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5066A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5066A
CN112015066A CN202010487114.9A CN202010487114A CN112015066A CN 112015066 A CN112015066 A CN 112015066A CN 202010487114 A CN202010487114 A CN 202010487114A CN 112015066 A CN112015066 A CN 1120150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belt
fixing
heater
belt
t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871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裕徳
上原雅和
绵谷友宏
酒井雄大
中元史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23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19758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22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19757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015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50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定影装置具备定影带、加压部件、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定影带是环状的。加压部件抵接到定影带的外周面上对定影带施加压力,并且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第一固定部件安装在定影带上,对定影带的第一端部进行固定。第二固定部件安装在定影带上,对定影带的第二端部进行固定。第二固定部件具有基部、主体部和突出部。主体部从基部突出来。突出部朝向离开基部的方向从主体部突出来。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加热膜式定影装置,安装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这种定影装置具有定影组件和加压辊,加压辊对定影组件进行按压而形成定影夹持部。定影组件具有:筒形的定影薄膜(定影带)、与定影薄膜的内表面进行接触的加热器、对加热器进行固定的隔热支架、将隔热支架压向加压辊的金属支柱、热敏电阻以及导热件。
发明内容
在定影薄膜的两端部,有时安装对定影薄膜的两端部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假设针对定影装置的定影薄膜安装了固定部件的情况下,固定部件抵接到定影薄膜时,可能造成定影薄膜破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定影带破损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备定影带、加压部件、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所述定影带是环状的。所述加压部件抵接到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上对所述定影带施加压力,并且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安装在所述定影带上,对所述定影带的第一端部进行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安装在所述定影带上,对所述定影带的第二端部进行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基部、主体部和突出部。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基部突出来。所述突出部朝向离开所述基部的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突出来。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备定影带、加压部件和加热部。定影带是环状的。加压部件抵接到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上对所述定影带施加压力,并且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加热部面向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所述加热部含有加热器和加热器固定部件。加热器沿着所述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延伸,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热。加热器固定部件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对所述加热器进行固定。所述加热器固定部件含有一对侧壁部以及面向所述加热器的底壁部。所述一对侧壁部各自含有顶端部以及连接到所述顶端部的主体部。一对所述顶端部的顶端间的第一距离短于所述定影带具有圆形形状时的所述定影带的内径。一对所述主体部的外周边缘间的第二距离长于所述定影带具有圆形形状时的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内径。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定影带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横向截面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带和加热部的纵向截面图。
图7(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7(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固定部件的俯视图。
图7(c)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带的俯视图。
图8(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8(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固定部件的俯视图。
图9(a)是安装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带上之前的第二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9(b)是安装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带上之前的第二固定部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11(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部插入之前的定影带的立体图。
图11(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部插入途中的定影带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带固定部件被安装之前的定影带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使用同样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说明。还有,本实施方式中,图中画出了彼此正交的X轴、Y轴和Z轴。Z轴平行于铅垂面,X轴和Y轴平行于水平面。
参照图1,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图像形成装置100例如是复印机、传真机或者兼具这些功能的多功能一体机。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单色多功能一体机。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读取部3、原稿输送部4、供纸部5、输送部6、图像形成部2、定影装置1和排出部7。
读取部3对原稿D的图像进行读取。读取部3根据读取到的图像来生成图像数据。原稿输送部4将原稿D输送到读取部3。供纸部5收纳若干张纸张P,将纸张P送到输送部6。纸张P例如由纸或者合成树脂制造。纸张P是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输送部6含有若干对输送辊对,将纸张P经由图像形成部2输送到排出部7。
图像形成部2基于图像数据,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纸张P上形成调色剂像。图像数据例如表示原稿D的图像。图像形成部2例如具有感光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补充装置、转印辊、清洗装置和消除静电装置。
定影装置1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P上。输送部6将调色剂像已定影的纸张P输送到排出部7。排出部7将纸张P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外部。
接下来,参照图2~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1具备定影带10、加压部件20、加热部30和定影带固定部件60。
加热部30对定影带10进行加热。被加热部30加热后的定影带10对已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P进行加热。定影带10是环状的。定影带10大致是筒形。定影带10具有柔韧性。定影带10以第一旋转轴线L1为轴心进行自由旋转。定影带10沿着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定影带10沿着第一旋转轴线L1的轴线方向AD延伸。定影带10具有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
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是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上的端部。也就是说,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是沿着轴线方向AD延伸的定影带10的两端部。以下,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有时记载为“定影带10的宽度方向”。
定影带固定部件60安装在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定影带10的定影带固定部件60对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进行固定。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固定部件60具有第一固定部件61和第二固定部件62。第一固定部件61对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进行固定。第二固定部件62对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进行固定。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中的至少一个相当于“定影带的端部”的一个例子。
加压部件20例如是加压辊。加压部件20沿着第二旋转轴线L2延伸。加压部件20具有圆柱状的芯棒21、圆筒状的弹性层22、脱模层23。弹性层22形成在芯棒21上。脱模层23覆盖弹性层22的表面。芯棒21以第二旋转轴线L2为轴心进行自由旋转。芯棒21例如由不锈钢或者铝形成。弹性层22具有弹性,例如由硅橡胶形成。脱模层23例如由氟树脂形成。另外,第二旋转轴线L2与第一旋转轴线L1大致平行。第二旋转轴线L2相当于“旋转轴线”的一个例子。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所示,加热部30具有加热器31、加热器固定部件32、加固部件33、若干个热敏体34和若干个盖子部件37。
加热器31对定影带10进行加热。加热器31沿着第一旋转轴线L1延伸。具体来说,加热器31具有面形形状或者细长薄板形状。加热器31例如是面状加热器或者细长薄板状加热器。加热器31例如是陶瓷加热器,具有陶瓷基板和电阻发热体。加热器31的厚度例如是1mm。
加热器固定部件32对加热器31进行固定。加热器固定部件32例如是耐高温树脂制造的。加热器固定部件32沿着第一旋转轴线L1延伸。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上,加热器固定部件32的2个端部中,靠近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一侧的端部例如可以与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上的连接器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嵌合。
加热器固定部件32含有一对侧壁部321以及面向加热器31的底壁部322。一对侧壁部321各自含有顶端部321A和主体部321B。主体部321B连接到顶端部321A。主体部321B含有若干个肋部323。若干个肋部323各自从主体部321B的主表面321BS突出来。若干个肋部323沿着轴线方向AD配置。本实施方式中,若干个肋部323各自的高度基本一致。若干个肋部323各自的高度是指若干个肋部323各自沿着Z轴的宽度。
若干个热敏体34面向加热器31。若干个热敏体34各自配置在加热器固定部件32上。例如,热敏体34的中央部插入在加热器固定部件32上形成的开口中,与加热器31相邻。若干个热敏体34各自感测加热器31的热。本实施方式中,若干个热敏体34含有第一热敏体34A和第二热敏体34B。
热敏体34含有热熔断器、温度控制器或者热敏电阻。热熔断器是不可(正常)复位温控器之类的保护元件。在加热器31的温度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热熔断器阻断对于加热器31的电力供给。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热熔断器时,一旦根据加热器31的温度而阻断电力供给后,电力供给不会恢复。因此,能够提高在加热器31的温度过度升高的情况下使加热器31停止对于定影带10进行加热的准确度。
关于温度控制器,在加热器31的温度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阻断对于加热器31的电力供给,在加热器31的温度小于阈值的情况下,恢复对于加热器31的电力供给。因此,能够对应于加热器31的温度变化高精度地打开或关闭加热器31对定影带10的加热。
热敏电阻是对加热器31的温度进行测量的半导体元件。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热敏电阻测量的温度对加热器31进行控制。由于热敏体34是热敏电阻,因此能够提高对加热器31的温度进行控制的准确度。
若干个盖子部件37隔着热敏体34与加热器固定部件32相对。具体而言,盖子部件37在交叉于轴线方向AD的方向上与加热器31、加热器固定部件32和热敏体34重叠。本实施方式中,盖子部件37在X轴方向上与加热器31、加热器固定部件32和热敏体34重叠。盖子部件37例如是树脂制造的箱形部件,具有耐热性。若干个盖子部件37各自覆盖所对应的热敏体34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若干个盖子部件37含有第一盖子部件37A和第二盖子部件37B。具体来说,第一盖子部件37A覆盖第一热敏体34A的至少一部分。还有,第二盖子部件37B覆盖第二热敏体34B的至少一部分。
在第二盖子部件37B上,安装了若干个施力部件35。施力部件35例如是线圈弹簧。施力部件35例如具有圆筒形状、圆锥状或者桶形。若干个施力部件35沿着轴线方向AD排列。本实施方式中,1个第二盖子部件37B上,安装了2个施力部件35。2个施力部件35通过第二盖子部件37B对第二热敏体34B进行施力。因此,可以提高施力部件35的作用力作用在第二热敏体34B上的准确度。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热敏体34B感测加热器31的热的准确度。
加固部件33对加热器固定部件32进行加固。加固部件33例如是细长状的金属支架部件。在从沿着轴线方向AD方向观察的截面图中,加固部件33大致是倒U字形。加固部件33沿着轴线方向AD延伸。加固部件33被固定成面向加热器固定部件32。
将加热部30插入定影带10中,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受到来自加热器固定部件32的施力。具体来说,将加热部30插入定影带10中,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受到来自加热器固定部件32的肋部323的施力。肋部323(加热器固定部件32)对内周面104施力后,定影带10呈非圆形形状。本实施方式中,非圆形形状是指含有直线和优弧的形状。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横向截面图。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图4中省略了定影带10的内部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定影带10还具有外周面103和内周面104。还有,加压部件20具有外周面201。在定影夹持区域RN中没有纸张P的状态下,定影带10的外周面103与加压部件20的外周面201进行抵接。另外,图4中,外周面103隔着纸张P与外周面201相对。
定影带10还具有若干个层。定影带10例如具有聚酰亚胺层和脱模层。脱模层形成在聚酰亚胺层的外周面上。脱模层例如是氟树脂制造的耐热性薄膜。
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面向加热部30。换言之,加热部30配置在定影带10的内部空间。具体来说,加热部30的加热器固定部件32配置在定影带10中与加压部件20相对的一侧的内侧。加热器固定部件32隔着加热器31与定影带10相对。加热器31通过定影带10受到来自加压部件20的压力。加热器31通过加热器固定部件32受到来自加固部件33的压力。
加压部件20对定影带10施加压力的同时,也对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P施加压力。具体来说,加压部件20大致是圆柱状,配置成面向定影带10。加压部件20按压在定影带10上。换言之,加压部件20对定影带10施加压力。由此,加压部件20的外周面201抵接到定影带10的外周面103,形成定影夹持区域RN。也就是说,定影带10的外周面103与加压部件20的外周面201彼此抵接而形成定影夹持区域RN。
加压部件20以第二旋转轴线L2为轴心进行自由旋转。加压部件20旋转时,定影带10从动于加压部件20进行旋转。根据这样的结构,纸张P通过定影夹持区域RN时,调色剂像被定影在纸张P上。另外,纸张P在片材输送方向(Z轴正侧)上输送。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31沿着片材输送方向的第一宽度W1长于定影夹持区域RN沿着片材输送方向的第二宽度W2。也就是说,加热器31沿着短边方向的第一宽度W1长于定影夹持区域RN沿着短边方向的第二宽度W2。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加压部件20对定影带10施加压力而导致加热器31的边缘嵌入到定影带10中。其结果,能够防止定影带10的破损。
接下来,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固定部件32进行说明。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部30的局部立体图。具体来说,图5表示加热部30中的加热器固定部件32的侧壁部321的顶端部321A。还有,图5表示加热部30插入定影带10之前的状态。如图5所示,从轴线方向AD观察顶端部321A时,顶端部321A的外表面321AS是弯曲的。在加热部30插入定影带10之前,定影带10大致是圆形形状。
图6是定影带10和加热部30的截面图。具体来说,图6是加热器固定部件32的顶端部321A的附近的纵向截面图。另外,图6是指从X轴负侧观察到的定影带10沿着宽度方向的截面。还有,图6表示加热部30插入定影带10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说,图6中的定影带10是圆形形状。
如图6所示,一对顶端部321A的顶端321At间的第一距离D1短于定影带10具有圆形形状时的定影带10的内径(以下,有时记载为内径W4)的第三距离D3。因此,无需使加热器固定部件32的顶端部321A的顶端321At抵接到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就能够将加热部30插入定影带10中。其结果,能够防止定影带10的破损。
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21B的外周边缘321BE对应于从主体部321B突出来的肋部323的外周边缘。一对主体部321B的外周边缘321BE间的第二距离D2长于定影带10具有圆形形状时的定影带10的内径W4的第三距离D3。因此,通过将加热部30插入到定影带10中,能够使定影带10的内径W4成为第二距离D2。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加热器31的边缘嵌入到定影带10中,能够进一步防止定影带10的破损。
还有,顶端部321A具有越接近顶端部321A的顶端321At越细的锥台形状。具体来说,比起顶端部321A的外周边缘321AE间的第二距离D2以及具有圆形形状时的定影带10的内径W4的第三距离D3,顶端部321A的顶端321At间的第一距离D1较短。因此,无需使加热器固定部件32的顶端部321A的顶端321At抵接到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就能够将加热部30插入到定影带10中,能够逐渐地将加热部30插入到定影带10中。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防止定影带10的破损。
而且,顶端部321A是从顶端部321A的顶端321At到主体部321B以直径变大的方式倾斜并呈弯曲状。因此,将加热部30插入到定影带10中时,能够使定影带10的内径W4逐渐变大。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防止定影带10的破损。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从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观察顶端部321A时,顶端部321A的外表面321AS是弯曲的(参照图5)。具体来说,从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观察顶端部321A时,顶端部321A的外表面321AS的顶端部321A的边缘部是弯曲的。更具体地来说,顶端部321A的外表面321AS的顶端部321A的边缘部具有C型表面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外表面321AS的顶端部321A的边缘嵌入到定影带10中。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防止定影带10的破损。
接下来,参照图7(a)~图7(c),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部件61进行说明。图7(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固定部件61的立体图。图7(b)是安装在定影带10上的第一固定部件61的俯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图7(b)中用虚线表示定影带10。另外,加热部30插入到定影带10中之后,第一固定部件61安装到定影带10上。加热部30插入到定影带10中之后,定影带10呈非圆形形状。
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一固定部件61具有主体部61A和基部61B。主体部61A从基部61B上沿着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突出来。从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观察主体部61A时,主体部61A的外周面具有C字形状。还有,主体部61A从主体部61A的顶端61At朝向主体部61A的基端61Ae弯曲。具体来说,主体部61A的外周面从主体部61A的顶端61At朝向主体部61A的基端61Ae弯曲。更具体地来说,主体部61A的基端61Ae侧的外周面是:朝向离开基部61B的方向平行于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延伸,是以第一旋转轴线L1为中心进行弯曲的弯曲面,从主体部61A的途中朝向顶端61At是以逐渐变细小的形状进行弯曲的弯曲面。因此,能够逐渐扩大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的内周缘,同时将定影带固定部件60安装到定影带10上。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防止定影带10的破损。
而且,第一固定部件61的顶端61At与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是不接触的。具体来说,顶端61At中的顶部区域61Tp与内周面104是不接触的。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于第一固定部件61的顶端61At的边缘抵接到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上而引起定影带10的破损。
图7(c)是具有大致圆形形状时的定影带10的俯视图。如上所述,假设加热器31的短边方向的第一宽度W1长于定影夹持区域RN的短边方向的第二宽度W2的情况(参照图4),第一固定部件61的最大外径W3可能就长于定影带10具有圆形形状时的定影带10的内径W4。于是,将加热部30插入定影带10中,使定影带10沿着Z轴方向的内径的第三距离D3与一对主体部321B的外周边缘321BE间的第二距离D2大致相同。因此,无需按压定影带10使其变形,就能够将第一固定部件61安装到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上。其结果,能够减轻操作人员组装定影装置1时的负担。进而,能够防止使定影带10变形而引起定影带10的破损。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固定部件62进行说明。图8(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固定部件62的立体图。图8(b)是安装在定影带10上的第二固定部件62的俯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图8(b)中用虚线表示定影带10。另外,第一固定部件61插入到定影带10中之后,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上。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二固定部件62具有主体部62A、基部62B和突出部62C。主体部62A从基部62B上沿着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突出来。从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观察主体部62A时,主体部62A的外周面具有C字形状。也就是说,主体部62A的外周面与第一固定部件61的主体部61A的外周面具有相同形状。突出部62C朝向离开基部62B的方向从主体部62A的顶端62At突出来。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在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因此,在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上时,能够将突出部62C插入到定影带10的内侧后再将主体部62A插入到定影带10的内侧。也就是说,能够使突出部62C作为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上的引导件发挥作用。其结果,能够减轻操作人员组装定影装置1时的负担。
主体部62A的顶端侧62At和突出部62C的外周面具有沿着主体部62A的弯曲形状。也就是说,突出部62C是朝向顶端62Ct形状逐渐变细小的弯曲面。因此,能够逐渐扩大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的内周缘,同时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上。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防止定影带10的破损。
而且,突出部62C具有沿着主体部62A的弯曲形状。因此,在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了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上的情况下,突出部62C的顶端62Ct的边缘不会嵌入到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中。其结果,能够防止定影带10的破损。
而且,第二固定部件62的最大外径W5与具有非圆形形状的定影带10沿Z轴方向的内径W4大致相同。因此,无需按压定影带10使其变形,就能够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上。其结果,能够减轻操作人员组装定影装置1时的负担。进而,能够防止使定影带10变形而引起定影带10的破损。
图9(a)是安装到定影带10上之前的第二固定部件62的立体图。图9(b)是安装到定影带10上之前的第二固定部件62的示意图。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将第一固定部件61安装到定影带10上之后,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上。由于要将第一固定部件61安装到定影带10上,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被拉向X轴负方向。其结果,定影带10相对于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发生倾斜,第二端部102偏向X轴方向。
还有,突出部62C的顶端62Ct比突出部62C的基端62Ce更远离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还有,突出部62C相对于第一旋转轴线L1朝向离开内周面104的方向倾斜。因此,操作人员能够将突出部62C压在定影带10的顶部区域,并在适当地使定影带10变形的同时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上。其结果,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上,能够进一步减轻组装定影装置1时的负担。
还有,突出部62C从主体部62A的顶部区域突出来。因此,即使在定影带10相对于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是倾斜的情况下,在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上时,能够将突出部62C插入到定影带10的内侧之后再将主体部62A的两端插入到定影带10的内侧。其结果,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上,能够进一步减轻组装定影装置1时的负担。
而且,第二固定部件62的主体部62A的顶端62At和突出部62C的顶端62Ct是不与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接触的。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由于第二固定部件62的顶端62At和顶端62Ct抵接到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上而引起定影带10的破损。
图10是定影装置1的立体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0中省略了定影带10。如图10所示,在突出部62C与加固部件33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能够应对构成定影装置1的各部件的尺寸公差。尤其是,能够应对第二固定部件62和加固部件33中至少一个的尺寸公差。
接下来,参照图11(a)和图11(b),对加热部30插入到定影带10中进行说明。图11(a)是加热部30插入之前的定影带10的立体图。图11(b)是加热部30插入途中的定影带10的立体图。
加热部30以如下的方式插入定影带10中。另外,定影带10较薄且易损坏,因此无法使用机械进行插入。首先,操作人员用手指按压定影带10中距离第一端部101为规定距离的部分。定影带10被按压时,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发生变形。具体来说,朝X轴方向按压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时,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变形为Z轴方向上较长的大致椭圆形。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变形为大致楕圆形后,变得容易将加热部30从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插入。
接下来,操作人员将加热部30从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插入。加热部30被插入时,加热器固定部件32的主体部321B的肋部323接触到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肋部323接触到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时,肋部323对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进行施力。其结果,如图11(b)所示,定影带10的形状由加热器固定部件32来确定。也就是说,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的形状由加热器固定部件32来确定。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轴线方向AD观察定影带10时,定影带10具有非圆形形状。
定影带10的内周面104的形状由加热器固定部件32确定后,使加热部30从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向第二端部102移动,由此,加热部30被插入到定影带10的内部。换言之,操作人员使加热部30沿着轴线方向AD移动,由此能够使加热部30配置在定影带10的内部。因此,操作人员无需接触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就能够稳定地将加热部30的剩余部分插入定影带10中。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与轴线方向AD正交的方向的若干个肋部323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也就是说,若干个肋部323从主体部321B的主表面321BS以相同高度突出来,因此定影带10在宽度方向上的形状维持均匀。
接下来,参照图12,对定影带固定部件60安装到定影带10中进行说明。图12是定影带固定部件60被安装之前的定影带10的立体图。首先,操作人员使第一固定部件61的主体部61A的顶部区域61Tp(参照图7(a))抵接到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一侧的内周面104(参照图11(b)),并将第一固定部件61安装到定影带10的第一端部101。接下来,操作人员使第二固定部件62的主体部62A的顶部区域抵接到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一侧的内周面104(参照图11(b)),并将第二固定部件62安装到定影带10的第二端部102。通过以上的操作,操作人员能够将定影带固定部件60安装到定影带10上,而不会使定影带10破损。
如上所述,参照图1~图12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下列(1)~(3))。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主要对各结构要素进行了示意性地表示,为了方便作图,图示各结构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等可能与实际有出入。还有,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要素的材质或形状、尺寸等只是一个例子,不是特别限定,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如参照图1~图9进行的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单色多功能一体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是单色打印机。或者,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是彩色多功能一体机或者单色多功能一体机。
(2)如参照图3进行的说明,在第二盖子部件37B上安装了若干个施力部件35。其中,在第二盖子部件37B上安装若干个施力部件35的情况下,优选为2个施力部件35固定在第二盖子部件37B上。加固部件33进行旋转时,加固部件33抵接到施力部件35的顶端。因此,能够抑制在加固部件33进行旋转时施力部件35相对于热敏体34发生位置偏移。其结果,能够提高感测加热器31的热的准确度,还使加热部30容易组装。
(3)如参照图6进行的说明,主体部321B的外周边缘321BE对应于从主体部321B突出来的肋部323的外周边缘。不过,在定影带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加固部件33,肋部323的外周边缘比顶端部321A的外周边缘更突出的情况下,外周边缘321BE对应于顶端部321A的外周边缘321AE。

Claims (10)

1.一种定影装置,具备:
环状的定影带;
加压部件,所述加压部件抵接到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上对所述定影带施加压力,并且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
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安装在所述定影带上,对所述定影带的第一端部进行固定;以及
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安装在所述定影带上,对所述定影带的第二端部进行固定,
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具有:
基部;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基部突出来;以及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朝向离开所述基部的方向从所述主体部突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C字形状,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区域突出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沿着所述主体部的弯曲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是不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接触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顶端比所述突出部的基端更远离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
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朝向离开所述内周面的方向倾斜。
6.一种定影装置,具备:
环状的定影带;
加压部件,所述加压部件抵接到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上对所述定影带施加压力,并且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以及
加热部,所述加热部面向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
所述加热部含有加热器和加热器固定部件,
所述加热器沿着所述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延伸,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热,
所述加热器固定部件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对所述加热器进行固定,
所述加热器固定部件含有一对侧壁部以及面向所述加热器的底壁部,
所述一对侧壁部各自含有顶端部以及连接到所述顶端部的主体部,
一对所述顶端部的顶端间的第一距离短于所述定影带具有圆形形状时的所述定影带的内径,
一对所述主体部的外周边缘间的第二距离长于所述定影带具有圆形形状时的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端部是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顶端到所述主体部呈弯曲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所述顶端部时,所述顶端部的外表面是弯曲的。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端部具有越接近所述顶端部的所述顶端越细的锥台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定影带固定部件,所述定影带固定部件安装在所述定影带的端部,对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进行固定,
所述定影带固定部件的顶端的至少一部分是不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内周面接触的。
CN202010487114.9A 2019-05-31 2020-05-30 定影装置 Pending CN1120150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2355 2019-05-31
JP2019-102281 2019-05-31
JP2019102355A JP2020197586A (ja) 2019-05-31 2019-05-31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02281A JP2020197577A (ja) 2019-05-31 2019-05-31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5066A true CN112015066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7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7114.9A Pending CN112015066A (zh) 2019-05-31 2020-05-30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6119B2 (zh)
CN (1) CN112015066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2650A (zh) * 2003-03-18 2004-09-29 ������������ʽ���� 具有挠性套筒的像加热装置
JP2006078965A (ja) * 2004-09-13 2006-03-23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818810A (zh) * 2005-02-10 2006-08-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60233575A1 (en) * 2005-04-14 2006-10-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flexible sleeve
CN102540833A (zh) * 2010-12-17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3246192A (zh) * 2012-02-09 2013-08-1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900021A (zh) * 2014-01-06 2016-08-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带型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带型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19774A (ja) * 1997-05-14 1998-12-04 Canon Inc 像定着装置とその通電方法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666A (ja) * 2009-08-21 2011-03-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7045B2 (ja) * 2010-03-1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0B2 (ja) *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151B2 (ja) * 2011-08-17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2763B2 (ja) * 2011-09-20 2016-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229422B2 (ja) * 2013-10-10 2017-1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94043B2 (ja) * 2014-08-04 2019-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KR20160146017A (ko) * 2015-06-11 2016-12-21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6582691B2 (ja) * 2015-07-31 2019-10-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661340B2 (ja) 2015-11-24 2020-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2650A (zh) * 2003-03-18 2004-09-29 ������������ʽ���� 具有挠性套筒的像加热装置
JP2006078965A (ja) * 2004-09-13 2006-03-23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818810A (zh) * 2005-02-10 2006-08-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60233575A1 (en) * 2005-04-14 2006-10-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flexible sleeve
CN102540833A (zh) * 2010-12-17 2012-07-0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3246192A (zh) * 2012-02-09 2013-08-14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900021A (zh) * 2014-01-06 2016-08-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带型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带型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79388A1 (en) 2020-12-03
US11126119B2 (en) 202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9481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99062A (ja)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02105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KR101837355B1 (ko) 상 가열 디바이스
EP3470930B1 (en) Fixing device
JP2023052282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79742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131367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70896B2 (ja) 加熱部材、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063928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48886B2 (ja) 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熱圧着装置
CN112015066A (zh) 定影装置
JP718377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99893A1 (en) Hous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561527B (zh) 加热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019758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9757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5163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4369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34123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1733628B2 (en)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a heater inserted into heating roller with being connected to terminal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US11561494B2 (en) Fuser having a heater with a recessed portion and a holder with a projecting portion
WO2020217802A1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209792A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23172602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