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4493A - 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 - Google Patents

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4493A
CN111954493A CN201980023396.2A CN201980023396A CN111954493A CN 111954493 A CN111954493 A CN 111954493A CN 201980023396 A CN201980023396 A CN 201980023396A CN 111954493 A CN111954493 A CN 1119544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collection
collection tube
cartridge
blood
t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33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54493B (zh
Inventor
松本俊一
杉本耕一
白石典之
蝶名林孝二
小牧靖史
鹤贵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Frontech Ltd
Techno Medic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Frontech Ltd
Techno Medic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Frontech Ltd, Techno Medica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Frontech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54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44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54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44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3/00Labelling other than flat surfaces
    • B65C3/06Affixing labels to short rigid containers
    • B65C3/08Affixing labels to short rigid containers to container bodies
    • B65C3/10Affixing labels to short rigid containers to container bodies the container being positioned for labelling with its centre-line horizont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aking samples of venous or arterial blood, e.g. with syringes
    • A61B5/154Devices using pre-evacuated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343Collection vessels for collecting blood samples from the skin surface, e.g. test tubes, cuvet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763Details with identification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5Devices for taking samples of blood
    • A61B5/150007Details
    • A61B5/150801Means for facilitating use, e.g. by people with impaired vision; means for indicating when used correctly or incorrectly; means for alarm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0Containers, covers, furniture or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ical or diagnostic appliances or instruments, e.g. sterile covers
    • A61B50/3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ckaging, protecting, dispensing, collecting or disposing of surgical or diagnostic appliances or instru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11/00Manually-controlled or manually-operable label dispensers, e.g. modifi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bels to articles
    • B65C11/02Manually-controlled or manually-operable label dispensers, e.g. modifi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bels to articles having printing equipment
    • B65C11/0205Manually-controlled or manually-operable label dispensers, e.g. modifi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bels to articles having printing equipment modifi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bels to articles
    • B65C11/021Manually-controlled or manually-operable label dispensers, e.g. modifi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bels to articles having printing equipment modifi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labels to articles label feeding from strips
    • B65C11/0215Labels being adhered to a web
    • B65C11/0268Advancing the web by winding it up
    • B65C11/0273Advancing the web by winding it up electrically driv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3/00Labelling other than flat surfaces
    • B65C3/06Affixing labels to short rigid containers
    • B65C3/08Affixing labels to short rigid containers to container bodies
    • B65C3/14Affixing labels to short rigid containers to container bodies the container being positioned for labelling with its centre-line vertical
    • B65C3/16Affixing labels to short rigid containers to container bodies the container being positioned for labelling with its centre-line vertical by rolling the labels onto cylindrical containers, e.g. bott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0Containers, covers, furniture or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ical or diagnostic appliances or instruments, e.g. sterile covers
    • A61B50/3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ckaging, protecting, dispensing, collecting or disposing of surgical or diagnostic appliances or instruments
    • A61B2050/3013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ckaging, protecting, dispensing, collecting or disposing of surgical or diagnostic appliances or instruments having means for automatically ejecting the stored art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CLABELLING OR TAGG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B65C2210/00Details of manually controlled or manually operable label dispensers
    • B65C2210/0037Printing equipment
    • B65C2210/004Printing equipment using printing heads
    • B65C2210/0043Printing equipment using printing heads electrically actuat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06Individual bottles or tu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6General conveyor features
    • G01N2035/0465Loading or unloading the convey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所述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与过去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相比,可以使处理高速化,并且,具有配备有能够小型化的采血管取出机构的采血管收容部。根据本发明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在采血管收容部的盒的底部开口的中央设置有采血管取出凸轮,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构成为:堵塞盒的底部开口,并且,将收容在盒中的采血管一根一根地取出,移交给配置在下方的移送单元,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能够以其长度方向上的轴线为中心左右转动地构成,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从其中心位置向一个方向旋转时,被收容在采血管收容部中的一根采血管进入该一个凹槽内,被收容在另一个凹槽中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移送单元,在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一根采血管进入另一个凹槽内,被收容在一个凹槽中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移送单元。

Description

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医院等设施中,为了进行检查,从一个患者身上向多根采血管中进行采血。
为了高效率、可靠地自动准备用于采血的采血管,申请人已经提出了一种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所述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构成为:
上下重叠地配置多个采血管收容部,在各个采血管收容部设有取出患者检查所需的采血管的采血管取出机构,
在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上方配置标签打印粘贴单元,所述标签打印粘贴单元向从所述采血管收容部取出的采血管粘贴打印了与患者相关的信息的标签,
设置移送单元,所述移送单元将从采血管收容部取出的采血管向所述标签打印粘贴单元移送,
对于每个患者,将粘贴标签后的采血管回收到托盘等中(专利文献1)。
申请人提出的所述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被多个医院等所采用,近年来,期望将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小型化,以便规模小的医院等也能够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362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61728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申请人为了实现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小型化,提出了一种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不是上下重叠地配置多个采血管收容部,而是前后排列配置多个采血管收容部,在采血管收容部的下方沿着采血管收容部配置移送单元,并且,在所述移送单元的下方配置标签打印粘贴单元及粘贴标签打印装置,从采血管收容部的下方取出采血管(专利文献2)。
在申请人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中,如图18所示,在采血管收容部60的下方的一个角部,设置形成有能够收容采血管的凹槽61的取出辊62,通过使该取出辊62沿着图1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将采血管收容到凹槽61中,进而,通过使取出辊62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使被收容于凹槽61中的采血管下落供应到配置在采血管收容部60的下方的移送带63的戽斗64中。
申请人在提出上述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方案之后,以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处理的高速化及进一步小型化等为目的,继续深入研究,以致发明了能够进一步使处理高速化,并且,能够小型化的具有配备有采血管的取出机构的采血管收容部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在水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收容采血管的多个采血管收容部,在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下方,沿着采血管收容部设置移送单元,在所述移送单元的下方,设置粘贴标签的标签打印粘贴单元,所述标签打印有与患者相关的信息,在所述标签打印粘贴单元的下方,配置有回收已粘贴标签的采血管的采血管回收机构,所述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特征在于,各个采血管收容部具有底部开口的盒,所述盒能够将多根采血管朝向与采血管收容部的并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以水平的状态重叠收容,在该盒的底部开口的中央设置采血管取出凸轮,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构成为:将盒的底部开口堵塞,并且,一个一个地取出被收容在盒中的采血管,移交给配置在下方的移送单元,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构成为沿着采血管收容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以其长度方向上的轴线为中心左右转动,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上部形成凸状部,该凸状部形成向上方突出的横截面呈山峰状的形状,从其顶部向着采血管收容部的左右的侧壁分别形成向下方倾斜的左右对称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下部形成左右一对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在采血管取出凸轮位于其中心位置时,所述凸状部朝向采血管收容部的内方,形成采血管收容部的底面,并且,所述各个凹槽朝向采血管收容部的各个侧壁侧,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从其中心位置向一个方向旋转时,一个凹槽呈现在采血管收容部的内方,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的一根采血管进入该一个凹槽内,被收容于另一个凹槽中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移送单元,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从其中心位置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所述另一个凹槽呈现在采血管收容部的内方,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的一根采血管进入该另一个凹槽内,被收容于所述一个凹槽中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移送单元。
另外,也可以在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各个侧壁中的与所述凸状部的各个倾斜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朝向所述各个倾斜面的下端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凸状部的形状可以为:当在其横截面形状中,以采血管取出凸轮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画出以凸状部的顶部为半径的正圆时,划定所述倾斜面的轮廓线位于所述正圆的内侧。
进而,优选地,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可以形成带阶梯的形状,以便避开被收容的采血管的盖部分。
另外,所述采血管收容部可以构成为能够按照采血管的长度来改变其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进而,所述采血管收容部可以构成为能够与采血管的直径或者所收容的采血管的数目相应地改变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另外,优选地,也可以在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左右侧壁中的与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凸状部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或者与比凸状部的顶点靠上方处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起部。
进而,也可以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凸状部的顶部,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凸部、或者沿着长度方向断续地配置的多个凸部。
进而,也可以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中的凸状部所形成的倾斜面上,分别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凸部、或者沿着长度方向断续地配置的多个凸部。
进而,也可以将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中的凸状部的倾斜面形成为带阶梯的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在水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收容采血管的多个采血管收容部,在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下方,沿着采血管收容部设置移送单元,在所述移送单元的下方,设置粘贴标签的标签打印粘贴单元,所述标签打印有与患者相关的信息,在所述标签打印粘贴单元的下方,配置有回收已粘贴标签的采血管的采血管回收机构,在所述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中,各个采血管收容部具有底部开口的盒,所述盒能够将多根采血管朝向与采血管收容部的并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以水平的状态重叠收容,在该盒的底部开口的中央设置采血管取出凸轮,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构成为:将盒的底部开口堵塞,并且,一个一个地取出被收容在盒中的采血管,移交给配置在下方的移送单元,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构成为沿着采血管收容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以其长度方向上的轴线为中心左右转动,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上部形成凸状部,该凸状部形成向上方突出的横截面呈山峰状的形状,从其顶部向着采血管收容部的左右的侧壁分别形成向下方倾斜的左右对称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下部形成左右一对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在采血管取出凸轮位于其中心位置时,所述凸状部朝向采血管收容部的内方,形成采血管收容部的底面,并且,所述各个凹槽朝向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各个侧壁侧,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从其中心位置向一个方向旋转时,一个凹槽呈现在采血管收容部的内方,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的一根采血管进入该一个凹槽内,被收容于另一个凹槽中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移送单元,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从其中心位置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所述另一个凹槽呈现在采血管收容部的内方,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的一根采血管进入该另一个凹槽内,被收容于所述一个凹槽中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移送单元。这样,由于构成为不是使采血管取出凸轮向一个方向旋转,而是向左右旋转,每次使采血管取出凸轮向左右旋转时,可以同时进行采血管的下落供应和采血管的收容,因此,总是能够将采血管收容到凹槽内并待机,并且,与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相比,可以显著地减小采血管取出凸轮的旋转量,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采血管的取出速度。进而,通过这样减小采血管取出凸轮的旋转量,即使细径的管在凸轮的凹槽内乱动,也能够避免与其它采血管相互竞争、咬入,其结果是,能够用同一个采血管取出凸轮取出细径的采血管和粗径的采血管。另外,在采血管取出凸轮的上部形成凸状部,该凸状部形成向上方突出的横截面为山峰状的形状,从其顶部向采血管收容部的左右侧壁分别形成向下方倾斜的左右对称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由此,可以在采血管收容部的底部形成从其中心在左右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由此,可以将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的采血管在其底部向左右分开,其结果是,能够不偏斜地取出采血管收容部内的采血管。
另外,通过在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各个侧壁中的与所述凸状部的各个倾斜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朝向所述各个倾斜面的下端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能够由所述凸状部的倾斜面和设置于所述侧壁的倾斜部形成V字形的空间,能够由该V字形空间保持下一次收容到凹槽中的采血管。
通过将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凸状部的形状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当在其横截面形状中,以采血管取出凸轮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画出以凸状部的顶部为半径的正圆时,划定所述倾斜面的轮廓线位于所述正圆的内侧,由凸状部形成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变成较为锐角,由此,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旋转时,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的采血管变得更容易被分开到凸状部的左右。另外,通过将凸状部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形成为锐角,能够减小该倾斜面与采血管收容部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限制进入倾斜面与侧壁之间的采血管的数目,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采血管的咬入。
另外,通过在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左右侧壁中的与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凸状部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或者与比凸状部的顶点靠上方处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起部,能够限制进入倾斜面与侧壁之间的采血管的数目,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采血管的咬入。
进而,通过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凸状部的顶部,形成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凸部、或者沿着长度方向断续地配置的多个凸部,与凸状部形成为山峰状相结合,在每次使采血管取出凸轮旋转时,将被收容在采血管收容部中的采血管向上方推起而动作,能够使采血管整齐排列。由此,不会产生采血管的姿势在使用中倾斜、不能被收容到凹槽中等问题。
通过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中的凸状部所形成的倾斜面上,分别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凸部、或者沿着长度方向断续地配置的多个凸部,也能够获得上述效果。
另外,通过将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中的凸状部的倾斜面形成为带阶梯的形状,在采血管取出凸轮旋转时,采血管取出凸轮的附近的采血管的下端(即,与盖相反一侧的部分)落在带阶梯的形状的部分中,采血管的取向沿着采血管取出凸轮的长度方向排列。由此,在采血管取出凸轮旋转的期间,防止采血管的取向相对于采血管取出凸轮的长度方向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省略了图1中的壳体的右侧面的右侧面图。
图3是采血管收容部1的概略正视图。
图4是图3中的采血管取出凸轮13周围的概略放大图。
图5是图4中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图5中的概略A-A剖视图。
图7(a)是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概略俯视图,图7(b)是图7(a)中的B-B剖视图。
图8(a)是用于说明传感器的结构的采血管收容部1中的采血管取出凸轮周边的放大图,图8(b)是表示将采血管收容部1与传感器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9(a)~(g)是表示在采血管收容部1中由采血管取出凸轮13取出采血管的工序的图。
图10是表示输送戽斗的动作的图。
图11(a)表示加压辊37位于采血管接受位置的状态,图11(b)表示加压辊37位于标签粘贴位置的状态,并且,图11(c)表示加压辊37位于采血管排出位置的状态。
图1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水平排列配置的多个采血管收容部40的一个侧面图。
图13是图12中的A-A剖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B-B剖视图。
图15是图13中的圆弧X部分的概略放大图。
图16是分别表示凸轮及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对应于图16的图。
图18是表示过去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中的采血管收容部及采血管取出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根据本发明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于构成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各个结构部件的布局进行说明。
图1表示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外观图,图2表示省略了图1中的壳体的右侧面的右侧视图。
如图所示,该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配备有:
水平排列成一列地配置的六个采血管收容部1;
配置在这些采血管收容部1的下方的移送单元2;
配置在移送单元2的更下方的标签打印粘贴单元3及粘贴标签打印机4;以及
配置成收容标签粘贴后的采血管及已打印的粘贴标签的托盘5。
在图中,附图标记6表示收容上述各个结构部件的壳体。如图所示,采血管收容部1、移送单元2、标签打印粘贴单元3及粘贴标签打印机4被收容在壳体6的内部,托盘5露出于外部,以便使用者能够进行更换。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基于来自于医师的指示,从收容有患者检查所需的采血管的采血管收容部1取出采血管,取出的采血管被移交给移送单元2,移送单元2将接收到的采血管向标签打印粘贴单元3移送。另一方面,在标签打印粘贴单元3,将关于与被移送的采血管相对应的患者的信息打印到标签上,将已打印的标签粘贴于被移送来的采血管,将粘贴标签后的采血管排出到托盘5。同时,粘贴标签打印机4基于来自于医师的采血指令信息,打印采血指示书,并且,根据需要(即,在患者检查所需的采血管没有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1的情况下),打印粘贴用标签,将这些采血指示书及粘贴标签排出到托盘5。直到患者的一人份的采血管被收容到托盘5为止,反复进行上述动作,当患者的一人份的采血管被收容于托盘5时,对使用者进行表示处理完毕的任意的视觉以及/或者听觉的输出,以使得使用者可以将托盘5更换成下一个托盘。
下面,参照图3对于采血管收容部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采血管收容部1的概略正视图。
另外,如图2所示,六个采血管收容部1不全都是完全相同的结构,而是根据采血管的粗细、采血管的收容根数等,尺寸及结构有些许差异,但主要结构相同。从而,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图2中的第一号左侧的采血管收容部1的结构进行说明。
采血管收容部1具有能够以水平状态重叠地收容多个采血管的盒10。该盒10配备有左右一对侧壁11、后壁12a、覆盖前面的下部的前壁12b(参照图5及图6),其底面、上面及前面的上部开口,在底面的开口部设有采血管取出凸轮13。
采血管取出凸轮13将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1的采血管一根一根地取出,使取出的采血管落下并供应给位于下方的移送单元2。
下面,参照图4~图7对于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表示图3中的采血管取出凸轮13周围的概略放大图,图5表示图4中的概略俯视图,图6表示图5中的概略A-A剖视图,图7(a)表示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概略俯视图,并且,图7(b)表示图7(a)中的B-B剖视图。
如图5及图6所示,采血管取出凸轮13具有在盒10的内部跨越盒10的全长地延伸的长度,被配置在盒10的宽度方向中央,以便堵塞盒10的底面开口。
另外,采血管取出凸轮13形成其前侧部分缩径的带阶梯的形状,以便在收容了采血管时,避开采血管的盖部分。
如图3及图4所示,采血管取出凸轮13在其下部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凹槽14。该凹槽14的尺寸能够收容被收容在采血管收容部1中的一根采血管。
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上部形成向采血管收容部1的内方(即,上方)突出的凸状部15,当采血管取出凸轮13位于其中心位置时,形成左右对称的倾斜的底面(倾斜面)16。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b)所示,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凸状部15在其横截面形状中形成这样的形状:当以采血管取出凸轮的旋转轴线A1为中心,画出以凸状部的顶部为半径的正圆C1时,划定所述倾斜面16的轮廓线P位于所述正圆C的内侧。由此,当采血管取出凸轮13位于中心位置时,凸状部15以其顶部为中心形成较为锐角的倾斜面16。
在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所述凸状部15的顶部,形成有沿着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突起部17。在使用时,在采血管收容部1中,如图1所示重叠地收容有多根采血管,但是,随着采血管被取出并向下方下降,位于上方的采血管的姿势有时会斜着偏离,当姿势斜着偏离的采血管就保持这样的状态地向下方下降时,存在着不能进入形成于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凹槽14中的可能性。所述突起部17就是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每当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旋转时,由突起部17使位于上方的采血管稍稍向上方移动,通过该采血管的移动,被收容的采血管的姿势被整齐地排列。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采血管取出凸轮13构成为能够以其旋转轴18为中心被图中未示出的马达等左右转动,当向右方旋转了一定的量时,将采血管收容到位于左侧的凹槽14中,并且,使被收容在位于右侧的凹槽14中的采血管下落供应给移送单元2,当向左旋转了一定的量时,将采血管收容到位于右侧的凹槽14中,并且,使被收容在位于左侧的凹槽14中的采血管下落供应给移送单元2。该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旋转量可以根据被收容在采血管收容部1中的采血管的尺寸而适当地调整。
另外,以上述方式构成的采血管取出凸轮13,如图5~图7所示,在其长度方向的后方,形成有环状的切口19。在该实施例中,采血管收容部1构成为可以根据所使用的管的管长来调整盒10的长度,该切口19是为了进行长度调整,避开被安装的后壁12a而设置的。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盒10的两个侧壁11,形成有在朝向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凸状部15的方向上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20。
在采血管取出凸轮13旋转而使采血管进入凹槽14之前,采血管被保持在该倾斜部20与所述凸状部15形成的倾斜面16之间。即,由于倾斜部20的端部与倾斜面16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图4的L1)比采血管的直径小,因此,采血管成为不能进入凹槽14的结构。通过在侧壁11设置所述倾斜面20,特别地,当采血管取出凸轮13位于中心位置时,在凸状部15形成的倾斜面16与形成于侧壁11的倾斜部20之间形成V字形的空间,一根采血管被导入到该V字形的空间的最下端,被保持在该位置。
另外,在盒10的两个侧壁11中的所述倾斜部20的上方,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起部21。该突起部21形成为当采血管取出凸轮13位于其中心位置时、位于比凸状部15的顶部靠上方一些的位置,防止多根采血管进入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凸状部15的倾斜面16与形成于两个侧壁11的倾斜部20之间。由此,在动作中使被保持在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凸状部15的倾斜面16与形成于两个侧壁11的倾斜部20之间的采血管保持在1根,防止因多根采血管进入而发生妨碍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旋转的咬入。
特别地,如参照图6很好地看出的那样,如前面所述,在该实施例中,盒10的后壁12a构成为能够向上方滑动而卸下。通过卸下后壁12a,可以延长采血管收容部1的长度,由此,可以收容比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采血管长的采血管。另外,后壁12a的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也可以构成为前后移动。
进而,采血管收容部1的盒10的宽度可以根据要收容的采血管的数目及管径而任意地设定。
其次,对于如上所述构成的采血管收容部1中的采血管检测传感器及采血管取出凸轮原点传感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a)是用于说明这些传感器的结构的采血管收容部1中的采血管取出凸轮周边的放大图。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采血管收容部1中,设有检测在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凹槽14中是否收容有采血管的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该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由臂部22a和传感器部22b构成,所述臂部22a的一端进入凹槽14,另一端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托架28,该托架28向上方延伸地竖立设置在位于采血管收容部1的下方的移动单元2,所述传感器部22b检测该臂部22a的运动,当采血管被收容到凹槽14中时,臂部22a被采血管向下方推压,当采血管被从凹槽14排出时,臂部22a再次返回到凹槽14中,通过由传感器部22b检测该臂部22a的运动,能够检测凹槽14中是否收容有采血管。例如,使传感器部22b为透光型传感器,通过透光型传感器检测出接通或者断开的状态,可以检测出是否收容有采血管。
另外,采血管取出凸轮原点传感器23由与采血管取出凸轮13一起旋转的大致扇形的遮蔽板23a、以及检测采血管取出凸轮13位于原点时的所述大致扇形的遮蔽板23a的位置的传感器部23b构成。例如,使传感器部23b为透光型传感器,将大致扇形遮蔽板23a配置在透光型传感器的受光侧与发光侧之间。并且,在大致扇形的遮蔽板23a与采血管取出凸轮13一起旋转了时,透光型传感器从接通切换到断开或者从断开切换到接通,通过检测该切换时刻,可以判断出原点。另外,所述传感器部23b被固定于托架29,该托架29向上方延伸地竖立设置在位于在采血管收容部1的下方的移送单元2。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由于不将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设置在采血管收容部1的盒10中,而是设置在竖立地设于移送单元2的托架28上,因此,当使盒10向上方滑动而卸下时,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与盒10分离(参照图8(b))。由此,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的维修变得容易。
同样地,在该实施例中,由于不将采血管取出凸轮原点传感器23中的传感器部23b设置在采血管收容部1的盒10中,而是设置在竖立地设于移送单元2的托架29上,因此,当将盒10向上方滑动而卸下时,传感器部23b与盒10分离(参照图8(b))。由此,采血管取出凸轮原点传感器23的维修变得容易。
其次,参照图9(a)~(g)说明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采血管收容部1中由采血管取出凸轮13取出采血管的工序。
图9(a)表示采血管取出凸轮13位于中心位置的状态。如图所示,在采血管取出凸轮13位于中心位置的状态下,凸状部15呈现在采血管收容部1的内方,由以其顶部为中心向左右倾斜的倾斜面16形成堵塞盒10的底部开口的底壁。在该状态下,在凸状部15的左右的倾斜面16与两个侧壁11的倾斜部20之间,分别各保持一根采血管。另外,在采血管取出凸轮13处于中心位置的状态下,凹槽14位于与盒10的侧壁11相向的位置。
图9(a)所示的状态是初始状态,在凹槽14中没有收容采血管,左右两个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的臂部22a位于初始位置。
从该状态起,如图9(b)所示,当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向左方旋转一定量时,右侧的凹槽14呈现在盒10的内方。并且,当右侧的侧壁11与对应的倾斜面16的最下端之间的水平距离变得比采血管的管径宽时,被保持的采血管进入该右侧的凹槽14中,并且,下一根采血管被侧壁11的倾斜部20保持而处于与进入凹槽14内的采血管相接触的状态。
从该状态起,当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向右方旋转时,在将采血管收容在右侧的凹槽14中的状态下,采血管取出凸轮13返回到中心位置(参照图9(c))。在该状态下,凹槽14变成与盒10的侧壁11相向的状态,以在其中收容有采血管的状态进行保持。另外,在该状态下,在凸状部15的左右的倾斜面16与两个侧壁11的倾斜部20之间,再次分别各保持一根采血管。另外,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的臂部22a被采血管推压而向下方下降,传感器部22b检测出左侧的凹部14中的采血管的存在。
其次,如图9(d)所示,当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向右方旋转一定量时,由于右侧的凹槽14从与侧壁11相向的位置向下方的开口移动,因此,被收容在凹槽14中的采血管向配置在采血管收容部1的下方的移送单元2下落而被供应。在图中,附图标记24表示构成移送单元2的输送戽斗。对于移动单元2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这时,同时,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左侧的凹槽14呈现在盒10的内方,左侧的侧壁11与对应的倾斜面16的最下端之间的水平距离变得比采血管的管径宽,采血管进入左侧的凹槽14。
进而,当从该状态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向左方一直旋转到其中心位置时,采血管被保持在左侧的凹槽14中(图9(e)),接着,当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向左方旋转一定量时,被保持在左侧的凹槽14中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移送单元2,并且,采血管被收容到右侧的凹槽14中(图9(f)),之后,当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向右方一直旋转到其中心位置时,变成采血管被保持在右侧的凹槽14中的状态(图9(g))。
如上所述,通过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左右旋转,每次进行采血管向一个凹槽14的收容、以及采血管从另一个凹槽14的下落供应,当从初始状态一旦开始动作时,总是在任一个凹槽14中收容了采血管的状态下待机,因此,采血管的取出变快。
另外,每次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左右旋转时,由于设置在凸状部15的顶部的突起部17使被收容在盒10中的采血管向上方移动,使采血管排列整齐,因此,在使用中,采血管的姿势不会倾斜,不会变得不能取出采血管。
进而,由于凸状部15以其顶部为中心在左右形成倾斜部16,因此,每次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向左右旋转时,被收容在采血管收容部1中的采血管被向左右分开,因此,能够均等地取出被收容在采血管收容部1中的采血管。
进而,由于借助设置于两个侧壁11的突起部21,在凸状部15的倾斜面16与侧壁11的倾斜部20之间不会进入多根采血管,因此,在不会产生区域中的采血管的咬入,不会产生因采血管的咬入而引起的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旋转不良等问题。
其次,对于移送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10所示,移送单元2具有:在采血管收容部1的下方沿着采血管收容部1水平地配置的一对导轨25;一对带轮26a;架设在带轮26a之间的带26b、以及构成为利用所述带26b沿着导轨25往复移动的输送戽斗24。通过由图中未示出的马达等驱动机构驱动一方的带轮26a,所述带26b向任意方向运动。
如图10所示,输送戽斗24具有上面及下面开口的戽斗部24a、以及堵塞该戽斗部24a的下面的滑动盖构件24b。所述滑动盖构件24b始终被弹簧等适当的施力机构(图中未示出)向将戽斗部24a的下面开口堵塞的方向施力。在所述滑动盖构件24b,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24c,当戽斗部24a移动至采血管下落供应位置时,所述突起部24c与设置在适当位置的卡定部27卡定,克服所述施力机构(图中未示出)的力,向打开戽斗部24a的下面开口的方向运动。
输送戽斗24在所述滑动盖构件24b将戽斗部24a的下面开口关闭的状态下,沿着导轨25移动至收容了与来自于医师等的采血指令相对应的采血管的采血管收容部1的下方。
在该位置,当需要检查的采血管从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13落下供应给戽斗部24a时,输送戽斗24在保持所接收的采血管的状态下,被移送至位于图2中的左侧的采血管落下供应位置。在与采血管落下供应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所述卡定部27被固定,在输送戽斗24被移送至规定的位置的途中,滑动盖构件24b的所述突起部24c卡定于所述卡定部27,滑动盖构件24b的运动被限制,当只有输送戽斗24从该位置进一步移动时,所述滑动盖构件24b被打开,戽斗部24a的下面敞开,被收容在该输送戽斗24中的采血管向下方落下而被供应。(参照图10)。
从输送戽斗14落下供应的采血管,落下而被供应到标签打印粘贴单3的标签粘贴位置。
标签打印粘贴单元3除了供应连续的带标签的剥离衬纸的标签供应辊30(参照图2)和用于卷取剥离衬纸的卷取辊31(参照图2)之外,如图11所示,还具有打印头32、压印滚筒33、以及剥离板34。当从标签供应辊30被抽出的带标签的剥离衬纸在打印头32与压印滚筒33之间通过时,由打印头32在该标签部分上打印与患者的检查相关的信息(患者姓名、患者ID、检测体ID等),接着,当因通过剥离板34而被弯折成锐角时,只有比剥离衬纸更有弹力而不易弯折的标签被从剥离衬纸上剥离,直行并在标签粘贴位置被粘贴到采血管上。
标签打印粘贴单元3配备有标签粘贴滚筒35、辅助滚筒36及加压辊37。
所述加压辊37与标签粘贴滚筒35及辅助滚筒36一起支承采血管,能够在将已打印标签粘贴到采血管的表面的标签粘贴位置、接收从移送单元2落下而被供应的采血管的采血管接收位置、以及将粘贴标签后的采血管落下排出到托盘5上的采血管排出位置这三个位置之间移动。
图11(a)表示加压辊37位于采血管接收位置的状态,图11(b)表示加压辊37位于标签粘贴位置的状态,并且,图11(c)表示加压辊37位于采血管排出位置的状态。
从上述移送单元2落下而被供应的采血管,由处于采血管接收位置的加压辊37支承(图11(a))。接着,加压管37一边将采血管推起,一边移动至标签粘贴位置,与标签粘贴滚筒35及辅助滚筒36一起对采血管进行三点支承。被剥离的已打印标签,其前端在标签粘贴位置进入到采血管的表面与标签粘贴滚筒35之间,在利用该标签粘贴滚筒35使采血管旋转的期间,所述标签被粘贴到采血管的表面上(图11(b))。当标签粘贴完毕时,加压辊37一边支承标签粘贴后的采血管,一边下降到采血管排出位置(图11(c))。由此,标签粘贴后的采血管被下落排出到位于下方的托盘5上。
粘贴标签打印机4基于来自于医师的采血指令,打印采血指示书,并且,根据需要,打印粘贴标签,排出到托盘5上。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壳体6,如图1所示,具有以其上面的长度方向的轴为中心能够开闭地构成的门部6a,通过打开门部6,可以从前方向各个采血管收容部1收容采血管。
另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8是设置在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前面的触摸屏式的监视器,使用者通过该监视器8可以知道该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当前的工作状况、采血管收容部中的采血管的剩余量状况、标签的剩余量状况等的信息,并且,能够输入信息、信号等。
其次,参照图12~图1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中的采血管收容部的第二个实施例。
对于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构件中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构件等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个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2表示水平地排列配置的多个采血管收容部40的一个侧视图。图13表示图12中的A-A剖视图,图14表示图13中的B-B剖视图,图15表示图13中的圆弧X部分的概略放大图,并且,图16表示凸轮及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如附图所示,该采血管收容部40具有壳体41,该壳体41配备有左右一对侧壁42、后壁43及覆盖前面的下部的前壁44,其底面、上面及前面的上部开口,在底面的开口部设有采血管取出凸轮45。
采血管取出凸轮45将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40中的采血管一根一根地取出,使取出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位于下方的移送单元2(参照第一个实施例的移送单元2)。
如图13~图15所示,采血管取出凸轮45在盒40的内部具有跨越盒40的全长地延伸的长度,被配置在盒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以便堵塞盒40的底面开口。
另外,特别地,如从图14及图16看出的那样,采血管取出凸轮45形成为其前侧部分46缩径的带阶梯的形状,以便在收容了采血管时,避开采血管的盖部分。
如图13及图15所示,采血管取出凸轮45在其下部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凹槽47。该凹槽47的尺寸为能够收容一根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40中的采血管。
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上部形成向采血管收容部40的内方(即,上方)突出的凸状部48,当采血管取出凸轮45位于其中心位置时,形成左右对称的倾斜的底面(倾斜面)。具体地,如图15所示,所述凸状部48形成在横截面形状中呈从顶点向下方以锐角倾斜之后,向大致水平方向外方延伸,之后进一步以锐角向下方倾斜的带阶梯的形状,并且,如图15所示,形成在画出以采血管取出凸轮的旋转轴线A2为中心、以凸状部48的顶部为半径的正圆C2时,划定所述倾斜面49的轮廓线P位于所述正圆C2的内侧的形状。由此,在采血管取出凸轮45位于中心位置时,凸状部48以其顶部为中心,形成较为锐角的左右对称的倾斜面49。
如上所述,通过将凸状部48的倾斜面49形成为带阶梯的形状,在采血管取出凸轮45旋转了时,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附近的采血管的下端(即,与盖相反一侧的部分)落入带阶梯的形状的部分中,将采血管的取向沿着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长度方向排列。由此,在采血管取出凸轮45旋转的期间,防止采血管的取向相对于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长度方向倾斜。
以如上所述构成的采血管取出凸轮45能够以其旋转轴50为中心被图中未示出的马达等左右转动地构成,在向右旋转一定的量时,将采血管收容到位于左侧的凹槽47中,并且,使被收容在位于右侧的凹槽47中的采血管下落供应给移送单元2,在向左旋转一定的量时,将采血管收容到位于右侧的凹槽47中,并且,使被收容在位于左侧的凹槽47中的采血管下落供应给移送单元2。该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旋转量可以根据被收容在采血管收容部40中的采血管的尺寸而适当地调整,具体地,例如,在直径12mm的采血管的情况下,可以为38度,在直径为16mm的采血管的情况下,可以为44度。
另外,如上所述构成的采血管取出凸轮45,如图14所示,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后方,形成有环状的切口51。在该实施例中,采血管收容部40构成为能够根据所使用的管的管长来调整盒41的长度,该切口51是为了避开为了调整长度而案装的后壁43而设置的。
另外,如上所述构成的采血管收容部40配备有与在第一个实施例中说明的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相同结构的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形成在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环状的切口52(参照图14)是为了避开采血管检测传感器22而形成的切口。
另一方面,如附图所示,与第一个实施例一样,在盒40的两个侧壁42,形成有朝着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凸状部48的方向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53。
在采血管取出凸轮45旋转而使采血管进入凹槽47之前,采血管被保持在该倾斜面53与所述凸状部48所形成的倾斜面49之间。即,由于倾斜面53的端部和倾斜面49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图15的L2)比采血管的直径小,因此,成为采血管不能进入凹槽47的结构。通过在侧壁42设置所述倾斜面53,特别地,在采血管取出凸轮45位于中心位置时,在凸状部48形成的倾斜面49与形成于侧壁42的倾斜面53之间,形成V字形的空间,一根采血管被导入到该V字形的空间的最下端,被保持在该位置。
另外,在盒41的两个侧壁42的长度方向上的后方处的所述倾斜面53的上方,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起部54(特别地,参照图15及图16)。该突起部54形成为当采血管取出凸轮45位于其中心位置时,突起部54位于与凸状部48的顶部相对应的高度处,防止多根采血管进入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凸状部48的倾斜面49与形成于两个侧壁42的倾斜面53之间。由此,在动作过程中,保持一根被保持在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凸状部48的倾斜面49与形成于两个侧壁42的倾斜面53之间的采血管,防止多根采血管进入而妨碍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旋转这样的咬入情况的发生。
采血管收容部40的盒41的宽度与第一个实施例一样,可以根据要收容的采血管的数目及管径而任意地设定。
在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中,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凸状部15形成的倾斜面16缓慢地弯曲,在第二个实施例中,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凸状部48形成的倾斜面49被形成为带阶梯的形状,但是,凸状部的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该倾斜面呈直线状,即,凸状部的横截面形成等腰三角形。
另外,在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中,在凸状部15的顶部形成有突起部17,但是,该突起部17并不是必需的结构要件。另外,在设置突起部17的情况下,其位置并不限于本实施例,只要是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13旋转时,能够使被收容在采血管收容部1中的采血管上下运动的位置,则可以是任意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形成于倾斜面16。
进而,在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中,设置在凸状部15的顶部的突起部17构成为在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但是,该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也可以朝向采血管取出凸轮13的长度方向断续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个实施例中,在盒10;41的两个侧壁11;42设置有突起部21;54,但是,该突起部21;54并不是必需的,也可以如图17所示,不设置突起部。图17是表示在侧壁42不设置突起部的第三个实施例的与图16相对应的图。由于除了在侧壁42不设置突起部之外,具有与第二个实施例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要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在上述第二个实施例中,例如,在直径为12mm的采血管的情况下,控制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动作,以便通过将采血管取出凸轮45从其中心位置向右或向左旋转38度,使采血管进入位于旋转方向的相反侧的凹槽47中,接着,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45返回到中心位置之后,使之向相反方向旋转38度,但是,该采血管取出凸轮45的动作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也可以控制采血管取出凸轮45,以便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45从其中心位置向右旋转38度之后,向左返回25度,再使之向右旋转38度,之后,返回中心位置。这样,通过构成为在一度将采血管取出凸轮45向相反方向返回之后,再次使之旋转,例如,即使在通过一次向右旋转使采血管进入凹槽47失败的情况下,也会通过第二次向右旋转而进入凹槽47,因此,不会使采血管进入凹槽失败。另外,通过这样将采血管取出凸轮45一度向相反方向返回,残留在采血管收容部的下侧的采血管的盖部分可靠地进入到缩小的前侧部分46中,由此,可以将采血管保持水平。
附图标记说明
1 采血管收容部
2 移送单元
3 标签打印粘贴单元
4 粘贴标签打印机
5 托盘
6 壳体
10 盒
11 侧壁
12a 后壁
12b 前壁
13 采血管取出凸轮
14 凹槽
15 凸状部
16 底壁(倾斜面)
17 突起部
18 旋转轴
19 切口
20 倾斜部
21 突起部
22 采血管检测传感器
22a 臂部
22b 传感器部
23 采血管取出凸轮原点传感器
23a 大致扇形的遮蔽板
23b 传感器部
24 输送戽斗
24a 戽斗部
24b 滑动盖构件
24c 突起部
25 导轨
26a 带轮
26b 带
27 卡定部
28 托架
29 托架
40 采血管收容部
41 盒
42 侧壁
43 后壁
44 前壁
45 采血管取出凸轮
46 前侧部
47 凹槽
48 凸状部
49 底壁(倾斜面)
50 旋转轴
51 切口
52 切口
53 倾斜部
54 突起部
60 标签供应辊
61 卷取辊
62 打印头
63 压印辊
64 剥离板
65 标签粘贴滚筒
66 辅助滚筒
67 加压辊

Claims (9)

1.一种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
在水平方向上并列地配置收容采血管的多个采血管收容部,
在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下方,沿着采血管收容部设置移送单元,
在所述移送单元的下方,设置粘贴标签的标签打印粘贴单元,所述标签打印有与患者相关的信息,
在所述标签打印粘贴单元的下方,配置有回收已粘贴标签的采血管的采血管回收机构,
所述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的特征在于,
各个采血管收容部具有底部开口的盒,所述盒能够将多根采血管朝向与采血管收容部的并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以水平的状态重叠收容,
在该盒的底部开口的中央设置采血管取出凸轮,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构成为:将盒的底部开口堵塞,并且,一个一个地取出被收容在盒中的采血管,移交给配置在下方的移送单元,
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构成为沿着采血管收容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以其长度方向上的轴线为中心左右转动,
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上部形成凸状部,该凸状部形成向上方突出的横截面呈山峰状的形状,从其顶部向着采血管收容部的左右的侧壁分别形成向下方倾斜的左右对称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
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下部形成左右一对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
在采血管取出凸轮位于其中心位置时,所述凸状部朝向采血管收容部的内方,形成采血管收容部的底面,并且,所述各个凹槽朝向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各个侧壁侧,
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从其中心位置向一个方向旋转时,一个凹槽呈现在采血管收容部的内方,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的一根采血管进入该一个凹槽内,被收容于另一个凹槽中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移送单元,
在使采血管取出凸轮从其中心位置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所述另一个凹槽呈现在采血管收容部的内方,被收容于采血管收容部的一根采血管进入该另一个凹槽内,被收容于所述一个凹槽中的采血管下落而被供应给移送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采血管收容部的各个侧壁中的与所述凸状部的各个倾斜面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朝向所述各个倾斜面的下端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凸状部的形状为:当在其横截面形状中,以采血管取出凸轮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画出以凸状部的顶部为半径的正圆时,划定所述倾斜面的轮廓线位于所述正圆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形成带阶梯的形状,以便避开被收容的采血管的盖部分。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血管收容部构成为能够按照采血管的长度来改变其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血管收容部构成为能够与采血管的直径或者所收容的采血管的数目相应地改变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的凸状部的顶部,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凸部、或者沿着长度方向断续地配置的多个凸部。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中的凸状部所形成的倾斜面上,分别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凸部、或者沿着长度方向断续地配置的多个凸部。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血管取出凸轮中的凸状部所形成的倾斜面为带阶梯的形状。
CN201980023396.2A 2018-03-30 2019-03-28 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 Active CN1119544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9376 2018-03-30
JP2018069376 2018-03-30
PCT/JP2019/013662 WO2019189604A1 (ja) 2018-03-30 2019-03-28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4493A true CN111954493A (zh) 2020-11-17
CN111954493B CN111954493B (zh) 2024-01-09

Family

ID=68060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3396.2A Active CN111954493B (zh) 2018-03-30 2019-03-28 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791789B1 (zh)
JP (1) JP6827158B2 (zh)
KR (1) KR102522836B1 (zh)
CN (1) CN111954493B (zh)
BR (1) BR112020020025A2 (zh)
WO (1) WO201918960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0951A (zh) * 2021-04-09 2021-07-09 佳木斯大学 一种采血托架装置及操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3266B (zh) * 2021-03-23 2023-06-23 山东交能海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验科用多功能智能采血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37829A (ja) * 2001-05-15 2002-11-27 Techno Medica Co Ltd 採血管準備装置
WO2010150479A1 (ja) * 2009-06-24 2010-12-29 株式会社エーエフシー 採血管ストッカー及び採血管準備装置
JP2012251883A (ja) * 2011-06-03 2012-12-20 Kobayashi Create Co Ltd 採血管準備装置
JP2013255525A (ja) * 2012-06-08 2013-12-26 Kobayashi Create Co Ltd 採血管準備装置
CN104272115A (zh) * 2012-07-10 2015-01-07 科技医疗株式会社 双层型管分配器
WO2015008355A1 (ja) * 2013-07-17 2015-01-22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KR20160073719A (ko) * 2014-12-17 2016-06-27 (주)중앙에프에이 채혈관 자동 준비장치
JP2018033672A (ja) * 2016-08-31 2018-03-08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JP2018033674A (ja) * 2016-08-31 2018-03-08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JP2018034835A (ja) * 2016-08-31 2018-03-08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用ラベル貼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2334B2 (ja) 2003-08-25 2009-11-11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準備装置
ES2556119T3 (es) * 2011-05-18 2016-01-13 Techno Medica Co., Ltd. Dispositivo de preparación automático para tubo de extracción sanguínea
JP5922990B2 (ja) * 2011-06-03 2016-05-24 小林クリエイト株式会社 採血管準備装置
WO2016022846A1 (en) * 2014-08-06 2016-02-11 Beckman Coulter, Inc. Disc - lane gate function for a laboratory transport system
JP6778486B2 (ja) * 2015-12-14 2020-11-04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検体搬送仕分けシステム
JP6830621B2 (ja) * 2016-08-31 2021-02-17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JP6819953B2 (ja) * 2016-08-31 2021-01-27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37829A (ja) * 2001-05-15 2002-11-27 Techno Medica Co Ltd 採血管準備装置
WO2010150479A1 (ja) * 2009-06-24 2010-12-29 株式会社エーエフシー 採血管ストッカー及び採血管準備装置
JP2012251883A (ja) * 2011-06-03 2012-12-20 Kobayashi Create Co Ltd 採血管準備装置
JP2013255525A (ja) * 2012-06-08 2013-12-26 Kobayashi Create Co Ltd 採血管準備装置
CN104272115A (zh) * 2012-07-10 2015-01-07 科技医疗株式会社 双层型管分配器
WO2015008355A1 (ja) * 2013-07-17 2015-01-22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CN104603013A (zh) * 2013-07-17 2015-05-06 科技医疗株式会社 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
KR20160073719A (ko) * 2014-12-17 2016-06-27 (주)중앙에프에이 채혈관 자동 준비장치
JP2018033672A (ja) * 2016-08-31 2018-03-08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JP2018033674A (ja) * 2016-08-31 2018-03-08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JP2018034835A (ja) * 2016-08-31 2018-03-08 株式会社テクノメデイカ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用ラベル貼付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0951A (zh) * 2021-04-09 2021-07-09 佳木斯大学 一种采血托架装置及操作方法
CN113080951B (zh) * 2021-04-09 2022-08-09 佳木斯大学 一种采血托架装置及操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20020025A2 (pt) 2021-01-05
KR20200141993A (ko) 2020-12-21
EP3791789A4 (en) 2022-04-06
JPWO2019189604A1 (ja) 2020-10-22
JP6827158B2 (ja) 2021-02-10
EP3791789A1 (en) 2021-03-17
KR102522836B1 (ko) 2023-04-17
EP3791789B1 (en) 2023-05-24
WO2019189604A1 (ja) 2019-10-03
CN111954493B (zh)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23342B1 (en) Blood collection tube automatic preparation device
KR100939389B1 (ko) 채혈관 준비장치
JP3587470B2 (ja) 血液の薄層自動作製装置
CN111954493A (zh) 采血管自动准备装置
JP2002029511A (ja) 錠剤容器供給装置
JPH0597133A (ja) 試験管用バーコードラベル自動貼付・移送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JP2018034835A (ja)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用ラベル貼付装置
JP6811930B2 (ja)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JP2871502B2 (ja) 試験管用バーコードラベル自動貼付装置
EP0819470A1 (en) Automatic bar code label applying apparatus for test tubes
JP4746764B2 (ja) 採血管準備装置
JPH1059336A (ja) 試験管用ラベル自動貼付装置
JP5968090B2 (ja) 採血管準備装置
JP5896835B2 (ja) 採血管準備装置
JP6901735B2 (ja)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JP5922990B2 (ja) 採血管準備装置
JP6830621B2 (ja)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JP6819953B2 (ja)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JP7395146B2 (ja) 採血管自動準備装置
KR102347220B1 (ko) 채혈관용 라벨 부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