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9122A - 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及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及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9122A
CN112189122A CN201980034656.6A CN201980034656A CN112189122A CN 112189122 A CN112189122 A CN 112189122A CN 201980034656 A CN201980034656 A CN 201980034656A CN 112189122 A CN112189122 A CN 1121891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inner door
packing
peripheral surface
ai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46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田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hexi Holdings
Original Assignee
Puhexi Holding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hexi Holdings filed Critical Puhexi Holdings
Publication of CN112189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91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8Part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s
    • F25D23/082Strips
    • F25D23/087Sealing stri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002Sealings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sealings in succ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0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stationary surfaces
    • F16J15/021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stationary surfaces with elastic packing
    • F16J15/02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stationary surfaces with elastic pack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e or material
    • F16J15/024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stationary surfaces with elastic pack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e or material the packing being locally weakened in order to increase elasticity
    • F16J15/027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stationary surfaces with elastic pack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e or material the packing being locally weakened in order to increase elasticity and with a hollow profi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F25D23/025Secondary clo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F25D23/028Details

Abstract

具备:壳体,其具有第一方向开放的内部空间;门,其从所述第一方向侧进入所述壳体的所述内部空间;以及密封部件,其在所述门进入所述内部空间的状态下,所述门与所述壳体的面向所述内部空间的内周面之间成为压缩状态。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及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门将库内密封的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及使用该密闭结构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以超低温冷冻机为例的冷却装置,提出了各种用于在利用门关闭壳体的开口的状态下确保库内的密闭性的密闭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通过将库内密闭,从而抑制库内的冷气流向库外,或库外的较暖的气体流向库内,由此维持库内的低温。
参照图12对这样的密闭结构的通常的现有例进行说明。图12是沿着水平方向将超低温冷冻机的密闭结构部剖开的主要部分剖面图。此外,在图12中省略表示剖面的阴影。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使用时用户所面向的一侧(有外门和内门的一侧)作为前方,将其相反侧作为后方。另外,以从前向后观察的情况为基准确定左右,将向右的方向和向左的方向统称为“宽度方向”。
如图12所示,该超低温冷冻机成为双重地关闭作为壳体01的内部空间的库内02的结构。即,具备关闭库内02的内门03和从内门03的外侧进一步关闭库内02的外门04。在图12中,示出内门03和外门04均关闭库内02的状态。
着眼于内门03的密闭结构进行说明。在位于库内02的入口(开口)的外周侧且与内门03相对的壳体01的周边部01a,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填密件05作为密封部件。在图12所示的内门03关闭的状态下,填密件05被内门03从前方按压而被压缩。其结果是,填密件05以与内门03紧贴的方式变形,库内02的密闭性提高。
此外,在壳体01中,具备用于保持将内门03关闭的状态的未图示的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5473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图12所示的密闭结构中,存在如下的课题。
(1)越是用力按压内门03而使填密件05的压缩量(压扁量)增大,越使得与内门03的密合性增加而库内02的密闭性提高。另一方面,该压缩量越大,填密件05的反作用力越大,压缩填密件05所需的力量也越大,因此,由该压缩量的增大带来的密闭性的提高存在极限。
(2)通过增大密封面积,即填密件05与内门03的接触面积,也能够提高库内02的密闭性。要增大密封面积,必须扩大作为填密件05的安装面的壳体01的周边部01a,导致产品尺寸的增大或库内容积的缩小。因此,增大密封面积来提高库内02的密闭性在现实中是较为困难的。
(3)通过使内门03向关闭方向(后方)摆动而将填密件05压缩,因此,作用于填密件05的按压力容易产生差异,进而压缩量容易产生差异,会因距内门03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同而不同。因此,难以遍及整周地均匀地进行填密件05的压缩,在填密件05的压缩量少的位置,填密件05与内门03的密合性较低。即,在壳体01的周边部01a局部地产生密闭性低,进而隔热性低的位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隔热性的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及冷却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具备:壳体,其具有第一方向开放的内部空间;门,其从所述第一方向侧进入所述壳体的所述内部空间;以及密封部件,其在所述门进入到所述内部空间的状态下,在所述门与所述壳体的面向所述内部空间的内周面之间成为压缩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冷却装置具备所述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冷却装置中能够提高由门对内部空间进行密闭的密闭性,进而能够提高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外门打开且内门关闭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超低温冷冻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以外门和内门均打开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超低温冷冻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如下剖面的图:超低温冷冻机的前左端部分的沿图1的线A-A的水平剖面。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填密件的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密闭结构的示意图,是与如下的图对应的图:从上方观察超低温冷冻机的沿图1的线B-B的水平剖面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密闭结构的示意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的示意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填密件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示意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
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填密件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示意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密闭结构的变形例1的示意图,是与图7对应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密闭结构的变形例2的示意图,是与图7对应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密闭结构的变形例3的示意图,是与图7对应的图。
图12是用于对密闭结构的现有例进行说明的图,是沿着水平方向将超低温冷冻机的密闭结构部剖开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不排除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未明示的各种变形、技术的应用。另外,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在不脱离它们的要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并且,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舍选择,或进行适当组合。
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将冷却装置设为超低温冷冻机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冷却装置是指包括冷冻装置、冷藏装置、超低温冷冻机、以及兼具这些功能的冷却装置的概念。另外,超低温冷冻机是指将库内冷却到超低温(例如-80℃左右)的冷冻机。
另外,在超低温冷冻机中,将在使用时用户所正对的一侧(后述的有外门和内门的一侧)作为前方,将其相反侧作为后方。另外,以从前向后观察的情况为基准确定左右,将向右的方向和向左的方向统称为“宽度方向”。另外,对于构成超低温冷冻机的部件,以其安装于超低温冷冻机的状态为基准确定前后左右,对于后述的外门和内门,以其关闭的状态为基准确定前后。
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原则上对同一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有时也省略其说明。
[1.超低温冷冻机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和图2对超低温冷冻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以外门打开且内门关闭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超低温冷冻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以外门和内门均打开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超低温冷冻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超低温冷冻机1具备壳体2、内门3、外门4和机械室5。
壳体2具备向前方(第一方向)开口的内部空间20。内部空间20是容纳保存对象的空间。
内部空间20被分隔壁21分割成沿上下方向排列的2个内部空间22、2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壳体2的面向内部空间22的面称为“内周面”。此外,各内部空间22被分隔壁23进一步分割成上下两部分。
内门3相对于各内部空间22而设置,被设置成上下两层。各内门3的前表面的右侧边缘(第一端部侧)通过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铰链6被固定于壳体2的前表面的右侧边缘。外门4在比内门3更靠外侧(即右侧)的位置,通过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多个铰链7被固定于壳体2的前表面的右侧边缘。
通过这样的结构,内部空间22的入口即壳体2的开口22a可通过内门3和外门4双重地开闭。具体而言,内门3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线CLi为中心,以左侧(第二端部侧)为摆动端水平地自如摆动,并根据用户操作,打开或关闭内部空间22的入口,即壳体2的开口22a。外门4能够以在内门3的旋转中心线CLi的外侧(即右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Lo为中心,水平地自如摆动,并从内门3的外侧(即前方)打开或关闭开口22a。
在壳体2、内门3和外门4的内部分别具备隔热材料,将内部空间22保持为低温。
并且,在内门3的外周(上表面、右侧面、下表面和左侧面)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填密件10(密封部件)。同样地,在外门4的外周(上表面、右侧面、下表面和左侧面)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填密件15。通过设置填密件10、15,从而使关闭内门3和外门4时的内门3和外门4与壳体2的密合性提高,使内部空间22的密闭性提高。
另外,在外门4设置有供用户在开闭时握持的手柄40。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40具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用于在关闭外门4的状态下进行锁定,或者解除锁定状态以使外门4能够打开。通过利用锁定机构来锁定外门4,从而能够提高超低温冷冻机1的气密性、隔热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械室5设置于壳体2的下部,收纳冷冻循环结构的主要部分。
[2.密闭结构]
参照图3~图6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密闭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从上方观察如下剖面的图:超低温冷冻机1的前左端部分的沿图1的线A-A的水平剖面。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填密件的结构的横剖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密闭结构的示意图,是与如下的图对应的图:从上方观察超低温冷冻机的沿图1的线B-B的水平剖面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密闭结构的示意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密闭结构用于内门中。
内门3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由树脂制的门阻止件30构成。门阻止件30的后部30a(以下也称为“阻止件后部30a”)构成为在图3所示的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宽度方向的位置大致恒定地沿前后方向延伸。此外,门阻止件30的前部被设为在用户对内门3进行开闭时用手操作的把手30b,并被设为便于操作的弯曲形状。把手30b作为在关闭内门3时通过与后述的壳体阻止件25抵接而使内门3止动的止动件发挥作用。
而且,在门阻止件30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地安装有填密件10。在门阻止件30的后部30a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安装用的凹部30c。填密件10的安装用的凸部10b从宽度方向外侧插入到该凹部30c中。由此,在内门3的外周面固定填密件10。此外,在图5~图7中省略门阻止件30。
壳体2的内周面的入口部遍及整周地由树脂制的壳体阻止件25构成。即,壳体2以包围开口22a(参照图2)的方式具备壳体阻止件25。
壳体阻止件25的后部25a作为压缩面发挥作用,该压缩面在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对填密件10进行压缩。该阻止件后部25a形成为越靠后方(第二方向)则越位于宽度方向内侧(内部空间22的上下、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斜面。因此,以下将后部25a称为“阻止件斜面部25b”。
参照图4对填密件10进行说明。填密件10沿与图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恒定地具有图4所示的横剖面形状。填密件10具备基部10a、凸部10b、空气层形成部10c、10d、10e(滑动接触部)和连接部10f、10g。空气层形成部10c~10e(滑动接触部)和连接部10f、10g(滑动接触部)在前后方向排列,在内门3关闭时,与阻止件斜面部25b进行滑动接触。另外,将空气层形成部10c~10e和连接部10f、10g的顶端的高度(宽度尺寸)统一地设为尺寸H。
填密件10通常通过将橡胶、树脂等弹性材料挤压成型来制造。
凸部10b从基部10a起向宽度方向突出。如上所述,通过将该凸部10b插入到内门3的阻止件后部30a的凹部30c,从而将填密件10安装于内门3。
各空气层形成部10c~10e呈椭圆筒状,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于基部10a。另外,各空气层形成部10c~10e从基部10a起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突出。
连接部10f架设于空气层形成部10c、10d的外周面之间,连接部10g架设于空气层形成部10d、10e的外周面之间。在连接部10f、空气层形成部10c、10d、以及基部10a之间形成空气层。同样地,在连接部10g、空气层形成部10d、10e、以及基部10a之间形成空气层。
另外,空气层形成部10c~10e和连接部10f、10g分别在其外周面具备多个凸棱10h。此外,凸棱10h仅在图4中示出,在图3、图5-图7中将其省略。
在此,参照图5,以壳体2的左内侧面和内门3的左侧面为例,对压缩填密件10的阻止件斜面部25b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用双点划线表示阻止件斜面部25b,以填密件10未被压缩的自然状态示出。
为了确保内门3的密闭性,在如图5所示的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必须使安装于内门3的周面的填密件10与构成壳体2的内周面的阻止件斜面部25b紧贴。为此,在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需要使内门3进入内部空间22,且其周面隔着填密件10与阻止件斜面部25b相对。因此,铰链6安装于壳体2的前表面和内门3的前表面,由铰链6限定的内门3的旋转中心线CLi位于壳体2的前表面。由此,在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内门3的前表面与壳体2的前表面齐平,内门3的后表面位于比壳体2的前表面更靠后侧的位置。即,在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内门3的周面隔着填密件10与阻止件斜面部25b相对。
在关闭内门3的过程中,填密件10与内门3一体地以旋转中心线CLi为中心进行旋转移动,该旋转中心线CLi被设在壳体2的前表面的右侧边缘。因此,设置于作为内门3的摆动端的左侧面的填密件10,在通过壳体2的前表面的时刻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而且,填密件10越是通过了壳体2的前表面而向后方旋转移动(即,越进入内部空间22),则越位于宽度方向内侧(即右侧)。也就是说,伴随着内门的开闭,填密件10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以下,将其称为“伴随着内门3开闭的位置偏移”。例如,填密件10的最靠后的空气层形成部10e在关闭内门3时,在由单点划线表示的轨道P上移动。
为了应对伴随着内门3开闭的位置偏移,阻止件斜面部25b如上述那样形成为越靠后方则越位于宽度方向中心侧(内部空间中心侧)的斜面。
也就是说,由于阻止件斜面部25b在其入口部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所以该阻止件斜面部25b,与在通过该入口部时处于比较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填密件10不接触或仅发生轻微程度的接触。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将填密件10和内门3进一步向后方推入。
另外,由于阻止件斜面部25b越靠后方则越位于宽度方向内侧,所以在内门3被完全关闭时,对于在内门3被完全关闭时比通过该入口部时处于更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的填密件10也能够进行压缩,特别是能够压缩最靠后的空气层形成部10e。
另外,如图6所示,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自然状态的填密件10的空气层形成部10c~10e和连接部10f、10g的顶端的高度均为相同的高度H,与此相对地,内门3与阻止件斜面部25b的间隙h越靠后方则变得越窄。因此,就位于该间隙h的空气层形成部10c~10e和连接部10f、10g而言,越是位于后方的空气层形成部、连接部,则被压缩的程度越大。
在此,可以设想,在要从图6所示的状态起像涂黑的箭头所示那样打开内门3时,存在如下问题。即,(1)空气层形成部10c~10e和连接部10f、10g的后方的压缩量越大,则试图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的力越大。(2)并且,在试图像涂黑的箭头所示那样打开内门3时,内门3越向前方移动,则填密件10越位于宽度方向外侧。
因此,可以设想,上述(1)和(2)的现象结合在一起,导致在打开内门3时,特别是填密件10的后方的空气层形成部、连接部被阻止件斜面部25b(壳体2的内周面)卡住而无法顺畅地打开内门3。但是,实际上,越是靠后方,填密件10的空气层形成部、连接部越被低温的内部空间22冷却而固化,因而不会试图恢复到自然状态或试图恢复的力较弱。因此,在打开内门3时,填密件10不会卡在壳体2的内周面,用户能够通过手动操作而容易地打开内门3。
此外,“伴随着内门3开闭的位置偏移”是在内门3的内周面中的摆动侧的左周面所特有的现象,与此相对地,上述参照图6所说明的内容是在内门3的所有的内周面都会产生的现象。因此,将构成内门3的内周面的阻止件斜面部25b的整周设为如上述那样,以越靠后方则越向内部空间22的中心靠近的方式倾斜的斜面。
另外,如果仅考虑到“伴随着内门3开闭的位置偏移”,则也可以考虑如下的结构,即,使壳体2的内周面(阻止件25的内周面)在前后方向上笔直地延伸,使填密件10的空气层形成部10c~10e和连接部10f、10g的高度H越靠后方越高的结构。然而,若为该结构,则有可能无法打开内门3。也就是说,在打开内门3时,随着内门3的摆动,内门3的摆动侧的填密件10向前方移动,并且向宽度方向外侧即壳体2的内周面移动。但是,由于壳体2的内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是恒定的,所以如果填密件10被低温的内部空间22冷却而固化,则该移动会被制约。
此外,在外门4关闭的状态下,各内门3被该外门4压入内部空间22而成为关闭的状态。
[3.作用和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得到如下的作用和效果。
(1)现有结构是用户将内门向壳体按压而压缩填密件的结构,因此如果增加填密件而增大密封面积,则在关闭内门时,来自填密件的、将内门回推的力增大,从而关闭内门所需的力增大。因此,在现有的结构中,通过增加填密件所能提高的密封性能是有限的。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填密件10设置于内门3的外周面与形成壳体2的内周面的壳体阻止件25之间。因此,如果关闭内门3,则填密件10在内门3与壳体2之间成为压缩状态而与内门3和壳体2紧贴,从而内部空间22被密闭。由于填密件10在壳体2的内周面与内门3之间是在宽度方向上被压缩,所以在关闭内门时从填密件10产生的将内门3向前方回推的力较弱。因此,能够通过增加填密件10而使密封面积增大,来提高内门3的密闭性能,进而提高超低温冷冻机1的冷却性能。
(2)在形成壳体2的内周面的壳体阻止件25上,形成有越靠后方越位于内部空间22的中心侧(内侧)的阻止件斜面部25b。因此,如上述那样,在关闭内门3时,填密件10能够容易地进入阻止件斜面部25b的内周侧,且能够压缩填密件10。
(3)通过以使壳体2的内周面与内门3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均等的方式将内门3安装于壳体2,从而能够使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的填密件10的压缩量在整周上均匀。因此,通过这一点,也能够提高内门3的密闭性能进而提高超低温冷冻机1的冷却性能。
此外,为了使壳体2的内周面与内门3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均等,在将壳体2与内门3组装起来时,壳体2与内门3的位置对准是十分重要的。壳体2与内门3通过铰链6(参照图1)组装在一起。供用于将铰链6固定于壳体2和内门3的螺栓插通的螺栓孔优选为长孔,以便于进行壳体2与内门3的位置调整。
(4)由于提高了内门3的密闭性能,所以能够抑制内部空间22的冷气泄漏到内门3与外门4之间的间隙。由此,可抑制该间隙处的结露、以及霜的产生。
(5)与以往不同,填密件10几乎不向宽度方向扩展,因此能够在维持超低温冷冻机1的宽度尺寸、以及内部空间22的宽度尺寸、容积的同时,如上述那样提高内门3的密闭性能,进而提高超低温冷冻机1的冷却性能。
(6)在关闭的状态下,内门3被压缩状态的填密件10从外周侧按压,因此维持关闭的状态。因此,能够省略用于将内门3维持在关闭状态的闩锁那样的特别的机构。另外,如上所述,设置于外门4的手柄40具有将外门4在关闭的状态下锁定的功能,并且,在外门4关闭的状态下,各内门3被外门4压入内部空间22而成为关闭的状态。因此,通过使用手柄40将外门4在关闭的状态下锁定(上锁),从而也能够将内门3在关闭的状态下锁定。
(7)参照图7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的示意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此外,在图7中省略了门阻止件30。
在如空心箭头所示,内门3关闭时,填密件10的空气层形成部10c、10d、10e和连接部10f、10g的顶端分别与壳体阻止件25滑动接触。因此,在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空气层形成部10c、10d、10e和连接部10f、10g成为其顶端位于比基部10a侧更靠前方的位置的前倾状态。在超低温冷冻机1中,由于内部空间22被设为负压,所以由涂黑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的力从压力比内部空间22高的外部作用于填密件10。
但是,上述的力是以将空气层形成部10c、10d、10e和连接部10f、10g向壳体阻止件25按压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填密件10与壳体阻止件25的密合性增加。即,填密件10的密封性能自然而然地被强化,能够可靠地防止外部的压力较高的较暖的气体侵入内部空间22。
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在图7中以夸张的方式示出了填密件10的前倾,在图3、图5和图6中省略了填密件10的前倾。
[4.其他]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密闭结构应用于内门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密闭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外门4。
(2)作为密封部件的填密件不限于上述的填密件10的结构,可以使用各种结构的密封部件。例如,可以使用图8A和图8B所示的填密件10A、10B。图8A和图8B是表示填密件的变形例的结构的示意性剖面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在图8A和图8B中,示出未作用压缩力的自然状态下的填密件10A、10B。
图8A所示的填密件10A具备基部10a、空气层形成部10i、配置于比空气层形成部10i更靠前方的位置的空气层形成部10j和空气层形成部10k、以及配置于比空气层形成部10i更靠后方的位置的空气层形成部10m和空气层形成部10n。空气层形成部10i~10n均设置于基部10a的宽度方向外侧。
空气层形成部10i的横剖面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状,前端和后端均固定于基部10a。
空气层形成部10k的横剖面呈大致圆弧形状,前端固定于基部10a,后端固定于空气层形成部10i的宽度方向外侧部。空气层形成部10j的横剖面呈大致圆弧形状,前端在比空气层形成部10k更靠前方的位置处固定于基部10a,后端固定于空气层形成部10k的宽度方向外侧部。
空气层形成部10m的横剖面呈大致圆弧形状,前端固定于空气层形成部10i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后端固定于基部10a。空气层形成部10n的横剖面呈大致圆弧形状,前端固定于空气层形成部10m的宽度方向外侧部,后端在比空气层形成部10m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固定于基部10a。
在关闭内门3时,空气层形成部10i~10n与壳体2的内周面(在图8A中省略)滑动接触而受到使其朝向更前方的力S。相反,在打开内门3时,空气层形成部10i~10n受到使其朝向更后方的力O。但是,即使在关闭内门3时受到力S,也被后方的空气层形成部10n、10m卡住,即使在打开内门3时受到力O,也被前方的空气层形成部10j、10k卡住。由此,抑制空气层形成部10i~10n向前方或后方倾斜而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在开闭内门3时,因填密件10A的变形而内门3所受阻力增大的情况,用户能够容易地开闭内门3。
图8B所示的填密件10B具备基部10a、空气层形成部10o、配置于比空气层形成部10o更靠前方的位置的空气层形成部10p和空气层形成部10q、以及配置于比空气层形成部10o更靠后方的位置的空气层形成部10r和空气层形成部10s。空气层形成部10o~10s均设置于基部10a的宽度方向外侧。
空气层形成部10i的横剖面呈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状,前端和后端均固定于基部10a。
空气层形成部10q、10p的横剖面呈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状。空气层形成部10q的前端固定于基部10a,后端固定于空气层形成部10o。空气层形成部10p的前端在比空气层形成部10q更靠前方的位置处固定于基部10a,后端固定于空气层形成部10q。
空气层形成部10r、10s的横剖面呈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椭圆形状。空气层形成部10r的前端固定于空气层形成部10o,后端固定于基部10a。空气层形成部10s的前端固定于空气层形成部10r,后端固定于基部10a。
空气层形成部10o~10s在关闭内门3时受到朝向前方的力S,在打开内门3时受到朝向后方的力O。但是,即使受到这样的力S、O,与图4所示的填密件10相比,填密件10B向前方或后方倾斜的变形也得到抑制。也就是说,填密件10具备不被基部10a支撑的连接部10f、10g,与此相对地,填密件10B的所有的空气层形成部10o~10s均为,其前端和后端中的至少一方被基部10a支撑,因此向前方或后方倾斜的变形得到抑制。因此,能够抑制在开闭内门3时,因填密件10B的变形而内门3所受阻力增大的情况,用户能够容易地开闭内门3。
以下,参照图9~图11对本发明的密闭结构的变形例1~3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不同于前述的实施方式之处进行说明。
(密闭结构的变形例1)
[1.密闭结构]
参照图9对变形例1进行说明。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密闭结构的变形例1的示意图,是与图7对应的图。
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壳体阻止件25形成有阻止件斜面部25b,该阻止件斜面部25b是越靠后方(第二方向)则越位于宽度方向内侧(内部空间22的上下、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斜面。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内门3的外周面,也就是在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与阻止件斜面部25b相对的面构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变形例中,内门3的外周面形成为越靠后方(第二方向)则越位于宽度方向内侧(内部空间22的上下、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斜面。也就是说,内门3的外周面形成为与阻止件斜面部25b平行。例如,内门3的外周面及阻止件斜面部25b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7.5度。此外,内门3的外周面及阻止件斜面部25b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不限于7.5度。另外,阻止件斜面部25b不一定要与内门3的外周面平行。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把手30b位于填密件10的前方,与此相对地,在本变形例中,填密件覆盖部30d位于填密件10C的前方。在填密件覆盖部30d的内部填充有隔热材料。
填密件10C固定于内门3的内周面。由于如上述那样,内门3的外周面倾斜,所以填密件10C也处于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填密件10C具备基部10a、空气层形成部11a、11b、11c(滑动接触部)和连接部11d、11e(滑动接触部)。空气层形成部11a、11b、11c和连接部11d、11e分别相当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空气层形成部10c、10d、10e和连接部10f、10g。
空气层形成部11a~11c和连接部11d、11e沿着基部10a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在内门3关闭时,与阻止件斜面部25b滑动接触。另外,空气层形成部11a~11c和连接部11d、11e的顶端的高度(宽度尺寸)统一地设为相同尺寸。顶端的高度(宽度尺寸)是指从基部10a起到如下的端部为止的尺寸,该端部是空气层形成部或连接部的端部且是与基部10a相反侧的端部。以下,将该端部称为“填密件10C的壳体侧端部”。
在内门3关闭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空气层形成部11a、11b、11c和连接部11d、11e处于与阻止件斜面部25b接触的状态。此时,空气层形成部11a、11b、11c和连接部11d、11e朝向从垂直于基部10a的上表面的垂线(图9的双点划线)起,倾斜了角度α的方向延伸。此外,在内门3打开的状态下,空气层形成部11a、11b、11c和连接部11d、11e朝向垂直于基部10a的上表面的垂线的方向延伸。
在本变形例中,内门3的外周面及阻止件斜面部25b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因此,在关闭内门3时,填密件10C除了在左右方向上被压缩以外,还在前后方向上被压缩。因此,在内门3关闭后,填密件10C会试图将内门3向前方推出。为了抵抗该向前方推出的力而维持内门3关闭的状态,在本变形例中,优选为:设置有在内门3关闭后固定内门3的锁定机构。
[2.作用和效果]
(1)内门3的外周面及阻止件斜面部25b形成为越靠后方则越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斜面。因此,在关闭内门3时,填密件10C在不易从阻止件斜面部25b受到反作用力的轨道上移动。因此,在关闭内门3时,填密件10C容易进入阻止件斜面部25b的宽度方向内侧。即,能够以比较小的力量关闭内门3。
(2)内门3的外周面及阻止件斜面部25b形成为越靠后方则越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斜面,因此,在内门3完全关闭的状态下,无论是在前后方向上的哪个位置,填密件10C从阻止件斜面部25b受到的力均大致相等。因此,来自阻止件斜面部25b的力更均等地施加于空气层形成部11a~11c和连接部11d、11e,从而内门3的密闭性提高。
(3)由于在内门3的外周面固定有填密件10C,所以在关闭内门3时,力F1作用于填密件10C的壳体侧端部。因此,在内门3完全关闭后,空气层形成部11a~11c和连接部11d、11e从与基部10a垂直的方向起,倾斜角度α。此外,在图9中,仅在空气层形成部11a的端部示出了力F1,但力F1当然也同样地作用于空气层形成部11a、11b和连接部11d、11e的壳体侧端部。
另外,由于库内为负压,所以向后方侧(内部空间22侧)拉入的力F2作用于空气层形成部11a~11c和连接部11d、11e。力F2以使空气层形成部11a~11c和连接部11d、11e朝向与基部10a垂直的方向的方式作用。由此,空气层形成部11a~11c和连接部11d、11e与阻止件斜面部25b的密合度增强。因此,内门3的密闭性能提高。此外,毋庸置疑,在图9中,作用于空气层形成部11c的力F2,以经由填密件10C的实体部分直接作用的方式或经由填密件10C的空洞部间接作用的方式,作用于空气层形成部11a、11b和连接部11d、11e。
(4)内部填充有隔热材料的填密件覆盖部30d位于填密件10C的前方。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填密件10C的周边的隔热效果。
(密闭结构的变形例2)
[1.密闭结构]
参照图10对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密闭结构的变形例2的示意图,是与图7对应的图。在变形例1中,填密件10C固定于内门3的外周面,与此相对地,在变形例2中,填密件10D固定于壳体阻止件25的内周面,即,阻止件斜面部25b。变形例2中的其他密闭结构的结构与变形例1相同。
此外,填密件10D的空气层形成部11f、11g、11h和连接部11i、11j分别相当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空气层形成部10c、10d、10e和连接部10f、10g。
[2.作用和效果]
(1)与变形例1同样地,内门3的外周面及阻止件斜面部25b形成为越靠后方则越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斜面。因此,能够得到与变形例1中的(1)和(2)中所说明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2)由于填密件10D固定于阻止件斜面部25b,所以在关闭内门3时,力F3作用于填密件10D的内门侧的端面。因受到该力F3,在内门3而完全关闭后,空气层形成部11f~11h和连接部11i、11j朝向从垂直于基部10a的垂线起倾斜了角度α的方向延伸。此外,在图10中,仅在空气层形成部11f的端部示出了力F3,但力F3当然也同样地作用于空气层形成部11g、11h和连接部11i、11j的内门侧端部。
另外,由于库内为负压,所以向后方侧(内部空间22侧)拉入的力F4作用于空气层形成部11f~11h和连接部11i、11j。力F4以增大空气层形成部11f~11h和连接部11i、11j的倾斜角α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若库内的负压水平变高而使库内与库外的压力差超过规定的阈值,则填密件10D的变形量变大,从而使得填密件10D相对于阻止件斜面部25b的密合度稍微降低。
于是,从库外向库内稍微流入空气,库外与库内的压力差成为上述的规定的阈值以下。其结果是,填密件10D的变形量变小,填密件10D相对于阻止件斜面部25b的密合度再次提高。
即,在本变形例中,填密件10D也作为负压解除装置发挥作用。因此,更容易打开内门3。
(3)与变形例1同样地,在位于填密件10D的前方的填密件覆盖部30d内填充有隔热材料,因此能够得到与变形例1的(4)中说明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密闭结构的变形例3)
[1.密闭结构]
参照图11对变形例3进行说明。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密闭结构的变形例3的示意图,是与图7对应的图。在变形例1中,内门3的外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与此相对地,在变形例3中,固定有填密件10E的内门3的外周面与前后方向平行。
另外,在变形例1中,填密件10C的空气层形成部11a、11b、11c和连接部11d、11e的宽度尺寸统一设为相同的尺寸。与此相对地,在变形例3中,就填密件10E所具有的空气层形成部11k、111、11m和连接部11n、11o而言,越是位于靠近内部空间22的一侧的空气层形成部、连接部,则其宽度尺寸越短。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宽度尺寸按照空气层形成部11m、连接部11o、空气层形成部111、连接部11n、空气层形成部11k的顺序变短。其他密闭结构的结构与变形例1相同。
[2.作用和效果]
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得到与变形例1中得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变形例3中,在内门3的外周面固定有填密件10E。换言之,空气层形成部11k、111、11m和连接部11n、11o沿着内门3的外周面排列。与此相对地,也可以是,在壳体阻止件25的内周面(阻止件斜面部25b)固定有填密件10E。换言之,也可以沿着壳体阻止件25的内周面(阻止件斜面部25b)排列空气层形成部11k、111、11m和连接部11n、11o。在该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变形例2中得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在2018年5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00874中包含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提供内部空间的密闭性得到提高进而冷却性能得到提高的冷却装置。因此,其在工业方面的可用性极大。
附图标记说明
1:超低温冷冻机
2:壳体
20:内部空间
21:分隔壁
22:内部空间
22a:开口
23:分隔壁
25:壳体阻止件
25a:后部
25b:阻止件斜面部
3:内门
30:门阻止件
30a:后部
30b:把手
30c:凹部
30d:填密件覆盖部
4:外门
40:手柄
5:机械室
6、7:铰链
10、10A、10B、10C、10D、10E:内门3的填密件(密封部件)
10a:基部
10b:凸部
10c、10d、10e、11a、11b、11c、11f、11g、11h、11k、111、11m:空气层形成部(滑动接触部)
10f、10g、11d、11e、11i、11j、11n、11o:连接部(滑动接触部)
10h:凸棱
10i~10s:空气层形成部
15:外门4的填密件
CLi:内门3的旋转中心线
CLo:外门4的旋转中心线

Claims (6)

1.一种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第一方向开放的内部空间;
门,其从所述第一方向侧进入所述壳体的所述内部空间;以及
密封部件,其在所述门进入到所述内部空间的状态下,在所述门与所述壳体的面向所述内部空间的内周面之间成为压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其中,
所述门的宽度方向的第一端部侧以相对于所述壳体摆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在所述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第二端部侧设置有所述密封部件,
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形成为越靠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则越靠所述内部空间的中心侧的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其中,
所述密封部件具备:
基部,其固定于所述门;以及
滑动接触部,其排列有多个,在所述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滑动接触部排列的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并且,所述滑动接触部在关闭所述门时与所述内周面滑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其中,
所述内周面和所述门的外周面形成为越靠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则越靠所述内部空间的中心侧的斜面,
所述外周面是在所述门关闭的状态下与所述内周面相对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其中,
所述密封部件具备:
基部,其固定于所述内周面或所述门的外周面;以及
滑动接触部,其排列有多个,在所述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滑动接触部排列的方向为沿着所述内周面或所述外周面的方向,并且,所述滑动接触部在关闭所述门时与所述外周面或所述内周面滑动接触,
所述多个滑动接触部中,越是靠近所述内部空间的滑动接触部,则从该滑动接触部的所述基部到该滑动接触部中的与所述基部相反侧的端部的尺寸越短,
所述内周面形成为越靠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侧则越靠所述内部空间的中心侧的斜面,
所述外周面是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且与所述内周面相对的面。
6.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
CN201980034656.6A 2018-05-25 2019-05-23 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及冷却装置 Pending CN1121891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0874 2018-05-25
JP2018-100874 2018-05-25
PCT/JP2019/020416 WO2019225690A1 (ja) 2018-05-25 2019-05-23 冷却装置の密閉構造及び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9122A true CN112189122A (zh) 2021-01-05

Family

ID=68616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4656.6A Pending CN112189122A (zh) 2018-05-25 2019-05-23 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及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23664A1 (zh)
EP (1) EP3783285A4 (zh)
JP (1) JPWO2019225690A1 (zh)
CN (1) CN112189122A (zh)
WO (1) WO20192256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818126D0 (en) * 2018-11-07 2018-12-19 B Medical Systems Sarl Freezers and refigerators
EP4056931B1 (en) * 2019-12-18 2024-01-31 PHC Holdings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device
US11859895B2 (en) * 2022-02-10 2024-01-02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uni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83609A (en) * 1930-05-31 1932-10-18 William J Dennis Gasket
JPS54138060U (zh) * 1978-03-17 1979-09-25
JPS57137987U (zh) * 1981-02-18 1982-08-28
JPH10267515A (ja) * 1997-03-28 1998-10-09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冷却貯蔵庫のドアシール構造
JP2006046852A (ja) * 2004-08-06 2006-02-16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冷却貯蔵庫
CN101171472A (zh) * 2005-05-10 2008-04-30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操作方法
US20110148265A1 (en) * 2003-09-05 2011-06-23 Applied Design And Engineering Limited Refrigerator sealing loops
DE102014214108A1 (de) * 2014-07-21 2016-01-21 BSH Hausgeräte GmbH Haushaltsgerätevorrichtung
WO2017154733A1 (ja) * 2016-03-11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超低温フリーザ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32519A (en) * 1934-01-02 1935-07-29 Briggs Mfg Co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refrigerator cabinets
JPS5166273U (zh) * 1974-11-20 1976-05-25
JPS5750464Y2 (zh) * 1978-03-29 1982-11-04
JPS5754984U (zh) * 1980-09-17 1982-03-31
JPH0726676U (ja) * 1993-10-08 1995-05-19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冷蔵庫等における扉パネルのシール装置
DE29604288U1 (de) * 1996-03-08 1997-07-03 Aeg Hausgeraete Gmbh Kühlgerät mit einem integrierten Gefrierfach
JP3337977B2 (ja) * 1997-05-21 2002-10-28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貯蔵庫のドア装置
JP6308406B1 (ja) 2016-12-20 2018-04-11 株式会社コア 測位装置、測位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83609A (en) * 1930-05-31 1932-10-18 William J Dennis Gasket
JPS54138060U (zh) * 1978-03-17 1979-09-25
JPS57137987U (zh) * 1981-02-18 1982-08-28
JPH10267515A (ja) * 1997-03-28 1998-10-09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冷却貯蔵庫のドアシール構造
US20110148265A1 (en) * 2003-09-05 2011-06-23 Applied Design And Engineering Limited Refrigerator sealing loops
JP2006046852A (ja) * 2004-08-06 2006-02-16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冷却貯蔵庫
CN101171472A (zh) * 2005-05-10 2008-04-30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操作方法
DE102014214108A1 (de) * 2014-07-21 2016-01-21 BSH Hausgeräte GmbH Haushaltsgerätevorrichtung
WO2017154733A1 (ja) * 2016-03-11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超低温フリー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3285A4 (en) 2021-06-23
EP3783285A1 (en) 2021-02-24
JPWO2019225690A1 (ja) 2021-02-12
US20210123664A1 (en) 2021-04-29
WO2019225690A1 (ja) 2019-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89122A (zh) 冷却装置的密闭结构及冷却装置
US8167389B2 (en) Refrigerator mullion with protection unit
KR20110032898A (ko) 냉기 유출방지 부재를 갖는 냉장고
WO2013046581A1 (ja) 冷蔵庫
US20050242529A1 (en) Sealing structure for refrigerator
JP2005283116A (ja) 冷蔵庫用ガスケ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収納空間密閉構造
KR101350025B1 (ko) 냉장고용 홈바
CN110608564B (zh) 冰箱
KR100825546B1 (ko) 냉장고
AU2014227300B2 (en) Cooling box
JP5948601B2 (ja) 冷蔵庫
CN112204327B (zh) 冷却装置的隔热结构及冷却装置
KR100707434B1 (ko) 냉장고의 사이드 개스킷 분리 장치
JP2013100942A (ja) 冷蔵庫
KR102370091B1 (ko) 냉장고
KR20030045772A (ko) 도어 장치 및 냉장고
KR100686097B1 (ko) 냉장고의 도어 어셈블리와 이를 이용한 냉장고
US20230400245A1 (en) Refrigerator door having vacuum insulation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422310B2 (ja) 冷蔵庫
US20230039876A1 (en) Refrigerator
JP2007162257A (ja) 扉装置
KR100688943B1 (ko) 저장고의 힌지장치
KR101812181B1 (ko) 도어 잠금장치가 구비된 냉장고
KR20060132392A (ko) 냉장고
KR20230020868A (ko) 냉장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