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78667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78667A
CN112078667A CN202010539909.XA CN202010539909A CN112078667A CN 112078667 A CN112078667 A CN 112078667A CN 202010539909 A CN202010539909 A CN 202010539909A CN 112078667 A CN112078667 A CN 112078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vehicle
cooling
connection pipes
pip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99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78667B (zh
Inventor
西尾仁志
村上友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78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8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786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86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防止在从车辆前方碰撞时干涉体直接与驱动单元抵接的车辆。在车辆(1)的前舱(20)中设置有电动机控制装置(25),在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前表面(25a)上设置有与冷却管(27、28)连接的一对连接配管(41、42)。各连接配管具备与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前表面)连接的配管基部(41a、42a)、从配管基部向前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部(41b、42b)、从第一直线部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41c、42c)和从弯折部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41d、42d)。连接配管的第二直线部以从前方看时在车宽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方式配置,并且以连接配管的第二直线部的间隔随着去往下方而变宽的配置。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驱动单元和冷却装置配置于前舱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混合动力车辆等电动车辆中,大多将逆变器等驱动单元搭载在车辆前方的前舱中。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动车辆,其中在搭载于前舱的驱动单元的前表面配置有多个管,使来自冷却装置的冷却介质通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518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将冷却装置配置于前舱的驱动单元的前方的情况下,在从车辆前方碰撞时(以下,有时称为“前方碰撞时”),冷却装置等干涉体直接抵接于驱动单元,有可能使驱动单元损伤。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从车辆前方碰撞时干涉体直接与驱动单元抵接的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车辆,其具备:
前舱,其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前方;
驱动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前舱、且在所述驱动单元的内部具有冷却部;
冷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前舱、且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前方;以及
一对冷却管,它们连接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冷却部,其中,
在所述驱动单元的前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一对冷却管连接的一对连接配管,
各所述连接配管具备:
与所述驱动单元的前表面连接的配管基部、
从所述配管基部向前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部、
从所述第一直线部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以及
从所述弯折部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第二直线部以从前方看时在车宽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方式配置,并且以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第二直线部的间隔随着去往下方而变宽的方式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前方碰撞时干涉体直接与驱动单元抵接,从而保护驱动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整体构造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图1中车辆的前舱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了图1中车辆的前舱内的变速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发动机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了图1中车辆的前舱内的变速器单元、驱动单元及冷却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了图1中车辆的前舱内的驱动单元及冷却装置、和将两者连接的冷却管的布线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驱动单元的主视图。
图7是驱动单元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13 车体
14 散热器(冷却装置)
20 前舱
21 发动机
22 前隔板
24 箱体
25 电动机控制装置(驱动单元)
25a 前表面
26 冷却部
27 冷却管
28 冷却管
28A 第一冷却管
28B 第二冷却管
30 电池
31 第一安装部件
32 第二安装部件
41 连接配管
41a 配管基部
41b 第一直线部
41c 弯折部
41d 第二直线部
42 连接配管
42a 配管基部
42b 第一直线部
42c 弯折部
42d 第二直线部
50 冷却介质罐
60 高压线缆
61 第一单元侧连接部
62 线缆
63 第二单元侧连接部
L1 第一假想线
L2 第二假想线
L3 第三假想线
L4 第四假想线
P 固定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操纵者观察的方向记载,此外,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后方表示为Rr,左侧表示为L,右侧表示为R,上方表示为U,下方表示为D。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通过前围板2划分形成为车室10和其前方的前舱20。在车室10中设置有前部座位11以及后部座位12。在后部座位12的后方、地板3的下方设置有电池30。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前舱20中设置有发动机21、变速器单元23、在内部具有冷却部26的电动机控制装置25、散热器14、以及连接散热器14和冷却部26的一对冷却管27、28。发动机21和变速器单元23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相邻地配置。此外,冷却管27、28包括所谓的软管(hose)、管(tube)、管道(pipe)等,材质可以是橡胶,也可以是树脂。
变速器单元23具备电动机(未图示)、对电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器(未图示)、收容电动机和变速器的箱体24,在箱体24的上方配置有电动机控制装置25。电动机控制装置25例如是逆变器、转换器等。
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前表面设置有分别与一对冷却管27、28连接的一对连接配管41、42。连接配管41、42的材质与1对冷却管27、28相比刚性高,优选为金属、硬质树脂、纤维强化塑料,更优选为金属。如图6及图7所示,各连接配管41、42具备与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前表面25a连接的配管基部41a、42a、从配管基部41a、42a向前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部41b、42b、从第一直线部41b、42b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41c、42c、以及从弯折部41c、42c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41d、42d。同时参照图3,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第二直线部41d、42d以从前方看时在车宽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方式配置,并且以对连接配管41、42的第二直线部41d、42d的间隔随着去往下方而变宽的方式配置。
如上所述,配置于电动机控制装置25前方的1对连接配管41、42的第二直线部41d、42d以从车辆1的前方看时在车宽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方式配置,并且以1对连接配管41、42的第二直线部41d、42d的间隔随着去往下方而变宽的方式配置,从而使配置于电动机控制装置25前方的1对连接配管41、42的面积变大。在此,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面积是指从前方看各连接配管41、42和由夹在两连接配管41、42之间的空间构成的部分的面积。因此,在前方碰撞时,一对连接配管41、42与散热器14等干涉体在较广范围内抵接,由此能够防止干涉体直接与电动机控制装置25抵接,从而能够保护电动机控制装置25。
如图5所示,在散热器14的后方且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前方设置有冷却介质罐50,一对冷却管27、28中的一方冷却管28具有第一冷却管28A和第二冷却管28B,第一冷却管28A将一对连接配管41、42中的一方连接配管42的第二直线部42d和冷却介质罐50呈大致U字形状相连,第二冷却管28B将冷却介质罐50和散热器14呈大致U字形状相连。另一方冷却管27将另一方连接配管41的第二直线部41d和散热器14连接。冷却管27上设置有冷却介质泵29。这样,一对冷却管27、28中的与电动机控制装置25附近的冷却介质罐50连接的冷却管28具有第一冷却管28A和第二冷却管28B,并且第一冷却管28A及第二冷却管28B均具有大致U字形状,因此能够利用第一冷却管28A及第二冷却管28B吸收从发动机21、变速器单元23等传递到冷却介质罐50的摇晃、振动。
如图2至图7所示,电动机控制装置25具有从上方连接与电池30(参考图1)连接的高压线缆60的第一单元侧连接部61。如图7所示,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配管基部41a、42a位于比第一单元侧连接部61靠前方的位置。这样,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配管基部41a、42a位于比第一单元侧连接部61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在前方碰撞时的初期,当散热器14等干涉体与第二直线部41d、42d干涉时,第二直线部41d、42d以弯折部41c、42c为起点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载荷。这以上的载荷由刚性比弯折部41c、42c高的第一直线部41b、42b和配管基部41a、42a承受。由此,能够在碰撞时保护连接有高压线缆60的第一单元侧连接部61。
如图4所示,散热器14安装于前隔板22。从车宽方向看,前隔板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假想线L1和第二假想线L2之间,第一假想线L1由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连接配管42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方向)延长得到,第二假想线L2从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连接配管41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这样,由于前隔板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因此能够避免作为高刚性部件的前隔板22在前方碰撞时直接与电动机控制装置25抵接。
如图3所示,在发动机21设置有第一安装部件31,在箱体24设置有第二安装部件32,发动机21和箱体24分别通过第一安装部件31和第二安装部件32固定于车体13(参考图2)。第一安装部件31及第二安装部件32位于与第三假想线L3和第四假想线L4之间重叠的位置,第三假想线L3从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连接配管42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第四假想线L4从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下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连接配管41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这样,第一安装部件31及第二安装部件32位于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从而在与第一安装部件31及第二安装部件32相同高度上配置成为与散热器14等干涉体抵接的抵接部的一对连接配管41、42,因此能够抑制在前方碰撞时以将第一安装部件31及第二安装部件32连结的线为轴线的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旋转,能够使碰撞时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动作稳定。
如图3所示,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单元侧连接部63,该第二单元侧连接部63与从箱体24延伸的线缆62连接。线缆62例如是信号线。第二单元侧连接部63配置于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上方。线缆62的至少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侧方。这样,将箱体24和电动机控制装置25相连的线缆62位于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侧方,因此能够在前方碰撞时保护线缆62。
如图5所示,电动机控制装置25以多个固定点P固定于箱体24的上表面。如图7所示,一对连接配管41、42的配管基部41a、42a位于比这些多个固定点P中的设置于最前方的固定点P靠后方的位置。这样,通过使配管基部41a、42a位于比至少一个固定点P靠后方的位置,能够将在前方碰撞时承受载荷的配管基部41a、42a配置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组装刚性高的部位。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件31及第二安装部件32这两方位于第三假想线L3与第四假想线L4之间,但是第一安装部件31及第二安装部件32中的至少一方位于与第三假想线L3与第四假想线L4之间重叠的位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单元的例子示出了电动机控制装置,但驱动单元也可以是通过冷却管与散热器等冷却装置连接的其他车载设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池30设置在车辆1的后部,但电池30也可以设置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
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此外,在括号内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1)一种车辆,其具备:
前舱(前舱20),其设置于所述车辆(车辆1)的前方;
驱动单元(电动机控制装置25),其配置于所述前舱、且在所述驱动单元的内部具有冷却部(冷却部26);
冷却装置(散热器14),其配置于所述前舱、且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前方;以及
一对冷却管(冷却管27、28),它们连接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冷却部,其中,
在所述驱动单元的前表面(前表面25a)上设置有与所述一对冷却管连接的一对连接配管(连接配管41、42),
各所述连接配管具备:
与所述驱动单元的前表面连接的配管基部(配管基部41a、42a)、
从所述配管基部向前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部(第一直线部41b、42b)、
从所述第一直线部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弯折部41c、42c)、以及
从所述弯折部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第二直线部41d、42d),
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第二直线部以从前方看时在车宽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方式配置,并且以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第二直线部的间隔随着去往下方而变宽的方式配置。
根据(1),一对连接配管的第二直线部以从车辆前方看时在车宽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方式配置,并且以一对连接配管的第二直线部的间隔随着去往下方而变宽的方式配置,由此使配置于驱动单元前方的一对连接配管的面积变大。因此,在前方碰撞时,一对连接配管与冷却装置等干涉体在较广范围内抵接,由此能够防止干涉体直接与驱动单元抵接。
(2)在(1)中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冷却装置的后方且所述驱动单元的前方设置有冷却介质罐(冷却介质罐50),
所述一对冷却管中的一方的冷却管(冷却管28)具有:
将所述一对连接配管中的一方的连接配管(连接配管42)的第二直线部(第二直线部42d)和所述冷却介质罐呈大致U字形状相连的第一冷却管(第一冷却管28A);以及
将所述冷却介质罐和所述冷却装置呈大致U字形状相连的第二冷却管(第二冷却管28B)。
根据(2),由于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均具有大致U字形状,因此能够利用第一冷却管和第二冷却管来吸收从发动机、变速器传递来的摇晃、振动。
(3)在(1)或(2)中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有从上方连接与电池(电池30)连接的高压线缆(高压线缆60)的第一单元侧连接部(第一单元侧连接部61),
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配管基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单元侧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3),一对连接配管的配管基部位于比第一单元侧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在前方碰撞时的初期由刚性低的第二直线部、弯折部以及第一直线部吸收碰撞载荷,由刚性高的配管基部承受该碰撞载荷以上的载荷,由此能够保护连接有高压线缆的第一单元侧连接部在碰撞时免受损伤。
(4)在(1)至(3)中任一项中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舱中设置有收容电动机的箱体(箱体24),
所述驱动单元配置在所述箱体的上部,
从所述车宽方向看时,前隔板(前隔板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的第一假想线(第一假想线L1)和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的第二假想线(第二假想线L2)之间。
根据(4),刚性高的隔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连接配管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因此能够避免在前方碰撞时刚性高的隔板直接与驱动单元抵接。
(5)在(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舱中设置有收容电动机的箱体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箱体相邻配置的发动机(发动机21),
所述驱动单元配置在所述箱体的上部,
所述发动机通过第一安装部件(第一安装部件31)固定于车体(车体13),
所述箱体通过第二安装部件(第二安装部件32)固定于所述车体,
从所述前后方向看时,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及所述第二安装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位于与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的第三假想线(第三假想线L3)和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的第四假想线(第四假想线L4)之间重叠的位置。
根据(5),由于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位于与一对连接配管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抑制在前方碰撞时以车宽方向为轴线的驱动单元的旋转,能够使前方碰撞时驱动单元的动作稳定。
(6)(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舱中设置有收容电动机的箱体(箱体24),
所述驱动单元配置在所述箱体的上部,
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从所述箱体延伸的线缆(线缆62)的第二单元侧连接部(第二单元侧连接部63),,
所述第二单元侧连接部配置在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上方,
所述线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侧方。
根据(6),因为将箱体和驱动单元相连的线缆位于一对连接配管的侧方,所以能够保护线缆在碰撞时免受损伤。
(7)在(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舱中设置有收容电动机的箱体(箱体24),
所述驱动单元配置于所述箱体的上部,并且以多个固定点(固定点P)固定于所述箱体的上表面,
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配管基部位于比至少一个所述固定点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7),通过使在前方碰撞时承受载荷的配管基部位于比至少一个固定点更靠后方的位置,能够将配管基部配置于驱动单元的组装刚性高的部位。

Claims (7)

1.一种车辆,其具备:
前舱,其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前方;
驱动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前舱、且在所述驱动单元的内部具有冷却部;
冷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前舱、且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驱动单元的前方;以及
一对冷却管,它们连接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冷却部,
其中,
在所述驱动单元的前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一对冷却管连接的一对连接配管,
各所述连接配管具备:
与所述驱动单元的前表面连接的配管基部、
从所述配管基部向前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部、
从所述第一直线部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以及
从所述弯折部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
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第二直线部以从前方看时在车宽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方式配置,并且以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第二直线部的间隔随着去往下方而变宽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冷却装置的后方且所述驱动单元的前方设置有冷却介质罐,
所述一对冷却管中的一方的冷却管具有:
将所述一对连接配管中的一方的连接配管的第二直线部和所述冷却介质罐呈大致U字形状相连的第一冷却管;以及
将所述冷却介质罐和所述冷却装置呈大致U字形状相连的第二冷却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有从上方连接与电池连接的高压线缆的第一单元侧连接部,
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配管基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单元侧连接部靠前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舱中设置有收容电动机的箱体,
所述驱动单元配置在所述箱体的上部,
从所述车宽方向看时,前隔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的第一假想线和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的第二假想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舱中设置有收容电动机的箱体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箱体相邻配置的发动机,
所述驱动单元配置在所述箱体的上部,
所述发动机通过第一安装部件固定于车体,
所述箱体通过第二安装部件固定于所述车体,
从所述前后方向看时,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及所述第二安装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位于与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的第三假想线和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下端部沿水平方向引出的第四假想线之间重叠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舱中设置有收容电动机的箱体,
所述驱动单元配置在所述箱体的上部,
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从所述箱体延伸的线缆的第二单元侧连接部,
所述第二单元侧连接部配置在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上方,
所述线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侧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前舱中设置有收容电动机的箱体,
所述驱动单元配置于所述箱体的上部,并且以多个固定点固定于所述箱体的上表面,
所述一对连接配管的所述配管基部位于比至少一个所述固定点靠后方的位置。
CN202010539909.XA 2019-06-14 2020-06-12 车辆 Active CN1120786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1479A JP7038081B2 (ja) 2019-06-14 2019-06-14 車両
JP2019-111479 2019-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8667A true CN112078667A (zh) 2020-12-15
CN112078667B CN112078667B (zh) 2022-10-28

Family

ID=73735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39909.XA Active CN112078667B (zh) 2019-06-14 2020-06-12 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38081B2 (zh)
CN (1) CN11207866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82940A (ja) * 2002-08-28 2004-03-1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
JP2013103585A (ja) * 2011-11-14 2013-05-30 Honda Motor Co Ltd パワー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の保護構造
CN103201139A (zh) * 2010-11-12 2013-07-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
US8662222B1 (en) * 2012-10-17 2014-03-04 Hyundai Motor Company Motor room of electric vehicle
CN103842194A (zh) * 2011-11-17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07199866A (zh) * 2016-03-17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7199867A (zh) * 2016-03-17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83582A (ja) * 2007-09-28 2009-04-23 Toyota Motor Corp インバータ用配管配置構造
JP6454316B2 (ja) * 2016-12-13 2019-0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9043165A (ja) * 2017-08-29 2019-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82940A (ja) * 2002-08-28 2004-03-1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電力変換装置
CN103201139A (zh) * 2010-11-12 2013-07-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线缆配设结构
JP2013103585A (ja) * 2011-11-14 2013-05-30 Honda Motor Co Ltd パワー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の保護構造
CN103842194A (zh) * 2011-11-17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US8662222B1 (en) * 2012-10-17 2014-03-04 Hyundai Motor Company Motor room of electric vehicle
CN107199866A (zh) * 2016-03-17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7199867A (zh) * 2016-03-17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38081B2 (ja) 2022-03-17
JP2020203545A (ja) 2020-12-24
CN112078667B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89273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6706507B2 (ja) 車両
JP4924671B2 (ja) 電気自動車の搭載構造
US10967914B2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in electric automobile
JP2011020624A (ja) 電気自動車の搭載構造
JP2011020625A (ja) 電気自動車の搭載構造
JP2011020623A (ja) 電気自動車の搭載構造
JP2019166918A (ja) 電動車両の前部ユニット搭載構造
JP2018024382A (ja)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車載構造
JP6930379B2 (ja) 電力制御装置の車載構造
JP6614213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内の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CN112078667B (zh) 车辆
JP6642458B2 (ja)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車載構造
JP2022091296A (ja) 電動車両
WO2011145577A1 (ja) 高電圧ユニットの保護構造
CN111976618B (zh) 车辆
JP2019166917A (ja) 電動車両の前部ユニット搭載構造
CN112046261B (zh) 车辆及驱动单元
US11198353B2 (en) Vehicle
JP3838505B2 (ja) 車両の電力線の配設構造
CN110843520A (zh) 换挡支架
JP2021109478A (ja) 電気機器の車載構造
JP2019166916A (ja) 電動車両の前部ユニット搭載構造
US20220247282A1 (en) Driving unit
US11489415B2 (en) Drive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