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6261B - 车辆及驱动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驱动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46261B CN112046261B CN202010465045.1A CN202010465045A CN112046261B CN 112046261 B CN112046261 B CN 112046261B CN 202010465045 A CN202010465045 A CN 202010465045A CN 112046261 B CN112046261 B CN 1120462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 unit
- ribs
- pair
- connection portion
- side conn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rain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组装车体时等能够保护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车辆及驱动单元。车辆(1)具备:单元室(20);以及电动机控制装置(25),其配置在单元室(20)中。电动机控制装置(25)具备: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其配置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25a),且连接电缆侧连接部(51);以及一对肋(27、28),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方式配置。一对肋(27、28)构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前端部(27a、28a)之间的距离(Lf)及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后端部(27b、28b)之间的距离(Lr)分别短于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中央部(27c、28c)之间的距离(L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连接有电缆的驱动单元的车辆及驱动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为了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保护在电力控制装置的框体的上表面后方上设置的电压连接器,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以位于电压连接器的各个的侧方的方式配置一对突起。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4898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保护驱动单元的连接部,而未考虑到在将电缆侧连接部连接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之前,在组装车体时等保护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因此,操作者用手触摸或工具接触驱动单元侧连接部,而有可能导致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基板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组装车体时等能够保护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车辆及驱动单元。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其具备:
单元室,其设置于车辆上;以及
驱动单元,其配置在该单元室中,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备: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且连接电缆侧连接部;以及
一对肋,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一对肋分别具备: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中央部,其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中间,
且所述一对肋构成为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及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中央部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其具备:
单元室,其设置于车辆上;以及
驱动单元,其配置在该单元室中,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备: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侧表面,且连接电缆侧连接部;以及
一对肋,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一对肋分别具备:下端部;上端部;以及中央部,其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下端部与所述上端部的中间,
且所述一对肋构成为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下端部之间的距离及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上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中央部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是一种驱动单元,其对车辆进行驱动,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备: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且连接电缆侧连接部,
一对肋,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一对肋分别具备: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中央部,其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中间,
且所述一对肋构成为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及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中央部之间的距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以从车宽方向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的一对肋,能够防止在将电缆侧连接部连接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之前组装车体时等,操作者用手触摸或工具接触驱动单元侧连接部,而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内部的基板受到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整体结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立体图。
图4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连接有电缆的状态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上部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未连接有电缆的状态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上部立体图。
图7是表示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和其周边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图2的C-C线的剖视图。
图9A是表示变形例中的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及一对肋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9B是表示变形例中的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及一对肋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9C是表示变形例中的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及一对肋的配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0 单元室;
25 电动机控制装置(驱动单元);
25a 上表面;
25b 前表面(侧表面);
26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
27 肋;
27a 前端部;
27b 后端部;
27c 中央部;
27d 固定部;
27e 上端部;
27f 下端部;
27g 上端部;
27h 中央部;
28 肋;
28a 前端部;
28b 后端部;
28c 中央部;
28e 上端部;
28d 固定部;
28f 下端部;
28g 上端部;
28h 中央部;
29 连接部配置区域;
29b 台阶部;
50 电缆;
51 电缆侧连接部;
55 盖体;
55a 内表面;
56 顶棚部;
57 盖体侧壁部;
57a 下端部;
58 加强肋;
58a 下端部;
D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W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
Hc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高度;
Hp 一对肋的高度;
Lf 前端部之间的距离;
Lm 中央部之间的距离;
Lr 后端部之间的距离;
Ld 下端部之间的距离;
Lu 上端部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及驱动单元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沿附图标记的朝向观察,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根据从车辆的操纵者观察的方向进行记载,另外,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示为Fr,将后方示为Rr,将左侧示为L,将右侧示为R,将上方示为U,将下方示为D。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通过前围板2划分形成为车室10和其前方的单元室20。在车室10中设置有前部座位11及后部座位12。在后部座位12的后方的地板3的下方设置有电池30。
如图2所示,在单元室20中收容有发动机21、变速器23、以及电动机控制装置25等。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电力输入部60上连接有从车辆后部的电池30延伸的高电压电缆40。电动机控制装置25例如是逆变器或转换器。
如图3至图7所示,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设置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其与在单元室20内布设的电缆50的电缆侧连接部51连接;以及圆弧状的一对肋27、28,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方式配置。
如图7所示,一对肋27、28分别具备:前端部27a、28a;后端部27b、28b;以及中央部27c、28c,其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端部27a、28a与后端部27b、28b的中间。一对肋27、28在前端部27a、28a之间及在后端部27b、28b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且一对肋27、28构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前端部27a、28a之间的距离Lf及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后端部27b、28b之间的距离Lr短于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中央部27c、28c之间的距离Lm。换言之,一对肋27、28分别具有大致圆弧形状,且以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而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方式配置。在一对肋27、28的中央部27c、28c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之间也设置有规定的间隙。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以从车宽方向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方式配置的一对肋27、28,能够防止在将电缆侧连接部51连接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之前组装车体时等,操作者用手触摸或工具接触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而导致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电动机控制装置25内部的基板破损这一情况。另外,通过在一对肋27、28的前端部27a、28a之间及后端部27b、28b之间设置间隙,能够抑制捅入电缆侧连接部51时电缆侧连接部51与肋27、28的干涉,并且能够防止雨水、维护时的冷却水、油等液体积存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周围,防止因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劣化或液体的存在引起的电短路等不良情况。而且,一对肋27、28以前端部27a、28a之间的距离Lf及后端部27b、28b之间的距离Lr分别短于中央部27c、28c之间的距离Lm的方式形成为圆弧形状,因此肋27、28的刚性变高,即使载荷作用,也能够适当地保护电缆侧连接部51。
另外,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中,车宽方向的长度W长于前后方向的长度D,一对肋27、28的前端部27a、28a之间的距离Lf构成为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车宽方向的长度W相同,或者长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车宽方向的长度W。这样,由于一对肋27、28的前端部27a、28a之间的距离Lf构成为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车宽方向的长度W相同,或者长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车宽方向的长度W,因此一对肋27、28的中央部27c、28c之间的距离Lm理所当然长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车宽方向的长度W。因此,即使操作者沿长度方向支承电缆侧连接部51的同时进行连接工作,也能够避免肋27、28与手指的接触。
如图2所示,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中央部靠前方的位置,如图8所示,一对肋27、28的高度Hp构成为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高度Hc相同,或者高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高度。根据该结构,通过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位置位于比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中央部靠前方的位置,从而组装车体时的工作性良好,相反操作者容易用手触摸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但是,通过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两侧配置一对肋27、28,能够兼顾工作性和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保护。另外,一对肋27、28的高度Hp构成为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高度Hc相同,或者高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高度Hc,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破损。
如图4至图7所示,在形成有一对肋27、28及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连接部配置区域29中,以在一对肋27、28的前端部27a、28a侧高度最低的方式向下方倾斜或弯曲,在连接部配置区域29的进一步前方设置有向下方倾斜或弯曲的后高前低面29a。另外,在连接部配置区域29中,设置有比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25a高的台阶部29b。需要说明的是,该台阶部29b至少设置在一对肋27、28的后端部27b、28b之间即可,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以包围连接部配置区域29的方式设置在整周的范围。
根据上述结构,在连接部配置区域29中,以在一对肋27、28的前端部27a、28a侧高度最低的方式向下方倾斜或弯曲,在连接部配置区域29的进一步前方设置有后高前低面29a,因此能够防止液体积存在连接部配置区域29中。另外,在连接部配置区域29中,在至少一对肋27、28的后端部27b、28b之间设置有比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高的台阶部29b,因此能够防止液体从一对肋的后端部27b、28b之间的间隙浸入连接部配置区域29中。
如图2至图4所示,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25a设置有覆盖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盖体55。如图5至图8所示,在一对肋27、28上设置有固定部27d、28d,该27d、28d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在两侧固定盖体55。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将电缆侧连接部51连接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之后,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对肋27、28上固定盖体55,能够防止两个连接部26、51因碰撞时或飞石等的外力而受到损伤。另外,即使盖体55挠曲,也通过配置在盖体55的下方的肋27、28来保持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附近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对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作用过大的载荷。另外,由于在一对肋27、28上设置固定盖体55的固定部27d、28d,因此容易确保固定部27d、28d的刚性,无需新设置需要刚性的固定部27d、28d。
如图3及图4所示,盖体55的内表面55a与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延伸的电缆50接触,使电缆50的延伸方向变化。根据该结构,由于不需要附加的固定电缆50的支架、夹持件等,因此能够在不增加组件件数的情况下使电缆50的延伸方向变化,能够防止在碰撞时等因支架、夹持件等的边缘引起的损伤。另外,与用支架、夹持件等固定电缆50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距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最短距离处使延伸方向变化,因此能够缩短电缆50的长度。
如图3所示,盖体55具备:顶棚部56,其是盖体55的上表面;盖体侧壁部57,其从顶棚部56的外缘向下方延伸,且位于比一对肋27、28靠外侧的位置;以及加强肋58,其从顶棚部56向下方延伸,且位于比一对肋27、28靠内侧的位置。加强肋58的下端部58a及盖体侧壁部57的下端部57a位于比一对肋27、28的上端部27e、28e靠下方的位置。这样,通过在比盖体侧壁部57靠内侧的位置设置加强肋58,能够提高盖体55的刚性。尤其,在用树脂使盖体55成形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热引起的变形和因振动引起的放射音。另外,通过具有一对肋27、28,在组装盖体55时容易进行对位。而且,通过加强肋58的下端部58a及盖体侧壁部57的下端部57a位于比一对肋27、28的上端部27e、28e靠下方的位置,能够构成迷宫结构。由此,不易进入水或雪、飞石,能够提高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耐久性。
如图4所示,关于盖体侧壁部57与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25a之间的距离,前侧大于后侧。换言之,前侧的盖体侧壁部57与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25a的距离Hf大于后侧的盖体侧壁部57与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25a的距离Hr。根据该结构,液体不易从盖体55的后方进入,且液体容易从前方流出,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积存到盖体55的内部,能够防止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劣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配置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25a,但如图9A至图9C所例示的变形例所示,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也可以配置在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前表面25b。在该情况下,一对肋27、28以从车宽方向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方式配置在前表面25b,且分别具备:下端部27f、28f;上端部27g、28g;以及中央部27h、28h,其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端部27f、28f与上端部27g、28g的中间。一对肋27、28构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下端部27f、28f之间的距离Ld及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上端部27g、28g之间的距离Lu短于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中央部27h、28h之间的距离Lm。
根据上述变形例,通过以从车宽方向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方式配置的一对肋27、28,能够防止在将电缆侧连接部51连接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之前组装车体时等,操作者用手触摸或工具接触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而导致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电动机控制装置25内部的基板破损。另外,通过在一对肋27、28设置间隙,能够抑制插入电缆侧连接部51时电缆侧连接部51与肋27、28的干涉,并且能够防止雨水、维护时的冷却水、油等液体积存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周围,防止因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劣化或液体的存在引起的电短路等不良情况。而且,通过一对肋27、28以下端部27f、28f之间的距离Ld及上端部27g、28g之间的距离Lu分别短于中央部27h、28h之间的距离的方式设为圆弧形状,从而肋27、28的刚性变高,即使载荷作用,也能够适当地保护电缆侧连接部5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配置在车室10的前方的单元室20设置有电动机控制装置25,但也可以在车室10的后方配置单元室20,且在该单元室20设置电动机控制装置25。在该情况下,优选为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配置在比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中央部靠后方的位置,且优选为在连接部配置区域29中,以在一对肋27、28的后端部27b、28b侧高度最低的方式向下方倾斜或弯曲,在连接部配置区域的进一步后方设置有前高后低面。而且,优选为在至少一对肋27、28的前端部27a、28a之间设置有比电动机控制装置25的上表面高的台阶部29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肋27、28形成为圆弧形状,但也可以将一对肋27、28的形状设为例如大致U字形状。在该情况下,一对肋27、28的刚性也变高,因此即使载荷作用,也能够适当地保护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的基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配置区域29的后高前低面29a弯曲且倾斜,但也可以呈直线地倾斜而不弯曲。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单元的例子,示出了电动机控制装置,但驱动单元也可以是连接有电缆的其他车载设备。
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括弧内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应构成要素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车辆,其具备:
单元室(单元室20),其设置于车辆(车辆1)上;以及
驱动单元(电动机控制装置25),其配置在该单元室中,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备: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上表面25a),且连接电缆侧连接部(电缆侧连接部51);以及
一对肋(肋27、28),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一对肋分别具备:前端部(前端部27a、28a);后端部(后端部27b、28b);以及中央部(中央部27c、28c),其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中间,
且所述一对肋构成为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距离(距离Lf)及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后端部之间的距离(距离Lr)短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中央部之间的距离(距离Lm)。
根据(1),通过以从车宽方向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的一对肋,能够防止在将电缆侧连接部连接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之前组装车体时等,操作者用手触摸或工具接触驱动单元侧连接部,而导致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基板破损,保护电缆侧连接部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基板。
另外,通过一对肋以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及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中央部之间的距离的方式设为圆弧形状或大致U字形状,从而肋的刚性变高,即使载荷作用,也能够适当地保护电缆侧连接部。
而且,通过在一对肋的前端部及后端部设置间隙,能够防止雨水、维护时的冷却水、油等液体积存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周围,防止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劣化。
(2)根据(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中,所述车宽方向的长度(长度W)长于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度D),
所述一对肋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距离构成为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长度相同,或者长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长度。
根据(2),由于一对肋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构成为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相同,或者长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因此一对肋的中央部之间的距离理所当然长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因此,即使操作者沿长度方向支承电缆侧连接部的同时进行连接工作,也能够避免肋与手指的接触。
(3)根据(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单元室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前方,
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驱动单元的中央部靠前方的位置,
所述一对肋的高度(高度Hp)构成为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高度(高度Hc)相同,或者高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高度。
根据(3),通过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位置位于前方,从而组装车体时的工作性良好,但是操作者容易用手触摸,因此通过配置一对肋,能够兼顾工作性和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保护。另外,一对肋的高度构成为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相同,或者高于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高度,因此能够防止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破损。
(4)根据(3)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形成有所述一对肋及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连接部配置区域(连接部配置区域29)中,以在所述一对肋的所述前端部侧高度最低的方式向下方倾斜或弯曲,
在所述连接部配置区域的进一步前方设置有向下方倾斜或弯曲的后高前低面(后高前低面29a)。
根据(4),在连接部配置区域中,以在一对肋的前端部侧高度最低的方式向下方倾斜或弯曲,在连接部配置区域的进一步前方设置有后高前低面,因此能够防止液体积存在连接部配置区域中。
(5)根据(3)或(4)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形成有所述一对肋及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连接部配置区域(连接部配置区域29)中,在至少所述一对肋的所述后端部之间设置有比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上表面高的台阶部(台阶部29b)。
根据(5),在连接部配置区域中,在至少一对肋的后端部之间设置有比驱动单元的上表面高的台阶部,因此能够防止液体从一对肋的后端部之间的间隙浸入连接部配置区域中。
(6)根据(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上表面设置有覆盖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盖体(盖体55),
在所述一对肋上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27d、28d),该固定部(固定部27d、28d)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在两侧固定所述盖体。
根据(6),能够防止在将电缆侧连接部连接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之后,两个连接部因碰撞时或飞石等的外力而受到损伤。此时,即使盖体挠曲,也通过配置在盖体的下方的肋来保持驱动单元侧连接部附近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对驱动单元侧连接部作用过大的载荷。另外,由于在一对肋上设置固定盖体的固定部,因此容易确保固定部的刚性,无需新设置需要刚性的固定部。
(7)根据(6)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盖体的内表面(内表面55a)与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延伸的电缆接触,使所述电缆的延伸方向变化。
根据(7),由于不需要附加的固定电缆的支架、夹持件等,因此能够在不增加组件件数的情况下使电缆的延伸方向变化,能够防止在碰撞时等因支架、夹持件等的边缘引起的损伤。另外,与用支架、夹持件等来固定电缆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距驱动单元侧连接部最短距离处使延伸方向变化,因此能够缩短电缆的长度。
(8)根据(6)或(7)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盖体具备:
顶棚部(顶棚部56),其是所述盖体的上表面;
盖体侧壁部(盖体侧壁部57),其从该顶棚部的外缘向下方延伸,且位于比所述一对肋靠外侧的位置;以及
加强肋(加强肋58),其从所述顶棚部向下方延伸,且位于比所述一对肋靠内侧的位置,
所述加强肋的下端部(下端部58a)及所述盖体侧壁部的下端部(下端部57a)位于比所述一对肋的上端部(上端部27e、28e)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8),通过在比盖体侧壁部靠内侧的位置设置加强肋,能够提高盖体的刚性。尤其,在用树脂使盖体成形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热引起的变形和因振动引起的放射音。另外,通过具有一对肋,在组装盖体时容易进行对位。而且,通过加强肋的下端部及盖体侧壁部的下端部位于比一对肋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能够构成迷宫结构,而不易进入水或雪、飞石,因此能够提高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耐久性。
(9)根据(8)所述的车辆,其中,
关于所述盖体侧壁部与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前侧大于后侧。
根据(9),关于盖体侧壁部与驱动单元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前侧大于后侧,因此成为液体不易从后方进入,且容易从前方流出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液体积存到盖体的内部,能够防止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劣化。
(10)一种车辆,其具备:
单元室(单元室20),其设置于车辆(车辆1)上;以及
驱动单元(电动机控制装置25),其配置在该单元室中,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备: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侧表面(前表面25b),且连接电缆侧连接部(电缆侧连接部51);以及
一对肋(肋27、28),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一对肋分别具备:下端部(下端部27f、28f);上端部(上端部27g、28g);以及中央部(中央部27h、28h),其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下端部与所述上端部的中间,
且所述一对肋构成为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下端部之间的距离(距离Ld)及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上端部之间的距离(距离Lu)短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中央部之间的距离(距离Lm)。
根据(10),通过以从车宽方向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的一对肋,能够防止在将电缆侧连接部连接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之前组装车体时等,操作者用手触摸或工具接触驱动单元侧连接部,而导致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基板破损。
另外,通过一对肋以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及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中央部之间的距离的方式设为圆弧形状或大致U字形状,从而肋的刚性变高,即使载荷作用,也能够适当地保护电缆侧连接部。
而且,通过在一对肋的前端部及后端部设置间隙,能够防止雨水、维护时的冷却水、油等液体积存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周围,防止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劣化。
(11)一种驱动单元(电动机控制装置25),其对车辆(车辆1)进行驱动,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备: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26),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上表面25a),且连接电缆侧连接部(电缆侧连接部51),
一对肋(肋27、28),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一对肋分别具备:前端部(前端部27a、28a);后端部(后端部27b、28b);以及中央部(中央部27c、28c),其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中间,
且所述一对肋构成为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距离(距离Lf)及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后端部之间的距离(距离Lr)短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中央部之间的距离(距离Lm)。
根据(11),通过以从车宽方向夹着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的一对肋,能够防止在将电缆侧连接部连接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之前组装车体时等,操作者用手触摸或工具接触驱动单元侧连接部,而导致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基板破损,保护电缆侧连接部及形成有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基板。
另外,通过一对肋以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及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中央部之间的距离的方式设为圆弧形状或大致U字形状,从而肋的刚性变高,即使载荷作用,也能够适当地保护电缆侧连接部。
而且,通过在一对肋的前端部及后端部设置间隙,能够防止雨水、维护时的冷却水、油等液体积存在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周围,防止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劣化。
Claims (8)
1.一种车辆,其具备:
单元室,其设置于车辆的前方;以及
驱动单元,其配置在该单元室中,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备: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且连接电缆侧连接部;以及
一对肋,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一对肋分别具备: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中央部,其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中间,
且所述一对肋构成为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及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中央部之间的距离,
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驱动单元的中央部靠前方的位置,
在形成有所述一对肋及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连接部配置区域中,在至少所述一对肋的所述后端部之间设置有比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上表面高的台阶部。
2.一种车辆,其具备:
单元室,其设置于车辆的前方;以及
驱动单元,其配置在该单元室中,
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具备:
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其配置在所述驱动单元的上表面,且连接电缆侧连接部;以及
一对肋,它们以从车宽方向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一对肋分别具备: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中央部,其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前端部与所述后端部的中间,
且所述一对肋构成为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及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于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对置的所述中央部之间的距离,
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驱动单元的中央部靠前方的位置,
在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上表面设置有覆盖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盖体,
在所述一对肋上设置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夹着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在两侧固定所述盖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中,所述车宽方向的长度长于所述前后方向的长度,
所述一对肋的所述前端部之间的距离构成为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长度相同,或者长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一对肋的高度构成为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高度相同,或者高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中,
在形成有所述一对肋及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的连接部配置区域中,以在所述一对肋的所述前端部侧高度最低的方式向下方倾斜或弯曲,
在所述连接部配置区域的进一步前方设置有向下方倾斜或弯曲的后高前低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盖体的内表面与从所述驱动单元侧连接部延伸的电缆接触,使所述电缆的延伸方向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盖体具备:
顶棚部,其是所述盖体的上表面;
盖体侧壁部,其从该顶棚部的外缘向下方延伸,且位于比所述一对肋靠外侧的位置;以及
加强肋,其从所述顶棚部向下方延伸,且位于比所述一对肋靠内侧的位置,
所述加强肋的下端部及所述盖体侧壁部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一对肋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中,
关于所述盖体侧壁部与所述驱动单元的所述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前侧大于后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06189A JP7122289B2 (ja) | 2019-06-06 | 2019-06-06 | 車両 |
JP2019-106189 | 2019-06-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46261A CN112046261A (zh) | 2020-12-08 |
CN112046261B true CN112046261B (zh) | 2024-03-12 |
Family
ID=73609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65045.1A Active CN112046261B (zh) | 2019-06-06 | 2020-05-27 | 车辆及驱动单元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22289B2 (zh) |
CN (1) | CN11204626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119579B1 (fr) * | 2021-02-10 | 2024-04-19 | Psa Automobiles Sa | Système de protection à capot de protection à déplacements limités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2194A (zh) * | 2011-11-17 | 2014-06-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 |
JP2014113910A (ja) * | 2012-12-10 | 2014-06-26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 |
CN106347090A (zh) * | 2015-07-16 | 2017-01-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 |
JP2018111420A (ja) * | 2017-01-12 | 2018-07-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車載構造 |
CN109216971A (zh) * | 2017-07-05 | 2019-01-15 | 株式会社京滨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装置在车辆上的安装结构 |
CN109747401A (zh) * | 2017-11-02 | 2019-05-1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高电压单元的支撑结构及车辆前部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69257B2 (ja) | 2016-11-22 | 2020-10-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740914B2 (ja) | 2017-01-19 | 2020-08-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制御装置の車載構造 |
US10486512B2 (en) | 2017-08-29 | 2019-11-26 | Nio Usa, Inc. | Compact side-by-side motor gearbox unit |
-
2019
- 2019-06-06 JP JP2019106189A patent/JP7122289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27 CN CN202010465045.1A patent/CN1120462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2194A (zh) * | 2011-11-17 | 2014-06-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 |
JP2014113910A (ja) * | 2012-12-10 | 2014-06-26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 |
CN106347090A (zh) * | 2015-07-16 | 2017-01-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 |
JP2018111420A (ja) * | 2017-01-12 | 2018-07-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車載構造 |
CN109216971A (zh) * | 2017-07-05 | 2019-01-15 | 株式会社京滨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装置在车辆上的安装结构 |
CN109747401A (zh) * | 2017-11-02 | 2019-05-1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高电压单元的支撑结构及车辆前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122289B2 (ja) | 2022-08-19 |
CN112046261A (zh) | 2020-12-08 |
JP2020199795A (ja) | 2020-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09972B2 (ja) | 自動車のダッシュパネル構造 | |
EP1403144B1 (en) | Attaching structure for devices for vehicles | |
JP6365221B2 (ja) | 車両の強電機器搭載構造 | |
CN112046261B (zh) | 车辆及驱动单元 | |
JP4654691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線構造 | |
JP6930379B2 (ja) | 電力制御装置の車載構造 | |
EP4011685A1 (en) | Electric vehicle | |
CN107471990B (zh) | 电池包的保护结构 | |
CN111492502A (zh) | 电池端子的防水结构 | |
US20130057028A1 (en) |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high-voltage unit | |
JP6609978B2 (ja) | 車両の配線固定構造 | |
JP4479299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US20220402346A1 (en) |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 |
CN111976618B (zh) | 车辆 | |
JP2007276648A (ja) | 重量積載物支持構造 | |
JP7324420B2 (ja) | コネクタ保護構造 | |
CN112078667B (zh) | 车辆 | |
JP7400464B2 (ja) | ハーネス保護構造 | |
JP6699491B2 (ja) | 電気機器の車載構造 | |
JP7331740B2 (ja) |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
JP6996597B2 (ja) | 電池パックの保護構造 | |
CN111661166B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KR20240112212A (ko) | 차량 | |
JP2022002927A (ja) | 電気部品の保護構造 | |
JP2020131833A (ja) | 電力変換器の車載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