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54304U -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54304U
CN212654304U CN202022144569.9U CN202022144569U CN212654304U CN 212654304 U CN212654304 U CN 212654304U CN 202022144569 U CN202022144569 U CN 202022144569U CN 212654304 U CN212654304 U CN 2126543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esaving
inflation
cover
chuck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4456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14456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543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543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5430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包括有救生盖、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安装于救生盖上,救生盖安装于汽车上,救生盖包括有外壳、支撑弹簧、密封垫、救生装置以及呼吸装置;使用时,汽车掉入水中后,双手抓住并转动救生装置的转盘手把,将其卡盘的卡板转动到对准车顶板的救生孔的缺口的脱卡位置;以及利用充气装置的压缩空气瓶向浮球装置的充气球充入压缩空气,利用充气球将车内逃生人员经救生孔拖离溺水汽车,并浮到水面;同时,为逃生人员提供呼吸装置,以供逃生人员呼吸作用,解决汽车溺水的逃生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救生装置,特别是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汽车极少设有溺水逃生装置,当汽车掉入水中后,车门难以打开,通常不用很长时间,就会沉入水底,造成车内人员溺水身亡,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已成为汽车溺水逃生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用于溺水汽车的车内人员的逃生,增加逃生人员的逃生机会。
本实用新型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包括有救生盖、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安装于救生盖上,救生盖安装于汽车上;救生盖包括有外壳、支撑弹簧、密封垫、救生装置以及呼吸装置,汽车的车顶板设有救生孔,外壳通过救生孔与救生装置连接,支撑弹簧以及密封垫设于外壳与车顶板之间;浮球装置包括有充气球、球座以及充气嘴,充气球与球座密封连接,充气嘴安装于球座上,球座与充气球连通;充气装置包括有压缩空气瓶以及充气阀,充气阀安装于压缩空气瓶上;充气嘴位于充气阀的斜对面;救生装置包括有卡盘以及转盘手把,卡盘与转盘手把固定连接,球座与外壳固定连接,卡盘与压缩空气瓶固定连接,压缩空气瓶设有内螺纹接口,球座设有外螺纹接头,压缩空气瓶通过其内螺纹接口与球座的外螺纹接头动配合连接,将救生盖与卡盘安装于汽车的车顶板上;救生孔设有缺口,救生孔与缺口相互连通;卡盘设有卡板,卡盘卡板一体构成,或者,卡盘与卡板连接在一起;呼吸装置包括有透气帽、透气管以及透气鼻插头,透气帽通过透气管与透气鼻插头连通,透气帽与外壳动配合连接,透气鼻插头位于驾驶室内。
救生装置的初始状态是:救生装置卡盘的卡板未对准车顶板的救生孔的缺口;充气装置以及浮球装置的初始状态是:压缩空气瓶储存有压缩空气,充气阀关闭,充气球未充气,充气阀未对准充气嘴;救生盖的初始状态是:外壳通过密封垫与车顶板密封连接,支撑弹簧为压缩弹簧,支撑弹簧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外壳通过球座的外螺纹接头以及压缩空气瓶的内螺纹接口与救生装置的卡盘连接在一起;呼吸装置的初始状态是:透气帽未升起,透气帽透气孔未与大气连通。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的使用方法是:汽车落水后,车内人员逃生时,用手抓住救生装置的转盘手把,按设定的转向转动卡盘,使卡盘的卡板对准车顶板的救生孔的缺口;卡盘的卡板对准车顶板的救生孔的缺口时,救生盖的外壳在其支撑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弹起,卡盘以及卡板经准车顶板的救生孔以及缺口上升,使外壳与车顶板分离;同时,转动卡盘时,充气装置的压缩空气瓶跟随卡盘转动,压缩空气瓶上的充气阀跟随压缩空气瓶转动,当卡板对准缺口时,充气阀对准浮球装置的充气嘴,使充气阀与充气嘴连接;同时,充气阀的阀芯顶杆被充气嘴顶入,压缩空气瓶内的压缩空气由充气阀经充气嘴进入浮球装置的充气球,使充气球充满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瓶向充气球充入压缩空气后,充气球膨胀,膨胀的充气球顶当透气帽上升,使当透气帽的透气孔上升到外壳上面;当汽车未沉入水中时,车内人员推开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由车顶板的救生孔逃生,并以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作为救生圈使用;当汽车沉入水中时,车内人员将透气鼻插头插入鼻子内,当卡板对准缺口时,救生盖以及浮球装置在支撑弹簧弹力以及水的浮力的作用下上升,车内人员手抓救生装置的转盘手把,跟随救生装置由车内经车顶板的救生孔上升浮到水面,并以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作为救生圈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包括有救生盖、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浮球装置以及充气装置安装于救生盖上,救生盖安装于汽车上,救生盖包括有外壳、支撑弹簧、密封垫、救生装置以及呼吸装置;使用时,汽车掉入水中后,双手抓住并转动救生装置的转盘手把,将其卡盘的卡板转动到对准车顶板的救生孔的缺口的脱卡位置;以及利用充气装置的压缩空气瓶向浮球装置的充气球充入压缩空气,利用充气球将车内逃生人员经救生孔拖离溺水汽车,并浮到水面;同时,为逃生人员提供呼吸装置,以供逃生人员呼吸作用,解决汽车溺水的逃生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脱离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透气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充气阀未对充气嘴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充气阀对充气嘴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透气鼻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图1的仰视图、图3所示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脱离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的透气帽的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的充气阀未对充气嘴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的充气阀对充气嘴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7所示的透气鼻插头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包括有救生盖1、浮球装置2以及充气装置3,浮球装置2以及充气装置3安装于救生盖1上,救生盖1安装于汽车4上;救生盖1包括有外壳5、支撑弹簧6、密封垫7、救生装置8以及呼吸装置9,汽车4的车顶板10设有救生孔11,外壳5通过救生孔11与救生装置8连接,支撑弹簧6以及密封垫7设于外壳5与车顶板10之间;浮球装置2包括有充气球12、球座13以及充气嘴14,充气球12与球座13密封连接,充气嘴14安装于球座13上,球座13与充气球12连通;充气装置3包括有压缩空气瓶15以及充气阀16,充气阀16安装于压缩空气瓶15上;充气嘴14位于充气阀16的斜对面;救生装置8包括有卡盘17以及转盘手把18,卡盘17与转盘手把18固定连接,球座13与外壳5固定连接,卡盘17与压缩空气瓶15固定连接,压缩空气瓶15设有内螺纹接口19,球座13设有外螺纹接头20,压缩空气瓶15通过其内螺纹接口19与球座13的外螺纹接头20动配合连接,将救生盖1与卡盘17安装于汽车4的车顶板10上;救生孔11设有缺口21,救生孔11与缺口21相互连通;卡盘17设有卡板22,卡盘17与卡板22一体构成,或者,卡盘17与卡板22连接在一起;呼吸装置9包括有透气帽23、透气管24以及透气鼻插头25,透气帽23通过透气管24与透气鼻插头25连通,透气帽23与外壳5动配合连接,透气鼻插头25位于驾驶室内。
救生装置8的初始状态是:救生装置8卡盘17的卡板22未对准车顶板10的救生孔11的缺口21;充气装置3以及浮球装置2的初始状态是:压缩空气瓶15储存有压缩空气,充气阀16关闭,充气球12未充气,充气阀16未对准充气嘴14;救生盖1的初始状态是:外壳5通过密封垫7与车顶板10密封连接,支撑弹簧6为压缩弹簧,支撑弹簧6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外壳5通过球座13的外螺纹接头20以及压缩空气瓶15的内螺纹接口19与救生装置8的卡盘17连接在一起;呼吸装置9的初始状态是:透气帽23未升起,透气帽23的透气孔26未与大气连通。
为了给逃生者提供空气呼吸,增加逃生者的生存能力,呼吸装置9包括有空气储罐28;透气帽23包括有透气腔29、通气接头31以及防水浮柱32,透气管24包括有上透气管33以及下透气管34,透气腔29与透气孔26以及通气接头31连通,防水浮柱32动配合于透气腔29内,防水浮柱32与透气腔29密封连接;透气鼻插头25通过下透气管34与空气储罐28连通,透气帽23通过通气接头31以及上透气管33与空气储罐28连通;透气帽23的初始状态是:透气孔26与通气接头31以及上透气管33连通,防水浮柱32位于下限位位置,通气接头31位于防水浮柱32的上方,透气腔29的轴线与防水浮柱32的轴线相同,防水浮柱32的轴线与水平面垂直。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的使用方法是:汽车落水后,车内人员逃生时,用手抓住救生装置8的转盘手把18,按设定的转向转动卡盘17,使卡盘17的卡板22对准车顶板10的救生孔11的缺口21;卡盘17的卡板22对准车顶板10的救生孔11的缺口21时,救生盖1的外壳5在其支撑弹簧6弹力的作用下弹起,卡盘17以及卡板22经准车顶板10的救生孔11以及缺口21上升,使外壳5与车顶板10分离;同时,转动卡盘17时,充气装置3的压缩空气瓶15跟随卡盘17转动,压缩空气瓶15上的充气阀16跟随压缩空气瓶15转动,当卡板22对准缺口21时,充气阀16对准浮球装置2的充气嘴14,使充气阀16与充气嘴14连接;同时,充气阀16的阀芯顶杆27被充气嘴14顶入,压缩空气瓶15内的压缩空气由充气阀16经充气嘴14进入浮球装置2的充气球12,使充气球12充满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瓶15向充气球12充入压缩空气后,充气球12膨胀,膨胀的充气球12顶当透气帽23上升,使当透气帽23的透气孔30上升到外壳5上面;当汽车未沉入水中时,车内人员推开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由车顶板10的救生孔11逃生,并以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作为救生圈使用;当汽车沉入水中时,车内人员将透气鼻插头25插入鼻子内,当卡板22对准缺口21时,救生盖1以及浮球装置2在支撑弹簧6弹力以及水的浮力的作用下上升,车内人员手抓救生装置8的转盘手把18,跟随救生装置8由车内经车顶板10的救生孔11上升浮到水面,并以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作为救生圈使用。
为了给逃生者提供空气呼吸,以及避免水进入透气鼻插头25;透气鼻插头25插入鼻子内后,当透气帽23未被水浸泡时,其防水浮柱32处于初始状态,防水浮柱32位于下限位位置,透气孔26与通气接头31连通,通过下透气管34、空气储罐28、上透气管33、通气接头31、透气腔29以及透气孔26与大气连通;当透气帽23浸泡在水里时,其防水浮柱32在水浮力的作用下沿透气腔29上升到上限位的位置,利用防水浮柱32封住通气接头31的通气孔35,使水不能进入上透气管33,避免水经上透气管33、空气储罐28以及下透气管34进入透气鼻插头25。
为了实施报警求救,利用报警灯闪光发出求救信息,特别是在晚上;透气帽23包括有报警灯36、微型开关37以及微型电池38,报警灯36通过导线与微型开关37连接,微型开关37通过导线与报警灯36连接;透气帽23的初始状态是:微型开关37的驱动杆39与救生盖1的外壳5接触,微型开关37处于断开状态;当透气帽23被膨胀的充气球12顶起时,微型开关37的驱动杆39离开外壳5,微型开关37导通,微型开关37接通报警灯36的电源,微型电池38向报警灯36供电,报警灯36闪光报警,为救生提供帮助。
为了方便逃生者取得透气鼻插头25以及以及避免透气鼻插头25进水;救生装置8的卡盘17设有鼻插盒62,鼻插盒62设有弹性盖40以及推杆41,弹性盖40与卡盘17铰接,推杆41的一端与弹性盖40铰接,推杆41的另一端与充气球12接触;透气鼻插头25插接于鼻插盒62的鼻插孔63内,透气鼻插头25与鼻插盒62的鼻插孔63密封连接,避免透气鼻插头25进水;弹性盖40的初始状态是:弹性盖40处于关闭状态;充气球12充气膨胀时,充气球12膨胀驱动推杆41移动,推弹性盖40打开;或者,按一下弹性盖40,弹性盖40自动弹开;弹性盖40打开后,以方便车内人员于鼻插盒62取出透气鼻插头25,插入鼻子供逃生呼吸使用。
为了增加逃生人员的逃生机会,避免逃生人员脱离救生装置8,救生装置8设有救生带42以及带盒43,带盒43安装于卡盘17上,带盒43设有弹性盒盖44,弹性盒盖44的初始状态是:弹性盒盖44处于关闭状态;车内人员逃生时,车内人员转动卡盘17前,先用手按一下带盒43的弹性盒盖44,弹性盒盖44弹开,救生带42由带盒43掉下,车内逃生人员将救生带42扣在自身的腰上,然后双手握住转盘手把18转动卡盘17,使卡盘17的卡板22转动到缺口21的脱扣位置,使救生盖1的充气球12充气并带动逃生人员浮到水面。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的使用方法是:安装救生盖1时,先将球座13的外螺纹接头20与压缩空气瓶15的内螺纹接口19连接,并保持其螺纹连接留有设定转动的余地;然后将卡盘17的卡板22对准车顶板10救生孔11的缺口21,并对救生盖1的外壳5施压,克服支撑弹簧6的弹力使外壳5接近汽车4车顶板10的上表面,使外壳5上的密封垫7与车顶板10的上表面密封连接,同时使卡盘17以及卡板22穿过救生孔11以及缺口21;卡盘17以及卡板22穿过救生孔11以及缺口21后,按设定的转向以及角度转动救生装置8的转盘手把18,卡盘17以及卡板22跟随转盘手把18转动到设定的位置,使卡板22转动到汽车4车顶板10的下表面,利用卡板22以及救生盖1的外壳5将救生盖1固定在汽车4的车顶板10上;转盘手把18转动时,外壳5以及球座13固定不转动,压缩空气瓶15跟随转盘手把18转动,压缩空气瓶15的内螺纹接口19沿球座13的外螺纹接头20转动。
为了控制卡板22的转动范围,避免卡板22转动过头;车顶板10的下表面设有限位块45以及转动方向标记46,限位块45设置于缺口21的旁边,卡板22转动到缺口21位置时,卡板22与限位块45接触,用于控制操作卡盘17以及卡板22转动。
为了实施利用外壳5以及卡板22将救生装置8安装于汽车4的车顶板10上,以及有利于外壳5与车顶板10的密封和方便转动转盘手把18逃生;压缩空气瓶15的内螺纹接口19沿球座13的外螺纹接头20转动时,卡板22由对准救生孔11的缺口21位置向离开缺口21位置的方向转动时,压缩空气瓶15上升,卡盘17以及卡板22跟随压缩空气瓶15上升,卡板22对车顶板10的夹紧力度增加;卡板22由非对准救生孔11的缺口21位置向缺口21位置的方向转动时,压缩空气瓶15下降,卡盘17以及卡板22跟随压缩空气瓶15下降,卡板22对车顶板10的夹紧力度减少;卡板22由非对准救生孔11的缺口21位置向缺口21位置的方向转动时,卡板22转动到限位块45的位置时,卡板22被限位块45挡住,此时卡板22正好对准救生孔11的缺口21。
为了实施给浮球装置2的充气球12提供压缩空气,增加充气球12的浮力;压缩空气瓶15与充气阀16密封连接;充气阀16包括有阀体47、阀腔48、阀芯49、复位弹簧51以及充气密封环52;阀腔48与压缩空气瓶15的内型腔连通,阀芯49与阀腔48动配合连接,复位弹簧51与阀芯49连接,复位弹簧51设于阀腔48内,阀芯顶杆27与阀芯49固定连接,阀芯顶杆27位于阀芯49的上方,复位弹簧51位于阀芯49的下方,充气密封环52设于充气阀16的充气口50;充气阀16初始状态是:充气阀16处于关闭状态,阀芯49与阀腔48密封连接,充气口50与阀腔48未连通,阀芯顶杆27高出于充气口50,压缩空气被充气阀16封闭在压缩空气瓶15的内型腔内。
为了实施充气阀16对充气嘴14充气,将压缩空气瓶15内的压缩空气充入充气球12,浮球装置2的充气嘴14包括有充气孔30以及充气顶板53,充气孔30与充气球12的内型腔连通;压缩空气瓶15内螺纹接口19的轴线与球座13外螺纹接头20的轴线相同,充气阀16的中心线设于压缩空气瓶15内螺纹接口19的轴线的下圆周线上,充气嘴14的中心线设于球座13外螺纹接头20的轴线的上圆周线上,内螺纹接口19的轴线的下圆周线的直径与外螺纹接头20的轴线的上圆周线的直径相同;车内人员逃生时,用手抓住救生装置8的转盘手把18,按转动方向标记46方向转动卡盘17,压缩空气瓶15跟随卡盘17转动,当卡盘17的卡板22转动到限位块45的位置时,卡板22被限位块45挡住停止转动;卡板22停止转动时,压缩空气瓶15的充气阀16转动到对准浮球装置2的充气嘴14的位置,使充气阀16的充气密封环52与充气嘴14密封连接;同时,充气阀16的阀芯顶杆27被充气嘴14的充气顶板53顶下,驱动使阀芯49克服复位弹簧51的弹力向下移动,使阀芯49与阀腔48之间产生导气通道54,打开充气阀16;使压缩空气瓶15的压缩空气经该导气通道54以及充气嘴14的充气孔30进入充气球12。
为了将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可靠地安装于汽车4的车顶板10,以及车内人员逃生时卡盘17能穿过救生孔11;卡盘17的外径小于救生孔11的内径,外壳5的外径大于救生孔11的孔径,密封垫7的外径大于救生孔11的孔径;卡盘17的卡板22设有多个,卡板22均有分布在卡盘17的圆周上;救生孔11的缺口21设有多个,缺口21均有分布于救生孔11的边沿;卡板22的数量与缺口21的数量相同,卡盘17的轴线与救生孔11的轴线相同,每个卡板22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与每个缺口21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相同。
为了实施将压缩空气瓶15的压缩空气快速充入充气球12,充气阀16包括有左充气阀55以及右充气阀56,充气嘴14包括有左充气嘴57以及右充气嘴58;当卡盘17的卡板22转动到限位块45的位置时,左充气阀55与左充气嘴57密封连接,右充气阀56与右充气嘴58密封连接,压缩空气瓶15内的压缩空气由左充气阀55以及左充气嘴57、右充气阀56以及右充气嘴58进入充气球12。
为了保证逃生者呼吸空气的可靠性,避免水进入鼻孔内;透气鼻插头25由弹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包括有硅胶或者橡胶;透气鼻插头25包括有连接头59、左鼻插60以及右鼻插61,连接头59、左鼻插60以及右鼻插61由一体的材料构成,连接头59、左鼻插60以及右鼻插61设有导气通道,左鼻插59以及右鼻插60通过连接头59与透气管24连通;左鼻插60以及右鼻插61设有多级不同的外径,以适合大小不同鼻孔插接;使用时,鼻孔小的人插入前面一级小的外径位置,鼻孔大的人插入到后面的一级大的外径位置。

Claims (10)

1.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包括有救生盖(1)、浮球装置(2)以及充气装置(3),浮球装置(2)以及充气装置(3)安装于救生盖(1)上,救生盖(1)安装于汽车(4)上;救生盖(1)包括有外壳(5)、支撑弹簧(6)、密封垫(7)、救生装置(8)以及呼吸装置(9),汽车(4)的车顶板(10)设有救生孔(11),支撑弹簧(6)以及密封垫(7)设于外壳(5)与车顶板(10)之间;浮球装置(2)包括有充气球(12)、球座(13)以及充气嘴(14),充气嘴(14)安装于球座(13)上,球座(13)与充气球(12)连通;充气装置(3)包括有压缩空气瓶(15)以及充气阀(16),充气阀(16)安装于压缩空气瓶(15)上;充气嘴(14)位于充气阀(16)的斜对面;救生装置(8)包括有卡盘(17)以及转盘手把(18),卡盘(17)与转盘手把(18)连接,球座(13)与外壳(5)连接,卡盘(17)与压缩空气瓶(15)连接,压缩空气瓶(15)设有内螺纹接口(19),球座(13)设有外螺纹接头(20),压缩空气瓶(15)通过其内螺纹接口(19)与球座(13)的外螺纹接头(20)连接,将救生盖(1)与卡盘(17)安装于汽车(4)的车顶板(10)上;救生孔(11)设有缺口(21),卡盘(17)设有卡板(22);呼吸装置(9)包括有透气帽(23)、透气管(24)以及透气鼻插头(25),透气帽(23)通过透气管(24)与透气鼻插头(25)连通,透气帽(23)与外壳(5)动配合连接,透气鼻插头(25)位于驾驶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装置(8)的初始状态是:救生装置(8)卡盘(17)的卡板(22)未对准车顶板(10)的救生孔(11)的缺口(21);充气装置(3)以及浮球装置(2)的初始状态是:压缩空气瓶(15)储存有压缩空气,充气阀(16)关闭,充气球(12)未充气,充气阀(16)未对准充气嘴(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呼吸装置(9)包括有空气储罐(28);透气帽(23)包括有透气腔(29)、通气接头(31)以及防水浮柱(32),透气管(24)包括有上透气管(33)以及下透气管(34),透气腔(29)与透气孔(26)以及通气接头(31)连通,防水浮柱(32)动配合于透气腔(29)内,防水浮柱(32)与透气腔(29)密封连接;透气鼻插头(25)通过下透气管(34)与空气储罐(28)连通,透气帽(23)通过通气接头(31)以及上透气管(33)与空气储罐(28)连通;透气帽(23)的初始状态是:透气孔(26)与通气接头(31)以及上透气管(33)连通,防水浮柱(32)位于下限位位置,通气接头(31)位于防水浮柱(32)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气帽(23)包括有报警灯(36)、微型开关(37)以及微型电池(38),报警灯(36)通过导线与微型开关(37)连接,微型开关(37)通过导线与报警灯(36)连接;透气帽(23)的初始状态是:微型开关(37)处于断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装置(8)的卡盘(17)设有鼻插盒(62),鼻插盒(62)设有弹性盖(40)以及推杆(41),弹性盖(40)与卡盘(17)铰接,推杆(41)的一端与弹性盖(40)铰接,推杆(41)的另一端与充气球(12)接触;透气鼻插头(25)插接于鼻插盒(62)的鼻插孔(63)内,透气鼻插头(25)与鼻插盒(62)的鼻插孔(63)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装置(8)设有救生带(42)以及带盒(43),带盒(43)安装于卡盘(17)上,带盒(43)设有弹性盒盖(44),弹性盒盖(44)的初始状态是:弹性盒盖(44)处于关闭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顶板(10)的下表面设有限位块(45)以及转动方向标记(46),限位块(45)设置于缺口(21)的旁边,卡板(22)转动到缺口(21)位置时,卡板(22)与限位块(45)接触,用于控制操作卡盘(17)以及卡板(22)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缩空气瓶(15)与充气阀(16)密封连接;充气阀(16)包括有阀体(47)、阀腔(48)、阀芯(49)、复位弹簧(51)以及充气密封环(52);阀腔(48)与压缩空气瓶(15)的内型腔连通,阀芯(49)与阀腔(48)动配合连接,复位弹簧(51)与阀芯(49)连接,复位弹簧(51)设于阀腔(48)内,阀芯顶杆(27)与阀芯(49)固定连接,阀芯顶杆(27)位于阀芯(49)的上方,复位弹簧(51)位于阀芯(49)的下方,充气密封环(52)设于充气阀(16)的充气口(5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球装置(2)的充气嘴(14)包括有充气孔(30)以及充气顶板(53),充气孔(30)与充气球(12)的内型腔连通;压缩空气瓶(15)内螺纹接口(19)的轴线与球座(13)外螺纹接头(20)的轴线相同,充气阀(16)的中心线设于压缩空气瓶(15)内螺纹接口(19)的轴线的下圆周线上,充气嘴(14)的中心线设于球座(13)外螺纹接头(20)的轴线的上圆周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盘(17)的外径小于救生孔(11)的内径,外壳(5)的外径大于救生孔(11)的孔径,密封垫(7)的外径大于救生孔(11)的孔径;卡盘(17)的卡板(22)设有多个,卡板(22)均有分布在卡盘(17)的圆周上;救生孔(11)的缺口(21)设有多个,缺口(21)均有分布于救生孔(11)的边沿。
CN202022144569.9U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6543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44569.9U CN212654304U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44569.9U CN212654304U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54304U true CN212654304U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61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44569.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654304U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543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9695A (zh) 汽车溺水救生盖
CN212654304U (zh)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盖
CN2316250Y (zh) 自动充气式多功能救生衣
CN203854542U (zh) 内置于车辆头枕的落水救生装置及相应的车辆头枕
CN112223996A (zh) 汽车溺水救生盖的使用方法
CN212501036U (zh) 一种救援无人机
CN112918418A (zh) 一种应用于公交车落水后的辅助乘客自救设备
CN112223995A (zh) 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CN212890223U (zh) 一种汽车溺水救生窗
CN212980133U (zh) 一种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
CN112223997B (zh)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的使用方法
CN206031730U (zh) 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应急救援装置
CN205891191U (zh) 一种用于救生器材的水下充气控制装置
CN207208404U (zh) 一种落水人员示位标
CN112193199A (zh) 汽车溺水救生窗
CN2628416Y (zh) 自动充气式便携救生圈
CN105253274B (zh) 一种车载救生圈
CN112208476A (zh) 智能汽车溺水救生窗
CN201769997U (zh) 一种快捷充气式救生装置
CN2651142Y (zh) 便携式救生器
CN112237691A (zh) 一种与救援车辆适配的即时充气救援气垫
CN206031726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北斗应急救援装置
CN111483423A (zh) 一种汽车落水自救装置
CN216611540U (zh) 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充气式救生衣
CN2780619Y (zh) 一种自动充气救生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5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