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67378B -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67378B
CN112167378B CN202011099296.9A CN202011099296A CN112167378B CN 112167378 B CN112167378 B CN 112167378B CN 202011099296 A CN202011099296 A CN 202011099296A CN 112167378 B CN112167378 B CN 1121673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green tea
frying
green
st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992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67378A (zh
Inventor
傅柏华
胡小秀
傅栋
贾丽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yao Huadong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yao Huadong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yao Huadong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yao Huadong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9929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673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67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7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673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673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该茶叶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绿毛茶制备:采集绿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后制成含水量为7‑9%的绿毛茶;第一次炒制:将绿毛茶进行微波加热炒制,控制绿毛茶表面温度为78‑85℃,微波加热炒制后的绿毛茶含水量为3‑5%;第二次炒制:将第一次炒制后的绿毛茶继续进行炒制,将绿毛茶炒至绿毛茶表面温度为20‑30℃,得到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茶叶成品制备:将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捡梗、拼配、包装后得到茶叶成品。通过上述加工工艺制备的茶叶具有涩感较少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背景技术
茶作为中国传统饮品,深受民众的喜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的品质提出更高的品质要求,茶由于产地气候、降雨、温度、湿度、海拔等生长环境的不同,茶的品质也有所不同。
生长于高海拔地区(海拔高度大于800米)的新鲜茶叶经过筛选、杀青、摊晾、揉捻、筛分、晾晒等步骤制成的茶叶具有较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高海拔地区相比于平原地区的气温较低、茶叶生长周期长,同时由于天空中没有云雾层,茶叶受紫外线照射强烈,易形成紫芽。紫芽内具有含量较高的茶多酚、有机质、矿质元素等多种有益的天然成分,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降血脂能力。
但由高海拔地区新鲜茶叶制成的茶叶由于含有较多茶多酚,茶多酚中的酯型儿茶素具有较强的涩味,极大地降低了绿毛茶的品质。
申请内容
为了减少茶叶的涩感,本申请提供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绿毛茶制备:采摘绿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后制成含水量为7-9%的绿毛茶;
第一次炒制:将绿毛茶进行微波加热炒制,控制绿毛茶表面温度为78-85℃,微波加热炒制后的绿毛茶含水量为3-5%;
第二次炒制:将第一次炒制后的绿毛茶继续进行炒制,将绿毛茶炒至绿毛茶表面温度为20-30℃,得到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
茶叶成品制备:将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捡梗、拼配、包装后得到茶叶成品。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首先采摘海拔高度800m左右的新鲜绿茶叶,并进行杀青、揉捻、干燥;揉捻使得绿茶叶的叶表组织被破坏,方便后续进行炒制时提高绿茶叶的香气和色泽;对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制成的绿毛茶分别进行两次炒制,两次炒制前后配合,促进茶多酚氧化,减少茶多酚中酯型儿茶素含量,从而减少绿毛茶的涩感;同时炒制过程中绿毛茶中的谷蛋白、球蛋白等蛋白质水解成茶氨酸,从而提高茶氨酸含量。第一次炒制采用微波加热炒制的方式,微波加热升温迅速,热效率高,易分解转化较多具有涩味的多酚类物质等,茶叶内的淀粉及糖类转化产生香气;第二次炒制采用常温炒制,对第一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降温冷却,使得绿毛茶本身与空隙之间的热气尽快散出,减少热气堆积于绿毛茶内而降低绿毛茶品质。
综上所述,通过对绿茶叶进行杀青、揉捻等步骤制成绿毛茶后,并进行一次微波加热炒制以及一次常温炒制,促进绿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分解转化,减少茶叶的涩感,成品茶叶的口感更加醇香,滋味醇和。
优选的,采摘的所述绿茶叶含水量为60-80%。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含水量在60-80%的绿茶叶,促进绿茶叶的生长和代谢;含水量较少时,绿茶叶的光合作用下降,导致绿茶叶的色泽和品质下降;水分较高,制备绿毛茶过程中,加工成本较高,绿茶叶水分去除时间较长,效率较低。
优选的,所述绿毛茶的制备中,杀青前将采摘的绿茶叶摊晾于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45-60%,将绿茶叶水分含量降至40-50%得到摊晾后的绿茶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摊晾时,茶多酚中的酯型儿茶素、部分谷蛋白、球蛋白等成分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从而减低绿毛茶涩味;通过控制绿茶叶摊晾水分含量,防止由于绿茶叶长时间摊晾,导致绿茶叶变质,品质下降;另外,经过摊晾处理的绿茶叶在杀青、后期第一次炒制和第二次炒制时,炒制中的绿毛茶紧贴炒制容器内壁,传热快,易于使茶多酚分解转化同时使氨基酸转化,从而提高茶叶的香气和爽口。
优选的,所述绿毛茶的制备中,杀青的具体步骤为:将摊晾后的绿茶叶进行加热杀青炒制,加热温度为110-120℃,将绿茶叶炒制至不见水汽,得到杀青后的绿茶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减少绿茶叶自身的青草味,通过进行上述步骤使得绿毛茶中的青气散去,转为茶香味;同时终止绿茶叶的发酵,减少由于绿茶叶发酵成为红茶。
优选的,对所述第二次炒制中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筛选,所述筛选的具体步骤为:将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放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15-20℃,相对湿度45-60%,采用滤网进行筛选,滤网的孔直径为4-6mm,收取存留于滤网上的绿毛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绿毛茶放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由于光线照射导致绿毛茶是去鲜绿色泽,同时也减少由于外界环境湿度较大导致绿毛茶吸水。采用滤网将第二次炒制中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筛选,一方面将两次炒制后残碎、缺失度较高的绿毛茶进行筛选,另一方面剔除焦黄、出现糊色的绿毛茶,减少炒制后绿毛茶的涩感,使得绿毛茶颜色绿浓,口感醇香,从而保证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的品质。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炒制中微波功率为0.5-1kW。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控制微波加热的功率,有利于茶多酚物质和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降低、从而减少绿毛茶涩味,提高绿毛茶的口感。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炒制的时间为55-65min,所述第二次炒制的时间为40-50min。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次炒制的时间太长,绿毛茶容易焦糊;时间太短,无法减少绿毛茶苦涩的口感,控制时间为55-65min效果较好;第二次炒制的时间太长,效率较低,耗费电力资源;时间太短,无法较好地冷却绿毛茶,控制时间为55-65min冷却效果较好。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炒制和第二次炒制的炒制方式为滚炒,所述第一次滚炒的转速为250-300r/min,第二次滚炒的转速为150-200r/min。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采用滚炒的方法,减少人工炒制操作,提高炒茶效率。通过滚炒使得第一次炒制的绿毛茶表面受热均匀,减少由于受热不均导致绿毛茶焦糊的现象,使得第二次炒制的绿毛茶降温迅速,减少冷却时间。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茶叶,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茶叶,通过上述工艺制备得到。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得到的茶叶中,减少茶叶中带来涩味的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从而减小茶叶成品的涩感。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申请采摘新鲜绿茶叶并进行杀青、揉捻以及干燥等工艺制成绿毛茶,并对绿毛茶进行第一次微波炒制和第二次炒制;第一次微波炒制升温迅速,热效率较高,对绿毛茶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较高,使得绿毛茶中茶多酚含量较低,从而减少绿毛茶的涩感;第二次炒制使得绿毛茶降温冷却迅速,热气尽快散出,提高茶叶的品质;通过第一次微波炒制和第二次常温炒制的前后配合,使得茶叶口感更加醇香、涩感减少。
2.本申请中,优选采摘含水量为60-80%的新鲜绿茶叶,通过控制第一次微波炒制的含水量,保留茶叶香醇口感的同时防止茶叶变质;对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筛选,将炒制后品质较差的绿毛茶进行筛选,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感;通过采用滚炒的方式并控制两次炒制的转速和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提高茶叶的外观以及口感,减少茶叶的涩感。
3.在本申请中,通过控制绿茶叶制备成绿毛茶的摊晾、杀青等步骤,减少绿茶叶自身的青气,将青气转为茶香味,同时终止绿茶叶的发酵,防止绿茶叶发酵成为红茶;另外,绿茶叶摊晾后,绿茶叶中茶多酚中的酯型儿茶素转化成非酯型儿茶素,谷蛋白、球蛋白等蛋白质转化成茶氨酸,从而减低绿毛茶苦涩味的同时提高茶叶的香气;经过摊晾处理的绿毛茶炒制时,绿毛茶紧贴炒制容器内壁,传热快,易于使茶多酚分解转化,减少制备的茶叶的涩感、提高茶叶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茶叶,通过如下步骤制得:
A1:采摘海拔高度为800m的叶面无水、叶面无破损、含水量为82%碧螺春绿茶叶进行加热杀青炒制,加热炒制温度为110℃,将绿茶叶炒制至不见水汽,得到杀青后的绿毛茶;
A2:将杀青后的绿毛茶进行揉捻15min,并干燥成含水量为9%的绿毛茶。
A3:第一次炒制:采用微波炒茶机对制备的绿毛茶进行微波加热滚炒,保持绿毛茶表面温度为78℃。微波炒茶机微波功率为0.4kW、转速240r/min,滚炒时间为70min,微波滚炒后获得含水量为5%的绿毛茶;
A4:第二次炒制:采用微波炒茶机将第一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滚炒,滚炒至绿毛茶表面温度为30℃,转速140r/min,滚炒时间为60min后得到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
A5:茶叶成品制备:将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捡梗、拼配、包装后的得到茶叶成品。
实施例2:一种茶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A3中的微波功率为0.5kW。
实施例3:一种茶叶,通过如下步骤制得:
A1:采摘叶面无水、叶面无破损、含水量为82%绿茶叶进行加热杀青炒制,加热炒制温度为120℃,将绿茶叶炒制至不见水汽,得到杀青后的绿毛茶;
A2:将杀青后的绿毛茶进行揉捻15min,并干燥成含水量为7%的绿毛茶。
A3:第一次炒制:采用微波炒茶机对制备的绿毛茶进行微波加热滚炒,保持绿毛茶表面温度为85℃。微波炒茶机微波功率为1kW、转速245r/min,滚炒时间为40min,微波滚炒后获得含水量为5%的绿毛茶;
A4:第二次炒制:采用微波炒茶机将第一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滚炒,滚炒至绿毛茶表面温度为20℃,转速200r/min,滚炒时间为40min后得到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
A5:茶叶成品制备:将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捡梗、拼配、包装后的得到茶叶成品。
实施例4:一种茶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步骤A1中采摘的绿茶叶含水量为60%。
实施例5:一种茶叶,与实施例4的却别在于,步骤A1中采摘的绿茶叶含水量为80%。
实施例6:一种茶叶,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杀青前将采集的绿茶叶摊晾于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温度20℃、相对湿度50%,将绿茶叶水分含量降至40%得到摊晾后的绿茶叶。
实施例7:一种茶叶,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将绿茶叶摊晾至水分含量为50%。
实施例8:一种茶叶,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将绿茶叶摊晾至水分含量为55%。
实施例9:一种茶叶,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对步骤A4中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放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20℃、相对湿度为50%,,采用滤网进行筛选,滤网的孔直径为4mm,存留于滤网上的绿毛茶再进行步骤A5。
实施例10:一种茶叶,与实施例9的区别在于,滤网孔直径为6mm。
实施例11:一种茶叶,与实施例9的区别在于,滤网孔直径为6.5mm。
实施例12:一种茶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步骤A3中的滚炒时间为65min,滚炒转速为250r/min。
实施例13:一种茶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步骤A3中的滚炒时间为55min,滚炒转速为300r/min。
实施例14:一种茶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步骤A4中的滚炒时间为50min,滚炒转速为150r/min。
对比例
对比例1:一种茶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A2中制备后的绿毛茶含水量为12%。
对比例2:一种茶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A3中微波加热时绿毛茶表面温度为87℃。
对比例3:一种茶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A4中绿毛茶表面温度为35℃。
对比例4:一种茶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人工翻炒对绿毛茶进行第一次炒制。
对比例5:一种茶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进行第二次炒制。
对比例6:一种茶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生长于海拔200m的碧螺春茶叶,其中的茶多酚占碧螺春茶叶干重含量为30%,酯型儿茶素含量为18%、茶氨酸含量为1.09%。
对比例7:一种茶叶,包括以下步骤:
杀青:杀青前期在炒锅内以抛炒形式进行,温度为150℃,杀青后期在炒锅内以焖炒形式进行,温度为60℃;
揉捻:在滚筒式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机转速为45r/min,揉捻25min,加压5min;
干燥:首先进行滚湿坯,炒锅温度110℃,后进行炒干,炒干时下锅温度为90℃,下锅时间60min,炒干完毕后得到绿茶成品。
实验
实验一:茶感官评价实验
实验样品:采用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中颜色鲜绿、色泽相近,大小一致的茶叶。
实验仪器:200ml玻璃杯。
实验方法:
评审成员:选取感官评审成员6人(男3名、女3名),年龄均为40岁,实验前接受茶叶评审培训和实践。
茶叶冲泡: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各取3g,分别放置于容量为200ml的玻璃杯中,添加150ml热水,加盖,开始计时;待4min后,6位评审人员分别对茶汤的口感、色泽、香气进行评价。表1为茶汤的评价标准。
表1茶汤的评价标准
评分 口感 色泽 香气
0 涩味强 黄色 香味较低
1 有明显涩味 浅黄 香味淡薄
2 较多青涩味 黄绿色 略带香气、清香
3 涩味中等 黄绿尚亮 香气中等
4 涩味较小 黄绿较亮 香气纯和
5 微涩、尚醇 黄绿明亮 香气较浓、
6 无涩味 绿黄明亮 醇香、鲜爽
实验结果: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的感官评价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实验二:茶叶中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含量检测实验样品:采用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中颜色鲜绿、色泽相近,大小一致的茶叶。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精度0.0001g(品牌为聚创、型号为FA1024B);水浴锅(品牌为亿能、型号为SHJ-A6);离心机:转速3500r/min(品牌为湖南湘仪、型号为TG13-WS);高效液相色谱仪(品牌为泓盛、型号为TP20-GC);分光光度计(品牌为上海谱元、型号为Alpha-1500);10mm比色皿。
实验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8313-2018的《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中对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含量进行评价。
1)茶多酚含量测定:首先分别采用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配制母液;取母液1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得到测试液;采用移液管分别移取没食子酸工作液、水以及测试液各1ml于试管内,并分别加入5ml福林酚试剂摇匀,反应3-8min,加入4ml、7.5%碳酸钠溶液加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室温下静置60min,采用10mm比色皿,在765nm波长条件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计算茶多酚含量。
2)酯型儿茶素含量测定:首先分别采用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配制母液;取母液2ml于10ml容量瓶中,用稳定溶液定容摇匀,过0.45μm膜;调整色谱条件、待流速和柱温稳定后,进行口空白运行。准确洗去10μL混合标准系列液注射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试液以峰面积定量。
3)通过峰面积计算儿茶素含量:
酯型儿茶素含量=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实验结果: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的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含量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实验三:茶叶中茶氨酸含量检测实验样品:采用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中颜色鲜绿、色泽相近,大小一致的茶叶。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精度:0.001g(品牌为聚创、型号为FA1024B);分光光度仪(品牌为上海谱元、型号为Alpha-1500);比色管:25ml。
实验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8314-2013的《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中对茶叶中茶氨酸含量进行评价。
按照GB/T 8302对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进行取样,并按照GB/T 8303进行试样制备;按照GB/T 8312进行试液制备;吸取试液1ml注入25ml比色管中,加入0.5mlpH8的磷酸盐缓冲液和0.5ml2%茚三酮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15min,待冷却后加水定容至25ml,放置10min,用5mm比色皿,在570nm处,以试剂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吸光度;制作茶氨酸标准曲线,并对茶氨酸含量进行计算。
实验结果: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的茶氨酸含量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13、对比例1-7的感官评价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在表1和表2中,实施例1-13的感官评分为3-6、茶多酚含量为16.23-18.35%、酯型儿茶素含量为9.72-11.04%、茶氨酸含量为1.26-1.91%,实施例1-13的茶多酚含量相比于对比例1-6较少,具有涩味的酯型儿茶素含量较低,可以提高茶汤醇香味道的茶氨酸含量较高;对比例1-7的感官评分为1-2,茶多酚含量为18.67-21.54%、酯型儿茶素含量为11.21-12.94%、茶氨酸含量为0.59-1.12%,对比例1-7中,茶多酚和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茶氨酸含量较少。
茶多酚以及茶多酚中含量较多的酯型儿茶素是形成茶叶涩味的主要物质,茶氨酸等氨基酸成分是茶叶产生香气的主要原因。对比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可知,通过控制采集的绿茶叶含水量和干燥后的含水量,减少了茶叶茶汤的涩感;采集的绿茶叶在适宜的含水量范围内,绿茶叶的含水量充足,生长情况较好,所含有有益成分蛋白质谷蛋白和球蛋白较多,有利于后期蛋白质的水解从而增加茶叶的香气;另外茶叶制备过程中,控制绿毛茶含水量为7-9%,含水量较大时,茶叶中的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类容易挥发或者变质,导致绿毛茶茶氨酸等营养成分散失,同时容易受潮、发霉,不易保存,从而影响茶叶口感。
对比实施例6-8可知,通过在杀青前的摊晾步骤使得茶叶涩感减少;摊晾过程中,酯型儿茶素部分水解为非酯型儿茶素,减少涩味;同时部分蛋白质水解成游离的氨基酸、纤维素和果胶部分转化为水溶性的糖和水溶性果胶,茶多酚与儿茶素的含量减少,氨基酸与水溶性的糖和水溶性的果胶共同中和茶叶的苦涩味,从而使制得的茶叶鲜爽醇厚;另外通过摊晾绿茶叶在后期杀青、第一次微波炒制以及第二次常温炒制时,绿毛茶紧贴炒茶机内壁,在微波炒制的基础上提高传热效果,提高茶多酚酚羟基的氧化,从而使得制备的茶叶涩感减少。
对比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5可知,进行第二次炒制时,绿毛茶表面温度维持在20-30℃时,涩感较少;第二次对绿毛茶进行常温滚炒,使得第一次微波滚炒后的绿毛茶尽快散热,从而使得绿毛茶本身与孔隙之间的热气尽快散出,减少散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对比实施例6-11可知,通过对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筛选,筛除两次炒制过程中残碎、缺失度较高以及焦黄出现糊色的绿毛茶;焦黄的茶叶具有致癌物质,同时冲泡后影响茶汤口感;滤网直径在4-6mm时的过滤效果较好。
对比实施例1-3、实施例12-14以及对比例2和对比例4可知,采用滚炒方式,并通过控制微波功率、第一次炒制和第二次炒制的滚炒时间、滚炒转速,从而减小涩感。微波加热升温迅速,热效率高,高温促使谷蛋白、球蛋白分解的部分茶氨酸脱羧和氧化产生相应的挥发性醛类化合物,提升茶叶香气;茶叶中较多涩味的多酚类物质酯型儿茶素、黄酮类物质等先后被微波加热滚炒高温分解,同时加强蛋白质分解为茶氨酸,增加茶叶的醇香;滚炒时间较短,滚炒转速较小,绿毛茶中的涩味物质无法分解减少;滚炒时间过长,绿毛茶容易焦糊,影响茶叶品质。
通过采集适宜含水量的绿茶叶并进行摊晾、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使得制备的绿毛茶中的酯型儿茶素等产生涩感的物质减少;摊晾使酯型儿茶素、蛋白质水解成茶氨酸,减少差而已苦涩感;揉捻使得绿茶叶中叶表阻止被破坏,方便后期炒制时绿毛茶香气散出,具有明绿的色泽。杀青减少绿茶叶自身的青草味,使得茶叶中青气散去,转为茶香气;经过第一次微波滚炒和第二次常温炒制,分解转化较多多酚类物质,茶叶内的淀粉及糖类转化产生香气,从而减少茶叶的涩感。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绿毛茶制备:采摘绿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后制成含水量为7-9%的绿毛茶;
第一次炒制:将绿毛茶进行微波加热炒制,控制绿毛茶表面温度为78℃,微波加热炒制后的绿毛茶含水量为3-5%;
第二次炒制:将第一次炒制后的绿毛茶继续进行炒制,将绿毛茶炒至绿毛茶表面温度为20-30℃,得到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
茶叶成品制备:将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捡梗、拼配、包装后得到茶叶成品;
所述第一次炒制中微波功率为0.5-1kW;
所述第一次炒制和第二次炒制的炒制方式均为滚炒,所述第一次滚炒的转速为250-300r/min,第二次滚炒的转速为150-200r/min。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采摘的所述绿茶叶含水量为60-80%。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绿毛茶的制备中,杀青前将采摘的绿茶叶摊晾于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45-60%,将绿茶叶水分含量降至40-50%得到摊晾后的绿茶叶。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绿毛茶的制备中,杀青的具体步骤为:将摊晾后的绿茶叶进行杀青炒制,加热温度为110-120℃,将绿茶叶炒制至不见水汽,得到杀青后的绿茶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二次炒制中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进行筛选,所述筛选的具体步骤为:将第二次炒制后的绿毛茶放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15-20℃,相对湿度45-60%,采用滤网进行筛选,滤网的孔直径为4-6mm,收取存留于滤网上的绿毛茶。
6.一种茶叶,其特征在于:通过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茶叶的加工工艺得到。
CN202011099296.9A 2020-10-14 2020-10-14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Active CN1121673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9296.9A CN112167378B (zh) 2020-10-14 2020-10-14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9296.9A CN112167378B (zh) 2020-10-14 2020-10-14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67378A CN112167378A (zh) 2021-01-05
CN112167378B true CN112167378B (zh) 2023-07-28

Family

ID=73950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99296.9A Active CN112167378B (zh) 2020-10-14 2020-10-14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67378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6319A (ja) * 2006-03-10 2007-09-20 Nario Ariki 紅茶葉の製造方法
JP5588061B1 (ja) * 2013-12-09 2014-09-10 清水 敏子 メチル化カテキン化を含む渋味を低減した茶の製造法およびその茶
CN106172933A (zh) * 2016-08-26 2016-12-07 贵州贵茶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6359685A (zh) * 2016-11-10 2017-02-01 贵州省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提香加工工艺
CN106387125A (zh) * 2016-08-31 2017-02-15 东莞市哥布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一种高营养好滋味绿茶的生产方法
CN107114502A (zh) * 2017-06-23 2017-09-01 贵州安顺春来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
CN107581289A (zh) * 2017-09-29 2018-01-16 印江自治县兰香茶叶专业合作社 一种绿茶加工方法
CN108935768A (zh) * 2018-08-18 2018-12-07 芜湖市春满壶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制备工艺
JP2019170356A (ja) * 2018-03-28 2019-10-10 株式会社福寿園 爽快な青葉の香りを有する緑茶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21996A1 (de) * 2001-05-05 2001-10-25 Reinhard Meisner Aromatisierter Filterpapiereinsatz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CN105166101A (zh) * 2015-08-14 2015-12-23 惠州市杰普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碧螺春茶的加工方法
CN105124011A (zh) * 2015-08-14 2015-12-09 张晶 降低夏秋茶苦涩味的绿茶加工工艺
CN105248680B (zh) * 2015-09-08 2019-01-25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黑茶改良富硒的加工方法
CN108185053A (zh) * 2018-03-05 2018-06-22 唐旭 酒香型茶叶的生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6319A (ja) * 2006-03-10 2007-09-20 Nario Ariki 紅茶葉の製造方法
JP5588061B1 (ja) * 2013-12-09 2014-09-10 清水 敏子 メチル化カテキン化を含む渋味を低減した茶の製造法およびその茶
CN106172933A (zh) * 2016-08-26 2016-12-07 贵州贵茶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6387125A (zh) * 2016-08-31 2017-02-15 东莞市哥布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一种高营养好滋味绿茶的生产方法
CN106359685A (zh) * 2016-11-10 2017-02-01 贵州省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提香加工工艺
CN107114502A (zh) * 2017-06-23 2017-09-01 贵州安顺春来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片茶的加工方法
CN107581289A (zh) * 2017-09-29 2018-01-16 印江自治县兰香茶叶专业合作社 一种绿茶加工方法
JP2019170356A (ja) * 2018-03-28 2019-10-10 株式会社福寿園 爽快な青葉の香りを有する緑茶の製造方法
CN108935768A (zh) * 2018-08-18 2018-12-07 芜湖市春满壶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制备工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polyphenols from fresh tea shoot;Pham Thanh Quan;Vnuhcm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第9卷(第8期);69-76 *
茶叶苦涩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程福建;中国茶叶;24-3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67378A (zh)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okuchava et al. The bio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tea manufacture
CN107494793B (zh) 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3005021B (zh) 一种低咖啡因红碎茶
Takeo Green and semi-fermented teas
JP2020146017A (ja) 茶の製造方法及び茶葉
CN106070803A (zh) 一种六合茶的加工方法
AB et al.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ea: status, global research and potentialities
CN104255962A (zh) 一种纯正花香甘甜柔和白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6578198A (zh)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JP2010539912A (ja) 茶葉からのテアフラビンの抽出方法
CN112167378B (zh) 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及其茶叶
KR101222710B1 (ko) 다래나무 순을 이용한 녹차제조방법
CN110973308A (zh) 一种辣木饮品的制备方法
CN110613036A (zh) 一种柚子花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99511A (zh) 一种橘红红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2284919B1 (ko) 쑥 발효숙성 차 제조방법
CN106387125A (zh) 一种高营养好滋味绿茶的生产方法
JP2002058446A (ja) イネ若葉粉末
CN114868814B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生产工艺
CN106387102A (zh) 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
CN114424792B (zh) 一种提高绿茶品质的加工工艺
JPH01128774A (ja) 醗酵杜仲茶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710578A (zh) 一种海苔香龙井茶的加工方法
CN114468076B (zh) 一种花果香型白茶加工工艺
CN105767320A (zh) 一种青茶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