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6809B - 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86809B
CN111886809B CN201880091380.0A CN201880091380A CN111886809B CN 111886809 B CN111886809 B CN 111886809B CN 201880091380 A CN201880091380 A CN 201880091380A CN 111886809 B CN111886809 B CN 1118868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book
precoding matrix
communication device
target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3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86809A (zh
Inventor
祝慧颖
纪刘榴
窦圣跃
李元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86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6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86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6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8Diversity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从网络设备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第一目标码本包括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根据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上述索引对应的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确定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码本中具有多个可以指示物理天线的预编码矩阵,使得各种天线能力下的通信装置均可以实现从多根物理天线中选择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

Description

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工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户通信装置(User Equipment,简称UE)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UE配置较少的天线射频电路,通常发送天线的通道小于接收天线的通道。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上行天线选择技术是指UE从多根物理天线中选择至少一根物理天线进行上行数据的发送。
对于长期演进(Long Term Evaluation,简称LTE)技术,由于UE能力不同,所配置的发送天线通道和接收天线通道数量有所差异(UE发射和接收可以共享相同物理天线);根据UE能力不同,有的UE支持1个发送天线通道、2个接收天线通道(也就是1T2R),有的UE支持1个发送天线通道、4个接收天线通道(也就是1T4R),有的UE支持2个发送天线通道、4个接收天线通道(也就是2T4R),还有的UE支持1个发送天线通道、8个接收天线通道(也就是1T8R)等等。
目前LTE中现有协议仅支持1T2R情况下的上行天线的选择,比如当高层信令使能闭环UE上行天线选择时,UE基于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简称DCI)format 0,根据最近接收到的信令对PUSCH进行上行天线选择;或者,当UE有多个服务基站时,UE根据各基站各自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EPDCCH)在DCI format 0中给定的子帧指示的相同的天线端口,确定PUSCH对应的天线。
而对于上述各种不同的终端能力,均能实现从多根物理天线中选择物理天线用于上行信息的发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使得各种天线能力下的通信装置均可以实现从多根物理天线中选择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包括:
从网络设备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
根据所述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所述索引对应的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
该方案通过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传输的层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索引,从第一目标码本中的该索引对应的预编码矩阵,该预编码矩阵可以指示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从而可使得各种天线能力下的终端设备均可以实现从多根物理天线中选择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具有如下特点:
(1)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行与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对应的物理天线为所述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
(2)1≤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的数量≤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3)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列数与所述层数相同;
(4)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归一化系数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非零元素的平方和的平方根的倒数;
该特点可以保证同时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分配的能量总和为1,而不是所有天线平分功率,从而保证上行信息的有效发送。
(5)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41
或者,所述预设条件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42
其中,W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WT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43
为对角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44
为对角矩阵。
该特点可以尽可能的消除信道间的干扰。
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具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形式:
第一种形式为:当所述层数为1且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时,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45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51
第二种形式为:当所述层数为2且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时,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52
第三种形式为:当所述层数为1且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时,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61
第四种形式为:当所述层数为2且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时,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62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71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天线能力上报信息,所述天线能力上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包括: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闭环天线选择;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和所述第一码本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包括: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闭环天线选择;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该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方案,无需通信装置和网络设备进行交互,节省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所述预编码矩阵组包括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所述预编码矩阵组包括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从网络设备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包括: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预编码矩阵的索引;
所述根据所述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根据所述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码本;
根据所述DCI所占用的时域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其中,所述第一码本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组,若所述DCI所占用的时域的编号为奇数时,所述第一预编矩阵组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或者若所述DCI所占用的时域的编号为偶数时,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从网络设备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包括: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预编码矩阵的索引;
所述根据所述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根据所述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码本;
根据所述DCI的掩码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其中,所述第一码本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组,若所述DCI的掩码为第一掩码时,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或者若所述DCI的掩码为第二掩码时,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支持:
1个发射天线通道,2个接收天线通道;或者,
1个发射天线通道,4个接收天线通道;或者,
2个发射天线通道,4个接收天线通道;或者,
1个发射天线通道,8个接收天线通道;或者,
2个发射天线通道,8个接收天线通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包括:
确定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根据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
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层数和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目标码本中的索引,所述第一目标编码矩阵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
该方案通过网络设备确定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并将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发送至通信装置,以使通信装置根据所述层数和所述索引,确定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根据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确定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从而可使得各种天线能力下的终端设备均可以实现从多根物理天线中选择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
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具有如下特点:
(1)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行与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对应的物理天线为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
(2)1≤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的数量≤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3)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列数与所述层数相同。
(4)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归一化系数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非零元素的平方和的平方根的倒数。
(5)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91
或者,所述预设条件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92
其中,W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WT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93
为对角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094
为对角矩阵。
其中,第一目标码本的形式与第一方面中的第一目标码本的形式,因为在网络设备侧和通信装置侧存储的码本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确定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包括:
从所述通信装置接收天线能力上报信息,所述天线能力上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包括: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包括:
获取与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从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中确定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为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根据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包括:
获取与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所述第一码本;
根据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或者,上行信道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从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中确定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包括: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闭环天线选择;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所述预编码矩阵组包括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所述预编码矩阵组包括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码本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组;
若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所述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层数和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包括:
在编号为偶数的时域上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层数和所述索引;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与偶数时域对应;或者,
若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所述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层数和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包括:
在编号为奇数的时域上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层数和所述索引,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与奇数时域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码本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组;
若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所述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层数和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包括:
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层数和所述索引,所述DCI的掩码为第一CRC掩码,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与所述第一CRC掩码对应;或者,
若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所述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DCI,所述DCI包括所述层数和所述索引,所述DCI的掩码为第二CRC掩码,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与所述第二CRC掩码对应。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第一方面中涉及的上行天线选择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存储器。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第二方面中涉及的上行天线选择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所述存储器。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第一方面中涉及的上行天线选择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第二方面中涉及的上行天线选择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码本的至少部分预编码矩阵可以指示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天线能力和/或上行信道信息获取目标预编码矩阵,并将该目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指示发送至通信装置,通信装置根据该索引,可从终端侧存储的码本中确定该索引对应目标预编码矩阵,网络设备确定的目标预编码矩阵和终端设备确定的目标预编码矩阵相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物理天线即为确定的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实现了支持不同天线能力的多种通信装置的上行天线的选择;而且,若第目标预编码矩阵是网络设备根据上行信道信息确定的,保证了通信装置采用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时,系统的性能最好,也就是可以使得通信装置能够选择使得系统性能最好的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系统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的信令流程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的信令流程图二;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通信装置,包括:终端设备,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通信装置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WLAN)中的站点(station,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第五代通信(fifth-generation,5G)网络中的通信装置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通信装置,新空口(newradio,NR)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等。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通信装置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另外,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无人机,如无人机上的机载通信设备等。
2、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移动设备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是WLAN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NR系统中的新一代基站(new generation nodeB,gNodeB)等。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为小区提供服务,通信装置通过该小区使用的传输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或者说,频谱资源)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该小区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对应的小区,小区可以属于宏基站,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 cell)对应的基站,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 cell)、微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
3、上行信道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31
hmn为接收端的第m根天线与发射端的第n根天线之间的子信道的冲激响应,对于上行信道矩阵而言,发射端为通信装置,接收端为网络设备,冲激响应是网络设备根据发射端相应天线发射的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简称SRS)获取到的。
4、开环天线选择与闭环天线选择:a、开环天线选择:PUSCH在通信装置具有的多根天线间交替发射,或者说上行数据轮流在天线间交替发送,而避免单条信道的快衰落。b、闭环天线选择:通信装置必须从不同的天线发送参考信号,用于基站进行信道质量测量,然后选择信道质量好的天线进行数据发送。
5、天线端口:天线端口包括用于承载上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简称上行数据信道,比如PUSCH)的天线端口,用于承载解调的参考信号(简称解调参考信号,如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简称DMRS))的天线端口,用于承载信道探测的参考信号(简称信道探测参考信号,如SRS)的天线端口等,即天线端口指的是用于承载具体的物理信道和/或物理信号的天线端口。
其中,通过相同天线端口所发送的信号,无论这些信号是否是通过相同或不同的物理天线发送,他们在空间传输所经历的路径所对应的信道可视为相同或者相关(比如大尺度信道特性-信道矩阵相同);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天线端口所发送的信号,接收端在解调时可以认为其信道相同或者相关,即天线端口是一种逻辑上的含义,信号接收端通常通过天线端口识别具有不同传输信道的信号。
6、物理天线:可也以称为用户天线或用户天线端口或用户端口等,也可称为发送天线或接收天线,物理天线可以和天线的馈电口具有对应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物理天线是指一个物理天线的阵元。物理天线也用端口来标识,但此处的端口不同于5中用于承载物理信道的天线端口。发送天线是一个物理上的含义,其在设计中可以和天线端口有关联,也可以无关联,不同的物理天线可以通过不同的标识或者索引进行区分。
一般来说,天线端口和物理天线的映射关系是实现问题。可以对一个或多个物理天线进行加权,形成一个天线端口。天线端口与用户的发送天线阵子单元的映射也可以为用户实现问题,用户可以对发送天线阵子单元进行编号,将天线端口与发送天线阵子单元映射。
综上所述,天线端口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它与物理天线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可以与物理天线之间一一映射,可以一个天线端口与多根物理天线映射,还可以多个天线端口与一根物理天线映射。上行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会经物理天线映射到与物理天线对应的天线端口上进行上行数据的发送。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系统架构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系统架构图。参见图1,该架构包括通信装置10和网络设备20其中,通信装置10例如可以为UE,网络设备20可以为基站,其中,基站向终端传输数据的过程为下行传输,终端向基站传输数据的过程为上行传输。
具体地,网络设备20确定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将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发送至通信装置10,其中,第二目标码本是网络设备20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具有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的。通信装置10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具有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将第一目标码本中上述索引所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确定为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根据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物理天线,确定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可以指示物理天线的预编码矩阵,那么通信装置确定的用于上述数据编码的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物理天线,即为选择的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实现了支持不同天线能力的通信装置的上行天线的选择。
下面采用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的信令流程图一,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201、通信装置向网络设备发送SRS;
步骤S202、通信装置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天线能力信息,上行天线能力信息用于指示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包括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步骤S203、网络设备根据SRS,确定上行信道信息,并根据上行信道信息,确定上行传输的层数;
步骤S204、网络设备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二目标码本,并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或者,上行信道信息,从第二目标码本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步骤S205、网络设备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
步骤S206、通信装置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第一目标码本和第二目标码本相同,第一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
步骤S207、根据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上述索引对应的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确定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相同。
具体地,对于步骤S201~步骤S203,通信装置的每根物理天线都会发送SRS至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根据SRS,确定上行信道信息,并根据上行信道信息,确定上行传输的层数。其中,上行传输的层数是指能够独立并行传输的数据流的数量。
其中,上行信道信息是指与上行信道的质量相关的信息,比如上行信道矩阵,即网络设备可根据SRS,得到一个上行信道矩阵;而上行信道矩阵的秩就是上行传输的层数。其中,上行信道矩阵的获取方法,可参照现有的方法,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通信装置还会发送上行天线能力信息至网络设备,其中,天线能力上报信息用于指示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天线能力包括:
(1)通信装置支持闭环天线选择;或者,
(2)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3)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4)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其中,(1)、(2)、(3)、(4)之间的“或者”的含义为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可为(1),或者为(2),或者为(3),或者为(4),或者为(1)和(2),或者为(3)或(4),或者为(1)和(3),或者为(1)和(4),或者为(2)和(4),或者为(2)和(3),或者为(1)和(2)和(3),或者为(1)和(2)和(4),或者为(2)和(3)和(4),或者为(1)和(3)和(4),或者为(1)和(2)和(3)和(4),即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可为中(1)、(2)、(3)、(4)任意一个对应的能力或者任意二个对应的能力或者任选三个对应能力或者全部的能力。
在本实施例的场景下,天线能力至少包括通信装置支持闭环天线选择以及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对于(1):通信装置支持闭环天线选择的能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若通信装置不支持PUSCH闭环天线选择的能力,则无法进行上行天线的选择。
对于(2):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若通信装置支持1T4R,则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若通信装置支持2T8R,则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8。
对于(3)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此处的“同时”是指“同一时刻”,那么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也就是通信装置能够在同一时刻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的数量,若通信装置支持1T4R,则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1,若通信装置支持2T4R,则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2。
对于(4)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其中,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可包括物理天线组的索引的指示信息,以节省信息比特开销,物理天线组至少包括一根物理天线,具体说明如下:
对通信装置的所有可能传输的物理天线进行分组的方法,可以是通信装置预定义的、或基于信令指示的,信令可以是高层信令,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简称:RRC)信令或媒体介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um Access Control ControlElement,简称MAC CE)信令等,也可以是物理层信令,例如DCI信令等。
若通信装置支持1T4R,物理天线的索引依次为0、1、2、3,此时物理天线被分为4组,每组一根天线,在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可2比特信息指示不同的物理天线,比如,可用“00”指示索引0,也就是指示索引为0的物理天线,可用“01”指示索引1,也就是指示索引为1的物理天线,可用“10”指示索引2,也就是指示索引为2的物理天线,可用“11”指示索引3,也就是指示索引为3的物理天线。
又例如:通信装置支持2T4R,此时4根物理天线按照不同的组合可被分为6组,每组包括两根物理天线,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的组成的组的索引可为0、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3的组成的组的索引可为1,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1的组成的组的索引可为2,指示物理天线2和物理天线3组成的组的索引可为3,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2组成的组的索引可为4,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3组成的组的索引可为5;可以用3比特信息指示不同的物理天线组的索引,可用“000”指示索引0,也就是指示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的组成的组(可表示为(0,2));可用“001”指示索引1,也就是指示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3的组成的组(可表示为(1,3)),可用“010”指示索引2,也就是指示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1的组成的组(可表示为(0,1)),可用“011”指示索引3,也就是指示物理天线2和物理天线3的组成的组(可表示为(2,3)),可用“100”指示索引4,也就是指示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2的组成的组(可表示为(1,2)),可用“101”指示索引5,也就是指示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3的组成的组(可表示为(0,3))。
但是,由于通信装置物理硬件的限制,通信装置中有的物理天线组并不能用于发送上行信息,也就是说若通信装置支持的天线能力为1T4R,编号为3的物理天线组成的物理天线组可能因为硬件的限制,不能用于发送上述信息;又比如,若通信装置支持的天线能力为2T4R,编号为0的物理天线和编号为1的物理天线组成的物理天线组可能因为射频链设置位置的限制,不能用于发送上述信息。
一种情况下,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可直接包括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索引的指示信息,或者通信装置不支持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索引的指示信息。此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是指上述的物理天线组。
比如:当通信装置支持2T4R,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可包括上述物理天线组的索引的指示信息,比如由于终端的硬件限制,物理天线组(0,2)、物理天线组(0,3)物理天线组(1,2)物理天线组(1,3)为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可直接包括的是物理天线组(0,2)、物理天线组(0,3)物理天线组(1,2)物理天线组(1,3)各自的索引的指示信息,或者是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可直接包括的是物理天线组(0,1)、物理天线组(2,3)各自的索引的指示信息。
在上述情况下,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组的索引的指示信息,确定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或者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通信装置不支持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组的索引的指示信息,确定通信装置不支持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进而确定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另一种情况,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包括的是通信装置包括的至少部分物理天线的索引的指示信息,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将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物理天线进行组合得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或者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将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物理天线进行组合得到通信装置不支持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进而确定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比如:当通信装置支持2T4R,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包括物理天线的索引信息,比如包括物理天线0的索引的指示信息、物理天线2的索引的指示信息、物理天线3的索引的指示信息,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2,确定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物理天线0,或者,物理天线2,或者,物理天线3,或者,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3,或者,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或者,物理天线2和物理天线3。此时,虽然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2,也可以仅采用一根物理天线进行上行传输,因此,才出现了物理天线0,或者,物理天线2,或者,物理天线3的确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是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组或者物理天线组的索引的指示信息决定的。
通过上述对天线能力上报信息的说明,网络设备在解析天线能力上报信息后,可获知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对于步骤S204、在网络设备确定了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后,就可以确定用于上行信息编码的预编码矩阵。
在说明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法之前,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码本进行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上行传输的层数对应多个码本,与同一层数对应的多个码本中的每个码本与通信装置支持的天线能力相对应。
下面以与具有N根物理天线的通信装置对应的部分码本进行说明,码本中的至少部分预编码矩阵(称为第一预编码矩阵)满足如下规则:第一预编码矩阵满足预设条件,预设条件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71
或者,预设条件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72
其中,W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WT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73
为对角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74
为对角矩阵。
此外,第一预编码矩阵具有如下特点,:
(1)第一预编码矩阵的行数与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相同,即为N行,第一预编码矩阵的行与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一一对应,比如N=4,4根物理天线分别为物理天线0、物理天线1、物理天线2、物理天线3,第一行可对应物理天线0、第二行可对应物理天线1、第三行可对应物理天线2、第四行可对应物理天线3。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此处,每一行与哪根物理天线对应,上行信道矩阵中的相应列的冲激响应就是根据哪根物理天线发射的SRS得到的。
(2)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对应的物理天线为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比如第一预编码矩阵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81
如(1)所述,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上行传输的层数为1,如(2)所述,第一行可对应物理天线0,由于该第一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包括非零元素的行为第一行,则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物理天线为物理天线0。
又比如: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82
如(1)所述,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上行传输的层数为2,如(2)所述,第二行可对应物理天线1,第四行可对应物理天线3,由于该第一预编码矩阵的所有包括非零元素的行为第二行和第四行,则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物理天线为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3。
(3)1≤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的数量≤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比如若通信装置支持的天线能力为2T4R,则通信装置能够支持的在同一时刻发送上行信息的天线数量为2。
(4)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列数与上行传输的层数相同;
(5)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的各列向量相互正交。
那么,当上行传输的层数为1,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时,上行传输对应的码本可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83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91
其中,表1所示的码本中所有的预编码矩阵均为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参见表1,表1中的第一列为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同一行中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索引,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比如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92
的索引为0,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93
的索引为1,等等。
表1中的码本基于通信装置包括的所有物理天线平分功率,然而实际情况中并不是所有的天线都同时发送上行信息,所有物理天线平分功率会导致实际发送上行信息的天线的功率不高,不利于上行信息的有效发送。
因此,为了保证同时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分配的能量总和为1,而不是所有天线平分功率,从而保证上行信息的有效发送,上述第一预编码矩阵还可满足如下的条件:
(6)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归一化系数为第一预编码矩阵中非零元素的平方和的平方根的倒数。此时,当上行传输的层数为1,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时,上行传输对应的码本可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194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01
当上行传输的层数为1,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且第一预编码矩阵满足条件(1)~(6)时,上行传输对应的码本还可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02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11
表3所示的码本中索引16~43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均为符合上述条件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索引0~15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为现有技术中的预编矩阵。参见表3,同一行中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索引,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比如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12
的索引为24,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13
的索引为25,等等。
当上行传输的层数为2,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且第一预编码矩阵满足条件(1)~(6)时,上行传输对应的码本可如表4或表5所示:
表4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14
表5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21
其中,表4所示的码本中所有的预编码矩阵均为符合条件(1)~(6)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参见表4,同一行中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索引,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比如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31
的索引为0,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32
的索引为1,等等。
而表5所示的码本中索引16~33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均为符合条件(1)~(6)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索引0~15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为现有技术中预编码矩阵,也就是说表5所示的码本为在现有技术的码本中增加符合上述条件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参见表5,同一行中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对应的索引,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比如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33
的索引为16,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34
的索引为17,等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若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8,上行传输的层数为1时,相应的码本中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具有8行,列数为1列;若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2,上行传输的层数为1时,相应的码本中的第一编码矩阵具有2行,列数为1列。也就是说同一个上行传输的层数根据终端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的不同对应多个不同的码本。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上述各码本在通信装置和网络设备各存储有一份,与同一层数和同一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码本仅存储一种形式,比如,若通信装置和网络设备侧存储的码本为如表2所示的码本,那么表3所示的码本就不会存储,若通信装置和网络设备侧存储的码本为如表3所示的码本,那么表2所示的码本就不会存储。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预编码矩阵对应一个索引,上表中各预编码矩阵各自的索引为示例性举例,并不限于上述各表中的索引;其中,一个码本包括的各预编码矩阵的各自的索引可以由标准定义,也可以是由通信装置和网络设备协商确定。
综上可知,上述第一预编码矩阵可以实现指示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作用。下面对上述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既有指示终端的物理天线的功能,还能起到现有技术中的预编码矩阵具有的消除信道间的干扰的功能的原因,进行说明。
首先对现有技术中预编码矩阵的获取原理进行说明。
接收端到的信号向量的计算方法如公式一所示:
r=Hs+n 公式一;
其中,r、H、s和n分别表示接收信号向量、信道矩阵、发送信号向量和加性噪声向量。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35
(发送端两根物理天线、接收端两根物理天线对应的信道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41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42
也就是接收端的第一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r1中既有发送端的第一根天线发送的信号x1经过信道h11后的信号,又有第二根天线发送的信号x2经过信道h12后的信号,接收端的第二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既有发送端的第二根天线发送的信号x2经过信道h22后的信号,又有第一根天线发送的信号x1经过信道h21后的信号,信道间干扰或信号间干扰较大。
若信道矩阵是对角阵时,例如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43
发送信号经过信道到达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向量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44
接收端的第一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r1中不包含第二根天线发送的信号x2经过信道h12后的信号,接收端的第二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不包含第一根天线发送的信号x1经过信道h21后的信号,即消除了信道间干扰或信号间干扰,但是MIMO信道矩阵不具有对角阵的特征。
通过对信道矩阵H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简称SVD):通过对信道矩阵H进行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奇异值分解):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45
得到左奇异矩阵U、对角阵S和右奇异矩阵V,其中矩阵U矩阵V均是酉阵,酉阵与自身的共轭转置矩阵相乘的结果为单位阵,即UHU=UUH=VHV=VVH=I,如果发送信号在经过信道之前,对发送信号进行预处理,即发送信号左乘一个预编码矩阵W,且预编码矩阵W是信道矩阵H的右奇异矩阵V的共轭转置矩阵VH,经过预编码后的信号再经过信道,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46
接收端对接收信号左乘酉阵U的共轭转置,即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47
相当于发送信号直接与对角阵相乘,所以,经过预编码之后的信号在经历空间信道后等价为一组相互之间没有干扰的数据,避免了信道间干扰或信号间干扰问题。
因此,理想的预编码矩阵为信道矩阵的右奇异矩阵V的共轭转置矩阵VH,但由于完整且准确的信道信息的数据量庞大,网络设备通知通信装置上行信道时将占用大量的下行资源,因此为减少开销,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技术对各种形式的V进行压缩量化并进行编号,得到了现有技术中的各预编码矩阵,比如表3中的索引0~15各自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索引16~23各自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系数更改为1/2后的各预编码矩阵,表5中的0~15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现有技术中的预编码矩阵也满足如下条件:预编码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与预编码矩阵相乘后能够得到对角阵。
接着对本实施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可以指示物理天线,也可以消除信道间的干扰的原因进行说明。
对比现有技术的各预编码矩阵,本申请实施中的可以指示物理天线的预编码矩阵是将现有技术中的各预编码矩阵中某些行的非零元素置0,使得一些行的元素全为0元素,以达到可以指示物理天线的功能。若信道矩阵和现有技术中的预编码矩阵W1相乘后,再左乘一个左奇异矩阵U的共轭转置矩阵,使得接收端在计算接收端的接收信号时,相当于发送信号直接与第一对角阵相乘,也就是经预编码矩阵W1预编码之后的信号在经历空间信道后能够等价为一组相互之间没有干扰的数据;那么,根据矩阵相乘的原理,将现有技术中的各预编码矩阵中某些行的非零元素置0,使得一些行的元素全为0元素后得到的可以指示物理天线的第一预编码矩阵W1也满足以下条件:信道矩阵和第一预编码矩阵W2相乘后再左乘一个左奇异矩阵U的共轭转置矩阵,使得接收端在计算接收端的接收信号时,相当于发送信号直接与第二对角阵相乘,也就是经预编码矩阵W2预编码之后的信号在经历空间信道后能够等价为一组相互之间没有干扰的数据。只不过上述的第二对角阵中肯定存在0元素。
在实际的过程中,理想情况下的预编码矩阵(为信道矩阵的右奇异矩阵V的共轭转置矩阵VH)并不存在,经过压缩量化后的现有的预编码矩阵只能尽可能的消除信道间的干扰,同样,根据矩阵相乘原理,将现有技术中的预编码矩阵中某些行的非零元素置0,使得一些行的元素全为0元素后得到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与上行信号相乘后,在左乘左奇异矩阵U的共轭转置矩阵与信道矩阵,达到的消除信道间的干扰的效果与现有的预编码矩阵的效果是相同的。
基于上述对本实施例涉及的码本的介绍,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204中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确定方法进行说明。
在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时,需要先确定第二目标码本。
第二目标码本的确定的方法可采用如下两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
第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获取网络设备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第一码本,也就是原始存储在网络设备侧的码本,确定第一码本为第二目标码本。
比如:若上行传输的层数为1,网络设备解析天线能力上报信息后,网络设备获知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则选择与传输的层数1且与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对应的码本,作为第二目标码本,此时,第二目标码本可为上述表2所示的码本;若上行传输的层数为2,且解析天线能力上报信息后,网络设备获知通信装置具有4根天线,则选择与上行传输的层数为2且与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对应的码本,作为第二目标码本,此时,第二目标码本可为上述表4所示的码本。
第二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获取网络设备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第一码本;也就是原始存储在网络设备侧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或者,上行信道信息,以及第一码本,获取第二目标码本。第二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或者,上行信道信息,可以理解为:(1)网络设备仅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2)网络设备仅根据上行信道信息,(3)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和上行信道信息。
具体地,网络设备会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或者,上行信道信息,获取第一码本中组成第二目标码本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也就是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预编码矩阵);根据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获取第二目标码本。此处的获取第二目标码本可以理解为:将第一码本中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提取出来,重新得到一个相对于第一码本缩小的第二目标码本(此时,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码本中的索引与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码本中的索引可能不相同)。此处的获取第二目标码本还可以理解为:将第一码本中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标记为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或者将第一码本中的除了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以外的预编码矩阵标记为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相当于得到了一个具有限制通信装置选择标记或者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标记的码本(此时,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码本中的索引与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相同)。
具体地,获取第二目标码本的方法具有以下a~e所示的五种可实现的方式。
具体地,a、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码本中不限制终端选择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具体为:将能够指示该数量的物理天线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为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可以理解的是,该方法对应的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天线能力还至少包括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比如:第一码本为上述表3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获知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1,上所述表3所示的码本中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61
中包括一行非零元素,分别指示1根物理天线,则将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62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63
确定为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此时,第二目标码本可如表6所示:
表6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64
由于表3所示的原始的第一码本中索引0~15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均为现有的预编码矩阵,其不能指示天线,索引16~23以及28~43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均可指示两根物理天线,因此,索引0~15、16~23以及28~43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均为限制终端选择的预编码矩阵,可称为第三预编码矩阵。由表6可知,表6所示的码本中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在表3所示的码本中的索引与在表6所示的码本的索引不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表6所示的第二目标码本的形式为重新得到的缩小了的码本,此时,第二目标码本也可不为表6所示的形式,比如仍可为表3所示的形式,只是索引0~15、16~23以及28~43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或者,索引24~27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
该方法确定第二目标码本的过程比较简单。
b、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上行信道信息,确定第一码本中不限制终端选择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可以理解的是,该方法对应的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天线能力还至少包括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比如:第一码本为上述表2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获知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1,上所述表3所示的码本中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71
中包括一行非零元素,分别指示1根物理天线;但是,网络设备根据先前的经验,可知根据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72
得到的等效信道的系统性能不好,比如系统容量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或SINR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此时,将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73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74
中去掉,得到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75
为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此时,第二目标码本可如表7所示:
表7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76
由于表3所示的原始的第一码本中索引0~15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均为现有的预编码矩阵,其不能指示天线,索引16~23以及28~43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均可指示两根物理天线,根据索引25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得到的等效信道的系统性能不好,因此,索引0~15、16~23、25以及28~43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均为限制终端选择的预编码矩阵,可称为第三预编码矩阵。由表7可知,表7所示的码本中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在表3所示的码本中的索引与在表7所示的码本的索引不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表7所示的第二目标码本的形式为重新得到的缩小了的码本,此时,第二目标码本也可不为表7所示的形式,比如仍可为表3所示的形式,只是索引0~15、16~23、25以及28~43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或者,索引24、26、27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
该方法确定第二目标码本的过程可以实现选择使得系统性能较好的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的目的。
c、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确定第一码本中不限制终端选择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具体为;将指示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多个预编码矩阵,确定为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可以理解的是,该方法对应的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天线能力还至少包括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
比如:第一码本为上述表3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获知通信装置可通过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同时发送上行信息、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3同时发送上行信息、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3同时发送上行信息、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2同时发送上行信息,那么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81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82
为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此时,第二目标码本可如表8所示:
表8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83
可以理解的是,表8所示的第二目标码本的形式为重新得到的缩小了的码本,此时,第二目标码本也可不为表8所示的形式,比如仍可为表3所示的形式,只是索引0~15、24~31以及32~35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或者,索引16~23、36~43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
该方法确定第二目标码本的过程比较简单。
d、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和上行信道信息,确定第一码本中不限制终端选择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可以理解的是,该方法对应的天线能力上报信息中指示的天线能力还至少包括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
比如:第一码本为上述表3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获知通信装置可通过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同时发送上行信息、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3同时发送上行信息、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3同时发送上行信息、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2同时发送上行信息,那么根据通信装置能够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得到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91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92
但是,网络设备根据先前的经验,可知根据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93
得到的等效信道(等效信道的获取方法为上行信道矩阵与预编码矩阵相乘)的系统性能不好,比如系统容量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或SINR低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上述的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94
去掉,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95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96
为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此时,第二目标码本可如表9所示:
表9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297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01
可以理解的是,表9所示的第二目标码本的形式为重新得到的缩小了的码本,此时,第二目标码本也可不为表9所示的形式,比如仍可为表3所示的形式,只是索引0~15、16~19、24~31以及32~35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或者,索引20~23、36~43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
该方法确定第二目标码本的过程可以实现选择使得系统性能较好的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的目的。
e、网络设备根据上行信道信息,确定第一码本中不限制终端选择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若第一码本为表4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先前的经验,可知根据索引3~5、9~17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得到的等效信道的系统性能不好,比如系统容量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或SINR低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将表4所示的码本3~5、9~17指示的预编码矩阵作为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多个第三预编码矩阵,0~2,6~8的预编码矩阵为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根据表4中的索引0~2,6~8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得到第二目标码本,如表10所示:
表10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02
可以理解的是,表10所示的第二目标码本的形式为重新得到的缩小了的码本,此时,第二目标码本也可不为表10所示的形式,比如仍可为表4所示的形式,只是索引3~5、9~17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或者,索引0~2,6~8指示的预编码矩阵具有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
综上可知,若第二目标码本为缩小了的码本,索引数量少,后续向通信装置指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时,占用的比特少,节省了网络开销。比如,表6所示的第二目标码本为缩小了的码本,其只具有索引0~3,这样在后续向通信装置指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时,只需占用2个比特,而原来的表3所示的码本在后续向通信装置指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时,需占用6个比特,因此,这样可以节省向通信装置指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的索引的网络开销。
该方法确定第二目标码本的过程可以实现选择使得系统性能较好的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的目的。
下面对从第二目标码本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方法进行说明。
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或者,上行信道信息,从第二目标码本中获取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此处的,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或者,上行信道信息,可以理解为:(1)网络设备仅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2)网络设备仅根据上行信道信息,(3)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和上行信道信息。
具体地,若第二目标码本的获取方法,为通过上述获取第二目标码本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获取的,也就是第二目标码本就是网络设备存储的原始的第一码本,则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可采用如下五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
第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网络设备根据获知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具体为: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从能够指示该数量物理天线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任选一个,作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比如:第二目标码本为上述表2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获知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物理天线的数量为1,上所述表2所示的码本中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11
中包括一行非零元素,分别指示1根物理天线,则从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12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13
中任选一个作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比如选择了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14
那么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15
即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第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过程简单。
第二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网络设备根据获知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上行信道信息,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具体为: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从第二目标码本中确定能够指示该数量物理天线的多个第四预编码矩阵,根据上行信道信息,从多个第四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比如:第二目标码本为上述表2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获知通信装置可同时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1,上所述表2所示的码本中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21
中包括一行非零元素,分别指示1根物理天线,则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22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23
为多个第四预编码矩阵;接着根据上行信道信息,将上行信道矩阵与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24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25
分别相乘,得到4个等效信道,哪个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系统性能最好,则该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便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其中,系统性能包括系统容量,信干噪比(Signal toInference plus Noise Ratio,简称SINR)等。若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26
与上行信道矩阵相乘,得到的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系统性能最好,那么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27
即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第二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由于每根物理天线对应的子信道有可能不相同,每个子信道的信道质量也并不相同,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根据了上行信道信息来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也就是将预选的各预编码矩阵分别与上行信道矩阵相乘,得到等效信道矩阵,哪个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系统性能最好,则该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便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如前所述“每一行与哪根物理天线对应,上行信道矩阵中的相应列的冲激响应就是根据哪根物理天线发射的SRS得到的”,可知,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与上行信道矩阵相乘,得到等效信道矩阵是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物理天线对应的信道,那么采用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可以使得系统性能最好,也就是说可以实现选择使得系统性能较好的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的目的。
第三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网络设备根据获知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具体为:网络设备根据能够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从指示能够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任选一个预编码矩阵,作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比如:第二目标码本为上述表2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获知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为物理天线0或物理天线1或物理天线2或物理天线3,即可从物理天线0、物理天线1、物理天线2、物理天线3中选择一个物理天线进行上行信息的发送,其中,如上所述表2所示的码本中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1
可指示物理天线0、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2
可指示物理天线1、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3
可指示物理天线2、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4
可指示物理天线3,网络设备可从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5
中任选一个作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比如选择了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6
那么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7
即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第三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过程简单。
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和上行信道信息,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比如:第二目标码本可为上述表2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获知通信装置可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为: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的组合(0,2)、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3的组合(1,3),即可采用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同时发送上行信息,也可采用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3同时发送上行信息,其中,如上所述表2所示的码本中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8
可指示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的组合;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9
可指示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3的组合;接着,根据上行信道信息,从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10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311
中选一个作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具体方法为:网络设备将上行信道矩阵分别与上述八个第一预编码矩阵相乘,得到八个等效信道矩阵,哪个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系统性能最好,则该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便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其中,系统性能包括系统容量,信干噪比(Signal to Inference plus Noise Ratio,简称SINR)等。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41
与上行信道矩阵相乘,得到的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系统性能最好,那么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42
即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进一步地,为了减少计算量,加快获取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速度,网络设备可根据先前的经验,比如根据上述八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的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43
预编码矩阵得到的等效信道的系统性能比较差,比如系统容量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或SINR低于第二预设阈值,则只需将上行信道矩阵分别与剩余的6个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44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45
进行相乘,获取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第四种实施方式,一是可以实现选择使得系统性能较好的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的目的,还具有选择的目标物理天线比较准确的优点。
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根据上行信道信息,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具体地,若第二目标码本可为上述表3所示的码本,根据上行信道信息,从第二目标码本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具体实现可如下:
网络设备根将上行信道矩阵分别与表3中的18个第一预编码矩阵相乘,得到18个等效信道矩阵,哪个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系统性能最好,则该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便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其中,系统性能包括系统容量,SINR等。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46
与上行信道矩阵相乘,得到的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系统性能最好,那么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47
即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当然,为了减少计算量,加快获取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速度,网络设备可根据先前的经验,比如采用某几个预编码矩阵的得到的等效信道的系统性能比较差,比如系统容量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和/或SINR低于第一阈值,则将这样的预编码矩阵组成A组,第二目标码本中剩余的预编码矩阵组成B组,A组为限制终端进行选择的组,B组为不限制终端进行选择的组。那么只需将上行信道矩阵分别与B组中的各预编码矩阵进行相乘,获取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可以实现选择使得系统性能较好的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的目的。
若第二目标码本的获取方法,为通过上述获取第二目标码本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获取的,也就是第二目标码本是缩小后的码本或者是具有限制通信装置选择或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标记的码本,则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可采用如下四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
第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任选一个,作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第二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若获取第二目标码本的方法为上述e中的方法,网络设备根据获知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具体为: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从第二目标码本中能够指示该数量物理天线的预编码矩阵中任选一个,作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或者,
网络设备根据获知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上行信道信息,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具体为:
网络设备根据获知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确定多个第四预编码矩阵,确定上行信道矩阵与第四预编码矩阵相乘后得到的等效信道的系统性能最好的四预编码矩阵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第三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若获取第二目标码本的方法为上述a~b和e任一中的方法,网络设备根据获知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具体为:网络设备从第二目标码本中能够指示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预编码矩阵中任选一个预编码矩阵,作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或者,
网络设备根据获知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预编码矩阵中确定多个第四预编码矩阵,确定上行信道矩阵与第四预编码矩阵相乘后得到的等效信道的系统性能最好的第四预编码矩阵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第四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为:若获取第二目标码本的方法为上述a~e中任一的方法,网络设备根据上行信道信息,从第二目标码本包括的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具体为:将上行信道矩阵分别与第二目标码本中的多个预编码矩阵相乘,得到多个等效信道矩阵,确定系统性能最好的等效信道矩阵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为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对于步骤S205、网络设备在确定了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后,将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发送至通信装置。
其中,上行传输的层数和上述索引可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简称DCI)发送至通信装置,即网络设备发送DCI至通信装置,DCI包括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其中,上行传输的层数的指示信息可占用DCI信息的第一字段,上述索引的指示信息可占用DCI信息的第二字段,此时,上述的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独立编码。
此外,上述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还可联合编码,采用同一指示信息进行指示,占用DCI信息的一个字段;也就是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每种组合定义一个组合索引,指示信息指示的是网路设备确定的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这一组合对应的组合索引。
对于步骤S206、若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通过DCI发送至通信装置,通信装置接收到DCI,解析后获取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
通信装置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目标码本与第二目标码本是相同的,第一目标码本为在通信装置存储的码本,第二目标码本为在网络设备存储的码本。
将第一目标码本中多个预编码矩阵中该索引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确定为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是相同的。
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二目标码本为在网络设备侧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则第一目标码本也为在通信装置侧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
比如,若上行传输的层数为1,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第一目标码本也为如表2所示的码本,与网络设备根据确定的上行传输的层数为1,通信装置上报的其具有4根物理天线时确定的第二目标码本是一样的。
确定了第一目标码本为如表2所示的码本后,若通信装置获取到的索引为0时,则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61
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二目标码本通过上述获取第二目标码本的第二种可实现实施方式获取到的,即第二目标码本不是网络设备存储的原始的第一码本,则第一目标码本也不是通信装置存储的原始的第一码本。下面对该种情况下第一目标码本的获取方法进行说明。
通信装置可以在接收网络设备向通信装置发送的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之前,先获取第一目标码本,还可以在通信装置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之前,获取第一目标码本。
对于“通信装置可以在接收网络设备向通信装置发送的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之前,获取第一目标码本”对应的第一目标码本的确定方法,可通过以下两种但不限于该两种可实现的方式实现。
第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通信装置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和至少一个第一码本,获取至少一个目标码本,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终端设备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从至少一个目标码本中,确定第一目标码本。
此时,第一码本为通信装置侧存储的与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对应的码本,比如,若通信装置支持1T4R,则第一码本只有1个,可为表2所示的码本,若通信装置支持2T4R,则第一码本具有2个,表2和表4所示的码本。
如上所述,天线的能力包括: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或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若上述网络设备侧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第一码本,获取第二目标码本(即上述a对应的方法),则对于每个第一码本,通信装置也是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第一码本获取该第一码本对应的目标码本,每个目标码本的获取方式与第二目标码本的获取方式相同。
若上述网络设备侧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和第一码本,获取第二目标码本(即上述c对应的方法),则对于每个第一码本,通信装置也是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和第一码本获取该第一码本对应的目标码本,每个目标码本的获取方式与第二目标码本的获取方式相同。
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从至少一个目标码本中确定第一目标码本,也就是若目标码本具有多个,目标码本中预编码矩阵的列与上行传输的层数相同的目标码本便为第一目标码本。
该种可实现的方式,通信装置无需与网络设备进行交互,便可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网络开销小。
第二种可实现的方式为:网络设备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通信装置在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后,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通信装置存储的每个码本,获取至少一个目标码本;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终端设备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从至少一个目标码本中,确定第一目标码本。
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上述第一指示信息之间的“或者”含义,使得第一指示信息具有如下形式:
(1)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2)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3)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和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4)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5)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6)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和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还会将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哪些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和/或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组包括哪些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发送至通信装置。
对于“通信装置可以在接收网络设备向通信装置发送的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之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对应的第一目标码本的确定方法,可通过以下四种但不限于该四种可实现的方式实现。
第一目标码本的获取方法可通过以下四种但不限于该四种可实现的方式实现。
第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通信装置在接收到上行传输的层数后,获取与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第一码本,根据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和第一码本,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如上所述,天线的能力包括: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或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此时,若上述网络设备侧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第一码本,获取第二目标码本(即上述a对应的方法),则通信装置也是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和第一码本获取第一目标码本,获取方式与第二目标码本的获取方式相同。
若上述网络设备侧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和第一码本,获取第二目标码本(即上述c对应的方法),则通信装置也是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和第一码本获取第一目标码本,获取方式与第二目标码本的获取方式相同。
该种可实现的方式,通信装置无需与网络设备进行交互,便可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网络开销小。
第二种可实现的方式为:通信装置接收到上行传输的层数后,获取与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第一码本,根据第一码本和第一指示信息,得到第一目标码本,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具体地,在网络设备确定了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第一码本中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后(第一码本为网络设备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且与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详见上述获取的方法),会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同上述的第一指示信息,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可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信令下发至通信装置,第一指示信息可在网络设备确定好第一码本之后、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之前,下发至通信装置。比如如上所述,第一码本为上述表3所示的码本,网络设备根据天线能力上报信息获知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索引24~27各自对应的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391
为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
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和/或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时,RRC信令中可包括bitmap信息,此时,该bitmap可具有40个比特,分别指示表3中所示的第一码本中的40个预编码矩阵是否被限制选择,该bitmap信息的形式可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111000000000000,其中前24个0依次指示表3中所示的第一码本的索引0~23对应的各预编码矩阵限制通信装置选择,即索引0~23对应的各预编码矩阵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第25位至第28位的“1”依次指示表3中所示的第一码本的索引24~27对应的各预编码矩阵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即索引24~27对应的各预编码矩阵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第26位至第40位的“0”依次指示表3中所示的第一码本的索引28~39对应的各预编码矩阵限制通信装置选择,即索引28~39对应的各预编码矩阵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
bitmap信息除了上述形式,bitmap信息可包括第一码本的索引24~27的指示信息,或者索引0~23、索引28~39的指示信息。
通信装置在接收到上行传输的层数之后,获取通信装置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且与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此处也可称为第一码本,因为通信装置存储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与网络设备存储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是一致的。
通信装置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中指示的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得到第一目标码本,比如若通信装置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且与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第一码本)为表3所示的码本,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是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的,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1,此时的第一目标码本的形式如上述的表6所示。
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和/或,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此时,网络设备会将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组成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将第一码本除了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多个第三预编码矩阵组成第二预编码矩阵组,即第一预编码矩阵组为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组,第二预编码矩阵组为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组。
此时,第一指示信息可包括两个比特,一个比特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组是否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另一个比特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组是否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比如第二指示信息的形式可为“10”,“1”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的各预编码矩阵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即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组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0”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的各预编码矩阵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即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组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
第一指示信息除了上述方式,第一指示信息可仅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组的索引的指示信息,或,第一指示信息仅包括第二预编码矩阵组的索引的指示信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还会将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哪些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和/或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组包括哪些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发送至通信装置。
通信装置根据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中指示的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的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得到第一目标码本,比如若通信装置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且与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第一码本)为表3所示的码本,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是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确定的,且通信装置可通过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同时发送上行信息、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3同时发送上行信息,物理天线1和物理天线2同时发送上行信息,此时的第一目标码本的形式如上述的表8所示。
第三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在网络设备确定了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第一码本中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后(第一码本为网络设备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且与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将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组成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将第一码本除了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多个第三预编码矩阵组成第二预编码矩阵组,即第一预编码矩阵组为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组,第二预编码矩阵组为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组。
如上所述,网络设备可通过DCI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即:网络设备发送DCI至通信装置,DCI包括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此时,网络设备可建立第一码本包括的各预编码矩组与DCI所占用的时域的编号的奇偶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第一预编码矩组DCI所占用的时域的奇数编号对应、第二预编码矩组与DCI所占用的时域的偶数编号对应;或者,第一预编码矩组与DCI所占用的时域的偶数编号对应、第二预编码矩组与DCI所占用的时域的奇数编号对应。
接着,网络设备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包括的各预编码矩组与DCI所占用的时域的编号的奇偶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网络设备还会将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哪些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和/或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组包括哪些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发送至通信装置。
其中,若第一预编码矩组与DCI所占用的时域的奇数编号对应,此时,网络设备在编号为奇数的时域上向通信装置发送DCI。
此时,通信装置会在编号为奇数的时域上获取到DCI,则通信装置根据第三指示信息中指示的第一码本的与DCI所占用的时域的奇数编号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的各预编码矩阵,得到第一目标码本。
其中,若第一预编码矩组与DCI所占用的时域的偶数编号对应,此时,网络设备在编号为偶数的时域上向通信装置发送DCI。
此时,通信装置会在编号为偶数的时域上获取到DCI,则通信装置根据第三指示信息中指示的第一码本的与DCI所占用的时域的偶数编号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的各预编码矩阵,得到第一目标码本。
第四种可实现的方式为:在网络设备确定了不限制通信装置选择的第一码本中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后(第一码本为网络设备存储的与上行传输的层数且与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原始的码本),将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组成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将第一码本除了多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多个第三预编码矩阵组成第二预编码矩阵组,即第一预编码矩阵组为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组,第二预编码矩阵组为不用于获取第一目标码本的组。
网络设备发送DCI至通信装置,DCI包括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则建立第一码本包括的各预编码矩阵组与各CRC掩码组组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第一预编码矩组与第一CRC掩码组对应、第二预编码矩组与第二CRC掩码组对应,或者,第一预编码矩组与第二CRC掩码组对应、第二预编码矩组与第一CRC掩码组对应。其中,CRC掩码组至少包括一个CRC掩码。
接着,向通信装置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码本包括的各预编码矩组与各CRC掩码组之间的对应关系。网络设备还会将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哪些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和/或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组包括哪些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发送至通信装置,以及将指示第一CRC掩码组包括哪些CRC掩码和/或第二CRC掩码组包括哪些CRC掩码发送至通信装置。
其中,若第一预编码矩组与第一CRC掩码组对应时,网络设备发送至通信装置的DCI的掩码为第一CRC掩码组中的掩码。
此时,通信装置解析DCI后得到的CRC掩码为第一CRC掩码组中的掩码,则通信装置根据第四指示信息中指示的与第一CRC掩码组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的各预编码矩阵,得到第一目标码本。
若第一预编码矩组与第二CRC掩码组对应时,网络设备发送至通信装置的DCI的掩码为第二CRC掩码组中的掩码。
此时,通信装置解析DCI后得到的CRC掩码为第二CRC掩码组中的掩码,则通信装置根据第四指示信息中指示的与第二CRC掩码组对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包括的各预编码矩阵,得到第一目标码本。
对于步骤S207、通信装置根据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上述索引对应的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确定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相同。
具体地,通信装置接收到上述索引后,步骤S206中确定的第一目标码本中的该索引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便为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
如前所述,第二目标码本与第一目标码本相同,由于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对应的索引相同,那么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也相同。
如上所述,若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421
其指示的天线为物理天线0,则确定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为物理天线0。若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为
Figure GPA0000293884620000422
其指示的天线为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则确定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为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同时完成一个数据流的传输。
进一步地,若PUSCH被配置为4天线端口,且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此时,天线端口与物理天线可具有一一映射的关系,比如天线端口0映射物理天线0,天线端口1映射物理天线1,天线端口2映射物理天线2,天线端口3映射物理天线3。此时,若通信装置选择了物理天线0进行上行信息的发送,则上行信息对应的天线端口为天线端口0。
若PUSCH被配置为2天线端口,且通信装置具有4根物理天线,此时,一个天线端口可映射两根物理天线,比如天线端口0映射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1,天线端口1映射物理天线2和物理天线3。此时,若通信装置选择了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2进行上行信息的发送,则上行信息所对应的天线端口为天线端口0和天线端口1,若通信装置选择了物理天线0和物理天线1进行上行信息的发送,则上行信息所对应的天线端口为天线端口0。
本实施例的上行传输的信息可为在PUSCH上发送的数据,此时,本实施例是针对PUSCH进行的天线选择。
本实施例中通过码本的至少部分预编码矩阵可以指示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支持的天线能力和/或上行信道信息获取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并将该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指示发送至通信装置,通信装置根据该索引,可从终端侧存储的码本中确定该索引对应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相同,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指示的物理天线即为确定的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实现了支持不同天线能力的多种通信装置的上行天线的选择;而且,若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是网络设备根据上行信道信息确定的,保证了通信装置采用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时,系统的性能最好,也就是可以使得通信装置能够选择使得系统性能最好的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的信令流程图二,参见图3,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301、网络设备确定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步骤S302、网络设备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
步骤S303、网络设备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
步骤S304、通信装置根据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第一目标码本和第二目标码本相同,第一目标码本包括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
步骤S305、通信装置根据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上述索引对应的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确定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相同;
具体地,本实施中的步骤S301和步骤S302为网络设备根据通信装置发送的多个信息确定上行传输的层数和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的过程,具体实现参见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201~步骤S204涉及的内容。
步骤S303为网络设备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二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的过程,具体实现参见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205。
步骤S304为通信装置确定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的过程,具体实现参见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206。
步骤S305为通信装置确定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的过程,具体实现参见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S207。
本实施例的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实现了支持不同天线能力的多种通信装置的上行天线的选择;而且,若第二目标预编码矩阵是网络设备根据上行信道信息确定的,保证了通信装置采用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时,系统的性能最好,也就是可以使得通信装置能够选择使得系统性能最好的目标物理天线发送上行信息。
上述针对网络设备和通信装置所实现的功能,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和通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各自的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及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网络设备和通信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包括处理器21和通信总线22,处理器21用于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存储器为通信装置外部的存储器。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包括处理器31、存储器32和通信总线33,处理器31用于调用32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图4和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是通信装置本身,也可以是通信装置内的芯片,所述通信装置或所述芯片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上述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或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各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设计的上行信息的传输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的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网络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9)

1.一种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网络设备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和上行传输的层数;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是指能够独立并行传输的数据流的数量;
根据所述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
根据所述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中所述索引对应的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列数与所述层数相同;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归一化系数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非零元素的平方和的平方根的倒数;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11
或者,所述预设条件为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12
其中,W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WT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13
为对角矩阵,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14
为对角矩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行与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对应的物理天线为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的数量≤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层数为1且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时,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15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21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层数为2且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时,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22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31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层数为1且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时,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32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层数为2且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为4时,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33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41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天线能力上报信息,所述天线能力上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包括: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闭环天线选择;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和所述第一码本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包括: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闭环天线选择;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所述预编码矩阵组包括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所述预编码矩阵组包括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从网络设备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包括: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预编码矩阵的索引;
所述根据所述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根据所述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码本;
根据所述DCI所占用的时域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其中,所述第一码本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组,若所述DCI所占用的时域的编号为奇数时,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或者若所述DCI所占用的时域的编号为偶数时,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13.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是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从网络设备接收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包括: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预编码矩阵的索引;
所述根据所述层数和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码本包括:
根据所述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码本;
根据所述DCI的掩码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其中,所述第一码本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组,若所述DCI的掩码为第一掩码时,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或者若所述DCI的掩码为第二掩码时,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支持:
1个发射天线通道,2个接收天线通道;或者,
1个发射天线通道,4个接收天线通道;或者,
2个发射天线通道,4个接收天线通道;或者,
1个发射天线通道,8个接收天线通道;或者,
2个发射天线通道,8个接收天线通道。
15.一种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上行传输的层数和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是指能够独立并行传输的数据流的数量;
根据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
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层数和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目标码本中的索引,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目标物理天线;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多个第一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行与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列数与所述层数相同;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归一化系数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非零元素的平方和的平方根的倒数;
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满足预设条件,所述预设条件为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61
或者,所述预设条件为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62
其中,W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WT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共轭转置矩阵,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63
为对角矩阵,
Figure FDA0003625476740000064
为对角矩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对应的物理天线为用于发送上行信息的物理天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中包括非零元素的行的数量≤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包括:
从所述通信装置接收天线能力上报信息,所述天线能力上报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包括: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包括:
获取与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从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中确定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
20.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为第一码本的子集;
所述根据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确定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包括:
获取与所述上行传输的层数和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对应的所述第一码本;
根据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或者,上行信道的信息,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
从所述第一目标码本中确定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
其中,所述通信装置的天线能力包括: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闭环天线选择;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的数量;或者,
所述通信装置支持的同时用于上行传输的物理天线。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通信装置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所述预编码矩阵组包括所述第一码本中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或者,
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组,所述预编码矩阵组包括所述第一码本中不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码本的预编码矩阵。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码本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组;
若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所述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层数和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包括:
在编号为偶数的时域上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层数和所述索引;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与偶数时域对应;或者,
若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所述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层数和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包括:
在编号为奇数的时域上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层数和所述索引,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与奇数时域对应。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码本包括第一预编码矩阵组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组;
若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所述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层数和所述第一目标预编码矩阵在第一目标码本中的索引,包括:
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包括所述层数和所述索引,所述DCI的掩码为第一CRC掩码,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组与所述第一CRC掩码对应;或者,
若所述第一目标码本包括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所述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DCI,所述DCI包括所述层数和所述索引,所述DCI的掩码为第二CRC掩码,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组与所述第二CRC掩码对应。
2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方法。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存储器。
2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与存储器耦合,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5-23任一所述的方法。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存储器。
28.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方法。
29.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5-23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1880091380.0A 2018-04-04 2018-04-04 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1886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081884 WO2019191932A1 (zh) 2018-04-04 2018-04-04 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6809A CN111886809A (zh) 2020-11-03
CN111886809B true CN111886809B (zh) 2022-08-09

Family

ID=68099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1380.0A Active CN111886809B (zh) 2018-04-04 2018-04-04 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3332B2 (zh)
EP (1) EP3758246A4 (zh)
CN (1) CN111886809B (zh)
WO (1) WO20191919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41269B2 (en) 2020-06-30 2023-05-02 Rampart Communications, Inc. Modulation-agnostic transformations using unitary braid divisional multiplexing (UBDM)
US10951442B2 (en) * 2019-07-31 2021-03-16 Rampart Communication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unitary braid divisional multiplexing (UBDM) with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US10965352B1 (en) 2019-09-24 2021-03-30 Rampart Communication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using very large multiple-in multiple-out (MIMO) antenna systems with extremely large class of fast unitary transformations
US11638217B2 (en) * 2019-10-09 2023-04-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RS antenna switching for multiple receive antennas
US11159220B2 (en) 2020-02-11 2021-10-26 Rampart Communications, Inc. 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 (SISO) physical layer key exchange
WO2021098125A1 (en) * 2020-04-08 2021-05-27 Zte Corporati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thereof
WO2022126346A1 (zh) * 2020-12-14 2022-06-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872650B (zh) * 2021-09-28 2022-11-29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和存储介质
WO2023184555A1 (en) * 2022-04-02 2023-10-05 Nec Corporation Methods, device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
CN117498901A (zh) * 2022-07-22 2024-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827402B (zh) * 2023-08-29 2024-01-05 极芯通讯技术(南京)有限公司 下行信道波束赋形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84051A1 (ko) * 2013-12-03 2015-06-11 주식회사 아이티엘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csi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80178A1 (zh) * 2014-05-30 2015-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告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装置和基站天线
CN105187107A (zh) * 2008-08-11 2015-12-23 Lg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多天线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WO2016204591A1 (en) * 2015-06-18 2016-12-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dvanced beamforming and feedback methods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7148761A (zh) * 2015-09-30 2017-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码本反馈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7852279A (zh) * 2015-08-14 2018-03-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码本的配置方法和用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7460B (zh) 2009-04-14 2012-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噪比获取装置、方法以及通信设备
CN101599788B (zh) 2009-05-15 2013-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Lte系统中确定信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2761354B (zh) * 2011-04-28 2015-02-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网络设备中生成码本和相关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2255705B (zh) 2011-07-08 2013-09-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行预编码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
JP2013038666A (ja) * 2011-08-10 2013-02-21 Sharp Corp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2938687B (zh) * 2011-08-15 2015-08-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预编码信息发送方法、预编码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03036601B (zh) 2011-09-30 2017-08-29 锐迪科(重庆)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秩指示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68698B (zh) 2011-11-10 2014-04-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pmi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600208B (zh) * 2017-09-30 2021-06-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上行传输、配置方法、终端及基站
WO2019127197A1 (zh) * 2017-12-28 2019-07-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87107A (zh) * 2008-08-11 2015-12-23 Lg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多天线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084051A1 (ko) * 2013-12-03 2015-06-11 주식회사 아이티엘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csi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80178A1 (zh) * 2014-05-30 2015-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告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装置和基站天线
WO2016204591A1 (en) * 2015-06-18 2016-12-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dvanced beamforming and feedback methods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7852279A (zh) * 2015-08-14 2018-03-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码本的配置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7148761A (zh) * 2015-09-30 2017-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码本反馈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6809A (zh) 2020-11-03
EP3758246A4 (en) 2021-03-03
US11303332B2 (en) 2022-04-12
US20210013936A1 (en) 2021-01-14
EP3758246A1 (en) 2020-12-30
WO2019191932A1 (zh)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6809B (zh) 上行天线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8260217B (zh)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装置和通信节点
CN109600208B (zh) 一种上行传输、配置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7872261B (zh) 一种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0838902B (zh)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365380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通信装置及系统
WO2014101242A1 (zh) 报告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8139519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identifying transmit power value in multi-user MIMO
CN109474999A (zh) 发送上行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16234030A (zh) 通信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KR20150121185A (ko) 이동국, 기지국 및 통신 제어 방법
US11196522B2 (en) Enhance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cheme
CN113992309A (zh) 获取信道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CN109803414A (zh) 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10557348B (zh) 用于解调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40007250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7294588A (zh) 通信设备、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和信道估计方法
CN115088224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0784292A (zh) 参考信号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20252691A1 (en) Transmiss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16530159A (zh) 上行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JP2023538918A (ja) 異なる用途のsrsリソースセット間でsrsリソースを共有する方法
CN116868515A (zh) 码本上报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6762283A (zh) 一种进行预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073342A1 (en) Non-linear precoding proced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