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3841A - 端子 - Google Patents

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3841A
CN112313841A CN201980041413.5A CN201980041413A CN112313841A CN 112313841 A CN112313841 A CN 112313841A CN 201980041413 A CN201980041413 A CN 201980041413A CN 112313841 A CN112313841 A CN 112313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member
fitting
fitting portion
main body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14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3841B (zh
Inventor
清水彻
小林真吾
卞成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13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3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3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38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板端子(端子)(10)具备:金属制的主体部(12),呈在前后方向长的板状;和板状的装配部(16),与主体部(12)相连,装配有分体的绝缘构件(18),装配部(16)从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向前方突出,绝缘构件(18)位于比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靠前方,将装配部(16)的前端面(28)及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Description

端子
技术领域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端子的一例,已知日本特表2016-522550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插脚触头元件。插脚触头元件呈扁平触头的形状,具备触头构件和与触头构件形成为一体的触头保护构件。触头保护构件将触头构件的上部及两侧缘覆盖,触头构件的接触面露出到外部。
插脚触头元件是设置于连接器元件的元件,在连接器元件设置有与触头保护构件一体成形的壳体。在壳体以将插脚触头元件的周围包围的方式设置有触头保护挡圈,触头保护挡圈的上部开口。另外,触头保护挡圈与插脚触头元件之间的间隙成为测试手指不可进入程度的间隙,从而可抑制测试手指与触头构件的接触面直接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6-5225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为触头保护构件与壳体一体成形,所以触头构件的两侧缘被触头保护构件覆盖,有插脚触头元件的宽度变大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端子具备:金属制的主体部,呈在前后方向长的板状;和装配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装配有分体的绝缘构件,所述装配部呈板状,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所述绝缘构件位于比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靠前方,将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及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因为绝缘构件将装配部的前端面及主体部的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以可抑制从端子的前方向端子的金属部位(装配部及主体部)触指。另外,因为绝缘构件与装配端子的壳体为分体,所以与如以往那样绝缘构件和壳体一体成形的结构比较,不必使绝缘构件通过主体部延伸到壳体的树脂部,所以能够抑制端子的宽度。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装配部在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部具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变薄的第1倾斜面,所述绝缘构件在所述绝缘构件的后方具有将所述第1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第1槽部。
通过绝缘构件的第1槽部将装配部的第1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从而当绝缘构件向端子的厚度方向移位时,第1槽部的内表面与第1倾斜面碰触,因此能够抑制绝缘构件向端子的厚度方向移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第1槽部将所述第1倾斜面遍及所述装配部的宽度方向而覆盖。
通过第1槽部将第1倾斜面遍及装配部的宽度方向而覆盖,从而与第1槽部将第1倾斜面在宽度方向覆盖一部分的结构比较,能够进一步抑制绝缘构件向端子的厚度方向移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中、一方侧的侧端部具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变薄的第2倾斜面,在另一方侧的侧端部具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变薄的第3倾斜面,关于所述绝缘构件,在所述绝缘构件具有将所述第2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第2槽部,在所述绝缘构件具有将所述第3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第3槽部。
通过绝缘构件的第2槽部将装配部的第2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绝缘构件的第3槽部将装配部的第3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从而当绝缘构件向端子的厚度方向移位时,第2槽部的内表面与第2倾斜面碰触,第3槽部的内表面与第3倾斜面碰触,因此能够抑制绝缘构件向端子的厚度方向移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第2槽部将所述第2倾斜面遍及所述装配部的前后方向而覆盖,所述第3槽部将所述第3倾斜面遍及所述装配部的前后方向而覆盖。
通过第2槽部将第2倾斜面遍及前后方向覆盖,第3槽部将第3倾斜面遍及前后方向覆盖,从而与第2槽部将第2倾斜面在前后方向覆盖一部分、且第3槽部将第3倾斜面在前后方向覆盖一部分的结构比较,能够进一步抑制绝缘构件向端子的厚度方向移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装配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得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由隔着所述装配部位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1前端面和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2前端面构成,所述绝缘构件由第1绝缘构件和第2绝缘构件构成,所述第1绝缘构件从所述装配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所述一方侧的侧面装配到所述装配部,所述第2绝缘构件从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装配到所述装配部,所述第1绝缘构件及所述第2绝缘构件相互接合,所述第1绝缘构件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第2绝缘构件具有:第1覆盖部,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和第2覆盖部,呈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覆盖。
例如通过将第1绝缘构件从装配部的一方侧的侧面装配于装配部,接着将第2绝缘构件从装配部的另一方侧的侧面装配于装配部,进一步将第1绝缘构件和第2绝缘构件接合,从而能够将绝缘构件组装到装配部。因此,与如以往那样通过嵌件成型将绝缘构件形成于装配部的结构(在模具放置端子的金属部、在模具注入树脂、将树脂冷却使其固化的结构)比较,能够快速组装。另外,因为不需要专用的模具,所以能够有助于成本的降低。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第1绝缘构件及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以下。
因为第1绝缘构件及第2绝缘构件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以下,所以能够抑制端子整体的宽度。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在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开口设置有第1凹部,在所述第1绝缘构件的、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面突出设置有与所述第1凹部嵌合的第1凸部,通过第1凹部和第1凸部嵌合,从而所述第1绝缘构件向前后方向的移位被限制,在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开口设置有第2凹部,在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的、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面突出设置有与所述第2凹部嵌合的第2凸部,通过第2凹部和第2凸部嵌合,从而所述第2绝缘构件向前后方向的移位被限制。
通过将第1绝缘构件的第1凸部与装配部的第1凹部嵌合,并将第2绝缘构件的第2凸部与装配部的第2凹部嵌合,从而当绝缘构件将要向前后方向移位时,第1绝缘构件的第1凸部与装配部的第1凹部的内表面碰触,第2绝缘构件的第2凸部与装配部的第2凹部的内表面碰触,因此可限制绝缘构件向前后方向移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第1绝缘构件及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2覆盖部分别具有相互接触的接触面,在所述第1绝缘构件侧的所述接触面设置有开口部,在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2覆盖部侧的所述接触面突出设置有第1突出部,通过所述第1突出部压入到所述开口部,从而所述第1绝缘构件和所述第2覆盖部相互接合。
通过将第1绝缘构件的第1突出部压入到第2绝缘构件的开口部,能够将第1绝缘构件和第2绝缘构件接合。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前端部设置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变薄的第1倾斜面,在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2覆盖部的后表面开口设置有在宽度方向长的第1槽部,所述第1槽部的内表面与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及所述第1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
因为第1槽部的内表面与主体部的装配部的前端面及第1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绝缘构件向端子的厚度方向移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中、所述一方侧的侧端部设置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变薄的第2倾斜面,在所述第1绝缘构件的、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面开口设置有在前后方向长的第2槽部,所述第2槽部的内表面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及所述第2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中、所述另一方侧的侧端部设置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变薄的第3倾斜面,在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的、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面开口设置有在前后方向长的第3槽部,所述第3槽部的内表面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及所述第3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
因为第1绝缘构件的第2槽部的内表面与装配部的一方侧的侧面及第2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且第2绝缘构件的第1覆盖部的第3槽部的内表面与另一方侧的侧面及第3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绝缘构件向端子的厚度方向移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装配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得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由隔着所述装配部位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1前端面和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2前端面构成,所述绝缘构件由第1绝缘构件和2绝缘构件构成,所述第1绝缘构件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第2绝缘构件与所述第1绝缘构件构成一体,所述第2绝缘构件具有:第1覆盖部,与所述第1绝缘构件相连,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及第2覆盖部,呈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覆盖,
所述第1绝缘构件具有与所述装配部的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第1对置面,在所述第1对置面设置有第1嵌合部,
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具有与所述装配部的另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第2对置面,在所述第2对置面设置有第2嵌合部,在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1嵌合部嵌合的第3嵌合部,在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2嵌合部嵌合的第4嵌合部,通过所述第1嵌合部和所述第3嵌合部嵌合,且所述第2嵌合部和所述第4嵌合部嵌合,从而所述绝缘构件向前后方向的移位被限制。
通过第1绝缘构件的第1嵌合部与装配部的第3嵌合部嵌合,且第2绝缘构件的第1覆盖部的第2嵌合部与装配部的第4嵌合部嵌合,从而限制绝缘构件从装配部向前后方向移位,并抑制绝缘构件从装配部脱落。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第1嵌合部形成为从所述第1对置面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突出的第1凸部,所述第2嵌合部形成为从所述第2对置面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突出的第2凸部,所述第3嵌合部开口设置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形成为与所述第1凸部嵌合的第1凹部,所述第4嵌合部开口设置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形成为与所述第2凸部嵌合的第4凹部。
通过第1绝缘构件的第1凸部与装配部的第1凹部嵌合,且第2绝缘构件的第1覆盖部的第2凸部与装配部的第2凹部嵌合,从而可限制绝缘构件从装配部向前后方向移位,且可抑制绝缘构件从装配部脱落。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第1绝缘构件及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能够向所述宽度方向弹性移位。
因为第1绝缘构件及第2绝缘构件的第1覆盖部能向宽度方向弹性移位,所以在将绝缘构件的第1嵌合部及第2嵌合部与装配部的第3嵌合部及第4嵌合部嵌合时,通过使第1绝缘构件及第2绝缘构件的第1覆盖部向宽度方向弹性移位,从而能够使绝缘构件的第1嵌合部及第2嵌合部移位到装配部的第3嵌合部及第4嵌合部的位置。这样,能够通过组装将绝缘构件装配到装配部,因此与通过嵌件成型将绝缘构件装配到装配部的情况比较,能够容易装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前端部设置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变薄的第1倾斜面,在所述第2覆盖部的后表面开口设置有在宽度方向长的第1槽部,所述第1槽部的内表面与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及所述第1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
因为第1槽部的内表面与主体部的装配部的前端面及第1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绝缘构件向端子的厚度方向移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装配部具备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的一方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第1装配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第2装配部,所述绝缘构件具备:第2覆盖部,从所述第1装配部设置到所述第2装配部,将所述第1装配部的前端面及所述第2装配部的前端面、和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覆盖;和第2突出部,从所述第2覆盖部的后表面朝向所述第1装配部与所述第2装配部之间突出,在所述第2突出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一方的侧面设置有第1嵌合部,在另一方的侧面设置有第2嵌合部,在所述第1装配部的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一方的侧面对置的面设置有与所述第1嵌合部嵌合的第3嵌合部,在所述第2装配部的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另一方的侧面对置的面设置有与所述第2嵌合部嵌合的第4嵌合部,通过所述第1嵌合部与所述第3嵌合部嵌合,且所述第2嵌合部与所述第4嵌合部嵌合,从而可限制所述绝缘构件向前后方向的移位。
通过绝缘构件的第1嵌合部与装配部的第3嵌合部嵌合,且绝缘构件的第2嵌合部与装配部的第4嵌合部嵌合,从而可抑制绝缘构件从装配部向前后方向移位,且可抑制绝缘构件从装配部脱落。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端子,能够抑制在前端具有绝缘构件的板状的端子的宽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端子的装配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3是从宽度方向观看的端子的装配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4是从正面观看的端子的图。
图5是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厚度方向观看的端子的分解图。
图7是从正面观看的端子的分解图。
图8是第1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从宽度方向观看的第1绝缘构件的图。
图10是第2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宽度方向观看的第2绝缘构件的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中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A-A剖视图。
图14是与图12对应的、使绝缘构件从主体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15是将端子的装配部附近放大的立体图。
图16是与图15对应的、使绝缘构件从主体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17是将实施方式3中的端子的装配部附近放大的立体图。
图18是与图17对应的、将绝缘构件从主体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19是将实施方式4中的端子的装配部附近放大的立体图。
图20是与图19对应的、将绝缘构件从主体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21是将实施方式5中的端子的装配部附近放大的立体图。
图22是与图21对应的、将绝缘构件从主体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23是将实施方式6中的端子的装配部附近放大的立体图。
图24是与图23对应的、将绝缘构件从主体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25是将实施方式7中的端子的装配部附近放大的立体图。
图26是与图25对应的、将绝缘构件从主体部分离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端子(端子)10。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6的朝向上侧的方向(图6的Z方向)作为板端子10的嵌合方向即前方,将图6的朝向下侧的方向作为后方,将图6的朝向右侧的方向(图6的Y方向)作为板端子10的宽度方向的一方,将图6的朝向左侧的方向作为板端子1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另外,将图3的朝向右侧的方向(图3的X方向)作为板端子10的厚度方向的一方,将图3的朝向左侧的方向作为板端子10的厚度方向的另一方。
板端子10装配于树脂制的壳体(未图示),如图1、图2所示,由如下构成:金属制的主体部12,呈在前后方向长的板状;板状的装配部16,与主体部12相连,从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向前方突出;以及分体的绝缘构件18,装配于装配部16。绝缘构件18位于比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靠前侧。这样,绝缘构件18与装配板端子10的壳体(未图示)为分体,因此与如以往那样绝缘构件和壳体一体成形的结构比较,不必使绝缘构件18通过主体部12延伸到壳体的树脂部,所以能够抑制主体部12的宽度。
如图5所示,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由第1前端面14A和第2前端面14B构成。如图6所示,装配部16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1设定得小于主体部1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2,第1前端面14A隔着装配部16形成为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第2前端面14B隔着装配部16形成为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
如图5、图6所示,在作为装配部16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面的第1侧面20设置有槽状的第1凹部22,在作为装配部16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侧面的第2侧面24设置有槽状的第2凹部26。
如图5、图6、图7所示,在装配部16的板面的前端部设置有朝向装配部16的前端面28倾斜的第1倾斜面30。
在装配部16的板面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侧端部设置有朝向装配部16的第1侧面20倾斜的第2倾斜面32。
在装配部16的板面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侧端部设置有朝向装配部16的第2侧面24倾斜的第3倾斜面34。
绝缘构件18通过树脂形成,如图5所示,由从装配部16的第1侧面20侧装配于装配部16的第1绝缘构件36、和从装配部16的第2侧面24侧装配于装配部16的第2绝缘构件38构成。如图2所示,第1绝缘构件36及第2绝缘构件38分别具有相互接触的接触面40A及接触面40B。
如图8、图9所示,第1绝缘构件36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在第1绝缘构件36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侧面(与装配部16的第1侧面20对置的侧面)设置有第1凸部42及第2槽部44。
如图6所示,第1凸部42设置于与装配部16的第1凹部22对应的位置,如图2所示,第1绝缘构件36的第1凸部42与装配部16的第1凹部22嵌合。由此,当第1绝缘构件36将要向前后方向移位时,第1凸部42抵接于第1凹部22的内表面,因此可限制第1绝缘构件36向前后方向的移位。
如图6所示,第2槽部44设置于与装配部16的第2倾斜面32及第1侧面20对应的位置,如图2所示,第2槽部44将装配部16的第2倾斜面32及第1侧面20遍及装配部16的前后方向而覆盖。另外,第2槽部44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2倾斜面32及第1侧面20对置地设置,且遍及装配部16的前后方向以面进行接触。由此,可抑制第1绝缘构件36向厚度方向移位。另外,因为第2槽部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2倾斜面32遍及前后方向以面进行接触,所以与第2槽部的内表面和装配部的第2倾斜面的一部分接触的结构比较,第2槽部44和装配部16的接触面积变大,进一步能够抑制第1绝缘构件36向厚度方向移位。另外,第2槽部44当是能够抑制向装配部16的触指的范围时,也可以设为将装配部16的第2倾斜面32及第1侧面20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将第2倾斜面32及第1侧面20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将第2倾斜面32及第1侧面20的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另外,也可以设为第2槽部44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2倾斜面32的一部分接触的结构。
如图8、图9所示,第1绝缘构件36的接触面40A设置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侧面上,在接触面40A开口设置有开口部46。
如图10、图11所示,第2绝缘构件38由第1覆盖部48和第2覆盖部50构成,第1覆盖部48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第2覆盖部50呈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从第1覆盖部48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面向宽度方向的一方突出。
如图6所示,在第1覆盖部48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面(与装配部16的第2侧面24对置的侧面)设置有第2凸部52及第3槽部54。
如图6所示,第1覆盖部48的第2凸部52设置于与装配部16的第2凹部26对应的位置,如图2所示,第1覆盖部48的第2凸部52与装配部16的第2凹部26嵌合。由此,当第2绝缘构件38将要向前后方向移位时,第2凸部52抵接于第2凹部26的内表面,因此限制第2绝缘构件38向前后方向的移位。
如图6所示,第1覆盖部48的第3槽部54设置于与装配部16的第3倾斜面34及第2侧面24对应的位置,如图2所示,第3槽部54将装配部16的第3倾斜面34及第2侧面24遍及装配部16的前后方向而覆盖。另外,第3槽部54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3倾斜面34及第2侧面24对置地设置,且遍及装配部16的前后方向以面进行接触。由此,可抑制第2绝缘构件38向厚度方向移位。另外,因为第3槽部54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3倾斜面34遍及前后方向以面进行接触,所以与第3槽部的内表面和装配部的第3倾斜面的一部分接触的结构比较,第3槽部54和装配部16的接触面积变大,进一步能够抑制第1绝缘构件36向厚度方向移位。另外,第3槽部54当是能够抑制向装配部16的触指的范围时,也可以设为将装配部16的第3倾斜面34及第2侧面24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将第3倾斜面34及第2侧面24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将第3倾斜面34及第2侧面24的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另外,也可以设为第3槽部54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3倾斜面34的一部分接触的结构。
如图10、图11所示,在第2覆盖部50的后表面开口设置有在宽度方向长的第1槽部56。如图2所示,第1槽部56设置于与装配部16的第1倾斜面30及装配部16的前端面28对应的位置,第1槽部56将装配部16的第1倾斜面30及前端面28遍及装配部16的宽度方向而覆盖。另外,第1槽部56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1倾斜面30及装配部16的前端面28对置地设置,遍及装配部16的宽度方向以面进行接触。由此,可抑制第2绝缘构件38向厚度方向移位。另外,因为第1槽部56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1倾斜面30遍及宽度方向以面进行接触,所以与第1槽部的内表面和装配部的第1倾斜面的一部分接触的结构比较,第1槽部56和装配部16的接触面积变大,进一步能够抑制第1绝缘构件36向厚度方向移位。另外,第1槽部56当是能抑制向装配部16的触指的范围时,也可以设为将装配部16的第1倾斜面30及前端面28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将第1倾斜面30及前端面28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将第1倾斜面30及前端面28的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部分覆盖的结构。另外,也可以设为第1槽部56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1倾斜面30的一部分接触的结构。
如图10、图11所示,第2绝缘构件38的接触面40B设置于第2覆盖部50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面,另外,在接触面40B突出设置有第1突出部58。如图2所示,第2绝缘构件38的第1突出部58压入到第1绝缘构件36的开口部46,第1绝缘构件36和第2绝缘构件38接合。这样,通过将分体的绝缘构件18组装到装配部16,从而绝缘构件18被装配,因此与如以往那样通过嵌件成型将绝缘构件形成于装配部的结构(在模具放置板端子10的金属部,向模具注入树脂,将树脂冷却使其固化的结构)比较,能够快速组装。另外,不需要专用的模具,因此能够有助于成本的降低。
如图2所示,第1绝缘构件36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面60和主体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面62成为同一面,第2绝缘构件38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侧面64和主体部1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侧面66成为同一面。由此,如图4、图6所示,第1绝缘构件36及第2绝缘构件3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之和L3成为与主体部1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2相同的长度,能够抑制板端子10整体的宽度。
如图2、图4所示,第1绝缘构件36将主体部12的第1前端面14A整体从前方覆盖。另外,第2绝缘构件38的第1覆盖部48将主体部12的第2前端面14B整体从前方覆盖。另外,第2绝缘构件38的第2覆盖部50将装配部16的前端面28从前方覆盖。由此,可抑制从板端子10的前方向板端子10的金属部位(装配部16及主体部12)触指。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绝缘构件18将装配部16的前端面28及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的一部分覆盖,所以可抑制从板端子(端子)10的前方向板端子(端子)10的金属部位(装配部16及主体部12)触指。另外,因为绝缘构件18与装配板端子(端子)10的壳体为分体,所以与如以往那样绝缘构件和壳体一体成形的结构比较,不必使绝缘构件18通过主体部12延伸到壳体的树脂部,所以能够抑制板端子(端子)10的宽度。
另外,例如通过将第1绝缘构件36从装配部16的第1侧面(一方侧的侧面)20装配到装配部16,接着将第2绝缘构件38从装配部16的第2侧面(另一方侧的侧面)24装配到装配部16,进一步将第1绝缘构件36和第2绝缘构件38接合,从而能够将绝缘构件18组装到装配部16。因此,与如以往那通过嵌件成型将绝缘构件形成于装配部的结构(在模具放置板端子(端子)10的金属部,在模具注入树脂,将树脂冷却使其固化的结构)比较,能够快速组装。另外,不需要专用的模具,因此能够有助于成本的降低。
另外,因为第1绝缘构件36及第2绝缘构件3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之和L3为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2以下,所以能够抑制板端子(端子)10整体的宽度。
另外,通过将第1绝缘构件36的第1凸部42与装配部16的第1凹部22嵌合,并将第2绝缘构件38的第2凸部52与装配部16的第2凹部26嵌合,从而当绝缘构件18将要向前后方向移位时,第1绝缘构件36的第1凸部42与装配部16的第1凹部22的内表面碰触,且第2绝缘构件38的第2凸部52与装配部16的第2凹部26的内表面碰触,因此限制绝缘构件18向前后方向移位。
另外,通过将第2绝缘构件38的第1突出部58压入到第1绝缘构件36的开口部46,从而能够将第1绝缘构件36和第2绝缘构件38接合。
另外,因为第1槽部56的内表面与主体部12的装配部16的前端面28及第1倾斜面30以面进行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绝缘构件18向板端子(端子)10的厚度方向移位。
另外,优选主体部12的装配部16的第1倾斜面30例如按图5所示遍及装配部16的宽度方向而设置。另外,同样优选第1槽部56也遍及装配部16的宽度方向而设置。当预先设为上述结构时,从能够确保第1槽部56和第1倾斜面30的接触面积更多的观点出发优选。
另外,所谓遍及装配部16的宽度方向而设置,例如在第1倾斜面30的情况下,是指第1倾斜面30从装配部16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到另一端侧。
另外,因为第1绝缘构件36的第2槽部44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的第1侧面(一方侧的侧面)20及第2倾斜面32以面进行接触,且第2绝缘构件38的第1覆盖部48的第3槽部54的内表面与第2侧面(另一方侧的侧面)24及第3倾斜面34以面进行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绝缘构件18向板端子(端子)10的厚度方向移位。
另外,优选第2倾斜面32及第3倾斜面34例如按图5所示遍及装配部16的前后方向而设置。另外,同样优选第2槽部44及第3槽部54也遍及装配部16的前后方向而设置。当预先设为上述结构时,从能够确保第2槽部44和第2倾斜面32的接触面积及第3槽部54和第3倾斜面34的接触面积更多的观点出发优选。
<实施方式2>
参照图12至图1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端子10A。板端子10A与实施方式1的板端子10不同,绝缘构件18A由一个构件构成。
如图15、图16所示,板端子10A由如下构成:金属制的主体部12,呈在前后方向长的板状;板状的装配部16A,与主体部12相连,从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向前方突出;以及分体的绝缘构件18A,从前方装配于装配部16A。
在作为装配部16A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面的第1侧面20设置有槽状的第1凹部22,在作为装配部16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侧面的第2侧面24设置有槽状的第2凹部26。
在装配部16A的板面的前端部设置有朝向装配部16A的前端面28倾斜的第1倾斜面30。
绝缘构件18A由第1绝缘构件36A和与第1绝缘构件36A设置成一体的第2绝缘构件38A构成。
第1绝缘构件36A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装配于装配部16A的一方侧的侧面20侧,在第1绝缘构件36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侧面(与装配部16A的第1侧面20对置的侧面)突出设置有第1凸部42。
第1凸部42设置于与装配部16A的第1凹部22对应的位置,当绝缘构件18A装配于装配部16A时,第1凸部42与装配部16A的第1凹部22嵌合。由此,当绝缘构件18A将要向前后方向移位时,第1凸部42抵接于第1凹部22的内表面,因此可限制第1绝缘构件36A向前后方向的移位。
如图15、图16所示,第2绝缘构件38A由第2覆盖部50和第1覆盖部48构成,第2覆盖部50呈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与第1绝缘构件36A的上端部相连,第1覆盖部48从第2覆盖部50的与第1绝缘构件36A相连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向后方突出。
在第1覆盖部48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侧面(与装配部16A的第2侧面24对置的侧面)突出设置有第2凸部52。
第2凸部52设置于与装配部16A的第2凹部26对应的位置,当绝缘构件18A装配于装配部16A时,第1覆盖部48的第2凸部52与装配部16A的第2凹部26嵌合。
通过第1凸部42与第1凹部22嵌合,且第2凸部52与第2凹部26嵌合,从而当绝缘构件18A将要向前后方向移位时,第1凸部42抵接于第凹部22的内表面,第2凸部52抵接于第2凹部26的内表面,因此限制绝缘构件18A向前后方向的移位。
如图13所示,在第2覆盖部50的后表面开口设置有在宽度方向长的第1槽部56。第1槽部56设置于与装配部16A的第1倾斜面30及装配部16A的前端面28对应的位置,第1槽部56的内表面与装配部16A的第1倾斜面30及装配部16A的前端面28以面进行接触。由此,可抑制绝缘构件18A向厚度方向移位。
第1绝缘构件36A及第1覆盖部48能够向宽度方向弹性移位。由此,在将绝缘构件18A从前方装配于装配部16A时,装配部16A的前端与第1绝缘构件36A的后端及第1覆盖部48的后端碰触,第1绝缘构件36A及第1覆盖部48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弹性移位。通过在该状态下使绝缘构件18A向后方移位到第1凸部42与第1凹部42嵌合且第2凸部52与第2凹部26嵌合为止,从而能够将绝缘构件18A装配到装配部16A。这样,能够通过组装将绝缘构件18A装配到装配部16A,因此与通过嵌件成型将绝缘构件18A装配到装配部16A的情况比较,能够容易装配。
关于其他的结构,是与实施方式1的板端子10相同的结构,因此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1绝缘构件36A的第1嵌合部(第1凸部)42与装配部16A的第1凹部(第3嵌合部)22嵌合,且第2绝缘构件38A的第1覆盖部48的第2凸部(第2嵌合部)52与装配部16A的第2凹部(第4嵌合部)26嵌合,从而限制绝缘构件18A从主体部12向前后方向移位,且限制绝缘构件18A从主体部12脱落。
另外,通过第1绝缘构件36A的第1凸部42与装配部16A的第1凹部22嵌合,且第2绝缘构件38A的第1覆盖部48的第2凸部52与装配部16A的第2凹部26嵌合,从而可限制绝缘构件18A从主体部12向前后方向移位,且可限制绝缘构件18A从主体部12脱落。
另外,因为第1绝缘构件36A及第2绝缘构件38A的第1覆盖部48能够向宽度方向弹性移位,所以在将绝缘构件18A的第1嵌合部(第1凸部)42及第2凸部(第2嵌合部)52与装配部16A的第1凹部(第3嵌合部)22及第2凹部(第4嵌合部)26嵌合时,通过使第1绝缘构件36A及第2绝缘构件38A的第1覆盖部48向宽度方向弹性移位,能够使绝缘构件18A的第1嵌合部(第1凸部)42及第2凸部(第2嵌合部)52移位到装配部16A的第1凹部(第3嵌合部)22及第2凹部(第4嵌合部)26的位置。这样,能够通过组装将绝缘构件18A装配到装配部16A,因此与通过嵌件成型将绝缘构件装配到装配部的情况比较,能够容易装配。
另外,因为第1槽部56的内表面与主体部12的装配部16A的前端面28及第1倾斜面30以面进行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绝缘构件18A向板端子(端子)10A的厚度方向移位。
<实施方式3>
参照图17、图1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端子10B。板端子10B的绝缘构件18B与实施方式2的板端子10A同样,通过一个构件构成,但是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的板端子10A不同,通过嵌件成型装配到装配部16A。
绝缘构件18B的第1绝缘构件36B及第2绝缘构件38B的第1覆盖部48A与实施方式2中的板端子10A不同,成为不能向宽度方向弹性移位的结构,绝缘构件18B比实施方式2的板端子10A更不易从装配部16A脱落。
关于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板端子10A为相同结构,因此标注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附图表面,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4>
参照图19、图2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端子10C。本实施方式的板端子10C的绝缘构件18C与实施方式3的板端子10B同样,通过嵌件成型装配到装配部16B,但是绝缘构件18C及装配部16B的形状与实施方式3中的绝缘构件18B及装配部16A的形状不同。
装配部16B由第1装配部68和第2装配部70构成,第1装配部68从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第2装配部70从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第1装配部68和第2装配部70在宽度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
绝缘构件18C由第2覆盖部50A和第2突出部72构成,第2覆盖部50A呈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从第1装配部68设置到第2装配部70,将第1装配部68及第2装配部70的前端面28及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覆盖,第2突出部72从第2覆盖部50的后表面朝向第1装配部68与所述第2装配部70之间突出。
在第2突出部7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一方侧的侧面60A突出设置有第1凸部(第1嵌合部)42A,在另一方侧的侧面64A突出设置有第2凸部(第2嵌合部)52A。
在第1装配部68的、与第2突出部72的一方侧的侧面60A对置的第1侧面20A设置有与第1凸部42A嵌合的第1凹部(第3嵌合部)22A,在第2装配部70的、与第2突出部72的另一方侧的侧面64A对置的面24A设置有与第2凸部(第2嵌合部)52A嵌合的第2凹部(第4嵌合部)26A。通过第1凸部42A和第1凹部22A嵌合,且第2凸部52A和第2凹部26A嵌合,从而限制绝缘构件18C相对于装配部16B向前后方向移位,并限制绝缘构件18C从装配部16B脱落。
关于其他的结构,是与实施方式3的板端子10B相同的结构,因此标注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绝缘构件18C的第1凸部(第1嵌合部)42A与装配部16B的第1凹部(第3嵌合部)22A嵌合,且绝缘构件18C的第2凸部(第2嵌合部)52A与装配部16B的第2凹部(第4嵌合部)26A嵌合,从而可限制绝缘构件18C从装配部16B向前后方向移位,并可限制绝缘构件18C从装配部16B脱落。
<实施方式5>
参照图21、图2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端子10D。板端子10D成为通过压入将绝缘构件18D装配到装配部16C的结构,这点与实施方式4的板端子10C不同。
装配部16C由从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第1装配部68A、和从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第2装配部70A构成。第1装配部68A和第2装配部70A在宽度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在第1装配部68A及第2装配部70A的相互对置的第1侧面20B及第2侧面24B突出设置有一对突起部76。
绝缘构件18D由第2覆盖部50A和第2突出部72A构成,第2覆盖部50A呈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从第1装配部68A设置到第2装配部70A,将第1装配部68A及第2装配部70A的前端面28及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覆盖,第2突出部72A从第2覆盖部50A的后表面朝向第1装配部68A与所述第2装配部70A之间突出。
一对突起部76的顶端之间的长度短于绝缘构件18D的第2突出部72A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绝缘构件18D通过压入而装配到装配部16C。
关于其他的结构,是与实施方式4的板端子10C相同的结构,因此标注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6>
参照图23、图2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端子10E。板端子10E成为通过压入将绝缘构件18E装配到装配部16D的结构,这点与实施方式3的板端子10B不同。
装配部16D从主体部12的前端面14向前方突出地设置,在装配部16D的一方侧的第1侧面20及另一方侧的第2侧面24突出设置有一对突起部76A。
绝缘构件18E由第1绝缘构件36C和与第1绝缘构件36C设置成一体的第2绝缘构件38C构成。第1绝缘构件36C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装配于装配部16D的一方侧的第1侧面20侧。第2绝缘构件38C由第2覆盖部50B和第1覆盖部48B构成,第2覆盖部50B呈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与第1绝缘构件36C的上端部相连,第1覆盖部48B从第2覆盖部50B的与第1绝缘构件36C相连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向后方突出。
一对突起部76A的顶端之间的长度长于绝缘构件18E的第1绝缘构件36C与第2绝缘构件38C的第1覆盖部48B之间的长度,绝缘构件18E通过压入而装配到装配部16D。
关于其他的结构,是与实施方式3的板端子10B相同的结构,因此标注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7>
参照图25、图2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端子10F。板端子10F与实施方式6的板端子10E同样,成为通过压入将绝缘构件18F装配到装配部16E的结构,但是在绝缘构件18F设置有第3凸部80,在装配部18F设置有与第3凸部80嵌合的第4凹部82,这点与实施方式6的板端子10E不同。
第3凸部80设置于绝缘构件18F的第1绝缘构件36C与第2绝缘构件38C的第1覆盖部48B之间,从第2覆盖部50B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地设置。第4凹部82开口设置于装配部16E的前端的与第3凸部80对应的位置。通过设置第3凸部80及第4凹部82,从而将绝缘构件18F装配到装配部16E时的定位变得容易,与实施方式6的板端子10E比较,能够将绝缘构件18F容易地装配到装配部16E。
关于其他的结构,是与实施方式6的板端子10E相同的结构,因此标注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其他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括如下各种方式。
(1)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将第2绝缘构件38的第2覆盖部50的第1突出部58压入到第1绝缘构件36的开口部46,从而第1绝缘构件36和第2绝缘构件38接合,但是,例如也可以设为将第1绝缘构件和第2绝缘构件通过焊接进行接合的结构,而且可以设为通过超声波接合进行接合的结构。
(2)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将设置于第1绝缘构件36的第1凸部42与设置于装配部16的第1凹部22嵌合,从而限制第1绝缘构件36向前后方向的移位,但是也可以设为在第1绝缘构件设置凹部、在装配部设置凸部、并将第1绝缘构件的凹部与装配部的凸部嵌合的结构。
(3)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将设置于第2绝缘构件38的第2凸部52与设置于装配部16的第2凹部26嵌合,从而限制第2绝缘构件38向前后方向的移位,但是也可以设为在第2绝缘构件设置凹部、在装配部设置凸部、并将第2绝缘构件的凹部与装配部的凸部嵌合的结构。
(4)在实施方式1中,设为从装配部16的第1侧面20侧装配第1绝缘构件36、并从装配部16的第2侧面24侧装配第2绝缘构件38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通过压入将一个绝缘构件装配到装配部的结构。
(5)在实施方式1中,第1绝缘构件36及第2绝缘构件38设为将主体部12的第1前端面14A及第2前端面14B的整体覆盖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将一部分覆盖的结构。
(6)在实施方式1中,设为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L2与第1绝缘构件36及第2绝缘构件38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之和L3为相同长度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L3成为L2以下的结构。
(7)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由第1绝缘构件36及第2绝缘构件38构成绝缘构件18,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将第1绝缘构件和第2绝缘构件设为一体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10C、10D、10E、10F:板端子(端子)
12:主体部
14:前端面
14A:第1前端面
14B:第2前端面
16、16A、16B、16C、16D、16E:装配部
18、18A、18B、18C、18D、18E、18F:绝缘构件
20、20A、20B:第1侧面(一方侧的侧面)
22、22A:第1凹部(第3嵌合部)
24、24A、24B:第2侧面(另一方侧的侧面)
26、26A:第2凹部(第4嵌合部)
28:前端面
30:第1倾斜面
32:第2倾斜面
34:第3倾斜面
36、36A、36B、36C:第1绝缘构件
38、38A、38B、38C:第2绝缘构件
40A:接触面
40B:接触面
42、42A:第1凸部(第1嵌合部)
44:第2槽部
46:开口部
48、48A、48B:第1覆盖部
50、50A、50B:第2覆盖部
52、52A:第2凸部(第2嵌合部)
54:第3槽部
56:第1槽部
58:第1突出部
60、60A、60B:一方侧的侧面
62:一方侧的侧面
64、64A、64B:另一方侧的侧面
66:另一方侧的侧面
72、72A:第2突出部
L1:长度
L2:长度

Claims (16)

1.一种端子,具备:
金属制的主体部,呈在前后方向长的板状;和
装配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装配有分体的绝缘构件,
所述装配部呈板状,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向前方突出,
所述绝缘构件位于比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靠前方,将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及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装配部在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部具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变薄的第1倾斜面,
所述绝缘构件在所述绝缘构件的后方具有将所述第1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第1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1槽部将所述第1倾斜面遍及所述装配部的宽度方向而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中、一方侧的侧端部具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变薄的第2倾斜面,
在另一方侧的侧端部具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变薄的第3倾斜面,
关于所述绝缘构件,
在所述绝缘构件具有将所述第2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第2槽部,
在所述绝缘构件具有将所述第3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第3槽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2槽部将所述第2倾斜面遍及所述装配部的前后方向而覆盖,
所述第3槽部将所述第3倾斜面遍及所述装配部的前后方向而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装配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得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由隔着所述装配部位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1前端面和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2前端面构成,
所述绝缘构件由第1绝缘构件和第2绝缘构件构成,所述第1绝缘构件从所述装配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所述一方侧的侧面装配到所述装配部,所述第2绝缘构件从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装配到所述装配部,所述第1绝缘构件及所述第2绝缘构件相互接合,
所述第1绝缘构件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所述第2绝缘构件具有:第1覆盖部,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和第2覆盖部,呈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其中,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第1绝缘构件及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之和为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其中,在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开口设置有第1凹部,
在所述第1绝缘构件的、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面突出设置有与所述第1凹部嵌合的第1凸部,通过第1凹部和第1凸部嵌合,从而所述第1绝缘构件向前后方向的移位被限制,
在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开口设置有第2凹部,
在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的、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面突出设置有与所述第2凹部嵌合的第2凸部,通过第2凹部和第2凸部嵌合,从而所述第2绝缘构件向前后方向的移位被限制。
9.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1绝缘构件及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2覆盖部分别具有相互接触的接触面,
在所述第1绝缘构件侧的所述接触面设置有开口部,
在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2覆盖部侧的所述接触面突出设置有第1突出部,
通过所述第1突出部压入到所述开口部,从而所述第1绝缘构件和所述第2覆盖部相互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前端部设置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变薄的第1倾斜面,
在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2覆盖部的后表面开口设置有在宽度方向长的第1槽部,
所述第1槽部的内表面与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及所述第1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中、所述一方侧的侧端部设置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变薄的第2倾斜面,
在所述第1绝缘构件的、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面开口设置有在前后方向长的第2槽部,
所述第2槽部的内表面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及所述第2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
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中、所述另一方侧的侧端部设置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变薄的第3倾斜面,
在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的、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面开口设置有在前后方向长的第3槽部,
所述第3槽部的内表面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及所述第3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装配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得小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由隔着所述装配部位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1前端面和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2前端面构成,
所述绝缘构件由第1绝缘构件和2绝缘构件构成,
所述第1绝缘构件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所述第2绝缘构件与所述第1绝缘构件构成一体,
所述第2绝缘构件具有:第1覆盖部,与所述第1绝缘构件相连,呈在前后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及第2覆盖部,呈在宽度方向长的形状,位于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的前方,将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覆盖,
所述第1绝缘构件具有与所述装配部的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第1对置面,在所述第1对置面设置有第1嵌合部,
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具有与所述装配部的另一方侧的侧面对置的第2对置面,在所述第2对置面设置有第2嵌合部,
在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1嵌合部嵌合的第3嵌合部,
在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2嵌合部嵌合的第4嵌合部,
通过所述第1嵌合部和所述第3嵌合部嵌合,且所述第2嵌合部和所述第4嵌合部嵌合,从而所述绝缘构件向前后方向的移位被限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1嵌合部形成为从所述第1对置面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突出的第1凸部,
所述第2嵌合部形成为从所述第2对置面朝向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突出的第2凸部,
所述第3嵌合部开口设置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一方侧的侧面,形成为与所述第1凸部嵌合的第1凹部,
所述第4嵌合部开口设置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另一方侧的侧面,形成为与所述第2凸部嵌合的第4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1绝缘构件及所述第2绝缘构件的所述第1覆盖部能够向所述宽度方向弹性移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在所述装配部的板面的前端部设置有板厚朝向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变薄的第1倾斜面,
在所述第2覆盖部的后表面开口设置有在宽度方向长的第1槽部,
所述第1槽部的内表面与所述装配部的前端面及所述第1倾斜面以面进行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装配部具备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的一方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第1装配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第2装配部,
所述绝缘构件具备:第2覆盖部,从所述第1装配部设置到所述第2装配部,将所述第1装配部的前端面及所述第2装配部的前端面、和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面覆盖;和
第2突出部,从所述第2覆盖部的后表面朝向所述第1装配部与所述第2装配部之间突出,
在所述第2突出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中、一方的侧面设置有第1嵌合部,在另一方的侧面设置有第2嵌合部,
在所述第1装配部的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一方的侧面对置的面设置有与所述第1嵌合部嵌合的第3嵌合部,
在所述第2装配部的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另一方的侧面对置的面设置有与所述第2嵌合部嵌合的第4嵌合部,
通过所述第1嵌合部与所述第3嵌合部嵌合,且所述第2嵌合部与所述第4嵌合部嵌合,从而限制所述绝缘构件向前后方向的移位。
CN201980041413.5A 2018-06-25 2019-01-21 端子 Active CN112313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9823 2018-06-25
JP2018-119823 2018-06-25
JP2018-170432 2018-09-12
JP2018170432 2018-09-12
PCT/JP2019/001624 WO2020003566A1 (ja) 2018-06-25 2019-01-21 端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3841A true CN112313841A (zh) 2021-02-02
CN112313841B CN112313841B (zh) 2022-05-31

Family

ID=68986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1413.5A Active CN112313841B (zh) 2018-06-25 2019-01-21 端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87589B2 (zh)
JP (1) JP7006790B2 (zh)
CN (1) CN112313841B (zh)
DE (1) DE112019003253T5 (zh)
WO (1) WO20200035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0151B (zh) * 2018-11-16 2023-01-0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JP7341398B2 (ja) * 2020-01-21 2023-09-1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感電防止キャップおよび感電防止キャップ付きコネクタ
JP7480664B2 (ja) 2020-10-06 2024-05-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ユニット
JP2022150213A (ja) * 2021-03-26 2022-10-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保護キャップ付端子
DE102021108628A1 (de) 2021-04-07 2022-10-13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Berührschutzelement und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23753A1 (de) * 1996-08-08 1998-02-11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ontaktstift
JP2001266986A (ja) * 2000-03-24 2001-09-28 Fujikura Ltd オス型端子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及び電気接続構造
CN201355694Y (zh) * 2008-07-18 2009-12-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US20100120284A1 (en) * 2008-11-10 2010-05-13 Hitachi Cable, Ltd. Connector
CN103107434A (zh) * 2011-10-10 2013-05-15 李尔公司 具有优化尖状部的连接器
JP2014179290A (ja) * 2013-03-15 2014-09-2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US20170194740A1 (en) * 2016-01-05 2017-07-06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37370A (en) * 1948-10-12 1951-01-09 Abraham D Parnes Male safety plug member
GB2090077B (en) * 1980-12-17 1984-10-17 Hayes Derek Multi-pin electrical plug
JPH0745329A (ja) * 1993-08-02 1995-02-14 Nitsupo Denki Kk 差込接続器
JP3910420B2 (ja) 2000-11-28 2007-04-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低アーク性端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コネクタ
US6537091B2 (en) 2000-11-28 2003-03-25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Arc discharge suppressive terminal, method for producing such terminal, and arc discharge suppressive connector
TWM357092U (en) * 2008-12-09 2009-05-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WO2011030712A1 (ja) 2009-09-08 2011-03-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及びこの端子金具の組み立て方法
CN202111336U (zh) * 2011-07-04 2012-01-11 莫列斯公司 电连接装置
DE102013209690B4 (de) 2013-05-24 2023-08-03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HV-Fingerschutz
JP6534421B2 (ja) * 2017-06-12 2019-06-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355389B2 (en) * 2017-08-01 2019-07-16 Delphi Technologies, Llc High-current electrical terminal
US11634696B2 (en) * 2018-06-15 2023-04-25 Kaneka Corporation Mutant polyhydroxyalkanoate synthetase, gene and transformant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hydroxyalkanoate
DE102018211043A1 (de) * 2018-07-04 2020-01-09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Berührgeschützte Kontaktanordnu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23753A1 (de) * 1996-08-08 1998-02-11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ontaktstift
JP2001266986A (ja) * 2000-03-24 2001-09-28 Fujikura Ltd オス型端子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及び電気接続構造
CN201355694Y (zh) * 2008-07-18 2009-12-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US20100120284A1 (en) * 2008-11-10 2010-05-13 Hitachi Cable, Ltd. Connector
CN103107434A (zh) * 2011-10-10 2013-05-15 李尔公司 具有优化尖状部的连接器
JP2014179290A (ja) * 2013-03-15 2014-09-25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US20170194740A1 (en) * 2016-01-05 2017-07-06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03566A1 (ja) 2020-01-02
CN112313841B (zh) 2022-05-31
US11387589B2 (en) 2022-07-12
JPWO2020003566A1 (ja) 2021-02-15
JP7006790B2 (ja) 2022-01-24
DE112019003253T5 (de) 2021-05-27
US20210257768A1 (en) 2021-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3841B (zh) 端子
TWI525942B (zh) 連接器
US7417868B2 (en) Casing unit for electronic device
KR101168436B1 (ko) 표면 장착 커넥터
JP690913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70237195A1 (en) Connector
JP2018170196A (ja) コネクタ
JP690913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275683B2 (ja) 基板保持構造、電子部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US7066772B2 (en) Plug connector
WO2019235197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4846431B2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EP146743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499648A1 (en) Connector structure
CN112236905B (zh) 电路基板装置及基板用连接器
US10741961B2 (en) Male connector
CN113574743A (zh) 连接器
CN112335134B (zh) 电路基板装置
CN113615010B (zh) 连接器
JP7286289B2 (ja) シール構造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1937247B (zh) 连接器
WO2023228724A1 (ja) コネクタ
WO2022249558A1 (ja) 自動車用制御装置
JP7360886B2 (ja) 第一コネクタ、第二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303984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