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物件搬运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应用于自动化搬运物件的物件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物件搬运装置用于搬运物件,以取代人力搬运物件,达到工业自动化之目的。图1所示的是现有的物件搬运装置1,其包含一顶座2与两个侧座3,该两个侧座3系可移动地设置于该顶座2底部,且该两个侧座3可受驱动而相对接近或远离。各个该侧座3底部固定设置有一托架4,托架4用以托持物件5的底部,以便搬运物件5。
现有的物件搬运装置1在拿取物件5或放下物件5时,必须让该两个侧座3相远离一预定距离L,让托架4离开物件5的正上方或正下方,才能顺利拿取或放下物件5。然而,上述之预定距离L将使得物件搬运装置1所需的作业范围增加,在有限的厂房面积下,将造成作业空间的浪费。
是以,现有的物件搬运装置1之设计仍未臻完善,尚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件搬运装置,可以节省拿取或放下物件时的作业空间。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物件搬运装置,包含:一顶座、两个侧座与至少两个托持模块,其中,该两个侧座设置于该顶座的下方,各个该侧座具有一内侧面,且该两个侧座的内侧面相面对;该两个内侧面之间具有一置物空间;该至少两个托持模块分别设置于该两个侧座,且各个该托持模块包括一驱动件与一托板,各个该驱动件连接各个该托板且用以带动各个该托板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在各个该第一位置时,各个该托板位于该置物空间的正下方,在各个该第二位置,各个该托板离开该置物空间的正下方。
本发明之效果在于,藉由将该托板设置在侧座上,让驱动件带动托板位于置物空间的正下方,物件搬运装置即可托持物件,而在驱动件带动托板移动至离开置物空间的正下方后,物件搬运装置即可放下物件或拿取物件,如此一来,可有效减少放下或拿取物件时所需的作业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物件搬运装置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之物件搬运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之物件搬运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图1之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一示意图,揭示托板位于第一位置。
图6为一示意图,揭示托板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
图7为一示意图,揭示托板位于第二位置。
图8为一侧视图,揭示托板位于第二位置。
图9为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之物件搬运装置的底部视角之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上述优选实施例之物件搬运装置的底部另一视角之立体图。
图11为一仰视图,揭示两个侧座靠近。
图12为一侧视图,揭示两个侧座靠近。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2至图12所示,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之物件搬运装置100,用以搬运一物件O,该物件O可以是整体的物件,例如箱子、盒子等,或者是多层堆叠的板材、片材等。该物件搬运装置100包含一顶座10、两个侧座30与至少两个托持模块40,其中:
该顶座10顶部设置有一连接座12,该连接座12供连接至一输送装置(未图示)以带动该物件搬运装置100移动。
该两个侧座30设置于该顶座10的下方,各个该侧座30具有一内侧面302,且该两个侧座30的内侧面302相面对。该两个内侧面302之间具有一置物空间S,该置物空间S用以容纳物件O。
本实施例中,各个该侧座30具有至少一个凹槽32,凹槽32的数量为四个,各个该凹槽32从各个该内侧面302凹入形成,凹槽32系向下延伸且其底部系呈开放状(参照图4)。此外,各个侧座30设置有至少一个枢轴34,本实施例中,枢轴34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凹槽32的底部之槽壁。各个该凹槽32的两个相对槽壁分别设置有一导槽36,各个该导槽36分别位于枢轴34之各端的一侧,导槽36呈长形且其长轴向平行于侧座30的内侧面302。
该至少两个托持模块40分别设置于该两个侧座30,用以从物件O下方托持物件O。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两个托持模块40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一对托持模块40设置于其中一侧座30,另一对托持模块40设置于另一侧座30。
各个该托持模块40的结构相同,于后以一个托持模块40为例说明,请配合图4,该托持模块包括一驱动件42与一托板46,该驱动件42连接该托板46且用以带动该托板46在一第一位置P1(参照图3)与一第二位置P2(参照图8)之间移动,当在该第一位置P1时,该托板46位于该置物空间S的正下方,藉此,托板46即可托持物件O的底部;在该第二位置P2,该托板离开该置物空间S的正下方,如此,即可将物件O放下或者拿取物件O。
更详而言,驱动件42包括一驱动部422与一移动部424,移动部424可受驱动部422驱动而相对驱动部422远离或接近。本实施例中,驱动件42系设置于凹槽32中,不会突伸至置物空间S中,驱动件42为一气压驱动件,驱动部422为一气压缸本体,移动部424为一伸缩组件,但不以此为限,实务上,驱动部亦可是一马达与一螺杆连接于马达,移动组件亦可是套接于螺杆上的螺母。
移动部424具有一枢接端424a枢接于该托板46,其通过一轴杆44枢接于该托板46,轴杆44的两端分别穿入对应的两个导槽36中。移动部424可沿一轴线i在一第三位置P3(参照图4、图5)与一第四位置P4(参照图7)之间移动,移动至第三位置P3时系相对伸出驱动部422,移动至第四位置P4时系缩回驱动部422。藉由导槽36导引轴杆44,可让移动部424移动更顺畅,在一实施例中,亦可不设置导槽36。
该托板46枢设于该侧座30,于本实施例中,托板46具有一长槽孔462贯穿托板46的相对两个侧面,侧座30之凹槽32底部的枢轴34穿过托板的长槽孔462;移动部424的枢接端424a位于长槽孔462之一端的外侧。托板46具有一托持面464,托持面464与长槽孔462的长轴向平行。
请配合图5,当移动部424位于第三位置P3时,带动托板46枢摆移动至第一位置P1,托持面464面对该置物空间S,且托持面464与移动部424移动时的轴线形成一夹角,本实施例中夹角θ为90度,但夹角θ也可介于85-95度之间,只要能托起物件O即可。此时,物件O抵压于托持面464时,产生一向下的压力,而驱动部422将移动部维持在第三位置P3,以使托板46可向上托住物件O。
继续参照图6,当驱动部422将移动部424向上收回时,移动部424从第三位置P3往第四位置P4移动时,托板46之长槽孔462系相对于枢轴34移动,以使得托板46逐渐收回至凹槽32。反之,移动部424从第四位置P4往第三位置P3移动时,托板46则逐渐外伸。
继续参照图7,当移动部424位于第四位置P4时,带动托板46枢摆移动至第二位置P2,此时,托板46的一部分收容于各个该凹槽32中,托持面464与轴线i形成的夹角θ不小于150度之间,本实施例为170度。托板46不超出内侧面302的一延伸面302a,藉此,托板46不会与物件O产生干涉。当然,亦可设计成托板46全部收容于凹槽32中。
请配合图8,托板46离开置物空间S的正下方并收容于侧座30的凹槽32中,该物件搬运装置100即可顺利相对物件O移动。
为了能让该物件搬运装置100可搬运多种不同宽度的物件O,本实施例中,该两个侧座30是可移动地设置于顶座10的下方,更详而言,请配合图9与图10,该物件搬运装置100还包含一驱动模块50,驱动模块50包括一驱动马达52、一第一皮带轮54、一第二皮带轮56、一第三皮带轮58、一第一皮带60与一第二皮带62。该顶座10包括一座体14、两个第一滑轨16、两个第一滑座18,两个第二滑轨20与两个第二滑座22,其中:
该驱动马达52设置于该座体14之顶部且该驱动马达52连接该第一皮带轮54。该第二皮带轮56与该第三皮带轮58设置于该座体14之底部且该第二皮带轮56与该第三皮带轮58相隔一距离。该第一皮带60绕于该第一皮带轮54与该第二皮带轮56,该第二皮带62绕于该第二皮带轮56与该第三皮带轮58,该第二皮带62具有相对的两个带段622,其中一带段622与另一带段相比较更靠近座体14之底部。
座体14以该第二皮带62为分界而区分为一第一侧部142与一第二侧部144,该两个第一滑轨16设置于该座体14的底部且分别位于该第一侧部142与该第二侧部144,该两个第二滑轨20设置于该座体14的底部且分别位于该两个第一滑轨16旁,亦即,第二皮带62位于该两个第一滑轨16之间。位于第一侧部142与第二侧部144之任一侧部的第一滑轨16与第二滑轨20分别设置于两个相垂直的连接面14a上,使两个第一滑轨16相面对。
该两个第一滑座18可移动地分别设置于该两个第一滑轨16上,该两个第二滑座22可移动地分别设置于该两个第二滑轨20上,且各个该第一滑轨16位于各个该第二滑轨20与该第二皮带62之间。各个该第一滑座18分别通过一连接件24连接于第二皮带62的各个带段622。位于该第一侧部142的第一滑座18以及位于第二侧部144的第二滑座22连接该两个侧座30中的一个,位于该第二侧部144的第一滑座18及位于第一侧部142的第二滑座22连接该两个侧座30的中的另一个。
藉由上述驱动模块50的配置位置,可有效利用顶座10之座体14的空间。第二滑轨20与第二滑座22是为了让侧座30可较平稳移动,实务上,亦可不设置第二滑轨20与第二滑座22。
请配图11与图12,该驱动马达52驱动该第一皮带轮54正转时,即可驱动该两个侧座30相对靠近,藉此,物件搬运装置100即可供搬运宽度较窄的物件O,还可让侧座30的内侧面推抵物件O,以夹持物件O。反之,该驱动马达52驱动该第一皮带轮54反转时,即可让该两个侧座30相对远离。
实务上,该两个侧座30亦可固定设置于顶座10下方,使该两个侧座30的相对距离固定,便不用设置驱动模块50。
据上所述,本发明之物件搬运装置100,藉由将该托板46设置在侧座30上,让驱动件42带动托板46位于置物空间S的正下方,物件搬运装置100即可托持物件O;在托板46移动离开置物空间S的正下方后,物件搬运装置100即可放下物件或拿取物件,如此一来,可有效减少放下或拿取物件O时所需的作业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发明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之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发明之专利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现有]
1物件搬运装置
2顶座
3侧座
4托架
5物件
L预定距离
[本发明]
100物件搬运装置
10顶座
12连接座 14座体 14a连接面
142第一侧部 144第二侧部 16第一滑轨
18第一滑座 20第二滑轨 22第二滑座
24连接件
30侧座
302内侧面 302a延伸面 32凹槽
34枢轴 36导槽
40托持模块
42驱动件 422驱动部 424移动部
424a枢接端 44轴杆 46托板
462长槽孔 464托持面
50驱动模块
52驱动马达 54第一皮带轮 56第二皮带轮
58第三皮带轮 60第一皮带 62第二皮带
622带段
i轴线
O物件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3第三位置
P4第四位置
S置物空间
θ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