的材料包括导电支撑材料,或包括导电支撑材料和导电剂;
导电支撑材料选自特种碳黑、导电碳纤维、石墨烯、单壁或多壁碳纳米管、导电石墨及导电聚合物中至少一种;
导电剂选自下述材料的任意组合:碳黑、柯琴碳、乙炔黑、Super P、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铜粉、铝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碳、硬碳、二氧化钼、含硅、锡、锗、锌、铝、硼、镁元素中至少一种元素的物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的材料包括支撑材料和导电剂;支撑材料为多孔塑料微球和/或多孔金属微球;孔穴材料选自特种碳黑、导电碳纤维、石墨烯、单壁或多壁碳纳米管、导电石墨及导电聚合物中至少一种。
导电剂选自下述材料的任意组合:碳黑、柯琴碳、乙炔黑、Super P、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铜粉、铝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碳、硬碳、二氧化钼、含硅、锡、锗、锌、铝、硼、镁元素中至少一种元素的物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电解液以及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其中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该负极如上所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负极的面密度为10g/cm2至400g/cm2,负极的压实密度为0.5g/cc至1.4g/cc。
在本实施例中,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芯满足N/P比小于1。N/P比(Negative/Positive)是在同一电池内,同一条件下,负极活性物质容量与正极活性物质容量的比值。N/P计算公式为:N/P=负极活性物质克容量×负极面密度×负极活性物含量比÷(正极活性物质克容量×正极面密度×正极活性物含量比)。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将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孔穴支架材料和溶剂混合均匀制成负极混合料,将负极混合料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制成负极片;其中,孔穴支架材料构成负极片的导电网络结构。
将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和溶剂混合均匀制成正极混合料,将所述正极混合料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制成正极片;
将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组装成电芯;
将电芯充电至上限电压,使锂离子过量,一部分锂离子嵌入负极活性材料层间,一部分锂离子在导电网络结构的孔穴中析出沉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将负极混合料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后的步骤包括:
对涂布有负极混合料的负极集流体进行辊压压实,使其压实密度为0.5g/cc至1.4g/cc,再通过裁剪得到预定尺寸的负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负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孔穴支架材料形成的混合料中,负极活性材料的重量含量为10%-70%,导电剂的重量含量为10%-50%,粘结剂的重量含量为10%-50%,孔穴支架材料的重量含量为5%-70%。优选地,粘结剂的重量含量优选为5-10%,或者10-20%,或者20-30%。正极活性材料选自镍钴锰、镍钴铝、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及锰铁锂中至少一种。
[第一实施例]
将35wt%的MCMB(中间相炭微球)、10wt%的导电炭黑、30wt%的导电碳纤维、25wt%PVDF(聚偏氟乙烯)与适量NMP(N-甲基吡咯烷酮)搅拌匀浆制成负极材料层,其中MCMB作为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作为导电剂,导电碳纤维作为孔穴支架材料,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
然后,将负极材料层双面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面密度160g/cm2),经烘箱烘干;然后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0.8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负极片。
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在电镜下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中具有连续且大量的导电孔穴,也就是说,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构成了可以使锂金属全部沉积至导电网络结构20中孔穴的负极。
[第二实施例]
将35wt.%的MCMB(中间相炭微球)、10wt.%的导电炭黑、30wt.%的导电碳纤维、25wt.%PVDF(聚偏氟乙烯)与适量NMP(N-甲基吡咯烷酮)搅拌匀浆制成混合料;将混合料双面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面密度160g/cm2),经烘箱烘干;然后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0.96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负极片。
图2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在电镜下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2b,图中同样具有连续且大量的导电孔穴,也就是说,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也构成了可以使锂金属全部沉积至导电网络结构20中孔穴的负极结构。另外,因本实施例中的压实密度大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压实密度,故导电网络结构20的孔穴尺寸小于第一实施例,但孔穴密度大于第一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
将35wt.%的MCMB(中间相炭微球)、10wt.%的导电炭黑、30wt.%的导电碳纤维、25wt.%PVDF(聚偏氟乙烯)与适量NMP(N-甲基吡咯烷酮)搅拌匀浆制成负极材料层,其中MCMB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作为导电剂,导电碳纤维作为孔穴支架材料,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将负极材料层双面涂布在负极的集流体上(面密度160g/cm2),经烘箱烘干;将涂布后的负极片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1.17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负极。
图2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导电网络结构在电镜下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2c,图中同样具有连续且大量的导电孔穴,也就是说,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也构成了可以使锂金属全部沉积至导电网络结构20中孔穴的负极结构。另外,因本实施例中的压实密度大于第二实施例中的压实密度,故导电网络结构20的孔穴尺寸小于第二实施例,但孔穴密度大于第二实施例。
结合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可以使负极产生大量的导电网络结构,作为锂金属析出沉积的场所,从而避免锂金属从负极表面析出;并且随着压实密度的增大,导电网络结构的孔穴尺寸逐渐减小,孔穴密度逐渐增大。
在其他实施例中,不仅要能够构建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和锂金属共同形成的负极,还需要考虑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首效、能量密度和循环能力。下面,在保证原材料种类相同,集流体箔材相同,制作设备相同,隔膜和铝塑膜相同,外接极耳相同,极片尺寸相同,电解液种类相同以及化成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调节N/P比,以及负极活性材料、粘接剂、导电剂和用于形成导电网络结构的孔穴支架材料的重量比,来分析对比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首效、能量密度和循环能力。
下面结合本发明中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
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设计初始,保持正极过量(N/P<1)。因此充电过程中,锂离子除了正常在负极的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层间嵌入,也会在导电网络结构的孔穴中析出沉积,从而实现锂离子和锂金属两种充电模式。充电至常规的截止电压(4.2V)时,其充电容量就可以高于石墨负极的理论嵌锂容量。本实施例中,充电时的上限电压为4.2V~4.5V,在达到上限电压以前负极就存在锂金属和锂离子两种充电模式,两者对充电容量均有贡献。
具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35wt%MCMB、10wt%导电炭黑、30wt%导电碳纤维、25wt%PVDF与适量NMP(溶剂)搅拌匀浆制成负极材料层,其中MCMB作为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作为导电剂,导电碳纤维作为孔穴支架材料,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将负极材料层双面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面密度120g/cm2),经烘箱烘干;将涂布后的负极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0.5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负极片。其孔穴密度大于等于1×104个g/cm2寸且小于等于1×107个g/cm2。
将93.5wt%NCM523、2.0wt%导电炭黑、1.5wt%导电碳纤维、3.0wt%PVDF与适量NMP(溶剂)搅拌匀浆制成正极活性材料,其中NCM523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和导电碳纤维共同作为导电剂,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将正极活性材料双面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箱烘干后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3.2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正极片。
将上述正极片、负极片、隔膜(聚乙烯基膜)组装成干电芯(N/P=0.7),焊上外接极耳后用铝塑膜包封;注入电解液25g后封口。然后通过定容测试,使得正极的锂离子补充到负极,该负极有孔状导电网络,其锂离子的析出发生在孔穴中,表面未观察到明显的析锂现象,表明成功构建了锂金属/石墨互穿负极,从而成功制得具有锂金属/石墨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实施例中,为使负极满充且不析出锂金属,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芯的N/P比为0.7,负极的面密度为120g/cm2,负极的压实密度为0.5g/cc。此时,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标称容量为2.12Ah,首效为72.99%,放电能量密度为91.74Wh/Kg。
[第五实施例]
将35wt%MCMB、10wt%导电炭黑、30wt%导电碳纤维、25wt%PVDF与适量NMP(溶剂)搅拌匀浆制成负极混合料,其中MCMB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作为导电剂,导电碳纤维作为孔穴支架材料,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将负极混合料双面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面密度70g/cm2),经烘箱烘干;涂布后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1.4g/cc;孔穴密度大于等于4×106个/cm2
将93.5wt%NCM523、2.0wt%导电炭黑、1.5wt%导电碳纤维、3.0wt%PVDF与适量NMP(溶剂)搅拌匀浆制成正极活性材料,其中NCM523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和导电碳纤维共同作为导电剂,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将正极活性材料双面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箱烘干后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3.2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正极片。
将上述正极片、负极片、隔膜(聚乙烯基膜)组装成干电芯(N/P=0.8),焊上外接极耳后用铝塑膜包封;注入电解液25g后封口。通过化成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实施例中,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标称容量为2.02Ah,首效为69.96%,放电能量密度为105.39Wh/Kg。
[第六实施例]
将35wt%MCMB、10wt%导电炭黑、30wt%导电碳纤维、25wt%PVDF与适量NMP(溶剂)搅拌匀浆制成负极混合料,其中MCMB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作为导电剂,导电碳纤维作为孔穴支架材料,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将负极混合料双面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面密度70g/cm2),经烘箱烘干后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0.9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负极。其中,孔穴支架材料用于形成负极中的导电网络结构,孔穴密度大于等于4×106个/cm2
将93.5wt%NCM523、2.0wt%导电炭黑、1.5wt%导电碳纤维、3.0wt%PVDF与适量NMP(溶剂)搅拌匀浆制成正极混合料,其中NCM523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和导电碳纤维共同作为导电剂,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将正极混合料双面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箱烘干后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3.2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正极片。
将上述正极片、负极片、隔膜(聚乙烯基膜)组装成干电芯(N/P=0.4),焊上外接极耳后用铝塑膜包封;注入电解液25g后封口。通过化成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此时,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标称容量为1.96Ah,首效为72.83%,放电能量密度为99.3Wh/Kg。
请参表1,本实施例六中当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的电压范围在2.7V~4.4V之间变化时,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容量及其中锂金属的占比都会有一定变化,以电压范围为2.7-4.2作为参照对象,测试结果如下:
表1
Figure BDA0002777696330000131
由表1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大,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容量得到了提升,锂金属容量占比也逐渐增大。
[第七实施例]
将35wt%MCMB、10wt%导电炭黑、30wt%导电碳纤维、25wt%PVDF与适量NMP(溶剂)搅拌匀浆制成负极材料层,其中MCMB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作为导电剂,导电碳纤维作为孔穴支架材料以制成导电网络结构,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将负极混合料双面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负极的面密度为50g/cm2),经烘箱烘干后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0.7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负极。其孔穴密度大于4×106g/cm2
将93.5wt%NCM523、2.0wt%导电炭黑、1.5wt%导电碳纤维、3.0wt%PVDF与适量NMP(溶剂)搅拌匀浆制成正极活性材料,其中NCM523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导电炭黑和导电碳纤维共同作为导电剂,PVDF作为粘接剂,NMP作为溶剂;将正极活性材料双面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箱烘干;涂布后进行辊压压实,压实密度3.2g/cc;通过裁切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正极片。
将上述正极片、负极片、隔膜(聚乙烯基膜)组装成干电芯(N/P=0.1),焊上外接极耳后用铝塑膜包封;注入电解液25g后封口。通过化成制得锂离子二次电池。
通过对电池进行测试,可得出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中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相关数据。具体的测试方法如下:
定容测试:在25±2℃下,取不同电芯,以2400mA的电流恒流充电至4.2V,再在4.2V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120mA。搁置10分钟,以2400mA电流恒流放电至2.7V,搁置10分钟。重复上述步骤3次。
该二次电池还可以通过以下充电方法进行充电:120mA充电至2.8V;240mA充电至3.3V;1200mA充电至3.85V;2400mA恒流恒压充电至4.2V,截止电流120mA。通过上述充电过程,可使锂金属在负极孔穴表面析出沉积,从而形成石墨/锂金属负极。
循环测试:在25±2℃下,取不同电芯,以2400mA的电流恒流充电至4.2V,再在4.2V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120mA。搁置10分钟,以2400mA电流恒流放电至2.7V,搁置10分钟。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放电容量小于初始放电容量的80%。
本发明实施例中负极成功构建的标准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拆解后,没有锂金属从负极析出;如果有锂金属从负极析出,则判断为未成功构建负极。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的相关数据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2777696330000151
由表2可知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均可以成功构建负极。且负极的构建能够明显提升电池的容量、首效和能量密度。
表3
样品 循环圈数 容量保持率(%)
第四实施例 20 98.41
第五实施例 20 98.55
第六实施例 20 99.22
表3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的容量保持率。综上,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充电过程,使正极过量的锂离子在负极的孔穴中析出沉积,从而使锂金属和负极活性材料共同形成负极,以解决电池循环过程中负极表面的析锂问题,杜绝锂枝晶的形成,从而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同时,负极存在锂金属和石墨两种不同机理的充放电形式,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负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具有孔穴的导电网络结构及位于所述孔穴内的第二负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为锂金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穴的孔径大于沉积到所述孔穴的锂金属沉积厚度的2-10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穴的平均孔径为10nm至3000nm;所述孔穴的密度为104个/cm2至107个/cm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中锂金属放电容量占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及所述锂金属总放电容量的10%至9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极中,所述导电网络结构的占比为10wt.%-90wt.%。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纳米硅、氧化亚硅及中间相碳微球中至少一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络结构的材料包括导电支撑材料,或包括导电支撑材料和导电剂;
所述导电支撑材料选自多孔碳黑、导电碳纤维、石墨烯、单壁或多壁碳纳米管、导电石墨及导电聚合物中至少一种;
所述导电剂选自下述材料的任意组合:碳黑,柯琴碳,乙炔黑,Super P,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铜粉,铝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碳,硬碳,二氧化钼,含硅、锡、锗、锌、铝、硼及镁元素中至少一种元素的物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络结构的材料包括支撑材料和导电剂;所述支撑材料包括多孔塑料微球和/或多孔金属微球;
所述导电剂选自下述材料的任意组合:碳黑,柯琴碳,乙炔黑,Super P,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铜粉,铝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碳,硬碳,二氧化钼,含硅、锡、锗、锌、铝、硼及镁元素中至少一种元素的物质。
9.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所述负极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N/P比小于1。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的面密度为10g/cm2至400g/cm2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的压实密度为0.5g/cc至1.4g/cc。
13.一种如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将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导电网络结构的材料和溶剂混合成负极混合料,将所述负极混合料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制成负极片;
制备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片;
将正极片、负极片、隔膜和电解液组装成电池;
对所述电池充电,使锂金属在所述孔穴中沉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选自锂镍钴锰、锂镍钴铝、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及磷酸锰铁锂中至少一种。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负极混合料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后的步骤包括:对涂布有所述负极混合料的所述负极集流体进行辊压,使其压实密度为0.5g/cc至1.4g/cc。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混合料还包括导电剂。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混合料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的重量含量为10%至70%,所述导电剂的重量含量为10%至50%,所述粘结剂的重量含量为10%至50%,所述导电网络结构的材料的重量含量为5%至70%。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N/P比小于1。
CN202011271006.4A 2020-11-13 2020-11-13 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23976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1006.4A CN112397686A (zh) 2020-11-13 2020-11-13 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1006.4A CN112397686A (zh) 2020-11-13 2020-11-13 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97686A true CN112397686A (zh) 2021-02-23

Family

ID=74600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1006.4A Pending CN112397686A (zh) 2020-11-13 2020-11-13 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97686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8148A (zh) * 2021-03-29 2021-06-15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3921757A (zh) * 2021-09-29 2022-01-11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695968A (zh) * 2022-06-01 2022-07-01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np比小于1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273760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充电方法和动力车辆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5135A1 (en) * 2008-06-04 2009-12-10 Jinjun Shi Conductive nanocomposite-based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CN105552382A (zh) * 2016-01-19 2016-05-0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金属二次电池负极用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609783A (zh) * 2016-03-29 2016-05-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碳结构集流体、电池负极、电池正极和锂电池
CN106684342A (zh) * 2015-11-11 2017-05-17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硅-碳纳米管微球、其金属锂复合物与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305941A (zh) * 2016-04-21 2017-10-31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锂‑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及锂补偿方法
CN109301163A (zh) * 2018-09-14 2019-02-01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含有该负极片的金属锂电池
CN110556516A (zh) * 2018-05-31 2019-1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和车辆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5135A1 (en) * 2008-06-04 2009-12-10 Jinjun Shi Conductive nanocomposite-based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CN106684342A (zh) * 2015-11-11 2017-05-17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硅-碳纳米管微球、其金属锂复合物与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5552382A (zh) * 2016-01-19 2016-05-04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金属二次电池负极用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609783A (zh) * 2016-03-29 2016-05-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碳结构集流体、电池负极、电池正极和锂电池
CN107305941A (zh) * 2016-04-21 2017-10-31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锂‑碳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及锂补偿方法
CN110556516A (zh) * 2018-05-31 2019-1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和车辆
CN109301163A (zh) * 2018-09-14 2019-02-01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负极片及含有该负极片的金属锂电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8148A (zh) * 2021-03-29 2021-06-15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WO2023273760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充电方法和动力车辆
CN113921757A (zh) * 2021-09-29 2022-01-11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921757B (zh) * 2021-09-29 2022-07-05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695968A (zh) * 2022-06-01 2022-07-01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np比小于1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95968B (zh) * 2022-06-01 2022-09-02 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np比小于1的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70516B (zh) 三维复合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99723A (zh) 补锂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10660965A (zh) 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397686A (zh) 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033065A1 (zh) 负极片及二次电池
CN115172654B (zh) 一种补锂负极极片和二次电池
CN11124445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复合导电剂、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99470B (zh) 正极极片及钠离子电池
CN212907803U (zh) 一种高倍率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
CN108878893B (zh) 一种快充锂离子电池负极用改性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69269B (zh) 一种多孔聚合物纳米硅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2151755A (zh) 一种正极片及电池
CN113903891B (zh) 一种含准金属态锂的无定形碳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993901A (zh) 一种低内阻且快充快放型锂离子动力电池
CN113130907A (zh) 一种电池电芯及其制备方法和快充锂离子电池
CN116845180A (zh) 钠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钠离子电池
CN109546153B (zh) 多孔铜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多孔铜集流体、负电极及电池
CN114497440B (zh) 一种负极片及包括该负极片的电池
CN11605341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片
CN114784401A (zh) 一种长循环寿命锂离子电池及一种延长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方法
CN113161603A (zh) 一种新型钾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17419A (zh) 一种负极材料、负极浆料、电芯、快充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097453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电极预嵌锂方法
CN113437361B (zh) 含八氨丙基poss盐酸盐的聚合物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705987B (zh) 负极片、电化学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eng Jiafeng

Inventor after: Wenjuan Liu Matisse

Inventor after: Wang Xiaoya

Inventor after: Chen Fangping

Inventor after: Gao Lijun

Inventor after: Li Sihao

Inventor before: Meng Jiafeng

Inventor before: Liu Wenjuan

Inventor before: Wang Xiaoya

Inventor before: Chen Fangping

Inventor before: Gao Lijun

Inventor before: Li Sihao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