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03960A - 带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03960A
CN112203960A CN201880093943.XA CN201880093943A CN112203960A CN 112203960 A CN112203960 A CN 112203960A CN 201880093943 A CN201880093943 A CN 201880093943A CN 112203960 A CN112203960 A CN 1122039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rrier tape
wall portion
sprocket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39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03960B (zh
Inventor
田中启太
细井规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039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39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039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39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 B65H23/02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by tenter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Abstract

带供给装置为了防止载带在宽度方向上的偏移或倾斜而具备:输送路,输送具有进给孔的载带;链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输送路的下方,且具有向输送路的上方突出而能够与进给孔卡合的齿;第一引导部,配置在输送路的上方,限制载带向上方移动;第二引导部,配置在输送路的侧方,设置于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至少两处,限制载带的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带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带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带式供料器等带供给装置(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卷绕有载带的带盘装填于带式供料器。载带具有收纳向基板安装的电子元件的腔室和与带式供料器具有的链轮卡合的进给孔。带式供料器在安设于元件安装机的保持台的状态下通过电动机驱动而链轮旋转,由此对从带盘引出的载带进行间距进给而将该载带内的元件向元件吸附位置供给。供给到元件吸附位置的元件由元件安装机的吸嘴等吸附并向基板移载。
然而,载带的宽度根据收纳的元件的大小等而变化。作为向带供给装置装填的载带,主要使用8mm宽的载带,也存在4mm、12mm、16mm、24mm宽等的载带。带式供料器通常对应于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的宽度而单独地构成。另一方面,当带式供料器的元件结构的大部分对应于间距进给的载带的宽度而不同时,制造成本上升。因此,为了抑制制造成本,优选尽可能地实现零件结构的通用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62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带式供料器中,当按压载带的上表面及侧面的带引导件被通用化时,通过该带引导件难以限制带宽度较小的载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带宽度较小的载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通过链轮与载带的进给孔的卡合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仅是这样的话,载带有可能在宽度方向上偏移链轮与进给孔的松动量,并且载带有可能在带引导件内倾斜。当发生了上述事态时,无法使载带的宽度方向位置稳定,无法将元件供给至正确的元件吸附位置,因此可能会产生元件的吸附不良或基板上的安装精度不良。
本说明书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载带在宽度方向上的偏移或倾斜的带供给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带供给装置,具备:输送路,输送具有进给孔的载带;链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上述输送路的下方,且具有向上述输送路的上方突出而能够与上述进给孔卡合的齿;第一引导部,配置在上述输送路的上方,限制上述载带向上方移动;及第二引导部,配置在上述输送路的侧方,设于上述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至少两处,限制上述载带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公开,在载带的输送过程中,载带的进给孔侧的侧面支撑于在输送方向上分离的两处的第二引导部。因此,能够防止载带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偏移,并且能够防止载带相对于输送方向发生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带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载带的俯视图。
图3是载带的以图2所示的III-III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4是带供给装置具备的按压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带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从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6是与带供给装置的主体部件分体形成的支撑板的立体图。
图7是带供给装置的以图5所示的VII-VII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8是带供给装置的以图5所示的VIII-VIII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9是带供给装置的以图5所示的IX-IX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10是一变形方式的带供给装置的以相当于图5所示的VII-VII的部位剖切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带供给装置具体化了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带供给装置1是向元件安装机装入的例如盒型带式供料器。如图1所示,带供给装置1是由盒壳体10覆盖的装置。盒壳体10通过透明或不透明的塑料板或金属板形成为薄壁矩形形状。盒壳体10在侧面部具有能够开闭的罩。
带供给装置1具备带装填部20。带装填部20设于盒壳体10内。带装填部20是供卷绕有载带30的带盘31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填的部位。带装填部20具有设于盒壳体10的带盘保持轴21。带盘保持轴21是将带盘31保持为能够旋转的部位。
载带30呈长条状地形成。载带30在带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尺寸(即带宽度)。一般,载带30的带宽度根据载带30的种类或收纳的电子元件而不同,预先作为标准而确定。例如,存在4mm、8mm、12mm、16mm、24mm宽度等的载带30。向带供给装置1装填的载带30是例如4mm宽度的带。
如图2及图3所示,载带30具有基带32、顶带33。在基带32上设有腔室34。另外,载带30可以是设有腔室34的收纳部向下方突出的压花型的带,也可以是在表面设有槽状的腔室34的纸带。腔室34是收纳通过元件安装机向基板安装的电子元件2的孔或槽。腔室34设于基带32的带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腔室34沿着带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以预定间隔排成一列。另外,如图3所示,在腔室34为贯通基带32的孔时,堵住该腔室34的底部的底带35粘接于基带32的下表面。
在基带32上设有进给孔36。进给孔36是为了沿着带长度方向输送载带30而设置的贯通孔。进给孔36形成为大致圆形。进给孔36设于基带32的带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进给孔36沿着带长度方向设置多个,以预定间隔排成一列。腔室34及进给孔36在带宽度方向上排成两列,分别沿着带长度方向配置。
顶带33是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接于基带32的上表面的带。顶带33以从上方覆盖在基带32的上表面侧开口的腔室34的方式配置。顶带33具有比基带32的带宽度小的预定的带宽度。另外,顶带33的带宽度也可以根据载带30的种类即基带32的带宽度而不同。
带供给装置1具备带引导件40和带进给机构部41。带引导件40是对于从带盘31引出的载带30的下表面进行支撑并将该载带30向元件吸附位置P引导的部位。带引导件40的上表面形成带输送路40a。另外,在带引导件40的上表面设有能够与压花型的载带30的向下方突出的收纳部卡合的槽40b。槽40b形成为与收纳部成为最大的压花型的载带30对应的大小。另外,在槽40b内也可以配置有对压花型的载带30的收纳部进行支撑的施力部件等。
带进给机构部41是对于从带盘31拉出的载带30进行间距进给的部位。带进给机构部41具有链轮42和电动机43。带输送路40a以从带盘31侧朝向链轮42侧而向斜上方倾斜的方式呈长条状地延伸。另外,带输送路40a的链轮42附近大致水平地延伸。
链轮42配置在带引导件40的带输送路40a的下方。链轮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链轮42形成为大致圆板状。链轮42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齿42a。齿42a以与载带30的进给孔36的间隔对应的角度间隔设置多个。齿42a在位于链轮42的最上端附近时,从形成于带引导件40的贯通孔(未图示)向比带输送路40a靠上方处突出。从带引导件40向上方突出的齿42a与载带30的进给孔36卡合。
电动机43与连结于链轮42的齿轮卡合。电动机43通过旋转驱动而使齿轮旋转,由此使链轮42旋转。电动机43以每次驱动而旋转预定角度的方式被间歇驱动。当电动机43被间歇驱动时,链轮42以其齿42a与带输送路40a上的载带30的进给孔36卡合的状态旋转,由此该载带30被沿着输送方向Y向元件吸附位置P输送。
带供给装置1具备带剥离机构部50。带剥离机构部50是在即将到达元件吸附位置P之前从载带30的基带32剥离顶带33的部位。带剥离机构部50具有:按压引导部件51、顶带进给齿轮部52及电动机53。
按压引导部件51配置在元件吸附位置P附近。按压引导部件51能够按压带输送路40a上的载带30的上表面,并且能够从载带30的基带32剥离顶带33。按压引导部件51被向下方施力,即使载带30的带厚变化也能按压该载带30的上表面,由此具有防止在带输送路上被输送的载带30的上浮而使进给孔36与链轮42可靠地卡合的功能。
如图4所示,按压引导部件51形成为截面U字状。按压引导部件51具有上壁部51a和两个横壁部51b。上壁部51a是配置在带输送路40a的上方并与载带30的上表面相向的部位。上壁部51a尤其包含链轮42与载带30的进给孔36的卡合位置的附近。上壁部51a是限制载带30向上方的移动而防止载带30的上浮的引导部位。横壁部51b是从上壁部51a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下方延伸的部位。横壁部51b作为限制最具有通用性的8mm宽的载带30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壁发挥功能。
在上壁部51a上设有贯通孔51c。贯通孔51c从按压引导部件51的输送方向上游端经由链轮42与载带30的进给孔36的卡合位置而延伸至元件吸附位置P。贯通孔51c是将从基带32剥离的顶带33从上壁部51a的下方侧向上方侧拉出的狭缝,并且是避免与和载带30的进给孔36卡合的链轮42的齿42a的干扰的贯通孔。
顶带进给齿轮部52是进给被拉出到上壁部51a的上方侧的顶带33的机构。顶带进给齿轮部52由齿轮构成。电动机53与顶带进给齿轮部52卡合。电动机53通过旋转驱动使顶带进给齿轮部52工作。在盒壳体10内设有回收顶带33的顶带回收部11。顶带回收部11在盒壳体10内配置于上部后侧。顶带进给齿轮部52通过电动机53的旋转驱动,将被拉出到上壁部51a的上方侧的顶带33向基带32的输送方向Y的反方向拉拽而向顶带回收部11送入。电动机53的旋转驱动与带进给机构部41的电动机43的旋转驱动同步地进行。
在盒壳体10内设有基带排出通路60。基带排出通路60在盒壳体10内的前侧以从上部向下部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元件吸附位置P处被取出了电子元件2的基带32被向基带排出通路60引导,从盒壳体10的下部的排出口60a排出。
如图5及图6所示,带供给装置1具备支撑板70。支撑板70与支撑链轮42的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分体形成。支撑板70以沿着输送方向Y延伸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板状。
链轮42在带供给装置1的组装时,从盒壳体10的一个侧方(具体而言,从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时的左侧方)侧向接近该盒壳体10的方向移动,以支撑于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的方式组装。支撑板70在链轮42的组装后,从盒壳体10的一个侧方向接近该盒壳体10的方向,即与盒壳体10之间夹持链轮42地移动,以固定于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的方式组装。支撑板70是用于填补相对于链轮42在宽度方向上空出的空间、即向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安装链轮42的空间的板部件。支撑板70相对于链轮42在宽度方向上相邻地配置于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支撑板70通过螺栓等而紧固固定于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
支撑板70具有板主体部71。板主体部71是板状的部位,以沿着与输送方向Y正交的水平方向具有预定宽度的方式形成。在板主体部71上形成有与载带30的下表面相向的下壁部72。下壁部72沿输送方向Y延伸。下壁部72相对于带引导件40的带输送路40a在宽度方向上相邻,并与该带输送路40a齐平面。下壁部72是对带输送路40a上的载带30的下表面进行支撑的上表面。
支撑板70具有突出部73。突出部73是从板主体部7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部位。突出部73的突出位置是比按压引导部件51的横壁部51b靠带输送路40a的宽度方向内侧处。突出部73以在板主体部71的上表面与宽度方向的链轮42侧相邻地形成下壁部72的方式设置。即,突出部73从板主体部71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途向上方突出。
突出部73在板主体部71的上表面设有两处。两处的突出部73相互在输送方向Y上分离地配置。两处的突出部73的配置位置是在输送方向Y前后夹着链轮42的齿42a与载带30的进给孔36卡合的卡合位置的位置,相对于带输送路40a在宽度方向相同侧(例如,载带30的宽度方向的进给孔36侧或从输送方向上游侧观察下游侧时的左侧)。两处中的一处的突出部73设于接近元件吸附位置P的位置(例如,正侧方的位置)。
在各突出部73分别形成有与载带30的侧面相向的侧壁部74。侧壁部74是朝向宽度方向的链轮42侧的侧面。侧壁部74是限制沿着带输送路40a被输送的载带30(具体而言,成为输送对象的4mm宽的载带30)的宽度方向(具体而言,腔室34侧及进给孔36侧中的进给孔36侧)上的移动的引导部位。侧壁部74形成在比按压引导部件51的横壁部51b靠带输送路40a的宽度方向内侧处。即,按压引导部件51的横壁部51b从上壁部51a在比侧壁部74靠带输送路40a的宽度方向外侧处向下方延伸。侧壁部74的宽度方向位置从链轮42的齿42a分离与载带30的进给孔36和该进给孔36侧的带宽度方向端部的距离对应的距离。
在侧壁部74的输送方向上游端及下游端分别形成有相对于输送方向Y倾斜的锥部75。侧壁部74以输送方向中央部最靠近链轮42侧的方式形成。输送方向上游端侧的锥部75以随着从输送方向上游侧靠近下游侧而靠近宽度方向的链轮42侧的方式,即下壁部72的宽度缩窄的方式形成。另外,输送方向下游端侧的锥部75以随着从输送方向上游侧靠近下游侧而从宽度方向的链轮42侧分离的方式,即下壁部72的宽度变宽的方式形成。锥部75具有使载带30的输送方向Y上的输送顺畅的功能。
按压引导部件51的上壁部51a具有供突出部73的上部卡合的卡合部51d。卡合部51d是设于与支撑板70的突出部73对应的位置的贯通上壁部51a的孔。卡合部51d对应于两个突出部73而设有两处。另外,两处的卡合部51d中的供配置在接近元件吸附位置P的位置的突出部73卡合的卡合部51d也可以是与用于拉出顶带33的贯通孔51c连通而一体化的结构。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带供给装置1中,在向带装填部20装填卷绕的带盘31时,载带30从该带盘31被拉出并设为从基带32的前端部剥离了顶带33的状态。并且,该载带30被处理为,沿着带引导件40的带输送路40a,并且基带32和顶带33的除了前端部以外的部位插入于带输送路40a与按压引导部件51的上壁部51a之间,且顶带33的前端部通过按压引导部件51的贯通孔51c而被向该按压引导部件51的上方拉出并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卡挂位置处卡挂。在该情况下,基带32成为进给孔36与链轮42的齿42a卡合的状态,并且顶带33以在卡挂位置处卡挂的状态与顶带进给齿轮部52卡合。载带30当进给孔36与链轮42的齿42a卡合时,成为带输送路40a上的宽度方向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被定位的状态。
在上述状态下,当电动机43、53被旋转驱动时,载带30的基带32沿着输送方向Y被进给从而向元件吸附位置P供给电子元件2,并且顶带33与基带32一起沿着输送方向Y被进给并在即将到达元件吸附位置L之前从基带32剥离之后,被向基带32的输送方向Y的反方向拉拽而向顶带回收部11回收。
另外,在带供给装置1中,当载带30在带输送路40a上的输送时到达盒壳体10的上端附近时,该载带30的上表面能够与按压引导部件51的上壁部51a抵接。这一能够抵接的状态持续至到达元件吸附位置P附近为止。因此,载带30在输送过程中支撑于按压引导部件51的上壁部51a,所以能够防止向上方的上浮,特别是进给孔36与链轮42的齿42a的卡合位置附近被按压引导部件51的上壁部5a按压,因此能够使进给孔36与链轮42的齿42a可靠地卡合。
另外,在带供给装置1中,在比按压引导部件51的横壁部51b靠带输送路40a的宽度方向内侧处设有侧壁部74。侧壁部74形成于从支撑板70的板主体部71的下壁部72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73。该突出部73以及侧壁部74在支撑板70上形成两处。
插入到带输送路40a与按压引导部件51的上壁部51a之间的载带30成为该载带30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支撑于支撑板70的板主体部71的下壁部72且该载带30的侧面(具体而言,进给孔36侧的侧面)与两处的侧壁部74抵接的状态。并且,载带30在其进给孔36与链轮42的齿42a卡合之后,通过该链轮42的旋转,而进给孔36侧的侧面分别支撑于两处的侧壁部74并沿着输送方向Y被输送。
因此,在载带30的输送过程中,载带30的进给孔36侧的侧面支撑于在输送方向Y上分离的两处的侧壁部74,所以能够防止载带30在与输送方向Y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偏移地沿着输送方向Y被输送的情况,并能够防止载带30相对于输送方向Y倾斜地沿着输送方向Y被输送的情况。
特别是两处的侧壁部74设于在输送方向前后夹着链轮42的齿42a与载带30的进给孔36的卡合位置的、带输送路40a的宽度方向同侧。因此,即使通过与进给孔36卡合的链轮42的旋转而被输送的载带30上作用有以与链轮42的齿42a卡合的进给孔36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力,也能通过在输送方向前后夹着该卡合位置的两处的侧壁部74支撑载带30,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该载带30相对于输送方向Y发生倾斜的情况。
另外,各侧壁部74分别具有在输送方向上游端及下游端分别设置的锥部75。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锥部75以随着从输送方向上游侧靠近下游侧而靠近宽度方向的链轮42侧的方式形成。在该构造中,在载带30到达侧壁部74的输送方向位置之前带输送路40a上的载带30的宽度方向位置稍靠近与突出部7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面抵接一侧的情况下,该载带30的前端角部与锥部75抵接而将该载带30的宽度方向位置向相反侧矫正。因此,能够防止载带30与突出部7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面抵接而其输送受到妨碍的情况。另外,能够防止由于突出部7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面与侧壁部74的端面交叉的角部而输送过程中的载带30的侧面受伤的情况,能够实现顺畅的输送。
输送方向下游侧的锥部75以随着从输送方向上游侧靠近下游侧而从宽度方向的链轮42侧分离的方式形成。根据该构造,能够防止由于载带30的突出部7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面与侧壁部74的端面交叉的角部而向输送方向Y的输送过程中或向该输送方向Y的相反方向的反向输送过程中的载带30的侧面受伤的情况,能够实现顺畅的输送。
此外,侧壁部74形成于突出部73。并且,形成有两处的侧壁部74中的在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的侧壁部74的突出部73设于接近元件吸附位置P的位置。即,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侧壁部74接近元件吸附位置P。因此,特别是在元件吸附位置P附近,能够防止载带30在与输送方向Y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偏移的情况,能够防止载带30相对于输送方向Y发生倾斜的情况。因此,能够向元件吸附位置P高精度地供给载带30内的电子元件2,能够将电子元件2的吸附不良和之后的电子元件2的向基板的安装精度不良防患于未然。
这样,根据带供给装置1,侧壁部74设于在输送方向Y上分离的两处而分别支撑载带30的进给孔36侧的侧面,由此能够使载带30的输送成为沿着输送方向Y的高精度的输送。
上述对载带30的侧面进行支撑的侧壁部74形成于与支撑链轮42的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分体形成的支撑板70。支撑板70是相对于链轮42在宽度方向上相邻配置,且用于填补向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安装链轮42的空间的板部件。如上所述,侧壁部74设置在比按压引导部件51的横壁部51b靠带输送路40a的宽度方向内侧处。
在假设使用未设置突出部73甚至侧壁部74的结构作为支撑板70的构造中,按压引导部件51的横壁部51b成为对带输送路40a上的载带30进行支撑的壁。关于这一点,能够根据有无支撑板70上的突出部73甚至侧壁部74,而使互不相同的带宽度的载带30在其侧面由侧壁部74或横壁部51b支撑的同时沿着带输送路40a输送。另外,如果作为支撑板70而更换突出部73甚至侧壁部74的宽度方向位置不同的支撑板70来使用,则能够使互不相同的带宽度的载带30在其侧面由各侧壁部74支撑的同时沿着带输送路40a输送。
即,主要通过支撑板70的更换(具体而言,包含伴随于该支撑板70的切换的链轮42的更换等。)而能够使带供给装置1适当地应对多个带宽度的载带30。因此,能够在构成与多个带宽度中的各带宽度的载带30对应的带供给装置1的基础上,实现大部分的元件的通用化。因此,能够实现与带供给装置1的元件通用化相伴的成本削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输送路40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输送路”,按压引导部件51的上壁部51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引导部”,支撑板70的突出部73的侧壁部74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引导部”,按压引导部件5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按压部件”。
然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与载带30的侧面相向地进行支撑的侧壁部74设置在支撑板70上的、在输送方向前后夹着链轮42的齿42a与载带30的进给孔36卡合的卡合位置的两处。然而,本公开不限定于此。侧壁部74可以在支撑板70上设置三处以上,另外,也可以沿着输送方向Y呈板状地延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载带30的侧面相向地进行支撑的侧壁部74形成于与支撑链轮42的盒壳体10或带引导件40分体形成的支撑板70。然而,本公开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按压引导部件51具有与载带30的侧面相向地进行支撑的侧壁部51e。该侧壁部51e在比横壁部51b靠带输送路40a的宽度方向内侧处向下方延伸,形成于从上壁部51a向下方突出的部位51f。在该构造中,也是利用侧壁部51e支撑载带30的侧面,因此能够防止载带30在宽度方向上偏移或相对于输送方向Y发生倾斜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供给装置1是主体由盒壳体10覆盖的盒式带式供料器。然而,本公开不限定于此。带供给装置1也可以应用于除了盒式带式供料器以外的带式供料器。
附图标记说明
1:带供给装置,10:盒壳体,30:载带,34:腔室,36:进给孔,40:带引导件,40a:带输送路,42:链轮,42a:齿,51:按压引导部件,51a:上壁部(第一引导部),51b:横壁部,51c:贯通孔,51d:卡合部,51e:侧壁部,70:支撑板,71:板主体部,72:下壁部,73:突出部,74:侧壁部(第二引导部)。

Claims (8)

1.一种带供给装置,具备:
输送路,输送具有进给孔的载带;
链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输送路的下方,且具有向所述输送路的上方突出而能够与所述进给孔卡合的齿;
第一引导部,配置在所述输送路的上方,限制所述载带向上方移动;及
第二引导部,配置在所述输送路的侧方,设于所述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至少两处,限制所述载带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引导部设于在输送方向前后隔着所述链轮的所述齿与所述进给孔卡合的位置的、所述输送路的宽度方向同侧的两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引导部至少设于与收纳于所述载带具有的腔室中的电子元件被吸附的吸附位置接近的预定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引导部形成于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所述链轮的主体部件分体形成且与所述链轮在宽度方向上相邻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板具有与所述载带的下表面相向的下壁部及作为所述第二引导部而与所述载带的侧面相向的侧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引导部形成于按压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具有作为所述第一引导部而与所述载带的上表面相向的上壁部及从所述上壁部在比所述侧壁部靠所述输送路的宽度方向外侧处向下方延伸的横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板具有从形成所述下壁部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形成所述侧壁部的突出部,
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上壁部具有与所述突出部的上部卡合的卡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引导部形成于按压部件上,所述按压部件具有作为所述第一引导部而与所述载带的上表面相向的上壁部、从所述上壁部向下方延伸的横壁部及在比所述横壁部靠所述输送路的宽度方向内侧处向下方延伸且与所述载带的侧面相向的侧壁部,
所述第二引导部是所述侧壁部。
CN201880093943.XA 2018-06-01 2018-06-01 带供给装置 Active CN1122039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1269 WO2019229995A1 (ja) 2018-06-01 2018-06-01 テープ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3960A true CN112203960A (zh) 2021-01-08
CN112203960B CN112203960B (zh) 2022-06-07

Family

ID=68697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3943.XA Active CN112203960B (zh) 2018-06-01 2018-06-01 带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22209B2 (zh)
CN (1) CN112203960B (zh)
WO (1) WO2019229995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7992A (ja) * 1998-04-21 1999-11-05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気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05142192A (ja) * 2003-11-04 2005-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US20100256819A1 (en) * 2009-04-01 2010-10-07 Samsung Techwin Co., Ltd. Variable tape feeder
CN102209462A (zh) * 2010-03-30 2011-10-05 Sts株式会社 载带送料器
JP2012222213A (ja) * 2011-04-12 2012-11-12 Panasonic Corp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203877579U (zh) * 2014-06-12 2014-10-15 韩宏德 芯片卷带检测机构的输送装置
US20160219762A1 (en) * 2013-08-26 2016-07-28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Feeder
JP2017076688A (ja) * 2015-10-14 2017-04-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WO2017104031A1 (ja) * 2015-12-16 2017-06-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17135208A (ja) * 2016-01-26 2017-08-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07535084A (zh) * 2015-04-28 2018-01-0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拼接装置以及在该拼接装置中使用的带检测方法
WO2018070047A1 (ja) * 2016-10-14 2018-04-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35905B2 (ja) * 1997-12-16 2005-04-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US6162007A (en) * 1999-01-14 2000-12-19 Witte; Stefan Apparatus for feeding electronic component tape
JP2008243891A (ja) 2007-03-26 2008-10-09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7992A (ja) * 1998-04-21 1999-11-05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気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05142192A (ja) * 2003-11-04 2005-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US20100256819A1 (en) * 2009-04-01 2010-10-07 Samsung Techwin Co., Ltd. Variable tape feeder
CN102209462A (zh) * 2010-03-30 2011-10-05 Sts株式会社 载带送料器
JP2012222213A (ja) * 2011-04-12 2012-11-12 Panasonic Corp テープフィーダ
US20160219762A1 (en) * 2013-08-26 2016-07-28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Feeder
CN203877579U (zh) * 2014-06-12 2014-10-15 韩宏德 芯片卷带检测机构的输送装置
CN107535084A (zh) * 2015-04-28 2018-01-0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拼接装置以及在该拼接装置中使用的带检测方法
JP2017076688A (ja) * 2015-10-14 2017-04-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WO2017104031A1 (ja) * 2015-12-16 2017-06-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17135208A (ja) * 2016-01-26 2017-08-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WO2018070047A1 (ja) * 2016-10-14 2018-04-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22209B2 (ja) 2022-02-17
CN112203960B (zh) 2022-06-07
WO2019229995A1 (ja) 2019-12-05
JPWO2019229995A1 (ja) 2021-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41334B1 (en) Feeder
US9914609B2 (en) Feeder
JP2008091672A (ja) 部品供給装置、並びに表面実装機
CN108781527B (zh) 元件供给装置
CN112203960B (zh) 带供给装置
JP471425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7225448B2 (ja) テープ供給装置
CN114175870B (zh) 带引导件、元件供给装置及带引导件的使用方法
JP2019033301A (ja) フィーダ
KR100963270B1 (ko) 부품 실장기용 테이프 피더
JP2017135208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12292922B (zh) 供料器
WO2015063952A1 (ja) フィーダ
CN111386756B (zh) 带式供料器
JPH07205918A (ja) チップ部品装填装置
CN111418275B (zh) 供料器
CN116508407A (zh) 带式供料器
WO2021033245A1 (ja) テープガイド
CN114982394A (zh) 带引导件以及元件供给装置
JP2017143225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ー、部品実装機
JP2023118875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17135206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2018190764A (ja)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