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6433B - 用于冷却系统的恒温器装置和包括所述恒温器装置的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冷却系统的恒温器装置和包括所述恒温器装置的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86433B CN111886433B CN201880090748.1A CN201880090748A CN111886433B CN 111886433 B CN111886433 B CN 111886433B CN 201880090748 A CN201880090748 A CN 201880090748A CN 111886433 B CN111886433 B CN 1118864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ermostat
- coolant
- thermal expansion
- expansion element
- stro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90 sol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51 cyc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20—Cooling circuit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part of engine or machine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85—Control of temperature with auxiliary non-electric power
- G05D23/1852—Control of temperature with auxiliary non-electric power with sensing element expanding and contracting in response to change of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2007/14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06—Retar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中的冷却系统的恒温器装置(8)。恒温器装置(8)包括恒温器壳体(15),恒温器壳体(15)包围可移动地布置的阀体(16、20、34、44),阀体配置成根据其位置,将来自恒温器室(15a)的冷却剂分配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和散热器(11)。恒温器装置(8)包括第一热膨胀元件(31),第一热膨胀元件响应于先导室(14a)中冷却剂的温度,提供阀体(16、20、34、44)的第一冲程,以及第二热膨胀元件(32),第二热膨胀元件响应于恒温器室(15a)中冷却剂的温度,提供阀体(16、20、34、44)的第二冲程,使得阀体(16、20、34、44)移动到由热膨胀元件(31、32)的冲程所限定的位置。先导室(14a)包括出口通道(14b),出口通道将冷却剂从先导室(14a)引导到恒温器室(15a)。
Description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冷却系统的恒温器装置。
重型车辆常常配备有液压减速器形式的辅助制动器。在常规的液压减速器中,油被用作为工作介质。当减速器启动时,油会在减速器中被迅速加热。离开减速器的油通过在车辆的冷却系统中循环的冷却剂在减速器冷却器中冷却。在另一种液压减速器中,冷却剂被用作为工作介质。在这种情况下,当减速器启动时,冷却系统中冷却剂的温度甚至更加快速升高。
常规的冷却系统包括恒温器,该恒温器感测散热器上游位置中的冷却剂的温度。当冷却剂的温度低于恒温器的调节温度时,恒温器将冷却剂引导到内燃机而不在散热器中冷却,而当冷却剂的温度高于调节温度时,恒温器将冷却剂引导到散热器来冷却。散热器是冷却系统的部件,冷却剂的温度可以在其中快速变化。在常规的冷却系统中,来自散热器的冷却的冷却剂到达恒温器之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冷却系统对散热器中冷却剂的温度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低。缓慢的反馈可能会导致所谓的“温度循环”,其中,恒温器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切换。结果,该散热器可能频繁暴露于较大的温度变化中,导致寿命缩短。
SE 532354展示具有恒温器的冷却系统,该恒温器可感测先导回路中冷却剂的温度。先导回路接收从进口管线到内燃机的小部分冷却剂流。在这种情况下,恒温器会在冷却剂在散热器中冷却后立即感测冷却剂的温度。因此,当冷却剂在冷却器中经历温度的快速变化时,可获得相当快的反馈。借助于这样的先导回路,可以基本上避免温度循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紧凑的恒温器装置,其在包括很少部件的同时具有将冷却剂流分配到散热器和散热器旁通管线的能力,考虑了冷却系统的两个位置中冷却剂的温度。
此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限定的恒温器装置来实现。恒温器装置包括:先导室,其从冷却系统的第一位置接收小的冷却剂流,以及恒温器室,其从冷却系统的第二位置接收冷却剂。阀体将恒温器室内的冷却剂分配到散热器或散热器旁通管线。恒温器装置包括布置在先导室中的第一热膨胀元件。该第一热膨胀元件响应于先导室中的冷却剂温度,提供阀体的第一冲程。恒温装置包括布置在恒温器室中的第二热膨胀元件。该第二热膨胀元件响应于恒温器室中的冷却剂温度,提供阀体的第二冲程。在这种情况下,冷却剂到散热器和散热器旁通管线的分配由公用阀体确定,该阀体由在冷却系统的两个不同位置中的冷却剂温度控制。在冷却系统中的所述两个位置中的冷却剂的温度变化可以被快速地指示并且随后相应地快速调节该阀体的位置。使用两个热膨胀元件和公用阀体可实现紧凑的、包括很少部件的设计。
此外,冷却剂经由出口通道从先导室引导到恒温器室。应当注意,从先导室到恒温器室的冷却剂流明显小于到恒温器室的普通冷却剂流。考虑到此事实,从先导室到恒温器室的冷却剂流基本上不影响由第二热膨胀元件感测到的恒温器室中的冷却剂温度。优选地,该先导室布置在恒温器室的附近。壁元件可布置在所述各室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先导室出口通道可以是所述壁中的通孔。无论如何,将冷却剂引导到恒温器室的先导室出口通道的存在使得不需要用于先导回路的单独的回流管线。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恒温器装置的包含部件。然而,用于将冷却剂流从先导室引导到恒温器室的条件是,先导室从冷却系统中的第一位置中接收的冷却剂具有比在第二位置中高的压力,普通的冷却剂在第二位置进入恒温器室。引导回路可从紧接在通过冷却系统循环冷却的泵的下游的第一位置接收冷却剂。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每个热膨胀元件包括配置成感测冷却剂的温度的传感器构件和配置成提供阀体的所述冲程的冲程构件。这种热膨胀元件能够根据冷却剂的温度来提供阀体的冲程。热膨胀元件中的一个的传感器构件可以固定地布置在恒温器装置中,并且所述固定膨胀元件的冲程构件可连接到另一热膨胀元件的一部分。这种固定热膨胀元件能够与阀体一起提供可移动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冲程。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固定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冲程构件连接到可移动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冲程构件,并且可移动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传感器构件连接到阀体。由于热膨胀元件的冲程构件彼此连接,因此可以在相反方向上启动。冲程的总和限定阀体的位置。可替代地,可以对所述两个热膨胀元件使用公用冲程构件。这种设计进一步减少在恒温器装置中使用的部件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固定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冲程构件连接到可移动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传感器构件,并且可移动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冲程构件连接到阀体。在这种情况下,热膨胀元件的冲程构件可以在相同方向上启动。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冲程的总和限定阀体的位置。固定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冲程构件可经由连接构件连接到可移动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传感器构件。这种连接构件可以在固定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冲程构件和可移动地布置的热膨胀元件的传感器构件之间提供稳定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每个热膨胀元件包括胶囊包围在特定温度处变相的材料体形式的传感器构件,以及活塞形式的冲程构件,其配置成当所述材料体变相时,提供阀体的所述冲程。单独的热膨胀元件可具有常规设计。这种热膨胀元件是不昂贵的并且具有可靠的功能。材料体可以是具有合适的相变温度的蜡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阀体可移动地布置在以下位置之间:将整个冷却剂流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的第一端位置,将整个冷却剂流引导到散热器的第二端位置,将冷却剂流的一部分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而将该冷却剂流的其余部分引导到散热器的至少一个中间位置。在操作条件期间,当热膨胀元件中的一个提供冲程时,阀体可移动到中间位置。在操作条件期间,当两个热膨胀元件都提供冲程时,阀体可移动到第二端位置。热膨胀元件的冲程可具有相同的长度或不同的长度。恒温器装置可包括阀弹簧,该阀弹簧配置成使阀体朝向第一端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恒温器装置包括可移动阀单元,该可移动阀单元包括形式为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的两个阀体,第一阀板配置成调节通向散热器的冷却剂流,第二阀板配置成调节通向散热器旁通管线的冷却剂流。在阀单元的第一端位置中,第一阀板可以在第二阀板将出口向散热器旁通管线暴露的同时关闭到散热器的出口。在阀单元的第二端位置中,第一阀板可以在第二阀板关闭到散热器旁通管线的出口的同时向散热器暴露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恒温器装置包括管状套筒形式的可移动阀体,其具有配置成考虑其位置而暴露或覆盖所述两个出口的周壁。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出口可以以不同的高度布置在恒温器壳体的侧壁中。
初始目的还通过冷却系统来实现,该冷却系统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冷却系统可用于冷却内燃机和临时启动的物体。临时启动的物体可以是液压减速器或用于液压减速器的减速器冷却器。液压减速器在启动时可能会快速提高冷却系统中冷却剂的温度。
附图说明
在下面参考附图作为示例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恒温器装置的冷却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恒温器装置系统,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恒温器装置系统,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恒温器装置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在示意性地示出的车辆1中的冷却系统,内燃机2。冷却剂借助于冷却剂泵3在冷却系统中循环,该冷却剂泵布置在发动机进口管线4中,将冷却剂引导到内燃机1。在冷却剂穿过其被朝向引导的内燃机1后,其通过发动机出口管线5被引导到另一物体,所述另一物体可以以液压减速器6的形式间歇地启动。因此,该冷却系统用于冷却另一个物体(除了内燃机1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减速器6是使用冷却剂作为工作介质的液压减速器。可替代地,在液压减速器中可以使用油形式的工作介质。在这种情况下,冷却剂在减速器冷却器中冷却工作介质。冷却剂从减速器6经由减速器出口管线7引导到恒温器装置8。根据冷却剂的温度,恒温器装置8将冷却剂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和/或经由散热器入口管线10引导到散热器11。散热器旁通管线9将冷却剂引导回发动机入口管线4和冷却剂泵3。散热器11布置在车辆1的前部上。其他冷却器,诸如增压空气冷却器,可以布置在散热器11的前部中。冷却扇12迫使冷却空气流通过散热器11,使得冷却剂经受有效地冷却。在冷却剂已经在散热器11中冷却后,其经由返回管线13,引导回发动机进口管线4和冷却剂泵3。先导回路14引导先导流,从泵3的下游并且内燃机2的上游位置,到恒温器装置8。
图2示出了恒温器装置8的实施方式。恒温器装置8包括先导室14a,所述先导室经由先导回路14接收冷却剂。恒温器装置8包括恒温器壳体15,该恒温器壳体包括恒温器室15a,所述恒温器室经由入口7'从减速器出口管线7接收冷却剂。第一出口9'将冷却剂从恒温器室15a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而第二出口10'将冷却剂从恒温器室15a经由散热器入口管线10引导到散热器11。恒温器装置8包括第一阀板16,该第一阀板相对于第一阀座17可移动地布置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第一阀弹簧18以一方式布置在第一阀板16和固定阀部分19之间,所述方式使得第一阀板16通过阀弹簧18被移动抵靠第一阀座17。
恒温器装置8包括第二阀板20,该第二阀板相对于第二阀座21可移动地布置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第二阀座21由第一出口9'限定。第二阀板20附接到杆元件22的端部。第二阀弹簧23布置在固定阀部分19和第二阀板20之间。第一阀体17、第二阀板20和细长元件22被包括在可移动地布置的阀单元24中,该阀单元包括第一阀板16和第二阀板20。第一阀弹簧18趋向于将可移动阀单元24移动到第一端位置,在第一端位置中,第一阀板16闭合阀座17中的开口,从而阻止冷却剂流经由第二出口10'到散热器11。同时,第二阀板20暴露第二阀座2中的开口,从而允许冷却剂流经由第一出口9'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
恒温器装置8包括第一热膨胀元件31。第一恒温器膨胀元件31包括第一胶囊31a形式的第一传感器构件,该第一胶囊固定地布置成与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热接触。第一胶囊31a包括由第一材料体31b占据的闭合隔室。柔性膜31c布置在第一材料体31b和第一活塞3d形式的第一冲程构件的端部之间。第一材料体31b具有当其熔化并进入液相时体积增大的特性。第一材料体31b在第一温度T1处变相。
恒温器装置8包括第二热膨胀元件32。第二恒温器膨胀元件32包括第二胶囊32a形式的第二传感器构件,该第二胶囊布置成与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热接触。第二恒温器膨胀元件32的胶囊32a固定地布置在第一阀板16上。因此,第二恒温器膨胀元件32是可移动阀单元24的一部分。第二胶囊32a包括由第二材料体32b占据的闭合隔室。柔性膜32c布置在第二材料体32b和第二活塞32d形式的第二冲程构件的端部之间。第二材料体32b具有当其熔化并进入液相时体积增大的特性。第二材料体32b在第二温度T2处变相。第二胶囊32a布置在恒温器室8中,其与从减速器出口管线7接收的冷却剂热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恒温器膨胀元件31和第二恒温器膨胀元件32的活塞31d、32d的自由端彼此固定连接。
先导室14a包括出口管线形式的出口通道14b,其将冷却剂从先导室14a引导到恒温器室15a。应当注意,从先导室14a到恒温器室15a的冷却剂流明显小于到恒温器室15a的普通的冷却剂流。因此,来自先导室14a的冷却剂流基本上不影响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温度。所述出口通道14b的存在使得不需要先导回路14中单独的返回管线。
在内燃机2的操作期间,冷却剂借助于冷却剂泵3通过冷却回路循环。第一胶囊31a与流进入先导室14a的冷却剂热接触,而第二胶囊32a与进入恒温器室15a的冷却剂热接触。结果,通过冷却剂在冷却系统的两个位置中的温度来控制恒温器装置8,所述两个位置为:在散热器11下游的位置和减速器6下游的位置。在操作条件期间,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比第一相变温度T1更低的温度,并且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比第二相变温度T2更低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以及第二材料体32b处于固相中。因此,材料体31b、32b都没有处于膨胀状态。所以,如图2所示,可移动阀单元24保持在第一端位置中。在第一端位置中,第一阀板16相对于第一阀座17处于闭合位置中,而第二阀板20相对于第二阀座21处于完全打开的位置中。当阀单元24处于这第一端位置中时,没有冷却剂的冷却需求,从减速器出口管线7进入恒温器室15a的整个冷却剂流被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
在操作条件期间,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为液相,而第二材料体32b为固相。因此,第一材料体31b处于膨胀状态。在第一材料体31b膨胀期间,其经由柔性膜31c和活塞31d,提供向阀单元24的冲程。阀单元24从第一端位置向下移动到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中,第一阀板16相对于第一阀座17处于部分打开位置中,而第二阀板20相对于第二阀座21处于部分打开位置中。当阀单元24处于这中间位置中时,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冷却剂流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而冷却剂流的其余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11。
在操作条件期间,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为固相,而第二材料体32b为液相。因此,第二材料体32b处于膨胀状态。在第二材料体的膨胀期间,其经由柔性膜32c和活塞32d,提供向阀单元24的冲程。阀单元24从第一端位置向下移动到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中,第一阀板16相对于第一阀座17处于部分打开位置中,而第二阀板20相对于第二阀座21处于部分打开位置中。当阀单元24处于这中间位置中时,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冷却剂流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而冷却剂流的其余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11。
在操作条件期间,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以及第二材料体32b为液相。因此,第一材料体31b和第二材料体32b处于膨胀状态。第一热膨胀元件31从第一端位置提供阀单元24的第一冲程,而第二热膨胀元件32提供阀单元24的第二冲程。在这种情况下,阀单元24接收从第一端位置到第二端位置的移动。在第二端位置中,第一阀板16相对于第一阀座17处于完全打开位置中,而第二阀板20相对于第二阀座21处于闭合位置中。当阀单元24处于这第二端位置中时,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整个冷却剂流被引导到散热器11。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恒温器元件31和第二恒温器元件32经由活塞31d、32d相对于彼此在相反的方向上提供冲程。因此,第一胶囊31a和第二胶囊32a之间的距离将随着第一冲程和第二冲程的总和而增加。由于第二胶囊32a是阀单元24的一部分,因此阀单元24将与阀体16、20一起从第一端位置移动相应距离。第一恒温器元件31确保当冷却剂在散热器11中经历快速的温度变化时,恒温器装置8的快速反馈。第二恒温器元件32确保当冷却剂在散热器6中经历快速的温度变化时,恒温器装置8的快速反馈。第一材料体31b可具有约89℃的相变温度,而第二材料体32b可具有约96℃的相变温度。材料体可以是具有合适的相变温度的蜡材料。
图3示出了恒温器装置8的可替代实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热膨胀元件31和第二膨胀元件32包括公用活塞33。此外,恒温器装置8包括管状套筒形式的阀体。该管状套筒34包括限定内部空间34b的周壁34a、支撑部分34c、第一开口34d和第二开口34e。阀弹簧35以一方式布置在支撑部分34c与阀壳体15的固定部分之间,所述方式使得阀弹簧35以弹簧力朝向第一端位置作用在管状套筒34上,如图3所示。管状套筒34和第二恒温器元件32形成可移动阀单元36。其余部件具有如图2的实施方式中的设计和功能。因此,先导室14a在这种情况下还包括出口通道14b,该出口通道将冷却剂从先导室14a引导到恒温器室15a。在这种情况下,出口通道14b是在分隔先导室14a和恒温器室15a的壁中的通孔。
在内燃机2的操作期间,冷却剂借助于冷却剂泵3通过冷却回路循环。第一胶囊31a固定地布置成与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热接触,并且第二胶囊32布置成与经由入口7'进入恒温器室15a的冷却剂热接触。在操作条件期间,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以及第二材料体32b为固相。因此,材料体31b、32b都没有处于膨胀状态。管状套筒34保持在第一端位置中,在该位置中,管状套筒34的周壁34a在其闭合第二出口10'的同时完全暴露第一出口9'。当管状套筒34处于这第一端位置中时,从减速器出口管线7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所述整个冷却剂流被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
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a为液相,而第二材料体32a为固相。因此,第一材料体31a处于膨胀状态。在第一材料体的膨胀期间,其经由柔性膜31c和轴31d提供向管状套筒34的第一冲程。第一材料体31c的膨胀将管状套筒34移动到第一中间位置,其中,管状套筒34的周壁34a部分暴露第一出口9'和第二出口10'。当管状套筒34处于这第一中间位置中时,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冷却剂流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而冷却剂流的其余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11。
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为固相,而第二材料体32b为液相。因此,第二材料体32b处于膨胀状态。在第二材料体32b膨胀期间,其经由柔性膜32c和活塞32d提供向管状套筒34的第二冲程。第二材料体32b的膨胀将管状套筒34移动到第二中间位置,其中,第一阀板16相对于第一阀座17处于部分打开位置中,而第二阀板20相对于第二阀座21处于部分打开位置中。当阀单元24在这第二中间位置中时,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冷却剂流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而冷却剂流的其余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11。
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以及第二材料体32b为液相。因此,第一材料体31b和第二材料体32b处于膨胀状态。在第一材料体31b和第二材料体32b膨胀期间,它们分别经由活塞31d、32d提供向管状套筒34的冲程。第一材料体31b和第二材料体32b的膨胀将管状套筒34移动到第二端位置,其中,周壁34a在其完全暴露第二出口10'的同时关闭第一出口9'。当管状套筒34处于这第二端位置中时,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整个冷却剂流被引导到散热器11。
图4示出了恒温器装置8的另一可替代实施方式。恒温器装置8包括第一恒温器元件31,该第一恒温器元件设置有固定地布置在先导回路的室14c中的第一胶囊31a。第一恒温器元件31包括经由连接构件47连接到第二恒温器元件32的第二胶囊32a的第一活塞31d。这种连接构件47在第一活塞31d与第二胶囊32a之间提供稳定的连接。第二恒温器元件32包括固定地连接到弹簧保持器41的第二活塞32d。阀弹簧42布置在弹簧保持器41和阀壳体15中的固定部分43之间。
恒温器装置8包括管状套筒44形式的阀体。管状套筒44包括限定内部空间44b的周壁44a、支撑部分44c、第一开口44d和第二开口44e。管状套筒44经由支撑部分44c连接到第二热元件32的活塞32d。第二热元件32、弹簧保持器41、阀弹簧42和管状套筒44被包括在可移动阀单元45中。托架46将第一恒温器元件31支撑在固定部分43上。先导室14a包括通孔形式的出口通道14b,其将冷却剂从先导室14a引导到恒温室15a。
在内燃机2的操作期间,冷却剂借助于冷却剂泵3通过冷却回路循环。第一胶囊31a固定地布置成与流通过先导回路14的冷却剂热接触,而第二胶囊32布置在管状套筒44上与经由入口7'进入阀壳体15的冷却剂热接触。在操作条件期间,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以及第二材料体32b为固相。因此,材料体31b、32b都没有处于膨胀状态。管状套筒34保持在第一端位置中,在该第一端位置中,管状套筒44的周壁44a在其关闭第二出口10'的同时完全暴露第一出口9'。当管状套筒44处于这第一端位置中时,从减速器出口管线7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整个冷却剂流被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
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a为液相而第二材料体32a为固相。因此,第一材料体31a处于膨胀状态。在第一材料体的膨胀期间,其经由柔性膜31c和轴31d,提供经由第二热元件32向管状套筒44的第一冲程。第一材料体31c的膨胀将管状套筒44移动到第一中间位置,其中,管状套筒44的周壁44a部分暴露第一出口9'和第二出口10'。当管状套筒44处于这第一中间位置中时,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冷却剂流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而冷却剂流的其余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11。
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低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为固相,而第二材料体32b为液相。因此,第二材料体32b处于膨胀状态。在第二材料体32b的膨胀期间,其经由柔性膜32c和活塞32d提供向管状套筒44的第二冲程。第二材料体32b的膨胀将管状套筒44移动到第二中间位置,其中,第一阀板16相对于第一阀座17处于部分打开位置中,而第二阀板20相对于第二阀座21处于部分打开位置中。当阀单元24处于这第二中间位置中时,进入恒温装置8的冷却剂流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而冷却剂流的其余部分被引导到散热器11。
当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一相变温度T1的温度,而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具有高于第二相变温度T2的温度时,第一材料体31b以及第二材料体32b为液相。因此,第一材料体31b和第二材料体32b处于膨胀状态。在第一材料体31b和第二材料体32b的膨胀期间,它们分别经由活塞31d、32d提供向管状套筒44的冲程。第一材料体31b和第二材料体32b的膨胀将管状套筒44移动到第二端位置,其中,周壁44a在完全暴露第二出口10'的同时闭合第一出口9'。当管状套筒44处于这第二端位置中时,进入恒温器装置8的整个冷却剂流被引导到散热器11。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恒温器元件31和第二恒温器元件32在相同方向上提供冲程。因此,第一胶囊31a和第二胶囊32a之间的距离可以随着第一冲程增加,并且第二胶囊32a和管状套筒44之间的距离可以随着第二冲程增加。第一恒温器元件和第二恒温器的上述布置使得管状套筒44的冲程到达由单独的恒温器元件31、32提供的冲程的总和所限定的位置。
本发明不限于附图中已经描述的实施方式:其可以在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自由地变化。
Claims (14)
1.用于冷却系统的恒温器装置,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由循环冷却剂冷却的燃机(2)或减速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散热器(11),在所述散热器中冷却剂被冷却,其中,所述恒温器装置(8)包括:先导室(14a),所述先导室配置成从冷却系统的第一位置接收冷却剂;和恒温器室(15a),所述恒温器室配置成从冷却系统的第二位置接收冷却剂;第一出口(9'),所述第一出口配置成经由散热器旁通管线(9),引导冷却剂从恒温器室(15a)绕过散热器(11);和第二出口(10'),所述第二出口配置成引导冷却剂从恒温器室(15a)到散热器(11);和可移动地布置的阀体(16、20、34、44),所述可移动地布置的阀体配置成根据其位置,将所述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分配到所述两个出口(9'、10'),其特征在于,先导室(14a)包括出口通道(14b),所述出口通道配置为将冷却剂从先导室(14a)引导到所述恒温器室(15a),并且所述恒温器装置(8)包括:第一热膨胀元件(31),所述第一热膨胀元件包括第一活塞并具有第一相变温度并配置成与先导室(14a)中的冷却剂热接触,并响应于由于室(14a)中冷却剂的温度造成的第一热膨胀元件的相变,所述第一活塞配置成提供阀体(16、20、34、44)的第一冲程,和第二热膨胀元件(32),所述第二热膨胀元件包括第二活塞并具有第二相变温度并配置成与恒温器室(15a)中的冷却剂热接触,并响应于由于恒温器室(15a)中冷却剂的温度造成的第二热膨胀元件的相变,所述第二活塞配置成提供阀体(16、20、34、44)的第二冲程,使得阀体(16、20、34、44)移动到由来自第一热膨胀元件(31)的第一冲程和第二热膨胀元件(32)的第二冲程限定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相变温度和所述第二相变温度不同,并且其中,第一活塞的自由端和第二活塞的自由端彼此固定地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构造成公用活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热膨胀元件(31、32)包括:配置成感测冷却剂温度的传感器构件(31a、32a),和配置成提供阀体(16、20、34、44)的所述冲程的冲程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热膨胀元件(31)的传感器构件(31a)固定地布置在所述恒温器装置(8)中,而所述第一热膨胀元件(31)的冲程构件连接到第二热膨胀元件(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地布置的第一热膨胀元件(31)的冲程构件连接到可移动地布置的第二热膨胀元件(32)的冲程构件,而可移动地布置的第二热膨胀元件(32)的传感器构件连接到阀体(16、20、34、4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地布置的第一热膨胀元件(31)的冲程构件连接到可移动地布置的第二热膨胀元件(32)的传感器构件(32a),并且可移动地布置的第二热膨胀元件(32)的冲程构件连接到阀体(16、20、34、4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布置的第一热膨胀元件(31)的冲程构件经由连接构件(47)连接到可移动地布置的第二热膨胀元件(32)的传感器构件(32a)。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膨胀元件(31)和第二热膨胀元件(32)分别包括:以胶囊包围在特定温度(T1、T2)处变相的材料体(31b、32b)形式的传感器构件,和活塞形式的冲程构件,所述活塞配置成当所述材料体(31b、32b)变相时,提供阀体(16、20、34、44)的所述冲程。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6、20、34、44)可移动地布置在以下位置之间:将整个冷却剂流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的第一端位置,将整个冷却剂流引导到散热器(11)的第二端位置,将冷却剂流的一部分引导到散热器旁通管线(9)、而将所述冷却剂流的其余部分引导到散热器(11)的至少一个中间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器装置(8)包括阀弹簧(18、35、42),所述阀弹簧配置成将阀体(16、20、34、44)朝向第一端位置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配置成调节通向散热器(11)的冷却剂流的第一阀板(16),和配置成调节通向散热器旁通管线(9)的冷却剂流的第二阀板(20)。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管状套筒(34、44),所述管状套筒具有配置成考虑到其位置而暴露或覆盖所述两个出口(9'、10')的周壁(34a、44a)。
12.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是液压减速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用于液压减速器的减速器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SE2018/050248 WO2019177504A1 (en) | 2018-03-14 | 2018-03-14 | A thermostat device for a cooling system and a cooling system comprising said thermostat devic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86433A CN111886433A (zh) | 2020-11-03 |
CN111886433B true CN111886433B (zh) | 2023-03-21 |
Family
ID=6790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90748.1A Active CN111886433B (zh) | 2018-03-14 | 2018-03-14 | 用于冷却系统的恒温器装置和包括所述恒温器装置的冷却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78641B2 (zh) |
EP (1) | EP3765773B1 (zh) |
CN (1) | CN111886433B (zh) |
BR (1) | BR112020017411B1 (zh) |
WO (1) | WO20191775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506944B1 (ko) * | 2018-09-18 | 2023-03-07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통합 라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각 시스템 |
US11708914B2 (en) * | 2020-11-24 | 2023-07-25 | Battelle Energy Alliance, Llc | Phase-change valves and related method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606539A (en) * | 1946-05-27 | 1952-08-12 | Jr Howard Field | Valve control for engine cooling systems |
JPS602309B2 (ja) | 1974-10-03 | 1985-01-21 | 第一製薬株式会社 | ジベンゾオキセピン類の製法 |
DE2923523A1 (de) * | 1979-06-09 | 1980-12-11 | Daimler Benz Ag | Thermostatisches regelventil zum einhalten eines im wesentlichen konstanten sollwertes der betriebstemperatur eines fluessigen kuehlmittels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DE3347002C1 (de) | 1983-12-24 | 1985-05-1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8000 München | Temperaturregler-Einsatz fuer den Kuehlkreis fluessigkeitsgekuehlter Brennkraftmaschinen |
DE4122256A1 (de) | 1991-07-05 | 1992-08-06 | Daimler Benz Ag | Thermostatventil |
EP0787929B1 (de) * | 1996-02-01 | 2001-04-1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Patentabteilung AJ-3 |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des Getriebeöls eines Kraftfahrzeuges |
KR100376667B1 (ko) * | 1999-08-16 | 2003-03-15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자동차의 수온조절기 고장 감지 방법 |
JP4187131B2 (ja) * | 2000-04-28 | 2008-11-26 | 日本サーモスタット株式会社 | サーモスタット装置 |
JP3978395B2 (ja) * | 2002-01-23 | 2007-09-19 |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 流量制御弁 |
JP4417644B2 (ja) | 2003-03-25 | 2010-02-17 | 日本サーモスタット株式会社 | 車両冷却装置 |
US8690072B2 (en) * | 2007-04-03 | 2014-04-08 |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 Radiator bypass valve |
SE532354C2 (sv) * | 2007-09-11 | 2009-12-22 | Scania Cv Abp | Kylsystem och termostatanordning för motorfordon |
US8066197B2 (en) * | 2009-01-15 | 2011-11-29 |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 Failsafe thermal bypass valve for cooling system |
GB2476073B (en) | 2009-12-10 | 2014-01-22 | Gm Global Tech Operations Inc | Thermostatic valve assembly for use in engine cooling systems |
FR2957395B1 (fr) * | 2010-03-11 | 2013-03-22 | Vernet | Vanne thermostatique a manchon |
JP5563916B2 (ja) | 2010-07-16 | 2014-07-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
SE536283C2 (sv) * | 2011-12-23 | 2013-07-30 | Scania Cv Ab | Arrangemang och förfarande för att kyla kylvätska i ett kylsystem i ett fordon |
SE536466C2 (sv) | 2012-04-05 | 2013-11-26 | Scania Cv Ab | Termostatanordning och kylsystem |
SE536826C2 (sv) | 2012-12-17 | 2014-09-23 | Scania Cv Ab | Kylsystem |
JP2014163303A (ja) | 2013-02-26 | 2014-09-08 | Fuji Heavy Ind Ltd | 水冷式エンジンのサーモスタット装置 |
US10866603B2 (en) | 2014-10-21 | 2020-12-1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Wax thermostat |
JP6576702B2 (ja) | 2015-06-18 | 2019-09-18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冷却水制御装置 |
JP6582870B2 (ja) * | 2015-10-27 | 2019-10-0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601149B2 (ja) * | 2015-10-27 | 2019-11-0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002309B1 (ja) | 2015-12-01 | 2016-10-05 | 幸雄 大西 | 冷却装置及びサーモスタット |
US10287965B2 (en) * | 2016-03-24 | 2019-05-14 |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 Wax thermostat |
US10132401B2 (en) * | 2016-07-12 | 2018-11-20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hermostatic bypass valve |
-
2018
- 2018-03-14 US US16/977,850 patent/US11578641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3-14 CN CN201880090748.1A patent/CN111886433B/zh active Active
- 2018-03-14 EP EP18909336.2A patent/EP3765773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3-14 WO PCT/SE2018/050248 patent/WO2019177504A1/en unknown
- 2018-03-14 BR BR112020017411-4A patent/BR112020017411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025315A1 (en) | 2021-01-28 |
BR112020017411A2 (pt) | 2020-12-15 |
CN111886433A (zh) | 2020-11-03 |
EP3765773B1 (en) | 2024-06-12 |
BR112020017411B1 (pt) | 2023-12-12 |
EP3765773A4 (en) | 2021-08-25 |
US11578641B2 (en) | 2023-02-14 |
EP3765773A1 (en) | 2021-01-20 |
WO2019177504A1 (en) | 2019-09-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42745B2 (en) | Thermally responsive valve for regulating engine coolant flow | |
US6592046B2 (en) | Thermostat device | |
RU2578363C1 (ru) | Термостат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 |
EP2702255B1 (en) | Cooling system for cooling of a combustion engine | |
CN111886433B (zh) | 用于冷却系统的恒温器装置和包括所述恒温器装置的冷却系统 | |
KR20100043107A (ko) | 차량의 냉각 장치 | |
KR102394564B1 (ko) | 수온감지 안전밸브 유닛, 이를 구비한 냉각수 제어밸브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엔진시스템 | |
WO2018164623A1 (en) | A thermostat device for a cooling system | |
US10215079B2 (en) | Thermostatic valve | |
CN109844278B (zh) | 冷却系统的恒温器装置和包括所述恒温器装置的冷却系统 | |
KR19990083040A (ko) | 폐 루우프 재순환 시스템에서의 냉매(冷媒) 제어 | |
US20220390969A1 (en) | Thermostatic valve | |
JP2014163303A (ja) | 水冷式エンジンのサーモスタット装置 | |
EP3714142B1 (en) | Extending of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of wax based thermostat | |
EP3740661B1 (en) | Simultaneously actuated thermostatic valve in accordance with temperature values of different engine sensing points on cooling system | |
BR112019006052B1 (pt) | Dispositivo termostático para um sistema de arrefecimento e sistema de arrefecimento que compreende o dito dispositivo termostático | |
JP2010121456A (ja) | エンジンの冷却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