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50292A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050292A CN112050292A CN202010859702.0A CN202010859702A CN112050292A CN 112050292 A CN112050292 A CN 112050292A CN 202010859702 A CN202010859702 A CN 202010859702A CN 112050292 A CN112050292 A CN 1120502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port
- conditioning system
- air conditioning
- throttl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该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冷媒罐,室外换热器中所有分路划分为第一组分路和第二组分路;冷媒罐位于第一节流装置与室外换热器之间;冷媒罐包括:第一端口连接至第一节流装置,用于使节流后的冷媒进入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第二端口连接至第一组分路,用于将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传输至第一组分路;第三端口通过分流组件连接至第二组分路,用于将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传输至第二组分路。本发明设置冷媒罐,制热模式下节流后的冷媒进入冷媒罐实现气液分离,将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别输送至室外换热器的不同分路中,确保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循环量,保证了分液均匀,提高换热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在制热时一般都是采用分流组件直接分流,但由于冷媒节流后会出现气液两相状态,气液两相密度差别很大,容易出现分流不均的现象,室外换热器中冷媒分布不均,导致换热效果差。
针对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在制热时室外换热器内冷媒分流不均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在制热时室外换热器内冷媒分流不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装置,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所有分路划分为第一组分路和第二组分路;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冷媒罐,位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所述冷媒罐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
所述第一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用于使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冷媒进入所述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
所述第二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一组分路,用于将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传输至所述第一组分路;
所述第三端口通过分流组件连接至所述第二组分路,用于将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传输至所述第二组分路。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流向控制元件,所述第一流向控制元件用于在制热模式下控制冷媒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向所述第一端口流动。
可选的,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组分路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
可选的,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分流组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流向控制元件,所述第二流向控制元件用于在制热模式下控制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所述第三端口向所述分流组件流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口还通过第一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分流组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连接管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流向控制元件与所述分流组件之间;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流向控制元件,所述第三流向控制元件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二组分路中的冷媒经所述第一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其中,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组分路中的冷媒经所述第二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
可选的,所述冷媒罐还包括:第四端口,通过第二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四流向控制元件,所述第四流向控制元件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所述第四端口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流动。
可选的,所述冷媒罐还包括:第五端口,通过第三管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阀门。
可选的,所述第三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位于所述阀门与所述压缩机吸气侧之间。
可选的,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过冷装置,位于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
所述过冷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
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
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一端通过第四节流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组分路为上层分路,所述第二组分路为下层分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冷媒经冷媒罐的第一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并控制分离出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二端口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中,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三端口及分流组件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
可选的,在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四端口流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一部分液态冷媒经第四节流装置节流后进入过冷装置的第二换热管路,与所述过冷装置的第一换热管路中的另一部分液态冷媒进行换热;
其中,所述过冷装置位于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节流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阀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其中,所述阀门位于所述冷媒罐的第五端口与压缩机吸气侧之间连接的第三管路上;
当所述阀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所述阀门,将所述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清零,并重新对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进行计时。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压缩机运行情况控制所述空调系统中实际循环的冷媒量,并控制不参与循环的冷媒放置于所述冷媒罐中。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冷媒经冷媒罐的第一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并控制分离出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二端口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中,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三端口及分流组件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节流装置与室外换热器之间设置可进行气液分离的冷媒罐,在制热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冷媒进入冷媒罐,实现气液分离,将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别输送至室外换热器的不同分路中,即,气态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中,实现纯气相显热换热,液态冷媒经过分流组件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保证了分流的均匀性,由此在制热模式下避免了气态冷媒被旁通掉,确保了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循环量,同时也保证了室外换热器冷媒分液均匀,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系统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空调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制热模式下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4A和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媒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空调系统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装置4、室内换热器5、冷媒罐6、分流组件7、第一流向控制元件8、第二节流装置9、第二流向控制元件10、第三流向控制元件11、第四流向控制元件12、阀门13、第三节流装置14、过冷装置15、第四节流装置16、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第三端口c、第四端口d、第五端口e、第一管路f。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装置4和室内换热器5。其中,第一节流装置4可以是电子膨胀阀。室外换热器3中包括很多分路,所有分路划分为第一组分路和第二组分路,具体可以按照位置关系来划分,例如,第一组分路为上层分路,第二组分路为下层分路。图1中的黑色箭头表示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冷媒罐6,位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与所述室外换热器3之间。所述冷媒罐6包括: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
所述第一端口a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用于使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节流后的冷媒进入所述冷媒罐6进行气液分离。
所述第二端口b连接至所述第一组分路,用于将所述冷媒罐6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传输至所述第一组分路。
所述第三端口c通过分流组件7连接至所述第二组分路,用于将所述冷媒罐6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传输至所述第二组分路。分流组件7用于将一路液态冷媒分成至少两路液态冷媒。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在第一节流装置与室外换热器之间设置可进行气液分离的冷媒罐,在制热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冷媒进入冷媒罐,实现气液分离,将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别输送至室外换热器的不同分路中,即,气态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中,实现纯气相显热换热,液态冷媒经过分流组件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保证了分流的均匀性,由此在制热模式下避免了气态冷媒被旁通掉,确保了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循环量,同时也保证了室外换热器冷媒分液均匀,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系统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冷媒罐6可以是具有一定容纳空间的腔体,在该腔体内,气态冷媒往上走,液态冷媒往下沉,实现气液分离。较优的,冷媒罐6分为上部罐体和下部罐体,第二端口b位于冷媒罐6的上部罐体(例如第二端口b在冷媒罐顶部开口),便于制热模式下冷媒罐6分离出的气态冷媒流出,第三端口c位于冷媒罐6的下部罐体(例如第三端口c在冷媒罐底部开口),便于制热模式下冷媒罐6分离出的液态冷媒流出,第三端口c可称为制热出液端口。
所述第一端口a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流向控制元件8,所述第一流向控制元件8用于在制热模式下控制冷媒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向所述第一端口a流动。第一流向控制元件8可以是单向阀。制热模式下,在第一流向控制元件的作用下,将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冷媒引入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为后续均匀分流提供保障。
所述第二端口b与所述第一组分路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9。较优的,第二节流装置9可以是毛细管。第二节流装置9能够对所在管路中的冷媒进行降温减压,有利于后续冷媒更好的蒸发吸热,提高吸热效果。
所述第三端口c与所述分流组件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流向控制元件10,所述第二流向控制元件10用于在制热模式下控制所述冷媒罐6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所述第三端口c向所述分流组件7流动。第二流向控制元件10可以是单向阀。制热模式下,在第二流向控制元件的作用下,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第三端口流出经分流组件分流后流向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纯液态冷媒经分流组件分流,保证了制热模式下分流的均匀性,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参考图2(图2中的黑色箭头表示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向),所述第一端口a还通过第一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口c与所述分流组件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连接管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流向控制元件10与所述分流组件7之间;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流向控制元件11,所述第三流向控制元件11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二组分路中的冷媒经所述第一端口a进入所述冷媒罐6,其中,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组分路中的冷媒经所述第二端口b进入所述冷媒罐6。第三流向控制元件11可以是单向阀。
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和第二组分路中的冷媒经相应的管路和端口传输至冷媒罐内进行气液分离,为后续纯液态冷媒进入室内侧提供保障。
所述冷媒罐6还包括:第四端口d,通过第二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四流向控制元件12,所述第四流向控制元件12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冷媒罐6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所述第四端口d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流动。第四流向控制元件12可以是单向阀。较优的,第四端口d位于冷媒罐6的下部罐体(例如第四端口d在冷媒罐底部开口),便于制冷模式下冷媒罐6分离出的液态冷媒流出,第四端口d可称为制冷出液端口。
制冷模式下,在第四流向控制元件的作用下,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第四端口流向第一节流装置,保证了制冷模式下纯液态冷媒进入室内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罐6还包括:第五端口e,通过第三管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阀门13。本实施例中的第五端口e是冷媒排气端口,通过第五端口e可以将冷媒罐6内的气态冷媒输送至压缩机吸气侧,以降低冷媒罐的压力。优选的,第五端口e位于冷媒罐6的上部罐体(例如第五端口e在冷媒罐顶部开口),便于将冷媒罐6内的气态冷媒输送至压缩机吸气侧。具体可通过控制阀门13的开度来调节冷媒罐6的罐体压力,避免冷媒罐压力过大出现危险。阀门13可以是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14,位于所述阀门13与所述压缩机吸气侧之间。较优的,第三节流装置14可以是毛细管。第三节流装置能够对第三管路中的冷媒进行降温减压,平衡压力,与压缩机吸气侧的压力需求相匹配。
当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阀门13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当阀门13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阀门13,将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清零,并重新对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进行计时,当计时的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再次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再控制阀门13开启,依此循环。其中,第一预设时长和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运行需求进行设置,第一预设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第二预设时长可设置为较短的时间,例如,10秒。本实施例根据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控制阀门的开闭,能够根据空调系统运行情况及时调节冷媒罐的压力,避免冷媒罐压力过大出现危险。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过冷装置15,位于室内换热器5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之间。所述过冷装置15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5;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一端通过第四节流装置16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另一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第四节流装置16可以是电子膨胀阀,可称为过冷电子膨胀阀。
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过冷装置15,在制冷模式下,冷媒罐6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过第四端口d、第四流向控制元件12、第一节流装置4后,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四节流装置16膨胀为低压低温冷媒,与另一路(即第一换热管路)液态冷媒换热,实现另一路冷媒的过冷,避免另一路冷媒进入室内侧时在管路中出现闪发造成压力损失。由于采用的是纯液态冷媒,相较于混合态冷媒,相同冷媒量会产生更大的冷量,对另一路冷媒的过冷效果更明显。因此,制冷模式下,在相同的过冷度控制条件下,通过纯液态过冷节流,一方面可确保进入室内侧的冷媒有足够的过冷度,另一方面减少了进入第四节流装置16及第二换热管路的冷媒旁通量,提升进入室内侧冷媒的流量。
同一个空调系统,对于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容积不一样的情况,特别是高内外机配置率的情况下,例如多联机的内外机搭配不固定,会出现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循环冷媒量需求不一致的问题。示例性的,当前开启的室内换热器容积小,室外换热器容积大,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进行冷凝,因为室外换热器容积大,换热比较充分,冷凝效果好;制热模式下,室内换热器进行冷凝,因为室内换热器容积小,换热不充分,没有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的冷凝效果好,因此,制热模式下需要更多的冷媒参与循环,即,制热模式的循环冷媒量需求比制冷模式的需求大。但是空调系统出厂时的冷媒灌注量是固定的,无法同时兼顾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对循环冷媒量的不同需求。
对于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的冷媒罐还具有存放冷媒的功能,将冷媒存放在冷媒罐中,空调系统运行时可根据需求来调用相应的冷媒量。具体可根据压缩机运行情况控制所述空调系统中实际循环的冷媒量,并控制不参与循环的冷媒自动放置于冷媒罐中。通过冷媒罐参与循环冷媒量的调整,确保空调系统有充足的循环冷媒量,扩大系统配置率,避免了空调系统冷媒循环不足的问题,保证换热效果。
参考图3,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为:压缩机1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四通阀2进入室内换热器5,冷凝为液态,液态冷媒经过第一节流装置4节流后变为气液两相冷媒,经过第一流向控制元件8、第一端口a进入到冷媒罐6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三端口c、第二流向控制元件10,再经过分流组件7进入到室外换热器3的下层分路中;分离出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二端口b、第二节流装置9进入到室外换热器3的上层分路中。经过室外换热后的气态冷媒通过四通阀2返回压缩机吸气侧。在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的时候,控制阀门13开启第二预设时长,使得冷媒罐6中的气态冷媒经第五端口e、阀门13和第三节流装置14返回压缩机吸气侧,从而实现冷媒罐内部压力的调节。
参考图2,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向为:压缩机1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四通阀2进入室外换热器3,冷凝为液态,室外换热器上层分路流出的冷媒通过第二节流装置9、第二端口b进入到冷媒罐6中;下层分路流出的冷媒经过分流组件7、第三流向控制元件11、第一端口a进入到冷媒罐6中。冷媒在冷媒罐6中进行存储和气液分离。冷媒罐6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过第四端口d、第四流向控制元件12、第一节流装置4后,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四节流装置16膨胀为低压低温冷媒,与另一路液态冷媒换热,实现另一路冷媒的过冷,避免另一路冷媒进入室内侧时在管路中出现闪发造成压力损失。制冷运行时,经室外换热器3冷凝后的冷媒,通过冷媒罐6气液分离后,部分纯液态冷媒经第四节流装置16膨胀冷却,为另一部分通过过冷装置的第一换热管路进入室内侧的液态冷媒提供足够过冷度,在降低内外机之间长连管造成的压损的同时,也提高了进入内机换热的冷媒量。在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的时候,控制阀门13开启第二预设时长,使得冷媒罐6中的气态冷媒经第五端口e、阀门13和第三节流装置14返回压缩机吸气侧,从而实现冷媒罐内部压力的调节。
参考图4A和图4B,为冷媒罐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冷媒罐包括: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第三端口c、第四端口d和第五端口e,第一端口a可通过三通阀与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管路f连接,如前所述,第一端口a通过第一管路f连接至第三端口c与分流组件7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连接管路的连接点位于第二流向控制元件10与分流组件7之间,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的冷媒经分流组件7、第一管路f、第一端口a进入冷媒罐6。制热模式下,第一端口a作为制热进液端口,第二端口b作为制热排气端口,第三端口c作为制热出液端口。制冷模式下,第二端口b和第一端口a作为制冷进液端口,第四端口d作为制冷出液端口。第五端口e作为冷媒排气端口,可调节冷媒罐内的压力。第二端口b和第五端口e设置于冷媒罐顶部,便于气态冷媒流出,第三端口c和第四端口d设置于冷媒罐底部,便于液态冷媒流出。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系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术语解释,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501,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S502,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冷媒经冷媒罐的第一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并控制分离出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二端口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中,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三端口及分流组件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
本实施例在制热模式下,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冷媒进入冷媒罐,实现气液分离,将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别输送至室外换热器的不同分路中,即,气态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中,实现纯气相显热换热,液态冷媒经过分流组件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保证了分流的均匀性,由此在制热模式下避免了气态冷媒被旁通掉,确保了室外换热器中的冷媒循环量,同时也保证了室外换热器冷媒分液均匀,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提高系统稳定性。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四端口流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一部分液态冷媒经第四节流装置节流后进入过冷装置的第二换热管路,与所述过冷装置的第一换热管路中的另一部分液态冷媒进行换热。其中,所述过冷装置位于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节流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
本实施方式在制冷模式下,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过第四端口、第四流向控制元件、第一节流装置后,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四节流装置膨胀为低压低温冷媒,与另一路(即第一换热管路)液态冷媒换热,实现另一路冷媒的过冷,避免另一路冷媒进入室内侧时在管路中出现闪发造成压力损失。由于采用的是纯液态冷媒,相较于混合态冷媒,相同冷媒量会产生更大的冷量,对另一路冷媒的过冷效果更明显。因此,制冷模式下,在相同的过冷度控制条件下,通过纯液态过冷节流,一方面可确保进入室内侧的冷媒有足够的过冷度,另一方面减少了进入第四节流装置及第二换热管路的冷媒旁通量,提升进入室内侧冷媒的流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阀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其中,所述阀门位于所述冷媒罐的第五端口与压缩机吸气侧之间连接的第三管路上;当所述阀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所述阀门,将所述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清零,并重新对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进行计时。当计时的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再次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再控制阀门开启,依此循环。其中,第一预设时长和第二预设时长可以根据实际运行需求进行设置,第一预设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第二预设时长可设置为较短的时间,例如,10秒。
本实施方式根据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控制阀门的开闭,能够根据空调系统运行情况及时调节冷媒罐的压力,避免冷媒罐压力过大出现危险。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压缩机运行情况控制所述空调系统中实际循环的冷媒量,并控制不参与循环的冷媒放置于所述冷媒罐中。本实施方式通过冷媒罐参与循环冷媒量的调整,确保空调系统有充足的循环冷媒量,扩大系统配置率,避免了空调系统冷媒循环不足的问题,保证换热效果。
实施例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控制装置,该装置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空调系统,该装置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二所述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实现,该装置一般可集成于空调系统的控制器中。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空调系统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61,用于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第一控制模块62,用于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冷媒经冷媒罐的第一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并控制分离出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二端口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中,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三端口及分流组件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四端口流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一部分液态冷媒经第四节流装置节流后进入过冷装置的第二换热管路,与所述过冷装置的第一换热管路中的另一部分液态冷媒进行换热;
其中,所述过冷装置位于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节流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当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阀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其中,所述阀门位于所述冷媒罐的第五端口与压缩机吸气侧之间连接的第三管路上;当所述阀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所述阀门,将所述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清零,并重新对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进行计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压缩机运行情况控制所述空调系统中实际循环的冷媒量,并控制不参与循环的冷媒放置于所述冷媒罐中。
上述装置可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存储器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非易失性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空调系统控制法。
存储器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装置、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空调系统运行时长等数据。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和第一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中的所有分路划分为第一组分路和第二组分路;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冷媒罐,位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所述冷媒罐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
所述第一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用于使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冷媒进入所述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
所述第二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一组分路,用于将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传输至所述第一组分路;
所述第三端口通过分流组件连接至所述第二组分路,用于将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传输至所述第二组分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流向控制元件,所述第一流向控制元件用于在制热模式下控制冷媒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向所述第一端口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组分路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分流组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流向控制元件,所述第二流向控制元件用于在制热模式下控制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所述第三端口向所述分流组件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还通过第一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分流组件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连接管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流向控制元件与所述分流组件之间;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流向控制元件,所述第三流向控制元件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二组分路中的冷媒经所述第一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其中,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组分路中的冷媒经所述第二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罐还包括:第四端口,通过第二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四流向控制元件,所述第四流向控制元件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从所述第四端口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罐还包括:第五端口,通过第三管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装置,位于所述阀门与所述压缩机吸气侧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过冷装置,位于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
所述过冷装置包括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
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
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一端通过第四节流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分路为上层分路,所述第二组分路为下层分路。
11.一种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冷媒经冷媒罐的第一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并控制分离出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二端口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中,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三端口及分流组件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所述冷媒罐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四端口流向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一部分液态冷媒经第四节流装置节流后进入过冷装置的第二换热管路,与所述过冷装置的第一换热管路中的另一部分液态冷媒进行换热;
其中,所述过冷装置位于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节流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另一端连接至压缩机吸气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时,控制阀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其中,所述阀门位于所述冷媒罐的第五端口与压缩机吸气侧之间连接的第三管路上;
当所述阀门开启第二预设时长后,关闭所述阀门,将所述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清零,并重新对空调系统连续运行时长进行计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压缩机运行情况控制所述空调系统中实际循环的冷媒量,并控制不参与循环的冷媒放置于所述冷媒罐中。
15.一种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当前运行模式;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第一节流装置节流后的冷媒经冷媒罐的第一端口进入所述冷媒罐进行气液分离,并控制分离出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二端口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组分路中,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经所述冷媒罐的第三端口及分流组件进入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组分路中。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59702.0A CN112050292B (zh) | 2020-08-24 | 2020-08-24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PCT/CN2021/100297 WO2022041950A1 (zh) | 2020-08-24 | 2021-06-16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59702.0A CN112050292B (zh) | 2020-08-24 | 2020-08-24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50292A true CN112050292A (zh) | 2020-12-08 |
CN112050292B CN112050292B (zh) | 2021-08-03 |
Family
ID=73600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59702.0A Active CN112050292B (zh) | 2020-08-24 | 2020-08-24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050292B (zh) |
WO (1) | WO2022041950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41950A1 (zh) * | 2020-08-24 | 2022-03-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WO2024103808A1 (zh) * | 2022-11-15 | 2024-05-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WO2024179182A1 (zh) * | 2023-02-27 | 2024-09-0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59239B (zh) * | 2022-03-25 | 2023-11-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预热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和储存介质 |
CN115226641B (zh) * | 2022-07-29 | 2024-06-18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调节宠物舱温度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4148719A1 (zh) * | 2023-01-12 | 2024-07-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装置、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78825A (ja) * | 2003-03-13 | 2004-10-07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01706133A (zh) * | 2009-11-20 | 2010-05-12 |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202204215U (zh) * | 2011-08-31 | 2012-04-25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的分流装置及换热器 |
CN102706057A (zh) * | 2012-06-26 | 2012-10-03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及控制空调冷媒流动的方法和装置 |
CN203671771U (zh) * | 2013-12-26 | 2014-06-2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203837348U (zh) * | 2014-05-04 | 2014-09-17 | 周权妹 | 一种制冷系统 |
CN104089427A (zh) * | 2014-06-24 | 2014-10-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US20150176848A1 (en) * | 2013-12-24 | 2015-06-25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CN106524610A (zh) * | 2016-11-22 | 2017-03-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和空调 |
CN109341160A (zh) * | 2018-12-04 | 2019-02-1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用循环系统及空调 |
CN109990429A (zh) * | 2019-03-15 | 2019-07-09 |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化霜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50292B (zh) * | 2020-08-24 | 2021-08-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
2020
- 2020-08-24 CN CN202010859702.0A patent/CN112050292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6-16 WO PCT/CN2021/100297 patent/WO202204195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78825A (ja) * | 2003-03-13 | 2004-10-07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01706133A (zh) * | 2009-11-20 | 2010-05-12 |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CN202204215U (zh) * | 2011-08-31 | 2012-04-25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的分流装置及换热器 |
CN102706057A (zh) * | 2012-06-26 | 2012-10-03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及控制空调冷媒流动的方法和装置 |
US20150176848A1 (en) * | 2013-12-24 | 2015-06-25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CN203671771U (zh) * | 2013-12-26 | 2014-06-2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203837348U (zh) * | 2014-05-04 | 2014-09-17 | 周权妹 | 一种制冷系统 |
CN104089427A (zh) * | 2014-06-24 | 2014-10-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524610A (zh) * | 2016-11-22 | 2017-03-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和空调 |
CN109341160A (zh) * | 2018-12-04 | 2019-02-1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用循环系统及空调 |
CN109990429A (zh) * | 2019-03-15 | 2019-07-09 |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化霜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41950A1 (zh) * | 2020-08-24 | 2022-03-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WO2024103808A1 (zh) * | 2022-11-15 | 2024-05-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WO2024179182A1 (zh) * | 2023-02-27 | 2024-09-0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050292B (zh) | 2021-08-03 |
WO2022041950A1 (zh) | 2022-03-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050292B (zh) | 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 |
US10794620B2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11288694A (zh) | 可连续制热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154522B (zh) |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 |
CN107975982B (zh) | 一种多流路热交换器、分流调节方法及冷媒循环系统 | |
WO2021142993A1 (zh) | 多联式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 |
US9581359B2 (en) | Regenerativ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13494790B (zh) | 制冷系统、化霜控制方法及其制冷设备 | |
CN216481725U (zh) | 制冷系统及其制冷设备 | |
CN215765841U (zh) | 一种空调防回液装置 | |
US20210063092A1 (en) | Heat transfer circuit with flow dependent heat exchanger | |
CN209101597U (zh) | 多联机循环系统及多联机空调 | |
CN115111819A (zh) | 多联式空调系统、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及存储介质 | |
CN112880228B (zh) | 一种空调防回液装置及防止空调回液的方法 | |
CN110986440B (zh) | 热氟除霜装置、空调机组及除霜控制方法 | |
CN211952986U (zh) | 三管式多联机 | |
CN209445519U (zh) | 一种新风除湿系统 | |
KR101891615B1 (ko) | 실외 열교환기 | |
CN219243985U (zh) | 蒸发器和空调器 | |
JP7306582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01336856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218544697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8915208U (zh) | 蓄能空调系统 | |
CN219036869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US11397015B2 (e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