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99891B - 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 Google Patents

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99891B
CN111999891B CN201910447393.3A CN201910447393A CN111999891B CN 111999891 B CN111999891 B CN 111999891B CN 201910447393 A CN201910447393 A CN 201910447393A CN 111999891 B CN111999891 B CN 1119998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group
scanner
diffraction grating
holographic diff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473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99891A (zh
Inventor
江丽
蔡宏
于超
毛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159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26126B/zh
Priority to CN201910447393.3A priority patent/CN111999891B/zh
Priority to US17/615,052 priority patent/US2022017921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91892 priority patent/WO2020238803A1/zh
Priority to EP20812531.0A priority patent/EP3978989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999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99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9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05Scanning systems with one or more pivoting mirrors or galvano-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2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using polaris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2Holograms used as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1/00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waves for obtaining holograms or for obtaining an image from them; Details peculiar thereto
    • G03H1/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holograms
    • G03H1/0402Recording geometrie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12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device for genereting colour displa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32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binocular systems
    • G02B2027/0134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binocular systems of stereoscopic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47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comprising a device modifying the resolution of the displayed im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74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holographic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1/00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waves for obtaining holograms or for obtaining an image from them; Details peculiar thereto
    • G03H1/22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an optical image from holograms
    • G03H1/2249Holobject properties
    • G03H2001/2284Superimposing the holobject with other visua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2223/00Optical components
    • G03H2223/17Element having optical pow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2223/00Optical components
    • G03H2223/20Birefringent optical element, e.g. wave pla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2223/00Optical components
    • G03H2223/24Reflector; Mirr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2270/00Substrate bearing the hologram
    • G03H2270/55Substrate bearing the hologram being an optical element, e.g. specta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olo Graphy (AREA)
  • Diffracting Gratings Or Hologram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属于视觉技术领域。所述增强现实设备包括:第一投影组件和第一显示组件,第一显示组件位于第一投影组件的出光侧。第一投影组件包括第一扫描器、第一激光器和第一透镜组。第一显示组件包括第一全息衍射光栅和第一镜片。由于第一透镜组可以位于第一扫描器的入光侧和/或出光侧,所以第一透镜组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从而减小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进而提高再现的三维图像的分辨率。本申请提供的第一透镜组的结构简单,制作难度较小,进而降低了该增强现实设备的制作难度。

Description

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视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背景技术
全息技术是利用激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三维图像的技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是一种利用全息技术将再现的三维图像与现实世界的真实场景进行叠加,使再现的三维图像和真实场景共同被人眼所感知,也即是,使再现的三维图像和真实场景同时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的设备。
目前,增强现实设备主要包括投影组件和显示组件。其中,投影组件主要包括激光器和扫描器,激光器可以将图像以激光的形式投影到扫描器上,扫描器可以将激光反射到显示组件中的全息衍射光栅上,全息衍射光栅再将激光反射到人眼中,并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使人眼能够感知到再现的三维图像。由于图像中的每个像素对应一个激光束,并且通过全息衍射光栅反射到人眼中的每个激光束的光斑直径越小,再现的三维图像的分辨率越高。因此,可以在投影组件和显示组件之间增加一个光场调控器件,来减小反射到人眼中的的每个激光束的光斑直径,从而提高再现的三维图像的分辨率。其中,该光场调控器件上通常被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对应图像中的一个像素,且该多个网格可以减小入射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从而可以提高再现的三维图像的分辨率。
然而,由于上述光场调控器件的结构需要针对投影的图像中的像素进行设计,使得光场调控器件的结构较为复杂,且制作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光场调控器件的结构较为复杂,且制作难度较大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增强现实设备,所述增强现实设备包括:第一投影组件和第一显示组件,所述第一显示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投影组件的出光侧;
所述第一投影组件包括第一扫描器、第一激光器和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一扫描器位于所述第一激光器的出光侧,所述第一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一扫描器的入光侧和/或出光侧;
所述第一显示组件包括第一全息衍射光栅和第一镜片,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设置在所述第一镜片上,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非球面镜。
可选地,所述第一投影组件还包括第二透镜组;
当所述第一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一扫描器的入光侧时,所述第二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一扫描器的出光侧,或者,所述第二透镜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一扫描器之间,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非球面镜;
当所述第一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一扫描器的出光侧时,所述第二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出光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扫描器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的光入射角度为第一角度,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的中心与第一焦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焦点为入射到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被反射后的汇聚点。
可选地,所述增强现实设备还包括第二投影组件和第二显示组件,所述第二显示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投影组件的出光侧;
所述第二投影组件包括第二扫描器、第二激光器和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二扫描器位于所述第二激光器的出光侧,所述第三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二扫描器的入光侧和/或出光侧;
所述第二显示组件包括第二全息衍射光栅和第二镜片,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设置在所述第二镜片上,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非球面镜。
可选地,所述第二投影组件还包括第四透镜组;
当所述第三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二扫描器的入光侧时,所述第四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二扫描器的出光侧,或者,所述第四透镜组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组与所述第二扫描器之间,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非球面镜;
当所述第三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二扫描器的出光侧时,所述第四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三透镜组的出光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扫描器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的光入射角度为第一角度,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的中心与第二焦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焦点为入射到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被反射后的汇聚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投影组件与所述第二投影组件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显示组件与所述第二显示组件呈对称分布,且所述第一投影组件和所述第一显示组件位于对称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二投影组件和所述第二显示组件位于所述对称中心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增强现实设备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第一投影组件和所述第一显示组件固定在所述固定组件上。
可选地,所述增强现实设备为增强现实眼镜,或者增强现实头盔。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曝光设备,所述曝光设备包括:第一偏振分束镜、第三激光器、第一曝光组件、第二曝光组件和全息衍射基板;
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位于所述第三激光器的出光侧,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用于透过P偏振光且反射S偏振光;
所述第一曝光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所述第二曝光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第二出光侧,所述全息衍射基板位于所述第一曝光组件的出光侧和所述第二曝光组件的出光侧的交叠区域,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上镀有感光膜,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为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反射的S偏振光的出光侧,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的第二出光侧为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透过的P偏振光的出光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曝光组件包括反射镜和第一物镜;
所述反射镜位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所述第一物镜位于所述反射镜的出光侧,所述反射镜用于将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反射的S偏振光反射到所述第一物镜上,所述第一物镜用于将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反射的S偏振光入射到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物镜的焦点R与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物镜的光轴与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中心之间的夹角为第一角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曝光组件包括第一半波片、第二偏振分束镜和第五透镜组;
所述第一半波片位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的第二出光侧,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位于所述第一半波片的出光侧,所述第五透镜组位于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用于透过P偏振光且反射S偏振光,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为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反射的S偏振光的出光侧,所述第五透镜组用于将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反射的偏振光入射到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五透镜组的焦点与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位于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五透镜组的焦点与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五透镜组包括:第二物镜、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
所述第二物镜位于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依次位于所述第二物镜的出光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曝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半波片、第三偏振分束镜和第三半波片;
所述第二半波片位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所述第三偏振分束镜位于所述第二半波片的出光侧,所述第三半波片位于所述第三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与所述反射镜之间,所述第三偏振分束镜用于透过P偏振光且反射S偏振光,所述第三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为所述第三偏振分束镜透过的P偏振光的出光侧。
可选地,所述曝光设备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与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二表面接触,所述光阑用于调节所述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曝光面积。
可选地,所述曝光设备还包括移动组件;
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设置在所述第一转盘的第一表面上,所述反射镜固定在所述第二转盘的第一表面上,且所述反射镜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二转盘的第一表面垂直,所述第一物镜固定在所述第一转盘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转盘和所述第二转盘能够绕自身的轴向转动,且所述第一转盘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转盘的面积。
可选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一转盘的第一表面,以及所述第二转盘的第一表面垂直,所述第三直线为所述第一转盘的中心和所述第二转盘的中心所在的直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盘的第二表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滑轮,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轨道;
所述至少一个滑轮位于所述轨道中。
可选地,所述曝光设备还包括物镜壳体,所述第一物镜位于所述物镜壳体内,所述物镜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一转盘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物镜能够在所述物镜壳体内沿自身的光轴移动。
可选地,所述全息衍射基板为单层衍射基板或者多层衍射基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可以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增强现实设备包括第一投影组件01和第一显示组件02,第一显示组件02位于第一投影组件01的出光侧。第一投影组件01包括第一扫描器011、第一激光器012和第一透镜组013,第一扫描器011位于第一激光器012的出光侧。第一显示组件02包括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和第一镜片022,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设置在第一镜片022上。由于第一透镜组013可以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和/或出光侧,所以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从而减小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从而进而提高再现的三维图像的分辨率。本申请提供的第一透镜组013的结构简单,制作难度较小,进而降低了该增强现实设备的制作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像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转盘、第二转盘和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一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十二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搭建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搭建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搭建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第一投影组件,02:第一显示组件,03:第二投影组件,04:第二显示组件,05:固定组件,06:第一偏振分束镜,07:第三激光器,08:第一曝光组件,09:第二曝光组件,10:全息衍射基板,11:光阑,12:移动组件,13:物镜壳体,14:转轴,15:支撑件;
011:第一扫描器,012:第一激光器,013:第一透镜组,014:第二透镜组,021: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2:第一镜片,031:第二扫描器,032:第二激光器,033:第三透镜组,034:第四透镜组,041: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2:第二镜片,061:第一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062:第一偏振分束镜的第二出光侧,081:反射镜,082:第一物镜,083:第二半波片,084:第三偏振分束镜,085:第三半波片,091:第一半波片,092:第二偏振分束镜,093:第五透镜组,101: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102: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二表面,121:第一转盘,122:第二转盘,123:轨道;
0921:第二偏振分束镜的第一出光侧,0931:第二物镜,0932:第一透镜,0933:第二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增强现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增强现实设备包括:第一投影组件01和第一显示组件02,第一显示组件02位于第一投影组件01的出光侧。第一投影组件01包括第一扫描器011、第一激光器012和第一透镜组013,第一扫描器011位于第一激光器012的出光侧,第一透镜组013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和/或出光侧。第一显示组件02包括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和第一镜片022,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设置在第一镜片022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激光器012可以将图像以激光的形式进行投射。第一激光器012投射的激光可以包括红光波段的光、绿光波段的光和蓝光波段的光中的至少一种。投射的激光中每个激光束对应着图像中的一个像素,每个像素的颜色值可以通过调节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包括的光的强度比例来确定。
另外,第一扫描器011是用于将投射到第一扫描器011上的激光反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器件。由于通常情况下,第一激光器012每次只能投射一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所以,第一扫描器011每次也只能向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一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因此,为了能够将图像中的所有像素反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第一扫描器011可以通过扭动的机械运动方式将图像中所有像素一一反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例如,参见图2,图像的像素包括m×n个,第一激光器012可以先将图像中位于第一行第一列的像素1-1对应的激光束进行投射,第一扫描器011再将像素1-1对应的激光束反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然后第一激光器012再将图像中位于第一行第二列的像素1-2对应的激光束进行投射,第一扫描器011再将像素1-2对应的激光束反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依次类推,直到将第一行的像素对应的激光束都反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后,再根据相同的方式依次将第二行、第三行……第m行的像素对应的激光束反射到第一扫描器011上,即实现将图像中的所有像素对应的激光束反射到第一扫描器011上。其中,第一扫描器011可以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扫描镜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再者,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从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使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更加接近准直光束,也即平行光束。
由于通常情况下,第一扫描器011和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在反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过程中,不会改变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因此,不论第一透镜组013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还是出光侧,均可以将入射到第一透镜组013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进行准直缩束,来减小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也即减小了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从而可以减小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使得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其中,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非球面镜。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非球面镜的焦距、尺寸等参数,均可以根据第一激光器012投射的激光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等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第一透镜组013与第一扫描器011可以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所以接下来通过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第一透镜组013与第一扫描器011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第一透镜组013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此时,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一扫描器01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这样也即减小了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进而减小了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使得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3,第一透镜组013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出光侧。此时,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从第一扫描器011反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从而减小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进而减小了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使得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透镜组013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和出光侧,也即是,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设置一个第一透镜组013,第一扫描器011的出光侧也设置一个第一透镜组013。此时,处于第一扫描器011入光侧的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一扫描器01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处于第一扫描器011出光侧的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从第一扫描器011反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进而减小了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使得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是一种通过激光干涉效应记录激光的波长、振幅和相位信息的光学元件。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可以被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反射,并且反射后的激光束可以汇聚在一起,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汇聚的位置称为第一焦点,也即是,第一焦点为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被反射后的汇聚点。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或图2,被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反射后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可以汇聚到使用者的晶状体上,也即使用者的晶状体位于第一焦点处,此时反射后的激光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可以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使人眼能够感知到再现的三维图像。
另外,第一镜片022是用于承载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光学元件,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可以通过静电吸附或者粘合等方式设置在第一镜片022上。当使用者的晶状体位于第一焦点处时,使用者不仅可以通过第一投影组件01和第一显示组件02感知到再现的三维图像,还可以通过第一镜片022观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场景,也即达到了增强现实的效果。
具体地,在使用该增强现实设备时,可以先开启激光器,使激光器将图像中每个像素以激光的形式进行投射,第一扫描器011再将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反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然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再将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反射到使用者的晶状体上,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可以在使用者的视网膜上成像,使使用者能够感知到再现的三维图像。并且,使用者还可以同时通过第一镜片022感知到真实场景,达到增强现实的效果。
由于通常情况下,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对入射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进行准直缩束,从而减小从第一透镜组013透出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但是由于透出的激光束的发散角通常不为零。所以在从第一透镜组013透出的激光束向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传播的过程中,光斑直径会随着光程的增加而增大。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小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第一投影组件01还可以包括第二透镜组014。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透镜组014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非球面镜。其中,至少一个第二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非球面镜的焦距、尺寸等参数均可以根据第一激光器012投射的激光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等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另外,第一透镜组013可以与第二透镜组014相同,当然,第一透镜组013也可以与第二透镜组014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当第一投影组件01还包括第二透镜组014时,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二透镜组014在第一投影组件01中的相对位置可以不同,接下来通过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二透镜组014的相对位置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4,当第一透镜组013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时,第二透镜组014可以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出光侧。此时,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一扫描器011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第二透镜组014可以进一步减小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从而减小了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使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发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更加接近准直光束。也即是,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二透镜组014可以对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进行两次准直缩束,使得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反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更小,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5,当第一透镜组013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时,第二透镜组014位于第一透镜组013与第一扫描器011之间。此时,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二透镜组014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第二透镜组014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一扫描器01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从而减小了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进而减小了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也即是,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二透镜组014可以对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光束进行两次准直缩束,使得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更小,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6,当第一透镜组013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出光侧时,第二透镜组014可以位于第一透镜组013的出光侧。此时,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二透镜组014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第二透镜组014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也即是,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二透镜组014可以对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进行两次准直缩束,使得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发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更小,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和出光侧均设置有第一透镜组013时,第二透镜组014可以位于这两个第一透镜组013中任意一个第一透镜组013的出光侧。
上述仅提供了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来说明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二透镜组014的相对位置情况,当然,实际应用中不限于上述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应用中,第一投影组件01还可以包括其他透镜组等,这些透镜组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在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或出光侧等位置,达到减小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发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的效果。
其中,第一扫描器011的中心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为第一距离。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光入射角度为第一角度,也即是,第一直线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角度,其中,第一直线为第一扫描器011的中心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中心所在的直线。另外,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中心与第一焦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为第二距离。
由于通常情况下,使用者在使用该增强现实设备时,通过双眼感知到的再现的三维图像的效果更好,所以,参见图7,增强现实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投影组件03和第二显示组件04,第二显示组件04位于第二投影组件03的出光侧。第二投影组件03包括第二扫描器031、第二激光器032和第三透镜组033,第二扫描器031位于第二激光器032的出光侧,第三透镜组033位于第二扫描器031的入光侧和/或出光侧。第二显示组件04包括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和第二镜片042,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设置在第二镜片042上,第三透镜组033用于减小入射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激光器032、第二扫描器031、第三透镜组033、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和第二镜片042,分别与上述第一激光器012、第一扫描器011、第一透镜组013、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和第一镜片022类似。详细内容可以参考上文对第一激光器012、第一扫描器011、第一透镜组013、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和第一镜片022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其中,由于第三透镜组033与第一透镜组013类似,所以第三透镜组03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非球面镜。
由于通常情况下,第三透镜组033可以对入射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进行准直缩束,从而减小从第三透镜组033透出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但是由于透出的激光束的发散角通常不为零。所以在从第三透镜组033透出的激光束向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传播的过程中,光斑直径会随着光程的增加而增大。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小从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第二投影组件03还可以包括第四透镜组034。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透镜组034与第二透镜组014类似,第四透镜组034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非球面镜。另外,第三透镜组033可以与第四透镜组034相同,当然,第三透镜组033也可以与第四透镜组034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与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二透镜组014类似,第三透镜组033和第四透镜组034在第二投影组件03中的相对位置可以不同,接下来通过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对第三透镜组033和第四透镜组034的相对位置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8,当第三透镜组033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时,第四透镜组034可以位于第二扫描器031的出光侧。此时,第三透镜组03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二扫描器031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第四透镜组034可以进一步减小入射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从而减小了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反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使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发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更加接近准直光束。也即是,第三透镜组033和第四透镜组034可以对入射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进行两次准直缩束,使得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反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更小,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9,当第三透镜组033位于第二扫描器031的入光侧时,第四透镜组034位于第三透镜组033与第二扫描器031之间。此时,第三透镜组03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四透镜组034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第四透镜组034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二扫描器03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从而减小了入射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进而减小了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也即是,第三透镜组033和第四透镜组034可以对入射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光束进行两次准直缩束,使得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更小,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0,当第三透镜组033位于第二扫描器031的出光侧时,第四透镜组034可以位于第三透镜组033的出光侧。此时,第三透镜组03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四透镜组034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第四透镜组034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也即是,第三透镜组033和第四透镜组034可以对入射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进行两次准直缩束,使得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发射出来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更小,更加接近准直光束。
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当第二扫描器031的入光侧和出光侧均设置有第三透镜组033时,第四透镜组034可以位于这两个第三透镜组033中任意一个第三透镜组033的出光侧。
上述仅提供了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来说明第三透镜组033和第四透镜组034的位置情况,当然,实际应用中不限于上述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应用中,第二投影组件03还可以包括其他透镜组等,这些透镜组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在第二扫描器031的入光侧或出光侧等位置,达到减小入射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光束的光斑直径的效果。
其中,第二扫描器031的中心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光入射角度为第一角度,也即是,第二直线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角度,其中,第二直线为第二扫描器031的中心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中心所在的直线。另外,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中心与第二焦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焦点为入射到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被反射后的汇聚点,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焦点还可以是使用者的晶状体所在的位置。
其中,第一投影组件01与第二投影组件03可以呈对称分布,第一显示组件02与第二显示组件04可以呈对称分布,且第一投影组件01和第一显示组件02位于对称中心的一侧,第二投影组件03和第二显示组件04位于对称中心的另一侧。这样,当第一投影组件01包括第一透镜组013、第二投影组件03包括第三透镜组033时,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三透镜组033呈对称分布。当第一投影组件01包括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二透镜组014、第二投影组件03包括第三透镜组033和第四透镜组034时,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三透镜组033呈对称分布,第二透镜组014和第四透镜组034呈对称分布。当然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透镜组013与第三透镜组033可以呈不对称分布,和/或,第二透镜组014与第四透镜组034呈不对称分布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该增强现实设备可以为增强现实眼镜或者增强现实头盔,这样的条件下,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中心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使用者的瞳距等进行设置。
另外,参见图11,该增强现实设备还可以包括固定组件05,第一投影组件01和第一显示组件02固定在所述固定组件05上。当然,当该增强现实设备包括第二投影组件03和第二显示组件04时,第二投影组件03和第二显示组件04也可以固定在固定组件05上。其中,当该增强现实设备为增强现实眼镜时,该固定组件05可以为眼镜的镜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增强现实设备包括第一投影组件01和第一显示组件02,第一显示组件02位于第一投影组件01的出光侧。第一投影组件01包括第一扫描器011、第一激光器012和第一透镜组013,第一扫描器011位于第一激光器012的出光侧。第一显示组件02包括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和第一镜片022,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设置在第一镜片022上。由于第一透镜组013可以位于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和/或出光侧,所以第一透镜组013可以减小入射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从而减小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反射出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进而提高再现的三维图像的分辨率。本申请提供的第一透镜组013的结构简单,制作难度较小,进而降低了该增强现实设备的制作难度。
接下来对用于制备全息衍射光栅的曝光设备进行说明,该全息衍射光栅可以为上述增强现实设备中的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或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曝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2,该曝光设备包括:第一偏振分束镜06、第三激光器07、第一曝光组件08、第二曝光组件09和全息衍射基板10。第一偏振分束镜06位于第三激光器07的出光侧。第一曝光组件08位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第二曝光组件09位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第二出光侧062,全息衍射基板10位于第一曝光组件08的出光侧和第二曝光组件09的出光侧的交叠区域,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镀有感光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激光器07用于向第一偏振分束镜06投射激光。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激光器07投射的激光的波长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激光器012投射的激光的波长相同,或者,第三激光器07投射的激光的波长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激光器032投射的激光的波长相同。全息衍射基板10可以为单层衍射基板,也可以为多层衍射基板,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另外,第一偏振分束镜06是用于透过P偏振光且反射S偏振光的光学元件。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为第一偏振分束镜06反射的S偏振光的出光侧,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二出光侧062为第一偏振分束镜06透过的P偏振光的出光侧。当第三激光器07向第一偏振分束镜06投射激光时,第一偏振分束镜06可以透过该激光中的P偏振光且反射该激光中的S偏振光。
第一曝光组件08和第二曝光组件09可以同时向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投射S偏振光,这两个不同光路的S偏振光在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发生干涉后,可以在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感光膜上记录第三激光器07投射的激光的波长、振幅和相位等信息,从而得到全息衍射光栅。或者,第一曝光组件08和第二曝光组件09可以同时向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投射P偏振光,这两个不同光路的P偏振光在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发生干涉后,可以在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感光膜上记录第三激光器07投射的激光的波长、振幅和相位等信息,从而得到全息衍射光栅。也即是,当第一曝光组件08和第二曝光组件09同时向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投射同类型偏振光时,可以在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发生干涉,从而可以得到全息衍射光栅。为了便于描述,接下来均以向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投射S偏振光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参见图13,第一曝光组件08可以包括反射镜081和第一物镜082。反射镜081位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第一物镜082位于反射镜081的出光侧。
需要说明的是,反射镜081用于将第一偏振分束镜06反射的S偏振光反射到第一物镜082上。第一物镜082用于将第一偏振分束镜06反射的S偏振光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反射镜081和第一物镜082的参数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第一物镜082可以先将由反射镜081反射过来的S偏振光汇聚到第一物镜082的焦点R处,然后S偏振光可以从焦点R向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扩散,也即实现了将第一偏振分束镜06反射的S偏振光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
其中,第一物镜082的焦点R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为第一距离,第一物镜082的光轴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夹角为第一角度。也即是,第一物镜082的焦点R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和第一扫描器011的中心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或者,可以和第二扫描器031的中心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第一物镜082的光轴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夹角,可以和第一直线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中心之间的夹角相同,或者,可以和第二直线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中心之间的夹角相同。
换句话说,第一物镜082的焦点R可以看做是第一扫描器011的中心或者第二扫描器031的中心,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可以看做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中心或者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中心。这样,最终得到的全息衍射光栅即可以看做是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或者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
其中,参见图14,第二曝光组件09可以包括:第一半波片091、第二偏振光分束镜092和第五透镜组093。第一半波片091位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二出光侧062,第二偏振分束镜092位于第一半波片091的出光侧,第五透镜组093位于第二偏振分束镜092的第一出光侧09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半波片091是用于将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二出光侧062透出的P偏振光转变为S偏振光的光学元件。第二偏振分束镜092是用于透过P偏振光且反射S偏振光的光学元件。第二偏振分束镜092的第一出光侧0921为第二偏振分束镜092反射的S偏振光的出光侧,第五透镜组093用于将第二偏振分束镜092反射的S偏振光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第五透镜组093的焦点O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位于全息衍射基板10的同一侧。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半波片091将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二出光侧062透出的P偏振光转变为S偏振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S偏振光和P偏振光的强度比例,来控制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S偏振光的强度。经过第一半波片091的P偏振光可以完全转变为S偏振光,也即入射到第二偏振分束镜092中的激光全部为S偏振光,此时S偏振光的强度最强。或者,经过第一半波片091的P偏振光也可以部分转变为S偏振光,也即入射到第二偏振分束镜092中的激光一部分为S偏振光,一部分为P偏振光,此时S偏振光的强度相对前者较弱。因此,在第一半波片091的出光侧设置第二偏振分束镜092,可以透过入射的激光中的P偏振光且反射入射的激光中的S偏振光。从而使得入射到第五透镜组093的激光只包括S偏振光而不包括P偏振光,进而保证了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的S偏振光的纯度。
综上,第一半波片091可以调节第二曝光组件09投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S偏振光的强度。
其中,第五透镜组093的焦点O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也即是,第五透镜组093的焦点O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和第二焦点与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距离相同,或者,可以和第二焦点与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距离相同。
其中,参见图15,第五透镜组093可以包括第二物镜0931、第一透镜0932和第二透镜0933。第二物镜0931位于第二偏振分束镜092的第一出光侧0921,第一透镜0932和第二透镜0933依次位于第二物镜0931的出光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物镜0931可以将由第二偏振分束镜092反射过来的S偏振光汇聚到第二物镜0931的焦点处,然后S偏振光可以从第二物镜0931的焦点向第一透镜0932扩散。第一透镜0932可以对入射的S偏振光进行准直缩束,也即可以减小入射的S偏振光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之后第二透镜0933再将入射的S偏振光汇聚到第二透镜0933的焦点处,也即第五透镜组093的焦点O处。由于第五透镜组093的焦点O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位于全息衍射基板10的同一侧。所以透过第二透镜0933的S偏振光会在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与来自第一曝光组件08的S偏振光进行干涉。
其中,为了能够调节第一曝光组件08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S偏转光的强度,参见图16,第一曝光组件08还可以包括第二半波片083、第三偏振分束镜084和第三半波片085。第二半波片083位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第三偏振分束镜084位于第二半波片083的出光侧,第三半波片085位于第三偏振分束镜084的第一出光侧与反射镜08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半波片083是用于将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反射的S偏振光转变为P偏振光的光学元件。第三偏振分束镜084是用于透过P偏振光且反射S偏振光的光学元件,第三偏振分束镜084的第一出光侧为第三偏振分束镜084透过的P偏振光的出光侧。第三半波片085是用于将从第三偏振分束镜084的第一出光侧透过的P偏振光转变为S偏振光的光学元件。
简单来说,第二半波片083可以通过将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反射的S偏振光全部或部分转变为P偏振光,从而实现对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S偏振光的强度的调节。如果第二半波片083将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反射的S偏振光部分转变为P偏振光时,也即从第二半波片083透出的激光中可能包括S偏振光,此时在第二半波片083的出光侧设置第三偏振分束镜084可以反射S偏振光且透过P偏振光,从而使得入射到第三半波片085的激光只包括P偏振光。第三半波片085则可以将入射的P偏振光全部转变为S偏振光,从而保证了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S偏振光的纯度。
综上,第二半波片083可以调节第一曝光组件08投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S偏振光的强度。
其中,参见图17,该曝光设备还可以包括光阑11,光阑11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接触,光阑11用于调节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曝光面积。当光阑11向靠近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的方向移动时,可以减小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曝光面积;当光阑11向远离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的方向移动时,可以增大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曝光面积。其中,参见图18,光阑11的个数还可以为两个,这两个光阑11可以分别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二表面102的两侧接触。当这两个光阑11相互靠近时,可以减小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曝光面积,当这两个光阑11相互远离时,可以增大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曝光面积。
其中,为了更加方便地调节第一物镜082的光轴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之间的夹角。参见图19,该曝光设备还可以包括移动组件12。移动组件12可以包括第一转盘121和第二转盘122,第二转盘122设置在第一转盘121的第一表面上,反射镜081固定在第二转盘122的第一表面上,且反射镜081的反射面与第二转盘122的第一表面垂直,第一物镜082固定在第一转盘121的第一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盘121和第二转盘122是能够绕自身的轴向转动的构件。第一转盘121的面积大于第二转盘122的面积,这样可以保证从反射镜081反射出的S偏振光能够入射到第一物镜082上。第一转盘121和第二转盘122的形状、尺寸等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第一转盘121和第二转盘122的形状均可以为圆形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20,可以在第一转盘121的第一表面上设置凹槽,使第二转盘122的第二表面位于凹槽内,从而实现第二转盘122设置在第一转盘121的第一表面上。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第二转盘122设置在第一转盘121的第一表面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第三直线可以与第一转盘121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转盘122的第一表面垂直,第三直线为第一转盘121的中心和第二转盘122的中心所在的直线。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转盘121与第二转盘122可以绕同一个轴转动。如此可以较为方便地调节反射镜081和第一物镜082之间的相对位置,且可以保证对反射镜081和第一物镜082的调节不会相互干扰。
其中,为了更加方便地调节第一物镜082的光轴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之间的夹角。参见图21,第一转盘121的第二表面上可以安装有至少一个滑轮1211,移动组件12还可以包括轨道123。至少一个滑轮1211位于轨道123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方便转动第一转盘121的同时,还可以在轨道123上移动第一转盘121的位置,参见图22,该曝光设备还可以包括转轴14和支撑件15,转轴14的第一端与第一转盘121的第二表面连接,转轴14的第二端与支撑件15的连接,支撑件15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两个滑轮1211,这两个滑轮1211可以位于轨道123中。其中,第一转盘121可以绕转轴14转动,第一转盘121也可以通过两个滑轮1211在轨道123上移动,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一物镜082的光轴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之间的夹角的调节。
其中,为了更加方便地调节第一物镜082的焦点R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参见图23,该曝光设备还可以包括物镜壳体13,第一物镜082位于物镜壳体13内,物镜壳体13固定在第一转盘121的第一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物镜082能够在物镜壳体13内沿自身的光轴移动。物镜壳体13的形状、材质等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物镜壳体13可以为笼式结构等。
接下来,以图23所示的曝光设备为例,对确定该曝光设备中各个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以及搭建该曝光设备的过程进行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参见图24,可以先确定第一物镜082的光轴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之间的夹角θ、入射到反射镜081上的S偏振光所在直线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1、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中心与全息全息衍射基板10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L2、第一物镜082的焦点R与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5、第二透镜0933的焦点O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6、第一物镜082的焦距fb1,以及第二透镜0933的焦距fb2。然后先通过如下公式一可以确定反射镜081的中心到全息衍射基板10所在平面的距离L3
公式一:L3=L1*tanθ
之后,可以通过如下公式二确定反射镜081的中心与第一物镜08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4
公式二:
Figure BDA0002074066020000211
然后,再通过如下公式三确定第二透镜0933的中心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公式三:L7=fb2-L6
具体地,在搭建该曝光设备时,可以先不在全息衍射基板10上镀感光膜。以避免外界光线对感光膜的使用效果造成影响。之后,参见图25,可以根据确定的L1、L2、L3和L4,将第一物镜082固定在第一转盘121的第一表面上,使第一物镜082的光轴与第一曝光组件08投射出来的S偏振光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第二曝光组件09包括第一半波片091和第二偏振分束镜092,从第二偏振分束镜092反射出的S偏振光可以直接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上,并在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形成光斑。之后,参见图26,将反射镜081固定在第二转盘122的第一表面上,使反射镜081所在平面与第一曝光组件08投射出来的S偏振光垂直,且使从第一曝光组件08投射出来的S偏振光可以垂直投射到反射镜081的中心。然后,参见图27,再将第二转盘122逆时针转动(90-θ)/2度,使从反射镜081反射出的S偏转光可以入射到全息衍射基板10的中心,且与从第二偏振分束镜092反射出的S偏振光的光斑位置重合。此时,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原理,可以确定反射镜081的反射出来的S偏振光所在直线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之间的夹角为θ。之后,再将第一转盘121顺时针旋转90+θ,使第一物镜082的光轴与从反射镜081上反射出来的S偏振光位于同一直线上,使第一物镜082的焦点R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5。最后,再将第二物镜0931、第一透镜0932和第二透镜0933放置在第二偏振分束镜092与全息衍射基板10之间,调整这三者的位置,使得第二透镜0933的中心与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7,第二透镜0933的焦点O与全息衍射基板的第一表面10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6。最终得到图23所示的曝光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全息衍射光栅的曝光设备包括第一偏振分束镜06、第三激光器07、第一曝光组件08、第二曝光组件09和全息衍射基板10。第一偏振分束镜06位于第三激光器07的出光侧,第一偏振分束镜06用于透过P偏振光且反射S偏振光。第一曝光组件08位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第二曝光组件09位于第一偏振分束镜06第二出光侧062。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镀有感光膜,由于全息衍射基板10位于第一曝光组件08的出光侧和第二曝光组件09的出光侧的交叠区域,所以当第一曝光组件08和第二曝光组件09可以同时向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投射S偏振光,这两个不同光路的S偏振光可以在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发生干涉,并可以在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感光膜上记录第三激光器07投射的激光的波长、振幅和相位等信息,从而得到全息衍射光栅。该曝光设备组成简单,得到全息衍射光栅的过程简单高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增强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现实设备包括:第一投影组件(01)和第一显示组件(02),所述第一显示组件(02)位于所述第一投影组件(01)的出光侧;
所述第一投影组件(01)包括第一扫描器(011)、第一激光器(012)、第一透镜组(013)和第二透镜组(014),所述第一扫描器(011)位于所述第一激光器(012)的出光侧;
当所述第一透镜组(013)位于所述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时,所述第二透镜组(014)位于所述第一扫描器(011)的出光侧,或者,所述第二透镜组(014)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013)与所述第一扫描器(011)之间;
当所述第一透镜组(013)位于所述第一扫描器(011)的出光侧时,所述第二透镜组(014)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组(013)的出光侧;
当所述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和出光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透镜组(013)时,所述第二透镜组(014)位于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器(011)的入光侧和出光侧任意一侧的第一透镜组(013)的出光侧;
所述第一显示组件(02)包括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和第一镜片(022),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设置在所述第一镜片(022)上,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用于对入射的激光束进行反射,所述第一透镜组(01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非球面镜,所述第二透镜组(014)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非球面镜,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球面镜,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非球面镜、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球面镜,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非球面镜的参数是根据所述第一激光器(012)投射的激光的光斑直径和发散角确定的;
其中,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通过曝光设备制备得到;
所述曝光设备包括:第一偏振分束镜(06)、第三激光器(07)、第一曝光组件(08)、第二曝光组件(09)和全息衍射基板(10);
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位于所述第三激光器(07)的出光侧,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用于透过P偏振光且反射S偏振光;所述第一曝光组件(08)位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所述第二曝光组件(09)位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第二出光侧(062),所述全息衍射基板(10)位于所述第一曝光组件(08)的出光侧和所述第二曝光组件(09)的出光侧的交叠区域,所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镀有感光膜,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一出光侧(061)为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反射的S偏振光的出光侧,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二出光侧(062)为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透过的P偏振光的出光侧;
所述第二曝光组件(09)包括第一半波片(091)、第二偏振分束镜(092)和第五透镜组(093);
所述第一半波片(091)位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二出光侧(062),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092)位于所述第一半波片(091)的出光侧,所述第五透镜组(093)位于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092)的第一出光侧(0921),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092)用于透过P偏振光且反射S偏振光,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092)的第一出光侧(0921)为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092)反射的S偏振光的出光侧,所述第五透镜组(093)用于将所述第二偏振分束镜(092)反射的偏振光入射到所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所述第五透镜组(093)的焦点与所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位于所述全息衍射基板(10)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半波片(091)用于将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镜(06)的第二出光侧(062)透出的P偏振光转变为S偏振光,且所述第一半波片(091)能够调节S偏振光和P偏振光的强度比例,以控制入射到所述全息衍射基板(10)的第一表面(101)的S偏振光的强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扫描器(011)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光入射角度为第一角度,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的中心与第一焦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焦点为入射到所述第一全息衍射光栅(02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被反射后的汇聚点。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增强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现实设备还包括第二投影组件(03)和第二显示组件(04),所述第二显示组件(04)位于所述第二投影组件(03)的出光侧;
所述第二投影组件(03)包括第二扫描器(031)、第二激光器(032)和第三透镜组(033),所述第二扫描器(031)位于所述第二激光器(032)的出光侧,所述第三透镜组(033)位于所述第二扫描器(031)的入光侧和/或出光侧;
所述第二显示组件(04)包括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和第二镜片(042),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设置在所述第二镜片(042)上,所述第三透镜组(03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一非球面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强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投影组件(03)还包括第四透镜组(034);
当所述第三透镜组(033)位于所述第二扫描器(031)的入光侧时,所述第四透镜组(034)位于所述第二扫描器(031)的出光侧,或者,所述第四透镜组(034)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组(033)与所述第二扫描器(031)之间,所述第四透镜组(034)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球面镜,和/或,至少一个第二非球面镜;
当所述第三透镜组(033)位于所述第二扫描器(031)的出光侧时,所述第四透镜组(034)位于所述第三透镜组(033)的出光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强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扫描器(03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光入射角度为第一角度,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的中心与第二焦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焦点为入射到所述第二全息衍射光栅(041)上的每个像素对应的激光束被反射后的汇聚点。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强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投影组件(01)与所述第二投影组件(03)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显示组件(02)与所述第二显示组件(04)呈对称分布,且所述第一投影组件(01)和所述第一显示组件(02)位于对称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二投影组件(03)和所述第二显示组件(04)位于所述对称中心的另一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现实设备还包括固定组件(05),所述第一投影组件(01)和所述第一显示组件(02)固定在所述固定组件(05)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强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现实设备为增强现实眼镜,或者增强现实头盔。
CN201910447393.3A 2019-05-27 2019-05-27 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Active CN1119998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5999.1A CN114326126B (zh) 2019-05-27 2019-05-27 曝光设备
CN201910447393.3A CN111999891B (zh) 2019-05-27 2019-05-27 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US17/615,052 US20220179219A1 (en) 2019-05-27 2020-05-22 Augmented reality device and exposure device
PCT/CN2020/091892 WO2020238803A1 (zh) 2019-05-27 2020-05-22 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EP20812531.0A EP3978989A4 (en) 2019-05-27 2020-05-22 AUGMENTED REALITY DEVICE AND EXPOSURE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47393.3A CN111999891B (zh) 2019-05-27 2019-05-27 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5999.1A Division CN114326126B (zh) 2019-05-27 2019-05-27 曝光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9891A CN111999891A (zh) 2020-11-27
CN111999891B true CN111999891B (zh) 2023-02-28

Family

ID=734616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47393.3A Active CN111999891B (zh) 2019-05-27 2019-05-27 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CN202210015999.1A Active CN114326126B (zh) 2019-05-27 2019-05-27 曝光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5999.1A Active CN114326126B (zh) 2019-05-27 2019-05-27 曝光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79219A1 (zh)
EP (1) EP3978989A4 (zh)
CN (2) CN111999891B (zh)
WO (1) WO20202388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81949B (zh) * 2023-05-31 2023-09-26 杭州光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7829A (en) * 1973-04-30 1974-04-30 Hughes Aircraft Co Extended-field holographic lens arrays
CN1886785A (zh) * 2003-11-28 2006-12-27 Tdk股份有限公司 全息存储再现方法以及装置
CN101246260A (zh) * 2007-02-16 2008-08-20 晶荧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装置
CN103728728A (zh) * 2014-01-02 2014-04-16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穿戴显示用的光学系统
JP2017125905A (ja) * 2016-01-13 2017-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109143583A (zh) * 2018-09-21 2019-01-04 杨建明 一种投影式增强现实眼镜
CN109633905A (zh) * 2018-12-29 2019-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焦平面显示系统以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21076B2 (en) * 2001-08-03 2004-04-13 Inphase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flective holographic storage with associated multiplexing techniques
JP4230292B2 (ja) * 2003-06-26 2009-02-25 Tdk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装置、光情報記録方法、光情報再生装置、光情報再生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267407B2 (ja) * 2003-08-28 2009-05-27 Tdk株式会社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記録媒体、その製造方法、ホログラフィック記録再生システム
JP5029667B2 (ja) * 2008-12-29 2012-09-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媒体
US8934160B2 (en) * 2011-10-25 2015-01-13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Optical head-mounted display with mechanical one-dimensional scanner
CN105359212A (zh) * 2013-06-14 2016-02-24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和调节方法
JP2015204121A (ja) * 2014-04-15 2015-11-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情報装置
CN203825374U (zh) * 2014-04-21 2014-09-10 象山星旗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反射型体全息光栅的光路实验装置
JP2016038480A (ja) * 2014-08-08 2016-03-22 株式会社日立エルジーデータストレージ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メモリ装置
JP2016161670A (ja) * 2015-02-27 2016-09-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2017032947A (ja) * 2015-08-06 2017-02-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ステレオグラム作成装置及び拡散部材
US10228564B2 (en) * 2016-03-03 2019-03-12 Disney Enterprises, Inc. Increasing returned light in a compact augmented reality/virtual reality display
JP6696236B2 (ja) * 2016-03-14 2020-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導光装置
TWI644116B (zh) * 2016-11-10 2018-12-11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光學裝置
CN109239726B (zh) * 2018-08-30 2022-12-06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单台双梳飞秒激光器的非合作目标测距系统
CN109407313B (zh) * 2018-10-29 2020-02-28 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衍射波导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07829A (en) * 1973-04-30 1974-04-30 Hughes Aircraft Co Extended-field holographic lens arrays
CN1886785A (zh) * 2003-11-28 2006-12-27 Tdk股份有限公司 全息存储再现方法以及装置
CN101246260A (zh) * 2007-02-16 2008-08-20 晶荧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装置
CN103728728A (zh) * 2014-01-02 2014-04-16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穿戴显示用的光学系统
JP2017125905A (ja) * 2016-01-13 2017-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109143583A (zh) * 2018-09-21 2019-01-04 杨建明 一种投影式增强现实眼镜
CN109633905A (zh) * 2018-12-29 2019-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焦平面显示系统以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38803A1 (zh) 2020-12-03
CN114326126A (zh) 2022-04-12
US20220179219A1 (en) 2022-06-09
CN114326126B (zh) 2023-10-20
CN111999891A (zh) 2020-11-27
EP3978989A1 (en) 2022-04-06
EP3978989A4 (en) 2022-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3320B2 (en) Projection device
EP3754408A1 (en) Wearable ar system, and ar display device and projection source module thereof
US7150531B2 (en) Autostereoscopic projection viewer
US6989935B2 (en) Optical arrangements for head mounted displays
JP2019101424A (ja) 回折光学レンズを具備した多重映像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431426B1 (ko) 프로젝터
US7675684B1 (en) Compact optical system
JP6082560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US20180172981A1 (en) Wearable display
US20080186547A1 (en) Hologram optical element,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of,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WO2009040822A2 (en) Micro-projector
JP2004527804A (ja) 方向性固定偏光軸偏光ビームスプリッタを有するディジタル画像プロジェクタ
US11061223B2 (en) Distortion controlled projector for scanning systems
US1147436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GB illuminator
US20180373038A1 (en) Optics of wearable display devices
JP4909141B2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US20130222875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CN111999891B (zh) 增强现实设备及曝光设备
RU2751405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парящего"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его работы (варианты)
EP1455538A2 (en) Color separating unit and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KR101672217B1 (ko) 스캐닝 프로젝터
CN112415747A (zh) 导光板、导光板的制造装置、导光板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导光板的影像显示装置
JP2002296536A (ja) 映像表示装置の照明光学系及び映像表示装置
US20230408831A1 (en) Optical apparatus
WO2022135111A1 (zh) 近眼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