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0750A - 带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0750A
CN112140750A CN202010581478.3A CN202010581478A CN112140750A CN 112140750 A CN112140750 A CN 112140750A CN 202010581478 A CN202010581478 A CN 202010581478A CN 112140750 A CN112140750 A CN 112140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receiving
semi
fully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14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40750B (zh
Inventor
小菅晋作
安木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40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40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3/00Cutting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cut made; Apparatus therefor
    • B26D3/08Making a superficial cut in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without removal of material, e.g. scoring, incising
    • B26D3/085On shee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663Controlling cutting, cutting resulting in special shapes of the cutting line, e.g. controlling cutting positions, e.g. for cutting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a printed im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666Cutting partly, e.g. cutting only the uppermost layer of a multiple-layer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70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cutt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paper feed
    • B41J11/703Cutting of t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36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ortability, i.e. hand-held printers or laptop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26Means for mounting or adjusting the cutting member;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troke of the cutting member
    • B26D7/2614Means for mounting the cutting membe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将带进行半切的带印刷装置。带印刷装置具备:半剪切器,其具有半承受部、和包括半可动刀片并相对于半承受部而接近或远离的半可动部,在半承受部与半可动部之间,作为半可动刀片的刀刃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侧被开放;安装部罩,其对安装有半剪切器的剪切器安装部进行开闭,在安装部罩上设置有罩侧半承受支承部,所述罩侧半承受支承部在安装部罩被关闭时,对半承受部的第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三框架部的第一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支承,所述第三框架部对通过半可动部而被加压了的半承受部进行支承。

Description

带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半剪切器的带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如下的半切机构,所述半切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具有承受台、和相对于承受台而接近或远离的可动刃,并且通过可动部隔着带来对承受台进行加压,从而将带进行半切。
在可动部对承受部进行加压时,如果承受部由于从可动部承受到的加压力而向与可动部相反的一侧位移,则会导致承受部从可动部所承受到的加压力逸散,从而无法适当地将带进行半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862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带印刷装置具备:半剪切器,其具有承受部、和包括刀片并相对于承受部而接近或远离的可动部,在承受部与可动部之间,作为刀片的刀刃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侧被开放;罩,其对安装有半剪切器的剪切器安装部进行开闭,在罩上设置有罩侧承受支承部,所述罩侧承受支承部在罩被关闭时,对承受部的第一侧的端部、以及支承部的第一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支承,其中,所述支承部对通过可动部而被加压了的承受部进行支承。
附图说明
图1为带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从+Z侧对带盒、全剪切器以及半剪切器被安装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进行观察时的图。
图3为从+Z侧对带盒、全剪切器以及半剪切器被卸下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进行观察时的图。
图4为从-Y侧进行观察时的带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带的立体图。
图6为切断部的立体图。
图7为半可动部接近于半承受部的状态下的、从-X侧进行观察时的带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8为全承受部的立体图。
图9为全承受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全可动部的立体图。
图11为从与图10以外的角度进行观察时的全可动部的立体图。
图12为全可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3为从与图12以外的角度进行观察时的全可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半承受部的立体图。
图15为半承受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为半可动部的立体图。
图17为从与图16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时的半可动部的立体图。
图18为半可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9为半可动部与半承受部分离的状态下的、从+X侧进行观察时的带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20为示意性地表示压印轴、头轴、全可动部以及半可动部通过安装部罩而被支承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21为表示全剪切器的初始状态的剖视图。
图22为表示全剪切器的后续于图21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为表示全剪切器的后续于图22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为表示全剪切器的后续于图23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5为表示全剪切器的后续于图24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6为表示全剪切器的后续于图25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7为表示全剪切器的后续于图26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8为表示半剪切器的初始状态的剖视图。
图29为表示半剪切器的后续于图28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0为表示半剪切器的后续于图29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1为表示半剪切器的后续于图30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2为表示半剪切器的后续于图31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3为全可动部接近于全承受部的状态下的、从+X侧进行观察时的带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34为全可动部与全承受部分离的状态下的、从+X侧进行观察时的带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带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所示出的XYZ正交坐标系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进行说明而示出的,并未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此外,表示各个部分的个数等的数值均只不过为例示,而并未对以下的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
[带印刷装置以及带盒]
如图1至图4所示,带印刷装置1具备装置壳体3和安装部罩5。装置壳体3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装置壳体3的+Z侧的面上设置有盒安装部7和剪切器安装部9。
在盒安装部7中,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带盒401。在装置壳体3的-X侧的面上设置有带排出口11。从被安装在盒安装部7上的带盒401被放卷的带413从带排出口11被排出。
安装部罩5对盒安装部7以及剪切器安装部9进行开闭。安装部罩5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装置壳体3的+Y侧的端部处。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安装部罩5的内部设置有键盘以及显示器。键盘对文字列等的印刷信息、或印刷执行等的各种指示的输入操作进行受理。除了从键盘被输入的印刷信息之外,显示器还对各种信息进行显示。
盒安装部7被形成为+Z侧被开放的凹状。在盒安装部7的底面上设置有头部13。头部13具备头轴15、印刷头17和头罩19。头轴15于Z方向上延伸,并对印刷头17以可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头轴15以悬臂的方式而被支承在内置于盒安装部7的-Z侧的底架21上(参照图4)。印刷头17为具备发热元件的热敏头。头罩19对印刷头17的一部分进行覆盖。头轴15的+Z侧通过安装部罩5而被开闭。
此外,在盒安装部7上设置有压印轴23、放卷轴25和收卷轴27。压印轴23、放卷轴25以及收卷轴27于Z方向上延伸,并以悬臂的方式被支承在底架21上(参照图4)。压印轴23、放卷轴25以及收卷轴27的+Z侧通过安装部罩5而被开闭。
如图2所示,带盒401具备带芯403、压印辊405、放卷芯407、收卷芯409和对它们进行收纳的盒壳体411。在带芯403上卷绕有带413。从带芯403上被放卷的带413从被设置在盒壳体411的-X侧的壁部上的带送出口(省略图示)向盒壳体411外被送出。带413具备通过印刷头17而被实施印刷的印刷带417、和以可剥离的方式被粘附在印刷带417的粘着面上的剥离带419(参照图5)。在放卷芯407上卷绕有墨带421。从放卷芯407上被放卷的墨带421被收卷至收卷芯409上。在盒壳体411上,沿着Z方向贯穿地设置有头插穿孔423。
当带盒401被安装到盒安装部7上时,头部13、压印轴23、放卷轴25以及收卷轴27分别被插入至头插穿孔423、压印辊405、放卷芯407以及收卷芯409中。压印轴23、放卷轴25以及收卷轴27分别对压印辊405、放卷芯407以及收卷芯40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
剪切器安装部9被设置在盒安装部7与带排出口11之间。剪切器安装部9被形成为+Z侧被开放的凹状。在剪切器安装部9上,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将在下文中叙述的切断部67的全剪切器71以及半剪切器73。被安装的全剪切器71以及半剪切器73的+Z侧通过安装部罩5而被开闭。
如图6所示,全剪切器71具备全承受部75、和被安装在全承受部75的-Y侧的全可动部77。全可动部77相对于全承受部75而接近或远离,从而在其与全承受部75之间将带413进行全切。另外,接近或远离是指,进行接近或者进行远离的含义。此外,全切是指,将印刷带417以及剥离带419的双方切断的含义。
半剪切器73被安装在全剪切器71的-X侧。半剪切器73具备半承受部79、和被安装在半承受部79的-Y侧的半可动部81。半可动部81相对于半承受部79而接近或远离,从而在其与半承受部79之间将带413进行半切。另外,半切是指,在不切断印刷带417以及剥离带419中的一方的条件下将另一方切断的含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切断剥离带419的条件下将印刷带417切断。因此,当带413被半切时,会在印刷带417上形成有切缝425(参照图5)。用户将切缝425作为抓手,从而能够很容易地将印刷带417与剥离带419分离。
另外,在盒安装部7的-X侧处设置有安装标记29。安装标记29表示全承受部75、全可动部77、半承受部79以及半可动部81的安装位置。
在剪切器安装部9与带排出口11之间设置有带排出部31。在带413通过全剪切器71而被切断之后,带排出部31朝向带排出口11而排出被切断了的带413。
在此,带盒401从+Z侧被安装到盒安装部7上。因此,在带盒401的安装时,在全承受部75与全可动部77之间使+Z侧被开放,以使从带盒401被放卷的带413能够从+Z侧插入至全承受部75与全可动部77之间。同样地,在带盒401的安装时,在半承受部79与半可动部81之间使+Z侧被开放,以使从带盒401被放卷的带413能够从+Z侧插入至半承受部79与半可动部81之间。
在带盒401被安装至盒安装部7上之后,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印刷头17通过省略了图示的头移动机构从而朝向压印轴23以头轴15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使得带413以及墨带421被夹持在印刷头17与压印辊405之间。
在该状态下,当省略了图示的进给电机向第一方向进行旋转时,压印辊405进行旋转而使带413朝向带排出口11被送出,并且收卷芯409进行旋转而使墨带421被收卷到收卷芯409上。此时,通过印刷头17进行发热,从而从键盘等被输入的印刷信息被印刷至带413上。
带413的完成印刷部分被全剪切器71切开,并通过带排出部31而从带排出口11被排出。在此之后,当进给电机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行旋转时,压印辊405进行反向旋转而使带413被拉回,并且放卷芯407进行旋转而使墨带421被卷回至放卷芯407上。由此,能够缩短在接下来被印刷的带413的长度方向前方所产生的空白。
[安装部罩]
如图1至图4所示,在安装部罩5的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罩侧头轴支承部33和罩侧压印轴支承部35。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针对安装部罩5而称为Y方向时,是指安装部罩5被关闭的状态下的Y方向。
罩侧头轴支承部33被形成为大致圆形的凹状。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罩侧头轴支承部33中插入有头轴15的+Z侧的端部。罩侧头轴支承部33对所插入的头轴15的+Z侧的端部进行支承。
罩侧压印轴支承部35被形成为大致圆形的凹状。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罩侧压印轴支承部35中插入有压印轴23的+Z侧的端部。罩侧压印轴支承部35对所插入的压印轴23的+Z侧的端部进行支承。
此外,在安装部罩5的内侧的面上设置有罩侧全承受支承部37、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和罩侧框架支承部45。
罩侧全承受支承部37和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被一体地形成为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凹状。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罩侧全承受支承部37中插入有全承受部75的全承受支承对象部155(参照图33)。罩侧全承受支承部37对所插入的全承受支承对象部155进行支承。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被设置在罩侧全承受支承部37的-Y侧。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中插入有全可动部77的全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189(参照图33)。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对所插入的全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189以能够在Y方向、即全可动部77相对于全承受部75而接近或远离的接近或远离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以及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被设置在罩侧全承受支承部37以及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的-X侧。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和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被一体地形成为屈曲成曲柄状的、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凹状。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中插入有半承受部79的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参照图7)。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对所插入的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进行支承。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被设置在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的-Y侧。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中插入有半可动部81的半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277(参照图7)。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对所插入的半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277以能够在Y方向、即半可动部81相对于半承受部79而接近或远离的接近或远离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罩侧框架支承部45被设置在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的-Y侧,且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凹状。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在罩侧框架支承部45中插入有将在下文中叙述的剪切器框架83的、第四框架部103的+Z侧的端部(参照图19)。罩侧框架支承部45对所插入的第四框架部103的+Z侧的端部进行支承。
[剪切器安装部]
如图3所示,剪切器安装部9具备全承受安装部47、全可动安装部49、半承受安装部51和半可动安装部53。
在全承受安装部47上,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全承受部75。在全承受安装部47上设置有全承受引导部55和全承受支承部57。全承受引导部55被设置在全承受安装部47的-X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凸状(参照图6)。全承受引导部55与被设置在全承受部75上的全承受引导卡合部(省略图示)卡合,并对全承受部75的拆装进行引导。全承受支承部57相对于被安装的全承受部75而位于+Y侧、即与全可动部77相反的一侧。全承受支承部57对通过全可动部77而从-Y侧被加压了的全承受部75进行支承。
全可动安装部49被设置在全承受安装部47的-Y侧。在全可动安装部49上,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全可动部77。在全可动安装部49上设置有全可动引导部59和安装侧全可动支承部61。全可动引导部59被设置在全可动安装部49的+X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全可动引导部59与被设置在全可动部77上的全可动引导卡合部185(参照图10)卡合,并对全可动部77的拆装进行引导。安装侧全可动支承部61被设置在全可动安装部49的-Z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安装侧全可动支承部61以悬臂的方式而对全可动部77进行支承。即,在安装侧全可动支承部61中插入有被设置在全可动部77上的全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187(参照图33)。安装侧全可动支承部61对所插入的全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187以能够在Y方向、即全可动部77相对于全承受部75而接近或远离的接近或远离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另外,由于在全承受安装部47以及全可动安装部49上分别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全承受部75以及全可动部77,因此在全剪切器71的切割状况发生了劣化的情况下,通过将全承受部75以及全可动部77更换为新的部件,从而能够使全剪切器71的切割状况恢复。
半承受安装部51被设置在全承受安装部47的-X侧。在半承受安装部51上,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半承受部79。在半承受安装部51上设置有将在下文中叙述的剪切器框架83的第三框架部101。第三框架部101相对于被安装的半承受部79而位于与+Y侧、即与半可动部81相反的一侧。第三框架部101对通过半可动部81而从-Y侧被加压了的半承受部79进行支承。另外,第三框架部101为“支承部”的一个示例。
半可动安装部53被设置在半承受安装部51的-Y侧。在半承受安装部51上,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半可动部81。在半可动安装部53上设置有半可动引导部63和安装侧半可动支承部65。半可动引导部63被设置在半可动安装部53的-X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半可动引导部63与被设置在半可动部81上的半可动引导卡合部273(参照图17)卡合,并对半可动部81的拆装进行引导。安装侧半可动支承部65被设置在半可动安装部53的-Z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安装侧半可动支承部65以悬臂的方式而对半可动部81进行支承。即,在安装侧半可动支承部65中插入有被设置在半可动部81上的半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275(参照图7)。安装侧半可动支承部65对所插入的半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275以能够在Y方向、即半可动部81相对于半承受部79而接近或远离的接近或远离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另外,由于在半承受安装部51以及半可动安装部53上分别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半承受部79以及半可动部81,因此在半剪切器73的切割状况发生了劣化的情况下,通过将半承受部79以及半可动部81更换为新的部件,从而能够使半剪切器73的切割状况恢复。
[切断部]
如图6所示,切断部67具备剪切器驱动部69、全剪切器71和半剪切器73。如上文所述,全剪切器71具备全承受部75和全可动部77。半剪切器73具备半承受部79和半可动部81。
[剪切器驱动部]
剪切器驱动部69对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进行驱动。如图6以及图7所示,剪切器驱动部69具备剪切器框架83、剪切器电机85、剪切器齿轮系87、全杆89、半杆91、全加压部93和半加压部95。
剪切器框架83为与YZ平面大致平行地被设置的金属制的板材,且具备第一框架部97、第二框架部99、第三框架部101和第四框架部103。第一框架部97位于剪切器框架83的-Z侧的端部,并在Y方向上延伸。第二框架部99、第三框架部101以及第四框架部103从第一框架部97起向+Z侧突出。第二框架部99、第三框架部101以及第四框架部103从+Y侧起按照该顺序而被设置。
在第三框架部101的-X侧的面上安装有树脂制的第一框架安装部件105。此外,在第四框架部103的-X侧的面上安装有树脂制的第二框架安装部件107。第二框架安装部件107对第四框架部103的+Z侧的端部进行覆盖。因此,抑制了在第四框架部103的+Z侧的端部插入至罩侧框架支承部45中时给罩侧框架支承部45带来划痕的情况。
剪切器电机85被安装在第二框架部99上。剪切器电机85为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的驱动源。
剪切器齿轮系87被安装在第二框架部99上。剪切器齿轮系87向全杆89以及半杆91传递从剪切器电机85被输入的动力。在剪切器齿轮系87的输出齿轮(图示省略)的+X侧的端面上设置有大致扇形形状的驱动凸部111。在驱动凸部111的靠径向外侧的部位处固定有驱动突起109。
全杆89被设置在第一框架部97以及第四框架部103的+X侧。全杆89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全杆89以可摆动的方式而被全摆动轴113支承,其中,所述全摆动轴113被设置于第一框架部97的-Y侧的端部处。全杆89具备在Y方向上延伸的全第一杆部115、和从全第一杆部115的-Y侧的端部处起向+Z侧延伸的全第二杆部117。在全第一杆部115的+Y侧的端部处设置有驱动长孔119。在驱动长孔119中被插入有驱动突起109。在全第二杆部117的+Z侧的端部处固定有全加压部93。
半杆91被设置在第一框架部97以及第四框架部103的-X侧。半杆91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半杆91以可摆动的方式而被半摆动轴123支承,其中,所述半摆动轴123被设置于第四框架部103的-Z侧的端部处。半杆91具备在Y方向上延伸的半第一杆部125、和从半第一杆部125的-Y侧的端部起向+Z侧延伸的半第二杆部127。在半第二杆部127的+Z侧的端部处固定有半加压部95。
全加压部93具备全第一加压部131和全第二加压部133。全第一加压部131被安装在全第二杆部117的+Z侧的端部处。全第二加压部133从全第一加压部131起向+Z侧突出。
半加压部95具备半第一加压部139和半第二加压部141。半第一加压部139被安装在半第二杆部127的+Z侧的端部处。半第二加压部141从半第一加压部139起向+Z侧突出。
以这种方式而构成的剪切器驱动部69在驱动突起109于初始驱动位置(参照图34)与第一驱动位置(参照图33)之间往复移动时,不对半可动部81进行驱动,而是对全可动部77进行驱动。此外,剪切器驱动部69在驱动突起109于初始驱动位置(参照图19)与第二驱动位置(参照图7)之间往复移动时,不对全可动部77进行驱动,而是对半可动部81进行驱动。
即,当驱动突起109从初始驱动位置(参照图34)向第一驱动位置(参照图33)移动时,全杆89在从+X侧进行观察时将顺时针地进行旋转,从而致使全加压部93向+Y侧进行移动。由此,全加压部93朝向+Y侧、即朝向全承受部75而对全可动部77进行加压。此外,当驱动突起109从第一驱动位置向初始驱动位置移动时,全杆89在从+X侧进行观察时将逆时针地进行旋转,从而致使全加压部93向-Y侧进行移动。由此,全加压部93朝向-Y侧、即朝向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而对全可动部77进行牵引。
另一方面,当驱动突起109从初始驱动位置(参照图19)向第二驱动位置(参照图7)移动时,通过利用驱动凸部111来按压半杆91而使半杆91在从+X侧进行观察时顺时针地进行旋转,从而致使半加压部95向+Y侧进行移动。由此,半加压部95朝向+Y侧、即朝向半承受部79而对半可动部81进行加压。此外,当驱动突起109从第二驱动位置向初始驱动位置移动时,通过复位销112与被设置在输出齿轮的+X侧的端面上的复位卡合部(省略图示)卡合而使半杆91在从+X侧进行观察时逆时针地进行旋转,从而致使半加压部95向-Y侧进行移动。由此,半加压部95朝向-Y侧、即朝向与半承受部79相反的一侧对半可动部81进行牵引。
[全承受部]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全承受部75具备全承受壳体147、全承受壳体罩149和全承受刀片151。
全承受壳体147对全承受刀片151进行收纳。在全承受壳体147上设置有全承受引导卡合部(图示省略)、全承受支承对象部155、全承受刀片安装部157、刀片进入口159和两个定位孔161。
全承受引导卡合部被设置在全承受壳体147的-X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全承受引导卡合部与被设置在全承受安装部47上的全承受引导部55卡合,并对全承受部75的拆装进行引导。
全承受支承对象部155被设置在全承受壳体147的+Z侧的端部处,并被形成为凸状。全承受支承对象部155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插入至罩侧全承受支承部37中,并被罩侧全承受支承部37支承(参照图33)。另外,全承受支承对象部155在全承受部75的拆装时被用户捏住。此外,在全承受壳体147上,以对全承受支承对象部155的-Y侧的角部进行倒角的方式而设置有全承受带引导部163。全承受带引导部163在带盒401的安装时,对从带盒401被放卷的带413在全承受部75与全可动部77之间进行引导。
在全承受刀片安装部157上安装有全承受刀片151。全承受刀片安装部157的+X侧被开放,在被安装了全承受刀片151之后,其开放部通过全承受壳体罩149而被封闭。
刀片进入口159被设置在全承受壳体147的-Y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全可动部77的全可动刀片175从刀片进入口159进入全承受壳体147内(参照图24)。
两个定位孔161在全承受壳体147的-Y侧的面上被设置于刀片进入口159的+Z侧以及-Z侧。即,两个定位孔161以在Z方向上夹着全承受刀片151的方式而被配置。定位孔161在Y方向、即全可动部77相对于全承受部75而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延伸。在全可动部77朝向全承受部75进行移动时,全可动部77的定位销177被插入至定位孔161中(参照图24)。
全承受刀片151通过全固定螺丝153而被固定在全承受壳体147与全承受壳体罩149之间。全承受刀片151在全可动部77朝向全承受部75进行移动时,通过与从刀片进入口159进入的全可动刀片175于X方向上重叠地摩擦,从而将带413进行全切。另外,在全承受刀片151与全可动刀片175重叠的状态下,全承受刀片151位于+X侧,且全可动刀片175位于-X侧(参照图24)。全承受刀片151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在全承受刀片151的-Y侧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全承受刀刃165。全承受刀刃165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并于Z方向上延伸。即,全承受刀片151的刀刃长度方向为Z方向。
[全可动部]
如图10至图13所示,全可动部77具备全可动壳体167、全可动第一壳体罩169、全可动第二壳体罩171、全可动支架173和全可动刀片175。此外,全可动部77具备两个定位销177、两个全复位弹簧179、刀片加压弹簧181和刀片加压部件183。
全可动壳体167对全可动刀片175以能够出入的方式进行收纳。在全可动壳体167上设置有全可动引导卡合部185、全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187和全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189。此外,在全可动壳体167上设置有全可动支架收纳部191、全驱动开口193、全可动刀片收纳部195、全刀片出入口197、两个销收纳部199和两个销出入口201。
全可动引导卡合部185被设置在全可动壳体167的+X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凸状。全可动引导卡合部185与被设置在全可动安装部49上的全可动引导部59卡合,从而对全可动部77的拆装进行引导。
全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187被设置在全可动壳体167的-Z侧的端部处,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凸状。在全可动部77被安装到全可动安装部49上时,全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187插入至安装侧全可动支承部61中,并以能够在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被安装侧全可动支承部61支承(参照图33)。
全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189被设置在全可动壳体167的+Z侧的端部处,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凸状。全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189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插入至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中,并以能够于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被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支承(参照图33)。另外,全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189在全可动部77的拆装时被用户捏住。此外,在全可动壳体167上,以对全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189的+Y侧的角部进行倒角的方式而设置有全可动带引导部203。全可动带引导部203在带盒401的安装时,对从带盒401被放卷的带413在全承受部75与全可动部77之间进行引导。
全可动支架收纳部191被设置在全可动壳体167的-Y侧的大致半部处。在全可动支架收纳部191中,以能够于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收纳有全可动支架173。在全可动支架收纳部191上设置有两个全碰触部205。在全可动支架173相对于全可动壳体167而向-Y侧移动时,全可动支架173会碰触到两个全碰触部205(参照图26)。
全驱动开口193被设置在全可动壳体167的-Y侧的面上。剪切器驱动部69的全加压部93经由全驱动开口193而与被收纳在全可动支架收纳部191中的全可动支架173卡合。
全可动刀片收纳部195被设置在全可动壳体167的+Y侧的大致半部处。在全可动刀片收纳部195中,以能够于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收纳有全可动刀片175。全可动刀片收纳部195的-X侧被开放,并且在被安装了全可动刀片175之后,其开放部通过全可动第一壳体罩169而被封闭。另外,全可动第二壳体罩171被安装在全可动刀片收纳部195的+X侧。
全刀片出入口197被设置在全可动壳体167的+Y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被收纳在全可动壳体167中的全可动刀片175从全刀片出入口197进出。
两个销收纳部199被设置在全可动壳体167的+Z侧的端部以及-Z侧的端部处。在销收纳部199中,以能够于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收纳有定位销177。
两个销出入口201在全可动壳体167的+Y侧的一面上被设置在全刀片出入口197的+Z侧以及-Z侧。被收纳在销收纳部199中的定位销177从销出入口201进出。
全可动支架173被收纳在全可动支架收纳部191中。全可动支架173对全可动刀片175以及两个定位销177进行保持。全可动支架173通过利用剪切器驱动部69的全加压部93而被加压并被牵引,从而在Y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使所保持的全可动刀片175以及两个定位销177在Y方向上往复移动。由此,全可动刀片175与两个定位销177联动地从全可动壳体167进出。
全可动支架173具备两个刀片卡合爪207、两个销卡合凹部209、和全加压凹部211。
两个刀片卡合爪207被设置在全可动支架173的+Y侧的端部处,且在Z方向上相互分离。两个刀片卡合爪207从+X侧卡合至被设置在全可动刀片175上的两个刀片卡合孔221中。由此,全可动刀片175被全可动支架173保持。
两个销卡合凹部209被设置在全可动支架173的+Z侧的端部以及-Z侧的端部处。两个销卡合凹部209与被设置在两个定位销177上的细径部227卡合。由此,两个定位销177被全可动支架173支承。
全加压凹部211被设置在全可动支架173的-Y侧的端部处,并被形成为+X侧以及-Z侧被开放的凹状。全加压凹部211在Y方向、即全可动部77相对于全承受部75而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延伸。在全加压凹部211中被插入有全加压部93的全第二加压部133(参照图33)。全第二加压部133伴随着全杆89的摆动而在全加压凹部211内沿着Y方向移动。
此外,全可动支架173具备全第一加压对象部215和全第二加压对象部217。全第一加压对象部215为,通过全第一加压部131而向+Y侧被加压的部位,并由全可动支架173的-Y侧的端面构成。全第二加压对象部217为,与向+Z侧突出的全第二加压部133卡合并向-Y侧被牵引的部位,且由全加压凹部211的-Y侧的壁部构成。
全可动刀片175被全可动支架173保持。全可动刀片175在全可动支架173朝向全承受部75移动时从全刀片出入口197突出,并且通过与全承受刀片151在X方向上重叠地摩擦,从而将带413进行全切。全可动刀片175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在全可动刀片175的+Y侧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全可动刀刃219。全可动刀刃219被形成为大致“V”字状,且在Z方向上延伸。即,全可动刀片175的刀刃长度方向为Z方向。在全可动刀片175的-Y侧的端部处,设置有在Z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两个刀片卡合孔221。在两个刀片卡合孔221中卡合有被设置在全可动支架173上的两个刀片卡合爪207。
两个定位销177被全可动支架173保持。在全可动支架173朝向全承受部75移动时,两个定位销177通过被插入至设置在全承受壳体147上的两个定位孔161中,从而相对于全可动部77而使全承受部75在X方向上定位。定位销177以能够于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收纳在销收纳部199中。两个定位销177以于Z方向上夹着全可动刀片175的方式而分别被配置在+Z侧和-Z侧。定位销177在Y方向、即全可动部77相对于全承受部75而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延伸。
定位销177整体上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圆柱状,且从+Y侧起依次具备弹簧安装部223、粗径部225、细径部227和基端部229。在弹簧安装部223的外周侧设置有全复位弹簧179。粗径部225被形成为与弹簧安装部223相比而较粗。细径部227被形成为与弹簧安装部223相比而较细。细径部227与被设置在全可动支架173上的销卡合凹部209卡合。基端部229被形成为与弹簧安装部223大致相同的直径。
两个全复位弹簧179与两个定位销177一同被收纳在两个销收纳部199中。作为全复位弹簧179,例如能够使用压缩螺旋弹簧。在全复位弹簧179中插穿有定位销177的弹簧安装部223,且所述全复位弹簧179被设置在销收纳部199的+Y侧的壁部与定位销177的粗径部225之间。因此,全复位弹簧179在定位销177向+Y侧移动并从销出入口201突出时会被压缩。全复位弹簧179相对于定位销177、全可动支架173以及全可动刀片175而朝向-Y侧、即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施力。
刀片加压弹簧181被设置在全可动第一壳体罩169与全可动刀片175之间。刀片加压弹簧181在全承受刀片151与全可动刀片175重叠地摩擦之时,对全可动刀片175朝向+X侧、即朝向全承受刀片151进行加压。由此,由于全可动刀片175在挠曲的同时与全承受刀片151适度地进行摩擦,因此能够适当地将带413剪断。
作为刀片加压弹簧181而例如能够使用板簧。刀片加压弹簧181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且具备弹簧安装部231和弹簧加压部233。弹簧安装部231被设置在刀片加压弹簧181的-Y侧的端部处,且为被安装在全可动第一壳体罩169上的部位。在弹簧加压部233的+Y侧的端部处设置有弹簧卡合孔235。弹簧卡合孔235与被设置在刀片加压部件183上的弹簧卡合凸部241卡合。
刀片加压部件183被设置在刀片加压弹簧181与全可动刀片175之间。刀片加压部件183接受来自刀片加压弹簧181的弹性力,从而对全可动刀片175向+X侧进行加压。刀片加压部件183为树脂制。刀片加压弹簧181经由刀片加压部件183而对全可动刀片175进行加压。因此,能够对均为金属制的全可动刀片175与刀片加压弹簧181直接摩擦而给全可动刀片175带来划痕的情况进行抑制。
刀片加压部件183整体上被形成为大致“T”字状,且具备部件安装部237和凸部形成部239。部件安装部237为,在Z方向上延伸且经由弹簧安装部231而被安装在全可动第一壳体罩169上的部位。凸部形成部239在Y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凸部形成部239的+Y侧的端部处,于-X侧的面上设置有弹簧卡合凸部241,且在+X侧的面上设置有刀片加压凸部243。弹簧卡合凸部241与被设置在刀片加压弹簧181上的弹簧卡合孔235卡合。刀片加压凸部243与全可动刀片175相接并对全可动刀片175向+X侧进行加压。
另外,也可以代替全可动部77具备刀片加压弹簧181而采用全承受部75具备刀片加压弹簧的结构,所述刀片加压弹簧在全承受刀片151与全可动刀片175重叠地摩擦时,对全承受刀片151朝向全可动刀片175进行加压。
[半承受部]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半承受部79具备半承受壳体245、刃承受部件247、两个隔离件249和两个固定部件251。
在半承受壳体245上固定有刃承受部件247。在半承受壳体245上设置有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和刃承受安装凹部255。
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被设置在半承受壳体245的+Z侧的端部处,并被形成为凸状。在半承受部79被安装到半承受安装部51上时,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被嵌入至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的端部中(参照图7)。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插入至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中,并被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支承。另外,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在半承受部79的拆装时被用户捏住。此外,在半承受壳体245上,以对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的-Y侧的角部进行倒角的方式而设置有半承受第一带引导部257。半承受第一带引导部257在带盒401的安装时,对从带盒401被放卷的带413在半承受部79与半可动部81之间进行引导。
刃承受安装凹部255被设置在半承受壳体245的-Y侧的面上。在刃承受安装凹部255上安装有刃承受部件247。
刃承受部件247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在刃承受部件247处,被设置在半可动部81上的半可动刀片269(参照图28)与之接近或远离。
两个隔离件249被设置在刃承受部件247的Z方向两端部处。隔离件249在半可动刀片269触碰到隔离件249时,使半可动刀片269的半可动刀刃303与刃承受部件247之间产生间隙。
两个固定部件251通过半固定螺丝252而被安装在半承受壳体245的Z方向两端部处,并将隔离件249固定在半承受壳体245上。此外,由于通过使隔离件249被固定在半承受壳体245上,从而刃承受部件247被夹持在隔离件249与半承受壳体245之间,因此使得刃承受部件247被固定在半承受壳体245上。另外,在+Z侧的固定部件251上,以对-Y侧的角部进行倒角的方式而设置有半承受第二带引导部259。半承受第二带引导部259在带盒401的安装时,对从带盒401被放卷的带413在半承受部79与半可动部81之间进行引导。
[半可动部]
如图16至图18所示,半可动部81具备半可动壳体261、半可动壳体罩263、半可动支架265、半可动刀片269和半复位弹簧271。
半可动壳体261以能够进出的方式而对半可动刀片269进行收纳。在半可动壳体261上设置有半可动引导卡合部273、半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275和半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277。此外,在半可动壳体261上设置有半可动支架收纳部279、半驱动开口281、半刀片出入口283和两个弹簧卡止部285。
半可动引导卡合部273被设置在半可动壳体261的-X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凸状。半可动引导卡合部273与被设置在半可动安装部53上的半可动引导部63卡合,从而对半可动部81的拆装进行引导。
半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275被设置在半可动壳体261的-Z侧的端部处,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凸状。半可动第一支承对象部275在半可动部81被安装到半可动安装部53上时插入至安装侧半可动支承部65中,从而以能够在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侧半可动支承部65支承(参照图7)。
半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277被设置在半可动壳体261的+Z侧的端部处,并被形成为在Y方向上延伸的凸状。半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277在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插入至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中,并被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支承(参照图7)。另外,半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277在半可动部81的拆装时被用户捏住。此外,在半可动壳体261上,以对半可动第二支承对象部277的+Y侧的角部进行倒角的方式而设置有半可动带引导部287。半可动带引导部287在带盒401的安装时,对从带盒401被放卷的带413在半承受部79与半可动部81之间进行引导。
在半可动支架收纳部279中,以能够于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收纳有半可动支架265。在半可动支架收纳部279上设置有两个半碰触部289。在半可动支架265相对于半可动壳体261向-Y侧移动时,半可动支架265将触碰到两个半碰触部289(参照图31)。
半驱动开口281被设置在半可动壳体261的-Y侧的面上。剪切器驱动部69的半加压部95经由半驱动开口281而与被收纳在半可动支架收纳部279中的半可动支架265卡合。
半刀片出入口283被设置在半可动壳体261的+Y侧的面上,并被形成为在Z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被收纳在半可动壳体261中的半可动刀片269从半刀片出入口283进出。
在两个弹簧卡止部285上卡止有半复位弹簧271的两个臂部305。
半可动支架265以能够于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而被收纳在半可动壳体261中。半可动支架265对半可动刀片269进行保持。半可动支架265通过利用剪切器驱动部69的半加压部95而被加压从而在Y方向上往复移动,由此使所保持的半可动刀片269在Y方向上往复移动。
半可动支架265具备半可动支架主体266和半可动支架罩267。半可动支架主体266具备半可动刀片安装部291、弹簧安装凸部293和半加压凹部295。
在半可动刀片安装部291上安装有半可动刀片269。半可动刀片安装部291的+X侧被开放,在安装了半可动刀片269之后,其开放部通过半可动支架罩267而被封闭。弹簧安装凸部293被插穿至半复位弹簧271的螺旋部307中。
半加压凹部295被设置在半可动支架265的-Y侧的端部处,并且与全加压凹部211同样地被形成为+X侧以及-Z侧被开放的凹状。半加压凹部295在Y方向、即半可动部81相对于半承受部79而接近或远离的方向上延伸。在半加压凹部295中插入有半加压部95的半第二加压部141(参照图19)。半第二加压部141伴随着半杆91的摆动而在半加压凹部295内沿着Y方向而移动。
此外,半可动支架265具有半第一加压对象部299和半第二加压对象部301。半第一加压对象部299为,通过半第一加压部139而向+Y侧被加压的部位,且通过半可动支架罩267的-Y侧的端部而被构成。半第二加压对象部301为,与向+Z侧突出的半第二加压部141卡合从而向-Y侧被牵引的部位,且通过半加压凹部295的-Y侧的壁部而被构成。
半可动刀片269被半可动支架265保持。半可动刀片269在半可动支架265朝向半承受部79而移动时从半刀片出入口283突出,从而将带413进行半切。半可动刀片269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在半可动刀片269的+Y侧的边缘部处设置有半可动刀刃303。半可动刀刃303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并在Z方向上延伸。即,半可动刀片269的刀刃长度方向为Z方向。
半复位弹簧271被设置在半可动壳体261与半可动支架265之间。作为半复位弹簧271,例如能够使用扭簧。半复位弹簧271的两个臂部305被卡止在设置于半可动壳体261上的两个弹簧卡止部285处,且在半复位弹簧271的螺旋部307中插入有被设置在半可动支架265上的弹簧安装凸部293。半复位弹簧271相对于半可动支架265而朝向-Y侧、即与半承受部79相反的一侧施力。
[由安装部罩所实现的半剪切器的支承]
如果在半可动部81接近于半承受部79且半承受部79通过半可动部81而被加压时半承受部79向+Y侧发生位移,则半承受部79从半可动部81承受到的加压力将会逸散。因此,可能会发生应当被半剪切器73切断的印刷带417并未被切断等的半切不良的情况。故而优选为,不仅通过被设置在半承受部79的+Y侧的第三框架部101来对半承受部79进行支承,而且也对半承受部79的+Z侧的端部以及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的端部进行支承。
然而,为使带413能够在带盒401的安装时插入至半承受部79与半可动部81之间,从而在半承受部79与半可动部81之间,使+Z侧、即半可动刀片269的刀刃长度方向的一方侧被开放。因此,为了对半承受部79的+Z侧的端部以及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的端部进行支承,从而在半承受部79以及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设置框架是较为困难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通过对半承受部79以及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进行开闭的安装部罩5,从而对半承受部79的+Z侧的端部以及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的端部进行支承的结构。即,如图7以及图19所示,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半承受部79的+Z侧的端部即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插入至被设置在安装部罩5上的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中。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被嵌入于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的端部中。因此,通过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从而对半承受部79的+Z侧的端部以及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的端部进行支承。因此,由于抑制了在半承受部79通过半可动部81而被加压时半承受部79向+Y侧、即与半可动部81相反的一侧位移的情况,因此抑制了半承受部79从半可动部81承受到的加压力逸散的情况,从而能够良好地将带413进行半切。另外,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并未被限定于对半承受部79的+Z侧的端部以及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的端部的双方进行支承的结构,也可以为对至少一方进行支承的结构。此外,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为“罩侧承受支承部”的一个示例。
此外,当半承受部79通过半可动部81而被加压时,在相对于半可动部81而被设置在与半承受部79相反的一侧的第四框架部103上作用有相对于从半可动部81向半承受部79的加压力的、来自半承受部79的反力。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该第四框架部103的+Z侧的端部插入至被设置在安装部罩5上的罩侧框架支承部45中,并通过罩侧框架支承部45而被支承。因此,安装部罩5对相互作用有拉伸力的两个部位、即作用有来自半可动部81的加压力的半承受部79的+Z侧的端部以及第三框架部101的+Z侧的端部、和作用有来自半承受部79的反力的第四框架部103的+Z侧的端部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在半承受部79通过半可动部81被加压时半承受部79向与半可动部81相反的一侧位移的情况进行抑制。另外,第四框架部103为“反力作用部”的一个示例。罩侧框架支承部45为“反力支承部”的一个示例。
另外,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1只要能够对半承受支承对象部253进行支承,则其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为被形成为凸状的结构。对于罩侧框架支承部45而言也是同样的设定。
[由安装部罩所实现的剪切位置的变动抑制]
如图20所示,头轴15以及压印轴23以悬臂的方式而被支承在设置于头轴15以及压印轴23的-Z侧的底架21上。此外,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以悬臂的方式而分别支承在设置于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的-Z侧的安装侧全可动支承部61以及安装侧半可动支承部65上。相对于此,当头轴15、压印轴23、全可动部77或者半可动部81向X方向、即带413的输送方向倾斜时,在带413上相对于印刷图像的剪切位置将发生变动。因此,优选为,对于头轴15、压印轴23、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而言,不仅对-Z侧的各个端部进行支承,而且对+Z侧的各个端部也进行支承。
然而,为了使头轴15以及压印轴23能够在带盒401的安装时分别插入至头插穿孔423以及压印辊405中,从而使头轴15以及压印轴23的+Z侧被开放。此外,为了使带413在带盒401的安装时能够插入至全承受部75与全可动部77之间、以及半承受部79与半可动部81之间,从而在全承受部75与全可动部77之间、以及半承受部79与半可动部81之间,使+Z侧被开放。因此,为了对头轴15、压印轴23、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的+Z侧的各端部进行支承,从而在头轴15、压印轴23、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的+Z侧设置框架是较为困难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通过对头轴15、压印轴23、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的+Z侧进行开闭的安装部罩5,从而对头轴15、压印轴23、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的+Z侧的各个端部进行支承的结构。即,当安装部罩5被关闭时,头轴15、压印轴23、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的+Z侧的各个端部分别插入至被设置在安装部罩5上的罩侧头轴支承部33、罩侧压印轴支承部35、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以及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中。因此,头轴15、压印轴23、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的+Z侧的各个端部分别通过罩侧压印轴支承部35、罩侧头轴支承部33、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以及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而被支承。
由此,抑制了头轴15、压印轴23、全可动部77以及半可动部81向X方向倾斜的情况。故而,抑制了压印辊405以及印刷头17与全可动部77的距离、即带印刷装置1中的印刷位置与全切位置的距离发生变动的情况。同样地,抑制了压印辊405以及印刷头17与半可动部81的距离、即带印刷装置1中的印刷位置与半切位置的距离发生变动的情况。因此,能够对在带413上相对于印刷图像的剪切位置发生变动的情况进行抑制。
另外,头轴15的+Z侧的端部以及罩侧头轴支承部33的形状只要能够通过罩侧头轴支承部33来对头轴15的+Z侧的端部进行支承即可,并未被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头轴15的+Z侧的端部为凹状且罩侧头轴支承部33为凸状。对于压印轴23的+Z侧的端部以及罩侧压印轴支承部35的形状、全可动部77的+Z侧的端部以及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的形状、以及半可动部81的+Z侧的端部以及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的形状而言也是同样的设定。
此外,安装部罩5并未被限定于设置有罩侧压印轴支承部35、罩侧头轴支承部33、罩侧全可动支承部39以及罩侧半可动支承部43全部的结构,而可以为具备至少一个的结构。
[全承受部相对于全可动部的定位]
全剪切器71通过全承受刀片151与全可动刀片175在X方向上重叠地摩擦,从而将带413进行全切,即,将带413剪断。因此,如果在全承受刀片151与全可动刀片175在X方向上重叠时全承受刀片151向+X侧、即与全可动刀片175相反的一侧避开,则有可能会使全承受刀片151与全可动刀片175无法摩擦,从而无法适当地将带413进行全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相对于全可动部77而在X方向上对全承受部75进行定位的结构。图21示出了全剪切器71的初始状态、即全可动部77相对于全承受部75而分离的状态。当从该状态而使全可动支架173通过全加压部93朝向全承受部75被加压时,如图22所示,将使得全可动壳体167经由全复位弹簧179而朝向全承受部75被加压。因此,全可动部77朝向全承受部75而一体地移动,并且全可动壳体167隔着带413(在图21至图27中图示省略)而触碰到全承受壳体147。
在全可动壳体167触碰到全承受壳体147之后,如图23所示的那样,被全可动支架173保持的全可动刀片175以及两个定位销177相对于全可动壳体167而使全复位弹簧179压缩,并且朝向全承受部75移动。由此,全可动刀片175从刀片进入口159进入全承受壳体147内,并且两个定位销177被插入至两个定位孔161中。然后,如图24所示,通过全承受刀片151与全可动刀片175在X方向上重叠地摩擦,从而带413从带41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中央部而被剪断。
接着,由于当全加压部93朝向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移动时,全可动支架173通过全复位弹簧179而朝向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被加压,因此如图25所示的那样,被全可动支架173保持的全可动刀片175以及两个定位销177朝向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移动,并缩进全可动壳体167中。在如图26所示的那样使全可动支架173触碰到全碰触部205之后,如图27所示的那样,使得全可动部77朝向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而一体地移动,从而全可动壳体167与全承受壳体147分离并恢复至初始状态。
另外,定位销177缩进全可动壳体167是指,不仅包含定位销177整体被收纳至全可动壳体167内的状态,而且也包含如图27所示的那样定位销177的+Y侧的端部从全可动壳体167中突出的状态的概念。此外,虽然在图21至图27中并未使全复位弹簧179伸缩,而是以相同的长度来进行图示,但是实际上,全复位弹簧179根据定位销177相对于全可动壳体167的移动而进行伸缩。
如此,通过两个定位销177被插入至两个定位孔161中,从而全承受壳体147相对于全可动壳体167在X方向上被定位,其结果为,全承受刀片151相对于全可动刀片175在X方向上被定位。因此,抑制了在全承受刀片151与全可动刀片175在X方向上重叠时全承受刀片151向+X侧、即与全可动刀片175相反的一侧避开的情况。因此,能够使全承受刀片151与全可动刀片175适当地摩擦,从而能够良好地将带413进行全切。
此外,由于采用两个定位销177被插入至两个定位孔161中的结构,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良好地使全承受刀片151相对于全可动刀片175而定位。另外,虽然定位销177的个数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以两个定位销177在Z方向上夹着全可动刀片175的方式来配置的,因此能够平衡性良好地使全承受刀片151相对于全可动刀片175而定位。对于定位孔161的个数也是同样的设定。定位销177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大致圆柱状,例如也可以为大致棱柱状。并且,作为相对于全可动刀片175来对全承受刀片151进行定位的手法,并未限定于定位销177被插入至定位孔161中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使定位销177与全承受壳体147的+X侧的面卡合的结构。
此外,由于在全可动部77朝向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移动时,定位销177会缩进全可动壳体167中,因此能够对在带413被插入至全承受部75与全可动部77之间时定位销177成为妨碍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在带413被夹持在全承受壳体147与全可动壳体167之间的状态下,全可动刀片175从全可动壳体167进出。因此,在带413的切口通过带413的粘合剂而附着在全可动刀片175上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全可动刀片175从所附着的带413上分离。由此,能够对在全切后的带输送时发生带413的输送的不良情况进行抑制。
另外,与全剪切器71同样地,在半剪切器73中,半可动刀片269也在带413被夹持在半承受壳体245与半可动壳体261之间的状态下从半可动壳体261进出。图28示出了半剪切器73的初始状态、即半可动部81相对于半承受部79而分离的状态。当从该状态起通过半加压部95朝向半可动支架265被加压时,会如图29所示的那样,使得半可动壳体261经由半复位弹簧271而朝向半承受部79被加压。因此,半可动部81朝向半承受部79而一体地移动,从而使半可动壳体261隔着带413(在图28至图32中图示省略)而触碰到半承受壳体245。
在半可动壳体261触碰到半承受壳体245之后,如图30所示的那样,使被半可动支架265保持的半可动刀片269相对于半可动壳体261而克服半复位弹簧271朝向半承受部79移动。然后,通过使半可动刀片269触碰到隔离件249,从而使带413被进行半切。
接着,由于当半加压部95朝向与半承受部79相反的一侧移动时,半可动支架265通过半复位弹簧271而朝向与半承受部79相反的一侧被加压,因此如图31所示的那样,被半可动支架265保持的半可动刀片269朝向与半承受部79相反的一侧移动,并缩进半可动壳体261中。在半可动支架265触碰到半碰触部289之后,如图32所示的那样,使得半可动部81朝向半承受部79而一体地移动,从而使半可动壳体261与半承受壳体245分离并恢复至初始状态。
如此,通过在带413被夹持在半承受壳体245与半可动壳体261之间的状态下,半可动刀片269从半可动壳体261进出,从而在带413的切口通过带413的粘合剂而附着在半可动刀片269上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半可动刀片269从所附着的带413上分离。由此,能够对在半切后的带输送时发生带413的输送的不良情况进行抑制。
[全加压部以及半加压部]
如图33所示,全第一加压部131通过对全第一加压对象部215朝向全承受部75进行加压,从而使全可动支架173朝向全承受部75而移动。此外,如图34所示,全第二加压部133通过对全第二加压对象部217朝向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进行加压,从而使全可动支架173向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移动。
如图7所示,半第一加压部139通过对半第一加压对象部299朝向半承受部79进行加压,从而使半可动部81朝向半承受部79移动。此外,如图19所示,半第二加压部141通过对半第二加压对象部301朝向与半承受部79相反的一侧进行牵引,从而使半可动部81朝向与半承受部79相反的一侧移动。
在此,当采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使全第一加压部131以及全第二加压部133从固定有全第一加压部131以及全第二加压部133的全第二杆部117向+X侧或者-X侧突出的结构时,与此相应地会使全第一加压部131以及全第二加压部133在X方向即带413的输送方向上大型化。对于半第一加压部139以及半第二加压部141而言,也存在同样的课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如图6所示的那样,使全第一加压部131以及全第二加压部133在X方向即带413的输送方向上被设置于与全第二杆部117重叠的位置上的结构。由此,能够对全第一加压部131以及全第二加压部133在带413的输送方向上大型化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使半第一加压部139以及半第二加压部141在X方向即带413的输送方向上被设置于与半第二杆部127重叠的位置上的结构。由此,能够对半第一加压部139以及半第二加压部141在带413的输送方向上大型化的情况进行抑制。
因此,能够缩短从全剪切器71起至带排出部31为止的距离,进而能够缩短可通过带排出部31而排出的带413的最短长度。
此外,如图33所示,在全第一加压部131对全第一加压对象部215朝向全承受部75进行加压时,会使得全第二加压部133与全第二加压对象部217分离。因此,全第一加压部131能够在不因全第二加压部133与全第二加压对象部217的卡合而被妨碍的条件下,良好地对全第一加压对象部215加压。另外,如图34所示,在全第二加压部133对全第二加压对象部217朝向与全承受部75相反的一侧进行牵引时,会使得全第一加压部131与全第一加压对象部215分离。
同样地,如图7所示,在半第一加压部139对半第一加压对象部299朝向半承受部79进行加压时,会使得半第二加压部141与半第二加压对象部301分离。因此,半第一加压部139能够在不因半第二加压部141与半第二加压对象部301的卡合而被妨碍的条件下,良好地对半第一加压对象部299进行加压。另外,如图19所示,在半第二加压部141对半第二加压对象部301朝向与半承受部79相反的一侧进行牵引时,会使得半第一加压部139与半第一加压对象部299分离。
[其他变形例]
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显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各样的结构。此外,也可以为将上述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组合而成的结构。
[附记]
以下,对带印刷装置进行附记。
带印刷装置具备:半剪切器,其具有承受部、和包括刀片并相对于承受部而接近或远离的可动部,在承受部与可动部之间,作为刀片的刀刃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侧被开放;罩,其对安装有半剪切器的剪切器安装部进行开闭,在罩上设置有罩侧承受支承部,所述罩侧承受支承部在罩被关闭时,对承受部的第一侧的端部、以及支承部的第一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支承,其中,所述支承部对通过可动部而被加压了的承受部进行支承。
根据该结构,由于抑制了在承受部通过可动部而被加压时承受部向与可动部相反的一侧位移的情况,因此抑制了承受部从可动部承受到的加压力逸散的情况,从而能够良好地将带进行半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具备反力作用部,所述反力作用部上作用有相对于从可动部向承受部施加的加压力的、来自承受部的反力,在罩上设置有反力支承部,所述反力支承部在罩被关闭时对反力作用部的第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承。
根据该结构,罩对相互作用有拉伸力的两个部位、即承受部的第一侧的端部和反力作用部的第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在承受部通过可动部而被加压时承受部向与可动部相反的一侧位移的情况进行抑制。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作为剪切器安装部而具备承受安装部和可动安装部,所述承受安装部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承受部,所述可动安装部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可动部。
根据该结构,在半剪切器的切割状况发生了劣化的情况下,通过将承受部以及可动部更换为新的部件,从而能够使半剪切器的切割状况恢复。
符号说明
1…带印刷装置;5…安装部罩;41…罩侧半承受支承部;45…罩侧框架支承部;51…半承受安装部;53…半可动安装部;73…半剪切器;79…半承受部;81…半可动部;103…第四框架部;269…半可动刀片。

Claims (3)

1.一种带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半剪切器,其具有承受部、和包括刀片并相对于所述承受部而接近或远离的可动部,在所述承受部与所述可动部之间,作为所述刀片的刀刃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侧被开放;
罩,其对安装有所述半剪切器的剪切器安装部进行开闭,
在所述罩上设置有罩侧承受支承部,所述罩侧承受支承部在所述罩被关闭时,对所述承受部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以及支承部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支承,其中,所述支承部对通过所述可动部而被加压了的所述承受部进行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反力作用部,所述反力作用部上作用有相对于从所述可动部向所述承受部施加的加压力的、来自所述承受部的反力,
在所述罩上设置有反力支承部,所述反力支承部在所述罩被关闭时对所述反力作用部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剪切器安装部而具备承受安装部和可动安装部,所述承受安装部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所述承受部,所述可动安装部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所述可动部。
CN202010581478.3A 2019-06-26 2020-06-23 带印刷装置 Active CN112140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8240 2019-06-26
JP2019118240A JP7314646B2 (ja) 2019-06-26 2019-06-26 テープ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0750A true CN112140750A (zh) 2020-12-29
CN112140750B CN112140750B (zh) 2022-09-06

Family

ID=73888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1478.3A Active CN112140750B (zh) 2019-06-26 2020-06-23 带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04870B2 (zh)
JP (1) JP7314646B2 (zh)
CN (1) CN112140750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86241A (ja) * 1993-03-30 1994-10-11 Max Co Ltd テーププリンタ
CN1159393A (zh) * 1995-11-21 1997-09-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有切纸装置的打印机
JPH11123692A (ja) * 1997-10-23 1999-05-11 Seiko Epson Corp シート切断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リンタ装置
CN1254649A (zh) * 1998-09-29 2000-05-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用的记录介质切割设备
CN1590117A (zh) * 2003-08-19 2005-03-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切断刀组件、半切断机构、带式打印机
CN1919551A (zh) * 2003-08-19 2007-02-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半切断机构及带式打印机
US20100086341A1 (en) * 2008-10-07 2010-04-08 Yasumi Yokoyama Printer
CN201989425U (zh) * 2009-03-31 2011-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和带式打印机
CN103909745A (zh) * 2012-12-28 2014-07-0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打印机装置
US20150283837A1 (en) * 2014-03-24 2015-10-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cartridge
CN105383183A (zh) * 2014-09-02 2016-03-09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打印单元和打印机
CN106182115A (zh) * 2014-08-25 2016-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刀具驱动机构、刀具以及打印机
CN107708944A (zh) * 2016-02-25 2018-02-16 信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捆扎带封接机中的鸠尾捆扎带切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86748B2 (ja) 1993-12-29 2004-11-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カッタ装置
JPH08300750A (ja) * 1995-05-08 1996-11-19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字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印字カセット
JPH09323461A (ja) * 1996-06-05 1997-12-16 Suzuka Fuji Xerox Kk ラベルプリンターにおけるフレームの支持構造
JP4069037B2 (ja) 2003-08-19 2008-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ッ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テーププリンタ
JP4921073B2 (ja) 2006-08-23 2012-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5327711B2 (ja) 2009-06-11 2013-10-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ラベル作成装置
JP5540695B2 (ja) * 2009-12-24 2014-07-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ッ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GB2508583B (en) 2012-10-15 2019-11-20 Sanford Lp Printing apparatus
JP6364766B2 (ja) 2013-12-25 2018-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6422333B2 (ja) 2014-09-02 2018-11-14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印字ユニット及びプリンタ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86241A (ja) * 1993-03-30 1994-10-11 Max Co Ltd テーププリンタ
CN1159393A (zh) * 1995-11-21 1997-09-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有切纸装置的打印机
JPH11123692A (ja) * 1997-10-23 1999-05-11 Seiko Epson Corp シート切断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リンタ装置
CN1254649A (zh) * 1998-09-29 2000-05-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用的记录介质切割设备
CN1590117A (zh) * 2003-08-19 2005-03-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切断刀组件、半切断机构、带式打印机
CN1919551A (zh) * 2003-08-19 2007-02-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半切断机构及带式打印机
US20100086341A1 (en) * 2008-10-07 2010-04-08 Yasumi Yokoyama Printer
CN201989425U (zh) * 2009-03-31 2011-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盒和带式打印机
CN103909745A (zh) * 2012-12-28 2014-07-09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打印机装置
US20150283837A1 (en) * 2014-03-24 2015-10-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cartridge
CN106182115A (zh) * 2014-08-25 2016-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刀具驱动机构、刀具以及打印机
CN105383183A (zh) * 2014-09-02 2016-03-09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打印单元和打印机
CN107708944A (zh) * 2016-02-25 2018-02-16 信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捆扎带封接机中的鸠尾捆扎带切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0750B (zh) 2022-09-06
JP2021003830A (ja) 2021-01-14
US11504870B2 (en) 2022-11-22
US20200406488A1 (en) 2020-12-31
JP7314646B2 (ja) 2023-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74274B1 (en) Tape printer with tape jam eliminating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ape cutting operation
US8068127B2 (en) Printer
JP4924212B2 (ja) テープ処理装置
RU2664384C2 (ru) Ленточный картридж
CN112140711B (zh) 带印刷装置
CN112140750B (zh) 带印刷装置
CN112140160B (zh) 带剪切器以及带印刷装置
CN112141791B (zh) 带切割器以及带印刷装置
CN111976316B (zh) 半切割器以及带印刷装置
US11007799B2 (en) Cutter unit selectively performing one of full-cutting and half-cutting, and print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976317B (zh) 半切割器以及带印刷装置
CN114312035A (zh) 带印刷装置
JP2011121140A (ja) カット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21003846A (ja) ヘッド加圧機構およ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CN106364181B (zh) 打印装置
CN114683708A (zh) 打印装置
JP2012096552A (ja) テープ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