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8624A - 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8624A
CN111868624A CN201980020407.1A CN201980020407A CN111868624A CN 111868624 A CN111868624 A CN 111868624A CN 201980020407 A CN201980020407 A CN 201980020407A CN 111868624 A CN111868624 A CN 1118686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display device
light
recording medium
photosensitive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04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8624B (zh
Inventor
吉泽宏俊
园田慎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68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8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8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86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5/00Image enhancement or restoration
    • G06T5/73Deblurring; Sharpening
    • G06T5/75Unsharp mask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7/00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 G03B27/02Exposure apparatus for contact printing
    • G03B27/14Details
    • G03B27/16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e.g. positioning of lamps, positioning of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7/00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 G03B27/32Projection printing apparatus, e.g. enlarger, copying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3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exposure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6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image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只设置限制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记录图像的模糊的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程序。图像曝光装置(10)具备:图像显示装置(12),其具有多个像素(13)并且照射与由多个像素(13)表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光;支撑部(21),使记录与显示图像对应的记录图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曝光面(14A)与图像显示装置(12)对置而支撑感光性记录介质(14);百叶窗式薄膜(16),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12)与支撑部(21)之间,并且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12)照射到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光的角度;及控制部(30),通过强调被输入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显示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12)的控制。

Description

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对于照片或光掩模等的曝光使用成像系统的光学系统即投影光学系统。然而,在投影光学系统的情况下,在由图像显示装置显示的显示图像与感光性记录介质等感光材料之间需要透镜等光学系统,并且需要大体积。在通过光掩模来曝光半导体等图案的情况下,使掩模与感光材料密合或几乎密合。进行曝光时,在感光材料与掩模图案之间设置间隙或保护板并投射平行光,由此抑制经曝光的图像模糊。
并且,利用从光源射出的光中与感光材料平行地射出的光照射到感光材料并进行曝光,由此抑制经曝光的记录图像模糊。例如,在专利文献1及2中记载有,在感光材料与显示于电子显示器等的显示图像之间设置光纤阵列等图像显示装置,并且在从显示器向感光性材料照射的光中,选择(准直)从显示器朝向感光材料的平行的光,照射到感光材料。在专利文献1及2中所记载的技术中,能够抑制经曝光的记录图像的渗色。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370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912639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如上所述,在通过限制部件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照射的光来准直的情况下,有根据限制部件的结构导致透射限制部件的光扩散的情况。因此,在记录于感光性记录介质的记录图像中,有成为浓度差变小且图像的边缘部分的可见性降低的所谓的产生模糊的图像的情况。
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2中所记载的技术中,有无法抑制因透射限制部件的光的扩散而产生的记录图像的模糊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只设置限制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记录图像的模糊的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程序。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具备:图像显示装置,其具有多个像素并且照射与由多个像素表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光;支撑部,使记录与显示图像对应的记录图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的曝光面与图像显示装置对置而支撑感光性记录介质;限制部件,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与支撑部之间,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照射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光的角度;及控制部,通过强调被输入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显示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
并且,在第1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的显示图像可以为比记录图像更强调边缘的图像。
并且,在第1方式或第2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的控制部可以通过钝化掩模处理强调高频成分的浓度差。
并且,在第3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控制部可以进行根据图像显示装置的分辨率进行了加权的钝化掩模处理。
并且,在第3方式或第4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将钝化掩模处理的权重设为y,并且将用于钝化掩模处理的二维高斯分布度标准偏差设为x的情况下,可以满足下述(1)式。
-0.1×x+0.40<y<-0.1×x+0.90……(1)
并且,在第3方式或第4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将钝化掩模处理的权重设为y,将用于钝化掩模处理的二维高斯分布度标准偏差设为x,并且将图像显示装置的分辨率设为Xppi(pixel per inch,每英寸像素)的情况下,可以满足下述(2)式。
-0.1×x×(X÷325)+0.40<y<-0.1×x×(X÷325)+0.90……(2)
并且,在第1方式至第6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限制部件可以为漫射光学系统的光学部件。
并且,在第7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光学部件可以为百叶窗式薄膜,所述百叶窗式薄膜在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的排列面平行的面上的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透射光的第1透光部及遮蔽光的第1遮光部,并且在与第1方向不平行的、面上的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透射光的第2透光部及遮蔽光的第2遮光部。
并且,在第7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光学部件可以为百叶窗式薄膜,所述百叶窗式薄膜在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的排列面平行的面上的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透射光的第1透光部及遮蔽光的第1遮光部,并且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面上的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透射光的第2透光部及遮蔽光的第2遮光部。
并且,在第8方式或第9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百叶窗式薄膜中可以层叠有第1层及第2层,所述第1层仅在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第1透光部及第1遮光部,所述第2层仅在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第2透光部及第2遮光部。
并且,在第8方式至第10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百叶窗式薄膜的厚度可以为2.0mm以上且4.0mm以下,百叶窗式薄膜的百叶窗间距可以为80μm以下。
并且,在第1方式至第11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12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限制部件可以配置成从感光性记录介质离开规定距离。
并且,在第12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本发明的第13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规定距离可以为0.67mm以下。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图像曝光方法为图像曝光装置的图像曝光方法,所述图像曝光装置具备:图像显示装置,其具有多个像素并且照射与由多个像素表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光;支撑部,使记录与显示图像对应的记录图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的曝光面与图像显示装置对置而支撑感光性记录介质;及限制部件,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与支撑部之间,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照射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光的角度,所述图像曝光方法包括如下处理:通过强调经输入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显示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2方式的程序使控制图像曝光装置的计算机执行处理,所述图像曝光装置具备:图像显示装置,其具有多个像素并且照射与由多个像素表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光;支撑部,使记录与显示图像对应的记录图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的曝光面与图像显示装置对置而支撑感光性记录介质;及限制部件,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与支撑部之间,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照射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光的角度,所述程序用于使控制图像曝光装置的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通过强调经输入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显示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与只设置限制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记录图像的模糊。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块图。
图4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中的光的行进方向进行说明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百叶窗式薄膜的一例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百叶窗式薄膜的另一例的结构的图。
图8是用于对透射百叶窗式薄膜的光的扩散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对显示图像与记录图像的差异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0是由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部执行的图像处理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1A是用于对图10所示的图像处理中的高频成分强调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1B是用于对图10所示的图像处理中的高频成分强调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的续图11A的说明图。
图11C是用于对图10所示的图像处理中的高频成分强调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的续图11B的说明图。
图12是对由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部执行的钝化掩模处理的优选的范围进行说明的图表。
图13是表示基础实验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14是表示高频成分强调实验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进行说明。
(图像曝光装置)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图像曝光装置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2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的一例的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10具备图像显示装置12、支撑部21及百叶窗式薄膜16。图像显示装置12具有多个像素13。支撑部21支撑记录与由图像显示装置12显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记录图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14。百叶窗式薄膜16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12与支撑部21之间,在支撑部21侧设置有保护层17。
[图像显示装置]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12,能够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液晶显示装置(LCD:液晶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阴极射线管)、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LED:发光二极管)、等离子显示装置等。
图像显示装置12作为用于显示显示图像的显示部32而具备多个像素13。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一个像素13而作为显示部32的一例。像素13是构成图像显示面的颜色信息的最小单位。通过具有像素13,图像显示装置12能够显示显示图像。图像显示装置12的像素显示面具有排列成二维状的像素13。二维是指沿图1中的X-Y方向延伸的状态。通过将相邻的像素13之间的距离(间距)设为200μm以下,能够对记录图像增强作为自然景象的印象。因此,像素13的间距优选为150μm以下,更优选为12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5μm以下。
从图像显示装置12照射光的面侧设置有用于保护像素13的玻璃窗26。为了缩短从像素13到感光性记录介质14为止的距离,优选玻璃窗26的厚度较薄。
并且,图3中示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12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块图。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12具备控制部30及显示部32。
控制部30将经输入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显示于显示部3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30通过强调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显示图像显示于显示部32的控制。
显示部32具备上述像素13,并且照射与由像素13显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光。显示部32例如可以适用由背面光等灯照射光的液晶,并且例如也可以适用本身照射光的发光二极管。
接着,参考图4,对图像显示装置12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图像显示装置12具有计算机,所述计算机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40、作为暂存区域的存储器42及非易失性存储部46。并且,图像显示装置12具备上述显示部32及输入部48。CPU40、存储器42、存储部46、输入部48及显示部32经由总线49连接。
存储部46由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驱动器)及闪存等实现。在作为存储介质的存储部46中存储有图像处理程序50。CPU40从存储部46读出图像处理程序50,并且将所读出的图像处理程序50展开到存储器42而执行。CPU40执行图像处理程序50,由此CPU40作为图3所示的控制部30而发挥功能。
输入部48中输入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换言之为与显示于显示部32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另外,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可以为从图像显示装置12或图像曝光装置10的外部输入的方式,也可以为在图像显示装置12或图像曝光装置10本身具有形成图像或拍摄的功能的情况下输入由图像显示装置12或图像曝光装置10形成或拍摄的图像数据的方式。
[支撑部]
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21以配置于与图像显示装置12的照射光的面对置的位置的状态支撑感光性记录介质14。另外,支撑部21可以直接支撑感光性记录介质14,也可以间接支撑,只要能够支撑感光性记录介质14则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
[感光性记录介质]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14具有曝光面14A。作为感光性记录介质14,只要能够通过从图像显示装置12照射的光进行曝光,并且能够形成记录图像,则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够使用安装于快速照相机(例如,Fujifilm Corporation制造,Instax(注册商标)(商品名:Checky))的胶片盒18等。
胶片盒18通过将感光性记录介质14安装到壳体20中而形成。在设置于壳体20内的多个感光性记录介质14之间设置有省略图示的遮光片,通过该遮光片,只有位于胶片盒18的最上表面的感光性记录介质14被曝光。另外,在适用安装于上述Instax(注册商标)的胶片盒18的情况下,薄膜内组装有感光性记录介质14及遮光薄片。作为感光性记录介质14中使用的材料,例如可举出底片、反转片、相纸、单片或剥离(peel-apart)型快速摄影胶片等摄影感光材料。
如图2所示,多个感光性记录介质14容纳在具有遮光性的盒形壳体20中。壳体20上设置有曝光开口22,所述曝光开口22使用于曝光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曝光面从图像显示装置12照射的光通过。并且,在与曝光开口2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按压部件(省略图示),并且通过按压部件,感光性记录介质14向曝光开口22侧按压。由此,感光性记录介质14被压在曝光开口22的周围,与图像显示装置12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能够将良好的图像记录到感光性记录介质14。
作为外壳20,能够使用照片感光材料、磁记录材料及光记录材料等各种记录材料中所使用的记录材料用树脂部件。作为记录材料用树脂部件,是指用于将上述记录材料进行收纳、包装、包覆、保护、运载、保管、形态支撑等的容器,盖子及附属于其的附属部件,或者装载上述记录材料而发挥功能的各种部件。
曝光后的感光性记录介质14通过展开辊(省略图示)之间,由此设置于感光性记录介质的舱(pod)部破裂。舱部内含有显影处理液,并且通过舱部破裂,显影处理液蔓延到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内部。在经过1分钟至几分钟之后,充分进行显影处理并且在感光性记录介质14上形成记录图像。
[百叶窗式薄膜]
参考图5及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百叶窗式薄膜16的一例进行说明。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10的一例的示意性剖视图,是对来自像素13的光的行进方向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百叶窗式薄膜16的一例的结构的图。符号16A表示百叶窗式薄膜16的平面16A,符号16B表示百叶窗式薄膜16的侧面16B。百叶窗式薄膜16在与图像显示装置12的像素13的排列面平行的面上的第1方向(图4的平面16A中的X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透射光的透光部102及遮蔽光的遮光部104。本实施方式的在第1方向上配置的透光部102及遮光部104为本发明的第1透光部及第1遮光部的一例。
并且,百叶窗式薄膜16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与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的排列面平行的面上的第2方向(图4的平面16A中的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透光部102及遮光部104。本实施方式的在第2方向上配置的透光部102及遮光部104为本发明的第2透光部及第2遮光部的一例。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二维地配置透光部102,遮光部104形成为格子状。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如图5所示,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12的像素13照射到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曝光面14A的光的角度。本实施方式的百叶窗式薄膜16为本发明的限制部件的一例。
从图像显示装置12的像素13照射的光从图像显示面朝向180°的范围内的所有方向照射。所照射的光通过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12的玻璃窗26而入射到百叶窗式薄膜16。入射到百叶窗式薄膜16的光中与连接图像显示装置12及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直线平行的光通过百叶窗式薄膜16的透光部102。并且,相对于将图像显示装置12及感光性记录介质14连接而成的直线倾斜照射的光被百叶窗式薄膜16内的遮光部104遮住了光。通过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12照射的光的角度,提高记录于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记录图像的画质。
透光部102只要能够使光通过即可,能够使用玻璃材料、透明的硅酮橡胶等。并且,还能够将透光部102的部分设为空腔,仅由遮光部104构成百叶窗式薄膜16。遮光部104可以作为吸收光的光吸收部件,也能够作为反射光的光反射部件。构成遮光部104的遮光部件106能够使用经着色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黑色硅酮橡胶等。并且,作为吸收光的材料,能够使用中性密度滤光片(ND(Neutral Density)滤光片)。ND滤光片是指中性光密度的滤光片,是在用于曝光的波长区域中不会对波长带来影响而能够均匀地吸收光(吸收率为50%以上且99.999%以下;透光率为0.001%以上且50%以下)的滤光片。
另外,百叶窗式薄膜16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在图7中示出百叶窗式薄膜16的另一例的结构。上述图6所示的百叶窗式薄膜16如侧面16B所示由1一个层形成,通过在该1个层上,在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上交替配置透光部102及遮光部104,构成二维排列的百叶窗式薄膜16。
另一方面,图7所示的百叶窗式薄膜16由第1层118及第2层119这两层构成。符号16B为百叶窗式薄膜16的侧面,符号118A为第1层118的平面,符号119A为第2层119的平面。如第1层118的平面118A所示,第1层118仅在第1方向(在图7的平面118A中的X方向)上交替配置透光部102及遮光部104。而且,关于第2层119,仅在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在图7的平面119A中的Y方向)上交替配置透光部102及遮光部104。而且,通过层叠第1层118及第2层119,形成二维的百叶窗式薄膜16。如此,即使由多个层形成二维状百叶窗式薄膜16,也能够得到与由1个层形成的百叶窗式薄膜16相同的效果。
如作为“百叶窗间距实验”而后述,百叶窗式薄膜16的遮光部104(百叶窗)的间距P优选为80μm以下,更优选为65μm以下。通过将遮光部104的间距P设为上述范围,能够遮蔽从像素13照射的光中斜侧照射的光,并且能够提高记录图像的画质。
并且,还可以使成为像素13的排列的基准的像素的XY轴与成为百叶窗式薄膜16的透光部102及遮光部104的排列的基准的百叶窗的XY轴之间的角度形成差来配置遮光部104。即,只要第1方向与第2方向不平行,则也可以不垂直。配置成使像素13的XY轴与百叶窗的XY轴的角度存在差,由此抑制记录图像的干涉波纹。该角度的差优选为1度~45度,更优选为5度~40度,更优选为10度~35度。
如作为“百叶窗式薄膜厚度实验”而后述,百叶窗式薄膜16的厚度t优选为1.5mm以上且4.0mm以下,更优选为2.0mm以上且4.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上且4.0mm以下。通过增加百叶窗式薄膜16的厚度t,能够遮蔽小于平行光的角度的倾斜光。并且,若增加百叶窗式薄膜16的厚度t,则记录图像容易变得模糊,因此优选将百叶窗式薄膜16的厚度t设为上述范围。如图6所示的百叶窗式薄膜16,由一层形成时,百叶窗式薄膜16的厚度t为一层的厚度,如图7所示的百叶窗式薄膜16,由第1层及第2层这两层等多层形成时,多层的合计的厚度成为百叶窗式薄膜16的厚度。
[保护层]
如图1~3所示,保护层17设置于百叶窗式薄膜16的支撑部21侧。在进行曝光时,保护层17在感光性记录介质14与百叶窗式薄膜16的接触中保护百叶窗式薄膜16。保护层17防止通过反覆将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12的显示图像曝光到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操作而破坏或破损百叶窗式薄膜16。
作为保护层17,只要透明且能够使光通过,则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保护层17,例如能够使用由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氯乙烯树脂等形成的塑料板。
保护层17的厚度优选设为0.1μm以上且500μm以下。通过将保护层17的厚度设为0.1μm以上,除了具有保护百叶窗式薄膜16的效果以外,还能够使干涉波纹变得不明显。并且,能够使基于百叶窗式薄膜16的缺陷或结构产生的图像的缺陷变得不明显。并且,通过将保护层17的厚度设为500μm以下,能够防止记录图像的模糊。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12的控制部30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上所述,通过百叶窗式薄膜16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12照射的光的角度,并且与连接图像显示装置12及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直线平行的光通过百叶窗式薄膜16的透光部102。但是,实际上如图8所示,从显示部32的点光源15照射的光扩散。具体而言,根据遮光部104的高度H及光与透光部102的宽度Q透射规定角的光成分,即扩散。通过所扩散的光成分,如图9所示,在记录于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记录图像中,高频成分(边缘部)E的浓度差与显示图像相比减少。即,在记录图像中,浓度差变小,因此具有边缘部难以视觉辨认的倾向,其结果,记录图像成为模糊图像的可能性变高。
百叶窗式薄膜16的厚度t变得越大,从图像显示装置12到达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光量越减少,因此存在曝光时间非常长的问题。并且,如图7所示的一例,在百叶窗式薄膜16由多个层形成的情况下,各层中产生光向未通过遮光部104遮蔽的方向扩散,因此容易在记录图像中产生模糊。并且,保护层17的厚度变得越厚,感光性记录介质14与曝光面14A的距离越大,并且在保护层17内光的角度不受限制,因此容易在记录图像中产生模糊。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在记录图像中的浓度差比在显示图像中的浓度差减少,图像显示装置12的控制部30进行用于预先增加(强调)显示图像的高频成分(边缘部)的图像处理。
在图10中示出由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30执行的图像处理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0所示的图像处理通过CPU40执行图像处理程序50来执行。
在图10所示的步骤S100中,控制部30对被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用于强调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的高频成分强调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高频成分强调处理的一例,控制部30进行钝化掩模处理。
具体而言,首先,生成钝化掩模。在钝化掩模的生成时,例如适用以下(1)式所示的将f(x,y)设为滤波器系数、将分布度设为标准偏差σ的二维高斯分布。
[数式1]
Figure BDA0002689423720000111
另外,上述(1)式中的标准偏差σ为高斯分布、即模糊图像的模糊半径,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像素数(Number of pixels)来标记。
对于输入图像叠加由上述(1)式表示的钝化掩模,由此如图11A所示,从输入图像生成模糊图像。
另外,如图11B所示,控制部30从输入图像与模糊图像的差分生成高频成分图像。如图11B所示,在高频成分图像中,尤其在灰阶差较大的区域中差分变大。
而且,如图11C所示,控制部30根据权重W将高频成分图像加法运算到输入图像,由此生成强调高频成分的显示图像。即,与输入图像相比,显示图像成为画质劣化的状态。
另外,在图像显示装置12的分辨率为325ppi(pixel per inch,每英寸像素)的情况下,在适用于输入图像的钝化掩模处理中,如作为“高频成分强调实验”而后述,将标准偏差σ标记为x,将权重W标记为y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所适用的钝化掩模的范围优选为由下述(2)式表示的范围M1,更优选为由下述(3)式表示的范围M2,进一步优选为由下述(4)式表示的范围M3。
-0.1×x+0.30<y<-0.1×x+1.00……(2)
-0.1×x+0.40<y<-0.1×x+0.90……(3)
-0.1×x+0.50<y<-0.1×x+0.80……(4)
另外,在图像显示装置12的分辨率为Xppi的情况下,适用与上述(2)式~(4)式的标准偏差σ乘以将X除以325的数的范围对应的钝化掩模即可。具体而言,适用与由下述(5)式~(7)式的各式表示的范围M1~M3对应的钝化掩模即可。
-0.1×x×(X÷325)+0.30<y<-0.1×x×(X÷325)+1.00……(5)
-0.1×x×(X÷325)+0.40<y<-0.1×x×(X÷325)+0.90……(6)
-0.1×x×(X÷325)+0.50<y<-0.1×x×(X÷325)+0.80……(7)
如此,进行高频成分强调处理之后,在下一步骤S102中,控制部30将强调高频成分的显示图像显示于显示部32,结束本图像处理。
[图像曝光装置的效果实验]
接着,示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10的效果而进行的实验结果。
(基础实验)
在实验中,作为图像显示装置12,使用了IGZO的20.066cm(7.9英寸)、分辨率为325ppi的显示器。并且,支撑部21为金属板,感光性记录介质14使用了Instax用薄膜。而且,百叶窗式薄膜16使用了层叠第1层118及第2层119而成的百叶窗式薄膜,所述第1层118为仅在上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所述第2层119为仅在与第1方向垂直并且上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并且,百叶窗式薄膜16的各层的厚度设为1.5mm。而且,各面的保护层17的厚度设为0.2μm,使百叶窗式薄膜16相对于显示部32的像素配置(XY轴)旋转了30deg。
并且,显示图像使用了将风景或人物等作为被摄体的一般照片图像及将用于分辨率判别的CTF(Contrast Transfer Function,对比度传递函数)设为60%的评价图像。并且,作为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图像的比较图像,使用了未强调(强调边缘部)高频成分的图像。换言之,将以未进行基于控制部30的图像处理的图像作为输入图像时的记录图像用作比较图像。另外,以下,有时为了区分比较图像,将适用本实施方式的高频率强调图像的记录图像称为“强调图像”。
并且,关于高频成分强调(边缘强调)处理,将标准偏差σ设为2像素,将权重W设为0.5,进行了使用上述(1)所示的二维高斯分布的钝化掩模处理。
关于画质的评价方法,设为由评价专家进行感官评价,针对相对于比较图像强调图像的模糊感是否减少、可见性是否良好、是否成为优选的图像进行照片的分辨率评价。
作为评价结果,一般照片图像及CTF评价图像均获得了强调图像的可见性良好的结果。
并且,在图13中针对将比较图像及CTF评价图像作为输入图像的强调图像示出图像的间距(黑白的间距)与CTF的关系。如图13所示,可知与比较图像相比,在强调图像中高频成分的对比度增加。
(百叶窗间距实验)
在实验中,作为图像显示装置12,使用了IGZO的20.066cm(7.9英寸)、分辨率为325ppi的显示器。并且,支撑部21为金属板,感光性记录介质14使用了Instax用薄膜。另外,百叶窗式薄膜16使用了百叶窗间距P不同的满足以下A、B条件的两种中的一种。
A:层叠第1层118及第2层119而成,所述第1层118仅在上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60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所述第2层119仅在与第1方向垂直并且上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60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并且,各层的厚度为2.0mm,各面的保护层17的厚度为0.2μm,相对于显示部32的像素配置(XY轴)旋转45deg。
B:层叠第1层118及第2层119而成,所述第1层118仅在上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所述第2层119仅在与第1方向垂直并且上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并且,各层的厚度为2.0mm,各面的保护层17的厚度为2.0mm(厚度t=4.0mm),相对于显示部32的像素配置(XY轴)旋转了30deg。
并且,为了与适用了上述“A”或“B”条件的百叶窗式薄膜16时进行比较,以下将未适用百叶窗式薄膜16的方式作为“C”而进行叙述。
并且,显示图像使用了将风景或人物等作为被摄体的一般照片图像。并且,作为比较图像,使用了未强调(强调边缘部)高频成分的图像。
并且,关于高频成分强调(边缘强调)处理,将标准偏差σ设为2像素,将权重W设为0.5,进行了使用上述(1)所示的二维高斯分布的钝化掩模处理。
关于画质的评价方法,设为由评价专家进行感官评价,针对相对于比较图像强调图像的模糊感是否减少、可见性是否良好、是否成为优选的图像进行照片的分辨率评价。
将评价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另外,在表1中,针对画质进行了基于I~IV的四个阶段的评价。。“I”表示可见性最优异,“II”表示可见性良好,“III”表示图像的模糊得到改善,“IV”表示可见性差,换言之表示图像模糊。
[表1]
Figure BDA0002689423720000141
如上述表1所示,可知在适用了上述A条件的百叶窗式薄膜16的情况下,强调图像的可见性良好,在适用了上述B条件的百叶窗式薄膜16的情况下,强调图像的可见性最优异。并且,可知在上述C条件的情况下,即在未适用百叶窗式薄膜16的情况下,图像模糊。
因此,根据本实验,如上所述,可知百叶窗的间距P优选为80μm以下,更优选为65μm以下。
(百叶窗式薄膜厚度实验)
在实验中,作为图像显示装置12,使用了IGZO的20.066cm(7.9英寸)、分辨率为325ppi的显示器。并且,支撑部21为金属板,感光性记录介质14使用了Instax用薄膜。
另外,百叶窗式薄膜16使用了层叠第1层118及第2层119而成的百叶窗式薄膜16,所述第1层118仅在上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所述第2层119仅在与第1方向垂直并且上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而且,使百叶窗式薄膜16相对于显示部32的像素配置(XY轴)旋转了30deg。
并且,作为百叶窗式薄膜16,准备了各层的厚度(厚度t)的条件不同的6种。在条件B中,将各层的厚度设为2.0mm(厚度t=4.0mm),在条件D中,将各层的厚度设为1.5mm(厚度t=3.0mm),在条件E中,将各层的厚度设为1.5mm(厚度t=3.0mm),在条件F中,将各层的厚度设为1.25mm(厚度t=2.50mm),在条件G中,将各层的厚度设为1.0mm(厚度t=2.0mm),在条件H中,将各层的厚度设为0.75mm(厚度t=1.5mm)。另外,条件B、D中的各面的保护层17的厚度设为0.2μm,条件E、F、G、H中的各面的保护层17的厚度设为0.1μm。并且,为了进行比较,以下将未适用百叶窗式薄膜16的方式作为“C”而进行叙述。
并且,显示图像使用了将风景或人物等作为被摄体的一般照片图像。并且,作为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图像的比较图像,使用了未强调(强调边缘部)高频成分的图像。
并且,关于高频成分强调(边缘强调)处理,将标准偏差σ设为2像素,将权重W设为0.5,进行了使用上述(1)所示的二维高斯分布的钝化掩模处理。
关于画质的评价方法,设为由评价专家进行感官评价,针对相对于比较图像强调图像的模糊感是否减少、可见性是否良好、是否成为优选的图像进行照片的分辨率评价。
将评价结果示于下述表2中。另外,在表1中,针对画质进行了基于I~IV的四个阶段的评价。“I”表示可见性最优异,“II”表示可见性良好,“III”表示图像的模糊得到改善,“IV”表示可见性差,换言之表示图像模糊。
[表2]
Figure BDA0002689423720000161
因此,如表2所示,并且,如上所述,可知百叶窗式薄膜16的厚度t优选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且4.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mm以上且4.0mm以下。
(高频成分强调实验)
在实验中,作为图像显示装置12,使用了IGZO的20.066cm(7.9英寸)、分辨率为325ppi的显示器。并且,支撑部21为金属板,感光性记录介质14使用了Instax用薄膜。而且,百叶窗式薄膜16使用了层叠第1层118及第2层119而成的百叶窗式薄膜,所述第1层118仅在上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所述第2层119仅在与第1方向垂直并且上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并且,百叶窗式薄膜16的各层的厚度设为1.5mm(厚度t=3.0mm)。而且,各面的保护层17的厚度设为0.2μm,使百叶窗式薄膜16相对于显示部32的像素配置(XY轴)旋转了30deg。
并且,显示图像使用了将风景或人物等作为被摄体的一般照片图像。并且,作为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图像的比较图像,使用了未强调(强调边缘部)高频成分的图像。
并且,关于高频成分强调(边缘强调)处理,将标准偏差σ及权重W如图14设为不同,进行了使用上述(1)所示的二维高斯分布的钝化掩模处理。
关于画质的评价方法,设为由评价专家进行感官评价,针对相对于比较图像强调图像的模糊感是否减少、可见性是否良好、是否成为优选的图像进行照片的分辨率评价。
在图14中示出评价结果。另外,在图14中,针对画质,进行了四个阶段的评价。图14所示的“◎”表示可见性最优异,“○”表示可见性良好,“△”表示图像的模糊得到改善,“×”表示可见性差,换言之表示图像模糊。
因此,如图14所示,并且,如上所述,可知钝化掩模的范围优选将标准偏差σ设为x、将权重W设为y的由上述(2)式表示的范围M1,更优选为由上述(3)式表示的范围M2,进一步优选为由上述(4)式表示的范围M3。
另外,关于百叶窗式薄膜16的厚度,将各层的厚度设为1.25mm(厚度t=2.5mm)、1.00mm(厚度t=2.0mm)、0.75mm(厚度t=1.5mm),进行了与上述相同的实验的结果,获得了同样的结果。换言之,百叶窗式薄膜16的各层的厚度分别为1.5mm、1.25mm、1.00mm及0.75mm时,钝化掩模的范围优选为将标准偏差σ设为x、将权重W设为y的由上述(2)式表示的范围M1,更优选为由上述(3)式表示的范围M2,进一步优选为由上述(4)式表示的范围M3。
(显示图像与曝光面的距离实验)
在实验中,作为图像显示装置12,使用了IGZO的20.066cm(7.9英寸)、分辨率为325ppi的显示器。并且,支撑部21为金属板,感光性记录介质14使用了Instax用薄膜。而且,百叶窗式薄膜16使用了层叠第1层118及第2层119而成的百叶窗式薄膜,所述第1层118仅在上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所述第2层119仅在与第1方向垂直并且上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45μm的透光部102及15μm的遮光部104。并且,百叶窗式薄膜16的各层的厚度设为1.5mm。而且,各面的保护层17的厚度设为0.2μm,使百叶窗式薄膜16相对于显示部32的像素配置(XY轴)旋转了30deg。
另外,在本实验中,在百叶窗式薄膜16与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曝光面14A之间分别设置厚度不同的0.5mm、1.0mm及1.5mm的玻璃基材(D263 Teco薄板玻璃/SCHOTT公司制造),进行了实验。另外,由于折射率n为1.5,因此大气中的厚度为上述玻璃基材的厚度除以1.5的值。
并且,显示图像使用了将风景或人物等作为被摄体的一般照片图像。并且,作为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图像的比较图像,使用了未强调(强调边缘部)高频成分的图像。
并且,关于高频成分强调(边缘强调)处理,将标准偏差σ设为2像素,将权重W设为0.5,进行了使用上述(1)所示的二维高斯分布的钝化掩模处理。
关于画质的评价方法,设为由评价专家进行感官评价,针对相对于比较图像强调图像的模糊感是否减少、可见性是否良好、是否成为优选的图像进行照片的分辨率评价。
评价结果中,在玻璃基材的厚度为0.5mm的情况及玻璃基材的厚度为1.0mm的情况下,强调图像的可见性尤其优异。并且,在玻璃基材的厚度为1.5mm的情况下,虽然比上述情况差,但是与比较图像相比,强调图像的可见性良好。
换言之,在百叶窗式薄膜16与曝光面14A之间的距离为0.5mm及1.0mm的情况下,强调图像的可见性尤其优异,在百叶窗式薄膜16与曝光面14A之间的距离为1.5mm的情况下,强调图像的可见性也优异。
因此,根据本实验,可知百叶窗式薄膜16的表面(16A)与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曝光面14A的距离可以隔着规定距离而曝光。并且,关于规定距离,可知若为折射率n为1.5的玻璃基材的厚度,则优选为1.50mm以下,更优选为1.0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0mm以下。另外,可知在将上述换算成折射率n为1.0的大气中的厚度的情况下,优选为1.00mm以下,更优选为0.6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3mm以下。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10具备:图像显示装置12,具有多个像素13并且照射与由多个像素13表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光;支撑部21,使记录与显示图像对应的记录图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曝光面14A与图像显示装置12对置而支撑感光性记录介质14;百叶窗式薄膜16,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12与支撑部21之间,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12照射到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光的角度;及控制部30,通过强调被输入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显示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12的控制。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10中的图像显示装置12的控制部30通过强调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显示图像显示于显示部32的控制。通过透射百叶窗式薄膜16的光的扩散,记录于感光性记录介质14的记录图像成为比显示图像更模糊的图像,但是成为与输入图像同等的画质的图像。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10,即使显示图像的画质劣化,记录图像的画质也成为与输入图像同等的画质的图像。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曝光装置10,与只设置百叶窗式薄膜16的情况进行比较,能够抑制记录图像的模糊并且提高画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由控制部30进行的高频成分强调处理,对进行钝化掩模处理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可以适用卷积处理等。
并且,例如只要为不限定百叶窗式薄膜16的结构等,而且能够限制从图像显示装置12照射的光的角度的限制部件,则并无限定。例如,可以非周期性地配置透光部102及遮光部104,也可以将随机形成有孔的毛细管板等用作限制部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保护层17设置于百叶窗式薄膜16的支撑部21侧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设置保护层17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可以设置于百叶窗式薄膜16的支撑部21侧及图像显示装置12侧这两侧。换言之,保护层17可以设置于百叶窗式薄膜16的透射光的两面。在百叶窗式薄膜16的两面设置保护层17的情况下,能够使根据百叶窗式薄膜16的缺陷、或结构产生的图像的缺陷变得不明显。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图像显示装置12具备控制部30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控制部30可以作为与图像显示装置12不同的装置而构成。例如,还可以设为通过智能手机等CPU执行图像处理程序50,作为控制部30发挥功能而进行图像处理,图像显示装置12从智能手机接收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而将与图像数据对应的显示图像显示于显示部32的方式。
并且,还可以由除了CPU以外的各种处理器执行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CPU执行软件(程序)来执行的图像处理。作为该情况下的处理器,可例示作为具有为了执行制造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之后能够变更电路结构的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及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特定的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的专用电路等。并且,可以通过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来执行图像处理,也可以通过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两个以上的处理器的组合(例如,多个FPGA及CPU与FPGA的组合等)来执行图像处理。并且,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更具体而言为组合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而成的电路。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图像处理程序50预先存储(安装)于存储部46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图像处理程序50也可以以记录于CD-ROM(Compact DiskRead Only 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DVD-ROM(Digital Versatile Disk Read OnlyMemory,数字通用盘只读存储器)及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存储器等记录介质的方式提供。并且,图像处理程序50可以为经由网络从外部装置下载的方式。
符号说明
10-图像曝光装置,12-图像显示装置,13-像素,14-感光性记录介质,14A-曝光面,15-点光源,16-百叶窗式薄膜,16A-百叶窗式薄膜的平面,16B-百叶窗式薄膜的侧面,17-保护层,18-胶片盒,20-壳体,21-支撑部,22-曝光开口,26-玻璃窗,30-控制部,32-显示部,40-CPU,42-存储器,46-存储部,48-输入部,49-总线,50-图像处理程序,102-透光部,104-遮光部,106-遮光部件,118-第1层,118A-第1层的平面,119-第2层,119A-第2层的平面,E-高频成分(边缘部),H-高度,M1~M3-范围,P-遮光部的间距,Q-宽度,t-百叶窗式薄膜的厚度。

Claims (15)

1.一种图像曝光装置,其具备:
图像显示装置,其具有多个像素并且照射与由所述多个像素表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光;支撑部,使记录与所述显示图像对应的记录图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的曝光面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对置而支撑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
限制部件,设置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并且限制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照射到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所述光的角度;及
控制部,通过强调被输入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所述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所述显示图像显示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图像为比所述记录图像更强调边缘的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钝化掩模处理强调所述高频成分的浓度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行根据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分辨率进行了加权的所述钝化掩模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将所述钝化掩模处理的权重设为y,并且将用于所述钝化掩模处理的二维高斯分布度标准偏差设为x的情况下,满足下述(1)式:
-0.1×x+0.40<y<-0.1×x+0.90……(1)。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将所述钝化掩模处理的权重设为y,将用于所述钝化掩模处理的二维高斯分布度标准偏差设为x,并且将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分辨率设为Xppi的情况下,满足下述(2)式:
-0.1×x×(X÷325)+0.40<y<-0.1×x×(X÷325)+0.90……(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件为漫射光学系统的光学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光学部件为百叶窗式薄膜,所述百叶窗式薄膜在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的排列面平行的面上的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透射光的第1透光部及遮蔽光的第1遮光部,并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不平行的、所述面上的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透射光的第2透光部及遮蔽光的第2遮光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光学部件为百叶窗式薄膜,所述百叶窗式薄膜在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像素的排列面平行的面上的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透射光的第1透光部及遮蔽光的第1遮光部,并且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所述面上的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透射光的第2透光部及遮蔽光的第2遮光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百叶窗式薄膜中层叠有第1层及第2层,所述第1层仅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所述第1透光部及所述第1遮光部,所述第2层仅在所述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所述第2透光部及所述第2遮光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百叶窗式薄膜的厚度为2.0mm以上且4.0mm以下,
所述百叶窗式薄膜的百叶窗间距为80μ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件配置成从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离开规定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曝光装置,其中,
所述规定距离为0.67mm以下。
14.一种图像曝光方法,其为图像曝光装置的图像曝光方法,所述图像曝光装置具备:
图像显示装置,其具有多个像素并且照射与由所述多个像素表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光;
支撑部,使记录与所述显示图像对应的记录图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的曝光面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对置而支撑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及
限制部件,设置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并且限制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照射到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所述光的角度,
所述图像曝光方法包括如下处理:通过强调被输入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所述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所述显示图像显示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
15.一种程序,用于使控制图像曝光装置的计算机执行处理,
所述图像曝光装置具备:
图像显示装置,其具有多个像素并且照射与由所述多个像素表示的显示图像对应的光;
支撑部,使记录与所述显示图像对应的记录图像的感光性记录介质的曝光面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对置而支撑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及
限制部件,设置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并且限制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照射到所述感光性记录介质的所述光的角度,
所述程序用于使控制图像曝光装置的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通过强调被输入的图像数据所表示的输入图像的高频成分的浓度差,进行将使所述输入图像的画质劣化的所述显示图像显示于所述图像显示装置的控制。
CN201980020407.1A 2018-03-30 2019-02-15 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记录介质 Active CN1118686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9107 2018-03-30
JP2018069107 2018-03-30
PCT/JP2019/005531 WO2019187751A1 (ja) 2018-03-30 2019-02-15 画像露光装置、画像露光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8624A true CN111868624A (zh) 2020-10-30
CN111868624B CN111868624B (zh) 2022-04-26

Family

ID=68059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0407.1A Active CN111868624B (zh) 2018-03-30 2019-02-15 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61412B2 (zh)
JP (1) JP7047069B2 (zh)
CN (1) CN111868624B (zh)
DE (1) DE112019001698T5 (zh)
WO (1) WO20191877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5080B2 (ja) * 2017-11-07 2021-08-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露光装置
JP7200391B2 (ja) * 2019-09-27 2023-01-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露光装置、画像露光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5004106B (zh) * 2020-01-28 2024-04-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方法
EP4109176A4 (en) * 2020-02-18 2023-08-02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E EXPOSURE DEVICE, IMAGE EXPOSURE METHOD AND PROGRAM
TWI726637B (zh) * 2020-02-27 2021-05-01 李修惠 圖像膠膜及具有該圖像膠膜的拍立得相機
JP7408822B2 (ja) 2020-08-25 2024-01-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露光装置、画像露光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97776A1 (en) * 1998-10-29 2000-05-03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10033370A1 (en) * 2000-03-23 2001-10-25 Jun Enomoto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6246080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ony Corp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撮影装置
US9126396B2 (en) * 2013-11-21 2015-09-08 Pacific Opal LLC Instant film printer for light emitting display screen incorporating optical collimation layer
CN106797453A (zh) * 2014-07-08 2017-05-3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8534A (en) * 1988-04-22 1990-04-17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Optic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ystem to perform unsharp masking on images detected by an I.I./TV system
JP2001235802A (ja) * 2000-02-22 2001-08-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JP2004109615A (ja) * 2002-09-19 2004-04-08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アナログ表示装置
JP3781050B1 (ja) * 2005-02-22 2006-05-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025621A (ja) * 2007-07-20 2009-02-05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ディスプレイ表面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37011A (ja) 2007-08-02 2009-02-1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表示撮影装置
JP6624714B2 (ja) * 2015-05-29 2019-12-25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光透過方向制御シート、照明装置及び光センサー装置
US9998666B2 (en) * 2015-08-26 2018-06-12 Duke Universit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urst image deblurri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97776A1 (en) * 1998-10-29 2000-05-03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10033370A1 (en) * 2000-03-23 2001-10-25 Jun Enomoto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6246080A (ja) * 2005-03-03 2006-09-14 Sony Corp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撮影装置
US9126396B2 (en) * 2013-11-21 2015-09-08 Pacific Opal LLC Instant film printer for light emitting display screen incorporating optical collimation layer
CN106797453A (zh) * 2014-07-08 2017-05-3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94768A1 (en) 2020-12-17
CN111868624B (zh) 2022-04-26
JPWO2019187751A1 (ja) 2020-12-03
DE112019001698T5 (de) 2020-12-17
US11361412B2 (en) 2022-06-14
JP7047069B2 (ja) 2022-04-04
WO2019187751A1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8624B (zh) 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记录介质
WO2015007063A1 (zh) 显示装置
WO2021169950A1 (zh) 衍射抑制光学部件设计方法、显示屏和屏下摄像装置
TWI769315B (zh) 圖像曝光裝置及圖像曝光方法
CN111295622B (zh) 图像曝光装置
CN114424094B (zh) 图像曝光装置、图像曝光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044640A1 (ja) 画像露光装置、画像露光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5004106B (zh) 信息处理方法
WO2021166633A1 (ja) 画像露光装置、画像露光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8241740A (ja) 光出射角制限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90027752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for removing noise
CN114731348A (zh) 成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05099306A (ja) データ写し込み用液晶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JP2008250192A (ja) グレイスケールマスク、グレイスケールマスクの製造方法、及びレンズアレイ基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