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23997B -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23997B
CN112223997B CN202011021497.7A CN202011021497A CN112223997B CN 112223997 B CN112223997 B CN 112223997B CN 202011021497 A CN202011021497 A CN 202011021497A CN 112223997 B CN112223997 B CN 1122239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e buoy
life
tripping
inflation valve
esc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214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23997A (zh
Inventor
林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Fengyi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Fengy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Fengyi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Fengyi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2149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239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23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23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23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23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9/00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J1/00 - B60J7/00
    • B60J9/02Entrance or exit closures other than windows, doors, or in roofs, e.g. emergency escape closures in vehicl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63C9/0005Life-saving in water by means of alarm devices for persons falling into the water, e.g. by signalling, by controlling the propulsion or manoeuvring means of the bo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充气装置、脱扣装置、呼吸装置以及控制器,浮球装置包括有保护盖以及救生圈;使用时,汽车掉入水中后,控制器的第一水位传感器将汽车落水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充气装置自动向浮球装置的救生圈充气,救生圈充气后,控制器控制脱扣装置的脱扣电机带动脱扣偏心轮转动解锁,使救生圈的救生筒脱离汽车的逃生孔,逃生者双手抓住浮球装置的逃生手把,跟随充气的救生圈经汽车的逃生孔浮到水面;同时,为逃生者提供呼吸装置,以供逃生者呼吸作用,解决汽车溺水的逃生问题。

Description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溺水救生装置的使用方法,特别是一种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汽车极少设有溺水逃生装置,当汽车掉入水中后,车门难以打开,通常不用很长时间,就会沉入水底,造成车内者溺水身亡,一种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已成为汽车溺水逃生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用于溺水汽车的车内逃生者的逃生,增加逃生者的逃生机会。
本发明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充气装置、脱扣装置、呼吸装置以及控制器,浮球装置通过脱扣装置安装于汽车的顶板上,充气装置安装于汽车的顶板上,呼吸装置安装于浮球装置上,控制器安装于汽车上;浮球装置包括有保护盖以及救生圈;保护盖设有密封垫以及逃生弹簧,密封垫设于顶板与保护盖之间,逃生弹簧设于密封垫与保护盖之间;救生圈包括有上充气阀、救生圈连接座、救生筒以及逃生手把,救生圈与救生圈连接座连接,救生圈连接座与救生筒连接,救生筒与逃生手把连接,上充气阀与救生圈的内型腔连通,用于向救生圈充气;充气装置包括有压缩空气储罐、下充气阀、磁座、充气电机以及牵引铁;下充气阀与压缩空气储罐内型腔连通,下充气阀位于救生圈的上充气阀的下方,下充气阀与上充气阀的中心线相同;使用时,压缩空气储罐通过下充气阀以及上充气阀向救生圈充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储罐以及磁座与顶板固定连接,充气电机的外壳与磁座的外壳固定连接,充气电机的电机轴与旋转磁芯固定连接,磁座的磁力吸引面面对着牵引铁,牵引铁与救生圈连接座固定连接;使用时,充气电机带动磁座的旋转磁芯旋转90°角,利用磁座的磁吸引力吸引牵引铁,带动救生圈连接座下降,使下充气阀对着上充气阀充气,将压缩空气储罐的压缩空气插入救生圈;脱扣装置包括有脱扣电机、脱扣偏心轮以及脱扣手把,脱扣电机的外壳与磁座固定连接,脱扣电机的电机轴与脱扣偏心轮以及脱扣手把固定连接,脱扣偏心轮与脱扣手把由一体材料构成,脱扣偏心轮位于救生筒的锁扣孔的对面,或者,脱扣偏心轮插入救生筒的锁扣孔内;使用时,利用脱扣偏心轮扣住锁扣孔将救生筒安装于顶板的逃生孔上;逃生时,利用脱扣电机或者脱扣手把带动偏心轮转动,使偏心轮脱离救生筒的锁扣孔;呼吸装置包括有空气减压阀、空气净化器、呼吸管以及呼吸鼻插,空气减压阀与空气净化器连接,空气净化器与呼吸管连接,呼吸管与呼吸鼻插连接,呼吸鼻插安装于救生筒上,救生圈通过管接头与空气减压阀连接;逃生使用时,将救生圈的压缩空气减压以及净化后通到呼吸鼻插,利用呼吸鼻插插入鼻孔进行呼吸;控制器包括有水位检测装置,水位检测装置包括有水位检测筒、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以及防溅垫,防溅垫由能通水的材料构成,该材料包括有海绵;水位检测筒安装于汽车的底盘上,防溅垫设于水位检测筒的下进水口,水位检测筒的上通气口高于汽车的底盘,第一水位传感器设于水位检测筒内,第一水位传感器位于上通气口下方,第一水位传感器设于防溅垫的上方,避免汽车正常行驶时雨水溅到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3于汽车的驾驶室内,第二水位传感器安装于驾驶室内顶板的下方;控制器包括有空气压力传感器、传感器插座以及活动插头,空气压力传感器安装于救生圈的型腔内,空气压力传感器与传感器插座连接,传感器插座与活动插头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线与活动插头、传感器插座、空气压力传感器连接,控制器通过控制线与充气电机、脱扣电机、第一水位传感器以及第二水位传感器连接;用于控制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工作。
为了避免雨水浸入汽车的驾驶室,以及方便救生圈弹起,作为逃生之用;保护盖包括有上保护盖以及下保护盖,上保护盖位于下保护盖的上方;上保护盖的初始状态是:上保护盖通过密封环与下保护盖密封连接;下保护盖的初始状态是:下保护盖通过密封垫与汽车的顶板密封连接;逃生弹簧的初始状态是:逃生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为了不影响汽车的正常使用,以及利用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作为汽车溺水逃生使用;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的初始状态是:充气装置的下充气阀与浮球装置救生圈的上充气阀之间设有间隙,下充气阀与上充气阀未接触;浮球装置的救生圈折叠于保护盖内,救生圈处于未充气的状态;充气装置的初始状态是:磁座的磁力吸引面对牵引铁没有磁吸引力;脱扣装置的初始状态是:脱扣偏心轮扣住救生筒的锁扣孔25,利用脱扣装置锁住救生筒,将救生筒安装于汽车的顶板7上。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是:汽车落水后,汽车底盘上水位检测装置的水位检测筒内的第一水位传感器与水接触后,第一水位传感器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充气电机带动磁座旋转磁芯转动90°角,使磁座的磁力吸引面对牵引铁产生磁吸引力,利用磁座的磁吸引力吸引牵引铁向下移动,牵引铁带动救生圈连接座以及保护盖克服逃生弹簧的弹力向下移动,使救生圈的上充气阀与压缩空气储罐的下充气阀密封连接,使上充气阀的上充气顶针与下充气阀的下充气顶针相互顶住,打开上充气阀以及下充气阀,压缩空气储罐通过上充气阀以及下充气阀向救生圈充气;当救生圈内的空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救生圈内的空气压力传感器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充气电机带动磁座的旋转磁芯反方向转动90°角,磁座对牵引铁的磁吸引力消除,救生圈连接座在逃生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带动上充气阀上升,使上充气阀与下充气阀分离,并自动关闭;同时,救生圈通过管接头向空气减压阀输送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经空气减压阀减压后进入空气净化器,减压净化后的空气的经呼吸管进入到呼吸鼻插;逃生者将呼吸鼻插插入鼻孔内,以作为呼吸空气之用,并用手抓住救生筒上的逃生手把;当汽车未沉入水中,以及汽车驾驶室内的水位上升到第二水位传感器的位置时,第二水位传感器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脱扣电机带动脱扣偏心轮转动,使脱扣偏心轮脱离救生筒的锁扣孔;脱扣偏心轮脱离救生筒的锁扣孔后,保护盖以及救生圈连接座被逃生弹簧的弹力弹起,并带动救生筒上升,逃生者将救生筒由汽车顶板的逃生孔推开,由逃生孔逃离汽车,并用充气后的救生圈作为救生之用;当汽车沉入水中时,以及汽车驾驶室内的水位上升到第二水位传感器的位置时,第二水位传感器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脱扣电机带动脱扣偏心轮转动,使脱扣偏心轮脱离救生筒的锁扣孔;脱扣偏心轮脱离救生筒的锁扣孔后,保护盖以及救生圈连接座被逃生弹簧的弹力弹起,并带动救生筒上升,在救生圈浮力的作用下,救生圈牵引救生筒由顶板的逃生孔升起,救生圈带动救生筒脱离顶板的逃生孔,逃生者手抓住救生筒上的逃生手把跟随救生圈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作为救生之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充气装置、脱扣装置、呼吸装置以及控制器,浮球装置包括有保护盖以及救生圈;使用时,汽车掉入水中后,控制器的第一水位传感器将汽车落水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充气装置自动向浮球装置的救生圈充气,救生圈充气后,控制器控制脱扣装置的脱扣电机带动脱扣偏心轮转动解锁,使救生圈的救生筒脱离汽车的逃生孔,逃生者双手抓住浮球装置的逃生手把,跟随充气的救生圈经汽车的逃生孔浮到水面;同时,为逃生者提供呼吸装置,以供逃生者呼吸作用,解决汽车溺水的逃生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脱离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呼吸鼻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图1的仰视图、图3所示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脱离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的呼吸鼻插的结构示意图;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1、充气装置2、脱扣装置3、呼吸装置4以及控制器5,浮球装置1通过脱扣装置3安装于汽车6的顶板7上,充气装置2安装于汽车6的顶板7上,呼吸装置4安装于浮球装置1上,控制器5安装于汽车6上;浮球装置1包括有保护盖8以及救生圈9;保护盖8设有密封垫10以及逃生弹簧11,密封垫10设于顶板7与保护盖8之间,逃生弹簧11设于密封垫10与保护盖8之间;救生圈9包括有上充气阀12、救生圈连接座13、救生筒14以及逃生手把15,救生圈9与救生圈连接座13连接,救生圈连接座13与救生筒14连接,救生筒14与逃生手把15连接,上充气阀12与救生圈9的内型腔连通,用于向救生圈9充气;充气装置2包括有压缩空气储罐16、下充气阀17、磁座18、充气电机19以及牵引铁20;下充气阀17与压缩空气储罐16内型腔连通,下充气阀17位于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的下方,下充气阀17与上充气阀12的中心线相同;使用时,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下充气阀17以及上充气阀12向救生圈9充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储罐16以及磁座18与顶板7固定连接,充气电机19的外壳与磁座18的外壳固定连接,充气电机19的电机轴与旋转磁芯固定连接,磁座18的磁力吸引面21面对着牵引铁20,牵引铁20与救生圈连接座13固定连接;使用时,充气电机19带动磁座18的旋转磁芯旋转90°角,利用磁座18的磁吸引力吸引牵引铁20,带动救生圈连接座13下降,使下充气阀17对着上充气阀12充气,将压缩空气储罐16的压缩空气插入救生圈9;脱扣装置3包括有脱扣电机22、脱扣偏心轮23以及脱扣手把24,脱扣电机22的外壳与磁座18固定连接,脱扣电机22的电机轴与脱扣偏心轮23以及脱扣手把24固定连接,脱扣偏心轮23位于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的对面,或者,脱扣偏心轮23插入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内;使用时,利用脱扣偏心轮23扣住锁扣孔25将救生筒14安装于顶板7的逃生孔26上;逃生时,利用脱扣电机22或者脱扣手把24带动偏心轮23转动,使偏心轮23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呼吸装置4包括有空气减压阀26、空气净化器27、呼吸管28以及呼吸鼻插29,空气减压阀26与空气净化器27连接,空气净化器27与呼吸管28连接,呼吸管28与呼吸鼻插29连接,呼吸鼻插29安装于救生筒14上,救生圈9通过管接头30与空气减压阀26连接;逃生使用时,将救生圈9的压缩空气减压以及净化后通到呼吸鼻插29,利用呼吸鼻插29插入鼻孔进行呼吸;控制器5包括有水位检测筒32、第一水位传感器33、第二水位传感器34以及防溅垫35,防溅垫35由能通水的材料构成,该材料包括有海绵;水位检测筒32安装于汽车6的底盘上,防溅垫35设于水位检测筒32的下进水口36,水位检测筒32的上通气口37高于汽车6的底盘,第一水位传感器33设于水位检测筒32内,第一水位传感器33位于上通气口37下方,第一水位传感器33设于防溅垫35的上方,避免汽车6正常行驶时雨水溅到第一水位传感器33;第二水位传感器34设于汽车6的驾驶室内,第二水位传感器34安装于驾驶室内顶板7的下方;控制器5包括有空气压力传感器38、传感器插座39以及活动插头40,空气压力传感器38安装于救生圈9的型腔内,空气压力传感器38与传感器插座39连接,传感器插座39与活动插头40连接,控制器5通过软导线与活动插头40、传感器插座39、空气压力传感器38连接,控制器5通过控制线与充气电机19、脱扣电机22、第一水位传感器33以及第二水位传感器34连接;用于控制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工作。
为了避免雨水浸入汽车6的驾驶室,以及方便救生圈9弹起,作为逃生之用;保护盖8包括有上保护盖41以及下保护盖42,上保护盖41位于下保护盖42的上方;上保护盖41的初始状态是:上保护盖41通过密封环43与下保护盖42密封连接;下保护盖42的初始状态是:下保护盖42通过密封垫10与汽车6的顶板7密封连接;逃生弹簧11的初始状态是:逃生弹簧11处于被压缩状态。
为了不影响汽车6的正常使用,以及利用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作为汽车6溺水逃生使用;浮球装置1以及充气装置2的初始状态是:充气装置2的下充气阀17与浮球装置1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之间设有间隙,下充气阀17与上充气阀12未接触,下充气阀17与上充气阀12的中心线相同;浮球装置1的救生圈9折叠于保护盖8内,救生圈9处于未充气的状态;充气装置2的初始状态是:磁座18的磁力吸引面21对牵引铁20没有磁吸引力;脱扣装置3的初始状态是:脱扣偏心轮23扣住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利用脱扣装置3锁住救生筒14,将救生筒14安装于汽车6的顶板7上。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是:汽车6落水后,汽车6底盘上水位检测装置31的水位检测筒32内的第一水位传感器33与水接触后,第一水位传感器33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充气电机19带动磁座18旋转磁芯转动90°角,使磁座18的磁力吸引面21对牵引铁20产生磁吸引力,利用磁座18的磁吸引力吸引牵引铁20向下移动,牵引铁20带动救生圈连接座13以及保护盖8克服逃生弹簧11的弹力向下移动,使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与压缩空气储罐16的下充气阀17密封连接,使上充气阀12的上充气顶针44与下充气阀17的下充气顶针45相互顶住,打开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向救生圈9充气;当救生圈9内的空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救生圈9内的空气压力传感器38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充气电机19带动磁座18的旋转磁芯反方向转动90°角,磁座18对牵引铁20的磁吸引力消除,救生圈连接座13在逃生弹簧11的弹力的作用下带动上充气阀12上升,使上充气阀12与下充气阀17分离,并自动关闭;同时,救生圈9通过管接头30向空气减压阀26输送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经空气减压阀26减压后进入空气净化器27,减压净化后的空气的经呼吸管28进入到呼吸鼻插29;逃生者将呼吸鼻插29插入鼻孔内,以作为呼吸空气之用,并用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当汽车6未沉入水中,以及汽车6驾驶室内的水位上升到第二水位传感器34的位置时,第二水位传感器34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脱扣电机22带动脱扣偏心轮23转动,使脱扣偏心轮23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脱扣偏心轮23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后,保护盖7以及救生圈连接座13被逃生弹簧11的弹力弹起,并带动救生筒14上升,逃生者将救生筒14由汽车6顶板7的逃生孔26推开,由逃生孔26逃离汽车6,并用充气后的救生圈9作为救生之用;当汽车6沉入水中时,以及汽车6驾驶室内的水位上升到第二水位传感器34的位置时,第二水位传感器34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脱扣电机22带动脱扣偏心轮23转动,使脱扣偏心轮23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脱扣偏心轮23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后,保护盖7以及救生圈连接座13被逃生弹簧11的弹力弹起,并带动救生筒14上升,在救生圈9浮力的作用下,救生圈9牵引救生筒14由顶板7的逃生孔26升起,救生圈9带动救生筒14脱离顶板7的逃生孔26,逃生者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跟随救生圈9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9作为救生之用。
为了避免脱扣装置3的脱扣偏心轮23阻碍救生筒14下降,导致救生圈连接座13不能向下移动,使上充气阀12不能下降与下充气阀17连接充气;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的高度大于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下降的行程,锁扣孔25的初始状态时:脱扣装置3的脱扣偏心轮23到救生筒14锁扣孔25的上孔端46的距离大于上充气阀12下降的行程;汽车6落水后,磁座18吸引牵引铁20带动救生圈连接座13下降时,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跟随救生圈连接座13下降而下降,同时,救生筒14跟随救生圈连接座13下降而下降,脱扣装置3的脱扣偏心轮23保持在初始状态不动,救生筒14上的锁扣孔25跟随救生筒14的下降而下降,当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与压缩空气储罐16的下充气阀17密封连接时,脱扣偏心轮23与锁扣孔25的上孔端46未接触,以达到避免上孔端46阻碍救生筒14下降,以达到避免救生筒14阻碍上充气阀12下降的目的。
为了保证压缩空气储罐16的空气压力,以及监视压缩空气储罐16向救生圈9充气的压力情况,充气装置2包括有空压机47以及储气压力表48,充气装置2包括有充气压力表49;空压机47安装于汽车6上,空压机47通过管道与压缩空气储罐16连接,储气压力表48安装于汽车6驾驶室内,充气压力表49安装于救生筒14上,储气压力表48通过管道与压缩空气储罐16连接,充气压力表49通过管道与救生圈9连接;控制器5设有压力继电器,压缩空气储罐16的压力低于设定要求值时,控制器5控制空压机47运行,当压缩空气储罐16的压力达到设定要求值时,控制器5控制空压机47停止运行。
为了避免压缩空气储罐16不能向救生圈9充气时;控制器5设有逃生按钮50,逃生按钮50安装于驾驶室,控制器5通过控制线与逃生按钮50连接;汽车6落水后,万一第一水位传感器33与水接触后,第一水位传感器33未能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逃生者通过充气装置2的充气压力表49观察到救生圈9充气未自动充气时;逃生者按下逃生按钮50,逃生按钮50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充气电机19带动磁座18旋转磁芯转动90°角,磁座18通过牵引铁20吸引救生圈连接座13以及保护盖8克服逃生弹簧11的弹力向下移动,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向救生圈9充气;当救生圈9内的空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器5控制充气电机19带动磁座18的旋转磁芯反方向转动90°角,磁座18对牵引铁20的磁吸引力消除,上充气阀12上升与下充气阀17分离,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自动关闭;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自动关闭后,控制器5控制脱扣电机22带动脱扣偏心轮23转动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打开;救生圈9在其浮力的作用下上升脱离汽车6的逃生孔26,逃生者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跟随救生圈9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9作为救生之用。
为了避免充气电机19以及脱扣电机22不能转动,避免压缩空气储罐16不能向救生圈9充气;逃生者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用力克服逃生弹簧11的弹力拉救生筒14带动救生圈连接座13以及保护盖8下降,使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与压缩空气储罐16的下充气阀17密封连接,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向救生圈9充气;随着压缩空气储罐16向救生圈9不断充入压缩空气,充气压力表49的压力不断上升,当救生圈9的充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逃生者停止手动牵引上充气阀12下降向下充气阀17充气。
为了避免脱扣装置3不能打开,逃生者停止手动牵引上充气阀12下降充气后,手抓脱扣装置3的脱扣手把24转动90°角,带动脱扣装置3的脱扣偏心轮23转动90°角,使脱扣偏心轮23与救生筒14上的锁扣孔25分离;脱扣偏心轮23与救生筒14上的锁扣孔25分离后,保护盖7以及救生圈连接座13被逃生弹簧11的弹力弹起,并带动救生筒14上升,逃生者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跟随救生圈9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9作为救生之用。
为了使救生圈9有足够的浮力将逃生者浮起,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向救生圈9充气后,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值时,救生圈9的浮力达到设定值;救生圈9的浮力达到设定值时,救生圈9的浮力大于人体的重力与浮球装置1的重力之和,或者,救生圈8的浮力是人体的重力的多倍;汽车6沉入水中后,救生圈9在其浮力的作用下带动人体上升到水面。
为了方便逃生者的头伸出到水面,以及报警求救;救生圈9充气后,救生圈9膨胀将保护盖8的上保护盖41顶起,使上保护盖41与保护盖8的下保护盖42分离;同时,救生圈9上升,控制器5的传感器插座39跟随救生圈9上升,使控制器2的活动插头40与传感器插座39分离;上保护盖42与下保护盖42分离以及救生圈9上升到水面后,逃生者经救生圈9的逃生内孔51把头伸出到救生圈9的上面,借助于救生圈9游到岸边,或者等待营救。
了实施报警求救,救生圈9包括有报警灯53、控制开关54以及电池55,报警灯53安装于救生圈9上,报警灯53的初始状态是:保护盖8的上保护盖41压住报警灯53的控制开关54,控制开关54分断,切断报警灯53的电池55电源,报警灯4不亮;保护盖8的上保护盖41与下保护盖42分离后,压住报警灯53控制开关54上面的上保护盖41被水漂流走,控制开关54接通报警灯4的电池55电源,使报警灯4发亮,以协助营救,特别是在晚上。
为了将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可靠地安装于汽车6顶板7的逃生孔26上,脱扣装置3设有多个,脱扣装置3包括有左脱扣装置56以及右脱扣装置57,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包括有左锁扣孔58以及右锁扣孔59;左脱扣装置56包括有左脱扣电机60、左脱扣偏心轮61以及左脱扣手把62,左脱扣偏心轮61位于救生筒14的左锁扣孔58的对面,或者,左脱扣偏心轮61插入救生筒14的左锁扣孔58;右脱扣装置57包括有右脱扣电机63、右脱扣偏心轮64以及右脱扣手把65,右脱扣偏心轮64位于救生筒14的右锁扣孔59的对面,或者,右脱扣偏心轮64插入救生筒14的右锁扣孔59;救生圈9的逃生手把15包括有左逃生手把66以及右逃生手把67,左逃生手把66固定于救生筒14左边,右逃生手把67固定于救生筒14右边;充气装置2包括的磁座18包括有左磁座80、左充气电机81以及左牵引铁82,磁座18包括有右磁座83、右充气电机84以及右牵引铁85,左牵引铁82位于左磁座80的上方,右牵引铁85位于右磁座83上方,左磁座80设于救生筒14的左边,右磁座83设于救生筒14的右边。
为了方便逃生者取得呼吸鼻插27以及避免呼吸鼻插27进水,以及增加逃生者的逃生机会,避免逃生者脱离救生圈9;呼吸装置4包括有鼻插头盒68,鼻插头盒68安装于救生筒14上,鼻插头盒68设有弹性盖69,弹性盖69与救生筒14铰接;鼻插头盒68设有鼻插头孔70,呼吸鼻插29插接于鼻插头孔70内,呼吸鼻插29与鼻插头孔70密封连接,避免呼吸鼻插97进水;弹性盖69的初始状态是:弹性盖69处于关闭状态;使用时,按一下弹性盖69,弹性盖69打开,以方便取出呼吸鼻插29作为呼吸逃生之用;救生筒14设有救生带71以及带盒72,带盒72安装于救生筒14上,救生带71设于带盒72内,救生带71与救生筒14固定连接,带盒72设有弹性盒盖73,弹性盒盖73的初始状态是:弹性盒盖73处于关闭状态;汽车5落水以及压缩空气储罐16向充入救生圈9压缩空气后,逃生者先用手按一下鼻插头盒68的弹性盖69,打开弹性盖69,然后将呼吸鼻插29由鼻插头孔70拔出,并将呼吸鼻插29内;再按一下带盒72的弹性盒盖73,打开弹性盒盖73,取出带盒72内的救生带71,将救生带71扣在自身的腰上,然后双手握住逃生手把15,跟随救生圈9浮到水面。
为了实施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向救生圈9充入压缩空气,上充气阀12包括有左上充气阀74以及右上充气阀75,左上充气阀74以及右上充气阀75与救生圈9内型腔连通;下充气阀17包括有左下充气阀76以及右下充气阀77,左下充气阀76以及右下充气阀77与压缩空气储罐16的内型腔连通。
逃生者手动牵引救生圈连接座13下降,将压缩空气储罐16的压缩空气充入救生圈9时,双手抓住左逃生手把66以及右逃生手把67,向下用力牵引救生筒14带动救生圈连接座13上的左上充气阀74以及右上充气阀75下降,使左上充气阀74与左下充气阀76密封连接,使右上充气阀75与右下充气阀77密封连接,利用左上充气阀74与左下充气阀76以及右上充气阀75与右下充气阀77将压缩空气储罐16的压缩空气充入救生圈9内。
为了将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可靠地安装于汽车6的顶板7上,以及逃生者能穿过逃生孔26逃生;逃生孔26的内径大于救生筒14的外径,逃生孔26的中心线与救生筒14中心线相同,救生筒14的内径以及救生圈9的逃生内孔51大于人体的肩宽,以保证人体能穿过救生筒14以及救生圈9;下保护盖42以及密封垫10的外径大于逃生孔26的孔径,密封垫10的中心线与逃生孔26的中心线相同,避免下雨时水由逃生孔26进入驾驶室。
为了保证逃生者呼吸空气的可靠性,避免水进入鼻孔内;呼吸鼻插29由弹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包括有硅胶或者橡胶;呼吸鼻插29包括有左鼻插头78以及右鼻插头79左鼻插头78以及右鼻插头79与呼吸管28连通;左鼻插头78以及右鼻插头79设有多级不同的外径,以适合大小不同鼻孔插接;使用时,鼻孔小的人插入前面一级小的外径位置,鼻孔大的人插入到后面的一级大的外径位置;压缩空气经空气减压阀26进入呼吸管28,经空气减压阀26减压后的空气压力与大气的气压相同,以适合逃生者呼吸。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安装于汽车6时,将救生圈9的救生筒14插入汽车6顶板7的逃生孔26,使密封垫10设于顶板7密封连接,并转动脱扣装置3的脱扣手把24,使脱扣偏心轮23转入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内,利用脱扣装置3的扣住救生筒14,将浮球装置1安装于汽车6上。

Claims (8)

1.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包括有浮球装置(1)、充气装置(2)、脱扣装置(3)、呼吸装置(4)以及控制器(5),浮球装置(1)通过脱扣装置(3)安装于汽车(6)的顶板(7)上,充气装置(2)安装于汽车(6)的顶板(7)上,呼吸装置(4)安装于浮球装置(1)上,控制器(5)安装于汽车(6)上;浮球装置(1)包括有保护盖(8)以及救生圈(9),救生圈(9)包括有上充气阀(12)、救生圈连接座(13)、救生筒(14)以及逃生手把(15),充气装置(2)包括有压缩空气储罐(16)、下充气阀(17)、磁座(18)、充气电机(19)以及牵引铁(20),下充气阀(17)与压缩空气储罐(16)内型腔连通,下充气阀(17)位于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的下方;压缩空气储罐(16)以及磁座(18)与顶板(7)固定连接,充气电机(19)的外壳与磁座(18)的外壳固定连接,充气电机(19)的电机轴与旋转磁芯固定连接,磁座(18)的磁力吸引面(21)右上充气阀面对着牵引铁(20),牵引铁(20)与救生圈连接座(13)固定连接;脱扣装置(3)包括有脱扣电机(22)、脱扣偏心轮(23)以及脱扣手把(24),脱扣电机(22)的外壳与磁座(18)固定连接,脱扣电机(22)的电机轴与脱扣偏心轮(23)以及脱扣手把(24)固定连接,脱扣偏心轮(23)位于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的对面,或者,脱扣偏心轮(23)插入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内;呼吸装置(4)包括有空气减压阀(26)、空气净化器(27)、呼吸管(28)以及呼吸鼻插(29);控制器(5)包括有水位检测筒(32)、第一水位传感器(33)、第二水位传感器(34)以及防溅垫(35),控制器(5)包括有空气压力传感器(38)、传感器插座(39)以及活动插头(40);浮球装置(1)以及充气装置(2)的初始状态是:充气装置(2)的下充气阀(17)与浮球装置(1)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之间设有间隙,救生圈(9)处于未充气的状态;充气装置(2)的初始状态是:磁座(18)的磁力吸引面(21)对牵引铁(20)没有磁吸引力;脱扣装置(3)的初始状态是:脱扣偏心轮(23)扣住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是:汽车(6)落水后,汽车(6)底盘上水位检测装置(31)的水位检测筒(32)内的第一水位传感器(33)与水接触后,第一水位传感器(33)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充气电机(19)带动磁座(18)旋转磁芯转动90°角,使磁座(18)的磁力吸引面(21)对牵引铁(20)产生磁吸引力,利用磁座(18)的磁吸引力吸引牵引铁(20)向下移动,牵引铁(20)带逃生弹簧动救生圈连接座(13)以及保护盖(8)克服逃生弹簧(11)的弹力向下移动,使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与压缩空气储罐(16)的下充气阀(17)密封连接,使上充气阀(12)的上充气顶针(44)与下充气阀(17)的下充气顶针(45)相互顶住,打开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向救生圈(9)充气;当救生圈(9)内的空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救生圈(9)内的空气压力传感器(38)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充气电机(19)带动磁座(18)的旋转磁芯反方向转动90°角,磁座(18)对牵引铁(20)的磁吸引力消除,救生圈连接座(13)在逃生弹簧(11)的弹力的作用下带动上充气阀(12)上升,使上充气阀(12)与下充气阀(17)分离,并自动关闭;同时,救生圈(9)通过管接头(30)向空气减压阀(26)输送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经空气减压阀(26)减压后进入空气净化器(27),减压净化后的空气的经呼吸管(28)进入到呼吸鼻插(29);逃生者将呼吸鼻插(29)插入鼻孔内,以作为呼吸空气之用,并用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当汽车(6)未沉入水中,以及汽车(6)驾驶室内的水位上升到第二水位传感器(34)的位置时,第二水位传感器(34)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脱扣电机(22)带动脱扣偏心轮(23)转动,使脱扣偏心轮(23)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脱扣偏心轮(23)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后,保护盖(8)以及救生圈连接座(13)被逃生弹簧(11)的弹力弹起,并带动救生筒(14)上升,逃生者将救生筒(14)由汽车(6)顶板(7)的逃生孔推开,由逃生孔逃离汽车(6),并用充气后的救生圈(9)作为救生之用;当汽车(6)沉入水中时,以及汽车(6)驾驶室内的水位上升到第二水位传感器(34)的位置时,第二水位传感器(34)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脱扣电机(22)带动脱扣偏心轮(23)转动,使脱扣偏心轮(23)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脱扣偏心轮(23)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后,保护盖(8)以及救生圈连接座(13)被逃生弹簧(11)的弹力弹起,并带动救生筒(14)上升,在救生圈(9)浮力的作用下,救生圈(9)牵引救生筒(14)由顶板(7)的逃生孔升起,救生圈(9)带动救生筒(14)脱离顶板(7)的逃生孔,逃生者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跟随救生圈(9)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9)作为救生之用;逃生者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用力克服逃生弹簧(11)的弹力拉救生筒(14)带动救生圈连接座(13)以及保护盖(8)下降,使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与压缩空气储罐(16)的下充气阀(17)密封连接,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向救生圈(9)充气;随着压缩空气储罐(16)向救生圈(9)不断充入压缩空气,充气压力表(49)的压力不断上升,当救生圈(9)的充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逃生者停止手动牵引上充气阀(12)下降向下充气阀(17)充气;逃生者停止手动牵引上充气阀(12)下降充气后,手抓脱扣装置(3)的脱扣手把(24)转动90°角,带动脱扣装置(3)的脱扣偏心轮(23)转动90°角,使脱扣偏心轮(23)与救生筒(14)上的锁扣孔(25)分离;脱扣偏心轮(23)与救生筒(14)上的锁扣孔(25)分离后,保护盖(8)以及救生圈连接座(13)被逃生弹簧(11)的弹力弹起,并带动救生筒(14)上升,逃生者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跟随救生圈(9)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9)作为救生之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6)落水后,磁座(18)吸引牵引铁(20)带动救生圈连接座(13)下降时,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跟随救生圈连接座(13)下降而下降,同时,救生筒(14)跟随救生圈连接座(13)下降而下降,脱扣装置(3)的脱扣偏心轮(23)保持在初始状态不动,救生筒(14)上的锁扣孔(25)跟随救生筒(14)的下降而下降,当救生圈(9)的上充气阀(12)与压缩空气储罐(16)的下充气阀(17)密封连接时,脱扣偏心轮(23)与锁扣孔(25)的上孔端(46)未接触,以达到避免上孔端(46)阻碍救生筒(14)下降,以达到避免救生筒(14)阻碍上充气阀(12)下降的目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5)设有逃生按钮(50),逃生按钮(50)安装于驾驶室,控制器(5)通过控制线与逃生按钮(50)连接;汽车(6)落水后,万一第一水位传感器(33)与水接触后,第一水位传感器(33)未能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逃生者通过充气装置(2)的充气压力表(49)观察到救生圈(9)充气未自动充气时;逃生者按下逃生按钮(50),逃生按钮(50)将其信号传输给控制器(5),控制器(5)控制充气电机(19)带动磁座(18)旋转磁芯转动90°角,磁座(18)通过牵引铁(20)吸引救生圈连接座(13)以及保护盖(8)克服逃生弹簧(11)的弹力向下移动,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向救生圈(9)充气;当救生圈(9)内的空气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器(5)控制充气电机(19)带动磁座(18)的旋转磁芯反方向转动90°角,磁座(18)对牵引铁(20)的磁吸引力消除,上充气阀(12)上升与下充气阀(17)分离,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自动关闭;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自动关闭后,控制器(5)控制脱扣电机(22)带动脱扣偏心轮(23)转动脱离救生筒(14)的锁扣孔(25),打开;救生圈(9)在其浮力的作用下上升脱离汽车(6)的逃生孔,逃生者手抓住救生筒(14)上的逃生手把(15)跟随救生圈(9)升到水面,并将救生圈(9)作为救生之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空气储罐(16)通过上充气阀(12)以及下充气阀(17)向救生圈(9)充气后,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值时,救生圈(9)的浮力达到设定值;救生圈(9)的浮力达到设定值时,救生圈(9)的浮力大于人体的重力与浮球装置(1)的重力之和,或者,救生圈(9)的浮力是人体的重力的多倍;汽车(6)沉入水中后,救生圈(9)在其浮力的作用下带动人体上升到水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所述的保护盖(8)包括有上保护盖(41)以及下保护盖(4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圈(9)充气后,救生圈(9)膨胀将保护盖(8)的上保护盖(41)顶起,使上保护盖(41)与保护盖(8)的下保护盖(42)分离;同时,救生圈(9)上升,控制器(5)的传感器插座(39)跟随救生圈(9)上升,使控制器(5)的活动插头(40)与传感器插座(39)分离;上保护盖(41)与下保护盖(42)分离以及救生圈(9)上升到水面后,逃生者经救生圈(9)的逃生内孔(51)把头伸出到救生圈(9)的上面,借助于救生圈(9)游到岸边,或者等待营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圈(9)包括有报警灯(53)、控制开关(54)以及电池(55),报警灯(53)安装于救生圈(9)上,报警灯(53)的初始状态是:保护盖(8)的上保护盖(41)压住报警灯(53)的控制开关(54),控制开关(54)分断,切断报警灯(53)的电池(55)电源,报警灯(53)不亮;保护盖(8)的上保护盖(41)与下保护盖(42)分离后,压住报警灯(53)控制开关(54)上面的上保护盖(41)被水漂流走,控制开关(54)接通报警灯(53)的电池(55)电源,使报警灯(53)发亮,以协助营救,特别是在晚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6)落水以及压缩空气储罐(16)向充入救生圈(9)压缩空气后,逃生者先用手按一下鼻插头盒(68)的弹性盖(69),打开弹性盖(69),然后将呼吸鼻插(29)由鼻插头孔(70)拔出,并将呼吸鼻插(29)内;再按一下带盒(72)的弹性盒盖(73),打开弹性盒盖(73),取出带盒(72)内的救生带(71),将救生带(71)扣在自身的腰上,然后双手握住逃生手把(15),跟随救生圈(9)浮到水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逃生者手动牵引救生圈连接座(13)下降,将压缩空气储罐(16)的压缩空气充入救生圈(9)时,双手抓住左逃生手把(66)以及右逃生手把(67),向下用力牵引救生筒(14)带动救生圈连接座(13)上的左上充气阀(74)以及右上充气阀(75)下降,使左上充气阀(74)与左下充气阀(76)密封连接,使右上充气阀(75)与右下充气阀(77)密封连接,利用左上充气阀(74)与左下充气阀(76)以及右上充气阀(75)与右下充气阀(77)将压缩空气储罐(16)的压缩空气充入救生圈(9)内。
CN202011021497.7A 2020-09-25 2020-09-25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Active CN1122239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1497.7A CN112223997B (zh) 2020-09-25 2020-09-25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1497.7A CN112223997B (zh) 2020-09-25 2020-09-25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23997A CN112223997A (zh) 2021-01-15
CN112223997B true CN112223997B (zh) 2023-04-21

Family

ID=74107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1497.7A Active CN112223997B (zh) 2020-09-25 2020-09-25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23997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0807A (zh) * 2018-07-31 2019-01-04 鲁东大学 一种家用汽车逃生车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54469A (zh) * 2017-09-30 2018-01-09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汽车落水驾乘人员紧急逃生系统及方法
CN207523423U (zh) * 2017-10-10 2018-06-22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逃生窗结构
CN108725717A (zh) * 2018-06-05 2018-11-02 深圳沃海森科技有限公司 可穿戴呼吸救生器
CN109532744B (zh) * 2018-10-29 2021-08-03 江苏大学 一种落水逃生车窗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汽车
CN110549983B (zh) * 2019-10-11 2020-10-27 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子溺水时自动开车门的自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0807A (zh) * 2018-07-31 2019-01-04 鲁东大学 一种家用汽车逃生车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23997A (zh) 2021-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IL181533A (en) Inflatable life-saving swimming garment
CN201816734U (zh) 大覆盖面远投式救生圈
CN113200130B (zh) 一种气胀式水下打捞用救生装置
CN203854542U (zh) 内置于车辆头枕的落水救生装置及相应的车辆头枕
WO2022078107A1 (zh) 一种落水用安全自救包
CN112223997B (zh)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CN207594862U (zh) 一种汽车落水自救车门
CN108248793B (zh) 一种落水物浮起法及落水物浮起装置
CN112223995A (zh)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CN219584450U (zh) 落水自救手环
CN212980133U (zh) 一种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
CN212501036U (zh) 一种救援无人机
CN212890223U (zh)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窗
CN201703552U (zh) 救生设备组件
CN112208476A (zh)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
CN213167972U (zh) 一种落水用安全自救包
CN112193199A (zh) 汽车溺水救生窗
CN212235669U (zh) 一种自主式安全逃生的汽车破窗器
CN112339695A (zh) 汽车溺水救生盖
CN211766192U (zh) 水上救援浮囊装置
CN214138453U (zh) 一种用于公共车辆的落水救生装置
CN212654304U (zh)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CN2651142Y (zh) 便携式救生器
CN114056275A (zh) 一种车辆落水生命维持系统
CN207747997U (zh) 具有呼吸功能的折叠式救生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03

Address after: Yang Jian Zhen Yan Jia Qiao Cun Huang Jia Ba, Xishan District,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4107

Applicant after: Wuxi Fengyi Auto Parts Co.,Ltd.

Address before: 529040 one of the 7 buildings of the North China oasis oasis in Jianghai District, Jiangmen, Guangdong, 802

Applicant before: Lin Zhiyo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