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97763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97763A
CN112297763A CN202010750484.7A CN202010750484A CN112297763A CN 112297763 A CN112297763 A CN 112297763A CN 202010750484 A CN202010750484 A CN 202010750484A CN 112297763 A CN112297763 A CN 1122977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heating heat
external gear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504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97763B (zh
Inventor
泉川志郎
林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Jap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Jap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leo Jap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97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7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97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977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不影响空调装置的设计自由度和组装性地使两个调温风门以彼此不同的速度移动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具备加热用热交换器(5)、第一调温风门(11)和第二调温风门(15)、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分别使调温风门(11,15)移动的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分别与轴(12,16)连结的第一外部齿轮(21)和第二外部齿轮(25),第二外部齿轮(25)的齿顶圆的半径(R25)大于第一外部齿轮(21)的齿顶圆的半径(R21),第二轴(16)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距离(L25)大于第一轴(12)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距离(L21)。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具备空调壳体和加热用热交换器的车辆用的空调装置,该空调壳体在内部具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加热用热交换配置在空调壳体内。在这样的空调装置中,通过改变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迂回路和配置有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暖风通路的开口面积,对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与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对空调装置的吹出温度进行调节。
如专利文献1和2中所示的空调装置那样,在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方和下方形成两个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的迂回路的情况下,使与各迂回路对应地设置的上下两片调温风门协调移动,对上侧和下侧的各迂回路和暖风通路的开口率进行调节。在这里,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空调装置那样,在与两个迂回路中的一个迂回路相比另一个迂回路较窄的情况下,上侧的调温风门与下侧的调温风门相比轨迹的长度变长。因此,在使两个风门从使迂回路全闭的位置移动到使迂回路全开的位置时,需要使下侧的调温风门以比上侧的调温风门慢的速度移动。因此,存在对使两片调温风门协调移动并且与一个调温风门相比使另一个调温风门以较慢的速度移动的空调装置的需求。而且,希望实现一种能够不影响空调装置的设计自由度、组装性和保养检查时的作业性地使两片调温风门以不同的速度协调移动的空调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435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104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影响空调装置的设计自由度、组装性和保养检查时的作业性地使两片调温风门以不同的速度协调移动的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具备:
空调壳体,其在内部具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
冷却用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
加热用热交换器,其在所述空气通路中配置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游侧;
第一调温风门,其能够滑动地配置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对通往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一端侧设置的第一冷风旁通路的空气和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
第二调温风门,其能够滑动地配置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对通往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与所述一端侧相对的另一端侧设置的第二冷风旁通路的空气和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
第一轴,其在所述空气通路内与所述第一调温风门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第一调温风门移动;
第一外部齿轮,其在所述空调壳体的外部与所述第一轴连结,绕所述第一轴的旋转轴线旋转;
第二轴,其在所述空气通路内与所述第二调温风门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第二调温风门移动;
第二外部齿轮,其在所述空调壳体的外部与所述第二轴连结,绕所述第二轴的旋转轴线旋转;
中间齿轮部,其包括与所述第一外部齿轮啮合的第一中间齿轮和与所述第二外部齿轮啮合的第二中间齿轮,在所述第一外部齿轮的旋转中使所述第二外部齿轮向与所述第一外部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
旋转驱动部,其向所述第一外部齿轮、所述第二外部齿轮以及所述中间齿轮部中的任一个输出旋转驱动力;
所述第二外部齿轮的齿顶圆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外部齿轮的齿顶圆的半径,
所述第二轴的旋转轴线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外接面中朝向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轴的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外接面中朝向所述上游侧的面的距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不影响空调装置的设计自由度、组装性和保养检查时的作业性地使两片调温风门以不同的速度协调移动的空调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空气调和部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沿着II-II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沿着III-III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风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风门装置的外部齿轮和中间齿轮的平面图。
图7是与图2对应的图,是用于对空调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与图2对应的图,是用于对于空调装置的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200 车辆用的空调装置;
2 空调壳体;
2m 拆装开口;
3 空气通路;
5 加热用热交换器;
A5 通过区域;
S5 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外接面中朝向上游侧的面;
10 风门装置;
11 第一调温风门;
12 第一轴;
15 第二调温风门;
16 第二轴;
20 驱动机构;
21 第一外部齿轮;
25 第二外部齿轮;
30 中间齿轮部;
40 旋转驱动部;
41 促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空气调和部的构成的侧视图。并且,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截面图。具体而言,图2表示的是沿着图3的I-I线剖切空气调和部的截面。并且,图3和图4分别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和部的沿着II-II线和III-III线的局部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和图4中,省略了后述吹出通路风门的图示。并且,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风门装置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至图4所示,车辆用的空调装置1的空气调和部1a具有空调壳体2。空调壳体2在内部具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3。更具体而言,在空调壳体2的上游侧端部2a形成有与风机连接的连接口(未图示),从风机吹出的空气通过该连接口向空调壳体2的空气通路3流入。并且,在空调壳体2的下游侧端部2b形成有多个吹出通路301,302,303,流入空气通路3的空气从吹出通路301,302,303流出。
空调壳体2的多个吹出通路包括除霜吹出通路301、通风吹出通路302和脚部吹出通路303。如图1和图2所示,除霜吹出通路301设置在空调壳体2的顶面2c。除霜吹出通路301的下游端与朝向车室内的挡风玻璃的内面吹出空气的未图示的除霜吹出口连接。并且,通风吹出通路302设置在空调壳体2的下游侧端面2d的上侧部分。通风吹出通路302的下游端与朝向坐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有时还有后座)上的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空气的未图示的通风吹出口连接。并且,脚部吹出通路303设置在空调壳体2的下游侧端面2d的下侧部分。脚部吹出通路303的下游端与朝向坐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有时还有后座)的乘员的脚下吹出空气的未图示的脚部吹出口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在空调壳体2的空气通路3内设有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4、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5以及对在空气通路3中流通的空气的流向进行改变的各种风门(调温风门11,15和吹出通路风门301D,302D,303D)。并且,从驾驶席观察,在空调壳体2的左侧的侧面2g上设有对调温风门11,15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20。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驱动机构20和调温风门11,15来构成风门装置10。
冷却用热交换器(蒸发器)4设置为使流入空调壳体2内的所有空气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具体而言,冷却用热交换器4以占据空气通路3的整个截面积的方式设置。冷却用热交换器4从在其通过的空气中夺取热,并且在空气的湿度高的情况下通过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来降低空气的湿度。
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器芯)5在空气通路3内配置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加热用热交换器5对通过其的空气进行加热。
加热用热交换器5没有占据空气通路3的整个截面积。在空调壳体2内,在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方(一端侧)形成有第一冷风旁通路3a,在下方(与上述一端侧相对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第二冷风旁通路3b。这些冷风旁通路3a,3b能够使在空气通路3内流动的空气不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而向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加热用热交换器5与空气通路3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相比配置在稍靠下方处。因此,在上下方向(调温风门11,15的移动方向)上,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通路宽度大于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通路宽度。由此,例如在后述的通风模式下使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最大时,能够向在空调壳体2的上侧部分设置的后述通风吹出通路302送出大量的冷风。
并且,如图1所示,在空调壳体2的左侧的侧面2g设有拆装开口2m,该拆装开口2m用于将加热用热交换器5插入到空调壳体2内而安装于空气通路3或将加热用热交换器5从空气通路3拆下并从空调壳体2拔出。
调温风门11,15设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之间。在图示的例子中,调温风门11,15为板状的部件,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的面大致平行地配置。调温风门11,15分别设置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能够对第一冷风旁通路3a和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以下,将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配置的调温风门11称作“第一调温风门11”,将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配置的调温风门15称作“第二调温风门15”。
第一调温风门11能够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内沿着上下方向滑动。而且,第一调温风门11根据其位置对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的空气与通往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并且,第二调温风门15能够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内沿着上下方向滑动。第二调温风门15根据其位置对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的空气与通往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调温风门11和第二调温风门15分别与在空气通路3内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12,16连结,伴随着轴12,16的旋转而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内和下侧部分内沿上下方向滑动。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各调温风门11,15的一方的面(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面)分别遍及上端边缘至下端边缘地设有齿条11r,15r。并且,在各轴12,16的外周面设有与该齿条11r,15r啮合的齿轮12p,16p。而且,在使轴12,16沿周向旋转时,轴12,16的旋转运动被齿轮12p,16p和齿条11r,15r转换成上下方向的运动,调温风门11,15上下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轴12和轴16是通用的。因此,齿轮12p的基准圆直径和齿轮16p的基准圆直径彼此相等。因此,如果使轴12和轴16旋转相同的旋转相位,则第一调温风门11和第二调温风门15移动彼此相同的移动距离。
以下,将与第一调温风门11连结的轴12称作“第一轴12”,将与第二调温风门15连结的轴16称作“第二轴16”。
如图3和图4所示,轴12,16在其两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空调壳体2的左右侧面2g,2h。在图示的例子中,轴12,16的左侧的端部延伸到空调壳体2的外侧而与驱动机构20连接。
如上所述,第一调温风门11通过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内沿上下方向滑动而对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的空气与通往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即,通过使第一调温风门11沿上下方向滑动,使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发生变化,并且使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看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中与第一调温风门11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发生变化。由此,使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中通往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空气与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的空气的比例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图2中,在第一调温风门11处于以实线表示的位置时,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最小,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中与第一调温风门11重叠的部分的面积最小。在该情况下,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中,通往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空气的比例最小,而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最大。并且,在图2中,在第一调温风门11处于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时,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最大,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中与第一调温风门11重叠的部分的面积最大。在该情况下,在空气通路3的上侧部分,通往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空气的比例最大,而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最小。
以下,将第一调温风门11的使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最小的位置(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称为“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将使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最大的位置(图2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称为“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
并且,如上所述,第二调温风门15通过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内沿上下方向滑动而对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的空气与通往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即,通过使第二调温风门15沿上下方向滑动,使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发生变化,并且使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看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中与第二调温风门15重叠的部分的面积发生变化。由此,使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中通往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空气与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的空气的比例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图2中,在第二调温风门15处于以实线表示的位置时,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最小,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中与第二调温风门15重叠的部分的面积最小。在该情况下,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通往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空气的比例最小,而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最大。并且,在图2中,在第二调温风门15处于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时,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最大,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中与第二调温风门15重叠的部分的面积最大。在该情况下,在空气通路3的下侧部分中,通往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空气的比例最大,而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最小。
以下,将第二调温风门15的使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最小的位置(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称为“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将使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最大的位置(图2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称为“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空调装置1中,风门装置10构成为通过后述驱动机构20而使调温风门11,15协调移动。具体而言,风门装置10构成为在第一调温风门11处于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时,第二调温风门15处于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位置),并且在第一调温风门11处于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图2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时,第二调温风门15处于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图2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第一调温风门11和第二调温风门15的位置基于使用乘员所设定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和设定温度、车室内的实际的温度、车辆受到的日照量、车辆的外部空气温度等而计算出的目标吹出温度来控制。由此,向车室内吹出与由乘员设定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和设定温度等相对应的温度的空气。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述说明能够理解,各调温风门11,15的位置分别与轴12,16的旋转相位对应。因此,各调温风门11,15的位置通过对轴12,16的旋转相位进行控制来控制。
如上所述,吹出通路301,302,303形成在空调壳体2的比调温风门11,15处于下游侧的部分(参照图1和图2)。其中,除霜吹出通路301和通风吹出通路302设置在空调壳体2的上侧部分。通过了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侧部分5a和/或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空气存在容易进入这些吹出通路301,302的倾向。并且,脚部吹出通路303形成在空调壳体2的下侧部分。通过了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下侧部分5b和/或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空气存在容易进入该吹出通路303的倾向。
吹出通路风门301D,302D,303D分别设置于除霜吹出通路301、通风吹出通路302以及脚部吹出通路303,对所对应的吹出通路301,302,303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以下,在与除霜吹出口、通风吹出口以及脚部吹出口相连的吹出通路301,302,303进行开闭的风门这样的含义下,将吹出通路风门301D,302D,303D分别称作“除霜风门301D”“通风风门302D”“脚部风门303D”。
吹出通路风门301D,302D,303D是从在空调壳体2内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301s,302s,303s延伸出的板状的部件。吹出通路风门301D,302D,303D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来使轴301s,302s,303s旋转,由此使对应的吹出通路301,302,303开放或封闭。这些风门301D,302D,303D的开度通过由车载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部来进行控制,能够使吹出通路301,302,303的开口面积成为任意的开口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5所示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模式例如包含除霜模式、除霜脚部模式、脚部模式、通风模式、双向模式等。在除霜模式下,将除霜风门301D打开且将通风风门302D和脚部风门303D关闭,从除霜吹出口吹出调和空气。在除霜脚部模式下,将除霜风门301D和脚部风门303D打开且将通风风门302D关闭,从除霜吹出口和脚部吹出口吹出调和空气。在脚部模式下,将除霜风门301D和通风风门302D关闭且将脚部风门303D打开,从脚部吹出口吹出调和空气。在通风模式下,将通风风门302D打开且将除霜风门301D和脚部风门303D关闭,从通风吹出口吹出调和空气。在双向模式下,将通风风门302D和脚部风门303D打开且将除霜风门301D关闭,从通风吹出口和脚部吹出口吹出调和空气。
接着,参照图1至图6对使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彼此协调地旋转的驱动机构2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20进行了为使空调装置1的设计自由度受到抑制的可能性降低的精心设计。并且,驱动机构20进行了为了更可靠地控制调温风门11,15的精心设计。
图6是将图1所示的风门装置10的第一外部齿轮21、第二外部齿轮25和中间齿轮31,35与在空调壳体2设置的拆装开口2m一起表示的平面图。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驱动机构20在空调壳体2的外侧与空调壳体2的左侧的侧面2g相对配置。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20具有与第一轴12的左侧端部连结的第一外部齿轮21和与第二轴16的左侧端部连结的第二外部齿轮25。并且,驱动机构20具有配置在第一外部齿轮21与第二外部齿轮25之间并使外部齿轮21,25的旋转彼此协调的中间齿轮部30和向中间齿轮部30输出旋转驱动力的旋转驱动部40。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外部齿轮21绕第一轴12的旋转轴线X12旋转。并且,第二外部齿轮25绕第二轴16的旋转轴线X16旋转。
中间齿轮部30包括与第一外部齿轮21啮合的第一中间齿轮31和与第二外部齿轮25啮合的第二中间齿轮35,构成为在第一外部齿轮21的旋转中使第二外部齿轮25向与第一外部齿轮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中间齿轮31和第二中间齿轮35彼此啮合,但也可以在第一中间齿轮31与第二中间齿轮35之间进一步配置齿轮。中间齿轮31,35分别被从空调壳体2突出的未图示的轴部支承,能够绕与旋转轴线X12、X16平行的旋转轴线X31,X35旋转。
旋转驱动部40包括促动器41。促动器41与第一中间齿轮31连接。由此,促动器4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一中间齿轮31,第一中间齿轮31绕旋转轴线X31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促动器41的旋转驱动力经由第一中间齿轮31向第一外部齿轮21和第二中间齿轮35传递,进一步经由第二中间齿轮35向第二外部齿轮25传递。第一外部齿轮21和第二中间齿轮35向与第一中间齿轮3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第二外部齿轮25向与第二中间齿轮35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即,第一外部齿轮21和第二外部齿轮25向彼此不同的旋转方向旋转。由此,在使第一调温风门11从图2中实线所示的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向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移动的同时,能够使第二调温风门15从图2中实线所示的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向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移动。并且,在使第一调温风门11从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向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移动的同时,能够使第二调温风门15从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向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移动。促动器41的动作量(即第一中间齿轮31的旋转轴31a的旋转相位)通过由车载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未图示的控制部来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旋转驱动部40向第一中间齿轮31输出旋转驱动力,但并不限于此。旋转驱动部40也可以向构成中间齿轮部30的其他齿轮或外部齿轮21,25输出旋转驱动力。
根据这样的驱动机构20,能够防止空调装置1的设计自由度受到影响,并且能够使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协调地旋转。例如,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空调装置那样,对于第一外部齿轮21和第二外部齿轮25,在通过使与第一外部齿轮21和第二外部齿轮25啮合的齿条上下移动而使轴12,16彼此协调地旋转的情况下,需要对空调装置1进行设计,从而避免对沿上下移动的齿条的运动造成阻碍。具体而言,在空调壳体2的侧面2g,尤其是在该侧面2g的顶面2c或底面2e的附近大多设有各种配管和配线。然而,在使用上下运动的齿条来使轴12,16旋转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齿条与上述配管和配线发生干涉,需要避开第一外部齿轮21的上方区域和第二外部齿轮25的下方区域地设置该配管和配线。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20,能够将第一外部齿轮21的上方区域和第二外部齿轮25的下方区域作为上述配管和配线的设置空间使用。因此,能够降低空调装置1的设计自由度受到影响的可能。
并且,作为使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协调地旋转的方法,考虑向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卷绕带部件并经由该带部件使第一轴12的旋转和第二轴16的旋转协调的方法。然而,在该情况下,存在带部件伸缩或断裂而无法如所期望的那样使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的旋转协调。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20,用于使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的旋转协调的部件(具体而言为中间齿轮部30)发生伸缩或断裂的可能较低。因此,能够如所期望的那样使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的旋转协调,能够可靠性高地控制调温风门11,15。
如上所述,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调温风门11,15的移动方向上,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通路宽度大于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通路宽度。即,在调温风门11,15的移动方向上,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通路宽度小于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通路宽度。在该情况下,需要以使第二调温风门15从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移动到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时的第二调温风门15的轨迹的长度T15(参照图2)比使第一调温风门11从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移动至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时的第一调温风门11的轨迹的长度T11(参照图2)短的方式使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旋转。具体而言,需要以使第二轴16的旋转相位小于第一轴12的旋转相位的方式使第一轴12和第二轴16旋转。
在图示的例子中,与第二轴16连结的第二外部齿轮25的基准圆直径D25大于与第一轴12连结的第一外部齿轮21的基准圆直径D21。由此,能够使外部齿轮21,25旋转时的第二轴16的旋转相位小于第一轴12的旋转相位。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齿轮的基准圆直径越大,该齿轮的齿顶圆的半径也越大。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外部齿轮25的齿顶圆的半径R25大于第一外部齿轮21的齿顶圆的半径R21。
另外,如上所述,在空调壳体2形成有用于将加热用热交换器5相对于空气通路3进行拆装的拆装开口2m。拆装开口2m形成在驱动机构20的附近,在组装空调装置1时通过拆装开口2m将加热用热交换器5安装于空气通路3。并且,在对空调装置1进行保养检查时,通过拆装开口2m将加热用热交换器5从空气通路3拆下。因此,为了不影响空调装置1的组装性或保养检查时的作业性,驱动机构20的齿轮21,25,31,35需要以不与在将加热用热交换器5安装于空气通路3时或将加热用热交换器5从空气通路3拆下时加热用热交换器5所通过的通过区域A5(具体而言为图1和图6中以虚线5为底面的长方体的区域)干涉的方式设置。
因此,外部齿轮21,25和中间齿轮31,35以不与上述通过区域A5干涉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一外部齿轮21以第一外部齿轮21的旋转轴线(即第一轴12的旋转轴线X12)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外接面中朝向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21大于第一外部齿轮21的齿顶圆的半径R21的方式配置。同样,中间齿轮31,35以中间齿轮31,35的旋转轴线X31,X35与朝向上述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31,L35大于中间齿轮31,35的齿顶圆的半径R31,R35的方式配置。并且,第二外部齿轮25以第二外部齿轮25的旋转轴线(即第二轴16的旋转轴线X16)与朝向上述上游侧的面S5之间的距离L25大于第二外部齿轮25的齿顶圆的半径R25的方式配置。
在这里,为了最理想地发挥调温风门11,15的温度调节功能,优选调温风门11,15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充分接近地配置。换言之,为了能够最理想地降低在第一调温风门11处于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且第二调温风门15处于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时通往冷风旁通路3a,3b的空气在调温风门11,15的下游侧意外地绕进调温风门11,15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之间而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可能和在第一调温风门11处于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且第二调温风门15处于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时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在调温风门11,15的下游侧意外地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5而通往冷风旁通路3a,3b的可能,优选调温风门11,15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充分接近地配置。
考虑到这种情况,为了最理想地发挥第一调温风门11的温度调节功能,第一调温风门11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充分接近地配置。并且,只有第二调温风门15与第二外部齿轮25的齿顶圆的半径R25相对应地配置在与能够最理想地发挥第二调温风门15的温度调节功能的位置相比从加热用热交换器5分开的位置(参照图2至图4)。通过以这种方式配置调温风门11,15,与调温风门11,15在其移动方向上排列并且配置于从加热用热交换器5分开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降低调温风门11,15作为整体发挥的温度调节功能受到影响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第二调温风门15与第一调温风门11相比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分开配置,伴随于此,第二轴16与第一轴12相比从加热用热交换器5分开地配置。因此,如图6所示,第二轴16的旋转轴线X16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外接面的朝向上述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25大于第一轴12的旋转轴线X12与朝向上述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21。
并且,第二调温风门15与第一调温风门11相比从加热用热交换器5分开地配置,即调温风门11,15没有在移动方向上排列,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空气通路3中设有在空调壳体2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肋6。肋6配置为其上表面与在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配置的第一调温风门11的下端部接触,其下表面与在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配置的第二调温风门15的上端部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在第一调温风门11配置于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第二调温风门15配置于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时,在第一调温风门11的下端部与第二调温风门15的上端部之间形成间隙而使在空气通路3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至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调温风门11和第二调温风门15相对于各自的风门的轨迹所形成的面彼此平行地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调温风门11和第二调温风门15也可以如图7和图8所示的空调装置100,200的空气调和部100a,200a的调温风门11,15那样相对于各自的风门的轨迹所形成的面彼此不平行地配置。并且,在该情况下,可以如图8所示的那样以使在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配置的第一调温风门11的下端部和在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配置的第二调温风门15的上端部抵接的方式配置第一调温风门11和第二调温风门15。在该情况下,即使在空气通路3中没有设置上述肋6,也能够防止空气通过在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配置的第一调温风门11的下端部与在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配置的第二调温风门15的上端部之间而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并且,虽然未图示,但是即使设置了肋6,也能够实现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冷风旁通路3a,3b和加热用热交换器5排列的方向、调温风门11,15排列的方向、轴12,16排列的方向以及齿轮21,25,31,35排列的方向沿着图1、图2、图6至图8的上下方向。然而,并不是通过该内容而将空调装置1,100,200实际组装于车辆的情况下的冷风旁通路3a,3b和加热用热交换器5排列的方向、调温风门11,15排列的方向、轴12,16排列的方向、齿轮21,25,31,35排列的方向限定为沿着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为了便于说明,轴12,16,301s,302s,303s延伸的方向沿着图3和图4的左右方向。然而,并不是通过该内容而将空调装置1,100,200实际组装于车辆的情况下的轴12,16,301s,302s,303s延伸的方向限定为沿着从驾驶席看到的左右方向。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空调装置1,100,200具备空调壳体2、冷却用热交换器4和加热用热交换器5,该空调壳体2在内部具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3,该冷却用热交换器4配置于空气通路3,该加热用热交换器5在空气通路3中配置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并且,空调装置1,100,200具备第一调温风门11和第二调温风门15,该第一调温风门11能够滑动地配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对通往在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一端侧设置的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空气与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该第二调温风门15能够滑动地配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对通往在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与上述一端侧相对的另一端侧设置的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空气与通往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并且,空调装置1,100,200具备第一轴12、第一外部齿轮21、第二轴16、第二外部齿轮25、中间齿轮部30和旋转驱动部40,该第一轴12在空气通路3内与第一调温风门11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第一调温风门11移动,该第一外部齿轮21在空调壳体2的外部与第一轴12连结,绕第一轴12的旋转轴线X12旋转,该第二轴16在空气通路3内与第二调温风门15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第二调温风门15移动,该第二外部齿轮25在空调壳体2的外部与第二轴16连结,绕第二轴16的旋转轴线X16旋转,该中间齿轮部30包括与第一外部齿轮21啮合的第一中间齿轮31和与第二外部齿轮25啮合的第二中间齿轮35,在第一外部齿轮21的旋转中使第二外部齿轮25向与第一外部齿轮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该旋转驱动部40向第一外部齿轮21、第二外部齿轮25以及中间齿轮部30中的任一个输出旋转驱动力。而且,第二外部齿轮25的齿顶圆的半径R25大于第一外部齿轮21的齿顶圆的半径R21,并且第二轴16的旋转轴线X16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外接面中朝向上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25大于第一轴12的旋转轴线X12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外接面中朝向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21。
根据这样的空调装置1,100,200,能够不影响空调装置1,100,200的设计自由度、组装性和保养检查时的作业性地使第二调温风门15以比第一调温风门11慢的速度协调移动。
具体而言,第二轴16的旋转轴线X16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外接面中朝向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25大于第二外部齿轮25的齿顶圆的半径R25。通过以这种方式决定第二外部齿轮25的位置,能够防止齿顶圆的半径比第一外部齿轮21大的第二外部齿轮25成为障碍而阻碍加热用热交换器5向空气通路3的安装和从空气通路3的卸下。即,防止第二外部齿轮25影响空调装置1,100,200的组装性和保养检查时的作业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外部齿轮25的基准圆直径D25大于第一外部齿轮21的基准圆直径D21。并且,第一调温风门11能够在使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最小的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与使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最大的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并且,第二调温风门15能够在使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最小的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与使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最大的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之间移动。而且,从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移动到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的第二调温风门15的轨迹的长度T15比从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移动到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的第一调温风门11的轨迹的长度T11短。
根据这样的空调装置1,100,200,能够协调地同时进行最大开口面积不同的两个冷风旁通路3a,3b的开放和封闭。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空调壳体2中形成有能够相对于空气通路3拆装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拆装开口2m。而且,在通过拆装开口2m将加热用热交换器5安装于空气通路3时和/或在通过拆装开口2m将加热用热交换器5从空气通路3拆下时,第一外部齿轮21和第二外部齿轮25不与加热用热交换器5所通过的通过区域A5干涉。
根据这样的空调装置1,100,200,能够防止外部齿轮21,25成为障碍而阻碍加热用热交换器5向空气通路3的安装和加热用热交换器5从空气通路3的拆下。即,能够防止外部齿轮21,25影响空调装置1,100,200的组装性和保养检查时的作业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能够在产业上制造,并且能够成为商业交易的对象,因而具有经济价值而能够在产业上使用。

Claims (4)

1.一种空调装置(1,100,200),其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2),其在内部具有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3);
冷却用热交换器(4),其配置于所述空气通路(3);
加热用热交换器(5),其在所述空气通路(3)中配置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
第一调温风门(11),其能够滑动地配置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对通往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一端侧设置的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空气和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
第二调温风门(15),其能够滑动地配置在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上游侧,对通往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与所述一端侧相对的另一端侧设置的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空气和通往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
第一轴(12),其在所述空气通路(3)内与所述第一调温风门(11)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第一调温风门(11)移动;
第一外部齿轮(21),其在所述空调壳体(2)的外部与所述第一轴(12)连结,绕所述第一轴(12)的旋转轴线(X12)旋转;
第二轴(16),其在所述空气通路(3)内与所述第二调温风门(15)连结,伴随着周向的旋转而使所述第二调温风门(15)移动;
第二外部齿轮(25),其在所述空调壳体(2)的外部与所述第二轴(16)连结,绕所述第二轴(16)的旋转轴线(X16)旋转;
中间齿轮部(30),其包括与所述第一外部齿轮(21)啮合的第一中间齿轮(31)和与所述第二外部齿轮(25)啮合的第二中间齿轮(35),在所述第一外部齿轮(21)的旋转中使所述第二外部齿轮(25)向与所述第一外部齿轮(2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
旋转驱动部(40),其向所述第一外部齿轮(21)、所述第二外部齿轮(25)以及所述中间齿轮部(30)中的任一个输出旋转驱动力;
所述第二外部齿轮(25)的齿顶圆的半径(R25)大于所述第一外部齿轮(21)的齿顶圆的半径(R21),
所述第二轴(16)的旋转轴线(X16)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外接面中朝向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25)大于所述第一轴(12)的所述旋转轴线(X12)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外接面中朝向所述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100,200),其中,
所述第二轴(16)的旋转轴线(X16)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外接面中朝向所述上游侧的面(S5)的距离(L25)大于所述第二外部齿轮(25)的齿顶圆的半径(R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100,200),其中,
所述第二外部齿轮(25)的基准圆直径(D25)大于所述第一外部齿轮(21)的基准圆直径(D21),
所述第一调温风门(11)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最小的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与使所述第一冷风旁通路(3a)的开口面积最大的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二调温风门(15)能够在使所述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最小的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与使所述第二冷风旁通路(3b)的开口面积最大的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之间移动,
从所述第二旁通路封闭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旁通路开放位置的所述第二调温风门(15)的轨迹的长度(T15)比从所述第一旁通路封闭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旁通路开放位置的所述第一调温风门(11)的轨迹的长度(T11)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100,200),其中,
在所述空调壳体(2)形成有能够相对于所述空气通路(3)拆装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的拆装开口(2m),
在通过所述拆装开口(2m)将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安装于所述空气通路(3)时和/或在通过所述拆装开口(2m)将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从所述空气通路(3)拆下时,所述第一外部齿轮(21)和所述第二外部齿轮(25)不与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5)所通过的通过区域(A5)干涉。
CN202010750484.7A 2019-08-01 2020-07-30 空调装置 Active CN1122977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2391 2019-08-01
JP2019142391A JP7186676B2 (ja) 2019-08-01 2019-08-01 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97763A true CN112297763A (zh) 2021-02-02
CN112297763B CN112297763B (zh) 2023-04-28

Family

ID=74483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50484.7A Active CN112297763B (zh) 2019-08-01 2020-07-30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86676B2 (zh)
CN (1) CN112297763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58441A (ko) * 1999-12-27 2001-07-06 황한규 가습수단이 구비된 열교환기
US20010027861A1 (en) * 1997-02-06 2001-10-11 Akihiro Tsurushima Door mechanism of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2005170127A (ja) * 2003-12-09 2005-06-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JP2005297592A (ja) * 2004-04-06 2005-10-27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のエアミックスドア構造
US20060086495A1 (en) * 2004-10-21 2006-04-27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mixture of fresh and recirculated air in a vehicle
CN1817673A (zh) * 2001-12-11 2006-08-16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旋转风门的汽车空调器
US20110072925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Keihin Corporation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N102229317A (zh) * 2007-01-30 2011-11-0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环境管理的系统
JP2013166554A (ja) * 2013-06-04 2013-08-29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150283873A1 (en) * 2012-11-08 2015-10-08 Denso Corporation Air passage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DE102014113523A1 (de) * 2014-09-19 2016-03-24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Vorrichtung zum Leiten von Luft eines Klimatisierungssystem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170028812A1 (en) * 2015-07-29 2017-02-02 Hanon Systems Speed enhancement for hvac mode kinematics
JP2018020652A (ja) * 2016-08-03 2018-02-0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649125A (zh) * 2018-12-25 2019-04-19 宁波舜宇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动隐藏出风口机构
JP2019069727A (ja) * 2017-10-11 2019-05-0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1733B2 (ja) * 1987-07-29 1995-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強化用筒状繊維成形体の乾燥方法
US10710428B2 (en) * 2017-09-28 2020-07-14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Rotary shaft assembly with nested shaft
WO2020145280A1 (ja) * 2019-01-11 2020-07-16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ドア装置
JP7051733B2 (ja) 2019-02-05 2022-04-11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27861A1 (en) * 1997-02-06 2001-10-11 Akihiro Tsurushima Door mechanism of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KR20010058441A (ko) * 1999-12-27 2001-07-06 황한규 가습수단이 구비된 열교환기
CN1817673A (zh) * 2001-12-11 2006-08-16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旋转风门的汽车空调器
JP2005170127A (ja) * 2003-12-09 2005-06-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エアコンユニット
JP2005297592A (ja) * 2004-04-06 2005-10-27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のエアミックスドア構造
US20060086495A1 (en) * 2004-10-21 2006-04-27 Honda Motor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mixture of fresh and recirculated air in a vehicle
CN102229317A (zh) * 2007-01-30 2011-11-0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环境管理的系统
US20110072925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Keihin Corporation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US20150283873A1 (en) * 2012-11-08 2015-10-08 Denso Corporation Air passage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JP2013166554A (ja) * 2013-06-04 2013-08-29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02014113523A1 (de) * 2014-09-19 2016-03-24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Vorrichtung zum Leiten von Luft eines Klimatisierungssystem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170028812A1 (en) * 2015-07-29 2017-02-02 Hanon Systems Speed enhancement for hvac mode kinematics
JP2018020652A (ja) * 2016-08-03 2018-02-0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9069727A (ja) * 2017-10-11 2019-05-0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649125A (zh) * 2018-12-25 2019-04-19 宁波舜宇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动隐藏出风口机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学斌: "汽车空调出风口漏风量的控制及优化"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24373A (ja) 2021-02-22
JP7186676B2 (ja) 2022-12-09
CN112297763B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57101B1 (en) Sliding door device
JP634111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1010628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9616729B2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JP2004243881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9139069B2 (en) Mix door structure
WO2012077539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10272740B2 (en) HVAC system having linkage rod with mid-point movement control
JP408576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2881271B1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435644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2592439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2297763B (zh) 空调装置
WO2016194674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287740B2 (ja)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96790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8621740B (zh) 具有滑动门的车辆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CN11056200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1516453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1918783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808757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0145280A1 (ja) ドア装置
JP200600137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513656B2 (ja) 空調装置のリンクプレート支持構造
JP553312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