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0881B - 缝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0881B
CN112040881B CN201980028788.8A CN201980028788A CN112040881B CN 112040881 B CN112040881 B CN 112040881B CN 201980028788 A CN201980028788 A CN 201980028788A CN 112040881 B CN112040881 B CN 112040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s
needle
thread
knot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87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40881A (zh
Inventor
大泽直胜
饭岛龙太
市桥昌志
寺田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40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0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40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0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82Needle or suture gui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061Holders for needles or sutures, e.g. racks, sta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85Devices or means, e.g. loops, for capturing the suture thread and threading it through an opening of a suturing instrument or needle eyel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53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pneumatically or hydraulically operated
    • A61B2017/00557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pneumatically or hydraulically operated inflat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61B2017/0472Multiple-needled, e.g. double-needled,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61B2017/0474Knot push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004Means for attaching suture to needle
    • A61B2017/06042Means for attaching suture to needle located close to needle tip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缝合装置,即使使用缝合线也不需要熟练技艺,并且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缝合,包括:长条状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2),用于夹持一对被缝合物(T),能够相互靠近和离开;多个针(26),在第一壳体(12)中在第一壳体(12)长尺寸方向上隔着预定间隔,向着第二壳体(14)侧,能在头端部保持缝合线(L);针移动机构(41),能使多个针(26)向第二壳体(14)移动;线钩(60),设在第二壳体(14),能沿多个针(26)排列方向移动,挂住因由针移动机构(41)移动的多个针(26)穿过一对被缝合物(T)到达第二壳体(14)的缝合线(L)。因此,通过基于简单操作的机械动作,能简单且确保在一对被缝合物(T)上形成针脚(N)。

Description

缝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合装置,能够不使用金属制的钉(staple)而是使用缝合线来一次全部缝合被缝合物。
背景技术
在外科等领域中,提出了一种在缝合被缝合物时使用钉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根据这些缝合装置,能够一次全部缝合被缝合物的全部缝合部位。
但是,由于缝合用的钉是金属制的,因此它们永久地残留在体内,存在钉脱落或引起疼痛等担忧。此外,使用钉来进行缝合具有诸多不利之处,例如,不可能与被缝合物相对应地来调整对被缝合部位的紧固强度,不适于对柔软的被缝合物进行缝合,等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第2014-5186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第2012-0350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与之相对地,在通过针和穿过针的缝合线使用钳子进行的缝合中,虽然可以通过改变针脚数来调节缝合范围,并且可以调节缝合的紧固强度,但是它的缺点是一次只能缝合一针,需要熟练的技艺,并且大范围的缝合很耗时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合装置,即使使用缝合线也不需要熟练的技艺,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缝合。
(1)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装置,包括:(a)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用于夹持被缝合物,被设置为能够相互靠近和离开;(b)多个针,在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中被配置为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而排列,所述头端部能够保持缝合线;(c)针移动机构,用于使所述多个针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移动;以及(d)线钩,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构件,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用于挂住因被所述针移动机构移动的所述多个针而穿过所述被缝合物到达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缝合线。
根据本发明的缝合装置,包括:(a)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用于夹持被缝合物,被设置为能够相互靠近和离开;(b)多个针,在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中被配置为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而排列,所述头端部能够保持缝合线;(c)针移动机构,用于使所述多个针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移动;以及(d)线钩,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构件,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用于挂住因被所述针移动机构移动的所述多个针而穿过所述被缝合物到达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缝合线。因此,在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彼此靠近从而将被缝合物夹在中间的状态下,当针移动机构使配置在第一夹持构件并且头端部保持有缝合线的多个针向着第二夹持构件移动时,多个针的头端穿过被缝合物到达第二夹持构件。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线钩沿着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的移动操作,由多个针穿过被缝合物到达第二夹持构件的缝合线被穿过线钩的头端部的缝合线挂住,因此,通过基于简单操作的机械动作,能够简单并且确保在被缝合物上形成针脚。
(2)根据(1)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多个针彼此等间隔地配置。由此,能够得到均匀的缝合强度。
(3)根据(1)或(2)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多个针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具有缝,所述缝用于以所述缝合线能够从所述多个针的头端脱离的方式保持所述缝合线,所述缝在与所述线钩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别形成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由此,因为保持在针的头端部的缝的缝合线所形成的线环形成在线钩容易通过的方向上,因此,能够确保缝合被缝合物。
(4)根据(3)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被形成为锐角,所述缝从所述多个针的呈所述锐角的头端部的顶点沿着所述针的中心线方向切入所述针的至少所述顶点所在侧的外周壁而形成。由此,保持在针的头端部的缝合线的保持力高,由针的头端部的缝合线形成的线环稳定,因此,能够确保缝合被缝合物。
(5)根据(4)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引导所述线钩的线钩引导构件,所述线钩引导构件具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在所述限制面与所述多个针之间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线钩的间隙,所述限制面在所述限制面与所述多个针的位于所述缝所形成侧的相反侧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由此,由在线钩引导构件的限制面与多个针的位于缝所形成侧的相反侧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隙引导线钩,因此,能够确保线钩插入在针的缝所形成侧的相反侧形成的线环,因此,能够确保缝合被缝合物。
(6)根据(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线环保持构件,所述线环保持构件用于以与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交叉的姿势保持因所述针移动机构使所述多个针沿着离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方向移动而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形成的所述缝合线的线环,所述线环保持构件具有多对相对面,所述多对相对面形成分别用于容纳形成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的所述线环的空间,在所述多对相对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别以与所述缝相同的方向形成。由此,线环保持构件以与多个针的配置方向交叉的姿势保持线环,并且在线环保持构件的多对相对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内线环以与缝相同的方向形成,因此,能够确保线钩插入线环,因此,能够确保缝合被缝合物。
(7)根据(4)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引导所述线钩的线钩引导构件,所述线钩引导构件具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在所述限制面与所述多个针之间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线钩的间隙,所述限制面在所述限制面与所述多个针的位于所述缝所形成侧的相反侧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线环保持构件,所述线环保持构件用于以与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交叉的姿势保持因所述针移动机构使所述多个针沿着离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方向移动而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形成的所述缝合线的线环,所述线环保持构件具有多对相对面,所述多对相对面形成分别用于容纳形成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的所述线环的空间,在所述多对相对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别以与所述缝相同的方向形成,所述线钩引导构件和所述线环保持构件相互一体地形成。由此,线环保持构件以与多个针的配置方向交叉的姿势保持线环,并且在线环保持构件的多对相对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内线环以与缝相同的方向形成,因此,能够确保线钩插入线环,因此,能够确保缝合被缝合物。此外,由于线钩引导构件和线环保持构件相互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使得结构简单。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包括针台,所述针台用于以所述多个针的头端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状态分别保持所述多个针的基端,所述针移动机构使所述针台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侧移动。由此,通过针移动机构使针台向着第二夹持构件侧移动,多个针的头端穿过在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之间夹持的被缝合物向着第二夹持构件侧移动。
(9)根据(8)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针台是分别独立地保持所述多个针的基端部的多个针台。由此,多个针被针移动机构一次一个地贯穿被缝合物。
(10)根据(8)或(9)所述的缝合装置,包括针台引导装置,所述针台引导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构件,用于以在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上不能移动并且能够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侧移动的方式引导所述针台。由此,多个针被针移动机构以其初始间隔按原样贯穿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所夹持的被缝合物。
(11)根据(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针移动机构包括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的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与所述针台相配合,将所述多个针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上压。由此,多个针被推动构件贯穿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所夹持的被缝合物。
(12)根据(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针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推动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中,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具有第一头端倾斜面和平坦的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头端倾斜面通过与所述多个针台相配合来将所述多个针台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依次上压,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一头端倾斜面连续形成,将所述多个针台定位在一定的第一上压高度;以及第二推动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中,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具有第二头端倾斜面和平坦的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头端倾斜面通过与被所述第一推动构件上压的所述多个针台相配合来将所述多个针台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依次上压,所述第二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头端倾斜面连续形成,将所述多个针台定位在一定的第二上压高度。由此,多个针在穿过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所夹持的被缝合物上升到最高的第二突出高度之后,下降到第一突出高度,从而在每个针的头端部分别形成线环。
(13)根据(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针移动机构包括配置在所述针台和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之间的气囊,通过将流体注入所述气囊内使所述气囊膨胀从而上压所述针台。由此,多个针被气囊贯穿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所夹持的被缝合物。
(14)根据(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针移动机构包括用于对所述针台向着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侧施力的复位弹簧。由此,多个针由于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从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所夹持的被缝合物拔出,位于第一夹持构件侧。
(15)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设置有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的所述线钩的基端部,设置有结形成夹具,所述结形成夹具卷绕所述缝合线从而形成预定的结,挂有所述缝合线的线钩在卷绕在所述结形成夹具的缝合线与所述结形成夹具之间拔出,从而在挂在所述线钩的缝合线形成结。由此,由与在多个针头端部形成线环的缝合线连接并且与线钩一起穿过形成于多个针头端部的线环的缝合线和卷绕在结形成夹具的缝合线形成结并且相互连结,因而能够稳定地保持被缝合物的针脚。
(16)根据(15)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结形成夹具是长条状的构件,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由此,当形成结时,容易将结形成夹具从卷绕在其上的缝合线拔出。
(17)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设置有能够从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头端向着基端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的所述线钩的基端部,设置有结形成夹具,所述结形成夹具是卷绕所述缝合线从而形成预定的结的针状构件,通过将所述线钩在卷绕在所述结形成夹具的缝合线与所述结形成夹具之间拔出,在挂在所述线钩的缝合线形成结。由此,由缝合线中的与线钩一起穿过形成于多个针头端部的线环的缝合线和与在多个针头端部形成线环的缝合线连接并且卷绕在针状构件的缝合线形成结并且相互连结,因而能够稳定地保持被缝合物的针脚。
(18)根据(15)或(17)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结形成夹具用作从相对于所形成的结位于所拔出的线钩所挂住的缝合线侧压紧所述结的夹具。由此,结被结推动部施压而拉紧,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被缝合物的针脚。
(19)根据(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包括线轴,所述线轴位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的比所述多个针更靠头端侧的部位,用于保持所述缝合线。由此,线钩从缝合线轴拉的缝合线以适当的张力供给,从而能够在被缝合物上获得没有松弛或张力的均匀的针脚。
(20)根据(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合装置,所述第一夹持构件是用于将所述多个针容纳在内部的长盒状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夹持构件是用于将所述线钩容纳在内部的长盒状的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夹持所述被缝合物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多个针穿过的长孔,由于所述长孔与所述缝合线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大于由于所述针的外周壁与所述缝合线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由此,当头端部保持有缝合线的多个针穿过长孔时,容易在各针的头端部形成线环。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分别说明在图1的缝合装置中夹持被缝合物的一对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为了示出图1和图2的第一夹持构件的内部而除去夹持板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4是为了示出图1和图2的第一夹持构件的内部而除去夹持板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竖立在图4的针台上的针的立体图。
图7是放大图6的针来说明其头端的俯视图。
图8是为了说明配置在图1和图2的第一夹持构件内的多个针台的上下动作而放大图2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图1和图2的第一夹持构件中穿过夹持板突出的多个针所保持的缝合线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使用图1和图2的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来夹持被缝合物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一对第一针推动部和第二针推动部从图10的状态前进从而将多个针的一部分上压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一对第一针推动部和第二针推动部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前进从而将多个针上压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第二针推动部从图12的状态后退,在各针的头端部形成线环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线钩从图13的状态前进,插入形成在各针的头端部的线环中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线钩从图1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前进到其前进端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示出第一针推动部从图15所示的状态后退,多个针下降到其下端位置,从被缝合物中拔出的状态的图。
图17是示出从图16所示的状态钩有形成在多个针的位于头端侧的针的线环的线钩后退的状态的图。
图18是示出从图17的状态线钩后退到后退端的状态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状态的被缝合物的结形成过程的图,除去了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
图20是用于说明从图19所示的状态,卷绕缝合线的另一端部形成不完全结的结形成夹具靠近被缝合物,线钩位于结形成夹具与结形成夹具所卷绕的不完全结之间的状态的图。
图21是示出从图20所示的状态拔出线钩的状态的图。
图22是示出从图21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拔出线钩,并且使结形成夹具后退的状态的图。
图23是示出从图22所示的状态,拉紧缝合线,结形成夹具前进,从而将结紧固拉紧的状态的图。
图24是示出结形成夹具从图23所示状态后退的状态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图24中形成的结(公结)的原形的放大图。
图26是示出从图25的结的原形得到的公结的结构的图,为了易于理解,缝合线是松弛的。
图27是与图25相对应的放大图,用于说明作为结的其它例子的母结的原形。
图28是示出从图27的结的原形得到的母结的结构的图,为了易于理解,缝合线是松弛的。
图29是第二夹持构件具有线钩引导部和线环引导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与图14相对应。
图30是放大示出主要部分的图,用于说明在图29的实施方式中由线钩引导部引导的线钩穿过由线环引导部保持的线环的状态。
图31是剖视图,用于说明在图30中由线钩引导部引导的线钩穿过由线环引导部保持的线环的状态。
图32是第二夹持构件一体地具有线钩引导部和线环引导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与图28相对应。
图33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图,与图11相对应,具有位于针台下方的气囊而非一对第一针推动部和第二针推动部来将多个针抬起。
图3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图,与图10相对应,还包括用于形成结的一对针。
图35是与图9相对应的俯视图,用于说明在图34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夹持构件中穿过夹持板突出的多个针所保持的缝合线。
图36是与图12相对应的图,示出在图35的实施方式中从图35的状态上压多个针的状态。
图37是与图13相对应的图,示出在图34的实施方式中多个针从图36的状态下降,在每个针的头端部形成线环的状态。
图38是与图14相对应的图,示出在图34的实施方式中从图37的状态前进的线钩插入形成在每个针的头端部的线环的状态。
图39是与图15相对应的图,示出在图34的实施方式中线钩从图38的状态进一步前进到前进端的状态。
图40是与图19相对应的图,示出在图34的实施方式中线钩从图39的状态从线环拔出的状态。
图41是与图23相对应的图,示出在图34的实施方式中拉紧缝合线,结形成夹具前进,从而将结紧固拉紧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设置在缝合装置10头端部的长条状的一对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各自的剖面的图。在图1中,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当例如进行手术时插入活体的腹腔内,能够由设置在管状构件16头端部的图中未示出的已知的开闭机构相对于彼此打开和闭合,管状构件16具有大约510mm的外径。开闭机构例如与日本特开第2012-35075号公报类似,包括钳安装构件、圆筒状的驱动轴和凸轮块,钳安装构件固定第一壳体12,并且以能够靠近和离开第一壳体12的方式支撑第二壳体14,驱动轴的直径略小于管状构件16的直径,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装配在管状构件16内,能够在长尺寸方向上操作,凸轮块设置在驱动轴的头端部,通过驱动轴的前进操作,固定在第二壳体14基端部的凸轮臂18被凸轮块施压,由此,第二壳体14靠近第一壳体12,当驱动轴进行后退操作从而凸轮块对凸轮臂18的施压解除时,由于设置在钳安装构件内的图中未示出的复位弹簧所施加的力,第二壳体14从第一壳体12离开。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用作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用于夹持例如是活体组织的后述被缝合物T。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也可以被设置为以能够围绕位于其基端部的预定的销相对转动的方式彼此连结,从而能够打开和闭合。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2由一对侧壁20、22和底壁24一体构成,一对侧壁20、22呈相互平行的长条状,底壁24呈长条状,连结一对侧壁20、22的外侧端缘,在第一壳体12的长尺寸方向的头端侧容纳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针26分别竖立在的多个针台28。以表示图4的V-V剖视图的图5为例,第一壳体12包括:剖面呈U字形的第一壳体本体30;以及施压板34,施压板34形成有被多个针26穿过的多个贯穿针孔32,封闭第一壳体本体30的内侧开口的头端侧。此外,如图2所示,在第一壳体本体30的长尺寸方向的基端部内,容纳有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用于使多个针26上下移动,在底壁24上依次重叠设置,能够在长尺寸方向上滑动。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分别连结在插入管状构件16内的图中未示出的一对第一推动部操作杆和第二推动部操作杆,分别在第一壳体本体30内在基端侧位置和头端侧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操作。
第一针推动部38以及配置在其上侧的第二针推动部40是剖面呈矩形的长条状构件,它们的宽度尺寸分别略小于第一壳体本体30的侧壁20、22之间的间隔,能够由侧壁20、22将它们各自独立地在长尺寸方向上引导。如图8所示,第一针推动部38包括:第一头端倾斜面38a,通过与针台28的底面28a相配合,将多个针台28从第一壳体本体30的底壁24依次上压;以及第一定位面38b,形成为与第一头端倾斜面38a连续的平坦面,将多个针台28定位在预先设定的一定的第一上压高度。第二针推动部40呈重叠在第一针推动部38上的状态,包括:第二头端倾斜面40a,通过与被第一针推动部38上压的多个针台28的底面28a相配合,将多个针台28从第一上压高度进一步依次上压到第二上压高度;以及第二定位面40b,形成为与第二头端倾斜面40a连续的平坦面,将多个针台28定位在一定的第二上压高度。上述一定的第一上压高度对应于针26从施压板34突出的第一突出高度h1(如图13和图37所示)。上述一定的第二上压高度对应于针26从施压板34突出的第二突出高度h2(如图12和图3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台28、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用作使针26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针移动机构41。尽管说明了第二针推动部40呈重叠在第一针推动部38上的状态,但是,第二针推动部40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针推动部38的进深侧或近前侧。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也可以是具有不同高度的两个板材。即,只需第一针推动部38能够将多个针台28上压到第一上压高度h1,第二针推动部40将多个针台28上压到第二上压高度h2即可。
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14包括:第二壳体本体48,由彼此平行的长条状一对侧壁42、44和连结一对侧壁42、44内侧端缘的长条状底壁46一体构成,剖面呈U字形;以及盖板50,被配置为部分地封闭第二壳体本体48的外侧开口的基端部侧。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本体48的底壁46与封闭第一壳体本体30的内侧开口的头端侧的施压板34相对,用作与施压板34一起如图10所示夹持被缝合物T的施压板。此外,在第二壳体本体48的底壁46贯穿形成有长孔52,长孔52的形状类似于形成在施压板34的针孔32彼此连接的形状,用于使多个针26全部穿过。此外,在底壁46的与施压板34相对的面,以与底壁46重叠的状态粘贴有摩擦板54,摩擦板54用于对挂在针26头端部26d上的缝合线L赋予摩擦,由例如硅橡胶等摩擦系数高的材料或具有高摩擦系数表面形状(例如,细微凹凸形状等)的构件制成。在摩擦板54形成有长孔56,在长孔56的彼此相对的内周面的夹着针26相对的部位形成有多对摩擦凹部56a,当多个针26全部穿过时,多对摩擦凹部56a分别滑动接触针26的外周壁26e的与侧壁20、22相对的部分。摩擦凹部56a形成为曲率半径与针26的半径大体相同的凹面,从而与针26的外周壁26e的一部分滑动接触。
在第二壳体本体48内,配设有线钩60,线钩60连结在插入管状构件16内的图中未示出的线钩操作杆,当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闭合时,线钩60能够沿着多个针26所排列的方向在基端部侧位置和头端部侧位置之间滑动。线钩60例如以与JISL0202所规定的针织针相同的方式构成。线钩60包括:位于其头端的弯折的钩62,用于钩住缝合线L;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的转动部63,能够打开和闭合钩62的开口;设置在中间部的棒部64;以及设置在基端的柄65。在第二壳体本体48的侧壁42形成有线钩引导部42a,引导设置在线钩60中间部的棒部64绕着前进时钩62水平移动的轴线旋转预定角度。由此,线钩60头端部的钩62和棒部64以平行于底壁46的水平状态前进,在经过了多个针26中的位于头端侧的针26的位置向右转动90度,从而能够将挂在位于头端侧的针26上的缝合线L可靠地钩在钩62上。当线钩60后退时,棒部64不被线钩引导部42a引导,棒部64和钩62以与底壁46垂直的状态向基端侧移动。此外,线钩60不一定必须旋转。即,即使采用钩62维持一定的姿势来移动而不旋转的结构,缝合线L也钩在钩62上,因此,可以不采用旋转结构来进行缝合。图1中的棒部64示出线钩60位于基端部侧位置和位于头端部侧位置两种情况。
此外,在第二壳体本体48内的基端部侧,配设有结形成夹具66,结形成夹具66与插入管状构件16内的图中未示出的结形成操作杆相连结,用作将结压紧的夹具(结推动部),呈长条状,能够以与线钩60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状态在长尺寸方向上往复滑动。如图10所示,如后所述,结形成夹具66具有随着向头端而剖面逐渐变小的锥形部66a,通过将缝合线L卷绕在锥形部66a的基端侧,来形成不完全结IM。钩住缝合线轴36侧的缝合线L的线钩60的头端的钩62穿过不完全结IM与结形成夹具66的侧表面或上表面之间,由此如后述图24至图25所示形成完全结M。即,缝合线轴36侧的缝合线L穿过不完全结IM的内侧,由此,如后述图24至图25所示形成完全结M。
图3和图4是示出多个针台28容纳在第一壳体本体30内的状态,并且施压板34和后述缝合线盖80被取下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多个针26相对于针台28的底面28a分别在垂直方向上独立地竖立在多个针台28上。此外,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是第一壳体本体30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本体30的比竖立有多个针26的针台28更靠头端侧,安装有卷绕有缝合线L的缝合线轴36,缝合线轴36能够在施加旋转阻力从而能够以适度的张力拉出缝合线L的状态下旋转。
针台28的宽度方向尺寸略小于第一壳体本体30的侧壁20、22之间的间隔,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由侧壁20、22定位。在针台28形成有分别向着侧壁20、22突出的一对引导突起70,在侧壁20、22的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多对引导槽72,引导槽72用于接收一对引导突起70以在上述垂直方向上引导它们,引导槽72在针26的突出方向即垂直于底壁24的方向上形成,并且在第一壳体本体30的长尺寸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由此,针26被配置为在第一壳体12的长尺寸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向着第二壳体14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设置在多个针台28上的多对引导突起70和接收引导突起70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对其进行引导的多对引导槽72构成针台引导装置74。在针台28形成有与针26同心的弹簧接收环状槽28b,弹簧接收环状槽28b用于接收后述螺旋弹簧78的一端。此外,如图2等所示,在各针台28的底面28a中的第一壳体12基端侧,即,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侧,形成有倾斜面28c,倾斜面28c用于通过与第一针推动部38的第一头端倾斜面38a和第二针推动部40的第二头端倾斜面40a滑动接触来使针台28的移动更容易。此外,针26不一定必须在第一壳体12的长尺寸方向上等间隔配置。
图6是针26的放大图,图7是示出针26的头端形状的俯视图。针26例如由0.6至1.0mmΦ的不锈钢制成,由金属管构成,金属管的外周壁26e的一部分形成有在长尺寸方向上连续的缝26a,头端部26d被斜切从而形成斜面26b,使得形成有缝26a的部分位于锐角的最头端。即,缝26a从针26的最头端部位沿着长尺寸方向切入,从而与针26的轴向中心线平行。此外,如图7所示,在针26的最头端部形成有倒角面26c。缝26a形成为宽度方向尺寸比缝合线L的外径略大。缝26a的长度可以是针26的一部分,例如,等于针26的与斜面26b相对应的轴向中心线方向的长度。
如图8所示,在固定为封闭第一壳体本体30的开口的施压板34的里侧表面与多个针台28的弹簧接收环状槽28b之间,分别以预定的预载荷插入螺旋弹簧78。由此,虽然针26平时被施力从而保持在第一壳体12内,但是,当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开始向着第一壳体12的头端部侧前进时,多个针26从第一壳体12的基端部侧依次从施压板34突出。此外,当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开始向着第一壳体12的基端部侧后退时,由于螺旋弹簧78的作用力,多个针26从第一壳体12的头端部侧依次被拉入施压板34内。
图8示出多个针台28中的位于第一壳体12基端部侧的针台28被第一针推动部38的第一头端倾斜面38a上压的状态。如果多个针26由于其自重而被拉入施压板34内,则不必设置螺旋弹簧78。此外,也可以由螺旋弹簧以外的结构来产生作用力。
图9是用于说明在施压板34上,在被缝合物T的缝合之前,在施压板34上稍微突出的多个针26的头端所挂住的缝合线L的形状的图。
从卷绕有缝合线L的缝合线轴36拉出的缝合线L挂在多个针26中的位于第一壳体本体30的预定位置(例如,头端侧位置)的针26的缝26a上,在该预定位置的针26的缝26a和与该预定位置邻接的针26的缝26a之间,缝合线L彼此不交织,而是呈例如由w字形的多个弯折构成的具有预定松弛度的w字形,然后挂在相邻的针26的缝26a上。在多个弯折部分中,为了形成具有预定松弛度的w字形,可以在施压板34上形成用于引导缝合线L的微小突起。具有预定松弛度的w字形的长度被设定为大约是针26从施压板34的突出高度h2的两倍或以上。如图9所示,挂在多个针26的缝26a之间的施压板34上的凹缝合线L被缝合线盖80覆盖,从而防止凹缝合线L的松弛w脱落。缝合线盖80形成有长孔82,长孔82具有与长孔52和长孔56相似的、针孔32彼此连接的形状。在为了防止缝合线L的松弛w脱落而使用润滑脂等固体油脂等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缝合线盖80。在图8和图10以后的图中,省略了缝合线盖80。
接下来,参照图10至图25来说明使用如上所述结构的缝合装置10由缝合线L缝合被缝合物T的操作。
首先,打开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之间的空间,将一对被缝合物T插入它们之间的空间中。图10示出该状态。在该状态下,将缝合线L挂在多个针26的缝26a的头端,并且在多个针26的头端之间设置如图9所示的松弛w。此外,缝合线L的端部La卷绕在结形成夹具66上,从而形成不完全结IM,端部La相对于针26或针脚N位于与缝合线L的缝合线轴36相反侧。图10示出缝合预备工序。
接下来,当执行闭合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之间的空间的操作时,将位于它们之间的被缝合物T夹在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之间。图11示出该状态。然后,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开始向着第一壳体12的头端前进,由此,多个针26开始从施压板34突出。图11示出该夹持工序。
接下来,当使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向着第一壳体12的头端前进的操作完成时,如图12所示,针台28升高到第二针推动部40的第二定位面40b上的第二上压高度,由此,多个针26从施压板34突出第二突出高度h2。由此,多个针26刺穿被缝合物T,贯穿设置在第二壳体14的底壁46上的摩擦板54的长孔56和第二壳体14的底壁46的长孔52中的每个。图12示出该针刺穿工序。
接下来,当执行使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中的第二针推动部40后退的操作时,如图13所示,针台28下降到第一针推动部38的第一定位面38b上的第一上压高度,从而多个针26被拉入施压板34内,多个针26相对于施压板34的突出高度降低为第一突出高度h1。在针26如上所述的下降过程中,通过挂在针26的缝26a的头端上的缝合线L与摩擦板54之间的摩擦,在针26的头端26d分别形成环状的线环LP。图13示出线环形成工序。线环LP在从针26的头端到针26的外周壁26e中的与摩擦板54摩擦部位即摩擦凹部56a之间的位置处,如后述图28所示,沿着通过针26并且与第一壳体12的长尺寸方向垂直的剖面形成为伸长形状的环状。即,线环LP沿着与线钩60的前进方向垂直的剖面形成。
线钩60设置在第二壳体14中的穿过上述线环LP内的位置,当线钩60进行向着第一壳体12的头端侧前进的操作时,形成在线钩60的头端的钩62穿过形成在各针26的头端的各线环LP内。图14和图15示出线钩插入工序。图14示出线钩60前进途中状态,图15示出线钩60前进结束状态。
在线钩60的前进过程中,通过使转动部63向后方倒来打开钩62的开口。此时,由于线钩60在棒部64被线钩引导部42a引导的状态下前进,因此,线钩60的钩62在与底壁46平行的状态下前进,但是为了易于理解,在图14和图15中,钩62以与底壁46垂直的状态示出。
接下来,当执行使第一针推动部38后退的操作时,针台28下降到位于第一壳体12的底壁24上的位置,从而使多个针26被拉入施压板34内,多个针26被从被缝合物T拔出。图16至图18示出该针拔出工序。此时,线钩60的钩62和棒部64以垂直于底壁46的状态后退。在图17和图18中,由于线钩60的钩62的开口被转动部63闭合,因此,在仅第一壳体12的头端侧的环LP挂在钩62的状态下,线钩60后退。在线钩60的后退过程中,将缝合线L从缝合线轴36拉出。在缝合线准备工序中,缝合线L中的相对于多个针26或针脚N位于缝合线轴36侧的端部由Lb示出。在图17和图18中,被线钩60从缝合线轴36拉出并且穿过线环LP的缝合线L是相对于针26位于缝合线轴36侧的缝合线Lb。
通过上述方式,如图19所示,在缝合一对被缝合物T形成针脚N的缝合线L的端部La和Lb处以如下方式形成结M。参照图19至图25来说明结M的形成操作的一个例子。在图19至图25中,为了说明形成结M的要点,使用一对被缝合物T、线钩60和结形成夹具66来进行说明。
在图18中,当在缝合线L的与缝合线轴36相反侧的端部La施加张力从而进行拉紧操作时,如图19所示,线环LP被除去,一对被缝合物T呈以预定的拉紧状态被缝合的状态。接着,当一边在缝合线L的相对于针26与缝合线轴36相反侧的端部La施加张力,一边使结形成夹具66进行前进操作时,如图20所示,由卷绕在结形成夹具66的头端部和线钩60的缝合线L预先形成的不完全结IM使一对被缝合物T靠近。接下来,当在该状态下线钩60进一步进行后退操作从而从不完全结IM拔出时,成为图21所示的状态,当结形成夹具66进一步进行后退操作从而从不完全结IM拔出时,如图22所示,得到松弛结M。接下来,如图23所示,当在从图22所示的状态结形成夹具66进行前进操作的状态下,缝合线L的相对于针26位于与缝合线轴36相反侧的端部La和相对于针26位于缝合线轴36侧的缝合线Lb被一起拉紧时,如图24所示,得到结M的原形。图25是结M的原形的放大图,图26是通过进一步拉紧结而得到的紧固结M。该结M是所谓的公结。
根据结形成夹具66卷绕缝合线La得到的不完全结IM的卷绕方向,可以得到其它结M。例如,图27是与图25相对应的结M的原形的放大图,图28是通过进一步拉紧结而得到的紧固结M。该结M是所谓的母结。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包括:长条状的第一壳体(第一夹持构件)12和第二壳体(第一夹持构件)12,用于夹持一对被缝合物T,被设置为能够相互靠近和离开;多个针26,被配置为在第一壳体12中在第一壳体12的长尺寸方向上隔着预定间隔并且向着第二壳体14侧,能够在头端部保持缝合线L;针移动机构41,能够使多个针26向着第二壳体14移动;以及线钩60,设置在第二壳体14,能够沿着多个针26的排列方向移动,用于挂住因为由针移动机构41移动的多个针26而穿过一对被缝合物T到达第二壳体14的缝合线L。因此,在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彼此靠近从而将一对被缝合物T夹在中间的状态下,当针移动机构41使配置在第一壳体12并且头端部保持有缝合线L的多个针26向着第二壳体14移动时,多个针26的头端穿过一对被缝合物T到达第二壳体14。在这种状态下,通过线钩60沿着多个针26的排列方向的移动操作,由多个针26穿过一对被缝合物T到达第二壳体14的缝合线L被穿过线钩60的头端部的缝合线Lb挂住,因此,通过基于简单操作的机械动作,能够简单并且确保在一对被缝合物T上形成针脚N。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通过改变线钩60所钩住的形成在多个针26的头端部的线环LP,能够调整针脚N的长度尺寸。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多个针26彼此等间隔地配置。由此,在一对被缝合物T上形成的针脚N间距相等,能够得到均匀的缝合强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多个针26包括在多个针26的头端开口、将缝合线L以能够脱离的方式保持在多个针26的头端的缝26a,各缝26a在多个针26的头端部被形成为在与多个针26的排列方向和线钩60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贯穿。由此,因为保持在针26的头端部的缝26a的缝合线L所形成的线环LP形成在线钩60容易通过的方向上,因此,能够确保缝合一对被缝合物T。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多个针26的头端部形成为锐角,缝26a通过从针26的形成为锐角的头端部的顶点将针26的至少顶点侧的外周壁26e沿着针26的中心线方向切入而形成。由此,保持在针26的头端部的缝合线L的保持力高,由针26的头端部的缝合线L形成的线环LP稳定,因此,能够确保缝合一对被缝合物T。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包括针台28,针台28以多个针26的头端向着第二壳体14的状态保持多个针26中的每个的基端,针移动机构41使针台28向着第二壳体14侧移动。由此,通过针台28被针移动机构41移动到第二壳体14侧,多个针26的头端穿过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夹持的一对被缝合物T向着第二壳体14侧移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针台28是分别独立地保持多个针26的基端部的多个针台28。由此,多个针26被针移动机构41一次一个地依次贯穿一对被缝合物T。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包括针台引导装置74,针台引导装置74设置在第一壳体12,用于引导针台28,使得针台28在第一壳体12的长尺寸方向上不能移动,并且能够向着第二壳体14侧移动。由此,多个针26被针移动机构41以其初始间隔按原样贯穿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所夹持的一对被缝合物T。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针移动机构41包括在沿着多个针26的排列方向的移动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壳体12中的推动构件(第一针推动部38、第二针推动部40),针台28通过与推动构件的头端部相配合而被从第一壳体12向着第二壳体14上压。由此,多个针26被推动构件贯穿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所夹持的一对被缝合物T。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针移动机构41包括:第一针推动部38,以能够在第一壳体12的长尺寸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壳体12,具有第一头端倾斜面38a和第一定位面38b,第一头端倾斜面38a通过与多个针台28相配合来将多个针台28从第一壳体12依次上压,第一定位面38b是平坦面,与第一头端倾斜面38a连续而形成,将多个针台28定位在一定的第一上压高度;以及第二针推动部40,以重叠在第一针推动部38上的状态以能够在第一壳体12的长尺寸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壳体12,具有第二头端倾斜面40a和第二定位面40b,第二头端倾斜面40a通过与被第一针推动部38上压的多个针台28相配合来将多个针台28从第一壳体12依次上压,第二定位面40b形成为与第二头端倾斜面40a连续的平坦面,将多个针台28定位在一定的第二上压高度。由此,多个针26在穿过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所夹持的一对被缝合物T上升到最高的第二突出高度h2之后,下降到第一突出高度h1的上压位置,从而在每个针26的头端部分别形成线环LP。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针移动机构41具有对针台28向着第一壳体12侧施力的复位弹簧(螺旋弹簧78)。由此,多个针26由于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从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所夹持的一对被缝合物T拔出,位于第一壳体12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在设置有能够在第二壳体14的长尺寸方向上移动的线钩60的第二壳体14的基端部,设置有结形成夹具66,结形成夹具66是预先卷绕缝合线La从而形成预定的结M的柱状构件,挂有缝合线Lb的线钩60在结形成夹具66所卷绕的缝合线La和结形成夹具66之间拔出,从而在挂在线钩60上的缝合线Lb形成结。由此,缝合线Lb与在多个针26的头端部形成线环LP的缝合线L连接,并且与线钩60一起穿过形成于多个针26头端部的线环LP,由缝合线Lb和卷绕在结形成夹具66的缝合线La形成结M并且相互连结,因而能够稳定地保持一对被缝合物T的针脚N。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结形成夹具66以能够在第二壳体14的长尺寸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壳体14。由此,当形成结M时,容易将结形成夹具66从卷绕在其上的缝合线La拔出。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包括卷绕有缝合线Lb的缝合线轴36,用于将缝合线Lb保持在第一壳体12的比多个针26更靠头端侧部位。由此,线钩60从缝合线轴36拉的缝合线Lb以适当的张力供给,从而能够在被缝合物T上获得没有松弛或张力的均匀的针脚N。
接下来,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各实施方式彼此共同的部分使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它们的说明。
(实施方式二)
图29至图31示出的例子在第二壳体14中具有线钩引导构件82和线环保持构件84,线钩引导构件82用于沿着多个针26的排列方向引导线钩60,线环保持构件84用于将在多个针26的头端部形成的线环LP以与多个针26的排列方向垂直的姿势进行保持。图29是从第二壳体14的侧壁44侧看的图,示出线钩引导构件82和线环保持构件84,图30是示出线钩引导构件82和线环保持构件84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图31是图30的XXXI-XXXX剖视图。线钩引导构件82和线环保持构件84可以仅设置其中之一,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线钩引导构件82具有限制面82a,限制面82a用于在其与多个针26之间形成用于引导线钩60的间隙SF,限制面82a在其与多个针26中的缝26a所形成侧相反侧的外周壁26e之间形成间隙SF。线环保持构件84具有用于形成空间SL的多对相对面84a,空间SL用于分别容纳形成在多个针26头端部的线环LP,在多对相对面84a之间形成的空间SL在与缝26a相同的方向上分别形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线钩引导构件82的限制面82a与多个针26中的缝26a所形成侧相反侧的外周壁26e之间形成有间隙SF,线钩60由间隙SF引导,与此同时,线环保持构件84将形成在针26头端部的线环LP保持为与线钩60的引导方向即多个针26的排列方向交叉,因此,能够确保线钩60插入形成在针26的缝26a所形成侧相反侧的线环LP,因此,能够确保缝合被缝合物T。
图32示出线钩引导构件82和线环保持构件84使用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注射成型而彼此一体构成的例子。
(实施方式三)
图33是示出针移动装置41的另一例子的图。在图33中,代替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在针台28和底壁24之间分别配置有能够膨胀的多个气囊86。通过控制供给到气囊86中的流体压力,气囊86膨胀,从而将针台28抬起。由此,多个针26由气囊86贯穿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所夹持的一对被缝合物T,并且如上所述,针26选择性地突出到第二突出高度h2和第一突出高度h1。气囊86可以如图所示采用由多个气囊分别上压各针台28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由单个气囊上压多个针台28的结构。
(实施方式四)
图34至图41是用于说明在形成针脚N之后形成结M的缝合装置100的另一例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结形成夹具,设置有与针26和针26所竖立在的针台28相同形状的两个结形成针88和两个针台90,它们在5个针26的排列方向上排列,配置在第一框体12的基端侧的从被缝合物T偏移的位置。缝合线L挂在针26的缝26a和结形成针88的缝88a的头端,并且在多个针26和结形成针88的头端之间设置与上述相同的松弛w。此外,在两个结形成针88,如图35等所示,缝合线L在一对结形成针88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上分别卷绕一圈,从而形成不完全针脚IM。
以下说明针脚形成操作和结形成操作。
图34示出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之间的空间打开,一对被缝合物T插入在它们之间的空间的状态。图34对应于上述图10的预备工序。
图36示出执行闭合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之间的空间的操作,将位于它们之间的被缝合物T夹持在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之间的状态。
通过执行使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向着第一壳体12的头端前进的操作,多个针26和结形成针88呈从施压板34突出第二突出高度h2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多个针26刺穿被缝合物T,贯穿设置在第二壳体14的底壁46上的摩擦板54的长孔56和第二壳体14的底壁46的长孔52中的每个。图36对应于图12的针刺穿工序。
接下来,图37示出执行使第一针推动部38和第二针推动部40中的第二针推动部40后退操作的状态。如图37所示,针台28和针台90下降到第一针推动部38的第一定位面38b上的第一上压高度,从而将多个针26和结形成针88拉入施压板34内。由此,多个针26和结形成针88相对于施压板34的突出高度降低为第一突出高度h1。在针26和结形成针88如上所述的下降过程中,通过挂在针26和结形成针88的缝26a和缝88a的头端上的缝合线L与摩擦板54之间的摩擦,在针26和结形成针88的头端部分别形成环状的线环LP。图37对应于图13的线环形成工序。
接着,如图38所示,当线钩60向着第一壳体12的头端侧前进操作时,形成在线钩60的头端的钩62分别穿过形成在各针26和结形成针88的头端的线环LP。图38示出线钩60的前进结束状态,对应于图15的线钩插入工序。
接下来,如图39所示,当执行使第一针推动部38后退的操作时,针台28和针台90下降到位于第一壳体12的底壁24上的位置。由此,多个针26和结形成针88被拉入施压板34内,多个针26从被缝合物T拔出。图39示出针拔出工序,对应于图16。
在如上所述形成缝合一对被缝合物T的针脚N的缝合线L的端部,以如下方式形成结M。参照图40至图41来说明形成结M的操作。图40示出当多个针26和结形成针88被拉入施压板34内时一对被缝合物T和缝合线L。贯穿一对被缝合物T而形成的线环LP被缝合线轴36侧的缝合线Lb穿过以形成针脚N,与此同时,在结形成针88的头端部所形成的线环LP被缝合线轴36侧的缝合线Lb穿过从而形成不完全结IM。图40对应于图21。
然后,从图40所示的状态开始,用作结推动部的结形成夹具66进行前进操作,缝合线L的相对于针26位于缝合线轴36相反侧的端部La和相对于针26位于缝合线轴36侧的缝合线Lb被一起拉紧,如图41所示,得到结M。该结M是上述图26所示的所谓的公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0,除了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相同的效果之外,使用一对结形成针88来代替结形成夹具66,在将缝合线L卷绕在一对结形成针88上以形成预定的结M之后,在结形成针88的头端部形成线环LP,从线环LP拔出挂有缝合线L的线钩60,从而在挂在线钩60上的缝合线L形成结。由此,缝合线L中的缝合线Lb与线钩60一起穿过形成于多个针26头端部的线环LP,缝合线La与在多个针26的头端部形成线环LP的缝合线L连接,并且卷绕在结形成针88上,由缝合线Lb和缝合线La形成结M,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一对被缝合物T的针脚N。
尽管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还能够以其它方式来实施。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缝合线L优选使用由植物性或动物性天然纤维加捻而成的天然线、由合成纤维的单线或加捻线构成的合成树脂线、由金属制的单线或加捻线构成的金属线、由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构成的复合线等能够进行结扎的材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长条状的管状构件16,但是,也可以使用剖面不是圆形而是多边形的棱柱筒状构件、剖面是椭圆形的椭圆筒状构件等筒状构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具有矩形剖面的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4用作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但是,它们也可以是剖面呈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的管状构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管状构件16内的圆筒状驱动轴和操作杆可以手动操作,也可以由根据预先存储的程序进行驱动控制的致动器来进行操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被缝合物T上形成针脚N之后形成结M,但是,也可以不设置结M。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一个针26设置一个针台28,但是,也可以对多个针例如两个针26提供一个针台28。
此外,在上述缝合装置100中,作为结形成夹具,使用与针26相同形状的一对结形成针88,但是,也可以是头端不尖,形成有较浅的缝88a的棒状或线状的针状构件。
尽管没有一一举例,但是,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可以进行各种改良来实施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0、100:缝合装置
12:第一壳体(第一夹持构件)
14:第二壳体(第二夹持构件)
16:管状构件
18:凸轮臂
20:侧壁
22:侧壁
24:底壁
26:针
26a:缝
26b:斜面
26c:倒角面
28:针台
28a:底面
28b:弹簧接收环状槽
28c:倾斜面
28d:头端部
28e:外周壁
30:第一壳体本体
32:针孔
34:施压板
36:缝合线轴
38:第一针推动部
38a:第一头端倾斜面
38b:第一定位面
40:第二针推动部
40a:第二头端倾斜面
40b:第二定位面
41:针移动机构
42:侧壁
42a:线钩引导部
44:侧壁
46:底壁
48:第二壳体本体
50:盖板
52:长孔
54:摩擦板
56:长孔(摩擦板的长孔)
60:线钩
62:钩
63:转动部
64:棒部
65:柄
66:结形成夹具
70:引导突起(针台的引导突起)
72:引导槽(针台的引导槽)
74:针台引导装置
78:螺旋弹簧(复位弹簧)
80:缝合线盖
82:线钩引导构件
82a:限制面
84:线环保持构件
84a:相对面
86:气囊
88:结形成针(针状构件,结形成构件)
88a:缝
90:针台
T:被缝合物
L:缝合线
w:松弛
M:结
IM:不完全结
N:针脚

Claims (19)

1.一种缝合装置,包括:
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用于夹持被缝合物,被设置为能够相互靠近和离开;
多个针,在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中被配置为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而排列,所述头端部能够保持缝合线;
针移动机构,用于使所述多个针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移动;以及
线钩,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内,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用于挂住由于被所述针移动机构移动的所述多个针而穿过所述被缝合物到达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缝合线,
在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基端部设置有结形成夹具,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所述基端部设置有能够沿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的所述线钩,
所述结形成夹具卷绕所述缝合线从而形成预定的结,挂有所述缝合线的线钩从卷绕在所述结形成夹具的缝合线与所述结形成夹具之间拔出,从而在所述线钩所挂有的缝合线形成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针彼此等间隔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针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具有缝,所述缝用于以所述缝合线能够从所述多个针的头端脱离的方式保持所述缝合线,
所述缝在与所述线钩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别形成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被形成为锐角,
所述缝从所述多个针的呈所述锐角的头端部的顶点沿着所述针的中心线方向切入所述针的至少所述顶点所在侧的外周壁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引导所述线钩的线钩引导构件,
所述线钩引导构件具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在所述限制面与所述多个针之间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线钩的间隙,
所述限制面在所述限制面与所述多个针的位于所述缝所形成侧的相反侧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线环保持构件,所述线环保持构件用于以与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交叉的姿势保持因所述针移动机构使所述多个针沿着离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方向移动而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形成的所述缝合线的线环,
所述线环保持构件具有多对相对面,所述多对相对面形成分别用于容纳形成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的所述线环的空间,在所述多对相对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别以与所述缝相同的方向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引导所述线钩的线钩引导构件,
所述线钩引导构件具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在所述限制面与所述多个针之间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线钩的间隙,
所述限制面在所述限制面与所述多个针的位于所述缝所形成侧的相反侧的外周壁之间形成所述间隙,
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线环保持构件,所述线环保持构件用于以与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交叉的姿势保持因所述针移动机构使所述多个针沿着离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方向移动而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形成的所述缝合线的线环,
所述线环保持构件具有多对相对面,所述多对相对面形成分别用于容纳形成在所述多个针的头端部的所述线环的空间,在所述多对相对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别以与所述缝相同的方向形成,
所述线钩引导构件和所述线环保持构件相互一体地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台,所述针台用于以所述多个针的头端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状态分别保持所述多个针的基端,
所述针移动机构使所述针台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侧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台是分别独立地保持所述多个针的基端部的多个针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针台引导装置,所述针台引导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构件,用于以在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上不能移动并且能够向着所述第二夹持构件侧移动的方式引导所述针台。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移动机构包括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的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与所述针台相配合,将所述多个针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上压。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移动机构包括:
第一推动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中,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具有第一头端倾斜面和平坦的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头端倾斜面通过与所述多个针台相配合来将所述多个针台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依次上压,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一头端倾斜面连续形成,将所述多个针台定位在一定的第一上压高度;以及
第二推动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中,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具有第二头端倾斜面和平坦的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头端倾斜面通过与被所述第一推动构件上压的所述多个针台相配合来将所述多个针台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依次上压,所述第二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头端倾斜面连续形成,将所述多个针台定位在一定的第二上压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移动机构包括配置在所述针台和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之间的气囊,通过将流体注入所述气囊内使所述气囊膨胀从而上压所述针台。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移动机构包括用于对所述针台向着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侧施力的复位弹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形成夹具是长条状的构件,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基端部设置有结形成夹具,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所述基端部设置有能够从所述第二夹持构件的头端向着基端沿着所述多个针的配置方向移动的所述线钩,
所述结形成夹具是卷绕所述缝合线从而形成预定的结的针状构件,
通过将所述线钩从卷绕在所述结形成夹具的缝合线与所述结形成夹具之间拔出,在所述线钩所挂有的缝合线形成结。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形成夹具用作从相对于所形成的结位于所拔出的线钩所挂住的缝合线侧压紧所述结的夹具。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线轴,所述线轴位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的比所述多个针更靠头端侧的部位,用于保持所述缝合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是用于将所述多个针容纳在内部的长盒状的第一壳体,
所述第二夹持构件是用于将所述线钩容纳在内部的长盒状的第二壳体,
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夹持所述被缝合物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多个针穿过的长孔,
由于所述长孔与所述缝合线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大于由于所述针的外周壁与所述缝合线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
CN201980028788.8A 2018-05-01 2019-03-22 缝合装置 Active CN112040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8471A JP7081287B2 (ja) 2018-05-01 2018-05-01 縫合装置
JP2018-088471 2018-05-01
PCT/JP2019/012032 WO2019211954A1 (ja) 2018-05-01 2019-03-22 縫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0881A CN112040881A (zh) 2020-12-04
CN112040881B true CN112040881B (zh) 2024-05-14

Family

ID=68385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8788.8A Active CN112040881B (zh) 2018-05-01 2019-03-22 缝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45733A1 (zh)
EP (1) EP3777707B1 (zh)
JP (1) JP7081287B2 (zh)
CN (1) CN112040881B (zh)
WO (1) WO20192119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19113A (ja) 2021-02-03 2022-08-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縫合装置および縫合方法
WO2023095875A1 (ja) * 2021-11-26 2023-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結紮装置
WO2024070930A1 (ja) * 2022-09-30 2024-04-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結紮装置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5736A (ja) * 1983-09-13 1985-05-15 フリツツ ゲガウフ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ベルニナ−ナ−マシネンフアブリツク 子宮摘出用具
JPH09299375A (ja) * 1996-05-14 1997-11-25 Manii Kk 医療用糸通し具及び医療用針付糸の保持体
US6117144A (en) * 1995-08-24 2000-09-12 Sutura, Inc. Su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aling an opening in a blood vessel or other biological structure
US6171317B1 (en) * 1999-09-14 2001-01-09 Perclose, Inc. Knot tying device and method
JP2006000676A (ja) * 1994-04-14 2006-01-05 Olympus Corp 縫合用糸装着用糸保持具
CN101420908A (zh) * 2005-09-09 2009-04-29 S·D·吉本斯 环形缝合和打结装置
CN101437458A (zh) * 2006-05-16 2009-05-20 M·A·苏拉马尼德兹 手术缝合材料及其应用方法
CN101961257A (zh) * 2009-07-24 2011-02-02 德普伊米特克公司 用于修复和锚定受损组织的方法和装置
JP2011147770A (ja) * 2010-01-19 2011-08-04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縫合糸および保持具アセンブリならびにsulu
CN102164548A (zh) * 2008-11-06 2011-08-2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缝合器及缝合系统
CN102341047A (zh) * 2009-03-11 2012-02-01 斯恩蒂斯有限公司 可穿线结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
CN202397539U (zh) * 2011-12-29 2012-08-29 瑞奇外科器械(中国)有限公司 手术缝合器械及其缝钉驱动器
JP2012165880A (ja) * 2011-02-15 2012-09-06 Chiba Univ 縫合デバイス
KR20150054345A (ko) * 2013-11-12 2015-05-20 육상수 봉합장치
CN105250049A (zh) * 2014-07-09 2016-01-20 美多斯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韧带移植物制备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8112A (en) * 1995-09-22 1998-03-17 Yoon; Inbae Combined tissue clamping and suturing instrument
US6746456B2 (en) * 2001-09-28 2004-06-08 Ethicon, Inc. Needle array suturing/sewing anastomosis device and method for anastomosis
EP2282679B1 (en) * 2008-06-06 2018-11-21 Synthes GmbH Suture based tissue repair
WO2010081096A2 (en) * 2009-01-12 2010-07-15 Option 3,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tissue closure
FR2942392B1 (fr) * 2009-02-20 2011-04-22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par suture de deux tissus biologiques creux.
US9314362B2 (en) * 2012-01-08 2016-04-19 Vibrynt, Inc.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devices for extragastric reduction of stomach volume
US20170189017A1 (en) * 2015-12-31 2017-07-06 Thomas Salvant Curled suture device apparatus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5736A (ja) * 1983-09-13 1985-05-15 フリツツ ゲガウフ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ベルニナ−ナ−マシネンフアブリツク 子宮摘出用具
JP2006000676A (ja) * 1994-04-14 2006-01-05 Olympus Corp 縫合用糸装着用糸保持具
US6117144A (en) * 1995-08-24 2000-09-12 Sutura, Inc. Su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aling an opening in a blood vessel or other biological structure
JPH09299375A (ja) * 1996-05-14 1997-11-25 Manii Kk 医療用糸通し具及び医療用針付糸の保持体
US6171317B1 (en) * 1999-09-14 2001-01-09 Perclose, Inc. Knot ty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01420908A (zh) * 2005-09-09 2009-04-29 S·D·吉本斯 环形缝合和打结装置
CN101437458A (zh) * 2006-05-16 2009-05-20 M·A·苏拉马尼德兹 手术缝合材料及其应用方法
CN102164548A (zh) * 2008-11-06 2011-08-2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缝合器及缝合系统
CN102341047A (zh) * 2009-03-11 2012-02-01 斯恩蒂斯有限公司 可穿线结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
CN101961257A (zh) * 2009-07-24 2011-02-02 德普伊米特克公司 用于修复和锚定受损组织的方法和装置
JP2011147770A (ja) * 2010-01-19 2011-08-04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縫合糸および保持具アセンブリならびにsulu
JP2012165880A (ja) * 2011-02-15 2012-09-06 Chiba Univ 縫合デバイス
CN202397539U (zh) * 2011-12-29 2012-08-29 瑞奇外科器械(中国)有限公司 手术缝合器械及其缝钉驱动器
KR20150054345A (ko) * 2013-11-12 2015-05-20 육상수 봉합장치
CN105250049A (zh) * 2014-07-09 2016-01-20 美多斯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韧带移植物制备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77707A4 (en) 2022-01-12
EP3777707B1 (en) 2023-10-18
CN112040881A (zh) 2020-12-04
JP2019193716A (ja) 2019-11-07
JP7081287B2 (ja) 2022-06-07
EP3777707A1 (en) 2021-02-17
WO2019211954A1 (ja) 2019-11-07
US20210045733A1 (en) 2021-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40881B (zh) 缝合装置
US9901337B1 (en) Suture stitches for continuous surgical suturing
US9498208B2 (en) Methods for passing multiple sutures through tissue
US10905412B2 (en) Pre-tied surgical knots for use with suture passers
US6918917B1 (en) Minimally invasive annuloplasty procedure and apparatus
US7371244B2 (en) Deployment apparatus for suture anchoring device
US6626917B1 (en) Helical suture instrument
JP6594418B2 (ja) 組織を縫合する器具および方法
CN105916452B (zh) 多次击发压接装置
CN109526205A (zh) 用于牵开组织的系统、装置和相关方法
CN102088915A (zh) 基于缝合线的组织修复
RU2297199C2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медицинского трансплантата-стента
US10842482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tinuous surgical suturing
JP7114770B2 (ja) 縫合糸
JP2018529440A (ja) 血管閉鎖デバイス
CN107106160B (zh) 用于缝合的结和缝合装置
TW201538117A (zh) 用於縫合組織之縫線遞送裝置
CN117460465A (zh) 缝合装置及缝合方法
JP6766519B2 (ja) 縫合装置
US20170172564A1 (en) Prosthetic suturing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EP3298969A1 (en) Surgical suture device
JP2022538915A (ja) 組織修復装置
US20240115257A1 (en) Integrated Closure Device
JP6766520B2 (ja) 縫合装置
WO2020053860A1 (en) Device for tissue sutur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