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2785A - 热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2785A
CN112172785A CN202010631147.6A CN202010631147A CN112172785A CN 112172785 A CN112172785 A CN 112172785A CN 202010631147 A CN202010631147 A CN 202010631147A CN 112172785 A CN112172785 A CN 112172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organic medium
pump
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311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72785B (zh
Inventor
岩间恵三
土佐真一
小岛孝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72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2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72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2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0/00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 B60W20/10Controlling the power contribution of each of the prime movers to meet required power demand
    • B60W20/15Control strateg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5/0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5/08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 F01K25/1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the vapours being cold, e.g. ammonia, carbon dioxide, e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GHOT 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 PLANTS; USE OF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G5/00Profiting from waste heat of combustion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循环系统,其能够回收发动机的废热,并能够有效地冷却发动机和蓄电池两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热循环系统1,其具备:发动机2的冷却回路3;朗肯循环回路5,其中循环有绝缘性的有机介质;及,控制装置7。朗肯循环回路5,其具有冷凝器52、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第一泵53及蓄电池容器55。控制装置7,在内燃机2的冷却水温度比规定的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蓄电池81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第一泵53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第一泵53、蓄电池容器55、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循环,而使蓄电池81在蓄电池容器55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冷却水在蒸发器56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Description

热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循环系统。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具备内燃机的冷却回路与朗肯循环(Rankine cycle)回路的热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有一种废热回收系统,其使用朗肯循环,从车辆的内燃机的废热中提取机械能和电能等。在这种废热再生系统中,从废热中提取能量的朗肯循环,根据朗肯循环回路来实现,所述朗肯循环回路具备:泵,其压送工作介质;热交换器,其以内燃机的废热来加热工作介质;膨胀机,其根据使被热交换器加热后的工作介质膨胀,由此,产生机械能和电能;及,冷凝器,其使根据膨胀机膨胀后的工作介质凝缩(参考例如专利文献1)。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87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除了内燃机之外还包括电动机作为驱动力产生源的所谓的混合动力车辆中,安装有蓄电池温控系统,所述蓄电池温控系统将向电动机提供电力的蓄电池维持在优选的温度。因此,打算将蓄电池温控系统组装在上述废热回收系统中,然而,先前,在这种系统中,关于要如何地构成才能够有效地冷却内燃机和蓄电池两者,并未充分地研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循环系统,其能够回收内燃机的废热,并能够有效地冷却内燃机和蓄电池两者。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热循环系统(例如,后述的热循环系统1),其具备:冷却回路(例如,后述的冷却回路3),其中循环有与内燃机(例如,后述的发动机2)及其排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朗肯循环回路(例如,后述的朗肯循环回路5),其具有循环有绝缘性的有机介质的循环流路(例如,后述的主循环流路50)、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在有机介质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例如,后述的冷凝器52)、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在有机介质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例如,后述的蒸发器56)、及对从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侧流向前述第一热交换器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的膨胀机(例如,后述的压缩膨胀机51);及,控制装置(例如,后述的控制装置7),其对前述朗肯循环回路进行操作;
所述热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
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其具有:第一泵(例如,后述的第一泵53),其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对从前述第一热交换器侧流向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及,蓄电装置(例如,后述的蓄电池81),其可在前述循环流路中的热交换部内与有机介质进行热交换;
并且,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或与该发动机相关的部分的温度即内燃机温度比规定的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一泵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前述第一泵、前述热交换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前述膨胀机及前述第一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而使前述蓄电装置在前述热交换部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冷却水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此时,优选的是,在前述循环流路中,沿第一流动方向(例如,后述的第一流动方向F1),依序设置有前述第一泵、前述热交换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前述膨胀机及前述第一热交换器,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具备旁路流路(例如,后述的旁路流路60),所述旁路流路将前述循环流路之中的前述第一热交换器和前述第一泵之间与前述热交换部和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连接起来,在前述旁路流路中设置有第二泵(例如,后述的第二泵61),所述第二泵对沿前述第一流动方向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并且,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一泵和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前述蓄电装置在前述热交换部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冷却水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此时,优选的是,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一泵和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的有机介质维持在沸腾的状态。
此时,优选的是,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加热状态的情况下,使前述第一泵关闭并对前述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前述第二泵、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前述膨胀机及前述第一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
此时,优选的是,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加热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冷却水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此时,优选的是,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具备与前述膨胀机连接的电动发电机(例如,后述的电动发电机57),并且,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为设定成比该可回收废热温度更高的内燃机保护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前述电动发电机发电,而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内燃机保护温度高的情况下,利用前述电动发电机驱动前述膨胀机。
(发明的效果)
(1)本发明的热循环系统具备:冷却回路,其中循环有与内燃机及其排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朗肯循环回路,其具有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及膨胀机;及,控制装置,其对该朗肯循环回路进行操作。根据本发明,根据对朗肯循环回路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第二热交换器、蒸发器、膨胀机及第一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而能够将内燃机的一部分废热,利用在膨胀机内将有机介质减压的过程中加以回收。另外,在本发明中,朗肯循环回路,具有:第一泵,其对在循环流路中从第一热交换器侧流向第二热交换器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及,蓄电装置,其可在循环流路中的热交换部内与有机介质进行热交换。并且,控制装置,在内燃机温度比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使有机介质按照第一泵、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器、膨胀机及第一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若以这样的方式使有机介质循环,有机介质被第一泵压缩,并在热交换部内与蓄电装置作热交换而被加热,在第二热交换器内与冷却水作热交换而被加热,然后在膨胀机内被减压,并在第一热交换器内与外部空气作热交换而被冷却。由此,在内燃机温度比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蓄电装置和冷却水的一部分热能被向外部空气排出,由此,能够冷却蓄电装置和内燃机。本文中,若比较蓄电装置与内燃机,大多的情况,内燃机的发热量比蓄电装置多。因此,控制装置对第一泵进行操作,使得蓄电装置在热交换部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内燃机的冷却水在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热循环系统,能够有效地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和蓄电装置两者。
(2)在本发明中,在循环流路中,沿第一流动方向,依序设置第一泵、热交换部、第二热交换器、膨胀机及第一热交换器。另外,在本发明中,根据旁路流路,将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一泵之间与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连接起来,并在该旁路流路中设置第二泵,其对沿第一流动方向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根据本发明,对设置在这样的旁路流路中的第二泵进行操作,由此,能够调整经由热交换部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的有机介质的量和绕过热交换部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器的有机介质的量。另外,控制装置,在内燃机温度比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第一泵和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蓄电装置在热交换部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冷却水在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由此,根据本发明热的循环系统,能够有效地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和蓄电装置两者。
(3)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在内燃机温度比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第一泵和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第二热交换器内的有机介质维持在沸腾的状态。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热循环系统,能够根据有机介质的潜热来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发热量更多的内燃机。
(4)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在内燃机温度比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加热状态的情况下,使第一泵关闭并对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第二泵、第二热交换器、膨胀机及第一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热循环系统,由于能够以不经由热交换部的方式使有机介质循环,所以不会妨碍蓄电装置的加热,并能够有效地对内燃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
(5)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在内燃机温度比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加热状态的情况下,对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冷却水在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热循环系统,不会妨碍蓄电装置的加热,并能够有效地对内燃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
(6)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在内燃机温度比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为内燃机保护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根据与膨胀机连接的电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在内燃机温度比内燃机保护温度高的情况下,利用电动发电机来驱动膨胀机。由此,在内燃机温度为内燃机保护温度以下且不需要快速地冷却内燃机的情况下,在膨胀机内对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电动发电机进行发电来回收能量。另外,在内燃机温度比内燃机保护温度高且需要快速地冷却内燃机的情况下,利用电动发电机来驱动膨胀机,由此,使有机介质的沸点下降,进而能够快速地降低冷却水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循环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根据控制装置实现的多个控制模式的内容的表。
图3A是示出在蓄电池加热模式下实现的有机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3B是示出在蓄电池冷却模式下实现的有机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3C是示出在第一和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下实现的有机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3D是示出在第一和第二混合冷却模式下实现的有机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4A是在执行蓄电池加热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中实现的热循环的莫里尔线图。
图4B是在执行蓄电池冷却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中实现的热循环的莫里尔线图。
图4C是在执行第一和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中实现的热循环的莫里尔线图。
图4D是在执行第一和第二混合冷却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中实现的热循环的莫里尔线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热循环系统
2 发动机(内燃机)
3 冷却回路
5 朗肯循环回路
7 控制装置
50 主循环流路
51 压缩膨胀机(膨胀机)
52 冷凝器(第一热交换器)
53 第一泵
54 电子膨胀阀(膨胀阀)
55 蓄电池容器(热交换部)
56 蒸发器(第二热交换器)
57 电动发电机
60 旁路流路
61 第二泵
81 蓄电池(蓄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热循环系统1的构成的图。热循环系统1,安装在具备内燃机2(以下,称为“发动机2”)的车辆中,在启动时对发动机2进行预热,或将预热后的发动机2产生的废热进行回收并转化成电能。
热循环系统1具备:冷却回路3,其路径的一部分中包括发动机2且其中循环有冷却水;朗肯循环回路5,其中循环有绝缘性的有机介质;控制装置7,其对这些冷却回路3和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及,蓄电池81,可进行放电和充电。
冷却回路3由冷却水的循环流路33和设置在该循环流路33中的多个装置构成,所述冷却水的循环流路33中循环有与发动机2及其排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更具体地,冷却回路3具备:循环流路33,其在流路中包括设置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的后述的蒸发器56;第一冷却水流路31,其作为该循环流路33的一部分;第二冷却水流路32,其作为循环流路33的一部分;第一水泵35和第二水泵36,其在循环流路33中压送冷却水;加热器芯37,其根据流经循环流路33的冷却水对舱体进行加热;及,旁路流路34,其绕过循环流路33之中的第二冷却水流路32、第二水泵36及加热器芯37。
第一冷却水流路31是形成在发动机2的气缸体中的冷却水的流路,促进冷却水与发动机2之间的热交换。第二冷却水流路32是促进冷却水与排气之间的热交换的冷却水的流路。此第二冷却水流路32,形成在排气管之中的比排气净化催化剂21更靠近下游侧。在环形的循环流路33中,当利用第一水泵35和第二水泵36使冷却水循环时,蒸发器56设置在比第二冷却水流路32和加热器芯37更靠近下游侧且比第一冷却水流路31更靠近上游侧的位置。
第一水泵35设置在循环流路33之中的蒸发器56与第一冷却水流路31之间。第一水泵35根据来自控制装置7的控制信号运行,并在循环流路33内从蒸发器56侧向第一冷却水流路31侧压送冷却水。
旁路流路34,与循环流路33之中的第一冷却水流路31和第二冷却水流路32之间的分支部38、及蒸发器56连接。因此,从第一冷却水流路31流出的一部分冷却水,经由该旁路流路34向蒸发器56或第一水泵35回流。
第二水泵36设置在循环流路33之中的分支部38与第二冷却水流路32之间。第二水泵36,根据来自控制装置7的控制信号运行,并在循环流路33中从第一冷却水流路31侧向第二冷却水流路32侧压送冷却水。
朗肯循环回路5具备:环形的主循环流路50,其中循环有比冷却水沸点低且比热低还具有绝缘性的有机介质;压缩膨胀机51、冷凝器52、第一泵53、电子膨胀阀54、蓄电池容器55及蒸发器56,均设置在该主循环流路50上;旁路流路60,其绕过设置在主循环流路50中的多个装置的一部分;及,第二泵61,其设置在该旁路流路60中。
压缩膨胀机51设置在主循环流路50之中的蒸发器56与冷凝器52之间。压缩膨胀机51,对在主循环流路50中从蒸发器56侧流向冷凝器52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以下,也将此流动方向称为“第一流动方向F1”),并对在主循环流路50中从冷凝器52侧流向蒸发器56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以下,也将此流动方向称为“第二流动方向F2”)。压缩膨胀机51,进行有机介质在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流动的正向旋转时,对经过蒸发器56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并提供给冷凝器52。另外,压缩膨胀机51,进行有机介质在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二流动方向F2流动的逆向旋转时,对经过冷凝器52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并提供给蒸发器56。
另外,在压缩膨胀机51的驱动轴51a上,连接有电动发电机57。此电动发电机57可根据来自控制装置7的控制信号,与蓄电池81之间进行电能的传递。因此,电动发电机57,能够利用由蓄电池81提供的电力来使压缩膨胀机51正向旋转或逆向旋转,或者能够利用在压缩膨胀机51内使有机介质减压的过程中回收的机械能进行发电,并利用此发电电力对蓄电池81进行充电。
冷凝器52,在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设置在压缩膨胀机51的下游侧。冷凝器52,具备流通有机介质的有机介质流路、及向该有机介质流路提供外部空气的风扇,并在有机介质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蒸发器56,在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设置在压缩膨胀机51的上游侧。蒸发器56,具备流通有机介质的有机介质流路、及流通冷却回路3的冷却水的冷却水流路,并在有机介质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
蓄电池容器55,在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设置在蒸发器56的上游侧。在蓄电池容器55的内部流通有机介质。另外,在蓄电池容器55的内部,以浸渍于有机介质中的方式设置有蓄电池81。因此,蓄电池81可与在蓄电池容器55内流通的有机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主循环流路50之中的冷凝器52与蓄电池容器55之间的部分,被分支成第一支路50a和第二支路50b。另外,在第一支路50a中设置有第一泵53,在第二支路50b中设置有电子膨胀阀54。也就是说,第一泵53和电子膨胀阀54并列设置在主循环流路50中。
第一泵53,在第一支路50a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设置在冷凝器52的下游侧且蓄电池容器55的上游侧。第一泵53根据来自控制装置7的控制信号运行,对在第一支路50a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第一泵53的转速控制装置7进行调整。
电子膨胀阀54,在第二支路50b中,沿第二流动方向F2设置在蓄电池容器55的下游侧且冷凝器52的上游侧。电子膨胀阀54是节流阀,对在第二支路50b中,沿第二流动方向F2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电子膨胀阀54的开度,根据来自控制装置7的控制信号进行调整。
根据上述说明,按照沿第一流动方向F1的顺序,在主循环流路50中设置有压缩膨胀机51、冷凝器52、第一泵53、蓄电池容器55及蒸发器56。另外,按照沿第二流动方向F2的顺序,在主循环流路50中设置有压缩膨胀机51、蒸发器56、蓄电池容器55、电子膨胀阀54及冷凝器52。
旁路流路60,将主循环流路50之中的冷凝器52与分支路50a,50b之间、及蓄电池容器55与蒸发器56之间连接。也就是说,旁路流路60,在主循环流路50中,形成绕过第一泵53、电子膨胀阀54及蓄电池容器55的流路。
第二泵61,根据来自控制装置7的控制信号运行,对在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第二泵61的转速根据控制装置7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根据开启(ON)此第二泵61,使从冷凝器52沿第一流动方向F1流出的一部分有机介质,绕过第一泵53、电子膨胀阀54及蓄电池容器55,并回流至蒸发器56。
根据如上所述的热循环系统1,根据控制装置7对朗肯循环回路5的第一泵53、电子膨胀阀54、电动发电机57及第二泵61等进行操作,由此,可使朗肯循环回路5在多个控制模式下运行。
图2是汇总了根据控制装置7来实现的多个控制模式的内容的表。
如图2所示,控制模式分为以下6种模式,即:蓄电池加热模式,其主要对蓄电池81进行加热;蓄电池冷却模式,其主要对蓄电池81进行冷却;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其回收发动机2的废热,并对发动机2及其冷却水进行冷却;第一混合冷却模式,其回收发动机2的废热,并对蓄电池81和发动机2及其冷却水进行冷却;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其比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更快地冷却发动机2;及,第二混合冷却模式,其比第一混合冷却模式更快地冷却蓄电池81和发动机2及其冷却水。此外,在上述6种控制模式之中,蓄电池冷却模式、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及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也可以说成是可回收蓄电池81和发动机2的废热的废热回收模式。
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7,根据发动机2的冷却水温度,将发动机2的状态分成三种状态。更具体地,发动机2的状态分为如下状态,即:不可回收废热状态,其冷却水温度比规定的可回收废热温度低且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不能回收发动机2的废热;可回收废热状态,其冷却水温度在上述可回收废热温度以上且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可回收发动机2的废热;及,请求发动机保护状态,其冷却水温度为被设置成高于上述可回收废热温度的发动机保护温度以上,且需要迅速冷却发动机2及其冷却水。此外,以下,根据与发动机2相关的部分的温度即发动机2的冷却水的温度,将发动机2的状态,分成不可回收废热状态、可回收废热状态及请求发动机保护状态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更具体地,也可以根据发动机2的温度来代替发动机2的冷却水温度,对发动机2的状态进行分类。
另外,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7,根据其温度即蓄电池温度,将蓄电池81的状态分为两种状态。更具体地,蓄电池81的状态分为如下状态,即:请求蓄电池加热状态,其蓄电池温度低于其最优温度而需要对蓄电池81进行加热;及,请求蓄电池冷却状态,其蓄电池温度为上述最优温度以上而需要对蓄电池81进行冷却。
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2的状态处于不可回收废热状态且蓄电池81的状态处于请求蓄电池加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在蓄电池加热模式下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在发动机2的状态处于不可回收废热状态且蓄电池81的状态处于请求蓄电池冷却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在蓄电池冷却模式下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另外,在发动机2的状态处于可回收废热状态且蓄电池81的状态处于请求蓄电池加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在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下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在发动机2的状态处于可回收废热状态且蓄电池81的状态处于请求蓄电池冷却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在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下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另外,在发动机2的状态处于请求发动机保护状态且蓄电池81的状态处于请求蓄电池加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在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下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在发动机2的状态处于请求发动机保护状态且蓄电池81的状态处于请求蓄电池冷却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在第二混合冷却模式下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以下,对各控制模式的细节进行说明。
<蓄电池加热模式>
图3A是示出在执行蓄电池加热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实现的有机介质的流动的图。如图3A中的粗箭头所示,在蓄电池加热模式下,控制装置7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沿第二流动方向F2按照压缩膨胀机51、蒸发器56、蓄电池容器55、电子膨胀阀54及冷凝器52的顺序循环。更具体地,在蓄电池加热模式下,控制装置7关闭(OFF)第一泵53和第二泵61,并由蓄电池81向电动发电机57提供电力,从而利用电动发电机57使压缩膨胀机51逆向旋转,进而打开电子膨胀阀54。在蓄电池加热模式下,根据控制装置7,按照上述方式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由此,实现了图4A所示的热循环。
图4A是示出在执行蓄电池加热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实现的热循环的莫里尔线图。在图4A中,用细虚线表示有机介质的饱和蒸汽线,用细点划线表示有机介质的饱和液线。即,有机介质在饱和蒸汽线的右侧成为过热蒸汽的状态,在饱和液线的左侧成为过冷液体的状态,在饱和蒸汽线和饱和液线之间成为沸腾的状态。如图4A所示,在执行蓄电池加热模式时,有机介质被压缩膨胀机51压缩,并以过热蒸汽的状态被提供给蒸发器56和蓄电池容器55。被压缩膨胀机51压缩后的有机介质,在流经蒸发器56和蓄电池容器55的过程中,与冷却水和蓄电池81作热交换而被冷却,并以过冷液体的状态被提供给电子膨胀阀54。被提供给电子膨胀阀54的有机介质,根据电子膨胀阀54而被减压,并以过冷液体的状态或混相状态被提供给冷凝器52。由电子膨胀阀54提供的有机介质,在流经冷凝器52的过程中,与外部空气作热交换而被加热,并以过热蒸汽的状态被提供给压缩膨胀机51。因此,在执行蓄电池加热模式时,由于外部空气的一部分热能被提供给蓄电池81,由此,蓄电池81的温度上升。
<蓄电池冷却模式>
图3B是示出在执行蓄电池冷却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实现的有机介质的流动的图。如图3B中的粗箭头所示,在蓄电池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沿第一流动方向F1按照第一泵53、蓄电池容器55、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循环。更具体地,在蓄电池加热模式下,控制装置7关闭第二泵61,关闭电子膨胀阀54,并开启第一泵53,使压缩膨胀机51正向旋转。在蓄电池冷却模式下,根据控制装置7,按照上述方式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由此,实现了图4A所示的热循环。
图4B是示出在执行蓄电池冷却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实现的热循环的莫里尔线图。如图4B所示,在执行蓄电池冷却模式时,有机介质被第一泵53压缩,并以过冷液体的状态被提供给蓄电池容器55和蒸发器56。被第一泵53压缩后的有机介质,在流经蓄电池容器55和蒸发器56的过程中,与蓄电池81和冷却水作热交换而被加热,并以过热蒸汽的状态被提供给压缩膨胀机51。从蒸发器56以过热蒸汽的状态流出的有机介质,在压缩膨胀机51内被减压,并以过热蒸汽的状态被提供给冷凝器52。由压缩膨胀机51提供的有机介质,在流经冷凝器52的过程中,与外部空气作热交换而被冷却,并以过冷液体的状态被提供给第一泵53。因此,在执行蓄电池冷却模式时,蓄电池81的一部分热能被向外部空气排出,由此,蓄电池81的温度下降。本文中,在蓄电池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对第一泵53和电动发电机57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维持在沸腾的状态,换言之,使得蓄电池81在蓄电池容器55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本文中,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沸点,根据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量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蓄电池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使用第一泵53和电动发电机57对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量和压力进行控制,使得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沸点维持在被规定在蓄电池81的最优温度附近的目标温度。更具体地,控制装置7,计算出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目标量和目标压力,使得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沸点维持在上述目标温度,同时,调整第一泵53的转速,使得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量成为上述目标量,进而,使电动发电机57作为发电机、空载状态、或电动机运行,使得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压力成为上述目标压力。
<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
图3C是示出在执行第一和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实现的有机介质的流动的图。如图3C中的粗箭头所示,在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沿第一流动方向F1按照第二泵61、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循环。更具体地,在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关闭第一泵53,关闭电子膨胀阀54,并开启第二泵61,使压缩膨胀机51正向旋转。在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下,根据控制装置7,按照上述方式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由此,实现了图4C所示的热循环。
图4C是示出在执行第一和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实现的热循环的莫里尔线图。如图4C所示,在执行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时,有机介质被第二泵61压缩,并以过冷液体的状态被提供给蒸发器56。被第二泵61压缩后的有机介质,在流经蒸发器56的过程中,与冷却水作热交换而被加热,并以过热蒸汽的状态被提供给压缩膨胀机51。从蒸发器56以过热蒸汽的状态流出的有机介质,在压缩膨胀机51内被减压,并以过热蒸汽的状态被提供给冷凝器52。由压缩膨胀机51提供的有机介质,在流经冷凝器52的过程中,与外部空气作热交换而被冷却,并以过冷液体的状态被提供给第二泵61。本文中,在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利用在压缩膨胀机51内对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的过程中在驱动轴51a上产生的机械能,使电动发电机57发电,并利用由此获得的电力,对蓄电池81进行充电。因此,在执行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时,冷却水的一部分热能被向外部空气排出,并被电动发电机57转化成电能进行回收,由此,冷却水和发动机2的温度下降。本文中,在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对第二泵61和电动发电机57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维持沸腾的状态,换言之,使得冷却水在蒸发器56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本文中,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沸点,根据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量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使用第二泵61和电动发电机57对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量和压力进行控制,使得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沸点维持在冷却水的目标温度。更具体地,控制装置7,计算出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目标量和目标压力,使得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沸点维持在上述目标温度,同时,调整第二泵61的转速,使得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量成为上述目标量,进而对电动发电机57的发电量进行调整,使得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压力成为上述目标压力。
如上所述,在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下,由于控制装置7使电动发电机57作为发电机运行,因此,蒸发器56内的压力高于上述的蓄电池加热模式和蓄电池冷却模式(参考图2)。
<第一混合冷却模式>
图3D是示出在执行第一和第二混合冷却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实现的有机介质的流动的图。如图3D中的粗箭头所示,在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沿第一循环流路和第二循环流路这两条循环流路循环,第一循环流路是有机介质沿第一流动方向F1按照第一泵53、蓄电池容器55、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构成的,第二循环流路是有机介质沿第一流动方向F1按照第二泵61、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构成的。更具体地,在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关闭电子膨胀阀54,并开启第一泵53和第二泵61,使压缩膨胀机51正向旋转。在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下,根据控制装置7,按照上述方式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由此,实现了图4D所示的热循环4。
图4D是示出在执行第一和第二混合冷却模式时,在朗肯循环回路5中实现的热循环的莫里尔线图。如图4D所示,在执行第一混合冷却模式时,有机介质被第一泵53压缩,并以过冷液体的状态被提供给蓄电池容器55。被第一泵53压缩后的有机介质,在流经蓄电池容器55的过程中,与蓄电池81作热交换而被加热,并以过热蒸汽或沸腾的状态被提供给蒸发器56。从蓄电池容器55以过热蒸汽或沸腾的状态流出的有机介质,在流经蒸发器56的过程中,与冷却水作热交换而被进一步加热,并以过热蒸汽的状态被提供给压缩膨胀机51。从蒸发器56以过热蒸汽的状态流出的有机介质,在压缩膨胀机51内被减压,并以过热蒸汽的状态被提供给冷凝器52。由压缩膨胀机51提供的有机介质,在流经冷凝器52的过程中,与外部空气作热交换而被冷却,并以过冷液体的状态被提供给第一泵53。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下,除开启第一泵53之外还开启第二泵61。因此,从冷凝器52以过冷液体的状态流出的一部分有机介质被第二泵61压缩,绕过第一泵53和蓄电池容器55,并以过冷液体的状态被提供给蒸发器56。
本文中,在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利用在压缩膨胀机51内对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的过程中在驱动轴51a上产生的机械能,使电动发电机57发电,并利用由此获得的电力对蓄电池81进行充电。因此,在执行第一混合冷却模式时,蓄电池81的一部分热能和冷却水的一部分热能被向外部空气排出,同时根据电动发电机57转化成电能而被回收,由此,蓄电池81及冷却水和发动机2的温度下降。
本文中,在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对第一泵53、第二泵61及电动发电机57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以比沸点稍低的温度从蓄电池容器55流出,且使得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维持在沸腾的状态,换言之,使得蓄电池81在蓄电池容器55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冷却水在蒸发器56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如上所述,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沸点,根据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量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使用第一泵53、第二泵61及电动发电机57,对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量和压力进行控制,使得从蓄电池容器55流出的有机介质的温度比沸点稍低,且使得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沸点维持在冷却水的目标温度。更具体地,控制装置7,计算出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目标量以及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有机介质的目标量和目标压力,使得有机介质以比沸点稍低的温度从蓄电池容器55流出且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沸点维持在上述目标温度,调整第一泵53的转速,使得有机介质在蓄电池容器55内的量成为上述目标量,调整第二泵61的转速,使得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量成为上述目标量,进而,调整电动发电机57的发电量,使得有机介质在蒸发器56内的压力成为上述目标压力。
如上所述,在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下,由于控制装置7将电动发电机57作为发电机运行,因此,蒸发器56内的压力高于上述的蓄电池加热模式和蓄电池冷却模式(参考图2)。
<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
如图3C中的粗箭头所示,在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下,与上述的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相同,控制装置7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沿第一流动方向F1按照第二泵61、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循环。由此,在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下,如图4C所示,实现了在定性上与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相同的热循环。
如参考图2所说明地,在蓄电池81处于请求蓄电池加热状态,且冷却水温度高于或等于可回收废热温度且低于发动机保护温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执行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在蓄电池81处于请求蓄电池加热状态,且冷却水温度高于或等于发动机保护温度且需要迅速冷却发动机2及其冷却水的情况下,执行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因此,在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将电动发电机57设为空载状态、或将蓄电池81的电力提供给电动发电机57,从而利用电动发电机57来驱动压缩膨胀机51,以便能够迅速地对冷却水进行冷却。由此,在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下,蒸发器56内的压力低于上述的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和第一混合冷却模式(参考图2)。
<第二混合冷却模式>
如图3D中的粗箭头所示,在第二混合冷却模式中,与上述的第一混合冷却模式相同,控制装置7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沿第一循环流路和第二循环流路这两条循环流路循环,第一循环流路是有机介质沿第一流动方向F1按照第一泵53、蓄电池容器55、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构成的,第二循环流路是按照第二泵61、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构成的。由此,在第二混合冷却模式中,如图4D所示,实现了在定性上与第一混合冷却模式相同的热循环。
如参考图2所说明地,在蓄电池81处于请求蓄电池冷却状态,且冷却水温度高于或等于可回收废热温度且低于发动机保护温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7执行第一混合冷却模式,在蓄电池81处于请求蓄电池冷却状态,且冷却水温度高于或等于发动机保护温度且需要迅速冷却发动机2及其冷却水的情况下,执行第二混合冷却模式。因此,在第二混合冷却模式下,控制装置7将电动发电机57设为空载状态、或将蓄电池81的电力提供给电动发电机57,从而利用电动发电机57来驱动压缩膨胀机51,以便能够迅速地对冷却水进行冷却。由此,在第二混合冷却模式下,蒸发器56内的压力低于上述的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和第一混合冷却模式(参考图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循环系统1,起到以下的效果。
(1)热循环系统1具备:冷却回路3,其中循环有与发动机2及其排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朗肯循环回路5,其具有冷凝器52、蒸发器56及压缩膨胀机51;及,控制装置7,其对该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根据此热循环系统1,根据对朗肯循环回路5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循环,而能够将发动机2的一部分废热,利用在压缩膨胀机51内将有机介质减压的过程中加以回收。另外,在热循环系统1中,朗肯循环回路5,具有:第一泵53,其对在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及,蓄电池81,其可在主循环流路50中的蓄电池容器55内与有机介质进行热交换。而且,控制装置7,在混合冷却模式中,使有机介质按照第一泵53、蓄电池容器55、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循环。若以这样的方式使有机介质循环,有机介质被第一泵53压缩,并在蓄电池容器55内与蓄电池81作热交换而被加热,在蒸发器56内与冷却水作热交换而被加热,然后在压缩膨胀机51内被减压,并在冷凝器52内与外部空气作热交换而被冷却。由此,在混合冷却模式中,蓄电池81和冷却水的一部分热能被向外部空气排出,由此,能够冷却蓄电池81和发动机2。本文中,若比较蓄电池81与发动机2,大多的情况,发动机2的发热量比蓄电池81多。因此,控制装置7对第一泵53进行操作,使得蓄电池81在蓄电池容器55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发动机2的冷却水在蒸发器56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由此,根据热循环系统1,能够有效地冷却发动机2的冷却水和蓄电池81两者。
(2)在主循环流路50中,沿第一流动方向F1,依序设置第一泵53、蓄电池容器55、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另外,热循环系统1,根据旁路流路60,将冷凝器52和第一泵53之间与蓄电池容器55和蒸发器56之间连接起来,并在该旁路流路60中设置第二泵61,其对沿第一流动方向F1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根据热循环系统1,对设置在这样的旁路流路60中的第二泵61进行操作,由此,能够调整经由蓄电池容器55而流入蒸发器56的有机介质的量和绕过蓄电池容器55而流入蒸发器56的有机介质的量。另外,控制装置7,在混合冷却模式中,对第一泵53和第二泵61进行操作,使得蓄电池81在蓄电池容器55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冷却水在蒸发器56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由此,根据热循环系统1,能够有效地冷却发动机2的冷却水和蓄电池81两者。
(3)控制装置7,在混合冷却模式中,对第一泵53和第二泵61进行操作,使得蒸发器56内的有机介质维持在沸腾的状态。由此,根据热循环系统1,能够根据有机介质的潜热来冷却发动机2的冷却水,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发热量更多的发动机2。
(4)控制装置7,在发动机冷却模式中,使第一泵53关闭并对第二泵61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第二泵61、蒸发器56、压缩膨胀机51及冷凝器52的顺序循环。由此,根据热循环系统1,由于能够以不经由蓄电池容器55的方式使有机介质循环,所以不会妨碍蓄电池81的加热,并能够有效地对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冷却。
(5)控制装置7,在发动机冷却模式中,对第二泵61进行操作,使得冷却水在蒸发器56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由此,根据热循环系统1,不会妨碍蓄电池81的加热,并能够有效地对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冷却。
(6)控制装置7,在第一发动机冷却模式或第一混合冷却模式中,根据与压缩膨胀机51连接的电动发电机57进行发电,在第二发动机冷却模式或第二混合冷却模式中,利用电动发电机57来驱动压缩膨胀机51。由此,在冷却水温度为发动机保护温度以下且不需要快速地冷却发动机2的情况下,在压缩膨胀机51内对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电动发电机57进行发电来回收能量。另外,在冷却水温度比发动机保护温度高且需要快速地冷却发动机2的情况下,利用电动发电机57来驱动压缩膨胀机51,由此,使有机介质的沸点下降,进而能够快速地降低冷却水的温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细节部分的构成进行适当地变更。

Claims (8)

1.一种热循环系统,其具备:
冷却回路,其中循环有与内燃机及其排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水;
朗肯循环回路,其具有循环有绝缘性的有机介质的循环流路、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在有机介质与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在有机介质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热交换器、及对从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侧流向前述第一热交换器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的膨胀机;及,
控制装置,其对前述朗肯循环回路进行操作;
所述热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
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其具有:第一泵,其设置在前述循环流路中,且对从前述第一热交换器侧流向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侧的有机介质进行减压;及,蓄电装置,其可在前述循环流路中的热交换部内与有机介质进行热交换;
并且,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或与该发动机相关的部分的温度即内燃机温度比规定的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一泵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前述第一泵、前述热交换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前述膨胀机及前述第一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而使前述蓄电装置在前述热交换部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冷却水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循环系统,其中,在前述循环流路中,沿第一流动方向,依序设置有前述第一泵、前述热交换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前述膨胀机及前述第一热交换器,
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具备旁路流路,所述旁路流路将前述循环流路之中的前述第一热交换器和前述第一泵之间与前述热交换部和前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连接起来,
在前述旁路流路中设置有第二泵,所述第二泵对沿前述第一流动方向流动的有机介质进行压缩,
并且,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一泵和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前述蓄电装置在前述热交换部内被有机介质的显热冷却,且冷却水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循环系统,其中,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冷却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一泵和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的有机介质维持在沸腾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循环系统,其中,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加热状态的情况下,使前述第一泵关闭并对前述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前述第二泵、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前述膨胀机及前述第一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循环系统,其中,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加热状态的情况下,使前述第一泵关闭并对前述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有机介质按照前述第二泵、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前述膨胀机及前述第一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循环系统,其中,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加热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冷却水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循环系统,其中,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前述蓄电装置处于请求加热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述第二泵进行操作,使得冷却水在前述第二热交换器内被有机介质的潜热冷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循环系统,其中,前述朗肯循环回路,具备与前述膨胀机连接的电动发电机,
并且,前述控制装置,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可回收废热温度高且为设定成比该可回收废热温度更高的内燃机保护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前述电动发电机发电,而在前述内燃机温度比前述内燃机保护温度高的情况下,利用前述电动发电机驱动前述膨胀机。
CN202010631147.6A 2019-07-03 2020-07-03 热循环系统 Active CN1121727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24284A JP7058247B2 (ja) 2019-07-03 2019-07-03 熱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2019-124284 2019-07-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2785A true CN112172785A (zh) 2021-01-05
CN112172785B CN112172785B (zh) 2024-04-30

Family

ID=73919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31147.6A Active CN112172785B (zh) 2019-07-03 2020-07-03 热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8247B2 (zh)
CN (1) CN1121727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6212B2 (ja) * 2019-07-03 2022-07-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熱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15190A (ja) * 2006-05-23 2007-12-06 Ebara Corp 高温ガス熱源の動力回収装置
CN103032990A (zh) * 2011-09-30 2013-04-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朗肯循环系统
CN103370521A (zh) * 2011-02-17 2013-10-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朗肯循环系统的异常检测装置和异常检测方法
CN208498175U (zh) * 2018-06-12 2019-02-15 上海松芝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109751110A (zh) * 2017-11-01 2019-05-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热循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21613A (ja) * 1992-05-25 1993-12-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熱利用装置及びそのための不純物除去装置
JP2009202794A (ja) * 2008-02-28 2009-09-10 Toyota Motor Corp ヒートマネージメントシステム
JP2010174848A (ja) * 2009-02-02 2010-08-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排熱回生システム
JP5594645B2 (ja) * 2010-07-08 2014-09-24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蒸気システム
JP2013083240A (ja) * 2011-09-26 2013-05-0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廃熱利用装置
JP2014231739A (ja) * 2011-09-26 2014-12-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廃熱回生システム
JP2013231377A (ja) * 2012-04-27 2013-11-14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廃熱回生システム
JP2014092086A (ja) * 2012-11-05 2014-05-19 Hitachi Ltd 太陽熱発電プラント及び太陽熱蓄熱放熱装置
US9784141B2 (en) * 2015-01-14 2017-10-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of controlling a thermodynamic system in a vehicle
US9951659B2 (en) * 2015-01-23 2018-04-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hermodynamic system in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15190A (ja) * 2006-05-23 2007-12-06 Ebara Corp 高温ガス熱源の動力回収装置
CN103370521A (zh) * 2011-02-17 2013-10-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朗肯循环系统的异常检测装置和异常检测方法
CN103032990A (zh) * 2011-09-30 2013-04-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朗肯循环系统
CN109751110A (zh) * 2017-11-01 2019-05-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热循环系统
CN208498175U (zh) * 2018-06-12 2019-02-15 上海松芝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2785B (zh) 2024-04-30
JP2021008872A (ja) 2021-01-28
JP7058247B2 (ja) 2022-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74698B1 (en) Vehicle exhaust heat recovery system
US7650761B2 (en) Refrige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waste heat utilization equipment
JP4654655B2 (ja) 蒸気圧縮式冷凍機
US10662822B2 (en) Heat cycle system
CN112186291B (zh) 热循环系统
JP4140544B2 (ja) 廃熱利用装置
JP4089619B2 (ja) ランキン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2008008224A (ja) 廃熱利用装置
JP2009097387A (ja) 廃熱利用装置
CN112177699A (zh) 热循环系统
CN104995478A (zh) 串并联废热回收系统
JP4140543B2 (ja) 廃熱利用装置
CN112172785B (zh) 热循环系统
JP2006232006A (ja) 廃熱回収装置
CN112186290A (zh) 热循环系统
KR20220113503A (ko) 에너지 회수 장치
WO2019130886A1 (ja) 車両用廃熱回収装置
JP4463659B2 (ja) 廃熱利用装置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JP7333212B2 (ja) ランキンサイクル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および廃熱回収装置
WO2019130885A1 (ja) 車両用廃熱回収装置
JP2023104539A (ja)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2024066770A (ja) 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温度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