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73564A -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73564A
CN112373564A CN202011060731.7A CN202011060731A CN112373564A CN 112373564 A CN112373564 A CN 112373564A CN 202011060731 A CN202011060731 A CN 202011060731A CN 112373564 A CN112373564 A CN 112373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assembly
girder
bushing
assembly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07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鹏飞
谢贵山
曾庆伟
劳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6073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735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73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735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前大梁组件、副车架组件、以及分别左右对称设置于汽车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支架、第一螺母管组件和副车架支撑盘,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中部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固定,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前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结构简单、试乘试驾舒适性、操控性好、无副车架异响问题、提高碰撞安全性、提高安装点动刚度和总装装配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汽车的重要结构组件,其作用是支承前后车桥和悬挂支架,阻隔振动和噪声,起到一定缓冲作用,并加强了底盘刚性,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
现有技术的副车架与前大梁有四个安装点,如图1至图4所示,前大梁1'在副车架前部对应位置处的上方有凸焊螺母2'、防转支架3',副车架的前部由安装螺栓4'依次穿过套管5'和凸焊螺母2'安装到前大梁3',前大梁3'在副车架后部对应位置处有凸焊螺母2'、固定支架6',副车架的后部由安装螺栓4'依次穿过安装支架7'、隔垫8'和固定支架6'安装到前大梁3';副车架包括副车架上片9'和副车架下片10',副车架上片9'和副车架下片10'分别与套管5'固定,安装螺栓4'穿过套管5'把副车架固定在前大梁3'上。现有技术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存在如下问题:
1、安装螺栓4'水平穿过套管5'固定连接副车架和前大梁,安装过程中连接不方便,工作效率低,安装过程凸焊螺母2'有过松动,装配无法达到扭矩要求;
2、副车架与前大梁有四个连接点,车身安装结构刚度差,动刚度低,导致NVH性能差,频发异响问题。
3、车身结构载荷传递不合理,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耐久钣金开裂。
4、在正碰和偏置碰中,车身在副车架后部安装点之后的前大梁转弯区域容易出现大变形导致小腿伤害高,扣分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试乘试驾舒适性、操控性好、无副车架异响问题、提高碰撞安全性、安装点无应力集中、提高安装点动刚度、总装装配效率高和避免扭矩打不到位出现故障的副车架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前大梁组件、副车架组件、以及分别左右对称设置于汽车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支架、第一螺母管组件和副车架支撑盘,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与所述前大梁组件中部的下表面两层式固定且两者围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一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上方,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前部通过第一螺杆穿过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三者分别在汽车左右两侧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可以是:
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螺母管本体和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底面外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顶面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的上部和底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面固定,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前大梁组件和所述第一加强板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方。
所述副车架的前部设置有第一衬套组件,所述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第一衬套组件的外周固定,所述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螺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衬套组件的内周和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的内周可拆卸式固定。
所述第一衬套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外衬套、第一中衬套和第一外衬套,所述第一外衬套和所述第一内衬套均为金属层,所述第一中衬套弹性夹设于所述第一外衬套和所述第一内衬套之间,所述第一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内衬套的内周,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前部与所述第一外衬套的外周固定。
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支架和第二螺母管组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左右两侧上表面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中后部的左右两侧下表面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围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二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上方,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通过第二螺杆穿过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可拆卸式固定。
所述前大梁组件包括前大梁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前大梁本体内侧的前大梁加强板,所述前大梁加强板与所述前大梁本体围设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第三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加强板的上方。
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包括第二螺母管本体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面和底面分别与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前大梁本体和所述前大梁加强板并延伸至所述前大梁加强板的上方。
所述副车架的后部设置有第二衬套组件,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第二衬套组件的外周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通过第二螺杆依次穿过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前部、所述第二衬套组件的内周和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可拆卸式固定。
所述第二衬套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二外衬套、第二中衬套和第二外衬套,所述第二外衬套和所述第二内衬套均为金属层,所述第二中衬套弹性夹设于所述第二外衬套和所述第二内衬套之间,所述第二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内衬套的内周,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与所述第二外衬套的外周固定。
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后部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第三安装孔,所述副车架支撑盘通过第三螺杆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前大梁组件、副车架组件、以及分别左右对称设置于汽车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支架、第一螺母管组件和副车架支撑盘,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与所述前大梁组件中部的下表面两层式固定且两者围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一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上方,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前部通过第一螺杆穿过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三者分别在汽车左右两侧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与所述前大梁组件中部的下表面两层式固定且两者围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围设形成的所述第一空腔增加了所述前大梁组件在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对应位置处的安装强度,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一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上方,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上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固定,而所述副车架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螺杆穿过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可拆卸式固定,因此所述副车架组件的震动力通过所述第一螺杆传递至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时,分别通过上部和底部连接的所述前大梁组件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传递,进而增加了所述副车架组件在前部安装点的动刚度。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三者分别在汽车左右两侧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不但可以使所述副车架组件的震动通过所述第一螺杆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还可以通过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直接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以及通过所述副车架支撑盘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的后部,使所述副车架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安装点分散无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提高碰撞安全性。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试乘试驾舒适性、操控性好、无副车架异响问题、提高碰撞安全性、安装点无应力集中、提高安装点动刚度、总装装配效率高和避免扭矩打不到位出现故障。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俯视图。
图2现有技术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图1沿A-A剖面图。
图3现有技术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图1沿B-B剖面图。
图4现有技术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副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俯视图。
图6本发明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搭接图。
图7本发明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正视图。
图8本发明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图5沿C-C剖面图。
图9本发明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图5沿D-D剖面图。
图10本发明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图5沿E-E剖面图。
图11本发明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副车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前大梁 2'…凸焊螺母 3'…防转支架
4'…安装螺栓 5'…套管 6'…固定支架
7'…安装支架 8'…隔垫 9'…副车架上片
10'…副车架下片
1…前大梁本体 2…前大梁加强板 3…前大梁组件
4…副车架组件 5…第一安装支架 6…第二安装支架
7…副车架支撑盘 8…第一加强板 9…第一安装板
10…第一螺母管本体 11…第一外衬套 12…第一中衬套
13…第一内衬套 14…第一螺杆 15…第二螺母管本体
16…第二安装板 17…第二外衬套 18…第二中衬套
19…第二内衬套 20…第二螺杆 21…纵梁角板
22…定位孔 23…第三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垂直”、“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左右对称,本发明是以位于汽车车身左侧的副车架安装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在前侧,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在后侧,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在上侧,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在下侧,所述纵梁角板21在左侧,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在右侧,并以此确定“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5至图11对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中相关各图,包括前大梁组件3、副车架组件4、以及分别左右对称设置于汽车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支架5、第一螺母管组件和副车架支撑盘7,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的上表面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中部的下表面两层式固定且两者围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一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部上方,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前部通过第一螺杆14穿过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部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三者分别在汽车左右两侧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的上表面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中部的下表面两层式固定且两者围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围设形成的所述第一空腔增加了所述前大梁组件3在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对应位置处的安装强度,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一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部上方,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上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固定,而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前部通过所述第一螺杆14穿过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部可拆卸式固定,因此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震动力通过所述第一螺杆14传递至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时,分别通过上部和底部连接的所述前大梁组件3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传递,进而增加了所述副车架组件4在前部安装点的动刚度。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三者分别在汽车左右两侧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不但可以使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震动通过所述第一螺杆14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部,还可以通过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后部直接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以及通过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后部,使所述副车架组件4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安装点分散无应力集中的现象,进而提高碰撞安全性。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试乘试驾舒适性、操控性好、无副车架异响问题、提高碰撞安全性、安装点无应力集中、提高安装点动刚度、总装装配效率高和避免扭矩打不到位出现故障。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9、第一螺母管本体10和第一加强板8,所述第一加强板8的底面外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顶面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的上部和底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8和所述第一安装板9的顶面固定,所述第一安装板9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前大梁组件3和所述第一加强板8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加强板8的上方。这样,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的底面和所述第一安装板9的顶面固定,所述第一安装板9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安装板9增加了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在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底部对应位置处的厚度,进而增加了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的刚度和强度,使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在力传导过程中更加稳定可靠,而所述第一加强板8的底面外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顶面两层式固定,进而所述第一加强板8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围设形成有腔体结构,增加了所述前大梁组件3与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连接处的刚度和强度,因此所述副车架组件4或者所述前大梁组件3在受到震动后震动力在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之间传递时可以使一部分力通过所述第一加强板8和所述第一安装板9进行传递,分担了直接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的震动力,进而增加了所述副车架组件4安装的刚度和强度。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副车架的前部设置有第一衬套组件,所述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第一衬套组件的外周固定,所述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通过所述第一螺杆14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衬套组件的内周和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的内周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一螺杆14穿过所述第一衬套组件的内周后与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的内周可拆卸式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10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固定,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前部与所述第一衬套组件的外周固定,而所述第一螺杆14只是穿设在所述第一衬套组件的内周,因此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前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一衬套组件柔性连接,可以较好的衰减从所述副车架组件4向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震动或者从所述前大梁组件3向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震动,NTF路噪满足目标要求,具有更好的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还避免了扭矩打不到位出现故障的情况,提高了总装装配效率。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衬套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外衬套11、第一中衬套12和第一外衬套11,所述第一外衬套11和所述第一内衬套13均为金属层,所述第一中衬套12弹性夹设于所述第一外衬套11和所述第一内衬套13之间,所述第一螺杆14穿设于所述第一内衬套13的内周,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前部与所述第一外衬套11的外周固定。这样,所述第一衬套组件采用三层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外衬套11和所述第一内衬套13采用金属材料,保证了副车架的刚性,所述第一中衬套12可以采用天然橡胶等弹性材料,使所述第一外衬套11和所述第一内衬套13之间通过弹性材料进行力传导,当所述副车架受到震动或撞击时,所述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第一外衬套11的外周固定,所述副车架受到的震动力从所述第一外衬套11向所述第一内衬套13传递时,通过所述第一中衬套12的弹性力对震动力进行抵消后,震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内衬套13时被大大减小,进而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震动也大大减小,反之车身受到碰撞时,因所述第一螺杆14穿设与所述第一内衬套13的内周,所述第一螺杆14的上部与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固定,所述前大梁组件3受到的震动在经过所述第一内衬套13传递到所述第一外衬套11时被所述第一中衬套12的弹性力抵消一部分后传递至所述副车架组件4,因此所述副车架组件4受到的震动被大大减小,进而所述副车架组件4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在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对应位置采用所述第一衬套组件这种新的柔性连接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减振问题,无副车架异响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支架6和第二螺母管组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左右两侧上表面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中后部的左右两侧下表面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围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二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上方,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后部通过第二螺杆20穿过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左右两侧上表面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中部的左右两侧下表面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部围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围设形成的所述第二空腔增加了所述前大梁组件3在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对应位置处的安装强度,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二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上方,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上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固定,而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后部通过所述第二螺杆20穿过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可拆卸式固定,因此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震动力通过所述第二螺杆20传递至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时,分别通过上部和底部连接的所述前大梁组件3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传递,进而增加了所述副车架组件4在后部安装点的动刚度。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前大梁组件3包括前大梁本体1和设置于所述前大梁本体1内侧的前大梁加强板2,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与所述前大梁本体1围设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第三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的上方。这样,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和所述前大梁本体1围设形成所述第三空腔,增加了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稳定性,而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第三空腔的同时,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的中部与所述前大梁本体1固定,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的上部与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固定,使所述副车架组件4通过所述第二螺杆20传递至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时,分别通过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和所述前大梁本体1传递,因此可以说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增加了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刚度和强度。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包括第二螺母管本体15和第二安装板16,所述第二安装板16的顶面和底面分别与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15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15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前大梁本体1和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并延伸至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的上方。这样,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15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6的顶面固定,所述第二安装板16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二安装板16增加了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在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15底部对应位置处的厚度,进而增加了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刚度和强度,使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15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在力传导过程中更加稳定可靠,而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与所述前大梁本体1围设形成所述第三空腔,增加了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刚度和强度,因此所述副车架组件4或者所述前大梁本体1在受到震动后震动力在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15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之间传递时可以使力分别通过所述前大梁加强板2、所述前大梁本体1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进行传递,分担了直接传递至所述前大梁本体1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震动力,而且所述第二安装板16增加了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刚度和强度,进而增加了所述副车架组件4安装的刚度和强度。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副车架的后部设置有第二衬套组件,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第二衬套组件的外周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通过第二螺杆20依次穿过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的前部、所述第二衬套组件的内周和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所述第二螺杆20穿过所述第二衬套组件的内周后与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15的内周可拆卸式固定,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15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固定,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后部与所述第二衬套组件的外周固定,而所述第二螺杆20只是穿设在所述第二衬套组件的内周,因此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中后部通过所述第二衬套组件柔性连接,可以较好的衰减从所述副车架组件4向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震动或者从所述前大梁组件3向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震动,NTF路噪满足目标要求,具有更好的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还避免了扭矩打不到位出现故障的情况,提高了总装装配效率。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衬套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二外衬套17、第二中衬套18和第二外衬套17,所述第二外衬套17和所述第二内衬套19均为金属层,所述第二中衬套18弹性夹设于所述第二外衬套17和所述第二内衬套19之间,所述第二螺杆20穿设于所述第二内衬套19的内周,所述副车架组件4的后部与所述第二外衬套17的外周固定。这样,所述第二衬套组件采用三层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外衬套17和所述第二内衬套19采用金属材料,保证了副车架的刚性,所述第二中衬套18可以采用天然橡胶等弹性材料,使所述第二外衬套17和所述第二内衬套19之间通过弹性材料进行力传导,当所述副车架受到震动或撞击时,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第二外衬套17的外周固定,所述副车架受到的震动力从所述第二外衬套17向所述第二内衬套19传递时,通过所述第二中衬套18的弹性力对震动力进行抵消后,震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内衬套19时被大大减小,进而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震动也大大减小,反之车身受到碰撞时,因所述第二螺杆20穿设与所述第二内衬套19的内周,所述第二螺杆20的上部与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固定,所述前大梁组件3受到的震动在经过所述第二内衬套19传递到所述第二外衬套17时被所述第二中衬套18的弹性力抵消一部分后传递至所述副车架组件4,因此所述副车架组件4受到的震动被大大减小,进而所述副车架组件4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在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对应位置采用所述第二衬套组件这种新的柔性连接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减振问题,无副车架异响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的后部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第三安装孔,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通过第三螺杆23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这样,根据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的宽度横向并排设置两个所述第三安装孔,通过第三螺杆23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将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使震动从所述副车架组件4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时,一部分震动力通过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向后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后部,还有一部分震动力通过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传递至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后部,增加了传力路径,减小了每条传力路径所分担的负荷,进而提升所述前大梁组件3在前大梁转弯区域的刚度连续性,解决了该区域强度变化急剧问题,提高了整车碰撞安全性。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前大梁组件3在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左侧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纵梁角板21,所述纵梁角板21的左侧上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左侧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纵梁角板21的右侧底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左侧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纵梁角板21的左侧上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的左侧顶部两层式固定,所述纵梁角板21的右侧底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的左侧两层式固定,所述纵梁角板21的截面呈“L”字形,进而所述纵梁角板21、所述前大梁组件3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围设形成的腔体结构提高了副车架在所述第二安装支架6对应位置处的安装点稳健性,能够抵抗副车架摇晃时的结构变形。
本发明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所述副车架组件4和所述前大梁组件3在对应位置处均设置有定位孔22。这样,通过所述定位孔22在总装装配时采用总装装配小车的定位销定位所述副车架组件4、所述副车架支撑盘7与所述前大梁组件3,再紧固所述第一螺杆14、所述第二螺杆20和所述第三螺杆23,提高装配精度与效率。
上述仅对本发明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发明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大梁组件、副车架组件、以及分别左右对称设置于汽车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支架、第一螺母管组件和副车架支撑盘,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与所述前大梁组件中部的下表面两层式固定且两者围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一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上方,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前部通过第一螺杆穿过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部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三者分别在汽车左右两侧可拆卸式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母管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螺母管本体和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底面外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顶面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的上部和底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面固定,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前大梁组件和所述第一加强板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的前部设置有第一衬套组件,所述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第一衬套组件的外周固定,所述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螺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衬套组件的内周和所述第一螺母管本体的内周可拆卸式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套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一外衬套、第一中衬套和第一外衬套,所述第一外衬套和所述第一内衬套均为金属层,所述第一中衬套弹性夹设于所述第一外衬套和所述第一内衬套之间,所述第一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内衬套的内周,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前部与所述第一外衬套的外周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支架和第二螺母管组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左右两侧上表面分别与所述前大梁组件中后部的左右两侧下表面两层式固定,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围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由所述第二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上方,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通过第二螺杆穿过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中后部可拆卸式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大梁组件包括前大梁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前大梁本体内侧的前大梁加强板,所述前大梁加强板与所述前大梁本体围设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第三空腔延伸至所述前大梁加强板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包括第二螺母管本体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面和底面分别与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第二螺母管本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前大梁本体和所述前大梁加强板并延伸至所述前大梁加强板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的后部设置有第二衬套组件,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第二衬套组件的外周固定,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前部、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前大梁组件通过第二螺杆依次穿过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前部、所述第二衬套组件的内周和所述第二螺母管组件可拆卸式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套组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第二外衬套、第二中衬套和第二外衬套,所述第二外衬套和所述第二内衬套均为金属层,所述第二中衬套弹性夹设于所述第二外衬套和所述第二内衬套之间,所述第二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内衬套的内周,所述副车架组件的后部与所述第二外衬套的外周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支撑盘的后部横向并排设置有两个第三安装孔,所述副车架支撑盘通过第三螺杆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前大梁组件的后部可拆卸式固定。
CN202011060731.7A 2020-09-30 2020-09-30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Pending CN1123735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0731.7A CN112373564A (zh) 2020-09-30 2020-09-30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0731.7A CN112373564A (zh) 2020-09-30 2020-09-30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73564A true CN112373564A (zh) 2021-02-19

Family

ID=74580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0731.7A Pending CN112373564A (zh) 2020-09-30 2020-09-30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7356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2704A (zh) * 2021-03-10 2021-06-25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前副车架安装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2704A (zh) * 2021-03-10 2021-06-25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前副车架安装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53922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H0686230B2 (ja) 車両用フレ−ム
JP2012153258A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
US1095392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212685714U (zh)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JP2002337526A (ja) 自動車のリアサスペンションの構造
CN112373564A (zh)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JP457518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3224222B2 (ja) 自動車の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CN211391449U (zh) 一种客车及其分体式减振车架
CN102107677B (zh) 上控制臂支架总成
CN210941959U (zh) 一种纯电动乘用车后驱副车架
CN216002765U (zh) 副车架及汽车
CN218616861U (zh) 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
CN221090967U (zh) 一种汽车底盘副车架安装结构
CN215752634U (zh) 一种用于提升前副车架模态的加强结构
CN212667488U (zh) 一种汽车全框副车架
CN212267628U (zh) 一种钢铝副车架结构
CN220430284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20842684U (zh)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9838401U (zh) 一种车辆
CN220764502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20549101U (zh) 副车架横梁、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338444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副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