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23995A -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23995A
CN112223995A CN202011020271.5A CN202011020271A CN112223995A CN 112223995 A CN112223995 A CN 112223995A CN 202011020271 A CN202011020271 A CN 202011020271A CN 112223995 A CN112223995 A CN 112223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inflation valve
valve
automobile
inf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202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02027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239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223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2399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9/00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J1/00 - B60J7/00
    • B60J9/02Entrance or exit closures other than windows, doors, or in roofs, e.g. emergency escape closures in vehicl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16Fall in 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63C2009/0023Particular features common to inflatable life-saving equipment
    • B63C2009/007Inflation devices comprising manual activation means, e.g. for puncturing gas-generating cartri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充气装置以及呼吸装置,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安装于汽车的顶板上,呼吸装置安装于浮球装置上;浮球装置包括有保护盖、救生圈、救生圈连接座以及逃生装置;使用时,汽车掉入水中后,双手抓住浮球装置的逃生手把牵引救生圈的上充气阀与压缩空气储罐的下充气阀密封连接,将压缩空气充入救生圈以及脱扣气囊内,利用脱扣气囊驱动锁扣退出汽车的锁扣孔;利用充气的救生圈牵引逃生人员上浮到水面;同时,为逃生人员提供呼吸装置,以供逃生人员呼吸作用,解决汽车溺水的逃生问题。

Description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溺水救生装置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汽车极少设有溺水逃生装置,当汽车掉入水中后,车门难以打开,通常不用很长时间,就会沉入水底,造成车内人员溺水身亡,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已成为汽车溺水逃生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用于溺水汽车的车内人员的逃生,增加逃生人员的逃生机会。
本发明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充气装置、呼吸装置以及报警灯,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安装于汽车的顶板上,呼吸装置以及报警装置安装于浮球装置上;浮球装置包括有保护盖、救生圈、救生圈连接座以及逃生装置;救生圈与救生圈连接座连接,救生圈连接座与逃生装置连接;救生圈连接座设有逃生手把,逃生手把与救生圈连接座固定连接,逃生手把位于驾驶室内;逃生装置包括有逃生套以及脱扣逃生装置,脱扣逃生装置安装于逃生套上,逃生套与救生圈连接座动配合连接,逃生套与顶板的逃生孔动配合连接;脱扣逃生装置包括有脱扣气囊、锁扣、锁扣驱动盘以及上锁弹簧,锁扣与锁扣驱动盘固定连接,或者锁扣与锁扣驱动盘一体构成,锁扣与逃生套动配合连接,脱扣气囊安装于锁扣驱动盘与逃生套之间,上锁弹簧位于锁扣驱动盘与逃生套之间;脱扣逃生装置的初始状态是:锁扣在上锁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插入汽车顶板的锁扣孔内,将逃生套固定于顶板上;使用时,利用充气脱扣气囊推锁扣驱动盘带动锁扣移动,使锁扣退出锁扣孔;充气装置包括有压缩空气储罐以及下充气阀,压缩空气储罐以及下充气阀安装于顶板上,下充气阀与压缩空气储罐连接,下充气阀正对着救生圈的上充气阀,上充气阀安装于救生圈连接座上,上充气阀与救生圈的内型腔连通;使用时,利用缩空气储罐向救生圈充气;呼吸装置包括有空气净化器、空气减压阀、呼吸管以及呼吸鼻插,空气减压阀与空气净化器连接,空气净化器与呼吸管连接,呼吸管与呼吸鼻插连接,呼吸鼻插安装于逃生套上;逃生使用时,利用呼吸鼻插插入鼻孔进行呼吸;救生圈通过管接头与脱扣气囊以及空气减压阀连接,救生圈的内型腔与脱扣气囊的内型腔连通。
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的初始状态是:充气装置的下充气阀与浮球装置救生圈的上充气阀之间设有间隙,下充气阀与上充气阀未接触;浮球装置的救生圈以及脱扣逃生装置的脱扣气囊处于未充气的状态;为了避免雨水浸入汽车的驾驶室,以及方便救生圈逃生使用,保护盖包括有上保护盖以及下保护盖,上保护盖位于下保护盖的上方,下保护盖设有密封垫以及弹起弹簧,密封垫以及弹起弹簧位于下保护盖与汽车的顶板之间;保护盖的初始状态是:下保护盖通过密封垫与顶板密封连接,上保护盖通过密封环与下保护盖密封连接,上保护盖位于救生圈的上方。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是:汽车落水后,车内人员逃生时,用手抓住逃生装置逃生套的逃生手把用力往下拉,克服保护盖的弹起弹簧的弹力牵引救生圈连接座向下移动,使救生圈连接座上的上充气阀跟随救生圈连接座下降,当上充气阀与压缩空气储罐的下充气阀密封连接时,下充气阀的充气顶针被上充气阀的充气顶杆顶下,打开下充气阀,同时,上充气阀的充气顶杆被下充气阀的充气顶针顶上,打开上充气阀,压缩空气储罐的压缩空气由下充气阀经上充气阀进入救生圈,使救生圈不断膨胀;同时,救生圈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管接头进入脱扣气囊,脱扣气囊膨胀,膨胀的脱扣气囊驱动锁扣驱动盘克服上锁弹簧的弹力带动锁扣移动,使锁扣退出汽车顶板的锁扣孔;当汽车未沉入水中时,锁扣退出锁扣孔后,保护盖被其弹起弹簧弹起,逃生者将逃生装置的逃生套由汽车顶板的逃生孔推开,由逃生孔逃离汽车,并用浮球装置的救生圈作为救生之用;当汽车沉入水中时,锁扣退出锁扣孔后,保护盖被其弹起弹簧弹起,在救生圈浮力的作用下,救生圈牵引逃生套由顶板的逃生孔升起,救生圈带动逃生套脱离顶板的逃生孔,逃生者手抓住逃生手把跟随救生圈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作为救生之用;在救生圈通过管接头向脱扣气囊输送压缩空气的时,救生圈同时通过管接头向空气减压阀输送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经空气减压阀减压后进入空气净化器,减压净化后的空气的经呼吸管进入到呼吸鼻插;当汽车沉入水中时,逃生者将安装于逃生套上的呼吸鼻插取出,并插入鼻孔内,以作为呼吸空气之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充气装置以及呼吸装置,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安装于汽车的顶板上,呼吸装置安装于浮球装置上;浮球装置包括有保护盖、救生圈、救生圈连接座以及逃生装置;使用时,汽车掉入水中后,双手抓住浮球装置的逃生手把牵引救生圈的上充气阀与压缩空气储罐的下充气阀密封连接,将压缩空气充入救生圈以及脱扣气囊内,利用脱扣气囊驱动锁扣退出汽车的锁扣孔;利用充气的救生圈牵引逃生人员上浮到水面;同时,为逃生人员提供呼吸装置,以供逃生人员呼吸作用,解决汽车溺水的逃生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溺水救生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汽车溺水救生窗脱离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下充气阀未对上充气阀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下充气阀对上充气阀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呼吸鼻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图1的仰视图、图3所示的汽车溺水救生窗脱离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的下充气阀未对上充气阀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的下充气阀对上充气阀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6所示的呼吸鼻插的结构示意图;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1、充气装置2、呼吸装置3以及报警灯4,浮球装置1以及充气装置2安装于汽车5的顶板6上,呼吸装置3以及报警装置4安装于浮球装置1上;浮球装置1包括有保护盖7、救生圈8、救生圈连接座9以及逃生装置10;救生圈8与救生圈连接座9连接,救生圈连接座9与逃生装置10连接;救生圈连接座9设有逃生手把14,逃生手把14与救生圈连接座9固定连接,逃生手把14位于驾驶室15内;逃生装置10包括有逃生套11以及脱扣逃生装置12,脱扣逃生装置12安装于逃生套11上,逃生套11与救生圈连接座9动配合连接,逃生套11与顶板6的逃生孔13动配合连接;脱扣逃生装置12包括有脱扣气囊16、锁扣17、锁扣驱动盘18以及上锁弹簧19,锁扣17与锁扣驱动盘18固定连接,或者锁扣17与锁扣驱动盘18一体构成,锁扣17与逃生套11动配合连接,脱扣气囊16安装于锁扣驱动盘18与逃生套11之间,上锁弹簧19位于锁扣驱动盘18与逃生套11之间;脱扣逃生装置12的初始状态是:锁扣17在上锁弹簧19弹力的作用下插入汽车5顶板6的锁扣孔20内,将逃生套11固定于顶板6上;使用时,利用充气脱扣气囊16推锁扣驱动盘18带动锁扣17移动,使锁扣17退出锁扣孔20;充气装置2包括有压缩空气储罐21以及下充气阀22,压缩空气储罐21以及下充气阀22安装于顶板6上,下充气阀22与压缩空气储罐21连接,下充气阀22正对着救生圈8的上充气阀23,上充气阀23安装于救生圈连接座9上,上充气阀23与救生圈8的内型腔连通;使用时,利用缩空气储罐21向救生圈8充气;呼吸装置3包括有空气净化器24、空气减压阀25、呼吸管26以及呼吸鼻插27,空气减压阀25与空气净化器24连接,空气净化器24与呼吸管26连接,呼吸管26与呼吸鼻插27连接,呼吸鼻插27安装于逃生套11上;逃生使用时,利用呼吸鼻插27插入鼻孔进行呼吸;救生圈8通过管接头28与脱扣气囊16以及空气减压阀25连接,救生圈8的内型腔与脱扣气囊16的内型腔连通;浮球装置1以及充气装置2的初始状态是:充气装置2的下充气阀22与浮球装置1救生圈8的上充气阀23之间设有间隙,下充气阀22与上充气阀23未接触;浮球装置1的救生圈8以及脱扣逃生装置12的脱扣气囊16处于未充气的状态。
为了避免雨水浸入汽车5的驾驶室,以及方便救生圈8逃生使用;保护盖7包括有上保护盖29以及下保护盖30,上保护盖29位于下保护盖30的上方,下保护盖30设有密封垫31以及弹起弹簧32,密封垫31以及弹起弹簧32位于下保护盖30与汽车5的顶板6之间;保护盖7的初始状态是:下保护盖30通过密封垫31与顶板6密封连接,上保护盖29通过密封环33与下保护盖30密封连接,上保护盖29位于救生圈8的上方。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是:汽车5落水后,车内人员逃生时,用手抓住逃生装置10逃生套11的逃生手把14用力往下拉,克服保护盖7的弹起弹簧32的弹力牵引救生圈连接座9向下移动,使救生圈连接座9上的上充气阀23跟随救生圈连接座9下降,当上充气阀23与压缩空气储罐21的下充气阀22密封连接时,下充气阀22的充气顶针34被上充气阀23的充气顶杆35顶下,打开下充气阀22,同时,上充气阀23的充气顶杆35被下充气阀22的充气顶针34顶上,打开上充气阀23,压缩空气储罐21的压缩空气由下充气阀22经上充气阀23进入救生圈8,使救生圈8不断膨胀;同时,救生圈8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管接头28进入脱扣气囊16,脱扣气囊16膨胀,膨胀的脱扣气囊16驱动锁扣驱动盘18克服上锁弹簧19的弹力带动锁扣17移动,使锁扣17退出汽车5顶板6的锁扣孔20;当汽车5未沉入水中时,锁扣17退出锁扣孔20后,保护盖7被其弹起弹簧32弹起,逃生者将逃生装置10的逃生套11由汽车5顶板6的逃生孔13推开,由逃生孔13逃离汽车5,并用浮球装置1的救生圈8作为救生之用;当汽车5沉入水中时,锁扣17退出锁扣孔20后,保护盖7被其弹起弹簧32弹起,在救生圈8浮力的作用下,救生圈8牵引逃生套11由顶板6的逃生孔13升起,救生圈8带动逃生套11脱离顶板6的逃生孔13,逃生者手抓住逃生手把14跟随救生圈8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8作为救生之用;在救生圈8通过管接头28向脱扣气囊16输送压缩空气的时,救生圈8同时通过管接头28向空气减压阀25输送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经空气减压阀25减压后进入空气净化器24,减压净化后的空气的经呼吸管26进入到呼吸鼻插27;当汽车5沉入水中时,逃生者将安装于逃生套11上的呼吸鼻插27取出,并插入鼻孔内,以作为呼吸空气之用。
为了实施利用救生圈连接座9带动上充气阀23下降,同时,保持逃生套11与救生圈连接座9不脱离;救生圈连接座9设有导向孔68以及防脱环形板69,防脱环形板69与救生圈连接座9固定连接,或者,防脱环形板69与救生圈连接座9一体构成;逃生套11设有防脱环36,防脱环36与逃生套11固定连接,或者,防脱环36与逃生套11一体构成;防脱环36的外径小于导向孔68的孔径,防脱环36的外径大于防脱环形板69的内径,防脱环36与导向孔68动配合连接;防脱环形板69的内径大于逃生套11的外径,防脱环形板69与逃生套11动配合连接;避免逃生套11脱离救生圈连接座9,同时也保证救生圈连接座9能沿逃生套11上下移动,利用救生圈连接座9带动上充气阀23向下移动。
汽车5落水后,逃生人员用手抓住逃生手把14往下拉时,救生圈连接座9的导向孔68沿逃生套11的防脱环36向下移动,同时,救生圈连接座9的防脱环形板69沿逃生套11向下移动;救生圈连接座9带动上充气阀23向下移动,当上充气阀23与下充气阀22密封接触后,救生圈连接座9停止向下移动;逃生人员继续拉住逃生手把14,使压缩空气储罐21通过上充气阀23以及下充气阀22向救生圈8充入压缩空气,救生圈8通过管接头28向脱扣气囊16充入压缩空气;当脱扣气囊16内的空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脱扣气囊16膨胀驱动锁扣驱动盘18移动的力大于上锁弹簧19的弹力,脱扣气囊16驱动锁扣17退出汽车5顶板6的锁扣孔20;当汽车5沉入水中时,锁扣17退出锁扣孔20后,救生圈8在浮力的作用下带动救生圈连接座9上升,防脱环形板69沿逃生套11向上移动,当防脱环形板69与逃生套11的防脱环36接触时,防脱环形板69被防脱环36扣住,救生圈8通过救生圈连接座9带动逃生套11上升,使逃生套11脱离汽车5顶板6的逃生孔13,并跟随救生圈8上升到水面。
为了方便逃生者的头伸出到水面,救生圈8充气后,救生圈8膨胀将保护盖7的上保护盖29顶起,使上保护盖29与保护盖7的下保护盖30分离;上保护盖29与下保护盖30分离以及救生圈8上升到水面后,逃生者由逃生套11的逃生内孔37以及救生圈8的救生内孔38把头伸出到救生圈8的上面,借助于救生圈8游到岸边,或者等待营救。
了实施报警求救,利用报警灯4闪光发出求救信息,报警灯4安装于救生圈8上,报警灯4的初始状态是:保护盖7的上保护盖29压住报警灯4控制开关,使报警灯4的电池与报警灯4处于分断状态,报警灯4不亮;保护盖7的上保护盖29与下保护盖30分离后,压住报警灯4控制开关上面的上保护盖29被水漂流走,控制开关接通报警灯4的电池电源,使报警灯4发亮,以协助营救,特别是在晚上。
为了监视压缩空气储罐21向救生圈8充气的压力情况,充气装置2设有压力表39,压力表39安装于逃生套11的下端,压力表39表面朝向驾驶室,压力表39的进气接头40通过管道与脱扣气囊16的内型腔连通,压力表设有压力值控制标示;利用压力表39监视以及控制脱扣气囊16充气的空气压力。
汽车5落水后,逃生者抓住逃生手把14牵引救生圈连接座9以及保护盖7下降,使压缩空气储罐21通过下充气阀22以及上充气阀23向救生圈8充入压缩空气,使救生圈8以及脱扣气囊16内型腔的空气压力不断上升;同时,脱扣气囊16内型腔的空气不断进入充气装置2的压力表39,压力表39的压力不断上升;逃生者通过压力表39检测脱扣气囊16内型腔的压力,当压力表39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值时,逃生者停止牵引下充气阀22向上充气阀23充气;逃生者停止牵引下充气阀22向上充气阀23充气后,下充气阀22与上充气阀23分离,下充气阀22以及上充气阀23自动关闭;压力表39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值时,救生圈8的浮力达到设定值,救生圈8的浮力大于人体的重力与浮球装置1的重力之和,或者,救生圈8的浮力是人体的重力的多倍;汽车5沉入水中后,救生圈8在其浮力的作用下带动人体上升到水面。
为了方便逃生者取得呼吸鼻插27以及避免呼吸鼻插27进水,逃生套11设有鼻插头盒41,鼻插头盒41设有弹性盖42,弹性盖42与逃生套11铰接;呼吸鼻插27插接于鼻插头盒41的鼻插头孔43内,呼吸鼻插27与鼻插头孔43密封连接,避免呼吸鼻插27进水;弹性盖42的初始状态是:弹性盖42处于关闭状态;使用时,按一下弹性盖42,弹性盖42打开,以方便取出呼吸鼻插27作为呼吸逃生之用。
为了增加逃生人员的逃生机会,避免逃生人员脱离救生圈8,逃生套11设有救生带44以及带盒45,带盒44安装于逃生套11上,带盒45设有弹性盒盖46,弹性盒盖46的初始状态是:弹性盒盖46处于关闭状态;汽车5落水后,逃生者先用手按一下带盒45的弹性盒盖46,弹性盒盖46弹开,救生带44由带盒45掉下,逃生人员将救生带44扣在自身的腰上,然后双手握住逃生手把14,跟随救生圈8以及逃生套11浮到水面。
为了实施压缩空气储罐21通过上充气阀23以及下充气阀22向救生圈8充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储罐21与下充气阀22密封连接;下充气阀22包括有下阀体47、下阀腔48、下阀芯49、下复位弹簧51以及下充气密封环52;下阀腔48与压缩空气储罐21的内型腔连通,下阀芯49与下阀腔48动配合连接,下复位弹簧51与下阀芯49连接,下复位弹簧51设于下阀腔48内,充气顶针34与下阀芯49固定连接,充气顶针34位于下阀芯49的上方,下复位弹簧51位于下阀芯49的下方,下充气密封环52设于下充气阀22的下充气口50;下充气阀22初始状态是:下充气阀22处于关闭状态,下阀芯49与下阀腔48密封连接,下充气口50与下阀腔48未连通,充气顶针34高出于下充气口50,压缩空气被下充气阀22封闭在压缩空气储罐21的内型腔内。
救生圈8的上充气阀23的结构与下充气阀22的结构相同,上充气阀23包括有上阀体53、上阀腔54、上阀芯55、上复位弹簧56以及上充气密封环57;上充气密封环57与下充气阀22的下充气密封环52的尺寸相同,下充气阀22的下阀芯49的中心线与上充气阀23的上阀芯55的中心线相同,上充气密封环57的中心线与下充气密封环52的中心线相同;上充气密封环57以及下充气密封环52均由弹性材料构成;上充气阀23初始状态是:上充气阀23处于关闭状态,其上阀芯55在上复位弹簧56弹力的作用下与上阀腔54密封连接。
压缩空气储罐21通过下充气阀22以及上充气阀23向救生圈8充入压缩空气时,下充气阀22的下充气密封环52与上充气阀23的上充气密封环53密封接触,上充气阀23的充气顶杆35与下充气阀22的充气顶针34相互顶住,使下充气阀22的充气顶针34克服其下复位弹簧51的弹力带动下阀芯49向下移动,使下阀芯49与下阀腔48分离;同时,使上充气阀23的充气顶杆35克服其上复位弹簧55的弹力带动上阀芯54向上移动,使上阀芯54与上阀腔54分离;压缩空气储罐21的压缩空气经下充气阀22的下阀芯49与下阀腔48的下间隙58、上充气阀23的上阀芯54与上阀腔54的上间隙59进入救生圈8;上充气密封环53跟随上充气阀23上升离开下充气密封环52后,上充气阀23的上阀芯54在上复位弹簧55弹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复位,上充气阀23关闭;同时,下充气阀22的下阀芯49在下复位弹簧51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下充气阀22关闭。
为了保证逃生者呼吸空气的可靠性,避免水进入鼻孔内;呼吸鼻插27由弹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包括有硅胶或者橡胶;呼吸鼻插27包括有左鼻插头60、右鼻插头61以及连接头62,连接头62、左鼻插头60以及右鼻插头61由一体的材料构成,连接头62、左鼻插头60以及右鼻插头61设有导气通道,左鼻插头62以及右鼻插头60通过连接头62与呼吸管26连通;左鼻插头60以及右鼻插头61设有多级不同的外径,以适合大小不同鼻孔插接;使用时,鼻孔小的人插入前面一级小的外径位置,鼻孔大的人插入到后面的一级大的外径位置;压缩空气经空气减压阀25进入呼吸管26,经空气减压阀25减压后的空气压力与大气的气压相同,以适合逃生人员呼吸。
为了将汽车溺水救生窗可靠地安装于汽车5的顶板6上,以及逃生人员能穿过逃生孔13逃生;脱扣逃生装置12设有多个,汽车5顶板6的锁扣孔20的数量与脱扣逃生装置12的锁扣17数量相同,锁扣孔20的轴线与锁扣17的轴线相同;逃生套11的外径小于逃生孔13的内径,逃生孔13的内径大于人体的肩宽;下保护盖30以及下保护盖30的密封垫31的外径大于逃生孔13的孔径,密封垫31的中心线与逃生孔13的中心线相同,避免下雨时水由逃生孔13进入驾驶室。
为了实施将压缩空气储罐21的压缩空气快速充入救生圈8,上充气阀23包括有左上充气阀63以及右上充气阀64,下充气阀22包括有左下充气阀65以及右下充气阀66;当将压缩空气储罐21向救生圈8充气时,压缩空气储罐21内的压缩空气经左上充气阀63、右上充气阀64、左下充气阀65以及右下充气阀66进入救生圈8。
为了保持压缩空气储罐21的压缩空气压力,汽车5设有空气压缩机67,空气压缩机67通过管道向压缩空气储罐21提供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储罐21设有压力继电器,当压缩空气储罐21的压力低于设定要求值时,压力继电器控制空气压缩机67运行,空气压缩机67向压缩空气储罐21输入压缩空气,当压缩空气储罐21的压力达到设定要求值时,压力继电器控制空气压缩机67停止运行。
汽车溺水救生窗安装时,利用夹套套住脱扣逃生装置12上锁弹簧19,根据设定的位置将逃生套11安装于汽车5顶板6的逃生孔13上,将夹套取出后,锁扣17在上锁弹簧19弹力的作用下插入顶板6的锁扣孔20内,将逃生套11固定于顶板6上,同时使保护盖7的下保护盖30通过密封垫31与汽车5的顶板6密封连接。

Claims (10)

1.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1)、充气装置(2)以及呼吸装置(3),浮球装置(1)以及充气装置(2)安装于汽车(5)的顶板(6)上,呼吸装置(3)以及报警装置(4)安装于浮球装置(1)上;浮球装置(1)包括有保护盖(7)、救生圈(8)、救生圈连接座(9)以及逃生装置(10),救生圈连接座(9)设有逃生手把(14);逃生装置(10)包括有逃生套(11)以及脱扣逃生装置(12),脱扣逃生装置(12)包括有脱扣气囊(16)、锁扣(17)、锁扣驱动盘(18)以及上锁弹簧(19),脱扣逃生装置(12)的初始状态是:锁扣(17)在上锁弹簧(19)弹力的作用下插入汽车(5)顶板(6)的锁扣孔(20)内,将逃生套(11)固定于顶板(6)上;充气装置(2)包括有压缩空气储罐(21)以及下充气阀(22);呼吸装置(3)包括有空气净化器(24)、空气减压阀(25)、呼吸管(26)以及呼吸鼻插(27);浮球装置(1)以及充气装置(2)的初始状态是:下充气阀(22)与上充气阀(23)未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是:汽车(5)落水后,车内人员逃生时,用手抓住逃生装置(10)逃生套(11)的逃生手把(14)用力往下拉,克服保护盖(7)的弹起弹簧(32)的弹力牵引救生圈连接座(9)向下移动,使救生圈连接座(9)上的上充气阀(23)跟随救生圈连接座(9)下降,当上充气阀(23)与压缩空气储罐(21)的下充气阀(22)密封连接时,下充气阀(22)的充气顶针(34)被上充气阀(23)的充气顶杆(35)顶下,打开下充气阀(22),同时,上充气阀(23)的充气顶杆(35)被下充气阀(22)的充气顶针(34)顶上,打开上充气阀(23),压缩空气储罐(21)的压缩空气由下充气阀(22)经上充气阀(23)进入救生圈(8),使救生圈(8)不断膨胀;同时,救生圈(8)内的压缩空气通过管接头(28)进入脱扣气囊(16),脱扣气囊(16)膨胀,膨胀的脱扣气囊(16)驱动锁扣驱动盘(18)克服上锁弹簧(19)的弹力带动锁扣(17)移动,使锁扣(17)退出汽车(5)顶板(6)的锁扣孔(20);当汽车(5)未沉入水中时,锁扣(17)退出锁扣孔(20)后,保护盖(7)被其弹起弹簧(32)弹起,逃生者将逃生装置(10)的逃生套(11)由汽车(5)顶板(6)的逃生孔(13)推开,由逃生孔(13)逃离汽车(5),并用浮球装置(1)的救生圈(8)作为救生之用;当汽车(5)沉入水中时,锁扣(17)退出锁扣孔(20)后,保护盖(7)被其弹起弹簧(32)弹起,在救生圈(8)浮力的作用下,救生圈(8)牵引逃生套(11)由顶板(6)的逃生孔(13)升起,救生圈(8)带动逃生套(11)脱离顶板(6)的逃生孔(13),逃生者手抓住逃生手把(14)跟随救生圈(8)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8)作为救生之用;在救生圈(8)通过管接头(28)向脱扣气囊(16)输送压缩空气的时,救生圈(8)同时通过管接头(28)向空气减压阀(25)输送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经空气减压阀(25)减压后进入空气净化器(24),减压净化后的空气的经呼吸管(26)进入到呼吸鼻插(27);当汽车(5)沉入水中时,逃生者将安装于逃生套(11)上的呼吸鼻插(27)取出,并插入鼻孔内,以作为呼吸空气之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5)落水后,逃生人员用手抓住逃生手把(14)往下拉时,救生圈连接座(9)的导向孔(68)沿逃生套(11)的防脱环(36)向下移动,同时,救生圈连接座(9)的防脱环形板(69)沿逃生套(11)向下移动;救生圈连接座(9)带动上充气阀(23)向下移动,当上充气阀(23)与下充气阀(22)密封接触后,救生圈连接座(9)停止向下移动;逃生人员继续拉住逃生手把(14),使压缩空气储罐(21)通过上充气阀(23)以及下充气阀(22)向救生圈(8)充入压缩空气,救生圈(8)通过管接头(28)向脱扣气囊(16)充入压缩空气;当脱扣气囊(16)内的空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脱扣气囊(16)膨胀驱动锁扣驱动盘(18)移动的力大于上锁弹簧(19)的弹力,脱扣气囊(16)驱动锁扣(17)退出汽车(5)顶板(6)的锁扣孔(20);当汽车(5)沉入水中时,锁扣(17)退出锁扣孔(20)后,救生圈(8)在浮力的作用下带动救生圈连接座(9)上升,防脱环形板(69)沿逃生套(11)向上移动,当防脱环形板(69)与逃生套(11)的防脱环(36)接触时,防脱环形板(69)被防脱环(36)扣住,救生圈(8)通过救生圈连接座(9)带动逃生套(11)上升,使逃生套(11)脱离汽车(5)顶板(6)的逃生孔(13),并跟随救生圈(8)上升到水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圈(8)充气后,救生圈(8)膨胀将保护盖(7)的上保护盖(29)顶起,使上保护盖(29)与保护盖(7)的下保护盖(30)分离;上保护盖(29)与下保护盖(30)分离以及救生圈(8)上升到水面后,逃生者由逃生套(11)的逃生内孔(37)以及救生圈(8)的救生内孔(38)把头伸出到救生圈(8)的上面,借助于救生圈(8)游到岸边,或者等待营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设有报警灯(4),报警灯(4)安装于救生圈(8)上,报警灯(4)的初始状态是:保护盖(7)的上保护盖(29)压住报警灯(4)控制开关,使报警灯(4)的电池与报警灯(4)处于分断状态,报警灯(4)不亮;保护盖(7)的上保护盖(29)与下保护盖(30)分离后,压住报警灯(4)控制开关上面的上保护盖(29)被水漂流走,控制开关接通报警灯(4)的电池电源,使报警灯(4)发亮,以协助营救,特别是在晚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5)落水后,逃生者抓住逃生手把(14)牵引救生圈连接座(9)以及保护盖(7)下降,使压缩空气储罐(21)通过下充气阀(22)以及上充气阀(23)向救生圈(8)充入压缩空气,使救生圈(8)以及脱扣气囊(16)内型腔的空气压力不断上升;同时,脱扣气囊(16)内型腔的空气不断进入充气装置(2)的压力表(39),压力表(39)的压力不断上升;逃生者通过压力表(39)检测脱扣气囊(16)内型腔的压力,当压力表(39)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值时,逃生者停止牵引下充气阀(22)向上充气阀(23)充气;逃生者停止牵引下充气阀(22)向上充气阀(23)充气后,下充气阀(22)与上充气阀(23)分离,下充气阀(22)以及上充气阀(23)自动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表(39)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值时,救生圈(8)的浮力达到设定值,救生圈(8)的浮力大于人体的重力与浮球装置(1)的重力之和,或者,救生圈(8)的浮力是人体的重力的多倍;汽车(5)沉入水中后,救生圈(8)在其浮力的作用下带动人体上升到水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逃生套(11)设有救生带(44)以及带盒(4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5)落水后,逃生者先用手按一下带盒(45)的弹性盒盖(46),弹性盒盖(46)弹开,救生带(44)由带盒(45)掉下,逃生人员将救生带(44)扣在自身的腰上,然后双手握住逃生手把(14),跟随救生圈(8)以及逃生套(11)浮到水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下充气阀(22)包括有下阀体(47)、下阀腔(48)、下阀芯(49)、下复位弹簧(51)以及下充气密封环(52),上充气阀(23)包括有上阀体(53)、上阀腔(54)、上阀芯(55)、上复位弹簧(56)以及上充气密封环(5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空气储罐(21)通过下充气阀(22)以及上充气阀(23)向救生圈(8)充入压缩空气时,下充气阀(22)的下充气密封环(52)与上充气阀(23)的上充气密封环(53)密封接触,上充气阀(23)的充气顶杆(35)与下充气阀(22)的充气顶针(34)相互顶住,使下充气阀(22)的充气顶针(34)克服其下复位弹簧(51)的弹力带动下阀芯(49)向下移动,使下阀芯(49)与下阀腔(48)分离;同时,使上充气阀(23)的充气顶杆(35)克服其上复位弹簧(55)的弹力带动上阀芯(54)向上移动,使上阀芯(54)与上阀腔(54)分离;压缩空气储罐(21)的压缩空气经下充气阀(22)的下阀芯(49)与下阀腔(48)的下间隙(58)、上充气阀(23)的上阀芯(54)与上阀腔(54)的上间隙(59)进入救生圈(8);上充气密封环(53)跟随上充气阀(23)上升离开下充气密封环(52)后,上充气阀(23)的上阀芯(54)在上复位弹簧(55)弹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复位,上充气阀(23)关闭;同时,下充气阀(22)的下阀芯(49)在下复位弹簧(51)弹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下充气阀(22)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扣逃生装置(12)设有多个,汽车(5)顶板(6)的锁扣孔(20)的数量与脱扣逃生装置(12)的锁扣(17)数量相同,锁扣孔(20)的轴线与锁扣(17)的轴线相同;逃生套(11)的外径小于逃生孔(13)的内径,逃生孔(13)的内径大于人体的肩宽;下保护盖(30)以及下保护盖(30)的密封垫(31)的外径大于逃生孔(13)的孔径,密封垫(31)的中心线与逃生孔(13)的中心线相同,避免下雨时水由逃生孔(13)进入驾驶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充气阀(23)包括有左上充气阀(63)以及右上充气阀(64),下充气阀(22)包括有左下充气阀(65)以及右下充气阀(66);当将压缩空气储罐(21)向救生圈(8)充气时,压缩空气储罐(21)内的压缩空气经左上充气阀(63)、右上充气阀(64)、左下充气阀(65)以及右下充气阀(66)进入救生圈(8)。
CN202011020271.5A 2020-09-25 2020-09-25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Withdrawn CN1122239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0271.5A CN112223995A (zh) 2020-09-25 2020-09-25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0271.5A CN112223995A (zh) 2020-09-25 2020-09-25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23995A true CN112223995A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07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0271.5A Withdrawn CN112223995A (zh) 2020-09-25 2020-09-25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2399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74462A (zh) * 2021-03-02 2021-06-01 广州启帆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通信技术用于新能源汽车碰撞时自动报警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74462A (zh) * 2021-03-02 2021-06-01 广州启帆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通信技术用于新能源汽车碰撞时自动报警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IL181533A (en) Inflatable life-saving swimming garment
CN101376427A (zh) 一种飞机空投救生器
CN201816734U (zh) 大覆盖面远投式救生圈
CN111891059A (zh) 一种车载落水维生自救电子设备
CN112223995A (zh)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CN203854542U (zh) 内置于车辆头枕的落水救生装置及相应的车辆头枕
CN212890223U (zh)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窗
CN110901577A (zh) 汽车落水救生气囊
CN207594862U (zh) 一种汽车落水自救车门
CN113200130B (zh) 一种气胀式水下打捞用救生装置
US2904217A (en) Automatic life preserver
CN112193199A (zh) 汽车溺水救生窗
CN212980133U (zh) 一种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
CN219584450U (zh) 落水自救手环
CN112223997B (zh)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CN112092761A (zh) 一种落水用安全自救包
CN112208476A (zh)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
CN112339695A (zh) 汽车溺水救生盖
CN210391046U (zh) 汽车落水救生器
CN213167972U (zh) 一种落水用安全自救包
CN212235669U (zh) 一种自主式安全逃生的汽车破窗器
CN212654304U (zh)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CN211364890U (zh) 一种可实现快速自救功能的充气救生衣
CN107323634A (zh) 一种汽车溺水自救呼吸与逃生求救装置
CN210634731U (zh) 一种便携式气胀救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1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