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24044A -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24044A
CN112124044A CN202011121775.6A CN202011121775A CN112124044A CN 112124044 A CN112124044 A CN 112124044A CN 202011121775 A CN202011121775 A CN 202011121775A CN 112124044 A CN112124044 A CN 112124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housing
assembly
output shaf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217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维超
王富冈
张小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Leili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Leili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Leili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Leili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2177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240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24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240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专利涉及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动力装置包括:外壳,其限定外壳内腔。第一电机,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第一传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机,该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输出轴,且该第一输出轴的力传递部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之外。第二电机,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第二传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机,该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输出轴,且该第二输出轴的力传递部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之外。

Description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动力装置、一种具有所述动力装置的风向调节装置,以及一种具有所述动力装置或所述风向调节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的空调系统的风向调节装置一般包括动力装置和送风机构,送风机构一般设置有多个水平风门板和垂直风门板,水平风门板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垂直风门板在一定角度内左右对称运动。动力装置可将包括电机,并通过电机的驱动而调节水平、垂直风门板的角度,从而控制出风口风向与体积流量。
现有的通过电机进行机动车空调出风调节的方案一般分为两种。
第一种方案为将两个甚至多个独立的电机分别设置出风口的不同外侧面,以分别驱动水平风门板和垂直风门板。
这种方案存在以下缺点。
首先,设置在不同外侧面的电机将额外占用空间,致使出风口面积与风量均变小,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其次,各个电机与出风口不同外侧面的配合安装复杂。
另外,采用多个电机需要额外增加壳体壳盖、驱动控制板、线束、接插件、螺钉等部件,成本大大增加。
第二种方案为通过一个电机配合连杆机构或齿轮组同时驱动水平风门板和垂直风门板运动。这种方案也存在缺点。首先,不能独立控制水平风门板和垂直风门板旋转运动,即水平风门板和垂直风门板各自角度无法任意控制,无法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其次,连杆机构或齿轮组结构复杂,包含多个零件,装配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力装置、一种具有所述动力装置的风向调节装置,以及一种具有所述动力装置或所述风向调节装置的车辆,其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特征而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带来其他技术效果。
一方面,本公开提出一种动力装置,其包括如下结构:外壳,其限定外壳内腔。第一电机,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第一传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机,该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输出轴,且该第一输出轴的力传递部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之外。第二电机,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第二传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机,该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输出轴,且该第二输出轴的力传递部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之外。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垂直布置。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具有第一侧和垂直于所述第一侧且彼此相对的第二侧和第三侧,其中第一输出轴布置成从所述第二侧延伸到第三侧,所述第二输出轴从所述第一侧伸出到所述外壳之外且具有用于传递扭矩的外部力传递部。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输出轴为具有用于传递扭矩的内部力传递部的空心轴。
根据优选方案,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平行布置。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机的第一蜗杆、连接到所述第一蜗杆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传动件、和固定到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传动件中的第一末级传动件的所述第一输出轴。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连接到第二电机的第二蜗杆、连接到所述第二蜗杆的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传动件、和固定到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传动件中的第二末级传动件的所述第二输出轴。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引脚与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引脚均布置在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的中心轴线之间。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引脚与第二电机的电机引脚均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布置。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引脚与第二电机的电机引脚的高度均不高于相应电机的直径。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包括分别抵接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前后两端的第一电机轴限位机构,以及分别抵接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前后两端的第二电机轴限位机构。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接地元件,所述接地元件包括分别与第一电机的机壳外表面和第二电机的机壳外表面接触的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每个接地元件的顶部具有弹性拨片,该弹性拨片用于与动力装置的线路板上的接触面接触。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外壳设有分别用于容纳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的第一接地元件槽和第二接地元件槽,每个接地元件槽的侧壁设置有过孔,以允许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中相应的一个通过所述过孔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中的一个接触。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外壳设置有向外壳内腔凹入的凹槽,且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线路板密封板,所述线路板密封板与所述凹槽形成用于安装线路板的线路板安装腔。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动力装置具有方针固定座,且动力装置的外壳设置有容纳所述方针固定座的方针固定座容纳槽,所述方针固定座容纳槽的侧部设置有卡接结构,以卡接所述方针固定座。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动力装置包括与所述外壳的壳体或壳盖一体的插座部,所述插座部设置有方针保持槽,方针通过所述方针固定座和所述方针保持槽二者保持。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步进电机。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壳盖,所述壳体和壳盖各自具有卡接结构。
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出一种风向调节装置,其包括如前文任一方案所述的动力装置,且包括送风机构,所述送风机构包括机构壳体以及由机构壳体保持的水平风门板组件和垂直风门板组件,其中,所述水平风门板组件包括多片铰接地固定到机构壳体的水平风门板,垂直风门板组件包括多片铰接地固定到机构壳体的垂直风门板。
根据优选方案,每个水平风门板的平行于其旋转轴线的两个侧部均设置有倒角。
根据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动力装置的第一传动组件通过第一转接组件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和垂直风门板组件中的一个,第二传动组件通过第二转接组件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和垂直风门板组件中的另一个。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转接组件和第二转接组件中至少之一为齿轮组件。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转接组件和第二转接组件中至少之一为连杆组件。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转接组件和第二转接组件中至少之一为曲柄连杆组件。
另一方面,本公开还提出一种机动车辆,其包括如前面任一项方案所述的动力装置,或如前面任一项方案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公开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外部视图,其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安装在一起;
图2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外部视图,其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处于分离状态;
图3和图4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的外部视图;
图5和图6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的分解图;
图7展示了送风机构的分解视图;
图8和图9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8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安装在一起,图9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处于分离状态;
图10和图11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0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安装在一起,图11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处于分离状态;
图12和图13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2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安装在一起,图13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处于分离状态;
图14和图15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4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安装在一起,图15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处于分离状态;
图16和图17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6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安装在一起,图17中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处于分离状态;
图18至图25展示了动力装置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8展示了动力装置的截面视图,图19展示了动力装置的壳体,图20展示了动力装置的涡轮和丝杆,图21展示了动力装置的壳盖;图22和图23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的外部视图,图24和图25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的爆炸视图;
图26展示了动力装置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
图27展示了动力装置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
图28展示了动力装置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别展示了电机引脚的布置;
图29和30展示了动力装置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别展示了线路板的布置;
图31展示了动力装置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别展示了电机轴限位机构的布置;
图32-图34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的接地结构的布置;
图35-图36分别以不同视图展示了动力装置的壳体壳盖防松脱结构;
图37-图38分别以不同视图展示了动力装置的方针固定座及相关结构;
图39-图40分别以不同视图展示了动力装置的插座及相关结构;
图41展示了送风机构的水平风门板和垂直风门板的布置。
附图标记列表
100动力装置 153第五齿轮
110外壳 154第二输出轴
111第一侧 155涡轮
112第二侧 156沟槽
113第三侧 157涡轮的环形凸台
114限位柱 158壳体的环形凸台
115限位壁 159壳盖的环形凸台
116凹槽 160线路板
117插座部 161线路板密封板
118壳体 162线路板安装腔
119壳盖 171左右限位筋
120第一电机 172卡扣配合筋
121第一电机引脚 173壳体辅助筋
122接地元件 174悬臂钩
123弹性拨片 175壳盖辅助筋
124方针固定座 200送风机构
125过孔 210机构壳体
126方针固定座容纳槽 220水平风门板组件
127接地元件槽 221水平风门板
128方针保持槽 222水平风门连杆
130第一传动组件 223倒角
131第一蜗杆 230垂直风门板组件
132第一齿轮 231垂直风门板
133第二齿轮 232垂直风门连杆
134第三齿轮 240第一转接组件
135第一输出轴 241第一转接构件
140第二电机 242第二转接构件
141第二电机引脚 243第三转接构件
142电机引脚安装槽 250第二转接组件
147电机输出轴 251第四转接构件
150第二传动组件 252第五转接构件
151第二蜗杆 253第六转接构件
152第四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与附图所展示的实施例相比,本公开保护范围内的可行实施方案可以具有更少的部件、具有附图未展示的其他部件、不同的部件、不同地布置的部件或不同连接的部件等。此外,附图中两个或更多个部件可以在单个部件中实现,或者附图中所示的单个部件可以实现为多个分开的部件。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公开所提出的风向调节装置可用于机动车辆的空调系统,主要包括动力装置和由动力装置提供动力的送风机构这两个部分。
动力装置包括限定外壳内腔的外壳,可选地,外壳包括壳盖和壳体。总体上,第一电机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第一传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机。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输出轴,且该第一输出轴的力传递部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之外,从而可以从外壳外部接合该第一输出轴的力传递部,进而第一输出轴可将来自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出去。第二电机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第二传动组件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机。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输出轴,且该第二输出轴的力传递部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之外,从而可以从外壳外部接合该第二输出轴的力传递部,进而第二输出轴可将来自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出去。
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将动力装置的动力分别输出到送风机构,例如第一输出轴将动力输出到送风机构的垂直风门板组件和水平风门板组件之一,第二输出轴将动力输出到送风机构的垂直风门板组件和水平风门板组件中的另一个。在下文中将具体描述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彼此平行布置,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彼此垂直地布置(第一输出轴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输出轴的中心轴线经过平移后相交于一点,并且交角为直角)。
送风机构包括机构壳体,风门板组件由机构壳体保持。风门板组件优选地包括水平风门板组件和垂直风门板组件。其中,所述水平风门板组件可包括多片铰接地固定到机构壳体的水平风门板,水平风门板的旋转轴线水平布置。水平风门板组件还可包括水平风门连杆。垂直风门板组件可包括多片铰接地固定到机构壳体的垂直风门板,垂直风门板的旋转轴线竖直布置。垂直风门板组件还可包括垂直风门连杆。
动力装置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独立地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控制,且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连接到垂直风门板组件和水平风门组件之一,从而,水平风门板和垂直风门板的开闭或扫风功能可独立控制。
优选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步进电机。
本公开的动力装置是一种集成式的动力装置,其至少具有如下优点:相比于分别设置在出风口不同侧面的两个独立动力装置,本方案优点在于实现结构最小化,出风口面积与风量最大化,加速机动车内温度变化速度,提升用户体验。减少动力装置数量,便于用户安装。减少零件数量,减少组装工序,降低成本。相比于一个电机通过连杆机构或者齿轮组同时驱动水平、垂直风门板的方案,本方案可独立控制水平、垂直风门板角度,增强用户的体验,同时简化传动结构、降低成本。而且整体组装方便,齿轮传动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
动力装置与送风机构之间可具有多种相对的布置方式,例如动力装置可位于送风机构的侧面、顶部等。优选地,送风机构还包括转接组件,所述转接组件可以为齿轮组件、连杆机构、或曲柄连杆组件等。增设转接组件可提高送风机构和动力装置的连接位置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机构可包括第一转接组件和第二转接组件。动力装置的第一传动组件通过其第一输出轴并可选地经由第一转接组件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与垂直风门板组件之一,以驱动其运动。第二传动组件通过其第二输出轴并可选地经由第二转接组件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和垂直风门板组件中的另一个,以驱动其运动。
参见图1至图7以及图26,其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二输出轴154垂直布置。另外,图27也清楚地展示了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二输出轴154之间的垂直布置。通过将第一输出轴135和第二输出轴154在空间上垂直布置,可以简化风向调节装置的转接组件,实现传递扭矩,实现结构最简化,成本最优化。
图1和图2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外部视图,其中,图1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安装在一起,图2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处于分离状态。图3和图4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外部视图,图5和图6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分解图,图7展示了送风机构200的分解视图。图26展示了动力装置100主要部件的布置关系。
根据优选方案,动力装置100包括限定外壳内腔的外壳110,可选地,外壳包括壳盖119和壳体118。第一电机120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第一传动组件130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机120。第一传动组件130包括第一输出轴135,且该第一输出轴135的力传递部位于外壳内腔之外。第二电机140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第二传动组件150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机140。第二传动组件150包括第二输出轴154,且该第二输出轴154的力传递部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之外。第一、第二输出轴可根据需求采用不同的力传递结构,也就是说,所述力传递部可以是传递键,或其他传递结构,比如非键形式(过盈等)的结构部。
根据优选方案,动力装置100的外壳110具有第一侧111和垂直于所述第一侧111且彼此相对的第二侧112和第三侧113。其中第一输出轴135布置成从所述第二侧112延伸到第三侧113,且为具有用于传递扭矩的内部力传递部的空心轴。这样,参见附图3、第一输出轴135贯穿动力装置100的外壳110,并通过其内部力传递部将动力装置100的动力传递出去。通过第一输出轴135这种贯穿结构,便于动力装置100的正反两侧安装,增强通用性。动力装置100的第二输出轴154从所述第一侧111伸出到所述外壳110之外且具有用于传递扭矩的外部力传递部。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传动组件130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机120的第一蜗杆131、连接到所述第一蜗杆131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传动件、和固定到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传动件中的第一末级传动件的所述第一输出轴135。蜗杆可固定连接到第一电机120的输出轴,例如铆接。第一中间传动件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一齿轮132、第二齿轮133、第三齿轮134,第三齿轮即为这些第一中间传动件中的第一末级传动件,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三齿轮134同轴设置,且二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或是一体结构。第一电机120通过第一传动组件130由第一输出轴135传递扭矩,直接地或经由转接组件带动任意一个风门板组件的转轴转动。
根据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传动组件150包括连接到第二电机140的第二蜗杆151、连接到所述第二蜗杆151的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传动件、和固定到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传动件中的第二末级传动件的所述第二输出轴154。第二蜗杆151可固定连接到第二电机140的输出轴,例如铆接。第二中间传动件包括依次啮合的第四齿轮152、第五齿轮153。第五齿轮153同轴设有所述第二输出轴154。第二输出轴可以与第五齿轮为一体的结构,或二者固定连接。第二电机140通过第二传动组件150由第二输出轴154传递扭矩,直接地或经由转接组件带动另一个风门板组件的转轴转动。
接下来将参考图8-图17介绍风向调节装置的不同实施例。
送风机构200的机构壳体210具有出风面和安装面。其中出风面为设置有出风口的面,安装面为可以安装转接组件的面。对于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例而言,除了设置了水平风门板的面之外都可作为安装面。
优选地,送风机构200的第一转接组件240和第二转接组件250安装在机构壳体210的不同的安装面,例如机构壳体的顶部或侧面。
此外,优选地,送风机构200的第一转接组件240和第二转接组件250安装在机构壳体210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安装面,这样,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二输出轴154垂直布置的动力装置100与可以方便地安装到送风机构200,且其转接组件可以设计得更加紧凑。
此外,优选地,动力装置100安装在送风机构200的设置有第一转接组件240的侧面。由于动力装置的第一输出轴135是贯穿布置的具有用于传递扭矩的内部力传递部的空心轴,将动力装置100安装在送风机构200的设置有第一转接组件240的侧面有助于使得整个风向调节装置更加紧凑。
图8和图9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8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安装在一起,图9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处于分离状态。
在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设置在送风机构200的顶部,且二者之间的转接组件为连杆组件。
具体地,第一转接组件24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上方的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为彼此连接的连杆。第一转接构件241包括与第一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外部力传递部的轴的形式。第三转接构件连接到垂直风门板组件。这样,第一电机12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一传动组件130经由第一输出轴并通过第一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垂直风门板231运动。
第二转接组件25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侧面的连杆组件,包括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为彼此连接的连杆。其中第六转接构件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第四转接构件251包括与第二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内部力传递部的空心轴的形式。第二电机14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二传动组件150经由第二输出轴并通过第二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水平风门板221运动。
图10和图11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0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安装在一起,图11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处于分离状态。
在图10、11所示的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设置在送风机构200的顶部,且二者之间的转接组件为齿轮组件。
具体地,第一转接组件24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上方的齿轮组件,包括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为彼此连接的齿。其中第三转接构件连接到垂直风门板组件,第一转接构件241包括与第一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外部力传递部的轴的形式。这样,第一电机12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一传动组件130经由第一输出轴并通过第一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垂直风门板231运动。
第二转接组件25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侧面的连杆组件,包括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为彼此连接的齿轮。其中第六转接构件253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第四转接构件251包括与第二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内部力传递部的空心轴的形式。第二电机14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二传动组件150经由第二输出轴并通过第二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水平风门板221运动。
图12和图13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2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安装在一起,图13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处于分离状态。
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设置在送风机构200的侧面,且二者之间的转接组件为连杆组件。
具体地,第一转接组件24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侧面的连杆组件。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为彼此连接的连杆。其中第三转接构件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第一转接构件241包括与第一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外部力传递部的轴的形式。这样,第一电机12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一传动组件130经由第一输出轴并通过第一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水平风门板221运动。
第二转接组件25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顶部的连杆组件,包括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为彼此连接的连杆。其中第六转接构件连接到垂直风门板组件,第四转接构件251包括与第二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内部力传递部的空心轴的形式。第二电机14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二传动组件150经由第二输出轴并通过第二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水平风门板221运动。
图14和图15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4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安装在一起,图15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处于分离状态。
在图14和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设置在送风机构200的侧面,且二者之间的转接组件为曲柄连杆组件。
具体地,第一转接组件24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侧面的曲柄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为彼此连接的曲柄连杆结构,其中第一转接构件241为曲柄,其余为连杆。其中第三转接构件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第一转接构件241包括与第一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外部力传递部的轴的形式。这样,第一电机12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一传动组件130经由第一输出轴并通过第一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水平风门板221运动。
第二转接组件25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顶部的曲柄连杆组件,包括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为彼此连接的曲柄连杆结构,其中第四转接构件251为曲柄,其余为连杆。其中第六转接构件连接到垂直风门板组件,第四转接构件包括与第二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内部力传递部的空心轴的形式。第二电机14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二传动组件150经由第二输出轴并通过第二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垂直风门板231运动。
图16和图17展示了风向调节装置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6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安装在一起,图17中动力装置100与送风机构200处于分离状态。
在图16和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动力装置100设置在送风机构200的顶部,且二者之间的转接组件为曲柄连杆组件。
具体地,第一转接组件24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顶部的曲柄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第一转接构件241、第二转接构件242、第三转接构件243为彼此连接的曲柄连杆结构,其中第一转接构件241为曲柄,其余为连杆。其中第三转接构件连接到垂直风门板组件,第一转接构件241包括与第一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外部力传递部的轴的形式。这样,第一电机12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一传动组件130经由第一输出轴并通过第一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垂直风门板231运动。
第二转接组件250为位于送风机构200侧面的曲柄连杆组件,包括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第四转接构件251、第五转接构件252、第六转接构件253为彼此连接的曲柄连杆结构,其中第四转接构件251为曲柄,其余为连杆。其中第六转接构件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第四转接构件251包括与第二输出轴嵌套地接合的传递部,该传递部为具有内部力传递部的空心轴的形式。第二电机140通过动力装置100内部的第二传动组件150经由第二输出轴并通过第二转接组件传递扭矩,带动多个水平风门板221运动。
图18至图25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二输出轴154彼此平行地布置。其中,图18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截面视图,图19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壳体118,图20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涡轮和丝杆,图21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壳盖119;图22和图23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外部视图,图24和图25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爆炸视图。
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二输出轴154彼此平行布置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传动组件130和第二传动组件150可以与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二输出轴154彼此垂直布置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传动组件130和第二传动组件150一样。替换地,其可以具有其他形式的第一传动组件130和第二传动组件150。
在附图24-2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130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传动组件130相同。具体地,所述第一传动组件130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机120的第一蜗杆131、连接到所述第一蜗杆131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传动件、和固定到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传动件中的第一末级传动件的所述第一输出轴135。蜗杆可固定连接到第一电机120的输出轴,例如铆接。第一中间传动件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一齿轮132、第二齿轮133、第三齿轮134,第三齿轮即为这些第一中间传动件中的第一末级传动件,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三齿轮134同轴设置,且二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或是一体结构。
在附图24-2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传动组件150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二传动组件150不同。具体地,这里的第二传动组件150包括第二蜗杆151、涡轮155、和丝杆,所述丝杆作为第二输出轴154以输出动力。其中,涡轮155的内孔与丝杆的外径都设有螺纹。涡轮155两端设有环形凸台157。丝杆外部对称设置有沟槽156。壳体118上也设置有环形凸台158,壳体118的环形凸台的内孔对称地设置有彼此相对的挡块。壳盖119上也设置有环形凸台159。壳体118、壳盖119的环形凸台158、159与涡轮的环形凸台157间隙配合,对涡轮起上下、左右限位作用。壳体118上还可设有与丝杆上的沟槽156间隙配合的挡块结构(未标示),限制丝杆轴向旋转运动的同时对丝杆上下移动起导向作用。当第二蜗杆151旋转时,涡轮由于限位亦开始平稳旋转运动,丝杆受挡块结构的导向,做上下移动。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引脚121与第二电机的电机引脚141均布置在第一电机120与第二电机140的中心轴线之间。为此,第一电机120与第二电机140可布置为中心轴线彼此平行,或虽然不平行但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可参考图26或图28,其展示了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引脚121与第二电机的电机引脚141均布置在第一电机120与第二电机140的中心轴线之间。图28中用虚线标出了两个电机的中心轴线。其中,此处并不意味着电机引脚被局限在与第一、第二电机140的中心轴线所形成的平面内,而是,电机引脚可以在Z轴线(参见图27的坐标系)方向略高或略低,只要在垂直于Z轴线的平面内电机引脚在两个电机的中心轴线之间即可。
通过这样的方案,可以使得动力装置100的空间布置紧凑,缩小整体体积。同时,由于电机引脚需要连接到线路板160,这样的方案可以方便线路板160布置,使线路板160最小化,且使线路板160的连接集中,便于焊接操作与检查,提升品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可靠性。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引脚121与第二电机的电机引脚141均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机120和第二电机140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布置。这样,电机引脚可直接与控制部的线路板160连接,简化连接结构。同时,可实现动力装置100的减薄设计,节省空间。
根据优选方案,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引脚121与第二电机的电机引脚141的高度均不高于相应的电机的直径。这样,进一步实现紧凑的布置。
根据本公开,动力装置100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包括线路板160。可在动力装置100的所述外壳110设置有向外壳内腔凹入的凹槽116,且所述动力装置100设置有线路板密封板161,所述线路板密封板161与所述凹槽116形成用于安装线路板160的线路板安装腔162。可参见图29和30,其特别展示了线路板160的布置。
这样,动力装置100的除控制部以外的部分可作为一个标准件。当用户有不同需求时,无需调整动力装置100的结构,仅需调整控制部中的线路板160上的控制模块。此种生产模式便于自动化生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批量品质。
线路板安装腔与动力装置100的外壳内腔可通过电机引脚安装槽142连通。在组装动力装置100时,在齿轮、壳盖等安装完毕后,线路板160或其外附壳体再进行焊接固定,最后安装线路板密封板161。由于线路板安装腔与壳体和壳盖形成的内腔仅通过电机引脚安装槽连通,在电机引脚安装完成后实现线路板安装腔与外壳内腔的分离,隔绝灰尘、金属碎屑等异物垃圾进入动力装置100的内部的齿轮系统和电机,杜绝齿轮传动区域卡死不良或电机内部短路不良,杜绝齿轮油脂接触线路板160及其焊接部分,提升品质。
其中,线路板密封板161可使用超声波焊接到动力装置100的外壳110以形成密封空间,从而可增加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动力装置100的外壳110包括分别抵接在第一电机120的输出轴前后两端的第一电机轴限位机构,以及分别抵接在第二电机140的输出轴前后两端的第二电机轴限位机构。
图31特别展示了电机轴限位机构的布置,其中在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电机输出轴147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柱114与限位壁115。在该实施例中,存在与第一和第二电机的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两蜗杆,而蜗杆在正转、反转运行时会产生向前、向后的轴向分力,使得电机输出轴会前后窜动。限位柱与限位壁限制电机输出轴前后运动。
通过电机轴限位机构,可使得电机运行平稳,噪音小,同时,防止电机内部转子与前、后壁干涉,减少电机卡死的风险,增加可靠性,增加组件使用寿命。
根据本公开,所述动力装置100还包括接地元件,接地元件可包括分别与第一电机120的机壳外表面和第二电机140的机壳外表面接触的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每个接地元件的顶部具有弹性拨片123,该弹性拨片123用于与动力装置100的线路板160上的接触面接触。替换地,接地与案件可以焊接到线路板。
优选地,所述外壳110设有分别用于容纳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的第一接地元件槽和第二接地元件槽。其中附图中仅展示了一个接地元件槽127。每个接地元件槽的侧壁设置有过孔125,所述过孔125使得接地元件槽和电机安装槽连通。通过所述过孔125,允许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中相应的一个通过过孔125与第一电机120和第二电机140中的一个接触。
通过接地元件槽,接地元件无需焊接固定,安装方便,且与各零件间接触可靠,起到防护作用。
图32-图34分别以不同视角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接地元件的布置。优选地,每个接地元件顶部设有一个带凸起的弹性拨片123,线路板160上设有一接触面,用于连接所述弹性拨片123。接地元件可先安装在壳体118的接地元件槽内,安装线路板160后,弹性拨片123受线路板160的压力而向下旋转位移,弹性拨片123的回弹力确保其凸起与线路板160接触面紧密贴合。
根据本公开,所述外壳110的壳体118和壳盖119具有卡接结构,从而壳体118和壳盖119可通过卡接接合。此外,壳体118和壳盖119可设置有防松脱结构,以提升抗拉脱能力,增强可靠性。
图35-图36分别以不同视图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壳体壳盖防松脱结构。具体地,壳盖119包括多个卡扣结构,每个卡扣结构都包含悬臂钩174、壳盖辅助筋175。悬臂钩前后左右可设置约1°的拔模角度。壳盖辅助筋175靠近悬臂钩顶部设有一过渡倒角α。壳体118每个卡槽都包含左右限位筋171、卡扣配合筋172、壳体辅助筋173,其中卡扣配合筋高度可小于左右限位筋,且具体高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调整。壳体辅助筋上端设有一过渡倒角β。壳盖119装配至壳体118时,壳体118的左右限位筋、卡扣配合筋辅助前后左右导向。当壳盖119与壳体118接触时,悬臂钩缓慢地向外侧旋转位移,其快慢程度由过渡倒角角度大小决定。当壳盖119装配到位时,悬臂钩向外侧位移最大,与卡扣限位配合筋紧密配合,较好的抗拉脱能力。
根据本公开,动力装置100具有方针组件,包括方针固定座124与多个方针。方针可与方针固定座124过盈配合。动力装置100的外壳110设置有容纳所述方针固定座124的方针固定座容纳槽126。方针固定座容纳槽126限制方针固定座124的位移。所述方针固定座容纳槽126的侧部设置有卡接结构,以卡接所述方针固定座124。具体地,所述方针固定座容纳槽126的侧部设置有辅助筋,所述方针固定座124设置有与所述辅助筋卡合的倒钩。
图37-图38分别以不同视图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方针固定座124。根据该具体实施例,方针固定座容纳槽126的内壁设有辅助筋,辅助筋顶部设有过渡倒角。方针固定座124上设有倒钩。装配时,倒钩向内倾斜变形,与辅助筋紧密配合,较好的抗拉脱能力。装配时,部件如图所示放置,方针固定座124由上而下,不必担心掉落,增加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动力装置100包括与所述外壳的壳体118或壳盖119一体的插座部117,所述插座部117设置有方针保持槽128,方针通过所述方针固定座124和所述方针保持槽128二者保持。由于插座部117与壳体118一体,因此无需额外焊接母插头,结构简化,占用空间减少,成本降低。
图39-图40分别以不同视图展示了动力装置100的插座及相关结构。
优选地,方针超出方针固定座124的距离与标准插座一致。在线路板160的焊盘后侧,壳体118的方针保持槽与方针过渡配合,并对方针起导向作用,防止插拔连接器时,方针歪斜。插座位置根据方针保持槽的位置设置,插座内部结构与标准插座一致。方针固定座124紧贴方针保持槽底面装配,与壳体118间隙配合。方针组件与线路板16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线路板密封板161上设有柱结构,参见图40。装配后,该柱结构紧贴方针表面,限制方针竖直方向位移。
壳体118设有接地元件槽,限制方针固定座124前后位移,同时,内壁设有辅助筋,辅助筋顶部设有过渡倒角。方针固定座124上设有倒钩。装配时,倒钩向内倾斜变形,与辅助筋紧密配合,较好的抗拉脱能力。装配时,部件如图所示放置,不必担心方针固定座124掉落,增加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多个水平风门板221之间可通过水平风门连杆2连接,从而当相应的电机工作时,多个水平风门板一起做旋转运动,以实现开或闭。多个垂直风门板231之间可通过垂直风门连杆232连接,从而当相应的电机工作时,多个垂直风门板一起做旋转运动,以实现开或闭。图41展示了送风机构200的水平风门板和垂直风门板的布置。
优选地,每个水平风门板的平行于其旋转轴线的两个侧部均设置有倒角223。通过水平风门板两侧的倒角223,可避免开闭时风门板间的干涉。同时确保闭合状态时风门板外侧齐平、无缝隙,密封性好,外观美观。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公开所提出的方案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公开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公开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25)

1.一种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10),其限定外壳内腔;
第一电机(120),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
第一传动组件(130),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机(120),该第一传动组件(130)包括第一输出轴(135),且该第一输出轴(135)的力传递部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之外;
第二电机(140),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中;
第二传动组件(150),连接到所述第二电机(140),该第二传动组件(150)包括第二输出轴(154),且该第二输出轴(154)的力传递部位于所述外壳内腔之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二输出轴(154)垂直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0)具有第一侧(111)和垂直于所述第一侧(111)且彼此相对的第二侧(112)和第三侧(113),其中第一输出轴(135)布置成从所述第二侧(112)延伸到第三侧(113),所述第二输出轴(154)从所述第一侧(111)伸出到所述外壳(110)之外且具有用于传递扭矩的外部力传递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轴(135)为具有用于传递扭矩的内部力传递部的空心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第一输出轴(135)与第二输出轴(154)平行布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130)包括连接到第一电机(120)的第一蜗杆(131)、连接到所述第一蜗杆(131)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传动件、和固定到一个或多个第一中间传动件中的第一末级传动件的所述第一输出轴(13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150)包括连接到第二电机(140)的第二蜗杆(151)、连接到所述第二蜗杆(151)的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传动件、和固定到一个或多个第二中间传动件中的第二末级传动件的所述第二输出轴(15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机(120)的第一电机引脚与第二电机(140)的第二电机引脚均布置在第一电机(120)与第二电机(140)的中心轴线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引脚(121)与第二电机的电机引脚(141)均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机(120)和第二电机(140)的中心轴线所在的平面布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引脚(121)与第二电机的电机引脚(141)的高度均不高于相应电机的直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0)包括分别抵接在第一电机(120)的输出轴前后两端的第一电机轴限位机构,以及分别抵接在第二电机(140)的输出轴前后两端的第二电机轴限位机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100)还包括接地元件(122),所述接地元件包括分别与第一电机(120)的机壳外表面和第二电机(140)的机壳外表面接触的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每个接地元件的顶部具有弹性拨片(123),该弹性拨片(123)用于与动力装置(100)的线路板(160)上的接触面接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0)设有分别用于容纳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的第一接地元件槽和第二接地元件槽,每个接地元件槽的侧壁设置有过孔(125),以允许第一接地元件和第二接地元件中相应的一个通过所述过孔(125)与第一电机(120)和第二电机(140)中的一个接触。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0)设置有向外壳内腔凹入的凹槽(116),且所述动力装置(100)还包括线路板密封板(161),所述线路板密封板(161)与所述凹槽(116)形成用于安装线路板(160)的线路板安装腔(162)。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100)具有方针固定座(124),且动力装置(100)的外壳(110)设置有容纳所述方针固定座(124)的方针固定座容纳槽(126),所述方针固定座容纳槽(126)的侧部设置有卡接结构,以卡接所述方针固定座(124)。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100)包括与所述外壳的壳体(118)或壳盖(119)一体的插座部(117),所述插座部(117)设置有方针保持槽(128),方针通过所述方针固定座(124)和所述方针保持槽(128)二者保持。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机(120)和第二电机(140)均为步进电机。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0)包括壳体(118)和壳盖(119),所述壳体(118)和壳盖(119)各自具有卡接结构。
19.一种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100),且包括送风机构(200),所述送风机构(200)包括机构壳体(210)以及由机构壳体(210)保持的水平风门板组件(220)和垂直风门板组件(230),
其中,所述水平风门板组件(220)包括多片铰接地固定到机构壳体(210)的水平风门板(221),垂直风门板组件(230)包括多片铰接地固定到机构壳体(210)的垂直风门板。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水平风门板(221)的平行于其旋转轴线的两个侧部均设置有倒角(223)。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动力装置(100)的第一传动组件(130)通过第一转接组件(240)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220)和垂直风门板组件(230)中的一个,第二传动组件(150)通过第二转接组件(250)连接到水平风门板组件(220)和垂直风门板组件(230)中的另一个。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转接组件(240)和第二转接组件(250)中至少之一为齿轮组件。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转接组件(240)和第二转接组件(250)中至少之一为连杆组件。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转接组件(240)和第二转接组件(250)中至少之一为曲柄连杆组件。
25.一种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装置(100),或如权利要求19-2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向调节装置。
CN202011121775.6A 2020-10-20 2020-10-20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Pending CN1121240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1775.6A CN112124044A (zh) 2020-10-20 2020-10-20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1775.6A CN112124044A (zh) 2020-10-20 2020-10-20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24044A true CN112124044A (zh) 2020-12-25

Family

ID=73853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21775.6A Pending CN112124044A (zh) 2020-10-20 2020-10-20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24044A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2519A (ja) * 1995-08-11 1997-02-25 Toyoda Gosei Co Ltd 車両用送風方向調整装置
CN102390316A (zh) * 2011-10-20 2012-03-2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fs角度控制执行装置
CN102555889A (zh) * 2012-03-13 2012-07-11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车灯及其转向执行器
CN204354764U (zh) * 2014-12-23 2015-05-27 宁波精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风门执行器
CN206186745U (zh) * 2016-11-08 2017-05-24 宁波精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门执行器
JP2018039290A (ja) * 2016-09-05 2018-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イングルーバー制御装置、スイングルーバー制御方法
CN109397327A (zh) * 2018-12-11 2019-03-0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一种基于多级减速传动的双自由度关节装置
CN208682566U (zh) * 2018-02-08 2019-04-02 南京塔塔汽车零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自动扫风出风口机构
CN110126591A (zh) * 2019-05-14 2019-08-16 慧鱼汽车系统(太仓)有限公司 电动隐藏出风口机构、空调设备及机动车
CN209634228U (zh) * 2018-12-20 2019-11-15 宁波舜宇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自动出风口结构
CN209920994U (zh) * 2019-03-13 2020-01-10 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球口翻转驱动机构的空调出风口
CN210821808U (zh) * 2019-09-12 2020-06-23 深圳臻宇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双电机串并联混合动力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851967U (zh) * 2019-06-03 2020-06-26 南京上美冠丰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窄形汽车空调出风口上下风向调节机构
CN211335557U (zh) * 2019-10-14 2020-08-2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和汽车
CN213228257U (zh) * 2020-10-20 2021-05-18 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52519A (ja) * 1995-08-11 1997-02-25 Toyoda Gosei Co Ltd 車両用送風方向調整装置
CN102390316A (zh) * 2011-10-20 2012-03-2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afs角度控制执行装置
CN102555889A (zh) * 2012-03-13 2012-07-11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车灯及其转向执行器
CN204354764U (zh) * 2014-12-23 2015-05-27 宁波精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风门执行器
JP2018039290A (ja) * 2016-09-05 2018-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イングルーバー制御装置、スイングルーバー制御方法
CN206186745U (zh) * 2016-11-08 2017-05-24 宁波精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门执行器
CN208682566U (zh) * 2018-02-08 2019-04-02 南京塔塔汽车零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自动扫风出风口机构
CN109397327A (zh) * 2018-12-11 2019-03-0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一种基于多级减速传动的双自由度关节装置
CN209634228U (zh) * 2018-12-20 2019-11-15 宁波舜宇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自动出风口结构
CN209920994U (zh) * 2019-03-13 2020-01-10 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球口翻转驱动机构的空调出风口
CN110126591A (zh) * 2019-05-14 2019-08-16 慧鱼汽车系统(太仓)有限公司 电动隐藏出风口机构、空调设备及机动车
CN210851967U (zh) * 2019-06-03 2020-06-26 南京上美冠丰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窄形汽车空调出风口上下风向调节机构
CN210821808U (zh) * 2019-09-12 2020-06-23 深圳臻宇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双电机串并联混合动力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335557U (zh) * 2019-10-14 2020-08-2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和汽车
CN213228257U (zh) * 2020-10-20 2021-05-18 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39759C (zh) 具有由相同部件组装的机电模块的混合式车用传动装置
US6903473B2 (en) Motor having connector housing
CN213228257U (zh)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CN213501754U (zh) 风向调节装置及机动车辆
CN204354764U (zh) 汽车空调风门执行器
JPH10225048A (ja) 減速機付き小型モータ
CN109386191B (zh) 加油或充电口门锁以及加油或充电口盖总成
CN112124044A (zh) 动力装置、风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US20190359138A1 (en) Vehicle visual recognition device
JPS6246744A (ja) ワイパ−モ−タ
CN217951131U (zh) 自动门窗传动装置
CN1734892A (zh) 齿轮马达及其装配方法
JP3725813B2 (ja)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組み付け方法
CN114059875A (zh) 一种新型车门铰链及车辆
KR20060120330A (ko) 와이퍼모터
CN217917537U (zh) 一种新型汽车电动风口机构
JP4116807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及び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の製造方法
CN217842542U (zh) 自动门窗传动组件
CN218929350U (zh) 翻转屏幕及汽车
CN215601141U (zh) 外转子电机及风机
CN216921762U (zh) 一种新型车门铰链及车辆
CN216977143U (zh) 导风板、空调器
CN219955485U (zh) 一种导风板安装结构及空调
CN110608526B (zh) 一种侧开合式进风结构及空调
CN217282029U (zh) 一种机箱内腔固定线缆的走线布设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